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28 16:01:42

导语:在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文化对年轻人的重要性

第1篇

“走婚是我们的传统,是卖点,一定要保持下去。”

“以前的年轻人在路上看见老人,即使骑马也会从马背上下来打招呼。”

“有人把祖母屋都给卖了,不想还可以,一想觉得心都快融化了。”

“以前裤管一勒紧就可以逮鱼,现在鱼少了,种类也没以前多了。”

“感谢政府让孩子们有书读,但是文化熏陶都不知道熏到哪里去喽……”

这是云南宁蒗县泸沽湖畔落水村的摩梭族村民们在针对本村的问题畅所欲言,他们的族人,38岁的尔青用DV镜头记录了这一切。2008年1月,当上述画面在村民们面前播放完毕时,尔青问:片子取什么名字好?有人说“落水村综合症”,也有人说“哭泣的落水”,都带有悲凉的色彩。

泸沽湖和湖畔的摩梭族村落这些年一直是旅游热点,尽管有很多人到这里采集影像素材,但大多数这样的Dv作品得不到摩梭村民的认同,他们认为外来文明对摩梭文化的诠释过于肤浅。村民们更喜欢看尔青的素材带,更愿意从当地人的视角出发,了解以前的传统和保护传统的重要性。尔青拍的四五百盘素材,大多关于四川木里的摩梭族,那里至今仍能看见在宁蒗地区失传已久的古老仪式。

早在2005年,尔青便在自家的摩梭民俗博物馆里举办“摩梭电影展”,给村里人放映了他从国内外搜集来的反映摩梭民族的DV作品,正是在这次活动中,他结识了“云之南”纪录影像展的创始人、云南社会科学院学者郭净,并加入郭净和他的同事们所推动的“社区影像实践”计划。2008年1月,“社区影像实践”计划重返乡村,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村落勐宋、宁蒗摩梭落水村、德钦藏族加碧村进行了巡回放映活动,尔青的素材放映正是其中一项活动。

影像的权力

社区影像计划是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白玛山地文化研究中心所推动的,每个项目小组由一名少数民族社区成员和一名研究者组成,共同接受数码影像的拍摄和编辑培训,计划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一部以社区为主题的纪录片。

最初的计划是将DV交给村民,让他们拍摄自己的生活,项目组帮助他们编辑影片,但由于不了解当地文化,剪辑人员常常误删重要细节,从而丢失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为此,项目组尝试让社区成员自己剪辑,同时引入外界视角,让社区成员与研究人员合作,共建项目小组,双方都以协调员的身份重回社区,一起讨论主题、怎样拍、怎样剪辑,并通过互动式的纪录与传播活动,使得在社区中进行教育、对话与沟通成为可能。

2001年11月,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的工作者,在一次利用绘图方式记录哈尼族传统节日的调查中认识了西双版纳勐宋村的妹兰。这是一个哈尼族村落,妹兰是那次调查活动中的主要绘图者,也是当地对传统文化兴趣最浓厚的年轻人。妹兰与社区工作者一样担忧哈尼族传统知识的流失,他向社区工作者表达了愿意收集本民族传统知识的意愿。

之后,妹兰拍摄一部名为《勐宋刀耕火种》的反映传统文化的片子,在编辑片子的时候,一部分村民想把嘎汤帕节的热闹舞蹈放在片子最前面,还有人建议采用老人唱歌的镜头,一番讨论过后,大家决定以勐宋村的全景作为开场,接着是嘎汤帕节大型舞蹈的组镜,然后用声画分离的手法,在老人悠远的歌声中把大家引入刀耕火种的时代,这样的段落重组完全体现了大家的愿望。

片中有一段杀猪镜头,那撕心裂肺的叫声让人听了揪心,项目工作人员建议把这段剪掉,妹兰坚持说:“不能剪,哈尼的老人们就要听这个声音,他们从猪叫声中可以分辨出新人们生男还是生女。我结婚那天杀猪,老人们就说一定是男孩,结果真的是。”

杀猪的画面,剪去还是不剪,呈现的是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汉族作为强势者,以其固有文化和审美标准得出的判断其实是一种强权,如果哈尼村民不勇敢地表达他们的意见,那么这部片子少去的不仅仅是一段画面,而是纪录片的真实性――这样的少数民族纪录片大量存在。

影像代表的是一种权力。社区影像计划的推动者郭净曾有这样的阐释:现代传媒早已渗入当地的社区生活,这些新鲜玩艺儿既让大多数没出过远门的村民长了见识,也提供了_一种现代物质生活的幻象,它们所包含的价值观与生活形态,都远远脱离当地民众的传统,甚至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诱导年轻人对物质享受盲目崇拜,对暴力和性的宣扬,以及曲解了经济和旅游开发的意义等。所以长期以来,特别是当地民众一直受到影像的熏陶,充当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却从来没有通过影像发表看法的权利。

