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32:29
导语:在医学影像应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医学影像;虚拟仿真;实践教学
医学影像学作为医学领域触及范畴最广以及发展速度最快的重要学科之一,医学影像学不但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临床技能和知识,同时能够熟练操作临床影像设备。近几年,国家教育部极为重视虚拟仿真实践教育的管理与共享平台的建设,但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师在培育学生们实践能力时,仅仅依赖附属医院内部有限的设备与较为陈旧的实验教育方法,这显然无法达到培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实践教育方法滞后、设备有限,而学生数量较多的现象,极大程度减少了学生们的实操机会,因此虚拟仿真教育平台在医学影像实践教育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一、医学影像虚拟平台仿真教学平台实践教育现状
(一)基础医学与临床课程割裂多数三年制医学类院校教育基本分为一年学校本部的专业基础教育、两年医院临床教育,学生群体也伴随学习阶段的差异分别从基础学院与各个医院进行分别管理。现阶段,医院教育受各种因素影响,难以实现两个教育阶段的一体化管理与教育质量的改善,人才培育质量也良莠不齐。并且,因管理体系的制约,导致两个阶段的教育职责与任务模糊,基础教育教师切实回归临床,以及临床教育教师向基础靠拢的计划无法有效实现。以教育科研工作为主的学校基础教育和以医学教研为主的医院教育工作内容及侧重点存在差异,极易导致医学专业育人计划的割裂,学科内容融合难度较高,学生群体临床思维无法建立。临床课程与基础医学的割裂,导致基础和临床互相融通的教育体系无法建成。
(二)教育模式较为陈旧自国家高等教育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后,各所高校师资力量迅速扩大,同时引进大批青年教师。据研究表明,普通高等院校三十五岁以下的教师占据高校教师整体数量的百分之四十八。诚然,医学院校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自非师范类院校,尽管多为博士生毕业,但毕业后便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仅仅是身为知识接受者或者学习者体验过专业教学,在教育活动中知识传授技能、综合素质与教育工作经验较为缺乏。虽然经过短期职前培训,但面对临床工作经验匮乏、科研压力大以及教育任务重的现象,基础教师欠缺了临床知识与临床体验,而临床教师难以贯通基础的现象相对普遍,在精力与时间均无法保证的状况下,突破以学科作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摆脱公共基础、临床医学以及医学基础老三段设置,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二、医学影像虚拟平台仿真教学平台实践教育的应用策略
(一)创新医学教育基础与临床结合的虚拟仿真实践教育平台医学教育基础能够加强医学生工作胜任能力,对于素质、技能与知识实施整体设计,凭借虚拟仿真教育手段,整合医学影像专业基础和临床知识,融合机能及形态、虚拟和实践,进行跨学科的优化整合,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以及优势互补,建设崭新的将临床实操能力与临床思维培育作为核心,将临床技能、结构形态、临床思维以及器官功能作为教育主线,具备特色的断层影像解剖和人体解剖的虚拟仿真教育平台、形态学仿真教育平台以及PACS医学影像仿真虚拟平台下的实验教育系统。平台群设计应由高到低,由简到繁,逐步过渡,从而契合学生们临床思维生成与认知规律。教育内容设计,前期接触临床知识和技能,后期切实回归到基础,落实学生大跨度与全过程学科实践整合,建构完善的知识系统。资源建设,将虚拟平台教育资源和实验室、实验教材与实验课程等基础建设充分整合,借助优秀实验教材奖以及实践教育成果奖等激励举措,推动教师虚拟项目的积极设计与开发,增加和高水准教师的学习及交流。这一资源建设模式不仅提升医学影像虚拟仿真教育平台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与时效性,还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水准与综合素质。
(二)创新以往教育模式将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等引进实践教育过程,促进教育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在医学影像虚拟仿真实践教育平台建设的同时,加强实践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实践教育中,各任课教师应凭借教育平台多元化功能创新以往教育模式,如平台支持任意地点与时间的远程访问、教师在线布置任务与测验、提交与批改实验报告、自动统计成绩以及师生交流互动等功能,真正实现了医学影像实践教育记录、传输、互动以及评价的可视化,为师生提供了教育、学习的新渠道,也丰富了实践教育资源库。另外,平台和诸多附属医院建设了资源共享平台,在具体教学中,附属医院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诸多典型临床病例,进一步充实虚拟教育资源,落实在线、共享与大规模等试验教育活动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综上所述,构建网络虚拟实践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临床影像技术仿真模拟训练,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之处,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新时期,实践教育创新对于提升医学影像教育质量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医学影像虚拟仿真教育平台把学生们带进崭新的实验空间中,不但激发其学习热情,而且也实现了学校资源开放共享,真正解决了教育需求与实践资源稀缺的矛盾,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许定华,罗泽斌,徐晓红,揭广廉,罗树存,黄毅鸿,江华堂.基于在线互动教学云平台的互联网+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研究[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27(03):400-403.
