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

时间:2023-09-28 09:32:23

导语:在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

第1篇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22-02

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确实已经成为新的社会发展难题,这不仅是一个就业和生存的问题,还牵涉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过去许多农村孩子笃信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现在已经不那么深入人心,新的“读书无用论”已经有蔓延之势,靠读书提升自己和打破社会阶层壁垒的通道看上去也已经关闭,这势必会对广大农村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造成颠覆。

一、农村大学生就业现状

中国社科院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的最新数据更令人深思,其中关于农村大学生就业的一项分析引提到:家庭城乡背景对毕业生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87.2%)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81.2%)。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差十八个百分点。

《人民日报》曾发表了《农村孩子为何不愿跃“龙门”》文章指出:底层上升通道受阻,社会阶层固化趋势加剧,贫穷将会代际传递,一代穷世代穷。如此,不满情绪就会增加,可能会造成社会震荡。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保障农村孩子受教育的平等,重视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充满活力。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现行的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农村大学生在重点高校就读的比例在下降!同志在2009年元月的署名文章中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和城市大学生相比,说明农村大学生可享有和利用学校社会资源的劣势地位,现行的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第一,从户籍制度来讲,由于户口的限制,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城市就业受到限制较多。当前,国家在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但是相当部分的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编制考试,都对非本地生源学生进行了限制。第二,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来看,由于这个制度的存在,城乡之间的教育投入差距巨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薄弱,导致学生不能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基础没打好潜力就有限,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地位。

(二)农村大学生的社会弱势地位,是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农村大学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本应受到眷顾与关怀,得到社会支持。现实生活中,也许他们中有人能得到社会慈善人士的捐助,但很难从好心人处得到一份工作。无处不在的就业歧视,缺乏公平的就业环境,限制了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农村出身、素质不高、不善沟通、心理素质不良、工作能力不强、缺乏文艺才能、家庭负担较重,种种合理的不合理的借口都能成为用人单位拒绝录用他们的理由。考察当前的就业歧视状况,他们是就业歧视的最大受害者之一。他们在遭遇到各种歧视后往往求告无门,或者没有时间、资金、精力去维权,舆论监督媒体也因新闻价值不高而缺乏监督的积极性,从而使农村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处境更加艰难。

(三)农村大学生择业观的偏差,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农村大学生带着一颗怀有美好愿望的心,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然而他们却经常碰壁由于受父辈和农村环境的影响,他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与从城市来的大学生有一定差别,看问题的角度往往不同,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很可能就会沉默寡言或缄口不语,变得自闭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城市大学生往往花钱大手大脚,攀比吃和穿,穿衣戴帽追求名牌和时髦,娱乐方式也多种多样,然而农村大学生显然不能与之相比,便自觉退出这一行列,躲了起来,这使他们的内心也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大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趋向:一是变得更加自卑和自闭,慢慢萌生仇恨他人甚至社会的想法;二是在自卑中产生动力,把自己封闭起来,埋头读书,希望通过优异的成绩来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尽快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与此同时,他们却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导致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较弱,与社会需要发生错位。

(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是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原因。

作为人才培养的实施机构,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存在批量培养的弊端,即不论是农村学生还是城市学生,都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进行培养与教育,导致农村学生不能将自己的就业目标与城市学生合理区分。由于农村学生就业资源的缺乏,在求职竞争中又无法与城市学生抗衡,从而处于竞争劣势。从高校的就业指导来看,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但是,在就业指导过程中,针对农村特点开展的工作还不多,这也导致了他们回农村就业的意识不强,从而影响就业。

三、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研究

面对就业难,与其只去抱怨政策失效、社会不公是无济于事的。我们探究这个问题,分析这个问题的表现与成因,是要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和大学生个人多方共同努力。

(一)国家和社会完善制度和体系,是解决就业难的基础

有不少农村大学生感叹:“不怕苦,不怕累,只怕没机会!”因此,机会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然而农村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家庭大学生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机会。他们曾经将希望寄托于教育,然而现实是这条路越走越难,不少专家认为我们的教育体制已逐渐失去了承载阶层流动的职能。

1.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吸引了一部分有热情的农村大学生投入其中,返乡创业的比例在增加。随着中西部农村产业转移,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农村大学生回乡就业或自主创业,在家乡从事涉农产业经营,把“互联网+”带入乡村。

2.从社会层面而言,新闻媒体要从舆论上营造对农村大学生有利的环境,加强对这个群体的关注。同时,对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进行舆论引导,使农村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难有更清晰的认识,逐渐增强宽容度,为农村大学生就业提供轻松的舆论氛围。社会公众也应该转变对农村大学生的看法,关心农村大学生的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与就业机会。

(二)高校和大学生完善人才培养和个人成才机制,是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学校应注重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特别是农村人才的需要。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设置,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大学生个人也要立志成才,积极锻炼自身竞争力。

1.作为直接培养大学生的高校,首先应提高办学质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上下功夫,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接轨。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把教学工作做好的基础上,引导农村大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使其更多地接触社会,增强其适应能力,这样可以使他们在择业时更具竞争力。第三,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训练,对农村大学生做到重点指导、重点服务、重点培训和重点推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帮助他们建立自我认同,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劣势,避免走向自卑、自负两个极端,树立自信心;引导他们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

2.就业问题从宏观上来讲是社会问题,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个人问题。针对就业难,农村大学生应当加强自我反省,及时调适自己。首先,农村大学生要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其次,主动锻炼吃苦耐劳品质。农村大学生的吃苦精神好、抗挫折能力较强等特征,是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优势所在。一些用人单位也欣赏农村大学生踏实认真的精神,愿意优先聘用农村毕业生。因此,在就业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个优势,赢得用人单位青睐。再次,主动了解农村人才需求情况和经济发展形势,在校期间多学习一些就业技能,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就业、创业讲座,为以后的就业或创业打下基础。国家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创业机会很多,学习一些创业知识很有必要,尽管创业艰辛但前景美好。最后,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农村大学生不应再拘泥于传统的就业模式――将目光盯在有限的城市就业岗位。应当将就业目标从城市拓展到广阔的城乡,走进农村,走出一条全新的就业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Z].2007.

