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6:01:33
导语:在建筑工业化施工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预制混凝土PC墙体;建筑工业化设计;住宅工业化;外墙防水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34-0029-03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业实行的都是高消耗、用资源去换取效益的方式,原有的分散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与目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很不适应,因此,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尽快实现建筑工业化。
一、建筑工业化内涵
建筑工业化,就是指用现代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建造工业和民用建筑,使建筑业从传统的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步过渡到社会大生产方式的全过程。建筑工业化以技术为先导,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技术经验应用于建筑业,把不同类型的房屋作为工业产品,分别采用成套的标准构配件和统一的结构形式,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同时按照专业分工,先在工厂集中进行大批量生产,然后再在现场进行机械化的施工和安装。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就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实现建筑标准化和体系化,建筑构配件生产工业化,施工机械化和建筑管理科学化。
二、我国建筑工业化的现状
(一)国外建筑工业化发展过程
国外(以日本和美国等一些发达的工业国家为代表)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了构件的工业化生产,发展开放的建筑体系,进入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即依靠提高生产效率加快建设进程。随着建筑数量的增加,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开始由量向质进行转变,行业重点逐渐转移到建筑的性能和质量上,从而进入了建筑工业化的第二个阶段。进入21世纪,国外的建筑工业化体系开始向大规模通用体系转变,建筑工业化更加强调标准化、体系化、专业化,建筑构配件和产品更加注重通用性,住宅模式采用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方式,更加强调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从而进入建筑工业化可持续发展
阶段。
(二)我国建筑工业化的现状
我国最早提出走建筑工业化道路的文件是在1956年。1966年以前,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建筑工业化主要采用标准设计,也就是采用标准的配件和构件设计,这对促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建筑工业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部门,但由于设计与施工脱节,单纯采用标准化设计已经不能与发展需要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适应我国的建筑工业化道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国产化,不断地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建设普遍还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非常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使用大量传统陈旧的技术;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相应部件的通用化程度低;并未充分的发挥新部件以及新材料的优越性,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仍然处在摸索的阶段,并未达到工业化的要求;节电、节水、节能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并未有效的形成和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
三、关键技术研究
(一)PC墙体
在许多发达国家由于人工成本很高,工业化生产的住宅不但品质好、施工速度快,甚至比传统的现场施工造价更低,其成熟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逐渐成为住宅生产的主流方式,其中用预制混凝土构件(Precast components,简称PC)建设的PC住宅以优良的性能在不同国家受到普遍欢迎。
建筑的预制构件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生产的基础构件,是半成品,如板、梁、板墙、楼梯、住宅单元等。预制混凝土外墙(PC外墙)板模板主要采用钢模,钢筋加工后整体绑扎,然后调到模板内安装,混凝土浇筑后进行整体养护。生产过程中的模具清洁、钢筋加工成新、面砖粘贴、窗框安装、预埋件固定、混凝土施工即蒸汽养护、拆模搬运等工序均采用工厂式流水施工,每个工种都由相对少数固定的娴熟工人实施操作。
与传统的现浇结构相比,预制混凝土结构整体现浇的外板,保证了结构构件连接的整体性、连续性,不会因不同材料热膨胀系数之间的差异而引起的砖墙与混凝土接缝处开裂,导致渗水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众多板块拼接,势必会产生预制板墙之间的水平缝和竖向缝等纵横交错的板块拼缝,从而有可能产生渗漏现象。
(二)PC外墙防水技术
常见的外墙拼接防水技术有三种,一般采用构造与材料防水相结合的方式:(1)水平拼缝排水;(2)垂直拼缝排水;(3)预制窗板窗框防水。
1.水平拼缝防水:在水平拼缝防水技术中常见的防水措施有三种:(1)材料密封防水做法;(2)采用物理防水的方式――空腔构造防水排水;(3)为空心密封条防水。水平拼缝最外侧可采用材料密封防水的做法,将最外层作为材料密封防水层,可选用耐候硅胶等高分子密封胶将拼缝最外侧密封,直接阻止水气进入接缝。拼缝中部是构造形成的空腔,采用的防水方式是分别在上下两块预制混凝土墙板相应的部位设置凹槽,这样在两块板墙拼接时就会形成一个内高外低的空腔。同时可以在空腔的下部也就是在下块板的顶部设置一个排水槽,并将排水管设置在排水槽的近端垂直拼缝底部。在预制墙板的拼接内侧采用的防水措施是在内侧设置空心橡胶止水条。图1为水平拼缝防水技术的示意图:
2.垂直拼缝防水:垂直拼缝防水措施就是设置竖向空腔。节点竖向空腔可以有效的防止水流向内侧,同时也可以通过下部设置的排水管排出流入水平空腔的水。为了使防水更加的安全有效、阻挡渗入的水汽,可以在空心橡胶止水条后部设置现浇混凝土结构。图2为垂直拼缝防水措施的示意图:
3.预制窗板窗框防水:采用铝合金窗框与预制混凝土板浇灌的方法,将PC外墙的外门窗框直接预埋于预制混凝土板中,铝合金窗框与混凝土墙体被一次性制作成一个整体,从工艺上解决了外门窗的渗透问题,大大提高防水性能并可以有效的减少施工现场工程量,同时也提升了房屋的性能,改善了客户的居住质量。
(三)PC外墙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
虽然目前PC墙体得到广泛的认可,应用范围也在逐渐的扩大,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尚未解决:
1.就PC墙而言国内技术的整个系统并未能达到工业化的标准。建筑工业化需要一个完整的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安装、后期维护的产业系统。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并需要相应的技术、人才及法律法规的相互配合。但国内在这些方面还只是初期阶段。就开发研究需要强大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就这一项目而言,国内现在不管从政府还是企业都还在探讨和博弈中。
2.成本方面的较量。国内廉价的“人口福利”虽然在快速消失,但在建筑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中,毕竟有着强大的劳动力基础。比起花大价钱建造PC墙体的生产场地、从国外进口生产线、高标准的技术人才、运输费用及吊装所需设备及安装限制等,砌块墙体所需要的运输、安装、养护及技术方面所需的投入就倍显其现阶段的优势――所以还是市场限制其
发展。
3.防火及防水配件不成熟。现在国内使用的防火材料不太能满足PC墙体与楼板之间的防火要求及墙体变形要求。还有就是PC墙体四周都需防水胶条,但国内产品一般太易老化,大大降低了PC墙体系统的防水能力,并且胶条的使用周期和PC墙体的使用周期还存在严重不匹配的问题。
4.设计及施工技术的转型未完成。由于国内近30年粗糙的设计要求及粗矿型的施工方法使得国人对精细化和人性化的建筑环境暂时还没有更高的要求。但是随着人们对自己身处环境认知程度的不断提升,对生活质量的无止追求,建筑的“产品”性将慢慢体现出来。
四、对建筑工业化的再认识
(一)结合我国国情,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
国外目前已有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建筑工业化体系,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如欧美大量采用的木结构显然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要发展我国的建筑工业化,首先要立足于现有的条件,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找准切入点。
(二)标准化和多样化
标准化和多样化是工业化建筑设计中的基本矛盾。工业化建筑与一般建筑一样,需要满足各种规范和标准,同时还必须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在个体和规划等方面多种多样的要求。但是多样化的设计,只有建立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才能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才能加以实施。同样标准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不能以牺牲多样性换取标准化。因此工业化住宅应当适应多样性的需求,通过大量标准构配件组合的方式,找到多样性和标准化最佳结合点。
(三)采用新型的结构体系和新型节能材料
采用新型的结构体系和新型的节能材料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手段,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建筑体系是实现建筑工业化的关键所在。比较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建筑,我们不难发现,国外之所以工业化水平很高是因为他们有成熟的成套建筑体系并且有与之配套的成套技术。而我国的建筑技术则仍以单项技术的发展为主,对标准化概念和实际技术不够重视,缺乏标准化和配套化的技术,并未形成成套的建筑体系。因此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教训,我们应当重点的解决建筑体系的问题,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例如可以采用混合结构或者轻钢结构来逐渐的取代原来的内部围护体系。采用新型节能材料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和实施节能建筑,符合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
五、结语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建筑工业化能够提升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和地位,改变传统建筑业的操作方式、施工工艺和人们的观念,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建设成本,还能带动国内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冶金业、建材业、农业和装饰装修等行业的发展,加快实现建筑业的整体现代化。我国建筑工业化目前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整合各种资源,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参考文献
[1] 温可.浅谈建筑工业化与工业化建筑[J].今日科苑,2010,(8).