民族的伤痛

在郭净看来,一些纪录片工作者虽然竭力主张个人话语权、影像民间化,但他们自己却手持摄像机,用精英式的思维模式解读着很多题材,无形中剥夺了其他群体的影像权利。“社区影像”正试图给主流传媒体系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少数民族提供一种自我发声的渠道,将影像制作的权力,以及利用影像开展公众教育的权力交回他们手中。

事实上,现在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私人拥有DV并不是很难的事儿。而一些拥有文化自觉的年轻人也一直在通过影像记录和思考自己民族面对的问题,他们关注的话题中,对传统文化变迁的呈现尤其集中。

尔青所在的宁蒗县落水村作为旅游热点,一是因为美丽的泸沽湖,二是因为这里聚集的摩梭人。“走婚”是摩梭人十分严肃和含蓄的传统,在媒体的介入和一些失实宣传的影响下,“走婚酒”,“爬花楼”都成了迎合游客的商业噱头。

社区影像计划在落水村举行放映活动期间,我们参加了一场篝火晚会,青年男女盛装打扮,小伙粗犷奔放,姑娘婀娜曼妙,我们被邀请一起跳舞,大家正在兴头上,主持人大声宣布:“现在想找哪个姑娘就找哪个姑娘……”合影留念的环节到了。

旅游业的开发带来了外面的文化和不同的观念,水波不惊的泸沽湖掀起了层层波澜。祖母屋作为供奉摩梭火神的地方以及一家人的生活中心,在摩梭人心中是十分神圣的,如果老人能在祖母屋中去世,会被视为最好的归宿(火葬中搭建的“井”字架象征了祖母屋,让亡灵在老屋中安心)。

在尔青的纪录片《祖母屋的故事》中,有个年轻人10万元就把祖母屋给卖了,这在村民眼中成了大逆不道的做法。他把祖母屋卖到北京,参加摩梭火神展览的开幕式,他觉得自己的初衷很单纯,就是想代表摩梭人到外面宣传本民族的文化,为家乡做点贡献,但是没想到引起那么大的争议。让人心碎的是,拆房的那天老祖母哭着说:“祭祖的地方没有了,做饭的地方也没有了,保佑全家平安的火神也走了。”现在卖房的年轻人后悔地说:答应别人的事情已经没法反悔……

当少数民族的传统逐渐被边缘化,这导

致了原有传统知识体系的破坏与解体,造成所谓“知识危机”以及文化的同一性,老人们一谈起这个话题就皱眉头,他们觉得现在不少娃娃对摩梭文化一知半解,甚至不感兴趣,这对摩梭人而言是件十分悲哀的事,本民族文化的流失意味着灵魂的流离失所,失去自己文化的民族不但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也失去了根基。从幼儿园开始,娃娃们就说汉语、写汉字,采用汉族的材,家长们都担心这种培养方式。在尔青的片中,被采访的村民希望孩子能从小学习本民族的文化,让摩梭古老的传统延续下去。

传承的希望

37岁的妹兰,初中毕业,原先是西双版纳勐宋村的会计,在吕宾(汉族,来自“保护国际”)的引导下系统进行哈尼族传统文化的调查,收集了不少老人们唱的“四季歌”。四季歌是一种哈尼族的古老调子,包括哈尼的迁徙历史,物候变化,农事安排以及传统节日。此外,妹兰还利用农闲的时候走访寨子里的老人,向他们学习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哈尼族传统文化,并利用手中的画笔把这些知识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基于此,他和社区工作者一起创作了以哈尼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动画片,用动画片的形式探索一种传统知识的媒体表达方式。

在勐宋,另一种全新的尝试是“社区教育”。很显然,通过影像促成对话与沟通的“社区影像”,至今仍在非主流的语境中徘徊,而作为社区影像的延伸和重要补充,“社区教育”尝试走教育体系这条主流路线来进行传统文化的保护。这个项目试图借助影像的手段(照片、画图、VCD等),将学校教育和社区传承相结合,引进探索式教学,让学生们在社区中学习和了解本民族文化。

9年义务教育在偏远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很难运作,当地家长觉得:孩子读了好几年书花了家里不少钱,结果不仅升学困难,农活也干不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学费(即使国家免费还是有很多人不愿去),而是从小学教育开始就脱离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本土化的培养模式。编写相对应的适用于农耕劳作的乡土教材,通过教材指导学生回到社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做调查,这样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学校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

