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6:01:28
导语:在经济学的历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实验经济学 课堂实验 比较优势理论
自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在课堂上进行供求理论实验算起,实验经济学诞生已有60多年的历史。张伯伦的学生弗农·史密斯教授于1962年发表的《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被视为实验经济学的奠基性论文。2002年弗农·史密斯教授获颁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实验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领域确立了其合理地位。如何将传统的“旁观性”教学模式转变为“参与性”教学模式,是经济学教研领域长期关注的问题,将实验经济学引入课堂教学无疑为此开辟了新的思路。
一、实验过程(约40分钟)
1、情景准备(约5分钟)
为学习比较优势理论,教师设置的场景为甲乙两个邻国,两国的居民均只生产两种产品——面包和牛肉,两国居民习惯将面包和牛肉搭配成牛肉汉堡作为食品,1单位面包配1单位牛肉。
将学生分为两组(如是合堂教学,可按照行政班级划分),一组扮演甲国居民,一组扮演乙国居民。甲国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生产1单位面包需要1.5小时,生产1单位牛肉需要1小时;乙国生产效率相对较低,生产1单位面包需要2小时,生产1单位牛肉需要3小时。
在两国开始进行生产、交易和消费活动前需使学生理解:任何一国居民在生产和交易后,最终收益取决于其所拥有的面包和牛肉中数量较少的,因为多余的面包和牛肉无法制作成汉堡以供消费。
2、两国无贸易条件下的生产消费情况实验(约15分钟)
教师宣布,两国处于自给自足的生产和消费状态,并不开展贸易活动,给予各自20小时的生产时间,请学生安排自己的生产时间,以获得最大收益。
经过思考,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会以经济人的思维,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生产。最终结论如下。
(1)甲国的最优产量。因为甲国生产1单位面包需要1.5小时,生产1单位牛肉需要1小时,以a代表面包数量,b代表牛肉数量,则甲国的生产函数为1.5a+b?燮20,假如甲国只生产面包,则最大产量为13.33单位,若只生产牛肉,则最大产量为20单位,根据已有的经济学知识,学生以(0,20)和(13.33,0)为两个端点,绘出了甲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1所示。图中,生产可能性曲线上各点意味着甲国居民充分运用了资源,又因为衡量收益大小的牛肉汉堡由1单位面包配1单位牛肉构成,故最优生产组合点为(8,8),即用12小时生产8单位面包,用8小时生产8单位牛肉。这样,甲国居民在无贸易情况下,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为8单位牛肉汉堡。
(2)乙国的最优产量。乙国生产1单位面包需要2小时,生产1单位牛肉需要3小时,以a代表面包数量,b代表牛肉数量,则乙国的生产函数为2a+2b?燮20,假如乙国只生产面包,则最大产量为10单位,若只生产牛肉,则最大产量为6.67单位,同理,学生以(0,6.67)和(10,0)为两个端点,绘出了乙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图2所示。并能找到最优生产点为(4,4),即用8小时生产4单位面包,用12小时生产4单位牛肉。这样,乙国居民在无贸易情况下,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为4单位牛肉汉堡。
3、两国有贸易条件下的生产消费情况实验(约20分钟)
这一阶段的实验为该课程的重点,教师宣布假定两国居民仍有20小时的生产时间,但允许两国进行自由贸易,各国居民需合理安排面包和牛肉两种商品的生产时间,并提醒学生,生产和贸易的目的是使收益最大化。教师扮演贸易主管部门,主管进出口贸易,学生可根据其生产的两种商品的数量(四舍五入计算)到主管部门领取面包票和牛肉票以用于贸易。
学生在进行交易前,需要考虑两种商品的交易价格,即多少单位的面包与多少单位的牛肉等值。为简化操作过程,教师在此将两种商品的比价定为1单位面包=1单位牛肉。
本阶段的实验可进行多轮,使用表1来记录学生的交易过程。在一轮交易结束后,教师查看每个交易者的情况,如果学生手中还存有额外的无法相匹配的面包或牛肉,则意味着浪费(因其无法组合成牛肉汉堡)。之后,教师宣布本轮交易获得的票据在下一轮中失效,开始第二轮交易。与此类似,第三轮、第四轮……直至学生手中多余的面包和牛肉很少时,第二阶段的实验结束。
第二阶段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将收益情况与第一阶段封闭状态进行比较,会发现第二阶段的收益较之前有所增加。
二、理论讲解与讨论(约20分钟)
1、基本理论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在逐利动机的驱使下,很快就发现若想使同为经济人的两国居民均增加收益,每个国家应集中生产自身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如何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可以通过一国某种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如:
面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面包的劳动率/牛肉的劳动生产率
如果一国面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则该国在面包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甲国面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面包的劳动生产率/牛肉的劳动生产率=■=0.67
乙国面包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面包的劳动生产率/牛肉的劳动生产率=■=1.5
这就表示,甲国生产1单位牛肉的时间仅能生产0.67单位面包,而乙国生产1单位牛肉的时间则可以生产1.5单位面包,故乙国在面包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甲国牛肉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牛肉的劳动生产率/面包的劳动生产率=■=1.5
乙国牛肉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牛肉的劳动生产率/面包的劳动生产率=■=0.67
同理,甲国在牛肉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由于在交易中两种商品的比价为1∶1,故一个甲国居民将20小时全部生产牛肉,可得20单位牛肉;一个乙国居民将20小时全部生产面包,可得10单位面包。经过交易,一个甲国居民可获得10单位面包和10单位牛肉,构成10个汉堡的收益;一个乙国居民可获得5单位面包和5单位牛肉,构成5个汉堡的收益。结论是,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交易,甲乙两国居民的收益较之封闭状态下均有增加,验证了“贸易是无烟的工厂”。
2、适度展开
如果课堂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提出两种商品的其他比价以供学生讨论,如1单位面包可兑换1/2单位牛肉、1单位面包可兑换2单位牛肉。
当1单位面包可兑换1/2单位牛肉时,甲国居民可将20小时所生产的20单位牛肉中的6单位,换回12单位面包,与剩余14单位牛肉组成12个汉堡,获得12单位收益。此时,甲国收益比封闭条件下要好,而乙国收益比封闭条件下要差。
当1单位面包可兑换2单位牛肉时,甲国居民可将20小时所生产的20单位牛肉中的14单位,换回7单位面包,与剩余6单位牛肉组成6个汉堡,获得6单位收益。此时,甲国收益比封闭条件下要差,而乙国收益比封闭条件下相对要好。
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正在于,甲国在牛肉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乙国在面包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1单位牛肉对面包的比价越高,对甲国越有利;比价越低,对乙国越有利。
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讲解时,教师应该重申比较优势理论成立的假设条件,如:存在两个国家;生产相同的两种产品;只有一种生产要素(劳动);两国的在同种产品上的劳动生产率不同;由此导致的相对成本差别;两国的技术水平不变;要素可在国内流动但不可跨国流动;规模报酬不变;交易成本为零等。
三、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需注意的问题
将实验经济学带入课堂,可以很好地将传统“旁观式”教学转变为“参与式”教学,以上述比较优势理论的实验为例,它将以往教师在黑板上单一的演算,学生被动接受,转变为学生自觉思考、主动参与,对于启发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并尝试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应用大有裨益,将经济学变为真实生动的科学。但在进行经济学课堂实验时,有一些必要的准备值得注意。
1、教师能够统筹安排
课堂实验能否顺利开展,取决于教师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统筹把握。实验各阶段的时间控制、必要的道具准备、各阶段要取得的结果和意义以及实验最终结果和意义,都需要教师在课前充分准备并在课堂上全局掌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实验中的探索始终沿着一条主线进行,真正体现课堂实验的价值。
2、课堂实验应相对简单易行
很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实验经济学专用教室,课程的讲授通常在普通教室进行,客观条件决定了课堂实验的选择应该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实验的时间、环节、道具和学生的活动线路,都应该围绕日常的教学条件进行设计,这也是将课堂实验推而广之的前提。
3、合理控制课堂实验数量
经济学课堂实验的目的有很多,但哗众取宠绝不是其中之一,不能结合整体教学计划,随意安排课堂实验,效果只能适得其反。根据笔者的经验,在课程刚开始的几周,学生需要对本课程的内容有所了解,课程临近结束的几周,学生往往又会因考试而分心,在课程的中段进行实验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学;利益;法哲学;抽象力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6-0025-02