医学影像学是在X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博士论文目前包括X线、CT、MRI、DSA及超声,并已全部实现了数字化,而医学影像学的每一步发展,首先受益者是神经系统,加之各种介入器材的进步,因此才使神经介入治疗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可谓两者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目前神经系统的介入治疗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①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等,主要应用的治疗方法是病变填塞术或栓塞术;②颅内血肿,主要在CT或MR导向下行经皮穿刺血肿抽吸术;③脑缺血性疾病,其中急性超早期脑梗塞,主要采用急性超早期动脉内溶栓治疗,而对于颅外或颅内主要分支的狭窄则采用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必要时可置入血管内支架治疗;④颅内肿瘤,目前主要采用术前栓塞治疗或化疗药物灌注术,部分病变可采用CT或MR导向下抽吸术;⑤对于一些颅内少见性血管性病变,手术不易治疗者,则介入治疗可能会更容易、效果会更好些。对于疾病要想有一个好的治疗结果,必须于治疗前就有一个正确的诊断,对症下药、药到病除就是这个道理,而神经系统疾病多种多样,只有诊断准确才能制定出可行的方案,而颅内出血性病变则病因复杂,病变部位形态各异,术前诊断明确,方可采用有效可行的介入治疗方案,就能达到既治疗病变又不产生严重并发症的目的。医学影像学的进步,给临床提供了精确可靠的信息,使诊断正确率大幅度提高,对于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介入治疗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作者简介:刘作勤(1949-),男,山东省郓城县人,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临床医疗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擅长介入放射学临床方面的研究
医学影像学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尤其是上述适合介入治疗疾病的诊断,主要是CT、MRI、DSA和多普勒超声,而对于不同的病变,采用合理的医学影像学设备进行检查,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颅内肿瘤的诊断,可采用CT、MRI的平扫和增强扫描来进行,不但可以诊断出病变,还能定性,对于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的病变,定位定性准确后,可以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即使手术治疗后,还可复查其治疗效果。对于某些病变,可采用CT或MR导向下的穿刺抽吸术,而对于某些恶性肿瘤,则可在DSA造影诊断清楚后,采用血管内化疗药物灌注治疗或术前栓塞治疗,后者更利于手术的完整切除,实践证明临床效果良好。
缺血性脑血管病,可由多种原因造成,而适合介入治疗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栓塞而导致的脑梗塞,最适合介入治疗的时间窗是发病6h以内者,因此在发病后可立即行CT或MRI检查,排除了脑出血后即可进行,最近新的CT或MRI均有功能成像,这样对于超早期脑梗塞的诊断更加容易;二是脑动脉的狭窄,这种狭窄最常见的部位是颈总动脉分叉部,此部位用超声多普勒检查则更容易些,另外是椎动脉起始部和大脑中动脉主干,这种情况用CTA、MRA则易诊断,当然对于脑血管狭窄性病变最后确诊仍需要DSA。DSA虽有创伤,并可出现并发症,但目前仍然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前,一定要做好DSA检查,并显示清楚病变。出血性脑血管病种类繁多,而最常见者为脑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因此对于出血性脑血管病,CT、CTA、MRI、MRA、DSA都是诊断不可缺少的手段,尤其是最近发展迅速的多层螺旋CT,随着后处理功能的完善,尤其是重组的三维图像连贯平滑,给人以完整、准确的立体概念。
目前常用的后处理功能为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阴影成像(SSD)、容积重建(VR)和CTA减影重建等。另外还有血管腔内仿真内窥镜也是非常有用的,对于CTA、MRA,最近由于机器的进步、软件的开发,大有取代DSA对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趋势,对于颅内动脉瘤来说,因为绝大多数瘤径小于3mm的动脉瘤不易破裂,MRI又无创伤,不需要对比剂,禁忌证极少,仍不失为排除动脉瘤高发人群的理想手段。CTA和MRA有许多共同点,如创伤小或无创伤性,对病变的检出率相似,但均未超过DSA,操作比DSA简便,观察角度比DSA更多,诊断结果都与操作者的经验和设备软件系统有关,不少学者认为CTA和MRA的准确性很高,甚至认为可完全取代DSA检查,我们认为两者都是DSA以外诊断脑血管病可选择的影像学手段,具有创伤小、需时短、安全、简便和经济、适用于门诊和大宗无症状病例的筛选特点。DSA仍然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它诊断准确、描述病变清晰,但有创伤,可能出现并发症。
【摘要】医学影像技术是正畸治疗术前常用的检查手段。本文首先对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并介绍了常用的二维影像学技术以及它们存在的缺点。最后介绍了CT三维重建技术在正畸治疗埋伏牙中应用中的作用以及其相关技术的进步。最后,指出CT三维重建技术将成为正畸埋伏牙治疗术前的常用影像检查手段。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埋伏牙;CT三维重建技术
1 相关概念的理解
1.1 埋伏牙:埋伏牙是口腔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其病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和局部因素两大类, 而局部因素更为重要,公认萌出间隙不足为最常见原因。牙齿的埋伏阻生可造成邻牙牙根吸收、囊肿形成、牙列关系紊乱、牙列不整等,影响口腔功能和美观[1]。埋伏牙易造成恒牙迟萌或阻生、牙间隙增宽,牙齿移位,邻牙扭转,进而影响面部美观和咀嚼功能,必须及早拔除[2]。
1.2 医学影像技术: 1895年德国的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不久即被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并由此形成了放射诊断学。近30年来,CT、MRI、超声和核素显像设备在不断地改进核完善,检查技术的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影像诊断已从单一依靠形态变化进行诊断发展成为集形态、功能、代谢改变为一体的综合诊断体系[3]。人类很早就把医学影像学引入牙科,用于牙齿的检查和治疗,特别是其中的CT技术,其在口腔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中是不可获取、 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横切面, 断层成像,数字影像,使 X线的重叠影像成为层面图像及扫描范围上进行改进
