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灾防治方法

时间:2023-09-28 09:32:32

导语:在地灾防治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灾防治方法

第1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展望

引言

随着对社会灾害研究的深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越来越得到重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对风险区遭受不同强度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是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从区域上预测、预防地质灾害,对城市规划和工程选址,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现状

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针对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现状,主要问题梳理如下:

1.1我国地质灾害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国地质灾害类型多样复杂,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每种地质灾害类型具有不同的控制因子和属性结构,评价结果具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或上下阙值,总体决定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整合任务的艰巨性。

1.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的主观性和差异性

由于风险评价理论的不成熟,受人为影响因素较多,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因人而异,因地区不同,因类型差异,不同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受到质疑。

1.3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单一性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较多,但主要为单一型。如: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经验模型法、指标量化敏感性统计模型法、灰色模型法、数理统计模型法、模糊评判模型法、非线性模型法等。不同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缺少集优点于一体的综合、交叉评价方法。

1.4我国地质灾害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协调性

由于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生态系统、地质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差异,我国存在着东、中、西3个带,经济的差异性决定减灾防灾工作差异性,地质灾害越频繁的地区经济越落后,地质灾害风险工作越滞后,经济发展和防灾减灾极度不协调。同时,地质灾害的发育有一定的周期性、阶段性、多发性和突发性等特点,更何况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法规尚不健全,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也不完善,我国地质灾害减灾任务十分艰巨。

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内容与评价系统

狭义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内容主要指: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开展危险性评价或易损性评价都是属于风险评价的范畴。“危险性”核心要素是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是自然属性特征的体现。“易损性”是承受特定灾害时候的综合能力的量度,是承灾体抵御能力的社会属性特征的体现。易损性包括社会易损性、经济易损性、物质易损性、资源环境易损性。广义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内容除了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外,还涉及到期望损失评估、抗灾能力评价、风险等级区划、风险决策、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衔接和耦合构成完整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马寅生等建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期望损失分析,其中危险性分析和易损性分析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期望损失分析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核心。罗元华等概括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的4个部分:危险性评价、易损性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和防治工程效益评价。其中,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是基础,破坏损失评价是核心,防治工程益评价是应用。周寅康研究认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内容应包括6个部分:灾害研究、风险区确定、风险区特性评价、风险区承受能力评估、可能损失评估、风险等级划分。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综合分析风险评价内容及其相互耦合关系,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图1)。该系统以风险评价为核心,以致灾体、承灾体、风险管理为焦点,形成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三维结构模式(图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很好地诠释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内容,并相互衔接形成耦合关系链,构建成具有三维结构集成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3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与评价类型

伴随着新技术日新月异,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蓬勃兴起。特别是计算机性能的提高和3S技术的发展,使得空间数据集成化更简便、计算速度更快、评价精度更高,大大促进了该领域发展。目前常用的评价方法分为2类:第1类,单一型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信息量法、经验模型法、指标量化敏感性统计模型法、灰色模型法、数理统计模型法、模糊评判模型法、非线性模型法等;第2类,交叉型评价方法,如:模糊聚类综合评价、物元模型综合评价、灰色聚类综合评价等。每一种评价方法各有自身优点和缺点,实际操作中可选择2种或2种以上评价方法,以弥补单个方法的不足,起到对评价结果进行相互验证的目的。

图1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系统

图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三维结构模式

按照评价范围,可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类型分为3类,分别为点评价、面评价、区评价。基于不同的评价类型和评价目的,选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4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方法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是对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任务的综合诠释,依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系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包括以下5个流程(图3),详细步骤如下:

4.1建立基础空间数据库

包括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分布图、遥感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DEM)、地层岩性分布图、区域地形图、区域地质图、地质构造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建筑物结构分布图、土地利用图、已有防治工程布置图等各种基础图件。

4.2危险性评价

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其评价工作思路和方法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第2阶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在基础数据库中选取敏感性控制因子,建立地质灾害敏感性评价体系,引入诱发因子(地震或降雨),最终完成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3易损性评价

对影响易损性的各种致灾因素和抗灾因素进行分析,计算承灾体的承灾能力。首先建立易损性评价体系,开展易损性综合评价。鉴于致灾体和承灾体的致灾及易损性特征,对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地质灾害体的致灾特征;二是承载体的抗灾特征。

4.4期望损失分析

在危险性、易损性及抗灾能力分析评价与区划的基础之上,对评价区所有资产进行期望损失分析。

4.5风险决策、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

在整体分析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进行综合风险评价和风险区划,从而进一步明确风险区的风险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根据实际需要提出针对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防灾减灾对策建议,实现风险决策、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为国家政府职能部门服务。

图3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流程图

5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展望

21世纪开始以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越来越受重视。鉴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展望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的未来,总结如下:

(1)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基础,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体系,统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标准,注重与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建设跨学科、跨领域的耦合交叉的综合研究体系。

(2)进一步丰富现有的研究手段和先进技术。GIS技术、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也将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所利用,新手段和新技术可有效解决地质灾害系统中的动态开放性、非线性叠加等复杂问题。

(3)进一步优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引入承灾体的抗灾能力因子,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综合模型,力保评价模型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4)进一步重视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过程分析。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充满不确定性的动态过程,但本质上又是一个地学问题。深入研究地质灾害的孕灾环境和孕灾机制,有利于克服致灾体分析的不确定性。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过程分析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制胜法宝和强力武器,是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5)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我国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任重而道远,深化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减灾规划、防治工程及其他经济社会的结合度。加快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力保及时传送各种地质灾害信息,为政府职能部门决策提供服务,实现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的价值。

结语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一项有力的防灾减灾非工程性措施,能够为国家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更加有利于对现在或未来城市规划和工程选址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对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梁.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6(03)

第2篇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风险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滑坡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的发生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的自然条件(岩土结构、软弱面、水的活动性等),另一方面也取决于自然应力或人类工程活动,它是自然变异与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及公共设施损坏、自然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间接影响包括打乱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投资重建整治工程等,它给人类带来的损失仅次于地震和洪水。

