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立体农业前景

时间:2023-09-28 09:32:29

导语:在立体农业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农牧企业;财务管理;市场经济;企业;竞争力

一、农牧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农牧企业的财务管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时代要求农牧企业财务管理的观念和模式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创新,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新时期财务管理的创新观念有:企业财务关系的创新、企业财务关系的创新、财务指标的确定等。

二、市场经济下,农牧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我国政府对农牧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财政部每年都会为农牧企业提供各种项目拨款,每一项拨款都有具体的使用管理办法,但是很多的农牧企业由于地处城镇,对于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贯彻理解不到位,对于市场的行情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敏感性较弱”。因此很多的农牧企业没有制定出相应的配套转向资金管理的制度和办法,对于财务部和资金管理部的责任没有民明确,造成了农牧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严重的缺乏沟通交流,无法做到无缝对接,因此政府调拨的专项资金无法做到合理的使用。

2.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

在我国,农牧企业主要从事的是基本建设项目以及农业的综合开发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建设需要企业按照专门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的相关办法完成财务管理和核算。但是我国很多的农牧企业由于地理位置和工资待遇较城市大企业的差距甚大,致使很多农牧企业不能配备会计专业知识丰富,对财务管理熟悉的人员完成对项目资金的核算和管理工作。在农牧企业内部能够胜任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大多是高薪聘请的兼职人员;长期工作的财务管理人员大多是会计业务素质不高,不能胜任公司的预算和大型项目资金的运用活动。员工的兼职造成了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专项资金的使用政策和会计核算等会计人员在理解和操作上存在很大的误差,造成了前后财务工作的衔接困难。

3.财务管理的监督力度较低

在我国的农牧企业中缺乏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选择,对项目资金缺乏合理有效的运用,违法乱纪的现象比较普遍,我国的农牧企业在资金监督的运用上依然是采用监督为主,而对事情过程和事情之前的监督就严重的缺乏;监督的形式依旧是比较传统的,专项检查占据检查的“半壁江山”,日常的监督很少;缺少对于项目的全方位监控以及对专项资金的运用情况的监督;在经过监督考核之后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目前农牧企业尚没有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有些农牧企业中对于资金的挪用,乱投资现象比较严重。

三、农牧企业通过财务管理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策略

我国的农牧企业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项目的投资和开发。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企业的财务管理情况不规范,是造成企业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采用合理的措施规范农牧企业的财务管理,合理运用资金,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市场竞争力。

1.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企业的竞争力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企业的实力,提高企业的市场价值以及赚取利润的能力是提高企业实力的最主要的方法。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提高农牧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农牧企业一般选择使用最合理的财务管理办法对财务管理进行优化和创新,以达到提高资金有效利用,增加资金流通,实现盈利的目的。众所周知,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建立在货币物资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保持资金的流入和流出在适当的比例下进行,防止出现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从而影响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效益。因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要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财务管理部门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除了编制年度预算,还要充分的分析月和天的预算,并且严格的按照预算的标准执行。对于企业的较大数目的资金支出,企业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审批,确保资金使用的正确性。此外对农牧企业内部的资金要进行严密的控制,财务管理部门要对企业内部的先进的流量状况进行持续的监察。以此来稳定资金的流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推行责任会计,实行分权管理,稳定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现代农牧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管理层次不断的增多,组织机构日益的复杂。为了有效的实现财务管理,监控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就要实施分权管理。财务管理部门日常的决策权在不同层次管理人员之间进行适当的划分,最大限度的激发基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适当的划分财务总监的决策权,推行责任会计。责任会计根据企业的需要建立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核算,考评工作业绩、进行反馈控制等。以企业内部的责任中心为基础,对企业责任中心的经济和经济责任进行核算,使企业内部各部门从全局的需要出发,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奋斗。

3.实施财务总监委派制,加强企业的法人治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农牧企业中由于地理和待遇的限制很多有才干的财务管理人才不愿意到农牧企业从事相关的工作,农牧企业缺乏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造成了财务管理的混乱,严重影响公司的发展。所以农牧企业,首先要培养自己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派遣财务管理人员到高校进修;此外高薪聘请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和会计人才,到农牧企业工作。其中在财务管理部分最重要的职位是财务总监,在现代化企业中,要实行由企业法人委派德才兼备的专业人员胜任,财务总监要具有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坚决杜绝“任人唯亲”的现象。企业法人要切实担任起对公司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和相关的责任,使财务管理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农牧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及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策略进行了重点的探究。可以得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牧企业只有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才能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以达到提升农牧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作者单位:重庆古华畜产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祈峰.浅谈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J].会计之友,2005.

第2篇

关键词:山区;立体农业;发展措施

山区立体农业的发展主要是指在山区的林间,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运用生物工程技术,顺应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根据环境的特点,实现山区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率的最大化,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山区立体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

一、山区经济发展状况与特点

(一)自然资源特点

近年来,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有力贯彻落实下,自然环境条件得到显著的改善。而且山区自然资源种类丰富多样,其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是独立完整的。特殊的地势与气候条件造就了其复杂的生态系统和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其中不乏带有本区域特色的珍稀名贵的优良产品。拥有如此优质复杂的自然资源特点,显然进行单一的产业经营是与之不符的。

(二)社会经济资源特点

山区因其特殊的地势,导致耕地面积和人口都较为稀少,且基础设施不足,科学技术落后,交通出行不便。山区人民对家乡资源的开发利用意识又较为淡薄,能力有限,所以农产品开发的产业化程度低,大量优质资源很难形成经济优势。所以,要想彻底改变山区贫穷落后的状况,使广大山区人民早日实现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就一定要合理利用山区农业的特色资源,发展山区立体农业。

