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

时间:2023-09-27 16:15:41

导语:在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西方法律文化差异

第1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商务英语;语用能力;中西方文化差异

1概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贸易摩擦也十分普通,在此现象之下隐藏的问题是商务者对于英语语用能力的缺失。显然,商务知识与正确的英语相结合并不能保障商务活动的成功进行,语言的恰当性区别于语言的正确性。两国之间交际上的文化差异贯穿在整个商务活动之中,具体情境下的语用能力对活动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语用能力是培养企业实干人才的重要一步,了解中西方文化在交际上的差异是迫切而必要的。

2跨文化交际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百度百科)。跨文化交际理论是对跨文化交际行为和价值观念系统化、抽象化和理性化的解释。这一理论视角能够比较圆满地解释交际过程与结果,准确把握交际者的动向,引导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王立非、李琳,2011)

3商务英语语用能力的概念

商务英语的语用能力可理解为在具体商务情境中,为实现商务活动的成功而使用目的语去沟通的能力。具体来看,商务人士的语用能力主要表现为是否能够准确理解交流双方话语中含有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词语、习惯表达方式、礼貌套语、称呼语等社会文化语言,并且做出合理推测和反应,同时也能用目的语把自己的思想进行自然得体的表达。

4跨文化交际下中西方文化对比

4.1交际原则和模式的差异

人际关系是通过交际实现和完成的,但实现某种关系的交际方式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任何社会的人际关系都是以其社会的传统结构与文化为依托的。在中国,人们服从权威和长辈,每个人有着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并置身于一个复杂的人际网络,根深蒂固的关系取向为群体取向。中国人倾向于集思广益,在做决定前会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而目标则是集体价值和集体利益的实现。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西方文化的个体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群体主义交际原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追溯到希腊时代,公元前6世纪,西方社会废除了世禄的血缘种姓制度,开始了崭新的“民主”政治,带来了人际关系的新格局。1776年美国政府颁布《独立宣言》,强调民主和自由,随后法国《人权宣言》,也将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宣言之中,慢慢地,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价值观开始萌芽生长,服从权威被民主取代,等级身份制被平等意识取代,为西方社会价值观奠定了基础。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中西方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把人际关系取向分为工具型、情感型和混合型三种类型。中国属于情感型人际关系取向,这种关系下情感至上,交往双方倾向于表现出信任、亲和、重情重义的态度。而西方国家一般是工具型情感倾向,这是人们在交往时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关系,所以交际者往往理智而直率,逻辑超过感情。

4.2交际礼俗上的差异

在商务交际礼俗上,中国和英美国家也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在招呼与寒暄、时间观念、饮食与宴请、礼品赠送等方面,中西方商务人士的看法与行为表现出很大区别。

4.2.1招呼与称谓

进行商务会面的第一步就是打招呼,如果在不熟悉对方的称呼习惯下乱打招呼,可能在初次见面时就会出现问题。中国人多采用一些应景式的问候语,如“忙什么呐?”“上班去?”“吃了吗?”,在中国人看来,这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切感,但对西方人来说,这些问话容易被理解成一种对个人隐私的干涉,因为他们倾向于把虚化的问候语跟字面完全一样、实义的询问语等同起来。而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第二,谈娱乐活动和爱好。其实汉英中的招呼语在功能和使用方法上是相同的,知识其涵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不同的问候语方式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规范。在职场上,中国人习惯根据职业、官衔、辈分等称谓他人,充分反映出对方的职务、地位和彼此的关系,比如“王经理”“张医生”等。而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称呼规则也相对简单,除了对某些特定人士,如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法律界、教育界等外,几乎不用头衔称呼别人。一般情况下会直呼其名以示亲切、平等。在非常正式的商务场合下,西方人则以Mr.称呼男士,以Miss或Ms称呼女士。

4.2.2时间观念

各个文化都有自己的“时间语言”,在商务活动中,时间观念潜移默化地制约和支配着人们的思维、语言和行动。毋庸置疑,守时是商务交往的重要礼仪之一。但是,中西方在对“守时”的理解,对时间的分配和利用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人类学家霍尔把时间观念分为多向时间制(polychromictime)和单向时间制(monochromictime)两种范畴。中国属于多向时间制,多向时间制将时间看成发散的,认为很多事情可以同时出现,事件的完成不必受日程、计划的限制,有很大的灵活性。所以中国人习惯于在同一段时间内同时进行多项活动,视事情轻重缓急而分配时间。同时,中国人走亲访友等也比较随意,往往不进行预约安排。而西方国家倾向于单向时间制,在特定时间内做特定的事,对于时间的安排力求周密、严谨,对时间的安排也往往提前做好计划,任何正式的事项都会提前预约进行确定。单向时间制十分注重日程的安排,强调时间的阶段性和准时性。因为西方国家时间观念极强,所以不遵守预约通常会被视为是以自己为中心、不顾他人或没有礼貌的表现,也会让对方认为你并不重视你们之间的约定。

4.2.3饮食与宴请

宴请是中西方商务人士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常用方式,但中国人与西方人宴请风格却不同。中国人设宴喜欢热闹,菜式多,宴会桌上往往谈笑风生,气氛热闹欢乐。而西方人设宴多是分餐制,进餐时低声交流,避免破坏幽静的环境。早在道家的理论中就有“守弱处柔”,“盛极必衰”之说,在中国文化中,自谦是非常鲜明而重要的思想,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它左右着人们的行为习惯。受到这种影响,在饮食与宴请中,美酒佳肴之前,中国的招待者习惯谦虚地说:“今天的菜不好,还请多多包涵”,英语国家的人听到“Pardonmeforthepoorfoodstoday”会感到无法理解,丰盛的菜肴为何被形容成“poorfoods”,那如果你方认为是不佳的食物,又为何要请我们吃呢?这种情况就属于语用失误,中方的善意招待并没有让对方理解体会,而这种语用失误之下是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欠缺解读。

4.3交际思维上的差异

4.3.1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

从哲学上分析,不管是儒家的“自然人化”还是道家的“人自然化”,都将人与自然统一化,整体化。这都为中国的整体性思维奠定了基础,整体性思维顾全局,从整体综合分析利弊,惯于辩证看待矛盾双方,统一对立。而西方哲学从柏拉图到近代哲学,始终以“主客二分”作为哲学的主导原则。西方国家惯于用观察和实验来对事物内部结构进行分析,探究过程由分析性思维作为主导。

4.3.2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而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百度百科)。中国人属于形象思维,习惯于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习惯于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在言谈中,中方惯于使用形象类比的方法进行论述。而西方人在抽象思维支配下,习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在言谈中多用含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4.3.3螺旋形思维和直线形思维

先分后总,先说原因后说结果,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直觉、具体为特征,思维活动大多是螺旋式地绕圈向前发展。螺旋式思维支配下的语言表达一般以叙述事情背景开头,或是罗列客观上的条件,或先说明引发问题的原因,或是摆证据,其次才是做出结论。语言的结构迂回向前,重铺垫,让听话人有思想准备。与中方螺旋式思维大不相同,西方人惯于开门见山,把话题结果放在前面,再进行层层推演。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讲究从一般(general)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

