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时间:2023-09-28 16:01:36

导语: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现代城市公园景观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 G246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公园景观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公共绿地重要类型,是市民接触自然、放松休憩、陶冶身心的主要场所,不仅具备营造城市景观、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而且能够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实现城市的环境调控。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建设应当在满足城市发展和市民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公园景观规划的理论经验,依照景观规划的原则,提升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建设质量,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美丽中国在生态环境方面提供一个最佳的样本。

一、城市公园概述

1、城市公园的相关概念

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由政府或公共团体建设经营,供公众游憩、观赏、娱乐等的园林。——《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J217-2002)

“城市公园是城市非灰色地带的功能性的公共绿色空间。”——美国奥姆斯特德

现代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景观应与城市融合为一体,是将自然生态融入城市的核心要素。它有三方面的作用,一是作为城市文化艺术的载体,反映了城市的精神层次,体现了当地特色城市文化及价值等。二是改善城市的环境,不论是生态上还是美学上都提升了城市的品质。三是给人们提供了交流、休憩、娱乐的场所。

2、城市公园的起源

在中世纪及其之前的城市并不存在任何城市公园,当时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是防卫。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阿尔伯蒂首次提出了建造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创造公园用于娱乐和休闲,此后公园对提高城市和居住质量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所认识。

历史上就城市公园发生的源头有两种说法: 其一,在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将没收的封建领主及皇室大大小小的宫苑和私家花园都向公众开放,统称之为公园。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正式诞生。 另一个源头源于社区或村镇的公共场地,特别是教堂前的开放草地。自从1858年纽约开始建立中央公园以后,全美各大城市都建立了各自的中央公园,形成了公园运动。

而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则起源于美国。由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1822-1903)提出在城市兴建公园的伟大构想,早在100多年前,他就与沃克(1824-1895)共同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1858-1876)。这一事件不仅开创现代景观设计学,更重要的是,它标志着城市公众景观的到来,从此公园成为大众休闲游憩、愉悦身心的公共空间。

3、城市公园的分类

按照国际惯例,公园可分为城市公园和自然公园两大类。其中,自然公园是指大规模的森林公园和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随着城市绿地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变化,城市公园绿地出现了许多种类,尽管目前世界各国对城市公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系统,但许多国家根据本国国情确定了自己的公园分类系统。

(1)国外城市公园的分类

美国城市公园分为12类:儿童游戏场;近邻运动公园(近邻休憩公园);特殊运动场,如:运动场、田径场、高尔夫球场、海滨游泳场、露营地等;教育休憩公园,如:动物园、植物园、标本园、博物馆等;广场;近邻公园;市区小公园;风景眺望公园;滨水公园;综合公园;保留地以及道路公园及花园路。

德国城市公园分为8类:郊外森林公园;国民公园;运动场及游戏场;各种广场;有行道树的装饰道路(花园路);郊外的绿地;运动设施和分区园。

日本城市公园的分类系统是以法律和法令的形式加以规定的,如:《城市公园法》、《自然公园法》等法律、法规。根据《都市公园法》将公园绿地分为7种类型。

其中包括自然公园的3种:①国立公园;②国定公园;③自然公园;城市公园的4种类型:①居住区基干公园:A儿童公园、B近邻公园、C地区公园;②城市基干公园:A综合公园、B运动公园;③广域公园:具有休息、观赏、散步、游戏、运动等综合功能,面积50hm2以上服务半径跨越一个市镇、村区域,要均衡分布;④特殊公园:A风景公园、B植物园、C动物园、D历史名园。

(2)我国城市公园的分类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1],将城市绿地分五大类,包括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其中公园绿地又可分为五类,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绿地。

其中:

1)综合公园:指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综合公园包括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

2)社区公园:指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社区公园下设“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两个小类。

3)专类公园:指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的休憩设施的绿地,包括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历史名园、风景名胜公园、游乐公园、其它专类公园等。

4)带状公园:指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休憩设施的狭长绿地。

5)街旁绿地:指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

二、目前我国城市公园景观的现状分析

1、景观性普遍不高

城市公园是美丽中国在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由于原来早前建造的城市公园大多处于围墙之内,目前现代园林理念也没有充分得到体现,虽然历经多年,但绝大部分没有经过后续的提升改造,普遍存在景观性不高。

2、重硬质景观、轻植物生态

重视硬质铺装景观及园林建筑的建设,轻视植物生态的建设,这是目前我们在城市公园景观营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状。另外受西方园林的影响,机械简单地照搬西方园林的理念,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气候环境的差异,往往设置大面积的广场铺装,忽视绿化植物的配置运用,公园内植物配置也比较单一,应用植物品种比较少,色彩不够丰富,城市公园营造中的生态多样性远远不够。

3、景观规划设计缺乏个性与特色

大多数城市公园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缺乏对立地环境和地方文化的深刻理解,在景观设计过程中缺乏独特的创意,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公园中都没法能够让游客耳目一新,也没有能在游客心目中留下深刻记忆的景观。因此我们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的景观才会有的灵魂和生命力。

4、营造养护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城市公园在景观营造过程中对世界上先进的营造技术运用往往比较少,如在硬质景观中大面积应用花岗岩材料,很少运用生态环保的材料;植物种植土壤改良技术运用几乎空白;栽植植物很少应用容器苗;植物栽植后生长调节剂的应用很少,植物生长恢复慢,在很长时间内形成不了相应的植物景观,还有后期的植物养护和景观改造提升投入不足,一个优秀城市公园景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跟后期的养护水平和不断的景观改造提升是密切相关的,比如美国的长木公园、加拿大的布查得公园及荷兰的库肯霍夫公园等都是经过近百年的不断提升改造才形成今天这样让人神往的景观。而我们的城市公园最后整个公园的景观效果往往只停留在景观效果图的视觉效果层面上,而没有真正落地成景。

三、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实现整体性规划

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时,应该以公园整体规划为基础,实现对城市公园景观的综合设计。通过对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整体规划,协调城市公园和城市的关系,使景观的规划建设在实现公园功能的基础上,发挥对城市绿化及城市形象建设的作用。

在对城市公园进行景观规划时,将其作为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键环节,从公园景观建设的整体性出发,以公园的性质、位置和规模为主要的参考对象,采用功能设计、生态设计、空间设计的方式将整个公园建设打造成一个协调的有机整体,并与城市的规划格局和城市特点相结合,充分的发挥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作用,实现其塑造形象、改善环境和优化空间的功用。

2、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不仅要适应公园所在地人文环境的特色,还要结合公园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和规划过程中,要将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审美特点等人文特点和水土环境、空间环境、动植物类型等自然条件统一纳入设计的理念之中,使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既能实现人文上的和谐统一,又能做到对自然环境的稳定发展,从而降低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工作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在保证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结构统一的基础上,使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能够得到市民的观赏和认同。

3、坚持以人为本

在进行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时,要注意强调人与自然的充分接近,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因此,在进行景观规划时,必须适中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的原则,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多向互动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中心,把人作为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主体并予以重视,通过体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满足人们在当今社会里日益丰富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使现代城市公园的景观建设更加有利于服务于城市居民。

四、城市公园景观营造的规划目标

对于现代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应当做到公园的建设具有开阔的视野又体现出层次的简约。要实现公园景观具有鲜明的特色,首先要注重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不应过于封闭,也不用过于追求大气势与大体量,而应强调以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景观设计为主。在景观的创造上注意刚柔结合,空间设计保证开合有序,景观规划注意宜透则透、宜闭则闭,使视线在公园内能够相对通透,实现公园与城市大环境融为一体的效果。

在进行城市公园的设计时,应当强调尺度和空间的亲切宜人,在设计上讲求空间大小、开合的对比,并对比例和尺度进行控制,不要刻意的追求大,而应当充分考虑多层次的需求,追求适宜的尺度和亲切感。

因为现代公园的景观环境设计是要满足市民的需求,而市民进入公园绿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休闲,因此对公园的设计不仅要创造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观赏景观,同时还要具备游憩等功能,使人们在公园中自由活动时,也能够满足赏景、休憩与交流的需要,使身心全面的得到放松。

人们对城市公园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也是渴求对自然的向往与回归。公园景观的绿化质量是其中影响功能实现的主要因素。因此,公园绿地的设计要注重对植物的选择,在其形态色彩和不同季节的变化配置形式上实现多样化,不断的追求创新。

五、城市公园景观的布局形式和功能分区

1、公园景观的布局形式

我国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通常受传统建筑设计的影响,为了显示出整齐开阔的气势,在布局上通常讲究的是轴线对称的特质,以强调对称的美感。在规划中大多采用整齐规则的几何形体,特别是北方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经常采用这一形式,体现出规律、秩序与均衡协调的美感。

有些城市公园景观的建设中,由于受到自然地形和地貌的条件限制,在规划模式上采取的是依自然环境而建的自然式布局。这样的布局方式使得公园景观的设计不用拘泥于主题与重点的硬性规定,可以采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进行自然式布局,使得公园景观与所在地的自然地形,以及周边的建筑环境实现整体性的匹配,具有灵活布置的特点。

除了以上两种之外,在大型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中还会采取混合式布局形式,即在强调景观设计大格局对称相似的基础上,对细节部分采取自然式布局的模式,追求的是一种展现曲径通幽、活泼玲珑、欲扬先抑的特殊艺术效果,体现了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和设计的和谐自然。

2、城市公园景观的功能分区

在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中,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对不同区域进行功能区的划分。

对公园文化娱乐区的规划,因为人流量较大且人口较为密集,应该尽量设置在公园的出入口附近,在区域内设置游乐场等公共设施,并利用植物隔离物如植物墙等对文化娱乐区进行隔离,使其与周边人文环境能够实现巧妙的融和。

在城市公园中应该同时规划安静休息区,以供市民观赏和休闲,对于安静休息区可以选择山水、雕塑或树木、地形来构成景观建设,使公园的环境达到静谧的效果。

此外,在现代城市公园中应当规划建筑小品,包括椅子、凳子、桌子和遮阳伞等休息性小品,或者是各种景墙、景窗、喷泉等装饰性小品,还有指路标牌、导游图板、布告板等展示性小品,这些建筑小品不仅可以满足市民在公园内的不同使用需求,也可以通过精心的设计,在公园景观的建设规划中构成靓丽的风景。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公园景观环境的营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城市公园景观的设计和建设也要不断地提升层次和品位。城市公园景观作为城市绿化环境的主要内容,对城市的形象也具有象征性的意义,也能满足市民欣赏、休憩的需求。进行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建设时,要在坚持相关原则的基础上,做好规划的细节和要点,对原有的自然生态进行保护和利用,并因地制宜的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使城市公园的景观营造都能具有独特的个性和特色。在设计中实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融合,将公园景观与周边环境结合起来,使之能够融入到整个城市的环境中,创造出协调共生的城市环境。在满足人们更高的观赏需求与 精神享受之外,提高城市公园对创设优美环境的作用,促进城市公园建设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崔昆仑,徐颖.浅谈城市公园规划研究[J].山西建筑.2007,21

第2篇

关键词:声景观;城市;环境噪声;控制;应用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园作为现代城市中市民休闲娱乐与亲近自然的重要场所,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是五感(五感分别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集中体现,而当代设计界一直以视觉景观为“中心”只停留于视觉要素的层面,常常忽略了听觉、嗅觉等感官要素对人们认识和感受景观的作用。

一、声景观对营造城市园林景观的作用

城市空间经常会借用中国画中的技法去体现空间尺度关系。开阔的草坪作为设计中的“留白”成为交流、活动、休息的场所。如果你惬意地轻卧在绿油油地草坪上,闻着泥土的清香,树叶发出地“沙沙”合奏声作为背景,更能使人有身在郊野、远离喧嚣、缓解疲劳的感受。重庆中央公园的阳光大草坪便是这样一个景观。大草坪总面积300亩,是公园的中区,在大草坪上可放风筝、野餐、艺术展示、假日露营、观鸟等;北区是超大喷泉,约2万平方米的喷泉阵,两侧遍布香樟林等绿色植被。南区是游镜湖观原生态景观,衔接了一条600米长的节庆大道,两侧是高大的乔木群银杏、桂花作为背景,模仿自然森林,使草坪,树群及镜湖山色构成不同的层面,角度变化的生动图景,从而让空间更有开阔之感。