[2]刘志强.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第2篇

关键词:社会资本 大学生就业

社会资本概念最早是经济学里的概念,后来被应用到社会学领域,社会学里对社会资本研究的学者里,比较著名的有较早的社会学家布迪厄到近代的格兰诺维特再到现在的社会学家林南。布迪厄强调“社会资本是一种现实的或是潜在的资源集合体,这些与一定量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网络关系有关,并且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提供支持,是成员的信用证明。”1他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往往用来解释经济上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林南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2.林南把社会资本看成是嵌入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笔者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认为林南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更适合用来解释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本世纪初开始出现的,再加上这最近几年受到欧美国家经济危机的影响,其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正因为如此,大学生要对就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由于大学生较比一般人拥有更高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所以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期望普遍较高。然而现实恰恰是现在许多工资高待遇好的用人单位更看重就业者的动手能力和经验。然而在经验和动手能力方面,大学生往往是欠缺的。像文化素养,能力,经验等等都属于人力资本的范畴,人力资本虽然对就业过程中起到非常得要的作用,但就业是一种互动的过程用人单位与就业者互动的过程。有互动就会产生社会关系,所以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影响同样巨大。如果就业者与用人单位有某种人情(如与用人单位的领导有亲戚关系)在,其就业的机会自然就大。所以大学生不仅要注重人力资源的提高,还要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然而各种研究表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大多数情况下,两者处于正相关状态,即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助于人力资本的提高,人力资本的提高有助于社会资本的积累。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的。

首先,社会资本是大学生提高人力资本的催化剂。

当前的就业环境,使大学生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成功就业不仅受到人力资本的影响,同时也受到社会资本的影响。那么大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由于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接触社会的经验较少,所以在社会资本的积累较其他较早踏入社会的工作人员要少,所以要想在就业的竞争中不至于处于劣势,大学生必须提高自己的人力资本。所以正是社会资本的不足才加强大学生的紧迫感,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即人力资本。因此社会资本的缺乏能刺激大学生提高人力资本的积极性,社会资本是大学生提高人力资本的催化剂。然而由于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当人力资本提高到一定程度,你的交往范围势力会更大,会接触到更有学问,更有能力的人,所有其社会资本更具有深度和广度。所以当社会资本对成功就业有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其次,社会资本有助于掌握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增加获得更好就业的机会。

由于现在的社会是信息社会,再加上网络的发展的快速发展,信息对个人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人们常说二十一世纪谁掌握拉更信息,谁就掌握拉成功。然而由于每个人的能力有限,掌握的信息有限,所以单凭自己的能力和掌握的信息去竞争,往往会因为信息的缺乏而错过更好的机会,在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地位。但如果就业者有很好的社会资本,则其可利用社会关系中的社会资源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就业信息,自然而然较之信息缺乏的就业者拥有更大的成功就业机会,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所以社会资本在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社会资本有时在大学生就业中扮演着“关键先生”。

在大学就业中,当人力资本差不多的情况下,谁拥有更深,更广的社会资本,谁就能在就业的竞争中处于绝对优势。例如当两位大学毕业生同时应聘同一家用人单位,两位毕业生的在校表现差不多,能力方面差异也并不大,即人力资本相近。当其中一位大学生的朋友与用人单位的管理者也是朋友或自己本人与管理者是朋友,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大学毕业生较另一位毕业生更有优势,更有可能成功就业。所以社会本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有时扮演“关键先生”。

总结

经过上述分析,那么大学生如何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大学生应该摆正自己的就业态度。大学生的学习成本虽然很大,文化知识较一般人要高,但经验方面毕竟很欠缺。所以在就业过程不要对工作期望得太高,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群体,应该首先成功就业,在工作中积累经验。第二,大学生在校期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人力资力,使自己在就业中不至于处于劣势。第三,应多参加学校,学院的各项活动,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加深自己的交往对象。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处理好与周围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积累更深更广的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 [美] 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态度;建议

1 当下中国就业的国情和社会现实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飞速发展,加入WTO,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挑战,经济越和国际接轨,对人才的要求就越高,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国内外对于高等人才的重视与日俱增,所以我们对此课题的研究,对于大学生自身发展,高校促进学生就业及理清社会就业导向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2 江苏大学学生对于自主创业问题的态度

2.1 问卷调查江苏大学学生对于自主创业问题的态度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到如下数据:关于目前的就业意向,3.3%的同学选择自主创业,43.4%的同学选择先就业后择业;同学们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态度也是不同的,59%的同学是持积极态度,27%的同学不看好,7%的人持消极态度;关于“对国家出台的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你了解多少”问题,56.7%基本了解,令人遗憾的是43.3%的同学对这些优惠政策是一点都不了解。他们认为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障碍有哪些,37.1%的同学指出缺乏经验是“罪魁祸首”,2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基础知识或技能还不够扎实,14%的同学认为缺乏理想的就业环境,8.6%的人认为障碍是缺乏资金,还有2.8%的人有其他想法。

2.2 分析相关数据,更深入认识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在的问题就是对自主创业的热情不高,对相关政策漠不关心,对自己能力的不自信和对创业失败的恐惧。作为大学生,我们有较高文化水平,对事物领悟能力,自主学习知识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思维普遍活跃,精力旺盛的优势,故有“年轻是最大的资本”之说…当然劣势也是存在的: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缺乏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挫折就放弃等。

3 政府相关部门已出台的政策及高校针对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有关政策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内容包括:

1)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服务项目省教育厅要会同各个部门,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面向城乡基层就业的长效机制业生任职所在地的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完善保障支持和竞争择优机制。

2)推动科研项目单位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要积极聘用优秀应届高校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研究工作。

3)鼓励高校毕业生到服务外包企业就业,对于服务外包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中央财政给予培训机构每人相应金额的财政培训支持。

4)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充分发挥国家级、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示范作用,大力实施“江苏省百家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建设计划”。

4 对江苏大学创业孵化基地负责人采访,了解江苏大学学生自主创业现状

面对严峻的社会就业压力,大学生自己又是作何想法的呢?本次我们邀请了江苏大学京江学院一位在兼职,工作方面有较多经验的学长,跟他一起聊聊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看法。

1:如何看待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问题?

答:首先要有良好的心态,大学毕业生年轻,往往有急于求成的心理。对自己的期望值太高,在不了解社会现实的情况下,贸然前进,很容易栽跟头。再加上社会所提供的岗位和机会有限,在这样艰巨的形势下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

2:毕业后是先选择就业还是直接创业?

