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选择

时间:2023-09-28 16:01:33

导语: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选择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选择

第1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实验室 开放模式 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2.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75-02

目前全国有70余所院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具有硕士点的院校有44所,17所院校拥有博士点。总的来说,院校间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分为偏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偏重于管理型人才培养两大类。而对于实践教学的安排,由于人才培养定位的差异,各有侧重[1],但大多数实践教学的方式、内容和设备仍然比较陈旧。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多数的用人单位,特别是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对口的一些单位,如国土资源局、城市规划部门等,需要的是兼具理论、创新和实践于一体的人才。因此,要想保证本校该专业的优势,在确保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非常重要。

开放式实验突破实验教材上固定的内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激发学生思想的火花。通过组成实验团队,确定实验目的,制订实验日程,独立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培养其科学思维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开放的意义

(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

土地资源管理科学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科学,是在传统的地学、生态学、经济学、法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传统的实验都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已预知,这种实验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有限。因此,实验教学的改革大势所趋。除了基本的实验教学外,应增加相应的设计性、综合性项目,并给予一定学分奖励,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开放实验室是实践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其致力于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学习潜能的需要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知识领域覆盖面广、理论性强,单纯的理论知识和实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开放实验室这个广阔包容的空间里,学生通过设计、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激发思想的火花,将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出来,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出一个“我能发明,我能创造”的学习氛围。[2]

(三)是培养创新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

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3]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开放为学有余力的同学创造了一个自由的空间,在这里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开放模式

(一)参与科研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方向的科研项目涉及大量的数据调查和处理,该类型开放模式主要面向高年级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要求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及一定的操作能力。实验室定期科研项目中的开放研究题目,经过双向选择,学生可以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从事一些科研项目的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工作。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可以完整的熟悉掌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各类科研项目的程序,相关软件的应用、分析、整理数据的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于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作用,为进一步学习深造和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技活动型

学生根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现有条件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拟定科技活动课题,实验室免费提供实验仪器,并提供专业教师指导。作为课外活动的深化和拓展,科技活动课题一方面加深了对理论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参与者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创造新的方法,使创新思维应“用”而生。国外高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累了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实用的科技成果大量产出就是个最好的例子。通过该类型实验的锻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形成用科学的思维观察事物的能力。

(三)综合训练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高年级的学生通过二到三年的专业和基础的课程学习,已经系统的掌握了足够的专业知识,具备了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构架,在进行综合性训练课题时,可以将相对分散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设计实验,进一步深入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专题训练型

对于学习专业课程的学生而言,及时的掌握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非常重要,针对其所学专业课程,开设相关的开放实验课程,例如地籍测量与管理实习、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实习等,有计划,及时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知识巩固,为全方位的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放实验室的管理

(一)管理人员的配备

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室是在时间上全方位的开放,因此必须设立专职的管理人员。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拥有扎实的土地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丰富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经验和强烈的责任心,以保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放实验室的正常运行。

(二)指导教师的管理

开放实验仍然需要实验指导教师,由于学生的知识和动手能力有限,在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指导教师来指导学生解决。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学生选择项目,这种指导是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结果。开放实验室的指导教师必须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具备较高的知识储备能力和实验技能[4],在指导教师的选择过程中,学院相关管理部门要对其进行审核;在实验结束后同时应对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考核工作,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好安全和开放情况的记录,确保活动的规范性。

(三)学生的管理

参加开放实验的学生须填写《开放实验预约表》,设计好实验实施方案并得到指导教师认可后报实验室审批。获得批准的学生,应及时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及准备工作,按照预约的时间参与实验,实验结束后,应就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取得的成果以及发现的问题形成报告或论文,提交指导教师。指导老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验成果和实验态度等内容及时进行考核,确定开放实验成绩,以此激励和肯定学生。

(四)开放流程

(五)鼓励与奖励机制

为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活动,保证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放实验的持续性与常态性,可将开放实验归入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成绩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同样,指导教师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对于在开放实验中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学院可组织进一步深入开展开放性实验项目,形成系列实验活动,及时推进成果转化,组织参加各种大学生创业竞赛活动。

四、结语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以规划、测绘、遥感、信息技术为手段,融自然、技术、经济于一体的管理科学范围内的边缘科学,在科技迅速发展的同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实验教学也必须不断开拓创新。良好的实验室开放模式和管理方式,可保证该专业开放实验的持续性,使其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平台。实验室开放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之一。总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专业实验室是一项重要的资源,要开发和利用好这一资源,使之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

[ 注 释 ]

[1] 刘建华,高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与体系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5(1):61-63.

[2] 杨玉海等.建立评价与激励机制促进实验室开放持续健康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4.

第2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现状问题;解决对策

在我国城市土地规划中,加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能够使我国的国土资源得以有效的利用,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现有土地资源的管理,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下就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探讨分析,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借鉴参考。

一.土地资源管理及土地资源的概述

所谓土地资源管理,就是国家为了保证土地的有效利用,对调整土地关系、维护土地制度的各种法律、经济、行政措施的综合。国家在管理土地时,一般将管理权下放到各个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行政部门根据现行的法律和要求对社会各种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管理。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问题

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林地、草地、荒漠、滩涂等在我国都有大面积分布。但是,我国山地多,平原少,耕地与林地所占的比例小。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林地多集中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草地多分布在内陆高原、山区。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城镇用地、农村用地以及工业用地三个方面。

2.1城市的不断扩张

城市扩张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土地面积的扩大来实现的,并没有长远的合理计划,过度追求视觉效果,有些道路通车量较少,但是道路建设的十分宽阔,道路绿化带非常宽敞,这种不讲究实际,过分看重外表的做法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造成了浪费。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土地资源闲置率达到了5%以上。很多城镇的城市容积率不大于0.3,有将近40%以上的土地使用效率非常低。总体上看,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过于粗放,降低了利用效率。

2.2农村用地的现状问题

由于农业种植收益较少,很多人因此选择到城市中务工,造成了农村大量土地闲置。而且由于农村土地比较散乱的分布,很难进行高效整合,所以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均土地拥有面积远远超过了国家有关标准,其中仅住房土地占用就达到了255hm2,所以,从整体上看,农村土地资源管理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浪费严重。

2.3工业项目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

盲目批地、盲目上项目的现象在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中非常常见,这直接导致了产业结构失调,而且很多城镇在土地的管理中经常发生土地利用和投资强度不对应的问题,而且无法进行双向调控,因此导致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产值非常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三、土地资源管理现状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制定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土地资源管理中,需要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让土地资源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只有严格立法,通过法律进一步规范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本质上扭转这种被动的局而。只有明确相关的权责,才能很好地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更好的制约地方官员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让他们那种只顾眼前利益的短视行为有所收敛,切实转变观念,把土地管理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