[2] 钱志峰,陆惠民.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J].江苏建筑[J].2008,(23).
[3] 潘志宏,李爱群.住宅建筑工业化与新型住宅结构体系
[J].施工技术,2008,(2).
关键词:工业化;住宅;建筑
中图分类号:TU20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工业化
用机械化代替人工指用现代先进科技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或房屋的指定性产品即建筑工业化。指定性产品如房屋、房屋的构配件和建筑制品是建筑工业化的定型产品。施工机械化和建筑管理科学化使其成为体系标准进一步上升为工厂化是建筑工业化的必经之路。工业化住宅是过去落后的、分散的手工业生产建造方式进行改造或采用现代化的科技,以集中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代替的住宅。
近年来,我国保障性住房大量建设,住宅工业化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应用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具体地区住宅工业化在保障性住宅应用中的研究很少。相对于北京、上海和东部沿海地区,重庆市住宅工业化水平还很低,而重庆市公租房的大规模建设为重庆市住宅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机遇。公租房和住宅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影响程度系数。影响度最大的前5个因素是:缺乏综合引导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体系的缺失;缺乏完整的住宅工业化产业链;缺乏住宅工业化技术标准规范;住宅工业化初期高建造成本。
对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技术支撑与经济政策进行积极研究,探索住宅产业化工作的推进机制、政策措施,顺势而为,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现代化住宅。只有实施工业化的建筑方法,才能有效地实现真正的节能效果。
二、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性
传统方式建造住宅施工是尘土漫天飞舞、泥浆遍地、手脚架如丛林遍布、轰鸣不绝的搅拌机、建筑工人大汗淋漓的工作景象。现代化提出的低碳环保新要求,这些工作早已落伍。不标准的生产由于没有规则和体系,很难在未来发挥重大作用,改革才能使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的住宅产业化进程得以实施,虽然世界经济不景气,带来很大冲击,但也是这次建筑业改革所蕴含的机遇所在,只要在非标准化生产中合理布局就会带来很多生机,形成标准化生产,而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又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国家政府为了保民生、扩内需、促增长,拿大量金钱用于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的实体经济的建设,并要求房屋整体质量、成本控制、使用性能等方面全面提高。提高住宅性能是住宅产业化的核心目标,根据出台的各项政策,国家应集中各种优势配合政策,如科研、技术优势,加强住宅技术保障、质量控制体系等认定体系和建筑环保节能、装修住宅一次性到位等技术经济、政策研究。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唯一出路是工业化,而如果国家带头建设有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集中力量突破住宅标准化、工业化建筑体系进程,有望提前完成国家给出的各项政策指标。
三、新型建筑工业化优点
新型建筑工业化可归纳为五个优点:
第一,标准化的设计。建立标准化的单元是标准化设计的核心。其不同于早期标准化设计中仅是某一方面的标准图集或模数化设计。BIM技术的应用,即受益于信息化的运用,原有的局限性被其强大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能力突破,更利于建立标准化的单元,实现建造过程中的重复使用。
第二,工厂化的生产。是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环节。目前最为火热的“工厂化”,其实主体结构的工厂化是根本的问题。传统施工方式中,误差控制在公分级,比如门窗,每层尺寸各不相同是主体结构精度难以保证存在最大的问题;主体结构施工采用的还是过度依赖一线农民工的人海战术;施工现场的诟病即为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造成的材料浪费、对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不利于现场质量控制。而这些问题均可通过主体结构的工厂化生产得以解决,实现毫米级误差控制及装修部品的标准化。
第三,装配化的施工。装配化施工中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两个层面即其核心,特别是管理层面,工业化运行模式有别于传统形式。相比于目前层层分包的模式来说,建筑工业化更提倡“EPC”模式,即工程总承包模式,通过EPC模式,把技术固化下来,形成集成技术,实现全过程的资源优化。确切的说,这是建筑工业化初级阶段主要倡导的一种模式。作为一体化模式,EPC实现了设计、生产、施工的一体化,使项目设计更优化,利于实现建造过程的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及效益最大化,才能在建筑产业化过程中保证生产方式的转变。
第四,一体化的装修。即从设计阶段开始,与构件的生产、制作,与装配化施工一体化来完成,也就是实现与主体结构的一体化,而不是毛坯房交工后再着手装修。
第五,信息化管理。即建筑全过程的信息优化,初始设计就建立信息模型,之后各专业采用信息平台协同作业,图纸在进入工厂后再次进行优化处理,装配阶段也需要进行施工过程的模拟。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会集成各种优势并互补,朝着建设逐步向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加上信息的开放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促使工程建设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信息共享资源,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问题,有效地避免各行业、各专业间不协调问题,加速工期进程,从而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脱节、部品与建造技术脱节等中间环节的问题,提高效率并充分发挥了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点及优势。
结语
住宅的可持续发展,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节地、节能、节材和环保为目标,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功能质量、环境质量,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逐步完善住宅部件系列化开发、集约化生产、配套化供应的工业化体系。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以建筑业为主体,建筑工业化受益最大的还是建筑业,不是房地产,建筑企业积极推进是正解。不过,很多建筑企业还没认识到工法的重要作用,只将其作为企业晋级的条件,应尽快改变这一看法,加强对工法的研究和运用,使其成为工业化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建立龙信建筑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核心不是PC,不是吊装,核心在于技术、管理、流程和标准的建立,要实现从“传统建筑承包商”向“建筑产业现代化整体服务商”转变,才能成为中国式“鹿岛”,建筑业的“苹果”。
龙信建设集团作为传统的建筑企业,抓住改制的机遇发展而壮大,在如今全球倡导绿色建筑的浪潮中,以建筑工业化为突破点,坚持转型升级不转行,坚持建筑为主业不动摇。龙信集团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核心分为住宅全装修工业化和主体结构工业化。住宅全装修工业化分为模块化拼装式装修技术和CSI住宅技术,主体结构工业化则又分为住宅中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和公共建筑中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龙信集团工业化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94年开始的住宅全装修的探索。在全装修住宅中推进模块化设计及拼装式施工。管理模式中推行 “研发、设计、施工、服务”一体化,实现建筑装修设计一体化、土建装修施工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同时主编了行业标准《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第二阶段:2008年开始进行研究与实践的CSI住宅。CSI住宅是国家重点推进的住宅工业化技术。CSI直观理解为“中国的结构支撑体一填充体住宅体系”。CSI住宅外部结构支撑体采用高耐久性材料,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层高在现有室内净高的基础上增加200—300mm作为架空地板层,各种管线铺设在架空层内,相当于每户增加一个管道层,实现了同层排水;土建施工时厨房、卫生间、内隔墙不定位,住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安放。