答:我个人而言,直接选择创业的可能性更大。在大学期间我做了许多的兼职,积累的一些经验,肯定能在创业时会提供给我一些帮助吧。创业也是我一直的梦想,我希望有自己的事业,希望自己可以做好。

3:对于就业与创业,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大家呢?

答:首先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及早做好自己的职规划。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行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要有良好的创业心态,不要害怕困难,是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5 对于广大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高质量的就业。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加速经济发展、弥补非营利性组织薄弱力量和营造包容创业的社会氛围。面对现在我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热情不高的现状,我们认为应该从三方面来解决:

5.1 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自主创业观

首先要提升自身整体实力,做到全面发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自身条件,量身定制就业方案。要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深刻的认识,积极了解国家和当地政府出台的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以正确的心态对待自身劣势,勇敢迈出第一步。

5.2 学校要强化创业教育,夯实创业基础

学校要支持“大力开展创业政策指导进校园活动”、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完善“大学生创业资金扶助平台”等活动。结合学校实际,尝试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开拓创业思维,提高创业技能,促进其向纵深发展。在建立大学生创业长效培训机制方面,提议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等部门联合各高校,开设创业讲座等富有实效性培训模式,建立大学生创业长效培训机制。

5.3 政府应为大学生自主保驾护航,优化创业政策,打造创业平台

政府应该将一些临时的、特惠性的政策,变成常态的政策机制稳定下来。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政府可以降低对大学生企业的资本门槛,多一些宽容机制。对于“创业失败谁来买单?”这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政府的财政部门必须得有一些坏账准备金,做到“严进宽出”。创业培训、创业指导要全程跟进,政府尽量为大学生创业创造市场机会。

【参考文献】

[1]张惠兰.当代大学生就业理论的教育和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6).

[2]陈刚.大学生就业与创业[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9).

[3]张英华.“校企结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模式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05).

[4]陈燕.规划你的生涯彩虹:大学生就业理论与实践[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7).

第4篇

[关键词]就业 择业 政策

一、清醒认识当前就业的严峻形势

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应当适应时代的需要,既要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更要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是同学们理性择业、奋发创业的重要条件。

就业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但目前看大学生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仍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从整个国家来看,正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部分国有企业的大量职工下岗待就业,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与城市化建设,而城市化建设必然带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样一来,大学生就业压力就更大了。虽然我们人口多,需要就业的人员多,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冲击,因为我们毕竟是高素质人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不缺人,缺的是人才!而更大的冲击来自与什么?就业机制的不完善!

第二,就业机制有待完善。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与市场脱轨,高校专业的设置不注意与市场的结合。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所以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致使不少行业没有人可用。

第三,就业观念有待更新。大学生本身就业准备不足和盲目性、被动性,有调查显示,在沿海发达城市,有4成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在中西部地区,则有6成毕业生缺少对选择职业生涯的周全考虑,“工作报酬”成为大多数学生就业时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参数。还有很多优秀生虚荣心很强,自我认识不清,总认为既然自己各方面都最出色,所找的工作也应该是同学中最好的,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要么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二、理性调整自身的择业策略

人们常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句俗语形象的告诉我们,在不同的时空和不同的情境,人们应该有不同的应对之策和适应之道。同样的道理,大学生择业也应该根据当前就业形势、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正确的择业趋向。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更应该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充分估计就业困难程度,理性的调整自身的择业策略。

第一,择业理性化

择业理性化就是指,择业时,实事求是的分析自己,看到优势和劣势、现实和可能,要权衡得失利弊,独立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抉择。择业理性化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摒弃自我精英观念。 中国 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因于精英观念。他说:我不相信中国大学生多了。只要我们不要用精英教育的观念看待大学生就业,就不存在就业问题。 农村 的教育、卫生、农业 现代 化服务、城镇化建设,都需要大学生。

2.摒弃“一业定终身”的观念。一个人的职业方向由自己的秉持的理想和所做的努力决定,但也很容易受到生存的 政治 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影响。而有的大学毕业生抱着就业要专业对口,坚持非理想岗位不去等一业定终身的思想,坐失了很多就业机会。事实证明,很多人在会在一生中主动或者被动的改变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取得成功。

第二,大学生就业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1.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党和国家及我们每一个人都强调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和尊重,但是重视个人利益是有边界的,决不能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因为我们的个人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尤其是对于求职中的大学生来说,个人的职业需求和国家的需要、国家的战略是密不可分的。国家重视 农村 的 教育 、卫生、农业 现代 化服务、城镇化建设,我们大学生就应该把自己的职业需求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2.处理好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理想和现实之间总会有一条鸿沟,阻碍着理想的实现。对于正在择业或身在职场的年轻大学生而言,这种感受应该是最深的。因此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来衔接和实现理想。同时还应该解放思想,在择业和就业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和人生目标。既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也不甘于沉沦、不思进取。

第5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

女性就业者占我国就业人员总数将近一半,是劳动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女性中的佼佼者,更是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人才资源。但随着99年全国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劳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从由国家“统招统分”的统一分配制度,逐渐向“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制度过渡,最终走向市场化的“自主择业”。

由于社会环境、用人单位的吸纳能力以及高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女大学生自身因素等原因,使得女大学生就业较男生更为困难。我国一方面面临着行政机构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失业高峰;另一方面又面临着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知识经济趋势对人才的渴求和我国现有人才资源的不足。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女大学生这一人才资源的社会作用,本文将集中以广州高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这一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相关概念

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有必要先界定一些概念。首先是对就业进行界定。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要求的劳动者为获取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发挥自己的智能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而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就业是一个社会经济范畴,也是劳动者的一项权利,其本质是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表现为劳动者获得某种相对稳定的职业。本研究所说的大学生就业是从狭义上讲的,即考查一般在校大学生在即将结束学业进入社会之际,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他们自身具备的条件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实现同一定的生产资料建立劳动关系的过程。

其次是性别歧视。1979年联合国通过的《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的公约》认为,所谓对妇女的歧视是“基于性别所做的任何区分、排斥或限制,其结果和目的是损害或否认妇女(无论婚否)在男女平等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这是关于性别歧视的一个权威定义,它高度概括地阐述了性别歧视的基本含义及其在权利结构各层面的普遍性。

