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32:37
导语:在中医学专业特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医七年制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办以来已近20年时间,目前我国多所中医药院校开办了该专业,而《有机化学》一直是其中的必修课,但迄今尚未有一本针对该专业而编写的教材。笔者认为,因中医七年制《有机化学》是为中医专业从事临床或科研服务,其教材内容应以中医专业的需要为出发点进行取舍,强化与中医药专业的结合,在教材的不同部位体现其专业特色,现分述如下。
1 关于正文部分
教材的正文部分应该依其专业需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取舍、增删。笔者以为,各章节中应增加如下内容(见表1)。表1 教材的正文部分应增加的内容及说明(略)
许多有机化学的内容对本专业来说,已没有多少意义,故应删去,如Diels-Alder反应、周环反应等;再如,反应机理对本专业而言也没有什么意义,有机合成也是这样,化学性质(特别是人名反应)如果与中医专业关系不大,亦宜删除。
2 关于课外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一般是指教学大纲以外、供学生课后阅读的自学材料,最好附插图,具有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等作用。以下列出可选取的课外阅读材料(见表2)。表2 课外阅读材料及其切入点(略)
3 中医药实例的渗透
中医七年制《有机化学》教材的专业特色还应表现:在全书中尽量选取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实例化合物,从另一个侧面实现有机化学与传统中医学的交融与渗透。这种渗透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体现。
3.1 分类与命名
在介绍有机物命名时,尽量用一些中医药实例化合物。如在介绍醇的分类与命名时,可以列举麝香醇、薄荷醇、龙脑等醇类化合物作为实例。
3.2 重要代表物
每章末的“重要代表物”部分,也最好引入中医药实例化合物。如在“双环单萜”中,可以列举樟脑及龙脑(冰片),指出其功效与药用历史(如1711年洪遵《集验方》的记载)。
3.3 习题
论文摘要:加强中医药大学生专业特色实践活动对于普遍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临床技能尤为重要。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是中医学自身的要求、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是创业教育的要求。中医药大学生专业特色实践活动的途径主要有:临床教学实践活动、科研及科技创新活动、社区援助活动、社会服务活动、勤工助学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加强教师指导,并注重规范化、实效性,注重长期性、日常化。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已越加为高等教育所重视。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中医药院校围绕专业特色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以普遍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临床技能更显得尤为重要。
1中医药大学生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1.1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是中医药学生自身的要求
中医现代化,即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高整体临床疗效及保健预防效果,使得中医融入人们的思想观念,成为全中国乃至全球大多数人乐于接受的医学体系,这应该是中医学的发展目标。当前中医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是培养的医师临证水平低、动手能力差、科研能力差。根据“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中医人才的要求,应构建起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重临床实践的同时,结合专业特色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社会实践,培养思辨能力,提升专业素养,提高临床技能,这是中医自身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2专业特色实践活动是创新教育的要求
面对21世纪的机遇与挑战,中医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在发展变化。课堂灌注式教学模式下培养的中医师西医不行、中医也不行。因此,中医高等教育必须走创新教育之路,创新教育要求高等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普遍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临床技能,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几千年的中医发展史就是历代医家个性鲜明、发古创新的明证。创新教育要求中医教育必须确立社会实践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医药大学生应该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围绕专业特色开展临床教学实践、科研及科技创新、社区援助、社会服务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专业素养的提升、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3加强专业特色实践活动是创业教育的要求
美国高等教育领域自1919年起设立创业教育类课程,目前有500多所高校开设创业教育课;日本近年也在倡导创业教育,已有20多所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课。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中,优秀学生的首选就业目标是自己创业。清华、北大等高校大学生创办公司、企业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医(针灸、推拿、中医临床等)在国内外创业者逐年递增。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营养食疗、养生康复、中医美容等专业有着广阔的创业前景。
随着中医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兴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基础研究成果很多,可是成果转化率很低,这就需要我们重视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实践恰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中医教育亦然。中医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如推拿、营养食疗、美容等,围绕专业特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技能,对于业务、管理等多方面也能有所了解、熟悉,社会实践的过程实际上也训练了创业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市场,转变就业观念,避免盲目性,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值,找准自身定位。
2中医药大学生专业特色实践活动的途径
2.1临床教学实践活动
当前中医药院校的临床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如中医诊断、中医内科等课程,大多还限于课堂理论教学,课间见习很少。教学实习所安排的教学医院大多为县级中医院,其中不少医院病种单一,毕业实习的整体质量亦显现滑坡之势。
临床教学实践活动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理论联系实际,着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辨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将理论运用于临床的同时,尝试着向医师的角色转化。临床教学实践活动一方面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阶段;另一方面也是培养提高临床技能的主阵地,是中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
2.2科研及科技创新活动
