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四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时间:2023-09-28 16:01:36

导语:在四年级语文教学叙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四年级语文教学叙事

第1篇

一、诗文朗诵活动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和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教材编者主要通过提出精短古诗、典型语段背诵的要求来体现和实现。笔者以为,积累语言,完全可以采用全新的方式去实施,这就是“诗文朗诵活动”。比如:《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望洞庭》《峨眉山月歌》这一组课文(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文字上通俗浅显,即使是两首古诗,对照注释也能弄懂基本意义,只需布置学生自己花点时间扫清文字障碍,教师再适度对这些诗文点拨一下朗读要点,突破一下朗读难点,然后便可以与学生共同设计一场“走进秋天”的古诗美文朗诵会。朗诵的诗文内容,主要选用课本中要求背诵的部分,在确保课本内容能够熟练有感情朗诵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课外选取有关秋天的诗文,让学生把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合理使用起来。这样的任务,以这样的方式去实施,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背诵便没有了被迫的无奈,没有了被抽查的担忧,相反地,为了争取朗诵机会,学生会充满热情,充满期待,搜索课外诗文也会积极主动,力争发现他人所未发现的好材料,在“走进秋天”的古诗美文朗诵会上充分表现自我,达到丰富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故事演讲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部分对小学低年级段口语交际提出了“听故事、看音像制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的要求,对小学中年级段阅读提出了“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要求,对小学高年级段阅读提出了“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等不同要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好典范的言语作品,尤其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中编者精心遴选的叙事性范文,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方面下功夫,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口语训练。笔者认为,课文复述是很好的口语训练途径,而借助课文组织故事演讲又是口语训练的极好方式。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包含《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和《想别人没想到的》等课文,前两课是寓言和成语故事,情节有趣,富有吸引力;后两篇是常规性叙事文,具有故事性,动作和语言描写很有特色,整组课文都很适合用来作为故事演讲材料。基于这些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压缩所谓的“精讲深究”时间,留出时间交给学生,以“引诱”和“鼓动”的方式,向学生“下达”讲故事的“任务”,甚至可以事先告知要评出组内和班级的“两级”“故事大王”。学生领到这样的特殊“任务”,比起教师在课堂上让他们复述的三言两语,或者象征性地叫他们讲给同桌听父母听,一定更有挑战性,同时更能激起学生的参与欲和好胜心。而当故事会上获得不同“奖赏”时,他们享受到的成功的愉悦,能达到兼收语言提升和情感体验双重成果,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三、文学创作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要“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些表述主旨在于:(1)明确写作实践的性质,是认识性、交流性和创造性,这意味着写作教学应该努力让学生将言语表达与生活、与情境、与个人优势结合起来;(2)强调写作活动的可行性、愉悦性和主动性,这意味着写作教学应该注意难度适中,强度适当,注意激发兴趣,激活内驱,让学生对写作情有所钟。依照“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对习作教学如何体现“六性”呢?教师要进行多种探索,寻找教学良策。这里,笔者想“推出”“文学创作式”习作教学方式,即从课文内容中寻找突破口,引导学生以此为生发点,或直接以原文内容为蓝本,以学生比较喜欢或熟悉的文体,选择与原文不同的叙述角度,进行“换位”练笔、“变体”练笔、扩充想象练笔等。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由《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等课文组成,这组课文都是常识性课文,介绍的知识都很新鲜,但不是科学童话之类,学生对这类课文通常只能满足于基本了解的程度,不易产生深刻的感受和印象。笔者觉得像这样平淡的教材,可以通过“换位”“变体”或想象练笔,来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在指点窍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以《××的自述》为题,以我的口吻介绍课文中的有关科学常识,还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改写为科学童话。这样的练笔,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材料移用、语言模仿中,培养学生组织材料、运用材料的能力。

第2篇

【关 键 词】 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学校教育

【作者简介】 杨敏芬,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宜兴市中小学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林宣龙,中学高级教师,无锡市名教师,无锡市教育科研带头人,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特聘顾问。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精深。自三皇五帝,至当今开放盛世,炎黄子孙,遍布纵横数万里,走过上下五千年,生息,繁衍,发展,创造,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也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政治、艺术、宗教、经济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样态。凭借这核心价值观,凭借这丰富的文化样态,中华民族根基深厚,滋养充沛,得以千古绵延,长盛不衰;凭借这核心价值观,凭借这丰富的文化样态,中华民族自主、自信、自豪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鉴于此,发掘中华文化之精髓,传承中华文化之精华,乃是中华立国兴邦之大计,也是国人立志成人之大举;有鉴于此,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说起“文化教育”,自然要先认识何谓文化。众所周知,文化内涵之丰富,体系之庞大,表现形态之复杂,试图以某个概念、某条定义厘清其要诀,或以数篇文章、几部著述穷尽其涵义,几乎没有可能;现实之中,我们更是无法穷举种类繁多异彩纷呈无处不在俯拾皆是的具体文化“存在物”。文化存在的这种特征表明:民族文化教育,包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总体上只能是且应该是借助整个社会环境中浓郁的文化气息、文化氛围来无声感召与无痕熏陶社会生活中每个个体来实现的;据此,学校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不是另起炉灶,另开课程,重点在于敏锐发现、悉心挖掘、巧妙利用现有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有意、有机、有效“渗透”在各种教学与活动之中。如何敏锐发现,又如何巧妙渗透?

一、慧眼择“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挖掘

语文教学,以精心遴选的言语作品为主要课程资源,这些言语作品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化存在,只不过是我们在教学中普遍偏重于将其作为训练学生言语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范本”,它的文化教育价值被我们有意无意地淡化或忽略了。强调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要我们兼以审视民族文化的目光,敏锐地发现语言文字中的文化亮点,挖掘其文化元素,促成其文化还原,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魅力,汲取优秀文化营养。