那么什么是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从1958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关于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就是基于性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后果是取消或损害就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但“基于特殊工作本身的要求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不应视为歧视”。

由以上几个概念的交叉包容部分可以透视出:所谓大学生就业环节中性别歧视就是指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毕业生的各环节中,除妨碍正常生产、工作或依法不适合女大学生的工种或岗位外,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女生或提高对女生的录用标准而导致女生平等择业机会的丧失及其他损害的情况。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实包含着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她们是否拥有同等的就业机会,也就是是否“同民同工”;二是在获得就业机会时,她们是否得到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工资报酬,即是否“同工同酬”。

(一)女大学生就业机会不平等【1】

据悉,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也在逐年上升,至2005年全国女大学生已占毕业生总数的44%。2006年高校毕业生激增至413万,比2005年增长75万人,女性比例更是居高不下。而2006年全国对毕业生需求约为166.5万人,比2005年实际就业减少22%。需求和供给的严重失调,使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剧增。而在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同时,女大学生求职还常常遭遇性别歧视。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75家企业中,有42家(56%)表示,在工薪相同的情况下,愿意招收男大学毕业生,只有3家表示愿意招女大学毕业生。在许多招聘会上,不少用人单位打出了“只招男生”、“男生优先”的招聘条件。

春节过后,新一轮招聘高峰已经开始,各种大型招聘活动陆续举行,但在广东省2007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的《用人单位及职位要求一览表》上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中,都指明只招男生,就业性别歧视的情况普遍存在。而即使标注性别不限的岗位,实际招的还是男生。真正愿意招女生的,大约只有三成。一些只招收男性的企业,一看应聘者是女的,连面谈的机会都不给。

根据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人抽取广州几所重点高校,其中包括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在选择就业的女应届毕业生中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

以下是被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在平等条件下是否得到平等就业机会的比例:

图1:广州高校女应届大学生自我感觉男女平等就业机会比例

对于以上比例,我们不排除某些行业或职位本身对性别的客观要求,例如机械制造等,但主要还是用人单位对于性别的歧视造成的。

像广州某高校大四女生小玲,她到某家IT企业面试后,该企业有关部门负责人明确告诉她,“你的条件完全符合应聘要求,但是单位领导要求只招男生。”而据了解,小玲成绩优秀,还曾经花费近万元参加Java高级软件工程师培训班并获得资格证,她们班上不少成绩不如她的男生早已找上满意的工作,她却在就业上不断碰壁。

调查中,被调查人表示某高校专业的招聘信息中显示表示“男生优先”的比例是90%,而该专业是行政方面的,一般说来在工作中是不存在工作区别的。

以上的例子具有一定普遍性。透过数字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同等条件面对同一就业岗位时,大多数女生较之男生处于劣势地位。

(二)女大学生就业权益不公平【2】

要全面反映女大学生就业时是否受到性别歧视不仅要估算性别是否造成男女生一次性就业率之间的明显差别(即呈现的性别歧视),还要分析性别是否明显降低女大学生从签约单位得到的包括协议工资在内的各种劳动待遇(即潜在的性别歧视)。【3】

厦门大学对2002届1068个本科毕业生就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雇佣单位签约时拟付工资低于3000元的女生比例高达78.8%,高出男生11.3个百分点,拟付工资2000元以下的女生占女生总人数的64.4%,超出男生14个百分点。另外,签约单位对男生拟付的工资要高出女生11%。但即使是偏低的期望收入与雇佣单位的拟付收入也有较大差距。性别对女大学生报酬率的影响比对女大学生就业率的更为显著。女大学毕业生就业层次偏低已成为一种现实。

(三)女大学生就业率偏低【4】

2004年,全国的大学毕业生共有280万人,其中有80万人没能及时就业,而这80万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女性。另据黑龙江省教育厅提供的情况:2001年该省女大学生就业率普遍低于男大学生就业率。2001年,黑龙江省本科毕业的男女生分别为11402人和9896人,就业率分别是83.29%和80.08%,差距为3.21个百分点;大专毕业生男女生分别为6714人和7213人,就业率分别为53%和46.24%,差距为6.76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女生占的比例已达44%。但是,厦门大学的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生低8.7个百分点。因为性别歧视造成女大学生就业率低于男生的现状令人深思和担忧。

三、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就业形势严峻

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后,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由2001年的115万到2002年的145万,2003年的212万,2004年的280万,2005年的338万,2006年的413万,每年都以极快的速度在增长。加上历年来累计的未就业人员及城乡新增劳动力和现存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在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下每年新增的700-800万个就业岗位根本无法满足,就业岗位供需矛盾突出。

此外,是人才培养的结构性矛盾,即学校的某些专业设置不能与社会市场的需求接轨,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地设置专业,合理地构建人才资源配置的体系。这种结构性矛盾导致了不少大学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导致就业难的困境。

(二)性别所致的就业竞争力弱

性别歧视是公认的影响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这其中不仅是指呈现的性别歧视,即对岗位提出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女性在聘用期间不允许怀孕;还包括潜在的性别歧视,即在获取工作机会时在岗位、工资待遇等方面做出让步或牺牲。【5】

导致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

1.传统观念形成的性别歧视。【6,7】传统观念中“女主内,男主外”,“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妇女天生不如男子,女子学识再丰富,其事业心始终不如男子,女子的职责在家族,女子一般都相当重视家庭生活,对事业的追求始终不如对家庭的重视,即传统认为,在女性的一生中,家庭是第一位,事业是第二位的,女性的成就动机水平较男性低。女性在家庭事务中强于男子,而在事业中,许多人都认为女不如男。社会普遍存在着女性应当为家庭和丈夫牺牲自己的期望。同时这些观念在用人单位也是普遍存在的,以至于许多用人单位产生这样的认识:女职工麻烦事太多,家庭事务多,有小孩子拖累,工作难免要分心,会影响单位的效益。这种认识加剧了女性在就业竞争中的不利处境,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

