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6:01:39
导语:在市场经济发展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众所周知,精冲技术是在普通冲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工艺方法。今天我们所说的精冲是强力压边精冲,它的工艺原理是:在三动压力机上,借助特殊结构的精冲模,在强力作用下,使材料产生塑性、剪切变形,从而得到优质的精冲零件。它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金属材料加工工艺链。因此,精冲绝不是一种替代加工工艺方法,而是一种高质量、高效率、高附加值的加工工艺。
二、精冲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世界精冲市场快速扩展
近25年来,强力压边精冲技术发展很快,主要表现在:全世界约45个国家,相当多的制造加工业工厂采用了精冲技术。精冲机数量约3600~4000台,大多数分布在欧美发达国家,其中欧洲1600台,美国800台,日本600台。精冲件种类约10000种,72%采用连续精冲模生产,精冲工艺向着复合成形工艺发展。
(二)中国精冲市场稳步前进
我国精冲市场分布在16个省市约30家企业,主要分在上海、山东、浙江、江苏、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我国精冲机拥有量:进口:约130台,国产:约30台(不包括液压模架)。我国目前生产约3500~4000精冲件。而精冲模的在设计与制造上已具相当水平。全国范围内从事精冲的人员队伍约有6000人。
(三)精冲市场的发展前景
精冲技术发展的历史是断续前进的。近25年的发展是连续而急剧的,从而出现了美好的前景。从世界工艺领域的发展来看,不能也不可能回避精冲技术。因为它在零件加工经济性方面,展示了工艺流程的合理性,它首先应在汽车行业、摩托车行业和电子行业大力推广,因为相关行业生产规模大,批量大,需要精冲设备和精冲部件数量多。
三、精冲的应用
精冲工艺技术的发展,使其在各个工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对于要求最小尺寸公差,具有最小粗糙度的功能零件,可以广泛使用精冲零件。而对于有视觉要求的、很精细的表面零件,也可使用精冲零件来代替。现今,精冲件的生产品种、尺寸形状、材料厚度和力学性能等,都有很大的提高。而且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精冲件生产的均衡性、质量可靠性和加工经济性更加特别突出。
汽车工业是精冲技术推广应用的重中之重,一辆轿车精冲零件拥有量为60~80件,占轿车冲压件总数量的60~70%(见图2)。
图2 轿车的精冲件
精冲件在汽车工业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生产成本。 (2)降低能耗。(3)提高结构件的质量。(4)提高效率。(5)确保安全性和环保性。因此,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精冲技术到汽车、摩托车等行业,是提高零部件及整车质量不可缺少的先进工艺方法之一。
若以2014年为例,国内轿车生产量2300万辆,所需精冲件约16亿件,按每件均价5块计算,轿车精冲件市场规模就达到90亿元,若包括电子、机械、仪器仪表、家电和小五金等其他行业,所以我国精冲件市场需求量将更加巨大。
四、精冲的经济性
基于下述的原因,精冲是一种经济的加工方法: (1)可自动化加工。(2)没有或很少的后续加工。(3)高生产率。(4)稳定优质产品。(5)设备占地面积小。(6)材料无中间传递。
五、精冲市场未来展望
我国自1965年开始精冲工艺试验以来,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包括引进国外精冲技术,开展了精冲基础理论与参数的研究,进行了精冲设备的开发,涌现出一批精冲专业生产厂家,在实践中培养和成长了一批精冲技术人才等等。
以汽车行业需求量来算,整个行业年需求量在16亿件,由于精冲行业发展在国内尚处于发展阶段,年产能只有6亿件左右,剩余10亿件精冲产品依赖进口,所以精冲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关键词:证券市场;现状分析;发展构想
1 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证券市场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初期。 1981年到1987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进入90年代以来国债发行数额年均达到千亿元。 而1997年已达到2 412亿元。在股票市场上,迄今沪、深两地上市公司已达900余家,上市股票市价总值达2万亿元。 我国资本市场在短短十几年,达到了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但也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证券市场自身功能的发挥,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是:
1) 证券市场规模过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全世界平均为8%左右,发达国家的比例则更高,如英、美均在20%以上。我国目前股市投资者为3 300万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7%。另外,从股市总市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看,世界平均为30%左右,美、日、英等国均在80%以上,而我国为24.2%,况且在总市值中还包括大部分不流通的市值,假如扣除这一部分,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就更低了。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 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相比之下美国等发达国家,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机构投资者主要有年金基金、商业银行信托部、保险公司、共同基金等。由于机构投资者是专业性金融中介机构,其投资活动具有投资量大、交易费用低、交易风险小的特点,很受大众投资者的欢迎。如美国,每4户人家就有1户向投资基金投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机构性投资者发展滞后,这使得仅靠若干家大机构和数以万计的小股民散户所支撑的股市投机盛行,股价暴涨暴跌难以避免,阻碍了股市的健康发展。
3) 市场分割,整体性差。首先,一级市场的发行仍然按地区分配额度,限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债券地区性发行市场也是按省分派额度和按银行分支机构分派额度。至于二级市场分割则更为明显,把股票市场划分为A股、B 股和H股,构成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非常显着的特征;即使在A股中,国家股流通与转让只限于极少部分,而且A股不答应在沪、深两个交易所交叉挂牌,限制了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在股票市场中呈现出A股与B股、H股分割;个人股、内部社会个人股与内部职工股分割,个人股市场与法人股市场分割。如此繁杂的分割,不但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4) 市场中介机构不完善。证券中介机构从广义上讲就是在证券市场上为参与各方提供服务的机构。我国目前的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虽然其业务已涉足证券的承购包销、发行、交易、自营、财务顾问等内容,但与国外投资银行业务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功能缺陷,例如投资银行核心任务之一的购并业务对于我国中介机构来说几乎还未曾涉及。西方国家的公司购并活动大多由投资银行策划完成,投资银行起着搭桥牵线、筹划交易过程、为交易筹措资金和参与交易谈判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中介机构,这就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重组活动的顺利开展。