二、山区立体农业发展方向

(一)大力发展种植业

食用菌的种植是山区种植业发展的一大有利发展方面。山区由于气候条件优越,植被面积大,野生食用菌的分布非常广泛,有鲜明的特色且种类繁多,而且我国人工培植食用菌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许多地区已经形成了产业化模式。目前,食用菌产品不只是在国内市场有一个良好的销售情况,其高档优质的食用菌产品还出口到日本和欧美等地区,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山区林间山野菜的种类繁多,口感极好,且营养丰富、没有污染,生产的绿色无公害产品备受广大群众的青睐。但如果纯粹依靠山野菜的自然生长,因其规模小和产量低,山区储运和加工的能力又相对较差,就导致特色山野菜的生产和加工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所以,一定要扩大规模,走向市场。

(二)适当发展养殖业

山区林地中,本来就有许多种动物在其中栖息。除了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基础之外,在山区发展动物养殖业,还能对山区的生态环境优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山区发展养殖业要做到因地制宜,主要是饲养食用动物和药用动物两类,这些动物适宜在山区林间和草场生长,这样的环境气候合适、饲料丰富,符合这两类动物的生长特点。林地养殖又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且林地养殖所采用的养殖方式是放牧式饲养,动物的生长环境自由,营养条件丰富,所以体质强健、肉质鲜嫩,患病率极低,接近于野生动物的质量,改善了封闭式饲养的许多弊端,能够满足群众对畜禽类产品的要求,深受市场的欢迎。发展多种养殖业,还可以使生物自己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减少人工工作量。

(三)积极发展旅游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旅游业越来越发达。所以,山区可以凭借自然优势,积极开发以休闲为主的旅游业。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发观赏自然美景,品尝山区特色美食等趣味环节,这样的游玩娱乐活动一定会使游客流连忘返。

三、山区立体农业发展建议

(一)提高对山区立体农业发展问题的认识

要想促进山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山区立体农业开发利用的科学认识进行深化是核心问题。要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山区立体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保护环境,节约土地,实现山区立体农业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山区农民的技术培训

积极组织农民进行学习,正确进行宣传,让农民了解到学习的重要性。大量引进先进农业研究成果,加强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方面的专业培训,打造新时期的新农民,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三)依靠科学技术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农业科技水平。我国的农业科研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推进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进程是重中之重。这就需要广大农业科研人员共同努力,使广大农民在科学技术的引领与带动下,推进山区立体农业高速发展。

四、结语

我国山区立体农业的发展有其特有的资源优势,这是促进发展的重要财富。同时,科技整体水平不高,又给山区立体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挑战。因此,要注重发展、结合实际,推进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实践经验,在保护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快山区经济建设的进程与山区立体农业事业的发展。

作者:何彬 石用民 单位:1.贵州省盘县大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贵州省盘县大山镇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所

参考文献:

[1]缪建群,杨文亭,黄国勤.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余干县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4):478-483.

第3篇

2001年,西南农业大学植保系毕业生吴艺明忙碌而焦虑:先后投递了上百份简历,始终石沉大海;又匆匆挤进了考研大军,可是英语差0.5分,名落孙山。对前途一片迷茫的吴艺明只好回到老家――晋江市紫帽镇紫星村。

吴艺明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面对巨大的反差,心理压力很大。他常常跑到村后的紫帽山里,看到儿时熟悉的一块块水田已荒废不少了,山地也都杂草丛生。“自己是学农的,如果把这些地承包起来,利用大学学到的知识和技术来自己创业,不也是一条出路吗?与其整天在别人的白眼中无所事事,还不如勇敢创出一条路,让他们看看大学生的水平。”吴艺明觉得自己在黑暗中找到一线光明。

回到家里,一说出想法,立刻就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吴艺明自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村民们的风言风语反而让他下定决心。

2002年初,在乡亲们不解和怀疑的眼光中,吴艺明承包了村里一个荒废的水库和15亩农田,一个人搬到水库旁一间旧房子住下,开始自主创业。吴艺明并不是孤军奋战。他向广西柳州的同班同学韦立波发出了创业邀请。吴艺明充满激情的描绘打动了韦立波。他二话没说,辞去了在成都一家公司的工作,只身来到了晋江紫帽镇。不久以后,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毕业生赖善林也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小赖大学实习期间就到他们两个人承包的水库上工作,虽然艰苦,但有一种浪漫的田园诗意。

不寻常的创业之路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除了向父母借来的几千元外,吴艺明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他跑到农村信用社去贷款,但因为没有抵押和担保,信用社不给贷款。吴艺明不死心,三番五次去农信社找主任,给他讲创业的规划和前景,最终农信社被他的执著打动,破例批给他个人信用贷款3万元。

3万元虽不多,可总算有了启动资金。学农的吴艺明知道,“大学生农民”再也不能走传统农业的老路,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行。经过大量市场调研和分析,吴艺明决定从种植无公害蔬菜和养鱼开始创业之路。

怀揣创业激情,建大棚,买种子,育苗,整地,买地膜……吴艺明和他的伙伴们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没日没夜地干了一个月。那年,由于吴艺明学的就是病虫害管理专业,再加上精心管理,菜长得格外好。许多人对这几个“眼镜农民”刮目相看了。

就在这时,命运又来捉弄这几个刚刚走上创业路的年轻人。 5月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彻底掀倒了蔬菜大棚,菜地成了一片,2万元的投入一下子打了水漂。吴艺明的心碎了,无公害蔬菜的创业失败了。村里一些人开始取笑他们,信用社也打电话提醒要按时还贷。本来就不同意其创业的父亲再次要他去找一份安定的工作。是放弃梦想,还是从头再来?不服输的吴世明选择了后者,他和伙伴们总结经验,收拾残局,重新开始。一天,进退维谷的吴艺明在卖菜时发现土鸡卖得非常快,价位也很好,便萌生了养殖土鸡的想法。当他考察了当地的家禽市场,发现农村家养的土鸡市场前景特别好,于是决定改变方向试着养起土鸡。当亲眼看到吴艺明的鸡确实是在山上放养的,大家都抢着买去品尝。尽管他们养的鸡不论轻重每只都卖32元,可是46只鸡只用了一天半的工夫就卖光了。算下来,净赚了800多元。

