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09:33:06
导语:在农村道路用地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1道路及交通设施特征
中小城市道路建设相对于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要滞后许多,道路设施陈旧,街巷狭窄,断头路多,路网系统不完善。此外,多注重宽大的高等级道路建设,忽视支路微循环系统的建设,造成城市路网等级结构不合理,城市主要交通压力集中在仅有的几条城市干道上。中小城市还存在国、省道承担城市道路职能的现象,使得过境交通频繁地穿越城市内部,市内出行与过境交通相互交织,降低了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进一步加剧了城市交通的拥挤程度。在交通设施资源方面,中小城市缺少专用停车设施,加上缺乏管理,车辆随意停靠,占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广场等城市公共空间,侵蚀交通弱势群体的出行环境。另外,由于中小城市交通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存在城市道路路灯、绿化、交通标志、信号灯等交通设施建设落后和设置不合理问题,易引发交通运行混乱、交通事故多发。
1.2出行特征
中小城市受城市用地范围的限制,居民出行规律同大城市相比较就有以下几点不同:1)出行距离较短,一般在2~5km范围内,且以步行、自行车(包含电动车)和摩托车为主。这几类出行方式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70%以上,公交出行所占比重约10%,具体比例如表1所示。于工作距居住地近,午间易出现回程高峰,因此,一般会出现早、中午下班、中午上班、晚4个高峰时段(午间高峰有两个时段),并且中小城市人均出行次数要高于大城市。3)周边村镇出行比例突出,然而农村客运需求增长与城乡公交建设之间、城乡公交一体化与交通管理之间的矛盾突出。在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后,消费、看病、出游等生活性出行大大增加,城乡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农村公交开始得到发展;但受客运与公交分属不同管理部门监督管理的影响,当彼此进入对方所属经营“领地”,既得利益受到侵蚀后,农村客运与城市公交之间出现无序竞争,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使得企业效益低下。
1.3交通规划特征
中小城市受经济发展限制,城市规划、交通管理部门理念落后,城市及交通规划工作滞后,且拆(搬)迁工作难度大,各方利益难以协调,场站及停车设施用地难以保障,规划公交线路难以投入运营,规划成果的实施力度大打折扣,交通规划的实施效果欠佳。
1.4交通管理特征
中小城市的管理机构众多,各自为政,缺乏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城市交通执法力量分散,城市交通管理合力不足;交通管理部门缺乏前瞻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2中小城市公交规划
2.1线网规划
中小城市公交线网规划分为城市公交线网规划和城乡公交线网规划两部分。在线网规划前应统一经营管理权,针对不同类别的公交线网制定出符合各自运行情况的规范章程;在线路经营上可采取拍卖模式,建立“冷”、“热”公交线路差别补贴制度,必要时可针对“热”线收取一定的“热”线使用费以补贴“冷”线经营,培育出有序发展的公交市场,为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打好客流基础。线路布设时要兼顾客流走向和服务功能,避免过大的非直线系数;同时充分利用各等级道路,避免线路过于集中主干道,使得公交线路的重复系数偏高;在受地形及历史资源限制的中小城市,可不必苛求较低的公交线路重复系数,但应尽量降低线路的非直线系数,避免线路迂回曲折增加运行时间。城乡公交与城市公交线路应当明确各自的服务对象,避免各自功能相互交织,对于特殊线路,如园区、景区线路可有适当交织。
2.2场站规划
由于我国早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欠缺考虑以及中小城市对于城市建设用地控制不力,导致公共交通设施用地规划不足以及原本属于的用地部分被分割侵占,给现实公共交通规划与管理带来诸多麻烦。因此,针对新建城区或开发区应加强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规划、审批及监管力度。在设施规划层面应具有足够的前瞻性,确保未来城市发展所需的公共交通设施用地面积,合理划分区域内公共交通设施用地区位;在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审批层面应给予最大的方便,确保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能够及时快捷的划拨到位;在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监管层面应做到关键领域重点监督,及时发现并制止用地属性变更情况的发生。公交首末站是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检修清洗、夜间停车、乘客主要聚集分散和司乘人员休息换班的服务站,应设置在紧靠客流集散点的居住区、商业中心区附近等道路用地面积宽裕的空地上,在用地没有保障、不能单独设置公交首末站的情况下也可在城市中心区的或者城市建成区的路内设置。此外,在对新建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及审批等各环节应重点考虑公共交通首末站用地的用地预留及建设空间问题。公交停车场及保养厂是公共交通车辆的主要停车和维修场地,其选址应以最大化的减少公交车辆停放及维修过程中的空驶里程,降低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营及维护费用,兼顾城市未来空间的发展方向为主旨。公交中途站是车辆停靠及乘客上下车的主要交通设施,中小城市公交中途站应加强公交站牌、车站候车棚及候车座椅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同时联合交管部门加强对公交站点机动车停车占道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公交车辆顺利进出车站及方便乘客上下车。公共交通场(厂)站的设计具体参照《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等规范的要求灵活设置。
2.3相关规划和管理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作为城市系统及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受到城市、城市交通和道路网规划等的制约,故在进行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及道路网规划时应充分考虑交通规划人员、公共交通运营及管理者的意见,并在公共交通规划以外的上位规划、设计中优先满足公共交通发展所需的交通设施与相关设计,形成由公共交通向道路网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及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从规划层面做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3结束语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严格宅基地管理,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可见,宅基地管理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的保护、利用,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生产生活,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建房热情普遍高涨,出现了一轮又一轮的建房热,农村宅基地管理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农村住宅建设处于无序状态。长期以来,农村住宅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农民建房选址随意性大,沿路建,临街搭,乱圈乱占,乱搭乱建的现象严重,村庄布局杂乱无序,既影响了村容村貌,又浪费了大量土地。
农民建房蚕食耕地。一些农民把建房地点选在路边良田内,导致公路、村道两旁部分耕地被占用。一些地方为把非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合法化”,采取了改变耕地性质的做法,先把耕地改变为场地,然后又把场地改变为荒地,一部分耕地不知不觉被蚕食掉了。
“空心村”、“一户多宅”现象严重。一些村庄盲目扩张,新建住宅不断向村庄延伸,而村内旧宅由于年久失修,大多成为破房、危房,无人居住,形成了大量的“空心村”。一些农户建新房不拆旧房,多处占地建房,“一户多宅”现象比较普遍。
农村宅基地私自转让时有发生。少数农民为了牟取私利,不惜将自己的宅基地、自留地甚至责任田作价卖与他人建房,更有些买地者假借当地农民的名义办理建房手续,达到逃费逃税的目的,这种现象在乡(镇)、村规划区尤为常见,因其行为双方互惠互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且涉及面较广,查处难度大。
多种原因引发上述问题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绝大多数农民认为宅基地可以祖祖辈辈继承下来,是一种私有财产。一些农民甚至将自己承包的责任田当成私有土地,随意侵占或调换建房。同时,许多农民听信风水先生“宅大招财,路宽出官”迷信说法,纷纷向村外寻找“风水宝地”建房。加之富裕起来的农民为求宽敞、讲美观、图方便,就舍弃老宅破屋,在村外或公路边修建新房,以满足自己摆阔气、高人一等或“想致富,临公路”等狭隘心理需要。
法律法规缺位。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调整农村房屋和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农村宅基地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规范性文件和地方政策调整。与立法较为完备的城市房地产管理相比,农村宅基地方面的立法滞后,而且存在大量的法律真空。虽然近年来一些地方也制定了有关宅基地管理的措施办法,但由于宅基地管理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有的地方管理不够规范,操作性不强,实施效果不甚理想,从而在制度上进一步增加了农村宅基地的管理难度。
村镇规划滞后。长期以来,各地在建设规划上普遍存在重城镇轻农村的思想,对农村规划投入极少,大多数村庄没有规划,导致农村住宅建设无章可循,杂乱无序。少数地方虽然搞了规划,但有的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只注重新房整齐划一,而忽视了对旧宅基地的改造利用,造成农民建房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监管不到位。一方面,乡(镇)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力量薄弱,专业人员少,执法装备缺乏,工作经费不足,很难对本辖区内的国土资源实施有效监管。另一方面,历年来一些乡(镇)对违法用地问题处理以罚代拆、一罚了之,给制止违法占地行为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按照法律规定,农民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必须拆除,但现实当中很难执行,使执法陷入两难处境。
多管齐下,疏堵结合,综合治理
农村宅基地管理涉及千家万户,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必须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疏堵结合,综合治理。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完善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虽然作了规定,但比较宏观,操作性不强,某些方面还不够完善。如对闲置宅基地、多占宅基地等没有相应的处罚规定,对宅基地审批后长时间不动工建设如何处理也没有规定,其他如审批程序、划分标准、费用收取、流转管理、地籍管理和相关法律责任都需要进一步具体明确和细化。因此,国家应加快农村宅基地立法工作,使农村宅基地的使用和管理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地方政府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操作性强的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