5文化差异下对商务英语语用能力的探究

针对以上所述的三项交际上的文化差异,作者提出以下建议。(1)中西方的交际原则和模式大不相同,在商务活动中,礼貌体现在尽量往对方价值体系上靠拢,工具型情感下既以目的利益为先,所以应尽量规避中国习惯的“客套话”铺垫,否则会给对方你不是诚信合作或喜欢拐弯抹角的印象。其次,权威和长者并不被西方文化推崇,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英美国家的主流。所以商务活动中不提倡“倚老卖老”和任何形式卖弄权威的语言行为。再者,考虑到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商务者应充分理解个人主义并利用个人主义,努力规避由于价值观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在商务接待活动中,组织语言时需考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坚决规避以下错误:参照自己母语中的习惯表达,把自我的思维不加转换,直接用目的语传递给对方。(2)中西方在交际礼俗上也不尽相同,为了让交流更流畅,建议多积累西方国家的惯用表达方式,以求在特定商务情境下说出地道的语言,从而让对方真正理解到你所要传递的信息。具体来说,语言表达应以让对方舒适为界限,组织语言时应考虑到对方不愿隐私被侵犯的文化前提。鉴于时间观念的差异,实施商务活动的特定项目之前应提前进行预约,语言表达应严谨并将对方的日程考虑在内。(3)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不同的思维特征支配之下,中西方在交际时的语言表达上也存在着差异。想要说出纯正的英语,必须得学会将中式思维转换成英式思维。在整个涉外活动中,学会用逻辑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语言表达应讲究连贯性和逻辑性。商务交流或谈判之中忌语言表达冗长,转变中方习惯的铺垫式交流,谈判内容根据工作要点逐步展开。

6小结

跨文化交际中,不同的文化意味着不同的交际模式、交际礼俗和交际思维,而这些差异贯穿在整个对外商务活动之中,对商务活动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的“英语+商务”学习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语用失误不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开始凸显出来。文化差异之下,商务英语的语用能力无疑是商务交际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本文着眼于影响商务交际活动的几项中西文化差异,进一步提出了对商务英语语用能力的思考,以期带给广大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一些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赵莉莉.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商务英语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冯敏.跨文化交际理论视野下商务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外国语文,2014.

[3]房冠乔.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

[4]董芳.跨文化交际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J].理论观察,2012.

[5]陈鲁宁.中西方商务交际礼俗文化差异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

第2篇

在西方激烈的竞争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谈判理论,其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日益显示出其对谈判实践的指导作用。纵观西方谈判学的研究和实践,除了对谈判本身固有规律的研究外,还特别注重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传统与习惯对谈判活动的影响,特别针对东方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谈判方略,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加以重视的。

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在谈判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看中面子或者说“体面”。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体面”和“利益”这二者中做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体面”。中国人为什么死要面子?就因为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依照群体意识,每个人都不是单独的个人,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没有面子,不能面对他人,没有面子,就“没脸见人”,就无法在社会和群体中生活,甚至会被社会和群体所抛弃。而西方人则不一样,他们则看重利益,谈判时“体面”和“面子”二者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中国人对于谈判的结果是否能为自己脸上争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谈判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告诫在和中国谈判时,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国的这种国民性。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国民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在国际谈判的领域,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差异。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常以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而自豪,这种自豪感使中国人富有浓烈的民族感情、宏放的气魄和极强的爱国之心,这对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悠久,文化深远,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自傲的偏见”,形成一种“面子”,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固步自封。二是伦理和法制观念的差异。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中西方有着更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文化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大多数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在中国,“伦理至上”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人们思想的重要地位,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崇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在中国人看来认为有着极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于是,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感到不习惯,而是习惯于通过“组织”、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西方很多个人和公司都聘请法律顾问和律师,遇有纠纷时则由律师出面去处理。一些在中国人看来非得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看来却未必如此。二是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孕育下建立在社会等级观念上的平均主义倾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中“官本位”的思想又显得十分地突出,它使一些人崇尚官吏而藐视制度、藐视法律,习惯于依靠当官的“后台”来做交易,并且想当然地认为,只有这样才可以。

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决不可以就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客观地看,中西方文化各具优劣势。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冲突的目的就在于:清醒地认识自我,恰当地了解别人,以使我们的涉外谈判真正做到兴利除弊,扬长避短。我们在涉外谈判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先谈原则还是先谈细节

按照中国文化特点,在谈判时,一般注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恰恰相反,他们比较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这种差异常常导致中西方交流的困难。中国人喜欢在处理麻烦的细节问题之前先就双方关系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这种思维定势在多数情况下,可使我方在以后的讨价还价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西方人由于对中国人的这种谈判方式不够适应,结果谈判的结局往往是比较地有利于中国人。西方人通常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因而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问题上多动脑筋,而对于原则性问题的讨论则显得比较松懈。很多事实表明,先谈原则必然会对后面的细节讨论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在谈判中,一定要把握好原则与细节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谈判中掌握主动权,从而取得谈判的成功。

二、是重集体还是重个人

第3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 翻译 文化差异 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06-01

商务英语主要基于国际商务贸易活动而发展起来的[1],其主要应用于国际商务中,由于适用范围的特异性导致其语言表现形式以及内容有别于一般英语,用语和格式具有正式性以及规范性[2]。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因此,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商务活动中良好把握文化差异可提升翻译的准确性,以保证企业的形象和效益。

1.商务英语翻译特征

在国际商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商务英语主要应用于各类国际商务贸易活动场合,这便给商务英语赋予了一种新的内容,在用语和格式上具有明显的正式性和规范性[3]。例如在句式上商务英语更为复杂,行文往往采用更为标准和规范的格式,在商务合同中依照本合同相关规定,句式有相应的译文,其翻译方式比较固定。商务英语的翻译按照文本也有着固定的格式,通过固定的用语才能够保障商务交流的正式。当回复询盘时往往以“We are pleased to receive your inquiry about our”作为开头以便体现礼貌,而结尾则常用“Thank you for your interest.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order.”。

2.文化差异分析

文化差异即是指因地区异同,各地区人们所特有的文化异同而产生的差异,基于中西方主要文化层面分析,其差异表现主要集中在社会文化、宗教文化与文化表现形式三个不同方向。唯有保证各方面差异均能良好掌握,才能准确完成商务英语翻译,保障翻译工作的合理有序开展。

2.1社会文化差异表现

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具体表现在风俗习惯的不同上,民族属性、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都会影响到风俗习惯。每个民族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风俗习惯,并赋予风俗习惯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风俗习惯的差异在商务英语中也有一定影响,例如在同一事物的表达上不同语言文化会有不同的含义,有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但在西方文化中没有任何内涵和外延。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小鸟是快乐和自由的象征,“快乐的像只小鸟”,而在英语中表达为“as happy as a cow”(快乐的像母牛)。深入了解不同民族背后的风俗习惯对于商务英语翻译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