利益问题是当前经济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时代的发展已经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的研究。任何研究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以某种方法论为前提,不同的方法论将导致不同的研究思路和结果,用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指导利益问题的研究是理清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纷繁复杂的利益关系的前提。
一、利益的出场路径
理论界历来对“利益”多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考察,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从经济的角度、从物质利益的角度去使用这个概念。但是,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熟知非真知,恰恰是对这个人们看起来都十分熟悉,从而运思不多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地反思。现实说明,这一反思正是通向正确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桥梁,只有从马克思经济学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把握利益概念。
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利益是出现频率较多的概念。但由于马克思并未在自己的经济学体系中明确界定这一概念,因此“利益”历来未受到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者的重视。其实,从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对利益的正确理解才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真正出发点。起初,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的,他早期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法和法哲学上。众所周知,法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物(占有物)和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从法哲学的视野开始探索人的问题。早在1837年11月给父亲的信中,马克思已提到自己正编纂一个涉及一切法的领域的法哲学体系:“我在前面叙述了若干形而上学的原理作为导言,并且把这部倒霉的作品写到了公法部分,约有三百印张。”正是通过对法哲学尤其是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注意力转向市民社会,并得出结论:“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当然,我们也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观念分析的层面上,还必须考察马克思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事实上,马克思自己已对我们做了如下的提示:“我作为莱因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因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分析的讨论。”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当马克思回顾自己在《莱因报》工作期间对有关物质利益的争议感到困惑时,这样写道:“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十八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称之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这段重要的论述表明,正是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研究,马克思告诉我们:要解开利益之谜,就要对市民生活进行解剖,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当诉诸政治经济学。可见,利益只有与政治经济学结合在一起,才可以真正揭示其内涵。
二、利益的研究方法
首先,马克思坚持理论研究的真正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他指出:“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他的前提是人,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的人。”这种关系本身也是每一个“现实中的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间结成的关系,并且这些“现实中的个人”在这种关系中进行自主选择活动来实现自身利益目标。依据这一原则,以现实的、处在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中的个人作为观察和研究现阶段利益问题的出发点就是题中之义了。
其次,马克思认为,理论研究特别是经济学的研究,“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两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按照马克思的看法,这种“抽象力”是辩证的。他在谈到商品之间互为价值的镜子时写道:“在某种意义上,人很像商品。因为人来到世间,既没带着镜子,也不像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它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抽象力”的运用是达到把握研究对象内在结构及其活动规律的前提。当前利益主体纷繁各异,利益分配错综复杂。但是,这种表象又不是毫无规律可言的,包含着一定的逻辑。现实生活的逻辑,必须用“抽象力”来加以把握。我们完全可以借鉴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利益关系的具体剖析方法和他对未来社会利益关系考察的视角,运用“抽象力”对我国当前利益关系进行逻辑分析,从而为现实生活展开思路。
关键词:数学知识;经济管理;运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进行现代社会的建设中,为保证经济管理的全面展开,就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加强对人才方面的培养。而新时代下的经济学者普遍认为,研究经济的问题,其根本就在于经济变量之间的数据变化。对于不同经济理论以及原则上的探究解析,可根据现有的经济价值,以及数学的现实意义进行综合分析。
一、数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数学感念以及经济学概念等的历史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中不同的进程以及累计的基础等,都需要从文明的结构基础来进行不同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而这其中,对于不同的社会发展结构,其经济的促进以及设施的教学基础等,可通过现有的社会生产形式来进行整合分析。而对于经济学中的抽象感念,以及概括的理论知识等,可以通过这些理论来进行相应的尝试性经济问题分析。
而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进行社会经济市场的分析过程中,结合现有的教育基础,并依照发展的经历需求,实现对多重教学知识,以及经济体系管理上的密切分析,并依照其中的相互促进,实现最终的共同发展。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的知识与经济中的应用分析
从现代教育的发展形式来说,不同的教育基础,对整体的社会发展规划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为满足对不同社会领域以及基础设施的进步调整,可以结合高等教学的知识体系,以及经济的发展经济管理需求来实现对这个经济体系理论上的分析。对于经济学的教学知识理论,以及经济的管理渗透应用等,可从现有的教学公式,以及模型的结构建设标准来进行整理分析。
对于经济管理的导向作用,我们根据教学的知识,以及整体模型的饮用管理体系等,可结合经济学的理论以及单纯的定性分析和发展的形式来确保经济学的管理理念。其中教学的数学公式,以及教学的理念等,可以根据定性分析的发展理论,以及推动经济理论发展的定性结构,完成对整体的模式分析。而为促进对整体经济的发挥需求,在定量分析上,也应当保证其协调发展的科学性。
而对于经济体系的分析,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数学知识在经济中的优势,就十分的明显。通过数学模型,以及定理知识的分析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就促进了对经济理念以及使用规范上的调节调整,并极大的满足了在不同理念和基础设施上的执行。对于教学感念,以及使用的理论抽象问题等,也可以根据实际的生活来实现对教学性质上的探讨分析。在进行经济分析中,对不同的直接与错觉的分析,可以得出输血的概念应当从现有的教学理论来进行抽象分析。而这个过程中,结合实际的生活体验,以及社会实践进行应用调节,也可以更为合理的完成对不同学科的统计研究。在进行经济的严密分析过程中,为实现对实践经济成分的需求上,也可以更好的完成对社会经济学的有效分析。
最后对于经济的简化诠释,数量以及关系之间的经济问题,解释了在经济事件中可能发生事情的根源,而对于成本,以及价格和生产利润等需求理念的分析,也可以从实际的使用规格来进行整体的经济领域分析。对于新型学科的有效性发展理念来看,不同的经济学,以及学科的相互联系问题等,可以结合现有的经济发展进步情况,实现对经济学和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分析。在进行现代经济的发展与分析中,从现有的经济状态,根据实际的新型学科的教学形式来确保其发展需求,同时,根据经济学的相关研究基础,实现对高等教学知识,以及辅教学手段的应用体会,并以此来完成对经济学的社会发展理解。
三、数学知识在经济运行中的使用途径
从现有的经济投资费用以及应用的基础来看,经济投资的费用,以及主流的前期投资需求等,实现对不同时间段以及经济的预测,其中对经济的经费投入,对于后期的经济费用投入,在进行人力资源以及物力需求的应用,可以结合经济的发展状态来进行整体的资源调整,并依照相应的经济预测方法,实现对不同时间,以及发展等层面的预测分析。对于整体的经济预测分析,也可以对经济的发展需求,进行函数的解救分析,以此实现对目标函数,以及整体函数极值得使用分析。
四、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进行现有的价值明确性分析上,可结合相应的应用标准,以及使用的规格知识体系分析,完成对视角上的经济学展望分析,以此来完成对成本和支出新量上的总结。这样对经济的发展,也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从参考考核的现代社会价值来说,高中数学知识作为大学数学知识的基础,格外重要需要高度重视其教育的需求,以此来满足对当下社会快速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周君(编译),许家林(校).威廉・威格・库珀[J].财会学习,2012(7):78-79.