一、滑坡地质灾害风险分析的内容和过程

1、滑坡地质灾害风险的概念

鉴于国内外对滑坡、滑坡危险性、滑坡灾害风险等概念的定义和理解方面的差异,有必要对县域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研究中的若干基本术语进行解释。本文结合我国地质灾害分类规范、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规范和技术要求、已有滑坡灾害危险性与风险管理研究成果中具有代表性的术语表达方式以及县域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特征等,参照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技术委员会(TC32)、澳大利亚地质力学学会等的相关定义,对县域滑坡灾害风险管理研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中英文的表达严格采用了国际上已经认可的术语表达方式。

2、单体滑坡灾害、区域(县域)滑坡灾害

1)滑坡与滑坡隐患

我国国内对滑坡的定义为: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或部分)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国际上滑坡(Landslide)的概念指岩(土)体、碎屑物沿斜坡向下的运动,包括滑动型、崩滑型和泥石流型,相当于我国定义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滑坡隐患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整体或部分向下滑动趋势的地质现象。

2)滑坡灾害与滑坡灾害隐患

滑坡灾害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整体(或部分)顺坡下滑,并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及资源环境造成损害的滑坡事件。滑坡灾害隐患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具有整体(或部分)顺坡下滑的趋势,并对人类生命财产和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及资源环境造成潜在威胁的现象。

3)单体滑坡灾害与区域(县域)滑坡灾害

单体滑坡灾害是指单个点状滑坡灾害,单体滑坡灾害的分析评价不考虑与其它滑坡灾害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是一个孤立的滑坡事件。与单体滑坡灾害(点状)相对应,区域(县域)滑坡灾害指特定面域空间范围内的单体滑坡灾害及其隐患的组合,区域滑坡灾害的分析评价要综合考虑区域地质、地理环境特征及滑坡时空分布规律等,区域大小可根据研究范围大小来确定,如全国、全省、全县或一个流域等。

3、滑坡危险性、危害性与滑坡灾害风险

1)滑坡危险性

①危险性(Hazard):国外对滑坡危险性具有明确的概念,从时间、空间、滑动特征、影响范围等方面对滑坡危险性进行预测和研究,并重点强调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我国现有相关技术规范如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等,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定义为引发地质灾害并造成人员伤亡和(或)财产损失的可能性,考虑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综合了国际上地质灾害危险性和风险的概念。②动态危险性:滑坡灾害的危险性多数情况下是随着其诱发因素的动态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临灾分析及预报预警中,不能用以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来衡量和表达。所以,滑坡的动态危险性指基于诱发因素动态变化的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如24h)滑坡发生的可能性。③危险性评价:指对滑坡危险性进行定性估计、定量分析计算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级排序的过程。滑坡年危险性评价重点对滑坡发生的空间概率或可能性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滑坡动态危险性评价重点对滑坡发生的时间概率或可能性进行评价。④频率(Frenquency):一定时期内滑坡发生的次数。

2)滑坡危害性

①危害性:结合我国的应用习惯,将危害性定义为:滑坡以一定强度发生后,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程度称为滑坡的危害性。②危害性评价:危害性评价是在承灾体易损性分析与价值估算、承灾体遭遇滑坡的时间概率和空间概率分析的基础上,对滑坡危害程度大小所做的定性估计、定量计算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级排序的过程。

承灾体(Elements at Risk)指滑坡影响区内的所有承灾对象,包括人、财产、公共设施、土地资源等。

易损性(Vulnerability)指承灾体遭遇滑坡时受到损伤大小的程度,用0~1之间的数值来表示,值越大表示损伤的程度越严重,易损性大小既与承灾体自身的类型和“质量”有关,也与滑坡强度有关。

二、滑坡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处置与风险管理分析方法

1、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 )

风险评估是在对滑坡灾害进行风险调查的基础上,对滑坡灾害风险特征进行识别,并应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滑坡灾害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过程,包括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两方面的内容。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涉及的其它相关术语主要有:①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鉴别构成风险的要素、来源、特性及与滑坡活动有关的不确定性。风险识别存在于对滑坡灾害风险要素调查与分析的整个过程。②风险估计(Risk Estimation):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后果进行定性分级或定量估算的过程,也称为风险估算或风险度量。③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分析并表达风险结果的过程,包括风险识别与风险估计(估算)。④风险评价(Risk Evaluation):根据风险容许标准(或风险评价标准),利用定性分级或定量评价的方法对风险分析的结果进行等级评定、排序或风险归类的过程。

2、风险处置(Risk Treatment)

对特定风险所采取的控制方法及其实施的整个过程。风险处置的类型包括接受风险、预报风险、转移或分担风险、减缓风险、监测风险及对风险处置结果的再评价等。如果说风险评估是一个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及相关理论与方法构成的技术过程,则风险处置是一个集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社会公众及法规体系、规章制度等为一体的风险决策与控制过程。

3、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

风险管理指参与风险处置的各方对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决策处置,以较低合理的成本获取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因此,风险分析是风险评价的基础,风险评价是风险分析与风险处置的桥梁,而风险管理是将各种理论、方法技术和政策等系统的应用于整个风险分析、评价与处置过程的科学管理方法。

4、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

滑坡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主要是通过评价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和滑坡地质灾害发生后所产生的后果来实现的。滑坡地质灾害发生概率的计算可以通过上述各方法求得;滑坡地质灾害发生后所产生的后果往往以年期望价值损失的形式来表示。要准确地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风险评价,必须依靠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事实上,随着地质资料信息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很多城市和地区已经开始着手或拟进行资料的数字化,建立区域信息系统。在此过程中,比较有效的工具便是3S(GIS,RS,GPS),还有我国近年研究的北斗卫星。因此考虑如何在已建的综合地学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滑坡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便成为可能。

第3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目前我国有许多方法可以进行地质灾害评价,在传统的成因机理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外,破坏损失评价、危险性评价、风险性评价、防治工程效益评价等方法也是进行地质灾害评价的主要方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应用前景良好,其发展方向也走向评价定量化、综合化,管理空间化。作为风险管理和减灾管理基础的风险评价,其成果可广泛的在国土资源规划,工程选址,地质灾害方面以及制定救灾应急措施和保护环境上进行运用。