强化宅基地规划管理。规划是龙头,是搞好农村宅基地管理的基础。要结合当前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抓紧编制完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的总要求和控制增量、合理布局、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总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范围和用地规模;要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安排专项资金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要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以旧村庄为依托,优化村庄内部用地结构,充分利用村内各种废弃地、闲置地,合理布局公共设施用地、生产用地、道路用地和宅基地。
积极推进宅基地整理。即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科学制定和实施村庄改造、整治计划,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制定消化利用的规划、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农村村民新建、改建、扩建住宅,要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老宅基地以及荒坡地、废弃地。对“一户多宅”和空置住宅,要制定措施,鼓励农民腾退多余宅基地。凡新建住宅后应退出旧宅基地的,要采取签订合同等措施,确保按期拆除旧房,交出旧宅基地。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整理模式;济宁市
ABSTRACT: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land comprehensive consolidation and land use total planning, which plays a key role to urban-rural development,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This paper first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of Jining and found some evident problems, such as the larg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per capita; then according to the consolidation potential and region setting, we put up with the specific four modes which made significantperformance in reality. Regionalization mode of land consolidation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to land comprehensive consolidation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ural residents; land problem; consolidation mode; Jining city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土地综合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村庄进行整治,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本文从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的实际角度着手,根据济宁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对济宁市居民点用地开发利用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区概况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鲁苏豫皖四省结合部,是连接华东与华北、沿海与中原的重要通道,素以“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而著称,是东方儒家文化和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山东省重要的对外开放城市、工业中心城市之一。全市总人口830万,总土地面积111942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09亩,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业大市和经济大市。
2. 济宁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问题分析
2.1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
济宁市现有农村居民点6385个,2009年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856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人均居民点用地119.86平方米,符合国家《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四级人均100-120平方米的标准。从各县市区来看(图1),邹城市、嘉祥县和金乡县居民点总面积较大,分别为10404公顷、10394公顷、9137公顷,最小的是兖州市和微山县。从人均居民点面积看,任城区、微山县最小,分别为94.57平方米、84.76平方米,梁山县、鱼台县、金乡县人均居民点面积较大,均超过130平方米,其中金乡县人均居民点面积高于国家最高上限(人均150平方米),这些地区应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重点对象。此外,从济宁市人均居民点分布情况来看,居民点用地分布不均匀,地形因素在这里起了决定作用,人均居民点用地大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而山区和丘陵地区人均居民点用地较少。西部地区居民点用地大,存在超标现象,东部山地人均居民点用地较少。
图1 济宁市各县市区人均居民点面积
2.2问题提出
2.2.1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布不均,居民点用地有一定整理潜力
全市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虽然低于国家控制标准上限150㎡,集约节约用地水平居全省前列,但从实际调研过程来看,济宁市农村居民点仍有较大的整理潜力空间。全市各县市区中,鱼台县、梁山县、金乡县人均居民点面积较大。如果按照国家《村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定的的标准,目前济宁市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理论最大潜力约为12596公顷。
2.2.2闲置用地、一户多宅现象明显,土地利用率低
闲置用地、一户多宅是目前农村居民点普遍存在的问题。据调查,目前全市闲置用地的数量为 48741.32亩。一户多宅的现象多是由于随着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农户为改善住房条件建新房后,旧宅闲置,再就是部分农民在城镇建新房后,农村旧房仍留用,造成房屋长期闲置,村内土地利用率低。如东田庄村隶属汶上镇,位于汶上县城4公里。全村总人口1334人,共347户,居民点面积22.4公顷,耕地面积74.67公顷,宅基地标准为一户3分。 据实地调查,东田庄村村内废弃坑塘和疏林地较多,这也给村庄规划带来了一定难度,宅基地闲置率达到10%左右。村中部宅基地闲置多,周围闲置少,这说明此村正向“空心村”演化。
2.2.3农村居民点建筑密度小,容积率低,内部布局混乱
据调查统计,济宁市农村住房多为一层,且布局混乱,没有进行有效的村庄规划,导致农村居民点内部布局混乱,土地利用结构单一,宅基地与公共设施用地的比例与布局不合理。从比例来看,宅基地占主导地位,闲置用地面积大,达9%,而其他的道路用地、生活附属设施用地、绿地、公益设施用地等面积偏少。从布局来看,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布局混乱,村庄内部的宅基地、空闲地、生活用地与农用地为主的其它用地相互混杂,缺乏功能分区,生活环境质量差。这种松散无序的布局,不仅将农用地分割得支离破碎,而且又使非农建设用地不能集聚成片,不利于村庄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减缓城镇化的进程。
2.2.5依法依规用地观念不强,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目前国家对农村建房用地虽然有明确规定,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往往不按村镇规划的要求进行建房,农村住宅建设中乱占滥建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村镇规划的实施。农村居民点用地中仍然存在着乱占滥用,越权审批、非法转让、少批多占、超标占有宅基地等现象,由此导致的土地浪费仍特别严重。
为规范全县乡镇建设用地管理,整顿乡镇土地市场秩序,杜绝未批先建、少批多占、擅自改变用途等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切实维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进一步拓展用地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省房地产交易市场暂行管理办法》及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加强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管理和应用的通知》等规定,现就加强我县乡镇建设用地管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用地管理,严格用地审批
(一)严格审批程序。乡镇集镇进行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项目建设、工业项目建设、集镇居民建房以及《划拨用地目录》所明确的建设项目,必须使用国有建设用地的,要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征收审批手续;乡镇企业和村民建住宅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要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等建设项目可以使用集体土地,要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二)规范征地行为。经农用地转用征收审批的项目用地,需征收为国有土地的,由县人民政府实行统一征收,具体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牵头,县国土资源局组织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个人签订各种形式的用地、征地协议。
二、用足用活政策,保障用地需求
(一)正确应用二调成果。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认定是国有建设用地的,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按有关程序办理供地手续。第二次调查成果认定是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安排在可以使用集体建设用地项目上,按规定程序直接办理供地手续;安排在必须使用国有土地的建设项目上,要先完善土地征收手续,再进行供地。
(二)依法使用临时用地。工程建设施工临时用地;地质勘察过程中需要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勘测所需使用的土地;重大工程项目、民生工程项目已经立项审批、核准、备案,符合供地条件所需的临时土地;矿山建设项目中采矿、探矿等所需的土地;未固化的畜牧、养殖设施用地;临时性的取土、采石、晾晒用地等,都可按规定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县国土资源局批准后,发给《临时土地使用证》。因抢险救灾急需用地的,可先行使用,后按规定补办用地手续。
(三)规范使用农用地。依照相关政策规定,农村道路用地,旅游项目中的绿化用地和集镇规划区内公园、水域等生态用地,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按农用地处理,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由经营者申请,乡镇人民政府申报,县农业局和县国土资源局审核,县人民政府批复同意。
三、规范用地行为,完善用地手续
(一)乡镇集镇建设使用存量建设土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规定的建设项目,凭县人民政府划拨土地批复,办理划拨用地手续;商业、旅游、娱乐、商品住宅等经营性土地和创业小区的工业项目用地必须以招拍挂方式出让;居民自建住房等符合协议出让条件的其他建设用地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
