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有效的企业管理

时间:2023-09-28 09:32:18

导语:在有效的企业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有效的企业管理

第1篇

[关键词] 存货 有效性 科学管理

据资料统计,2007年期末青岛海尔的存货达29亿元,较期初增加73.32%;同样在2007年四川长虹年末存货高达65亿元,比期初增加了22.6%,当年的利润总额只有5亿元,是存货的十三分之一。对于商品流通企业来说,存货的管理更是显得重要。商品类存货不但承担着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任务,而且还可能是造成损失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企业之中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是现金或其等价物,但商业企业有其特殊性,存货可能比现金更容易产生损失,比如变质、毁损、丢失等。商业企业的净利润一般比较低,假定为5%,那么是补偿100元的存货损失则要增加2000元的销售额。从这个角度来说,商业企业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就不应该仅仅是增加销售的数量,而且还应该增加存货的有效性。

一、增加存货有效性

商业企业对于增加的商品存货应该明确购进的原因、数量和时间,对于购进工作应该有人预测、有人决策、有人考核。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的消费水平在不断增加、消费热点在不断变换,这就使市场需求出现变化快、难度大的特点。与此相对应,优势条件也是明显的,通讯发达、运输快捷等使市场的反映更快、更方便,进货的提前期在不断缩短,到货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进货部门的领导者就要综合运用市场、财务、储存、销售等各个方面的信息,以市场预测为前提、以销售能力为依据,综合考虑现金流量和储存能力等各项约束条件,合理、安全、有效地进行商品存货的采购工作。增加存货管理的有效性意味着购进商品数量和花色品种是销售部门认为可以在适当时间内售出的,是市场部门经过预测市场需求数量和消费变化情况等因素得出的,是符合仓储部门储存能力和管理条件的,是财务部门可以按期付款或能够进行适当资金运筹完成付款义务的。这几个方面要想顺利地进行协调是不容易的,如果出现偏差就会使购入的存货积压或断货,大量的积压或长时间的断货不但使企业浪费资金,而且会失去赢利的机会、失去客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只有增加存货的有效性从而使市场、财务、储存、销售四个方面充分协调才能增加存货管理的有效性。

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资金的运筹与管理是商业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科学地管理和使用企业有限的资金资源是增加商业流通企业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保证。在资金运筹时,一是要将有限的资金用到重要商品上,同时也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其他商品。传统的管理方法应该得到加强。ABC管理模式将商品分为三类:A类商品资金占70%,种类占10%;B类商品资金和种类都占20%;C类商品资金占10%,种类占70%。A类商品应该严加管理,当然对于C类商品也不是置之不理,从市场营销理论来看,增加商品种类可以增加顾客的浏览次数,这也是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之一。经济批量模型是通过找到存货储存成本和进货成本之和的最低点来确定每次进货的数量,从而减少企业的成本开支。折扣期限控制通过在最佳时点支付债务,达到既占用对方资金又获得折扣的目的,从而提高商业折扣期内的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增加存货有效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企业的资金使用是有效率的,是有效益的,则一定增加了存货的有效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手段,增加存货有效性是目的,当然最终的目的是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运用科学管理手段

第2篇

关键词:绩效管理 体系 有效性 提升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281-03

绩效管理是一把双刃剑:有效的绩效管理解决问题,促使企业绩效提升;无效的绩效管理反而产生问题,降低企业绩效。在现实管理中,绩效管理的成效状况也并不乐观:相关调查显示,成功运行绩效管理体系的企业不足10%。那么,如何避免企业绩效管理陷入无效的窘境,而使绩效管理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呢?

根据笔者多年从事绩效管理的实践经验和对相关影响因素的认识和了解,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采取一些措施来提升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一、确保绩效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三项前提条件

(一)企业管理层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看待绩效管理,把企业的各项绩效指标纳入战略框架

企业管理层必须认识到: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管理一般包括四个部分:1.企业内外环境分析;2.战略的制定;3.战略的实施;4.测评与监控。绩效管理即是战略管理第四部分――测评与监控的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是具有战略高度的管理体系。一旦企业管理层有了这样的认识,绩效管理才有可能获得企业管理层的全面支持并得以有效开展。

绩效管理体系是否有效,需要用是否促进企业战略目标达成来衡量。为此,在制定各项绩效指标时,就必须把绩效指标纳入企业战略框架,使之成为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实施绩效管理如果不能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就会盲目地制定绩效管理方案,盲目地制定绩效指标及考评标准,甚至为了考评而考评,使得考评的结果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背离,无法对各项绩效指标的权重进行合理设置,更无法对各项绩效指标定出合理的考评标准。

(二)全体员工必须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

绩效管理的正确理念应该是:以客观绩效为着眼点,以科学合理的考评标准为准绳,以持续沟通为纽带,以必要的措施为保障,促进员工与企业达成目标上的一致,不断地提升员工绩效,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绩效。

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是在绩效管理的实践中逐步被认识的,同时也在绩效管理实践中反复被证明是有效运行绩效管理体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企业是否已经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理念,主要看这个企业的各级人员包括高层领导、部门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员工对于绩效管理的理念是否都有正确的认知和领会。

(三)完善企业的基础管理

在一个没有管理基础的企业推行绩效管理,就像在不稳固的地基上盖楼一样。而这个“地基”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战略清晰。绩效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离开这一导向,绩效管理就失去了它的根本意义。如果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清晰,绩效管理活动就会迷失方向。

2.合理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的岗位职责。企业内部清晰的组织结构、员工之间明确的职责分工是各部门、各岗位设定绩效指标的前提。否则,如果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混乱,就无法把企业指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以至各个员工。在清晰、合理的组织架构下,还需要进一步确立明确的岗位职责,科学地划分岗位间责权大小和分工范围,这样在具体考评中,就有的放矢、有标准可依,否则责权不明确就容易出现问题,相互推诿,影响企业效率。企业没有清晰的组织结构,明确的职责分工,关键绩效指标就不可能真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绩效管理也就无法有效实施。

3.要有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建立了一个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却没有能力提供相应数据来反映指标的完成情况,最终使得绩效管理无法实施,这是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因此,企业在决定开展绩效管理之前,最好先建立起相应的信息系统,以便及时、准确收集相关的绩效信息和数据。

二、在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必须坚持三项原则并务必处理好七个注意事项

(一)在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三项原则

1.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考评方式。开展绩效考评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每种方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在选用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考评的目的、对象以及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有效的考评方式。

常用的绩效考评方式有目标管理(MBO)、关键绩效指标(KPI)、平衡计分卡(BSC)、360度、行为锚定法等等。这些绩效考评方式各有侧重,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甚至很多情况下需要结合使用。例如,BSC通常需要与KPI结合使用,可以利用KPI的方式选择BSC四个维度的考评指标。