1.3 医学影像技术对检查埋伏牙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更愿意借助精密的仪器来提早发现疾病,于是医学影像学逐渐在检查埋伏牙中应用。从某种程度来说,埋伏牙的正畸治疗更重要的是确定治疗方案,判定预后。因此术前检查是正畸治疗前确定治疗方案的重要环节。而医学影像技术是埋伏牙正畸治疗常用的术前检查手段,所有说医学影像技术的先进与否有时决定着是否能及早发现埋伏牙。
2 常用二维影像学技术检查埋伏牙的方法以及他们的缺点
2.1 传统二维 X线摄影:传统 X线平片对埋伏牙的诊治以往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主要通过根尖片、咬合片和曲面断层片(全景 X线片)来判断是否存在埋伏阻生牙。但是,牙片、咬合片由于标记牙与多生牙均受X线角度改变的影响,难以确定埋伏牙移动的幅度,对埋伏牙的埋藏深度以及临近牙根等结构的相互关系不能准确定位;埋伏牙的长度大小只能估测,拔牙手术时翻瓣及去骨的范围较大,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4]。而且牙片和咬合片显示的范围也有限,如有多个埋伏牙存在,易遗漏。曲面断层片显示范围广, 但是也存在着放大变形及重叠的缺点, 且其为二维平面图像,尚不能对埋伏牙的唇腭侧深度定位[5]。
2.2 普通二维 CT: 普通二维 CT主要反映的是某一层面骨组织和软组织的结构情况。虽然其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晰、解剖关系明确、可显示颌面深区的情况,但是普通 CT仍是二维图像,观察角度局限,不能反映病变区域的立体结构。
综上所述,二维的这些方法会丢失很多信息,例如会造成影像的重叠和图像的放大失真等,均无法正确完整地评估三维的解剖结构。因此用二维的图像分析评价真正三维的解剖结构及变化明显是有局限性的。
3 CT三维重建技术
三维重建技术是指运用特殊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在 X、Y轴的二维连续断面像上对 Z轴进行投影转换和负影显示处理,重建为直观的、精确的立体图像。经旋转处理和电子解剖以各个方向观察,详细了解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近年来 CT三维重建技术逐渐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疾病的诊断及辅助手术前设计, 在正畸中主要应用于埋伏牙的诊断与定位[6]。
3.1 常用的CT三维重建技术: 在口腔正畸中应用较多的C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有表面遮盖重建法( SSD )、最大密度投影重建法 (MIP)等。这几种螺旋 CT三维重建后处理技术重建的图像, 各有特点。
表面遮盖重建法( surface shaded display , SSD )又称为表面阴影显示是通过计算机使被扫描物体表面在于某个确定阈值的所有相关像素连接起来的一个表面数学模式成像, 它要求预先设定一个阈值最低数值, 计算机将临近像素的 CT值与这个阈值进行比较,凡是高于这个阈值的像素则定为白色,作等密度处理, 低于这个阈值的像素则定为黑色、作舍弃处理,并用阴影技术进行处理, 从而得到可以从任意角度投影成像的三维表面轮廓影像。这种技术的优点是空间立体感、真实感强,解剖关系清晰,完整展现解剖结构的三维形态与毗邻空间位置关系极佳。特别适用于牙和骨骼系统。可立体地展现骨内埋伏牙的形态、 位置及与邻牙的关系等。但其受阈值影响极大,阈值选择不当会掩盖或丢失大量组织结构的解剖信息,从而造成假象和伪影。
最大密度投影 (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是把 CT扫描后的若干层图像叠加起来, 将其中的高密度部分做投影,低密度部分则删掉,形成这些高密度部分三维结构的二维投影。这种技术可以任意角度投影,亦可做连续角度的多幅图像在显示器上连续放送,给视者以立体感[7]。
3.2 CT三维重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CT成像技术的发展一直在扫描速度、分辨率进行改进。螺旋CT、双层螺旋 CT、多层螺旋CT都不断涌现。其中,多层螺旋 CT (Multi 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 MSCT )是随着 1992年双层螺旋 CT的出现而引入的,具有多排探测器的新一代计算机断层技术,其特点为: ( 1)获得真实的三维测量数据[8],基本上消除了几何放大误差,其准确性及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均较高;( 2)可以产生颅面结构的空间图像; ( 3)三维图像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 4)可以无重叠地观察及测量内在结构。多层螺旋 CT重建图像是建立在各向同性体素基础上的, 重建出的轴位像、冠状切面和矢状切面像都具有一致的空间分辨率, 在任何方向重建出的图像质量都是一致的。目前多层螺旋 CT在口腔医学中的诊断价值是传统的 X线技术无法相比的,不仅能显示两维颅面断层解剖, 其三维重建功能可以逼真立体地再现牙体硬组织和牙槽骨的解剖形态。它克服了传统 X线平片影像不清, 结构重叠放大等缺点。
4 小结
综上所述,根尖片、咬合片、曲面断层片及普通二维 CT等二维影像检查图像能诊断是否存在埋伏牙,但无法提供埋伏牙在颌骨中的具置、大小、形态、唇腭侧的深度、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全部信息。而三维 CT通过不同轴面的旋转和切割可从多方位、 多角度地立体直观的显示埋伏牙情况,并可根据诊断需要,随意调节适合人眼视觉的观察范围。因此, CT三维重建有助于埋伏牙的诊断和帮助临床确定手术入路,缩短治疗时间。可以相信CT三维重建技术将成为正畸埋伏牙治疗术前的常用影像检查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雨雪,陈铀,郭杰,等. CT三维重建在正畸埋伏牙诊断中的应用[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5, 23 ( 5) : 410 - 411.
[2] 钟小龙,陈松龄,李杨健.螺旋 CT牙体表面成像技术在正畸治疗骨内埋伏牙中应用[J].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2002, 2( 6) : 480, S1-S2.
[3] 百度百科. baike.省略/view/110986.htm
[4] 钱珑,朱家梁.螺旋CT在骨埋伏多生牙的应用[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3, 23 ( 6) : 535 - 537.
[5] 王丽君.多生牙的曲面体层 X线诊断[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1 , 7( 2 ): 251- 252.