关键词:国际政治经济学;制度理论;结构与变迁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028-02
一、核心框架
本书的内容围绕着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展开,“‘结构’涉及制度框架,‘变迁’涉及在一段时间里制度的设立、更改或破坏。”诺思认为,为了弥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不足,需要人口变迁理论、知识存量增长理论以及制度理论,其中制度变迁理论是本书的研究重点。该理论包含三大理论基石:国家理论、产权理论、意识形态理论。
作者将国家定义为“在行使暴力上有比较利益的组织”,因而处于界定和行使产权的地位。 国家规定着产权结构,对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而产权结构的效率决定了经济的增长、停滞或衰退。诺思认为契约论、掠夺论都是不全面的,他用暴力解释国家:国家可以以其暴力上的比较优势规定产权组织形式,潜在地利用暴力来实现对资源的控制。
根据有关经济组织的分析,作者认为,经济的实绩取决于其组织结构;经济的组织结构影响交易费用。这里所谓的经济组织安排,就是通常所说的产权形式。不同的产权形式对经济实绩有着深刻的影响。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市场与企业、产权制度与市场、交易成本、组织密不可分。市场交换需要产权制度,否则交换不能进行;市场交换存在交易成本,市场交易必须有使交易成为可能的基础,那就是一套复杂的法律结构及其实施,即需要一套产权制度。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关系紧密,产权的创建和实施又与国家相关。诺思指出,国家有着不完全一致的双重目标:由于稀缺性和竞争的存在,更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将替代无效率的组织形式,但如果有效率的组织形式损害了统治者的利益,那么相对无效率的组织形式将存在下来。借助国家理论,诺思解释了无效率的组织形式、不好的产权制度得以存在的原因。
在诺思看来,国家在制定和变革制度方面是受到两方面制约的:一是政治市场的竞争;二是交易费用。但是交易费用与收益的计算并不能解释一切制度的稳定与变迁,“历史上的变革和稳定性,需要有一种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来解释同新古典理论关于个人主义合理算计相背离的那些情况”。国家作为产权的界定、保护和变革者,所提供的产权制度需要人们相应的意识形态才能得以维护,“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以便能赢得新团体的忠诚,或随着外部条件变化也得到老团体的忠诚。”国家可以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投资,使人们理解、支持制度变革,使制度变迁顺利,降低变迁成本,抑制“搭便车”行为,使制度变迁的成本内存化,从而节约变迁成本。
上述背景条件构成了作者的理论基础,经济环境的变化(如资源条件的变化、 相对价格的变化等)构成了推动产权变动的力量,产权变动向着减少制度费用的方向发展,政府依靠其暴力上的比较优势在其自身动机的约束下确认并执行有效产权,意识形态上的变革有助于降低经济组织成本,上述过程有效的解释了制度变迁的机制。
本文将着重探讨在1990年以后的全球化时期,本书所提出的制度理论对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解释力。
二、全球化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主要问题
全球化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学有一个不变的“核心议题”,即国际政治经济学最终是要研究经济的全球化与仍然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国际政治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冲突,以及研究如何管理和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和冲突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苏联解体,全球化掀起又一浪潮,国际经济和国内政治之间的联系明显增强,这一时期的全球化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首先,在经济方面,以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为代表的全球多边经济组织努力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各种区域经济组织不断产生,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第二,各民族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不仅在贸易方面有所拓展,在环境、疾病和公共健康(最典型的案例包括SARS和AIDS),和洗钱等方面的国际问题也凸显出来,这些政府无法控制的问题是需要通过国际机制和全球治理来解决的。第三,全球化产生了国际关系领域的开放经济政治问题,国际体系经济权力的分布也发生很大改变,除了发达国家通过国际机制进一步确保统一的开放市场之外,游离在全球经济体系之外的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也纷纷提出了加入这一体系的要求。同时,参与全球化体系的主体从民族国家拓展到跨国公司和利益集团。
针对这样的趋势,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主要问题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国际政治经济学90年代后最大的成果是借用经济学理论研究不同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如何影响其政策选择。很多学者已逐步走出国家与市场两分法、国内层次与国际层次相互割裂的狭隘研究视角,在国家、市场维度之外纳入“社会维度”,同时打通国际与国内层次。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主要问题由“国家——市场”转变为:“国家——市场——社会”。在新添加的社会层次上,最重要的是要研究社会集团,特别是私人利益集团与公共利益集团的作用。下图能够较为全面地概括1990年以后的全球化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家、市场、社会三个层面,在国内层次中分别以国家、企业、国内利益集团为主体,在国际层次中分别以民族国家、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为主体,同时,国内层次与国际层次相互交织,界线越来越模糊。
三、结论
根据以上的综合分析,笔者认为诺思的制度理论对于解释全球化时期(1990年至今)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具有可借鉴之处,具备一定解释力。
第一,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目前的主要流派来看,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讨论民族国家与世界市场的互动关系,并将国际关系的发展动力归结为二者的相互作用。自由主义流派强调世界市场更多地塑造了民族国家的行为;现实主义流派认为民族国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贡献更大;激进主义流派则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否定现有的民族国家与世界市场体系,试图推进不满足于现状的力量,完成意识形态上的进步。诺思所强调的推动经济史中结构变迁的因素——经济组织的形式、国家对新兴产权形式的界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构成了国际政治经济学三个流派关注的对象。