二、地质灾害风险定义及其主要特征

目前对灾害风险这一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和解释。大部分权威性辞典的定义为“面临的伤害和损失的可能性”;“人们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因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侵袭导致的人身伤亡、财产破坏与利润损失”。1984年,联全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其定义为:由于某特定的自然灾害对经济、社会、人口所可能导致的损失。

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的普遍意义和地质灾害减灾需要,将地质灾害风险定义为:地质灾害活动及其对人类造成破坏损失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机会与破坏损失

程度。

地质灾害风险具有一般自然灾害风险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二个方面。

一是风险的必然性或普遍性。地质灾害是地质动力活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地球活动不断进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所以地质灾害将不断发生。从这一意义上说,地质灾害乃是一种必然现象或普遍现象。

二是风险的不确定性或随机性。地质灾害虽然是一种必然现象,但由于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具体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地质灾害事件的发生仍是随机的,即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何种强度(或规模)的灾害活动,将导致多少人死亡或造成多大损失,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地质灾害风险特征是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的基础或出发点。基于地质灾害风险的复杂性,对地质灾害风险认识与评价是一个不断深化、完善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方法的创新过程。

三、地质灾害风险构成与基本要素

地质灾害风险程度主要取决于两方面条件:一是地质灾害活动的动力条件———主要包括地质条件(岩土性质与结构、活动性构造等)、地貌条件(地貌类型、切割程度等)、气象条件(降水量、暴雨强度等)、人为地质动力活动(工程建设、采矿、耕植、放牧等)。通常情况下,地质灾害活动的动力条件越充分,地质灾害活动越强烈,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灾害风险越高。二是人类社会经济易损性,即承灾区生命财产和各项经济活动对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与可恢复能力,主要包括人口密度及人居环境、财产价值密度与财产类型、资源丰度与环境脆弱性等。通常情况下,承灾区(地质灾害影响区)的人口密度与工程、财产密度越高,人居环境和工程、财产对地质灾害的抗御能力以及灾后重建的可恢复性越差,生态环境越脆弱,遭受地质灾害的破坏越严重,所造成的损失越大,地质灾害的风险越高。上述两方面条件分别称为危险性和易损性,它们共同决定了地质灾害的风险程度。基于此,地质灾害的风险要素亦由危险性和易损性这两个要素系列组成。危险性要素系列包括地质条件要素、地貌条件要素、气象条件要素、人为地质动力活动要素以及地质灾害密度、规模、发生概率(或发展速率)等要素。易损性要素系列包括人口易损性要素、工程设施与社会财产易损性要素、经济活动与社会易损性要素、资源与环境易损性要素。

四、地质灾害的主要评价方法、内容及目的

1、成因机理分析评价。以定性地评价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活动规模为目的的成因机理分析评价,主要内容是分析历史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活动状况和活动规律,造成地质灾害的确定因素,以及可能造成地质灾害的因素,根据地质灾害活动建立模型或者模式。

2、统计分析评价。统计分析评价的目的是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范围、规模、或发生时间采用模型法或规律外延法进行评价。其内容包括是造成历史地质灾害原因、灾害的活动状况以及活动有何规律,对地质灾害的活动规模、频次、密度进行统计,以及分析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地质灾害活动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或周期性规律。

3、危险性评价。危险性评价是对以往的地质灾害活动和将来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进行评价,以及对地质灾害发生时将产生的危险的程度的给予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包括大小、密度、频次在内的以往地质灾害活动的程度进行客观评价。

(二)对可能影响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植被条件以及人为活动等地质灾害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评价。

4、破坏损失评价。破坏损失评价其目地在于对灾害的历史破坏进行评价,并对损失程度以及期望损失程度进行分析。其评价的内容主要指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结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的之后,综合地质灾害活动概率、破坏范围、危害强度和受灾体损失等内容进行评价。

(二)对由地质灾害带来的的人口、经济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损失程度进行评价。

5、风险性评价。风险性评价包括了危险性评价和易损性评价的全部内容,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条件下反生的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风险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发生在不同条件下的地质灾害给社会带来的各种危害程度进行评价。

6、防治工程效益评价。不同于以上各种评价方法,防治工程效益评价是评价已选定的防治措施的效果,同时对措施进行经济评价和评价其在技术上的可行性。优化分析多种防治预案并存的项目,提高防治方案的经济合理程度,使得措施在技术上可行,达到最优化效益。而防治工程效益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效果是否符合经济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评价。

五、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过程以及其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分析

1、实施过程分析

一是根据评价区具体条件和风险评价的目的,建立关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评价系统,制定风险分区的原则和和评价应用方法,建立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型。

二是对基础数据进行全面调查,并结合风险评价需要进行统计分析,对各种基础图件进行编制,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表。

三是将危险性构成、易损性构成及防治能力三者结合,进行危险性分析、易损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期望损失加以分析。

四是对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人口伤亡、经济损失以及资源环境的破坏综合进行风险评价。

五是对评价区风险的分布特点和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在兼顾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提出能减少灾害的建议和对策。

2、发展趋势

作为当前国际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是对地质灾害活动与人类社会关系进行全面分析、对地质灾害的破坏效应定量化评价的关键问题之一。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评价上向定量化,综合化、管理空间化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由过去的历史与现状分析转变为预测与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二是从单独个体分析走向个体与区域研究相结合分析。三是由以往的定性分析发展为定量分析四是将单项要素分析发展为综合要素评价。五是风险评价与减灾管理相结合取代以往单纯的风险评价理论,风险评价与防治不再独立存在,使得风险评价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建设和减灾管理而服务。

六、结束语

综上,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有利于对环境进行保护和贯彻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导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不合理性,因此,对资源环境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或降低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是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应该不断的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毓川,赵逊,张之一等.世纪之交的地球科学 ———重大地学领域进展[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2]向喜琼,黄润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0 ,11 (1) :38 - 41.