5) 流动性不足。流动性是指市场中存在大量的流通性强的金融工具,同时又有大量参加流通的主体。检验市场流动性通常可从交易量和成交价的关系入手,二者的关系越密切,流动性就越差。美国股市中二者变化的关系指数为0.01,而我国沪、深A股市场的关系指数分别为0.52和0.40,说明我国股市整体流动性是比较差的。造成股市流动性差,一方面与资本市场中介机构投资者参与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股不能进行交易、法人股在STAQ和NETS市场交易微弱有很大关系。流动不足使股票价格扭曲,资本流动失去了动力和方向,资源配置功能受到抑制。另外,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这将对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产生不利影响。
6) 资本市场交易工具品种单一、结构残缺。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工具保持多样化趋势。以香港资本市场为例,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衍生工具中80%以上已被其采用;在股票市场上,不仅出现了期指、期权、认股权证等投资品种,而且这类衍生工具的交投大有超过现货市场之势。香港上市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集资形式更为多样化,在债券、票据和存款证3种形式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浮息工具、变息工具、可换投股债券、信用卡应收债券等多种形式,目前在联交所挂牌买卖的债务工具已增至129种。相比之下,我国大陆的资本市场除股票外,5年以上的交易工具几乎没有,而1~5年的交易工具又受到种种限制,这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7) 证券市场制度不健全。证券市场制度是支撑证券市场高效、公平运转的基础,包括信息披露制度和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等。我国证券市场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从制度本身还是从执行上看都存在信息公开不够的问题,表现在一些重大信息披露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极大挫伤了股民、债券投资者的信心。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是指证券投资者在获取有关信息后,被给予证券投资期收益以必要的保障和实现的制度。我国证券市场的利益保障与实现制度很不健全,使投资者面临的市场风险过大,严重措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已制定了《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条例》、《证券交易所治理办法》、《证券投资基金治理暂行办法》等。然而证券交易的基本法规《证券交易法》尚未制定,证券法规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导致证券交易的某些环节无法可依,加之对已颁布的法规执行不力,证券交易的违规和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我国1995年发生的“三.二七”国债期货的严重事件,主要原因就是证券法规不健全、监管不严造成的。
2 证券市场的发展构想
2.1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推进资本市场主体发展
证券市场主体质量的高低,对我国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资本市场主体的发展。
1) 取消额度治理代之以核准制。股票和债券市场的额度治理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手段,由于对证券发行标准制定较低,这给行政部门行使权力提供了较大空间,政府为企业包装上市,后患无穷。为此,国家主管部门应该严格上市公司审批,提高上市标准,取消或减少行政干预,将证券市场的额度治理换之以核准制,使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都能通过竞争达到上市的目的。这样既增强了市场参与的公平性,又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使企业经营者把精力真正放在如何转换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效益上,而不是通过旁门左道达到上市的目的。国家可以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的上市标准,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前提下,增加上市公司的数量,实现股市的扩容,促进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2) 强化上市公司淘汰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股份公司,非凡是上市公司不但要转轨,更要转制。而目前有些股份公司上市后不思进取,“穿新鞋,走老路”,把股市看作“圈钱”场所,效益下降甚至亏损。 1997年有11.8%的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小于0.05元,如此低的回报会打击股民参与二级市场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股市的扩容。因此,建议对于那些业绩长期不佳的上市公司,证券治理部门应给予警告、停牌直至摘牌,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只有上市公司质量提高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扩容才会有保障。
2.2 增加资本市场的交易品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居民、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之间的不同投资与筹资需求,在考虑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不同组合的基础上,发展并完善门类齐全的资本市场交易工具。非凡是可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增加证券品种,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可转换债券是具有双重身份的证券,它首先作为一种债券,享有一定的利息收入,同时能以一定条件换成股票,兼备了债券和股权证两种证券的性质。可转换债券的双重性质决定了它对活跃证券市场的非凡作用与独特地位是其它证券品种无法替代的。 应该说,可转换债券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资本市场具有更大的激活作用,可以丰富证券品种,扼制过度投机。除可转换债券外,还可考虑进一步发展期货、认股权证等其它金融衍生工具。因为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价格风险将会突出,必然要求金融市场提供风险转移机制和价格发现机制,而传统金融工具难以完成,只有引入衍生金融工具才可达到转移风险、重新分配的目的,进而满足市场需要。衍生金融工具还能促进相关基础市场的流动性,形成均衡价格,合理安排资源配置。在发展金融衍生工具时应立足国情,着重发展以规避风险和保值为主的衍生金融工具,而且要做到立法与监管先行,对于投机性过强的诸如股票指数期货等可暂缓发展。
2.3 大力发展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