2.2宗教文化差异表现

宗教作为西方社会生活和文化中的重要部分,贯穿于西方人的习惯风俗以及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作为西方人精神世界的主宰,宗教对于英语语言也有很大的影响,很多英语中的典故都出自宗教故事中,很多格言、习语以及派生词都源于《圣经》。如典故替罪羊“scape goat”,习语良心的声音“the still mall voice”等。与此对应,在中国佛教文化也非常广泛,汉语中也有很多与宗教相关的内容。基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商务英语的翻译需要首先深入了解双方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避免望文生义,保证商务活动的预期效果。

2.3文化表达形式差异表现

在表达时,国人往往比较含蓄,撰写文章时善用敬辞以表谦恭。然而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自信自尊,表达方式比较直接。类似的差别在商务英语的交流中比较明显,例如在合同的制定过程中,国人往往为体现公平,会在合同中加入“经友好协商”、“本着互利原则”等语句,然而在西方人的概念中,合同即是双方都一致同意的法律文件,不需要加入客套性的礼仪用语。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数字6比较吉利,“六六大顺”,而在英文中666代表魔鬼,不可以作为商标出口。

3.基于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提升分析

教育学的专家认为,培养合格的商务外贸人才,需要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参与商务活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4]。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计划中更多地使用各种互动活动和社会实践来帮助学生学习,安排学生进入有关的外贸进出口公司进行实习学习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实践之中,并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作为实践活动的发起和指导者,教师需要协助学生设计出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案,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和教材限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运用语言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由于商务英语专业在我国还是比较新兴的专业,从事商务英语教学的教师很多只具备普通英语的教学经验,但没有系统正规地接受过商务英语尤其是商务专业知识的培训,即使学习过有关商务专业的知识,具有教学经验和能力,但从未参加过商务实践。提高商务英语师资力量,需要加强与国外的联合办学培养师资[5],选送优秀教师出国进修,邀请国外权威学校来举办师资培训班,鼓励年轻教师继续在职深造,攻读更高学位,聘用高素质的外籍教师等。

由于商务文本往往涉及的领域较多,语言的跨度较大,因此不能以一套单一的标准来涵盖所有商务文体。商务文本的翻译需要具备多元化的标准,根据不同的商务文体采用不同的翻译标准,同时注重翻译原则和技巧的灵活,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充分结合中西方文化特点,将音译、意译以及直译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双方的合作。在准确理解译文含义的基础上还要更加深入探寻隐藏的文化内涵。

4.结语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形式,商务英语意义重大,对于商务英语的翻译首先需要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够确保翻译的准确,完整地传达不同语言中包含的文化信息,促进商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本文着重从商务英语翻译以及特点入手,就文化差异对于商务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进行研究,探讨相关的商务英语翻译策略。在具体的商务英语工作中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翻译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英语翻译中的技巧,防止商务英语中的翻译失误。

参考文献:

[1]熊金才.外语市场价值与外语专业课程设置[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49-52.

[2]宋金芳,林勇.语言经济学的政策分析及其借鉴[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6):81-86.

[3]管春林.试论需求分析在经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意义和方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37-40.

第4篇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启示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语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包括语言交际方式、语用问题、非语言行为、交往习俗、社会心理、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以前,这主要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所关心、研究的问题,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对于我们加深对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而另一方面,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陌生的文化和国家,面对的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们,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感受到巨大的差异。

1.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

任何一个种族、民族或文化群体,不管其自身的文明程度怎样,他们都拥有一个固有的文化判定模式,即以自己的文化判定模式为标准,去判定不同文化群的行为规范是否正确或恰当。人们通常把自己所熟悉的、习惯性的方式当作是最好的、正确的、理所当然的处事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种把自己的文化模式置于其它文化模式之上的行为,必然会削弱跨文化交际能力,妨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在这里我们列出比较常见的几种差异:

1.1隐私方面的差异

隐私存在于各种不同的文化中,它是人们控制及调节与他人交往的机制。在当前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隐私问题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人们的隐私观的差异是造成交流障碍的因素之一。

中国人和西方人有着各自独特的隐私观念。以集体主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中国人十分崇尚群体隐私,个体隐私的意识比较薄弱。中国人往往认为个人应该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要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因此,中国人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交换一些个人隐私方面的话题可作为谈话双方迅速拉进心理距离的一种方式。相反的,以个人主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西方人则崇尚私有和个体隐私。私人时间、私人空间、私人活动领域以及私人权利都是他们要极力保护的隐私。西方人讲究个人隐私,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所谓“见男士不问收入,见女士不问年龄”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1.2时间观方面的差异

时间观作为非语言交际要素之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在非语言交际各要素中,关于时间的使用,其代表的意义及产生的交际行为是最能导致交际失误的所在。

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哲学观、历史背景、社会模式等诸多方面千差万别,其对时间的观念和态度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时间取向模式。西方人的时间观和金钱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根深蒂固,所以他们非常珍惜时间,在生活中往往对时间做精心的安排和计划。在西方,要拜访某人,必须事先通知或约定,并说明拜访的目的、时间和地点,经商定后方可进行。如果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是不礼貌的行为。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西方人视为扰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行为。而中国人则属于多向时间习惯,在时间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一般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格地按照计划进行。在中国,亲朋好友和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为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也无需郑重其事地征得同意。

1.3礼仪方面的差异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文化传统不同,使得世界上不同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西方之间就存在着不同的礼仪文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谦虚之词就应运而生。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回答“Thank you”表示接受。正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够诚实。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那样做不仅是否定了自己,也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中国式的谦虚在西方是行不通的。

1.4餐饮方面的差异

所谓“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能够反映出不同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方面的差异。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俱全。所以在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西方人讲求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不会下过大的工夫,而更讲究其营养搭配,注重菜的内在质量。再看看餐具的差别――刀叉和筷子。这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也影响了东西方人的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则需要与家庭成员共同围坐桌边进餐。由此便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中国人更喜欢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方式,让其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中华民族素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中国人宴客,即使美味佳肴摆满一桌,主人也会习惯性地讲几句“多多包涵”之类的客套话。主人有时会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夹菜,用各种办法劝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国家,中国人在饭桌上的这种热情好客经常被认为是不文明的行为。西方人讲求尊重个人权益和个人隐私,他们不会做强人所难的事,其习惯是“Help yourself,please”。

2.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造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中西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这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甚至是冲突。文化差异对交际能力的影响很大,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和失败的根本原因,可以影响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获得,或误导信息的获得,或阻碍交际的进行。

2.1思维方式各不相同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各自的特征及其结构规定着思维方法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从而产生了思维方法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其思维方式必然存在着差异。

东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圆形,以直觉体验为工具,强调整体性,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而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呈线形,以逻辑实证为手段,强调部分分析,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正如傅雷先生所阐述的:“……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此两种Mentalities彼此殊难融合交流。”

2.2行为规范各不相同

行为规范是指被社会所共同接受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简单地说,就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的一种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的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对此会非常愤怒。

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的办法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2.3价值取向各不相同