CSI住宅内部的填充体具有可变性。这些部品可以通过标准化、系列化,实现工厂化生产,以减少现场作业,确保产品质量。龙信集团参与了《CSI住宅建设技术导则》的编制工作,同时在自己开发的小区内进行了CSI构造房的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2010年开始与东南大学、日本鹿岛、中国建科院合作进行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研发及应用。建筑工业化目前不仅限于装配式混凝土(PC),也不等同于主体结构工业化,应该考虑整个建筑业产业链的整合和发展,要从建筑材料开始,包括材料、设备、设计、研发、施工、安装及运行等全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通盘考虑,内外装修一体化,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木结构全面发展来认识建筑工业化。
建筑产业现代化就是用工业化的方式,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实现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建筑施工装配化、结构装修一体化、过程管理信息化。统计表明,建筑产业现代化比传统施工节能20%、节水63%、减少建筑垃圾91%、节约工期40%、减少用工35%,渗漏空鼓等质量通病减少90%,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是建筑设计标准化。标准化设计的核心是建立标准化的单元。不同于早期标准化设计中仅是某一方面的模数化设计或标准图集,受益于信息化的运用,尤其是BIM技术的应用,其强大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能力突破了原有的局限性,更利于建立标准化的单元,实现建造过程中的重复使用。
二是部品生产工厂化。这是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环节。对于目前最为火热的“工厂化”,很多人的认识都止步于建筑部品生产的工厂化,其实主体结构的工厂化才是最根本的问题。主体结构的工厂化实现毫米级误差控制,同时还实现了装修部品的标准化。真正的工业化建筑,要在生产方式上实现变革,而不仅局限于预制率的多少。
三是建筑施工装配化。装配化施工中的核心在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两个层面,特别是管理层面,工业化运行模式有别于传统形式。相对于目前层层分包的模式,建筑工业化更提倡“EPC”模式,即工程总承包模式,确切的说,这是建筑工业化初级阶段主要倡导的一种模式。作为一体化模式,EPC实现了设计、生产、施工的一体化,使项目设计更加优化,有利于实现建造过程的资源整合、技术集成,以及效益最大化。通过EPC模式,能真正把技术固化下来,进而形成集成技术,实现全过程的资源优化。
四是结构装修一体化。即从设计阶段开始,与构件的生产、制作,与装配化施工一体化来完成,也就是实现与主体结构的一体化,而不是现在毛坯房交工后再着手装修。
五是过程管理信息化。即建筑全过程的信息化,设计伊始就要建立信息模型,各专业利用这一信息平台协同作业,图纸进入工厂后再次进行优化,在装配阶段也需要进行施工过程的模拟。同时,构件中装有芯片,利于质量跟踪。可以说,BIM技术的广泛应用会加速工程建设逐步向工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龙信集团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
案例1:老年公寓。一是采用BIM技术并创国内五个第一。建设成为国内第个建筑高度达到88米的预制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采用CSI体系进行内装修的预制装配式公共建筑。卫生间、厨房采用整体安装;建设成为国内第个总体装配率(含内部装修装配率)达到了80%的公共建筑;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在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引入BIM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预制装配公共建筑;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运营的预制装配式建筑。(如表1所示)
二是创立社区养老模式。目前国内养老产业可以归纳成9073,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龙信集团通过对国内外老年住宅开发、建设和服务模式的深入研究和调查,在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下,思考如何使“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成为现实。龙信创立了国内先进的养老模式,即“社区养老模式”,实现“一碗汤的距离”、“候鸟式”、“一站式”的服务。
案例2:南通政务中心停车综合楼,实现工业化与绿色建筑的深度融合。项目概况:南通市政务中心北侧停车综合楼项目由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承接。项目总建筑面积48972.21m2,地上总建筑面积42085.27m2,地下总建筑面积6886.94m2,抗震7度,总高度为63.3米,共十六层。地下室部分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二层结构及以上为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采用工厂预制结构梁、板、柱至现场直接吊装施工,使传统建筑向工厂化、工业化发展。
项目科技创新;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屋顶太阳能、挂壁式光伏板与窗户一体化;内外填充墙采用成品隔墙板(ALC):装修与土建结构一体化设计、施工:雨水收集回收用于灌溉绿化;全过程信息化管理(BIM技术)。
项目总体目标:江苏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工程、江苏省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三星)、江苏省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
项目总结:一是南通政务中心综合停车楼项目为南通首个工业化装配式公建项目,为江苏建筑业的转型升级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二是此项目为绿色三星级建筑,体现低碳、减排、节能环保,在工期缩短一半的同时,为政府公建项目开辟了新途径;三是此项目的承接,是龙信公司加速转型升级步伐的重要一步,公司借机整合内部资源,完成设计、研发、生产、总包、经营等各个环节,开辟龙信工业化模式,大幅提升龙信总包的竞争力;四是此项目以管理信息化为抓手,BIM技术、信息化全过程贯穿整个项目始终,建立龙信企业级BIM平台,逐步向工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龙信工业化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向
经营模式——两面市场模型。第一步:整合公司内外资源,打造一个两面市场,形成独特的、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龙信公司自从93年进军上海开始至今23个春秋,对总承包经验的积累、总结,对开发商和小业主的需求非常明确。利用公司总承包和房地产这两块平台,由研发设计牵头,将建筑承包商、建筑材料商以及各分包商整合。特别对技术研发、深化设计等多方面进行整合,更好地为开发商和小业主服务。同时利用这块平台,联合银行和金融,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为另外一面市场提供更好、更优惠的服务。
第二步;充分利用公司总承包经验,结合房地产开发和科技研发核心技术,以国家住宅工业化基地和建筑工业化发展联盟为基础,做强这块平台,做大两面市场,通过平台整合两面市场,为三方面创造新价值和新空间。
第三步:也是关键一步,龙信按上市规范和方向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并且尽快上市,通过上市这一手段规范企业、提高企业知名度,引进先进理念和优秀人才。只有形成这一良性循环,这样前面两步才能实现。
通过这三步努力,龙信才能成为中国式“鹿岛”,建筑业的“苹果”(见图1)。
龙信集团“三步走”战略。一是自我实践:探讨龙信工业化发展。自主开发老年公寓预制装配式项目,边学习边探索。二是走进南通,走向南京:总结龙信工业化承接模式。做好南通政务中心停车综合楼项目,打响龙信工业化政府公建项目第一枪,树立龙信工业化的行业地位,以南通项目为基础、工业化联盟为推动,走向南京,建立龙信科技创业园基地。三是走出江苏,面向全国:龙信工业化的核心不是PC,不是吊装,龙信的核心在于技术、管理、流程和标准的建立,要将这种核心竞争力可复制,开创龙信产业的新天地。
未来发展方向。龙信集团实行以南通为本部、上海为管理中心、南京为工业化中心、沿“长江经济带”向武汉(荆州)以及成都、重庆方向延伸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布局,将形成以“长江经济带’为中心,以“京津冀”和“珠三角”为两翼联动发展的局面,同时龙信集团移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号召,开辟东南亚(马来西亚、缅甸)、中东(沙特)等海外市场,整合优势资源,建立龙信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建筑承包商”向“建筑产业现代化整体服务商”转变,为中国住宅工业化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需要政府层面提供的支持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高度重视,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希望在以下几个方面能更加深入细化。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质量安全验收监管体系;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要加强监管,研究调整市场准入制度,完善现有的质量监督制度:
二是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大力推进省政府2014(111)号文件和各地配套政策的实施力度:
三是编制完善工业化发展规划,避免一哄而上,产能过剩后形成无序竞争
四是加大政府项目支持力度,政府投资的保障房、公建、市政基础设施等优先采用工业化方式建造;
五是政府项目推行采用总承包管理模式(EPC),完善招投标等相关管理制度;
六是大力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高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 预制楼梯 施工技术
致谢语:本文写作及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公司方燎原同志的全程指导,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1.工程概况:海西金谷广场工程,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环岛干道东侧,塔埔路南侧,半屏山路西侧,台北路北侧。地上部分由T1、T2、T3、T4四栋塔楼和Q1、Q2两栋裙楼组合而成,塔楼层数14~32层,裙楼3层,建筑总高度为24m~152.35m,地下室2层,半地下室1层,其中半地下室为金融办公、停车库、发电机房、变配电室等,地下一层为停车库、设备用房,地下二层平时为停车库、设备用房,战时局部转换为人防地下室,总建筑面积:409158.254m2 ,其中半地下室建筑面积:48725.537m2 地下室建筑面积:111937.749m2 地上建筑面积:248494.968m2。T1、T3、T4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筒中筒结构,T2为框架-核心筒结构,裙房为框架结构。本次试点的为T1塔楼1#楼梯的11-16层、20-29层的梯板,每层2件,14层,共计28件。混凝土强度等级C30,楼梯板厚度130,放置在现浇休息平台L型梁上,搭接长度200mm,上端采用固定铰支座,下端采用滑动铰支座,做浆厚度20mm,立缝采用CGM灌浆料塞密实。
预制楼梯具体规格表:
2.预制楼梯构件设计: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装配式结构技术规程及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15G310-1,总体设计为休息平台及梯梁现浇,梯段在地面预制,梯段与平台梁的连接采用销轴连接。梯段吊装在本层两个休息平台(含梯梁)混凝土浇筑、养护后进行,结构每上去一层吊装两跑楼梯板。目前为试点阶段,为减少施工的难度,梯段预制不考虑清水混凝土面,需与平台做二次装修。
3.施工方法
3.1工序
梯段吊装应在本层两个休息平台(含梯梁)混凝土浇筑、养护后进行,结构每上去一层吊装两跑楼梯板。
3.2流程
熟悉图纸划出控制线复核楼梯板起吊楼梯板就位校正连接固定隐检验收成品保护。
控制线:在平台上划出安装位置(左右、前后控制线),并根据休息平成面标高,在墙面上划出标高控制线;
复核:对各控制线进行复核;
起吊:采用吊装专用扁担与楼梯板预埋环连接,起吊楼梯段;
就位:按照编号在设计位置就位。就位时,先找好楼梯板的平面控制线,再缓缓下降吊装就位;
校正:基本就位后再用撬棍微调楼梯板,直到位置正确,搁置平实。安装楼梯时,应特别注意 标 高正确,下口用砂浆或流动性较好的灌浆料填实,校正后再脱钩;
连接固定:将平台上的预埋螺杆套入楼梯板前端预留孔后用灌浆料填实
成品保护:楼梯安装后,应及时将踏步面加以保护,避免将踏步棱角损坏。
3.3吊装准备
3.3.1预埋吊环
预制楼梯吊装采用预埋4个?20吊环,。详细做法见下图:
3.3.2起吊角度确定
为便于安装,预制楼梯起吊时,角度略大于梯段自然倾斜角度吊装(自然倾斜角度31.85°,起吊时倾斜角度为33°)。
吊装示意图
3.3.3安装时间确定
在两层墙体及休息平台混凝土浇筑完成且墙体拆模后,吊装下层预制楼梯踏步板。
3.4成品保护
由于预制楼梯为成品楼梯,安装后需经历结构、装修两部分施工,因此成品楼梯的保护至关重要。预制楼梯吊装前将保护护角准备到位,吊装完毕后立即对楼梯进行保护。
4.施工临时爬梯的搭设
由于预制楼梯安装比结构楼层施工慢一层,故在吊装安装完一层预制楼梯后安装一层临时爬梯供施工人员施工使用,临时爬梯采用整体式可重复利用的钢楼梯,由塔吊整体吊装至操作层搭设好的钢管上,详细做法见下图:
临时爬梯示意图
6.工业化施工的成效
1、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在工业化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其物耗、能耗进行了统计,并与传统建造方式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模板节省了70%,龙骨节省了50%,工厂化施工减少了钢筋废料的产生,减少了养护用水和现浇混凝土泵车及罐车冲洗用水,由于工业化项目涉及较多的构件吊装,施工耗电量没有显著地降低,综合来看,工业化住宅项目与传统住宅项目相比,资源消耗方面的优势显著。
2、施工效率提升
在施工过程中,就传统建造方式的2#楼梯与工业化建造方式的1#楼梯进行了工期对比,预制楼梯与传统现浇楼梯施工用时相比,效率提升约87%,效果显著。
3、减少对环境影响
构件工厂化,减少了现场混凝土浇筑,降低了垃圾的产生,减少了混凝土车辆及设备的清洗,降低废水的产生。工业化作业的实施,减少了现场操作工艺,降低了施工噪音的产生。
4、质量提升效果明显
预制构件采用蒸养方式,保证了混凝土强度,确保了结构工程质量。
预制构件安装便捷,减少了现场施工量,减少了手工作业,有效降低了由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的质量通病产生。预制构件观感好,精度高,减少了结构的修理,对装修提供了便利条件,避免了装修材料的浪费。
参考文献:
预制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15G367-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15G310-1
厦门市政府办公厅文件:厦门市新型建筑工业化实施方案
关键词:住宅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密封胶,耐久
1 概述
在我国住宅建设中,混凝土结构大都采用现浇体系。虽然该施工方式技术成熟,但同时也普遍存在高能耗、高污染、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在“低碳经济”、“绿色建筑”等新兴概念的引导下,改革住宅建造方式,推进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预制装配式住宅已成为我国住宅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1-4]。根据经验表明,与传统混凝土现浇建造方式比较,装配式建筑可节水80%左右,省材20%以上,减少建造垃圾约80%,综合节能70%,降低后期维护费用95%左右。同时,可减少施工场地占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所谓装配式工业化住宅,就是将住宅建筑分成多个单元或构件,其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墙体、梁、柱、楼板以及楼梯等)均在工厂生产,然后运到工地,然后将预制混凝土构件在现场进行装配化施工建造[5]。利用预制构件吊装的建筑,除了满足安全性之外,还需要满足建筑的一般要求,如外观、防火、防水等。而这其中,工业化住宅的防水设计和材料选择成为国内研究的重大课题。
工业化建筑预制外墙接缝的防水一般采用构件防水和材料防水相结合的双重防水措施,防水密封胶是外墙板缝防水的第一道防线,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工程防水效果[6],这就要求在实施工业化建筑时,需要选择专业的、具有针对性的防水密封材料。
根据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和四川省《装配整体式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的要求,预制外墙接缝密封胶必须与混凝土具有良好的相容性,较好的位移能力及防水、耐候、低温柔性等功能,同时需要满足相应的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要求。
2 装配式建筑用密封胶的性能要求
2.1 粘接性
对于密封胶来说,对基材的粘接性始终是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对于装配式建筑所用的基材亦是如此。目前,市场上所用的PC板片大多数为混凝土板,因此需要接缝用密封材料对混凝土基材有很好的粘接性能。
对于混凝土材料,普通的密封胶在其表面的粘接性是不易实现的,这是因为:
(1)混凝土是一种多孔性材料,孔洞的大小和分布不均匀不利于密封胶的粘接;
(2)混凝土本身呈碱性,特别是在基材吸水时,部分碱性物质会迁移到密封胶和混凝土接触的界面,从而影响粘接;
(3)PC板片在车间预制生产的末端,为了脱模会采用脱模剂,而部分脱模剂残存在PC板片的表面,也使密封胶的粘接受到挑战。
为了保障接缝密封胶对预制板块的粘接性,首先在施胶之前需要将粘接表面的灰尘处理干净,且保持干燥;同时在选择预制建筑接缝密封胶时,需将以上影响粘接的因素考虑在内,选择一款适合混凝土基材的密封胶。
硅宝科技在考虑了混凝土材料本身特性情况下,研制的专利产品硅宝668混凝土建筑接缝用硅酮密封胶可以对混凝土实现良好粘接(表1),从而为装配式建筑的防水密封提供了保障。
2.2 力学性能
混凝土板片接缝中采用的密封胶,除了要求粘接性之外,胶体本身的力学性能也非常重要。这是因为混凝土板片会随着温度的变化产生热胀冷缩,以及建筑物会因风压和地震等产生轻微震动,因而混凝土接缝会随之产生位移。根据四川省《装配整体式住宅建筑设计规程》的要求,“外墙接缝宽度设计应满足在热胀冷缩及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其尺寸变形不会导致密封胶的破裂或剥离破坏的要求。在设计时应考虑接缝的位移,确定接缝宽度,使其满足密封胶最大容许变形率的要求”[7]。除此之外,现行的一些国内外建筑用密封胶的标准也对力学性能有所规定,如表2所示。