发展投资基金,增加机构投资者是改善当前投资主体结构失衡、提高市场活动水平、使资本市场逐步趋于规范的重要措施。这对于扩大证券市场规模、强化投资功能、减少投机性和盲目性,使我国股市长期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了更好地推动投资基金的发展,应做好以下工作:
关键词:市场经济 低端工种 现状 发展方向
一、引言
什么是工种?人力资源管理对工种有这样的定义:工种是根据劳动管理的需要,按照生产劳动的性质、工艺技术的特征或者服务活动的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种类。目前大多数工种是以企业的专业分工和劳动组织的基本状况为依据,从企业生产技术和劳动管理的普遍水平出发,为适应合理组织劳动分工的需要,以工作岗位的稳定程度和工作量的饱满程度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划分的。
低端工种就是工作岗位稳定程度低、工作量大、工资水平较低、工人流动性较大的工种。低端工种对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受教育水平的要求都比较低。
随着大量外国先进技术在我国普及应用,在新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这种经济增长转变方式是在不断更新的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产生的,新技术的应用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技术水平、劳动熟练度等都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要求。
二、我国低端工种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是最基本的调节杠杆,劳动力会从工资水平低的低端工种流向工资水平较高的工种。而劳动力的这种流动不是自发形成的,是需要相应条件的。
1.低端工种雇佣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低端工种主要集中在以下行业中:纺织行业的纺、织、针织,印染企业中的各类挡车工等工种;建筑行业的瓦工、木工、油漆工、混凝土、打桩工、钢筋工、安装起重工等生产岗位的工种;盐业生产企业中的制卤工、采盐工、筑盐工、原盐精制工等工种;野外勘探单位的钻控工、物探工、采矿爆破工、采石工、运输工等;有毒、有害、高温、高空、特繁重体力劳动工。
美国学者彼得?多林格尔和迈克尔?皮奥雷认为应该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所谓的一级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工资高,工作条件优越,就业稳定,工人有接受培训和升迁的机会;另一个是二级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工人的工资水平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就业不稳定,而且缺乏升迁机会。而基本上中国的低端工种都集中在二级市场内。
基本上二级市场内的主要工种是劳动密集型的岗位,对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受教育水平等要求较低。以美国为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美国的主导产业从以钢铁、汽车和化工等传统产业迅速转变为以集成电路和计算机软件等信息产业为主,美国也从世界制造中心国迅速转变为高新技术中心国。1994年到1997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27%是来源于高新技术的,在1996年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创造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美国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从1982年的3.6%下降到1992年的2.9%,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从28.4%下降到1992年的24.6%,而同一时期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从68.0%上升到78.5%。
发达国家的就业人口在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不仅仅是市场调节的结果,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这是需要一定条件支撑的。首先是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这要求教育投资经费比重的大幅提高。在发达国家,25岁以上的公民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基本上都在20%以上。而当今我国的教育投资还偏低,特别是成人职业教育投资更是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是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发达国家平均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是相当大的,相对而言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就相对较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才能总体上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2.低端工种雇佣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低端工种在劳动力市场上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是因为我国还处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阶段,工业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大,提供的就业岗位也较多。我国大部分劳动者的个人素质还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同时也严重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以美国为例,从表中可以看出知识经济发展实际是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提高的必然。随着知识经济的形成并逐步发展,知识的价值在全面提升,所以教育经费在知识经济中的投入比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两者相加的总和还要多,高技术产业所占的比重达到了40%以下,由此也就导致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本价值的不断提升。而劳动力结构也相应的地发生了变化,知识经济中高技术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40%以下,与此同时工业的就业比重由30%以上下降了近一半。
由此可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迅速发展进步对人力资本价值的开发也越来越迫切,具体表现为技术进步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对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减少。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要通过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实现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与此同时市场对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要求将会更加严格,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大科研经费的支出,提高科技创新的力度。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开发利用劳动力资本的价值。
