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32:37
导语:在农业经济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产业链延伸;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832059
1夏县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夏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是全县人口最多、地域面积最广的产业,虽然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却是全县31.8万农民生活的保障产业和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具有独特的经济地位。夏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近致力于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县、山川秀美的文化生态旅游县和技术装备现代化的轻工业医药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所占比重最大,总产值处于稳中有升的状态,尤其是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产量稳中有增;为服务业,其比重仅次于种植业,2013年总产值达到24000万元,增幅达16.6%,是增幅最大的产业。
2夏县农业经济发展限制因素与不利条件
2.1农业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夏县在发展特色农业经济上是典型的农业县,土地是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土地总面积135066.43hm2,农用地比例最大,面积为123704.56hm2,占总面积的91.59。近年来,随着天气的持续干旱,全县地下水位下降较快,无法灌溉;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缓慢,加上工程总投资大,任务大,政府补贴少,群众负担过重;种植作物不统一,需水周期不一样,大面积实施节水工程有一定难度,这些都是导致节水工程发展缓慢的原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夏县地下水可利用量4945万m3,而多年平均(2001~2005)开采量7154万m3,年超采2209万m3,开采系数为1.2,属严重超采区;用水结构不合理。
2.2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先进技术普及率低
近年来农夏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但是没有在经营机制上实现实质性的突破,缺少生产大户标准化经营,农业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大多数为传统的家庭分散经营模式,缺少建立现代农业的综合服务体系。夏县总体农业专业化水平比较低,缺乏技术的支持创新,难以建设出标准化高的生态农业园区。大多数为散户经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不到位,难以发挥农业组织的作用,社会化服务率比较低,使农业先进技术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3农产品分布较散农业产业开发程度低
蔬菜基地建设和设施农业的发展速度较慢,总体规模比较小,产业优势难以发挥,龙头企业比较少并且加工能力相对比较弱,导致夏县的蔬菜和设施农业的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品牌化的程度比较低,全县6镇5乡、超市和各大型批发市场,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市场准入标准相对较低,难以带动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夏县农产品产业的发展。
3加快促进夏县特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完善灌溉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围绕示范区建设规划,扩大灌溉面积,改造配套田间工程,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完善灌溉服务体系,提高现有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节水园区,发展节水灌溉。围绕粮、菜、果、棉核心示范区建设,加强水头、南大里、胡张、裴介、禹王等乡镇的改善。按照粮、菜、果、棉产业核心区、示范区建设规划,根据不同农作物生长规律和农艺操作规程,重点推广以下节水技术模式:在以井灌为主的示范区主要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的节水模式。
3.2延长产业链及市场建设
建设一个县级高标准综合批发市场和3个乡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配套建设蔬菜冷藏保鲜库。具体是庙前镇杨村、瑶峰镇解村、南大里乡南郭村3个蔬菜批发市场和瑶峰镇南关村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提高蔬菜加工转化率,解决蔬菜鲜销比例过高,加工能力不足问题,重点培育建设年加工蔬菜10万t以上龙头企业3家,加快蔬菜产业提升,进一步形成蔬菜规模化集约化,培育建设年收入10万元以上蔬菜专业种植大户100户。
3.3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经济发展
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粮食、蔬菜两大主导产业,形成“基地为主、园区引领、片区覆盖”的经济圈和产业带,采取“三大区域、四大基地”的布局结构,建成区域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布局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综合功能齐全的现代生态农业强县。3大区域分别为:生态经济林涵养区,局于东南部海拔1200m以上的山区规划进行生态恢复和荒山、荒坡治理,突出生态园林和优质干果经济林带建设,形成梯级层次的生态景观。优质苹果生产区:布局于海拔700~1200m左右的丘陵地域。高效综合农业生产区:个乡镇的平川地区。4大基地:粮食基地、蔬菜基地、林果基地、农产品加工与物流基地。
参考文献
[1]刘丽伟,高中理.以“双创”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探析[J].经济纵横,2014(11):50-54.
[2]许庆,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03):59-71,94.
[3]李春红.对我国发展农业板块经济的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10(04):5-7.