第4篇

去年由于降雨量局部较为集中,受灾情况较往年有所增加,但无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二、地质灾害的趋势预报及危险区

(一)汛期天气情况及地质灾害预报

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年气候预测,我区今年降雨量为700-860MM,年降雨量正常,雨季开始期正常至偏早,大部分地区将在5月左右开始,于11月中下旬结束。气候预测年冰雹、局部地区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偏多,在汛期中区域性暴雨引发的山地灾害比偏重,所以今年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不容懈怠,形势十分严峻,各村委会要高度重视,提前计划、提前安排落实责任。

(二)地质灾害易发区

1、镇村方山岩脚一带滑坡危及150户600人安全;

2、下湾坎头滑坡危及2户10人和成昆铁路安全;

3、上湾房背后滑坡危及70户290人安全;

4、高速公路段及弃土场。该段公路坡度较陡,由于风化残积、坡积层结构疏松,颗粒间结合力差,易被冲刷。如果出现暴雨等天气就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滑坡、崩塌,甚至发生泥石流灾害。

5、各采石矿企业排土场及高速公路排土堆放场,多为露天开采作业的企业,大量剥落的废石及废土的堆积形成了排土场。这些堆积体结构松散,结合力差,在雨水的渗透下很容易产生滑动引发地质灾害。

(三)地质灾害危险区

1、村迤布滑坡危及54户223人房屋人生安全;

2、村迤布泥石流灾害点危及5户23人房屋人生安全;

3、村半箐洽么田滑坡危及农户19户86人房屋人生安全、农田30余亩;

4、村双龙潭白瓦房滑坡危及3户18人房屋人生安全安全;

5、冷水沟滑坡危及2户10人房屋人生安全安全;

6、村田房芹菜塘滑坡危及2户10人房屋人生安全安全;

7、大村滑坡危及34户135人房屋人生安全;

8、村长箐组户、村小村组户两个分散户滑坡体危及2户9人房屋人生安全安全;

三、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村委会、乡属各部门、各矿山企业要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对本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负责人要具体负责落实24小时值班情况、灾害点监测人员责任工作情况等落实措施是否到位。

(二)成立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

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村委会及有关企业职责:

办公室:负责地质灾害防治成员单位的组织协调工作。

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全镇水利工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工业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区内企业排放废渣废料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并指导监督矿山企业,特别是非煤矿山按照安全规范进行开采,避免因违反安全规定开采引发地质灾害。

社会事务办:负责灾区社会治安、秩序维护和非常时期交通管制工作;组织抢险救灾工作;灾区的民政救济工作。

卫生院:负责调度卫生技术,及时抢救受灾伤病员,做好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监督和防止灾区疫情、疾病的传播、蔓延;及时向乡政府和上一级管理部门报告医疗救助和疫情情况。

各村委会:负责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和救灾工作。

矿山企业:负责企业生产厂区及周边可能受其生产影响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排土场、矸石、废土、废渣、尾矿堆放场滑坡、泥石流及采空区塌陷的隐患消除工作和防治工作。

(三)严格执行汛期地质灾害24小时值班报警制度。5月20日至11月30日是汛期值班时间,按照公布的报警电话,各责任人要坚守岗位,认真履行职责。地质灾害汛期24小时值班报警电话号码:

(四)坚持报灾制度。各村委会及各矿山企业要坚持值班和报灾制度,汛期每周一、周四向乡政府上报上周辖区内地质灾害情况,并做好相关登记,坚持每天10:00必报,有灾报灾、无灾报平安、防止漏报。

第5篇

关键词:黄土隧道 工程地质灾害 含水量

0 引言

中国黄土分布面积大、范围广,具有特殊成分和工程地质特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基本建设力度的加大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 在原有铁路隧道的经验基础上, 陆续修建了一些高等级黄土公路隧道、铁路隧道,因此有必要研究黄土隧道可能产生的工程地质灾害,为隧道设计、施工提供新的依据,从而提供有效的施工工艺方法。

西河口隧道左线ZK7+582~ZK7+690全长108米,右线K7+615~ K7+720全长105米,隧道设计为三车道大断面隧道,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汽车荷载等级为公路—Ⅰ级。围岩以粉土和沙卵石为主,左线洞体埋深2.3~18.3米,右线洞体埋深3.7~20.4米,隧道下穿目前保存完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的明长城。因此对隧道施工而引起的地层沉降有着严格要求。本文主要对黄土隧道可能受到的主要灾害分析并介绍其防治方法,以保障施工安全与文物的完好无损为最终目的。

1黄土道路隧道的主要工程地质灾害

1.1物理地质作用产生的灾害

物理地质作用是指塑造地壳面貌的自然地质作用, 包括内力与外力地质作用。黄土区物理地质作用主要有: 构造运动, 剥蚀, 搬运, 沉积作用等。在黄土地区修建道路隧道, 或多或少会受到物理地质作用并产生一定的工程地质灾害, 概括起来主要有:

1.1.1塌方, 塌顶, 坍洞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 彼此在水平方向的连接力较弱, 黄土隧道一般按疏松石质隧道的普氏理论计算、设计。在干燥时, 黄土的强度较高, 衬砌受力较小; 遇水后颗粒联结力削弱, 黄土强度随之降低, 此时极易引起衬砌受力不均匀,成为偏压隧道, 造成塌方等地质灾害。西河口隧道由于采用地表注浆方案,为使机车辆及设备搬运到地表,致使左线出口段左侧刷坡严重引起隧道受力不均匀, 使支护受偏压,并导致在施工期间地表产生多条明显裂缝, 威胁施工安全安全。后采用加强超前支护,并及时跟进二衬,使地表注浆与洞内施工分期进行,以保障施工安全

1.1.2滑坡、滑塌

隧道洞口及隧道表层斜坡地段均可能产生滑坡、滑塌。表层斜坡地段具有黄土高边坡特征, 同时又是受人为改变较大的自然边坡, 坡体内应力大小和方向均发生了变化, 经过反复干湿膨胀收缩, 发生裂隙, 在雨水的催化作用下容易产生滑坡、滑塌等工程地质灾害。

1.2水作用产生的灾害

本区降水量较小, 年降水量约为424.6mm, 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 约占全年的60% 以上, 故而夏季雨水多、易成灾。

1.2.1地表冲刷、水土流失

多年气象资料表明, 本区雨水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分布极不均匀。集中降雨冲击、松动并携带走大量表层黄土向底处流动, 改变了隧道覆盖层的厚度、地形地貌, 造成隧道受力变化甚至引起偏压。水流还可冲裂黄土护坡, 引起开裂、剥落。