[6] 陈为民,胡军武,陶学金.口腔数字化技术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6. 171 - 181.
[7] 杨斌,黄洪章,李晶,等.颅颌皮肤和骨组织结构立体可视化应用研究[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2000, 21( 4S ) : 84.
关键词:图像存档与传输;数字化;应用价值
1 PACS系统概述
1.1 PACS组成 以高速计算机和网络设备为基础,联接各种影像设备和相关科室数字资源,采用大容量磁、光或混合存储技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管理、传送和显示医学影像及其相关信息,具有影像质量高、图像储量大,存储、传输和复制无失真、传送迅速、影像资料可共享等技术特点,是实现医学影像信息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条件。
1.2通讯连接 影像通讯连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讯标准。我院的PACS系统实施方案是,对于标准的DICOM设备,PACS可以直接进行影像的采集、传输和存储;对于非DICOM3.0的数字设备,可以采用数字网关产品,将其原图像文件转换为DICOM3.0A标准的图像进行处理;对于既非DICOM,又非数字化的设备(既视频设备)可以采用视频网关产品,将其转换为DICOM3.0A标准的图像进行处理再传送至PACS服务器完成归档存储过程。
1.3 PACS数据云存储 综合性医疗机构每天会产生上百个GB的影像数据,传统的PACS系统资料存储在本地磁盘或光盘,代价高昂,容易造成数据丢失,不宜于使用、维护。
云存储的出现为医疗机构处理海量影像数据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将海量PACS数据存储于云端,可以极大地降低数据管理维护成本,有效解决医学影像数据存储问题。如何在开放的云端保护敏感的病人隐私和影像数据至关重要。服务器端的主要功能是对PACS云与公有云提供接口,并加密DICOM数据,将经典的AES加密算法应用到云存储。实现医疗机构和云服务器相互认证,对双方安全证书和身份进行鉴别,生成有效的虚拟视图,成功识别并链接后,医生或者医疗机构才可以通过API等应用程序和云服务进行数据通信。
2 PACS系统应用现状与展望
2.1区域医疗资源整合
2.1.1社区医疗资源整合 PACS系统正在卫生领域铺开,上海闵行区卫计委在2010~2012通过PACS平台,使社区-上级医院(区域诊断中心)间可以进行转诊CT/MRI等申请检查。通过提高影像科室信息化程度,实现了医院影像信息的共享,提升了工作效率的同时,指出PACS平台系统存在区域内上、下级医院间只能单向调阅的弊端,PACS系统硬件建设方面、普及方面不足[1-2]。
卫计委的学者们也期待通过发展PACS系统,借助更强大的后台操作系统,将尽可能多的检查及其报告数据,以及患者相关就诊记录或者用药历史等都能加入到此平台中,使一级、二级、三级医院都能平等使用、各区卫生系统之间也能跨区数据查询,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基层社区的医疗疾病诊断治愈率,减少误诊、漏诊率[3]。
2.1.2区域医疗集团远程会诊系统 2010年4月,常州市武进区卫生局组建了以武进人民医院为主体,26所镇(街道)卫生院(医院)为成员的武进医疗集团。集团内各成员单位的合作体现在技术合作、双向转诊、急诊急救、PACS远程会诊等方面。2010年8月,武进区PACS医学影像远程会诊正式投入运行,武进人民医院、武进中医院和26家乡镇医院实行全面联网,可以实现医学影像、检验、病理等信息资料远程共享。并通过在有条件的基层医院与中心医院之间推进HIS、LIS等集团信息化建设平台,建设委托医学临床检验平台(成立区域临床检验中心)、探索区域消毒物品集中供应平台,全面提高全区医疗单位临床诊治水平,实现集团内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4]。
2.2医院内部建设影像存储与传输信息系统 有笔者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在影像科室局域PACS/RIS的基础上,利用Oracle数据库技术,读写SQL SERVER;并解决中文字符(双字节)乱码问题。实现PACS/RIS与HIS、EMRS的信息共享,全院电子病历客户端都能实时调阅影像资料及检查报告。同时由于网络带宽受限、某些科室IP与放射科局域网IP网段重合,会导致部分程序、图像运行故障[5]。
2.3基于pacs的医学影像教学模式
2.3.1 T-PACS T-PACS(Teaching PACS)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放射诊断科在2009年构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结业考试中真正实现了无纸化考试。既方便教员进行影像试题库和理论试题库的建立与维护;避免了因学员字迹因素,导致的教员误判情况;避免了因胶片图像质量、光线、角度等原因导致的学员看不清图片等影响因素,同时使考试更加方便、保密;更实现了多人同时联网进行理论考试和阅片考试[6]。
2.3.2建立基于PACS的影像学资源库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就应用PACS进行医学影像资源库的建设及基于PACS的医学影像资源库在教学中的应用做初步探讨和分析。以校园网为依托,采用B/S架构,应用组件中采用了先进的Web Service接口,图像采集与传输采用DICOM3.0接口标准,数据库采用Oracle11g,以主流的J2EE技术平台为基础进行开发。资源库的建设分为检索学习模块、备课教学模块、测试考核模块、资源库维护模块及用户管理模块等5个功能模块,检索学习模块具有与医院PACS系统类似的检索浏览功能,可以通过检查方法、检查部位、疾病名称等检索词,快捷地检索出相关的影像信息,并可以对图像进行处理;备课教学模块用于教师的备课和课堂教学;测试考核模块实现在线自我检测、试卷自动生成等功能;资源库维护模块通过对医院的PACS数据进行系统筛选和整理,建立系统的、全面的教学专用影像数据库;用户管理模块对学生、教师及其他人员等用户的信息进行维护。
3结论
PACS系统基于现代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以数字化方式获取、管理、应用和共享医学影像和诊断信息,使包括影像在内的各种患者信息完全以电子化的方式在医疗机构中实现高效的管理和交流。特别是有别于目前的胶片方式保存图像,影像质量传送过程中几乎没有损失。作为传统医学影像设备功能的系统化、网络化升级及传统胶片的替代品,PACS解决了不同厂商、不同物理来源的医学影像设备间影像数据的共享、通讯和存档问题,为实现图像数字化管理而用于放射科、医院或医院间的图像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杨小庆,杨明,刘斌,等.医学影像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4):61-63.