3.2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解决分散的农户适应市场,进入市场的问题,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难点,关系着结构调整的成败。提高农业集体规模效益利用资源优势发展优良产业和优质产品,通过加工企业和销售市场带动种养加贸易一体化经营,促进分工、分业和产业、产品结构优化,实现生产经营全程化、效益增值连续性和农业经营质量的飞跃。着力抓好农业社会化服务应尽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从而为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

3.3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依法治理,最终依靠的力量还是相关的工作人员。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人员的现状是:土地管理专业队伍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特别是缺乏整体素质高的专业人才。土地资源管理是个中介性强的领域,这就要求相关人才必须熟悉这些领域,知道这些专业领域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更专业,所以土地管理需要那些具备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特点的人才加入进来。

3.4全面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依法管理,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农民自身法律意识的提高,只要这样当其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才能够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长此以往下去,才能够彻底的杜绝非法使用土地资源现象的发生。

3.5遵循市场规律

在目前的土地投资中仍然是政府的投资占据主体地位,民间的投资则相对较少。目前在我国迅速发展的是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个企业应该按照市场的需求来进行投资,而进行了土地投资的企业则应该充分的尊重市场规律,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3.6实现土地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管理

应该把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同自然资源实物价值一样纳入国有资产管理的范畴,实现综合化管理。自然资源生态价值的资产化管理应根据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功能实际,从生命支持系统功能作用发挥的过程出发,按照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进行投入产出管理,以确保资源所有者权益不受损害、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保值增值,增加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产权的可交易性。把一种环境资源在法律上作为资产确立下来,使资产的各种权利主体明确化,自然资源生态价值人人可以参与享受,但若都可以不负责任,公共的自然资源生态价值权利就难以得到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生态价值,关键是对这种环境资源实现资产化管理,做到“谁所有谁受益、谁受益谁保护、谁损害谁赔偿”,这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发展,尽管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且土地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但是近几年土地资源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必须处理好土地资源管理中的现状问题。

参考文献:

[1]裴如辉.土地资源管理措施及方法[J].科技风,2013(03).

[2]李丹等.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现存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4(03).

第3篇

1.1在基层土地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中,十分困难的一个方面就是农村土地执法。在基层土地执法中,经常会出现执法难、难执法和法难执的问题。在执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能会严厉处理某些违法的人或部门,但是随之而来的就会有很多的求情人员。特别是2004年改革过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之后,国土所工作人员经过录用之后,就不再流动,他们会长期工作在一个地方,这样就会逐渐的形成一个狭窄的生活圈子;再加上当地政府负担着国土所工作人员的工资、食宿以及办公用房等等,这样在执法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局限,可能是碍于人情,也可能是在领导的压迫之下,往往就会选择较轻的处理措施。我们会发现很多地方政府都是将先上车后买票的模式应用到招商引资上,虽然基层国土所发现这种行为是违法的,但是却无可奈何。再者,农村在不恰当的地方建造房屋,但是基层国土所却不能将其,只能通过漫长的打官司过程,法院判决的这一阶段,很可能人民已经将房屋建好了,这样就无法再进行拆除,因为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1.2在基层土地资源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着的问题

目前在基层土地资源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着素质不高等问题,在新形势下,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断提高土地所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大多都是退伍兵,或者是一些非专业人员,过去虽然在政府从事过,但是并没有接触到国土工作,这样在业务水平方面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无法有效的开展农村土地管理工作。

2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创新措施

(1)将国土资源管理责任严格的落实下去。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耕地进行严格保护,耕地保护是土地管理的关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对责任目标管理进行强化,编订本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耕地保护责任制度严格的落实下去,基本农田是耕地保护的重点,对那些破坏耕地行为进行严厉的查处和打击;在基本农田保护的过程中,可以量化分解乡镇耕地,为了提高耕地保护的质量,还可以在村委会工作考核评价中加入这一内容,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对于在耕地保护方面表现好的地方给予必要的奖励,以此来提高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2)节约集约用地。我国在基本国策中加入了节约集约用地的内容,而国土所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基层部门,需要严格的贯彻和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断的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质量,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在村民建房和乡镇工业用地方面,应该科学的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此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的节约用地。基层政府也需要做好村庄整理和集镇规划等工作,配套建设农村中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在集镇存量土地方面,应该进行必要的转让,以达到盘活的目的。

3)加快集镇的建设,对集镇服务功能进行必要的完善,将集镇建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从而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在闲置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应该对一些敏感问题特别的注意,比如空置的宅基地、闲置房等等,人们在申请建房的时候,应该同意这些旧房由集体来统一进行管理;国土所应该依据具体情况来对旧宅基地做正确的处理,可以向人们的建设进行合理分配,也可以进行复耕处理。

(2)将基层国土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和结果及时的上报和沟通,以此来获得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基层是国土管理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执行过程中比较困难的地方。虽然国土所规模不大,但是对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整体形象却有着直接的影响。基层国土所应该将工作内容及时的上报给上级政府,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些必要的例会、讨论会等,对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向人民群众进行介绍。基层国土所要想顺利的开展农村土地执法工作,就需要得到上级政府的支持。那么,县级国土局在考核基层国土所的时候,应该对乡镇政府的想法和意见进行充分的重视。

(3)维护好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的征地问题。近些年来,在种种原因的综合作用下,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土地纠纷、土地矛盾,这样就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将补偿标准适当调高等等。为了增强政府的诚信,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就需要对被征地区的综合地价进行科学的制定,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对失去土地的人民采取必要的生活保障措施。

(4)对土地执法监督进行强化,大力进行普法宣传和教育。我国虽然有着十分丰富的土地资源,但是因为我国人口基数过大,这样耕地资源处于十分紧缺的状况,因此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土地保护。目前,经常会出现土地违法违规的现象,我们要充分的理解,因为农民辛辛苦苦了大半辈子,就是为了建造一所属于自己的舒适房屋;需要注意的是,理解并不是放任不管,国土所需要大力的进行普法宣传和教育,让人民了解到土地方面的法律法规,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

(5)夯实基层国土队伍。要想提高国土资源管理的质量,就需要重视基层的土地资源管理。目前,全国各地的国土执法监察队伍逐渐的成形,并且经过实践研究表明,改革之后所采取的垂直管理模式是有效的;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基础土地资源管理的质量。要知道,人是基层土地监察的关键,这样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基层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可以定期经常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是业务知识,也可以是思想教育。同时,还需要向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队伍提供必要的办公设施,比如执法车辆、电子计算机以及摄像器材等等,给予土地执法人员必要的岗位津贴。

3结语

第4篇

本文基于修正后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综合模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土地资源和资产管理两项核心职能,统筹部门内部要素与外部影响(评价),从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产管理、支撑体系建设和部门内部管理4方面出发设计土地行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土地资源管理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具有养育功能、承载功能和生态功能。土地养育功能指土地为人类社会和生命系统提品所具有的生育和生产能力,保护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土地行政的基本出发点与首要目标。土地承载功能管理重点是促进人口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结构、布局相协调,保障居民基础服务设施、住房等基本用地需求,充分发挥土地对经济活动的载体功能。土地生态功能管理关注土地利用对区域生态的影响和人口集聚区(城镇)内部环境质量,要求控制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耕地占补平衡情况、土地整治和耕地质量水平、土地利用结构与人口结构的协调程度、单位土地污染物(例如COD)排放强度等应纳入土地资源管理评价。

