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生物学科作业设计

时间:2023-09-28 16:01:35

导语:在生物学科作业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生物学科作业设计

第1篇

【关键词】生物学科;生活化教学;实际应用性

生活即是课堂,课堂即是生活正是生物学科的一大特征,也是生物学科重要的魅力体现。生物学科是一门真正地来自于现实生活、来自于大自然的学科,我们人类本身就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作为21世纪的主流科技,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每一个现代化人才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将生物课本知识生活化,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入手来开展生物教学,不仅关系到生物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对于生物学科自身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毕竟,我们学习生物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它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关注身边的生物科学,努力推进生物教学的生活化。

一、注意采用生活化的导言

在一堂课中,导言的设计至关重要,导言设计的风格基本上就奠定了整节课的教学风格。面对生物这样一门生活化的学科,我们在设计导言的时候,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学生一眼看上去就能够产生兴趣的生活化的导言内容。例如,在讲到“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时,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导言: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长的比较像爸爸,而有的孩子则比较像妈妈,还有一部分的孩子既不像爸爸也不像妈妈,倒是比较像舅舅、姑姑之类的亲戚。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孩子的长相呢?今天我们就可以通过遗传和变异的学习来帮助大家揭开这个谜底。这个导言的设计从孩子的长相入手,听到这个导言以后,学生会不自觉地把它同自己联系起来,学生会思考自己长的比较像谁?为什么?有了疑问以后,特别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以后,会极大地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学生就会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有关“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学习中来。

二、积极吸收生活化的教学资源

生物教材是我们开展生物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根据生物科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所编撰的生物教材对于学生打好生物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教材上内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如果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活动的时候,仅仅以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料,这样,不但局限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范围,同时也容易使得生物学习显得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时候,可以大胆突破教材限制,积极吸收一些生活化的内容作为生物教学的资源。例如,学生经常接触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区环境等,就是我们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方向。在家庭中,一些食物的来源及种类,食物的保存与制作、家庭宠物的养殖、家庭成员的医疗保健、卫生习惯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把他们吸收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学校环境中,学校里的花花草草、学校食堂、宿舍的环境卫生等都可以作为生物教学的资源来利用;在社区中,社区的卫生环境问题、社区菜市场中的瓜果蔬菜、鸡鱼肉蛋、社区里的公园环境、池塘里的小鱼小虾都可以作为生物课堂的研究对象。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广泛利用一些报纸网络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来作为生物教学内容。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从身边的事物来吸取营养,丰富教学资源,可以使得生物教材能够与活生生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

三、作业设计生活化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通过课后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不仅如此,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中,还会发现很多新的问题,增长很多新的知识,因此,我们通常又把完成作业的过程视为二次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在生活化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也可以从实际生活出发,这样,不仅可以打破过去那种不是选择就是填空、不是填图就是计算的枯燥的生物作业形式,丰富作业内容,还可以增加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到环境污染给生物带来的影响时,我就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调查学校周边的污染现象,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然后再汇总调查资料,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分别研究一个课题,如汽车尾气对植物的影响、河流污染对水生物的影响、噪声对动物的影响等,然后每个小组以调查报告的形式把自己的研究结果交上来,再由教师认真批阅,然后评出最佳调查报告。这样的作业,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实际的用处,这样不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丰富了作业的内容,使得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调查总结能力、分析推理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有效推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

总之,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自然学科,它在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学好生物,学好这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异常重要的。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我们要在学生系统接触生物科学的启蒙阶段,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从生活实际入手,把生物科学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在生活化的生物教学中彰显生物科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亚松.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1年02期.

[2]王爱云.谈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上),2011年第10期.

第2篇

一、高中生物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理性思考

1 . 坚持用发展的观念看待评价对象—学生

学生是我们评价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新课程立足于为了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对高中生物学习的评价,应根据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形成的生物素养基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物课程基础,学习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评价的出发点放在每位学生的生物学习基础、愿望和潜能上,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由知识性、过程性和体验性三个维度组成的生物学科最近发展区上。生物学习过程性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物学习过程的充分优化和发展,而学生的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时间过程和曲折阶段,因此对必修、选修等不同学习阶段和模块要设定不同层次的评价目标。

2. 坚持用多元评价的观点评价学习过程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全新的视野引领我们重新审视以往的评价思维和评价策略,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评价学生的多元视角。依据多元智能的广阔性和开放性,我们确定的高中生物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和方式是:针对高中生物学科特点和学生心智发展特点,以课程三维目标为依据,积极实施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生物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不断更新学习方式,不断超越自我,以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等方面得到递进式或融合式发展。这些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纸笔测验、实验操作测试等量性评价和学习过程表现记录的质性评价。