勐宋社区参与编写的乡土教材《回到我们的村寨》共71页。这本作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哈尼族传统文化教育小学校本教程,由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研究会、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教育局、教研室和勐龙中心小学、勐宋完小经历两年的教学实践共同编写完成。教材的素材全部选自勐宋社区,书中的所有插图都由村民妹兰一手绘制。学生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多样性,获得相应的生活经验,还能从中学习如何合理保护家乡的自然资源,从而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增强学习动力。

教材生动有趣,互动性强,顺着“我可爱的家乡――我们的社区――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自然环境”这样一条脉络,把与勐宋哈尼族相关联的各种知识介绍给学生。书中运用多种方式介绍本土知识:

小知识:到公元五六世纪,以“松米窝”为元祖的父子联名制的确立标志着哈尼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农耕民族。

听一听学一学:张波的歌曲:始祖松米窝――窝推雷――推雷宗……(张波是妹兰的中学同学,他创作的少数民族流行歌曲在当地很受欢迎。虽然这种电子配乐的民族歌曲也用了大量的民间素材,但是与妹兰搜集的古调意味完全不同。)

想一想问一问:我们的家乡为什么叫勐宋?它有什么含义?

动一动手:同学们,你们在调查服饰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上面的图案?你们知道这些图案的名字和它们的故事吗?跟着妈妈和奶奶一起动手绣一绣。

小调查:除了妈妈背篓里的野菜,你还知道哪里可以看到更多的野生植物吗?对!清晨的集市上。拿上你的调查本出发吧!

第2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见证,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5个方面,即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里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与艺术密不可分,可纳入艺术研究的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高校艺术学科所关注的对象,同时也是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急剧变迁的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和流失的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大意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任何外部的“越俎代庖”式的保护,都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重塑民族的“文化自觉性”,让人民真正了解、热爱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是根本之道。“年轻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关心、关注和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关系到这项工作的社会成效,也关系到保护工作的未来发展。十多年来我国的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一批批优秀的年轻的项目传承人不断涌现,他们精湛的技艺和创新的成果都令人惊叹。更多的年轻人是从尊重、关心、关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层面,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同样是可喜的现象。年轻人的关注、参与,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希望所在”。高校是年轻人群最聚集的地方,大学生是最具有创造力、创新力、创意性的一个群体。如果能让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发挥他们的所学所长,使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关心、关注,并投身于文化遗产的挖掘、研究、整理、保护和传承等一系列工作之中,势必大大推动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同时,引导大学生关注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开阔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等都有极大的帮助,有利于高校办出特色,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正是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比如地处浙西南丽水市的丽水学院,是当地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高校。丽水民间艺术资源极为丰富,且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浓重的民族地域特色,有很多文化品牌已成为国宝。全市已有青田石雕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松阳高腔、畲族医药、景宁畲族“三月三”、畲族民歌、青田刘伯温传说、青田鱼灯舞、庆元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遂昌昆曲十番等1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8月,丽水被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全国首个综合性的地(市)级“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丽水市在2003—2006年开展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并整理了民间艺术项目558件,其中造型艺术190件,表演艺术317件,民俗类项目51件;在2007—2008年的“非遗”普查中,又发现“非遗”线索达212068条,调查项目达18个门类16956个。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当代艺术教育的宝贵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是这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高校根植于地方,是地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应当发挥自身文化传承的职能,主动服务于本土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让本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但可以拓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促进其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可以延伸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教育功能,实现其当代价值。当前国内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学科正在逐渐发展完善,以非遗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作为该学科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是加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可行路径。

(一)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理念

“文化自觉”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条件。在反思一生学术研究时,提出“文化自觉论”。他主张每个民族都要通过文化自觉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他人的文化,找到本民族文化的“安身立命”之地。他说“: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目前,国内高校在对公共艺术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认识上还有待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往往偏重于正统化、专业化教育,而忽视了本土民间艺术教育。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缺乏价值认知,大部分高校还未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纳入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体系,导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脱节,无法形成合力。因此,可将本区域内的非遗代表作名录循序渐进地逐一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每一项非遗项目的表现形式、艺术语言、生存方式、文化关联等有准确的认识,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对非遗项目进行认知、理解、研究、传承,并逐步形成保护自觉。在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理念,大力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倡导“文化自觉”,使得传统文化承担起应有的教育功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同时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艺术教育建设发展相互和谐统一。