即使在同一企业,对于不同的考评对象也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绩效考评方式。例如,部门绩效考评可以选择BSC、MBO、KPI等考评方式,一般不适用行为锚定法;员工绩效考评可以选择MBO、360度、行为锚定法等考评方式,而过于简单的个人岗位以及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岗位则不适用BSC等考评方式。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应采用不同的绩效考评方式。在企业的初创阶段,选择目标导向的MBO考评模式可能比较合适。在成长阶段,企业则可以采取基于KPI的绩效考评模式。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则应在原来的绩效考评模式中加入BSC。企业到了老化阶段,在绩效考评方式的选择上,不仅应该考虑如何完善绩效管理体系,还应该把对人的考评放在首要的位置,通过对各个层次人员的绩效考评,为企业选拔出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人才,所以应在原有绩效管理体系中加入360度考评。

2.制定绩效指标必须符合SMART原则。制定绩效指标是构建绩效管理体系的关键所在。在确定绩效指标时则应遵循SMART原则。SMART是五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S代表的是Specific,意思是指“具体的”;M代表的是Measurable,意思是指“可度量的”;A代表的是Attainable,意思是“可实现的”; R代表的是Realistic,意思是指“现实的”;T代表的Time-bound,意思是指“有时限的”。

3.实施绩效管理应该努力做到脉络清晰、简明扼要。绩效管理与每一个员工的利益相关,需要每一个员工的充分参与。复杂的绩效指标和管理办法很难让员工乐于参与其中,在造成管理成本加大的同时,最大的危害在于最终使绩效管理流于形式。所以,绩效管理必须贯彻简约化管理的思想。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冲突与矛盾,实现客观、公平与公正,设计绩效管理体系的时候习惯性地陷入求全责备的误区中。盲目的引进了很多先进的绩效管理工具,制定了长篇大论的绩效管理制度,设计了大量的绩效考评表格,规划了完备的绩效管理流程。等到运行绩效管理体系的时候才发现操作起来非常困难。所以,简单有效的绩效管理在于:抓住主要矛盾;绩效管理工具不赶时髦,适用有效就好;绩效管理制度简明扼要,清晰易懂;绩效考评表格的数量适可而止,同时要提高表格的柔性;绩效管理流程清晰明了,重点控制流程的关键环节。总之,衡量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落地执行。

(二)在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运行过程中务必处理好七个注意事项

1.在开始运行绩效管理体系之前明确相关各方的责任和相应的权限与资源。在绩效管理体系中,企业各级各类人员都担当一定的角色,角色可分四类:公司高层、人力资源部、各级管理者和员工。

公司高层:绩效管理的倡导者、推动者,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

人力资源部:绩效管理政策制定者和参谋的角色,负责绩效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绩效管理的组织和实施、绩效管理相关资料管理、绩效评估结果的应用。

各级管理者:负责绩效管理制度的细化,使之具有部门特色,需要将组织目标分解到各个下属,并组织下属实施绩效管理;制定绩效计划和目标、监控与辅导、提供资源、考评、考核结果反馈面谈、绩效改进计划。

员工:绩效管理的主角员工不是被动的执行者,必须让员工参与绩效计划和目标的制定,员工要主动了解组织战略,提高自己能力以满足组织的期望,制定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员工是绩效的拥有者,拥有并产生绩效。

绩效管理的角色划分好了,职责明确了,相应的权限和资源配备了,绩效管理体系的运行才会有保障,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2.在绩效考评过程中避免考评失真,确保绩效管理体系的可靠性。由于受考评者主观意识(某种偏见或错误)的影响,可能会影响绩效考评的公正性,考评结果出现以下几种失真倾向,这时应采取相应的一些应对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考评失真的发生:

(1)宽严倾向。宽严倾向是指考评中所做出的评价过高或过低。这两类考评误差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明确、一致的判断标准,考评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主观性过强。

(2)趋中倾向。趋中倾向也称调和倾向或居中趋势,是指给大多数员工的考评得分都在“平均水平”。无论员工的实际表现如何,考评者一般都给平均水平的评价。要避免趋中倾向,考评者应加强与员工的沟通,全面准确了解下属的工作情况,也可以采取强制分配法、排序法等非系统的绩效考评方法以解决趋中倾向带来的考评失真问题。

(3)成见效应。成见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有偏见,在头脑中存在着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当他在测评某人时,往往产生一些与此人毫无相关的好的或坏的印象,因而不能正确评价该人。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对考评者进行相关培训与心理辅导,从而加以纠正。采用基于事实(如工作记录)的客观考评方法,或由多人组成考评小组进行考评,都可以避免成见效应所导致的考评误差。

(4)盲点效应。盲点效应表现为考评者难于发现员工身上存在的与主管自身相似的缺点和不足,可以采取多角度的考评方法予以避免。

(5)刻板印象。刻板印象表现为考评者根据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来对员工进行绩效考评。对员工进行评价时,考评者应从员工的工作行为出发,而不是员工的个人特征。

(6)首因效应。首因效应表现为考评者仅凭第一印象来评价员工,可以采取多角度的考评方法予以避免。

(7)近因效应。在绩效考评中表现为考评者在根据近期一时一事来肯定或否定员工的全面工作。在绩效考评前,先由员工进行自我总结,以便使考评者全面回顾员工的整个考评周期内的表现,这样可予以避免。

(8)晕轮效应。晕轮效应表现为考评者通常会给自己信任和宠爱的下属较高的评分,而对不喜欢的员工给予较低的评价。应该尽量选择与工作绩效相关的评价因素,并从不同的侧面评价员工的业绩,消除主管偏见。

(9)年资或职位倾向。年资或职位倾向表现为有些考评者倾向于给予那些服务年资较久、担任职务较高的被考评者较高的分数。树立“对事不对人”的观念,考评者应从员工的工作行为出发,而不是员工的个人特征,这样可予以避免。

3.不能把绩效考评视同于绩效管理,而应该实施完整的绩效管理。绩效考评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已。在企业里很多人将绩效考评等同于绩效管理,只注重考评的结果,不重视绩效管理中其他的几个环节,这种仅仅通过对员工最后产出水平的考评是很难让企业提高绩效水平的。这就要求企业:在对最后结果考评之前,首先,要做好绩效计划的制定工作;接着,在日常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控和辅导,并记录员工的业绩表现;在考评结果出来之后,上级管理者要与下级员工进行绩效面谈来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共同制定绩效改进计划,推动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业绩的提升,实现企业目标。最后,企业应该把绩效考评的结果作为员工培训、人动、薪酬变动的依据。每经过这样的一个完整的绩效管理循环,企业的绩效水平都会得到一次提升。