近几年来,中医药院校开始重视大学生科研及科技创新活动。以我校为例,校“科创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校创业计划大赛、江苏省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等每项活动都进行组织,积极参与。一批学生在各类科研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中脱颖而出,并在专业知识、实验能力、企划能力、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等多方面经受了极大的磨炼和提高,不少学生开始萌生科技成果转化的思想,少数学生尝试自我创业,我校大学生创业公司即博德嘉科技有限公司是一个范例。随着近两年来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我校大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高。
2.3社区援助活动
社区援助活动是可以持续的、能够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的,使学生大有作为、获益匪浅的社会实践形式。如我校开展的“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传播进社区”活动,完全由学生策划组织开展。主要包括定期的临床专家义诊、中医特色疗法服务、保健康复及营养食疗咨询、医药讲座、科普宣传海报等。在发挥中医药优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同时,医家的医术医技、医德风范深入人心,中医药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推崇,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耳濡身受,种种教化是书本所不能给予的,其境界可谓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些活动也常与医药企业单位合作,在避免商业气息的前提下,让青年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更能释放热情、发挥才干、服务社会。
2.4社会服务活动
社会服务活动的形式可谓丰富多彩,如各类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其中专业性社团开展社会服务活动最受学生欢迎。它可以是长期一贯的,也可以是抓住时机、应时而生的。大学生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充分调动南京地区先进医疗资源,在患者尤其是贫困患者与专家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1997年我校开展“医桥工程”活动,设立“医桥工程部”,其主要做法:以总医院、南京鼓楼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以及我校的专家为主建立专家库;在《南京晨报》上开辟“乔医生信箱”专栏;开通咨询电话;设置120咨询信箱。6年来,学生接诊、助诊近万人,社会影响较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此期间,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在这项工作中既加深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密切联系了很多知名专家,收获无穷。
1995年全国第三届城市运动会在南京举办,我校成立气功推拿服务队,除数名指导老师,余均为针推专业高年级学生,同时在4个场馆开展服务活动;2003年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在南京举办,我校成立气功推拿服务队和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服务活动,气功推拿服务队由指导老师和运动保健专业学生组成。两次大型活动获得了广大运动员、教练员、记者、管理服务人员的一致好评,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体育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予以了报道。对于参与服务的学生而言,通过自身的技能解除他人的病痛疲乏,带给他人安慰享受,他人发自内心的感谢尊重,将成为一笔永远的财富。
2.5勤工助学活动
勤工助学活动是大学生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尤其并轨后贫困生的问题凸显,勤工助学工作日益受到国家、高校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勤工助学一方面有利于消除贫困生“等、靠、要”的思想,培养学生通过合法劳动获取报酬的观念;另一方面体验社会、体验人生,磨练了意志,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自尊自强的精神。因而勤工助学是贫困学生最渴望和乐于接受的资助途径,长期以来其收益也是巨大的。据不完全统计,我校1年的勤工助学金额在50万元左右。在勤工助学活动中,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是学生最为热衷的。中医药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一方面可与社区援助活动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可挖掘校内外各种资源,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勤工助学的机会。
3中医大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中的注意事项
(1)加强教师指导,发挥学生在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大学生专业实践活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规范各项措施,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应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指导。尤其要大胆聘任青年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他们有热情,敢想敢做,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学相长,自身也得到迅速的发展提高。
(2)学生实践活动应尽快建立完善各项规范措施。如建立整体指导系统使其课程化,根据学生的年级设立与之相应的实践课题;项目化,实践活动实行项目申报制度;建立完善评估激励机制,如必修学分获取条件、奖励学分获取条件等。
[关键词]中医骨伤;人才培养;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b)-170-02
随着交通事故增多、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出现,骨伤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医骨伤科是中医的特色专科,具有西医骨科学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中医骨伤的传统诊疗特色,如小夹板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有不断减少的趋势,部分骨折疾病可以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却逐步为手术治疗所代替,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令人困惑的局面,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中医骨伤人才存在诸多与设置中医骨伤方向的初衷不符之处,其中问题之一是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的中医特色并不明显,这是中医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为了办出中医骨伤专业特色,我们在总结以前中医骨伤专业和近年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中医人才需求形势的变化,对中医骨伤特色人才培养进行以下探讨:
1 中医骨伤特色教育要尽早开展,并贯彻到整个育人过程中
自从教育部1998年实行高校专业调整,合并了中医骨伤学专业后,因为骨伤人才的需求量大,全国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学专业分化出骨伤方向,不同的院校分化方向的时间不同,多数在四年级开始分化,在后期实行骨伤方向教育。我校总结了以前办学经验,从招生开始就设置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实践证明这对培养学生的中医骨伤特色有很大帮助。
