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智慧教育信息

时间:2023-09-28 16:01:25

导语:在智慧教育信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智慧教育信息

第1篇

智慧教育

1.什么是智慧与智慧教育

智慧,按中文解释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人类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后者对智慧的作用更为巨大。因此,需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不断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发展。信息时代,随着现有“数字土著”(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及其以后的年轻一代人)成长以及新生“数字土著”的诞生,他们的学习风格、认知方式、行为模式、情感模式与传统教育存在根本区别,客观上要求新型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方式,以契合“数字土著”独特的学习方式、体验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因此,信息时代、知识时代的智慧教育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智慧教育在基本内涵、方法手段、支持环境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所指的智慧教育专指信息技术支持下,为发展学生智慧能力的教育。

2.智慧学习环境的基本模型

我们认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来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和创造力的人。

因此,发展学习者的智慧是智慧环境、智慧教学和智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智慧学习环境构建的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①智慧学习环境主要由学习资源、智能工具、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②学生和教师通过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与其他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发生。离开了智慧学习方法和智慧教学方法,智慧学习环境就不是学习环境了。③有效学习的发生是个体建构和群体建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习共同体强调学习者的互动、协作、交流;教学共同体是教师共同学习、协同工作、寻求持续专业发展的统一体。④学习资源和智能工具同时为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提供支持。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工具的共同作用,各类智能工具为学习环境的“智慧”提供了全面支持。同时,学习共同体和教学共同体为资源和工具的进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智慧教育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教学法为催化促导、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

智慧课堂的构建及其应用分析

泛在网络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利用随身携带的智能终端进行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学习成为可能,这也为智慧教育环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智慧教育环境有很多种,包括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等正式的教育环境,以及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探究基地等非正式的教育环境。这里对智慧教室的组成做了简单分析。

如图2所示,智慧教室包括社会化云平台、网络、电子白板、电子书包、交互电视、教师、学生。其中社会化云平台包括云资源(各种多媒体素材、微课素材等)、云教学、云学习、云管理。教师可以在云资源中下载并选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材料,然后在云教学中进行备课、指派与批改作业、生成班级诊断报告。学生则可以在云平台中记电子笔记、回顾学习历程、接收诊断报告、进行补救学习。同时在云平台中,教师也可以与学校管理单位、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在智慧课堂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进行知识呈现,学习小组与学生个体可以通过交互电视与电子书包进行协作学习以及与教师的互动。其中学生的课堂任务以及作业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到云平台,教师登录到云平台中进行批改诊断,再通过网络发给学生。

这样的智慧课堂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减轻学习者认知负载,使其可以用较多精力在较大的知识粒度上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将知识学习上升为本体建构。②拓展学习者的体验深度和广度,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知、情、行聚合水平和综合能力发展。③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由度与协作学习水平,从而有助于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发展和集体智慧发展。④给学习者提供最合适的学习扶助,从而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成功期望。

智慧教育有效提升数学学习

数学学科是小学最基础的学科,它具有内容抽象、逻辑严密、应用广泛等特点,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智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主动探究。

首先,以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入手,提出实际生活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去探究体验。其次,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加生动的智慧情境,提供有效的智能探究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产生好奇,主动探究其中缘由。在智慧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而不是指导学生,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完成意义建构,扩充自己的思维图式。再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及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总结,并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反馈。这样学生就会在智慧环境中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这样的反思式思考会强化训练思维,才会真正做到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

案例设计

《组合图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北师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研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培养学生能够结合实际情境来解决具体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因为在第二单元学生已系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尤其是渗透了转化思想,这些都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面积,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完成显示生活中与图形面积相关的具体任务,发现、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感受转化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计算。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方向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认真学习的态度。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把组合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

5.教学过程

①情境引入。教师在师生互动教学平台上,通过创设动画情境,给学生安排打扫公共区的任务。

设计意图:创设动画情境,可以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②独立探究,合作学习。如图3所示,课件中呈现三个组合图形,给出必要的数据。教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图形进行分析探究,可通过任意辅助线分或补,小组讨论分析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引导,并推送每个图形不同的解决方案。学生分析图形的特点及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学平台中的工具软件,让学生分析探究每个图形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参与热情,引发深度思考,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自选图形,巩固练习。课件出示随机抽取动画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抽到第几组,学生就进入第几组的题库。学生完成后,还可以根据自己完成练习的情况,再进入挑战组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选题库,既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又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求。

④学以致用。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情境,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2篇

6月28日~29日,“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与数字化校园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两百余名校长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着数字化进程中的中小学教育创新与发展变革、数字校园整体规划与平台建设、新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等热点话题展开多层面讨论,在厘清思路的同时建言献策、形成共识。

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长期以来,一些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只有硬件标准,没有软件标准,这样导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教师各自为政,徒增教师负担。另者,学校内信息交流不畅,信息交流方式传统静止,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种种较普遍现象让参加此次论坛的辽宁长春市教育局吴龙山老师带着问题而来: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追求何在?

“我们现在搞教育信息化,有一个很大的责任和目标是提升孩子的信息素养,提升他们在现阶段或者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中央电教馆副馆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晓芜在挖掘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意义时,认为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影响一定是社会关系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效益的变化。在王馆长看来,教育现代化是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现代化教育最终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作为教育现代化重要推动力量的教育信息化,同样要遵循发展人的价值目标。

“今天的教育和教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这是人大附中西山分校舒大军校长的一句名言。北京师范大学余胜泉教授将这句话予以放大,具体指出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人不能凭空而论。“我们生存在现代社会,人的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意义深远的改变。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越来越大的社会里生存,我们的认知方式正在从‘个体认知’变成‘分布式认知’”,余教授如是说。他认为,培养现代化的人,就要造就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这不仅包括人头脑发生的认知,还涉及人和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完成的过程。

数字校园的行动智慧:从特色、内涵、可持续发展入手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从基层管理层面来看,中小学校长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是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人物。在教育前沿摸爬滚打的校长们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不乏真知灼见,对数字校园的创新实践更是充满了行动智慧。

本届论坛上,一些受邀的中小学校长或现身说法,介绍本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或妙语连珠,触发对于信息化环境下提升校长管理效能的独特感悟。

北京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田昆升立足于学生二十年后面对的社会现实,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在培养学生规格的问题上提出了“文武双修,笃实日新”的培养理念。那么,数字校园如何帮助学生找到最优学习方法,如何实现教学的现代化,如何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呢?田校长抓住了教育主战场――课堂,围绕着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率效果去探讨数字校园建设的问题。丰师附小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完成国家的课程任务,采用结构式的学习,为学生进入第二层面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二个层面是摄取式学习,采取小组式,按照个性发展、自由结合的模式。学生通过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基础知识之上的拓展学习。第三个层面是个性化学习,完全是人机交互式、个性化的,按照个人的发展思维路径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进行学习。