4.将持续不断的绩效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的全过程。绩效管理体系是一个强调沟通的系统。从绩效计划制定、绩效监控和辅导、绩效考评到绩效反馈以及绩效考评结果应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管理人员与员工进行持续的双向沟通,任何的单方面决定都将影响绩效管理的有效开展,降低绩效管理体系效用的发挥。绩效沟通的内容具体包括:沟通企业的价值、使命和战略目标;沟通企业对每一名员工的期望结果和考评标准以及如何达到该结果;沟通企业的信息和资源;员工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鼓励。

虽然沟通是每个人的工作,但最后必须要有人负责,这就要求各级管理层要在与员工的沟通过程中主动运用绩效沟通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同时也能起到培养和监管员工的作用。

5.进行全体动员和广泛宣传,并开展绩效管理的相关培训。要把一种新的管理的工具和手段顺利地应用到企业内部,首先就需要广泛地动员和宣传。企业可以通过公司的内部报刊、宣传栏、OA系统、企业网站、标语和横幅等媒介手段来进行绩效管理理念、绩效管理实施流程和操作技巧等方面的宣传,以强化员工对绩效管理的感性认识,树立企业的绩效观。

尤其要加强对考评者的培训。要使绩效考评结果真实有效,并不断提高绩效考评的信度和效度,就必须首先保证考评者具有较高的水平和能力,就必须加强对考评者的培训。对考评者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包括有关考评的知识,考评方法的正确使用、尺度准确把握、容易导致偏差的原因等。

6.要有健全的激励机制,并努力发挥正面导向作用。绩效管理发生作用的机制是,通过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主动性、积极性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内部资源和提高员工能力素质,最大限度的提高个人绩效,从而促进部门和企业绩效提升。

首先,要将绩效考评结果与员工晋升、加薪、奖励、培训等挂钩,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公司的整体绩效得以提升。如果对考评结果好的员工没有相应的激励,员工干好干坏一个样,就会使绩效管理变成了搞形式、走过场,挫伤了员工积极性,也破坏了绩效管理的权威性,绩效管理就得不到员工的重视,提升企业绩效的目的也难以实现。其次,绩效管理一定要以激励为中心,努力发挥正面导向作用。对于员工要多鼓励、多赞扬,而不要过多地、随意地批评和处罚。总之,绩效管理要“奖字当先,奖大于罚”,这样才能有效牵引员工向着企业目标积极奋进。

7.绩效管理体系必须映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需要营造绩效导向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保障企业获得良好的绩效,良好的企业绩效从根本上说来源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得越好,企业的管理成本就会越低,管理的效率就会越高,企业绩效也会因此而提高。企业文化是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和运作的基础和前提,为绩效管理提供一种道德约束和行为准则。所以,绩效管理体系必须映射组织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确保组织中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被完整地“吸收”到绩效管理体系中去。在构建绩效管理体系时,必须充分了解企业文化,了解本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而不能照搬其他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应该采取的做法是在构建绩效管理体系之前,充分地与员工沟通,把大多数员工认同的价值观念尽可能地纳入绩效管理体系。只有这样,绩效管理体系才能顺应民心,从而顺畅地运行。

另一方面,要有效地实施绩效管理,必须在全公司范围内营造绩效导向的文化氛围。首先,要在员工之间培养共同的语言,形成共同的企业愿景,然后可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使团队成员能够相互了解,进而进行深层次的交流,鼓励员工参与绩效计划的制订并发表意见,赋予员工相应的权限和足够的信任,重视沟通,以此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员工的绩效。因此,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的时候需要将原有的企业文化改造成员工间相互尊重和信任、乐于沟通、强调以公司整体绩效为主,强调团队合作精神,提倡创新的企业文化。

三、广泛听取多方意见,不断优化调整,并持续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一)注意收集并听取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对绩效管理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让员工积极参与到绩效管理体系中来,让绩效管理不再只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工作,而变成了每个部门、每个员工的本职工作,绩效管理体系才会有效。同时也可以使员工体会到公司管理的公平公正性,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与被尊重,也为后期的绩效管理工作打好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构建绩效管理体系并予以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注意收集并听取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员工对绩效管理体系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通过调查和座谈等方式将各层级的意见汇总起来,进行讨论解决,从而就能大体确立公司的绩效管理制度及方案。只有吸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形成科学、适用的绩效管理体系,保证绩效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从而使得绩效管理体系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

(二)跟踪绩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及时予以优化调整

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本身应具有能够不断优化调整的机制,所以,绩效管理体系在设计时就应予以考虑而不可遗漏,这样,就可以定期对当前的绩效管理体系做出有效的诊断。一般每隔一年的时间,企业都要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的诊断,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使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得以完善。

总之,绩效管理是一个连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效果达成贵在坚持,构建并运行绩效管理体系一定要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逐步推进,逐层深入,切忌“一口吃个大胖子”;绩效管理又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环节繁多的系统工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就需要认真分析,仔细研究,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不断地完善,使绩效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晓明,人力资源管理导论(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5

[2] 刘帮成,赫尔曼・阿吉斯,绩效管理:既爱又恨的现实局面[J],北京,行政管理改革,2013(01)

[3] 池永明,企业绩效管理有效性因素分析[J],长春,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

[4] 臧美玲,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绩效管理模式选择[J],哈尔滨,中外企业家2013(7)

[5] 王文博,浅论改善绩效管理体系以提高公司的绩效[J],长春,现代营销,2012(02)

[6] 李闻(导师:袁凌),大汉建设公司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研究,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7] 张碧澄(导师:张颖丽).辽宁省邮电工程局绩效管理体系方案设计.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作者单位:上海龙元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0434)

第3篇

一、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概述

学者彭剑锋(2011)认为:“绩效目标管理是推动企业与个人努力创造业绩的一种管理手段,该工作是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在组织内部将公司战略目标进行层层细化分解、使得管理者与员工、企业内部不同专业职能部门之间在工作目标、任务要求以及努力方向上最大限度的达成共识,并形成利益与责任的统一。”中国的国有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参与社会分工:一方面以独立经济主体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另一方面以服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为其经营目标,自身选择的余地较小,而承担的社会责任较大。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工作,更侧重于通过对组织各层级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客观评价岗位工作的胜任程度。