【关键词】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将,综述研究
一、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思想萌芽于美国。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Kenneth E. Boulding)在 “宇宙飞船理论”(Spaceship Economy)指出“地球就像一艘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 ,要靠不断消耗和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 ,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 ,肆意破坏环境 ,就会走向毁灭。”随后,1990 年 英 国 环 境 经 济 学 家 皮 尔 斯(D.Pearce)和 特 纳(R.K.Turner)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书中首次严谨而学术的规范了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 ,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随后,20世纪末21世纪初,德国与日本也相继对循环经济进行定义。
从此,循环经济的概念被流传至更多国家地区,掀起了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热潮。自从循环经济首次于于 1998 年由翻译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引入中国 ,随后大批学者分别从微观宏观层面对循环经济进行了研究。
在微观方面部分学者研究了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其中,有些分别从法律调控层面和汽车回收工程入手。而另有一些,分别对清洁生产、生态工业与循环经济的关系、作用和构建总计达70种循环经济产业化体系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为后来的微观应用研究做了铺垫与基础。
在宏观方面研究,大部分学者都针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和如何运行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方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同时运用生态学与经济学的规律,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同时应系统的做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循环,并着重对经济运行系统的关键点进行改进以实现经济系统运行最优。而循环经济模式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延伸产业链,实现循环经济的3R原则。
二、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我国早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循环型农业雏形己经形成,根据农业生产过程是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过程,有学者提出了“循环农业”一词。随着循环经济在我国受到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研究,他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对循环农业进行了定义,大都将其定义为基于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之上的一种农业经济形态。并提出以绿色 GDP 核算体系及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为导向,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的各种资源要素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加以统筹协调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随后,宣亚南等进一步指出,“循环型农业”的实质,要把农业关联产业经济活动组织成“自然资源——产品或产成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使农业产业链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最终,尹昌斌、唐华俊、周颖指出循环农业最主要特征是产业链条延伸和资源节约。并进一步指出循环农业的概念经历了循环型农业、循环节约型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最终演变为循环农业。
随后,学者对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和主体行为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的指标,发展模式也有不同角度的分类。根据不同组织方式,分为5种发展模式;根据循环规模不同,目的不同分为局部、内部和整体的三种循环;根据不同功能提出了立体复合型、物质循环利用型、能源开发利用型、综合发展与全面建设型、以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型以及观光农业型六种模式。
也有学者将我国当前发展循环农业的主流模式分地区归纳:南方“猪一沼一果”生态模式、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 、西北地区“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平原地区生产生活循环链条模式、农业生态园区循环模式以及农工商循环模式。
关于循环农业发展中主体行为,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农户的角度出发,对循环农业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有资源、资金限制,法律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缺陷,循环产业链条未形成,农业废弃、环境破坏严重,农民素质、农村管理低等操作性薄弱的问题。
三、总结
自然资源的有限,而人类借发展经济的理由无限制的索取,从而导致生态环境平衡被打破,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各种极端气候,干旱、暴雨、冰冻雪灾;恶劣天气沙尘和雾霾等已危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所有名列世界前茅的总量在被平分之后也会微小的令人惊诧,故而,转变经济发展形式,有效利用资源,在增加经济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经济质量与效率,发展循环经济是必要而必须的。
农业循环经济是由循环经济发展运用而来,在我国的发展时期较短,理论并不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那样成熟。并且由于我国农民人口数量大,农村经济平均水平较低。而传统的“高产出、高消耗、高废弃”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然使原本就质量不高的资源环境遭到了破坏,即使使用先进技术,农业生产效率一直不高。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循环农业在我国不同地方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但是目前全国的循环农业发展并不均衡,仍需进一步的分地区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德敏,王文献.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师,2002(11):8-9
[2]马荣.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J].中国环保产业,2005(5):43-46
[3]徐嵩龄.为循环经济定位[J].产业经济研究,2004(6):60-69
[4]宣亚楠,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2):27-31
当前,我国已经制定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发展方向,并且具备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农户与企业应积极探讨可以实现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新型模式,在不同的地区不同选择不同的模式可以助力于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为了给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并且健全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这样才能使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并充分体现出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
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形成机理;模式选择;政府管理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剧,中国农业在近50年的快速发展历程中也逐渐摸索出符合中国实情的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时至今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面对资源节约型社会创建过程中出现的难题,要保持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源,在循环经济体系下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2013年1月23日,国务院下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通知中第4章就构建循环农业体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要求“农业领域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至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秸秆利用率、渔业养殖废水利用率以及林业‘三剩物’利用率都达到8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深入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农业发展模式,并且要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与实践出发,探索也可以促进我国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机理
循环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农业实现高效生态也需要充分的利用循环经济的原理与技术方法。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形成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是由于在循环经济的引导下,当前高效生态农业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目标,并且具有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同时具备了相对稳定的发展基础,这些因素的具备促使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