养土鸡赚了些钱,吴艺明想扩大规模。刚好镇上的红霞牧场连年亏损,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2003年,吴艺明把它承包了下来,并注册成立了福建省晋江市紫帽三益农业有限公司。

来到了红霞牧场,吴艺明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

他率先在当地提出推广沼气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的立体农业模式。承包经营后,他对红霞牧场现有的龙眼树和杨梅树进行新优品种改造,引进果树新品种,栽种速生经济林,进行优质土鸡养殖。在泉州市、晋江市农业部门和晋江市科技局的支持和指导下,他们提出了建立“生态家园”,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新模式。仅用一年的时间,红霞牧场就扭转了多年来持续亏损的局面,盈利50多万元,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产增收。吴艺明告诉记者,他们农场的经营就是将“禽―沼―林”结合起来。农场通过以家禽的粪便为原材料,通过沼气池发酵后产生的沼液作为无公害的肥料投入无公害蔬菜的施用以及经济林方面的施用,它可以产生不少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沼气解决了生活燃料问题,另一方面改善了生态环境。现在农场办公起居、烧水煮饭、照明都用沼气。单沼气的物能循环利用,农场每年就能省下两三万元。

第4篇

【关键词】定位;区域特征;人地关系

我国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区域地理学作为地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地理高考中考查是一大重点,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区域地理”这部分知识点。下面就“区域地理”学习方法谈谈我的看法。

一、区域地理的高考考查方式

高考是通过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解决区域问题和分析区域发展条件来考查地理学科特点之一――区域性的。

二、复习目标

当一个经纬度坐标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要能反映出这一区域的位置,甚至进一步深入的相关分析和预测也能形成,这要求学生头脑中要有比较丰富的地球模型,要能出现立体化、数据化、结构化的数字地球。

三、复习原则及方法

(一)复习原则

解决区域“在哪里(位置,区域特征)”、“有什么(事物分布,人地关系)”、“为什么(联系与差异,区域差异)”和“怎么办(环境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体复习时,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

(1)定位:本区在全球的绝对位置(经纬度)及相对位置。

(2)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状况,并以此推断水文、土壤、自然带、工农业生产特点、城市、人口及交通等。

(3)比较区域差异,进行跨区域比较异同,如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与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区别。

(4)发现区域问题,做出合理评价,制定发展策略。如我国黄土高原和南方山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中东的水资源问题、欧洲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

(5)关注热点地区。

(二)复习方法

(1)在哪里(位置与范围)――区域定位。

(2)有什么――通过图掌握本区域内气候、地形等事物状况,并以此推断其他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

其他自然地理特征: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土壤、植被等)、自然资源。

人文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工业、城市、交通、人文景观等。

(3)为什么――地理事物的联系和差异

通常要分析影响某个地区的地理因素。如某个地区与某个地区的相互关系;某个地区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某个地区区域的开发优势;发展某个地区的有利因素、不利因素;某个地区与某个地区地区发展的差异等问题。

(4)怎么办――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

如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整治: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

②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化;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东北平原的黑土肥力下降等等。

③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如华北平原的盐碱化,自然原因:地势低平,气候上旱涝频繁变化,东部近海;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

④区域开发(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如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南方低山丘陵、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云贵高原的特色农业;西北内陆的生态农业等等。

⑤区域开发的意义(经济、社会、环境)

如长江三峡水利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旅游、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等(要能分清对大坝的上、下游的意义)。

(5)关注热点地区

综合地说,某一区域(实体)的存在、或某一时间发生的演化,曾经或正在对世界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这些都是“热点”。

①世界通要道②油气资源蕴藏区③民族矛盾尖锐区④生态环境破坏区⑤自然灾害高发区

.地质灾害高发区: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台湾、日本、东南亚、土耳其)等。

b.气象灾害高发区:东亚、南亚(洪涝、干旱、寒潮及沙尘暴)、非洲(干旱)、美国南部(飓风、寒潮)等。

⑥经济持续增长区

如:中国东部沿海、中国中部地区、中国泛珠三角地区、日本、东南亚、美国西海岸、德国等。

在复习过程中,要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要注重知识的落实。专题图训练、区域图训练、覆叠图训练、拆分图训练、局部图训练是很好的复习方法。

要求学生:每日10分钟――地图(经纬网、地区轮廓、若干地理事物的综合)(填―记―画―想)。

这一复习过程设计使学生不仅形成全球空间概念,还对地理区域差异有更深刻的认识,从思路上更为开阔,从认识上更加宏观,从方法上更加符合地理科学研究的要求。

从近几年高考情况看,尤其要重视中国区域地理的复习。在熟练掌握中国行政区划、地形与气候分布、河流、铁路网等知识的基础上,认识典型地区的区域轮廓特征、区域自然、人文特征以及区域发展存在问题、发展策略。应该对西北、青藏、东北、黄土高原、华中地区、江南丘陵、云贵高原、我国沿海工业基地等地区的自然特征或工农业生产现状、发展前景等进行分析比较。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措施;西部山区

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际包含着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传递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全过程。农业科技成果要实现有效推广并取得实效,必须正确处理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技术供给系统、传递系统、接受系统和组织协调系统之间的关系,认真抓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中的每个环节。农业科技推广的最终目的是使农民接受农业技术的操作规程,并改变传统的生产行为,采用技术、应用技术于生产,依靠技术实现增产、增收。现就西部山区农村的农业科技推广作一探索。

因地制宜,选准突破口

农业和农业技术都具有区域性的特征,每一项农业技术都只能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推广,在任何一个地区都适应,都能取得较好技术效果的技术,在立体农业特征极为明显的西部山区是很少见的。因此,作为西部山区农村,在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的生产实际,选择当前生产中迫切需要的、群众易于接受的技术作为推广突破口,取得实效后再逐步试验、示范其他的农业科技成果,做到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协调发展。