所以在市场经济下,随着我国在教育投资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劳动技能会逐渐上升,低端工种雇佣会慢慢随着经济增长、知识经济的确立而慢慢变少。
三、结论
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资本市场一样,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因为整体素质、技术水平、劳动熟练度等自身因素的限制,我国劳动力资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并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这不仅妨碍了劳动力在市场中的自由流通,不利于劳动力资本的开发利用,更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我国只有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提高劳动力的平均文化程度,同时加大科研经费的支出,提高科技创新的力度,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最大程度上实现对劳动力资本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约翰?布里顿,杰弗里?高德.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1
[2]黄德北,冯同庆,徐斯晴.全球化下的劳工处境与劳动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吴季松.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8
[4]蔡昉.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关键词:静电除尘器;钢厂除尘;除尘效率;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8(C)-0089-02
静电除尘器是一种高效除尘器。静电除尘器在中国的应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电除尘技术的发展,国内一些环保企业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收尘器技术和袋收尘器技术。静电除尘器在钢铁行业的广泛应用,使其除尘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烟尘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大大降低,这对保护环境和提高钢铁行业形象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要保持静电除尘器长期高效、稳定运行,静电除尘器从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到运行管理和日常维护都必须正确合理,其中任何一个或多个环节欠缺,都将对静电除尘器性能产生影响。现在正在运行中的静电除尘器只有少数是处于良好状态,而大多数都不同程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今天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发现和修正静电除尘器运行中暴露出来的不足,使之长期高效率、低能耗运行。
一、静电除尘器在钢厂中的运行现状
静电除尘器在钢铁企业中主要用在热电厂、烧结等场所,静电除尘器运行工况差异很大。新抚钢烧结机静电除尘器经大修、改造和调整试验后,目前除尘效率高于99%,超过静电除尘器原设计指标。当然,国内目前还有很多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低于设计指标,有的甚至只略高于90%,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查找原因,实施改造,来提高除尘效果。
二、钢厂中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下降因素
导致多数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不高的因素很多,而诸多因素又相互关联。
1、设备选型因素。现有的静电除尘器多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前建成投产,由于当时环境保护的投资大而经济效益低,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是被动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静电除尘器选型普遍比较偏小。
在此思想指导下,为尽量减少对静电除尘器的投资,静电除尘器通流面积选得小,集尘面积小,烟气在电场中的流速高,静电除尘器电场数少,加之原料变化大。这些都是造成除尘器效果不好的因素。
在钢铁企业中不同介质的除尘器的选用是不同的,其介质的温度、湿度、比电阻对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影响很大,但在市场条件及前两种思想指导下,除尘器选型时也有偏小现象,导致除尘效率不高。
2、运行参数与设计值偏离。运行参数偏离设计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设计时资料提供不准,设备负荷变化,设备运行状况等。
2.1、设计基础资料不准。静电除尘器制造厂根据现场场地情况、设备烟气流量、烟气温度和压力、烟气含尘浓度、烟尘比电阻、烟气温度等参数,设计制作模拟静电除尘器,对气流分布进行模拟和调整。因而各钢厂向静电除尘器制造厂提供基本参数的准确度就尤显重要。某钢厂除尘器改造时提供给除尘器制造厂的最大烟气量为42万m3/h,而其实际烟气量在50万m3/h左右。这一偏差,就使静电除尘器在其它一切状况均正常时,除尘效率由设计值98%下降到96.3%,烟尘排放量增加约一倍。2.2、设备负荷变化因素。运行状态良好的设备在正常负荷下,烟气流量、排烟温度、烟气含尘浓度等参数值与静电除尘器设计的参数值相差不大,静电除尘器能很好地正常运行。当系统设备超额定负荷运行时,烟气流量增大,排烟温度升高或降低,烟气实际流量进一步增加,导致设备超负荷运行,烟气含尘浓度也增加。这些都使得静电除尘器运行工况恶化甚至使静电除尘器超载运行,除尘效率降低。有些钢厂一味追求产量,不顾附属设备的负荷能力, 使设备长时间超负荷运行,加之结露,久而久之, 静电除尘器极线和极板积灰严重,同时造成清灰困难,除尘效率显著降低,排放浓度严重超标。2.3、原料变化引起工况恶化。随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采购更具自主性,因此节约了采购成本,但也带来负面影响。钢厂原料矿石不同,产生的粉尘性质也不同, 从而使粒径、比电阻、浓度等发生变化,但原料的变化并不能引起运行岗位的高度重视,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整除尘设备的运行参数,加剧除尘效果的下降。这不但使静电除尘器处理烟气含尘浓度超过设计值,甚至使原设计极配形式不适用。烟气含尘浓度增加,还加速设备磨损。2.4、一机多尘点因素。有的在系统设计时将处于系统诸多尘点汇集在同一除尘器系统中除尘,以节省投资。如果诸多尘点粉尘的比电阻、湿度、及温度相近时可以在设计选型时将其汇集在同一除尘器系统中除尘。但错误的把过多尘点汇集在一台除尘器中,如系统中有一尘点工况变化时,则对除尘器的影响就相当的大。对运行管网中的其他系统的不良影响也相当大。
3、安装调试欠佳。静电除尘器讲究“三分制作、七分安装”,静电除尘器安装调试是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具备相当经验的队伍才能承担静电除尘器的安装和调试,使极线平面和极板平面平整,极板与极板框架的连接可靠、振打力传递良好,同极距和异极距满足要求。静电除尘器的验收目前是薄弱环节。静电除尘器投产前,很少有厂家进行分布试验和振打试验,往往只进行了冷态伏安特性试验。