推进教育信息化,学校要重在提升内涵,而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样也体现了教育信息化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追求。“表面上看起来,学校由各个教研组、各个处室组成完整的画面,但教师之间的合作貌合神离,内部处于不合作的状态,封闭的交流方式导致教师的知识陈旧,观念狭窄,因此要改变传统的静止的信息交流方式,就需要创建不受空间、内容、人员限制的网络平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内部系统,可以促使学校形成双轨教研制度,实现教研组织创新,促进教师群体间信息的交流。”北京七中校长王文利谈到学校通过数字校园平台改革传统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可谓煞费苦心――建立网络教师成长记录袋,记录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同行的评价,以及教学、德育等部门对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效果的评估,使教师全方位、多角度认识自己工作的实效,不断调整自我、改变自我。

可持续发展是数字校园的必由之路。数字校园的建设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建设的过程和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永远没有终点。江苏扬州中学信息中心主任倪震祥对数字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健全数字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有积累机制和创新机制。积累机制是指数字校园在数量上的发展,软、硬件设备的投资,以及稳步积累的数字校园资源。学校积累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积累动机,这种动机又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校园长远发展所做出的考虑。创新机制,一是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二是数字校园创新机制的构造应着重考虑信息化精英的培育、区域化的推进和创新实力的开拓。

数字校园难点突破:放开手脚,摆脱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定势

数字校园如何与学校日常的精细化管理相融?教师数据在人事、科研、教学等系统中重复录入,怎么办?数字校园的建设会不会给学校网管人员带来额外的工作负担?如何让教师不至成为技术的“奴隶”、不会为技术所累?如何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参与度,特别是网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何保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方面关系的协调和最终决策、确保信息化建设中必要的投资力度……受制于传统教育管理思想束缚的种种现实让校长们纠结。更有校长戏谑:“数字化时代就像一场博弈,各个厂家、各种技术产品纷至沓来,校长拥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但不知该如何选择。”

第3篇

论文摘要:知识革命对现代教育提出重大的冲击和挑战,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教育变革实践指明方向。知识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中国会计发展,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学,培养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实践中复杂的结构不良性问题的高级会计人才。

本文以中国会计发展及会计教育为例,分析现代教育在知识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和冲击,探于建构主义的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实践,以培养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改革实践中,复杂的结构不良性现实问题的中国会计人才。

一、中国会计教育分析

会计的发展是反应性的为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特别是为了控制和管理大型工业组织,会计发展成为一种结构化的定量技术方法,是科学管理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典框架下,政府外生于人类系统,会计师一般地以公共利益行事,会计被定义为客观地计量经济绩效的中立性社会机构,会计是一个理性的信息生产系统,以满足有效地制定决策的需要毕7,从这个方面看启挤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经济职能叭会计技术被普遍认为是客观的、中立的这种中立性观点是经典框架的关键,由于会计涉及主观认识和判断,是基于一个特定的哲学立场,或者是政治联盟,因此,客观性和中立性成为会计的一个重要问题;承认会计数据与主观隆和相对性有关,将根本性地改变会计的社会职能;通过挑战经典经济理论基础的基本原则,以及质疑科学管理名义下应用的方法,会计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其被认可的职能将遭受怀疑眼。会计.被建立在良好结构性和数学逻辑基础之上卿;会计教育通过采用基于经典经济理论和经典科学方法的理论概念,接受了静态的均衡模型,使用结构化的、定量的方法,以明确定义的、简单的、结构良好的方式来讲授会计学科。

然而,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表明会计数据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会计准则制定是一个政治化过程。在一个政治环境中,有关会计程序是中立性的传统观点,将不再成立;会计人员在一个混乱的环境下行使会计职能,他们被自利驱动,被各种反映不同政治程序的社会经济利益诉求所捕获。由于会计准则制定和会计政策选择,涉及复杂的利益冲突,从哲学上看,这些决策属于“道德实践活动”。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使会计哲学和政治观点发生重要变化;会计实践发展变化更加复杂,明确界定的、有因果关系链的、结构良好的问题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大量新的复杂问题出现。在复杂的动态环境中,会计不再被视为一种独立于政治力量与社会利益的中立的、客观的职能,会计也不可能只关注经典框架下狭窄的职能,而不注意会计准则的社会和经济结果。尽管会计信息所处的相关新理论,例如,信息经济学、系统理论、控制理论、混沌理论数学等领域,及其哲学框架,在20世纪末期已经被考虑,但是会计教育却抵制了这些威胁,仍然将会计视为结构良好的技术规范,忽视了会计行为的政治化及其哲学立场。

为适应中国经济体制转轨,中国会计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会计模式,向市场经济会计模式的根本性转变阎。通过中国会计学术界“外向求索”,充分借鉴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会计经验,建立中国会计体系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剧烈的变化,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会计改革30年,不断修订和完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发展的因应性,决定了各国会计因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不同,而存在国家差别。会计研究都是以解决会计实务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基本出发点的哗。对中国会计发展而言,一方面,会计研究需要立足于中国经济和社会政治环境;另一方面,会计实务要求会计人员在充分理解、吸收西方会计经验理论的基础上,能够将它们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以解决中国的现实社会经济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及资本国际化背景下,中国历经30年改革开放,正值中国社会双重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快速变化,不断涌现新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中国特殊的社会与经济转型问题。针对新兴经济中的会计教育与会计研究及会计实务三者的关系,美国会计学会前任会长迈克尔。戴尔蒙德(Michael A.Diamond )特别提道,经济增长和繁荣的要求可能会使这些群体之间产生更多冲突,解决这一问题会变得更加困难和紧迫阴。中国会计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会计实务和会计研究人才,以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重要使命。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会计教育迫切需要更深层次的变革。

二、知识社会的教育改革与学习革命

(一)知识革命对现代教育的挑战和冲击

20世纪70年代,由于新科学与高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的运行方式发生根本的变化;信息革命和知识革命,推动了知识经济崛起和知识社会变迁。由于知识的穿透性和吸引力,这场革命迅速传播到全球,使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化不断加快,其间依赖程度增加,相互影响越来越复杂。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认为,这种变革的经济和社会越来越建立于知识之上,知识社会的基本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或劳动力,而且将来也会是知识,社会价值是由“生产力”和“创新”创造出来的,这两者都是知识在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因而,知识成为首要生产力,甚至伴随产生知识霸权,使知识成为民族国家在世界权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赌注Schlechty认为,知识经济开发的不是机器的力量,而是大脑的力量—思考的力量、学习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学习型经济”,是信息发展模式所特有的,它驱动知识爆炸式激增,知识更新越来越快,新学科知识门类涌现,并且分化和综合化趋势并存。夸美纽斯(Johann A.Comenius)要求“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教育宏愿变得渺茫,现代教育与学习方式因此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是最大的知识产业,对各民族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引发各国相继掀起教育改革和学习方式变革的热潮。实际上,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学习社会”、“终生学习”概念以来,教育如何培养学习社会的公民的终生学习能力,以适应变化莫测的知识经济社会,便成为全球教育改革关注的中心问题。