首先,便于早期开展中医骨伤思想教育。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就聘请德高望重的中医骨伤专家举行中医骨伤讲座,使学生从一入学就了解中医骨伤的起源、特色、现状和发展前景,尽早认识中医骨伤科,培养学生对中医骨科的感情,以后我们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有关中医骨伤科的讲座,介绍中医骨伤名家的高尚医德和高超技术、中医骨伤有关知识,这对树立和巩固学生的中医骨伤思想有很大作用,能显著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学生明确了自己是中医学专业,必须学好中医的基础理论和知识,而学生又明白自己是骨伤方向,未来的职业与骨科有密切关系,所以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会特别留意与“骨”有关的知识,对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中与骨有关的知识印象特别深刻,达到了全面发展和重点突出相结合的要求。以前我校在四年级下学期才分化的骨伤方向,因为骨伤方向课的教学时间少等原因,较难在短时间内达到这样的效果。
第二,可以充分发挥中医骨伤专家的育人作用。我校实行院系合一的管理模式,中医学专业骨伤方向主要依托大学的附属骨伤科医院办学,日常管理和专业课程教学由附属骨伤科医院负责。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除政治辅导员外,还从一年级开始配备兼职班主任,兼职班主任由从医院遴选出的业务水平高、专业思想牢固、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骨伤专业博士担任,班主任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指导学生的学习,解答学生的困惑,通过班主任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中医骨伤的信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巩固。因为骨伤医院有相对充足的师资力量,为骨伤课程的教师遴选提供便利,在遴选时,我校把教师的中医骨伤专业思想和专业水平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有中医特色的骨伤课程教学队伍。
2 在教学中重点贯彻中医骨伤特色的教育
中医骨伤科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个特色专科,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坚持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结合等的治疗原则,形成正骨理筋手法、夹板等外固定、内外辨证用药、练功方法等独特治疗方法[1],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贯彻特色教育是中医特色培养的关键所在。
2.1 加强培养学生的手法治疗能力
中医传统的正骨理筋手法,是中医骨科的精华,学生必须经过多途径的学习,从理论到反复实践训练才能掌握。所以,首先要遴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医生作为课堂教师,要根据中医骨伤科的直观性强、手法操作多等特点,将文本、图形、图像、录像和声音集成在一起,产生逼真的效果, 把中医正骨理筋手法、练功方法,把复杂的疾病整个诊治过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通过多媒体的视觉和听觉,再配合模拟实物教具的触觉作用,使抽象的教学变得生动、具体, 加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启发学生的思维与联想, 提高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接着加强学生的骨科实践技能训练,调整课内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践训练时间,通过建立骨伤科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实验室,以解决扩大招生后临床见习基地不足的问题。每门骨伤课程学完一定内容后马上让学生进入训练室,把课堂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在模拟病人身上反复练习,通过实验训练考核后再进入临床科室见习和实习,这样既减少教学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减少学生对病人的打扰,又保证学生能掌握骨伤的手法治疗,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为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很多院校进行临床技能考核改革,重视动手能力的评价[2],把以考核能力为主的考试贯穿在各种测试中,课程考试、实习出科考试、毕业考试均要制定临床技能考核规范,考核内容包括夹板制作、手法运用、手术操作基本功、伤口换药等实际操作能力,保证学生理论和技能协同提高。
2.2 重视培养学生辨证用药的能力
辨证内服和外用中药是中医骨科区别于西医骨科的特色之一,它能使气血调和,达到同时调整全身和患处局部的功能,显著促进筋伤和骨折的恢复、减少后遗症、节省治疗时间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从学习方药开始到骨伤、骨病等有关课程的学习,都在不断强化方药使用有关知识。
辨证用药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入学就开始学习,部分学生在开始学习阶段对此理解不够,觉得骨科是术科为主,骨科的诊断治疗都比较简单,X光、B超等现代检查手段一上去,诊断结果就出来了,一进手术室很多病就解决了,所以骨伤科对疾病的辨证、诊断、处方用药要求比较低,对方药掌握活血行气、补肾的药物和方剂就行了,对骨伤诊治特点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所以教学管理人员通过多与学生交流,及时与任课教师沟通,动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还通过座谈、骨伤名家的用药体验,使学生明白辨证用药在骨科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促进学生在早期打下扎实的中药理论基础,再通过临床见习和毕业实习的实际用药,使学生掌握中医骨科辨证用药的精华。
2.3 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医患合作能力
现代医学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进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目前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医生的人文知识和能力越来越重要,传统中医骨伤疾病的动静结合、练功等更加需要医生和患者的密切配合,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对患者的关爱、沟通、指导等能力,才能贯彻骨伤治疗的医患结合的治疗原则,共同完成治疗的任务。所以要把人文教育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从医古文的大医精诚开始,到当代的骨伤名家郭春园等,从理论到临床实践都要贯穿人文教育,使学生掌握骨伤科病人心理学、沟通技巧等,在诊疗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合理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调整
多数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中医骨伤方向,多年来把方向的必选课程分为《骨伤科影像诊断学》《骨伤科手术学》《中医筋伤学》《创伤急救学》《中医正骨学》《骨伤科古医籍选》等,这几门课程实际上是中医学专业中的《中医伤科学》的内容的分化后扩充而成,课程设置太多,部分内容交叉重复,而多门课程设置又把疾病诊断和治疗割裂开来,不符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应该把它们重新整合,省去重复部分,使它们更便于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学习,如把某骨或关节常见的筋骨疾病的诊断(包括影像检查)方法、正骨和理筋手法、手术和其他治疗方法等内容整合到一起来系统地讲授,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我们正在进行有关的教学改革。
因为骨科方向毕竟只是中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在突出基础的现代中医教育中,骨伤方向的主要课程要与中医学保持一致,才能符合中医学专业建设需要,这就产生了基本教育和特色教育的矛盾,如我校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以皮肤病、肛肠病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医外科学》有81学时,而包括无菌操作、切开缝合、创伤急救等与骨伤手术关系密切的《西医外科学》只有54学时,这并不符合骨伤科的实际教学需要,我们进行局部调整,减少前者课时来适当增加后者的课时,并举行专题讲座来增加后者的学习内容,以争取骨伤特色教育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谭远超,刘峻.如何在21世纪振兴和繁荣中医骨伤科事业[J].中医正骨,2005,17(10):63-64.
