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6:01:31
导语:在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人们经常想要改变他人,却少有人愿意改变自己。”多数自命不凡的职中生是很难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其实,改变自我是收获最大的投入,外在环境中各种纷繁复杂的因素使每个人对他人和事物的管理受到很大制约,但是对自我的管理与开发,相对来说是投资回报率更高的机会。加强自我管理的力度,对职中生职场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职中生在校学习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对自我的信心、乐观的进取精神、坚强意志的修炼、豁达自省的心态的把握都非常重要。归结起来,我们教师应指导他们对自我管理进行价值观、时间、才能、职业生涯和健康五方面的管理与修炼。
一、管理自我的价值观。对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发展之间的取舍,都是一种价值观的判断。职中生要发扬古人“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审视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对照一下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的价值观,列举出他们的优秀品质,是否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对应的价值观,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对于发现自己思想意识中的不良价值观,要分析形成的原因,或者可以请自己的良师益友会诊一下自己的价值观是否有问题,并请他们协助你调整。同时,学校要确立组织崇高的价值观,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以此来影响职中生的价值观朝着积极的方向改善。提倡鼓励积极的价值观也是学校对社会道德应尽的义务。
二、时间的管理。这应该成为职中生的必修课,是有效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方式。我们教师要教会职中生时间管理的技巧:1.根据事务性质来安排时间。要认真观察与分析,从中发现时间安排的规律。2.编制自己的效率手册、月度或者每周的学习工作计划与总结,每日的学习工作按照计划和时间进行。3.拨快自己的时钟,就自然而然地加快了节奏,能挤出不少时间。4.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做事要避免拖拉。5.少说空话,努力实干。即将步入职场的职中生应学会卓有成效地管理时间,使自己的行为离目标越来越近。
三、才能的管理。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等待发挥,开发自身的潜能,发挥自身的才干,是自我管理的价值所在。职中生可以借助教师发掘自身的才能所在,并依靠自己的观察和反馈分析来真正了解自己最擅长的事,然后将不同的才能进行合理的配置。同时,为了提高自己的才能,要加强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分析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找准自己发挥才能的领域。本人建议,对于无能为力的领域就不必再徒耗心力、试图改进。人们的时间和精力一定要用在自己所擅长的方面,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四、职业生涯管理。每个将走入职场的职中生在面对自己的事业选择时,都要认真地回答这样几个问题:我能做些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组织适合发挥自我的才能?与未来职业目标的要求还有哪些差距?回答这些问题要主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要立足当前、放远未来、从长计议。对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要保持高度的敏感,随时捕捉相关的信息,毕竟机遇直接撞到你门上的“机会”太少了。在操作技能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经验,拓展专业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是职中生经营自我的基础。在现代激烈竞争的职场环境中,未雨绸缪,职中生不但要主动规划职业生涯,同时也要根据变化与要求,适时调整目标。在面临选择时要遵照发挥自己优势才能的原则,重新审视与确认一下自己的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特长发挥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我的价值,使未来的事业发展得更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people on the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and 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struc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is the guarantee of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the important channel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but our country's current construction project quality managem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Accordingly, need a full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optimiz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nagement awareness, better services for project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TL372+.3 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1-0020-02
建筑业作为国家重要产业之一, 地位日趋明显。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为了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关键在于管理工作的好坏。一个好的企业, 必然有一套好的管理方式;反之, 倘若企业仅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实力, 而管理工作薄弱, 制度不健全, 那么仍旧会在竞争中处于被动不利的境地。
一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意义
(1)管理工作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信誉乃至企业存亡的问题。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 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工作组织管理水平来支撑和实施。