1. 在文字形体中挖掘。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目前世界流行的文字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表音文字,一种是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以字母缀合而成,能大致直觉其读音,字母有限,生成的文字可以无限;表意文字用笔画结构而成,从它们单个笔画的形状或多个笔画的关系可以揣知其意义,笔画有限,生成的文字亦可无限。汉字是世界上最为完善、最讲美感的表意文字,不仅具有所有表意文字的特点,更有自身丰厚的“文化气质”,它不仅以其形体面貌形象地表达着意义,关联着事物,承载着前人造字的智慧,还以书写规范生动体现着炎黄子孙待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和美好愿望――可以说,几乎每个文字都展现着一道风景,每个文字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换言之,汉字有深厚的根基与底蕴,寄寓着炎黄子孙世代相传的某种价值诉求和品格坚守,语文教学应该从文字中发现这些价值,知晓这些品格,用以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 在言语内涵中挖掘。言语,是指由文字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用以陈述某种事物、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的文本,亦指这种陈述和表达过程,这种陈述和表达包括口语与书面两种方式。不管何种陈述和表达,都是以语词――亦即词汇(包括实词与虚词)作为基本材料“堆垒”出来的,而这种“堆垒”不外依凭语词的两种特性去实施,一是语词的意义内涵特性,二是语词的语法功能特性。词汇学表明:语词在其付诸生活运用过程中,其意义内涵往往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际的需要发生扩大、缩小、转移等情况,因而同一语词往往有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多个义项;不但如此,语用学又表明:语词还会在当时当下语境中生成即时意义。由此显见,语词最初意义中沉淀着民族文化的基因,语义演变过程又凝结着民族的探索精神和言语智慧――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加以挖掘的优秀文化内容。

3. 在历史事件中挖掘。广义的历史是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包含自然史与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可以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它未必都与人类社会发生关联,哲学上称之为历史本体;狭义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史,亦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由体现人类活动进程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构成,折射着当时人类的精神风貌,蕴含着所在时代的核心价值。作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的主体资源语文教科书在选文过程中,历史题材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叙述历史事件的文本在课本中占有一定数量。这类课文,不只是落实训练学生语言功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文本,还蕴含着社会意识、民族精神、人类文明创造等优秀文化元素,教学过程中,值得我们去细细揣摩,好好挖掘,以免历史题材的课文在教学中失落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价值。

4. 在人物事迹中挖掘。人物事迹类课文与历史事件类课文均需叙述事情,但前者不必像后者那样“牵涉”时代背景,并通常只以概括方式和客观态度呈现事情;前者通常须以描述方式,注入鲜明的情感色彩,凸显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呈现事情,其主旨在于通过作者情感、作品情节与文本主人公的情愫、情操等的有机融合,构造出一种包含某种高尚品格、某种重要价值观、某种深层次精神追求的艺术形象,借以感召读者、激发读者、让读者产生感佩之情、钦敬之意和仿效之心。这类课文叙述的人物事迹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品格、价值理想、精神追求,有许多渊源于民族传统,个性化地体现着民族精神,有着烛照丹青、济助人类精神升华的普世价值。语文教学中要有效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就应杜绝对人物事迹就事论事的浅表理解,而应借助人物事迹深度挖掘其典型的优秀文化因子。

5. 在人文景观中挖掘。人文景观,基本可作“文化景观”解,是指每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日积月累而创造、设计、完善、提升而形成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致、遗迹、习俗等,包括文物古迹、宗教胜地、民族风情、古典建筑等空间实体以及历史名人、服饰风格、饮食特色、节庆活动习惯等活动产品。人文景观中除了大量可视化事物之外,其间还蕴含着关于文化起源、传播和发展等许多看不见的但又非常有价值的东西。这类课文在语文教科书中所占数量相当不少,诸如《春联》《莫高窟》《秦兵马俑》《安塞腰鼓》等均在其列,它们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了特定地域的历史遗迹、文物遗存、民间风俗、活动仪式等,蕴含并传递着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形成的历史记忆、生存理念、生活状态、审美趣味、价值追求等丰富的文化内容,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就应该透过文本,挖掘这些文化内容。

二、灵心铸“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的运用

与语文学科本身一样,文化内容中有相当多的知识元素与技能技艺元素;也与语文教学一样,文化教育很多时候需要采用讲授和训练的方式方法;然而,更与语文教学一样,文化教育如果一味采用讲授方法异化为强制灌输或一味采用训练方法异化为机械操练,那么文化教育将与“文化”的本性相悖,难以成为涵养人性的“养分”,却会变成伤害人性的压力。文化教育应该遵循熏染、陶冶原则,最宜运用渗透方法,促使感悟濡化。

1. 在意义阐释中渗透。语文教学的首道工序便是感知文字,理解词义,以便梳文通句,进入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深度解读。感知文字,须认读字音、分析字形;理解词义,须基于原初意义,知晓基本意义,领悟语境意义。帮助学生进行文字感知、词义理解,如果总是直接讲析,给出标准答案或权威说法,便毫无情趣,学生听了也是“沙滩写字”,一经风吹,便了无痕迹。不妨运用猜谜语、引典故、说起源等生动形象的方法,在这谜语、典故、起源等素材中,很自然地渗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分。比如:指导“林”字的书写技巧时,有位教师讲了这样的故事:“从前,有人在空地上种了棵树‘木’,这棵树‘木’舒枝展叶,非常自由。不久,有人紧挨着它又种了棵树‘木’,它也长得很茂盛,结果两棵树的枝杈纠缠在一起打起架来了(出示两‘木’撇捺交叉的‘林’),你们看,这样行吗?(学生回答‘不行’)是啊,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两棵树‘木’应该怎样友好相处才能成为茂密的树林呢?”由此进入“避让”与“穿插”的技巧指导。这样,在教字与育人的融合中,巧妙传递了中华“文化精神”。

2. 在情境呈现中渗透。一个语言生动、表述形象的文本,对于有着大量见识与丰富阅历的成人来说,是“直观”的,是会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的;但对于尚处童稚年龄尚缺见闻经历的学生而言,往往是“空洞”的,“抽象”的。我们的语文教师常常借助直观媒体,呈现课文语言文字所指涉的事物、所描写的场景,正是为了填补其“空洞”,具象其“抽象”,从而促使真切认识有关事物和情境,深刻感悟语言文字的思想情感。沿而用之,教学包含着丰富的“优秀文化”意蕴的课文,更需要运用这种方法。比如《颐和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多数学生未曾亲临其处,即便到过亦可能是走马观花,记忆模糊,教学该文不妨从现有视频资源中撷取重要片段让学生观看,借助其中移动镜、固定镜、远镜头、近镜头、特写镜头等,让学生在色彩鲜艳景象优美的动态画面欣赏中,伴随强烈的感官愉悦和情绪惬意,体会颐和园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绝妙,景致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借助此番感受,不仅理解“蜿蜒”“旖旎”“精品”“精粹”等涵义不再费事,体会中华民族无的穷创造智慧和伟大的艺术力量也将水到渠成。