[2]翁哲芳,朱文彬,诸光花.PACS系统在江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伤科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0):168-169.
[3]陈立新,赵伟江,金琼英,等.浙江省PACS临床应用调查和分析[J].中国医院,2010,14(8):29-31.
[4]吴汝明,辛小霞.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研究与实现[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32(1):19-23.
关键词:检查;胸部;诊断;医学;影像;疾病
1 胸部X线片检查的应用
在胸部临床检查中X线检查主要用于3个方面,即健康普查、胸部疾病诊断以及随访,在健康普查中胸部X线检查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能够早期发现一些症状不是很显著的疾病,在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中,X线检查可指明病变具置,予以定性诊断。于临床进行检查诊断时,部分胸部疾病需实施动态观察,以此了解其变化情况或者判断疗效,又或者了解手术后改变情况和复况,经随访以及复查能了解患者病变演变过程、预后以及转归[1]。X线检查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①透视:这种检查方式操作简单,经患者的变换可对病变情况进行动态观察,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不足,即透视为暂时影像记录,不可将图像永久的保留下来以供后期对照,同时不容易发现一些细微病变,通常在有明确检查中应用。②造影检查: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血管造影与支气管造影,这种检查方式为有创检查,易给患者身体带来影响,对此目前已经很少用。③X线摄片:在临床中,X线摄片可将肺部病变情况清楚地显示出来,目前在胸部疾病的临床检查以及诊断中比较常用,但是由于X线密度分辨率比较低,不可将纵隔内病变密度显示出来。此外,胸部摄片为胸部各结构互相重叠所形成的一种复合投影,因此容易漏诊一些比较隐蔽位置的病变。④钼靶X线摄影:即借助于各组织对不同质软X线吸收量具有明显差异这一原理,于X线片上使密度相差不是很大的腺体、脂肪以及肌肉等组织所形成的影像具有良好的对比,以便于对软组织形态变化进行合理地观察,比如乳腺X线摄影。⑤计算机X线摄影与数字X线摄影:相对于传统胸片而言,这种检查方式在图形清晰度以及对比度上均比较好,对于肺内病变尤其是结节性病变,其检出率明显比传统胸片好,但是在肺泡病变以及肺间质的检查上却没有传统胸片好。
2 CT和核医学检查应用
2.1CT应用 在胸部疾病临床诊断中,实施CT检查,可进一步明确病例病变情况,予以定位诊断以及定性诊断,目前在胸部疾病诊断中已成为主要的手段之一[2]。CT检查应用主要如下:①平扫:所谓平扫其实就是指普通扫描,即未用对比剂所实施的常规扫描,其扫描范围一般从肺尖至肺底,同时也可基于定位所见来实施选层扫描,在大部分胸部疾病病变的临床检查诊断中平扫都可满足其要求。②增强扫描:即基于平扫,于静脉快速进行含碘对比剂的注射后所实施的扫描,其主要包含两种,即CT灌注扫描以及动态增强扫描,这种扫描方式主要应用于病变血供实际情况的了解、血管性和非血管性病变的鉴别、良恶性病变的鉴别、纵隔病变和心脏大血管之间所存关系的确定等。③多层面CT扫描:即于X线一次旋转期间同时得到4层、8层或者16层图像数据的一种成像系统,能多方位且全面地观察肺部病灶,同时还具备测量肺含气量、肺结节分析、支气管仿真内镜以及肺支气管成像等功能。④高分辨力扫描:即薄层扫描和高分辨力算法构重新构建图像的一种检查技术,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检查病灶微细结构,在支气管扩张和弥漫性肺间质病变的临床诊断中所具效果显著,属于常规扫描中的补充。
2.2核医学检查应用 核医学检查是目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肿瘤诊断的一个主要手段,经放射性核素的应用来达到显像脏器以及病变的目的,核医学检查为功能性影像,其影像清晰度一般由组织或者脏器功能状态所决定[3-4]。因病变期间功能代谢变化一般发生于形态学改变前,对此,核医学成像检查也被认为是目前早期诊断中最具价值的一种检查方式。
3 超声和MRI应用
3.1超声应用 在胸部疾病的临床诊断中超声检查具有很大的限度,究其原因是因含气胸部骨骼以及肺组织能够全反射所入射的超声[5]。超声检查简单、方便、快捷、没有创伤且辐射,在胸部表浅位置病变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弥补CT以及X线所存不足。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以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现象等的广泛应用,提升了小乳腺肿瘤的检出率。再加上高频率、高分辨力探头在临床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将乳腺肿块以外微小钙化显示出来。此外,将X线摄影技术和超声检查有机结合可使乳腺癌早期发现率得到明显提高。
3.2 MRI应用 MRI能摄取横断、冠状以及矢状等多方位图像,在胸部疾病临床诊断中遇到以下情况可优先选择MRI来进行检查,即主肺动脉压迫和栓塞、纤维性纵隔炎、气管内新生物分期、血管性假肿块和肺门肿块的分辨、腔静脉栓塞与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动脉瘤夹层情况的评价等。
4 小结
在胸部疾病临床诊断中,胸部X线片、核医学检查、CT、超声以及MRI互相补充,虽然核医学检查、CT检查、超声检查以及MRI检查所具优势比较显著,但是在临床诊断中,首先检查方式依旧是X线片,同时X线片也是实施其他影像检查的一个基础。在胸部疾病临床诊断中,基于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采用不同的影像检查方式进行诊断,结合患者其他相关资料,获得一个合理且正确的诊断结果。
参考文献:
[1]鲍永霞,曹智刚,王晶,等.甲型H1N1流感肺炎30例胸部影像学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2):2220-2222.