(2)建筑施工有其特殊性。建筑的类型、样式繁多, 规模要求各不相同, 施工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 而复杂的多工种交叉施工、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较多, 在这些生产过程中都需要加强管理, 进而保证施工正常有序地进行, 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使用功能要求和降低建筑成本要求的目标。
(3)随着建筑业的发展, 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
不断出现, 同时承担的新工程可能结构更复杂, 功能更特殊, 装修更新颖, 从而促使生产技术水平再提高, 技术主装备越先进,技术管理要求越高, 这也使得施工管理更显重要。
二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施工质量保证体系及责任制度,但还存在一些管理意识淡薄现象,这些问题共同导致施工实际质量与设计偏差教大。
2.1施工前准备阶段。
(1)人员因素。
①项目经理学历普遍不高,缺少系统培训,他们多单靠工作经验管理项目,管理粗放。
②项目经理的人选往往通过不正当渠道决定,而非其真才实学,出现了项目经理的工程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
③后勤人员安排混乱,分工无序,责任人不明确。
(2)材料因素。
①不按照工程施工的要求购买原材料,欺瞒业主或监理。
②进场的材料没有或未按规定检验,不合格材料被用于现场施工。
③储存材料时疏忽大意,使材料性能大大下降,致使材料质量远远低于要求。
④不按规定使用材料,或偷工减料,导致工程质量下降。
⑤材料堆放混乱,造成错用或滥用,导致工程实体实际性能与设计不符。
2.2施工阶段质量管理问题的影响因素。
(1)人员因素。
①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缺少建筑施工方面的基础知识,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
②工程技术单一,并且缺乏技术熟练的工人。
③新机械、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理念运用欠缺。
(2)机械因素。
①机械使用率不高,生产率低下。只有使施工机械处于高效率工作状态,才能产生最大效益。
②机械配置较差,联合运转效率不高。
③机械选用不对口,性能较差,新型机械的应用力度不够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工程质量。
三、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建议
笔者通过对质量问题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我国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着严重问题,需要管理阶层和施工人员阶层共同行动,全面改善质量管理,形成科学且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此,笔者从以下5个方面提出了改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议。
1.组建高素质的项目团队。
(1)项目团体所有成员共同组成了指挥整个工程的中枢系统,因此,提高项目管理团队的整体素质十分重要。
(2)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极大,对其进行实行奖罚分明地优胜劣汰,对于工作人员具有激励作用。
(3)严格开展项目经理的任命指派,选拔真正有能力的人担任项目经理,提高带头模范的作用力,促使工作人员的有序工作。
2.培养技术工人队伍。
(1)建筑施工企业培养一批自己的技术熟练的工人队伍,特别是在技术性强的工种方面,可以巩固自身的技术基础。
(2)技术管理理念深入工人队伍内心,技术稳定发展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
3.严格审核施工材料的质量。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材料的采购及现场质量检验,建立严格的材料管理制度,确保工程实体的质量。
4.完善施工机械系统。
(1)杜绝使用不达标的破旧施工机械,否则会影响工程质量及施工效率。
(2)大力推广使用先进施工机械进行施工,实现工程的高效率、高进度、高质量。
(3)施工机械系统应与机械配套、施工方法和项目管理有机结合,以提高机械化施工效率。
(4)对机械配套、机械化作业方法、施工组织等做出周密系统的安排,确保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5.规范施工控制方法。
(1)不同建筑施工项目的研究的地质和环境条件都不相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
(2)通过成熟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可以对质量管理提供规范性的指导,有效克服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提高质量管理的水平。
6.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1)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的政府职能。工程质量监督工作不能因工程监理制的推行而削弱, 特别是其中的政府职能还必须加强。一是加大对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表现的监督力度; 二是加大对设计、勘察单位的监督力度;三是加大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
(2)施工企业必须改变其管理方式, 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首先, 从企业实际出发构筑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企业的发展靠一定的结构支撑, 只有在结构合理、功能优化、职责分明的前提下, 才可能形成企业的鲜明特色, 形成领先竞争对手的优势。其次, 重视内部秩序的重组。工作秩序是一种责任要求和纪律要求, 更是企业效率的保障。因此, 要按照企业组织结构和分工协作的体系建立相应的工程秩序。重组内部秩序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企业管理制度着手, 清晰岗位职责, 逐级逐岗落实责任。二是从考核和激励机制入手, 依据岗位标准和岗位目标, 对在岗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评价, 并以此作为晋级、提薪的依据。三是从教育培训入手, 重视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 以满足企业发展和人员素质提高的需要。四是从企业文化建设入手, 大力倡导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努力形成个人意志服从企业意志, 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相统一的良好氛围。上述四个方面互为依托, 缺一不可, 是造成企业良好工作秩序的必要条件。最后, 建立与健全质量责任制。企业在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制的过程中, 在经济责任制考核中应突出质量导向。也就是说, 企业必须层层建立质量责任制, 突出质量否决权, 并实行重奖重罚, 使职工的切身利益、企业的兴衰和产品质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以满足用户要求作为工程质量的最佳标准, 衡量一个工程质量的好坏,不但要看它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还要看它是否满足用户的要求;