3. 在背景拓展中渗透。常读长篇小说的人,或许都知道它常不惜笔墨描写自然景物或社会环境,这样将人物或事件放在环境中展开,使之与当时当下当地当境形成情感关联、逻辑关系,阅读时可借此进行点面映衬,深刻地认识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因受篇幅之限和学习语言文字主旨之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均以短小精悍为要,其中写人叙事类文章,绝无可能大肆铺陈环境、展示背景。基于此情,为求深刻认识人物、深入领会事理之效,教学时适时适度引进相关背景素材,不失为一种教学良策。写人叙事课文中反映历史文化题材的课文,更有必要运用这种背景拓展策略,以便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比如《》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所写事件发生于清朝末年,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中的英国,力图通过鸦片倾销计划,对我国进行财富的攫取和政治的控制;清王朝处在没落之中,朝廷里“和英”与“反英”两种意见争执激烈。教学本文,如果以适量时间展开这样的历史背景,其意义就远非在于能加深认识林则徐其人,更在于能真切感受中华民族面对外敌时不堪忍辱的民族尊严和英勇无畏的抗敌精神。

第3篇

1.巧解课题,指导审题.课题是文章的眼睛。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抓解题环节,巧妙进行审题训练.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设问:课题中关键词是什么? “借”.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本文写的是利用草船借箭的事,是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这样,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体裁和主要内容.诸如此类,通过解题,逐渐教给了学生作文审题的方法.长此以往,提高了学生的审题能力,避免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

2.以文为例,仿照写作。

叶圣陶先生曾说: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作文的熟练技巧。”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篇篇锦绣,字字珠玑.教师教学时要趁热打铁,以文为例,指导写作,具体从以下方面着手训练:

2.1借助插图,教会观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最有效的写作资源。教师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之,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抓住重点,边观察边想象,教给正确的观察方法.如《绿色的办公室》一文学后,我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自己家庭或老师的办公室陈设,然后把观察到的按顺序写下来.学生兴趣盎然,连学困生也写了五百多字的作文,而且有条有理。这样,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觉得作文并不难.

2.2选取片段,伺机训练.模仿是初学作文的有效方法,尤其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最为适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片段很有导写价值.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及时指导学生仿写.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2.2.1按构段方式训练:如总分式结构(《美丽的南沙群岛》);:并列式结构(《小镇的早晨》);总分总式结构(《我爱故乡的杨梅》)等。如总分式结构可以这样训练:以总起句开头:“我们班小华学习非常刻苦。”下面具体写他如何刻苦学习,亦可按“先分后总”或“总-分-总”的方式训练。这种训练方式以中年级学生为主。在写好片段的基础上,尝试布局整篇文章。

2.2.2描写人物外貌:小学语文教材中人物外貌描写有特色,教学时可适时指导仿写。如《小八路》一文第一段中“他是谁?你看他身穿军装,头戴军帽,脚穿草鞋,胳膊上还有臂章呢。原来他是个小八路。”课堂上,我随时让学生仿写一个同学的外貌,其中一个同学写到:“你猜她是谁?只见她身穿粉红色的连衣裙,头上扎着的小辫上有两朵大红的蝴蝶结,脚上穿着一双长鼻子的白凉鞋,再配上那金丝边的小眼镜,还挺斯文的。她就是我们班的刘丽。”仿写中自然渗透了观察和描写外貌的顺序和方法。描写外貌,语言不在多,而在准确,要抓住人物的突出特点去写,否则,便会千人一面。

2.2.3仿写开头: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开头颇具代表性,巧妙利用它导写也是一种好办法。如《燕子》中的开头写道:“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仿写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我爱故乡的杨梅》开头“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可以指导仿写。

2.2.4仿写结尾:有些教材的结尾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像《桂林山水》一文的结尾“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让人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草原》一文结尾“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巧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法写结尾。

2.3依托课文,同步写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模仿性强。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学时应充分注意课文内容与写作的联系,并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命制出跟课文有某些相似点的题目,进行仿写。如《爬山虎的脚》学后命题《××花(草)》;;《给颜黎民的信》――《给××的一封信》等,使学生有法可依,有路可循,教给了写作的方法和表情达意的机会。同时,既反馈了对文本阅读的程度,又将读与写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3.凭借教材,展开想象。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借助于想象和幻想来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教师要抓住小学阶段的有利时机,依据教材,引导学生想象作文。写作方式可采用改写、续写、缩写、补写等。古诗教学后我让学生进行改写,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改写时我提示了三种方法:a、用总起句开头;b、用时间、地点开头;c、用“稀稀疏疏、星星点点……”重叠词改写诗,既让学生巩固了诗意,又感受了诗的意境,培养了写作能力。《凡卡》一文学后续写《凡卡寄出信后……》;《特殊的葬礼》学完后,要求学生补写菲格雷特总统在瀑布葬礼上的演说辞等,收到了显著效果。

4.确定重点,提高层次。

《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写作训练要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时,要注意把握好“梯度”,训练要“适度”,体现层次性。要针对教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特点及学生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针对不同教材、不同年级提出相应的写作要求。比如《记一件印象深刻的事》作文题目,针对三年级学生只要求把经过写清楚;四年级则要有重点、要分段;五、六年级则需适当提高要求,如对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进行描写。防止以往出现的怪现象:中年级学生笔下的《猫》跟高年级学生写的一模一样,没有训练层次。年级升高,写作水平并未提高。

第4篇

一、以培养写作兴趣为基础,让学生想写

兴趣是学生积极参与写作的内部动机,然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兴趣关注力度并不够,更多的是以“强制性”的要求而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都害怕写作文,甚至可以说是“谈作文色变”,原因就是因为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写作的兴趣。其实,写作更多的是学生的自发行为,如果学生是被动的,在写作中不仅难以寻找到好的写作素材,在组织结构的安排上也会显得较为凌乱,写作也就变成了应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在要求上区别对待。如四年级上写作四要求学生通过一件事的叙述、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象声词。通过课堂教学而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后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的学生不仅字数要达到300字以上,且要能具体叙述一件事或一个场景;第二层的学生只要求其字数达到300字,能用上象声词即可;第三层学生则要求能达到200字以上,用上象声词。这样,学生层次不同,要求不同,更利于学生主动去完成写作任务。