第二,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了解国内集团如何界定各自物质偏好,这些偏好又是如何被政治机制所加强的。这一问题涉及到两个研究方向:首先是国际层面与国内层面的互动;其次是制度与利益的互动。
在国家层面,从国家对产权结构界定的角度,诺思认为,国家既有动机建立适宜自己的产权结构以使得统治者获得的租金最大化,也有降低经济组织中的交易费用以使得社会产出最大的动机。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学最终要研究的是经济全球化与仍然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国际政治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冲突,以及研究如何管理和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和冲突的问题,国家和政府需要以暴力规定产权组织形式,潜在地利用暴力来实现对资源的控制。
在市场层面,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市场与企业。民族国家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中起到了主要作用,而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市场对民族国家的行为有越来越大的塑造作用。跨国公司等企业成为世界市场上日益活跃的角色,它们以世界市场为舞台,又影响着世界市场的运行发展,对国家间关系也施加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甚至在国际意识形态和国际体制的变化与调整中也常常能看到跨国公司等企业的影子。
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全球化时期,社会集团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对全球化发展的认同程度,影响到国家、市场或公司的作用。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观念的分裂,基于利益与认同的利益集团的分化组合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全球化发展的一种反应。如何塑造社会的普遍认同,平衡不同利益集团,维护对外开放政策,成为对国家能力的重要挑战。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也解释了这些现象,并给出了解决方案:职业专门化引起意识形态差异,使得一直因种族(地理)差异而存在的意识形态差异变得更严重了,国家利用暴力规定了某种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并加以大力宣扬,限制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生成和扩展,进而影响制度的选择、安排和变迁。
第三,“全球化在将来是会持续下去还是会重蹈历史的覆辙”是目前全球化面临的主要疑问之一,也是许多国际政治经济学者正在研究的课题。伊肯伯里和格里科两位学者指出,全球化是可以逆转的,全球化若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弱国穷国很可能封闭自己,为了保证国际体系的开放和稳定,需要国际经济制度和全球治理等多种方式作用。米尔纳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各国政府能否处理好推进全球化与保护民众免受全球化冲击之间的关系。
全球化时期,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些现象:关贸总协定的签订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降低了由关税和种种非关税壁垒所引起的交易成本;货币互换安排降低了各国央行持有外国货币的成本;以欧盟为代表的地区性一体化组织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了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种种新现象。上述过程中,既有市场主体的推动作用,又涉及国家在新产权形式认定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与国家租在这一过程中的提高。诺思的制度理论主要是针对国内层面和历史层面来谈的,面对全球化,国际政治经济学完全可以将这一思想延伸到国际制度层面,也就是说制度费用在世界范围内的减少,可以成为推进国际政治经济体制演变、全球产权结构转变的因素。这同样验证了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逻辑:“理性一无政府状态一合作一共同利益一制度协调”。
参考文献:
[1] 【美】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 【英】约瑟夫·格里科,【美】约翰·伊肯伯里.国家权力与世界市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 海伦·米尔纳(Helen.Milner).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趋势[J].国际政治研究,2006(2).
一、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产生与形成
西方的制度经济史学是在新制度经济学和新经济史学革命的推动下产生发展起来的。
经济史学对于研究制度问题的特殊重要性,是在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被逐渐认识到的。制度经济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如何影响了经济绩效,二是制度为什么以及是怎样演变的。而无论对于哪个问题来说,经济史的研究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通过经济行为主体和这些行为主体置身于其中的一系列交换关系来影响资源配置,进而影响经济绩效的。而历史上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则为人们考察特定的制度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源泉和基础。同时,要说明现存制度的生成和演进,揭示现实世界中不同国家或社会在制度及其结构方面的巨大差异性,也必须从不同国家或社会各自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去寻找答案。所有这些,使西方的新制度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共同认识到了经济史对于制度研究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也促使经济史学家们开始把制度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视为经济史学的一项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所面临的一项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对其进行自觉的系统的思考与探索。从而,使经济史学的研究主体在对制度进行系统的历史分析的意识上,实现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飞跃。