本研究认为当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通过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和薪酬激励体系,引导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及其成员,按照组织分解的绩效目标,最大限度地形成合力,共同完成组织的既定任务。因此,确保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落实四项基本措施:一是领导应该充分重视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层层分解业绩目标,做好指标分解与考核工作,做到严格考核,奖惩分明。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考核办法,通过量化指标,坚持目标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坚持考核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相结合。三是各项考核工作要执行到位,避免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四是加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在员工评优评先、职业生涯规划和收入分配等各个领域,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努力为绩效评价体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二、当前我国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的领导者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到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在绩效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的绩效管理观念有待进一步提升。2012年,中央国资委14号令对中央企业深入开展综合绩效评价管理工作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组织体系以及工作成果应用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全国广泛推行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各级国有企业也将绩效管理工具应用于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工作,但是普遍反映预期绩效目标的实现效果不太理想,指标管理与业务现状互相脱节,把指标考核作为分配奖金以及薪酬制度的参考。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管理层对于影响组织和个人绩效的因素缺乏系统性的认识。在绩效目标的分解和考核评价过程中,对绩效考核制度的重视不够,缺乏员工的集体参与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弱化了绩效目标管理的导向作用。

二是企业的绩效评价工作中“轮流坐庄”现象明显。企业的绩效考核主体对绩效评价体系了解不深,未能把绩效评价提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的高度来看待,导致绩效考核岗位职责不明确,分工不到位。而且评价方式单一,流于形式,“轮流坐庄”现象明显。在年终绩效考核工作中,把评价指标简单地划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个等级。再让管理者和员工进行不记名投票。最后对管理层和员工一年的考核成绩进行统计汇总。导致了企业所有成员的评定等级基本上相同。考核结果难以准确反映管理层和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实际贡献,进一步弱化了绩效管理工作的激励、引导作用。

三、运用科学的绩效管理工具,提高绩效管理工作成效

一是要扎实做好绩效考核的基础管理工作。首先,实行定员定编,这是开展绩效考核最基础的工作内容之一。在一个超员缺编和岗位混乱的企业里,绩效管理是很难有效开展的。只有实施科学的定员定编,使每位员工都有饱满的工作任务,才能进一步给员工设定出明确的工作目标,让他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赛跑”,从而考量出员工的优劣以及是否胜任其本职工作。二是要有明晰的岗位职责。从公司整体战略目标出发,依据公司内部各层级、各专业节点的管理界面和工作职责,对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层层分解,使绩效指标、具体岗位职责和激励措施充分对应,有效关联。此外,以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有效协同为基点,全面开展绩效考核评价工作,不断明确部门及其员工的岗位职责的模糊区域,不断完善具体岗位的绩效目标和评价的依据,努力提升绩效评价工作的科学性。

二是要有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体系。首先,企业应当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维度对绩效指标体系进行科学的分类,并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针对性地设计合理有效的定性与定量评价标准。通过运用合理的指标体系,科学地评价员工的业绩水平。其次,制定考核标准要有明确的政策指向,对影响企业战略全局的重点工作加大评价的指标权重,评价的措施应该基于公司现有的信息资源,提升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可衡量性。另外,具体评价标准应该尽量做到概念清晰,权责分明。评价的过程也应该具有可追溯性。由此,企业才能按照系统的评价标准,客观公正地开展绩效评价工作。

第4篇

关键词:企业;人事管理;优化;措施

一、引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优秀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动力,因此,企业的人事管理就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应优化人事管理,为人才的发挥自身价值创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培养人才和发挥人才的潜能,这成为企业人事管理的有效性目的。而人事管理中的绩效管理部分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的效益,使员工与岗位得到更好地匹配,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协调了员工与管理者的关系。因此,在企业具体的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企业的绩效管理得到提升必然促进人事管理的优化。

二、企业的人事管理需要面对的问题

1.企业人力资源达不到最佳结构。企业的发展具有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不断优化的人力资源结构才能为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人力资源保障与动力。然而,一方面高素质员工由于各种原因离职,造成企业的人才流失;另一方面,新员工与岗位和整个团队需要时间进行磨合,这些情况都阻碍了企业人力资源难以达到最佳结构。

2.企业的人事管理处于较低程度。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实现科学化管理,对人事管理还不够重视,中小企业的人事管理更多地采取经验管理,缺乏科学的职位设计与绩效管理,这就难以为企业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管理环境。一些企业的薪酬体系不完善,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也没有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这些导致了人事管理制度的不规范,执行效果比较差,限制了人事管理的职能。

3.企业人事管理对员工的培训培养比较弱化。企业的人事管理部门应将员工的培训与培养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增加后劲。然而,很多企业难以开展有效的培训,大部分企业都看重眼前利益,不愿意对员工进行培训,没有进行人力资源的储备的意识和规划。还有的企业没有能力进行岗位所需人才的培训。这能够看出企业的人事管理的良好开展受制于企业的现实情况。

三、优化企业人事管理的有效措施

1.要完善企业人事管理制度,促使人事管理得到升级。人事管理应做好人力资源的规划,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系统应包括员工的培训体系、绩效评估体系以及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体系等等。通过健全的人事管理制度,能够将员工的培训、开发与企业发展战略进行配合,发挥人事管理的职能作用。

2.制定好人事管理的工作任务。企业要制度人事管理的阶段性任务,要提高人事管理水平,以此改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减少员工的流失,改善团队的协作能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与技术人才,从而企业整体的人力资源竞争力得到提升。

3.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企业实施绩效管理能够将战略发展目标明确落实到每位员工,使人事管理更加细化和完善,并在人事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如工作分析能够为绩效管理提供评价的绩效指标,绩效管理能够使得薪酬体系更加合理和准确,对员工的绩效考核,是其获得绩效工资和奖金的重要依据。绩效管理能够为选拔企业优秀员工和管理者提供有价值信息和业绩评估。企业的员工培训应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为基础,以改进绩效的目标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培训。绩效管理促使人事管理对员工的岗位职责制度化与规范化,引导和驱动员工的工作潜能发挥与企业发展战略所需相一致。

企业的绩效管理对人事管理职能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如实现了对员工绩效的科学评价、以绩效管理为核心,明确了员工的岗位职责、岗位培训以及员工的职业规划等。人事管理要促使员工按照工作目标与绩效标准进行发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加强管理层与员工的绩效沟通与考核方式,实现人事管理的目标。

四、结论

通过对优化企业人事管理的有效措施分析和研究,得出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竞争的背景下,企业的人事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企业应加强和优化人事管理,以科学管理的思想方法解决人事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以此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企业优化人事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的绩效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环境,让员工为企业进行创新性工作,使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优化企业人事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玉盛:试论企业人事管理中的人本管理思想的运用[J].现代商业.2009,(12).