其次,在训练方式上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如日记式作文,字数不用多,要求学生每天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作文形式表达。如日志式作文,即借助QQ、微信等方式,写一些简短的作文,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高段学生,且要有父母的监管。如学生看了一部喜欢的动画片后可以引导其写观后感、学生去了某地旅游可以写游记,诸如此类,要转变传统“一周一文”的形式,引导学生把写作习惯化,让学生真正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当然,平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奖励,尤其是低段学生,要注重通过积分制、写作存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发其兴趣。

二、以改革写作模式为核心,让学生会写

结合小学语文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来看,学生在写作课堂中的主体性还是没有得到较好地发挥,作文课堂依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如五年级上写作一“师恩难忘”的教学中,更多是通过教师的讲而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写好一件事,如何通过外貌、语言等描写人物。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强调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为此,加强对写作课堂模式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在课堂中要注重通过引导学生看、听、说等而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从而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导其掌握写作方法。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注重引导学生说,要让学生能在小组中充分展开交流,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如在“师恩难忘”的作文教学中,先以“我最难忘的一个老师”而让学生在说中确定写作对象,然后以“他为什么让我难忘”引导学生确定所要写的事件,接着引导学生围绕具体事件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更好地对事件进行整理,为叙述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发言,从叙事和人物描写方法上进行引导,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

其次,对于写作方法的指导,要注重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然后再给予点拨。如景物描写,很多学生在写景时难以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没有主次之分,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可引导学生选择具体的所要描写的景物,先说说要写景物的什么特征,哪些特征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在写作时准备如何安排,然后教师再帮助学生梳理这些内容,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特征以此展开描写。如写“校园一景”,可突出校园的“景美”和“人美”两个特点,围绕两点选择具体景物展开描写。

三、以丰富写作体验为中轴,让学生多写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都会出现“不知道要写什么”的现象,其实,这是学生缺少生活体验的具体表现。一直以来,语文教学更多强调的是学科知识,学生的生活也就被限制在课本中,和生活接触少了,没有生活体验,于是,在写作时,往往不知道选择什么对象进行记叙或描写,所写作文也不免空洞而没有感染力。如以“母亲”为主题的作文,都是写母亲如何起早贪黑,在记叙中没有自己的体验。体验是作文的核心,而生活则是生成体验的源泉。为此,在作文教学中定要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把作文变成生活的再现,融入自己的感情,这样的作文才能打动读者,也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更上一个层次。

第5篇

关键词:故事结构教学;语言能力;应用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156-02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语言能力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一旦听、说、读、写中的某种能力出现问题,会使学生无法参与课堂活动,直接影响学业成就,同时可能会产生人际交往障碍。而故事结构教学利用视觉化的提示,系统直观地把记叙文中的结构展现出来,操作简单,便于使用,是一种发展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对故事结构教学的定义、理论基础、核心要素及相关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期望为提升儿童的语言能力提供一些帮助。

一、故事结构教学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一)故事结构教学的定义

故事结构教学(Story Grammar Instruction)又称明确故事结构教学或故事结构意识教学,是一种教学习者进行故事的事件记忆(包括场景、主要事件、行为动作、角色互动和目的、结果和解决方法),掌握其结构,以便于能理解谁、什么、地点、时间,以此推断事件、人物和其他故事成分的因果和从属关系的教学方法。

(二)故事结构教学的理论基础

故事结构教学源自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架”构成了故事结构教学的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模式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支架”(Scaffold)一词最初用于建筑业中,是建造房屋时搭建起来的外部支持。房屋盖好后,就会撤除这些支持。伍德(Hayward)最先把这个词用来描述学习过程,随后发展并形成了支架式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搭建起支架,帮助学生学习,并达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在故事结构教学中,搭建了一个教师支持系统,通过教师支持的逐步撤除,帮助学生建立故事结构的概念,进而发展出相应的语言能力。

二、故事结构教学的核心要素

(一)图表组织者(Graphic Organizers)

所谓图表组织是用图解或图形的形式表述故事的主要内容、观点、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等结构。图表组织者可以用多种方式来组织相关信息,既可以有特定任务,也可以是线性的(如根据时间表安排)或非线性的(如概念、事件或单词之间的关系)组织。图表组织者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故事地图(story mapping)。它把故事中重要信息建构成一幅完成的、清晰的、视觉化的图形,便于阅读者全面掌握故事信息。故事地图通常在阅读故事之前使用,引出和故事有关的信息以提示阅读者,同时能促进学习者之间形成讨论,并记录与故事有关的重要信息。在实际教学中故事地图可以用各种形状来表示,如故事脸、故事花等用有趣、生动的图形把故事的各个要素串联起来。也有用文学作品分析中常用的故事三角来整合故事要素。图表组织者给学生展现故事各要素的内容是如何安排的,理解“因果”“如果―那么”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能利用故事材料进行实际验证。

(二)问题思考单(Question Answering)

问题思考单是依据故事结构设计的,能够全面展现故事脉络的几个问题的整合,用问答的形式帮助阅读者梳理故事的思路,以达到理解故事内容的目的。问题思考单在使用时需注意:(1)提问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在学习者阅读文本之前、过程中或阅读完之后采用口头、书面等多种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提问。(2)提供问题线索,便于学生掌握。能够教会学习者进行文本信息的搜集、整理,以回答在初读完文本时不能解决的问题。(3)引导学生学会推理。问题思考单可以帮助学生在从文本中找不到答案时,依据有关线索和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推理。

(三)出声思维(Think Aloud)

出声思维是心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要将大脑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有声化,是一种元认知策略。相关研究证明,出声思维能向学生展示阅读的思考过程,是一种较为成功的教学方式。出声思维结合问题思考单,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阅读内容,开展有效的教学。同时出声思维对建构学生的阅读思考方式有重要意义,利用逐步内隐、撤出引导的策略,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三、故事结构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中的应用

故事结构教学是被证实教导儿童的有效的教学法。近年来,国内外运用故事结构教学,经由故事结构要素的学习,故事结构图的视觉辅助,教导学生理清故事脉络及重点,以达到发展语言能力的目的。已有研究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故事结构教学的应用对象

Tori Boulinea(2004)等人的研究运用故事地图对六名三、四年级的学习障碍儿童进行干预。而Robert J.Stevens(2010)对高贫困学校的幼儿和一年级学生提供专门的叙事结构教学指导。台湾谢幸婷(2015)以故事脸的形式对五名国中中度智力障碍学生进行故事结构教学。叶芷吟(2011)则对三名国小高年级轻度智力障碍的学生进行故事地图策略的教学。综合以上研究,故事结构教学的应用对象,从适用来看包括有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且年龄跨度较大。从应用对象的类型来看,有普通儿童、听觉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智力障碍儿童等多种类型。可以看出,故事结构教学是一种应用对象较广、适用性较强的方法。