同时,信息技术革命也给现代教育带来巨大冲击:一方面,它摧毁了学校教育对知识的垄断地位网络提供全球性的、个人的、交互的、廉价的、永远在发展中的知识资源,给每个人能够获得所有信息的工具;并且打破了有关学习的神话,例如,学校是学习最好的地方,只有教学导致学习,以及同一种方式学习等。这不得不引起对学校教育定位的重新思考,最终使教师的作用发生非常必要的变化。另一方面,知识爆炸使信息充斥,产生“数据烟雾”问题,大量信息以极快的速度传递,需要依靠大脑和思维才能处理这些来自各个渠道的数据、观点以及信息交流。但是,正如尼尔·波斯特曼( Neil Postman)所说,“对于应该如何选择信息或者如何评价信息,信息技术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智慧方面和道德方面的指导”。另外,知识经济的“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决定了它既可以带来经济利益,但是市场固有的超道德性局限,会引起与其他社会价值观的冲突。这表明,社会生活的信息化,更需要知识社会的教育重在培养批判性思维,以人文精神、人类智慧来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从而实现超越知识经济。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正如Willard Daggett所说,“我们注意的是大学需要什么,而不是现实世界不断变化的需要”。也许正因为如此,拉塞克等认为,教育的内容对于这一使命的成功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方面,它应当提供生活在一个带有科学的深刻印记的世界上所必需的知识和本领,另一方面,它还应当鼓励一些与这种科学相符的态度,以便在科学和道义之间、物质与精神之间恢复平衡。

(二)建构主义认识论与知识社会的学习革命及教育改革

自1980年代末以来,西方教育学界试图从新的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出发,对仍然误导教育的客观主义的认识论作深刻的反思。尽管建构主义的各范式之间本身存在分歧,但是所有的建构主义范式都采用超越主客二元论的方式来看待知识,主张知识是在动态互动中形成的,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建构,它开创了参照人脑的机制构建学习模型,是真正意义上对人的学习研究的开端;由此,学习理论和教育研究领域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一场彻底改变人类学习的理念与方式的革命已经兴起总序。这场学习革命与信息革命并行,是将现代有关人脑研究的令人惊异的发现与信息技术的力量相结合,其影响将甚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将触及和引发教育、文化、人性的一系列革命,改变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乃至整个人生(导论)。这场深刻的学习革命,使有关学校教育与教育过程的看法发生重大的转变—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鲜明的服务性质,即新教育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教育过程应该是认知和学习技能发展的源泉,这些认知功能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起来。人脑是学习的自然引擎,“基于脑的学习”被认为能够提供有关学习过程的最好决策的基础,因而,围绕脑的自然学习方式重新创设教育实践,可能是最简单和最为关键的教育变革。迄今为止,脑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尚未被发掘的领域,被冀盼着破解知识获得过程以实现真正的学习革命。国际教育改革专家麦克尔·富兰(Michael Fullan)的研究认为,关于学习理念的知识创造,一包括最前沿的脑研究、认知科学等,必须成为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中心。 斯特弗等说,“对于一个建构论的教育者来说,主要的挑战是使学生加人一系列的对话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角色从被加工的客体转化为对话关系的主体。教育主要通过相互间的互换,即通过协调对话参与者的行动而产生”。建构主义在教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在教育思想上强调认知主体的主动性,教育应该把主体性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教育为了改变学生,使学生在主体性学习活动中实现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活动目标,不是直接指向学生,而是要指向学生的活动。建构主义的中介行为的社会文化观,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维果斯基的观点。根据维果斯基理论的主要继承者之一阿莱克斯·柯祖林(Alex Kozulin )论述,维果斯基洞察到教育过程对学生认知发展作出根本性的贡献,他认为,在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专门化了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包括了符号工具和合作学习程序,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和工具要有成人中介在其中传递,最终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动力学习来源;真正的学习主体是包括学生、成人以及社会给予的符号工具在内的互动的整体。斯特弗等论述了文本的“对话功能”( dialogic function ),在教学互动中的重要作用,拓展了维果斯基的观点,他们认为,文本作为有意义的符号集,具有两种功能:一种是明确单义功能,关注如何“充分地传达意义”‘第二种是“对话功能”,则考虑如何“产生新的意义”,第二种功能在于产生内部的多样化,对内化认知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当文本的对话功能在课堂话语中占据统治地位时,学生会把自己的话语和他人的话语作为思维的工具,并非简单地把它们当作可以接收、编码和储藏的信息;当单义的功能占支配地位时,出现相反的情形。对于建构论者来说,教育对话与实际应用环境尽可能地紧密结合;对教育过程的挑战不是在个体的头脑中存储事实、理论以及合理的探索程序,而是产生各种语境,使其中所形成的对话的价值和意义能被最充分地认识;或去创造各种条件,并使该条件下的对话能跟个人、共同体或国家当前的实际追求联系在一起。

三、知识社会的中国会计教育与学习和会计发展

(一)知识社会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对知识的不同看法,影响着人们对学习、教学的认识以及学校教育的发展。建构主义不再将知识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而认为知识是发展的,知识具有建构性,和其他强调知识的社会性、知识的情境性、知识的复杂性、知识的默会性等全新知识观总序,使强调知识客观性的本质主义及其支配的中国现代教育模式中知识传授式教学和接受性学习遭受到质疑。具体地,以会计学科为例,会计实践发展变化更加复杂,而会计教育滞后于会计实践发展,仍然脱离现实地以明确定义的、简单化和结构良好的方式讲授会计学,这些预先设定的知识仅仅只能用于同初始学习时相似的情境中,从记忆中原封不动地提取。然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推动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下的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批能够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特别是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经济与社会实践中现实问题的高素质会计人才。这些复杂的结构不良性问题,需要他们能够在新的问题解决情境中重组已有知识。显然,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下的会计课程体系改革,不能满足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斯特弗等强调结构不良睦是普遍存在的。尽管在初级学习阶段,以及结构良好的问题中,按分科课程体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是有效的,但是存在着“简化倾向”,尤其是“分割化倾向”,使现实中相互高度依赖的概念要素被孤立地对待,而忽略了其相互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些课程内容通常只有在被纯化的、被限定的教育系统的氛围里,才能被理解和应用。他们认为,这种简单化妨碍了后来获得更高级的学习,或者导致错误的理解,因为即使在那些整体上结构良好性的知识领域,也有结构不良的方面,而且涉及到将知识应用到不受限制的、自然发生的情境或案例中的所有领域,都有着实质性的结构不良特点。因此,在人类社会从工业化社会经由信息社会向着鼓励知识创新、以培养知识创新人才为己任的知识社会转型之时 ‘总序’,为克服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教学,可能导致学习者不能独立地将获得的知识迁移到与初始教学条件不同的新情境之中的障碍,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促进认知弹性的发展,适应理解的需要或问题解决情境的需要。

(二)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育和会计发展

在21世纪之交,学习革命风起云涌,教育过程为建构终生学习所需的认知功能的看法,为知识社会的教育变革指明了方向。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其教育计划及其实施都需要“教育想象”(educa-tional imagination),这成为学校教育重新定位和教师作用转变可赖以的重要资源;在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而不是探究有严格的程式、处方或规则可供遵循的普适性教育规律。因而,本文旨在尝试性地探讨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念,希望为深人地开展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实践的探索提供有益的思考。基于建构主义的会计教育,不仅旨在培养会计人员的终生学习能力以适应会计的扩展变化,而且最关键的是通过会计教育功能促进会计不断发展,在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笔者就两个问题提出个人敝见来结束本文:

第一,关于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及其发展。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了不同于客观性知识的有效性与社会约定性,认为知识是发展的,知识具有建构性。对会计学科而言,会计发展的因应性特点,决定了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是特定会计环境建构的产物。在建构主义者的视角下,现有的会计理论体系只是经验性的知识生成,有关课程知识体系的客观性和真理是相对的。会计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由于受到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会计系统是开放的,因此,会计发展研究需要系统地考察诸多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通过各国会计的比较研究,以及研究中国会计在不同的特殊历史环境下的发展脉络,有利于理解、掌握和揭示会计学科发展的规律,推动会计学科在经济现代化浪潮和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地发展。会计教育对会计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使用教育功能,将会计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成果介绍引人会计教学,在会计教育、会计研究、会计实务三者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会计教育既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又能够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会计研究和会计实务的不断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认知路径

一、重视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工作,理性梳理和掌控当代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的内在规律

1.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规律,要加大力度对其探索,并在人员配备、资金供给、环境创造等方面对此项科研活动予以配合,并积极保障科研活动过程中调研对象调配、资料收集整理以及社会资源的整合等等。

2.不能再延续价值教育的传统方法,应当突出其核心、主流地位的建构,形成全覆盖、多渗透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主体地位,不断拓充现代语境下价值观念教育的科学结构和内在特点。

3.善于总结各兄弟院校的经验教训,勤于参与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初识、再认识以及内化、完全内化的内在规律,实现价值观教育逐渐从外部“灌输”向自觉追求的转化。

二、充分发挥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的教育功能,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把大众化教育有机地融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当中的大众化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的主要任务无疑地落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块阵地上,它应该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模式,实现教学内容的适时创新,把基础理论与热门观点有机结合起来,使理论内容与时俱进,便于及时带领学生总结和剖析现实热点问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普遍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要以大众化理论为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在大学校园内得到广泛弘扬。青年大学生能够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辨别是非曲直,激发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情感追求与理性认同,从而引导青年大学生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转化成为长效性的自强自立的中华民族圆梦行动。要以科学规范青年大学生对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公民人格等多方面的理论思考,保证他们以端正的世界观辨别社会是非曲直。要针对大学阶段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层次的本质内涵和掌握,实现价值观的理性提升,注重培育价值观念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创新使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以使书本内容不再平淡无味,运用现代化教学软件使其有血有肉,生动活泼,五彩斑斓,易于接受。让学生在感性与理性双方面得到感染,从而充分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使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集中地、大量地接受教育信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要恰如其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并将启发式讨论、答疑、演讲、调研报告等环节灵活运用于教学。要努力创设出师生情感、求知探索精神高度统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达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大连海事大学的贾凤姿教授从29年的工作中总结出八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即对学生不要吝惜爱;问题教学启发学生;以延伸式教学打动学生;时尚型教学吸引学生;以快乐式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方法论教学武装学生;自助式教学激励学生;以知识型教学征服学生等。这些经验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注重知行合一,因此离不开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领域、内容、形式都要不断进行拓宽,通过对工厂、乡村、社区、市场等地的调研,切实感受到理论的魅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教化功能通过实践得以充分发挥。若想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就要不遗余力地把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外,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内容、新形式、新方法,让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让他们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亲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社会主流思潮的熏陶,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升华,主动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奋发向上现实行动。

4.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资队伍加建设,定期、甚至随时更新教师和辅导员的知识结构,按时更新热点理论和教学技能的交流平台。高校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应积极响应高校工委提出的和大学生“结对子”的要求,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生,关注和尊重他们的情感、知识经验和学习兴趣,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与学生交朋友,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大学生思想上和生活上的难题,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中,潜移默化地传递和感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考核方式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不仅包含理论考试,更应当注重道德言行的考核。注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价值取向和政治观念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重在教导学生如何做人,而不是单纯照本宣科。在价值理念方面,思政课要培养大学生理论自觉学习的意识,凸显大学生受众全体的主体性创造性,把大学生个体对社会事务的感性表象提炼升华为社会共同体的群体意识观念,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反思和智慧抽象,奠基大学生价值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使其自觉地运用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手段看待世界。在实践方面,思政课的考核不能够仅仅凭借一张卷子,也要考虑到学生具体的现实的思想、道德、素质表现。二者要相互结合,使大学生的价值言行考核并驾齐驱。

三、积极创建能够提升素质、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营造文化氛围的大学校园文化,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载体,采取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全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引导和塑造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使之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启迪和培育

高校学生在大学校园这一成长的摇篮里,如果能够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感受向上的校园环境,其内心深处的上进心、责任心和民族使命感就会被唤醒,潜移默化地在内心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校园文化的特殊魅力不容忽视,努力开创和组织各种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为贯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努力形成全方位育人环境,高校要适机开展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文体活动,以其寓教于乐的作用感染和教化大学生。要逐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渗透融入校园文化,让大学生身心完全融入大学生活之中,以致今后完全融入社会主义主流社会之中。充分利用大学阶段有限的时间培养大量的的继承者和生力军,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启迪和培育。

四、有效利用当今信息社会的强大技术手段,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辟新型教育途径

高校应当在建造大学网络系统方面不吝其才,抢占高质量、高效率、强吸引力的这一当代教育的新制高点――校园网。

虽然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现具有诸多好处:如削减了人们沟通交流时间上的拖延和地域性的障碍,从而成为当代大学生主动、自由地掌控信息,获得知识技能的一条新渠道。但与此同时,这又是一把“双刃剑”。具体表现在它既能够使学生们便捷地获取海量资讯的同时,又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形成以及应用加以考验,因为互联网具有极度的开放、多元、复杂等特点。因此,高校应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影响作用。

五、注重整合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当今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伟大工程

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应当被当作是一个系统过程来看待,即“不能狭隘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限定在校园里,而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角度加以全面的理解。”由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不仅局限于校园内部,而是面向社会的各个角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要面向大学生群体。因此,若想使大学生真正接受社会主流价值,在内心深处真正接受这一思想,还需充分营造一种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的大氛围,让高校学生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体系当中。在全社会范围内建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平台,让高校学生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社会主x价值观培育体系当中,以全社会的力量帮扶成就他们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和主体信仰的理解认同和判断选择。

六、强化制度保障体制,把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宣传活动的长效机制以制度化的形式体现出来

第5篇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教育行业新热点,国务院在20__年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到20__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有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除了教育的思想观念更新外,教育手段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尤为重要。