(二)合理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体系

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地位,构建有区域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依托非遗资源的所在地域优势,通过对所在地域非遗资源的发掘和整理,提炼出其中具有教育功用的理论和技法,制定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教学计划,分步骤地调整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建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使公共艺术教学讲授的方式、内容更加生活化、地域化、本土化,并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有效传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应走出狭隘的纯粹艺术本位误区,在内容上走向综合化,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进行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开展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艺术素养教育。将本区域内涉及民间文学、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与杂技、古代建筑艺术等方面的非遗项目纳入教学课程结构。地处浙西南的丽水地区非遗资源极其丰富,民间文学就有浩如烟云的故事、传说、歌谣、谚语,如:丽水的陈十四夫人传说、青田的刘基传说、龙泉的高机和吴三春传说、龙泉窑传说、庆元的香菇传说、松阳的叶法善传说等;民间工艺有青田石雕、龙泉青瓷、龙泉宝剑、丽水根艺、云和木制玩具、遂昌黑陶、遂昌竹炭、景宁畲族彩带、景宁畲族银饰、景宁畲族服饰等;民间表演艺术有松阳高腔、庆元和景宁菇民戏的处州乱弹、缙云处剧、莲都夫人戏和茶灯戏、遂昌昆曲十番、石练台阁和茶灯戏、缙云钢叉舞和叠罗汉、青田鼓词和鱼灯舞及百鸟灯舞、云和包山花鼓戏、龙泉木偶、景宁畲族歌舞、处州板龙以及全市各地的龙狮表演等;民间美术有缙云的河阳剪纸、遂昌剪纸、丽水华夏折纸、松阳驱邪巫画等;古建筑艺术有处州廊桥、缙云河阳古民居、松阳石仓古民居、丽水通济堰等。围绕这些非遗项目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系列课程的开发,可以极大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队伍比较年轻,教师大多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比较注重技能培养,轻视理论研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不足。要把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鼓励教师申报地方非遗文化研究课题,为地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积累,提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术含量。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打造一支教学和科研双优型的教师队伍。

(四)整合资源,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

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以往在思路及方法上都比较单一。如采用记录、建档等措施,将影像资料、书面资料作为历史的记忆保存下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完全可以采用当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采用数字化技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是一个全新的、有效的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数据库的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区域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记录和保留,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没有开展资源数据库建设的高校,也可通过实现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共享的方式,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素材转化为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用以丰富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再者,数据库建设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广阔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服务平台,也能更好地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并使之成为开拓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视野的重要方式。

(五)走向田野,走进非遗,进入实践

将非遗教学与田野采风、教学实践相结合,让教师与学生走出课堂与校园,与内涵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直接对话交流,使学校艺术教育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利用教学实践周组织学生到各地开展采风活动,学生除了课堂学习以外,还利用节假日走进田野,走向民间学习,了解民间传统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掌握民间艺术原生形态,撰写调查报告,汇报田野工作成果(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展示),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检验和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有效推进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并且,可以此为契机挖掘自己家乡的非遗项目。

(六)搭建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为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平台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校园表演活动,通过在学校的宣传和表演,激发广大学生对非遗的关注和兴趣;利用活动、论坛、讲座、专业性研讨等形式开展第二课堂,加深大学生对非遗的了解和认识,提高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把艺术教育与当地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发挥高校文化的引领辐射作用,与地方文化部门联合共建公共艺术教育平台,建立高等学校、文化部门、民间艺人三方多向交流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共赢,共同开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新模式。

三、结语

第3篇

初看这则消息,除了震惊之外,还感到女孩单纯得有些冒失。她知道这类手术可能面临的风险吗?知道术后可能对她花一般的年华及未来的一生带来伤害吗?

我无从得知她及她的家人是怎样从反对到无奈,最后又接受这个行为的。

在相关的新闻图片上,我看到了那张年轻而“干净”的脸,大大的眼睛,阳光般的表情。我当时想,哦,她太年轻,还想不到这些。

所幸女孩和受捐人都平安,女孩还得到了好心人十几万元的捐助,又有单位愿意为女孩提供工作或助她读书。因为有了这笔捐款,原本生活困窘的女孩一家开了家小花店,女孩术后的营养与恢复也有了保障。

这原本是个相当不错的结局,与民间流传的许多“善有善报”的故事一样。问题出在媒体报道后,女孩不仅出了名,还得到了在一些人眼中“那么多”的捐助。于是有人质疑女孩此举动机不纯。更有人说:不图名利却收获了名利,这成了他们一家无法回避的“尴尬”。对此,女孩深感无奈,“每一次质疑,都是对我们全家人的一次伤害……”

肝胆相照,肝脑涂地,肝肠寸断,心肝宝贝……这是中国人都熟悉的词语。“肝胆相照”比喻真诚的心,“肝脑涂地”表示牺牲生命,“肝肠寸断”形容伤心过度,而“心肝宝贝”则通常用来形容自己的孩子。