表3给出了按照行标JC/T881测试的硅宝668产品的部分力学性能,从结果可以看出,硅宝668混凝土接缝用硅酮密封胶属于25级LM产品,完全满足国内外对于接缝密封材料的要求。对于一般建筑规程要求的10至35mm混凝土接缝来说,良好的位移能力和弹性恢复率能够保障密封胶的应变适应性和完整性,可以用于预制混凝土接缝防水密封。
2.3 耐候性
在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明确表示建筑接缝防水密封材料应选用耐候性材料。如果材料选择不当,则会影响密封胶使用寿命。轻则几年之后密封胶出现开裂,造成漏水;严重则甚至使装配后不久就出现密封胶失效,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对于硅宝668硅酮密封胶来说,在耐候性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这主要是由其分子结构决定的。在常用的密封材料中,聚氨酯的主链为C-O键,C-C键和C-N键,其中C-C键的键能约为348kJ/mol;硅酮密封胶的主链化学键则为Si-O键(键能对比图1所示),键能大约为445kJ/mol。而宇宙中辐射到地球表面的最强紫外线波段处于UVB,其波长典型值约为300nm。根据得知,其能量为399kJ/mol。
也就是说,照射到地球表面能量最高的紫外线不足以破坏硅酮密封胶的Si-O主链结构,保证了其良好的耐紫外性能。与之相反,该紫外线能量可以破坏聚氨酯的主链结构,导致其在使用一段时间过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从而造成漏水,影响使用效果。
2.4 低温柔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纬度跨度较大,从海南到黑龙江的温差也较大。因此,预制建筑板片接缝用密封材料也要具备温度适应性及低温柔性。
对于硅酮密封胶来说,其分子结构上的Si-O键较长,且硅原子上的甲基间距比较大,因此可以自由的进行旋转。此外,甲基上的氢原子在低温下有很高的运动性,这种运动主要围绕Si-C键旋转;而且氢原子占据的空间自由体积大,与临近分子间距大,分子间作用力小。这些化学结构上的特点都使得硅酮密封胶具有良好的低温柔性。
测试结果表明,硅宝668表面无龟裂,仍具备良好的弹性,证明其在低温下性能保持良好。此外,根据表3的测试结果来看,硅宝668混凝土接缝用硅酮密封胶在经历-20℃条件的测试,拉伸模量为0.4MPa,满足JC/T 881-2001的要求,从而仍起到完好的密封防水作用,保证了整个密封系统不受破坏,使得整个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得到保障。反之,若采用了模量高、硬度大的密封胶或耐低温性能差的密封材料,则会在极寒温度条件下发生开裂,导致漏水,从而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3 结语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模式的发展趋势,在整个系统中密封胶的选择将成为装配式建筑防水的关键环节。为了保障整个建筑体系的防水效果,要求密封胶必须具备对混凝土有良好的粘接性,优异的力学性能,极佳的耐候性以及低温柔性。根据测试,硅宝668混凝土接缝用硅酮密封胶可以满足以上要求,并在实际案例中为装配式建筑提供可靠的防水密封解决方案,保障装配式建筑的长久安全及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 赵志缙,李庆梅. 我国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进步[J]. 施工技术,2002,31(5) : 1-4.
[2] 严薇,曹永红,李国荣. 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26(5) : 131-135.
[3] 粟新. 工业化预制装配式( PC 板) 住宅建筑的设计研究与应用[J]. 建筑施工,2008,30( 3) : 201-202,208.
[4] 段凯元,张季超,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设计施工一体化研究[J]。施工技术,2014,43(22):45.
[5] 张苏苹.装配式工业化住宅应用实例[J],山西建筑,2012,38(6):3.
【关键词】工业;建筑;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9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工业建筑是工业发展的必要基础之一,只有工业建筑的建设得到了质量保证,才能够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分析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现代工业建筑的一般特点
建筑师要搞好工业建筑的设计, 首先应明确对工业建筑形象创作的认识。工业建筑的空间形象一般受三个因素的制约:一是生产工艺流程对空间尺度的要求;二是规划部门的经济技术指标要求;三是社会对工业建筑的时代要求。其中第一点是最基本的,工业建筑是为生产服务的,它的艺术形象必须依从工业生产本身的功能,符合工艺流程的塑造。建筑对工艺只有绿叶配红花般地有机融合,才是建筑师创作工业建筑形象的正确态度。当然,这也不是说一切都得由工艺专业这个“龙头”拍板,而是各个专业都是在保证生产这个主题下共同塑造工业建筑的良好形象。其次,建筑师应当了解工业建筑发展中的一些特点。从工业建筑发展实践看,现代工业建筑大概表现这样几个特点。
1、工业化规模化
相对于民用建筑, 现代工业建筑的工业化更为突出。工厂预制化、现场装配化,材料规模化是现代工业建筑常见的施工方式。国内现在比较普遍采用的是钢结构厂房(以单层为主),由钢刚架与压型钢板墙及压型钢板屋面体系来装配厂房。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其自重轻,跨度大,柱距灵活,承重构件截面小,安装方便,建设周期短。当今我国的钢产量已达上亿吨, 这就为钢结构的现代工业建筑发展提供了很有利的条件。
2、大体量大空间
大面积、大体量的联合厂房以其恢弘的气势,壮观的造型成为现代工业建筑的普遍现象。由于现代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工艺流程的进步,专业化系列设备的连续配置,厂房自然要长、要宽,尺度要大。同时多跨联合可以适应工艺流程的不断发展变化。
3、形象个性化
现代工业建筑形象作为企业的外包装,是吸引人才、宣传企业产品、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志。现代工业企业的发展愈来愈重视自身的形象。产品质量固属根本,而工业建筑本身同样是企业重视的广告形象。因此,要求工业建筑的形象创作要表现出生产特征乃至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内涵,通过耸立着的建筑载体告之于社会。如我院正在设计的合加环保生产基地,业主一再强调要体现环保企业的形象及与众不同的个性化形象。
三、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面对新时期社会竞争的加剧,工业建筑必须要有效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使其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具体来讲,未来工业建筑的总体是要满足生产产品的全面清洁化及微型化,能够切实以人为中心,未来的发展格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设计化。城市设计化并不是只是简单的模仿城市的建筑,而是要在城市规划原理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发展技术,实行广义的建设来有效指导工业建筑的发展,从深层次上来讲,就是工业建筑不管在设计还是建设方面都要能够很好地城市整体群进行充分融合,有效的体现整体性,真正实行建筑、地景及城市群体的有效统一。
二是工业建筑的趋同及多元化。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速度的不断增加,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信息网络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在这种发展格局下,让工业建筑体的模仿成为可能。人们可以任何地方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需要及人的需要,随意设计工业建筑,使他们可以更好地符合自身要求。随着模仿与趋同建筑越来越多,也充分地说明了建筑趋同现象已经彻底超越了地域的界限,全体工业建筑一体化的趋势正在越来越明显,各个地域之间可以更充分地享受共同发展成果带来的便利。
三是技术高级化。高技术建筑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代名词,哪个城市建筑体的技术应用越充分,前沿技术越多,则代表着哪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越好,城市发展的竞争力越强。由于工业建筑在整体感觉上可以给人一种充满力度的造型,给人一种可以无限延伸及扩张的空间视觉。这些都是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相对于传统的工业建筑,新时期的工业建筑厂房跨度更大,在空间构成上也更好开阔。大面积的玻璃,不仅可以让阳光直接照射,节省生产成本,而且还体现了工业建筑的发展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形势下,工业建筑要能够在空间、结构上与社会整体保持一致,开发出更适合人类生存的建筑体。
四是可持续的建筑格局。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止,正是有了工业革命的推进,才使得人类社会走向文明与富裕,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环境污染,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在这种发展形势下,让我们看到了发展清洁建筑的重要性,清洁的工业建筑体不能够以污染环境为代价,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原则,让人类子孙都可以享受工业建筑体带来的成果。
四、建筑业如何实现现代化