4、振打清灰制度不合理。静电除尘器普遍采用振打方式清灰。在振打力度和均匀性都满足要求时,振打制度是否合理,对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影响极大。振打过频,收集在阳极板上的粉尘不能成块状落入灰斗,二次飞扬严重,尤其末级电场的二次飞扬,将大大降低除尘效率。反之,振打间隔时间过长,阳极板上积灰太厚,使空间电场电压下降,二次电流降低,电晕功率减小,除尘效率下降;阳极板严重积灰甚至形成反电晕,使已经被收集在阳极板上的粉尘再次进入气流。大多数用户沿用静电除尘器制造厂所推荐的振打制度,个别静电除尘器作了小调整。而事实上建立正确的振打制度,要遵从现场的实际运行情况,采用恰当的试验方法才能完成。同时,设备在运行一段时间后,用户应根据系统物料等状况,静电除尘器实际运行情况,而相应调整运行参数。
5、运行监督不力、管理不够。各厂都有各自的静电除尘器运行监督制度,但监督仪表配备不完善,只有最基本的配置,一些仪表同时用于运行控制,因而降低了其适用性及可靠性。某钢厂的一台静电除尘器,运行中阳极振打锤完全脱落却浑然不觉,直到检修时方被发现。另一钢厂发生静电除尘器电场内积灰搭桥短路,高压供电保护动作,电场退出运行的故障频次高。静电除尘器运行状况良好,运行参数及振打制度等正常,有时从电晕功率看,除尘效果应很好,但观察烟囱出口烟色便可判断其除尘效率低。这些都没能引起运行人员的注意。没有及时分析原因。使设备运行效果越来越差。尽管静电除尘器作为辅机,已是主要设备之一,但由于静电除尘器性能、运行水平并不直接威胁系统运行,加之有些地方环保部门对环保设施的运行监督不力,静电除尘器在生产过程中往往被忽视。
三、静电除尘器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广泛应用,新型电除尘的开发与应用已从实验室走出来,并已投产应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纵横式超高压宽间距静电除尘器。纵横式超高压宽间距静电除尘器是由清华同方(鞍山)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研制的一种最新型高效除尘器,该系列产品设计新颖、结构合理、紧凑,易于制造、维修,能够确保静电除尘器长期稳定运行,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纵横式超高压宽间距静电除尘器除尘优点:纵横式超高压宽间距静电除尘器采用超高压电场可以增大静电除尘器所适应的粉尘比电阻范围,可以解决或改善以往工况条件恶劣情况下电除尘效率低的问题。基本结构特点:应用超高压横向电场和超高压纵向电场串联。采用超高压宽间距横向分布电场,电场分布符合粉尘分布规律。采用超高压宽间距纵向分布电场,G-OPZEL集尘极,它具有较大的阻流宽度及流线型 设计有效的防止了气流对集尘极上附着的粉尘以及振打过程中下落的粉尘冲刷,可高效捕集微细粉尘,抑制二次扬尘。另外,该除尘器采用优秀的顶部电磁振打技术,顶部振打清灰,力的传递符合积灰脱落规律――上大下小,清灰效果好,二次扬尘少,除尘效率高。振打装置移到电场外部顶部,电场内部只有极板极线,无运动部件,可实现电场内部8年免维护,节省维护费用,改善维修工人的工作环境。顶部电磁振打器,结构简单故障少,清灰效果好,在运行中可观察振打状况,并可调整振打强度和周期,可实现不停机维护。
2.电袋一体化除尘器。电袋一体化除尘器是将电除尘与布袋除尘结合使用,即在布袋前方加多级电场使粉尘荷电,大颗粒粉尘被电场吸符,未吸附的粉尘进入布袋除尘器。高比电阻粉尘及未被电场吸附的粉尘经高压电场改变粉尘特性后,更利于布袋的过滤及清灰。目前,在北京燕山石化电厂已投入使用,除尘效率高且运行良好,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另外,电袋一体化除尘器配合脱硫使用可实现除尘脱硫一体化已成功应用,清华同方环境有限公司在齐鲁石化热电厂5#、6#脱硫工程中就是应用此技术,静电除尘器后接脱硫塔先对粉尘进入预除尘和脱硫,脱硫后的粉尘进入低压旋转脉冲布袋除尘器除尘实现除尘脱硫一体化,现已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然没有一种静电除尘器是完美的,但追求完美是每个环保工作者的责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我们所有人的共同目标。
作者单位:清华同方(鞍山)环保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质量部
参考文献:
[1](美)S.小奥格尔斯比,G.B尼科尔斯著,潭天佑译,王励前校.《静电除尘器》.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8
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已构建国有、民办、外资入境办学的办学格局,在教学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独树一帜,但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仍面临着重重问题。总结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借鉴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民办高等教育 现状 问题
民办高等教育是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顺应市场经济客观需要的必然产物。经历了三十几年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无论在各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恢复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截止到2011年6月份,中国拥有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1300余所,在校生超过680万人。从2000年至2010年,中国经批准有学历授予权的民办高校数由42所增长到1300所,增长了约30倍;在校生数由约7万人增长到680万人,增长了约97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如此大的发展,与其在创办体制、内部管理与经营等方面的优势有着重要的关系。
1.办学模式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以下的几种形态,即不具备国家承认学历文凭的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学校到具有颁发学历文凭的民办普通高校。还有中外合作办学的高等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以及依托公办大学举办的民办独立学院。
现代型的民办高等教育在中国起步较晚,政府对其导向也大多局限于职业方向。尽管如此,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对自己的办学模式有着自己的独立自,不求大而全,而求少而特。定位大多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有相当一批的民办高等教育发迹于高等职业教育,都力争在职业教育方向上能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民办高等教育多方筹集资金,紧跟市场,设置一些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办学专业,不受政府过多干涉;使学校的办学规模达到一定的水平,获得规模效益。
2.内部结构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专科层次。从专业结构来看,集中为文科类专业,存在着专业趋同现象。就区域结构而言,由于各地区政策不同、政府和办学者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
从层次结构来看,以专科为主。近年来,虽然一些综合性大学理工科与基础性学科和专业逐渐增多,但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偏重文科的现象。以2009年河北某民办学院的专业设置为例,在本科9个系的9个专业中,有8个是文科类专业;在专科14个系的36个专业中,有31个是文科类专业。从区域结构来看,分布不均衡。就其他民办教育机构而言,主要集中在上海、辽宁、山东、北京、河北等省市。就民办普通高校而言,主要分布在广东、山东、江苏、福建、陕西、上海、湖北、河南等省市.