价值不是指人的行为或事物本身,而是用以判断行为好坏或对错的标准。价值所涉及的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可能属于各种不同的范畴,如家庭、工作、社交、休闲、文学、艺术、宗教、经济、政治及法律等。一种价值偏好经过时间长久而演变为影响重大的广泛信念,便可称为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人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丑善恶,进而形成了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不过,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

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为一种严重的个人主义,必然会受到谴责。而西方文化则非常崇尚个人主义,“随遇而安”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是懒惰、无能的同义语,为社会和个人所不取。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2.4语用迁移造成影响

语用迁移具有跨学科性质,不仅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难题,而且会使跨文化交际出现障碍,对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及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跨地区、跨文化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在此过程中,由于人们来自不同的文化,或多或少无意识地总要带着自己文化的烙印,以自己的文化或社会语言规则来理解和评判别人的行为,这就发生了语用迁移,结果难免造成理解失误甚至交际失败。

这种后果有时很严重,甚至招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的羊绒制品在国际上评价颇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译成英文Goats,结果销路一直不好,原因就在于对英语单词goat的理解。在英语中,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对于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用起来多舒服,相信西方的妙龄女子、家庭主妇们也不会愿意把它铺在床上。

3.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启示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学习一门语言,除了要掌握其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了解该语言所反映的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得体、有效地同所持语言的人交流信息和思想。“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就曾说过“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本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这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为了达到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的,对授课教师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把教学重点只放在语法和词汇上,这样学生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应帮助学生跨越文化阻隔,使学生在掌握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同时,导入异国文化,弘扬本国文化,帮助学生了解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其从不同视角看待和理解中西文化。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鼓励学生直接与外教交流,听外教作报告或讲课,其言传身教会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的外语教学应为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7).

[2]邓炎昌,刘润清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张蓓,郑文园.跨文化意识英语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1).

[4]顾曰国主编.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08).

[5]胡文仲主编.跨文化交际面面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1).

第5篇

关键词:法律文化 冲突 伦理化 宗教性 共同价值

一、影片中,许大同的儿子打了朋友昆兰的儿子,对这件事情许大同和昆兰有截然相反的认识。许大同认为自己打儿子是天经地义而且是为了表示对昆兰的尊重;而昆兰则认为不论如何打孩子是错误的。

古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在自给自足经济和宗族血缘关系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东方农业社会。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思想渗透到传统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也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中国法律制度的基本面貌。在这种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法律文化,被打上了深深的宗法化和伦理化的烙印。中国传统的法律思想认为,社会本身就不是整齐平一的,法律确立“尊卑长幼之序”,确认父权与家长权的存在,维护家庭成员间的不平等关系。

由于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和宗法社会,因此这种法律秩序具有超稳定性。而西方则不然,通过启蒙运动摒弃了中世纪愚昧落后的法律传统,逐渐确立了影响至今的西方法律文化。在该种法律文化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这种不平等关系则是难以接受甚至是不可理喻的。在西方古典自然法学理论中,洛克认为,人类的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和平等的状态。同种和同等的人们既毫无差别地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或受制关系。这种自由和平等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因此父母和子女,其法律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法之为法,其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它要以整个社会的福利为其目标。

另一方面,宗教对西方法律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集中体现宗教思想的宗教法把“爱”作为核心价值凌驾于具体的法律条文之上。宗教对西方法律的这种影响源远流长,如今虽然褪去了宗教的外衣,但是这种思维范式却深深地影响着其社会的立法:立足于以人为本,而非轻视人权和粗暴地将人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具体到影片中,州儿童福利局的工作人员要将丹尼斯带到福利局并由其监护,使孩子摆脱“恐惧与危险”,则是这种宗教性影响的延续。而这恰恰令接受中国传统伦理化法律思想的许大同难以接受。

当这两种社会存在不同、历史渊源不同、思想内核不同、立场取向不同的法律文化相遇的时候,必然有一场遭遇战。强调森严的人身等级关系、强制性的人身控制以及王权宗统观念的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根本不理会西方法律思想中的人权、平等价值观念。西方的法律文化也不理解和认同中国法律文化的逻辑,严格按照自己的理论体系坚守自己在思想领域的阵地。那么,冲突似乎在所难免,事实也是如此。在法庭上,控方律师故意以激烈的言辞诋毁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元素,以此也可以看出中西方文化的正面冲突。

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随着许大同的父亲找到昆兰,一切好像有了转机。这便是两种不同文化相互试探着理解的过程。昆兰来到唐人街的一家中医医疗馆里接受刮痧治疗,并认真听取医生的讲解,两种文化似乎在融合。

在圣诞夜,昆兰和儿童福利局工作人员赶到许大同家里,澄清了误会。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到这里,终于牵起了手。

二、那么是什么让两种看起来水火不容形式上也是完全不同的文化,由冲突而化干戈为玉帛呢?笔者认为,是两种文化的共同本质和价值追求,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认识。

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古代的法律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古代中国的法律丝毫没有基于对人性的关怀。相反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有很多诸如“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思想,诸如“爱人”“仁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的主张。与“以刑去刑”相对的还有“以德去刑”的思想。他们认识到民心的重要性,从而主张为政治国要关心民生,重教化反对“不教而诛”。“礼德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认为道德教化可以从根本上积极地预防和杜绝犯罪,而“政刑”只是犯罪事后的补救措施而已,不能实现“无讼”的目的。中国古代政治理论的一个贡献就是对法律惩罚功能的深深怀疑,即使是赞成法律的中国哲学家也不会宣称仅仅靠正式法律就能确保秩序。而西方法律文化始终是以民本为出发点的,中西方法律思想在这一点上归于同一。

另一方面,西方法律文化重视个体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依附式的人身和心理束缚,为人类社会的群性生活秩序提供了较好的规划和解释,为人类的竞争力、创造力的解放提供了动力。譬如影片中儿童福利局看似无情的做法实则是这种文化的体现。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这种法伦理显然是合理的。一旦超出了这个限度,就必然走向谬误或偏暗,就可能导致人性的沦丧或人的异化。同样,影片中儿童福利局的做法亦有这种倾向。西方仁人志士并不是没有发现这一点,他们也纷纷提出了一系列改良的理论,如“人性复归”“家庭重建”“挽救伦理”等等,其法律也有所矫正。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始终重视人性、伦理,这就更加明显地印证了中西方法律思想的趋同。

三、至此,我们可以大概总结出中国和西方法律文化的各自特征以及他们的相通之处了:中国法的内在精神是善、公利和义,其渊源理念是宇宙之理、道、人性、良知,其价值追求是人类社会与宇宙的大一统、超和谐;西方法的内在精神是公平、合理与正义,其渊源理念是上帝意志或神道、以及宇宙自然定律、规律,其价值理念是共和社会的和谐、协调。聪明的朋友,或许现在我们可以说,中西方的法律文化,不同的只是技术层面,相同的则是根本的。那个刮去文化差异的根本的相通的东西就是爱,爱是人类共同的超民族超文化的语言。所以,故事结局的圆满是中西方文化冲破差异隔离的胜算,是人类共同价值取向的胜算,是爱的胜算。