(一)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目标
高效生态农业是在循环经济系框架上形成了最先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下的高效生态农业不仅体现为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化解、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还将体现农业生产在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三效合一目标的实现。高效生态农业在目标机制的作用下,开启了发展之路。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经济目标要求在产品开发与生产方面,不仅要做到质优、营养、安全,还要追求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以期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开发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形成完备的农产品生产链条,吸收更多的社会从业人员参与到农业产业中来。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社会目标就是使农业不再以单一的农业生产形式存在,而是需要进一步挖掘农业生产的传统文明、文化与精神财富,通过为城镇居民提供旅游休闲、民俗文化传承等服务内容,发挥示范辐射功能,给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生态目标则是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节省自然资源的利用。充分利用农业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以及减弱噪音等功能,使其生态效益显现出来。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
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方向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指导、参考、约束与监督。结合我国农业经济、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实际,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高度协调统一的方向发展。农业系统内部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与各要素要协调统一,农业系统要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例如,园区利用沼气池对农业废弃物、人畜粪便以及生活垃圾等进行无大排行化处理;采用暗埋污水管道,对污水进行分类回收与再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其次,高效生态农业应该向着安全性方向发展。即保证资源使用安全、农业产品安全以及环境安全,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防止地区农业盲目发展。再次,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应与地域特征相符合,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令传统农业与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当地的农业产业格局。只有农业产业实现优化,并且将地区农业生产特色发挥出来,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效益的高效获取。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基础
高效生成农业的形成,实现农业经济循环,需要具备坚实的基础。我国发展高效农业首先在自然资源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众所周之,我国的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处于优势地位。土地类型丰富,土壤肥沃,并且水系十分发达,特色农产品数量极大,这些都为高效农业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其次,高效农业形成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给农民以基本保障,我国政府围绕农业出台了系列扶持与保障政策。2015年最新公布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中提到“要将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补贴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这一方案的出台给“十三.五”高效农业的发展又打了一支“强心剂”。最后,相对领先的科研攻关能力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长沙沃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彭焕新秉持“依靠科技,打造特色农业”的理念,通过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农科院等深入合作,研制出富含营养的迷你型香薯。灰头土脸的香薯经过2个小时的加工摇身一变成为了20多种香薯产品,不仅深受消费者喜爱,并且经济效益翻倍。综上,农业生产资源优势、优良的政策环境以及强劲的科学技术为高效农业的形成共同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模式选择
选择符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实情的生态农业模式,发挥生态农业模式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创新模式体现循环经济原理,并收获循环经济效益是涉农企业、农户以及政府部门努力在探讨的。当前已经在部分地区取得成功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户公司带动型以及农牧结合型等几种。以下就几种创新性农业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是指由大型企业发挥在农业开发与经营的主导作用,采用“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围绕一个产业类型,或者一种产品形成一个生产链条。这种农业生产模式将散落于农村的农户聚集到一起,在龙头企业的带领下,形成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格局。由于这种经营形式最大的优势在于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管理理念都具有先进性,尤其是在资源的循环利用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等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优势。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农户,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生产材料统一供给,生产过程统一标准,农产品统一回收,实现了高效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带动型高效农业生产模式的最典型代表当属广东省的温氏集团,自上世纪80年代,温氏集团就大胆采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进行肉鸡的饲养,通过这种模式与农户有机结合,与农户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了切实的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还建立了风险基金制度,保证每个农户收入超3万元。温氏企业在与农户合作的过程中,注重规范农户粗放浪费的经营方式,引导农户注重生产资源的节约,要求农户注重生产环境的保护,让农户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注重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以保证农户可以持续与企业进行合作,并得到丰厚的回报。
(二)农户公司带动型
这种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是指以农户家庭为经营主体,将多户农户联合到一起,以固定的经营场所为经济主体,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拓展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为其开拓更广阔的农村经济市场。例如,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共有乡镇12个,人口近35万,其中超过30万为农业人口,但是却仅有水浇耕地16.3万亩,人均不足半亩。自然资源底子薄,农业科技应用范围小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多制约。不仅无法实现农业的高效生产,更无法实现循环经济。在这种情况下,长子县一些农户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下,联合参股成立了农户公司,通过农户公司的形式将农村闲置的资金、技术与劳动力聚焦到一起,确定好投资目标后,共同参与农户公司的管理。截止到2014年底,实现较大规模效应的农户公司达到了200个。这些农户公司立足于自身所在区域的农业生产优势,注重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及废弃物的二次利用,在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中形成规模经济,在国家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的政策引导下,向着集约农业、协作农业及安全农业的方向扎实迈步。
(三)农牧结合型
农牧结合型农业是指通过在农牧户、基地与企业之间建立快捷合作通道,使散落于市场中的种植、养殖、加工与销售环节统一起来,在农牧业培养机制的作用下,以循环经济高效农业生产为目标,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与山西、陕西、宁夏三省交接,占地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140万,由于境内沙漠面积广袤,生态环境比较恶劣,在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农业方面其自然资源不占优势。自“十五”以后,鄂尔多斯市政府深入分析区域农业的优势与不足,认识到区域畜牧业的优势与自然资源的匮乏这一现状,确立了创建“畜牧业强市”目标,确定了“以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发展思路,并分别制定了鄂尔多斯畜牧业生产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与生态目标,并且以畜牧业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绒产业、肉产业与林沙产业,将农牧区人口移至城镇的二、三产业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鄂尔多斯注重高效农业的发展方向。2015年11月建立了现代农牧业生产业链追溯体系,本市企业生产的26种无公害产品,19个有机食品以及18个绿色产品都实现了“田间到餐桌”的可追溯。这一举措也大大提升了鄂尔多斯蓄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高效生态农业的政府管理策略