1.2.2隧道湿水

黄土具有特殊的性质, 颗粒吸水性较差, 渗透性较好。雨水除大量随地表迅速流走外, 一部分以潜水形式入渗到黄土层中, 下渗到隧道内表面, 造成隧道潮湿、甚至积水; 坡角潮湿易风化剥落进而悬空坍塌。

1.3综合作用产生的灾害

1.3.1冻害

本区最大冻深1.3m 左右, 在隧道路面、侧墙均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冻害, 长期的冻融作用会引起衬砌松动。

1.3.2路基路面下沉

由于密实度不够或大量积水, 使得路基黄土滑移, 孔隙减小, 造成路基路面下沉。

2黄土道路隧道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防治措施

2.1防排结合

本地区缺水, 但由于降雨集中而使水往往具有一定的危害。一般可在隧道洞口设截水洞、护坡,洞内设排水沟, 增设防渗层等, 并合理输导、排泄隧洞覆盖土层地表水, 消除或减小水的破坏作用。

2.2合理衬砌

黄土具有良好的天然直立性, 黄土隧道相当于疏松石质隧道,衬砌厚度为0.6m。挖掉不稳定土体, 改变土质、合理施工, 合理衬砌, 在最弱的地方加大衬砌、消除偏压; 同时加强施工工程地质勘察, 及时改善衬砌。

2.3消除黄土湿陷性

采取工程措施(如夯实、换土、预载、预浸水等)增加土密度, 减小孔隙率, 提高弦线模量, 消除黄土湿陷性。

2.4加固洞口

洞口加固包括: a)加强洞脸工程, 在洞口10m以内设计砖、石或钢筋混凝土洞脸, 在外部设防水冲沟, 在内部与土体紧密连接成整体; b) 加强地面排水工程, 在洞顶设截水沟、土埂等将雨水引离洞口,在洞口坡面设护面堵塞夯实孔洞和裂隙。同时进行生态防护工程。

3结论

黄土是第四纪大陆松散堆积物, 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近年来陆续修建了一些黄土道路隧道, 也为本隧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朱汉华,尚岳全.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新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2]关文章. 湿陷性黄土工程性能新篇[M ] .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3]倪万魁, 韩启龙. 黄土土性参数的统计分析[ J] . 工程地质学报, 2001 ( 1) : 62 ~ 67.

第6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又面临关键时期。今天,一年一度的汛期即将来临。经县政府研究,召开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目的就是研究和布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刚才,龙成宇局长对去年我县的地质灾害工作情况作了简要回顾,并对今年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安排,讲得比较具体,比拟到位。县地矿局执法大队张队长通报了年地矿卫片检查情况和采矿违法情况。同时,县政府还与各乡镇政府负责人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了今年地质灾害工作任务。等下,还要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培训。这些都表明了县委、县政府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下面,就先讲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年全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效果显著。

全县上下牢固树立“居安思危、防范未然”忧患意识,年。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特大洪涝灾害的考验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深入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切实加大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力度,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了零死亡目标,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富平安。可以说,年是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效果最为显著的一年。主要表示在三个取得”

1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取得新成效。去年。采用多种形式,印发了500份《监测员手册》每个监测员,发送了2万多条手机短信到地质灾害防范点的群众,利用“512防震减灾日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年防治方案》等,做到电视有形、广播有声、报纸有字”通过宣传,切实增强了全社会对地质灾害防治的认知度,进一步提高了山区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遇险自救能力。

2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取得新突破。去年汛期来临前。及时组织人员对全县地质灾害危险点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基本摸清了地质灾害隐患稳定状况、威胁对象、危害水平,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防治措施,为汛期的防灾、救灾和灾后治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六月份,县虽然遭受了特大暴雨袭击,发生地质灾害22起,但是全县地质灾害监测点并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件,实现了零死亡目标。

3地质灾害应急机制取得新进展。县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县里制定了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完善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制度》对可能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跟踪治理,跟踪检查,杜绝了人为活动诱发地质灾害情况的发生。同时,根据各灾害隐患点的特点,全面掌握了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确定重要隐患点和一般隐患点,加强了监测预警工作,加大了险情巡查力度,发放“两卡”600份,进一步强化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矿产资源管理取得新起色。近年来,同时。全县矿产资源管理总体上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还是有些乡镇比较混乱,无证开采、未批先采、乱采乱挖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为完全整治这一现象,县里成立了联合执法小分队17个分赴17个乡镇(街道)开展执法巡查50余次,制止非法采矿12起,征收规费381万元,同比增长150多万元,真正做到开采一片、绿化一片。矿产资源开发取得新成绩。胜利引进并落户了广东省黑与白陶瓷有限公司投资2.8亿元陶瓷加工项目;大唐集团煤矸石发电项目也已进入评审阶段。完成86个矿山企业矿业权核查工作。完成新办矿山企业4个,其中市级办证2个。

未来还须努力。过去的一年,同志们效果属于过去。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我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缺乏和问题:一是地质灾害调查的准确度还不能满足防灾的要求,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还未及时进入防治视野;二是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的精度和准确度还需要提高;三是干部群众麻痹松懈思想有所抬头,局部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有所淡化;四是山区无证勘查开采现象仍然严重,或节假日、或昼夜,仅凭与当地村民的一纸协议,未批就破土动工等等。

二、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艰巨。

县要积极创建了省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并在今年10月份前迎接省里验收。因此,今年。今年的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就显得更加繁重。这就要求我各乡镇(街道)县直有关部门一定不能有厌战情绪、不能有侥幸心理、更不能有麻痹思想,一定要始终坚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把这种忧患意识要贯穿到整项工作的始终。切实做到三个突出”

1要突出地质灾害防治这个关键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事关人民生命财富平安的大事。要完善措施。加强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避险,特别要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和预警预报,确保地质灾害人员伤亡事故为零。具体做到四个进一步”一是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了由我任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以及17个乡镇分管领导为成员的县汛期地质灾害防御群众转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地矿局,县地矿局龙成宇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街道)县直有关部门也要相应地成立领导小组,抽调专人分管,设立一名联络员,具体负责汛期地质灾害防御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各乡镇(街道)要充分利用宣传画册、报刊、专栏、电视等方式,向公众广泛宣传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维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地质灾害危害案例及防范的基本知识,切实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群防群测的良好社会氛围。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汛期值班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灾情速报制度,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要根据我县实际,修订和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确保抢险救灾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切实做到责任到人,巡视监测到位,预报警示及时,转移路线清晰,避险地点明确。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要把县、乡、村、组和地质灾害威胁对象作为群防群测的主要依靠力量,把责任卡和明白卡及时发放到地灾危险区的群众手中,特别是对今年31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员要及时到岗到位,要加强对险情、险段的监测巡查,确保及时发现情况,果断采取防范措施躲避或化解灾害威胁。