参考文献:

[1]汤唯:《当代中国法律文化本土资源的法理透视》,人民出版社,2010

[2]公丕祥:《东方法律文化的历史逻辑》,法律出版社,2002

[3]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第6篇

一 商务英语翻译及其特点、原则

1.商务英语翻译的定义

商务英语属于英语的一个分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主要是用来为国际贸易服务的。商务英语翻译主要负责对商务合同、商务信函、广告等翻译工作,通常有两道程序:一是理解,即翻译者要明白对方所谈论的商业活动信息;二是表达,理解之后,将信息重点完整流畅地传达给读者。

2.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

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必须掌握的基本条件,用于商务英语的词汇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且表达要准确,多是些缩略词、专业词或包含商务、法律意义的词汇。缩略词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比较常见,通常是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们使用的频率较高,因此必须熟悉缩略词的全称及意义,如LC,全称为Lettere of Credit,是信用证的意思。

商务英语重视实用性和严谨性,其语句一般都简练明了,且逻辑十分严密。针对不同的商务形式,表达方式也有所差异,如商务信函都比较简洁,并列句或简短句应用得较多。严谨性多体现在法律文件或商务合同上,长句和复合句的运用比较频繁。此外,商务活动大都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进行,除了简练严谨,还有固定的礼仪,在长期的交往中容易形成一些公式化的套语,如常用的句式“We shall appreciate your…”表示感谢。

整篇翻译即是词汇和语句的结合,其主要作用是传递有效的商业信息,因此语篇翻译需有较强的专业性,在简练严谨的基础上,还有注意整体的流畅,确保层次分明,表达方式要礼貌委婉。

3.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

首先是术语对等原则,商务英语的专业性决定着其必然要有许多术语,而这些词汇可能会有其他含义或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一定要将其明确分开,结合整体意思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如Balance sheet,指的是对某段时间内财务状况总结出的会计报表,对等翻译为“资产负债表”,对其改善时,一般会翻译成“改善财务的整体状况”,而很少译成“改善资产负债表”。还有许多一词多义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如Average,在保险行业表示海损,在股市则表示若干股票的平均价格。

其次是文体一致原则,商务问题具有多样性,翻译者必须熟悉各种文体,翻译前先对文体类型做出明确判断,如果比较正式,注意措辞务必严谨简练,商务英语之所以简练,是因为有大量缩略词,如B/L,全称为Bill of Lading,为提单的意思。在商业广告中,用语要有独特性,翻译时可采用直译、意译或调整翻译的方法,如Coca-cola译为可口可乐。另外,广告翻译还应考虑其关联性,如在一些女性用品中,多带有“丽、雅、倩、芳”等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些产品的主要对象是女性,如Nivea,译为“妮维雅”;Clinique译为“倩碧”。

还有一项原则要遵循,就是礼貌原则,即翻译的语气要恰当,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

二 做好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的策略

1.充分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

商务英语翻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是不同民族在长期发展中不断形成的,是无法改变的,因此,必须对翻译双方的文化有足够的认识,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寻找两者的相同点。在平常的学习中,应多多积累,在专业知识之外,对相关的知识也多多涉猎;在翻译之前应做足准备,如没太大把握,应先搜集资料加强学习,对双方的民情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有所了解;交流中,具备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并及时做好笔记总结。

2.深刻理解商务英语

商务英语翻译之所以重要、有难度,是因为它具有很深厚的内涵需要挖掘。普通英语只要不影响交流就够了,而对商务英语而言,实现流畅交流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两种完全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因为文化不同,在翻译时必然要不断磨合,难免会发生矛盾冲突。商务英语翻译多涉及的是商业活动,翻译者必须具备充足的商务知识和沟通能力以及较强的总结能力,只有挖掘双方蕴藏的文化内涵,才能提升准确率,进一步保证翻译的质量,翻译的同时也应注意表达方式的选择。此外,翻译者自身还应不断加强学习,实时搜集跨文化交际信息,借助一些比较权威的网站或其他途径了解各种文化的内涵。

3.掌握各种翻译技巧

商务英语文体多样,词意丰富,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掌握科学的翻译方法,才能提升翻译的质量。国内关于翻译技巧和方法的书籍种类很多,应用较为广泛的翻译方法通常有:(1)直译法,即直接对原文的语句进行翻译,如此能在保持原文风格的前提下掌握原文的意思,能较好地传递所要表达的信息。需注意的是,若遇到同义词较多的词汇时,一定要仔细对比、谨慎甄选,使用最恰当的一个词,同时在翻译中,译者也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确保原文的完整性。(2)意译法,即为了更准确地表达整篇的意思而改变某些词汇的原文意思,此方法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特征,应用也很广泛,如对于复杂的债务关系,经常会总结为“三角债”,但翻译时就不能直接译成“triangle debt”,而应译成“chain debt”;如红糖,通常译为“brown sugar”,而不是“red sugar”。(3)音译法,即为了突出原文的语言功能而保留原语言的发音。如“功夫”译为kungfu,Coca-cola译为可口可乐,既保持了原词的音节,又能让人明白其意思,容易接受。须注意的是,音译法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不能滥用,否则必然要出错。(4)直译、音译结合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灵活,既能保留原文的字面意思,又能体现原文的指称意思,有利于实现译文和原文的对等。

三 结束语

如今,国际贸易十分频繁,国内许多企业也都在国外成立了公司,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语言上存在很大障碍,急需一批商务英语翻译者,商英翻译的作用日益重要,翻译者必须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保证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紫薇.浅析商务英语翻译存在的文化适应性问题[J].

第7篇

关键词:跨文化视野 中美文化差异

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加,跨文化交际这一时代主题也因此逐渐走向历史的舞台。但是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于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在差异而产生交流障碍,一般大多都是人们对于其他地区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差异了解甚少或存在偏见而引起的。鉴于中西方中国和美国分别为东方与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将从跨文化视野入手,来探讨中美文化差异和其产生的原因。

一、中美文化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的发展中国家,可是美国却是一个仅有两百年历史但快速发展起来的发达国家,彼此成长背景等方面差异很大,这样带来的文化差异也必然会有很大的不同。下面从伦理观、等级观、时间观、价值观这四个方面来分析。

1.伦理观的差异。在中国由于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颇多,所以其文化内涵的主要组成是忠、礼、恕等伦理观。“忠”的内涵是自我牺牲,即尽忠于自身的责任,有着尽全力帮助别人的思想和为他人自我牺牲的精神。“礼”的内涵是“敬”,即人与人之间的礼节与相互尊敬,这对维系并改进人际关系有奇效。“恕”即宽恕,这是一种宽仁之道,也是人之间交际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些儒家伦理观点,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得以和谐共处的保障。而美国文化则是受基督教伦理观影响颇深,即提高个人信仰、增强个人责任以获救赎。比如父母只在孩子成年之前有抚养责任,孩子对于年迈父母却没赡养责任,家庭内部的温情感相对缺乏。在这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下,为了享受自我权利与自由而不顾法律约束的人很多,因此美国出台了许多的法律以对这种行为进行约束。