[2]张蕾蕾:关于改进企业人事管理的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2).

第5篇

市场经济本质就是竞争经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实质上却是隐含于产品技术背后的“创新理念、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创新是市场经济中企业必然的行为。企业要依据拥有的资源条件和创新优势,来增强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确定相应的市场创新目标,采取“四个创新”与“四个建设”有效途径进行调整组合。

一、四个创新

1 观念创新。在观念创新中首先应强化四种意识:一是时代意识。走在时代前列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之所在;二是创新意识。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保持活力。要善于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三是科技意识。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只有时刻关注世界科技革命浪潮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才能提高形势任务教育的效力:四是阵地意识,关键是管好、用好思想文化阵地,创建企业文化,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2 内容创新。有专家学者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是个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的体系。还要根据形势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教育活动。在新的世纪里,必须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紧紧抓住,因为这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所要解决的深层次思想问题。必须大力开展科学知识教育既科普教育,用科学知识开启心智,可以与党的思想观念,使知识在经济建设中出生产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出说服力。

3 方法创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群众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又是思想政治的依靠力量。不了解群众,不反映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有的放矢,也不可能有群众基础。只有及时倾听群众的呼声,摸准社会的思想动态和走向,才能增强预见性,只有深入体察群众的情绪和意愿,熟悉各类不同人员思想活动的特点,才能增强针对性,只有真正了解群众的需要,知晓工作对象的所念所求,才能增强实效性。应着重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按“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同志西柏坡讲话精神。务实企业各级干部的理论思想基础。

4 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生机和活力的需要。机制创新应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领导机制。健全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机制,应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依靠制度的规范性、稳定性和制约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可操作性;二是运作机制,建立建全运作机制应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机制和渗透机制上下工夫。完善教育机制要求在内容上将政治导向,思想教育,及文化陶冶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群众自我教育、相互教育。完善渗透机制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具体工作中去,把影响大局的、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突破口。

二、四个建立

1 建立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是全体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他们都有可能成为管理创新的发起者和执行者,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在企业建立一种与时俱进、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帮助员工培育和建立创新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始终依靠创新。一旦企业全体员工建立起了乐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价值观,企业的发展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 建立有利于管理创新的组织结构。为了应对日益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增强管理创新和适应能力,其组织结构逐渐朝着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小型化。即对企业进行“化大为小”,把大公司分解为小公司或模拟小公司,鼓励小公司担负职责,激发创新活力。二是扁平化。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层次不断增加,企业的管理呈现官僚式的低效率,因此目前很多企业开始在组织结构设计上采用管理层次很少的扁平结构。三是有机化。也可称为组织结构的柔性化。有机的组织结构类似一个生命有机体,这种组织结构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以及时地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灵活而有效的反应。

3 建立学习型组织和知识分享机制。21世纪是属于知识经济的时代,外部不断更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正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源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企业管理创新的过程,实质上也正是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这些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加以吸收应用的过程。与此同时,当外部这些新的东西吸收到企业内部后,还应当建立起知识分享机制,每个员工都奉献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并随时可以学习他人贡献的知识,互通有无,更加有利于企业员工的知识积累。

第6篇

关键词:企业 债权管理 应收账款 方法

一、企业债权管理概述

(一)企业债权管理的定义

企业债权管理制度,是指在公司在与客户开始接触之时,一直到与客户终止合作时止,贯穿于整个交易过程的防止坏账损失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和手段。

(二)企业债权管理的主要方面

企业债权管理的主要涉及的范围包括企业经济活动中发生的暂收、暂付、预收、预付、应收、应付、备用金等往来款项。

二、企业债权管理的重要性

债权管理是每一个工业企业要重视的重要管理内容之一,而且是马虎不得的工作。尽管如此,部分工业企业对市场风险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市场运作还是重销售而轻债权。事实上,正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债权管理,不少企业不但多年来的累计利润全都“漂”在市场中,还负债经营,一旦资金链崩溃,即造成不可挽回的破产局面。

因此,笔者认为每一个工业企业应建立自己的债权部,最起码也要有专人负责债权管理工作。原因有两个,一是全款销售在整体销售中最终只会占据企业销售的一小部分,而真正占主体地位的还是信用销售;二是在信用销售流程中,一个完整销售过程是以全部货款按时回收作为终结点的,产品售出仅仅是销售流程的前端部分,债权管理即是对回款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保证整个销售流程的安全完成。

(一)防范风险

防范风险主要指事前防范,即债权部在产品真正售出到达客户手中之前应该做的风险防范工作。主要包括两个环节,一是债权部在销售部与客户签订销售合同之前对客户信用进行考察,剔除那些存在高风险因素的客户;二是债权部在销售部向客户交付产品之前对客户首付款进行审核,阻止销售部向那些没有按照合同规定支付首付款的客户交付产品,避免在合同执行初期就形成拖欠款。

(二)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主要指在销售合同履行过程中对客户还款进行有效管理,减少拖欠行为。主要是计划回款和督促回款,这也是现阶段工程机械商在债权管理方面做得最多的工作。

(三)利用风险

利用风险主要指通过对客户信用规律的分析和总结,根据信用度对客户实施分级管理,维持或扩大信用规模,使自己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武器。与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不同,利用风险似乎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话题。目前,绝大多数工业企业还考虑不到这个问题。市场风险是工业企业都要面对的,抗风险能力强的工业企业自然有更强的生存发展能力,市场风险就像一把利剑,能力差的企业总在规避它,而能力强的企业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它,使之成为一道保护自己、打击对手的竞争屏障。

三、企业债权管理的方法

(一)建立完整的债权管理体系

企业应建立一个客户档案数据库以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分类,且这种分类还需不定期的进行修订;建立一个赊销审批与监督制度,以确定每一笔业务是否进行赊销;建立合同签订监管制度,以保证最终签订的合同符合企业对客户分类及赊销审批的结论;建立合同履行监督机制,监督合同履行的全过程,并收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履行文件,及时发现逾期的应收账款;建立逾期应收账款催收机制,并以履行、催收过程中收集到的履行文件为基础,采用各种催收方式收回逾期的应收账款。

(二)目前企业通常运用的方法:划分信用等级、设定信用额度、对业务员建立回收货款的奖惩制度等;

1、确定适当的信用标准

信用标准,是给予客户最低的信用条件,一般用预期的坏账损失率表示。企业确定信用标准要力争在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销售与降低违约风险、收账费用这二者之间做出一个双赢选择,调适应收账款的风险、收益与成本的对称性关系,企业通过设定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利用既有或潜在客户的报表数据,计算各自的指标值,并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分析,然后详尽地对客户的拒付风险做出准确的判断,以利企业提高应收账款投资决策的效果。