“肝”在生命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将自己的肝拿来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只为对方能吃上自己种的水果,能活到自己的女儿长大。这里没有丝毫壮语,却比任何美丽辞藻更能看到女孩的心地。

在我看来,女孩事后得到的社会关注及捐助,是再正常不过的,它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对善良正义的恰当回报,也是无数普通人对此义举的理解与支持。我们已看到太多的救人英雄落寞而死,如果媒体面对这样的事情不做出报道,或报道出来后大众一片冷漠,那才是令人担忧和尴尬的事。

善良、诚信、仁义、扶助弱小,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传统文化被百般嘲弄,流氓亮相被称为英雄,无赖行为可得到喝采。我曾到过美国,当地人领我参观他们的文化,不过是一条一百多年的旧街,几幢有着百多年历史的楼宇。在中国人眼中真算不了什么,但在年轻的美国就已是值得炫耀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历史厚重,我们的一些文化已成为“包袱”,或许必须甩掉这些陈旧的包袱才能前进和发展。然而,就我的目光所及,我不知道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是以嘲弄自己的传统文化而获得世界尊重的。我们是有祖先有来历的人群,没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我们就丢掉了最基本的身份认同。

我在中央电视台看到一个节目,一位患白血病的中国女孩在生命垂危时通过互联网求救,在相关组织的帮助下找到了匹配的骨髓。女孩获救后一年,第一次借助电视看到了那个给了她生命的人。那是一位台湾的大学生。面对女孩及女孩家人的感激,年轻人表情坦率单纯,说他只做了一件很容易做的事情。

那真是一个美好的瞬间。

我想,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我们有着自己的文化。捐肝的女孩和捐骨髓的大学生就是组成这伟大文化传承的一个个闪光的链条。

女孩术后曾接受记者的采访,她说:他(医生)就是说可能会死,然后他说你要考虑好,就算手术前的一秒钟,你说不动手术,我们会无条件的取消这次手术,但是我觉得我还是应该救他们。被我碰到了,如果我不救他们,我心里面肯定一辈子都会过意不去的。

记者问:可是他们跟你无亲无故的,为什么要过意不去呢?

女孩说:因为我曾经给过他们希望。

“希望”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之一。那么,不让做出如此善举的女孩受伤害,用理解给她和他们更多一点希望,这应当不算奢望吧?

(选自柯云路的博客)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是冷漠。但比冷漠更可怕的,是对爱的猜疑、嫉妒和污蔑。洪战辉背着妹妹上学感动中国,但卖书赚钱却饱受指责――谁有资格指责他?律师周立太11年来为5000余名伤残民工讨回欠薪,但却被他帮助的人拖欠了500多万律师费,他甚至骂人,很多人说这有损“民工律师”的形象――谁有资格指责他?冒着生命危险,罗玮将宝贵的肝脏捐献给素不相识的人,因此获得十几万的捐款,就又有人指责她动机不纯――罗玮的大半个肝脏是捐出去了,但那些指责她的人难道也没有了心肝吗?只有丛飞无人指责,因为他捐款助学捐得倾家荡产,捐得身患绝症而无钱医治――难道我们社会的道德重建必须纯粹到――要做好人就必须好到把命都搭进去?很多人是靠嘴来“维护”道德的,是靠谴责来“维护”道德的,包括谴责所有做好事的人。所谓律己宽责人严,记住,这是人之为人最卑劣的品质之一。

第4篇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贲卦》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是阴阳二气的交错氤氲,反映的是季候变化;人文与天文相对应,是天道运化在人身上的显现,也是人依照天道进行教化的社会规则,即礼乐制度。在《周易》中,文明与文化并无本质区别,指的是“文”所显现的内容或变化的结果,既包括精神层面,也包括制度层面和器物层面。严格来说,文化与文明是有区别的。在西方语境中,文化一词最初由“培养,自然的成长”类推为人类训练的过程。这种含义与中国《周易》中的文化有些相似。工业革命兴起,文化的意蕴发生了变化。英国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在其着作《文化与社会》中将西方的“文化”概念界定在精神方面,特指语言、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哲学思想等,而文明则往往指物质成就,诸如科学技术成果、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以及各种物质建设。中国当代学者张汝伦先生将文化解释为“我们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其核心是“原创性的思想和一些特殊的精神”。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精神的产品形式之一,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感和道德标准的重要载体,学习、鉴赏古代文学作品,就是接近、探寻古代文化的过程。因而,古代文学不仅要重视文学特性的分析,更要透过文学本身,肩负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就像曾经有位学者说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文学性,我们将不会找到民族诗性的生产轨迹,而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血缘,它就不会再有未来的出路。”然而,时代一去不复返,在当下“信息海洋”的潮水和“文化大发展”的浮光掠影中,中国古代文学也已显得尴尬和悖论。