高效生态农业的形成、模式选择以及实现循环经济,获得更为可观的经济收益,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尤为重要的。作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政府必须做好扶持、实施以及带动工作。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农业发展不走弯路,遵循科学发展道路,才能使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取得成功。鉴于此,政府应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加快构建健全的政策实施体系以及持续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一)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扶持力度
高效农业生产需要政府的介入,对于重点产品、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更是需要政府的特别扶持,以带动整体农业产业水平的提升。其中重点产品是指具有地方特色并且质量优良的产品。针对这些重点产品应该设立生产基地,加强检验与检疫,同时健全营销管理系统。例如上面提到的鄂尔多斯的畜牧产品就是属于当地农业的重点产品。它于2015年创建的全程可追溯系统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是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增强其市场综合竞争力。重点区域的扶持则是要结合区域农业生产实际,将农业生产区域划分为几个部分,梳理各个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重点。例如浙江省农业生产可以划分为农产品出口基地、退耕还林区、产业结构调整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区。每个区域都要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提升地区名优产品的知名度。加强重点项目扶持,则应当对重点项目进行专项论证,围绕重点项目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开发、示范园区建设与信息网络构建。
(二)加快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
国家政策环境的营造为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与保障,而政策的实施则是使政策发挥预期效能的关键。构建政府政策实施体系,首先要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使相关政策按部就班的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持续增强扶持政策的权威性与有效性。例如浙江省为了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出台了《农业节水“十三五”专项规划》,并且对浙江省生态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其次,应健全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2015年5月29日农业部、国家发展委员会、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以及水利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要“强化法律法规”,“完善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法规体系”“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依据”,同时应该“落实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等各类法律法规”。只有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才能形成系统威慑力,彻底杜绝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农业生产行为出现。
(三)积极推进组织及其制度创新
农户是高校生成农业的基层实践者,也是这项产业的具体实践者,因此,应该加大对重要农户的培养,创建具有灵活机制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让农户可以自由的参与到联合体中来,也可以自由的退出生产联合体。使其拥有更多的自,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发挥重要农户的积极带动作用,将其他分散的小规模农户也吸引到联合体中来,解决个别农户想要进行现代化生产,却又受制于资金、技术以及其他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还应该加快人才培养,抓住新培养农村建设的有利机遇,注重农民工培训,引导农业科研人员到基层去实践,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应当加强与农业机构的合作,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生产联合体的综合竞争力。最后要深化农村,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建立合理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为规模化生产经营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
高效生态农业生产必须走循环经济之路,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探讨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生态环境需要保护,自然资源需要节约合理利用,农业生产需要持续发展的基本国情。实现循环经济前提下的高效生态农业是一条曲折而漫长的道路,它既需要政府在政策的制定、法律法规的实施、目标的确立、方面的把控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处于农业生产基层的广大农户,更是要以国家的政策导向为指导,从持续发展农村经济为出发点,获取更高的经济回报为落脚点,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投身于循环经济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事业中去,为我国农业生产尽快实现高效、生态、资源循环利用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张富强 李凡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2013(04):28-30.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农业经济;发展路径;优势
农业经济的发展包括很多方面,涉及的领域多种多样,与其他领域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发展地区,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深远的影响。发展农业经济离不开其他社会经济领域的辅助,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识齐齐哈尔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据当前社会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发展有利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1齐齐哈尔市发展农业经济的自身优势
齐齐哈尔市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松嫩平原,被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包围。海拔高度为200~500米,土地面积约为42289平方千米,主要以平原为主,地域广阔而平坦,土壤肥沃,多为黑土、暗棕壤、黑钙土、草甸土、沼泽土、草甸碱土、砂土,大部分土壤具有热量高、质地轻、透性好、地势平的优点。同时拥有“一江九河”作为水源补给,河流纵横交错,总体水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1]。齐齐哈尔市农业经济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经历了几代的传统应用和发展,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是继承历史的耕作方式和农业技术的农业。传统农业具有低能源消耗、低污染的特征,在现代社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齐齐哈尔市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优势特征也深刻影响着如今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齐齐哈尔市农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2.1效益最大化原则
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所以需要坚持效益最大化原则。只有坚持最根本的效益最大化原则,才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但是不能片面地理解效益这层表面定义,所谓效益最大化是指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有效协调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多方面而得出的效益,需要农业经营者从多角度理解效益,确保所得效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这样才能发挥效益最大化原则的积极作用。
2.2操作性原则
操作性原则是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强调的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活动的可操作性,即生产活动可行性。通过保证可行性,能够使农业经济达到经营目标,有效实现农业技术整体应用水平的提高,这不仅符合齐齐哈尔市农业发展的标准和实际需求,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3协调发展原则
所谓协调发展主要针对两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与绿色环保的协调,要求始终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效协调经济快速增长与绿色低碳同步;二是指发展主体之间的协调,即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政府机构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协调。这样一来,直接保证了农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农业经济的顺利可持续发展[2]。
2.4效率原则