3. 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继承传统评价方法

对高中生物学习的传统评价是一种终结性评价,评价的依据主要是标准化考试,评价的形式基本上就是考试与测验,评价的内容片面强调知识领域。这样的评价往往忽视能力与J清感等有价值的学科教育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生物课程评价时,我们在充分认识到传统评价方法不足的同时,也要理性而辩证地认识到,考试与测验对促进学生巩固生物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有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行高中生物学习过程性评价中,应将课程标准、教学过程和考试方法融合成一个整体,在内容和形式上,要切实改变传统考试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通过习题类型多样化,增加实践题和开放题的比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新信息的能力以及书面交流能力。

二、高中生物学习过程性评价的体系1.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高中生物学习过程性评价的视野应投向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绩效。为了切合生物学科特点,满足评价过程的简洁性,我们将反映高中生物学科素养的主要评价内容分为学习常规评价、课堂表现评价、融合式测验评价、实验素养评价、突出表现评价五个方面。学习常规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作业、订正等基本表现做出的;课堂表现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三基能力的发展,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融合式测验评价是指与课堂学习过程一致的随堂练习和阶段性测验等;实验素养评价在《生物1》(必修)和《生物2》(必修)中,主要是指基本生物实验知识、必要的生物实验技能、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的能力,从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操作、实验报告、交流讨论、合作意识以及实验态度等方面予以考查;突出表现评价主要包括在生物竞赛、生物研究性学习、创新意识和能力方面的优良绩效和表现。

2. 过程性评价的基本构架

(1)高中生物将把过程性评价作为检验学生学科学习效果的重点,让他们从这里起步,积畦步、集小流,印证他们生物学科素养的养成和发展。

(2)过程性评价表(见附表)

(3)过程性评价计分规则。

①计分总则:平时成绩满分为100分,每位学生起评分为80分,根据平时过程性记录予以加减分。

②加减分细则:

学习常规:作业一贯认真、规范加2分;坚持每个阶段进行主动学习反思加3分。反之,适当减1分一3分。

课堂表现:一贯专注听讲、思维积极加1分;经常主动交流与发言加2分;课堂笔记精当加1分;基础应答正确加1分。反之,适当减1分一2分。、

实验素养:初步形成良好实验习惯,实验态度一贯认真加1分;实验操作在同学中有示范作用的加1分;独立实验能力强,且善于与他人合作,受到老师公开肯定,加1分;每次实验报告完整、规范,加1分。反之,适当减1分一2分。

突出表现:生物竞赛获得省三等奖加5分,二等奖加8分,一等奖加10分;以生物为主题的研究学习报告,在年级做主题交流受到好评,课题组负责人加5分,其他成员每人加3分一5分,在学校研究性学习专刊上发表者主持人加10分,其他成员加5分一8分;善于发现问题,问题有一定价值,见解独到,加5分;常有创新设计,善于解决问题,加5分。

③两点补充说明:一是实行加减分时要有表现记录,各项扣分以该项目总分为上限,不出现负分情况。二是课堂小练习和学段测试均采用百分制,以便于计算机统计和处理。

3.过程性评价的方式

高中生物学习过程性评价,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评价中应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自我申诉,为使小组评价更加客观方便,每小组以6人左右为宜;教师评价以平时学生表现实录和绩效为依据,同时结合学生小组评价意见,当与学生小组意见不一致时,向该小组做出评价项目解释。

4.评价结果的使用

对学生过程性评价的结果将纳人新课程规定的模块学分认定结构和综合素质评定体系。在模块学分认定时,我们将学习过程性评价成绩和模块测试成绩各以60%、40%的比例折算成总分模块总成绩,总分满60分者方可获得两个学分。对总分低于60分者,若是过程性评价结果为主因,则必须进行重修或再选修;若是模块考查为主因,可申请一次补考,总分仍不及格者必须重修。在综合素养评价时,生物学习过程性评价成绩达到90分以上者,方有资格人围学习能力A级的评定。

三、高中生物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效果与反思1.有效优生物生生物学习过程

由于我们在学生进校后的初高中衔接教学中,就向学生解读了我们制定的“高中生物学习过程性评价内容与方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也清晰地认识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指针是将学习过程性评价作为检验学生学科学习效果的重点。教师不看重学生平时每一次检测的成绩,更看重学生平时付出了多少;不看重纯粹解题的能力,更看重有无解决问题和参与交流的主动性;不看重学生无心的错误,更看重学生有无自我调整的勇气。这就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生物的自觉性,提升了学生优生物习过程的自为能力。学生就主动将自己的奋斗目标从单一的关注考试成绩转移到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表现中来,交作业不再需要教师催促,订正作业不需要教师督促,实验报告较以往也更加主动与规范。