中央公园

1、封闭空间

在人们饱受城市喧嚣,向往一个安静的可以独处的封闭空间的时候,城市公园中一条深入密林的小路,蜿蜒曲折的尽头有一处凉亭,旁边隐隐传来潺潺的流水声作为背景,无不让人有一种静谧清幽的感觉。人们也可以利用声音的反射作用,给人以意识上的回馈,由此可以微妙的体会到空间的尺度变化。

2、空间组织序列发生变化

城市公园中的活动主体有两种:一种是有组织性的活动者;第二种是无组织性的游览和休息者。声音景观的设计要关注到活动者对空间声音的舒适度的要求,如果不考虑到对空间序列的有序组织,而是由活动者自由发展,很容易使有组织的活动群体与无组织的活动群体、有组织的活动群体和有组织的活动群体之间相互干扰。重庆的嘉陵公园是一个邻里公园,与观音桥步行街相连(观音桥步行街地处重庆市江北区,是中国著名商业街,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最宽敞、绿化率最高达40%的步行街,城市景观公共空间面积达20万平方米,步行街由占地3万平方米的商业建筑及一条长400米的商业步行街组成。是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目前重庆规模最大,业态最丰富的购物广场)。但也有慕名而来的游览者,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嘉陵公园内有组织的群体活动时间大约在早上5:30―7:30,晚上7:30-9:00。时间上与游览者相错开。活动类型主要有太极、合唱、坝坝舞、健身操等等,各个活动都有伴奏音,而且还有音乐喷泉声,但是能在公园中互不干挠的原因是设计者有力的利用了此园中起伏的地形,小品建筑的分隔、植物作绿篱等各种手法划分了空间区域。

嘉陵公园

3、渲染主题的氛围

营造氛围一直是中国园林追求的一种境界,而声景观正是利用声音信息来创造主题景观氛围的一种手段,通过声音的营造能促进意境的表达。位于德国柏林的犹太人纪念馆,有一个叫做“落叶”(FallenLeaves)的地方。在这儿,地上厚厚铺满的不是自然界的轻盈美丽的落叶,而是由一万张铸铁做的人脸。每一张脸都是一副惊恐的表情,大张着嘴,好像在痛苦的呼喊。所有参观的人们都沉默不语,唯一能听到的声音是有人在这些“落叶”上走动,发出的金属碰撞的nn的像脚镣的尖利的声音。

对于视力低下的人来说在公园中游览变得有些困难,在无障碍设计上可以与声景观中的信号声相互结合,使之在听觉上来识别方向。丹麦的PindstrupCentret是一个以增进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交流与教育的机构。在设计户外运动场所时,根据不同树种在风中发出的声音有许多微妙的变化这一特点,在不同的活动区域设置不同的树种,从而帮助那些听力特别敏锐的视力残障儿童能够自我定位,并能够更快速地识别植物的种类。

二、声景观设计

声音景观原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充分的使用声音在整个环境规划和设计中,让声音与环境有机的协调统一起来。在传统意义上的声音设计过程中,主要是靠人工拟声。在目前来说,声音景观设计在环境设计中越来越被人认可。第二,从手法上来讲。对于声景观设计手法而言,其主要可以分为正、负和零三种方法。正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在原有的声环境中设计添加新的、合适的声要素;负设计来说,就是讲对声环境中与环境不协调的、不必要的、不被希望听到的声音的噪声要素的去掉,保持整个环境的和谐。而零设计,不是说不对环境中的声音设计作出任何的改动,而是对原来的一些声音进行保护,或者不做修改或变动。

三、声景观定义

声景观由声和景构成,它主要是相对于视觉景观来说的听觉景观,重点在于听觉的风景。根据秦佑国教授的研究理论,将声景范畴确定为三个主要部分,通过视觉感知环境的过程中的声音作用;在倾听声音过程中,景观作用非常重要;声音景观设计在园林景观中,不单单只是用了来自自然的声音。还包括了人和声音的协调统一。我们在进行声音景观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先对设计的环境有着明确的概念。

四、声景观和传统意义上的声的区别

从单一到整体的有效转换过程中,人们可以在清晨漫步时倾听到小鸟的叫声,它与朗朗读书声、沙沙树叶声以及晨练声和各种声音,共同组成了人们的感受与品味。同时,从传统的孤立到现代的联系,有效转换着从喧嚣烦恼的城市到幽静咸淡的山谷幽林,声音景观设计可以使其达到相同的效果,也可以看出声音和感官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连性。从物理上来说,声音景观设计其实是对声音的一些物理量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说计算、测量声压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声音的社会性、环境性以及历史性特增。因此,对于声音景观设计来说,需要对声音的多重特性进行探究。根据个体之间的差异,为其附加差异性文化价值内涵。

五、设计案例分析

居住区声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以郑东新区中央特区(重庆保利爱尚里)为例,对居住区的声景营造深入的探究,声景观规划设计即应用各种声音要素,通过对相应的环境进行特殊的规划,最终达到所有景观间协调统一的目的。实践中可以看到,它主要以视觉设计为中心,在合适的基础上引入声音,通过对环境中本来存在的声音的研究,需要达到使人听了和谐,环境视觉感官上平衡跟协调相互作用,实现空间与景观之间的有机协调。首先,生物声丰富。实践中可以看到,因住宅区内的存在着的绿地斑块分散设置,用乔、灌、花以及草多层次植物配置,营造复层式植物景观绿化廊道,通过各种廊道加强各绿地斑块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小动物的生存提供有利空间。其次,水声景观塑造。声景观设计过程中,水既有承载水质涵养之功能,供养着水中的植物,有可降噪、诱导自然之声。对于各组成要素而言,住宅区的居民对舒缓身心的鸟鸣、水声以及树叶沙沙响自然之声,感度非常的高。对于由鸟声、水声以及虫声组成的水系空间,树林、灌木丛以及草地等植物带规划设计等,都应当作为声环境规划设计的要点。最后,降低外界有害声干扰。住宅区的居民对目前小区环境中半夜时常出现的汽车噪声,以及小区的喇叭声,好感度不是特别,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居民不喜欢这些声音。从住宅区道路上传来的交通噪声,可通过营造植物带、加强地形高度差设计;在与道路空间种植高度设计过程中,绿篱设计修剪高度一般要控制在1.2至1.5米,以有效吸收噪声和遮挡迎面视线。为避免广播等噪声对居民产生的干扰,可考虑将扬声器播放音乐机械设备暗藏于茂密的树枝上或者埋在地下。

六、声景观在设计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实践中,由于不同的景观,以及在使用方面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同时对于构成这种要素的好感度,以及从协调性上来说也有着差异。因此,在声音景观设计中,我们要充分考虑设计对象目前的环境,所具有的特性,以及它所包含的一些特硬元素。同时,我们的声音景观设计不仅仅是去除不和谐声音那么简单,而且还要积极加入一些积极的设计要素,制造更多游人、自然声之间的接触机会,保全丰富的自然声要素。

结束语

随着声景观思想的不断推广,声景观的研究与设计会越来越深入,其应用也将逐步扩大,最终会得到广大园林设计者的重视。人对景观的感知是在空间环境刺激下的直接感官反应及其经验,而基于听觉感知效果的景观研究,将声要素作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基本构成和质量评价要素,为全面把握景观的本质提供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手段。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设计者要将声景观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作更多的尝试和创新,为人们创造更美好更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秦佑国.声景学的范畴.建筑学报,2005

第3篇

(一)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规划是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的主要项目,在城市规划与管理设计中,管理辖区与具体的区域划分都要按照道路为标准进行划分,进行交通区域的运输网络项目规划和具体细节的设计,将一系列的城市道路组成部分进行联系,并相互协调,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加强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可以帮助城市美化环境,提高城市艺术设计风格,提高城市美化效果,让一个城市展现出其魅力与特点。城市中的道路规划与道路系统设计需要针对城市具有使用和功能组织情况进行细节划分,制定城市发展特殊的规划布局,城市道路系统中,满足城市交通的设计需要,形成良好的城市发展面貌,对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形象设计都有很重要的影响。通过道路规划与设计,提高对城市道路的设计需求也很有必要。加强城市道路规划的秩序,改善城市道路规划的整体布局,按照一些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标准化建设。其要求为:①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组织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道路系统和合理的交通运输网;②满足、适应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③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性质,结合具体城市的用地情况组成不同的道路系统;④充分利用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合理规划干道路线走向,减少工程量;⑤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⑥满足敷设各种管线及与地铁工程相结合的要求。

(二)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景观设计、人文景观设计、创意景观设计等内容。在景观设计与规划道路的过程中,生态景观的主要内容要满足地理、文化、区域等因素的标准,满足现实需求。在不同学科中研究城市景观设计,要满足城市园林景观的需求,要满足自然景观要素和人工景观要素的要求,在自然景观中,主要包括自然景观设计内容,其中有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并且结合风水使其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有序的空间形态。在城市景观设计的内容中,主要的景观设计价值在于城市景观设计的服务能力。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考虑将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相互结合,将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和城市公园规划形成配比,加强城市内公园规划、滨水绿地的相互规划,加强旅游度假区和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中国传统符号种类很多,有中国传统的吉祥物: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貔貅、双鱼、蝙蝠、玉兔等;有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还有中国传统的宝相植物:牡丹、荷花、石榴、月季、松、竹、梅等。在“新中式”景观设计中采用以上传统符号用抽象或简化的手法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运用形式多种多样,可镶刻于景墙、大门、廊架、景亭、地面铺装、座凳上;或以雕塑小品的形式出现;或与灯饰相结合。(三)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城市道路规划指的是城市交通、休憩道路详细设计、建造、使用、反馈的整体过程,然而城市景观设计包含在城市道路规划的建设项目中,城市景观设计更多的指的是城市公园、绿化带、湖边、河边的一系列绿化景观设计。城市道路规划与城市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通过城市绿化本身与城市建设本身结合在一起,为了帮助城市道路建设更好的完成绿化覆盖,保证城市道路的使用美观效果,城市景观设计必须要保证持续改进道路规划的细节,改进绿化与休憩带的细节处理,设计更为人性化的城市道路空间,保证城市景观设计的创新性设计和发展。在道路上拥有不同的种植林木、丛林设计要有层次感、例如在混凝土浇筑的树木景观,灌木丛设计,人行道树木等等,丰富了城市的面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的过程中就要符合城市的整体规划目标,这样才能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二、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策略

(一)重视道路规划的前期分析

在进行城市道路的规划中,需要重视道路规划的前期分析,在注重分析的前期准备过程中,要做好各项工作的准备工作。在设计阶段要了解好施工和城市规划的方向,掌握具体的成本投入以及损失数量,从而对即将施工的道路建设成本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在具体的前期规划内容中要注意几个工作内容:第一,充分了解城市规划的整体状况以及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在其中的定位,这样在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才能够从全局出发,掌握相关资料与信息,为今后的设计工作打下基础。第二,对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城市进行详细的了解,其中包括历史文化、人文环境以及建设条件等。城市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就是这一城市形象的展示,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各项因素,并将相关信息融入到设计之中,从而展现出城市特色。

(二)坚持最优化设计

在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第二个重要创新,是要掌握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包括对最优化设计和科学设计的重视。要考虑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等城市道路规划的新趋势,在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的重点工作中,认识到低碳节能的重要性,要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本地的地理风貌和环境因素,考虑到具体城市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考虑到多层次、多种类的植物群落的设计,要符合本地区的要求,还要考虑到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的规划,营造出一个新的设计方向,在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中根据绿化情况实事求是。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也是最能体现城市文化的设计,所以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历史文化与城市特色等因素,不然所有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都一样,那么就无法展现出这个城市的独特风貌与文化特色,也就失去了设计的意义。坚持最优化设计除了让城市环境达到最美的效果外,还要让城市具有活力,展示出城市的特色和地理风情,改善城市本身的风貌除了在道路傍边的园林设计上进行创新外,还要在人文、历史角度进行本土化改进。