重视试验示范

一项新的农业技术成果进入西部山区农村后,首先要进行试验,然后在扩大示范和推广,切忌一哄而起,以提高技术推广的主动性,减少盲目性。一个县、市或者是一个乡、镇,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可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进行示范,其作用:一方面进一步验证技术成果在当地的增产增收效果,另一方面为农民群众做出样子,使农民群众看到技术应用的效果后跟着学、跟着做,产生辐射效应。作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西部山区农村,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起步阶段,应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建设一些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供群众参观学习,不断扩大技术应用的社会影响。

注重宣传和技术培训

一项新的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领域之初,它是不被应用者所掌握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工具和媒体,大力宣传,特别是在当地试验成功并且具有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科技成果,更需要大力宣传。既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宣传,也可在当地农民群众居住密集的地方或者集市办宣传专栏、黑板报、宣传车等,使农民群众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面向农民的技术培训;在示范推广之初先培训村组干部、科技示范户及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的知识青年,然后再逐步展开,不断深入到村、组的农民群众。培训的形式,既可以举办培训班,请省、地、县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和研究工作的中高级专家授课,也可采取召开现场会、小组群众会,进行面对面的讲解,只有向群众讲清楚道理,他们才会主动应用农业科技。

充分发挥农业职能部门的作用

乡镇农业职能部门是国家设在基层的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门的农业科技人员肩负着收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农业科技知识、开展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和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的任务,他们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使用和组织指挥对农业发展十分重要。使用得当、指挥得好,农业科技的发展就快,使用不当、指挥不力,农业科技就难以有大的发展,要取得成效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建议西部山区农村,从农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出发,认真使用好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创造开展本专业工作所必需的工作条件,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工作上支持他们,努力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强化行政领导、技术干部和农民群众相结合,政、技、物相结合,农业科技的推广才能取得成效,农业才能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组织推广

农业的发展没有粮食不行,但是只抓粮食,农民虽然可以解决温饱,却难以富裕。在西部山区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农业方针非常重要。一方面依靠大力推广粮食增产的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和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认真研究当地的农业资源,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按照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不断优化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积极组织科技力量,研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市场前景好的名、特、优、新农产品,使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地方特色,防止产业趋同,要寻找市场空白,使开发的农产品在地方及其省内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戴聪,佘宇平.云南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与发展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窦铁岭,张笑归,王铁征.中国农业技术推广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柴天祥.农业技术推广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思考[J].耕作与栽培,():-.

第6篇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本土化特点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本土化要求从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出发,教育内容上应体现出地方特色。作为地理教师,要利用本学科优势,针对本地区特点,从乡土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和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等社会环境进行课题研究,还可以适当增加乡土教育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重点探究当地文化、历史、地理、资源、经济特点以及与当地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比如,在某些地区可以探究资源开发、农业生产、山区交通状况、旅游等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研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大胆探索,充分自主、自由地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培养他们将来建设家乡的意识。

二、积极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

在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时,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尽可能从实际出发找出一些源于自然环境、生产技术领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创设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1.结合实际,科学选题。

选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教师提供参考课题和学生自选课题。地理高考大纲中新增设的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可作为选题参考。教师可鼓励学生自选课题,但他们自选的课题必须经教师审批,以保证选题的学科特点。教师在审批学生的选题时必须结合实际,如学校软硬件条件、资料的来源、学生的素质、是否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等。

学生的选题和课题报告、论文写作都需要教师的辅导。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上好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课。受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学生选题的一个通病就是选题过大,这使得接下来的研究难以具体操作,无法深入展开,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成果的价值。因此,选题要强调贴近当地实际生活,如:外出务工人员创收、农村能源改造、家乡河流的治理、超市经营探讨、城乡道路规划、煤矿资源开发现状、农村秸秆利用调查、城市交通拥挤现状等都是较好的选题。

2.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

以下是根据四川省米易县当地地理环境进行的课题研究案例。

(1)课题: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特色农业生产

第一,学生设计一张“气候与农作物类型调查表”,以小组形式通过查阅资料和到气象局进行气候调查,从气温、积温、降水量等方面了解米易不同地方(海拔差异)的气候特点。

第二,联系课本知识,根据积温不同、降水量的差异将米易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气候带。实际调查出来的内容反映的是三个不同地区的气候,根据海拔高低将其分为:安宁河谷及雅砻江河谷(海拔1400m以下,南亚热带半干旱河谷季风气候)、低山区(海拔1400m~2000m,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中山区(海拔2000m以上,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第三,学生通过获得的气候资料、海拔高度研究分析气候、地形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气候差异使三个地区农作物的类型不同,农作物的熟制不同,同一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分析其气候成因及气候对农作物的限制因素。

第四,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农业区位,结合本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市场等因素综合分析当地发展立体农业或特色农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结合乡土实际情况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思路。

(2)课题:当地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第一,学生设计了“米易县旅游经济调查问卷表”,以小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从整体上了解米易县旅游资源种类及旅游业现状。

第二,选择具体的旅游景点――国家AA级风景区米易龙潭溶洞,从游客分布、游客量、宣传力度、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旅游价位、游客对米易龙潭溶洞旅游业前景的看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最终发现米易龙潭溶洞旅游景点经济效益并不乐观。

第三,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学过的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米易县旅游业现状及其优势与劣势。许多同学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3)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研究

第一,学生通过对米易县矿产及矿山、加工厂现状调查,初步了解到全县主要的矿产资源,利用已学知识简单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地质背景。

第二,通过实地调查,明确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认识,提出本地还可以开发利用哪些资源。让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

第三,通过对矿山、加工厂现状实地调查,了解矿产资源的开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从环境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土壤环境、农业生产、植物生态的影响)方面来研究,提出保护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发现并提出问题。

最初可以由教师提出若干可行性研究专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逐步发展到学生从自己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设计方案。

问题提出后,要认真分析该问题产生的背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设计方案包括目的、内容、方法、日程、调查对象、成果要求等项目。