从20世纪50年代下半期开始的西方新经济史学革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史学大变革。在这场史学革命当中,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以及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普遍应用,在经济史学研究中引发了一连串的重大革新和变化。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它为经济史学家们从事制度研究提供了特有的理论框架和专门的分析工具。此后,经济计量学方法、制度分析方法、反事实假设方法等被普遍地运用于经济史学的研究之中,实现了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的革命,开创了经济史研究的新时期。这些新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史学对制度及相关问题的解释力,使得已经对制度分析有了自觉认识的经济史学家们得以运用这些特有的理论框架和专门的分析工具,去系统地分析和研究制度及相关问题,并据此构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包括特有的理论方法、专门的分析工具和较为成型的内容结构的学科框架和研究体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制度经济史学”(The InstitutionalEconomic History)。
二、新古典的制度经济史学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制度经济史学大致经历了“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TheNeoclassical Institutional Economic History)、“新制度经济史学”(The NewInstitutional Economic History)和“历史制度分析”(The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Analysis)这三个阶段。其中50-60年代的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属于西方制度经济史学的早期发展阶段。
新古典制度经济史所着重研究的是市场这一特定的经济制度。新古典经济学认为,是市场制度支配着历史上的各种交换关系,也是市场和其统一化的进程,培育了经济效率与增长。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的应用,极大地开拓了经济史的研究领域,增强了其对历史上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解释力,使其能够对大量的有关价格、数量和外生变量(如年龄、性别和不同产业的周期性质等)的历史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统计分析,并用于检验和评价有关市场制度及其内部关系的各种假说。
制度经济史的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市场制度确实在历史上的很多时期存在并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早在殖民地时期就初步建立了劳动、资本和产品的市场制度;19世纪90年代时,密执安的劳动市场已经非常完善,甚至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存在着非熟练工人的补偿工资差别。在欧洲,从15世纪以来,巴黎地区农民的专业化分工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这充分显示了产品市场的功能;各种证券的价格也表明,18世纪时的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在很多贸易国家之间发挥着作用。研究结果还表明,市场的产生和扩大是伴随着技术变迁,尤其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提高,以及能随后带来和平的政治变革而出现的现象。例如,私人资本市场的出现,是为了适应铁路系统这样大规模的融资项目的需要,同时也有赖于政府证券市场的存在。
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在关注市场制度研究的同时,也对非市场制度作了初步的考察。在这方面,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学家深受科斯(Coase.Ronald)的影响。他们把非市场制度视为契约关系和财产占有的不同方式,认为这种契约关系和财产占有方式的产生,是市场不发达、不完善和价格过高的结果。因此,非市场制度的发达程度取决于市场制度的完善程度,换句话说,取决于市场制度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需要非市场制度来补充。显然,非市场制度是作为市场制度的替代物而存在的。
新古典学说的若干研究成果都对这种假说提供了支持。需要指出的是,新古典制度经济史对非市场制度的初步研究,绝不意味着它从根本上认识到了非市场制度的重要性。恰恰相反,在新古典制度经济史那里,非市场制度是无关紧要的。之所以对它予以一定的关注,是把它视为市场制度的一个替代与补充,只有在市场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时候,非市场制度才可能出现,一旦市场完善了,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换句话说,非市场制度是可有可无的。
在法官适用原则来确定疑难案件中当事人权利的时候,民主的通常见解提出了两个诘难。第一个是“社会应当由经过民主选举、并且对多数负责的男女人士来统治。” ﹝3﹞因此,法官在法律不完善的情形下,不应当具有根据所谓的原则来确立权利的权力。因为这意味着法官们是在根据自己的政治信念进行判决,而这是反民主的 ——如果不采纳多数决,那么为什么我们必须服从法官个人的意见。显然,这种民主观对人的道德能力存有怀疑。因为,对原则的解释和运用是个人道德的事情。但是,法律的实践尤其是美国的法律实践告诉我们,法官并不是在疑难案件中运用自己的信念进行判决,相反他是在普通法的司法实践和所构成的“严密的网”下进行思考,他是不自由的,更不是任意的。所以,德沃金把这个诘难引申为“倒不如说,这种反对意见是针对着他所依赖的某些信念的可靠性而来的”,这就涉及到第一个核心问题——道德解读问题。﹝4﹞它还涉及到另外一个核心问题:民主是不是普适的?它能不能在法官根据原则确定权利的问题上进行有力的反击?德沃金认为,普遍流行的多数至上主义的民主观念﹝5﹞存在严重问题。因为,它不能通过政治程序识别个人的偏好与外部的偏好。所谓个人偏好就是“它们指出了某种个人所偏爱的分配利益和机会的方式”,而外部的偏好就是“指出了一种偏爱其他人的分配利益和机会的方案”。显然,后者是违背了自由的基本原则的,因为一个真正的自由主义者认为,个人有权利干预他人的行为自由的唯一正当理由就是自我保护。一个人基于对自我偏好的捍卫,为了保卫自己的利益,当然有权利投票,而且期待某种结果的出现。而后者就缺乏这种正当性,因为可能他投票的结果是基于对他人的好感、厌恶,而不是对自己的捍卫,进而对他人的自由进行了干预。由于民主不能提供相应的机制将两者加以区分,它的正当性就大大值得怀疑。在此种情形下,权利的正当性就是明显的。“这种理论(权利理论——笔者注)允许我们享受实施总体的或未经加工的功利主义的政治民主制度,而且,通过禁止似乎可能事先经过民主制所揭示的外在选择成分就可以达到的决定而保护公民受到平等地关心和尊重的根本权利”。﹝6﹞第二种反对意见认为“如果法官制定法律并将其溯及既往地运用于他面前的案例,那么,败诉的一方所以会受到惩罚就不是因为他违反了他所承担的某一义务,而是因为他触犯了事件发生后才产生的一种新的法律。”也就是事后立法问题,这与法治的“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相违背。德沃金很巧妙的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他认为这个诘难恰恰是以政策为根据的司法判决理论的最大难题,而不是他的原则理论的困难。因为,政策论追随着政策的变化,不停的变换着他们所支持的法律,而生活在这种法律观下的人才会在朝秦暮楚的法律下无所适从。在德沃金的权利理论中,这仅仅是个解释问题。因为,“如果原告有权利反对被告,那么,被告也就有一种相应的义务,正是这种义务而不是法院创立的某种新的义务,论证了针对他的判决的合理性。” ﹝7﹞,也就是说权利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它并不是法律规则创立的,更是早于法律规则的,它一直都在那里,也就不存在设立新义务的说法。实际上,人的权利是自然的,它早已存在,因而不存在溯及既往的问题,同样由于是自然的,也必然可以对抗多数人的民主决定。