2土地资产管理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双重属性,土地资产管理是指国家对土地资产占有、开发、利用、流转和收益分配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国有土地所有权人和社会管理者双重角色下,地方政府土地资产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地供应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收益管理、土地资产评估与地价管理、土地产权产籍管理。其中,土地供应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直接影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效益,土地供应管理的重点是一级土地市场,土地利用管理侧重于存量土地。土地收益管理的核心是有效平衡(地方)政府、农村集体、农民的土地利益,使土地资本真正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减少其中的社会冲突。作为土地市场健康发育的重要支撑,土地资产评估与地价管理要解决土地价格失灵问题,避免因工业用地价格过低引起土地浪费和住宅用地价格过高加剧社会矛盾。土地产权产籍管理是土地行政最原始、最基础的职能之一,在中国重点是清晰界定国家、集体和农民土地产权。土地市场化配置水平、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情况、存量土地利用情况、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土地收益占地方财政比例、失地农民分享土地收益比例、土地价格与居民收入关系、基准地价公布情况、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发证情况等指标应纳入现阶段土地资产管理评价。

3支撑体系建设土地行政执法、公众参与、信息管理对土地行政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是提升土地行政能力和效率的基础。当前我国正处于土地违法现象的高发期,严格执行土地法律、法规,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是落实基本国策、促进土地合法合理使用的重要手段。管理手段信息化是提高土地行政效率的重要途径,政务公开和公众参与可以增强社会公众对土地行政的了解与支持,二者都有利于抑制欠规范的土地行政行为。违法用地查处率、闲置土地处置率、土地违法案件数量、公众对土地利用规划了解情况、政府网站信息(政务)公开程度、电子政务基础建设情况等指标可用于评价支撑体系建设水平。

4部门内部管理土地行政专业性强,关系到国家和公众利益,部门勤政廉政情况、人力资源管理、学习及创新能力、行政效率、公众满意度与土地行政绩效息息相关。其中,勤政廉政、专业技能熟练的人员是土地行政绩效提升的人力基础。学习及创新能力是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新的土地问题和挑战的必要条件。行政效率、公众满意度(或公众诉求)是衡量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标志。应将土地部门腐败案件(或违法违纪)涉案比率、本科以上人员比重、人员学习培训频率、制度规范制定或研究性成果数量、管理经费占部门财政支出比重、土地行政人员占辖区总人口比重、公众投诉或行政复议诉讼数量、窗口服务满意度等用于部门内部管理水平评价。

5评价指标遴选综合考虑数据可获性与可靠性,应用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咨询和隶属度分析,筛选、构建土地行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表1)。专家包括30名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的高校教师及15名地方国土局处(室、科)负责人。专家咨询过程中,采用半开放式问卷。首轮咨询时共设计80个评价指标,经过专家咨询和分析调整,删除了“中低产田整治比例”、“单位土地化肥施用量”等16个指标;补充“闲置土地占建设用地总量比例”等5个指标对5个指标进行替换,例如将“耕地潜力利用率”调整为“粮食单产”,“失地农民分享土地收益比例”用“被征地农民参保覆盖率”替代;剔除10个隶属度小于0.2的指标;最终选择59个评价指标。

指标权重与标准值

1指标权重确定采用判断矩阵和直接评分法确定指标权重。首轮专家征询时,45名专家通过判断矩阵对指标重要性进行打分;次轮征询时专家参照上轮咨询结果平均值直接打分;多轮咨询后得到平均指标权重(表1)。专家咨询结果显示,土地资产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权重较高,分别为0.3637、0.3240;支撑体系建设和部门内部管理权重分别为0.1703、0.1420。子准则层中,土地养育功能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供应管理、土地收益管理、信息化建设与政务公开、公众诉求与满意度等权重较高。

2指标标准值理论上,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主体功能定位存在明显差异的地区应采用差别化的土地行政绩效评价标准。由于研究区域各县(市、区)主体功能上差异不大,本文采用统一评价标准。根据不同指标的地区(时期)分异特征及土地管理的要求,分别采用目标值法、极值法或平均值法确定各类指标标准值。

评价分值计算方法

无锡市土地行政绩效评价

1数据来源

(1)统计数据。无锡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地方统计年鉴、统计公报。土地管理数据通过市级和县级国土局相关处室调查,或整理部门统计资料、研究报告取得。(2)调查问卷数据。公众对土地行政窗口服务满意度、公众对土地利用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等政策法规认知度、公众对土地行政部门的整体满意度调查问卷在各区(市)行政服务窗口随机发放,由接受了土地行政部门服务的公众填写,每个区(市)发放问卷30份。部门人员对本单位满意度调查由随机抽选的土地行政人员填写,每个区(市)发放问卷10份。

3.22004年-2009年无锡市土地行政绩效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2004年-2009年无锡市土地行政绩效改进明显(图1)。2004年综合评价分值为68.73,2009年为88.47,上升19.75。对加权后准则层评价分值进行分析发现,土地资产管理水平提升对2004年-2009年无锡市土地行政绩效改进的贡献为11.30,贡献率高达57.2%;其次为土地资源管理,贡献率为16.6%;支撑体系建设和部门内部管理对期间土地行政绩效提升贡献率接近,分别为13.3%、12.9%,说明期间无锡市土地行政绩效提升主要得益于土地资产管理水平的提升。从子准则层评价分值来看,2004年-2009年无锡市土地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土地收益管理、部门学习及创新能力、土地行政执法、土地资产评估与地价管理、土地供应管理、土地利用管理的改进较明显(表2)。(1)从土地资源管理来看,森林覆盖率从18.70%提高至26.20%,单位城镇工矿用地COD排放量从0.69t/hm2下降至0.44t/hm2,土地的生态功能得到较好的维护;通过土地整理等手段,土地的养育功能基本得到稳定,粮食单产从5649kg/hm2上升至6772kg/hm2;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农村居民点用地逐步减少,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土地承载功能稳中有升。(2)土地资产管理进步主要体现在:①市场机制在城镇土地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更地好发挥,土地招拍挂出让比例从21.24%提升至78.05%;②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上升,城镇工矿用地地均GDP从373.03万元/hm2提高至803.55万元/hm2;③土地收益分配向民生用地保障、失地农民安置倾斜,被征地农民参保覆盖率从67.81%上升至97.32%,城镇保障性住房用占住宅用地供应比率从33.00%提高至61.00%。