效率原则是农业经济发展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实现农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要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提高效率的路径,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同时也要注重质量的提升,不能只追求效率的提高而使质量水平不断下降。效率原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强调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要注意技术的研发、技术成果的推广周期以及与效益的关系。
3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
3.1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持,法制化的发展能够为推动农业经济提供保障。通过相关法律条例的规定,能够进一步将农机装备分布作为农业推广的原则之一,保证农业特色化发展。同时条例规定能够明确专业技术岗位的数量,保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专业性。除此之外,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能够进一步确保农业技术发展与推广专项资金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切实地为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支持。
3.2政府放宽政策,提供政策支持
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不仅需要政府多元化的支持,还要求政府不局限于财政支持,政策的放宽与支持也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一大驱动力。农业技术的发展较其他技术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难以保证结果是否达到预期或者是否实现超额回报,这需要一个周期性、阶段性的支持,政府需要建立针对农业技术提供者的激励机制,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3实现以政府为主导,农业教育、科研机构的有机结合
政府是农业技术发展的中坚力量,起着主导作用,但是只有政府机构的相关技术机构才能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促进农业经济增长。这就要求政府做主导,负责资源调度,提供政策及财政方面的支持,涉农企业通过建立相关农业研发机构,为三者的合作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相关农业教育机构,农业教育机构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的相关途径。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个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激发农业经济发展的最大活力,才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不断为农业的发展指引方向[3]。
3.4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绿色农产品的开发
土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因此加强对农业中土地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土地资源直接与农业经济挂钩,只有注重土地资源的保养,才能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空间。农业机械化导致土地资源被破坏,同时过度依赖以及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农业化学产品等,加重了土地的负担、削弱了土地的肥沃程度,长此以往,只会竭泽而渔。因此需要将土地资源保护作为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改革步骤,推动土壤保护相关项目的研究,推广实现秸秆还田,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4]。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开发也有利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转型升级。绿色农产品的开发能够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践行绿色环保意识,同时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国家级原料基地种植面积达到93万公顷,占播种面积的40.7%,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600万吨原料,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306个,有11个产品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参加“哈洽会”“海峡两岸农博会”“北京农博会”,进一步提升齐齐哈尔市绿色食品发展水平和“绿色食品之都”的知名度[1]。因此,齐齐哈尔市应该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以实践为基础发展绿色农业产品。
3.5加强“一主多元”的农业技术推广
全面实现以齐齐哈尔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以科研机构、教育单位、涉农企业及相关农业协会为辅的“一主多元”发展模式,实现各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正确认识“一主多元”的含义,通过对其中各个关系的深刻认识,创造农业经济的更大效益。农业经济发展涉及的领域相对多元化,既会受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又受到政治文化等的影响。发展“一主多元”既能够实现主体的引导作用,又能够实现多元主体的辅助及补充作用。不仅能够清晰地解释农业经济发展与其他领域的关系,还能够很大程度上发挥各个领域的优势,全面提高农业生产发展的效率和效益[5]。
4齐齐哈尔市农业经济发展新思路
4.1发展齐齐哈尔市观光农业
探索齐齐哈尔市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可以通过一些新的思路得以实现。可以将观光农业融入齐齐哈尔市的农业经济发展中,观光农业的发展能够将齐齐哈尔市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调整为多功能发展模式,将农业生产向生态旅游、文化教育方面拓展,开辟了农业经济发展新道路,充分并且科学地利用农业资源践行生态旅游、保护环境的绿色消费观,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动力。目前现代旅游农业还处在发展初期,需要政府的引导与规划,对道路、灌溉设施、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增加投入,加大扶持[2]。除此之外,齐齐哈尔市发展观光农业既能够有效缓解齐齐哈尔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又能够帮助齐齐哈尔市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还有利于齐齐哈尔市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4.2贯彻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而是要求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要转变为现代农业,结合时代的特征、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改革传统模式中不利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影响着传统农业,从计划、生产、销售、服务和金融等模式进行改造、优化、升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把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转变为新型的生产方式,改变农业发展的落后状态,促进农业的进一步发展[3]。只有将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与“互联网+”模式结合,才能够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部分地区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1.1要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种子产业市场环境
完善种子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种子市场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的特点,所以要靠健全的法律条令来进行规范,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种子产业市场规范体系,对种子产业的发展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使种子产业的行政管理职能作风向企业化顺利过渡。并切实履行好职责,确保依法行政,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
1.2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科研水平
种子产业要向前发展,就要改变种子企业旧的管理模式,引进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认真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一些现代企业的先进经验,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种子企业改制步伐,完善各项管理制度。特别是国有种子企业,要积极转变企业经营方式,推进企业产权改革,按照《种子法》的要求,进一步地确立以市场为主体的经营方式,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实现企业产权的多元化。另外,要引进种子科研人才,加快新品种的开发选育,与本地或者外地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参与了高、新、优产品研发工作,不断地提高种子科研的水平,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2.3积极推广良种繁育首先,要建立起一定规模的种子繁育基地,保证种子产业的生产质量和规模,避免分散式的繁育方式,减弱种子产业整体的市场竞争力;其次,要在建立种子繁育基地的基础上,进行统一、有效地管理,选择自然条件较好、生产水平较高的农场进行种子的繁育,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种子繁育规程,进行种子的科研工作,繁育出适合本地区的优良种子;最后,要制定合理的推广制度,推广与之相适应的高产栽培技术管理模式,建立起良好的良种供应体系,避免在丰收年时种子价格大幅下跌,在灾年时种子供应不足,提高种子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适应种子市场的需求。
1.4农企利益相连结