2.女性生理上的弱势。【8】在身体的强壮、精力的充沛、耐力的持久、工作的魄力和果断等方面女生不如男生。在工作和生活的方便程度上女生也有劣势,如单身女士外出出差不方便,有一定的不安全性等。【1】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原则。【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人单位很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核算,而法律规定,女性在生育期内,除了享受产假外,其工资、社会保险及相关福利均由用人单位支付;哺乳期内,每天有一次回家哺乳待遇,工作时间不可避免要减少。除其在此期间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得照常支付外,公司还得另外聘请一名工作人员。当其产假期满回到岗位上后,公司还必须解决新聘员工的岗位问题。聘用男性员工,不仅少了很多麻烦,还可节约成本,避免“性别亏损”。【10】

其次,从退休金的负担分析,女性比男性要早退休5~10年,而且由于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女性雇员一般要比男性领取更长更多的退休金。

再次,从业务培训费的利用率来观察,由于女性工作时间比男性短。因而,女工的年均培训费要高出男性,其利用率相应的也比较低。

(三)女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1.女大学生自身的能力素质不尽人意。【11】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更加青睐复合型人才。相较于男生,女大学生大多学习勤奋刻苦,重视书本知识的获得,她们往往将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书本知识的学习中去,而不太关心时事,较少参加实践活动,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导致自身素质能力结构不够合理。具体表现为:视野不够开阔,动手能力不强,应变能力较弱,创造力、想象力、灵活性不足,缺乏持续发展后劲,缺少就业竞争力,从而影响了自身顺利就业。【2】

2.就业观念陈旧。【12】现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再也不是卖方市场了。然而,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仍然存在就业观念陈旧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2:高校女应届毕业生工作意向示意图

一是就业期望值过高,【13】寻找就业单位时往往将目光锁定在那些国家公务员、银行、证券、保险等岗位。对就业地点的要求集中在大中城市这些人才相对饱和的地方,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离开。在200名女生中的调查显示,仅27.5%的女生愿意到个体私营企业工作,9.3%的愿意回农村基层,无人愿意到西部开发。

图3:高校女应届毕业生期望薪金水平示意图

二是缺乏从眼前做起、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就业岗位定位不准。甚至有些女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愿意下降对工作的期望,对未来的设想往往带着一种“浪漫”的色彩和不切实际的憧憬。(在调查中显示:高校女应届大学生在应聘中最看重的是“个人职业发展机会”和“工资、福利”,被选择的比例分别为59%、54%;82%要求薪金在2001元以上,只有9%表示不在乎薪金的多少)。

三是有不少女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她们一方面抱怨就业难,另一方面则从内心里排斥低岗位就业,心中只有那些“铁饭碗”、“金饭碗”单位。

四是女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劣势,造成了就业难。女性固有的胆怯退让,依赖自卑等弱势,成了女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观偏离。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是勇往直前,而是消极应对和退让,这是女性就业的自身之痛。

四、缓解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思考

(一)从政府的角度思考

女性在家庭、生育等方面承担的责任应该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同情,但事实上却成为就业的不利因素,实在是难以让人接受。这种情况下,通过立法保障女大学生求职不受性别歧视,显得尤为必要且紧迫。

首先,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社会保险,将女性生育成本社会化或是部分社会化。对女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误工进行社会化补偿,即企业单位照常支付女职工在计划生育和哺乳期间的工资,而后从上缴给国家的经营税收中扣除,也可以按照男女员工的比例征税,对女性员工比例大的企业少收税,以此来弥补企业的“性别亏损”;对女性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在生育时段的工资可由财政专项拨款,这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女性高劳动成本的问题,从而提高其在就业上的竞争力。【14】

其次,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保证男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公平竞争。政府应当鼓励督促企业录用女性员工,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宜由妇女承担的工作岗位外,应给予男女生平等的竞争机会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招聘。在这方面国家机关应当以身作则。用人单位的行为要受到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范,应该使劳动力市场竞争建立在知识、能力的竞争上,杜绝人为因素、观念因素和性别因素对女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对于就业中存在的侵犯妇女权益的行为,应制订出惩处和补偿的条款细则,对性别歧视的案件要及时有效的处理。这就要求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如在《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中进一步明确就业性别歧视的范畴和处罚力度,这样才能有效制裁在就业机会、就业条件、劳动报酬、培训晋升、就业安全等方面直接或间接的性别歧视。【15,16】

再次,经济上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女大学生就自身的生理条件来说,大多数更适合第三产业。但就我国现在的产业比例来说,第三产业在很多地区和省份发展还很不充分,这使女大学生的就业受到了一定限制。【17】因此,国家要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女性就业的产业经济,开发适合女性特点的就业领域。【14】目前广州第三产业的比例结构为60%,距比例结构为80%的国际大都市还很远,发展空间还很大。

最后,加大男女平等思想宣传,改变传统对女性的偏见,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造更好的文化与制度环境。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特别是主流媒体的作用,建立媒体干预制度,推进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的宣传工作。加大宣传力度,逐渐消除用人单位重男轻女的偏见;打破男强女弱的思维定势,减少消除性别歧视。建立一支有性别平等观念的新闻队伍;加大对妇女社会贡献的宣传报道力度,均衡两性发展的报导;建立多方合作的性别平等传媒观察评议网,形成多元化传媒监测机制,加强对媒体性别平等宣传和社会促进男女平等的监督,促进全社会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18】

(二)从学校的角度思考

作为高校,也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强化女生的竞争意识,帮助女生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缓解就业压力。在学科规划、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应以现代化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女性生理、教育特点和社会需求,适当地调整或废除某些就业非常困难的专业。

同时,要加快构建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加强女大学生正确就业观念的教育,加大就业指导的工作力度,在就业中心可下设专门的女大学生就业指导站,对女大学生就业观念、求职技能、就业心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并组织专门为女大学生服务的供需见面会,切实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

此外,各高校之间应共同合作积极为学生搜索更多的就业信息,同时为广大学生免费提供校园招聘会进场的机会,尽可能降低大学生找工作的成本。

(三)从企业的角度思考

作为企业,应该正面客观地看待女大学生身上的细心周到、做事认真忠诚的特点,而不仅仅片面地看待女性生育所带来的成本。另一方面更好地协调员工中男女比例,有助于提高男性的工作效率,同时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四)从女大学生自身角度思考