在反击原则论时,经济分析法学派提出了二种看法。首先就是波斯纳提出的一个对司法史的解释,那就是“在侵权、合同和财产等明显领域中,法官所作出的几乎每一个判决都可以被证明是有利于使资源配置更为有效这一集体目标。” ﹝8﹞不过,德沃金认为这个并不能对原则提出挑战。因为作出这些判决的法官可能根本不具有经济价值观念,相反恰恰是根据某种道德价值的原则进行裁判。实际上,德沃金认为并不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决定和派生了人类的权利配置,相反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人类道德原则配置权利的某种结果,或者是一种新的表述方法。他们的争论有点象“鸡先还是蛋先”的问题。﹝9﹞德沃金认为真正的威胁来自第二种见解——法官可以公开借助经济政策对疑难案件进行裁判。也就是说,法官可以根据 “财富最大化”的目标经过数学描述的公式,而不顾法律的历史、法律的道德原则构建的“严密的网”,对个人的权利进行重新的配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德公式 ﹝10﹞的提出与运用。德沃金认为经济学的方法只能具有工具意义,而不能成为某种被信奉的绝对价值,从而可以决定和配置人的权利。首先是因为它是不确定的,在选定的对象或者系统不同时,我们发现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在一个人是否负有拯救一个落水者的案例中,如果我们着眼于这两个人集体利益提高的话,很可能我们发现,他负有这项义务。如果我们换一个系统,我们把社会的边际效用加以,那么一个银行董事长就不负有这样的义务。这样一来,在将社会利益加以考虑的情况下,可能的情形是一个富人如董事长就没有救穷人的义务,而一个穷人则负有拯救富人的义务。换句话说,穷人面对富人就没有权利,而富人面对穷人就有权利。﹝11﹞有学者言,经济分析法学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财阀主义的,而不是价值中立的。﹝12﹞这样的立场本身就是不可取的。更重要的是它的变动不居,无法为司法实践提供牢固的支持,它的论证结果随着系统选择和计算方式的不同而改变,还可以用其他理论或者方法否定这一结果,因此它不能为某种具体权利提供绝对论证。在这个意义上,它只能是方法与工具。它意义就在于论述在背景权利支持下的具体权利,从而解决具体权利间的相互冲突。其次是,经济分析法学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因为,家们一直都在用这种思路思考价值冲突问题。因此,它就没有提出一种新的价值从而可以瓦解原则论。
对多数至上主义民主的警惕实际上在西方的思想传统中早有体现。苏格拉底的死亡既是它的恶果,也是对它警惕的开始。其后的柏拉图、亚理士多德都不看好民主。民主制在希腊的城邦中是一种不太好的制度。德沃金对民主的反思拥有西方思想传统的背景支持。而“财富最大化”对政策论的支持,却是较晚近出现的事情。在确立人的权利这个上,它是一个新的传统。它既是学的化和帝国主义化愈演愈烈的后果,更是启蒙以来矫枉过正的恶果。在经济学的凶猛食人族中,波斯纳就是最凶狠的食人动物。﹝13﹞德沃金与之的论战就成为了跨世纪的持久争论。但是,我必须指出德沃金对二者批评的性质是不同的。民主是西方渊源最为流长的传统,也基本上成为世界政治的通行术语,也恰恰因为它悠久,使用广泛,它的异化也就更为深远,直接的后果是人们尤其是普通民众几乎对它没有必要的反思,而想当然接受并用它组织人类几乎所有的活动。它能否在疑难案件中发挥作用,并且改变一个人基于自己的道德本质而享有的权利的正当性是必须追问的。德沃金在民主上做的工作是“正本清源”,通过对自由主义的开掘,重新定义了民主的正当性基础和适用范围,并试图在民主与道德解读之间寻求一个和谐的平衡。或者说,德沃金对民主是接受的,只不过是哪一种的问题。民主仍然在这个意义上构成元规则问题,它仍然是我们思考法律原则的思想和制度背景。而经济法学派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经济分析法学家,如波斯纳,提出“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和理论是法律实践历史的潜在“”,可以为法官在处理疑难案件时提供必要的指导,甚至成为法官的金科玉律,进而成为所谓“配置”权利的规则。德沃金从《认真对待权利》开始,逐渐加强了和波斯纳就这些问题的辩论,他们的论战也开始升级,成为“跨世纪的法案” ﹝14﹞.这场论争触及到了德沃金理论的核心和原点——道德,也就是人有没有道德能力,道德对人的作用究竟有多大的问题,进一步还涉及到科学与道德的界限和范围的问题。如果说道德对人类是无用的,那么奢谈道德,就是自欺欺人,人类遵循财富最大化的数学计量就是最好的也是必然的选择。其实,在思想史上,这个问题的一直在纠缠着思想者。思想家们,如休谟、康德,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必要的讨论。休谟认为道德是激情与情感的对象,它唯一目的就是使人幸福和快乐,在于让广博的人道或者仁爱融化偏狭的自私性而使人类达到和平、秩序和幸福。康德则以“在我之上的星空”与“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为喻,明确的划分这个界限,并且指出了在道德与科学的领域中适用的原理和是根本不同的,尽管他们都要受到理性的指导。这就意味着对人类道德世界的是不能适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15﹞可是近代以来,尤其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个界限早已被淹没。德沃金与波斯纳的法律论战,正是这种思想史的延续。波斯纳适用经济科学来解释人的道德权利的唯一理由就是道德怀疑论。可是,这样必将把人类带入科学的囚笼。因此,德沃金必须与他进行殊死搏斗,他们的论战也必然是一场“跨世纪的法理学案”。
注释:
﹝1﹞柯岚:“‘东方不败’的经济分析法学?”。
﹝2﹞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页117.
﹝3﹞同上,页119.
﹝4﹞这个问题下文将有详细讨论,不赘述。
﹝5﹞这是德沃金在《自由的法》中提出的概念。后来,德沃金还出合宪性民主,对这个问题继续进行回答。请参阅德沃金:《自由的法——对美国宪法的道德解读》,刘丽君译,林燕平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
﹝6﹞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页362-363.
﹝7﹞同上,页120.
﹝8﹞同上,页133.
﹝9﹞请注意二者只是外在形式上的相似,而不是性质上的相似。鸡先蛋先是一个科学问题,而前者在我看来还是一个道德哲学问题。
﹝10﹞ 汉德公式,B<PL.它起源于美国法官Learned Hand的一个著名的侵权事故的判决。P是发生事故的成本,L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P×L表示事故的预期成本,如果事故被避免的话,PL就是避免事故的平均预防收益。B表示预防事故的平均预防成本。汉德公式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意义是如果预防成本B<PL预防收益的话,那么预防是有效的,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造成他人损失,在法律上就会被视为不作为过失或过错,将被判定为侵权行为,承担过失责任和损害赔偿;汉德公式的第二层意义是如果一个侵权事件的双方中任何一方采取措施,付出成本都可避免损失,取得预防收益,并且预防成本都小于预防收益的话,那么法律应规定由预防成本相对较少、受益较大(或等同)的一方付出预防成本,如不付出,将承担责任,构成侵权。
﹝11﹞用数学描述这个过程,在两个人为系统的时候,两个人是价值相同的(假设为V),因为他们都没有社会地位和身份,假设拯救者的失败几率为L.那么,显然只有V-VL>0时候,落水者才享有这样的权利,解这个不等式可以得到, L>0时候,落水者才享有这样的权利,解这个不等式可以得到,L
﹝12﹞请参阅柯岚:“波斯纳与科斯之争——究竟谁在‘反理论’.
﹝13﹞“在这个意义上讲,当代的经济学帝国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畏惧的文化食人族现象,而最具理论雄心和写作热情的波斯纳法官,无疑是这个文化食人族中最凶猛的动物。”柯岚:“波斯纳与科斯之争——究竟谁在‘反理论’”,法律思想网:law-thinker.com.