1、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手段来说,建筑现代化的中心问题就是建筑工业化。
2、从建筑的功能要求来说,它要能够满足现代化的生产、科研和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3、从建筑的社会性来说,它要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围绕着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创造有利于广大人民的环境条件。
4、从建筑的艺术性来说,要能表现我们的时代精神,具有充分的艺术感染力和生活气息的内外空间。
以上四个方面是互相联系而又是互相制约的。但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建筑工业化,因为它是建筑现代化所必需的生产手段和物质条件。而建筑工业化的前提则是设计标准化。那么,设计标准化是否会限制建筑师的创作自由呢?笔者认为建筑创作从来都是受到各种客观条件制约的,而且在社会生产力愈低的时候,受到的限制也愈大;而每当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一步的时候,建筑的创作活动才能得到一次解放而呈现出一个跃进的局面,这已是为历史所证明的事实。所以,建筑工业化的实现,为我们创造出更好的物质条件,从而使我们获得更多,更大的创作自由。同时又以我们的创作成果去促进建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例如:
1、我们要研究住宅建筑的各种平面和空间参数,使之系列化、统一化,做到构配件规格少、形式多样;
2、要研究建筑的外部空间组织,使之适应工业化生产的要求,做到既统一又有变化、富于韵律感;
3、要研究个体建筑或建筑单元的内部空间,使之达到充分的使用效能;
4、要研究在工业化的前提下,吸取我国各地建筑的传统经验和优秀设计手法,创造我国当代的建筑新风格,做到形式与内容统一、建筑与结构统一。
总之,我们要从建筑工业化的大生产、高速度出发,根据现代的建筑功能要求和技术、材料、设备等物质条件,努力创作,为加速实现新时期的总任务贡献力量。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搞清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将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布局工业建筑,同时,将有利于我们通过更加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工业建筑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层建筑,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0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回顾20世纪70年代以前,不难发现高层建筑都需要进行先放坡,再依次实施挖深基坑、散支散拆木模板和手工砌砖、抹灰等笨重的体力劳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飞速发展,施工技术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日新月异的突破。时至今日,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基本达到成熟,高度大、高层间距小、楼层多、功能全成为当代高层建筑的特点,这也意味着对其施工技术有着极为重要的要求。
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曾经采油的老套技术基本全部改变甚至部分技术已经不在应用,新的工艺技术取代了传统的工艺技术,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得以改善,劳动效率明显提高,相辅相成促进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1]。
1.基础工程的施工技术发展快速有效
(1)高层建筑的基础工程作为高层建筑质量控制的基础,关系到高层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其施工技术水平有着重要的关系。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当前在建筑领域备受关注的新技术,就是被广泛热议的基坑工程,该项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活跃性,尤其是深基坑工程施工的成败往往事关工程全局。只有安全可靠的深基坑技术,才能保证高层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对建筑深基坑施工技术的认识和研究,对未来高层建筑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过程管理逐步制度化,成立QC小组,对混凝土质量层层把关,做到万无一失。随着建筑领域的发展,对过程控制要求越来越高,间接提高了混凝土的施工标准,严格按照审批后的施工方案进行施工。
(3)同样随着建筑领域的发展,混凝土浇筑过程控制要求也逐步在发展,在过去对布料厚度没有严格的要求,基本达标即可,要求简单,但现在必须严格控制分层布料厚度,每层不超过0. 5 m,严格按照“分层浇筑、分层插捣,分段沉实”的混凝土浇筑及振捣工艺来进行施工。
(4)由过去陈旧的工艺技术,逐步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来提高混凝土的质量。例如当今应用最为广泛的清水混凝土技术,该项技术的基础就是普通混凝土工艺技术,通过对各工艺环节的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不断地进行总结和提炼,并经过多次的试验,最终将施工技术程序化;并对各工序质量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从而满足现代社会审美的需求,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结构工程的成套施工技术已形成
在过去,高层建筑施工需要很多重体力劳动来完成,例如砌墙、抹灰等高强度劳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建筑施工领域创造出现浇大模板、滑动模板等成套工艺,其中现浇大模板工艺逐步形成“内浇外预”和“全现浇”成套施工技术,大大降低了外墙面装饰工程工作量,同时大大降低了重体力劳动项目。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始,15层以上的高层住宅建筑均可以由大模板全现浇工艺建造而成,新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也正是满足当下需要的结果。
全现浇剪力墙结构也逐步的兴起,目前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施工技术之一,它将高耸构筑物施工的滑动模板工艺移植到高层房屋建筑施工变为现实。最近几年,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楼大厦层层迭起,甚至超高层都采用了滑动模板。
爬模工艺也是用于高层剪力墙结构施工的一种主要工艺技术。刚开始应用阶段仅限于电梯和外墙的施工,通过不断地发展和创造,已经发展到内外墙模板同时爬升,做到省时又省力,不需要每层拆卸和拼装模板的特点[2]。
正是由于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施工过程中使平面布置更为灵活,而且可以降低层高,使施工进度加快,缩短了施工工期,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模板技术推陈出新、门类繁多
模板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层建筑现浇混凝土量的增加,正是这个原因引起对各种模板的广泛研究和创新。在70年代中期,最先研究成功的是用于剪力墙结构的全钢人模板,其刚度好,耐用,适用于高层标准建筑;但是其笨重不灵活,适用范围有局限性。随之,在70年代末又研制出组合小钢模,其投资少、成本低;但整体刚度差,板面拼凑后多缝,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到了80年代中期,盛行滑框倒模工艺;进入90年代,我国现浇结构的模板进一步向多样化发展,其中钢框木胶合板组合模板、全钢中型组合模板都是逐步发展改造,打破了使用的局限性,很受欢迎[3]。
4.粗钢筋连接工艺有了新的突破
我国高层建筑施工中主要承载主体就是钢筋,对着对高层建筑要求的提高,钢筋的用量也在逐年递增,其中影响高层建筑质量以及建筑成本的关键因素就是钢筋的连接方法。过去工艺复杂的帮条焊、搭接焊已不能满足现代建筑施工的需求,传统的焊接时间较长,严重影响施工进度,甚至给混凝土浇筑带来一定的难度。正是由于需求的存在,研究才不断推进,80年代初期,研制发展了电渣压力焊、气压焊等新工艺;80年代中期,又研制出径向套筒挤压连接和轴向套筒挤压连接等机械接头等技术,可是技术仍不能满足需求,也没有达到完美;80年代末期又成功研制了锥螺纹接头,单价低于挤压接头;90年代后期又出现了粗锥螺纹接头和粗直螺纹接头,其接头强度均超过了钢筋母材。但为了简化钢筋徽粗和丝扣的加工工艺,1999年又研制了等强滚压直螺纹接头[4]。
5.结论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也在突飞猛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工程开始的保证,是施工、交工系列环节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在基础工程、结构工程、模板技术、粗钢筋连接等施工技术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为高层建筑的质量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雪,秦跃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M].兰州: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出版社,2013.