(二)集镇居民房屋建成后未办理用地手续,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补办用地批准手续:一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符合集镇建设规划;三是在存量建设用地或是批准的新增建设用地上建设;四是按基准地价标准向财政缴清土地出让价款,其中2007年1月1日后必须向县财政交清土地出让金。
(三)乡镇集镇建设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必须按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征收审批后,方可办理项目供地手续。
(四)乡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由县人民政府统一组织出让,由县国土资源局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公开出让方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县土地交易中心组织实施,土地出让总价款全额缴入县财政国库,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禁多头供地,其他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处置国有土地使用权。
(五)县或乡镇企事业单位改制涉及土地使用权处置的,由县人民政府进行收购储备。符合出让条件的,由县土地交易中心以招拍挂形式公开出让,其出让价款均属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统一上缴县财政国库,返还比例按有关规定执行。
(六)乡镇集镇划拨土地转让,按基准地价的50%补交土地出让金;划拨土地符合政策规定可以改建的,按拟出让时新的土地使用条件下土地使用权评估价格与原土地使用条件下划拨土地使用权权益价格的差额,补交土地出让金;经营性用地提高容积率的,以批准变更时日为土地评估基准日,按该宗地新容积率条件下的评估价格与原容积率条件下的评估价的差额补交土地出让金。
四、加强土地执法,严格批后监管
(一)强化批后监管。建设项目用地批准后,县国土资源局必须将各宗地的土地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通过网络上报,经国土部统一配号后方可签订正式合同,并将出让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的电子编号作为土地登记的要件。同时,要对建设用地从审批后到场放线、建设中到场核查、竣工后到场验收实行全方位监管。对经验收符合约定条件和规划指标的,办理土地登记,发放土地使用证。
【摘要】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面对当前形势下势如破竹的大肆建设,耕地保护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城市化;建设; 耕地;保护
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的对立统一。面对当前形势下势如破竹的大肆建设,耕地保护已经迫在眉睫。那么,如何解决好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这一对矛盾呢?如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呢? 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1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特别是城市化建设中,并没有很好地处理好城市化建设与保护耕地这两方面的关系,存在着在加速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忽视保护耕地的倾向。在如何处理耕地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中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
1.1 城市土地闲置与撂荒。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一些地方出现了城市土地闲置,甚至撂荒。从广义上讲,城市土地闲置是指:(1)取得土地使用权后,未及时对土地加以利用,或土地利用率未达到规定要求,致使土地处于未被利用或利用不充分的状态;(2)各种非法批地所造成的闲置状态;未经批准已圈占了土地,以及未征、未用或利用不充分所造成的闲置等。
1.2城市违法用地现象严重。 1995年,全国有18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按照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的要求,结合贯彻国家土管理局《关于全面清理非农建设闲置土地的通知》精神,对1992-1994年贯彻执行土地法律、法规的情况开展了土地执法检查。
1.3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根据1995年城市建设统计年报,全国640个城市建成区19264.2平方公里,空闲土地按10-15%计划,这些城市用地潜力达1926-2890平方公里,如按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用地指标城市人均用地100平方米计算,可安排城市人口1926-2890万,此潜力仅是充分利用城市空闲土地得到的。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有城市建设用地有很大的内部挖潜改造能力。此外,我国城市建成区平均整体容积率太低,1990年全国455个设市城市建成区平均整体容积率只有0.31。城市用地结构亦不合理,在结构上存在工业用地比例过大,商业用地比例偏小,道路用地比例过小的问题。用地结构不合理造成地不能尽其用,土地产出效益差,土地价值不能体现。1991年全国城市土地平均工业产值7277元/平方米,地均利税715元/平方米,且因城市规模而差别大,20-50万人口城市地均工业产值6625元/平方米,地均利税525元/平方米,20-50万人口以下城市地均工业产值2459元/平方米,地均利税265元/平方米。
1.4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用地规模过大。 1996年全国共有乡镇企业单位数2336.33×104个,职工1.35×108人,全国乡镇企业集聚在县镇的仅占1%,在建制镇的占7%,其余98%的乡镇企业少数在集镇,绝大多数在村及村以下。由于过度分散,使用地规模至少增加1/3,出现了不注意节约用地,大量圈占农田,削弱农业生产的问题。
2发展城市化建设,保护耕地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已面临耕地不断减少的严重威胁,保护耕地是我国一个基本国策,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采取有效措施,既加快城市化进程,又切实保护耕地。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2.1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 通过供地机制的变革与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乱占滥用耕地的问题,进而推动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和集约利用。通过调查研究,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体现城市人均用地标准、城市容积率、城市土地产出效益等。使所建指标体系,既有利于城市化建设,又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既达到发展建设的目的,又起到最大限度地节约用地的作用,缓解建设用地和保护耕地的矛盾,变矛盾为协调和统一。
2.2做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调控土地的基本手段,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潜力,科学地预测未来土地需求,调整各类用地结构和数量,从而综合平衡土地供需形势,达到宏观调控土地的目的。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研究城市密度的前提下,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的总体设计,并通过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来落实。必须将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起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基本方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3控制乡镇企业的发展,避免乡镇企业占用过多的耕地。 由于城市化的发展,人、财、物等资源必然流向城市,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资金、技术以及服务等便利条件引导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可以避免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占用过多的耕地,达到节省建设用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论文摘要: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城市占用。本文在分析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耕地问题的基础上,对城市化与耕地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了城市化发展的新思路。
城市化是城市发展进程的概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对城市化的定义,是指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城市化必须以土地为载体,但城市化不应该以牺牲耕地为代价换取的。因此,如何协调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关系,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第一部分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给我国城市带来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目前,我国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及城市经济和社会水平也在持续上升。我国当前的城市化水平已高达40%左右,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自1978年到2000年这12年中,我国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从城市数量从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00年的663个;城镇人口增加了2.86×108,年平均增长率为7.2%;其中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多层次、功能互补的城市群,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
据预测分析,我国比较合理的城市化水平是70%,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50年内,我国将有5亿农民转入城市。这必然会导致城市数量和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第二部分我国耕地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现今,我国的耕地资源利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耕地资源的主要特征是耕地面积占土地资源比例小,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且后备资源不足。据有关资料表明,1949年我国耕地面积为9800万ha,1957年增长到11580万ha,然而,此后每年新开垦的耕地数量都比被征占的耕地数量少,到1980年耕地面积降至9933万ha,22年净减少1247万ha,年均减少56.7万ha。1981-1985年年均减少49.3万ha,1986-1990年年均减少24.0万ha,1991-1995年年均减少99.3万ha,1996-1998年年均减少49.4万ha。当前我国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不足0.09hm2,大大低于全世界0.33hm2的人均水平。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有666个单位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0.033hm2耕地警戒线。