2.有效提高学生生物学科素养

实施学习过程性评价,大大促进了教师全面正确地理解生物学科的三维目标,有效提高了教师对三维目标的整体运行能力,也有效促进了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学生的学习不再更看重生物知识的记忆,而是更加关注生物知识的生成和理解;不再看重生物实验的趣味性,而是更加关注生物实验现象背后的成因分析和科学解释,看重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揭示生物变化的规律;不再看重探究题型的解答,而是更加关注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不再看重对课本知识以外信息的无谓记忆,而是更加关注对新信息接受与处理的能力;学生也不再表现得过于木呐和内敛,交流与质疑的表现力逐渐提高。在2007年的江苏省生物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奖人次超过以往任何一届。

3.评价方式受到师生普遍认可

第3篇

学科特点学生特点自主学习近些年来,随着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的不断发展和改革,以及教育工作者们对教育内涵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以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去面对自己平时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而去克服这些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逐渐地形成对自己终身有益的学习方法。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初中生物教学的自主学习模式。

一、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在现代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把传统的“教学”转变为“导学”。认真、耐心地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进而有目标、有方向地去引导学生学习。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思维不成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结合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以及被引导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设计一套行之有效的引导理念,进而在引导的过程中再逐渐给学生灌输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以及自主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去勇敢地尝试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并不是教师绝对的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也是自主性学习的参与者,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起到对学生监督和辅助的作用。传统的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自主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便是两者的区别。

二、建立小组机制,组织学生互助学习

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充分以学生为主体。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结合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可以把班里的学生合理地分成若干个学习兴趣小组。因为初中生物学科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大多是自然界中我们比较常见的生物,这样一来,笔者认为老师可以在每天的生物课后,结合第二天所要讲的内容来给每个小组布置一些需要实际观察操作的作业。比如第二天所要讲的内容是“花蕊的结构”,那么前一天的课后,老师可以让每一个小组都观察一种花,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种花的形状和结构描述出来,然后再经过小组讨论把意见统一。并把讨论结果形成文字,记录下来,要求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把每个同学的看法和小组最终统一的意见都交给老师,由老师对每个小组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分析和评价。这种方法切实可行,许多地区的学校都有条件来实际操作。

教师还可以定期的组织每个小组的同学进行郊游,把学生从教室内“搬”到教室外,这更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在郊游的过程中,与学生积极沟通所观察到的自然界的事物,并根据学生的理解特点来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清楚地理解这些自然界中的生物知识。这样的学习形式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乐意去自主的面对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性的作用,所有的学习过程都是在学生的自主操作的情况下完成的,教师只负责最终的纠错和解惑,而且区别于以往学生被动地被老师指出错误,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这个时候的学生是非常乐意倾听老师指出的意见的。在这样一个趣味性极强的氛围内,学生能够很及时、更容易地记住很多知识。这种情境教学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下去,自主学习的模式便被潜移默化地成功推广了。

三、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优化教学活动,整合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物学科本身有着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视性特点,而初中的学生年龄偏小,思维活跃、爱动这些特点也和初中生物学科有了一个可以契合的平台。教师在进行初中生物学科教学活动时,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用PPT的形式把课本内容里的花朵图片、动物的组织结构等更好地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来学习新的内容,然后教师进行提问并纠错。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潜意识里督促学生更加高效、自主的学习。

四、结合本地资源,利用实验室来进行教学

初中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学科特点结合本地资源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带学生到野外去采集上课所需要用到的动植物,并制作成标本保存下来,课堂可以搬到实验室里,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仪器和观察实验结果。在采集动植物、制作标本和观察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辅助者来参与学习的,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可以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同时,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以后,就会贯穿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始终,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学生自主学习的流程

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既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也是学习成果的受益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是辅学习的作用。时代在不断的革新,教育体制也在发生着变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的需要。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老师一味地说教,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青年学生是一个时代的希望,如果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在了萌芽之中,那么势必会影响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这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当下我们就要勇于去开发和完善自主学习模式,并积极推广自主学习模式,让它为这个闪光的时挥出更大的能量,让更多的适龄学生受益。

六、结束语

自主学习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使孩子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学习,而不是把学习当成一种压力、一种包袱。自主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质地培养,更可以保护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推动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部门也应该适应时展的需要,适时地改革教育体制,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单联强.让生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天地[J].考试周刊,2010,(56).