(二)故事结构教学的干预目标

总结已有的研究资料可以发现,故事结构教学主要应用于儿童青少年的语言能力中的阅读理解能力(Tori Boulinea,2004;林佩菁,2002;简馨莹,2011)。此外,有研究运用故事结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还有研究应用故事结构教学改善儿童重述故事的能力。部分研究(叶芷吟,2011)则以对儿童的口语叙事能力进行研究。以上研究证实,故事结构教学主要应用于语言能力的教学,集中在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叙事能力。

(三)故事结构教学的实施流程

1.明确干预目标。主要由开展语文教学的老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影响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主要内容,作为干预的目标。

2.确定教学内容。故事结构教学的内容主要以记叙文为主,既可以是语文教学中的内容、也可以是课外读物如绘本,还可以自己编制适合的内容。在选择时,要与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实际生活、所学课程相关。

3.开展故事结构教学。主要有三个阶段:(1)教师示范阶段。主要是教师示范用故事地图初读文章,然后再配合问题思考单、出声思考再次阅读,以理解记叙文的要素,学生按照教师示范进行阅读。(2)教师引导阶段。教师不再示范,而是让学生运用故事地图阅读文章,并用问题思考单、出声思考理解记叙文的要素。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3)独立学习阶段。教师的示范引导完全撤出,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内容,并且前两个阶段的问题学习单也撤出,并要求学生在读完文章后,能自己找出故事要素并画出故事地图。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引导提示(尽量少),直到学生的故事结构图能清楚反映文章。

4.故事结构教学效果的评价。每个阶段的教学完成后,要及时对学生的目标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

(四)故事结构教学的干预效果

从干预对象来说,大部分研究的对象为小学和初中生,少数研究选择幼儿和大学生。这并不意味着小学和初中的效果最佳,而是因为这两个阶段的学生需要大量的语言能力的参与。绝大部分研究选择的研究人数在3个及以上,可见故事结构教学可以用于人数较多的小组和集体教学。从干预时间和地点来说,已有的研究都把故事结构教学放在学校中进行,有的在资源班,有的在特教班。在时间的选择上,不同研究的教学时间不固定、持续时间也不固定,有的研究进行8次教学,每次教学持续一个小时(谢幸婷,2015),有的研究则每天都进行教学,但每次持续时间较短(Tori Boulinea,2004)。从干预的效果来看,虽然已有研究都证实故事结构教学对相关目标的干预上都是成效,但也并不是对目标中的每个项目的效果是一致的,而且针对几个干预对象的效果也存在差异。

四、对我国的启示

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说,故事结构教学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良好的效果。总结这些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探索:(1)在普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记叙文教学中,加入故事结构教学。首先,有学习障碍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在普通学校学习的,他们需要一些特别设计的方法来提升其学习能力,开展个别化教学。其次,在记叙文教学中,虽然教师也强调学生对记叙文六要素的把握,但是学生在实际运用时还是不理想。(2)应用到其他障碍儿童语言能力的培养中。语言作为基础能力,是所有儿童要发展的,针对听觉障碍儿童可能会突出理解和写作能力。针对智力障碍儿童可能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运用。(3)在实际应用中,找出故事结构教学的关键性要素,以提升其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林佩菁.故事结构教学对国中学习障碍学生阅读理解表现之研究[D].彰化师范大学,2002:18-26.

[2]简馨莹,杨玮婷,简淑真,王继.故事结构教学对幼儿故事理解能力及故事结构顺序之效果研究[J].台中教育大学学报,2011,(2):1-24.

第6篇

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结局四部分。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小说文本很多,涉及范围也非常广,但教学上都是仅限于阅读理解。小学生受其阅读量、知识储备、文章构思等因素的限制,还不能独立完成小说的创作。考虑到以上因素,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没有把小说创作列入写作计划,而只是把“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改编成剧本”作为小说教学的主要形式。

戏剧早在中国上古时期就已经盛行,是学校教育中“六艺”之一的“乐”(实质包含了“音乐”“诗歌”“舞蹈”三要素)。20世纪初期,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在我国首创了把戏剧纳入教育教学的现代教育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戏剧早已是学校综合提升小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理解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的教学途径。如我们所熟知的全美最佳教师雷夫,他的教育绝活之一,就是通过带领学生排演莎士比亚戏剧,改变孩子的生命气质,激发他们树立人生的信心。在我们的研究中,也是重点关注了戏剧的阅读、表演与创作。下面对戏剧这一文体的教学进行重点阐述。

一、戏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何为戏剧?语文教学中的戏剧是指戏剧文学(即剧本)。戏剧文学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文学作品,具有一般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它结构完整、统一,塑造典型形象,揭示深刻主题。另一方面,它是戏剧演出的基础,受到舞台演出的制约,在显示自身文学价值的同时,也具有戏剧价值。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有戏剧这种文体,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公仪休拒收礼物》,六年级上册的《负荆请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半截蜡烛》,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的《丑公主》等,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将此类文体作为对话性强的课文来处理,没有挖掘出戏剧本身对学生潜在的影响力。这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巨大的损失。《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其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编演戏剧可以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扩大语文的教育作用。

二、戏剧在语文教学中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的重要价值

在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重构中,将戏剧纳入习作训练文体,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当前,很多习作课堂上机械的写作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耗尽了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忽视了儿童文化的本质是游戏精神。戏剧与这种游戏精神是有相通之处的,它能帮助学生通过想象,在现实与虚幻之间轻松地穿越,让学生基于课内文本的改编或课外题材的创编形成剧本,并结合服装道具、舞台设计、戏剧配乐等创造性地优化语言运用的环境,给学生带来学习语文的全新体验。