此外,农村宅基地还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1999年农村居民用地为83.4×103hm2,而到2000年则增加至79.7×103hm2,2001年为107.2×103hm2。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耕地资源利用情况不容乐观。
第三部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耕地占用问题
我国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的需要占用更多的耕地,据统计,我国每年城市建设占用耕地40000ha,每年生产的近60亿t垃圾也要占用上万公顷的土地,这就对原本已经不足的耕地资源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一、城市化不完全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伴随着我国越来越快的城市化进程,耕地面积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减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城市化不完全。
完全的城市化并不会带来耕地的减少,相反,当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大量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生活的时候,城市化应该带来耕地面积的增加。这主要是因为城市与农村的建筑空间结构不同,空间拓展程度的差异会使城市的居住用地大大减少。当然,城市用地中还包括了生产用地、道路用地、绿化用地以及公共设施用地等,但是即使考虑到这些因素,城市人口的总占地也会小于农村人口的总占地。贾绍凤等人的测算表明,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比每增加一个农村人口少占用47.5%的土地;卢新海指出,农民在农村占用居民用地的推出足以抵消他在城市居住、生活、生产所占用的土地。据统计,日本和韩国均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了耕地的增加,如日本的1930-1940年间和1950-1960年间,这两个时期是日本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耕地面积不断增加的时期。这说明,完全的城市化不会是耕地较少的原因,只有不完全的城市化才会产生一系列的耕地占用问题。
我国的城市化是不完全的。当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民在进城生产、生活后,他在农村所占的那一块土地并没有退出,而是仍然处于占用中,这样就产生了两头占用的现状,使耕地面积大幅度的减少。据调查,目前农村中有很多住宅处于闲置状态,这被称为“空心村”现象。下面的表格是对华北南部某个村庄“空心村”现象的实地调查结果: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村庄里无人居住的宅院高达35.09%,这些宅院的主人已经进城生活却依然占据着农村的土地。进城人口在农村占用的生活用地不能有效退出,是造成我国耕地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我国产生“空心村”现象的根源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为了避免大量农民进城对城市造成冲击,采取了种种限制的措施,包括户籍制度、城市就业制度和住房制度等。因此,农民进城,转移的仅仅是其劳动力。由于他无法在城市获得合法的身份认可,无法获得有效的生活保障,无法获得固定的居住场所,所以,他在农村的居民用地就只能予以保留,这就形成了“两头占地”的状况。
所以,城市化不完全是造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二、城市土地过度利用与闲置并存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面临这样的一种状况:旧城区建筑密度高,道路狭窄,环境恶劣,土地过度利用;而新开发区盲目扩张,土地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大量人口集中在市中心,市中心的10个区面积仅为280km2,占全市用的4.4%,却集中了704万人,人口密度高达95104人/km2,其中老城区人口密度为42900人/km2,人均居住用地仅为10.64m2,人均占地为40m2(1990年);与此同时,新开发区面积虽然大,人口却稀少。此外,我国目前出现了很多盲目兴办开发区的现象,导致了大量土地的闲置浪费。1993年全国清理了2804个开发区,占用土地面积76km2,几乎全部是耕地。据国家土地管理局调查,全国城市土地闲置率为15%,闲置土地面积高达7000ha。据2000年全国455个城市调查资料显示,其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12858.7km2,实有房屋建筑总面积约40亿m2,平均容积率为0.31。这说明了我国在土地规划方面存在着较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原有城市用地行政划拨形式的存在,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因土地的无偿性而对土地的集约利用意识不强,从而使土地的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第四部分城市化发展的新思路
城市化必然会占用耕地,但是城市化不一定带来耕地面积的减少。鉴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土地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正确处理和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耕地,耕地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一、实现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政策手段
由于我国存在着城市化不完全的现象,因此国家应该在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住房制度等相关领域进行调整,确保农民的进城生活,使农民进城后转移的不仅仅是劳动力,还应当包括人身,能够在城市获得合法的身份、生活的保障和固定的居所,最终可以把整个家庭都迁移到城市生活。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应该在农村住宅制度、土地制度等方面做出调整。在大量农民进城扎根后,就可以考虑到在农村进行村镇布局调整,将分散的、空心化的村庄整合成为规模化的、集约化的现代城镇。原有的村庄居住用地被释放出来后就可以通过复垦成为新的耕地。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小块田进行重新规整,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耕地,也便于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生产作业,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的重新整合。
除此之外,由于我国的耕地资源稀缺,因此,国家还应在做好耕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制定相关的政策,例如严格控制小城镇用地,适度扩大大中城市土地供给,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将耕地保护从单纯的数量保护转为质量保护等。
在政策方面,日本和韩国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二、实现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规划手段
针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土地不能有效利用的问题,我们应辩证的看待城市化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有效协调,合理规划,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首先,我们可以加快土地市场化步伐,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即把闲置土地的使用权收回,然后以有偿的方式将其重新配置,以达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发展。其次,我们要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土地配置,改善城市综合环境。最后,我们还应该引导城市布局与发展方向趋向于合理,结合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调整,实施旧城改造,发挥城市土地的最大效益。超级秘书网
三、实现城市化进程中耕地保护的科技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越来越多的手段来改善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提高土地容积率,加强多维空间的利用。一方面我们可以实现城市建筑物的立体化,大力发展高层建筑以节省占地面积;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立起地下交通、停车、商业、存储等设施,使城市建筑用地大大减少。
此外,一些科学家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提出了一些大胆的构想。例如,上世纪7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分别提出了“海上城市”和“水上东京”的设想,拟向海上和海底争取用地;还有的科学家从模拟自然生态出发,拟建设以巨型结构组成的集中仿生城市;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还可以用高级的、牢固的材料八建筑物架在空中,从而减少了城市用地。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会为我们来带新的解决办法。
参考资料:
[1]边学芳,吴群,刘玮娜.城市化与中国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分析[J].资源科学.2005(5)
[2]刘维新.中国城镇发展与土地利用[M].商务印书馆.2003
[3]申健.试论城市化与耕地保护[J].乡镇经济.2007(6)
[4]谈明洪,吕昌河.城市用地扩张与环境保护[J].自然资源学报.2005(1)
[5]王群.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问题[J].中国土地科学.2003(4)
关键词:功能复合;生态水城;城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as a national important energy base in dongying, circulation economic base, the bohai economic rim new economic growth pole, the Yellow River delta is the center of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ecological city, shandong peninsula is blue of the city, the oil industry zone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center. At present already form bands more dongying city center group structure, south east area as the core node, is the core of the Yellow River water supply landscape features zone. South east area (city district)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city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the Yellow River water supply overall urban design of certain water supply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area, have land, traffic, landscape, the advantage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The new city ha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development zone and the city recently city new stage of the engine development conditions.