女大学生要想在就业竞争中获胜,靠的是实力,靠的是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女大学生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埋首于书本知识的学习方法,广泛涉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知识,汲取本专业前沿的知识,真正做到具备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以适应变化着的人才市场。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社团活动,承担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社交、组织、表达、文字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使更多的女大学生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适应就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她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另外,女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男生差,情感脆弱,遇到不顺时,容易将希望放在自身以外的力量上,尤其容易放在未来的婚姻上,因而对工作的好坏抱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女大学生应学会独立面对问题,以磨练自身的意志,不能放宽对自己的严格要求。【13】

其次,要认清现实,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首先,要端正心态,坚信男性能胜任的工作自己能做得更好,要有勇气和信心迎接就业的冲击和挑战;其次,要摒弃传统的性别观念,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己,充分发掘和发挥自身的优势,敢于与男性共同竞争;第三,要消除等靠的依赖心理和“要面子”的虚荣心理。第四,要积极客观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再择业,不能漫无边际的抬高自身的价值,要敢于面向基层,【19】到更多的就业领域去选择。据统计,在200名女生中调查显示,仅27.5%的女生愿意到个体私营企业工作,9.3%的愿意回农村基层,无人愿意到西部开发,这充分说明相当一部分的观念还没有转变。

最后,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许多男生不具备的优势,如:语言能力的优势、思维能力的优势、管理能力的优势、忍耐力的优势等。女大学生如果能正确发挥自身的以上优势,将会比男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20】。

五、结论

综上,我们可明显看到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阻碍,虽然这不是简单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我们仍努力争取各层面的大力支持,以期缓解女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让女毕业生能够顺利进入劳动市场,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社会效用最大化。同时,这也是高等教育得到社会认同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文秀.浅议当前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引进与咨询,2006,(6):140-141

[2]关勇.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6,(9):69-70

[3]周晨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公共政策选择.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20(1):37-40

[4]王长青,吉志新,徐海,尚玉峰,蹇玉清.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探索与对策思考.中国大学生就业,63-64

[5]罗丹杰.林业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中国大学生就业,59-60

[6]李秋荣,王进彦.对女大学生就业劣势问题的探讨.河北企业,2006,(4):40-41

[7]李海燕,张学雷.论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商场现代化,2006,(477):174-175

[8]王琴辉.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之原因探析.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8(4):60-64

[9]朱晓娟.创造和谐的就业环境寻求平等的就业机会——剖析女大学生就业机会不平等的问题.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2):38-40

[10]刘卫星.关于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2):94-96

[11]张怡梅,戎向平,王涛.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就业指导,61-62

[12]贺江平.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教育发展研究,2005,(3):11-13

[13]王爱新.女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误区与重构.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140-141

[14]周华珍.关于当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弱势问题的思考.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1):32-36

[15]江琦,朱广花.新形势下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调查与思考,(69):22-26

[16]史永江,刑克智.转变五种观念,促进女大学生就业.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3):63-64

[17]郭艳利,高冰,唐玲.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114-115

[18]刘笑燕.从性别意识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前沿,2007,(1):207-209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0-0014-0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如今,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数量不断上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加剧,一些大学生面临无法在人才市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各大高校都开展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根据现阶段的人才市场形势来看,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陈旧,甚至有些高校对就业指导重视不足,指导方式枯燥单一,就业指导效果不佳。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就业指导过程进行改进和完善,提高就业指导效果,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各高校必须充分重视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很多高校并没有对就业指导予以足够的重视,而且就业指导教师对就业方向以及学生未来的就业规划分析不足,导致就业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效果及作用比较肤浅,学生无法在就业指导中充分获取相关的知识内容及未来的就业形势资讯。因此,学生无法更好地m应社会形势,无法结合市场情况来调整自己。其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各高校采取的指导方式各不相同。有些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指导,这种指导方式只是对一些基础知识进行浅显讲解,并且这些知识的实际运用意义并不大,从而影响整体的就业指导效果。另外,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内容较为笼统,无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使学生对整个人才市场的把握不足,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较为简单、较为模糊。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在各个方面影响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规划。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学校应该重点结合现阶段大学生的情况,根据人才市场需求有效制定就业指导方向和方案,从而达到良好的就业指导效果。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建议

现阶段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及指导过程,均存在着一些问题,现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效果。

(1)高校要更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就业指导,不仅会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大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都有着比较大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提高就业指导效果,首先要更新大学生就业指导观念。各高校应该开展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首先,就业指导教师应该对人才市场有非常深刻的把握和了解,对市场所需的人才类别及人才品质进行充分的分析,从而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才市场的状况及需求,了解行业信息,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对就业形势及就业动向的把握程度。其次,大学生本身也必须重视就业指导课程。

(2)高校要推动就业指导多元化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就业方面大学生的选择越来越具有多样化特点。因此,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该完善就业指导方向,推动就业指导多元化发展,从而提高就业指导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首先应该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对当下的热门就业方向进行分析,在就业和创业等多个选择中给予中肯的建议,说明就业形势及各种就业方向的优势和劣势,帮助学生做好自己的就业规划。

(3)高校应完善就业信息网。就业指导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就业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全面分析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要求情况,从而对学生起到实际的指导效果。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后期,教师可以结合现阶段多个招聘网站的信息进行分析,引领学生了解和掌控就业方向,对就业信息进行辨认,引导学生更多地去了解和接触这些招聘资讯。完善就业信息网,可以使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有更大的平台,使学生可选择的范围更加宽泛。同时,就业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进行对应项的就业分析,对每个专业的优势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掌握和了解就业方向,有效地帮助学生对未来的规划进行判断和选择。

(4)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就业过程中,大学生不仅仅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办事能力等进行相应的培养,并引导学生自发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的社会形势,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三、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难,是现阶段高校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之一。要想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还需要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就业指导,完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规划。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鼓励学生从自身情况入手,更好、更有效地对市场形势进行判断,鼓励学生了解市场就业动向,获取更多的就业资讯,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位置,从而最大化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更难,现今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巨大的就业压力、心理压力给女大学生带来的诸多迷茫与困惑,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以辽宁省某所大学为例,分析女大学生就业的整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校男女生比例为1:3,意味着在就业过程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3倍,但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女生并没有体现出就业的优势,反而男生的就业优势更为凸显,据调查显示,在择业过程中男生的就业机会要大于女生的就业机会;在就业过程中,男生的就业质量要好于女生的就业质量。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归因分析