第4篇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对策

引言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施新课改,但是很多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对新课改倡导的生物教学方法缺乏正确认识,仍然采用自导自演的方式给学生灌输生物理论知识,这样的课堂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提不起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这种现状急需改变,要求教师在思想意识方面有所转变,要求高中生物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有所改变,不再只是追求成绩的教学目标,需要树立素质教育目标。高中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生物教学各个环节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高中生物学科的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形成的自然学科。任何自然学科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创新基础上。创新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因此教师应该重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课本上的实验操作过程,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提一些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问题,从而总结实验规律得出实验结论。此外,教师演示完成后,可以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包括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实验和总结实验结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信息和数据进行记录。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起辅助和引导作用,整个实验过程都由学生亲自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遇到任何问题,都需要学生自己解决,这就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和钻研,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生以后探究生物知识是非常有利的。

2.通过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是学生创新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和启发。教师可以提出一个生物问题,让学生从不同层次和角度思考,从而找到比较合理的答案。例如:给学生讲“胰岛素的作用”时,可以向学生提问“糖类在肝脏内的利用过程和胰岛素有何联系”?这些问题都是比较简单的,但是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启发性,有利于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此外,教师提问这些问题时应该重视创设科学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问题发生背景,不能将学生引向某一固定的答题方向,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

3.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实践作业

高中生物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征。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能解决生物理论教学问题,同时让学生操作一些实验。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课堂上操作的实验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关于课外实践的作业。学生通过课外实践,可以更透彻地理解生物理论知识。通过设计操作一些和教材内容相关的探究性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内涵和外延,从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设计和操作实验过程中加入创新元素,根据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总结规律。整个探究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外探究结果与其他学生分享,让学生在彼此学习和交流过程中获得进步。

4.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适宜的教学环境有助于更好地落实教学活动,促使各个教学环节顺利实施。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消除拘束感和紧张心理。只有学生在彻底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发挥自身创新潜力。需要教师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如果学生出现疲倦或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和课程相关的笑话、故事等,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被激发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科学的抽象性和复杂性较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科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生物基础知识,而且要尽可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文章从“重视生物实验教学、通过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实践作业、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等方面探析高中生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研究对高中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何兰平.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学周刊,2013,06:154.

[2]周燕莺.浅析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3,39:244-245.

[3]马灵轩.对高中生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才智,2013,23:170.

第5篇

一、让活动融入正课

让学生实际经历那些科学研究过程,从结果中获得知识。活动其实都是课本原有的活动,只是需要教师换个方式去引领。以细胞为例,教师如果按照教科书编排顺序去教的话,就会是先教细胞的发现与构造、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然后再带学生去实验室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但如果把整个教学流程反转过来,变成以活动为主的课型,那状况就会不一样――学生在还不知道细胞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去观察动植物的显微构造。使用的仪器可以是一颗玻璃珠自制成的单式显微镜,也可以用两个凸透镜和PVC管组成复式显微镜,甚至还可以使用雷射笔透镜做成手机显微镜来观察显微构造。

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项目学习模式下,学生通过自制的显微观察仪器,观察了动植物的组织,归纳出细胞是一个个有规则的结构,并且亲眼看到细胞里面有细胞核、叶绿体。之后,教师再利用学生的这些经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后才去教他们教科书里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才能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意义,同时也让学生经历科学家探究与学习的过程。

除了把正课和活动的顺序反转之外,还可以用切割和重组的方法,把活动安排在正课的教学中。比如说教科书在《血液循环》的章节里,有测量心搏、脉搏和观察小鱼尾鳍的活动。通常教师都是教完《血液循环》之后,再去实验室用一至两节课同时完成这两个活动。但如果换个方式,让学生先观察小鱼尾鳍血管,知道血液的组成,知晓了血液流动是单向而不是双向反复来回流动的,再让学生量自己的脉搏和观察自己的手部静脉,了解血液和血管,然后透过听心音来认识自己的心脏,在活动之间再穿插对于这些活动的解释,这样虽然教授的内容一样,但是调整顺序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也更为明显。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实验器材和实验室不足的问题,但教科书里的活动都要进实验室才能做吗?如果教师愿意摆脱实验室,其实很多器材都可以替代实验室的设备,甚至可以把实验器材个人化、实验材料微型化,例如利用点眼瓶装碘液、封口袋代替试管、饮水机的热水用来加热等。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作业;合理设计

无论哪一门学科,课后作业是否具有针对性内容,结构是否合理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后获得良好的课堂知识巩固效果。在高中教学模式下,课后作业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但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往往只是布置与课堂知识点相近的作业,而忽视了课后作业的教学提高作用,使得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和提高。从对高中学生的生物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往往作业完成情绪低迷,课后学习积极性差,情绪消极,导致生物作业的完成质量较差,严重影响教师教学。因此,笔者将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一些合理建议与看法。

一、深化高中教育理念,确立新型作业观念

高中生物教学要注重对高中学生生物知识基础的夯实,对学生生物知识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生生物观念的改进。高中生物教学过程务必要体现其多样性,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措施,更要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进行多元化布置,内容上形式多种多样,贴合教学目标与要求,结构上合理人性化,辅助学生巩固与提高。