职中历来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多次向省、市、县财政积极争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学校课程课件的采集、制作,实现课程音像资源共享,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现在学校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装配有高标准实验室13个(包括语音室2个、财会模拟室1个、物理实验室2个、化学实验室2个、生物实验室2个、建成拥有65台的计算机室2个)和多功能厅2个及图书室、阅览室、健身房、绘画教室、音乐训练室。多媒体系统装备精良,设施先进,配200座。同时还建有卫星数字传输教育网络(卫星接受器2台)、远程教育宽带网、高保真听力系统和价值70多万元的全县一流的校园网,电教设备总价值达2180270元(包括校园网),校园网采用星型以太网拓扑结构,网络交换具有三层交换功能,实现了1000兆主干,100兆交换到桌面,共有219台计算机,信息点安装达到150个点,每点安装2个模块。同时还购置了用于教学的电视机4台,VCD和CD7台,各班都配备了升降式投影仪(50多台)。

二、主要经验和成功之处。

1、初步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

学校已经开始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注意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的兴趣不浓厚等特点,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生动的知识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效地缩短了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学校还根据自身情况,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积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将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纳入到课程改革的具体规划当中。

2、初步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的网络化。

我校通过多种渠道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进校园网建设,为教室、办公室配备了计算机、投影仪、打印机等相关的设备,并武装了3个多媒体机房。学校将国际互联网引入到校园中,使学校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获取知识,有效地扩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和知识含量。校园网的建成为学校的网络办公提供了施展空间,初步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网络化。同时,网上的互动还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变得快捷、便利和丰富多彩。

3、信息技术资源库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因此建立丰富的资源库,为教师备课、上课及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尤为重要。目前学校已着手开展这方面工作,准备率先从建立健全中考题库开始,以便能真正发挥校园网络优势,将大量可用资源放入校园网的资源库中,通过信息技术资源库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免费资源,从而大大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4、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在全校内达成共识。

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为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创造性人才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最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是当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职中上至校长,下到学生都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就是现代教育就是信息化教育。现在我校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普遍较高,能够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的许多环节。

三、面临的问题。

1、重点是资金投入问题。

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育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是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非常敏感的话题,我校建成校园网历时6年,几经周折,共投入资金70多万元,到目前应付给施工部门的资金还有欠债。20__年6月,职中拿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__—20__年)》,内容主要是建立职教实训基地,将学校后面47.5亩土地征取过来扩建校园、修建职业教育实训综合大楼,投资预计500万元,如此大的数额将是制约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最大的“瓶颈”问题。

2、一少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

不少教师仍沉湎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即使有了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设备设施也不用,使之束之高阁,成为摆设。教师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不敢大胆尝试,过分依赖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先进的教学理论认识不足,给信息技术的推动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即便有了先进的设施也只发挥出极少的功能如打字,游戏等。

3、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还不够非常普及。

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应用,信息技术应用的关键是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意识不强,应用能力不高,职业学校的信息化就很难推进。教师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计算机的使用能力、网络的使用能力、网络环境下资源的检索、技术和信息资源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这方面的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

4、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近几年来我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相对比较完备,但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不能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技术装备的功能,浪费了较多的信息技术资源。对教师的培训、内部的资源配置及建设、应用平台的建设等不够重视,对设备的利用率不是太高,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用,其他专业的学生和教师接触比较少。与此同时,真正意义上的校园网尚未建成,目前只是仅仅接入了“英特网”而已。

5、掌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师相对的些缺乏。

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教师缺乏是影响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职业学校的教师除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外,其他教师也应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与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知识,这样才能有效的发挥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的相关作用,才能将信息技术引入专业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设想。

1、转变全体师生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观念的现代化,任何体制的创新,制度的创新都有取决于观念的更新。因此转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观念是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教育信息化是可有可无,可早可晚。教育信息化也不赶时髦,要有急迫感。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为教育信息化创造必要的条件,加强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利用现有设施,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2、必须要把师资培训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因此师资培训就成为教育信息化的当务之急。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以计算机的普及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重点,着力于培养教师和学生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注意纠正重硬件、轻软件和轻人才培养的倾向。师资队伍的培训是职业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因此,首先要对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的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及网上操作能力。在校园网建设中形成一支能使校园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的队伍,保证校园网在教育信息化中发挥具大作用。培训首先要对教师进行教育观念及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职业学校的积极意义,消除他们对计算机的畏惧心理。培训要对全体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全员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把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作为现代合格教师的标准。

3、要注重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相结合。

开展信息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首先要学校必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或开展信息技术课外活动。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学会常用的计算机软件操作技术和网络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意识,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次,要鼓励教师在所教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同时,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当中。

4、加快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浪费。

在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中,必须科学规划,结合本校信息技术设备的实际情况,与金昌、相关的职业教育机构紧密联系,使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技术开发、教学软件开发等方面实现较大发展,并使其周围兄弟职业学校也能获益,加速实现职业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从而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5、下大决心,尽早建成职教实训基地。

没有空间上的发展和突破,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就难以有大的进展,职中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职教实训基地,这既是学校的当务之急,也是今后工作的宏伟目标。在此基础上分三个层次推进职教信息化建设:一是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与运用;二是组织学校上网,利用网上教育资源;三是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广泛的学习资源,不断满足社会终身教育的需求。

6、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在近5年内逐步给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使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学生每10人一台电脑,同时给所有教学班级装备网络教室,实现真正的现代信息化教学,从“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越。

7、建设教学素材库。

教学素村库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重要建设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职教教学素材从信息载体来看,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软件等多种媒体,从其反映的学科内容或知识点来看,应涵盖职业教育的主要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

8、注重人才队伍建设。

在近期3—5年内分期分批,采取“派出去、请进来”及“全员化培训”的形式,培养一批能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掌握信息资源开发原则和方法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批掌握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的教师队伍。

9、成立信息化中心。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学校“信息化中心”,建立学生电子图书档案馆,同时利用校园网、“英特网”各种信息。尤其要制作好本校的网站,以便让教师学生通过本校网站获取大量信息和知识。

第6篇

假日期间我读了《 陶行知先生名篇精选》一书,感悟很深,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着作,我有两点体会: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其含义极其丰富。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在教育中不能用统一的方法来进行,而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在陶行知先生先生的教导下,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吧。

第7篇

一、爱岗敬业:

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要做“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

二、要有爱心。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加强师生情感,用爱心培养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矗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提高自身素质:

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第8篇

为了降低合并会计信息的聚合程度,一种方法就是缩小合并的范围。如以母公司所在的行业为基准,将经营业务相近的母子公司会计报表进行合并,这样就可以基本剔除与母公司处于不同行业的子公司,从而便于和同业的其他公司会计报表进行比较。但这种做法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余地,可能造成信息披露上更大程度的不可比。因此大多数会计准则都不允许将与母公司经营业务相差很大的子公司排除在合并范围之外(注:国际会计准则IAS-27《合并财务报表和对子公司投资的会计》第12条指出:“有时,一个子公司可能因为和集团内其他企业的业务不同而被排除在合并编报的范围之外。据此而将其排除在外并不合理,因为对这类子公司予以合并编报,同时在合并财务报表中增加披露关于子公司不同业务的资料,能够提供更好的资料。”)。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一合并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也认为,为了反映企业集团的全面情况,应将上述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