首先,戏剧有益于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戏剧具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学生中广受欢迎。调查表明,百分之百的学生愿意在语文课堂上欣赏同学表演的戏剧,并且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参演。目前,几个现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虽然这样的课文为数不多,但有很多课文是可以编排成戏剧的。如寓言类文章《伊索寓言》,童话类文章《渔夫的故事》,人物类文章《包公审驴》,小说类文章《林冲棒打洪教头》等,学生对此类文章的学习兴趣较高。让学生切身感受文中人物所表达的情感,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此类文章完全可以通过戏剧的形式来教学。由学生参与主导课堂组织,思考剧本的编写、演员的选定、剧本的排练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其次,戏剧有益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学习的要素是理解和运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与触觉,都是达成理解和运用的关键。要了解某件事物的运作状况,就要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思考、体验。如学生为了刻画戏剧中卖豆腐脑的小人物形象,就要到市场上找到这个形象的原型,通过观察其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文字创作,之后再通过模仿其肢体动作等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学习。通过戏剧活动,学生亲自用肢体与感官示范出学习的内容,这样对于人物的模样与行为,会有更真实的把握;对于阅读的内涵,也会有更深层的思考。在进行戏剧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自身建立了对于事物的理解,找到了相互沟通与学习的机会,这是未来生活需要拥有的能力。学生一旦理解了意义,并能在生活中应用,这样的能力便不会消失。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就是说,学语文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编演戏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应当受到语文教育界的重视。戏剧是真实入情的,不是矫揉造作的。创编剧本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学生在表演剧本时的朗读能力也必然大有提高,即从感受角色―进入角色―融入角色―表现角色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戏剧的编演过程是一个充满新奇、智慧、刺激、挑战的创造之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想象,对文本内容进行再现和加工。学生从角色的主观体验上,能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审美品位,使自己的语文素养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因此,戏剧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禀赋,使其成为一个充满创造激情的人。

三、戏剧在语文学习中的实施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先生的教学思想中,“做”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戏剧是有层次的,凡是有层次、有规范的东西,教师都可以教。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戏剧编演时,提醒学生要按一定的规范操作,同时还要灵活掌握,注意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戏剧创作的过程结合“单元包”实施的五个板块一般分为“确立主题―创编剧本―排演戏剧―修改剧本―表演欣赏”五步。

1.确立主题

主题是戏剧的灵魂。任何一部戏剧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确定创编主题时,一定要选择生动的、故事性强的、学生感兴趣的。例如:学生普遍对历史故事感兴趣,我们便结合《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将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创编成剧本。经过多次讨论,学生确立了《梦回海上丝绸之路》的戏剧主题。戏剧创作不是简单的事情,由于小学生的语文水平有限,目标不能定得过高,对整个创作过程的难点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创编剧本

心理学认为,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而再造想象作为有意想象的一种,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图像的示意,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戏剧的编排是对原有文本的一种再造和想象。

首先,确定主线、列出提纲。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确定出戏剧创作的主线并列出提纲,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围绕主线搜集并阅读相关的背景资料,为创编剧本打好基础。其次,构思情节、写好剧本语言。戏剧中的情节需要学生展开想象,大胆构思,不能拘泥于现状。如编排《梦回海上丝绸之路》时,既要尊重历史,又要实现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和突破。学生集思广益确定了从明朝先进的海上科学技术入手,加入了大量的科学幻想的思路。如在爪哇国,郑和一行准备离开,拿出航海路线图察看路线时,国王很奇怪,里面竟然是一片空白,根本没有路线的痕迹。其实,这里是学生们根据化学反应“淀粉遇碘酒变蓝”的原理设计的桥段,非常巧妙――“这个图怎么没有航海路线呢?”这时,郑和拿碘酒往图上轻轻一喷,地图的颜色就发生了变化,显示出了路线图。另外,在编写戏剧时要特别注重人物的对话描写,通过剧本的语言,即台词(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说明(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音乐、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让学生学会用细节描写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排演戏剧

排演戏剧具有教学和戏剧表演的双重身份。在表演的时候,既要符合语文学习的要求,又要体现戏剧表演的原则。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点,对如何表达人物台词进行反复推敲。教师在指导学生表演时,要提醒学生语言形式要符合语言规律,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情境中表演。要引导学生用恰当的动作、神态来补充表演,不能干巴巴地在舞台上进行独白、对话。其次,学校的戏剧演出并非专业的剧场演出,要鼓励师生、家长亲自动手制作道具、服装,使每个学生或家庭都参与到表演中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可以担任任何岗位,如小导演、小道具师、小剧务师……戏剧表演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4.修改剧本

在评改戏剧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认真提炼每个演员的个性化台词,并设计相应的动作。若要根据剧情重新分配角色,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按每位学生自身的特点来安排,展现每位学生的表演特点,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修改剧本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静心反思,重新揣摩剧本,翻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与剧本相关的内容,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各个角度完善角色,把每一个角色演到位。

5.表演欣赏

戏剧的表演因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其特殊性。戏剧是在舞台上进行的现场表演,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表演时充分考虑与观众的距离及欣赏要求,在声音、语言、形体和神态上,要有适当的夸张甚至是变形,如面部特写、慢动作等,而这些特效若运用得恰当,就能构成戏剧表演上的舞台美。