2、实施具体的信用条件

信用标准是决定给予或拒绝容户信用的依据。一旦企业决定给予容户信用优惠时,就需要考虑具体的使用条件。企业在接收容户信用订单时,要向其明白提出付款时间及其他相关要求,包括信用期限、现金折扣和折扣期限方面的约定。 转贴于

企业允许客户购货款赊欠一定时间,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销售、增加毛利。但不适当地延长信用期限,会引起应收账款机会成本和收账费用的增加,也许还会造成坏账损失。因此,企业必须要求因信用期限的延长带来边际收入的新增量大于边际成本的上升数。

企业在延长信用期限的同时,为了加速资金周转、及时收回货款、减少坏账损失,对在规定期限内提前偿付货款的容户可以按销售收入的适当比率给予折扣。采取现金折扣的前提就是只要企业通过加速收款带来的机会收益能够多剩有余地补偿现金折扣的付出。至于给予客户现金折扣优惠的期限和程度应根据企业自身需要,在信用成本前后收益比较基础上,择定一个期量结合的最佳数据方案。

3、不断完善收账政策

客户违反与企业约定的信用条件,拖欠甚至拒付账款时,从理论上讲,履约付款是客户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企业正当、合法权益所在。但是如果企业对所有客户拖欠或拒付账款的行为都对簿公堂、付诸法律手段加以解决,往往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企业解决与客户账款纠纷的目的,主要不是争论谁对谁错的问题,而在于怎样最有成效地将账款收回。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各位客户拖欠、拒付账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使信用表现一贯良好的客户也会因某些客观原因而无法如期付款。特别是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国家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时期,客户受大气候影响,资金短缺、拖欠债权企业账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此时,如果企业直接向法院起诉追债,不仅需要花费大量的诉讼费,而且除非法院裁决被告破产,强制执行,否则,效果也不理想。所以,通过法院收回账款一般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办法。基于这种考虑,企业能够同客户商量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折衷方案,通过实施债务重组,也许就能够将大部分账款收回。

当企业应收账款遭到客户拖欠或拒付时,企业应当首先分析现行的信用标准及信用审批制度是否存在纰漏,然后对违约客户的资信等级重新调查摸底,进行再认识。对于恶意拖欠、信用品质差劣的客户应当从信用清单中除名,不再对其赊销,并加紧催收所欠,态度要强硬。催收无果,可与其他经常被该客户拖欠或拒付账款的同伴企业联合向法院起诉,以增强其信誉不佳的有力证据。对于信用记录一向正常甚至良好的客户,在去电发函的基础上,再派人与其面对面地沟通,协商一致,争取在延续、增进相互业务关系中妥善地解决账款拖欠的问题。

企业在制定收账政策时,要在增加收账费用与减少坏账损失、减少应收账款机会成本之间进行比较、权衡,以前者小于后者为基本目标,掌握好宽严界限,拟定可取的收账计划。

对于采用事业部制度管理的企业,可针对不同事业部的业务内容,结合事业部运营的债务周期、存货周转速度、设定不同的债务考核指标,让债权管理贯穿整个资金循环的全过程,在机械的奖惩制度之外,建立更有效的债权催收机制。

第7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者;员工;有效沟通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1-0158-03

所谓有效沟通是指在个人或群体之间传递信息、思想和情感以完成预先设定的目标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和思想的交流与情感互动等。现代企业管理者通过在制定企业生产目标时和员工讨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员工进行相关业务指导的方式和员工及时进行有效沟通,同时在制定决策后将决策的内容向企业员工清晰明了地传达,并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向员工反馈工作业绩等。有效沟通在现代生产管理活动中无处不在,有效沟通是否顺畅关系到企业经营成果的好坏。

1 有效沟通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1.1 有效沟通可以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在现代的企业之中,管理者和员工越来越重视个性化的发展,面对这一需求,管理者和员工的有效沟通成为必然趋势。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公司及管理者的观点或者立场应该是准确清晰,具有说服力的,能够使员工产生共鸣感。而这种共鸣感就是通过有效沟通产生的,这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自主意识和创造意识,而且能够实现企业的有序管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有效沟通尊重、信任并肯定企业的员工,能够促进员工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养。

1.2 有效沟通能够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内部情况

有效沟通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信息。管理者和员工可以通过有效沟通了解对方的意图并最终达成一致的见解。有效沟通能够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偏离现象,从而改善信息传递的效果。有效沟通在现代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有效的沟通能够使双方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促使问题的解决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效沟通对现代企业来说尤其重要,由于现代企业的内部部门越来越多,内部情况也趋于复杂化,部门之内或者部门之间的员工发生工作冲突的机会逐渐增加。针对这种情况,企业的管理者就要通过有效沟通收集各个部门的情况,认识和了解员工的意见倾向、劳动成果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微妙关系,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1.3 有效沟通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管理者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其思想、经验或者观念都能对员工的思维、态度以及行为产生影响。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的管理者在对企业进行改革和创新的时候,必须要首先跟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这样才能较快较好地实现改革创新的目的,促进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有效沟通能够积极推动企业管理者改进管理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是现代企业增强内部凝聚力、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利保证。

1.4 有效沟通能够提升管理团队的协作能力,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

沟通能够使团队内部的冲突和摩擦减少,能够促进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尊重与信任,从而极大地减少了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上的浪费。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当与员工的关系产生隔阂的时候,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管理者分析这种隔阂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能够促进相应解决办法的提出。只有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促进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团结、相互信任,从而有效提升管理团队的协作能力。同时,有效沟通使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减少误解和矛盾的产生,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而且能够促进企业内部良好工作氛围的形成。

2 现阶段沟通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和根基,员工的素质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所以企业的管理应该以员工为根本,只有管理好员工,才能发展好企业。然而现阶段,从我国诸多企业的管理现状来看,企业在处理管理者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2.1 现代企业的沟通缺乏一定的民主性

目前,很多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都忽视了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而且,企业员工没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决策过程,缺乏有效的民主。这种现状会降低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对企业管理者的信任度。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不合理或者员工的建设性意见不能反馈给管理者,会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

2.2 现代企业的沟通缺乏积极的绩效反馈

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特别是在关于员工切身利益政策的制订上,很少跟员工进行说明或者沟通,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出现,就会使员工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效率。值得一提的是在企业的绩效评估过程中缺乏员工积极的绩效反馈,从而使员工无法根据反馈进行绩效改进。目前,很多企业在绩效评估之后仅仅通知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而对员工的自身优势或者所存在的问题不能进行及时的沟通,使员工无法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或者及时改进工作中的不足,直接影响到了员工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