(3)从土地行政支撑能力建设来看,土地违法案件数量从760件减少至109件,闲置土地处置率从21.95%上升至56.52%,土地执法能力和公众参与水平提升明显。(4)从部门内部管理来看,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参加学习培训人次比例从5.85%提高至15.74%,加上高学历专业人才不断引进,土地行政的人力资源支撑不断改善。同时,评价结果也显示无锡市土地行政应更加注重土地资源养育功能管理。由于耕地补充受到后备土地资源限制,2009年土地资源管理评价分值出现负增长。同时,无锡市应注重城乡人口、土地的平衡,促进城镇工矿用地扩展与城镇人口协调发展。

32009年不同市(区)土地行政绩效比较

2009年无锡市各市(区)土地行政绩效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特征(图2)。综合评价分值由高到低依次为宜兴市(82.87)、滨湖区(79.05)、江阴市(78.75)、三城区(77.23)、新区(76.53)、惠山区(74.97)、锡山区(72.58)。从未加权准则层评价分值来看,部门内部管理评价分值的地区差异最显著,最高分值(江阴市88.47)比最低分值(惠山区63.11)超出25.36;其次是土地资源管理,最高分值(宜兴市87.84)比最低值(三城区64.73)超出12.21;第三是土地资产管理,最高分值(江阴市80.95)比最低分值(锡山区69.65)超出11.30;管理支撑体系的地区差异最小,最高分值与最低分值仅差8.41。从加权后准则层评价分值来看,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产管理、部门内部管理和管理支撑体系对土地行政绩效评价分值的地区差异贡献度依次递减。

对子准则层评价分值进行考察发现,各市(区)在学习与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土地养育功能管理、土地资产评估与地价管理、勤政廉政状况、土地生态功能维护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表3),不同市(区)土地行政的优势与需要加以改进的方面也不同。例如,江阴市在民生保障(包括被征地农民参保、城镇经营性用地与住宅用地价格与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控制)、人员素质与技能培训,宜兴市在土地整治与耕地补充、土地生态建设(森林保护、单位城镇工矿用地COD排放)、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锡山区在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与效益提升、协议出让土地定价,惠山区在经营性与住宅用地价格与居民收入差距控制、闲置土地处置,滨湖区在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人均城镇工矿用地调整、土地生态建设、城镇存量建设用地开发,无锡新区在新增城镇工矿用地节约用地管理、土地行政人员素质与能力,三城区在单位城镇工矿用地COD排放控制、存量建设用地开发与供应上具有各自的优势。同时,江阴市土地整治补充耕地少、城乡建设用地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过高、(现行人口与土地统计口径下)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变化不够协调、单位城镇工矿用地COD排放量过大导致土地资源管理评价分值较低,改进土地资源管理绩效的重点是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优化产业用地结构,降低单位城镇工矿用地COD排放量。惠山区应加强土地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力资源建设。

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产管理、支撑体系建设和部门内部管理4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县、市土地行政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实证研究发现,无锡市近年土地行政绩效提升主要得益于土地资产管理改进,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土地收益管理、学习及创新能力、土地行政执法、土地资产评估与地价管理、土地供应管理、土地利用管理的进步较突出。从不同市(区)来看,部门内部管理的地区差异较显著,但土地资源管理对市(区)之间土地行政绩效评价分值差异的贡献最大。不同地区在学习与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土地养育功能管理、土地资产评估与地价管理、勤政廉政状况、土地生态功能维护等方面差距较大。

第5篇

1、公共管理类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其中报考人数较多的专业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管理类还有大家较为熟悉的公共关系学、城市管理、海事管理及海关管理等专业。

2、在公共管理类里,行政管理专业是报考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其中文科女生占绝大部分,就业也以行政人力专员、文秘文员及助理为主要方向,当然大学里每个专业都会有一部分同学选择考研与考公务员,学行政管理的同学最好个人综合能力较强。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也很好,有能力的同学可以进国企或事业单位。

3、与公共管理类相近的还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常见的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等等,想报考管理类专业的同学也可以考虑这些,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同属于管理学门类,大学有很多相近的课程。

4、公共管理类专业男生、女生都可以报考,文科生报考的比例偏高一些,因为部分大学会学习政治相关课程。学生毕业可以做行政专员、人力资源专员及助理,当老师或者考公务员也是个不错的出路。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一、选题依据(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与选题有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附主要参考文献。)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对珠海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推进土地资源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本人在参与周口市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项目开发小组工作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和实现作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当前,我国城镇已进入快速建设阶段,城镇建设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土地有效开发与集约利用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城镇土地利用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之一,极其宝贵,土地合理利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土地资源尤为紧缺,因此要大力提倡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土地的合理利用。但我国城镇的土地开发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城镇土地开发建设在规模和结构上的迅速变化,产生了许多普遍问题,如土地利用无序、利用粗放、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偏低,建设用地与耕地的矛盾日益显著,土地破坏、污染、浪费严重等等,造成半城市化、生态恶化等严峻的问题。这是小城镇土地开发建设中的两难困境,它表现出一种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么地方政府、开发商与当地住民的矛盾。在目前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它的开发建设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涉及面广、管理利用相当复杂。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实现土地资源工作的现代化,在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各个层面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信息化带动信息采集技术与分析技术的飞跃,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顺应资源、环境的全球性持续利用需求。土地资源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科学监督以及将这些信息快速反映到经济建设中去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用以管理海量数据,迅速处理文档、图件,提供准确可靠信息,从而将资料的大量积累、更新与经济快速增长联结起来,为综合利用土地资源信息进行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信息产业的建立和地理数字化产品的发展,社会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认识普通提高,对农村土地的认识逐渐加强,对其需求也大幅度提高。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成为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必备的重要系统,各国都大力开发自己的农村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将先进的技术、方法应用到其中,如空间信息分析的新模型和方法,空间信息应用的新模型和方法:三维、四维数据结构和数据模型,人工智能和专家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来提高土地资源信息管理的技术含量,以更好的为土地管理服务。

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土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稀缺性,对土地资源配置调控的研究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土地地租理论、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多个方面。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配置调控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其调控结果是各种因素、各种手段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各种因素和手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共同影响调控结果。要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综合效益,需要调动市场、政府、社会等各种力量,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税收等多种手段,并且各种手段相互协调,互相促进。土地资源调控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

土地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转型以来,土地资源实行了由无偿无限期无流动,向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十余年的改革,成效和缺陷并存。一方面,国有土地以地生财,为地方政府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从而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城市落后的面貌。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偿使用的改革仍然采用的是政府审批模式,即要用地找市长的模式,从而影响了资配置的公平与效率,并成为长期 以来困绕改革深化的重大问题。经济发展史证明,实现土地资源和资产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是市场配置资源13%建立土地交易市场,是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的必然选择。当前,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市场,并进行 土地市场运作机制的观念创新。