第7篇

一、自主预习的方法要教

我们知道低年段语文教学的目标很明确:识字、写字;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积累少量的词语。我们只要不偏离重点,是比较容易把握的。而到了中年段,识字、写字依然是重点,但已不是最主要的了,学习的重心开始向学习阅读转移,因此,我们常常眉毛胡子一把抓,上不完课。为了完成任务,便把识字学词的任务一下子抛给学生,主要方式是课前预习,上课时检查。学生一汇报字音、字义、词义就算达到目标,却没有考虑过追问一句:“你是怎么知道的?”其实,如果我们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多数学生在预习时都是翻一些现成的学习资料照搬照抄,自己大多是不动脑筋的。因此也许不必读课文就能完成老师的一系列预习要求,然而却没能形成什么能力。出现这种现象,不能怪学生,从一二年级手把手地教,到三年级突然全放手,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必然茫然失措,想不摔跟头都难。许多学生会从此对语文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在我教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叫一个学生说一个字的字义,学生说不上来,我就让他查字典,结果他很快找到了这个字,却不知道哪里写的是这个字的意思,包括字典中的“~”就是代替这个字也不知道。这个时候,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以前教过的三年级学生可能那个时候也看不懂字典,而我当时认为这并不难,不用教的,那就可想而知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理解词语是多么难。所以,我们不能高估学生,不能放过一个细节,预习方法要教,我们要将整个预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一点一点地教给学生,让他们知道,怎样的预习才是真正动脑的读书。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要怎么做呢?首先,老师要考虑预习的内容,必须是孩子能够做得来、又不能生搬照抄的。比如,要预习生字,就要和读课文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课文中把生字词圈画出来,这样学生就必须要读课文才能完成;要让学生查字典、词典了解字义、词义,就让学生把字词在字典中的页数标在书上,把字在文中的义项标出来,字典中例举的词抄两个,把词的意思写一写。这样,孩子想偷懒也不行了。第二,要想让孩子自主预习,查工具书的方法更要教到位。一二年级时,我们所教的查字典,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识字,只要学生找到这个字,知道它的字音就可以。而到三年级,我们再让学生查字典,主要目的就放在了了解字义、运用生字上,这就需要学生看懂字典中的一个个符号,知道哪里是字的不同解释,哪里是由这个义项引申出来的意思,哪里是字典中举的例子,多音字的其它音在哪里能找到……这些我们成人认为简单、而语文教材又没有明确指出需要教给学生的内容,大家是最容易忽视的,也是必须要教的。它们看似简单,却需要反复的运用才能掌握熟练。就像现在的数学课,把上下、左右、前后这些方位的认识也作为教学内容来教,而以往这些内容可能都是要由家长来教的。在要求学生查字词典理解词语的时候,要选几个字词做例子,指导学生看懂字典词典,选择恰当的义项。在课堂检查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查字典的过程,给学生以鼓励。同时,又要提醒学生,在理解字词时不能过分地依赖字典词典,自己能够理解的,自己理解;自己说不清楚的,查字词典后,要把字词典中的意思变为自己的话,这样才是真正地掌握了。否则,学生在长时间使用字词典以后,也会形成一种固化思想,不动自己的脑筋。这也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更多的理解字词的方法。

二、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要教

第8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写作契机

习作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苏教版语文课本专门编写了这方面的内容,它与阅读教材是“平起平坐”的。然而,笔者发现教学中诸多教师比较重视阅读教学而忽视作文训练。一学期只完成课本上规定的习作,在数量上没有突破,质量上不追求提高。因此,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得很慢,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如何有效激发写作兴趣,引领学生进入习作训练快车道?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做法与感悟。

一、捕捉写作契机,催生习作灵感

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为培养小学生善于观察、勤于积累的习惯,笔者常常有意识地提醒、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从生活中获取体验与感受并诉诸文字,与同伴分享。

比如,开学初我校一位临代老师考上在编教师,去另一个学校上班。开学初当我这个“新”老师在班里宣布这一消息时,大家都感到格外惊讶与留恋,毕竟这位临代老师教了他们两年,师生相处较融洽。了解了学生的心理,再加上教师节即将到来,笔者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要求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这位老师写一封信,以表达自己的想念之情和节日祝福。另外,书信这种应用文体学生在四年级时学过了,但时间已经很长,加上当今通信工具飞速发展,书信在日常生活中已不大使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对于学习应用文来说也有复习巩固的必要。另外,笔者还将李老师工作的地址提供给学生,要求他们把自己写好的信寄给她,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写信的积极性。在他们的思想中,这已经不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而是一次真正的沟通,拥有了现实的交往意义,所以他们格外重视。在笔者的指导与鼓励下,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书信的写作中,他们通过具体事例写出对李老师的看法,表达对李老师的敬佩与想念之情:“李老师,还记得你教我们时,戴着眼镜,扎着辫子,当我们回答问题时,您常常笑眯眯地用期望的眼神看着我们。”“记得有一次,您批改我的作文,把我叫到您的办公桌前,让我读自己写下的句子,耐心地指导我如何修改,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您对我的关爱。”“李老师,您现在的学生还跟我一样会惹您生气吗?现在想想,我真有点后悔呀!”“李老师欢迎您抽空来我们学校看看,看看我们是不是取得了进步,我们真的好想念您!”一句句富有真情实感的话语在学生的笔下流淌,抒发昔日的学生对老师的无限钦佩与思念。我想,这正是交际的需要催生了学生写作的灵感。由此可见,作文是为生活服务的,作文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写作变为需要,以此激发写作的动机。

二、走“读写结合”之路,让习作质量产生质的飞跃

通过作文批阅,笔者发现学生的习作常常写得平常无奇,即使是比较新鲜的题材,在他们的笔下也缺少匠心的构思,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艺术性地表达。比如,如何开篇、过渡、收尾,如何衬托、插叙、补叙等,这些谋篇布局的写作技巧在学生的作文中还得不到运用,而这些技巧往往在所学的课文是经常体现的。因此,写作训练要与阅读教学“挂起钩来”,教师要贯彻落实读写结合的理念,走“以读促写、读中练写”之路,让学生的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同步提高,协调发展。

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要着重指导学生围绕中心句写好一段话,尝试运用“总―分”或“分―总”的构段方法;在高年级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方法,比如学习季羡林的《夹竹桃》一文,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巧妙的构思。如整篇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写法;学习第三自然段,要懂得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告诉我们夹竹桃一年三季都在盛开着,它是有韧性的花;学习最后一段,要懂得画龙点睛的写法可以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明白这些方法之后,就要引导学生在习作中加以尝试运用,让作文质量产生质的飞跃,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三、实施多元化评价,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实施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一理念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好作文也是夸出来的,这种说法强调鼓励性评价的作用,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写作思路的指导,在讲评课上要多多针对习作中出现的亮点给予热情的表扬,让学生获取成就感,增进对作文的感情。同时,还要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家长关注孩子的作文,并积极进行评价,发表感慨,给孩子提提建议和希望。下面是一位家长看了孩子的作文《美与丑》后写下的感受:“我在闲暇的时候,经常带孩子去公园游玩,也能够抓住时机教育孩子。因此孩子对一些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孩子这篇作文是写她日记中的,后来老师修改后给发在了学校的报纸上。我为孩子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而感到高兴,也为孩子的作文取得进步而感到欣慰。”孩子读了家长的评语,肯定会感受到家长的关注与期待――这就是家长参与评价的好处。

第9篇

2013年,湖南省攸县酒埠江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语、数、外学科组均向学校递交了课题研究申请。如英语组的“小学英语快乐情境教学”,语文组的“新闻播报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数学组的“数学课上的分层指导”,现就学校的一些做法和小课题实施情况撰写成文,以期抛砖引玉。

一、 鼓励教师发现问题,指导教师形成课题意识

(1)要解决教师教育科研的意识观念问题。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对课题研究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让教师意识到搞课题研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我们在每天的工作中可以实实在在地进行。