3 企业管理中有效沟通的技巧

有效沟通是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升员工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法。但是管理者如何和员工进行有效沟通,有效沟通有什么技巧和方式,已经成为目前企业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管理者为了和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技巧:

3.1 管理者要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

管理者首先要认识到有效沟通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注重领导者的其他的职能,要学会充分发挥有效沟通的优势,解决一些其他职能难以解决的问题。管理者只有首先认识到沟通的重要作用,才能和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切实地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2 管理者要明确沟通的目的

在和员工进行交流沟通之前,管理者要弄清楚和员工沟通的内容,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样才能在沟通的过程中保持思路清晰,提升员工对管理者的信任度,同时可以根据沟通的内容和目的恰当地选择谈话方式,保证有效沟通的良好进行。

3.3 管理者和员工要相互尊重

管理者在和员工的沟通过程中如果尊重员工,就能得到员工的尊重和认同,能引导员工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能减少和员工之间的误解和矛盾,最终达到提高企业凝聚力的目的。

3.4 管理者要学会倾听

倾听是沟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否会听决定了沟通能否成功。管理者通过听可以激发员工的倾诉欲望,有利于自己从沟通的过程中找到和对方交流的关键点,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员工的真实想法。

4 企业提高沟通的有效性途径

针对前文提到的企业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这些问题表现在员工与企业两个方面,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强化自身的沟通技巧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前提,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建立有效健全的沟通制度与沟通渠道是解决沟通问题的保障。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有效沟通应当有着新的沟通策略与应对办法,以更好地解决现代企业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

4.1 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

企业的管理者可以依据企业自身以及员工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沟通机制,这样很多事情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管理者可以通过定期开展集体旅游、座谈会、员工聚餐、篮球比赛等娱乐方式,让员工在身心放松的状况下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对企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重视对员工绩效评估的反馈,绩效评估之后可以找员工单独进行沟通,一来让员工知道自身的优势在哪里,二来通过绩效评估也让员工看到自身的不足,是员工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能够改进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4.2 管理者和员工要学会换位思考

企业要定期向管理者和员工灌输换位思考的理念,引导管理者和员工在沟通的过程中,能够把自己放在对方同等的位置上,从对方的切身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并作出对问题的判断。这样可以使管理者和员工相互尊重对方,他们才会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互相协作,从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换位思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员工心悦诚服,配合管理者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效率。

4.3 企业要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关于沟通技巧的培训

随着现代化企业之间竞争的不断激烈化,有效的沟通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而强化沟通技巧更是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抉择。企业可以根据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沟通问题定期地为他们提供关于沟通技巧的培训。沟通技巧的强化有利于员工工作绩效、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提升,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面对现在的市场环境,强化沟通技巧是每个企业提升自身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应该参加强化沟通技巧的培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及时地进行交流沟通,逐渐成为众多企业获取成功的关键和决定因素。因此,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要清晰认识到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企业只有不断强化管理者和员工的沟通意识和沟通技巧,让沟通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使有效沟通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梅.有效沟通在现代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J].现代

经济信息,2012,(14):74.

[2] 韩建阳.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J].石油化工建设,

2013,(3):67-68.

[3] 黎慈.改善企业管理沟通的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

化,2008,(7).

[4] 赵娜,李娇,刘廷兰.新时代 新沟通 新问题 新

管理―企管沟通中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

第8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人力资源; 有效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但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发展战略规划,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激励措施缺乏科学性、规范性等问题,造成中小企业人才的流失,特别是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流失,给企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当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人才流失问题更加突出,也使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发展战略规划。由于中小企业一般缺乏较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用人上存在着随意性。在缺少合格人员时,才考虑招聘,在人员素质不符合企业发展需要时,才考虑培训。在招聘公司急缺人才时,以高薪招聘, 往往出现了新聘人才与现有人才之间重大的待遇差距,在高薪引进人才同时,打击了现有人才的积极性。

(2) 缺乏明确的岗位职责,人力资源的招聘缺乏科学性。由于企业没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出现问题时不能明确该谁负责,责任该由谁来承担。人力资源招聘往往没有常设机构,而是临时组成的,缺少人力资源招聘的科学考核程序,造成招聘人才与使用部门的需要相脱节。人力资源的聘用依赖个人好恶与私人关系,使得优秀人才无法久留。

(3) 缺乏对员工的培训,影响员工素质的提高。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发展上缺乏长期的规划,往往只从当前的人力成本上考虑,造成企业每个员工的事务性工作量较大,自身没有参加再培训的时间和精力,即使有培训也是随意性大,影响了企业员工各项素质的提高,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4) 没有明确的责、权、利,人员考核无制度或不规范。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员工没有明确的责、权、利,人员考核无制度或者没有规范的考核制度,使得企业缺乏衡量员工工作业绩的标准,造成员工业绩考核难以执行和落实,流于形式。在一些中小企业中,员工工作业绩往往是由主管领导评价,存在着主观性,无法真正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

(5) 激励措施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中小企业的激励措施,往往是根据老板的心情或感觉,而不是一项规范的制度,员工对收入缺乏良好的预期,不仅影响员工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员工的稳定性。造成激励措施反而使员工感觉不公平,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2改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思考

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是人与人之间力量和智慧的抗衡 。实现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明确岗位责任制,责、权、利相结合。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根据管理幅度划分不同的管理层次,配置相应的组织机构,充分注意部门之间职能的科学划分,做到简单、高效、协调。在此基础上,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权限与责任,以岗定人,根据岗位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人才。

(2) 在外聘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人才的培养。中小企业的岗位的人才缺乏时,首先想到的是外聘。事实上岗位人才更重要的是靠自身的培养。内部员工对自己的企业最熟悉,要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着手培养自己的人才,逐步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员工培训体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本企业各类人才的快速成长,让自己的员工有发展的前景,更忠实于企业。如果都是外聘,必然影响企业自身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且由于企业都有自身的特点,外聘人才也不一定都能胜任。

(3)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就是要认识到员工是企业的主体,员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尊重员工、相信员工、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以此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人性化管理以促进企业发展。

(4) 建立有效的薪资福利制度。薪资福利是体现人才价值的最直接的指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应积极进行必要的薪资调查,掌握当前人力资源的市场价格,再结合企业自身的现状和发展目标,建立有效的、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制度,参考每个员工的工作经验、能力、教育背景、要求、价值观等员工的自身条件,确定一个合理的薪资福利待遇。这样不仅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引进,也有利于留住人才。