    二、中国文化的命运与古代文学的传承问题

    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化的命运息息相关。古代文学在当代文化重塑上的困境恰恰是文化危机的表征。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为中心,注重激发受体的兴趣。然而,兴趣的培养不能只靠“戏说”形式的铺染,而是要建立在价值认同的基础上。现代中国的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缺少的正是这种价值认同。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历史长河的积淀,形成了自己根深蒂固的特性。外来文化常常被消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佛教被内化为禅宗。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一部分人甚至认为中国最终的出路在于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复制。在这种意识形态下,西方近现代的文化价值全面取代了中国原有文化的精神内涵。再加上改革开放后一次次商业文化的侵蚀和冲击,中国文化已如奄奄一息的老人。当代年轻人,基本是在现代性的文化条件下长大,天然地容易倾向现代性的逻辑,会觉得与传统中国文化精神格格不入,再加上深入中国人心的社会进化论的集体无意识,人们很容易用现代性的逻辑去改造和包装中国文化。于是“反英雄主义”的思潮兴起,颠覆权威、亵渎神圣的“轼父”情结猖獗。同时,大众文化又为这种潮流推波助澜,颠覆与世俗趣味、感官刺激、享乐主义相映成趣。经典被解构,圣贤被搞笑,真理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任意与狂放。古代文学作品的解读,似乎成了“对牛弹琴”,或者说是一种不求深刻、只讲形式的哗众取宠。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大众分析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及至人格境界的塑造,或只是一句空谈。

    三、古代文学与中国文化的重塑

    张汝伦先生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命运》一文中,称当下复兴中国文化是天命。人类需要中国文化,是因为中国文化具有普适价值,张汝伦先生说这种普适性在“德性”,在“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图景”。这种“德性”便是责任,要担当起这份责任,需要立足当代重新解读和建构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借助新型媒介再造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传播人才,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古代文学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古代文学服务于当代文化重塑,必须从学习到传播再到服务运用走出困境,进行标本兼治。

    1.校正教育理念。由兴趣到意志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者要积极建构他们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和课本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因此,学习者的兴趣和意志力很重要。其中,兴趣关联娱乐,而意志指向勤奋。目前的教育理念强调兴趣,为引起观众、听众、读者、学生的兴趣,不惜花大力气追求漂亮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主旨内容。在实际上,包括在校的本科学生在内的成年人,意志力的培养仍至关重要。从价值角度告知他们所学习、传播内容的重要性,然后依靠自身的意志力去接受,去刻苦,应该是当下教育理念调整的方向。古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共存共荣,价值比兴趣更重要。

    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回归元典传统文化中,对社会和人类具有普适意义的精华部分,需要继承,对由于时代变迁变得腐朽的部分,必须摒弃。只有这样,社会和人类才能不断完善。立足当代对精华和糟粕进行甄别,重塑中国文化的形象,是增强中国文化感召力的重要工作。当下信息泛滥,鱼目混珠,网络、影视,甚至主流媒体,歪曲元典思想的现象时有发生。重塑传统,挖掘中国文化的普适价值,必须回归元典。正如袁行霈先生在《中国文学史》总绪论中强调的那样“:文学史着就应立足于文学本身……文学创作才是文学史的根本,文学理论、文学鉴赏,批评是文学史的辅助方面,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辅助面。文学本位就是指强调文学创作的中心位置和紧抓另外辅助的两个方面。”以文学为本位,就要以经典作品为本位。借助网络资源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查阅元典,是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的良方。

第5篇

关键词: 瑶族 尤勉 刺绣文化

在我国,瑶族人口约有279万人,其中自称“尤勉”的支系占瑶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在国外,居住在老挝、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瑶族人,大多数自称是“尤勉”。在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瑶族,均是“尤勉”支系。可见尤勉人口占瑶族总人口的绝大多数,研究尤勉的历史文化具有代表性意义。

一、尤勉刺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举足轻重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以科技为先导、以文化为引领的综合国力竞争不断加剧,传统科技文化面临风险与考验,尤勉刺绣文化存在没落与消亡的危机,因此,对尤勉刺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加人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贫困问题是阻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文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尤勉刺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高尤勉刺绣的知名度,作为一种文化产业进军商品市场,尤勉人民可以直接从中受益,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实现脱贫致富,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减少人口流失,实现社会稳定。