3.实施并调整方案,汇总成果。

要依据课题研究的要求,让学生收集有关文章、数据、图片等材料。材料来源有两种形式,一种可通过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第二手材料;另一种则需要通过实地调查、问卷采访等形式获得第一手材料。

4.成果交流。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主要以作业的形式体现,如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心得体会、图片展示、一场辩论会、一张自制地图等。有些研究成果可以反映给有关部门,为这些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第7篇

关键词:湘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6-0231-02

一、湘西地区发展生态休闲农业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越。广义上的湘西,除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外,还包括张家界市、怀化市和邵阳市、常德市与其毗邻的部分县市。在宏观上属于“武陵—雪峰山地区”,湘、桂、川、渝、黔、鄂交接之地和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的过渡地带,该区主要河流为沅、澧干流及其支流酉水、武水、渠水、巫水、锦江等,历史上被列为“五陵五溪蛮地区”,不仅有舟楫之利,而且是重要的灌溉水源,因水能资源丰富而被列为全国著名的十大水电基地之一。湘西绝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季风山地气候,整体上显示出冬暖夏凉的特点。春夏降水较为集中,夏秋干旱较轻。全年的降水量、光照和太阳辐射总量的70%集中于林草和农作物旺盛生长期之内,光、热、水相互配合良好,有效性强。但由于山河相间的地貌格局,景观气候的垂直变化相当明显,为山地立体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山丘地带盛产杉木、楠竹、油桐、柑橘、猕猴桃、板栗、茶叶等农林经济产品;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水稻、玉米、芝麻、烟草等农产丰富。山地丘陵区不少人迹罕至之地林海茫茫,并有水杉、栱桐、鹅掌楸、红豆杉等珍稀孑遗树种50多种; 森林里栖息有华南虎、金丝猴、穿山甲等国家保护珍稀动物40余种,这些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自然、人文景观多奇。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地武陵源,几乎包揽了世界地质地貌、水系水文、生物等生态系统的奇观绝景。其中的张家界,还以其世界独一无二的砂石塔状峰柱地貌而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 并以其清幽环境和莽莽林海奇观,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猛洞河、崀山、桃花源、德夯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其景观美学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都与武陵源有异曲同工之妙。湘西地区的峡谷以大和险而著称。永顺猛洞河峡谷、龙山乌龙山大峡谷、古丈坐龙峡等,都是其典型代表。湘西境内的石灰岩溶洞分布高度密集,张家界的黄龙洞、九天洞; 怀化市的奇梁洞、黄岩洞等30个溶洞或溶洞群。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具有多元化特点,随意信手拈来的就有苗、瑶、侗和土家等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都独具风韵。

3.民俗风情多彩。在湘西居住着多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土家族、苗族、侗族的主要聚住区。同时,由于山区地貌的分隔,各民族发展的水平不一,使得不少地区较多地保留着本民族习俗。如土家族吊脚楼和侗族村寨,是少数民族建筑史上的杰作、民间歌舞有土家摆手舞、哭嫁歌、唱山歌、拜佛歌、跳芦笙等; 苗族的赶秋、土家族调年会、四月八、挑葱会、边边场等民族传统节日和习俗保留相当多的原始性,还有抢花炮等民间文体活动。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及玻璃吹画、蜡染、扎染、纸扎、银饰制作等格调清新原古的民间工艺品交互融合在一起,构成湘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令游客倾慕陶醉,留连忘返。湘西丰富多彩且地域特色独著的民俗风情成为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

4.有利的区位交通条件。湘西地区无大型都市,但作为其生态休闲农业旅游区,首先,有整个旅游发展前景广阔的湘西旅游片,及其与黔东、桂北、鄂西、渝东组合的中国中部旅游隆起带的依托;另一方面,又处于“长江黄金旅游带”和“大桂林旅游区”、“大重庆旅游区”和“长、株、潭、衡旅游区”之间,区位条件较为优越。在交通上,铁路、高速公路、国道路四通八达。水运虽不算发达,但沅水及其支流自古为通向大西南的水运大动脉,至今尚在发挥着一定作用。张家界荷花机场为国内大型旅游专用机场,可与国内外29个中心城市通航,有40多条航线。芷江机场和常德机场已恢复通航,邵阳机场也即将修复,并有区外的贵州铜仁大兴机场和广西桂林机场,已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5.休闲农业发展早有一定基础。湘西地区的生态休闲农业的开发相对较早。如处于吉首西部的德夯苗寨,早就进行了农家乐旅游开发;坐落于通道县黄土乡的皇都文化村,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便进行了特色山寨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地处八十里大南山的城步南山牧场,以其独有的南岭山原草原景观和中国南方最大的现代化山地牧场文化,所开辟的狩猎、山地草原观光、避暑度假、寻找生命之源绿色旅游等特色旅游开发,已成为湘西大旅游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凭借其特色优势已建成经省休闲农业协会评定的具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星级农庄,湘西州有6家,张家界市7家,怀化市14家,邵阳市19家,常德市13 家,合计59 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27家。

二、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服务设施不健全。休闲农业旅游接待服务点一般是离城区较远或,交通相对便利的村落。但由于湘西大部分山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外地游客对当地地理环境不熟悉,缺少明显的指示牌,使得逗留人数大为减少。另外很多农家乐接待设施过于简陋,无法留住过夜游客。

2.卫生状况不理想,农村自然环境压力较大。休闲农业旅游基本上在交通相对便利、自然环境优美的村庄开展,但接待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已导致部分乡村出现了污染现象。接待环境卫生状况也不理想,可能威胁游客身体健康的因素依旧存在。部分“农家乐”餐饮设备简陋,操作人员健康状况不明,卫生意识差,缺乏必要的基本卫生知识。个别农户存在生活垃圾长期堆放现象,也威胁着游客的健康,加大了环境压力。