關键词:微观经济学;理论应用;会计学领域
Keywords:microeconomics;theoreticalapplication;accountingfield
中图分类号:F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8)01-0187-02
0引言
微观经济学最早发源于西方,二十世纪初才渐渐传入我国。微观经济学理论的中心问题就是价格问题,并且主要研究个体或者个人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对所有权状况以及资源配置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在学术研究的深入下,微观经济学理论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的经济问题当中,例如:会计、金融、人力资源等。当前,着重讨论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1微观经济学理论研究
微观经济学又称小经济学,即所谓的个体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主要是研究以个体或者个人为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还深入研究了现代经济社会中的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并且提出了微观经济学理论对市场失灵的看法和纠正,积极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个体的经济过程。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中心思想就是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其中,微观经济学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了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等。
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其中包括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总的来说,微观经济学的本质问题就是对于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并且能够解释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科学的优化配置,来尽可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消费的欲望,从而提高人们在生产方面的作用。在微观经济学中,不论是消费者理论还是生产者理论都是根据资源优化配置联系在一起的,而市场理论也充分的证明了政府无形的手的有效性,同时也讨论了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关系。在微观经济学主体中,主要包括了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等模块,这样分析就可以大体得出微观经济学的脉络。微观经济学从资源稀缺的方面考虑,认为所有个体和单位的经济行为准则都应该在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并且使有限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优化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当然,要想获得最大的效益也必须考虑个人和单位所需要的条件。在商品和劳务市场上,消费者及其家庭都要根据各种商品不同的价格来进行选择自己适合及偏爱哪一种产品,在自己有限的收入的条件下,能够有能力购买该商品,并且获得一定的收益或者说能够满足自己一定的需求和欲望。消费者及其家庭对商品的选择过程和结果都会影响商品的价格,而市场价格又处于一个波动的范围,因此,市场价格的变动又会对商品的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各种商品及其劳务都是由厂商决定的,因此厂商是商品的供给者,厂商的目的就是在于利用最小的投资和成本生产出最大的产品量,从而获得最大的收益,促进厂商的发展。一般来说,厂商的决策又会影响到生产要素,即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价格变动,从而间接的影响到家庭及个人的收入。不管是家庭和个人还是厂商都是根据市场的变化来执行最终的决策,也是这种决策在市场上通过供求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变动进行有效的协调。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最终任务就是研究市场机制和作用,均衡市场价格,考察市场机制是怎么通过个体和单位来进行资源最优配置并且取得一定的效益。微观经济学也是市场机制的经济学,以价格变动为中心,称为价格理论。除此之外,微观经济学还考察了市场机制失灵,政府是如何发挥其作用进行有效干预。例如:在经济学历史上,马歇尔计划,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和凯恩斯主义都充分的说明了政府的干预对市场机制的影响和作用。
2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2.1产权和市场失灵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根据上文所述,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中,市场理论在理想的假设条件下对市场资源进行最优化配置,以便达到最大程度的收益。但是,在现实情况下,那些理想的假设条件往往是不存在的,所以市场机制也不能够正常运行,也不能达到有效的资源配置,实现最大收益,同时也导致了生产资源配置的市场失灵。一般来说,最严重的市场失灵源于有限的资源不能配置和资源的产权不够明确,产权理论的相关专业研究人员表明市场机制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就是明确产权,使产权能够明确并且可以转让。产权是有效利用、交换、保存、管理资源对资源进行投资的先决条件。产权理论表明,私有企业的常人有权享有剩余的利润,并且利用激励机制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没有产权的社会是一个效率低下、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的社会。当然,能够保证经济高效发展的产权具有明确性、专有性、可转让性、可操作性。
合理利用产权原理,能够清晰分析出企业中会计造假的一定原因。从企业的产权关系来看,我国国有资产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下,整个企业没有明确的投资主体,也没有实现权利、义务和责任的统一,更沒有使资产、人、事之间进行合理规划的管理。由于产权关系界限的模糊,绿色会计理念应运而生,所谓的绿色会计就是将会计要素记录到会计报表中。绿色会计可以根据自然资源的特殊性,利用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理论,采用成本和效益的分析法来进行会计表达。绿色会计的重点在于会计报表的记录上,只有进行严格的绿色会计披露,才能有效的对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收入进行记录,并且综合分析。
会计市场的交易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即会计信息的交易。会计市场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主要有三个原因,包括:会计信息的公共性;会计信息的外在性;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性。其中,会计信息的公共性,就是指会计信息在一定范围内属于公共物品,可以供所与人使用的东西。会计信息的公共性在证券市场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另外,会计信息的外在性,也叫做外部经济的影响性,是指一个经济行为对其他的经济行为造成的影响。最后,会计信息的不充分性是指市场机制提供的信息,对交易事项能够有所帮助的信息要素。由于会计信息的特点和属性以及市场本身所具有的不完善机制,就要求政府必须进入会计市场并且充分发挥其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
2.2委托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
在会计学领域中,委托关系是从事某种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契约关系。在经济生活中,主体是人们,因此,在互相依存的经济整体中,需要某一个决策者做出相应的决策并且彼此产生影响。而在经济生活中最典型的就是委托关系。委托关系在会计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与财务会计相关的委托关系;第二,是与管理会计相关的委托关系。在管理会计中,通过各个单位、成员和委托关系来充分发挥会计的作用。委托在会计理论中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表明了会计学在激励机制中的重要性以及对会计信息方面的能动作用,激励问题在委托中处于核心地位,包括了对人的激励,也包括了对委托人的激励。只有在委托人和人之间进行合理的激励,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双方的经营成果,达到最大收益,实现双方的共同目标;第二是在会计的相关制度中强调的风险分担的重要性,委托具有分享原则,也就是委托人与人之间必须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但是,风险一般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很难被人们所预测或者控制,一般都是在人们完全没有预测的情况下发生。所以,当委托人把经营风险交给人时,要积极调动人的热情,不能对人实施压力作用,使人心理发生变化。正确的做法就是使风险和收益之间达成科学合理的平衡。另外,委托关系在管理会计中的具体应用有责任预算的编制、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间接费用的分配、责任中心的业绩考评。总的来说,委托就是将左右着的资产根据其意愿和相关的条件委托给人经营,实质也展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事实。
3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稳定发展,对经济的学术研究力度也在不断地加深,不管经济是衰败还是繁荣都属于一种经济现象,并且反映了一定社会的经济程度和经济发展状况。学术领域间存在着相互交融的现象,对于不同的经济情况和现象有着不同程度的融合和相互作用,在新形势下,微观经济学理论在会计学领域中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作者:周一然
参考文献:
[1]陈淑华.会计信息的经济学分析[J].财会通讯,2010(06).
[2]王铁林.论会计信息质量研究与信息经济学理论的借鉴与融合[J].财会研究,2010(05).