3.管理方式
目前,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都根据需要搭建自己的内部管理架构,具有较高的自。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以精简高效为原则和出发点,对办学市场和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反应十分迅速,决策过程简捷清晰高效,决策成本低。而且,民办大学的管理架构还可随着学校的发展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甚至是重新重组与整合。民办高等教育倡导“学校管理企业化”,内部管理制度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如出一辙,并建立了较为严密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运作,标准化管理,目前中国很多民办大学引入了ISO9000系列的管理体系。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办学不规范
我国的民办高等教育办学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存在“放空学校”,大多是指企业所办的民办高校。由于这些学校的资产属于企业,如果企业投资兴趣发生转移或预期回报无法实现,学校势必陷入发展困境。其次,董事会徒有其名。我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高校应成立董事会。事实上,民办高等教育的举办者都牢牢地掌握着学校的控制权,使得一些学校的财务管理、教学管理难以与现代大学制度接轨。最后,招生秩序混乱。出现了虚假广告、招生等。
2.资金投入不足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学费和早期的滚动发展及后期的举办者投资。从运行模式来看,主要依靠学费。此外由于教育投资具有递增性、连续性,随着自有教师队伍的建立,教职工待遇的逐步提高,以及为增强学校竞争力开设新专业使教育成本无疑逐渐增加。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限制了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寻求多种资金来源,改变单一的资金渠道,者对民办高校做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的制度安排,无疑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3.办学质量不高
由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办学资金不足,许多学校的工作重心并非教育质量,而是片面追求规模。与此同时,师资队伍刚毕业或兼职者居多。因此,除少数学校外,即使举办者和管理着使出浑身解数,恐怕也难以把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办学质量不高,缺乏个性和特色,是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挑战。
三、总结语
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而言,许多问题值得探索和解决。首先,作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转变冷淡观望的态度,应积极的努力去扶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其次,民办高等教育本身应在管理和评估中分出层次类别,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管理。最后,民办高等教育在内部管理、办学形式、经费筹集等方面,应立足于我国的现状及时总结经验,借鉴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高等教育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
2.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3.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
4.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
5.我国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6.交通运输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7.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8.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9.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探讨及对策研究
10.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11.浅析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新时期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3.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14.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5.交通运输经济政策体系建设研究
16.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17.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在意义与关键
18.新时期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19.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20.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实行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研究
21.关于构建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探讨
2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策略研究
2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24.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分析
25.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26.探究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
27.现代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方法
28.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29.试论交通运输经济效益的评价标准及其指标体系
30.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31.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
32.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
33.现阶段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及效益提升路径探讨
34.探究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35.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
36.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37.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38.构建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研究
39.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40.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作用分析
41.全面预算管理在交通运输经济中的应用
42.现代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43.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44.论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管理的内涵与关键
45.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策略思考
46.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47.试析当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及解决措施
48.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探究
49.浅析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50.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重要性研究
51.对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探讨
52.“用时间去更多地消灭空间”——《资本论》交通运输经济思想研究
53.浅谈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54.部省两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部署模式探讨
55.浅析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56.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体制的相关问题分析
57.燃油税对国民经济与运输冲击的CGE模拟
58.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59.综合交通运输建设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VAR和VEC模型的实证分析
60.促进衡水区域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思考
61.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62.试析铁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
63.2010年上半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64.重视基于交通运输资源的运输经济分析
65.浅析转型期的交通运输经济及影响
66.《中图法》“F5交通运输经济”类名的规范化
67.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区域因素分析
68.2010年一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69.河北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
70.新时期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71.交通运输经济首季运行保持平稳
72.前三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73.浅谈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
74.论无车承运在我国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75.我国重视北极航行,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平稳
76.论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通运输经济管理
77.淮安综合交通运输—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
78.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