贸规则强调行政主体一致原则、公平原则、透明原则、非歧视原则。在中国人世的大背景下思考建立土地市场新机制,首要的问题是要认清当前土地市场政府与市场的现状,找准和WTO规则存在的差距。土地市场新机制必须围绕政府与市场、监管与竞争、平台与服务等市场机制,开展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深刻的行政革命, 实现计划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确保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必须和 世贸规则所任。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活动对土地的使用展开竞争,以土地需求的市场价格变化和自身能从土地上获得的经济利益来决定各自活动的最佳区位,从而使商业、工业、住宅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与地价之间得到祸合,推动了城市用地结构的调整,使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形成合理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曹建海,2002)[22],使得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呈同心圈层分布。

参考文献:

1.〔美〕阿瑟.奥沙利文著苏晓燕等译,2003,城市经济学〔M],中信出版社;

2.毕宝德,1991,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毕宝德,1994,中国地产市场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柴强,1993,各国(地区)土地制度和政策〔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5.柴强,2001,房地产制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6.曹建海,2002,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7.陈顺清,2000,城市增长与土地增值M],科学出版社;

8.董俊祥等,1994,土地管理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

9.何银虎,1999,中国土地管理与开发经营全书〔M],中国社会出版社;

10.浦东新区经济发展报告[Ml,1998,上海三联书店;

11.万曾炜等,1997,土地经济论[M],上海远东出版社;

12.万曾炜等,2001,透视浦东思索浦东[M],上海人民出版社;

13.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4.邹兆平,1990,外国与港台土地管理制度[M,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 巧.施源,2002(ll),规划导向型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J],城市规划;

16.周树志,1999(4),论公共政策范畴[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7.刘溶沧,1999(l),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与公共政策的重新定位[J],财贸经济;

18.马风光,2001(2),市场经济中公共政策的角色定位lJ],技术经济;

19.吴未,2003(3),论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J],中国土地;

20.刘浩葛吉琦,2002(9),城市化中的土地征用问题[J],国土经济;

21.谭术魁彭补拙,2003(l),对我国若干城市土地储备运作的比较[J],中国房地产;

22.谭刚,2001(5),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新突破一一《深圳市土地交易市场管理规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J],特区理论与实践;

23.董坷,1999(3),市场机制和国家干预下的城市土地利用[J],城市规划汇刊;

24.张文彪,2002(8),美国的土地管理及其借鉴[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5.魏景明,2002(11),美国的土地管理与利用[J],中国土地;

26.束雷,2002(2),英国土地利用与管理[J],中国土地;

27.王国强,2002(4),中日土地利用管理比较研究[J1,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8.欧阳安蛟,2001(4),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

29.万曾炜,1997(2),论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J1,上海经济研究;

30.万曾炜,1997(l),浦东新区土地滚动开发机制分析[J],浦东开发;

31,徐永倡等,1997(8),切实加强浦东新区土地的宏观管理[J],浦东开发;

32,芒棘,1997(9),完善新区土地市场体系浦东实施土地租赁办法[J1,浦东开发;

33.陶建强,1998(l),土地开发模式与浦东新区的形成和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

34.钱芝平,1998(3),加强浦东新区国有土地资产运营管理的建议[J1,浦东开发;

二、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本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这部分首先分析了选题的背景与意义,指出文章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意义,然后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合介绍与简要评述。第二部分是介绍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与手段。城市土地资源的调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相关的理论基础有产权理论、地租地价理论、土地市场理论、土地资源配置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手段。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国外经验的介绍及其经验总结。这一部分主要从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个方面介绍国外经验。其中,市场机制方面主要介绍了市场机制的作用、美、日、加等国土地交易的制度和做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政府调控主要从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征购储备制度两个方面介绍了西方国家的做法。最后,系统地总结了国外做法对我国城市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启示,即需要完善市场机制,建立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调控系统。论文的第四、五、六章是文章的重点,第四章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与特点,第五章在介绍周口地区土地调控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分析了周口土地资源管理调控存在的问题。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第六章在构建周口地区上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分析其构成要素、运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的具体措施,最后根据周口地区的城市发展和功能定位提出了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制度创新的几点探索性建议。

第一章 绪论

1.1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2.2国内研究综述

1.2.3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1.3论文的思路结构与创新之处

1.3.1论文的思路与结构

1.3.2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及调控系统

2.1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理论基础

2.1.1产权理论

2.1.2地租地价理论

2.1.3土地市场理论

2.1.4土地资源配置理论

2.1.5公共政策理论

2.2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系统及手段

2.2.1市场机制

2.2.2政府调控

2.2.3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2.4公众参与

第三章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国际经验

3.1市场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国际经验

3.1.1国外实施市场机制调控土地资源的实践

3.1.2国外经验对我国建立土地市场调控机制的启示

3.2政府调控土地市场的国际经验.

3.2.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国际经验

3.2.2土地征购储备制度的国际经验

3.2.3国际经验对我国城市政府调控土地资源的启示

第四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4.1土地资源利用结构

4.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4.2.1农业用地迅速减少

4.2.2可预征地空间减小

4.2.3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很快

4.2.4土地闲置量较大...

4.2.5土地批租总量逐渐由粗放转向集约

4.2.6土地批租方式出现多样化

第五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及其存在的问题

5.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管理系统

5.1.1地区管理系统

5.1.2开发公司管理系统

5.2土地资源调控管理存在的问题.

5.2.1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足

5.2.2土地调控管理制度、体制不完善

第六章 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与措施

6.1构建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管理模式

6.1.1周口地区土土地资源利用优化模型的选择

6.1.2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目标函数

6.1.3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优化方案

6.2周口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创新..

6.2.1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

6.2.2根据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合理的土地功能分区

6.2.3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机制

6.2.4逐步实现全部土地有偿使用

参考文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城镇建设及其土地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笔者从小城镇的概念入手,分析我国城镇化中选择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性,并回顾了伴随我国城镇发展历程中的土地问题的历史演进。论文结合我国城镇发展的现状,着重对我国小城镇建设中的重大土地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城镇建设中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概括了其特征,探讨了城镇土地开发与管理的原则与方向,并尝试对其成因作出论证。最后,文章立足土地管理实践,以土地增减挂钩管理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土地管理的学理性对策建议。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3)在总结各种土地资源调控手段的同时,构建了一个政府、市场、公众三方共同作用的周口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模式,对这一模式的构成要素、运行机制等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观点,并在土地管理措施的优化与创新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4)由于本文是在课题研究成果上的深化,是基于周口地区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实践的分析,因此提出的土地调控管理措施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五)可行性分析

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转轨经济国家,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在认识到拥有一定数量的国有土地资源有调控土地市场,维护公共福利,储备能源,调节生态平衡等功能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有土地资源数量还有扩大的趋势。国有土地资源管理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虽然世界各国的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多种多样,但国有土地资源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存在共性,是有规律可循的。