2.等级观的差异。等级观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对于等级观的衡量标尺也不同。中国的等级观地位超然,中国社会注重尊卑区别、长幼有序,这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大的体现。。比如在向上级汇报工作改进意见的时候,无论自身意见多么优秀,也需补充一句“请指正”、“请帮忙”等以抬高上级。而在美国等级观念淡薄,美国文化强调平等。因此在师生、职别级别不同的人、父母与子女之间都不存在尊卑区别。因此美国人交流过程可能会“直言不讳”,这在中国人的眼里会被认为是不和规矩、失礼等。

3.彼此认识观念的差异。在中国,人们总是会以过去为主要参考,尊重过去的做法并以此为重要参考,因此中国人会对老人以及传统很注重。可是在美国,却是立足于未来,这种未来不是理想的遥远的未来,而是指较快实现的未来,他们做事情很少向过去看,他们认为年龄和经验不一定值得信赖,事物不断地在发展,因此将来最重要。因此中国人不理解美国人对于传统的漠视态度,美国人也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过度注重传统。

4.价值观的差异。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是通过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度而得以体现的。每个人不但需要对自身负责任,也要对社会和集体负责。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注重团结协作,强调集体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融入集体并获得集体认可已经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价值观点。而在美国,在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影响下,他们主张追求个性自由和自我解放,可以不受外界的限制约束,也不能干涉其他人的自由。这种个人主义观在美国甚至可以主导一切。

二、中美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

由于一种文化的形成是深受自然环境比如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选择不同的生活模式。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中国也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受农耕文化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注重群体主义,以适应生产方式和当时地理环境的要求。而在美国,由于其殖民地的历史地位以及大量移民的状况,他们的文化组成主要是以希腊、罗马为发源地的滨海商业文化,而希腊、罗马等地域的岛屿众多,人际往来不变,这便逐渐影响了他们对于个人主义的注重,美国文化受其影响也逐渐形成了当今的个人主义。

另外,中国在悠久的历史中,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要行为原则,受这种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人注重礼仪道德、注重长幼尊卑、注重奉献精神,这些有利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和谐共处。可是美国是一个快速发展起来的发达强国,他们的文化主要参考了欧洲文化元素,并对不同的欧洲文化进行了融合以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因为这种快文化体系,美国对于传统和等级观念不注重,他们强调个人发展,强调人权,并重点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三、结束语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由于彼此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流误会和障碍已经屡见不鲜。这对于各国之间协作发展,和谐进步造成了较大的阻扰。因此学会文化适应,加强加深对于本土文化以及他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非常有必要,这也是目前消除交际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

社会学家认为,一切的文化都是独特的,都有闪光的地方,因此在交流过程中,试着去理解他国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成长。中美是东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本文从伦理观、等级观、时间观、价值观这四个方面探讨了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并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的一些原因,这些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郑远明.中美文化视野中对个人主义的认同差异[J].海外英语,2010,222-223.

第8篇

关键词:商标翻译;方法;原则;注意点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2日

一、英文商标的构成方式和翻译方法

(一)英文商标的构成方式。若想翻译好汉字商标,译者应该首先了解英文商标的主要构成方式。

1、专有名词类。该类商标是指借用人名、地名或其他专有名词构成的商标词,例如Boeing(波音)飞机公司是以其创始人William Edward Boeing的姓氏确定的商标;Longines(浪琴)手表以其产地瑞士一个城市的Les Longine社区得名;而Nike(耐克)运动鞋则取自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这类商标承载了人文地域或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具有永久的纪念意义,还呈现出深厚的传统文化魅力,是国际惯用的商标命名方式。

2、普通词汇类。该类商标是利用既有的英语普通词汇构成的商标词,像花纹独特的Crocodile(鳄鱼)皮具、豪华的Crown (皇冠)汽车、来自地球深处的Shell(壳牌)石油等。这类商标多采用众人皆知的数字、给人以美好想象的动植物名称或带有褒扬、象征意义的词语,用来喻示商品的用途、品质等特性,从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但普通商标的缺点是没有显著性,容易在商标注册的时候出现雷同,导致注册失败。

3、臆造词汇类。该类商标是由商标设计人根据商品的性能、特点和功效,借助某种英语构词法或结合语言、文化、市场、消费心理等因素创造出来的新词,最能突出品牌的个性。大部分脍炙人口的英文商标皆属此类。如Pepsi(百事)中的“Pep”可使人联想到打开瓶盖的声音,“si”似乎让人听到了可乐冒气的“嘶嘶”声。这类商标音形优美、音义俱佳,给人一种美好的想象空间,从而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4、缩略词汇类。该类商标是指由企业名称、产品名称、产品成分或制造工艺等词语的首字母缩略构成的商标词。例如,我们熟知的美国IBM(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国际商用机器公司、3M(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明尼苏达矿业及制造公司、NEC(Nippon Electric Company)日本电气公司以及BMW(Bavarian Motor Works)德国宝马汽车公司,这类商标简练、醒目,便于大众记忆和识别,且在别国语言里也不会产生误解。

(二)英文商标的翻译方法。了解了英文商标的构成方式后,就能针对性地进行翻译了。目前主要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种:

1、音译法。所谓音译法,就是指在翻译中保持原文的发音,用与之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表现出来,使其不违背语言的规范性,并能突出原文主要语言功能的翻译方法。此方法一般适用于以人名、地名、名胜命名的商品或新奇型、专用型的商品。牙膏品牌“高露洁”的英文为“Colgate”,这样的翻译既在读音上靠近,又加强了牙膏能洁白牙齿的信息,表现出“洁白的牙齿不怕露”的意思。再如,Audi奥迪、Santana桑塔纳、ROLEX劳利士等都是采用的音译法。这种泽法既有音律和韵律,又能充分体现商品的特点,比较常用。

2、直译法。直译就是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即原语和目的语言用相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内容。鲁迅先生认为译文必须有异国的情调,即所谓“洋”气。饮料“Red Bull”直译为“红牛”,这个译名给人的感觉是喝了该饮料能带来旺盛的精力。再如,中国的“永久”牌自行车被译为Fovever,这种直译不仅没有使商标的原意丢失,更使异国消费者理解商标的含义和增加对其商品的质量好感甚至是信任。

3、意译法。意译法简单来说是把原文的内容翻译成意义相同或相近的目的语,其特点往往是“重意轻音”。例如,Forget-Me-Not勿忘我、Walkman随身听、Safeguard舒肤佳、小天鹅Little Swan等,不仅准确形象地描绘了商品的性能,体现了产品的特色,同时又让消费者深刻理解了商品的深层内涵,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实际操作中,采用更多的是音意合璧译法。所谓音意合璧,即并非严格准确地按照音译,而是取与原商标发音大致相近的谐音,赋予译名实际意义,利用汉字所蕴含的多义,诱导消费者产生种种联想和遐想,从而起到营销的理想效果。如日本丰田汽车制造厂推出的LEXUS牌的豪华型轿车汉译为“凌志”,“凌志”二字使中国人不自觉地联想到的“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的诗句,激发起人们奋发图强的美好意愿。再如,Goldlion译为“金利来”取“gold”之意、“lion”之音,既避免了“狮”与“失”的谐音,又保留了“金”字给人带来的美好联想,迎合了商业文化对利润的追求。