(三)加强关键设计点的监督

在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准确掌握设计要点,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要充分考虑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周围环境,城市道路的设计是离不开城市环境的,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其设计是否与周围的建筑与环境相协调,是否能达到良好的比例关系。要配合之间完整的协调关系,加强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创新的合理组成,从形式上规划道路的布局,随着城市车辆的增加,道路的创新规划要保证车辆和人之间的分流,要完善通行效果。在视觉效果上要让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融合为一体,让城市道路规划成为一条动态序列的景观廊道。第二,确定城市道路规划与景观设计结合生态建设风格,让道路规划与绿色景观设计形式结合在一起,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综合设计,根据不同城市规划的地域特点,确定绿化形式。

三、结语

第4篇

关键词: 园林景观; 水景设计; 综合运用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一、水景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特点

(一)立体动态的全体应用

在水景的营建艺术上, 经过全体的园林缔造需求,构成立体化的作用,有动态的效应,让人感受到艺术的无量魅力。比如在现代景象艺术设计中,水元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不光能够感受到水的流动性,更能体会和领悟到水带给人的一种心境上的愉悦和心灵上的安静,体现出艺术作品的纯净、宁静等气质,完成立体化的美感享用。比如,在白浪河湿地公园交融人文、自然等很多元素,与其说缔造的是公园,不如说是展开了一幅画卷,更多地将自然景象搬到小区、公园、街头,使人们更简单体验瀑水直落、涌雪堆玉、鱼翔浅底的自然景象,日子更有画中有诗。跳动的用水绘画而成的花瓣、花蕊等,融入水的灵动性等特点,将水的流动性、线条美与花瓣、花枝等构成全体的艺术作用,给人视觉上的身临其境之感。(二)全新创造的应用方法

在园林景观的水景设计中,水景的元素运用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设计师运用现代科技,将印象视觉与嗅觉、触觉充沛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如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经过呼吸到充满负氧离子的水的滋味,看到的是如影随形的水的印象,而室外雄伟壮丽的瀑布美景在大堂任何区域都可尽收眼底。这些水元素的表现,愈加突显出水元素的应用作用,联系紫色琉璃灯、熔岩的房顶与墙面外型,水景的设计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充沛展示出水景在园林设计中的微弱魅力。

二、水景营造的风格及形式

园林中水体按照平面形式可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自然式水体平面形状大多因势发展,如溪流、湖泊、江河等随地形变化而变化,轮廓柔美,可自成景观要素,具有观赏性,在空间中更加自然化。规则式水体平面多为几何形,多是人为因素形成。轮廓规则呆板,不宜于单独成景,但运用较为灵活,不受空间局限,具有实用性。景观空间中,主要考虑水的形态设计,如静水、流水、落水和喷水。静水多表现涓涓细流、蜿蜒曲折、平静如镜、波纹涟漪等视觉意境,通常利用天然水体以及根据周围环境影响,因势而建。简洁的水面与周围环境相结合,也可利用倒影,扩大和丰富空间,增加凝聚力。

流动赋予了水的力量,在园林水景设计中,常将水和地形地物灵活的结合应用,形成溪流、叠流等流水景观。同时常将亭台、小桥、山石、花木等穿插其间,形成动静呼应的景观效果。每个环境空间都有水的气息,通过流水的穿插可以体现各空间之间的联系。落水主要从自然瀑布演化而来。在园林景观中,常利用天然地形高差或是人工构筑高差,借助循环泵模拟自然的飞流瀑布、洪流跌落的效果。水量不同,营造的落水效果也不同。小水量的落水,可依墙缓落,宁静中灵动; 悬空落水,水幕凌空飘垂,晶莹通透的帷幕落入眼帘; 大水量的落水,则气势磅礴,给人壮美之感。在景观空间中,落水常以其形态和声响成为空间的视觉焦点。喷水主要借助循坏水泵和各种喷头构成的水景造型。由于喷头技术的发展,喷水姿态更是变化万可衍生出多姿多彩的变化形式,提升空间的活力。

三、水景在空间中的作用

第一,水景可以改善在园林中的环境,调节气候,减弱噪音。水景中用到的地下水,含有多种矿物质,能起到很好的疗养作用,矿物质水中的负离子资源还可清洁净化空气。第二,水景在园林景观中可以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比如品茶就需要用到井中之水。水景也为园林的正常维护提供了生产用水,可以提供灌溉植物和养殖的水源。第三,水景在园林景观中可以提供体育娱乐活动场所。比如可以带来娱乐,人们可以游泳、冲浪,冬天可以溜冰等等。第四,水景在园林景观中可以交通运输。较大型的水面,可以作为陆上运输的补充,如游艇、交通船等。第五,水景在园林景观中可以汇集、排泄天然雨水。在设计良好的园林中,会节省不少地下管线的投资,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立地条件。第六,水景在园林景观中可以防灾用水。

(一)柔化空间的美感应用

水景艺术在城市园林景象中的应用,既是一种流动性的实在感触,也是具有柔和性的创造方法,水景有共同的全体艺术效应,可活泼空间气氛,添加空间的连贯性、趣味性。比如,应用水体的影子、光影变幻可发生艺术作用,在此基础上,能够柔化天然空间、增加艺术作品与环境间的生气、改进空间联系、改动单调乏味的空间空气,也能够在视觉上构成部分焦点,来体现空间的主题。或以一种内涵的一致感彼此和谐于某一特定空间环境内,经过动水应用动势和水声,使空间环境发生各种引人入胜的魅力和环境气氛。如湖南长沙的城市公园,经过融入水景的艺术设计,近取景、远取势,把远峰、近岸、山涧、流泉、坡石等意境经过水景表达出来,具有很好的艺术作用。

(二)水景是园林生态多样性的需求

在城市园林景象的全体规划中,水景的构成也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表现。将城市建设中的自然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等构成全体的生态系统,表现出生态环保的认识,并遵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需求,强调低碳、生态、环保的基础上,水景艺术的创造是维持生态多样性的重要砝码。将溪水、瀑布、人工湖、养鱼池、泉涌、跌水等水景元素运用到城市园林景象规划中,是生态多样性的表现,也是城市园林景象多样性的现实需求。如北京奥运村区中的整条水系,首要运用在与叠水、木栈道、绿植、生态湿地岛的联系,绿植中安置雾化作用,复原了最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具有极好的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

(三)显示东方人文美学的亮点

古代有“上善若水”,是对水元素的一种了解,尤其是将水景艺术融合到文明气味的视点,经过文明底蕴的表现手法,构建具有哲理性、文明性、艺术性的水景方式,及时对当地文明与我国传统文明的颂扬,也体现出一种纵情山水、超世奔放的隐逸思想和品格象征,显示出独具特征的东方人文美学特征,使水景元素体现出深沉的历史文明气味。比如,京都大德寺大仙院刻画一些元素,如水车、水磨、石桥、波浪形台阶等,刻画出独具的历史文明特征,将“有德、有勇、为善、循理、才智”的文明特征表达出来,呈现出东方人文美学的亮点。

四、水景营造手法要点分析

(一)水景营造设备

水景的设计首先要确定水的用途,有些水景旨在以游人戏水为主,有些则主要以观赏为主,有些水池主要用于观赏鱼类,针对不同的水景功能和目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方法和要求。如用作戏水,则便利性和安全性设计就非常重要,如水深一般不能太深; 如用作观赏性鱼类,则要保证水质,需要增加水质过滤设备,还要确定水体是利用地下水还是自来水供水等。因此对水景设计而言,基于水景功能的考虑,要确定必要的设备( 如循环设备、过滤装置、水泵、水下泵井、配电房) ,以及供设备安装的场所、空间以及为设备提供的电力来源设计等。水景设计是保证水景功能设计以及发挥水景功能的重要前提。

(二)瀑布的设计

园林瀑布,通常有阶梯式、丝带式、滑落式、幕布式等多种表现形式。各种形式再配合表达的题材和水量设计的考虑,还可呈现出更多的姿彩。虽然各种设备的利用会影响瀑布的规模,但就景观设计而言,瀑布落水口的水流量才是设计的关键。瀑布的落差越大,所需水量越多。反之,则需水量越小。撑瀑潭内的水量、循环速度则由水泵调节,因此,为便于调节水量,应选用容量较大的水泵。水流沿墙面滑落时,会因力学关系作抛物线运动。因此对高差大、水量多的瀑布,若设计其沿垂直墙面滑落,应考虑抛物线因素,适当加大承瀑潭的进深: 对高差小,落水口较宽的瀑布,如果减少水量,瀑流常会呈幕帘状滑落,并在瀑身与墙体间形成低压致使部分瀑流向中心集中,哗哗作响,还可能剖爱瀑身,需采取预防措施。

(三)水池的设计

园林中的池塘多被设计成云线形表现一种曲折和多变。一些水池,还会在水流舒缓的凹地设置洲岛,或水流急促的地方安置景观石,或作草皮防护堤,旨在通过多样化的设计增添水池的变化,呈现多样的意境。园林中的池塘,如果地下水位高于池底时,不需要进行池底处理,反之则需要进行池底的设计和处理。水池设计时,首先确定水池的用途,是观赏用、嬉水用、还是养鱼用。如为嬉水,其设计水深应在30cm 以下,池底作防滑处理,注意安全性。而且因儿童有可能饮用池中水,应尽量设置过滤装置。养鱼池,应确保水质,水深在30 - 50 cm友右,并设置越冬用鱼巢。另外,为解决水质问题,除安装过滤装置外,还要作水除氯处理。

五、水景施工工艺要点分析

驳岸施工时应根据常水位线确定驳岸的平面位置。挖方时需注意保持放坡坡度,同时进行地基夯实。岸墙砌筑时,应保证墙面平整、美观,并要求砂浆饱满,勾缝严密。

如果是大型人工湖或者溪流施工,挖掘时最好才成U型断面,开挖时保证足够的宽度和深度。一般要求是7-10cm的深度,来保证流水在周围平面以下。溪底如果采用混凝土结构,浇筑时一定要一次性浇筑完。溪岸如果选用鹅卵石或砾石做处理,需先在小溪的边缘做一层5cm的砂浆层。将石块轻轻的推入砂浆层内之后用砌刀将砂浆向上抹到石块的后面,继续将石块放置到第1排上,当第l道砂浆变硬且可承重时,则顺着第1道砂浆顶部的后缘涂第2道砂浆层,并可将石块放入第2层砂浆层内。

水渠施工需要用木棍和线标出位置,保证线一定是绷直的,每隔1.8m敲入一对木棍,而且需要防止一个木条,再用水平仪检查木条是否水平。水渠挖掘至23cm深后,需选择衬底材料,铺设10cm的砌块然后回填混凝土。

喷泉水景施工的注意事项较多,主要包括闭水试验以防止漏水。如果是跌水景墙的话,特别是跌水面及跌水台阶要注意水池的形状,风向,来调整跌水水平。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观也在逐渐的发生改变,所以人们对于园林设计中关于水景的设计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水景在整个园林景观中的作用是越来越彰显出自己的重要地位,现代的园林设计师应该不断的在专业领域上有所建树,不断学习,更新理念,要跟上现代人的理念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速度。

参考文献

[1]姜磊. 园林景观设计中水景的营造方法[J]. 中国园艺文摘,2012,(10).