79.试论“十二五”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研究
80.新形势下交通运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改善措施探析
81.2015年上半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82.运输经济学在国际上的若干研究重点及启示
83.浅析当代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形势
84.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措施
85.交通运输促进经济集聚和扩散的机理与对策
86.交通运输-经济复合系统协同效度评价
87.一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健康
88.交通运输促进经济集聚和扩散的机理与对策
89.西宁市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关性分析及预测
90.谈谈“非典”对株洲交通运输经济的影响
91.山东省交通运输经济预警系统的构思
92.2016年10月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延续稳中向好态势
93.对部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94.七月份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95.2013年前3季度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96.1~5月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稳中趋缓
97.思南县交通运输经济与财务管理初探
98.交通运输-人口-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定量研究
关键词:税制改革;经济法的创新;经济发展
一、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从外在影响因素考虑,国际经济旧秩序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从内在影响因素考虑,要想完成步入小康社会的伟大理想,我国税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有待进一步发展。我国当前税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创新存在一定的不足,只有对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策略和重要意义进行研究,才能更好实现我国经济科学、有效、和谐发展。
二、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的发展现状
为了顺应我国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税制改革得到了不断推进,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就是深化税制改革的可观成果,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形势,经济法的创新提升了市场发展进步空间,促进了公平竞争的稳定进行,进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但是我国的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理论联系的紧密程度还有所欠缺,这就直接导致了在进行税制改革和经济法创新实践时,现有理论难以科学、高效的指导经济发展实践,为了提升经济发展进程,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竞争和稳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方针,就必须要对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二者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站稳脚跟。
三、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的重要性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式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改善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窘境,就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程,深入税制改革进行的同时,推进经济法的创新发展,不断的进行对外开放。只有通过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才能加快我国财税体制的深入发展,缓解市场主体中存在的利益矛盾,增强市场公平化竞争的同时,增强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动力来源,进而不断的提升我国经济转型效率,促进我国经济体制合理发展,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发展。
(一)推进经济方式转变的进程
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出高输入、低输出、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的特点,这对合理保护环境资源、高效推进经济发展步伐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极大的拖慢了我国小康社会的构建进程。只用通过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才能从根源上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分配现有资源的同时,实现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二)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合理调整了收入分配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积极缓解了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体企业利益之间产生的碰撞和冲突矛盾,确保税收的公平合理性的同时,保障了市场公平化竞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弥补了当前税制改革中存在的税收调节功能性差的缺陷,科学、有效的推进收入分配的建设发展,共同保障政府、企业、个体之间的利益发展,丰富市场发展动力来源的同时,促进各种产业全面协调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合理发展。
(三)推动对外开放的建设发展
国际经济发展动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了更好的调节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就必须考虑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综合考量我国社会发展阶段,在认清当前基本国情后,合理、科学的推进税制改革与经济法的创新,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政策,不断引进国外经济发展的精髓,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将国际经济发展理论中国化,深入进行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不断完善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建设发展,在推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和谐发展中贡献出中国式力量。
四、税制改革与经济法创新策略
优化税制结构作为我国税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必须放在深化税制改革的首要位置,经济法创新的第一目标就是丰富市场发展动力来源,增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进程,为了更好的增强市场公平化竞争,还要从宏观上合理调控税收,注重税收的二次分配,不断减小企业和个体承受的纳税压力,进而增强市场竞争活力,合理分配市场资源,化产业结构的同时,高效、科学地推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一)优化税制结构
为了顺应税收改革的号召,学者们对直接税和间接税哪一个更能支持国家经济高效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对选择间接税还是间接税作为我国主要税制结构的争论至今未休。间接税和直接税各有长短,为了更好的深入税制改革的进行,就必须结合我国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形,结合间接税和直接税,使二者可以相互补充,并不断协调二者在组合中的应用地位,科学、有效的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如:在生产、销售环节,将间接税放在税制结构的首要位置,并以直接税为辅,确保财政收入的同时,防治税收流失;在市场资源分配环节中,将直接税放在税制结构的首要位置,并以间接税为辅,促进自由贸易的公平进行。在物价下跌,商品经济较为萧条的时候,及时的降低税收,确保企业在低利润的情况下,减小税收额度,保证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在经济发展较为繁荣,物价上涨的时候,增加税收,控制物价上涨进而抑制总需求。因此,只有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不同的发展问题,及时调整间接税和直接税在二者组合应用的地位,科学、全面的推进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
(二)宏观调控中注重税收的二次分配
市场不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必须要通过外界对其进行宏观调控,才能弥补市场失灵,进而调整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失衡,为了更好的推进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发展,就必须在宏观调控中增加对税收二次分配的重视程度。通过政府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市场经济可以稳定、持续且安全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的二次合理分配,使用税收建设国防、修建公路以及公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公共基础设施;其次,国家通过实现税收的科学、合理二次分配,改善不同企业之间发展失衡的窘境,推行相应的鼓励政策,支持发展前景良好的弱势企业的建设发展,确保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全面化发展;再者,通过重视宏观调控中税收的二次分配,可以适当的控制过高收入,将税收转移支付提高和保障低收入者的收入,缩短和防止两极分化。
五、结语
推进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的发展策略就是优化税制结构,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及时调整间接税和直接税在二者组合应用中的地位,通过对税收二次分配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失灵,进而增强市场竞争活力,合理分配市场资源,丰富市场发展动力来源。税制改革和经济法的创新,可以从根源上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合理分配现有资源的同时,实现我国经济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向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不断迈进。
[参考文献]
[1]吴俊培,张帆.基于税收管理体制对中国税制改革探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1):3-10.