二、商标翻译的原则和注意点

有些商标在翻译过程中往往生搬硬套,无法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如,美国的户外品牌“North Face”(乐斯菲斯),其中文译名为“北脸”,这样的商标译名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使消费者无从想象,无法体会该品牌所传达的含义。一个成功的商标翻译既要保留原有文字的本质,还要具有与原文相同的影响力,在符合消费者心理的同时做到“信达雅”,就要求译者遵循一定的翻译原则,并注意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一)简洁直观原则。商标翻译首要的就是要简洁明了,便于记忆。外文商标汉译时,多采用两字或三字,因为双音节更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和音韵审美。众所周知,在英语中经常会采取缩略语和数字的形式来使音译效果达到简明,例如AT&T(American Telephone &Telegraph Incorporation)。现在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我们都应该注意其简洁性,例如“正大青春宝片”在打入西方市场时译为“ZHENG DA QING CHUN BAO Tablet”就违反了简洁易记的原则,让消费者不知所云。洗发用品的知名品牌Head&Shoulder如果按照其英文原意翻译成“头和肩”,会让国人不知道到底指的是什么,翻译成现译名“海飞丝”,简练明了,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便于记忆、富有联想。

(二)符合消费者心理和审美原则。商标翻译应该考虑到目标国家消费者的心理因素,这样才更有利于自己的产品在他国站稳脚跟,取得更大的利益。拿国内的“轻身减肥片”为例,最初进入美国市场的时候,它的译名为“Obesity-reducing Tablets”,销售商以为它会一炮而红,孰不知结果却相反,反响平平,跟公司的期望值相差甚远。经过对这一失败结果的市场调研发现,原来“obese”意思是“very fat(肥胖的,肥大的)”,这正是大部分目标消费者所不想承认并且非常抵触的。为了迎合消费者,销售商将译名改名为“Slimming Pills”,结果销售量猛增。

在商标翻译时,结合商标产品的特征或商品的功能进行翻译,能达到开拓消费者的想象空间,引起消费者对该商品的联想与遐思,达到促进产品的销售以及美化商品的目的。美国的化妆品品牌“Revlon”,其英文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文化内涵,但翻译成中文时却被巧妙地译成“露华浓”,该译名充满了浪漫而又典雅的汉语文化色彩,使人产生遐想,给人带来美感的愉悦。在“强生”(Johnson&Johnson)、“康贝”(Combi)、“新安怡”(Avent)等婴幼儿用品中,译者则更多地选用了“强”、“康”、“安”这类的汉字,因为全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强壮、健康、平安,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译后的品牌名称如果让消费者产生不悦,即使再好的产品也无法销售出去。如,男士衬衫“紫罗兰”的花语是“在美梦中爱上你”,是浪漫爱情的象征。但与其对应的英文名称“Pansy”意思却是“无丈夫气的男子”或者“同性恋者”,这种商标译名当然不会为西方男士所接受。所以,翻译商标名称时,我们必须小心地避开消费者的禁忌,然后认真地选择吉祥的名字。

(三)产品和市场定位原则。在现在的市场中,每种产品都旨在服务于某一消费群体,因此商标的翻译要注重产品定位原则。清洁类品牌“宝洁”(P&G)以前的曾用译名是“宝碱”,对比一下,不难看出“宝洁”中的“洁”很好地体现了产品的特点,那就是解决清洁问题,而产品的目标就是那些遇到清洁问题的人群。与其他的原则相比,产品定位原则更多的依靠原始商标本身。

要使自己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获得稳定的销路,商标的译名还应该符合市场的定位,这样才能找准市场,瞄准目标群体,获得消费者的偏爱。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运动品牌锐步(Reebok),以前翻译为“雷宝”,名字普通且没有反映出产品的特性,后来更名为“锐步”,象征了锐意进取的步伐,很好地反映了产品本身的特质,扩宽了销路。随着社会发展,消费者的思想在迅速改变,异化翻译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法国香水“Poison”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被译为“百爱神”,这是考虑到中国女性相对比较传统,很少追求刺激和野性风情。但随着中国女性思想的解放甚至趋于开放,该香水现在被直译为“毒药”,更能体现商品自身给使用者带来的致命诱惑力,带来更多的销售量。

(四)遵循风俗习惯和政治法律因素的原则。商标直译时应注意本国与目标市场在文化习俗和法律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商标语言中通常表现在风俗习惯的差异、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上。在给商标命名时,汉语商标的命名通常选用花鸟鱼虫等,以表达吉祥、喜庆或高贵,如“熊猫”牌香烟、“孔雀牌”彩电等。但有些动植物在西方文化的内涵与汉语的文化内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些甚至相反。如,上海的“大白兔”奶糖如果译为“White Rabbit”出口到澳大利亚等国可能会收到相反的效果。澳大利亚畜牧业发达,而兔子四处掘洞,破坏草原并与牛羊争食,因此那里的人们不喜欢兔子。再如,美国雪佛莱汽车公司的NOVA品牌的汽车,由于“NOVA”的发音在西班牙语中与“开不动”类似,因此在西班牙语系的国家中很不受欢迎,成为滞销产品,销售业绩奇差无比。其实只要在翻译时注重中西方的文化差别并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中国产品同样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海尔”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词语,也不包含什么文化信息,但采用谐音法译为“Haier”后,很容易让人想到high的比较级higher,这就表达了海尔人的一种锐意创新、勇往直前、永不满足的创新精神,打开了国际市场。

翻译商标时,不仅要考虑到商标的意义及其所涉及的文化因素,还要考虑到政治法律因素。如,“大鹏”牌帆布鞋的英语商标为“ROC”。大鹏是中国神话中的大鸟,“roc”在英语中指中东地区神话中的大鸟,从意义上说,翻译得无可厚非。但作为商标如果三个字母都大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文缩写一模一样。因此,“ROC”出现在我国出口商品的商标上是极不恰当的,可简练地译成“Eagle”。

由此可见,商标翻译并非易事。商标是质量的象征,是产品形象的代表,不仅在起名时要倍加斟酌,在翻译时更需慎之又慎。只有善于揣摩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尊重民族习惯,恰到好处地运用商标翻译的各种方法和技巧,才会使译标在商战中独领,引导消费,促进消费。好的商标翻译体现了翻译技术与审美艺术的完美融合,能为商品增添无穷魅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徐冉颜,倪洁.跨文化视角下对商标翻译的方法探析[J].华章,2014.2.

[2]周均霞,吴丽娟.浅谈商标翻译中的文化差异[J].英语广场,2013.11(下).

[3]邓莉.从美学角度看对外贸易中的商标翻译[J].中国商贸,2012.13.