3.服务项目单一,缺乏农家特色,文化品位太低。部分休闲农业与附近的旅游景点关联性较强,但未能形成自己的服务特色。它们之中大多仅限于吃饭、住宿、娱乐、外加销售一点土特产。参与性休闲活动较少,缺乏留住游客的有效措施,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特别是文化品位含量太低。休闲娱乐活动项目几乎没有,已成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软肋。

4.服务接待水平低下,安全意识淡薄。从事休闲农业旅游的服务人员主要以本地农民为主,而他们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又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因此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较差,无论在接待礼仪还是服务用语等方面均缺乏训练。另外,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选址地是在木结构民房内改造而成,电线布置、电器放置等均缺乏科学性。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消防知识,使之存在极大的火灾安全隐患。消毒保鲜等设备不全,甚至干脆不启用等现象难以保证饮食安全。另外,厕所不符合卫生要求,如无排污管道。

三、对湘西地区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的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湘西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而且经济基础差,乡村劳动素质低,安贫守旧观念落后、扶贫返贫现象严重,要运用休闲农业可促进城乡互换,通过城市旅游者将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的信息辐射到民族地区乡村,促使居民意识观念、价值认同、生活习俗的改变。对从事“农家乐”旅游的服务人员进行企业化的培训,普及专业岗位知识和操作技能。下大力气提高休闲农业旅游经营者的企业管理水平,加强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和基本礼仪知识,对服务人员的餐饮服务技能等进行集中培训。

2.注重生态环境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整个湘西地区石灰岩分布地区面积大,并有部分红岩丘陵地貌分布,母岩造壤能力差,植被生长缓慢,生物资源聚集程度低,其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据统计,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6.19%,占全区山地面积的35.4%;石漠化地占湘西土地总面积的3.14%。只有牢牢树立消费生态,享受自然的理念,清楚认识保护好绿色生态的重要性,湘西才会有吸引游客心灵向往的神秘魅力。休闲农业兴起的根基和发展也有赖于绿色的乡村生态环境。因此,湘西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一定要与湘西的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3.挖掘资源内涵,突出地域特色,发展特色项目。湘西是乡村地域文化最为丰厚的地区,广布于湘西各地乡村的土家、苗族、侗族、瑶族等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文化之乡”的花垣县等等。每逢节日,四面八方的苗族同胞一定会汇集在一起,翩翩起舞互相对歌,敲起苗鼓,玩龙舞狮,表演上刀梯、踩铧犁、吃碗碴、摸油锅等民间绝技。土家族的摆手舞、挖土歌等农耕文化歌舞,腊肉、酸汤、打油茶等饮食习俗,以及赶集、哭嫁等节庆习俗,也别有风味。这些极为珍贵的精神植被,正是湘西休闲农业旅游的精髓。一方面必须深入挖掘,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民族文化原生地的保护。可以用如此丰富的旅游内容吸引游客,为游客提供观光游览、购物休闲、参与农作等多项活动。

4.加强政府引导,鼓励行业协会和社区居民参与。加强政府在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等方面的宏观指导,鼓励城郊生态农业旅游专门行业协会的成立,考虑当地社区居民的需要和感受,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参与其中。景区建设让社区群众参与,可以带动当地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开发无污染优质绿色食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从而使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景区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陈仲伯.湖南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2001,(3).

[2] 王兆.湖南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3] 杨载田.湖南旅游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 邱云美.东部欠发达地区观光农业发展究——以丽水市为例[J].农业经济,2004,(2).

[5] 周慧杰,周兴,童新华.广西玉林市福绵区发展城郊生态旅游的探讨[J].南方国土资源,2005,(12).

[6] 杨载田,刘沛林.湖南乡村旅游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

第8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 产业 环境分析 保障

问题的提出

在十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小城镇是农村区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环节,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将是小城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河北省侯村镇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将为小城镇如何实现循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型城镇提供思路。

侯村镇概况及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侯村镇位于河北省曲周县东南部,面积96平方公里,辖43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是市县农业开发示范乡镇、文明乡镇、省级重点小城镇、省市县中心镇。侯村镇主要产业(行业)现状,如表1所示。

(一)优势

1.区位优势。侯村镇地处曲周、广平、邱县和馆陶四县交界处,是四县边缘的中心乡镇,同周围县城距离均在30公里左右,一小时经济圈可覆盖周边曲、邱、馆、广、鸡、永、肥、广八县及邯郸市区,辐射约400万人口的市场范围。侯村镇可以充分利用四县交界区域所具有的人才、技术、农畜产品、市场等各种资源发展自己,同时可以整合利用四县交界区域经济互补、关联、错位发展的优势。

2.交通优势。侯村镇是四县交界区为数不多的具有高速交叉、公路交汇的乡镇。距大广高速曲周出入口仅1公里,距曲周县城车程仅15分钟,距309国道车程仅10分钟,距106国道车程仅10分钟,距邯郸市车程仅30分钟,距邯郸机场车程仅35分钟。

3.资源优势。侯村镇种植及养殖人力资源丰富,为侯村镇发展绿色种植与特色养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丰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以及较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使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化成为可能;所在邯郸市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可为侯村镇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证;侯村镇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均匀,为农作物生长和牲畜养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为发展绿色种植、特色养殖、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4.基础设施完善。侯村镇电力充裕,有110KV和35KV变电站各一座;有大型供水站2座,日供水能力30万立方米;有宾馆、饭店多家,日接待能力千余人次。

5.产业优势。侯村镇是全县粮、棉、蔬菜、林果、养殖基地,有高产优质小麦、棉花近10万亩。日光温室大棚200余座,单棚年效益在3万元以上,小拱棚蔬菜2万余亩。在河渠路和村庄周围种有大量树木,全镇树木存量突破150万株,是曲周县重要的速生木材生产基地。晚秋黄梨1000亩,优质苹果2000亩,鸡存栏突破200万只,猪存栏超10万头。镇域内的曲周县乾赋春牧业公司是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年出栏生猪1万头养殖规模,是一家集生猪生产、幼崽繁育、提供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养殖公司。