Keywords: function compound; Ecological water supply; Urban design
东城南展区(水城新区)城市设计规划研究范围西起东青高速公路,东至登州路,北起广利河,南至五干渠,规划用地面积20.51平方公里。规划用地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2.7公里,规划用地面积20.51平方公里。现状用地以东二路和南二路为界,划分为四个象限。东二路和南二路交汇处周边区域聚集了一定数量的厂区和农村住宅。现状用地主要以空地为主,分布大量沟渠和水面,南二路以南存在部分高压输电线路。规划在用地整体概念性城市设计研究基础上,重点对片区定位、规划结构、功能布局及景观骨架,理顺地区主要交通组织,处理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以及用地开发指标,指导城市有序发展。
1.规划定位
规划借鉴天津中新生态城、大阪水城、圣安东尼奥水城、深圳华侨城及香港新市镇等新城(水城)建设经验,确定在水城新区规划中引入“生态优先、TOD开发模式、邻里社区等理念,倡导城市功能的有机混合,滨水区的易达性,河两岸营造人性化的滨水空间等做法, 用企业发展与城区开发紧密结合、联动发展的模式,使城区具有充足的持续发展的动力,并以先进、统一和持续的规划作为城区发展的指引,根据变化的形势条件对城区的发展目标和策略进行适时的调整和完善,确保城区的先进规划理念和开发经营理念能够得到持续的贯彻和实施。
规划充分考虑了东城南展区(水城新区)的发展条件、既有的资源禀赋,并植入新的功能要素,进行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提出南展城市设计的规划目标:
生态水城――低碳、高效的生态城市建设示范区。
文化水城――水文化底蕴浓郁的水城核心展示区。
宜居水城――水生活丰富多彩的高品质宜居新城。
东城南展区功能定位为东营市文化体育中心区、黄河水城核心滨水休闲娱乐旅游区、黄河三角洲最具滨水特色的生态住区。该功能定位重点体现东城南展区在东营市、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定位;服务于东营水城建设的整体目标,并为东营发展提供具有区域影响的特色功能;应为本地区提供完善的城市公共活动和生活服务等中心功能。
2.总体城市设计
2.1发展策略
规划将生态优先、功能复合、绿色交通、协同发展、复合开发、实施保障作为建设发展策略。其中重点是生态优先策略与功能复合策略。为确保水城新区的宜居环境,主要从整体生态格局上进行梳理,保留和充分利用现状主要湖面及湿地资源。梳理新区水网、绿网形成可呼吸的生态网络;对本区域的水质提出控制要求,所有景观水系内水质均应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对滨水岸线堤岸提出具体控制要求,强调水体的生物多样性,恢复水生生态;构建低碳的生态住区。同时规划提出以市级重大公共设施建设为龙头、特色人居为重点、旅游产业为纽带的功能复合开发策略,加强核心区域的用地功能复合,作为该区域建设引擎拉动东城南展区的发展。
2.2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
依据集聚开发、复合功能、空间有机、水文化挖掘 的规划理念,规划确定“一心、两轴、七节点、八片区”的总体结构。地块的功能布局模式采用的是核心水廊+居住片区的布局模式。核心水廊以一条核心水系作为城市的景观、文化展示轴贯穿整个基地,将轴上的各个功能节点串联成一条服务完善、功能多样的城市活力带。围绕该轴线,周边地区主要分布居住地块,各个地块依托其不同的水系资源条件开发多类型的滨水住区。
2.3交通系统
通过对规划用地区域交通梳理,打造东西交通联系走廊,引入BRT线路,对片区内部道路系统进行梳理,密切与城市的联系。缝合广利河沿线两侧用地,加强跨河交通联系,使水城新区的交通网络充分融入到东营市的交通系统中。同时,结合路边步行和绿带带、商业步行路径规划两套完善的慢性体系。
2.4绿化生态系统
规划以广利河与核心水廊的生态联系廊道为契合点,水绿有机渗透,将规划区内的水面、公园等生态板块通过不同规模的河流水系廊道以及道路绿化廊道相互串联、贯通,构成一个可以呼吸、流动循环的生态网络系统,形成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
2.5 综合景观规划
滨水岸线利用方面,既要涉及滨水区的功能分布,又要考虑防洪安全需要。水城新区重要滨水岸线范围是广利河南岸以及核心水廊两侧。重要滨水区为广利河南岸及核心水廊两侧构成的环形滨水区布置生态湿地、居住、商务、休闲娱乐设施、码头广场等。根据不同功能区的功能特征,在满足生态、防洪、景观要求的基础上,分为硬质岸线、软质岸线,并针对不同地段的特点合理安排岸线断面。
景观系统方面,以要素――系统构成法展开,强调不同景观要素在基地中的作用,并进行合理布点;强化不同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突出体现整体景观层次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对水脉、绿地、建筑、标志建筑物等要素提出景观设计要求。
2.6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
广利河沿线以及核心水廊两侧的公共空间以硬质广场、商业和公共建筑为主,体现新区的活力;补充水系沿线的开敞空间以绿地为主,内部设置休闲运动设施,体现新区的生态性。由慢行系统串接而成的开放空间网络中包含各不小于10000平方米的社区公园、每个生态细胞中不小于2500平方米的街坊公园以及细胞在道路转交处约300平方米的街角绿地,为水城新区提供人均12平方米的集中绿地和优良环境,并提供在水城新区内任一点出发,步行200米可达街角绿地,300米可达街坊公园,500米可达社区公园的良好户外公共环境。由社区生活、片区生活、文体生活、旅游生活四个层面组织公共生活,通过不同的旅游方式体验,完善的服务服务设施,设置各种不同的旅游产品。片区级、社区级以及细胞级等不同等级的公共设施合理布局,与慢行系统和快速公共交通站点紧密结合,使水城新区成为一个适合步行游览及到达的片区,增强人们的交流,减少交通拥堵。
2.7建筑与环境设计
规划区域内桥梁形态设计要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并体现东营文化。注重对场地内的发电厂烟囱和油井的利用。夜景照明方面,通过重点区域,重点线路,重点建筑和重要建构筑物的量化美化形成流光溢彩的夜景。重点对五个重点照明带、八个重点照明区、六个标志性建筑、三种重要构筑物提出规划要求,照明设计宜选用较高的色温和最高的照度,增强其夜间的可识别性;注意多角度建筑补光,避免在主要观景立面形成过大的阴影;同时,防止材料的反射比过低或定向反射太强,或光泽度高等特性给照明造成的负面影响。
3.用地控制规划
3.1土地利用
基于城市设计确定的“一心、两轴、七节点、八片区”的总体构架,规划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1658.19公顷。主要用地类型为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网用地、商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城市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与广场用地等六大类,二十二中类、二十九小类。
根据规划人口并参照东营市公共设施规划,考虑周边学校的服务半径及人口,依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规划一所高中,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级中学4所,11所小学,另外根据服务人口及范围,结合邻里中心及社区中心位置规划新建17处幼儿园。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遵循“一心、七节点、十二个邻里中心”的整体结构。
3.2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控制
规划区范围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和城市次干道形成“六横六纵”的道路网格局。规划区域道路总密度4.98千米/平方公里,道路用地面积255.82公顷,占总用地 15.42%。主道路路网密度1.43千米/平方公里;次干道路网密度为1.38千米/平方公里;支路道路网密度为2.17千米/平方公里。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路网密度要求。
3.3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控制规划
规划区市政设施用地包括供电设施、排水设施、环卫设施、消防设施等各种市政设施用地,面积约12.56公顷,占建设用地0.75%,面积小于0.2公顷的设施用地(如雨水泵站、污水泵站、燃气调压站、换热站、公厕、垃圾转运站等)不单独占地,在地块开发中与其他设施统一考虑,独立占地的市政设施严格控制并留足防护距离。
3.4绿化与广场用地控制规划
规划形成“四大功能、绿网串联”的绿化结构。“四大功能”是指遵照绿地不同功能,形成的河海风情带状公园、城市主题公园、核心水廊特色公园、居住区公园等四类公共绿地;“绿网串联”指的是结合街头绿地与滨水绿地形成网状绿地系统。通过河海风情带状公园、城市主题公园、核心水廊特色公园、居住区公园等公共绿地等形成景观架构,并结合沿街、滨水绿地规划步行自行车等慢速交通系统,构建完善的生态景观网络。