1建立相应的教学体系
中医学大专生由于自身的理论基础和本科生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教学应该以直观、实用为方针。
1.1直观教学 应多利用实物、多媒体、标本等较直观的工具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2实验教学 实验室应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如学生有实验兴趣或疑问,应随时欢迎学生进入。
1.3野外实习 经常带领学生到就近山区或郊区进行标本采集,现场进行讲解,让学生能更深刻的了解中药材的生活习性。
1.4毕业实习 广泛的联系多家实习单位,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市场,尽可能的适应社会环境,加强实践操作,弥补平时学习的不足,成为真正有较高社会价值的毕业生。
1.5完善考核制度 加强理论水平的考核,完善实践考核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6编写实用的专业教材 制订新的教学大纲,对教材进行改革和编写,使教材内容更加适合培养技术应用型中药专门人才的需要。
2突出特色的教育方向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毕业生所学的东西有没有市场,已成为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成为学生是否肯下功夫努力学习的动力。而如何提高中医学专业大专生的市场竞争能力,使他们尽快适应市场,也是学生们日常谈论的话题。事实证明,目前的社会状况,对于一些中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大力发展专科教育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由于本科院校对专科教学相对不足,专科院校就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良好的弥补。而社会即有相当的专科、专病市场及时抓住这一市场契机,在大专生中突出专科、专病教学,尤其是开设较有特色的地方病、多发病、常见病专题讲座。利用有限的时间,集中精力,力求讲深、讲透几个最具代表性的病症,使学生达到一接触临床便能熟悉操作,使他们学以致用。尽快确定在一些病症诊疗上的相对优势,提高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经过近几年的专科实践显示,积极引导中医学专业大专生走专科之路,开展专题讲座’特别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收效明显,它正日益受到众多学生的关注与欢迎,不失为今后中医学专业大专生教学改革的方向。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高等医专学制较短,临床课的学时较少,要有效的提高高专的临床思维判断力和技能操作水平,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将其培养为实用型卫生技术人才。
3.1基于问题的教学法 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或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讨和实践以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教学前先对预先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预习,收集资料,然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和讨论,有效的指导。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主动联系,促进学生认知策略的发展而进行。
3.2增加学习气氛 大专院校学生“中间力量”较多,容易影响其他学生,且这部分学生多数在班级中比较活跃,在自习课及课余时间会带动其他学生进行与课堂无关的活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让他们的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鼓励学生多阅读相关专业的书籍,多参与学习心得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3增强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大专生一般担心找不到工作,对未来认识模糊不清,且有部分学生因毕业后在工作中表现不好而失去工作,因此,他们容易形成焦虑的心态。要通过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观的培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心理辅导,参观医院。多提供就业信息,增加动手操作实践课程,实习就业指导,人际关系指导等帮助。
4小结
1 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思路
未来临床医学需要两类人才,第一类是具备现代医学高精尖技能为主的人才;第二类是具备全科型和公共卫生以及预防、康复、养生等综合性知识人才[2]。笔者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基层医院进行调研,结果发现:中医疗法在慢性病的康复治疗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也有资料显示:西医院各科室 80%以上医师在临床过程中使用中医药,其使用中医药的原因是临床需要[3]。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就是面向基层培养适合临床需求的应用型医疗卫生人才,临床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以前中医难学不易掌握、老师教学蜻蜓点水、学生学习走马观花的现象。改革教学思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中医特色的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结合临床慢性疾病引入中医康复医学技术,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2 根据临床实际,调整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中医特色优势及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笔者重新制定了《中医学》教学大纲,在总学时(54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实训学时,将理论学时减少为36学时,实训学时增加到18学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为2∶1,把实用性不强而又艰涩难懂的中医知识变为自学,减少理论知识讲授,增加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训练。在实施过程中,除加强学生中医基本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训外,并根据临床实际需求组织临床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老师编写教材,增加了专病专治的教学内容,培养临床急需的实用性人才,以发挥中医治疗技术的特长及优势。 转贴于
3 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技能训练
临床医学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现代医学,中医学习时间很有限,要在短时间内把中医的理法、方、药等都掌握是不可能的。针对这些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改革。根据中医特点对教材进行取舍,突出重点讲授,减少面面俱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增加自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如中医《诊断》讲授中,适当地增加多媒体的应用,以图片、声像等效果加深学生从望、闻、问、切方面对疾病的认识;《辨证》教学过程中则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应用前面所学知识对常见病证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中药》一章涉及的内容多而琐碎,则采用启发指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繁多的中药进行归类比较,学生自己整理、比较记忆,这样可以事半功倍,记忆深刻;像《中医发展史》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常见病证》学生通过前面知识能够自己学习理解的内容等,都引导学生自学;《常用腧穴》则引导学生互动,穿插扮演。在实训教学中,我们摈弃了全班学生一起看电教、老师单独示范的教学方法,鼓励中医教研室老师参与实训教学,一班分解成7~8个实训组,采用小班上课,老师逐个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教学方法,既保证了每位学生都有充足动手训练的时间,又能及时得到老师的矫正指导,以确保掌握正确的实际操作。