在传统高中生物教学模式中,生物课后作业布置目的主要以巩固课堂知识点为主,而在学习能力的提高方面却有待改进。因此,在新型多元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要跟进教育发展潮流,在生物课后作业的布置过程中注重分层性、多样性、以及个体性。高中学校中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对教学难点的掌握与理解能力上也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个体化布置,帮助每一位学生解决各自的生物学习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业的布置并不是强制学生去机械地完成作业,而是要体现新型教育模式下作业的灵动性,让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高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更要使得学生在作业内容中发现生物学科的魅力,激发其深入学习生物知识的欲望。同时,生物作业的布置还要能够帮助高中学生逐步养成客观看待生物体、正确对待地球生物的价值观念,以科学的态度、严谨的思维去完善自我,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改进学习方式与学习观念,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二、高中生物作业现状与思路设计

笔者对高中学校的教学现状进行了一定时间的考察与分析,高中学校的生物教师数量过少,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一个生物教师所带的班级数目过多,导致生物教学效率差强人意,难以关注每一位高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状态。生物教师数目过少直接导致教师的作业批阅任务过于繁重,从而导致作业的批阅质量较差,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的作业布置积极性降低,通常会减少作业量一减轻自身的批阅负担。由于教师的课堂学生基础过大,使得所布置的生物作业模式过于整体化,通常每个班级的生物作业内容是相同的,极其缺乏教学针对性。

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对生物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与程度是不相同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根据不同的课堂学习状态来进行教学分层,作业的布置也要贴合分层教学理念,使其能够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习效果。但是,过于整体化、模式化与笼统化的作业内容不仅不能够帮助每一位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甚至还导致作业抄袭现象的发生,严重阻碍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笔者认为,高中生物作业的设计要体现结构合理性、内容科学性与个体性,生物作业的布置要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点,让学生们在各自固有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巩固课堂知识点、提升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首先,布置作业要注重夯实生物基础,其次作业结构要多元化和分层化,最后生物作业的布置要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拓宽视野、发散生物思维。

三、高中生物作业的设计方法

(一)布置对比性、概念区分性作业

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知识点数量较多,且形式杂而乱,许多生物知识点相互联系,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对许多生物知识点产生了概念混淆不清的现象,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在课后布置对比性、概念区分性作业,让学生能够及时区分生物概念,有效提升生物学习效果。

比如,在单细胞动物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堂上发现有的学生对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概念混淆不清,因此我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将作业内容分为两大类,让学生分别从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两方面进行思考与探究,巩固我在课堂上所讲的区分方法,提高对概念差异点的掌握能力。

(二)布置生活实践性作业

众所周知,学生生活周围遍布着各种各样的生物体,教师可以在高中生物课后布置生活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们在课后积极观察相应生物的特征与成长过程,在观察的过程中巩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重点。

比如,在布置高中生物课程《植物生长的动态过程》的课后作业时,我针对此单元的教学实践特殊性,在课后布置了生活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们在家中或在公园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动态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例如颜色变化、大小变化等等,辅助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高中教育是新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重要体现,教师一定要关注每一位高中学生的生物学习状况,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体现分层性、多元性与个体性,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效果,促进课堂教效率的持续性提高。

【参考文献】

第7篇

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社会责任是指: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社会息息相关,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参与个人和社会事务的讨论,用自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和判断事务,培养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乐于传播生物学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习惯,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经济的发展,树立建设祖国和家乡的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物学科、关心和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

1.教材分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的内容。本节主要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等内容。

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以及膜电位变化曲线与离子运输是比较抽象的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新课的时候一部分同学理解不透彻,导致不能很好地运用这部分的知识点解决问题,也无法运用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生命现象。所以本节复习课中,兴奋的传导、传递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运用相关知识阐明电位形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神经冲动的传导和传递增强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在讨论探究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神经调节的重要作用,明白、镇定药和兴奋剂等药物的作用,了解的危害,渗透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悟自己所能肩负的社会责任。

3.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由于本节课内容重点、难点众多,且大多数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本节课采用“学习前置,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将导学案提前发下去,让学生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完成导学案上所有的预习问题,并且尝试探究几个重难点问题。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纠正导学案中出现的错误,并统计出出错率最高的几个知识点。

(2)导入:展示本节课所学所有知识的网络图,简单介绍本节课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点,然后根据学生统计的出错率最高的知识点之一――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过程,播放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过程的视频,请学生认真看完视频后回答导学案上的相关例题。

设计意图:利用刚看过的视频解决问题,理解并学会运用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形成这个基础知识点。

(3)探究问题:请根据看过的视频讨论探究问题1膜电位变化曲线与离子运输以及探究问题2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给学生5分钟时间讨论,并请小组代表分别讲解自己对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

讲解完毕,请其他同学质疑或者补充。有质疑,再请刚才讲解的那个小组派代表来解决这个质疑,解决不了的,请其他小组回答。所有同学都解决不了的,老师再追问引导大家思考,将问题的本质通过层次化的问题暴露出来。最终复习这个知识点,达到彻底理解。