(3)必须加大监理单位在施工现场的监督力度。首先, 健全监理工作制度, 落实监理人员岗位责任制。特别是现场监理人员应切实履行对隐蔽工程、关键部位、重要工序的监督、验收职责。其次, 规范、健全审核批准程序。对承(分)包人员资格, 对进场原材料、构配件、设备和混凝土的质量, 对分项工程、隐蔽工程、工序质量、设计变更等切实采取检查, 审核复验, 平行检查的工作方式, 严格执行验收、审批程序。最后, 按规定组织分部工程验收, 参加单位工程验收, 并提出相应的质量评估报告。
四、结论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尚不完善,建筑施工行业在质量管理体系、原材料管理体系、施工准备阶段及施工过程人员配合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找出影响建筑施工管理质量的因素是改进工作的先决条件,基于上述问题,分析建筑施工管理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建议,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提高建筑施工项目的工程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丁厚建.浅谈建筑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21)
[2] 陆宏.浅谈如何加强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J]. 大众科技. 2009(05)
[关键词] 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常态化管理;机构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161-2
高校中的大学生是比较容易出现突发事件的高危群体,这就决定了高校是公共突发事件经常出现的场所。高校作为一个管理体系比较松散的组织来讲,其不同利益及价值取向可能成为公共突发事件的起因。不同的利益需求所产生的公共突发事件不同,甚至潜伏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这就为处理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增加了难度。所以,成立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机构,形成全面管理条例,把常态化的管理机制融入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可以更好的降低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产生,提高对其处理的力度,从而保证学校的学习环境。
一、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原因
高校就是小型的社会,在高校中发生的公共突发事件经常被看成因不可控条件导致的偶然事件,其解决方法也为出现一个问题就解决一个问题,并没有对事件进行总结,吸取经验。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日渐严重,高校公共突发事件也从昔日的偶然发生转变为频繁出现。所以,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置模式中应用常态化管理可以提高高校处理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改善处理效果。
这里所说了常态化管理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建立符合标准的管理措施及管理机构,实现突发事件责任制、管理的全面化。
二、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标准
(一)运用动态方法分析问题
在高校突发事件出现的成因有时候会随着事件的不断发展而改变,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进行事件处置时对固定的条件进行整理,更要对动态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推论出其发展趋势,不断调整解决方法,把公共突发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资源的合理分配
高校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经常会面临资源不够的情况,进而不能更好的处理突发事件。高校应更合理的进行资源分配工作,从机会成本的分析方向出发,最好的对资源进行调控与利用,完成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
(三)处理过程进行管理
高校在处理公共突发事件时,重点依据公共突发事件的特性进行预测、处理、恢复、评价等工作,这就需要管理人员根据最优效果对处理过程进行管理。在对事件的处置过程中,会有很多重要的环节,只有针对这些环节都加以管理,才可以完美解决突发事件。
三、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构建
对高校公共突发事件进行处理主要表现为:解决事件形成人、原因及发展等。在进行高校公共突发事件处置中的常态化管理构建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网络管理机制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计算机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凭借其自身的特性成为了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突发事件形成后,社会人群及媒体对其都表现出了积极的关注态度,媒体的报道与评价对民众认识突发事件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网络管理机制对媒体进行管理,可以保证事件的影响降至最低,维护社会稳定。
面对公共突发事件,高校应先采取主动出击的方法,及时用准确、公平的信息对事件进行公开,保证信息的透明度与便捷度,将那些流言止于襁褓中。然后要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公众进行事件的评论,当互联网络中出现大量的信息时,民众一般会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对官方的评论会更信服一些,高校就可以利用醒目的色彩及积极的言论引导民众的思想。最后同媒体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中给予积极正面的报道,将事件影响缩小。
(二)构建群体管理机制
因为时间、资源、信息量等条件的约束,再加上公共突发事件的不稳定性,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理环境、价值表现、约束情况、决策顺序及影响等都有别与其他的事件处置。针对这种情况,就应该构建群体管理机制,从而保证事故处理意见更多元化、全面化,更好的保证事件的处理结构及影响。群体管理机制可以从不同管理人士角度对事件进行全面衡量,进而制定出更利于事件处理的方案。高校在构建群体管理机制时,应该将决策及监管相结合,保证方案提出符合实际情况,更好的保障事件的未来走向。
(三)构建心理干预机制