3.5开发强度控制
高度控制:核心水廊东南部的印象山水酒店为新区的最高点,其余部分的建筑高度以核心水廊为主轴,核心水廊两侧建筑沿垂直核心水廊的方向由低到高再到低布局,以保证更多建筑的视线能够直接通达核心水廊景观,广利河南岸的建筑形态由南二路向广利河依次跌落。其余地块沿垂直核心水廊的方向的绿色通廊布局点式高层,以确保不同开放强度的地块临街建筑高度的延续性。规划将该片区用地分为四类高度区,分别是制高区、高层区、中高层区、多层区、低层区。
容积率控制:按照片区用地的主导属性,即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分别进行控制。
3.6城市设计导则
本次城市设计的成果提供建筑群体形态及平面布置,以引导为主,用于直接指导未来的建设开发以及建筑和环境设计,主要包括以公共空间、建筑形态、交通与停车以及地下空间等。
开放空间的控制引导:规划将从开放空间的滨水岸线、建筑界面、与道路边界的关系、绿化、步行道路等方面进行。社区公园应与中小学、社区中心、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相邻设置,为周边居民提供活动场所和休闲设施。
城市街道设计准侧:道路慢行系统宽度不小于4米,结合道路两侧绿化带整体设计。道路两侧绿化带(8米或12米)可计入细胞绿地率。大型公共建筑主要出入口一侧,建筑退让绿化带距离不得小于10米。沿城市街道建筑应保持街景立面的连续性,且不得设置围墙等硬质隔断。 当沿街的建筑“街墙”长度等于或超过80米时,建议对立面的形式进行变化。
滨水绿地设计准则:滨水绿地主要慢行通道宽度不宜少于8米。沿滨水绿地建筑界面亦鼓励形成凹凸变化的公共开放空间滨水绿地周边建筑布局应遵循自滨水地区到内部由低到高的原则,不仅可以保证更多的人们可以享受到滨水景观资源,而且有助于使滨水建筑界面的尺度更宜人。
建筑形态设计准则:建筑高度应符合水城新区总体高度控制要求, 除了满足以上高度分区控制要求,建筑高度还应满足从生态水廊向两侧逐渐降低,从轨Brt站点向周边逐渐降低,从垂直于生态水廊的小区主路向两侧逐渐降低的原则;建筑立面应以现代、简约、大气、融合的风格为主,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力求创造有利于人们感知建筑的尺度,尽量避免使用过度夸张尺寸的材料。建筑鼓励应用立体绿化技术(阳台绿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庭院绿化、中庭绿化),拓展绿化空间,降低热岛效应,提供更多的开放空间,塑造更独特的建筑形体,美化环境,建筑两侧的山墙面、架空层的沿街墙面及屋顶应进行垂直绿化。
【关键词】公共交通;公交优先;和谐可持续;策略
建立便捷、畅通、安全、绿色的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贸活动日益频繁,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长,给城市交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交通拥堵频繁、交通事故增多、环境污染、运输效率下降等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成了各国城市交通发展的选择。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不仅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得到了显著发展,支撑了我国各大中城市的客运交通。有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客运(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总量超过了700亿人次,比1995年增长一倍多,年均增长达9%。但目前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也存在着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公共交通客运系统结构单一,轨道交通发展不足。
我国大多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主要以公共电汽车为主,城市轨道交通仅在部分大中城市开通,且线路里程短。而轨道交通具有公共电汽车交通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缓解道路交通给环境造成的压力,如噪声、废气的排放和道路用地等,改善空气质量;运量大,地铁每小时单向运送能力为3~6万人次,而公共电汽车仅为2000~5000人次;交通系统更快捷、准时、舒适、安全,且更适合于中长距离的交通服务。
(二)公共交通网密度低,路线、站点布置不合理。
常规公交线网内部各条线路在车辆配置、线路走向、站点设置等方面趋于单一化,缺乏层次。在中心商业区,公交线路重叠严重,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造成了拥堵现象。而在城市郊区,公交交通不仅数量少,甚至存在交通盲区。另外由于路线、站点布置不合理,导致各种公共交通设施之间衔接不畅、衔接效率低。
(三)服务水平低下、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公共交通车辆由于缺少现代化调度系统和通讯设备,致使其运行效率相当低。国外采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化通讯设备构成的公共交通调度系统,保证车辆准时到达指定地点。而国内公交信息过于薄弱,公共交通调度系统尚不够完善,不能及时反映公交运行状态和调度情况,造成信息的严重不对称。
(四)此外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还存在道路行驶环境差、公交专用车道建设落后、公交车辆技术落后、公交发展规模与城市建设规划不协调、运营管理紊乱的问题。
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造成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受限的原因主要包括:
(一)城市有限空间资源限制公共交通发展。
城市是个有限的空间构造,不可能无限地扩张,正因如此,限制了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公交专用车道的设立、公交车辆的配套、公交线路的布置都需要占用城市的空间资源,但不断增加的私有汽车却进一步压缩这一有限的空间资源,造成公共交通与私人交通的恶性竞争,其结果是城市交通状况的不断恶化。
(二)低服务水平弱化公共交通优势。
城市公共交通是政府主导的公共工程,其收益性和成本性的不平衡导致了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主动性。公共交通系统的服务质量长时间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车速慢、舒适性差、耗时长),导致公众乘坐公共交通的热情下降而选择别的交通工具。直接后果就是公共交通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公交优先”政策得不到很好地落实。
(三)公共交通管理制度落后。
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的管理手段还相当落后,主要表现为管理手段技术性差、管理结构缺乏优化以及具体管理措施不到位等。在国外已经普遍使用的高技术手段在我国只是在个别城市得到运用。管理手段的强化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能否实现有效地链接。
三、和谐可持续公共交通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健全城市公交法规体系。
完善的法规体系是“公交优先”发展的基础保障。在我国,这方面的立法目前还非常薄弱,制定一部统一的《城市公共交通法》,从法律上保证公共交通建设及配套资金的落实,强制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完善政府和银行信贷投融资方式,就成为当前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的迫切问题。
(二)加大财政对公共交通的投入。
资金投入不足是造成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滞后与服务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在现有公私合作模式基础上加强政府监管;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政府与市场间的合作内容与形式,采用国有民营模式。这样不仅增加了公共交通的资金来源,也提高了公共交通服务的主动性。
(三)健全规范的公交补贴制度。
建立规范的补贴补偿机制,科学界定补贴补偿范围:对执行政府指令的低票价、特殊优惠,应给予补偿;对节能环保、安全监管等正外部性支出适当补贴。还要建立适用于城市公交的财务会计和成本核算制度,建立成本费用和政策性补贴的审计评价制度,将服务考核结果与补贴挂钩。
(四)建立科学的票务制度。