[2]胡世德.高层建筑施工[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赵志缙.高层建筑施工手册[M].第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字: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原则;特点
引言
混凝土施工中的一大进步便是混凝土的商品化代替了过去零散的自拌混凝土,这也成为了建筑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建筑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何为泵送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就是利用混凝土泵和输送管道共同浇注的混凝土。泵送混凝土又有以下优点:技术先进、节约劳动力、效率高等等。除此之外,泵送混凝土可以一次性连续的完成施工现场的各种不同输送方式,像垂直或者水平输送,并且能直接被使用、浇灌;对像施工场地狭窄或者道路不畅通的恶劣环境有着极高的适应能力。如今高层建筑和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都广泛的使用泵送混凝土,可见泵送混凝土的应用日益扩大。
一、 泵送混凝土的特点
(一) 机械化程度较高
泵送混凝土的机械化程度高,代替了人力劳作,使大量的劳动力和施工材料得到了节省。泵送混凝土施工方法有着跟常规传统的手推车和运输井架的混凝土运输方法不同的地方,也可以称之为优势,泵送混凝土施工方法能利用相关配套的设备方便的将混凝土送到浇筑的地方,使施工现场能够迅速有序连续的进行,提高了现场混凝土运输的机械化水平,使大量的劳动力和施工材料得到节省。
(二)有着较强的输送能力,速度快
泵送混凝土有着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效率、缩短工作时间的优点。因为泵有着输送能力强的特点,所以,跟常规的传统的输送方法相比,前者的施工有着很好的连续性,从而加快混凝土的输送速度,这就使其工作效率比常规的传统的输送方法提高了4~6 倍,很好的缩短了工作时间,减轻了劳动强度。
(三)输送距离长
泵送混凝土的输送距离长,不受现场施工道路的限制。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施工现场的道路一般是临时性的,质量不好,一到雨季,道路上泥泞不堪,阻碍了施工的良好进行。但是,泵送混凝土施工的时候,能够使用相关设备输送,就延长了输送的距离,从而保证浇灌任务的正常进行。
(四)机动性较强
汽车式混凝土泵不仅能够用相关配备管道,还能用布料杆直接输送,因为这些设备的自动性强,大大提高了机动性能,使即使在施工场地狭窄的建筑地施工也能相当适应。
(五)对施工现场周围的污染较小
因为泵送混凝土的搅拌站集中,当混凝土拌制好后,可以利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把其运输到施工场地,从而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和噪声,对施工现场周围的污染小。
二、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原则
(一)坍落度
混凝土的拌和物坍落度的大小,是直接影响混凝土可泵性以及浇筑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混凝土的工作压力和摩擦阻力随着坍落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坍落度的减小而减小。普通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最好是在80~180mm,但是,泵送混凝土坍落度比前者损失20~40mm。
(二) 水灰比
水灰比不仅影响其流动阻力,更重要的是影响泵送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强度。事实证明,当水灰比小于 0.40 时,混凝土是可泵性较差;当水灰比为 0.50 时,混凝土的可泵性较好;当水灰比超过 0.60 时,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就会相对下降。所以说,泵送混凝土的水灰比应该控制在0.4~0.6 范围内。
(三) 砂率
要想使泵送混凝土有良好的工作性,同时要想保证其在浇筑时好抹面,泵送时不堵塞泵机和管道,就要选择合适的砂率。如果砂率太小,就会导致混凝土的砂浆量小,不利于泵送;如果砂率太大,就会影响混凝土的正常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会使泵机产生裂缝。所以,科学的来说,商品泵送混凝土的砂率应该比现场搅拌立即泵送的砂率大大约2%。所以说,泵送混凝土的砂率最好能在35%~45%范围内。
三、 泵送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一) 对水泥品种的选择
要想使泵送混凝土有着良好的粘聚性,使其容易融合,泵送混凝土的材料很重要,要选择的材料不能用量太大,不然会造成较大的水化热,所以,泵送混凝土的水泥和矿物掺合料的总量在300~400kg/m3 左右最为合适。说起材料,就一定会想到水泥的品种,水泥品种很大的影响着混凝土拌合物的可泵性。为了使混凝土拌合物的可泵性好,就要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保水性好。正常情况下,配制泵送混凝土的都是使用保水性好的水泥,比如,普通硅酸盐水泥。所以说,泵送混凝土最好选择普通硅酸盐水泥。
(二)对粗细骨料的选择
种类、表面特征、最大粒径、针片状颗粒含量、级配及其强度、有害杂质和等等都被列入选择合适的粗骨料的范围内。为了保证泵送时混凝土不被堵塞,使其能够顺利进行,粗骨料最大的粒径最好应该不能超过输送管直径的1/3~1/4。针片状粗骨料则要求其颗粒含量小于10%。因为水泥砂浆管壁决定着泵送混凝土能否在管道中顺利的输送,所以,选择好的细骨料对于泵送混凝土的施工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多数的工程后,证实了泵送应该选择中砂。所以,细骨料的含量应该在6%~18%左右。
(三)对外加剂的选择
和以上几点一样,外加剂的选择也对混凝土泵送性能有着很大的影响。泵送混凝土中主要是使用混凝土泵送剂作为其外加剂。减小泵送时的摩擦阻力;对水泥有较好的分散作用;在泵送压力下混凝土不泌水也不离析;引入少量微气泡;混凝土坍落度的时效损失尽可能小;不应降低混凝土各龄期的强度;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流动度,有较好的缓凝效果等等,以上都是应该满足混凝土对外加剂的泵送剂的要求。
(四)对掺合料的选择
硅灰、粉煤灰、沸石粉、磨细矿渣粉都是泵送混凝土中常用的掺合料,其中,粉煤灰是最常用的。其可以使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增加,从而提高可泵性,而且能减少离析现象,使水泥的水化热降低,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对混凝土的长距离运输以及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有利。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配制泵送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便是活性矿物掺和料。使用活性矿物掺和料可以节约水泥的用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使温度裂缝减少;提高了水泥浆和浆与集料界面的强度;降低了混凝土初期的水化热;有利于提高混凝土在酸性条件下的耐久性。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也有着迅速的发展,泵送混凝土技术在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也同样迅猛,使其在建筑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十分光明。混凝土的商品化代替了过去零散的自拌混凝土,这标志着混凝土施工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标志着我过的建筑工业化发展迅猛。随着公路桥梁建设标准的提高,对混凝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质量的混凝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此,泵送混凝土就得到了人们的宠爱。我们要认真做好分析工作,科学合理的使用泵送混凝土,提高我国的泵送混凝土技术,促进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超. 浅谈泵送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要求[J]. 科技创新导报,2010,13:38.