第5篇

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对于滨水区域,其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必须加强对生态景观的设计,以提高整个滨水景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是时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实现对水资源的存储,并且降低水资源中携带的各种污染物。本文就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希望能够为滨水城市景观的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海绵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用

滨水景观设计是指,距离水域空间200~300m范围内的空间,也可以将其延伸至距离水域1~2km范围内的空间。滨水区域是连接陆地和水域的主要部分,对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滨水区域景观设计时,要特别注重对其排水系统的设计,否则就会增加该区域的地表径流量,导致周围水系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甚至产生比较严重的水资源污染现象。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它要求其景观生态系统具有像海绵那样的弹性,最大限度地控制流入江河湖泊的降雨量,实现滨水区域中水资源的重复循环利用。

1滨水景观的特点

1.1开放性滨水景观是连接城市和水域的主要区域,是整个城市公共绿地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该区域具有较高的开放性,是人们进行各种类型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

1.2多样性为了平衡城市的用地情况,各个地区都在其城市滨水区域建立了多样化的娱乐场所、运输码头等,使得滨水区域的建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1.3生态敏感性为了确保整个滨水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植物景观设计成为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能够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空气。同时,其景观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容易受到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严重的破坏。

2基于海绵城市概念的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滨水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水质污染现象非常严重,各种景观的设计更是相互不协调,没有充分发挥滨水景观亲水性的优势。海绵城市概念要求在滨水景观设计时,充分利用滨水区域的自然特点,保护滨水区域原有的生态体系,实现人类、自然、土地以及水资源的和谐相处。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原则如下:

2.1防洪原则滨水景观设计完成之后,除了要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的休闲和娱乐目的,还要具有一定的防洪能力。当遇到强降雨天气时,能够避免洪水对滨水区域的威胁。

2.2生态原则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生态学理念,以实现对当地环境的最大保护,最大限度降低人为因素对滨水环境景观的影响。

2.3空间层次性原则景观设计过程中,注重垂直方向景观的设计,如营造具有一定高度差的道路或者平台,增强人们对道路的立体感,同时还可以根据地形的变化特点,设计不同高度的植物种类,营造丰富的垂直景观效果。

2.4完整性原则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点线面的合理配置,实现城市、滨水区域和水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得到一个完整的城市生态系统。

3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有效解决了其水资源循环问题,实现了对滨水区域水资源的保护。图1给出了海绵城市概念下滨水景观中排水设计思路和传统情况下设计思路的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雨水得到了有效利用,其平均排放量降低了一半以上。

3.1道路景观的海绵体设计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到整个城市面积的10%~25%,因此,在滨水景观设计中,首先要解决道路海绵体的设计。具体的设计方法如下:首先,在道路土层上面铺设一定厚度的碎石子,实现对各种渗透水的存储、过滤和导入。然后,架设具有较强导水性能的PP塑料管,并且采用网格铺设模式。最后,再铺设混凝土,道路上预留排水孔。这样雨水和空气能够方便和道路下面的土层进行循环,确保土层中各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实现对水资源净化和污染物分解的目的。

3.2广场的海绵体设计广场属于城市景观之一,为了便于居民的行走和游憩,其地面一般采用硬质铺装材料,对雨水的渗透性较差。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广场景观设计,在选择铺装材料时,可以选择渗透吸水能力较强的铺装材料,实现对水资源有效涵养。目前,渗透性铺装材料在我国便道铺设中的应用较多。

3.3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生态廊道的主要功能是实现滨水空间中各生态斑块的联系和隔离,通过设置不同的生态廊道,实现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效结合,营造大规模、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体系,为生物的迁徙和水资源的循环提供便利。如XX河湿地公园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如下措施:(1)将沿河径流、水塘、低洼地作为湿地,纳入整个雨洪调蓄与净化系统,缓解城市内涝,回补河道景观用水,形成分级雨洪净化湿地。(2)其次,在园区内将城市休闲游憩与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相结合,建立连续的慢行网络,并改造断面形式,创造更多的亲水空间。(3)将滨河土地开发与河道整治相结合,以河道景观为契机,引导城市内部更新,提升土地价值,增强城市活力,促进湿地景观与城市宜居环境协同发展。(4)在修建河道的自然驳岸中,恢复河道生态状况与自净能力,重现河道的生命力。(5)净化缓冲周边水质坏境,结合XX河内围林地空间的组织,同周边的城市环境形成良好的交融关系,构筑成城市海绵绿肺,中心生态基地。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将调蓄设施与城市即有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结合在一起,有效降低了景观建设所需成本,同时注重对园区中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泥土水池的工程量,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另外,公园中心大面积的生态湿地,形成城市绿肺;水沟管网的雨水收集、水土涵养、泄洪防涝等功能,增加了城市的“蓝”、“绿”空间,降低了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了人居环境,也为城市带来较高的生态效益。总之,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海绵绿芯”理念,使城市公园具有“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等生态功能,不断延长城市绿线,增强城市中心绿色地块,提高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让城市与自然互动,同时成为规划中新老城区的休闲绿色场地。

4结论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污染现象更加严重,海绵城市概念的提出,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且成为降低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方式。目前,海绵城市的概念在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还相对较少,也没有建立比较规范的标准。本文主要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城市滨水景观不同于一般的景观,其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敏感性的特点,因此,必须引入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文中还以道路景观、绿化带景观以及生态廊道的景观设计为例,介绍了海绵城市概念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蓝.现代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思考[J].广西城镇建设,2012(6)

2李心怡.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方向[J].民营科技,2010(6)

3周莹莹,石镇琪,刘艳.试析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趋势及设计要点[J].现代园艺,2012(7)

第6篇

关键词:春季景观;植物配置;绿荫公园;景观评价

0 前言

郑州位于中国中部,植物群落景观模式适宜范围较广,研究其春季植物群落景观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但由于该地区存在着春季时间短、早春花卉种类相对较少、花期短、季相色彩不够丰富、植物景观形式单一、养护成本高等问题,因此,高品质的春季植物群落景观的创建一直是郑州地区园林绿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公园作为植物种质资源引种与优秀园林景观案例的主要载体,为本地区的春季植物景观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为了总结郑州地区优秀的春季植物景观模式,本研究以郑州绿荫公园为例,进行实地调研,分别从植物设计的平面构成关系及竖向植物层次、春季植物种类构成、季相动态变化、及公众的心理认知等多角度探讨了绿荫公园中的春季植物群落景观的特点以及存在问题,探索出了适宜郑州地区春季植物配置模式和适合公园植物景观评价的理论、方法,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研究以位于郑州北部的兼具文化传播和休闲养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城市公园——绿荫公园(见图1)为例,结合实地放样勘测法、问卷调查法、群众心理测试法以及色彩数据量化处理法等研究方法,分别从春季植物种类、配比关系、植物群落配置形式和季相变化特点4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绿荫公园春季植物种类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实地放样勘测和在绿荫公园对过往游客发绿荫公园春季特色植物种类调查问卷的方法,来了解绿荫公园中的植物种类和其中的特色春季植物种类。结果显示:整个绿荫公园中有乔、灌类植物18科126种近7万株,地被类草本26科200余种;调查问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数据显示:公众对春季植物景观中的玉簪、鸢尾、麦冬、酢酱草等的认可度较高;对春季花灌木中的迎春、榆叶梅、碧桃的认可度相对较高。

2.2 绿荫公园春季植物种类配比关系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绿荫公园的植物种类的配比关系进行实地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数据显示:绿荫公园中的乔、灌、草比例为1:1.3:2,常绿植物覆盖率为25%,均接近《公园规划设计规范》中的标准;整体植物种类以乡土植物种类为主,群落结构稳定。

2.3 绿荫公园春季植物群落配置形式调研结果与分析

对绿荫公园的定期跟踪调查所采集到的图片进行分类,并从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6个春季植物群落景观样本(见图3),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价,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表明公众对样本1、2、4、5的植物配置效果评价较高,即对水杉、雪松、棕榈——紫薇、海桐球、大叶黄杨、凤尾兰——红花酢酱草、报春花、草坪;雪松、枇杷、紫叶李——西府海棠、麦冬;毛白杨、香柏、棕榈—大叶黄杨、香水月季、紫叶小檗——草坪;臭椿、栾树——紫叶李、白玉兰、火棘、金叶女贞——红花酢浆草这四种植物配置模式评价较高,主要是由于这几组植物群落层次分明,色彩搭配得当能给人一种舒心的感觉。对样本3评价最低,即紫藤、雪松——紫丁香、龙爪槐——麦冬、鸢尾、草坪这种配置模式评价最低,可能是因为该植物群落存在层次不分明,紫丁香长势不好,麦冬退化等现象的原因。

2.4 绿荫公园春季植物群落景观季相变化特点调研结果与分析

通过不同时期对绿荫公园的跟踪调研,结合计算机辅助软件对绿荫公园的植物景观色彩的量化处理结果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早春以绿色植物和黄色花较多,仲春花色较丰富,晚春开花植物较少,总体以植物的绿色为主。

3 结论与建议

绿荫公园的使用率较高;玉簪、报春花、酢酱草等在绿荫公园中作为地被素材很合适,花灌木中的迎春、连翘类和榆叶梅评价较高;乔、灌、草、乡土、常绿、本土植物比例分明;植物配置特点较优秀的植物搭配(如:毛白杨、香柏、棕榈——大叶黄杨、香水月季、小檗——草坪、酢酱草);绿荫公园中的春季色彩丰富,各种植物的花期和观赏期前后相互衔接,色彩变化丰富;养护管理较为理想。

针对绿荫公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设对策:首先要加强对绿荫公园的养护管理工作,及时修剪影响美观的枝条;其次是应对大树做定期的养护管理工作,以保证大树正常生长;再对一些低矮的草本花卉可适当修一些栅栏,以防止游客过度践踏;最后应多修一些公共健身、娱乐休闲设施,让进入公园的居民、游客有一个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552-589.

[2]梁敦睦.中国园林的植物造景[J].广东园林.1999.(01):20-21.

[3]马琳.济南植物园景观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6.

[4]城市规划原理教材编写小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58-102.

[5]G.W.Grey&F.J.Deneke,Urban Forestry [M].1978:125-127.

[6]LL.Mcharg.著.丙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4-15.

[7]宋云龙.哈尔滨市欧式建筑周围植物配置的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 2006.6.

[8]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124-125.

[9]马锦义,武涛.中国传统造园植物造景艺术特征与手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3,(02):99-104.

[10]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34-35.

第7篇

关键词:滨水城市CBD、景观规划、规划要点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一、滨水城市CBD的定义

滨水(Waterfront)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及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城市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央商务区)指一个国家或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CBD通常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作为城市的核心,应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多数城市滨水CBD位于城市的中心或重点区域,开发密度高,交通流量大,是城市土地价值最高的区域之一,亦是城市形象的展示性区域。当代的滨水城市CBD区域的景观规划已不仅限于对环境的美化,而是更注重对大众的健康与精神需求的满足,因而人性化、文脉化、生态化等的设计手法在景观规划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成功的滨水城市CBD景观规划均充分考虑了以下设计要点:公共性、开放性、层次性、连续性、通透性、可达性、标识性、艺术性、文脉性、亲水性、体验性、安全性、生态性、经济性。

二、项目背景

汕头位于广东省东部,市区距香港187海里,距台湾高雄180海里。珠港新城位于汕头城市中心区东南,是城市东拓南进的重要节点,作为“一湾两岸“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未来汕头的海上门户。

本项目总规划用地面积约3平方千米,规划目标为广东汕头市中心CBD,总体结构为“两带四区”,以商务核心岛为中心,设置商住混合区,商业办公区和创意会展区,以滨海休闲带串联特色滨海公共活动设施,历史文化带沿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脉络串联商业休闲活动设施,形成“四区,两带”的总体功能结构(图2)。

(图2)

三、滨水城市CBD景观规划要点

3.1 公共性与开放性

滨海城市CBD作为城市高密度开发区域,公共性与开放性是其景观规划的重要原则,目的是满足其大量的居住、商业、旅游人口的需求并展示其城市活力与形象。

本规划将公共开放景观系统分为四大区:中央公园区、滨海绿地公园区、生态湿地区和内港区(图3),既各成体系,又互相联系。绿地系统从城市内部渗透至海岸;城市公园沿海岸布局,为市民提供充足的滨水活动休憩空间以及大型节庆广场。

(图3)

3.2 层次性、连续性、通透性

遵循景观一体化规划原则,将城市公园、景观开放公共空间、道路、社区邻里、建筑作为整体考虑,规划多层次、立体化、网络化的景观覆盖整个区域,保持景观的连续性与景观视野的通透性,同时呼应现状城市肌理。

3.3 可达性

注重以人的尺度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结合新都市主义规划理念,加强景观空间可达性以适应城市中心CBD高密度区域人车混行的交通需求。本案通过分析预测城市交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动静态交通规划;有效保护步行者的安全与舒适,重要景观节点的步行距离均控制在符合人行舒适距离极限1000米以内;并通过对世界各大城市CBD规划尺度的研究,得出适合本项目的合理街区空间尺度(图5):

(图5)

在公共交通中推广低碳交通,引入BRT、MRT、BTM等立体化、多层次、多种类交通方式支持高密度开发,并在其间设计快捷换乘体系;增强标志性景观节点的可达性,在主要开放景观空间之间设特色化、标识性、多层次的景观化联系通道,如车/人行桥、自行车/电瓶车道等;并设景观平台、沿江公园等元素增加汕头海的公共可达性;科学合理地确定堤防建设方案,最小化堤防建设对道路交通、市民亲水及滨水景观的影响。