土地资源是一切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是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越来越突出,如何分配有效的土地资源,使其在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整体环境的提升等方面发挥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但是土地资源作为城市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需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多方面综合考虑其利用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两种必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资产效应,实现优地优用另一方面,通过政府调控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利用符合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实现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公众参与是保障土地合理利用的一种有效机制,通过公众建议和意见反馈影响政府政策而修正市场失灵,促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但是目前我国土地资源调控体系还不完善,政府的调控力度不够,特别是在一级市场上没有实现垄断,无法有力地调控市场供需,同时各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既无法保障政府政策、规划等的贯彻与落实,又无法有效地为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创造条件。并且公众参与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公众参与既没有在法律制度上得到明确和保障,也没有具体实施措施。因此,我国土地资源调控的优化还在于政府职能的完善,通过法律、制度、政策的完善,既保障政府的调控,又为市场机制正常作用创造平台,最终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提出的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系统是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公众参与三种机制的有机结合。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把握三种机制的作用程度,使之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衡,不是一个简单的模式能概括出来的,也不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生搬硬套,需要根据实践的变化不断调整和深化。并且,一个成熟的土地资源调控系统,主要还是以完善的市场机制为基础,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实现供需平衡,政府的各项政策只是其补充,并且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政策的变动只是对市场的微调,不会引起市场较大波动。

目前,周口新区实行的是新区政府和开发公司二级土地管理系统,开发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政府形式土地基础开发和招商引资的职能。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级市场调控乏力,二级市场存量过大,土地管理措施和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的控制性作用,建立土地储备机制,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完善土地管理系统,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等具体措施,希望能对周口新区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优化具有实质性的指导意义。

由于本人的研究水平和知识有限,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的具体措施的研究尚不深入,有的措施还缺乏可操作性,对各种调控要素的变化引起的土地市场的变化也缺乏系统的讨论。而且由于数据有限,周口新区还没有建立地价指数等原因,论文对土地资源调控优化的分析和提出的管理措施还仅限于定性的描述,没有进行定量分析,希望今后随着对实践的了解和知识的深化能够深入研究下去,弥补以上不足。

三、研究基础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基础

本人自1990年开始一直在河南省周口地区各乡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曾担周口市淮阳县的镇长和党委书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过深入的研究,对农业区域的知识、态度和行为了解透彻,因而有能力完成该论文的研究工作。

(二)进度安排 论题前期准备30天。

相关文献资料论证查阅、国家和地方政府涉农政策、法律法规研究、借鉴、分析,制订出论题研究方案。

论题调研实施150天。

社会调研展开,调研资料、数据整理、分析、归类卡片制作、确立本论阐述内容构架构思。 论题写作形成150天。

调研报告―――提炼形成论题初稿―――立论观点、内容座谈考证修正、正式文本形成。

四、预期研究结果及本研究创新之处

土地资源调控管理是作者三年来一直在持续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不断的学习、借鉴、总结与深化,形成了本文的一些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l)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国外土地资源调控管理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包括市场机制调控的经验和政府调控管理的经验两个方面。

(2)针对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现状与特点,系统地分析了周口地区土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

第7篇

【关键词】土地信息化;管理;策略

1土地信息化管理时代必然性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带动了各项基础行业的发展进程,地理信息技术以及书库技术和农业、工业等基础行业项目的融合机制越发突出。在土地管理项目中运用信息化技术,既能有效的减少管理工作中的繁杂工作,也能最大化提升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1]。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在丰富的信息资源中提取,有效减少工作时间的同时,也实现了工作准确率的提升。另外,在实际土地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对土地资源进行集中审定和调研,通过信息化管理机制,能建立高效科学化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使相关部门管控措施运行的更加便利,并且能为土地管理工作提供高效规划以及整治建议,实现开发利用一体化,在海量准确数据支撑下,进行科学化系统管理。

2土地信息化管理运行结构

2.1土地信息化管理之执法结构信息化在执法管理过程中,巡检人员利用便携式手持GPS数据采集终端系统进行数据收集,并且利用手持PDA进行地块位置数据收集,并对土地利用情况以及规划信息进行技术收集,利用三级联网系统对数据分析和应用[2]。2.2土地信息化管理之利用机制信息化管理人员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中定位系统结构、遥感技术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等措施,在提升土地服务化的同时,健全数据收取结构的实时化,并且确保信息服务社会化以及信息共享的法制化。2.3土地信息化管理之管理结构信息化在对土地进行测图过程中,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比例尺结构,进行合理化测绘,并且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土地测绘关键点、高程趋势变化点以及坎顶结构进行测绘,对大量数据进行集中分析,从而确保数据稳定。

3土地信息化管理现实问题

3.1政府监管机制缺失信息化技术应用过程中,不仅要进行技术升级,也要强化监督管理机制,因此,政府的监管体制缺失会对其产生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信息运行结构问题,应该引起政府的注意。3.2区域信息化管理失衡我国土地项目一直处于二元结构,在实际土地管理业务中,将城镇地籍数据库和土地实际利用数据分开管理,这就会导致城镇由于经济发达,对应数据较为全面,使用技术精度较高,但是农村地区土地发展落后,粗放型数据处理机制导致出现了严重的区域信息管理失衡现象,甚至出现土地权属以及面积核算偏差等问题[3]。3.3信息化技术偏低人工采集土地信息的时代,由于信息采集工作不能和信息资源变化相符,就导致信息参考价值和使用价值缺失,我国信息技术在应用中也发生了更新速度滞缓的问题,土地资源管理结构的系统化受到破坏,也降低了信息技术管理效率[4]。

4加强土地信息化管理策略

4.1优化社会认知在推进土地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有充分的认知,提升行政部门管理能力。政府要在实际工作推进过程中,积极完善国土资源财务系统的优化发展,从根本上促进管理结构向着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集中构建统一化的财务系统平台,另外,管理人员要利用最优化措施促进信息监督网络系统的合理化建构,有效扩大信息化业务覆盖面积,针对区域内土地供应和利用数据、土地权属结构、采矿权、探矿权等进行全面升级[5]。以资源收益以及管理行为作为基础信息,强化对于平台监控机制和平台监督行为的调控,从而优化数据库综合信息分析以及对比研究策略。4.2优化统一管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要针对不同进行土地资源审定需要集中思路进行升级,对于复杂土地资源结构要进行多样化管理。在资源信息统计和监控过程中,正是由于复杂土地数据较多,导致收集整理过程困难。但是,利用信息化手段能最大限度保证对其数据进行集中整合,通过构建统一管理模型从而实现集中管理统筹规划的项目处理机制,并且助力政府根据实际土地资源管理情况建立对应规划,以全局角度明确土地管理任务,实现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共同进步。4.3优化设施建设要想实现信息化管理结构项目,就要针对计算机软件以及硬件设施进行集中优化,建立统一领导和统一规划的管理策略,并且确保实际操作技术方便实用。在对软件进行选择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进行有效的市场比对,从而确定最佳配置结构,集中填置对统计项目有帮助的软件[6]。且有效整合设施资金投入结构,减少盲目投资以及重复建设所带来的经济损失。4.4优化人才培养任何项目的发展都不能离开操作人员,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强化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关注和培养。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不仅能提升整个工作的工作效率,也能减少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强度,但前提是工作人员具备优良的工作素质。因此,对于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政府要加大培训力度,针对其工作进行定期检测以及不定期抽查,确保其专业技能和工作素质得到双向提高。

5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土地信息化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各级政府强化人员培养、设施建设、管理结构,也要提升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认知,在降低工作强度的同时,促进土地管理工作效率的跨越式发展。只有建立优化的信息管控机制,才能推进我国土地信息化管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韦敏.土地信息化管理中测绘技术的运用与提升方法探讨[J].江西建材,2015,29(03):253~253,254.