完善公交定价、调价机制,制定群众能接受、企业不亏损、财政能承担的价格。建立公交票价与企业运营成本和社会物价水平的联动调价机制,包括城市经济状况、社会物价水平和劳动工资水平。
(五)规范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运营管理。
规范市场运作,保护企业的正当利益。应加大政府投入,减免税费,减轻企业负担,确保行业可持续发展;规范政府补贴,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遵循市场规律,加快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改善职工福利待遇;加强服务监管,加强服务质量考核,规范市场秩序。
(六)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
合理定位城市公交和班线客运的属性,按照国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决策,统筹规划城乡客运网络,加强衔接,加快设施建设,改善换乘。要积极鼓励公交线路向农村延伸,扩大公交线网覆盖面,同时要加快推进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
参考文献:
[1] 蔡君时编著.世界公共交通[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2]徐亚华,冯立光 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现状及战略规划[J].交通运输工程, 2010. 10(6):64-68
[3]王欢明,诸大建等 公共交通运行模式的选择[J].城市问题, 2010. 10:44-48
[4]马荣国.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3
关键词:大学城;土地集约利用;调查;评价
中图分类号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1-07-04
Abstract:Intensive land use is the core problem of current land management,many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Through comprehensiv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using Google Earth and GIS,the paper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in four universities of Bengbu University City,drew land use status vector diagrams, and extracted all kinds of land area in four schools. On the basis of it,the paper did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land use rate, building density,plot ratio and proportion of various types of land. In the end, the paper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intensive land us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ampus planning of university city and rational use of land.
Keywords:University city;Intensive land use;Investigate;Evaluate
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工业、商业、住宅用地的增加,城市规模在逐渐扩大,然而许多中小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却十分有限,土地闲置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这与土地需求紧缺的现状相矛盾,所以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土地集约利用,是在单位面积土地上增加一定的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1]。我国土地集约利用存在劳动集约度持续下降,资本集约度持续上升的现象,逐步由劳动集约型向资本集约型转变,这一现象在城市十分明显。对土地进行有效利用,在不浪费土地资源的同时,提高土地所产生的收益,这就是土地集约利用的初衷。
高校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一部分。随着21世纪我国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大学的建设越来越普遍,对于土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势必会加剧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程度[2]。然而许多大学仍然存在土地浪费和闲置的问题,低密度的建设使得许多土地没有充分利用,很多规划范围内的土地荒废或者多年后才进行建设。在校园建设用地占地规模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土地进行集约利用,以缓解土地日益紧张的现状。
1 大学城概况
1.1 调查背景 蚌埠市大学城4所学校位于蚌埠市龙子湖区,龙子湖区处于经济开发区,位于龙子湖东岸,与龙子湖4A级景区相邻,占地6 670 000m2,建筑面积6 700 000m2,共投资2 000亿元。目前的学校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校。
1.2 调查概况 调查中对4所学校的土地类型进行了分类,各所学校各类型用地主要分为宿舍用地,体育用地,教学用地,行政用地,食堂,图书馆,绿地,水面和道路。其中宿舍用地包括学生宿舍和教职工宿舍,在利用MAPGIS所做的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土地现状图中,其图书馆和行政楼合称为信息大楼。上述的绿地包括未进行建设的土地,所以对于某区域整片绿地规模较大的学校,其用地集约度远远不够。
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1 现场调查 据现场调查,安徽财经大学的土地面积最大,约为666 667m2,蚌埠医学院的土地面积约为450 000m2,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土地面积比蚌埠医学院稍多,约为566 000m2,蚌埠学院的土地面积仅次于安徽财经大学,约为650 000m2。调查中,对每所学校的方位进行了确定,并对各所学校不同类型用地进行了了解,对正在建设的用地进行了咨询。了解到每所学校的建筑规划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全集中在学校的南面,导致北面存在大量空闲地块;蚌埠学院则是建筑物集中在北面,导致南面大面积地块未利用;安徽财经大学的西南角和蚌埠医学院的西北角也是存在土地闲置的问题。虽然每所学校的土地规模有所不同,但是都一定程度上存在土地浪费的现象,这与我国土地稀缺的国情以及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现象是不符的。
2.2 Google Earth取图 Google Earth是将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布置在一个地球的三维模型上的一款虚拟地球仪[1]。通过对界面上的地球仪进行放大,找出蚌埠市龙子湖区,大学城4所高校的三维卫星图会出现,添加网格之后,会显示整个地球经纬网,这时需要找到每所学校的四点坐标,四点坐标最好是经纬线的交点并且所形成的矩形要覆盖整所学校,最后调整图像的角度进行截图。Google Earth较高的分辨率使得图片在后面的制图环节较为方便。
2.3 MAPGIS制图 本次试验运用的是MAPGIS6.7,MAPGIS是GIS中的一种,在制图方面有许多强大的功能。通过MAPGIS制作出四所学校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对各所学校进行了土地分类,包括图例、比例尺和指北针。
本次制图要经过底图格式的转换,利用获取的四点坐标在MAPGIS中得到图框点、图框线和图框区,并对影像进行校正,再对图形进行编辑和拓扑造区,之后就需要图例版的制作,拓扑造区过程中配合制作好的图例能更快更好的制作出成图,最后将制作好的图像进行输出。拓扑造区的范围包括整所学校和四周的居民点、营业点和其他学校,4张图相互关联,图中可以看出不同土地类型所在区域,4所学校的不同地类颜色划分大体一致。
2.4 数据提取 通过MAPGIS对4所学校的不同类型用地的面积进行了数据的提取,如表1。其中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行政用地与图书馆总面积为7 430m2。
3 土地集约利用分析