在高校公共突发事件的处置中,构建完善、规范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使高校提高处理突发时间的能力,减弱突发事件的危害。当前的心理干预机制通常在事件处理结束后,采用教育为主,恢复为辅的模式,其实这种模式是不正确的。在公共突发事件产生到处理结束,教师同学生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力,身心都会存在恐慌、焦虑等不安的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帮助其恢复身心健康,正确应对突发事件。高校的心理干预机制不仅要在突发事件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更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的身心成长予以正确指导。这就需要指定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加入到心理干预机制中,提出更专业的辅导理念。同时全面提高心理干预机制中人员的自身素养,在没有突发事件出现时进行模拟试验,更好的在将来的公共突发事件出现时发挥自身功能,及时、专业的进行心理干预工作。
(四)构建科学化管理机制
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置受到时间、资源及人力财力等制约,这对高校的管理能力来说是一个考验。在复杂的突况面前,管理者的思路应该清晰,全面,同时敢于承担责任,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及协调能力,可以根据突发事件及时、准确的制定解决方案。在进行科学化管理时,主要针对公共事件自身进行评估与动态分析,制定解决方案,总结产生原因,为防范公共突发事件提出新的想法及应对措施。
总结
总而言之,对高校处置公共突发事件的常态化管理机构构建进行讨论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相关工作者深入思考、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婷,高雷.论高校管理制度缺陷与大学生突发公共事件的诱因[J].经济研究导刊,2009,(20).
[2]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J].理论与现代化,2009,(05).
关键词:火力发电厂;凝结水泵坑;底高程;垂直度;防渗控制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98
凝结水泵坑基础是输送凝汽器压力下的饱和水水泵的基础,由于凝汽器的凝结饱和水温度高、压力低,易在凝结水泵入口易发生汽化,因而设置凝结水泵坑且凝结水泵安装在热井最低水位以下,防止凝结水泵汽蚀。凝结水泵坑位于发电机、汽轮机低压缸的侧面,底部泵坑基础埋深-11m左右,水泵基础高程-3m左右,由于泵坑基础深,坑壁薄、防渗要求高、基础安装精度高等特点,下面就各施工工艺关键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1 凝结水泵坑基础施工图到图的及时性
由于火力发电厂辅机招标时间比较晚,且厂家提资不够及时等多种特点,致使凝结水泵坑基础施工图到图时间在基础施工开挖已经开始后才能到。在主厂房基础及汽轮机基础开挖基本完成后图纸才到达施工现场,开挖过程中由于不清楚基础的深度及结构形式,开挖时不能与汽轮机基础及主厂房基础开挖同步进行,且凝结水泵坑基础在主厂房区域为深度最深的基础。如果由于图纸的迟到,将造成二次开挖,如果遇地质条件较差的区域,将对汽轮机基础及主厂房基础地基造成较大的影响,后期地基处理造成很大的困难,不仅增加了工程造价,还影响了基础施工的进度,对整个主厂房区域施工出零米的整体的约束,从而造成上部结构施工进度压力。因此,凝结水泵坑基础施工图与主厂房、汽轮机等基础施工图同步出图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为后期施工带来很多的便利。
2 凝结水泵坑基础地基处理、底高程控制措施
火力发电厂一般建设厂址都在江、河、海边,地下水位高,地质条件不够理想,凝结水泵坑为主厂房区域最深的设备基础,一般都在-11m左右,开挖难度非常大,因此,各类电厂施工中采用了不用的地基处理办法。当地下水位不高且降水措施能够保持基坑水位在基坑底面0.5~1m以下时,如果地质条件好边坡能够保证相对稳定时,可采用大开挖按相应的放坡进行开挖施工,这种施工方法既然保证基坑的稳定,也能保证基础底高程。如果没有地下水在北方干燥地区粉质性粘土施工时,可将基础大开挖到汽轮机底标高,再用人工挖孔砖护壁的方式进行施工,此方法施工必须注意两凝结水泵坑的相对位置必须准确,底高程相对也好控制,但底部的控制过程中必须跟踪,此施工方法减少了开挖了,又避免了工序之间的交叉,同时加快了施工进度。如果在江、河、海边,所遇地质条件为淤泥、流塑等地质条件相当复杂的软弱地基时,可采用拉森钢板桩、高压旋喷固结地基、水泥土搅拌桩进行支护,采用以上方法支护固结地基时特别注意对主厂房及汽轮机基础地基的扰动,开挖时特别注意底标高的控制,不能出现底基础浇筑混凝土时基础上浮现象,降水及开挖按技术要求进行。
3 凝结水泵坑坑壁垂直度保证措施
凝结水泵坑基础坑壁为薄皮结构,从-3m~-11m有8米的高差,此段距离的垂直度保证相当重要,如果垂直不能保证精度,后期安装凝结水泵时空间不能满足要求,水泵套管不能放置进入。凝结水泵坑壁与水泵安装的空隙间距较小。在坑壁施工时,模板的加固较为困难,此结构为圆形结构,内外模板的加固措施必需与得到保证。内模安装用整体定型模板,做成内芯式,内模与外模之间进行固定连接,确保相对位置不发生偏移,外模的加固整体两个坑壁形成整体,既然保证相对位置准确又能确保模板的整体性加固。当混凝土浇筑完成拆除模板后,对整个坑壁内部直径、相对位置、垂直度、底板标高进行复测,此工序必不可少,很多工程施工完成后未及时进行检查验收,待安装时才发现此问题,处理极为不便,如前期发现有偏差,处理相对比较容易。
4 凝结水泵坑基础轴线位置的准确性必需保证
根据以上凝结水泵坑基础坑壁施工完成后,进行凝结水泵基础施工,其轴线位置一开始就受坑壁施工位置的准确性所约束。因此,在坑壁施工时测量定位必须在基础垫层做好控制桩,保证纵横轴线符合设计要求,在坑壁保证垂直度的基础上,在基础施工的同时再次进行复测及测量定位,必需保证两次测量施工线定位尺寸的偏差在测量规范及设计要求的范围内。设备基础安装的预留孔洞设置也应与坑壁施工的轴线进行校对,确保在同一纵横轴线上。如果两泵基础产生偏差安装连接的管道将与偏离,产生的后果较为严重。因此,基础轴线的准确性将严重影响安装的质量,在施工中严格控制轴线的准确性极为重要。
5 凝结水泵坑壁基础防渗的处理措施
凝结水泵主要是用于火电热力系统中输送凝汽器内的凝结水,其设备安装在凝结水泵坑壁的内部,为保证安装环境及运行稳定、检修便利,必须确保泵坑内混凝土结构防渗要求达到及满足设计要求。混凝土结构坑池施工时通过对控制钢筋的间距,混凝土控制配合比,结构施工缝的设置,防水混凝土的结构支模和浇筑以及防水混凝土的养护等进行控制,确保地下混凝土结构坑池达到抗渗要求。(1)薄壁坑池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水平筋应尽量采用小直径、小间距,使构造筋达到温度筋的作用,能有效提高抗裂性能,在收缩应力集中区,加强构造配筋。(2)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根据结构的设计要求选择合适水泥品种、等级,尽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砂宜用中粗砂、碎石的粒径宜为5~25mm,含泥量不得大于1.0%;拌制混凝土所用的水,应采用不含有害物质的洁净水;外加剂的技术性能,应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一等品及以上的质量要求;对膨胀剂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品种、不同掺量所起到的不同膨胀效果,应通过大量的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粉煤灰的级别不应低于二级,其他掺合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3)防水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在满足抗渗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以提高防水混凝土的抗裂性。