[2]武琳,支瑞峰,白利军等.3S技术在土地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以包头市国土资源综合监管系统为例[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28(17):119.

[3]刘文强,冯跃洲.现代物流信息化管理对军用土地管理的启示[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1(04):56~57,77.

[4]黄征,蒋铁峰.土地测绘技术信息化管理在土地开发中的应用[J].中华民居,2012,29(04):1062~1063.

[5]张志斌.对地籍管理工作的思考[C].2013年第十六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第五届北京青年土地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68~70.

第8篇

关键词:土地信息系统;教学内容;创新模式

Abstract: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is one core practical course. The paper first analyzed land information system’s prospect, then discussed the content, innovative mode, at last, proposed three innovative modes ,such as course design, scientific research participation, undergraduate design.an informative and technological course which is the product combining land management with information technique. The paper first put forward all kinds of techniques needed by student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and information system’s prospect, then discussed the goal, content, approach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at last, proposed four approaches such as class experiment, opening program, scientific research participation, undergraduate design. In a word, in view of the above reform suggestion, we wish the students could have creativ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spirit, so as to they could easily adapt to the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Key words: land information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ve mode

中图分类号: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土地信息系统》(LIS)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是一门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技术课[1] 。我校土管专业以工科为背景,更加突出该门课程的实践技能的培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技术和手段已不再适应土地调查、监测、评价和规划的发展,而“3S”技术贯穿了包括土地信息的获取、处理、空间分析、专题评价、决策应用等所有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技术的革新不仅使得我国土地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更要求培养的人才适应巨大的技术变化。因此,本文结合土地信息系统发展趋势,从课程改革内容、创新途径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旨在通过课改切实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力争培养出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2 教学内容修订

关于LIS的理解,不同学科侧重点不同。国际测量人员联合会(FIG)对LIS的定义是:“土地信息系统是一种用于法律、行政管理和经济决策的工具,并辅助规划和开发。一方面,系统由数据库组成,数据库中包含着某地区的土地有关的空间配准数据;另一方面,该系统的组成还包括一些处理过程和技术手段,用于系统采集、更新、处理和数据”,该定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目前被广大学者所接受。LIS的目标是决策和规划,主要特征是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基本要求是空间数据配准和关联[2]。当前,随着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信息系统进入快速发展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1)LIS数据获取来源。遥感(R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与土地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融合;2)LIS数据处理、分析。时空数据的表达、存储、操作、查询统计和时空分析以及时空模型的建立;3)LIS系统应用。运用LIS解决自然资源规划、决策,提高社会经济效益;4)WEBLIS。Internet与LIS的结合,实现土地信息传输与交换的网络化、自动化。5)LIS集成。首先是数据标准体系的建立,其次是从单向应用到系统集成[3]。

土地信息系统是研究如何利用测量与制图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等现代技术解决土地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等问题的科学,其内容涉及土地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表达、存储、应用和管理[4]。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的土地信息系统课程学时总数为48,其中理论教学环节15课时,实验环节为33课时。根据新设置的土地信息系统课程改革目标,结合LIS发展趋势,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实验内容)进行修订,具体见表1。

试验教学内容由改革前的8个实验增加到9个实验,且实验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强化学生利用Mapgis、MapInfo、ArcView等GIS软件掌握土地信息处理流程的各个环节,了解具体的土地信息数据采集、数据存储结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输出等基本过程,熟练运用土地专题应用系统,部分同学能进行系统的二次开发。

表1土地信息系统教学内容改革前后对比表

3教学创新模式探讨

为保障LIS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尝试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

3.1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课程结束后进行的为期两周的分组设计某个题目的一种教学方式。LIS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实验课所学技能,自主选择土管领域某项专题(比如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利用专题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3人一组,从专题选取、资料收集筛选、技术路线确定、实施方案确定、过程分析、结果取得都由小组自主完成,期间指导老师参与,保证方案可行性及可操作性,最大程度锻炼和提高学生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克服缩手缩脚、不敢面对失败的不良情绪。

3.2开放项目

科研动手能力的提高,单靠课内试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和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往的试验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当前形势下,开放性试验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现代高校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的基本途径。自土管专业开设以来,每届都有申请试验开放项目。2005级土管,申请两个开放项目,分别是“济宁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及对此研究”“邹城市建设用地可持续发展研究”;2006级土管,申请“天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2007级土管,申请“临沂罗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临沂高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8级,申请“天桥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罗庄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开放试验项目的设立,锻炼了学生科研思维能力,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3科研参与

此种试验教学模式,从最初的项目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确定,到资料的搜集、工作方案的制定、数据的整理分析,最终方案的编制,涵盖了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土管专业近几年申请的科研项目涵盖了土地利用规划、土地集约评价、土地定级估价、规划数据库建设、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地价动态监测等方面,从资料收集到数据处理、分析、可视化到系统建设都有大三、大四学生的参与,充分锻炼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合作能力。

实践证明,经过课程设计、开放项目、科研参与这三种试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探索精神、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增强创新和求知欲都有极大的改进。

4结语

土地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随着信息化发展,社会对土管人才技能的需求程度加强,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性人才,本文从教学改革的目标设置、内容修订、教学模式两方面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教改,提高学生综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厚基础、宽口径、创新创业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旭,刘耀林,刘艳芳等.实践要求驱动下的“土地信息系统”课间实习教学方案研究. 中国地质教育,2009,1:89-90

[2] 刘聚海.国外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现状. 国土资源情报,2001,10:14-15

刘耀林,胡石元,刘艳芳等.《土地信息系统》课程建设中的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 测绘信息与工程, 2010,35(3):49-50

[3] 张宇,邓锋.浅谈我国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价值工程,2010:139

第9篇

1.1避免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讲现象

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原理、地图学、测量学等一些专业核心课程,为本课程学习奠定了基础。尤其在学习了自然地理学课程之后,学生对地形地貌、水资源及其土壤圈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充分与其他任课教师、上课班级学生交流,掌握本专业学生已经学过的相近内容,简略讲授已经学过的内容,避免课程知识内容相互重复的现象,为本课程重点、难点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1.2针对GIS专业学生授课特点,加强土地资源学与3S技术(GIS、RS和GPS)联系