[2]刘延安.探索医学影像检查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6):87-87.
[3]夏兰兰.胸部结节病36例临床医学影像诊断研究[J].健康之路,2013,12(11):137.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日益普及,使现代高科技引入教学领域[1]。多媒体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引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和交互性、直观性给教学带来不胜枚举的好处,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成为现代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笔者多年来从事医学院校医学影像专业医学影像设备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对这门课程的教学作了一些探讨。医学影像设备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影像专业课,是学生掌握临床影像操作技能的桥梁课程[2]。它的特点是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既有X线、超声波、磁共振、γ射线等的原理和特性,又有机械制造、电子线路、计算机、摄影、摄影及医学影像设备的参数、性能、功能、指标等内容。它是一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有抽象的概念,又有大量形象的图像的课程[3]。由于安排授课学时少,因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让学生掌握医学影像设备学的理论知识,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将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运用PowerPoint为主体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具体化、形象化和信息量大的优势,解决授课学时少、内容多的问题,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笔者以PowerPoint为主体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实践的一点体会。
1 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虽然学生在学习医学影像设备学之前,已经学过医用电子学和医学影像物理学等课程,对理工类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为学习医学影像设备学打下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遇到如下一些问题。
1.1 教材内容多,授课学时少 医学影像设备学涉及到不同的医学影像设备,如X线机、CT、MRI、超声诊断仪等等。在30学时内,传统教学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这些内容全部概括进来。教材内容多,授课学时少,如何提高课堂授课信息量成为理论授课时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2 概念抽象,线路图复杂,学生不易理解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学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线路图,学生从未接触过,很陌生,而且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与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欠缺。若按照教材编写的思路来开展教学,学生会由于自己太过薄弱的理工基础而听得满头雾水,无所适从。如何将抽象、复杂的知识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学生是必须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2 多媒体在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中的优势
2.1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约课时,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和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模式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板书和挂图上花费了不少时间,而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省了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时间,而且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凑、形象、直观,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效率,解决教学学时少的问题。
2.2 多媒体教学能够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4] 教材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很难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清楚,学生也不易理解和掌握。多媒体动画模拟动态过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比如X线发生装置的教学,笔者利用Flash软件制作多媒体动画生动的再现“飞焦点技术”、“X线管阳极旋转”、“X线产生”的过程,既形象、直观,又可反复播放,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3 多媒体教学,便于教学设计,突出重点内容 在传统教学中,靠板书和教师的语言来让学生体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紧张的授课中,板书不能过多,有时难以规范。教师边写边讲,还要看学生的反应,常常会顾此失彼。应用多媒体教学,幻灯片上的内容可以合理设计,规范处理,并可用一定的方式突出重点,如用不同颜色、不同字形、不同字号,使学生明白哪些是重点内容,哪些是熟悉掌握内容,哪些是只需要了解的内容。
2.4 多媒体教学,学生不受忙于记笔记之苦 传统教学中,教师边讲边板书、绘图,学生忙于记笔记而无暇听老师讲解。多媒体教学可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课堂上学生可以不必忙于记笔记,用更多的时间跟随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课后再拷贝该课件在电脑上自行复习,不受记笔记之苦。
3 多媒体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重视多媒体课件质量 教学效果优劣与教学课件的质量关系重大。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课件时应遵循认知规律。课件中引入的图表要经Photoshop处理变得清晰后才可使用,同时图表颜色的搭配应协调,色彩不宜过于刺激。文字的色调应较统一,不过于华丽,以3种以内不同文字颜色为佳。文字内容宜简不宜繁,重点要突出。课件中不添加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以免分散学生课堂注意力。总之,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质量至关重要,课件制作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授课内容上,而不应该被其它的内容所分心。
3.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有许多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其始终只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教师的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应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不仅要充分备课,优化教学过程,精心设问,增加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而且还要适当控制教学进度和换片翻页的节奏,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3.3 多媒体教学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 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诸多优势,但是它不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比如诊断用X线机的教学,学生从课件中的文字、图片、动画和教师的讲述等认识电磁继电器从电磁线圈得电到各触点动作的过程。但是,笔者发现学生对电磁继电器整体的认识没有亲眼看实物演示那么具体、深刻,当学生观看了实物的动作过程时有种“百闻不如一见”的感觉。
3.4 课外时间应设辅导答疑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学生在课堂上来不及消化,而且课外自学也会遇到许多疑惑之处,因此,每周至少安排2小时的课外辅导答疑时间,以便及时指导学生学习,加强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少学时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时间利用率,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解决了授课学时少、内容多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有利也有弊,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之成为教学腾飞的翅膀,更好地为本门课程的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玉子.多媒体技术在循环循环内科学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7(3):101-102.