设计意图:利用看过的视频解决后面的重要知识点,应用了视频中的知识点来解决问题,促进对该知识点的理解,促进学习的发生。及时做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体会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也可以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神经元的膜结构决定的,神经冲动的传导与传递也是由神经元的特点和突触的结构决定的,可以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中的结构与功能观。

(4)当堂检测:请学生完成导学案上对应的当堂检测,并及时公布答案。请大家思考自己的错题并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巩固学习的效果。

(5)总结:给出兴奋剂、麻醉剂和的图片,请同学们课后分析这些神经系统的药物是如何起作用的。为什么吸毒的人难以戒除毒瘾?这些如何打破人体的稳态的平衡?再次请学生思考稳态与平衡观、结构与功能观。

布置作业:总结知识框架图、总结高考常考的题型、总结错题;搜集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并分类、宣传的危害;了解神科医生的工作。

4.教学反思

第8篇

【关键词】生物学;新课标;生物科学;新教材;生物多样性

作为一门以实验以及实例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无疑具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因此,想要学好这样的学科,运用我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的灌输模式教育是不行的。所以,新课改下的生物学科的教与学必须化教师主动为学生主动,让学生在不停地实践以及自主探究式学习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求实的态度,同时,也能够培养出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一、明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对于教师教学的施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教师,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够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而现在,新课改之下,相对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所拥有的教学理念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填鸭式的灌输式教育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呆滞而死板,尤其是对于实践性以及科学严谨性要求都比较高的生物学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很有可能不但会达到不理想的教学效果,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这种枯燥乏味的学习中,会让学生渐渐地失去对生物的学习兴趣。而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主要就承担一个引导以及解惑的角色。在课堂上,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实践以及自主探究进行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达到全面提升教学效率的目的。所以,在新课改的催动下,传统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摆脱传统而落后的教学理念的束缚,努力学习现代先进科学教学技能和方法。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实践、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以及自己提高,通过不断学习来强化自己,做一个新时代合格的人民教师。只有这样,通过不断的努力实施创新教学,逐步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及时将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教师才能够彻底地融入到新课改的新的教学理念之中,才能够引导和带领着学生进行更好更高效的学习。

二、新课改下的生物学的教与学

1.教师的教学

对于教师的教学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生物学有了足够的兴趣之后,才能够有效地配合好教师的教学,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而对生物学来说,应该通过什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通过合作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以及实验的实践中来,之后通过让学生们之间相互激励和合作来激发彼此的学习兴趣,也只有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才能够事半功倍。

比如,在学习植物,讲述花的结构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就是照本宣科,将书上的内容跟学生解释一遍就行了,有的教师可能会拿花的标本来让学生们研究一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大部分的教师都是填鸭式地讲述一遍就完事,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这就算是结束了本段知识的学习,可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会高吗,很明显不会。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下,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教学方式:在讲述该段知识点前,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前作业,让学生们先通过预习,自己了解一下该段知识的大概内容,然后,教师再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到外界观察各种花的结构,把每一组所发现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记录下来,有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将花采集回来当作样本。最后,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彼此之间进行探讨和比较,交流自己的所得,指出彼此的可取之处以及错误之处。最后,在学生们探讨完毕后,教师再针对学生最后的总结做出一个点评以及指导,同时解答学生们的疑惑,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于知识的理解。

2.学生的学习

以往的学生的学习,基本上都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被动地完成作业,被动地进行预习,而在新课改之后,提倡的却是以学生为主动,学生自己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的学生的学习,主张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学习,让学生们可以在自由而又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式学习。而教师,则由以往的课堂主体转为辅导的存在,当然,这也不是说教师就失去了他的作用。相反,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之下,教师的作用更加重要了。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设计讨论的情境,为同学们设计应用试验,同时,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引导着学生进行自主探讨,毕竟,初中生的自制能力有限,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以及辅助,很有可能就偏离了学习的主要宗旨,这样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更加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另外,除了已经提到的合作式学习以及自主探究式学习之外,学生还可以借助当前发达的科学技术,从网络上获取可以应用的资源,也可以在互联网上跟其他人进行探讨和交流,扩大自己的眼界。这样,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以及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一举两得。

三、结束语

作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生物学科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现在生物学已经列在了主要学科之中,对生物学的教学以及学习更是不能够轻视的。因此,在新课改施行之后,作为生物学启蒙教育的初中教师而言,必须尽快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到新的教学理念之中,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实践;课程改革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Michalell.Posner)的研究表明,“如果一位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的著名论断。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约翰•杜威(JohnDewey)最早认为,最好的思维方式是“反思性思维”,它是“对某个问题进行反复的、认真的、不断的深思”。我国著名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对于教师来讲,反思非常重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者认真反思如此重大的教育变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程改革的实践成果