2要突出矿产资源管理这个支撑点。做好矿产资源管理和开发。进一步加强巡查排查工作,建立健全举报制度,严厉打击无证开采、滥采乱挖、越界超深开采、非法转让矿业权、污染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违法违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确保我县矿产资源开发井然有序。县地矿部门要切实依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要求,科学设置矿权,坚决打击圈而不探、不按期开工、不完成最低投入的行为,并依照相关规定给予处分。要本着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地矿部门牵头的原则,按时按质按量做好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及时查处矿业权违法违规行为。要继续推行矿产资源税费“一体化”制度,确保矿产资源弥补费以及其他规费足额收缴。

3要突出部门协调配合这个合力点。各乡镇(街道)要积极做好辖区内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管工作。使群众明白受威胁灾害的类型、危险水平,以及地质灾害发生时的报警信号、紧急转移路线、避险地点,确保在地质灾害发生时能够做到快速有序转移躲避。县国土局、县地矿局要加强监管,对新增生产建设项目,必需坚持执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认制度,从源头上防止引发或加重地质灾害;对已引发地质灾害或造成灾害隐患的要按“谁引发、谁治理”原则,督促引发者进行治理;要切实把好新农村住宅建设用地审批关,严禁在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进行工程建设和住宅建设。公安、供电等部门要加强对火工产品、电源的审批管理,禁止向破坏地质环境、容易引发或加重地质灾害的生产建设项目审批火工产品和供电。水务和气象部门要加强对汛情和气象的监测预报。交通、建设、林业、环保、教育、民政等相关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及时进行防治,防止灾害升级扩大。同时,要继续坚持办证、年检、打非联席会议制度,重点研究解决办证、年审、打非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为落实矿产资源各项任务提供强有力保证。要进一步加强地矿队伍建设,落实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建设一支勤政为民、廉洁高效的高素质矿政管理队伍。

三、县矿产资源企业发展任重道远。

县矿产资源企业普遍存在产业规模较小、产品档次较差、科技附加值较低等问题。今天,多年来。全县机砖厂、采石场、瓷土矿、石英矿、煤矿、金矿等矿山企业法人100多人都来参加了这次会议,今天会议最大的一个参会团体。希望你一定要有做大企业的雄心壮志,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三当”上下功夫。

1敢当万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大家知道。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城镇人口相对集中,发展工业经济、实现工业强县的潜力巨大,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开发绿色产业前景广阔,拉大城镇框架、加快城镇化步伐基础厚实。更为可喜的目前全县上下,处呈现出心齐、劲足、人和的崭新气象,万载正在成为新时期投资的热土、发展的家园。因此,非常地希望你能抛弃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小富即满的守旧思想,迅速地实现企业规模上的扩张,做大做强,增强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为我县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2争当万载招商引资的宣传员。近几年来。取得了显著效果。实践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招商之路。身在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县最好的招商员、推介员和宣传员。希望你能高举“发展、团结、奋斗”大旗,牢牢掌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积极向外商传达我县项目引进的相关政策和优惠条件,让更多的企业落户万载这片红土地,再创一个富万载。

第7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防治措施

1.地质灾害现状

据调查,某县主要发育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裂缝等5类地质灾害。截至2011年共查明地质灾害点500多处,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多位于人类活动相对集中的城镇村庄、公路边坡附近。其中,地质灾害隐患点100多个,从危害程度来看,主要以威胁群众人身安全及财产。

2.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受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影响,某县地质灾害主要沿河谷以带状分布。

发育特征:

某县地质灾害点密度为36.4处/100km2,主要发育于黄土丘陵沟壑区。

(1)滑坡。滑坡多发生于上更新统马兰组黄土(Q3m)和中更新统离石组黄土(Q2l)地层,受降雨和人类活动影响,主要发育在高度50~200m、坡度20°~40°的黄土斜坡的阴坡,以层厚10~30m、体积50万~500万m3的牵引式自然老滑坡为主。坡度和高度决定着斜坡的应力分布状态,斜坡不同部位的应力状态会随着坡度和高度的变化发生显著改变,最终在应力集中部位产生形变来释放应力。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当斜坡坡度、高度增大时,坡脚应力集中,坡面应力卸荷范围扩大,从而形成牵引式滑坡。根据调查统计:高度50~200m、坡度20°~40°的黄土斜坡属滑坡高易发范围,在降雨、地震、坡脚侵蚀等作用下易发生滑坡灾害;坡度小于20°时斜坡应力分散,只有在人工扰动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滑坡;坡度大于40°时,虽斜坡应力集中,但由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坡度大于40°的自然斜坡数量少,所以发生滑坡的几率相对较小。滑坡在各个坡向均有发生,但相比阳坡,阴坡光照较少、土壤含水量较高、边坡稳定性较差,因此阴坡具有滑坡发生优势。

(2)崩塌。多为黄土崩塌,暴雨是主要诱因之一。崩塌多发育于高度20~100m、坡度大于50°的中更新统离石组黄土(Q2l)地层斜坡,受黄土垂直节理控制,多为体积1万m3以下的小型拉裂-倾倒式崩塌,部分岩质崩塌与筑路开挖基岩边坡有关。据调查:崩塌多发育于50°以上的斜坡,坡度越陡,在垂直节理的分割作用下形成的孤立土体(块状或柱状)越容易产生临空优势,坡度增加使应力集中并产生拉裂,在静水压力和重力等作用下沿土体底部产生倾倒破坏;在100m以下,特别是在高度20~50m范围内崩塌集中发生,主要是由于50°以上、100m以上的黄土斜坡在区内发育较少,且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风化和应力调整已趋于稳定,而50m以下的斜坡容易受水流侵蚀和人类活动影响形成陡坎,处于应力调整阶段,发生崩塌的概率较大;阳坡是崩塌发生的优势坡向,阳光照射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加速了垂直节理的切割作用,增加了土体的风化进程。