(2)要解决好老师的问题意识。课题从问题中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前提。有问题才有课题,只有教师通过实践观察、反馈、反思发现了问题并有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才能形成研究的课题。

(3)要在问题与课题间架设好桥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但要成为课题必须具备如下条件:一是教师进行过认真思考并有意去解决的问题才有可能成为你所研究的小课题。要开展好小课题研究,学校应安排教研组长和有经验的教师帮助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和甄别,挑选出适合研究的问题做课题。二是要对这所选的问题进行价值度分析和可行性分析。即所选课题是能否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代表性和实用性,研究进行的条件是否具备。例如,我校在做“小学英语快乐情境教学”课题选择时,就曾作过如下的分析:①课题选择的意义:针对我校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英语学习兴趣不高,尤其表现在课堂上,不愿说,害怕说,提问作答相当被动;测试成绩均分一般不超过70分;教师上课累,学生上课被动,教学效果不好。但是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只要参加了“小星星英语”学习,状态效果却截然不同。通过这一对比分析,教师们一致认为,可以借鉴“小星星英语”教学元素和剑桥英语的课堂组织方式,建立一种全新的课堂结构和组织形式,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快乐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改善我校的英语教学。②进行可行性分析:所有的英语教师都有一致的愿望;英语教师中有两个年轻的教师,可以满足课改中的一些刚性需求;根据教学需要临时聘请一位在“小星星英语”任教的教师来校兼课;课题实施的理论指导上有一定的人力资源。通过这些分析,英语教师组报请学校同意,成立课题组进行“小学英语快乐情境教学”的课题研究。所以,要运用好分析和指导的杠杆架设好问题与课题的桥梁。

二、 认真做好课题方案,有序推进课题研究

要认真开展好小课题研究,制定好课题方案是关键。

(1)对课题表达要准确。当教师确立了研究的问题以后,就要使用科学的概念和规范的用语对课题进行准确的表述,不要出现句式不规范、文字表达不清楚、逻辑混乱等现象,不要使用夸张等修辞方法。

(2)方案的主要内容要完整、详实。方案的构成包括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时间安排和步骤。这要求课题组成员充分收集资料,深入调查和研究,精心部署研究过程,预设实验效果。特别是研究过程,务必做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合理有序,并且在研究过程不断完善。例如“英语快乐情境教学”课题组就明确了各个阶段的任务:四月份,课题组集中学习培训,在学生中做好动员,并准备好课堂教学中所适用的各种游戏、儿歌等素材;五月份先以五年级两个班开始尝试,其他教师随堂听、评课,课堂上协助教学,对课堂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进行跟踪式修正,根据各年级的内容,编排好相应的活动内容和课堂组织教学的方式;六月份,各年级按要求进行快乐情境教学的实验,并着手编写相关的校本教材;七月份对课堂教学及效果进行第一阶段对比性分析;九月份,进行三、五年级学生和新教师培训,组织第一次英语沙龙活动;十月份就实验效果进行第二次分析问题和找出改正的方法,教师撰写课题论文或体会和反思;十一月份组织第二次英语沙龙活动和英语教学课堂观摩活动,创建情境教学室;十二月份组织第三次英语沙龙活动,进行教学效果分析,撰写课题研究报告。通过工作的阶段性预案和课题组的定期工作会议,使课题的研究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3)落实好课题的研究经费。单独制订奖励方案不能很好地满足课题研究的要求,在研究实践过程中,在培训、学习、资料印刷、情境创设、活动布置、学生激励等各方面需要一定的经费,学校必须给予保障。2013年英语课题组的所用经费约8000元(用于奖励的不计在内),对一所小学来说压力是有点大,但是带来的效益是我校英语教学质量的跨越式提升。

三、 及时有效地调控研究的进度和效果

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度和效果等方面都会与课题组的预设有偏差。教师要能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优化行为。例如,英语课题组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经过半期的实验学生兴趣虽然高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大幅度提高,但是对单词的书写和识记没能及时跟上,因此,课题组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作了相应调整,增加单词检查和单词识记的相关教学活动,及时让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在教学进行了一个学期后,发现学生对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产生一定的兴趣“疲劳”,从而导致注意力有所下降,而教师又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的时候,学校邀请县教研室的专家前来“诊断”作指导,并且安排教师到湖南省株洲市何家坳小学和湖南省株洲市白鹤小学学习,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课题研究过程和行为的调控是保证教研有序推进,提高研究效果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积极态度去投入,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 小课题研究助推师生共同成长

低起点、低重心、低要求的教育科研模式已经成为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学质量、释放学校活力的有力抓手和精彩亮点。如“快乐英语情境教学的研究”进行一年的实验后,通过统计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发生了飞跃式的变化:①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喜爱程度由实验前的60% 提高到了95%,整整提高了35个百分点。②学生在整个课堂上参与提答问、朗读、表演等达到了90%以上(实验前约为60%左右)。③学生的英语测试成绩有大大幅度提升,如2013年下期统测,四年级平均得分86,及格率93.5% ,满分人数比例50%;五年级的平均得分88,及格率92.3% ,满分人数比例 48% ;六年级的平均得分83,及格率 92%,满分人数比例 61% 。④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年轻教师邓飞2011年招聘参加工作,当时上课非常稚嫩,很难驾驭教材,同行教师非常担心。而通过一年多的课研,她已经成为我校英语教学的顶梁柱,课改的领头羊;皮刘倩、易婷是2013年暑假招聘参加工作的,半年课研下来,他们的课堂就有模有样,并得到教师和县教研室的好评。语文组“新闻播报与语文素养的提升”课题组通过一年的研究,取得的效果也令人瞩目:参加实验的四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高于五年级学生,尤其是现在学生的作文,基本上能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学生能够对身边发生的事,甚至国际国内新闻事件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了。

五、 指导教师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是形成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但是撰写研究报告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最烦恼的事情。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撰写报告的基本要求,写报告所涉及的理论依据、相关数据及其他相关材料缺乏信心,有些甚至力不从心。因此,学校要安排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以解决老师的“后顾之忧”和“瓶颈之患”,以便让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更好地展现出来。除了研究报告外,表达研究成果的方式还有影像资料、教学日志、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记录等材料,课题组都要好好收集和整理。只有课题组能够把研究的成果表达出现、展示出来,课题组成员才能获得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强大的行为助推力,研究行为才能真正落实下来。也只有把小课题真正落实在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中,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进行得更彻底、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