[2] 郝利国,刘丽杰,黄德胜.医学影像设备学双语教学效果评估语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6(7):653-658.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PBL;教学改革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始终赋予的重要内容。为此,我国高等学校广大的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如在医学教育中引入了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学法、TBL(Team- Based Learning )教学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等,其中以基于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法特别受到国内医学院校的推崇。PBL教学法由美国学者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多伦多的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创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教学模式在全球得到快速发展,并不断完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校采用了PBL教学模式。近年来,我国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尝试开展PBL教学,取得了一些经验[1-9]。但是,由于国情所致,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如完全“复制”PBL教学法有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为了既吸收PBL教学方法的精髓,又适应自身教学资源的实际,我们在医学影像学诊断学课程中采用类PBL(Similar Problem-Based Learning,SPBL )教学法,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PBL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及在国内应用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内很多医学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引入了PBL教学法,但是由于各个学校教学环境与资源不同,以及实施者对PBL教学法解读的偏差,使得在国内各高校在开展PBL教学时千差万别,各有特点。当然有些并不是真正的PBL教学法,充其量是学生病案讨论、小组学习。作为经典的PBL教学法,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资源配置有以下特点:
1、学科知识融合。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LBL )是分门别类的进行组织胚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诊断、临床等各学科的教学,学科界限清楚。PBL教学法摒弃了按学科或课程传授知识的模式,而是以器官/系统为基础提出“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应用到基础、临床学科甚至包括人文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学生自主学习。PBL教学法中学生6~10人组成一个小组,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查阅资料、专家咨询、反复讨论、建立假设、给出答案、总结反思,整个过程体现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从主要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的组织者、监控者和协作者,其角色由主导地位转换成引导地位。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唤起了教师的创造性和提高了教师的探究能力[10]。
3、教师形成团队。PBL教学法提出的学习问题、对学习小组的引导、各教学模块所涵盖的知识范围等,无论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进程的管理还是专业知识的答疑解惑及技术层面的指导都需要组成一个知识、能力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能够为学生提供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临床知识融为一体的课程模块,这个团队需要由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教师共同搭建。
4、案例设计科学。在PBL教学中,“问题”的提出是探究性学习的触发器,案例是教学是否获得成功的核心要素。案例的设计既要遵循医学教育的内在联系和固有规律,能够循序渐进完成教学目标,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因此要求设计的案例涵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应用,具有启发性、拓展性,同时真实生动。
5、教学资源丰富。PBL教学法的应用对学校的教学环境与资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场所、图书馆藏书、实验设备、网络资源等都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学习、讨论、实践、信息获取的需要。
PBL教学的这些特点,在体现其本质属性的同时,对其应用的客观性也提出了要求。综合国内报道,在我国医学高校开展PBL教学除了需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深刻的革新外,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①招生数量过大。一些医学院校的一个专业每年就招收学生几百人甚至过千人,尤其在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更为突出;②师资力量不够。目前很多高校的生师比例过高,不仅仅是没达到教育部提出的的医学本科教育生师比9 :1的比例,不少学校远远高于这个比例;③运行体制不顺。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高校合并组建中,很多医学院校在合并过程中分解成多个由学校直接管理、相互平行的学院,学科相互独立,资源调度难度大;④案例教材缺乏。国内一些高校PBL教学病例大多是随意选择的临床病例,缺乏从人文到医学基础、临床知识的有机衔接,没有系统的设计和规划,更没有成熟的教材;⑤硬件设施受限。如前对PBL教学特点所述,PBL教学对教学资源要求甚高,但由于国内高校办学经费总体投入不够,生均教学资源特别是用于PBL教学的很多硬件设施达不到要求。⑥考核不匹配。国内高校都习惯于应用试卷考试来获取学生的学习成绩,而缺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评价手段,只能“一考定音”,如此会直接影响学生对问题探究的质量,甚至流于形式。
二、SPBL教学方法的应用
伴随着我国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在医疗领域中,越来越多的利用到了X线、超声等影像技术医学病症诊断。1966年,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概念首次被提及,但是由于受到当时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之后对于该方面的研究越发受到限制。直至20世纪末,相关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学算法等发展的完善,才使得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领域中得以快速发展进步。另一方面,根据输出结果的不同,该项技术的被划分为两种类别,其一是计算机辅助检出。其二是计算机辅助诊断,将会针对后者深入探讨,对于医学影像诊断质量提升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1计算机辅助诊断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基本原理
1.1数据处理原理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进行诊断时,首先需要在系统中输入相应的诊断参数完成预处理,降低图像的噪声、矫正图像灰度不均匀性[1]。此类操作的执行,目的在于将诊断数据中不同的类型或者来源不同造成的差异弥补掉。虽然该项操作并不是辅助技术的必要构成部分,但是如果未提前进行将会引起最终的诊断误差。
1.2 图像分割原理
在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中,图像分割的原理在于将诊断图像分割为不同的解剖区域,然后对图像中的特定目标进行病灶特征的识别和提取,提升诊断精确性[2]。具体而言,图像分割方法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自动分割,另一种是人工分割,与前者相比,后者存在主观性大、重复性低、三维分割效率低的缺陷,所以自动分割的应用频率比较高。自动分割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的分割方法,其分割条件分别为区域条件、边缘检测条件、阈值选取条件、特定理论条件。
1.3 样本采集原理
在进行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的样本采集原理分析时,应该专门针对该项技术的研究区域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采样,该研究区域主要包括肿瘤疾病的可疑癌灶、结肠息肉等[3]。另一方面,样本采集对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应用的要求点为必须具备较高的敏感性,但是对于特异性的要求则比较低,需要后续进行相应的改进研究。
1.4 图像特征提取原理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需要对采集样本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换言之,就是对前一步骤中所采集到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比较常用的图像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信号强弱程度的相关统计量,其二是边缘特征,其三是纹理特征。该部分特征都可以用于反馈图像的信号强度等内容。此间需要注意一点是,图像特征的提取工作是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应用中的重点内容,并不是越多检出效能越高,而是应该选择性的缩短技术运用时间,提升病灶检出率。