3.4 标识性与艺术性

景观标识化是城市滨水规划中的重点,可由单/多个或连续的特色景观节点,将景观意象元素传达给大众并为其留下深刻独特、富有历史感的印象。滨水景观的标识性可藉由构筑物、桥梁、码头等多种形式体现,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或体验感受得以表达,尤其是符合城市发展愿景与精神的元素。本项目在滨水重点区域设置象征汕头腾飞的标识性灯塔,对整体滨水景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5 文脉性

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自信的重拾,在景观规划主题以及城市形象中结合当地文化与特色实现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汕头华侨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潮汕文化兼容与开拓并存,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本项目通过编织“文化珠链”构建文化地标,运用现代科技演绎传统元素。两条主要景观带横贯地块:一条为历史文化带,由体现潮汕传统建筑印象的“驷马拖车”“围寨”商住混合区、湿地公园、“骑楼”潮汕天地、“南洋渔人码头”娱乐中心及会展中心组成;另一条为滨海休闲带,由现代十足的酒店区、会议中心、航海博物馆、滨海艺术中心、水族馆、及游艇俱乐部组成。

3.6亲水性与体验性

“水”是滨水景观规划中最富特色的要素,而日益盛行的“体验经济”也对公共空间的游憩性及公众参与性提出更高的诉求,要求增强人水互动,发展滨水区域的娱乐、休闲、健身功能,提升滨水城市形象,如设景观化慢行系统、水岸游憩设施,形态主题丰富的喷泉、亲水平台、台阶等,为人与水体亲密接触提供更多可能;水陆交界处设置递推式台阶,使滨水景观在竖向上的层次更为丰富;弱化道路的交通功能,充分体现其亲水性,并与休闲观景,生态自然融为一体。

3.7安全性

滨水区规划的安全性涉及水岸、道路、通道规划等方面,不容小觑,应合理利用滨水空间资源,处理好天然滨水区,半天然滨水区和人造滨水区间的衔接;水位落差设计的平面选线和竖向设计也十分关键,需兼顾交通与防洪安全、亲水休闲、生产生活的和谐统一。本项目充分考虑了汕头海地区的气候、降水量及海水的高低水位,在不同滨水区域采用了丰富的亲水界面景观处理手法;并在内河与海水间设置水坝与桥梁,有效地控制汕头暴雨期可能引起的水位猛涨;并建议设置人控红绿灯,尽量不设过街人行天桥,而设透空型下穿人行通道。

3.8 生态性

坚持可持续发展,提倡人与自然共生,规划能够自我净化的湿地系统,保持生态廊道通畅与生物多样性及能源的自给自足。路面选择环保透水材料,人行道增加防滑性能,减尘降噪;尽量采用当地植物配置软景并节省运输、维护过程中的能耗与费用;恢复并保护沿海景观与自然生态,为动植物提供生长与栖息场所;将护岸设计融入自然风景,采用条石或卵石作为护岸的基材,降低材质的明度以适应环境;建议城市滨水缓冲带宽度退岸线6-60m, 后退平均宽度为30m,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设置雨水收集系统,为景观绿化提供部分灌溉;设置太阳能供电系统等。

3.9 经济性

当前的滨水规划越来越重视其市场化开发,滨水空间不仅具有展示城市形象的作用,更可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载体。本项目将滨水生活引入城市,激发水岸公共空间活力,藉由打造多层次、连续性的活力生态绿廊并通过蜿蜒的内水系最大限度地增加亲水界面等手法提升滨水土地的价值;同时通过在地块内设置“区域商业中心”、“商贸金融中心”、“创智会展中心”和中心岛“商业金融中心”打造城市经济增长引擎,带动地区经济蓬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中央商务区(CBD)城市规划设计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亚太城市的公共空间:当前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理想空间――滨水区规划与工程设计》No. 55, 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

《滨水景观设计》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反规划”途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人性场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第8篇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本文的景观设计定位于城市景观设计的层次上,选择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切入点,从中研究分析一般的设计要素和方法,是比较适宜的。近年来,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批的广场绿地、商业步行街、主题公园、街头小品出现在我们的视觉以内,影响着我们的感观和行为方式。而新建的住宅小区都以景观优美的园林作为卖点,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购买心理。景观设计已经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我们的周围,走近了我们的身边,并对我们施展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你可以不到美术馆去欣赏艺术品,但你不得不在城市环境中行走,不得不在居住小区的环境中活动,它的景观视觉美感、造型形态、色彩、材质、以及在阳光下灯光下呈现出来的效果,时时会刺激你的目光,影响你的行为和心理的变化。一个有良好景观的城市环境、居住环境,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双重价值。“诗意的栖居”始终是人们内心的向往,而景观设计正式通过提高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位,以人为主体,以空间环境为客体,构架着现实通向理想的桥梁。

2.景观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什么是景观,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哪怕是同一景象,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景观是人类的栖息地,景观是人类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法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我们可以从景观与人的物我关系与景观的艺术性、科学性、场所性及符号性入手,来认识景观。

2.1 景观的视觉美的含义:外在人眼中的景象

景观作为城市景象景观的设计与创造,实际上也就是创造城市、造建筑的城市。景观作为视觉审美对象的含义,经历了一些微妙的变化。第一个变化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对乡村土地的贪欲,即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其二则来源于工业革命中后期对城市的恐惧和憎恶,即景观作为对工业城市的对抗。

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和附属 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了乡村,是乡村也成为景观”。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封建领主制度将人束缚在君权之下,人被束缚在土地之中,大自然充满神秘和恐怖,且又为人类生活之母,对土地的眷恋和依赖,使得人如母亲襁褓之中的婴儿。城市资本主义的兴起使人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土地的价值从生活和生存所必须的使用价值,转变成为可以交换的商品和资源,人与土地第一次分离而成为城里人。新兴的城市贵族通过强大的资本勾画其理想的城市,同时不断的向乡村扩展,将其作为城市的附属。1420年前后发明的透视原理,使理想城市的模式成为一个完全几何、数学的围有围墙的图案。在几何中心是一个大的开放空间,被行政建筑所包围:国王的宫殿,法院的大楼,主教堂,监狱,财务大楼和军事中心。这样的理想城市是为行政办公及法律公正而设立的,是为了城市生活而设计的,是纯粹理想化的。理想城市模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一样,遵循了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而景观作为城市的延伸,也被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因此有了凡尔塞为代表的巴洛克造园。

景观作为城市的逃避 景观作为视觉美的含义的第二个转变,源于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环境的恶化。工业化本身是文艺复兴的成果,但是至少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欧洲和美国各大城市,城市环境极度恶化。城市作为文明和高雅的形象被彻底破坏。相反成为了丑陋和恐怖的场所,而自然原野和田园成为了逃避的场所。因此。作为审美对象的景观也从欣赏和赞美城市,转向爱恋和保护田园。因此才有以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的出现和景观设计学的诞生。一般来说,这个诞生的时间被确认为是1863年5月;因此才有以倡导田园风光为主调的美国城市公园运动,和以保护自然原始美景为主导的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因此也才有霍华德那深得人心的田园城市和随后的田园郊区运动。

2.2 景观的栖息地含义: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每一景观都是人类居住的家,或者说是潜在的家。中国古代山水画把可居性作为画境和意境的最高标准。所谓的“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居者,有可游者……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无论是作画还是赏画,实质上都是一种卜居的过程。也就是场所概念(place)的深层含义。这便又回到哲学家海得歌尔的栖居概念。栖居的过程实际上与自然的力量与过程相互作用,以便取得和谐的过程,大地上的景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生活而对自然的适应、改造和创造的结果。同时,栖居的过程也是建立在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过程。因此,作为栖息地的景观,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是内在人的生活体验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和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的。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样,场所是无处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具体,是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

2.3 景观作为系统的含义:科学、客观的解读

在一个景观系统中,至少存在着五个层次以上的生态关系:

第一是景观与外部系统的关系,如哈尼族村寨的核心生态流是水。哀劳山中,山有多高,水有多深,高海拔将南太平洋的暖湿气流截而为雨,在被灌溉,饮用和洗涤利用之后,流到干热的红河谷地,而后蒸腾、蒸发回大气,经降雨又回到本景观之中,从而有了经久不衰的元阳梯田和山上茂密的丛林,这是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科学研究的对象。根据Lovelock的盖娅理论,大地本来是一个生命体:地表、空气、海洋和地下水等通过各种生物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过程,维持着一个生命的地球。

第二是景观内部各个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即水平生态过程。来自大气的雨、雾,经过村寨上丛林的截流、涵养,成为终年不断的涓涓细流,最先被引入寨中人所共饮的蓄水池;再流经家家户户门前的洗涤池,汇入寨中和寨边的池塘,那里是耕牛沐浴和养鱼的场所,最后富含养分的水流,被引入寨子下方的层层梯田,灌溉着他们的主要作物——水稻。这种水平生态过程,包括水流、物种流、营养流与景观空间格局的关系,正是景观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第三种生态关系,是景观元素内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丛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水塘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梯田本身作为一个农田系统,其内部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的关系,这是一种在系统边界明确情况下的垂直生态关系,其结构是食物链和营养阶,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是生态系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生命和环境之间,包括植物与植物个体之间与群体之间的竞争、共生关系,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及个体与群体的进化和演替过程,这便是植物生态、动物生态、个体生态、种群生态所研究的对象。

第五种生态关系则存在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营养及能量的关系,这是人类生态学所要讨论的。当然,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包括其社会、文化、政治性以及心理因素都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十分复杂。已远非人类生态本身所能解决,因此又必须借助社会学、文化生态、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对景观进行研究。城市景观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几乎包含了所有上诉生态过程,而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2.4 景观作为符号的含义:人类理想和历史的书

人类是符号动物,景观是一个符号传播的媒体,是有含义的,它记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包括自然和社会历史;讲述着动人的故事,包括美丽的或者是凄惨的故事;讲述着土地的归属,也讲述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行万里路,如读万卷书。

这本书是由符号和语言写成的,“景观具有语言的所有特征,它包含着话语中的单词和构成——形状图案、结构、材料、形态和功能。所有景观都是由这些组成的。如同单词的含义一样,景观组成的含义是潜在的,只存在于上下文中才能显示。景观语言也有方言,它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诗意的。海得歌尔把语言比喻成人们栖居的房子。景观语言是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人类文字及数字语言的源泉。“河出图,洛出书”固然是一个神话传说,但它却生动的说明了中国文字与数字起源于对自然景观中自然物及现象的观察和启示的过程。

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可以用来说,读和书写,为了生存和生活——吃、住、行、求偶和生殖,人类发明了景观语言,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景观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景观语言是为了交流信息和情感的,同时也是为了庇护和隔离的,景观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只能部分地为外来者所读懂,而有很大部分只能为自己族群的人所共享,从而在交流中维护了族群内部的认同,而有效的抵御外来者的攻击。

景观中的基本名词是石头、水、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他们的形态、颜色、线条和质地是形容词和状语。这些元素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便构成了句子、文章和充满意味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人的书。当然,要读懂,读者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知识和文化。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如同上下文关系中的景观语言一样,是有多重含义的,这都是因为人是符号的动物;而景观符号,是人类文化和理想的载体。

3.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她是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3.1 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景观设计具有广泛的领域,大到国土与区域规划设计,小到庭院,甚至室内的绿色空间设计;从纯自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到城市中心地段的空间设计,都是景观设计多涵盖的领域。以下就初步的谈一下景观设计所涵盖的领域:

3.1.1城镇规划

景观设计师很早就开始担当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角色,城镇规划是城市空间的中心规划。城镇规划是针对城市与乡镇的规划与设计。规划者运用区域规划技术与法规、常规规划、概念规划、土地使用研究和其他方法来确定城市地域内的布局与组织。城镇规划也涉及到“城市设计”内容,如广场、街道景观等开放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发展。

3.1.2场地和社区规划

环境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居住区、商业、工业、各机构的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等室外空间的细部设计。它把场地作为艺术研究的对象来看待,综合平衡室内与室外的软、硬表面,建筑物与植物的材料选择以及灌溉、栽培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详细的构筑物的规划说明与准备等。