(一)教学模块概念的运用

生物教材不再像过去那样称全一册、上下册,而是分成必修(三个模块)和选修(三个模块)。每一个模块都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这样易于教师设定明晰的教学目标,整合相应的教育资源。既便于学校进行课程安排和管理,又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规划进行选择,增强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高中生物六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有学科内的逻辑联系,开设顺序也可选择,方便了教和学。每一模块学习结束后都有学分认定的过程,学分认定兼顾了学生学习的方方面面,对学习情况做出一个相对完整的评价。从课程层面来看,教材各模块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要素体现完整。

(二)三维目标意识的加强

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们提高了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如明晰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根本区别、知道了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确立了以生为本的目标理念、明确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体现等。教师的教学的三维目标意识进一步加强,改变了过去那样只重视对学生生物学知识的传授和生物学技能的培养,在教学中,还关注学生生物学学习的过程以及生物学学习应掌握的一些学习方法,并注重学生对一些生物学科思想、生命价值情感、生产生活价值的感悟和积累等,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整体化、立体化。

(三)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

新课程重视学生成长的发展性、过程性和生成性。课堂教学中不仅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注重得出结论的过程〔1〕。教学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设定。生物学科的教学的过程性学习非常重要,如生物学科的实验多、学习实践活动多、科学探索成功的例证多,要想学会必要的实验技能、掌握归纳分析演绎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就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体验,在学习、内化中增强科学素养、领悟科学精神、涵养科学情怀;生物学的知识非常丰富,学生只有经历自主梳理、网路建构的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为知识的应用打好基础。

(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许多重要的发现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史、遗传物质探索的过程、生长素的发现等事例的分析,可以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对比、学会分析,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染色体数目的最终确定、促胰液酶的发现等事例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质疑创新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很好作用;遗传病的调查、生态模型的构建、微生物的培养实验等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为学生接触社会、关爱自然、学会观察进而探究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五)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生物学科的特性之一就是生命性,课堂教学要体现学习主体———学生的生命性,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成为生命与生命对话的场所。课堂教学不仅目标的设定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去经历、去体验,特别是生物学中的实验探究、科学研究的历程分析必须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并将教师的角色定位于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

(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高中生物适合探究式学习的内容很多,除了实验探究之外,还有很多实验数据、实验结果也适合进行阅读分析探究,如分析能量流动规律的赛达伯格湖、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构建等;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更多,分组、分工、让学生学会合作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前提,精选适合开展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合作学习节奏的把握及点评是提高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生物学科知识点多,接受式学习仍然是必要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目标全面达成的关键。每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内容而异、因学生而异,适时适地地选择应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七)课程评价方式的完善

一是用学分管理课程,强调学习时间的保证、学习内容的覆盖、学习过程的表现、学习质量的高低,体现高中教育的大众化、合格性和全面性。二是强化过程性评价〔2〕,关注过程性教学目标的达成。三是强调评价的即时性。四是将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和综合性。

(八)不同版本教材的使用

长期以来,生物教学使用的教材只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种,没有其他的选择。课改后教材呈现多样化,有的地区选用苏教版,有的地区选用人教版,但无论选用哪一版本的教材,考试说明只有一个,而考试说明是遵循生物学科课程标准制定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编写时也都是遵循国家统一的学科课程标准,只是组织的素材、呈现的方式和设计的活动不同而已,在教学中,教师逐渐习惯于以一种版本的教材为主,并参考另一版本的教学素材,并且树立了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某种教材来教的观点,最核心的还是对学科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九)学科前沿知识的渗透

新一轮课程改革生物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将生物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存在问题、引发的争论等渗透在教学内容中,如《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中的克隆技术、转基因食品、试管婴儿、基因“身份证”、胚胎干细胞、基因治疗、单克隆抗体等内容,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木村资生的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生态工程建设的模型、精准农业等知识的介绍,即便受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限制,有些新进展不在正文内陈述,会在后面的继续探究、知识海洋等栏目内介绍。让学生学习的知识与时代同步、与发展同步,对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跟上时代的步伐。

(十)教师专业成长的推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展现的知识内容、教学形式和管理方式都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教学的技术和手段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手段让一线的生物教师深感专业成长和发展是那么的紧迫、那么的急需、那么的重要,要自觉学习、自我学习、自主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深化、在深化中超越,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助推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二、课程改革的实践困境

(一)教学深度难以把握

由于教材内容有一定的开放性(正文后面有不少拓宽和加深的内容)、不同版本教材组织的内容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得生物教师在教学深度的把握上有较大的困难,如半自主细胞器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内遗传物质复制的区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特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等到底应讲到什么程度、要不要进行深度挖掘、是否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隐患等很值得研究。