第9篇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导入”的具体概念解释不一,最具代表性的是赵贤周提出的“文化导入说”。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不仅仅是对差异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更是一种从知、情、意各个方面体验式传授英语的教学过程。多渠道增加相关知识,深层次了解相关信息,文化导入是一种认知行为;转变自身观念的局限性,用平和和包容的心态对待差异文化,这才是对待人类文明应有的态度。英语教学中的背景文化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涵盖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教育、科研、艺术等多方面;交际文化特指文化背景有差异的人交际时,影响彼此信息准确传达的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一般包括习语、禁忌、表情、手势等。文化导入的内容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描写基础之上,涵盖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等文化内容。语言是文化的写照,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真正理解和运用英语,必须了解英语的背景文化,克服东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存在,摆脱汉语言环境和汉语言思维的束缚,以全新视角领略第二语言。与文化的两个方面相对应,文化导入也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与知识文化导入、交际文化导入。词语的意义内涵、指代范围、感彩、文化背景等均属于知识文化导入的范围,这方面的英语教学,侧重于文义运用;社交习俗、态度语气、体态手势、语言习惯等属于交际文化导入范畴,这方面的英语教学更侧重于对白使用。教学过程要两者兼修,既不放弃知识的累积,又不忽略交际文化的导入。以往的英语教学以应试为主,侧重词汇拼写、词组背诵、词义辨析等基本的语法知识,对于语义的教学停留在概念解析、语法规则上,略显得死板。将更全面的交际文化引入英语教学,可以从日常生活各方面入手,讲述中英语言形式、风俗礼仪上的差异。交际文化导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意识英语的过程,将西方人特有的价值观念和特定的思考方式灌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符号,对其融入了背景文化的深层解读,可以帮助学生从文化知识到语言意识上认识西方文化。

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英语教学涵盖面极广,无论是自然地理、发展历史、风土人情、文化艺术,还是价值观、习惯性、规范化都是可能涉猎的方面。在英语教学中,课堂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不拘泥于单方面的教学,文化导入教学应针对导入内容,遵循相关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有序性原则。(一)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与教材讲授内容有关联,既可以是教材背景的拓展,也可以是教材内容的延伸。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必须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不能漫无目的地脱离教材,二者同步是比较适宜的选择。文化导入的目的是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课上课下学习效率。当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导入,学生已掌握的英语知识和西方文化是继续学习和拓展的基础,学生学习英语,最终是要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文化导入不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它定位于教材,服务于课堂,空洞抽象的文化导入坚决不可取。(二)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与日常交际应用相联系,学以致用才能体现英语教学的价值。语言交流运用,一方面可以检验教学成果,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已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在交际运用中遇到实际问题时,应针对该问题仔细分析讲解,反复练习识记,弥补漏洞。实用性原则要求文化导入的内容与语言环境密切相关,英语教学不是脱离语言环境的纸上谈兵,在实践中运用才是根本,它不抽象,也不空洞,它遵循一定的规则和习惯。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汉语思维与英语思维有一定的差异,为方便英语学习后更顺利地获取信息,同时也减少英语交流中的沟通障碍,应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英式思维的灌输,避免文化差异带来过多的学习障碍。(三)有序性原则。有序性原则是指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循序渐进,考虑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接受能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推进横向和纵向的教学进程。我们倡导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确实是因为看到了文化导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英语教学不能脱离教学对象的语言基础和学习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能保证文化导入的效率,又能鼓舞斗志、增强自信。另外,英语教学不只是老师的一种主动行为,课堂上,老师可以主动引导,设置重点,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课堂之外,学生应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外阅读、课下实践,去探索更广博的文化知识。

三、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文化涵盖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不仅包括教育、艺术、科技、文学这些具体学科,还包括人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文明发展进程,不同的文化化境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和发展。没有了文化这个大背景,语言的思想性、知识性、工具性、人文性无从谈起。语言不能脱离文明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传统和信念,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语言交流时,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显得尤其明显。想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英语,必须了解英语产生的文化大背景,才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才算是真正掌握该种语言。中英两国文化背景差异很大,直接导致中西方文化内涵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语言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中西方迥异的文化内涵导致词义上的差异,英语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文化交流障碍。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这样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文化的过程,了解文化的过程又推动语言的学习过程。英语教学中所有问题的根本就是没能实现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的融会贯通。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单纯以考试成绩考核学习成果,扭曲了学生的求知动力和目的,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深入探究。因此,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把教材知识和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了解英语国家特有的社会环境,掌握英语背景下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加深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四、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一)课堂讲授法。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撰写教学方案时,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将西方文化融入课堂,连同词汇、语法一同讲解。从教材内容中寻找一个切入点或者是引入点,拓展西方文化知识,具体的拓展方面不拘泥,还可以就切入点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学习,如学习教材中的圣诞节时,可以对比中国的春节,进而从饮食文化、娱乐方式等方面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通过这种课堂上的讲授,生动展示异域文明,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吸引力。(二)专题讲解法。英语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对涉及的文化知识加以拓展讲解,词汇涉及到哪儿就讲解到哪儿,课文涵盖哪些文化就分析哪些文化。这种方法依据所传授的教材内容而定,灵活性较高,内容也相对宽泛,整个英语教学过程内容丰富多彩,甚至可以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在前期预习教材时,自行查阅相关背景文化知识,课堂上与他人相互分享,集合众人的交流,全面掌握相关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人文特点等文化,并通过对文化的深入解读真正掌握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三)对比分析法。英语教学中,教师将中英文化差异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了解并接受这种文化差异。结合中国家庭关系称谓图逐一讲解英语中的各种称谓,差异分析对比记忆;结合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对话分析英语中陌生人见面打招呼、熟人见面打招呼等情境下的差异,加深对英语的掌握;通过对英语特定俗语的解释、翻译,认识到英语习惯和汉语习惯上的差异。这些文化知识的导入差异性更加明显,对比分析更便于其掌握。(四)影像展示法。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多渠道丰富课堂。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更具视觉、听觉冲击的方式展现西方文化可以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更易于理解英语中的具体文化知识。如今,越来越多的欧美优秀影视作品被引入中国,更便于学生搜索素材,原声影视对于学生英语口语和英语听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原汁原味的外国思维作品对于学生体会其思维方式助益良多,原声音乐在给学生美的体验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能力。(五)寓教于乐法。英语教学不是死板的识记和读写,灵活运用多种灵活的方式讲授知识,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西餐厅是体验式教学的好去处,学习西方餐饮词汇和文章,再多的词汇堆积不如一顿西餐感触更直观、更深刻,餐具的门道、菜品的习惯、用餐的礼仪,都可以用一顿西餐一一体验到。另外,课堂辩论赛、模拟情景剧等形式都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将更多的艺术形式融入英语教学的课堂,引领学生掌握更多的西方文化和英语知识,让学习变得简单而快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英语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障碍,对待同一事物会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要正视这一问题客观存在的合理性,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导入西方文化,通过更多地了解文化来掌握和应用英语这门语言。

作者:刘念 单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国华.大学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及方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6):937~938

[2]王爱莉.英语教学文化导入新举措[A].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C].2005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