场地规划以某一地块内的建筑和自然元素的协调与安排为基础,场地规划项目涉及单幢建筑的土地设计、办公区公园设计、购物中心或整个居住社区的地块设计等。从更大的职业范围讲,基地设计还包括基地内自然元素与人工元素的秩序性、效率性、审美性以及生态等敏感性的组织与整合。其中,基地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植物、水系、野生动物和气候。敏感性的设计有利于减少环境压力与消耗,从而提高基地的价值。

3.1.3景观规划

区域景观规划对于很多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来讲是个逐渐扩展的实践领域。它随着过去一年来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而发展。它融合了环境规划与景观设计。在这个领域,景观设计师针对土地与流域的规划、管理等全部范围,包括自然资源调查、环境压力状况分析、视觉分析和岸线管理等。

3.1.4公园与休闲区规划

公园与休闲区规划包括创造与改造城市、乡村、郊区的公园与休闲地带。同时发展成为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规划。如国家公园规划、郊野规划、野生动物保护地规划等。

3.1.5土地发展规划

土地发展规划包括大范围与多区域的未发展土地的规划和小面积的城市、乡村和历史地段的基地设计。同时在政策规划与个体发展计划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在这一领域,景观设计师需要掌握房地产经济及其发展组织过程的知识,同时还应理解土地开发与发展的客观限制条件。由于具有多方面技能与广博的知识,景观设计师通常是这一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设计小组的带头人。

3.1.6旅游和休闲地规划

基地的历史性保护与复兴如公园、私家花园、场地、滨水区和湿地等的保护与复兴。它涉及到基地相对稳定状态的维持与保护、作为历史重要地段的局部地块的保护、地段的历史记忆与质量的恢复以及在新的使用目的下地段的发展与更新。

3.2 景观设计的拓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要使景观的发展跨越障碍,实现可持续,则要求景观设计作出相应的拓展,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拓展:

3.2.1生态设计观

生态设计观念或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已被设计者和研究者倡导了很长的时间,随着全球化带来的环境价值共享和高科技的工具支持,生态设计观必然有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将其概括为:

不仅考虑人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从生命意义角度去开拓设计思路,既完善了人的生命,也尊重了自然的生命,体现了生命优于物质的主题;

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更好的生态伦理。

3.2.2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人类推动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观念拓展的重要一方面即是完善人的生命意义,超越功能意义设计,进入到人性化设计。具体包括:

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是期望的环境行为模式获得使用者的认同;

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与人类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相符合,肯定形式的变化和内涵的多义性。

3.2.3多元设计观

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其观念具体包括:

根据地域中社会文化的构成脉络和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

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的文化传统,将地域传统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打破封闭的地域概念,结合全球文明的最新成果,用最新的技术和信息手段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

力求反映更深的文化内涵与实质,弃绝标签式的符号表达。

3.2.4信息设计观

传统的景观设计集中于展示形态与空间,满足功能需求。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要求景观承载更多的信息,相应的景观设计必然集中于信息,体现时间优于空间的概念。其具体包括:

应对于信息处理,设置信息调节、疏导的空间,留有增容余地和弹性发展的场所;

为有效读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简洁、色彩夺目的形式,尤其是对符号标志系统的处理;

将信息技术融进设计理念和人的审美需求之中,在更高层次上与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创造互动景观,使景观应对于不同信息而变化,而不是固定地扮演某种角色,承载某种功能。

3.2.5技术设计观

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表现在:

体现技术理性,设计作为与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变化的回答,反思技术的优越性和潜在危险;

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趋势;

体现景观智能化趋势,创造有“感觉器官”的景观,使其如有生命的有机体般活性运转,良性循环;

尊重地域适宜技术所呈现的景观形式,将其转化为新的设计语言。

3.2.6创新技术观

除了技术直接导致创新景观之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自由广泛传播、交流而激发的灵感也成为创新景观的源泉,相应的设计观强调变化、弹性。具体包括:

将更多景观要素纳入设计中,用多样词汇表达个性化设计;

改变思维定式,注重探索性,肯定弹性、模糊、不确定设计的价值;

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驾齐驱,以多重尺度拓展创意空间。

3.2.7艺术设计观

随着人类素质的提高和更多休闲时间投入文化艺术活动,艺术和生活界限正在消失,人类生存的一切环境都被赋予艺术色彩,相应的景观设计观念包括:

强化对美的共同追求,使景观与建筑、规划、园林有更大的融合;

将审美的生存观念体现于设计中,通过设计将审美上升为人的生存范畴;

结合时代特征,探索新的有序与和谐的景观艺术;

设计艺术水准的提高取决于对现实的了解、文化的领悟、技术的掌握和个性的发挥。

4.景观设计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景观设计的素材的特点和基本知识。

所有的景观都是通过景观要素来体现的,景观设计的素材和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植被,水体,铺地和景观小品。其中,地形地貌是设计的基础,其余是设计的要素。

4.1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这里谈的地形,是指景观绿地中地表各种起伏形状的地貌。在规则式景观中,一般表现为不同标高的地坪、层次;在自然式景观中,往往因为地形的起伏,形成平原、丘陵、山峰、盆地等地貌。通常一般的景观设计中所涉及到的部分,是后一部分内容。地形地貌总体上分为山地和平原。进一步可以划分为盆地、丘陵,局部可以分为凹地、凸地等。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考虑生态学的观点,营造符合当地生态环境的自然景观,减少对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同时,可以减少土石方量的开挖,节约经济成本。因此,充分考虑应用地形特点,是安排布置好其他景观元素的基础。景观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要因地制宜。

4.1.1限制因素

景观地形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现状,而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意图,作必须的工程措施。所以每个景观工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挖湖堆山"。

这里要考虑几方面的限制因素:

山、丘的多少大小和容人量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到因堆山而挖湖所减少的陆地面积并不小。例如,北京颐和园面积并不小(约300公顷),但其中水面占了3/4,陆地中又有2/3是山、丘,平地只占到全园面积的7%,因此节假日就显得拥挤。按此,估计游人会比较集中的中心景观要留有足够的平地,这也是防震备战所必须。上海长风公园37公顷,水面积约占4l%,而陆地中有82%是绿地,现在看来并无不当。明计成在《园冶》里有一段话"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馀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高卑无沦,栽竹相宜。"可供参考。

经济因素。有人计算,用1:2.5的坡度堆一个10米高的山,山顶上留30平方米地面,就要用13000立方米土,据估计,单是土方价约近50万元。如果堆高20米,土方就达10余万方了。因为高度增加一倍,土方量增了8倍。因此要掌握"山"的数量和高度,主次分明,画龙点睛。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改造地形。以上海为例,50-60年代的杨浦、和平、虹口公园因有日伪时期弹药库、靶场而堆山;70年代人民公园因人防工程出气口而堆山;80年代枫泾公园因原址土丘而设计地形,皆合乎当时当地情理。90年代滨海人工森林为改善种植条件和景观而挖鱼塘堆山;现在闵行区和环线指挥部计划利用七宝附近垃圾山作公园,都是因地制宜好例子。

4.1.2作用

景观设计中的地形可以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的来说,主要有四点:

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利用地形自然排水,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景观用途,同时具有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组织景观空间,形成优美园林景观。

4.1.3设计手法

在具体的设计表现手法方面,可以采用GIS新技术,如VR仿真技术手段进行三维地形的表现,以便真实地模拟实际地形,表达景观设计后的场景效果,更好地和客户进行交流沟通。

4.2 植被设计

植被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素材之一。景观设计中的素材包括草坪、灌木和各种大、小乔木等。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不仅可以成功营造出人们熟悉喜欢的各种空间,还可以改善住户的局部气候环境,使住户和朋友邻里在舒适愉悦的环境里完成交谈、驻足聊天、照看小孩等活动。

4.2.1功能

植被的功能包括视觉功能和非视觉功能。非视觉功能指植被改善气候、保护物种的功能;植被的视觉功能指植被在审美上的功能,是否能使人感到心旷神怡。通过视觉功能可以实现空间分割,形成构筑物,景观装饰灯功能。

Gary O. Robinette 在其著作《植物、人和环境品质》中将植被的功能分为四大方面:建筑功能、工程功能、调节气候功能、美学功能。

建筑功能:界定空间、遮景、提供私密性空间和创造系列景观等,简言之,即空间造型功能。

工程功能:防止眩光、防止水土流失、噪音及交通视线诱导。

调节气候功能:遮荫、防风、调节温度和影响雨水的汇流等。

美学功能:强调主景、框景及美化其他设计元素,使其作为景观焦点或背景;另外,利用植被的色彩差别、质地等特点还可以形成小范围的特色,以提高景观的识别性,使景观更加人性化。

4.2.2其他事项

景观中的植被绿化设计,还应该注意其他一些事项:

与景观道路、广场有关的绿化形式有:中心绿岛、回车岛等;行道树;花钵、花树坛、树阵;两侧绿化。

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和两旁绿化种植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这不妨称之为夹景;一定距离在局部稍作浓密布置,形成阻隔,是障景。障点使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栖口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城市绿地则要多几种绿化形式,才能减少人为的破坏。在车行道路,绿化的布置要符合行车视距、转弯半径等要求。特别是不要沿路边种植浓密树丛,以防人穿行时刹车不及。

要考虑把"绿"引伸到道路、广场的可能,相互交叉渗透,最为理想:使用点状路面,如旱汀步、间隔铺砌;使用空心砌块,目前使用最多是植草砖。波兰有种空心砖,可使绿地占铺砌面2/3以上。在道路、广场中嵌入花钵、花树坛、树阵。

道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道路,常是浅埋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是山麓边坡外,景观中的道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因此设计者往往要求路比"绿"低,但不一定是比"土"低。由此带来的是汇水问题,这时单边式道路两侧,距路l米左右,要安排很浅的明沟,降雨时汇水泻入的雨水口,天晴时乃是草地的一种起伏变化。

城市道路的绿化,与道路的性质相关有很大不同,如高速公路、高架路、景观大道、步行街等。 4.3 道路设计

这里所说的道路,是指景观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景观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是景观的骨架、网络。景观道路的规划布置,往往反映不同的景观面貌和风格。例如,我国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峰回路转,曲折迂回,而西欧古典园林凡尔赛宫,讲究平面几何形状。

景观道路和多数城市道路不同之处,在于除了组织交通、运输;还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景观道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景观一部分。总之,当人们到景区,沿路可以休憩观景,景观道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4.3.1景观道路分类

一般景观的景观道路分为三种:

主要道路。贯通整个景观,必须考虑通行、生产、救护、消防、游览车辆。宽7-8米。

次要道路。沟通景区内各景点、建筑,通轻型车辆及人力车。宽3-4米。

林荫道、滨江道和各种广场。

休闲小径、健康步道。双人行走1.2-1.5米,单人0.6-1.0米。健康步道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足底按摩健身方式。通过行走卵石路上按摩足底穴位既达到健身目的,同时又不失为一个好的景观。

4.3.2景观道路线型

规划中的景观道路,有自由、曲线的方式,也有规则、直线的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景观风格。当然采用一种方式为主的同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补充。仔细观察,上海杨浦公园整体是自然式的,而入口一段是规则式的;复兴公园则相反,雁荡路、毛毡大花坛是规则式,而后面的山石瀑布是自然式的。这样相互补充也无不当。不管采取什么式样,景观道路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景观道路并不是对着中轴,两边平行一成不变的,景观道路可以是不对称的。最典型例子是上海的浦东世纪大道:100米的路幅,中心线向南移了10米,北侧人行道宽44米,种了6排行道树。南侧人行道宽24米,种了两排行道树;人行道的宽度加起来是车行道的两倍多。

景观道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采用变断面的型式。如转折处不同宽狭;坐凳、椅处外延边界;路旁的过路亭;还有道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不一,曲直相济,反倒使道路多变,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道路的转弯曲折。这在天然条件好的景观用地并不成问题:因地形地貌而迂回曲折,十分自然,不在话下。而在条件并不太好的地区,一般就不是这样。为了延长游览路线,增加游览趣味,提高绿地的利用率,景观道路往往设计成婉蜒起伏状态,但是有的地区景观用地的变化不大,往往一马平川而根据不足。这时就必须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来配合园路的转折和起伏。例如,在转折处布置一些山石、树木,或者地势升降,做到曲之有理,路在绿地中;而不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为曲而曲,脱离绿地而存在。陈从周说:"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以明·计成的话要做到:"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景观道路的交叉要注意几点:

避免多路交叉。这样路况复杂,导向不明。

尽量靠近正交。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绿地。

做到主次分明。在宽度、铺装、走向上应有明显区别。

要有景色和特点。尤其三叉路口,可形成对景,让人记忆犹新而不忘。

园路在山坡时,坡度≥6,要顺着等高线作盘山路状,考虑自行车时坡度≤8,汽车≤15;如果考虑人力三轮车,坡度还小,为≤3。 人行坡度≥10%时,要考虑设计台阶。景观道路和等高线斜交,来回曲折,增加观赏点和观赏面,未尝不是好事。

安排好残废人所到范围和用路。

4.4 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交通视线诱导(包括人流、车流)。这里植被设计被再次提起,使希望大家不要忘记,无论是运用何种素材进行景观设计,首要的目的是满足设计的使用功能。地面铺装和植被设计在手法上表现为构图,但其目的是方便使用者,提高对环境的识别性。在明晰了设计的目标后,可以放心地探讨地面铺装的作用、类型和手法。

4.4.1考虑因素

一般的道路铺装,通常采用块料-砂、石、木、预制品等面层,砂土基层即属该类型的景观道路。这是上可透气,下可渗水的园林--生态--环保道路。采用这种道路有很多优点,主要是基于下面几点考虑:

符合绿地生态要求。可透气渗水,极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同时减少沟渠外排水量,增加地下水补充。

与景观相协调。自然、野趣、少留人工痕迹。尤其是郊区人工森林这种类型绿地,粗犷一些并无不当。

新建的景观,往往因地形变更,土方工程使部分、甚至大部分道路、广场处于新填土之上。

景观的绿地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要不断补充完善。这种路面铺装适于分期建设,甚至临时放个过路沟管,抬高局部路面,也极容易不必如刚性路面那样开肠剖肚。

景观绿地除建设期间外,道路车流频率不高,重型车也不多。

是我国园林传统做法的继承和延伸。

4.4.2注意事项

块料路面的铺砌要注意几点:

广场内同一空间,道路同一走向,用一种式样的铺装较好。这样几个不同地方不同的铺砌,组成一个整体,达到统一中求变化的目的。实际上,这是以景观道路的铺装来表达道路的不同性质、用途和区域。

一种类型铺装内,可用不同大小、材质和拼装方式的块料来组成,关键是用什么铺装在什么地方。例如,主要干道、交通性强的地方,要牢固、平坦、防滑、耐磨,线条简洁大方,便于施工和管理。如用同一种石料,变化大小或拼砌方法。小径、小空间、休闲林荫道,可丰富多采一些,如我国古典园林。要深入研究道路所在其他的景观要素的特征,以创造富于特色、脍炙人口的铺装来。例如,杭州的竹径通幽,苏州五峰仙馆与鹤所间的仙鹤图与环境融洽一体,诗情画意,跃然纸上。明朝的计成在《园冶》中对此早有论述"惟所堂广厦中,铺一慨磨砖,如路径盘蹊,长砌多般乱石,中庭式宜叠胜,近砌亦可回文,八角嵌方选鹅子铺成蜀锦。"

块料的大小、形状,除了要与环境、空间相协调,还要适于自由曲折的线型铺砌,这是施工简易的关键;表面粗细适度,粗要可行儿童车,走高跟鞋,细不致雨天滑倒跌伤、块料尺寸模数,要与路面宽度相协调;使用不同材质块料拼砌,色彩、质感、形状等,对比要强烈。

块料路面的边缘,要加固。损坏往往从这里开始。

侧石问题。园路是否放侧石,各有己见。一般来说要依实而议定,①看使用清扫机械是否需要有靠边;②所使用砌块拼砌后,边缘是否整齐;③侧石是否可起到加固园路边缘的目的;④最重要的,是园路两侧绿地是否高出路面,在绿化尚未成型时,须以侧石防止水土冲刷。

建议多采用自然材质块料。接近自然,朴实无华,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甚至于旧料、废料略经加工也可利用为宝。日本有种路面是散铺粗砂,我国过去也有煤屑路面;碎大理石花岗岩板也广为使用,石屑更是常用填料。如今拆房的旧砖瓦,何尝不是传统园路的好材料。

4.4.3地面铺装的作用

为了适应地面高频度的使用,避免雨天泥泞难走;

给使用者提供适当范围的坚固的活动空间;

通过布局和图案引导人行流线。

4.4.4地面铺装的类型

根据铺装的材质可以分为:

沥青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混凝土路面;多用于城市道路、国道。

卵石嵌砌路面;多用于各种公园、广场。

砖砌铺装;用于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的人行道、广场。

石材铺装

预制砌块

地面铺装的手法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常常采用线性、流行性、拼图、色彩、材质搭配等手法为使用者提供活动的场所或者引导行人通达某个既定的地点。

4.5 水体设计

一个城市会因山而有势,因水而显灵。为表现自然,水体设计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不论哪一种类型的景观,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喜水是人类的天性。水体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点和难点。水的形态多样,千变万化。

图4.4景观设计中的水体设计

4.5.1水体分类

景观设计大体将水体分为静态水和动态水的设计方法。静有安详,动有灵性。自然式景观以表现静态的水景为主,以表现水面平静如镜或烟波浩森的寂静深远的境界取胜。人们或观赏山水景物在水中的倒影,或观赏水中怡然自得的游鱼,或观赏水中芙蕖睡莲,或观赏水中皎洁的明月……自然式景观也表现水的动态美,但不是喷泉和规则式的台阶瀑布,而是自然式的瀑布。池中有自然的肌头、矾口,以表现经人工美化的自然。动态的水一般是指人工景观中的喷泉、瀑布、活水公园等。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和人工状态下的水体,起侧面、底面也是不一样的。自然状态下的水体。如自然界的湖泊、池塘、溪流等,其边坡、底面均是天然形成。人工状态下的水体。如喷水池、游泳池等,其侧面、底面均是人工构筑物。

根据水景的功能还可以将其分为观赏类,嬉水类。

4.5.2考虑因素

水体设计要考虑以下几点:

水景设计和地面排水结合;

管线和设施的隐蔽性设计;

防水层和防潮性设计;

与灯光照明相结合;

寒冷地区考虑结冰防冻。

4.5.3注意事项

从总体看,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 无论是一块绿地、一个公园的水体,应服从总体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构思;池岸是自然,抑或是规则,是隐是现,有无栏干小径,要看整体的地域位置、风格面貌而定。一个园内不同区域,也可有不同的要求。

· 几种池岸的做法,也可相互配合使用。此岸近广场建筑而规则,彼岸近丘陵丛林而自然,也不失为一种变化和对比,注意点是交接如何过渡。

· 池岸的设计要考虑安全因素.一般近岸处水宜浅(2/5-3/5),面底坡缓(1/3-1/5),以求节约和安全。人流密集地方,如何防止落水,也须多费匠心。

· 水面使用功能不同,如观赏鱼、植荷莲、划舟艇、显倒影、喷水、游泳、溜冰等,也会使景观和水深浅、水波浪不尽相同,而影响池岸设计。

· 选材既关及景观,也决定造价,从经济上也要多加考虑。

4.5.4设计要点

水景设计的要点是什么呢?一是水质。二是水形。要有水容易做到,要成景就不容易,要保持更加困难。

"死水一潭",会让游人掩鼻而过,会让管理部门叫苦连天。回忆历史,上海的肇嘉浜,北京的龙须沟,皆因恶臭污染而被管道代替,居民拍手称快。因此,在造型的同时,更要对水补充、排泄、循环、净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考虑,真正做到"绿色"、"生态",才可持续发展。在这期间,还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一条环境居住区的水流,即使在地面上不便沟通的地方,也以地下暗管沟通,这样没有死水断头浜之虞。

(2)水体不同形状、深浅、宽狭的设计,象征着不同的地理环境:溪流、池湖、港湾、半岛、河埠……有着不同的景观,起着不同的生态作用。

(3)在不同的水体环境,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鱼类……即使在小环境,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如能有意识选择一些环保生物,则更有利。

(4) 以瀑布、涌泉作为动力,创造水位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溢水、跌水、涓流、紊流等动态水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含氧量。古谚:"流水不腐",是水景设计的座右铭。

(5)除因建筑、交通等需要,构造部分水上建筑外,大部分缓坡入水,植物护岸,碎石、泥砂底。这样的水系造价不会太高,更重要的是,与地下水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因此,选定一个合理的水面标高,至为重要。

(6) 因为各种不同缓坡、不同水面宽狭,造就了各处不同水深,溪流也有急有缓,浅的地方,要控制水流使之不冲不淤,深的地方,可掘井促使上下循环。大型水面,还要兼顾交通、娱乐、生产的种种需要。

(7)以开挖水渠及缓坡之土方,堆叠地形,分隔空间,改善种植条件,而减少土方运量,取"一箭双雕"之功利。

(8)引导雨水沿着起伏地形渗透、流淌,汇而成河。这里没有淹渍、冲刷,也减少排水工程量。仅在出口处设溢水、单向阀门,干旱缺雨季节,以人工办法补充水源。

(9)在流域附近的绿地,采用自然水灌溉,形成水的生态良性循环。雨水的回收利用,是绿色生态区的重要标准。

4.6 设施景观

设施景观主要指各种材质的公共艺术雕塑或者与艺术化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公用电话、指示牌、路标等。它们作为城市中的景观的一些小元素是不太引人注意的,但是它们却又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设施,是现代室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又称它们是“城市家具”。还有一些大的设施在人们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运动场等。无论这些设施的大小,它们都已经越来越成为城市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营建中不容忽视的环节,所以又被成为“设施景观”。

4.6.1运用原则

景观的设计当然应该首先注重实用,同时其所设置的环境也是人们户外活动的场所,所以应该以适合、适用为原则。各项设施、设备应该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主,在符合人性化的尺度下,提供合宜的设施和设备,并考虑外观美,以增加环境视觉美的趣味。必须要了解设施物的实质特征(如大小、质量、材料、生活距离等)、美学特征(大小、造型、颜色、质感)以及机能特征(品质影响及使用机能),并预期不同的设施设计及组合、造型配置后所能形成的品质和感觉,确定发挥其潜能。

另外,设计中还必须考虑到设施景观的安全性,以防止它们被盗或遭到破坏,大型的运动设施应建造必要的围护。对于小型的设施应该把它们牢固的安装在地面或者墙上,保证所有的装配构件都没有被移动、拆卸的可能。

4.6.2景观设施分类

按照设施景观的服务用途,可以将景观分为七类:

休息设施 如座椅、野外桌等。

服务设施 如电话亭,滩亭、邮筒等。

信息设施 如标志、指示牌等。

卫生设施 如饮用水栓、洗手洗脚设施、垃圾桶、公用厕所等。

运动设施 如各类运动场、球场、高尔夫球场等

游乐设施 如儿童游戏设施等

交通设施 如分隔墩、隔离墩、路障、候车亭等。

5.景观设计方法

景观设计是多项工程配合相互协调的综合设计,就其复杂性来讲,需要考虑交通、水电、园林、市政、建筑等各个技术领域。各种法则法规都要了解掌握,才能在具体的设计中,运用好各种景观设计要素,安排好项目中每一地块的用途,设计出符合土地使用性质的、满足客户需要的、比较适用的方案。景观设计中一般以建筑为硬件,绿化为软件,以水景为网络,以小品为节点,采用各种专业技术手段辅助实施设计方案。

从设计方法或设计阶段上讲,大概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5.1 构思

构思是一个景观设计最重要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景观设计的最初阶段。从学科发展方面和国内外景观实践领域来看,景观设计的含义相差甚大。一般的观点都认为景观设计是关于如何合理安排和使用土地,解决土地、人类、城市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的安全与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涉及包括区域、新城镇、邻里和社区规划设计,公园和游憩规划,交通规划,校园规划设计,景观改造和修复,遗产保护,花园设计,疗养及其他特殊用途区域等很多的领域。同时,从目前国内很多的实践活动或学科发展来看,着重于具体的项目本身的环境设计,这就是狭义上的景观设计。但是这两种观点并不相互冲突。