男女毕业生为什么在毕业时存在如此之大的差异,在一些单位的招聘条件中有明确的规定,只招男生不招女生;有些单位虽没有明确规定出具体的限定条件,但在实际的面试录取过程中,有倾向的进行性别选择。认真剖析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如下:

1.传统固化思想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传统性别歧视与偏见是女大学生在择业艰难的根本原因。尽管法律明确规定男女平等,但数千年“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历史文化已作为一种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头脑中。社会对女性的定位更多的是相夫教子、贤惠温淑。社会对男女两性不同的行为期待不仅影响到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也会影响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选择,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1]

2.女大学生自身

一生理原因。由于男女在生理结构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决定着男女在职业分工与职业选择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女性生理上的四期(经期、孕期、产期和哺乳期)是用人单位最为头疼的首要原因,再加上女性在体力上弱于男性,冒险精神与宏观驾驭力不敌男性,这都是限制女性发展的主要原因。二心理原因。心理学家认为女性在事业上容易出现问题,主要原因为女性的同性嫉妒心强,家庭观念较重,创新性与创造力不强,在工作中谨小慎微缺乏开拓精神,种种的这些原因都是用人单位的在招聘中加设门槛,减少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2]

3.用人单位重男轻女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追寻的是利益最大化,效率最大化,对用人单位而言,招聘就如同购买劳动力商品,在购买的过程中要全面衡量某种劳动力商品的“性价比”。由于生理因素、婚姻因素以及生育保险费用等等,使得女性劳动力的“性价比”低于男性劳动力,这也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4.高校扩招近年来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使得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2013年达到699万,2014年是727万。比对2004年的280万,十年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了447万,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社会上的岗位需求却与往年持平,这就造就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因素。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与措施

1.女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应对就业

首先,女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不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找就业岗位,女性的耐心、细致等性格优势是她们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的重要砝码,在一些特殊岗位突显出极大地优势;再者,女大学生要树立维权意识,善于发现和抵制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维护自己的合法劳动权益。[3]

2.社会各部门齐抓共管支持女大学生就业

生育行为是人类繁衍和文明延续的基石,是事关民族、国家的大事,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女性肩负这一神圣职责,不能因此在就业中遭到歧视,所以,政府应搭建平台帮助女大学生就业。(1)政府出台政策与法规支持女性就业。给予创业女大学生提供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出台一系列针对大学毕业生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本科毕业女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放开县级单位的招聘条件,降低女大学生的就业门槛,对到艰苦岗位、城乡基层就业的女大学生给予相应补贴;对于社会中的一些特殊岗位,可以有针对性的专岗专设,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的绿色通道。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综合治理,营造女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环境。(2)严厉惩处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为基础,拟定《反就业歧视条例》,对于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性别歧视问题,一旦发现对相应单位予以严肃惩处;在招聘过程中取消性别歧视学历歧视与院校歧视,对于在招聘过程中因人定岗,明确限定院校性质、提高学历要求特别是歧视女性的单位,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女大学生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就业,使得女大学生毕业后想就业、敢就业、能就业、就好业!

3.为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加强就业创业指导,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专门开设适合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必修课程,以及创业指导选修课程,为她们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建议。帮助女大学生科学制订职业规划,在校期间不断根据个人能力进行职业规划调整。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要与用工市场要求相接轨,构建方便发挥女大学生自身优势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出发点,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形势分析”和“求职面试技巧培训”服务,使她们在毕业时真正具有竞争力。(2)要重视并加强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要对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这方面的指导内容进行充实并加大指导力度。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存在示弱、矛盾、虚荣等多种不良的心理以及焦虑、无助、自卑等不良情绪,从而导致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的问题。要关注女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劣势,有针对性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以及职业生涯,树立正确的择业心理,正确的认识社会现状、就业形势,充分利用女性的性别优势,拓宽就业面。让女大学生以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姿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摒弃依赖或自卑心理,调解不良情绪,把握机遇,迎接就业市场的挑战。(3)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灵活就业观念,实现自我价值。新时代下的女大学生就业可以“条条大路通罗马”。鼓励女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到社区就业,到新兴的家政服务行业就业,到传统的手工制品行业就业,自主创业,集体创业,拓宽就业门路。

作者:孟晓媛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82.

第8篇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性因素,是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需要长时间的打造与培养。社会实践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克服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维度探究社会实践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优势,探讨社会实践的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社会实践;提升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难是由多种原因造成,其中,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当前,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的战略部署,扎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条重要渠道,进一步探索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路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

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职业技能亟待提高。不可否认,缺乏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软肋,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相对较为薄弱,缺乏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创业能力不强是其典型的表现;二是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层次和基本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集中体现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当前,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的设计存在缺陷,导致培养的毕业生只是单纯的掌握一些理论知识,而动手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社会实践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优势

社会实践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最佳途径[1]。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因其自身特质,对于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有着诸多优势和有益补充,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一)社会实践在微观层面上有利于完善大学生自身观念与能力结构

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还存在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与就业目标、盲目从众现象;缺乏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缺乏诸如诚信、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等,这些因素成为了当前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瓶颈。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个体理论践之于实践行为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引导毕业生及早接触社会、拓宽专业基础和能力结构,培养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有意识、有方向地培养和打造自身,从而为未来就业作充分准备。

(二)社会实践在中观层面上有利于改革高校教育教学模式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主要机构,其教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未能充分地将就业力的培养嵌入课程设置中和融入到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事实上,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和提升,绝非某个部门的事情,也不是某门课程或某节课就能实现的,必需将其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仅仅依靠传统意义上的以思想政治专业人员为主的学生事务管理队伍会显然力不从心。社会实践作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延伸,有利于及时检测、反馈人才培养质量,弥补当前高等教育尚未完全走向市场的缺陷,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与不断提升。

(三)社会实践在宏观层面上有利于改进政府相关政策和制度

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出台,以及政策实施的监管力度都会间接地影响大学生就业力的发展[2]。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共同努力。大量的财政投入与资金支持,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良好的合作与交流环境都是大学生就业力培养与提升的必不可少因素。但是,当前高校在与社会的联系和与企业产学研体系的建构方面尚有欠缺,特别是校企合作、创业模拟实训等方面欠缺较多,大学生实践的平台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将促使高校按照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吸纳和接受社会最新成果和最新信息,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同时将学校最新的研究成果传递到社会,形成生产力,促进社会、学校、学生共同发展,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态势。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社会实践路径探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破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局的重要路径。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要以社会实践为载体