[2]牟笛.税制改革与经济法的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2013(22):366.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的思考
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所在
房地产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低碳经济中林业的地位与重要作用
房地产营销策划的发展趋势
论房地产评估市场问题及解决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会计
论建筑蒌程中施工质量管理
商业银行国际结算业务中的风险与对策
浅析“三公经费”公开的意义
试论新形势下铁路企业劳动用工管理之路
农村经济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论我国当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化工循环经济思考及建议
中国建设银行操作风险管理
对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与防范措施
企业民主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对贸易融资业务初探
浅析银行海外代付业务发展
我国银行业的历史问题与对策
区域经济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
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浅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住房保障制度
我国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抉择
黑龙江省工业经济景气预警指标研讨
商业银行积极拓展中小企业贷款难点与策略
低碳经济中金融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论解决我国企业诚信缺失问题策略
关于财政如何支持地区经济发展探讨
金融对现代农业的支持研讨
国际贸易企业风险管理
浅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建议
我国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现状
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外贸企业重要性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模块的探究
政务信息系统的成本测算与控制
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
我国促进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法律对策
论当前我国地勘单位人才机制建设
论房地产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
试论强化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风险管理措施
发展农村经济的策略
关键词:体育经济;发展现状;限制因素;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034-02
随着我国全民体育的不断普及,体育行业发展越来越快,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近年来,体育经济所涉及到的领域越来越宽,行业规模也逐渐扩大,开始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虽然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起步晚,发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发展速度是十分可观的。体育经济相关产业向市场提供大量高质量的体育产品,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分析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因素,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措施,对于促进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许多产业都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所以民众的经济收入水平有限,体育消费能力受到一定限制。但是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体育消费还是在不断增长的,而且增长速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我国体育消费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次,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市场当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体育经济市场的基本轮廓也已形成。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在竞技比赛方面、体育旅游方面、体育用品销售方面、健身锻炼方面以及体育技能培训方面。最后,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但是发展速度十分迅速,所涉及到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1]。
二、限制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体育消费理念有待加强。由于体育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晚,在市场经济体制当中运行的时间较短,人们还未意识到体育经济在市场经济当中的重要性,所以导致体育市场被忽略,严重阻碍了体育经济的发展。此外,社会民众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对体育消费的理解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商品购买的阶段,而在市场化发展方向上相对落后,使得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从我国的体育消费现状来看,除了某些大城市以外,大部分地区民众并没有较大的体育消费动力,且体育消费结构也不是很合理,大部分体育消费都是用于购买体育用品,对于健身、锻炼等体育项目的投入并不多[2]。
2.体育经济发展机制不完善。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机制受传统管理机制的影响比较大,大部分的体育赛事都要靠国家政府部门的安排,而且受到政府部门的管理约束,在整个体育赛事运行过程中都显示出计划性痕迹。尽管自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但是体育经济发展还是受到了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导致大型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过多地受到政府的干预,从而体现出较弱的自主性,不利于体育经济市场化发展,也不利于体育经济项目的投资,大大降低体育经济发展的动力。
3.体育市场消费不足。有需求,才有市场。充足的消费需求是体育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体育经济市场化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是当前我国体育市场需求量太少,消费严重不足,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体育消费水平。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民众的经济收入水平还不够高,没有太多的剩余资金,因此在体育消费方面投入较少。体育消费不足,体育市场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4.体育市场经济缺乏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体育经济发展离不开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只有培养足够多的经营管理人才,将其分配到体育产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才能为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从而保证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其不仅要求管理人员对体育项目有一定了解,还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而当前我国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数都是从运动员退役而来,只了解体育项目,但是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知识,不了解市场运行机制,所以在经营管理时存在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3]。
三、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有效策略
1.改变民众体育消费理念,完善体育市龌肪场L逵市场环境是体育经济发展的基础,要想保证体育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完善体育市场环境。政府部门的工作应该以促进体育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通过对民众消费理念的引导与宣传,改变民众对体育消费的认识,提升民众的体育消费意识;提倡全民体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在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同时刺激体育消费,为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2.促进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加强体育经济市场化建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因此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也成为了体育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体育产业结构优化、体育经济市场化建设等,对于推动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国家体育部门应该以体育产业化为中心,积极发挥体育经济自身的优势,在体育市场改革的同时加强体育经济市场化建设,激发体育市场的活力。此外,在资金筹备方面,要将国家拨款与社会融资结合,为我国体育经济长期发展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
3.出台体育经济发展相关优惠政策。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对体育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政府部门应该及时了解市场实际情况,针对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体育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场地建设优惠政策、财政支持政策等[4]。
4.重视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对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提高人才引进标准,多引进综合素质较高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从源头处保证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2)多开展体育经营管理培训活动,切实提高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的专业水平,培养复合型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为体育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动力。
四、结语
我国体育经济发展时间比较短,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了解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保证我国体育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振清.刍议我国体育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05-111.
[2] 侯海燕,谈群林.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