综上所述,无论是关于土地的合理使用,还是一个狭义的景观设计方案,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构思是景观规划设计前的准备工作,是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构思首先考虑的是满足其使用功能,充分为地块的使用者创造、安排出满意的空间场所,又要考虑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尽量减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干扰。然后,采用构图以及下面将要提及的各种手法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

5.2 构图

在构思的基础上就是构图的问题了。构思是构图的基础,构图始终要围绕着满足构思的所有功能。在这当中要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 。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而现代的景观设计思想也在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设计师的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景观设计构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平面构图组合和立体造型组合。

平面构图:主要是将交通道路、绿化面积、小品位置,用平面图示的形式,按比例准确地表现出来。

立体造型:整体来讲,是地块上所有实体内容的某个角度的正立面投影;从细部来讲,主要选择景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来反映,从以下的设计手法中可以体现出这层意思。

5.3 对景与借景

景观设计的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设计景观的目的、景观的起名、景观的立意、景观的布局、景观中的微观处理等,这里就一些在平时工作中使用很多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做一些介绍。景观设计的平面布置中,往往有一定的建筑轴线和道路轴线,在轴线尽端的不同地方,安排一些相对的、可以互相看到的景物,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已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就叫对景。对景往往是平面构图和立体造型的视觉中心,对整个景观设计起着主导作用。对景可以分为直接对景和间接对景。直接对景是视觉最容易发现的景,如道路尽端的亭台、花架等,一目了然;间接对景不一定在道路的轴线上或行走的路线上,其布置的位置往往有所隐蔽或偏移,给人以惊异或若隐若现之感。

借景也是景观设计常用的手法。通过建筑的空间组合,或建筑本身的设计手法,将远处的景致借用过来。大到皇家园林,小至街头小品,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横向或纵向上要让人扩展视觉和联想,才可以小见大,最重要的办法便是借景。所以古人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园林巧于因借”。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之分。借远方的山,叫远借;借邻近的大树叫邻借;借空中的飞鸟,叫仰借;借池塘中的鱼,叫俯借;借四季的花或其他自然景象,叫应时而借。如苏州拙政园,全面可以从多个角度看到几百米以外的北寺塔,这种借景的手法可以丰富景观的空间层次,给人极目远眺、身心放松的感觉。

5.4 添景与障景

当一个景观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为的建筑,如没有其他景观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会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小品、乔木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小品和近处的乔木,便叫做添景。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佳则收之,俗则屏之”是我国古代造园的手法之一,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也常常采用这样的思路和手法。隔景是将好的景致收入到景观中,将乱差的地方用树木、墙体遮挡起来。障景是直接采取截断行进路线或逼迫其改变方向的办法用实体来完成。

5.5 引导与示意

引导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采用的材质有水体、铺地等很多元素。如公园的水体,水流时大时小,时宽时窄,将有人引导到公园的中心。示意的手法包括明示和暗示。明示指采用文字说明的形式如路标、指示牌等小品的形式。暗示可以通过地面铺装、树木的有规律布置的形式指引方向和去处,给人以身随景移“柳暗花明有一村”的感觉。

5.6 渗透和延伸

在景观设计中,景区之间并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渐而变之。使景物融为一体,景观的延伸常引起视觉的扩展。如用铺地的方法,将墙体的材料使用到地面上,将室内的材料使用到室外,互为延伸,产生连续不断的效果。渗透和延伸经常采用草坪、铺地等的延伸、渗透,起到连接空间的作用,给人在不知不觉中景物已发生变化的感觉。在心理感受上不会“嘎然而止”,给人良好的空间体验。

5.7 尺度与比例

景观设计主要尺度依据在于人们在建筑外部空间的行为,人们的空间行为是确定空间尺度的主要依据。如学校的教学楼前的广场或开阔空地,尺度不宜太大,也不宜过于局促。太大了,学生或教师使用、停留会感觉过于空旷,没有氛围;过于局促会使得人们在其中会觉得过于拥挤,失去一定的私密性,这也是人们所不会认同的。因此,无论是广场、花园或绿地,都因该依据其功能和使用对象确定其尺度和比例。合适的尺度和比例会给人以美的感受,不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则会让人感觉不协调,特别的别扭。以人的活动为目的,确定尺度和比例才能让人感到舒适、亲切。

具体的尺度、比例,许多书籍资料都有描述,但最好的是从实践中把握感受。如果不在实践中体会,在亲自运用的过程中加以把握,那么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真正掌握合适的比例和尺度的。比例有两个度向,一是人与空间的比例,二是物与空间的比例。在其中一个庭院空间中我们安放点景的山石,多大的比例合适呢?应该照顾到人对山石的视觉,把握距离以及空间与山石的体量比值。太小,不足以成为视点;太大,又变成累赘。总之,尺度和比例的控制,但从图画方面去考虑是不够的,综合分析、现场的感觉才是最佳的方法。

5.8 质感与肌理

景观设计的质感与肌理主要体现在植被和铺地方面。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花岗石的坚硬和粗糙,大理石的纹理和细腻,草坪的柔软,树木的挺拔,水体的轻盈。这些不同材料加以运用,有条理地加以变化,将使景观富有更深的内涵和趣味。

5.9 节奏与韵律

节奏与韵律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手法。在景观的处理上节奏包括:铺地中材料有规律的变化,灯具、树木排列中以相同间隔的安排,花坛座椅的均匀分布等。韵律是节奏的深化。如临水栏杆设计成波浪式一起一伏很有韵律,整个台地都用弧线来装饰,不同弧线产生了向心的韵律来获得人们的赞同。

以上是景观设计中常采用的一些手法,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综合运用的,并不能截然分开。只有在了解这些方法,加上更多的专业设计实践,才能很好地将这些设计手法,熟记于胸,灵活运用于方案之中。

6.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六个大的方面来研究了景观设计的要素,它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论述了景观,探讨了景观的本质,为进一步研究景观设计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景观设计的方法研究是在探讨景观设计要素的基础上进行的。景观设计有非常多的研究方法,本文所涉及到的九种方法,这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基于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出以下结论。

1.景观设计的要素

景观设计的要素包括地形地貌,植被,道路,水体,铺装和设施景观。

2.景观设计的方法

景观设计的方法包括构思、构图、对景与借景、添景与障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尺度与比例、质感与机理、节奏与韵律。

3.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

景观设计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活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创造和谐。

此外,我们在研究景观设计的要素和研究方法的同时,景观设计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人的需求应该放在景观设计的第一位。

利用自然条件展现特色。

保护和发展历史文化特色。

着眼于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

参考文献:

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与理想景观的文化意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

尚郭,生态环境与景观,天津大学学报增刊,1989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英)Paul Cooper,刘林海译,新技术庭园,贵州科技出版社,2002

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003

何依,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

牛慧恩,城市中心广场主导功能的演变给我们的启示,城市规划,2002(1) 35-37

黄文宪,现代实际基础教材丛书——景观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

第9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要点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但随之也带来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大矛盾,对可持续性发展进程起到了一定的制约,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设计时,要以保护环境为规划设计的前提,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打造宜居、绿色的城市,所以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变得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与特点

生态城市建设能够更好的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同时也能促进城市经济取得更好的成绩,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进行了利用,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调,能够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良性发展,同时,在持续发展方面也能实现高效形式,生态城市建设中范围更加广泛,其对城市建设过程中乡村也进行了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和周边的地区相统一,生态城市系统性决定了其建设的全面性。

生态城市的建设能够推动人们更好地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进行改善,在利用资源方面要合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要处理好和自然的关系,实现有序发展。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其在发展过程中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进行整合,对环境质量进行重视,同时,对整体效益的实现更加重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更加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长期目标,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限地利用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规划的组成要素

(1)、环境的生态化表现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时,需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确保城市的发展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最大程度的保护好生物的多样性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环境。在适当的区域内建立良好的大地景观和生态系统,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配置,使植被的结成和结构更加合理化,提高植被的覆盖率,实现对大气、水及噪声等环境的有效的控制,对固体废弃物实现利用及回收,打造出来的人工环境要与自然环境能够良好的衔接和融合。

(2)、社会的生态化表现

注重对人们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引导人们生态化的消费模式,使可持续发展观点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同时在法律体系、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上要不断的进行完善,从而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及综合服务能力,优化人口结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打造出自然、社会和经济复合共生的人类生态环境,使人类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

(3)、经济的生态化表现

生态城市规划还需要确保经济的生态化,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重视经济质量的提高,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和利用,加快生态农业的全方面发展,加快工业的清洁生产,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及清洁的原料,减少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污染,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所带来的危害。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使可再生能源成为当前能源结构的主体。加快推广生态化交通、生态化旅游及生态化居住小区,充分的利用清洁能源,打造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

三、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

(1)、城市承载力

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果人类过分破坏环境,终有一天,生态系统的承受力会达到极限而崩溃,这就是城市承载力原则。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类,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城市中的生态环境,每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都具备一定的承载力,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发展城市时,必须要考虑到环境的影响,如何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是发展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再者,要确保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开发,使其最大化地得到利用。可通过评估的方法确定城市承载力,并通过合理的方式提高承载力。此外,一个城市的人口过多,分布不合理,也会影响到城市生态的规划。

(2)、经济发展与环保

环境经济学与环境科学有关,但也徘徊于经济学的边缘,主要通过经济杠杆解决环境问题。目前,人类对环境造成了大量污染,凸显了经济发展与环保的矛盾,也反映了人类未考虑远处,只考虑近处,忽略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当能源问题、污染问题层出不穷时,给人们一味地从大自然中的索取行为敲了警钟,并为此付出了许多代价。因此,研究相应的环保政策成为许多学者积极去做的事情,在进行科学的比较后,再筛选出合适的方法,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生态经济学理论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和掠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仅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短缺,更引发了各种各样的危机。如果任由这样的行为继续发展,人类终将得到大自然的惩罚而自食恶果。因此,必须要杜绝这样的肆无忌惮,学会用长远的视角看待和解决问题。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系统,只有和谐共生,积极采取保护环境、控制污染的措施,才能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

(4)、发展与个性

城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规划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生态系统。根据成长性原则,确保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将城市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考虑周全,维护城市的生态环境。考虑到城市的实际情况,在建设和规划时突出城市的文化和特色,对能够展示城市特色的景和物进行有个性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内涵,抓住经济和环境,将二者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彰显生态城市的个性。

四、生态城市的规划要点

(1)、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自然具有很强的自我维持和自我恢复能力,利用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生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并且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所以这些是对建立生态型城市十分有利,不仅要利用,而且要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可以通过对场地原有生态环境元素保留和对原有材料的再利用或艺术加工等处理方式,尽可能的保护原始的、现有的生态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之上,还可以对原有的生态资源进行提升,通过人工来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完善,并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

(2)、加强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设计是城市生态规划的缩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城市风格。生态景观设计需要把握好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之间的关系,把城市文化、生态环境、现念都融为一体,提高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应。生态景观设计着重点是江河湖两岸林带、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还包括生态示范园、生态旅游区的规划设计,以高科技、循环经济为特色,建立完善的生态景观基础设施。生态景观还包括对城市的公共广场和公共绿地进行规划和设计,还需要对城市的边缘地带进行规划。

(3)、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

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重点搬离市区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同时,加强城市上风方向、城市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严禁项目建设,堵住污染源头,达到城市规划的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良好效果,为人们工作、学习、居住提供良好环境。

(4)、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城市绿化建设是打造生态城市的基础性工作,合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划定绿化用地范围,科学布局城市绿化结构,重视提高城市中心区域绿化率,合理规划城市绿化点、线、带的布局。尊重城市自然和人文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城市规划,同时加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规划建设。

(5)、城市交通规划的生态化

近年来,城市汽车数量不断增加,给城市环境带来了较大的污染。所以城市交通规划生态化的主要应体现在公共交通优先上,这是有效的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在城市交通规划时对公共交通的发展进行优先考虑,制定公共交通发展的专项规划,落实其发展用地及在其他规划中的优先地位,从而将公共交通优先得以落实。

五、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带给人们美化生活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设计人员一定要立足长远,在设计中坚持生态原则,实现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目标,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2.

[2]沈清基.生态城市及其规划方法的探索[J].城市规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