3.1 土地集约度 反应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指标之一是容积率,即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建筑面积[3]。通过调查得出的数据是安徽财经大学东校的建筑面积是701 000m2,蚌埠医学院仅为330 000m2,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蚌埠学院的建筑面积则更少,分别是213 000m2和274 000m2。其公式为:建筑容积率=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2]。
由公式可得,安徽财经大学的建筑容积率约为0.577,蚌埠医学院的建筑容积率约为0.495,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蚌埠学院的容积率分别约为0.376和0.380。单位面积土地的利用程度越高,土地集约度就越高。从四所高校的建筑容积率来看,安徽财经大学的土地集约利用度最高,蚌埠医学院相对次之,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蚌埠学院容积率相差不大,土地集约度明显都很低。从图3和图4中大片绿地面积及现场调查可知,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蚌埠学院是存在大部分空闲地块的,这与其处于经济开发区有关,也说明其土地利用效率十分低下。
3.2 建筑密度分析 建筑密度一般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其公式为:建筑密度=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
从MAPGIS得出各所学校建筑占地面积,安徽财经大学的建筑物基底面积为164 187m2,蚌埠医学院的建筑物基底面积为114 134m2,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物基底面积为63 970m2,蚌埠学院的建筑物基底面积为105 896m2。计算得出4所学校的建筑密度分别约为0.246,0.254,0.113和0.163。由于4所学校都存在未开发利用地,提高其土地集约度的首要步骤是加强建筑密度,目前中国城市的现状是建筑密度太高,与大学城四所学校低密度的建设是相反的,低密度建设一方面虽然能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但另一方面土地未完全利用也是不合理的。
3.3 各类型土地面积和占地比例分析 在表1和图5中,由于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图书馆与行政用地在同一栋大楼的不同楼层,将其面积合并统计。对每所学校进行分析,从各类型土地占地面积上来看,安徽财经大学其绿地面积为379 160m2,占比为56.87%,其次为道路面积112 731m2,占比为19.91%,体育用地面积紧随其后,占地面积最少的是行政用地,占比为1.16%。其他3所学校的情况大致相同,绿地占地比例都绝对大于其他用地,由表1可知,蚌埠医学院绿地面积是246 500m2,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绿地面积是422 923m2,蚌埠学院绿地面积是452 562m2,分别占其学校的比例为54.48%、74.72%和69.62%。
4所学校中,绿地面积最多的是蚌埠学院,最少的是蚌埠医学院,但从占地比例来看,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占比最高。在各类型用地面积比较中,体育用地面积多于教学用地、宿舍用地等,仅次于道路用地,说明大学的校园建设很注重运动用地方面的建设。图书馆用地和行政用地的占地面积在各所学校中都是最少,安徽财经大学这两项用地总面积只有约12 800m2,却是这几所学校中面积最多的,占比也相对较高。从建设用地占地比例来看,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蚌埠学院占地比例明显较小,这两所学校的在土地利用方面需要更合理的规划,以增加集约程度。
通过实地调查得出的情况是,这些学校都在加大未利用地的建设,大多用于教学用地,而我们从表中可知教学用地比例十分小,这些建设是符合实情的。
4 评价和建议
4.1 评价 以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4所学校中土地利用集约度最高的是安徽财经大学,不论从建筑物容积率、建筑密度,还是未利用地开发利用情况,其土地利用最为高效。而其他学校都存在较大面积的闲置土地,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和蚌埠医学院较为明显,并且建筑比例许多地方不合理。大学城的土地集约利用情况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
4.1.1 地理因素的影响 蚌埠市地处平原,其地理因素主要源于交通,安徽财经大学和蚌埠医学院地理位置相对优越,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土地的投资力度,蚌埠学院就相对偏远,是导致许多土地未被开发的原因之一。而整个大学城出于郊区,周围是许多农村居民点,正处于开发阶段,使得许多土地未得到有效利用。
4.1.2 经济因素的影响 正是由于大学城处于经济开发区,地价相比于市区较低,各所校园都获得了较大面积的土地,这些学校正处于建设阶段,许多土地还未投入使用。不同学校对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学校会加大对教学仪器的资金投入,自然对教学用地的建设就会减少,当然这还与国家对每所学校资金的划拨有关。
4.1.3 政策因素的影响 每所学校的招生政策是各有不同,招生人数也决定了学校对于教学用地和学生宿舍用地的建设情况,据了解,安徽财经大学每年的招生人数都多于其他学校。并且,学校对于教职工的政策也决定了职工宿舍的建设情况,土地集约度低也与学校的管理层管理不当有关。
4.2 建议
4.2.1 合理规划建筑,提高建筑密度 城市建设的首要前提是规划,实施合理科学的规划,会有效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3]。大学校园的建设也不例外,根据高校规划指标,学校需要根据在校学生人数进行校园建设,在保证教学用地和宿舍用地的情况下,做好其他用地的合理建设,比如食堂、体育用地。另外,需要提高各高校的建筑密度,建筑密度简单来说是学校建筑物的覆盖率,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中心地段,是需要提高建筑容积率来提高土地集约度,而欠发达地区校园内,本身存在许多闲置土地,与经济发达地区土地供应不足完全相反。在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的情况下,必须加强建筑密度,充分利用未开发用地。
4.2.2 加快交通建设、加大经济投入 在我国,政府的方针、政策深刻的影响着土地集约度的提高。政府可以通过加快大学城的道路建设,进一步改善交通状况来带动大学城的发展。并且加大对校园建设的投资力度,这些校园土地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资金不够充足。政府需要根据实情,对每所学校的建设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扶持。
4.2.3 完善土地利用体系,加强监督管理 除了以上情况,高校对土地的非集约利用是个重大问题,这需要加大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宣传,建立一系列强制性政策,约束高校的土地利用[4]。在此基础上,更要完善审批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指标对高校建设进行土地划拨,并在高校建设过程中,加强监督,尽量减少高校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过低的情况,对土地集约利用的高校给予优先审批的权利。
5 结语
随着高等学校规模的扩大,大学校园土地利用问题也渐渐显现出来。大学校园的土地利用规划需要与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在土地集约利用这一方面,不应忽视大学校园这一领域,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
参考文献
[1]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第6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扬子君.论大学校园建设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协调[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2):78-80.
[3]张富刚,郝晋珉,姜广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1):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