浇筑混凝土产生的泌水,应及时清理。避免因泌水积聚在大颗粒集料和钢筋下方而形成内部裂缝。为防止出现干缩裂缝和温度裂缝,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温保湿养护。(4)施工缝和后浇带施工缝处的处理,施工缝应设在高于底板30cm的外壁上。对于地下留置施工缝时,应设置止水钢板,橡胶止水带或按设计要求留置。接灌砼前,要将原有砼表面的浮浆凿去,并认真清理后再浇注新砼。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可以从事社会人文领域的很多工作。但随着学科门类的增多,专业的细化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才市场开始倾斜。导致这一现象的一个本身原因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应用性的缺陷,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一大问题。
2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重纯文学,然而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内容偏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集中的问题。
2.1 培养目标不清晰:
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以其深厚的文化积
淀一度非常辉煌,学生能够拥有稳定的职业,一度拥有很强的文化优越感与专业自豪感,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汉语言文学专业失去了过去的专业优势。
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很多高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了劣势专业。
2.2 教学内容重纯文学轻社会学:
教学内容是对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步骤。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然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内容大多是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学作品等,教学内容脱离了社会,远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社会学科,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与社会格格不入,脱离实际,只会做文字游戏。
教师所教、学生所学,都是闭门造车,对于热点的生活,广阔的实践,基本没有接触。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都陈旧落后,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到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上。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重应用,对专业进行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另外随着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发展,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也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要有过硬的写、说能力,还懂得编辑与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融会贯通,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4 汉语言文学应用型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建立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新体系,对传统汉语言文
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调整。
4.1 基础课程:
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是一个应用型模块。主要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设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4.2 提升课程:
主要提升专业理论,训练科研能力,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开设现代汉语语法专题研究、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修辞学研究、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逻辑学、汉语语法学史、中国语言学史、国外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专题、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影视艺术欣赏、杂文创作艺术论、外国文学专题等类课程。
4.3 应用行文课程:
开设应用行文相关的理论、实务、实践系列课程,培养学生从事机关文员工作能力。主要设置了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编辑与采访、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
5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5.1 全程辅助职业生涯规划:
在大学一年级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契机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对二年级则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这个年级阶段我们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还是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或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个别辅导等形式集中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
5.2 增加实践环节: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除了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门课程都要围绕这一主旨有重点地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能力外,最重要的就是强化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得到充分锻炼,增强能力,以适应、胜任未来的工作。