2计算机辅助诊断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2.1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胸片影像是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进行最早的一个领域,但是,由于受到人体胸片上支气管血管束以及人体肋骨的解剖结构重叠的影响,致使该该项技术在进行早期的小结节灶以及早期肺癌病变的诊断中经常出现漏诊的问题[4]。同期证实,早期肺癌的检出工作多数依赖医生的经验开展,所以针对胸部进行低剂量肺癌检查的肺结节计算机辅助诊断就成为其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热门内容。另一方面,由于癌症部分实性结节难度依旧较高,所以我国现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肺结节的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范围主要集中在实性肺结节的筛查工作中,为后续的诊断预测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现阶段,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基于钼靶的乳腺癌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频率最高,其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肿块、钙化灶的检出数据精准性提升方面,此时乳腺腺体类型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成为对检出效能质量影响的关键因素。在进行具体的乳腺癌诊断过程中,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对于微钙化灶的检出效能最佳,敏感度的参数范畴有效控制在86-99%之间,由于受到乳腺腺体密度的影响,肿块的检出率比较低,一般控制在84-91%之间,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间[5]。
2.3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CT结肠癌诊断中的应用
经过相关调查研究表明,想要有效减低结肠癌症的发病率,在患病早期及时将结肠息肉进行手术切除具有重要作用,此时,在结肠癌早期时间内进行结肠息肉检测就成为重要医疗检测内容。最初阶段首选的无创性结肠息肉检查手段是CT结肠成像技术,但经过长时间的应用过后发现,该种技术的检出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CT结肠成像检查期间大量的图像数据影响了检出效能。而应用新型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后,能够充分解决CT结肠成像期间的图像数据过多的效能影响,缩短分析时间,提升检测敏感性。
2.4 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与上述领域中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应用相比较,其在前列腺癌领域中的应用时间比较短,主要通过对诸如年龄、直肠指诊或血清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指标进行初步性的预测。目前时期,我国在前列腺癌症的灵床研究筛查与后期评估工作的开展期间,仍旧处于缺少解决方案的困境,随着机器算法的不断更新,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的研发为上述问题解决创设了新的解决条件,进一步弥补了原有癌症筛查手段的不足之处,构建出了全新的前列腺癌症预后预测模型,继而为前列腺癌症的治疗质量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临床医学;CT检查;病理诊断
医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49.2±3.6)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34.5%),降结肠癌16例(占29.1%),升结肠癌13例(占23.6%),横结肠癌7例(占12.7%),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CT诊断
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mL、1000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1.0cm、6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4.0mL/s,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1.3评价标准
术后留取患者部分病变组织,镜下查看病理变化,对可疑复况进行病理分析,根据TNM分期标准,对癌变及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T表示原发肿瘤,分为无法评估、无明显证据、原位癌、肿瘤侵袭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下和浆膜层等情况,依次以Tx、T0、Tis、T1、T2、T3和T4表示;以N表示淋巴结,分为无法评估、无转移、存在1~3、≥4的区域转移,依次以Nx、N0、N1和N2表示;以M表示远处转移,分为无和有两种情况,分别以M0和M1表示[2]。纳入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术前CT诊断和术后复发CT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与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3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结果显示,复发17例,CT检出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T影像诊断是指通过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做出诊断,该检查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分辨率高、操作便利、无创等诸多优点,CT扫描成像为三维图像,也可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临床医学实践,CT影像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头颈部、胸部等疾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胸部疾病为例,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纵膈、肺门肿块以及淋巴结增大等情况,对于中晚期癌细胞的诊断以及转移、侵润等情况,均可通过图像显现出来,CT扫描对实质性器官的成像效果较为理想[3]。值得注意的是,CT影像技术对早期癌变的诊断可能存在漏诊、误诊情况,需要联合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多项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医学影像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具有专业独立性和互补性两大特点,CT等影像技术有其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这对于CT影像技术的拓展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在临床诊断中,CT等影像技术对不同疾病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各自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局限性,任何一项影像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影像技术的选用还应考虑到适用性和经济性,即需从多方面入手[5-6]。CT影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常规检查中,所需的费用较高,多次检查的辐射较大,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应酌情考虑使用,避免因滥用引发不良反应[7]。有关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宋泽[8]对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CT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性型的诊断准确率合计为97.5%,CT影像诊断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CT影像技术在多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症疾病检查中应用较多,该次研究中,选取5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CT影像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T分期27例,N分期19例,M分期9例,术前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5.5%,可见CT影像在术前癌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复发17例,不同分期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8.2%,提示CT影像在癌变术后复发诊断中仍可获得较高的准确度。与上述报道相比,该次研究中CT影像技术在术前和术后腹部疾病诊断中所获准确率相对较低,分析认为主要受到多种疾病表征相近影响,但是总体诊断效果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临床医学进步的一大标志,该检查手段能够清晰且详细地反映病变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应用CT影像技术,有助于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照亮,王锡明,纪晓鹏,等.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0(4):595-598.
[2]FranzBuchegger,ValentinaGaribotto,ThomasZilli.Firstimagingresultsofanintraindividualcomparisonof11C-ac-etateand18F-fluorocholinePET/CTin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atearlybiochemicalfirstorsecondrelapseafterprostatectomyorradiotherapy[J].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2014,6(12):411.
[3]韦志武,吴书信.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17(7):131-132.
[4]DevangOdedra,JoergBlobel,SaadAlHumayyd.Imagenoise-baseddoseadaptationindynamicvolumeCToftheheart:doseandimagequalityoptimisationincomparisonwithBMI-baseddoseadaptation[J].EuropeanRadiology,2014,9(15):241.
[5]袁立华.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35(1):12.
[6]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3):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