(3)不稳定斜坡。集中于高度150m以下、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黄土斜坡。不稳定斜坡坡度分布范围较广,这与斜坡变形演变趋势有关,调查表明,64%的斜坡有可能演变为崩塌,36%的斜坡有可能向滑坡发展,其发育兼具滑坡和崩塌的特征。

(4)泥石流。多发育在河沟两岸汇水面积大于2km2、流域相对高差大于150m、斜坡坡度20°~60°、主沟床比降0.09~0.40(纵坡5°~20°)、风化残坡积物比较发育的V形沟谷地区。

(5)地裂缝。主要发育于黄土台塬,由降雨诱发,多与黄土的自身特性有关。

3.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地质灾害易发性是指在一定的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条件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借助Map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地质灾害分布和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降水量、植被覆盖度等灾害发育影响因素图层进行网格剖分,并按照4级影响程度对评价指标进行分区赋值和图层叠加,利用指数加权法对各评价指标的单因素指数值的权重系数进行加权,求取综合指数,最后按高、中、低和不易发4个等级进行某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各分区土地面积和灾害点数量见表1。

表1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统计

4.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与防治建议

4.1防治区划

根据某县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发育、规模、稳定性、危险性等特征,以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为基础,结合现有社会经济实体和发展规划,在MapGIS平台下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三级防治区。

4.2防治措施

该县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与黄土本身的脆弱性、坡脚侵蚀、降雨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根据其发育现状,提出以下防治建议:①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应以个别搬迁与选择性工程治理相结合,次重点防治区以专业监测和搬迁避让为主,一般防治区以群测群防为主;②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有加剧作用,在黄土斜坡前缘开挖卸载和后缘加载都有可能导致斜坡应力集中、稳定性破坏,因此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开展工程活动时应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预审、报批制度,避免在斜坡上乱挖滥建;③在人居密集、灾害多发的地区,应注重地表宏观变形巡查,对出现的裂缝及时进行填埋和夯实处理,及时清除被垂直节理切割为板状、柱状的孤立黄土体以及斜坡上小规模的不稳定土体,以排除隐患;④暴雨是黄土滑坡和崩塌的主要诱因,雨水沿黄土垂直节理裂隙入渗可加速地质灾害的发生,做好黄土斜坡坡面排水对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能起到预防作用;⑤根据某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结合当地防灾减灾工作完善地质灾害信息预警体系,加强地质灾害信息化管理。

5.结语

(1)某县地质灾害主要为黄土滑坡、不稳定斜坡等,地层岩性、坡向、坡度、高度决定其分布密度,降雨和人类活动是主要诱因,灾害发生时间与降雨周期性同步。

(2)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地层岩性、降水量、植被覆盖度、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基于MapGIS平台对某县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分区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区划,为当地地质灾害防治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3)通过对某县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研究,查明了地质灾害的发育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如长期开展以防为主、搬迁与治理相结合,实施有效的黄土斜坡地表水排导和科学适度的人类活动可以缓减地质灾害的发生等。 [科]

【参考文献】

[1]黄玉华.陕北“对滑”型黄土滑坡发育特征及其整治对策探讨——以子长县阎家沟滑坡为例[J].西北地震学报,2009.

第8篇

关键词: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指标;识别方法

公路作为带状生命线工程,展布于复杂的地质环境当中,特别是山区公路,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类地质灾害的威胁,对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进行有效识别,可以大幅度降低地质灾害对公路运输及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因此,本文从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的识别原则和识别指标入手,分析了公路路基在崩塌、滑坡类地质灾害方面的识别方法,希望对提高公路路基抗灾能力、保障公路畅通、减小公路路基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所帮助。

一、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原则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工作,需要明确的识别原则作为指导思想,而且,识别原则要与目的保持一致,即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概括来说,常用的主要有以下7个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与实用性原则

科学性是所有原则的基础,在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中,科学性作为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识别方法、识别过程、结果评价等方面,保证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数据的准确性、合理性,增强灾害识别的可操作性;实用性作为基本目标,主要体现在识别方法上,实用性强的识别方法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而且极易掌握和操作,通过简单步骤的改变,就可以应用到大多数的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中。

(二)由宏观到微观、由细到粗的原则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的识别过程既要符合人们对地质灾害规律的认识,又要满足灾害管理的实际需求。对单个灾害点、单一地质灾害种类的识别,要完成从宏观变形到微观勘测的过程,即从对破坏迹象的预判到具体指标计算的过程,对灾害的管理决策要实现从细到粗的过程,即从点到线再到面的识别过程。

(三)综合判别的原则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识别是一项持续的、系统的、复杂的工作,因为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效果均不同,所以识别地质灾害时,不能对所有类型的地质灾害使用同一种分析方法,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对地质灾害产生原因、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明确主次关系,对灾害进行识别。

(四)分阶段识别的原则

任何公路路基地质灾害或者灾害链的产生都要经过四个过程:孕灾、发展、破坏、消亡,对地质灾害的识别不能只局限于某个部位的某个阶段,要对灾害各个阶段的特征、性质进行动态的分析、归纳、总结,从而有效识别地质灾害。

(五)排除与确认并重的原则

识别地质灾害时,一般都是先对其产生怀疑,经过分析、研究之后再排除,最后才能确认;需要注意的是,在识别过程中,当某些主要的敏感因素组合达到危险条件时,无论其他危险因素状态如何,都更倾向于认定此处存在危险,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对于不能完全排除,又不能完全肯定的,一般按照会发生地质灾害处理。

(六)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地质灾害之间特征差异具有模糊性,影响地质灾害的自然环境因素又具有复杂性,所以目前还没有合适的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完全的定量分析,只能以定性分析为主,通过总结以往地质灾害发生的规律性以及其不同类型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性,综合分析地质灾害及其影响因素之g的关联,然后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地质灾害进行识别。

(七)系统化、制度化、经常化的原则

路基地质灾害识别是公路风险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识别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着风险管理的效果。由于灾害的识别都发生在公路部门日常的养护、维修活动之中,所以,灾害识别和衡量也必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制度化的过程。