1.学科定位不准确。近几年来,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学院系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教育部也对各级高校进行了专业合格评估,但是,我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汉语言专业依然缺乏准确的定位,不少高校尤其是诸多地方高校仍然抱着传统的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更没有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所以,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
2.课程设置不合理。汉语言文学专业有自身的特殊性,除少数继续深造或在中学任教之外,大部分学生不会在相对应的行业领域就业。因此,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只是作为广阔的背景存在,实际工作中并不直接涉及到。但是,在实际课程设置之时,承接传统的惯性,学校依然将焦点集中在传统专业课上,如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艺理论等占据了汉语言文学课的90%以上,专业基础知识也是重复出现在专业课程、基础教学课程、选修课程之中。而一些新兴课程如网络编辑学、现代办公技术、公关礼仪、DV制作等紧跟时代前沿并且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课程,往往没有开设。这种课程设置对于专业的人才培养确实有一定好处,但却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能力。这样就形成了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不能协调的现象。
3.教学手段落后。随着教学设施不断更新,近几年现代化教学设备迅速在高校之中普及,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在大多数高校,普遍采用的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受教学内容的影响很少使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很少能形成声文并茂、生趣盎然的教学情境,也难以激发学生的高度热情,不能丰富见闻,更无法培养浓厚的兴趣。由于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教师一个人在津津乐道,学生只是消极地接受知识,而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他们动脑的思维能力及动手的实践能力受到了严重的禁锢。
4.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单一。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评价。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中也只是重视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评价的依据基本上是笔试的成绩。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预备党员的选取,很大一部分依据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视野广度、电脑技能、职业规划及交际交往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二、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1.学科定位要有层次性。不同类型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来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例如:国家重点文科院校师资雄厚,图书资料齐全,其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全面发展,不仅能从事以后的教学及各行各业文字工作,还应有较强的科研和管理能力,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汉语专业人才。综合性大学、重点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基本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从事汉语教学与训练,具有文字编辑和新闻采编能力,同时也应该兼有社会文化工作的指导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普通专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专升本”时间不长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应将重点转向为农村、社区培养专门人才,培养出既能在艰苦办学条件下担任教学与训练任务的学校教育工作者,又能够胜任其他行业的专门人才。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划分不同的层次,就可以改变原来“一刀切”的弊端,使学科定位明晰,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2.专业方向要有多向性。当前社会各种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所以,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部门和行业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对本专业的方向设定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行业、领域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模式进行方向分流,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分设语文教学与教育管理(即师范类)、涉外高级文秘、文化产业管理、新闻学、对外汉语教学等方向。实施低年级通修专业基础课,侧重培养专业基本能力;高年级分流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侧重培养主攻方向能力的模式,并鼓励跨专业方向兼修。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向学习,从而完成从单一性到多向性的转型。