[3]陈汉文,董望.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研究述评——基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式[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
关键词:剥削;劳动价值;剥削新情况
中图分类号:阳32;D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12010)06―0161―05
一、政治哲学视域中劳动价值论与稀缺价值可以并存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意识形态偏见较深的学者,长期以来热衷于制造劳动价值论与稀缺价格(他们别有用心地混称为“价值”)的对立,把劳动价值论与稀缺价格渲染成了冰炭不能同其器、寒暑不能同至的两极。
从学术上看,劳动价值论与稀缺价格之间是经济实践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关系,必须分别研究,不能混为一谈。劳动价值论的立足点在生产领域,它要揭示的是经济实践架构的重心如何形成的源头问题。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在创造价值的决定性作用,这是实践的哲学观的应用。稀缺价格或价值论其立足点是在价值实现的流通领域,说明的是同一劳动价值及其商品体可以衍生出由供求稀缺性产生的若干交换价格,最终的流通交换价格与生产劳动价值可以形成等于、大于、小于的非对称关系。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主要是阐述劳动价值沦,《资本论》第三卷阐述的就是市场价格形成与波动机制。马克思或许当时并未意识到未专门论述劳动价值与供求价格转换与区别将带来多大麻烦。于-是就有学者提出,《资本论》第三卷中的价格理论与第一卷的价值理论存在逻辑上的矛盾,生产价格论不能同价值论相协调。
怎么解决劳动价值与供求价格转换带来的麻烦?过去的路径是拘泥于“转形问题”。所谓转形问题,简单来说是企图论证出价值与市场价格以及总价值与总价格相等的问题。西方学者通常认为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是澄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否为科学理论的关键所在,并认为“转形问题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核心”。
其实,恩格斯早就预见到,解决价值规律和利润率之间表面矛盾转形理论,“在马克思的原文发表之后会和发表之前一样引起争论”。恩格斯和希法亭撰文对争论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回答,力图维护马克思的价值转化理论。
20世纪40-50年代,冯・庞巴维克,J.温特尼茨,R.L.米克等经济学家沿着德国数理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冯・鲍特凯维兹的研究传统,试图用数学方法研究转形问题,提出各种解决所谓价值与生产价格的矛盾的数学模型。鲍特凯维兹通过模型得出:“两对总量”只有在特殊的条件下才能同时相等,而在放松约束条件时,无法实现同时相等。所谓“严格的约束条件”就是要求总不变资本与总可变资本的比例或总资本在一定条件下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不变。
鲍特凯维兹等人运用联立方程求价格和利润率的做法,大体上可以看作是新古典的均衡分析方法。森岛通夫等更是将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乃至整个劳动价值论与新古典的冯・诺伊曼模型直接结合起来,建立一种“马克思――冯・诺伊曼模型”,从而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纳入到新古典的分析框架。得出的结论是,将马克思生产价格等同于均衡价格的理论与马克思对价值与价格的分析截然不同的,“马克思以一般的人类劳动为实体的价值量是独立于收入分配和价格决定的,因此用货币利润率与平均价值利润率的‘不一致’来否定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乃至整个劳动价值论是没有道理的。并且,这种‘不一致恰好反映了新古典均衡分析自身难以克服的理论逻辑问题”。均衡价格理论主要反映的是商品的价格由供求状况决定的变化规律,该理论忽略丁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关系以及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并最终决定价格的基础性作用。马克思通过对商品价值的抽象分析有助于人们看清楚剩余价值的真实源泉是如何被神秘化的,并了解利润的真实性质,这恰恰突出了劳动价值论以及马克思的经济学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剥削的本质方面所运用方法的独特性。
国内学者也为劳动价值论的论证做了不少工作。特别是在“转形问题”研究上,更是取得了很显著的学术成果。罗雄飞将“转形问题”的产生归结为检验转形理论的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1960年代一直到1980年代中后期,一批西方学者依据斯拉法在《用商品生产商品》中所阐述的商品生产和价格理论,又展开了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在讨论中,萨缪尔森、斯蒂德曼、霍杰森、森岛通夫等人主张放弃或修改劳动价值论,建立“没有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独立学院的调研发现,经济学科的实践教学基础非常薄弱,经济学科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本文主要从经济学科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探究,以图建立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实用性更强的经济学科实践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2002 年12 月后,国家教育部统一规范称之为独立学院。独立学院经济学科的定位应为应用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独立学院的优势和特点是培养方式灵活、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敏。因此,独立学院的经济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就尤为重要。
1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
1.1 关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除了少数研究型大学外,一般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都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民办高校应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有差异的和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据人才市场细分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民办高校既要利用高等院校学时长,师资雄厚等优势条件,同时要借鉴职业院校的实践设备齐全、实践课时多等优势资源形成两者兼而有之的优势局面。
1.2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即教学计划,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采取“7 + 1”的模式,民办高校一般都是借鉴公办母体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没能发挥民办高校在办学上的特色。因此应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第一、寒暑假设置为学生自主实践时间,以实践汇报或者实践报告的方式进行检查和考核,设置为一定的学分进行奖励;第二、理论学习时间在现有基础上进行适当减少,实践课增加,有的课程可设置为半学期理论课、半学期实践课,有的课程可设置为完全的实践课;第三、增加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有些专业课程可设置为一周两课时或者两学期进行教学,由此保证实践教学的时间和质量。
2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
2.1 教学内容
教材的问题:独立学院的教材在实际使用中存在实践教学方面的缺陷,很多教材没有案例、阅读资料、实践指导,而有的却很陈旧,学生和教师很难使用或只能作为参考资料使用;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的筛选问题:由于受到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对教材的理解,每个教师在选定教材的前提下内容重难点不同。
独立学院更应合理选用教材,综合专家、任课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意见反馈,及时调整对教材的选用;独立学院更应灵活使用教材,在尊重大纲对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重难点处理和实践教学安排,多实行活页教材,配备一些实例的练习,便于学生操作和实践。
2.2 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的制定应更切合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要;合理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制作、社会实践等借鉴。第一、民办高校应逐渐根据学生、教师、教学环境等因素,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第二、社会实践活动应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第三、实践活动的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进行,有的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进行,有的则必须以实践、参观、访问、调查的方式进行;第四、经济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基本能力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三部分。
3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3.1 教学方法和手段
独立学院在经济学教学中应掌握的总体原则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更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培养。教学方法上应综合运用讨论法、提问法、辩论法、案例分析法等,使课堂形象而生动,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上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影、音、动画等功效提高(下转第121页)(上接第84页)教学的质量;同时加强考核体制的建立,综合运用课件的制作、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以及学生的出勤率和学习效果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3.2 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估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民办高校教学宗旨,一切活动都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服务的。对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估也是新时代的需要,纯理论的教学不适应独立院校的办学定位。因此,应逐渐形成一套对经济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估机制。
4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探究专兼职教师、硬软件设施环境的建立和有机组合问题。
4.1 师资队伍建设
民办高校由于创建的历史原因,形成了一个非常特别的师资结构就是专兼职教师兼而有之,兼职教师在其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并且存在严重依赖兼职教师的现状。这就存在:一个是兼职教师无法严格管理、评估,并且对学校没有感情依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另一问题就是对专职教师的工资待遇、业务素质、感情培养等还不够成熟从而使得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职称结构严重不合理。
民办高校不仅应以工资待遇留人,也要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从感情上留人,应更加注重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教学以及对全职教师教育资格、知识证明、考试、证书等方面的要求。民办高校本土的师资力量的培养与保持就成为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对兼职教师,应逐渐完善兼职教师引进标准和考核、评估制度。克服只管有教师来上课就行,而不管教学质量;或者只管有无职称,忽略教学的效果。应在提高兼职教师待遇的前提下,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听课制度、学生评分制度,从教案、课件、出勤率等进行全面评估和考核,对不合格的教师予以辞退。
4.2 实践基地建设
国外的实训基地较多,经费来源也比较多样,数额比较充足,国家、社会、企业都参与其中;而国内,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上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建设方向不够明确、经费投入不足、条件设备简陋、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对实践教学基地建什么、怎么建、怎么管、怎么用、如何评价等问题,缺乏明确的认识和一套科学的标准。针对这些问题,民办高校应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践基地的建设。
在具体建设方面应实行先易后难、分步进行、逐步到位的原则进行。首先,引进一些经济实惠、操作方便的实践教学软件设备,依托原有的电脑设备就可以进行实践教学;其次,充分运用校企合作的资源,将本校的专业资源与企业相挂钩,对口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其三,寻求政府的政策或资金支持,以地区或学校为单位建立有经济学科特点的实践基地。
在软硬件设施的结合方面,应加强在人才培养方案、教案、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的作用,使学生的能力锻炼与企业、社会的需求零距离接触。
参考文献
[1]邹晓东,斯荣喜.独立学院的管理创新探析.教育发展研究,2004(10).
[2]袁志刚.经济学教学的中外比较.书生经济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