企业加大对种子繁育的资金投入力度,签订相应的农企合作合同,支持农民进行种子繁育工作,并给予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并优先收购农户繁育的种子。将农民的收入和种子的繁育效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保证了种子的质量和产量,又能以点带面,很好地辐射周边的农户,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这项利益联结团体中来,实现更多的农民增效和增收,增强了种子繁育的生产、加工和储备的能力,保证了种子产业的规模化,使更多的农户得到实惠,又促进了本地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1.5积极开拓市场
种子产业要做大做强,就要面向市场,打开思路,开展双边、多边协作、联营,为公司大联合,经营集团化打基础。一要利用现有高速发达的网络,加强信息网络的联系和信息的传递,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创建和宣传种子品牌,不断开辟新的营销网点,拓宽市场营销渠道,提高市场占有份额;二要积极发挥自然和技术优势,实现跨县、跨地区特约繁种制种,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种子的质量和产量;三要进行县内、地区内的种子企业的联合、联营协作等,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以求共同发展,提高种子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2结语
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我国农业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农业经济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为我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创新,能够有效的打破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条条框框,并充分的调动起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为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打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在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解放,从各种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打造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有效的解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能够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的“三农”问题,可以从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入手,有效的解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农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工作中的落实。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能够在农村工作中更好的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农村工作中需要充分的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创新,从而有效的提升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为农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策略
树立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在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农业经济管理理念,这对于增强农业经济管理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农业管理人员还需要做好本职工作,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应用的贡献。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对高水平人才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更需要努力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还需要重视城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此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使单一的生产要素的流通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 完善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是推动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经济管理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创新,随着农业经济体制的改变,农业的发展理念也发生改变,导致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也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农民耕种逐步向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建立品牌化的农产品市场,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体发展。同时建立完善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民的发展空间和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且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为农业经济发展树立良好的发展方向。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将农业生产、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和销售等有效的统一起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并优化对资源、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进行配置,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农业经济管理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我国农业资源具有类型多样的特点,在种植经营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的应用信息化技术,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在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充分的利用政府的主导地位,使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发挥其重要职能作用,对农业经济管理进行统一规则和管理,增加资金的投入,加快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整合农业经济管理资源。可以将各种类型的农业经济整合在一起,强化合作的力度,以此来提高农业经济信息化服务水平,实现农业经济管理和农业信息之间共享机制,打造农业信息系统化和资源共享化的平台,加快推动农业经济数据的共享,为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构建农业信息服务队伍。通过强化农民的知识培训,使其在农业生产中充分的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同时在农村中普及知识信息教育,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为农业经营管理创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快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将农业信息化网络与传统媒体有效的进行结合,而且政府与农民也要做好配合工作,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和产业化,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使农业经济发展能够与国际接轨,有效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要贯穿于整个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而且在农业技术、市场及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手段也会随之不断发展变化,使农业此济能够紧跟时展,为农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持。因此需要重视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的支持力度,更好推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新三农;科技;人才;保障体系
传统农业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机械化、产业化程度低等。面对这些发展问题,从国家到个人也是做出很多努力,提出诸多对策,然而中国新农业的发展依然缓慢。农业改革之所以走得艰难,是因为在过去一段时间有些人过分强调了GDP的增长,有的人固守不动指望城市带动农村,殊不知想要实现新时代新农村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就要树立新农业科学的经济发展理念。
1新定位,新三农
1.1新农业——加强现代化发展
虽然当今农业已经初步实现了一定的现代化,比如播种、收割都是机器来操作,比起先前手动播种、收割实在是方便多了,但是当一提到农业,还是有许多人觉得是个脏活累活。如今要发展新农业,就要转变农业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看法。现如今市场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农业的发展也要市场经济的规律,要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增强农业的集约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当然,也要重视新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总之,就是要提高新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1.2新农村——全面城镇化