尤勉人民通过刺绣文化的开发使经济得到发展,就会回乡返迁,减少外出务工的数量,为当地各方面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人民有了刺绣的工作,有事可做,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健康的社会风气,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容易进行社会管理,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稳定。

(三)促进学科研究,填补理论空白。

尤勉刺绣文化不仅是一门需要我们学习的工艺技术,更是一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传统文化。对尤勉刺绣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避免后继无人,组织专家学者到实地进行考察,不仅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理论框架,丰富刺绣文化知识,还可以为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四)增强保护意识,提升文化自觉。

先生曾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意思是说不仅要看到自己的美,还要学习别人的美,互相包容,互相学习,实现大同社会。对尤勉刺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唤醒尤勉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引导尤勉人民自觉保护本民族的刺绣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取长补短,吸取精华,确立尤勉刺绣文化自己的地位。

二、尤勉刺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举步维艰

(一)尤勉刺绣文化概述。

尤勉刺绣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技艺,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们大多体现在花帽、头帕、花袋、围裙、脚绑、伞套、婚服、披肩、定情荷包和香袋等上,服装饰品上的刺绣不仅是尤勉民族独特美的象征,更是一部穿在身上的文化史诗。刺绣历来都是女性的专长,也成了姑娘们心灵手巧的象征,尤勉的很多女孩子们从小就学习刺绣,这门技艺世代相传,逐渐发展。

尤勉刺绣的特点突出,其针法有网绣、错针绣、乱针绣、叠针绣等种类,在配色上极为讲究,以黑色的棉布和麻布做底,以红、青、黄、白、黑线为主色,再通过搭配、拼接、分割来配色,用三寸长的绣花针绣出精妙绝伦的作品。尤勉刺绣的题材丰富多样、色彩斑斓,有恭敬虔诚的神灵纹、有栩栩如生的动物纹,有惟妙惟肖的植物纹、有寓意丰富的象征纹,还有标新立异的几何图文,在刺绣的过程中交叉使用、互相渗透,用质朴淳厚的方式带给人美的享受,也感受到尤勉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尤勉刺绣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1.保护意识缺失

由于尤勉民族远离大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不少尤勉青壮年外出务工,一些女性与外族通婚,学生都渴望走出去学习深造,尤勉人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外来思想对当地人的影响越来越大,直接反映在衣着服饰审美观上。现在有很多尤勉人宁愿花钱买也不愿意自己刺绣,穿衣打扮都是现代装,思想观念都很现代化,传统刺绣文化越来越不受重视,反而还乐此不疲地追逐时尚,丝毫没有意识到保护传统刺绣文化的重要性,也不会采取措施制止。于是,传统文化慢慢消失,近年来刺绣工艺被外国人珍藏和收购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2.现代科技冲击

刺绣文化是尤勉民族记载历史的独特记录方式,这一传统技艺之所以保存至今,与尤勉民族居住偏远,少与外来接触有很大关系。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现代科技的强烈冲击,在现代科技的强烈影响下,要闭关自守是完全不可能的。再加上尤勉刺绣的传承方式是家传和手工,不能与大机器生产相抗衡,目前没有相应的措施解决这一难题,尤勉刺绣就会由自生自灭走向衰落消亡。

3.传承出现断层

尤勉刺绣文化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其古老的技艺。当代社会,除了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外,更让人想到的是陈旧与过时。“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更骚数百年”,当前是年轻人的天下,当老一辈掌握刺绣收益的艺人去世后,年轻一代尽管很欣赏传统文化技艺,但并未参与其中,没有承担起保护与传承的重任,于是尤勉刺绣的传承就出现断层,更可怕的局面是后继无人、手艺失传。

三、尤勉刺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一方面进行资金扶持。资金支持是尤勉刺绣开展一切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物质基础,政府可以专门设立一个尤勉刺绣文化的专项基金,还可以动员社会各界筹集资金,通过多种方式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进行科研智力支持。尤勉刺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除了自己要有自觉保护的意识外,还需要外界的支持,政府应要求相关部门动员专家学者参与其中,真正发挥出他们的科研作用,为尤勉刺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有效科学的指导。

(二)加紧立法建设和政策保障。

第一,尤勉刺绣文化在保护工作开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立法建设,建立地方性乃至全国性的一系列相关法律保护措施和政策保障体系,使保护工作具有合法性,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做好尤勉刺绣知识产权的保护,避免其他国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J觎,保障尤勉刺绣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法律政策的贯彻落实上,要加大力度、下狠工夫,确保尤勉刺绣文化得到有效保护,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平台在社会上进行大力宣传,加深公众对文化保护法律政策的了解,为法律政策的贯彻执行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