另一种国际上通行的解决办法是编制分部财务报表,作为合并会计报表的补充,从而达到综合性与分解性的统一。一般认为,在资本市场中,分部信息对投资者具有较高的决策相关性,但是其可靠性与可比性较差。因此,除证券管理部门以外,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有关国际组织也纷纷有关准则或规定,以规范分部信息的披露行为。本文拟就第二种处理方法进行探讨。

一、分部信息披露制度的国际比较

(一)英、美等国对分部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

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于1965年首次要求上市公司按照行业披露销售额和利润信息。随后这一规定被写入1967年的公司法中。在欧盟第4 号和第7号指令颁布之后(注:欧盟的第4号(1978)的第7号(1983 )指令规定了企业分部信息的披露下限,即按照行业和地理披露分部的销售额数据。但该指令并未使欧洲成员国企业的分部报告实务由多大改观。),1981和 1987年经修订的英国公司法对分部信息披露作出了更广泛的规定,如除了要求披露行业分部的销售额和税前利润之外,还要求披露地理分部的销售收入信息,伦敦证交所还非强制性地要求企业披露地理分部的利润数据;最近的准则是英国会计职业组织(英格兰和威尔士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90年的SSAP-25 “分部报告”, 要求企业增加披露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净资产信息,从而拓展了英国法律和股票交易法规中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要求。

美国在分部信息披露上有着广泛的规定。从1969年起,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首次要求在册的上市公司按照行业分部披露公司的有关信息;1976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了FASB-14“企业分部财务报告”,要求企业按照产业分部(industry segment)和地理分部(geographic segment)来对企业的非关联客户收入、集团内部转移、经营收益(或净收益)及可辨认资产等数据加以披露;随后,FASB又陆续了一系列与分部信息有关的会计准则和技术公告。如FASB-18要求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中所采用的会计原则与方法用于分部信息的编报;FASB-21要求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其在不同产业、 国外经营、出口销售及主要客户的分部信息;此外FASB-24 还规定了企业免于编报分部信息的几种情形。(注:FASB-24规定, 下列情形下企业可以不用披露分部信息:(1 )当整套财务报表已经合并或汇总于另一企业的财务报告中时;(2 )对国外非子公司的投资的整套财务报表当呈报于同一报告主体中时;(3)非公众企业(Nonpublic enterprises)可以免于披露分部信息。)这些准则的制定与实施,为企业分部信息的披露提供了规范性指南。由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对FASB的实质性支持,使得任何一家欲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多种经营公司或跨国公司,均需按照这些准则和规范的要求披露分部信息。

(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分部信息披露的国际协调

在分部信息披露方面,198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了IAS-14“按分部编报财务资料”,要求企业按照产业分部与地理分部揭示来自外部与内部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及可辨认资产等有关信息。IASC在该准则的说明中指出,“提供分部资料的目的是向财务报表用户提供关于从事多种经营的企业不同产业分部和不同地区分部的规模大小、利润贡献以及发展趋势的资料,使他们能对整个企业作出更有依据的判断。”从准则内容上看,IAS-14与美国FASB-14的要求比较接近, 所不同的是它未要求企业披露出口销售和主要客户的分部信息,也没有明确指明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

(三)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的制度规定

为了维护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保障证券市场的正常秩序,我国《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就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义务作出了有关规定,中国证监会也陆续制定并了招股说明书、年度报告等文件的内容与格式准则,以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因此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影响。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分部信息的披露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这种变化特征。

1.1994年以前,完全的自愿披露。根据《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的规定,上市公司每一会计年度应向公众提供公司的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在1994年以前,由于证监会没有公布正式的定期报告内容和格式,故许多公司只能以《公司法》、《股票发行与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进行披露,因此各公司在披露分部资料的程度与范围上存有很大的差异。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在一个管束不尽完善甚至比较脆弱的环境下,自愿披露会计信息往往会造成消极的后果。

2.1994—1995:指导性的自愿披露。1994年1月10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以下简称《准则第二号》),使上市公司的年报披露在内容与格式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其中对分部信息的披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 )业务报告中公司经营情况的回顾:“如果公司实行多元化经营,其业务涉及不同行业,则应对占公司主营业务10%(含)的经营活动及其所在的行业分别作出介绍。如果公司在不同地区或国家开展业务,还应该按照不同地区或国家来反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构成。”(2 )会计和业务数据摘要中非强制性指出:“除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外,公司也可以采用以数据列表或图形表方式,提供与上述会计数据相同期间的业务数据和指标,例如产品销售量、市场分额、公司各主要业务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公司各地区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等。”上述准则对公司的分部信息仅做了模糊的定性描述要求,而对分部会计数据并未做强制性披露规定,这可能因为分部信息尚未引起财政部、证监会及上市公司等有关方面足够重视的原因。但是从这一时期的年报披露情况看,一些上市公司已经很会利用分部信息来传递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了。

3.1996—1997:执行不力的半强制披露。中国证监会在对《准则第二号》执行结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于1995年12月21日,了该准则的第一次修订稿。新的准则除了对原文中一些要求进一步明确外,还特别以附件的形式颁布了《财务报表附注指引》(试行)(以下简称《附注指引》),以规范信息披露过程中“报喜不报忧”、“报表注释不能释疑”的状况。对于分部信息的披露,除了保留以往正文中很模糊的描述性要求以外,还在《附注指引》别给出了“分地区、分行业资料”的披露格式,要求公司按产业和地区分类提供前后两年的主营业务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并且要求对集团内分部间的交易结果予以抵消。

4.1998年:较为严格的强制披露。1997年12月17日中国证监会了《准则第二号》的第二次修订稿。这次修订不论从内容还是格式上较前次修订都作出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例如在年报正文董事会业务报告部分,不再要求公司描述其产品改进措施落实、科研成果应用、技术改进与提高等可操作性很强的情况,但是却保留了对多元化和跨国经营公司对分部经营状况的描述;此外,新的准则将原附件部分的内容修订以后纳入到准则的正式内容之中。

新的准则只对多元化公司的行业分部做了定量披露要求;与以往相比分部信息的具体披露内容做了较大的改变:准则仅要求披露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利润信息,不再要求原来所要求的分部净利润和净资产数据。分部信息披露内容与方式的变化,反映出我国证券监管当局在规范上市公司披露政策上,对 “简明扼要”与“充分披露”进行权衡的矛盾过程。可能正是由于分部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加上其特有的会计处理难点,才使得证监会对这一内容的披露持既审慎又易变的矛盾态度。

(四)分部信息披露制度的国际比较

表1从不同角度对英国、美国、IASC 和我国的分部信息披露制度进行了比较。总的看来,我国的有关规定在初期(1995年以前)与英国的较为接近,而后来则表现出与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一定程度接轨的特征。

表1 分部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

项目

英国

美国

IASC

中国

规定

1981,1985

SEC 10-K

《年度报告的

与准 ,1989 Companies Form;FASB-14

内容与格式》,

则要

Act;SSAP-25

,18,24

IAS-14

1994,1995

1997

分部

行业,地理分  产业,地理分  产业,地理  1995:行业,地理

种类

部,出口销售  分部

分部;1997;行业

,主要客户

分部

分部的外部销  分部的描  1995:分部收

售,内部转移,  述,对内

入,税前利润

要求

分部销售额,

经营损益,可

和对外销  ,净资产

披露

税前利润,

辨认资产;折  售,分部

1997年,营业

的分

分部净资产

旧,资本性支

的成果,

收入,营业成

部信

出,转移定价

分部使用  本,营业毛利

基础等

的资产,

转移定价

基础

"董事会应参考  分部的确定在  在很大程

在很大程

可辨认 公司业务组织  很大程度上依  度上依赖

度上依赖

分部的 的方式" 加以  赖于企业管理  管理当局

管理当局

确定

确定(Sch.4)

当局的判断.