(二)探究活动难以落实

新课标教材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有些活动难以落实。如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材料鸡血的采集是一大困难,SARS后菜场禁止活禽宰杀,何来鸡血?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由于受超净工作台数量的限制,要想人人动手来完成此实验是需要很长的周期的;一些课题研究,限于时间、高考压力、评价导向等因素,很少有学生肯在这些方面有过多的投入。

(三)教学课时难以保证

生物教材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设定为36个课时,而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和探究活动需要完成且比较费时,即使36课时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受生源质量、教学内容和作业处理等的制约,完成实验是非常紧张的,更何况现如今假期颇多且不允许补课,要高质量地完成模块教学任务是有很大难度的。

(四)课程评价难以实施

新课改评价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操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由于学生的数量多(多数每班54人),生物实验时教师对那么多学生进行评价是很困难的;过程性评价的内容多而繁琐,生物教师带的班多,有那么多的作业要改、那么多的学生需要辅导,还要备课、准备实验等,过重的负担很难让教师坚持下去。

(五)课程选择难以自主

由于我国高中办学的体制和机制的限制,高考及选拔人才手段的单一,目前虽大力提倡尊重学生的课程选择权,而实际学生选择的空间却有限。如选考生物的学生按照江苏省高考要求必须选选修一模块《生物技术与实践》、选修三模块《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别无他选,因为高考除了考必修的三个模块的内容之外,还会考这两个模块的内容,没有选择性的内容。再者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均有限,学生也很难选到高质量的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六)课程理念难以深化

课程改革之初的培训轰轰烈烈,但其后的学习提高要靠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相当多的教师因受艰巨的考试任务的限制很难去自觉学习和深化理解,以致对课改理念、方法的领会一知半解。例如,将合作学习简单理解成相互讨论、三维目标理解成三个目标;将生物教材中不适合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内容进行探究式教学、将过于简单的内容用来合作学习;只关注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将教案上写的目标和完成目标的措施以及对目标的评价分离脱节,根本体现不出教、学、评的一致性;模块教学只关注教学的进度安排,而不从课程的高度来谋划教和学的安排,等等。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启示

(一)政府层面

1.措施要得当

课程改革既要传承又要发展,而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就成为一种必然,但有些改革措施必须要考虑我国的实际。如走班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每个学校、年级、班级人数相比发达国家是很多的,在这种情况下选科走班无论是课程开设、教学场地安排、考试安排还是教学班级管理等,都会引起相当程度的混乱,如果采用小班化教学,走班的效果可能就会好些。

2.关系理顺当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必须理顺各种关系,统筹规划,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课程选择权,除了国家提供的课程之外,还要考虑到校本课程开发难度较大的实际,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我国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几乎是分设的,有些课程开设的软件、硬件条件不同类型的学校互不具备,要考虑一定基础上的分流,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当前不少学校只教高考要考的知识,国家的课程方案得不到落实,配套的教育立法、督导工作应该及时跟进;要研究高考选拔与中学教学之间的衔接、过度和甄别,让高中教学和高校选拔都能得到良性发展。

(二)学科层面

1.要求具体化

学科三维教学目标的叙写和界定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是困难的,课程专家要在研究中适当展开并加以明晰,以便给教师有一个参照;教师要明确生物学科最重要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具体到每一节的内容,教学的要求有哪些,学生的学科学习要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合格、良好、优秀,学业水平测试各等级具体的要求到底怎样,事先了解到这些,不仅教学的评价有参照,考试的等级要求也明了,教学的针对性就增强了。再者,每一模块就是一门课程,其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具体内容需明晰,实施起来也要强调一致性。

2.关注可行性

学科教材活动的编排要关注可行性,特别是生物实验的材料、器具、场地等硬件条件的配备;过程性评价的项目设计要合理,既要突出重点、关注导向,又要关注评价的理论性和可操作性,切不可脱离实际;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也要符合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际,不能盲目追求宽、广、深,要充分考虑有效落实的各种因素;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学校课程实施的条件等紧密结合起来,要强调有效果、有效益的课程改革。

(三)教师层面

1.善于做总结

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要正确认识成绩与不足,正确分析原因与问题,只有认真总结、深刻反思,才能真正找出问题,才能改进不足,才能坚定改革的信心、激发改革的动力,从而才能让自己全心全意的、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改革大潮中来,做出应有的成绩,让改革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使教育更好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勤于抓学习

课程改革永无止境。教师不仅要把上一轮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吃透、搞懂,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研究成果、掌握新的方法,不断让自己的思想、方法、行动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学习的深化离不开研究,要从课程的高度去理解生物学教学,从核心素养的高度去思考学生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从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去思考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社会责任感的高度去思考生物学教学的社会价值,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如粮食、人口、资源、污染、健康、医疗等问题的高度去思考如何展现生物学科的巨大魅力等,这些都是值得重视、学习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