GIS是一门注重技术和实践的学科,因此GIS专业的土地资源学也需要加强实践教学[3]。国土资源部门开展的一系列土地相关项目,大多以GIS技术作为支撑[4]。因此将这门课程讲授与GIS、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满足土地行业的社会需求,是摆在这门课程教学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增加了通过学校的数字图书馆或谷歌学术搜索等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总结“GIS、遥感与土地资源结合研究”文献,分类总结,并且选取几篇详细阅读,在课程结束时以总结报告形式提交。通过增加这个环节,使学生对3S,尤其是GIS与土地资源的结合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在课程讲解过程之中,也注意在每章节中,增加土地资源学科学研究热点前沿知识,尤其国内外期刊文献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在“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等章节中,引入笔者参与的土地资源相关实际课题项目,包括调查、评价等,如项目《菖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菖菖县土地变更调查及数据库建设》等实际案例,结合参考教材评价、调查步骤进行讲解,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1.3增加土地资源学课程中涉及的国家土地资源评价规范、标准和范例

加强对课程对应章节所涉及到的关于土地资源和GIS密切相关的国家标准、规范知识讲解。因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很多实际课题项目要遵从本行业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土地资源学与3S技术(GIS、RS和GPS)紧密联系,尤其是GIS,包括全国性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土地资源变更调查、土地资源数据库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等。GIS行业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国家各种类型、层次的标准、规范、规程等较多。土地资源学是GIS重要的应用领域,涉及了很多的国家标准规范,但教师授课过程之中,往往忽略这些标准规范的重要性,如不重点强调,使学生形成一种深刻认识,可能导致他们走上从事土地相关的工作岗位,很不会严格按国家土地规范、标准完成项目的意识。笔者针对土地资源学教学内容统计,涉及30多种重要的国家标准、规范,例如在土地资源调查章节,国家有《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土地资源评价章节中,有联合国粮农的组织纲领性文件《土地评价纲要》、《小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章节中,《TD/T-1022-2009-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等等。

1.4指导学生参加土地与GIS相结合的竞赛

在土地资源评价章节中引入历届GIS与土地结合的竞赛内容。例如,利用土地资源某种评价,结合GIS软件空间分析功能,遥感数据以及评价的对应行政区域的土地数据,做出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GIS结合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且推荐到GIS专业的SUPERMAP或ESRIARCGIS竞赛,这样既极大促进学习的动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对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的系统化

这一过程也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从系统论观点去凝练教学思路,从整体上有效整合课程内容,以便于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课堂讲课过程中,笔者通过强调“土地资源要素分析—土地及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管理与体系建设”系统过程,该过程前一步都为后一步打下基础。通过这样强调、学习,使学生们不仅能够系统掌握了本课程,而且也对他们学习其他课程起到了借鉴作用。

1.6在授课过程之中,对学生灌输关于土地资源的“尺度”认识

在土地资源学中,主要增加的是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问题。因为在学习过程之中,针对土地资源学习的不同方面,例如,土地资源要素分析这一章,通过强调尺度问题,使学生们在分析各种影响土地资源要素时,能够选择恰当的尺度去研究,如太阳辐射和地形地貌等。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本着“理论引导实践、实践加深理论”的思路,教学过程中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摆脱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入了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研究式教学、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针对不同课程内容采取了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课程的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中,布置这样的实践环节,按一个小班分成3-4个小组,野外实践以及上网获取燕山大学或一个区域周围土地资源的各种构成要素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在土地资源调查章节中进行郊区实习,主要通过燕山大学周围野外实践,探讨林地、园地、耕地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地价值、作用的影响等的模拟实习。教学方法改革示例1:在土地资源调查章节中,在课堂讲授课本知识(1)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2)土地资源调查方法、(3)土地资源图的编制与成果报告的过程中,以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国家技术规范、标准《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技术规定》、《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补充》、《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等穿插其中,以《南和县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为范本,使学生掌握了基于国家规范、标准的土地资源调查技术流程。在此基础之上,选择(2)土地资源调查方法中的遥感调查方法,选择燕山大学区域,选择遥感数据IKONOS作为实例,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基于遥感方法的燕山大学土地资源调查”报告。教学方法改革示例2:采用以”土地资源调查任务”驱动的方式,围绕设定任务(基于遥感方法的燕山大学土地资源调查),以小组为单位,以课堂理论为基础,使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各种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3教学手段的充分运用

课堂教学是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核心环节,教学手段的正确应用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摆脱了传统教师课堂讲学生课堂听的方式,向教学手段多元化转变。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3.1多媒体教学

采用PPT、视频等直观讲解,使很多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且学生印象深刻。但为了不本末倒置,也要坚持PPT与板书的相结合。

3.2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手段

如GoogleEarth、国土资源部网、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等网络教学手段,以及自己制作的个人网页、ftp等,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3.3积极开展课堂讨论、专题讲座,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在课程教学之初,笔者即公布固定小组和人数,学生们自由组合、自由选题的形式,每一周推出一个主题小组。该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以5-10分钟阐述土地资源学某一主题内容,其余小组可以提问。学生们针对当前土地热点问题,如土地流转制、城乡一体化、基于GIS的茶树种植适宜性评价、基于3S技术的土地资源调查技术方案、世界各国土地政策等一系列问题展开精心准备。通过这种方式,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度、选题、解决问题、回答问题等能力有明显的提升。

4课程改革取得的效果

通过考试和上机及提交的作业的结果能够看出,新的教学方式改革已经初现成效。学生的学习热情、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以及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4.1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与相关实践,学生熟悉了土地资源学的理论、技术方法,掌握了当前中国已经进行和正在进行的各种土地资源调查、土地资源与利用规划、土地利用更新、土地资源评价等技术流程与方法,为学生今后从事GIS与土地资源结合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在就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的需要。

4.2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深度、个人解决问题、团体协作分析解决

问题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因为在知识讲解中,改变原来的传统教学方式,一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找文献,研究范例,进行集体讨论,提高了学生之间团体协作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课程知识的理解深度。

4.3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方法由“单一”转变为“灵活多样”,将课堂授课、讨论交流、模拟实习、参与课题、野外实践,案例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课堂讲授—模拟实验—社会调研”相结合的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项目式贯穿在教学的始终,一方面,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另一方面通过总案例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4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突破该课程教学难点

因为改变原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了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研究式教学、实践教学等方法,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的形象、具体,突破了课程教学的难点。

4.5对学生课程学习与参与项目,从事土地资源相关工作逐步接近“零距离”

由于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中应用非常广泛,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在土地资源部门工作的也教多。所以该课程地位凸显,所以在教学中,模拟国家进行的第一次、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技术过程,使学生能够在今后就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的需要。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