在整个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指导、及时矫正与学生的操作训练紧密结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教学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 改革考核方法,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中医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也进行了改革。我们把《中医学》成绩分为四个模块,即:理论考试成绩、实训考试成绩、理论课堂成绩、实训课成绩,其比例为:总成绩(100%)=理论考试成绩(40%)+实训考试成绩(40%)+理论课成绩(10%)+实训课成绩(10%)。操作方法为:理论考试成绩是通过优化试题,常规试卷笔试来评定;实训考试采用“模拟实践”的模式,学生随机抽题签,每张题签有4道题,每题10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操作,全部正确得40分;理论课成绩包括理论课出勤情况及理论课平时成绩;实训课成绩包括实训课出勤情况及实训课平时动手训练情况。并增加了学生评教内容,完善了评教细则,除了以前对理论老师评教中的仪表教态、教学方法、教书育人等内容外,对实训老师的评教增加了实训方法是否得当、实训环节是否完善、教师的示教及指导是否到位等,一切考核是否有利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5 效果
第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进了师生关系,提高了教学效果。在改革教学中,笔者随机对进行改革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与传统教学模式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改革后的实训教学模式深受绝大多数学生欢迎,进而激发了学生对中医学习兴趣,提高了《中医学》的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的满意程度,增进了现代大学的师生关系。
第二,促进了专业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等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有全面的中医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从而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刻苦钻研,通过各种途径来充实、完善自己,提高业务素质,也就提高了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中医特色 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一、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每一学科基本的教学条件之一。尤其是中医院校开设的预防医学专业,在专业方向上存在着很大的优势,因为深厚的中医学理论与预防医学专业存在着天然的结合点,中医在早期就提出中医治未病的成熟理论,这就使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就业方向更灵活,专业口径更宽阔。因此,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是中医院校预防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针对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属于初期发展阶段,师资队伍比较薄弱的特征,教师队伍建设应以引进和培养有资历、有经验、有科研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为首要,以培养、稳定骨干教师队伍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一支数量够、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优良、治学严谨、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向预防医学专业教师倾斜的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确保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
随着国家对社区建设的逐步重视,投入的进一步加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更多的将走向社区工作,因此,为突出中医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的特色,修订适于中医院校该专业发展的教学培养方案,如将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学科融入预防专业的学习中,让学生毕业后在社区工作中技能更多,能力更强。同时,为了宣传、突出预防医学的特点,开展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的有效形式。建立中医特色的预防医学“五大卫生”的教学梯队,严格主讲教师岗位资格,严把教学质量关。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材建设。要突出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特点,可能在教材建设上还存在着学生无教材或无材可参考的现实,因此,组织教学团队,编写适用于预防医学中医特色学科的教材是主要任务之一。同时,我们应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不能滞后于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应紧跟全国西医院校预防医学的大发展,并突出中医特色。
4.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要建立和完善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充实专业课实验室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学科具代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同时,探索中医、中药与预防医学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5.加强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建设
毕业论文是预防医学专业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学生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的一项主要表现形式。论文写作的好与坏,直接反映了学生在学校、医院、疾控和监督所所学基本功是否扎实及科研能力的强弱,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必须加强管理,确保质量。从实验的选题、开题、实施及统计分析都应严格按照专业要求来做,不能与临床医学生要求一样,因为,我们着眼的是整个人群的监控和环境,并最好能突出中医特色。
二、加强专业教风与学风建设
摘要为了进一步推动健身气功在高校、尤其是在医学类高校中的开展,突出健身气功的建设价值,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医学院校医学专业学生的健身气功认知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健身气功在“治未病”健康工程中的价值进行阐述,突出健身气功对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关键词医学专业健身气功治未病认知
一、 前言
健身气功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较流行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四种健身气功外,后又陆续编创了“十二段锦”、“太极养身杖”、“导引养身功十二法”、“马王堆导引术”、“大舞”等五种健身气功新功法。九种健身气功的功效相近,强身健体,提高身体免疫力,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习练。2003年2月,国家体育总局已将健身气功确立为第97个体育运动项目,意味着健身气功在进行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应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医学类院校中更应广泛开展,通过调查研究,国内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体育课都开设了健身气功,但具体效果如何,学生对健身气功的认知状况又如何,这对今后健身气功在高等院校的普及开展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研究调查,以期为我国健身气功在高校的蓬勃开展尽绵薄之力。