(5) 建立企业管理制度,包括设计良好的员工发展规划。每位员工进入企业,第一步就是要发放员工手册,介绍企业的背景、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主要产品、内部规章制度等一系列内容,让他们对公司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设计良好的员工发展规划就是给每位员工提供一个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通过规划明确每位员工升迁及内部调整的路径,有关提升的条件和标准,使员工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激励员工与企业一起成长。

第9篇

关键词: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供电行业

0.引言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供电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度愈来愈强。用电营销管理是供电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供电企业对用电营销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许多供电企业内部还缺乏完善的营销管理制度和正确的管理理念。因此,供电企业强化用电营销管理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有关用电营销管理的内容

用电营销管理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供电企业与市场建立广泛联系,从满足用户用电需求出发,采用一系列营销决策,从而保障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并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重要保障。可将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理论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营销、整合营销以及服务营销。市场营销理论是以生产营销理论为基础并继承发展而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供电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供电行业市场角色的转变,生产营销理论已经难以满足电力行业的发展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以“电力营销”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理论逐渐被运用于供电企业中,并快速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整合营销理论是以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并继承发展而来的,其以满足普通公众、员工、消费者等群体的整体利益为目标,在市场营销范围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利害关系群体的范围,通过一切积极因素的调动,实现电力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目标。与过去的服务营销理论相比,当代服务营销理论增加了更多新的内容,比如“人(Person)”“服务过程(Process)”等。随着现代服务业在市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服务营销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服务营销理论以“服务”为核心策略,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为营销理念,以开拓电力市场为重点内容。

2.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供电行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电力市场的急剧缩减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弥补市场的不足,以便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就必须提高对用电营销管理的重视程度,并积极将用电营销管理落实到实处。当前,我国的用电营销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供电企业对用电营销管理缺乏重视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具有重大意义。电力行业是我国常见的垄断行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电力行业的竞争力比较弱,这与国家对电力行业的财政支持有关。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企业对用电营销管理的重视程度往往较低。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供电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供电行业内部的竞争程度越来越强。如果忽视对用电营销管理的应用,供电企业的竞争力将难以得到提高。

2.2用电营销管理激励措施不到位

作为电力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措施是用电营销管理的关键内容。激励措施的有效运用可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用电企业的发展做出巨大动力。虽然,我国用电营销管理已经被许多供电企业所运用,但其对激励措施的运用往往存在诸多问题,这对于供电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利的影响。

2.3用电营销管理中对市场调查不明确

广大消费者和企业是供电企业的重点服务对象,为了扩大供电企业的知名度和树立企业的信誉,供电企业应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中心,不断健全和完善用电营销策略。用电营销管理是以清晰、全面的市场调查为基础的,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有关市场的一系列规律,从而为用电营销策略的提出和实施提供有效支持。由于我国供电企业的用电营销管理发展较晚,许多企业还未对市场调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调查内容的不深入、调查工作的不到位等问题不仅使资源出现了浪费,而且影响着用电营销决策的制定。以上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制约着供电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市场占有率的进一步增大。

2.4用电营销管理理念有待转变

随着现代社会电力经济的更新和发展,传统的用电营销管理理念已经与电力行业发展脱离,电力企业若想要在市场中处于竞争地位,必须转变传统的用电营销管理理念。当前,我国供电企业对用电营销管理理念中的服务营销管理理念运用较少,其往往忽视对用户需求的满足,造成用户对供电企业的满意度不高。长此以往,供电企业将会失去大量用户,这对企业今后的发展极其不利。另外,当前供电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管理方式也相对单一,导致供电企业在落实用电营销管理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3.供电企业强化用电营销管理的有效途径

3.1建立并完善用电营销管理制度

完善有效的用电营销管理制度是确保用电营销管理顺利实施并发挥巨大作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首先,供电企业应加强对用电营销管理的重视程度,将用电营销管理与电力生产管理放在同等位置。其次,供电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用电营销管理制度,明确用电营销人员的岗位职责,完善激励机制,并制定必要的规章来规范营销人员在管理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另外,供电企业应根据自身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以及发展前景等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为供电企业的发展开拓出更为广泛的市场。最后,供电企业根据制定的用电营销管理制度进行营销时,应根据市场反应及时对用电营销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纠正,从而促使供电单位的用电营销管理更好的顺应时展的潮流。

3.2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用电营销策略

用户是用电营销管理的重点对象,而市场就是以消费者、员工以及企业等用户组成的统一整体。在用电营销管理中,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以争取到用户的信赖和支持,从而为供电企业的发展创造出稳定、广泛并充满活力的空间,是当前供电企业用电营销管理的基本任务,也是最为关键的任务。一方面,供电企业可以根据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以及用电高、低峰期设定出合理的浮动电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壮大,现代社会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广。浮动定价的设定可以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提高用户对供电企业的忠诚度,从而不断扩大供电企业的供电市场;另一方面,供电企业应做好宣传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对能源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电能,天然气、煤气等能源的使用也比较广泛。面对这样的情况,供电企业应积极宣传电力保护环境、方便快捷以及安全健康的优势,提高用户对电能的认识水平,从而为供电企业开拓出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

3.3提高用电营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用电营销管理人员是营销管理的主体,其综合素质水平的高低事关用电营销策略的实施成果好坏。由于供电企业电力生产和供应涉及到技术领域,没有学过专业课程的人员对其的理解往往是有限的。用电营销管理涉及到供电企业的方方面面,想要将用电营销管理落实到实处,就必须对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在专业素质培训方面,企业应定期开展培训,采用集中化方式,使营销人员充分学习专业知识,可以采用定期考核的方式,激励员工不断学习。在人格教育方面,企业应培养员工的责任意识,使其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从而提升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

3.4提高用电营销管理的服务水平

首先,加快电网建设。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对当前电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供电企业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电力生产技术,不断完善电网结构,加快电网建设,从而突破“供电瓶颈”的制约。其次,建立更为广泛的供电营业网点。由于我国是一个面积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许多贫困地区的供电始终是国家发展电力事业重点关注的问题。要满足广大贫困地区对电力的需求,就应该加强营业网点建立,从而为用户解决不同的用电问题。最后,加强对供电需求工作的管理。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力供需矛盾仍然是当前我国电力市场面临的重大问题。具体来说,供电企业应积极争取本地电源,并根据供电承受能力制定出用电高峰负荷方案并加以实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力供需之间的矛盾。

4.结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越来越强,供电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用电营销管理的内容也愈来愈丰富。为顺应时展的潮流,当代供电企业应对用电营销管理给予高度的重视,时刻秉持“顾客为上”的营销理念,建立良好的责任分配制度,从而为提升供电企业经营效益、市场占有率以及竞争力提供重要条件和动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