的判断.

的判断.

(FASB-14)

基准:分

行业分部的主

部收入、  营业务收入须

可报告 国外销售收入  分部销售额或  利润或资  占总收入的10

分部的 占总收入10%

可辨认资产或  产总额的  %(含)以上

确定

以上的洲际分  损益额的10%

10%测试. ,地区分部按

测试.

备选:管

国别划分.

理当局的

判断

证券公开

适用

公开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

范围

,经济上重要

公众公司

及经济上

上市公司

的非公众公司

重要的单

位.

披露

财务报表附注

补充报表

补充报表  财务报表附注

方式

二、分部信息披露的会计难点

(一)如何符合逻辑地确认可报告分部(Reportable Segment)

许多批评者认为,现行会计准则在分部的确认与报告上缺乏明确指南,使管理当局在确定可报告分部时有很大的自由,从而导致分部的划分过于空泛而失去意义;还有一些人认为,分部信息披露的这种状况,使管理当局可利用其来达到自身财务报表目的。通常,确定企业可报告分部可以分为两个步骤:(1)将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划分为产业分部,将企业在不同地域的经营划分为地理分部;(2 )选择重要的产业分部和地理分部确定为可报告分部。

1.产业分部的划分。按照IASC的定义,产业分部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主要是对企业外部的客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产品或劳务,或者不同类别的相关产品或劳务的各个组成部分”。产业分部的划分一般可以参照政府或其他权威机构制定的标准行业或产品分类。例如我国将国民经济各行业按照建设性质分为16个大行业和87个子行业;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17个部60个类别;国际标准产品分类将主要产品分为10个部69大类。在按照这些标准分类作出产业划分时,企业很可能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选择有利于企业的分类标准,造成分部的划分有时可能过细,有时又可能过粗,企业之间的可比性较差。FASB面对这种情况时,也不得不承认:“尽管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分类有多种体系,产业分部的确定主要还是依赖于管理当局的判断。”在美国FASB与加拿大AcSB于1993年联合的“欢迎评论:企业分解信息的报告”中,提出了产业分部应当以企业管理的方式为基础的建议。他们认为,这种分部划分方法使报表用户可以将自己对企业经营的评价建立在与企业内部管理所用的信息相同的基础之上,从而使分部信息更加可靠,并降低信息的生产成本。该意见还指出,公司内部设立的利润中心对分部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很有帮助。

2.地理分部的划分。分部信息的可预测性(Predictability)要求分部的划分应当建立在以一定时期内具有同种特征的行为的基础之上。FASB-14认为,地理分部指的是“可以被确定为适合于企业特定环境的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的集团”。同时还指出划分地理分部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距离远近、经济相似性、经营环境的相似性及相互关系的性质、规模与程度等,但是这些规定并未给出地理分部划分的确切定义。现行准则通常要求按照企业的经营地点或者是销售市场来划分地理分部,有时还可根据这二者共同确定。许多国家规定,企业在国内的经营一般当作单独的地区分部,但对一些规模巨大的跨国公司而言,区分国外经营和国内经营已经非常困难。因此有人建议通过制定单一的标准(如按照国别基础)来划分地理分部,能够使信息的可比性增强,但是这样做又可能使一些公司的分部报告过于繁复,使分部信息的重要性丧失,造成信息超载(overloaded)。

3.分部的重要性测试。分部的划分尽管有多种方法,但是在可报告分部的确认上,许多国家及IASC都作出了类似的规定。例如FASB-14 规定,当分部的营业收入、损益或可辨认资产中只要有某一项指标占到企业集团的10%时,就应当确认为可报告分部;另外如果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10%以上是从一个客户处销售取得时,还应按主要客户揭示其销售信息。在确定可报告分部的最小规模时,究竟应该按照绝对额还是相对额加以确定,目前仍存有争议。通常,为了达到分部信息的可预测性,只要规定一个百分比作为分部确认下限,就可以获得重要分部的相关信息(例如我国就规定了行业分部销售收入的10%测试)。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若想达到可比性,应以某个绝对数作为分部确认的标准。否则对一家小公司来说,10%的披露标准的绝对数相对一家大企业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也有人建议通过二者相结合的办法,即首先规定一个较低的相对百分比,然后划定一个绝对额下限,可以较好地解决企业间的分部信息可比性与可预测性矛盾的问题。

(二)如何在分部间对共同费用进行分摊

会计中对一些共同费用往往采用某种武断的分摊方法(例如折旧计算,制造费用的摊销等),从而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判断的差异。但是这种分摊很难获取相关的信息。分部获利能力的大小应体现在分部的成果中,通过归属于各个分部的收入和费用之间的差额反映出来。但在实务中,一些共同费用(如总公司管理费)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各分部间分摊,都不能认为是合理的,武断的分摊只会给信息用户带来误导。

因此各国现行准则在报告分部利润时,大都采用了报告分部的贡献额(即经营损益)的方式来衡量分部的成果。在我国的年报披露格式中,1995年规定披露分部的税前利润,到1997年修改为披露分部的营业收益,关键一点就是考虑到一些共同费用的分摊会给管理当局提供更多的操纵分部利润的机会。究竟这两个指标孰优孰劣,目前还难有定论。但是至少披露分部的贡献额可能会造成报表用户的误解,即将其误认为是分部的净收益,从而导致公司的利润总额高估。

(三)如何合理确定分部间的转移价格

转移价格是指管理当局从集团总体经营战略出发,在母公司、子公司、关联企业之间购销产品或提供劳务时执行的内部价格。由于这种内部价格通常不受外部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因此从局外人看来这是一种“非正常交易”价格。现代企业的分权管理将经营决策权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之间进行适当划分,并通过适当的授权使各分部的生产经营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为了反映分部的经营业绩,各分部之间的关联交易必须加以合理的结算。但企业往往从集团的整体利益考虑,通过操纵分部间的转移价格,调整各分部的利润水平,从而达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例如,由于各个国家的税制存在着差异,集团公司往往会采用转移定价的方式,把设在高税率国家的分部利润转移到低税率国家,从而调低集团的总体税负。又如,当集团的某个产业分部获得了较高利润时,为了避免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而带来的限制性措施,也可以通过适当的转移价格而使其保持适度的利润水平。