二、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学生30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10名,共计510名。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健身气功教学的相关文献资料,对相关资料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并做分类整理与综合。
2.问卷调查法:对上述730名学生发放《健身气功对医学专业学生重要性的认知调查问卷》510份,回收505份,有效问卷505份。
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的所有数据,利用统计软件SPSS13.0和Excel进行数据的整理、处理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健身气功的重要性
1.健身气功的功法均蕴含着中医学的整体观
健身气功在其孕育发展衍变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地与中医学和传统哲学等其他文化形态相互交流与渗透,其功法动作编排及习练一招一式的技巧均体出中医学形、气、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如健身气功・八段锦中的“五劳七伤往后瞧”,不仅要回眸一望同时要有下肢的沉浮、上肢的转摆和整个身体的配合;健身气功・八段锦功法中强调左右对称上下相合,动作布局需中正大方不偏不依;健身气功・六字诀外圃内方含蓄内敛,外示安逸内蕴雄浑;健身气功・五禽戏内和五行外和三才,仿生自然和谐统一。从而使健身气功从动作节奏和风格上都充分体现了中医学“视自然万物为一体”的整体观念。
2.健身气功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所面临的学习、就业、生活等各方面压力逐渐增加,致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强迫、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目前教育学和心理学值得探讨的问题。体育锻炼尤其是传统保健运动作为一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已逐渐被人们认可,健身气功要求心静体松、精神内敛、调整身形、以意导动、心平气和、排除杂念、坦荡安稳,最后达到自我调整,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这样可以使练习者既无大量的体力消耗,也无精神上的高度紧张。练习健身气功能够调节心情、缓解压力、化解不良情绪,有利于处理各种生活、学习或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心理问题,使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趋于缓和;同时给人带来青春的活力和生活的乐趣。由此可见,健身气功可以调整大学生的心态,对大学生的抑郁、焦虑等不健康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健身气功既和自己专业有一定的关联,更重要的是练习健身气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健身气功在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早在两千多年前,扎根中华古老文明土壤上的中国医药学,就提出了整体观、平衡论、“治未病”等一系列关于维护健康健身养生的理念。“治未病”为核心的前瞻性预防保健理念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底蕴和思维的体现,它不仅有医学、自然科学的属性,而且具有哲学、人文科学的属性。“治未病”理念及其相应举措是中华传统健身养生术的特色和优势之一。而健身气功等传统锻炼项目是强身健体预防保健“治未病”的“简、便、验、廉”的有效措施。健身气功强身健体的功能不仅包含躯体的健康,还包含心理健康,健身气功康复养生功能不仅能够“治未病”,还能够“防老化”,益寿延年。
(二)医学专业学生对健身气功的认知分析
1.医学专业学生缺乏对健身气功的了解
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养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以自身形体活动、呼吸吐纳、心理调节相结合为主要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悠久文化的组成部分。
表1目前我国较普及的四种健身气功了解程度调查 br>
通过表1得知,医学专业类学生对健身气功的种类数量知之甚少,80%的同学认为健身气功只有一种,也就是自己学习所学过的八段锦,25%的同学知道健身气功有两种,即八段锦和易筋经,通过对学生的询问,易筋经一词大多是在电视,网络、小说中了解到,对其了解也只停留在少林武术的宣传中。3%的同学知道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这三种健身气功,但对后两种也不甚了解,只是听说过,或者偶尔见其他锻炼者练习过。所有被调查的同学中,知道四种健身气功的同学占0%。说明医学类学生对健身气功的了解程度较差,大多数同学只是在被动学习健身气功。
2.医学专业学生对健身气功健身价值的认可度不高
健身气功是以健身为目的,以较为和缓的形体活动为基础,身心状态趋向于调身、调息、调心合一的体育运动项目。也就是调节肢体、呼吸和心理的一项体育运动。
表2医学专业学生贵健身气功健身效果的认可度 br>
健身气功的健身价值在社会上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健身气功也逐渐成为人们业余锻炼的主要运动。但通过表2可以看出,医学专业学生对健身气功的健身价值认可度不高,10%的同学认为健身气功的健身效果较好,通过了解,这10%的同学从小不喜欢高强度、有身体接触的运动,因而在大学体育选修课时选择了健身气功,通过学习,逐渐喜欢上了健身气功,平时锻炼的项目也逐渐偏向健身气功。33.3%的同学认为健身气功健身效果一般,只能作为大学生锻炼身体的一个辅助项目。30%的同学在学习完健身气功后,对健身气功的健身价值不清楚,只是在被动的练习健身气功。26.7%的同学人为健身气功没有健身效果,认为健身气功的运动量太小,不能起到健身的作用,认为健身气功更适合老年人练习。
3.对健身气功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积极作用的认知度
传统中医学“治未病”提倡预防为主,健身气功秉承了这一原则,强调练习的出发点就是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及延年益寿。
表3医学专业学生对健身气功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的认知度 br>
但我们通过表3得知,在所调查的学生中,只有14.7%的学生非常清楚健身气功在“治未病”健康工程中的积极作用,他们知道健身气功锻炼均以中医阴阳学说为指导,强调阴阳平衡。25.3%的同学对其认知度表示清楚,知道健身气功是目前社会上比较重要的锻炼项目之一,是引导人们走向科学生活方式的桥梁。37.3%的同学对健身气功在“治未病”工程的作用表示模棱两可,知道健身气功是以中医学为科学依据,但其具体内涵却不清楚。更有22.7%的同学完全不清楚健身气功与“治未病”之间的关联,只能在被动的练习健身气功,主要目的是拿到应有的学分。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查可见,目前医学专业学生对健身气功的了解还是非常薄弱,大多数学生知道的健身气功只是自己在体育选修课程所学的八段锦,其它形式的健身气功都不太熟悉。
认为健身气功有健身效果,但健身效果一般,大多数学生还是喜欢趣味性较强,对抗性较强的运动,他们认为健身气功更适用于中老年人,对自身健身气功的锻炼存在疑虑。
健身气功在“治未病”工程上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超过一般的学生对其认知度上表示不清楚或者模棱两可。
(二)建议
1.加强对健身气功的宣传力度。健身气功和医学都是致力于提高或者改善人体身体健康的科学项目,医学院校作为接受医学教育的集中场所,具有丰富的内外部资源,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特色、教学设施对广大学生进行健身气功知识宣讲和功法的传授与交流,所起的作用无疑是事半功倍的。同时举办一系列医学专业知识与健身气功相联系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对健身气功更有兴趣。
2.改善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健身气功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高超的技术教学水平,可以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但体育教师在传授正确、科学的技术动作外,更重要的是应对学生讲解健身气功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健身气功,从而能够更有效与自己所学的医学专业相联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 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新功法丛书六字诀、五禽戏、八段锦、五禽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 陶胜国.论健身气功在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中的价值[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6).