社会实践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首先,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及时、准确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调整就业期望值,从而真正做到量力就业、量能定位,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其次,在当前大学生遭遇“就业寒流”的背景下,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社会实践能够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激发大学生树立强烈的求知欲和创业欲,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为毕业创业全方位锻炼自己,提供了可能性和平台。

(二)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要以社会实践为路径

单纯的校园理论学习,容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缺乏完整、深刻的认识,形成认知的片面性和思维的局限性。社会实践能够促使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关心社会、认识社会,为其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参加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岗位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迅速调整职业定位,完成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高校要加强引导,确保社会实践更贴近大学生就业,健全引导机制[3]。

(三)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要以社会实践为阵地

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将课堂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际,实现“知行合一”,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思维意识等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发展,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知识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人才,社会实践可以促使大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协作、竞争进取等精神和职业道德修养,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承挫力、团队协作力和吃苦耐劳的能力等,满足我国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全方位需求,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拓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渠道要以社会实践为平台

一方面,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促进双方良好的沟通了解的基础上,增强了企业对大学生的认同,有利于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同时,大学生通过在企业和用人单位见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实践经验、增加了社会阅历,为今后成功就业、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创业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竞争、创新意识,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创造力、磨练意志、增长才干,经过实践磨砺,能够迅速成长为具有较强创业竞争意识和创业基础才能的创业人才,社会实践加强了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创新能力[4],开拓了大学生的就业新渠道,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加广泛的机会。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高校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5]。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岗位,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M步不断做出贡献,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断完善和推动自身的发展,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伟大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明明.复合应用型人才视野下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构建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27期.

[2]王建美.提高大学生就业力之我见[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03期.

[3]田小平,张治国.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优化对策[J].就业指导,2012第20期.

[4]邱文芳.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第01期.

[5]余光辉,王欣,张勇.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第05期.

第9篇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1.民族传统与民族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具有局限性。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风俗习惯,如今在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继承得很好,而有些传统风俗则对他们的就业有一定影响。例如,在苗族地区仍有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和本位主义的思想。这也就是很多苗族大学生毕业以后回家乡的原因,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家乡就业机会又很少,这就造成了其就业难的状况。再如,一些少数民族在饮食上的禁忌,像回族不吃猪肉都或多或少的与如今的快餐文化难已融合,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2.部分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偏见与歧视也是造成少数民 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目前,有一些用人单位对少数民族的理解仍停留在过去,认为少数民族野蛮、无礼、爱惹事生非……所以,久而久之这样的思维惯性就导致了其思维弊端,这无论是对单位的发展,还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3.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某些方面个人能力的不足是其就业难的客观原因。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来自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又是相对来说在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比较落后的,这也就造成了当地大学在某些学习方式与学历能力不如别的地区的学生。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优势

1.政策的扶持。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坚持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并在之后又设立了五大自治区以及各自治州、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民族地区就业(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机关)提供了巨大优势,也是非少数民族所不及的。

2.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对比较务实,并且工作勤奋、能吃苦。百分之九十多的少数民族都来自民族地区,而其中又有将近百分之七十的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他们从小生活在比较贫困艰苦的环境里,这对从小磨炼他们的意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当他们大学毕业后,就会非常渴望能找到一份工作。不管工作有多苦多累,他们也会去做,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已经比在家要好很多,所以在心态上十分知足。如果找不到工作,他们会选择一门技术,到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出来以后工作。而很多非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要相对优越一些,所以在务实和吃苦上要差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所以很多都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劣势

1.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相对于非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为欠缺。众所周知,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西南、西北、东北等地,而这些地方地势偏远、交通不便,造成了这些地区从古至今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比较落后,所以,造成了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从小就不能受到很好的教育,并且也不能及时的了解外面的发展与动向,于是导致了在思想意识上也落后于别地区的人们

2.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具有一定的约束性。民族文化包括民族价值取向、民族心里、民族传统风俗等。首先,在民族价值取向上,各民族都有其自己的价值观,但无论哪个民族其价值观都有发展、强大本民族,所以,这形成成了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回家就业的习惯。其次,民族心里也是其就业受阻的原因之一。根据社会学的视角,每人民族都有其文化中心意识,即认为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好的,所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于就业时会经常在很多方面与他人出现分歧与不和,这在人际关系方面影响到了其就业。最后,民族传统风俗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每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习俗,而相当一部分习俗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时代的快餐文化了,越来越多的人也不再关心这些文化,所以,在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相处时会经常无意识的触犯少数民族的一些习惯。于是,很多仍保留传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十分不愿意在异地工作、生活,只有回到家乡才有归属感。不管家乡好不好就业,他们也要回来,因为在他们看来拥有归属感、受人理解要远远强于找到一分工作。由此观之,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解决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国家应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地区的发展也是一样,在此我所说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投入主要是基础设施、服务系统的投入和教育投入。基础设施与服务系统的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就业问题,并且具有持久性,能够可持续的进行。教育的投入无论对一个民族还是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从长远 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要有人才,而这就需要教育。而从近期来看,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其大学生的个人素,增强就业能力,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2.营造相对宽松的企业环境,对招新的企业给予补贴。所谓较为宽松的企业环境是指能够使企业较快成长,且企业负担较轻的环境。这就需要国家出台一些政策去推动,去营造。例如,在信贷方面应积极扶持企业,在税收上尽量减少,从而使企有更多实力进行扩大再生产 ,从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缓和社会矛盾。这无论是对企业、对社会,还是对国家都是有利的,所以,国家应积极支持招新企业,减轻企业负担,增加企业活力,使企业进入到良性循环,从而持久的、稳定的保证就业率。

3.对大学生创业予以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以创业代就业。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有较强的动察力和判断力。这些都是创业十分重要的素质,而据调查,目前我国有创业想法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的大学生很多,其原因在于原始资金不足,所以,国家应在银行信贷上多给予他们一些支持,将他们的风险降低,这样将会有许多大学毕业生加入其行列来。当他们在创业时,其实也就是解决了其就业问题,并且还可以吸纳更多人就业。所以,国家应重视以创业代就业,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