3.课程设置要有科学性。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整体改革的核心。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于课程设置的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优化传统专业基础课。当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的专业基础课程,存有繁琐重复之弊,所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首先要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强化核心内容。其次要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文学概论和写作学都讲文体学知识,文学史和文学概论都涉及文学思潮,前面的课程已经讲过的,后面的课程不要再重复,使整个专业基础课的结构严密而紧凑。其次,增加专业技能课。刘颖聪先生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分为考研模块、教育与教学模块、文秘与公关模块、新闻传播模块、社区文化管理模块等五大模块,其中后面三个模块基本就属于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在现有的课程设计中,我们设置的应用性课程相对来说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专业方向的要求,我们应该相应地增加新兴的课程,如在文秘与公关方向之下,应该开设应用写作、秘书学、行政法学、公共关系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公务员基础知识管理学、广告学、人力资源管理学、档案管理学、办公室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企事业、机关文员及秘书的能力。在新闻传播方向之下,应该开设编辑与采访及相应的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实践的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在文化及新闻领域从业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之下,应该开设教学理论、外国文化及相应的实践课程。这种课程体系的设定能够使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与用的矛盾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平衡,能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技能培养要有实用性。原来培养的汉语人才往往是只懂得运用语言文字工具、与书本打交道的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汉语人才必须要多方面地掌握实用性的技术。如,现代科技日益发展,各种网络、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并成为安身立命的必备技能,所以,我们培养的学生就是要既能耍笔杆子,又能扛摄像机,还懂得编辑与制作,能够将语言文字传播、影像传播和网络传播等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再如,汉语在国际上地位日渐突出,世界各地有众多外国人在学习汉语,对外汉语教师极其紧缺,特别是汉语言文学基础深厚又熟悉一门外语的人才更是倍受青睐,对此,一定要指导有意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英语技能,这无疑比单纯的汉语人才更具有竞争优势。
5.教学环节要有实践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作用十分重要,是保证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具有稳定与广阔就业前景的重要一环。2007年,教育部等十部委就大学生就业政策联合采取五大新举措,其中有一条是“广泛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活动。使一大批高职学校的毕业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虽然只是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的要求,但也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参考。在教学环节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综合性比较强,打好扎实的专业功底,将会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原动力,所以对于专业课程,不能采用一律压缩的态度,在引导学生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学生社团的各类活动,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努力培养和加强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进行有效的衔接,帮助学生完成由学校走向职场的过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也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的步骤。老师要积极借用,整合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课外训练平台,加强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学校与实习基地间的直接通道,扩大实习基地的选择范围。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有关部门学习锻炼,或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相关部分也要专门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国际交流的机会,要及时各类信息,使学生在第一时间收到公司短期实习或者校内研究助理等招聘信息,从而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培养机制。
6.就业指导机制要有明确性。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职业定位模糊,此专业学生对于毕业后就业的意向往往比较模糊。很多同学在大学四年之中,随波逐流没有任何规划,致使毕业找工作之时手忙脚乱。所以,老师要注意此种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分阶段地指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大一是就业教育的萌芽期。在大学一年级时,老师要向学生灌输职业规划的理念,介绍就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常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指导学生制订大学四年规划。大二是就业的储备期。对大二的学生要进一步深化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分析就业形势,调整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积极锻炼就业必备的素质和技能,夯实基础。大三则到了就业取向的分化期。在这个年级阶段应注重分类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几种职业去向,是深造读研当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者还是自己创业,根据学生的不同选择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橱窗宣传、个别辅导等集中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指导。到了大四进行考研与就业分流,对考研学生重点进行学科纵深教育,让准备就业的学生重点学习就业相关课程和参加专业技能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