6.加工制造业发展迅速。侯村镇现有木材加工、塑料颗粒加工、粮食加工、服装加工等,为侯村镇的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产业基础(郭照河,2011)。

(二)劣势

1.产业链条短。候村镇现有产业链条偏短,主要为种植、养殖、日用产品生产、小型加工等,且企业单兵作战现象较为普遍,协作意识差。镇内产业链条需进一步延伸,以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品科技含量,促进镇内产业聚集。

2.产品附加值低。侯村镇农产品多为初级农产品,缺乏深加工,使得产品附加值低。镇内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且高新技术企业少。由于总体上研发投入力度不足,致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以低价格、低附加值产品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结构较差,市场竞争力较弱。虽有规模蔬菜种植,但缺乏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认证;虽有规模养殖,但缺乏国家无公害畜产品认证或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种植和养殖特色不明显。

3.缺乏农业科技人才。侯村镇从事种植、养殖的农民科技知识水平普遍较低,一般只能依靠自己积累或别人传授的经验进行种养殖,缺乏系统的农业科技知识专业培训及专家技术指导,致使农民的种植、养殖效益较低。

(三)机遇

1.有利政策。河北省“十二五”期间,坚持完善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壮大畜牧、果品等优势产业,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培植龙头、壮大规模、建立基地、带动农户,大力培育乳品、肉类、粮油、果品等产业,坚持建网络、创品牌、进城镇、上超市,充分发挥蔬菜生产合作社作用(陈全国,2011),对曲周县侯村镇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政策保障作用。邯郸市“十二五”期间,将集中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小城镇,打造以邯郸为中心的冀南城市群,构建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特色县城、新市镇良性互动的城镇化体系(郑雪碧,2011)。侯村镇作为省级重点小城镇,将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曲周县“十二五”期间,曲周县将壮大畜牧养殖加工、绿色食品加工、绿色蔬菜种植加工、优质棉生产加工四大基地,推进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高效农业,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白钢,2011)。侯村镇作为曲周县的一个大镇,将在十二五期间发挥重要作用。

2.市场前景广阔。近几年来,食品安全危机事件频发,人们的食品安全观念普遍显著增强,使得食品安全观念正深入人心,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显著增强,这为侯村镇发展绿色农业及绿色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契机。可以预见,发展无公害粮食、蔬菜及绿色食品加工,是我国食品工业未来长期发展的主流和趋向,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挑战

1.周边乡镇及产业园区的竞争影响。侯村镇周边的安寨镇、依庄乡等乡镇以及永年县姚寨乡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园区的竞争日益激烈。侯村镇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应在充分利用现有产业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产品特色,实施差异化经营战略,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实施“蓝海战略”。

2.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标准日益提高。目前,我国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对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工艺、技术标准体系、准入制度、监管制度、售后服务等领域均设立了严格的制度要求,对侯村镇发展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在技术支撑、管理水平、销售渠道等方面均带来一定挑战。因此,侯村镇应充分分析、研究当前国家政策和技术动态,努力打造国内外先进的绿色生态镇。

侯村镇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在利用侯村镇以上特有优势的基础上,利用机遇,构造了以绿色种植、特色养殖、速生林业三大基础产业,延伸出绿色蔬菜包装、脱水蔬菜、罐头、家纺制造、食品制造、饲料生产、肉类加工、有机肥制造、家具制造九大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并相应衍生出污水处理、沼气发电、生物质发电三大静脉产业。侯村镇循环经济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一)基础产业

充分发挥侯村镇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均匀的自然环境优势,依托曲周县的蔬菜种植基础,以市民蔬菜消费趋向为导向,不断提高侯村镇绿色蔬菜种植水平及规模,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无公害水果种植、棉花种植、无公害粮食种植等绿色种植。充分发挥侯村镇作为全县养殖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良种生猪繁殖、自动化蛋鸡养殖、肉鸭养殖、林下土鸡养殖等特色养殖。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养殖布局,把特色养殖打造成农民增收、就业增加、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是侯村镇养殖业当前和今后的一个主攻方向。发挥速生林优势,进行规模种植,为产业链的延伸打下基础。

(二)农副产品深加工业

充分发挥侯村镇及周边地区畜牧产品原料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曲周县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基础,以食品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的变化为导向,以不断提高农副产品加工深度和广度,变农副产品种养殖优势为加工优势为目标,突出食品工业绿色、方便、营养、保健的发展方向,以方便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保鲜食品为重点,着力打造绿色蔬菜包装、脱水蔬菜、罐头、家纺制造、食品制造、饲料生产、肉类加工、有机肥制造、家具制造等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

(三)静脉产业

对侯村镇大量的秸秆资源,可以利用其进行生物质发电、生产沼气,产生的沼渣又可以生产有机肥和喂养猪,猪的粪便又可以入沼气池发电或制造有机肥,有机肥用来给棉花、小麦等施肥,并且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副产品又可以进行沼气发电,农副产品深加工后产生的废水经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可以用来养殖和种植,使初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真正实现无公害。依托污水处理、沼气发电、生物质发电三大静脉产业,使得候村镇的物质流及能流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循环流动。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人民出版社,2012(11)

2.岳志春,任向阳等.曲周县侯村镇2011-2020年总体规划[R].河北工程大学,2011(7)

3.郭照河.侯村镇党委五年工作报告[R].侯村镇党委,2011(3)

4.陈全国.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N].河北日报,2011-1-13

第9篇

[关键词] 休闲 观光果业 现代果业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27-01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稳步发展,水果产业也得到长足进步,特别是连续六年开展“水果采摘月活动”,带动城市郊区以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旅游业快速发展,对我市的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生产规模稳步发展、产量增加、效益提高、农民增收,果业已成为我市农业支柱产业之一。

一、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城市郊区休闲观光果业

休闲观光果业满足了久居都市的人们向往回归自然的需求,也是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站点。