关键词:涉外医学; 英语听说; 分阶段
一、 实施背景
英语听说能力是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指标,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社会对于人才要求的提高,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用外语进行有效沟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涉外医学生是培养以医学知识为“主”,外语知识为“辅”的高素质外向型、复合型人才,也是社会急需的涉外人才。
广西中医药大学2001年设立中医学(对外方向,六年制)专业,以培养掌握中医知识为主,英语技能为辅的国际型临床中医学人才为目标;2005年起招收护理学(英语方向,五年制)学生,培养从事临床护理和护理对外交流的高级专业人才。中医学(对外方向)和护理学(英语方向)专业(以下简称“涉外医学”专业)是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专业,在专业定位上强调“专业+英语”的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加大英语课程,尤其是英语听说课程在总课时中的比重,结合实际,全面贯彻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上“以听说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实用能力”的目标[1],培养高素质涉外医学专门人才。
二、分阶段英语教学的内容和实施步骤
相对全国来说,广西属于教育欠发达地区,二本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少数民族区域,新生入学成绩相对偏低,听说能力较为薄弱。一项对2010级中医学(对外方向、骨伤科学方向)、护理(英语方向)、药学、中药学等专业共240名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20.8%的人认为自己的听说能力“一般”,55.4%选择“非常差”,而选择“还可以”的仅占8.8%;中学时只有14.2%“系统参加过”听说训练,“有一定训练”和“很少训练”的分别占50.4%和31.3%[2]。因此,听说教学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将涉外医学专业的听说教学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和优化阶段。
1. 基础阶段。基础阶段指大学学习的第一年,此阶段的听说专门课程主要包括:英语语音、基础听力和英语口语等,保证每周有2-3次听说课程。另外,像精读课、泛读课、欧美文化课等其它的英语课程中,有意识地将教师授课和学生的presentation结合起来,目的是培养良好的语音面貌和听说基本技能。同时,将课堂训练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戏剧比赛等听说活动创造良好的听说氛围,培养学生兴趣和参与听说活动的热情。
2. 提高阶段。提高阶段是在校学习的第二、三年。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能力,从刚开始的“不敢说”到现在的“敢说”和“会说”,重点强调听说表达的技巧性和有效性。这个阶段开设的听说专门课程有:高级听力(新闻英语听力)、英语演讲等。高级听力课以VOA,BBC电台的英语新闻为主,因为新闻注重时效性,讲述国内外大事,学生比较感兴趣。而英语演讲课强调沟通的技巧和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利用每年在广西南宁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中泰传统医药学术研讨会、亚洲护理大会等国际性医药会议,与组委会密切合作,输送学生参与到活动的组织、筹备和各项服务中,达到了锻炼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效果。
3. 优化阶段。优化阶段指高年级阶段。此阶段主要学习医学相关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因此,听说课程设置的重点是将专业知识和英语听说结合起来,设置国际学术会议演讲(专业英语演讲)、医学英语听说及其它专业双语课程。专业英语演讲是从08年开设的特色课程,以模拟举办一次中医学(护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内容,从会议筹备、发言、问答等流程都全部由学生完成,突出培养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这些课程授课教师通常是具备医学和外语双重知识背景的“双师型”教师,能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此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外国留学生临床实习的机会,与他们一同实习或给临床主讲教师担任翻译,拓宽途径提高学生的临床医学听说水平。
三、问题和对策
1.人才培养的目标问题。
人才培养首先应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因素[3]。涉外医学专业开设时间不长,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和摸索。国内其它许多医学院校还开设了英语(医学方向)和英语(国际护理方向)等类型的涉外专业,和广西中医药大学涉外医学专业培养医学高级专门涉外人才的目标不同,这些专业是以培养以英语专业为“主”,医学知识为“辅”,在修业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和手段等多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无论是培养哪种类型的涉外人才,都应注重设立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涉外医学专业尤其要以提高涉外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外语沟通能力,培养能够有效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国际型临床涉外医学高级人才。
2.课程设置的问题。
课程设置的优劣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影响,课程设置要以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基础,同时还要兼顾就业市场的需求。课程中至少应该包括几大模块:医学基础课程模块、英语专业课程模块、医学专业课程模块、医学英语听说课程模块和涉外医学实践模块。在课程设置上碰到的主要问题是:涉外医学相关的课程,尤其是双语课程数量较少的问题及课堂教学和临床研究、临床实践脱节比较严重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有两个解决办法可供参考:第一,增加涉外医学专门双语课程,双语课程教学是培养外向型专业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4],双语课程的设置使专业知识学习与语言知识紧密结合,达到“学中用”和“用中学”的良好效果。第二,设置临床专门实践课,将外语学习的课堂延伸到临床中,在实践中检验听说能力并反馈到课堂学习中。第三,各模块课程可根据本专业方向和特色来设定。中医类高等院校可以设置中医英语类,护理英语类听说课程,如中医英语口语课,临床护理英语听说课、国际会议演讲课等,突出人才培养特色。
3.提高教师全面素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人才优化、培养和引进,医学院校外语教师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学历、职称等方面都得到了明显提升,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医学院校英语相关课程教师都是英语相关专业毕业的,大部分教师没有学习过医学有关的课程,更谈不上医学系统知识的培训。由于工作需要,他们当中的部分教师投入到医学相关英语课程的教学中,会对有些知识难以理解得透彻,造成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学习过程中通常会感觉到“吃不饱”,也“吃不好”。针对这一状况,应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第一,尽可能安排有英语和医学知识双重知识背景的教师授课,特别是各医学高等院校一般都有附属医学,有条件的学校可邀请附属医院中从海外毕业的医生担任主讲教师。第二,制定在工资、福利等方面的配套措施,积极鼓励英语教师学习医学专门知识并取得学位,同时也鼓励医学(药学)等专业教师学习英语,特别是英语听说,提高自身的英语表达能力。第三,积极引进相关的人才,不断将新鲜血液充实到教师队伍当中。广西中医药大学外语部在学校支持下,通过一系列措施,鼓励教师攻读医学学位,将在岗教师中具有英语和医学双学位(专业)的教师比例提高到20%,为提高涉外医学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了保证。
四、结语
涉外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担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专门人才,吸收和融合中西医学知识,为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进一步发展服务的重要任务。涉外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许多探索和实践需要完善和提高。涉外医学生英语能力培养要紧紧抓住以听说能力提高为突破口,分阶段、有目标的逐步实施,不断探索和总结,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 全面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讨会发言摘要[J].中国大学教育,2009(9):79-84.