对企业的投资者而言,企业从外部客户处获得的收入,比起企业各分部间的转移更具有预测力和客观性。因此有人建议,将分部间的内部销售加以抵消,从而消除转移价格对分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使分部数据之和与合并报表数据相吻合。但这种做法却使得各分部之间的收益数据不可比,而且不同的企业的数据也可能不可比。因为有些时候,一家企业不予列报收入的半成品,可能会是另一家企业的产成品。

由于转移价格的制定,既能作为一种管理手段促进企业各分部间的分工与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内部资源,又能作为一种财务手段影响各分部的获利能力的指标,进而提高公司的整体价值。因此加强分部间转移价格信息的披露就成了许多国家会计准则关注的焦点之一。IAS-14要求对每个予以编报的产业分部和地区分部,必须披露分部之间转移定价的基础。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一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也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但是在分部资料的披露中,除了要求对公司内各分部间的收入和成本加以抵消以外,对转移定价并未作特别的披露要求。

(四)如何确定分部的净资产

第9篇

【摘 要】健全学生人格,培育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积累经验,扩大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在广泛的不同教学内容中,进行迁移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学会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会学习的归宿。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学习效果如何,与这些心理活动的发展水平有关。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只有符合教育心理规律,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化学教学中如何依据教育心理规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呢?

一、 为自主而育——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还是主动积极、独立性强,它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的成效。”可见,健全学生人格,培育学习自主性,树立主体意识是学生学习的前提。

1、激发主动性,消除被动状态。学习主动性是学习动机的外部表现,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的首要条件。激发主动性,可以侧重于下面几点:强化学习目的教育,把学好化学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起来,激发间接动机;讲究导语艺术,巧设悬念,组织讨论,开放实验室,激发探究兴趣;采用目标教学,在讲新课前提出学习目标,并阐明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本章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乃至对将来学习的影响及其用途,激发求知欲。

2、培养独立性,消除依赖习惯。独立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从个性发展来说,学习是一个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能引导而不能代替学生由依赖向独立转化。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勤于思考,勇于质疑,养成遇到问题要先思后问,问后多思的良好习惯,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精练,善于启发,注重培养学生迁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辅导要得法,对学生自主校对或互相校对作业,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自主地完成转化过程。

3、锻炼坚韧性,消除脆弱心态。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处处充满困难和挫折,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一遇到困难就畏惧、沮丧、退缩、逃避,学习也就半途而废。化学教学中应注意遇到困难的时候(如化学用语的记忆及运用),及时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并指导学生运用适当方法,采用分散记忆,联想记忆,做到符号、名称、实物及现象等的相互同一,赋予抽象符号一些生动形象内容,多写多用,直到完成任务为止,从而锻炼学生的坚韧性,消除脆弱心态,为自主学习铺平道路。

二、 为积累而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与应用,而迁移与应用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如果学生的经验不足以掌握某一原则,他的经验背景就必须扩大。”只有积累的经验越丰富,迁移和应用才越有可能实现,而阅读、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引导学生多阅读课本及参考资料,多做实验,多做多练,读中悟法,练中巩固,实验中验证,积累解题经验,扩大知识背景,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1、抽象,使知识概括化。只有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才可以完成从一种情景到另一种情景的迁移,才能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化学教学应在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比较法、归纳推理法、联想法、从实验中认识问题等方法。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基本的规律和解题方法。如学了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后,引导学生对比制取两中气体的反应原理,反应装置及收集方法,可概括出如下规律:凡固体与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气体,都可用制氧气的反应装置;固体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制气体,都可用制氢气的反应装置,进一步总结出:反应原理决定反应装置,气体性质决定收集方法这一原则,为学习实验室制取其他气体作好了知识迁移准备。

2、例证,使知识具体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只用一个例子来解释原则本身,学生就可能认为只有这个例子适用于这个原则,其他结果就只有很少的迁移效果。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些同学只知道空气是混合物,当问到由金刚石和石墨组成的物质是否混合物时就不知道了。这除了没有理解或不完全理解概念的原因外,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来解释“混合物”这一概念的例子太少的缘故。因此,化学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联系新知识去印证已学的概念或一概括出来的规律与方法,使概括化的知识返回到具体实践中去,以求加深、加宽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为迁移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为积累而读不应机械重复,应根据保持与遗忘规律,采用科学合理的记忆方式(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部分记忆与整体记忆相结合、形象记忆与抽象记忆相结合),在“正确理解”与“高效保持”的前提下,实现知识经验的厚积。

三、 为迁移而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学生的学习不应仅仅是个别精选出来的教材,而是学习如何把它更有效地迁移到其他有关的学习中去。然而迁移不是自动的,所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本身,并不能保证它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迁移。只有在广泛的不同内容的教学中,慎重地进行迁移教学,学生才会使已理解掌握的知识与方法得到广泛的迁移。这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1、分析,使知识类化。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论指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改变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但是,即使两种情境之间有同一性,还不能保证迁移的出现。只有这个同一性被学生所感知,对他有清楚的认识,迁移才能有可能实现。因此,化学教学中(不管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练习课)应引导学生对新出现的知识或习题进行分析,再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比较,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如二氧化碳与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相同点在反应原理上都是固体与液体反应,所以反应装置相同)以便找到相应知识的关联点,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使新知识类化,使知识迁移。

2、联想,使旧知识再现。联想是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教学中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类属联想,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再现同类事物的有关知识,使在某一情景中学到的知识能迁移到新的情景中。比如,教学氢气的物理性质要让学生回忆氧气的物理性质,教学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要让学生回忆氢气和炭单质的化学性质……,由旧促新,促进迁移。

3、顿悟,使旧知识迁移。格式塔关系理论指出:“顿悟关系是获得迁移的一般训练的真正手段。”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凭借着经验去捕捉瞬间即逝的“灵感”,选择某一概念或原理去解释某一现象,或解决某一问题,使已学知识迁移到新学内容或新的问题中。

四、 为创造而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学生的学习虽然说主要是通过模仿来掌握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但是这些人类发现的成果,对于学生来说毕竟是新颖生疏的。学生每获得点滴知识,都必须在模仿中经历前人的创造之路,而且只有创造性高、创造力强的人,才会高效地迁移应用有关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因此,培养创造精神,开发创造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核心。

1、提问指导法,练思维广度。化学教学中,仅是单纯的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寻找所谓的正确答案的做法是不够的,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模仿课文的练习题目,抓住重点知识,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并相互质疑问难,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导思考方法,练思维灵活性。如:指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认识同一物质及其属性,训练发散思维;指导学生从多种物质及其属性可能具有的相似性的思考进行思维集中训练,指导学生从结论出发思考解决问题,训练逆向思维,训练思维的灵活性等等。

3、导提要方法,练逻辑思维。化学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编拟实验步骤、实验方案等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4、导评价方法,练思维批判性。化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优劣、解题方法的繁间以及学生答题的正误进行评价,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5、导想象方法,练思维的独创性。如:针对有些学生易把氧气具有助燃性误记为可燃性,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氧气可以燃烧,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又如,在实验过程中,针对某一装置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不要这一装置将会出现什么结果?或加上某一装置是否更合理等,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将使学生由模仿走向创造,学会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