二、识别指标

影响路基地质灾害的因素很多,因此,在对其进行识别时,要根据以下四点选择识别灾害的指标:一是路段处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地质条件等;二是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自身的缓变形、突发性等特点;三是路基灾害的发生规律;四是地质灾害形成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标志。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识别指标时,要尽可能的选择有代表性、关键性的因素。确定灾害识别指标后,要根据识别指标衡量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从而为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治理提供支撑条件。

三、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的识别方法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种类较多,在此,本文主要对危险性大、较常见的崩塌灾害和滑坡灾害的识别方法进行论述。

(一)崩塌类灾害的识别方法

崩塌是岩土体受到较大外力后,在重力作用下,沿较陡的边坡以垂直或翻滚的形式向下运动,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一种地质灾害。崩塌是山区公路路基地质灾害中常见的灾害现象,具有突发性。根据下落岩土体成分,可以将崩塌分为土质崩塌、石质崩塌两种,根据下落岩土体的大小、规模,可以将崩塌分为崩塌、落石、碎落三种,其中,崩塌会破坏公路、桥梁,甚至造成车毁人亡,落石、碎落对行车安全及养护工作影响较大。

崩塌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条件、岩石性质及外界作用(风化、地震、人为破坏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崩塌的形成、发展过程及破坏形式具有复杂性,通过对以往崩塌灾害的综合分析、研究,结合灾害识别原则和工程经验,可以采用以下八种方法对公路路基崩塌灾害进行识别:第一,边坡较高,坡型为凸形、阶梯形或凹形陡坡,坡度较大,其中,土质边坡的坡度大于45°,岩质边坡的坡度大于60~70°;第二,两个或两个以上断层的相交位置以及断层破碎带位置,容易出现崩塌灾害;第三,边坡岩土体内部存在顺坡裂隙和软弱面,或者岩土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是斜交和平行边坡走向的陡倾裂隙发育;第四,边坡上部已有明显拉张裂隙,并且切割边坡的裂隙、软弱面,甚至即将贯通,使岩体与母体呈现出分离之势;第五,坡面有相对新鲜的岩石出露面,或着坡脚有崩塌物堆积,说明这里以前发生过崩塌,今后有可能再次发生;第六,边坡前缘不断出现掉块、坠落现象,这是崩塌的前兆;第七,边坡上不同岩体之间的差异风化,易造成边坡凹凸不平,悬空而突出的岩体可能发生崩塌;第八,树木根系的不断生长及雨水、地下水的渗透、侵蚀都可能引发崩塌灾害。

(二)滑坡类灾害的识别方法

公路路基地质灾害中的滑坡类灾害是指剪切路基造成破坏的一种灾害类型,主要包括滑坡、滑塌、坍塌、路基滑移等,其中,滑坡是指斜坡在河流冲刷、地下水侵蚀、构造运动、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下,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产生的以整体或分散的形式,缓慢的、间歇性的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塌是指边坡上的土体被水浸润后,强度会明显减小,从而在重力作用下沿边坡向下滑动的地|现象;坍塌集滑坡和崩塌两者特性于一体,具有两种特性,其破坏过程也可能是“先滑后塌”,在土质边坡中发生较多;路基滑移的力学原理与滑坡相同。

滑坡类灾害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其破坏规模和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从以下九个方面对公路路基地质灾害中的滑坡类灾害进行识别:第一,边坡角度在20--45°之间,河流凸岸上缓下陡,还有就是人工开挖的路堑边坡上;第二,公路所在位置的山坡及其附近存在不均匀沉陷现象,边坡前部出现鼓胀、翘起现象,边坡后部出现贯通性的弧形裂缝,房屋、道路、水渠出现拉裂现象或建筑物地基出现错裂现象;第三,在大断层通过的河谷地带,受地质构造影响,岩体中具有较发育的节理裂隙或小型断层,极易发生滑坡现象;第四,在地下水丰富且疏排水能力较差的边坡位置,极易因坡体变形而发生滑坡;第五,上部较两侧山体凹陷而下部较两侧山坡突出的古滑坡,或者具有明显的变形形迹和要素的新滑坡;第六,膨胀土、厚层黏性土、黄土、煤系地层等易滑岩土分布地段,特别是土层的下伏地层为泥质岩层时,极易发生滑坡;第七,公路路基施工中,施工技术、施工工艺不够科学,工期不合理,或者防护工作不到位等,都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第八,半填半挖路段,特别是陡坡路段,填方部分易沿着原地面发生侧向滑移;第九,路基路面及防护、排水工程出现裂缝等迹象,表明滑坡正处于变形阶段。

四、结语

随着我国公路路网的不断完善,公路运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但公路在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山区公路,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地质灾害影响,因此,对以往公路路基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发生规律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灾害识别原则、识别指标及识别方法,进而对公路路基地质灾害进行识别,以便及时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第9篇

在养兰草时,要选择它喜欢的土壤,这里以腐殖质土壤为主。这种土壤我们可以直接买来,也可以自己培养,注意培养时要让土壤透气性好一点,这样才能利于它的生长。

2、施肥

它喜肥,没有种进去之前,要在培养土里面放入一些基肥,以促使它长得更快,之后生长期时,需肥量会更大点,所以一定要保证肥量充足。施加时,要选择液态肥或叶面肥,并让肥料浓度适当小一点。

3、换土

养它的过程中,要每年定时给它换一次土,这样才能更利于它的生长,换土的同时,还可适当追肥,但是要注意肥量适当,不可过多,防止烧根。

4、浇水

浇水对于它来说很重要,如果是夏天温度较高时,水分蒸发的比较快,可每天对它浇一次,如果是春天和秋天,可隔上两三天浇一次,如果是冬天,就要少浇或不浇,防止发生冻害。

5、温度

它对温度要求极高,不可太高也不可太低。冬天时,要将它放在室内,并注意开窗通气,让空气变得畅通,温度不可太低。夏天时,要对其适当遮阴,不能让温度太高,放于阴凉通风处养最好。

6、修剪

在它生长过程中,总是因为各种原因产生黄叶,此时我们就需将其及时剪掉,防止水分和养分流失,这样就可以让它长得更好。

7、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