[2] 周锋.中医药高等院校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研究[J].新西部,2011(12):206.
[3] 严辰松.与时俱进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J].中国外语,2004(1):67.
[4] 沈勤,孙秋华,李玲.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护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05,24(4):71-73
摘要: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中医学课程,旨在使西医专门人才了解中医学科的基本思想,熟悉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方法,为实现中西医结合奠定基础。对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旨在为中医学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以便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中医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中医学是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以其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在世界医学界中显示其神奇的魅力。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的发展和规模出现明显的滞后和萎缩。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化和疾病谱的变迁,中医辨证论治的模式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如在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康复理疗、养生等方面独具优势,中西医结合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在西医院校,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中西医又属于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医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学周期短,加上中医理论本来就抽象深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思考和探讨。
1.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安排少的矛盾
西医院校开设的《中医学》课程大体相当于中医药院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及临床各科和针灸等多门课程的合编或精简,几乎囊括了中医学领域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部内容,成了中医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版,这些内容在中医院校大约要花4年时间,上课时数不少于600学时;而大多西医院校缩减到48-74学时,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尤显突出;教学中许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大多数学生对中医理论感觉接受与理解困难,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时安排少,通常理论讲完后,留给临床教学的时间就很少了,这样就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也会产生反正学了也看不了病的思想,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习兴趣浓厚与精力投入少的矛盾
学习兴趣浓厚但精力投入较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到,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中医是有兴趣的,认为学习中医是必要的,下课休息时间,经常有学生咨询中医理论及治疗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中医学抽象难懂,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很多学生希望通过一学期的中医学习就能熟练运用中医诊治疾病,并普遍对中医学教学效果期望值过高。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容易使学生遭到挫折,进而灰心丧气,出现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甚至缺课。
1.3 教学方法滞后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大部分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遵循“灌注式”教学模式。缺乏课堂的活跃性,缺乏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过程,缺乏学生的积极性。而中医学是从实践中来,以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并认为天人相应。同时在讲授中医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深深印上了西医理论基础的烙印。所以,不能再以“灌注式”讲授中医学,这样学生理解不了中医理论,就会产生逆反、拒绝心理,甚则认为中医学是伪科学。
1.4 校园内营造的传统文化氛围薄弱
中医学属于生命医学范畴,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以天地人、文史哲、儒道佛、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的人文内容、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故有“医道同源、医儒同源”之说、“济民之术”之称,学好中医,也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广泛内涵的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的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感性认知,发挥着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磨练意志等多种功能。然而,西医院校中的中医文化氛围薄弱,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人文教育显得更加苍白无力,提高学生医德修养,增强医患沟通能力是当前医学教学的重大课题[1]。
2.教学改革探讨
2.1 优化课程知识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规定的课时内比较系统地获得中医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中医学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处理中医问题的能力和兴趣。应针对3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注重中医诊丙思路的讲解,侧重于讲解四诊技能和辨证处方规律,让学生理解从中医学角度改如何去诊断和用药,提高学生辨证论治的本领[2]。应加强中医思维能力的培训,以辨证论治为主线,理法方药一条龙,使其成为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课程综合的轴心,以较好地反映中医学的学术特色,体现临床思维,展示临床过程。应加强案例教学,以常见病症的临床思维与临床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反映中西医理论及技能的综合,以便在工作中做到中西医互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刻领会教材精髓,并进行严格细致的剖析,根据教学目的、教学课时、临床教学特点,选编、重组、加工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用教师自己的教学语言传授最简单经济、最实用有效的知识;我校中医教研室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对《中医学》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将经络与针灸学合为一章讲授,仅安排2个学时的理论课和4个学时的见习课;将中药和方剂两章化整为零,分为2部分讲授。将中药的基本理论和方剂的基础知识合为一章讲授,时间为2学时;同时将中药、方剂各论的内容融入治法中讲授,安排2个学时;将四诊和辨证合为一章讲授,其中四诊讲授理论课2学时,主要讲授四诊的主要内容望舌和切脉的主要方法和注意事项。辨证主要讲授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各占理论课2学时;再安排2次见习课共4学时。
2.2改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以提高中医学教学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彻底改变以往满堂灌式课堂教学模式,将讲授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到大量的临床资料和信息,了解医学动态[3]。
病案分析法:就是将临床典型的病例展示在学生面前,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的教学方法。利用病案分析法进行中医学的教学,较大幅度提高了中医学临床教学效果,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系统的回顾,以及中医临床的深入了解。
直观教学法:可采取病例讨论分析,录像教学,专题讨论,综述报告,多媒体教学法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形象思维法:即建立在宏观自然观察、表象观察的基础上,并以哲学为核心,注重整体联系和感悟、推理、推测自然,高度概括、高度抽象;中医学独特的司外揣内、取类比象等认知方法属于形象思维,在教学中,加强形象思维的训练,用表象和形象化的语言解释枯燥的名词术语。
双向交流课堂教学法:即倡导学生自主、交叉、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独立地探究问题所在;交叉性学习是综合多门学科,把知识交叉融合在一起;合作学习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共同参与对问题的共同探讨,研究发现采用双向交流课堂教学法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总之,在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教授学生在中医学学习方面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掌握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学习技能,改善远期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习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的先进教学经验,注重专业知识更新和加强教学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适合医学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牛彩琴,刘浩,张团笑.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现状分析[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8):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