1.休闲观光果业的概念

休闲观光农业是集生态农业、立体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于一体的一种特殊的,属于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不同于传统的农业,它是一种文化性很强、大自然意趣很浓,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享受的农业。它以农事活动为基础,利用乡村空间和农业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的功能转化升级为具有生产、休闲、观光、科普、健身的多功能的农业。

所谓休闲观光果业是休闲观光农业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它是将果园当作观光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一种绿色产业。可以说休闲观光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最有前景的农业,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是城乡沟通的剂,城镇化建设的能量合剂。

2.发展休闲观光果业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准不断改善,消费层次也日渐提高,人们既要丰富的物质消费,也需要多样化的精神享受。休闲观光果业应运而生,不仅能大大丰富城镇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而且又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我市休闲观光果业初步形成

自举办水果采摘月活动以来,每年有十几万人次游客参加活动,游客来源不再局限于本市,许多外市游客、商家也慕名而来。特别是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参与水果采摘、农事活动体验、农家风味饭菜品尝休闲观光游客成群结队。各类果品和山区特色农产品深受欢迎。采摘园、农家乐、历史文化古迹“农家游”为我市的旅游业开辟了新的天地。水果采摘月期间,由游客亲自采摘的水果达到数百万斤,果农纯收入增加近千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上升。

水果采摘月活动,促进了“农家乐”旅游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抚顺果业形象。“农家乐”休闲游如雨后春笋般悄然兴起,使全市农村第三产业的结构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发展农村旅游、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区域经济、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我市果业发展要以实现现代果业为发展目标

1.了解果业发展现状

我市现有果树面积27万亩,果树总株树1500万株,年果品总产量在10万吨左右。近年来加大品种调整力度,重点发展本地优势品种尖把梨,优良品种红南果梨、寒富等,果树的种植面积稳定,果品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

2.认清果业存在的问题

我市果业发展近几年来总体上说处于上升的趋势,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对果树产业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投入较少

我市位于辽宁东部山区,果树大都种植在山地和坡耕地上。品种大多为耐寒的尖把梨、红南果梨和巨峰、康贝尔等葡萄品种。长期以来,果树生产管理粗放,产量、品质不高,果业整体经济效益较低。

2.2果树品种更新、更换速度缓慢,老化、退化严重

我市老果园果树普遍进入老化期,普遍存在果园缺株和树冠不整现象。同时,品种混杂现象也十分突出。有的果园面积不足百亩却有十多个品种,既不利于对果园的正常管理,又影响了果树的品质和产量。

2.3.基础设施差,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低

从全市来看,大多数果园都没有灌溉条件,基本上是雨养农业。一些果农管理水平低下,致使生产出来的果品产量低、品质差。一些果园还存在弃管现象。

2.4.产业化程度低,果品加工能力小

目前我市只有东星葡萄酒有限公司果品加工企业,对水果生产的拉动作用很小。在一些水果主产区,缺少水果贮存窖、保鲜库也是影响果树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2.5.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市没有果树生产管理的专门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

3.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建议

3.1自然资源优势

我市地处辽宁东部山区,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有着丰富的野生资源,实生的果树资源较多。

3.2品种和技术优势

我市果业发展历史悠久,不但野生资源丰富,而且在品种引进、选育及试验示范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基础性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4.建设现代果业具体措施

4.1明确果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建设现代水果产业,总体思路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发展果业。具体措施是调整品种结构,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强对老残果园、品质差品种的更新改造,大力推进我市水果产业化进程。

4.2调整树种和品种结构,优化产业区域布局

根据我市地理和气候条件,确定以梨为主要发展树种,适当发展中早熟鲜食品种葡萄,品种以巨峰和无核白鸡心为主,在有加工企业的地区可适当发展加工品种葡萄。

在区域布局上,要因地制宜。以抚顺县、顺城区为重点,在市区周边发展优质中早熟鲜食葡萄品种和苹果;以清原县为重点发展红南果梨和山梨;在抚顺县东部、南部发展尖把梨、南果梨和苹果梨,西南部发展寒富苹果;在清原县、新宾县发展山葡萄和冰葡萄等加工品种。

4.3加强果树生产管理技术培训

广泛开展果树管理技术培训。对新发展果树的地区重点培训果树栽培技术,老果区重点培训如何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老果园的更新改造等。经过系统和不定期培训,要达到每户有一个明白人,果农有农民技术员证。

4.4加强果树标准园建设,提升辐射带动能力

要通过建设国内一流水平的苹果生产标准园、示范园,辐射带动全市整体苹果生产水平提高。

在市农科院建立红南果梨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在顺城区黄旗果树农场建立葡萄砧木繁育基地,在后安镇建立寒富、软籽山楂良种苗木基地。果树良种苗木基地主要供应全市果树生产种苗,每年新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10个,以备品种的更新更换。

5.加强老残果园更新改造,增加果业经济总量

大部分进入衰老残败期的果园,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和试验,摸清残败果园树龄、品种、数量、分布区域,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确立科学、高效、快捷的技术路线,加快推进残败果园改造工作。

6.加强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

在果树栽培面积比较集中的地区,政府扶持修建方塘,打机井,铺设滴灌等灌溉工程、设备,以提高果品的品质产量。

7.加强果品加工企业建设,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鼓励和扶持域内外企业投资建设果品加工企业,带动果农发展水果生产。

8.加强果品储藏设施建设

随着果树生产面积的不断扩大,果品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大量果品需要贮存。政府应鼓励和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和果农建设果品保鲜储藏库。

9.加强果品营销工作,促进产业增值增效

树立营销就是生产力的理念,下大力气把营销工作做好,实现由促销向营销转变。实施品牌战略,强化营销宣传推介。发挥专业合作社组织的便捷作用,建立价格互动连锁机制,避免无序竞争。加强营销信息服务,及时互通产销信息,指导果农适价适销。

参考文献

[1]张仙春. 休闲观光果业开发的实践思考[J]. 浙江柑橘,2012,03:6-9.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