[2]刘英利. 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J]. 商品混凝土,2005,02:29-31+74.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应用;发展
一、引言
以工厂预制的构件和配件,在施工现场用机械装配而成的建筑,被称为装配式建筑。工厂化生产,机械装配现场作业,充分体现了现代建筑的产业化特征。这种建筑方式提高了建造速度,减少了施工现场环境污染,提高了建造效率。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和发展对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二、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及应用
1、国外的研究及应用
由最初的美洲移民时期的木构架拼装房屋,到二战后为解决欧洲、日本等国的房荒问题,而发展起来的装配式建筑,以其建造速度快,生产成本低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
作为工业革命源头的欧洲,建筑工业化比较发达,装配式建筑有很广泛的应用。西欧发达国家如法国、英国等,对装配式大板建筑进行了重点发展,总结了建筑构件生产施工过程中的经验,研发了一套专用于装配式住宅建筑的体系。法国的大板建筑技术上比较成熟"在非地震区可以建造25层的建筑,在地震区也能建造10-12层的建筑。
美国在1991年PCI年会上提出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作为美国建筑业发展的契机,由此带来预制装配式建筑在美国二十年来长足的发展。现今美国,混凝土结构建筑中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占到了35%左右。此外,采用高强硅砌块的13层大楼――加州希尔饭店经受了大地震依然完整无损。被誉为美国最高模块化建筑的希尔顿帕拉西奥德尔里奥酒店,1968年设计建造现在仍然在使用,这足以证明了预制结构的耐久性。
二战后经济迅速崛起的日本,建筑工业化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日本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在亚洲也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现有建筑,其中很大一部分房屋是装配式建筑。这与日本在立法方面给与装配式建筑税收、财政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密不可分。
2、国内的研究及应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应用最多的是多种预制屋面梁、预制空心楼板、大板建筑、吊车梁、预制屋面板,但我国装配式建筑技术比较落后,预制构件整体性差、承载能力低、延性不好、构件的跨度也小,由于这些物理性能和功能的许多局限,到90年代中期,全现浇式混凝土建筑体系几经逐渐取代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此后经济迅速发展的近十年间,预制装配式施工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预制构件的加工精度与质量方面的提高,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重新升温,发展态势快速、良好。目前国内的一些知名建筑企业如上海万科集团、南通建工总承包有限公司、上海瑞安集团等开发的项目中均采用了预制装配式建筑,取得了较好的实践价值和示范效果。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装配式建筑应用比较普遍,香港屋宇署制定了完善的预制建筑设计和施工规范,高层住宅多采用叠合楼板、预制楼梯和预制外墙等方式建造,厂房类建筑一般采用装配式框架结构或钢结构建造.。台湾地区建筑体系和日本、韩国接近,装配式结构的节点连接构造和抗震、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很成熟,装配框架梁柱、预制外墙挂板等构件应用较广泛,预制建筑专业化施工管理水平较高,装配式建筑质量好、工期短的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装配式建筑的分类及其发展
1、装配式建筑的分类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逐渐发展出砌块建筑、板材建筑、模块建筑、轻型框架建筑、升板和升层建筑五种主要形式。
(1)砌块建筑
墙体是由预制的块状材料砌成的建筑称为砌块建筑。多用于建造3-5层的建筑。建筑砌块有小型、中型、大型之分,又分为空心和实心两类,砌块建筑有比较多优点,生产工艺简单,施工简便,造价也较低。
(2)板材建筑
板材建筑又称为大板建筑,是由预制的大型内外墙板、楼板和屋面板等板材装配而成的。多用于全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有效的减轻了结构的重量,扩大了建筑使用面积,增强了建筑抗震能力。板材建筑的内墙板多为钢筋混凝土的实心板或者空心板;外墙板多为带有保温层的钢筋混凝土复合板,或者泡沫混凝土或大孔混凝土、也可用轻骨料混凝土等制成带有外饰面的墙板。
大板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物的造型和布局,内部缺少灵活性的分隔。设计中要尤其注意节点问题。以保证构建连接的整体性。解决好外墙板接缝的防水以及楼缝、角部的热工处理等问题。
(3) 模块建筑
模块建筑是由板材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工厂化的程度很高,现场安装快。盒式建筑的装配形式有: 1)整体模块式,完全由承重盒子重叠组成建筑。 2)板材模块式,将小开间的厨房、卫生间或楼梯间等做成承重盒子,再与墙板和楼板等组成建筑。 3)核心体模块式,以承重的卫生间盒子作为核心体,四周再用楼板、墙板或骨架组成建筑。 4)骨架模块式,用轻质材料制成的许多住宅单元或单间式盒子,支承在承重骨架上形成建筑。也有用轻质材料制成包括设备和管道的卫生间盒子,安置在用其他结构形式的建筑内。盒子建筑工业化程度较高,但投资大,运输不便,且需用重型吊装设备,因此,发展受到限制。
(4)框架轻板建筑
其组成部分是板材和预制的骨架,可用钢、木做成板材和骨架的组合,但大多数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作为承重骨架。承重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框架结构,承重框架由柱、梁组成,再搁置非承重的内外墙板和楼板;二是板柱结构,由柱子和楼板承重,内外墙板是非承重的。骨架板材建筑结构可以减轻建筑物的自重,内部空间分隔灵活,适用于多层和高层的建筑。此结构装配形式有两种:全装配式、预制和现浇相结合的装配整体式。保障骨架板材建筑结构的刚度需求和整体性的关键是构件的连接,柱、梁、板等节点连接十分重要,具体施工中应以结构需要和施工条件为前提,使用哪种方式经计算后再进行设计和选择。
(5)升板和升层建筑
升板建筑是底层混凝土地面上重复浇筑各层楼板和屋面板,竖立预制钢筋混凝土柱子,以柱为导杆,用放在柱子上的油压千斤顶把楼板和屋面板提升到设计高度,加以固定。外墙可用砖墙、砌块墙、预制外墙板、轻质组合墙板或幕墙等;也可以在提升楼板时提升滑动模板、浇筑外墙。升板建筑一般柱距较大,楼板承载力也较强,多用作商场、仓库、工场和多层车库等。升层建筑是在地面安装好升板建筑每层的楼板的内外预制墙体,然后一起提升的建筑。这种建筑方式可以加快施工速度,对于场地受限制的地方非常适用。
2、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为了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建筑产业化发展,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加强基础性研究工作,理清与完善装配式建筑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分析装配式建筑的全面推广会给现有的设计施工监理带来的深刻变化,制定相关政策来适应建筑产业的新变化,完善标准体系,加强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建立起一系列完整的生产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验收标准。实现装配式建筑从设计、生产到销售、售后服务的一整套产业过程中有标准可依;加强技术集成,加快推广步伐,建议将一些成熟技术纳入标准,强制实施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加大推广装配式建筑的科技投入,加快形成多种装配式现代建筑体系。
四、结语
我国已经有了一些代表性的预制装配式建筑项目和示范工程,装配式建筑符合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是我国房屋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