随着国家政策的颁布,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在农村落实,现如今的农村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城镇化得到很大提高。不过农村的城镇化依旧存有较大不足,发展不全面,不彻底。政府及相关部门一定要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缩小差距不是说让城市放慢速度等着农村来追赶,而是鼓励、帮助农村加快速度来发展。农村要想实现全面城镇化,除了加快农业的发展速度,还要促进农村商业、服务业等的发展。就像一个木桶里的水,当木桶所有的木板都提高,里面的水才能装的多。有一块木板是短的,那么水就装不满。所以当农村其它产业都发展好了,整个农村的城镇化水平上来了,那么新农业反受其利,也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1.3新农民——助你幸福
当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规模化程度越来越大,所需要的劳动力会逐渐减少。因此政府及相关组织可以引导一部分农民外出就业,也可鼓励农村知识分子在乡创业。一部分农民进城就业,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帮助下在许多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如医疗保险、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这既可以为城镇提供劳动力,促进城市化发展,又可以缓解农村土地压力,还可以激励农业现代化水平、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相互促进,两全其美。最重要的就是农民能够很大程度上受益,成为新时代幸福农民。
2新农三宝——科技、人才、保障体系
2.1新农业,科技也是第一生产力
资源是有限的,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开发出无限的价值,并且不破坏生态环境系统,这很大程度上就要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了。我国建设有农业科研院所,又有专门的农业教育机构,但是关于农业的高端科学技术很难得到普及,一些农业产业技术很难得到广泛的推广。想要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可以建立科技开发与成果应用的市场机制。要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其一定的自由,比如知识产权更多的受益于开发员自己。科技成果得不到广泛推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本大。成本大这个问题并非不可解决,政府要加大引进外资外力,中外科学研究者共同合作,进一步改善科技产品。政府也可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产品的推广,真正使这些科技产品得到广泛的应用。
2.2新农业的推动者——农业人才
我国有许多农业专业技术学校,每年从这些学校毕业的人数并不少,可是有许多大学生,学习的虽是农业技术专业,但是就业时却没有跨入农业行业。这有几个比较明显的原因,那就是相关就业岗位少,就业门槛高,待遇不理想。这就造成许多农业技术人才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就要想办法留住这些人才,让他们所学知识与技术应用在新农业经济发展上,尤其是农村本地人才,因其地缘关系,本地人才往往更有精神去做有利于本地农业发展的事情。除了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可以进行农民职业培训,也就是说,农民也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机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地区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农民创业者、农业企业家。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对其进行鼓励和扶持,也可以委派相关专家学者对其进行培养与指导。
2.3新农业的安心丸——农村保障体系
想让农民听从政策安排,放手大干,政府及相关部门就要建立健全农村保障体系。随着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落实,农民们看到了“物”的实惠自然心里就高兴。农村医疗保障,就是给农民吃了安心丸。对于收入不算高的农民来说,小病不怕,就怕大病大灾。有了农村合作医疗,治病报销有了希望。原先有病不愿治的,都转变了做法。农民得到了实惠,在农业上才能更加尽心尽力。农作物到底是脆弱,风灾雨涝旱灾大冻,都会使农民的收成受到很大影响。以前种地要交税,而现在不但不用交税,政府还发放各种补贴。当农作物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后,政府也会根据受损情况对农民进行相应的补贴。农业政策和相关法律体系不断得到改革,为的都是让新时代新农业得到健康发展。
3结论
传统农业的弊端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新农业经济发展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新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要进一步提高现代化,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农业产品逐步集约化,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农村是农业发展的依托,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帮助新农村发展。而农民是新农业的建设者,农民的权益得保障,农业经济也会得到快速发展。新农业经济必须注重科技的投入力度,农业人才要得到尊重与利用,农村各方面的保障体系要得到建立健全。相信在多方面努力下,新农业经济发展会迎来自己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张长青,景韬.现代农业与农业发展[J].山西农经,2017(2).
(一)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现状
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科技化、信息化世界的到来,农业对于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逐渐弱化。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的发展占了较大的比重。目前,我国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视不足,进而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在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过程中,部分学者认为农业是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其他工业产业的发展会弥补农业发展的不足,进而带动农村金融的发展。实际上,其他工业产业的发展会使得从事农业的相关人员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发展,导致产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
通过计算分析可知,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相互关系虽然存在不平稳现象,但总体来说,是一种平衡关系。也就是说,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金融是否发展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金融的发展并不完全呈现正比例的关系,但是前者的增长会对后者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与农村金融发展相比,农业经济的规模对农业经济的增长并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的需要,且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滞后性,从而阻挡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若想提高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解决现有的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
(三)农业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关系存在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较为落后,以至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不够完善。农村的金融机构最初是由政府扶持与当地支持相结合的金融体系,但由于农村经济以及金融观念的落后,导致当地政府的扶持力度减小,农村金融机制的稳定性失调。加上农村金融服务形式单一,金融发展偏向边缘化,这些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农村金融机构与农业经济结构不协调。农村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区域化特点,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较为密集,西部较为稀疏。同时,不同地区不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进程以及发放条件没有统一。
二、加快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由于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息息相关,而目前农村金融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
针对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落后的问题,需要做一些合理有效的方法用以解决。在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善时,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构建农村金融体系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只有构建好农村金融体系,才能保证农村金融有较好的发展。因此,在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构建时,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如利用金融机构、金融政策等,对于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定期进行规划整理,形成一种相互扶持的体制,共同促进彼此的发展,从而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实现金融体系的现代化、科技化目标。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平台,搭建农村金融体系,将信贷等金融业务与网络相连,达到构建信息化农村金融体系的目的。
(二)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
在对农村金融机构效率进行提升时,尤其要关注区域问题。提升农村金融机构效率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政策能够有效的落实。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根据农村各地实际情况建立统一科学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从而有效的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效率。同时,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人才,尤其是管理人才的投入,让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更加规范化,提升其内部的管理水平以及金融业务的处理水平,这对整体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水平有较大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政府科学合理干涉
加强政府科学合理干涉,主要是让政府采用合理科学的手段,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进行管理、干预,而不是忽略市场因素和农村实际金融情况,让政府进行强制性的干预。在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政府干预时,要充分考虑到政府干预的优点与缺点。在清楚政府干预的特点之后,要尽量避免其弊端,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活化农村金融资本,顺应世界金融发展的大趋势,从而提高整个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四)加大农村金融信用改革
1特色农业概述
所谓特色农业,主要是指各地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为其目标,依靠富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农业资源以及农产品加工手段,生产出具备良好区域特色以及强大市场竞争实力的农产品,并且实施产业化生产的一种生产经营方式。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活动的是,特色农业可以分成两类:其一是由历史加以认定的且具备了地域或者品种特色的农产品的特色产业。例如,利用本地资源所实施的荷兰花卉特色种植等;其二则是依赖于本地的特殊气候、地形、地貌等发展起来的创意农业,主要包涵了旅游农业和景观农业等。在此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之中,特色农业资源为其基础,而特色农产品生产则是其依托,特色农产品成为了其中的核心环节,农产品市场是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特色农业的开发均在新、奇和特上下功夫,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打造出富有特色的品牌。
2当前我国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一)能够解决农民群众增产却减收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其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进入到万亿斤的新台阶。然而,就全国而言,丰年往往会出现大量的农产品滞销以至于谷贱伤农的状况,这样一来就会严重影响农民群众种地的主观能动性。如今,诸多关于农民增产却不增收、种地难以收回成本的新闻报道让此问题成为了农业领域所面临的一大困境。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能够依据当地土壤与气候等各自特点,积极发展和农业有关的特色产业,运用深入挖掘农业内部的增长点或者主导农产品,以实现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之目的。
(二)能够实现广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所需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至今已沿用千年,尽管已经实施了数次调整,但是就总体而言依然缺少针对当前市场需求所开展的调研,以至于农产品的种类十分单一,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甚至产生了恶性的价格竞争。这就迫切需要持续调整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从而开发出具备当地地方特色的农产品,防止产生一哄而起争相种植某种农产品,以至于产量过剩的状况。
(三)能够提升农产品抵御市场竞争之压力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是适应当前我国社会消费需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当前,各西方发达国家均十分注重发展特色农业,通过特色铸造品牌,提高了农产品市场所具有的竞争力,从而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鉴于中国农业市场的渐趋开放,国外质优价廉农产品大量涌入的压力也随之而产生。只要能提升中国农产品的特色以及产品竞争实力,在农业产品的特色化与产业化上有所发展,不仅能够降低国外农产品所造成的冲击,而且还能提升国际市场所具有的竞争力,让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真正走到国外,更好地占领国际市场。
3运用特色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一)认真细致地抓好特色农业发展规划特色农业可以说是牵涉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是要精心选择特色化的优势产业。这些产业的确定应当以各类自然资源为其基础,以市场化为其导向,切实尊重自然经济的发展规律,更加尊重农民群众之意愿。其次是要实施产业与市场风险分析。因为特色农业之发展需要有非常强的区域性以及特定性,这样一来,产业风险就显得十分突出,这就要求决策者们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目标以及风险能够有更加明确而清晰的把握。再次是特色农业产业的定位以及发展的目标。特色农业往往具备了市场性以及持续性之特点,这就需要其具备更加合理的市场定位以及更加清晰的发展目标。市场定位主要有目标客户的定位和特色农产品的定位等,从而显示出农业产业发展之规律。最后是要有特色农业发展之帮扶政策。资源优势唯有切切实实地结合体制性优势,才能最终形成经济发展之优势,各类支农政策更要往特色农业加以倾斜,从而推动我国特色农业的新发展。
(二)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农产品的质量可谓是特色农业之生命,这就需要在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是一定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首要位置来抓。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宣传指导工作,积极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安全生产责任感。要积极实施标准化生产,利用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等诸多环节中生产标准之设立和实施,将先进技术以及成熟经验推广至生产领域,从而打造出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都能叫得响和信得过的特色化农业产品新品牌。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健全完善农产品的检验与检测体系。要通过完善我国特色农产品以及农用生产资料的检测体系,强化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施全过程检测,特别是要强化对特色农产品以及加工品的质量检验、农药残留检测等,从而致力于提升我国特色农产品的质量。
(三)立足科技推广提升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开发特色农业一定要强化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积极推广实施新型农业技术。要通过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生产技术体系,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其中的多元化新型农业科研机制,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水平,更好地培育特色化的农产品新品,大力解决特色农业产业链之中的重要技术。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形成特色化的农产品科技推广机制,重点是积极推广一大批适合于本地区域发展的新、优、特农产品品种。要使用国际标准,积极参照国内农业产业同行的先进水平,着眼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积极实施无公害农产品以及绿色有机农食品生产活动,从而大力提高特色农产品之品质。
(四)努力提升广大农户的组织化水平要将培养与开发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视为效益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的重点内容来抓。要全面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强化引导与扶持,真正做到引导却不强迫,积极参与其中而不加以包办。要与扶持我国农业龙头企业一样积极加大帮扶合作组织的力度,大力规范对农业专业合作社之管理,对相关人员开展全面而深入的培训,有效提升其素质、管理能力以及市场经营之水平。要利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积极延长特色农产品所具有的生产与加工链,提升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所具有的市场竞争能力,实现提升农民收入之目的。当前,全球农业发展正在进入到崭新的阶段,农产品所面临的国际竞争正在变得愈加激烈,而大宗农产品的销售问题显得难度更大。在此情况之下,特色农业依靠其所具有的地道、营养等特色,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中展示出非常强劲的发展实力。积极开发我国的特色农业,可以说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出口规模的战略性措施,也是我国农业增效与农民群众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五)形成特色化农产品市场营销机制工业产品的经济效益之所以大大超过农业产品,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工业企业极为注重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与此同时,在当前买方市场愈来愈发达的当下,市场营销已经在产业发展进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主导性地位。我国特色农产品为了实现比别的农产品更加高的效益,一定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一是要用差异和优质开发来占领农产品的高端市场。差异化营销可以说是切断市场跟随者十分重要和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特色农产品具备了天然差异性,这也是其实施差异化市场营销之重要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运用产品技术创新以开发各类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二是要切实把握价格定位以及消费市场的定位。因为我国的特色农产品属于稀缺资源,其产品的替代性非常小,这样一来市场跟随者也就很难进入到其中,所以,在特色农产品的价格定位上,完全可以采取高价化的策略,其市场主要定位于大中城市的中高高端消费人群上。在渠道营销策略上则要更加积极地适应于大中城市,比如,依托大型商场、超市进行销售,或者是建立专卖店与连锁店等进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