首先,在各地设置展馆。博物馆中的展馆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最好平台,不仅可以在当地还可以在其他地方的博物馆设置尤勉刺绣展馆,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尤勉刺绣文化走向世界各地,用有形与无形、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让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们都慕名而来。

其次,扩大民间影响力。尤勉刺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既然刺绣工艺从人民中来,我们就要回到人民中去,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通过刺绣比赛、作品展览等方式,扩大尤勉刺绣在民间的影响力。

(四)注重刺绣人才培养。

任何一门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都需要人来完成,人才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尤勉刺绣的传统传承方式是老人传给年轻人、母亲传给女儿的家庭作坊式的方法,不仅范围狭窄,更没有文字记载,一旦传承出现断层,就很难重拾或恢复,存在技艺消亡的危险。因此,要让尤勉刺绣文化可持续发展,就要着重培养一批既具有传统文化观念又具有现代专业技能的年轻刺绣人才,将这门技艺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不仅有理论文字记载,请专门的学者进行详细记述,可供后代查证,更要有大范围的实际授课,将传统工艺有家庭搬到学校,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学习到尤勉刺绣技术,将现代审美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促进尤勉刺绣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不断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

(五)实现刺绣文化经济化发展。

对尤勉刺绣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而且希望通过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大尤勉刺绣文化的开发和创新力度,挖掘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通过恰当的营销方式,发挥刺绣技艺的品牌效应。尤勉刺绣文化进入经济市场,是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力,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释放出文化中蕴藏的潜在商品属性,增加文化的造血功能,促进尤勉刺绣文化的良性循环发展。

四、结语

尤勉刺绣是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和收藏价值,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历程而演变至今。对尤勉刺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但是因为保护意识欠缺、受到现代科技文化的冲击和传承出现断层等,其保护与传承工作受到很大的阻力。要实现尤勉刺绣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部门、学术组织、民间团体的通力合作,政府开展多种方式的帮扶措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学术组织积极参与保护传承工作,民间团体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实现刺绣文化向经济化的发展。尤勉刺绣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是相信在政府、学者、尤勉族胞、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之下,这一极具潜力的文化瑰宝必将在众多的传统文化中焕发夺目的光华。

参考文献:

[1]赵胜男.瑶族民间刺绣工艺的科技美学研究[J].科技中国人,2014(5):178-179.

[2]赵胜男.美国瑶族身份认同的物化表达――以“尤勉”刺绣与服饰为例[J].民族论坛,2014(8):85-88.

[3]王孔敬.论苗族刺绣工艺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6):38-41.

第6篇

关键词:民族村寨旅游;旅游发展意识;问题;对策;德昂族

少数民族村寨素来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文化、丰富民俗风情赢得旅游者的青睐。通过旅游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从一定程度上唤起人们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是少数民族村寨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德昂族是云南特有的较少民族,目前人口数总仅2万余人,是我国西南边疆最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德昂族历史悠久、生活方式独特、跨境比邻而居,主体民族在外,被誉为“最古老的茶农”。云南省德宏州芒市三台山乡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有全国最大的德昂族民俗历史博物馆,其中出冬瓜村是德昂族聚居的最大自然村,选择出冬瓜村寨旅游资源开发作为调研对象,具有现实意义。

一、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人类学家对民族旅游的研究成果较多。最早给民族旅游下定义的学者是史密斯,他认为民族旅游主要是以当地“奇异”的及通常为异域的民族风俗习惯为特色。科恩指出,民族旅游是“观光旅游的一种变体,其目标群体在文化上、社会上或政治上不完全属于他们所居住国的主体民族。”近年来,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罗永常指出民族村寨旅游是以村寨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原生态民族文化,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金颖若认为民族村寨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全面、系统、集中、原生态的民俗展示。钟洁认为民族村寨旅游主要有原生态文化村寨型和主题公园型两大类。黄亮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研究案例,对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华指出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制度机制和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利益保障措施。

民族村寨是指“那些历史悠久,在一个至多个文化要素或一项至多项民俗事项具有显著特色,能够成为某个特定民族在某一地域的典型代表的村寨。”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民族地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保护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提倡走民族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是促进民族旅游业及地区经济的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出冬瓜德昂族村寨实现民族生态旅游,对整个德昂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辐射临近民族村寨、带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保持边疆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是在查阅、总结多方文献的前提下,借助问卷定量分析及访谈定性分析两种方法进行。

(一)调查区概况

出冬瓜寨是一个古老的德昂族自然村,地处东经98°28'、北纬24°14',距三台山乡政府所在地6千米。三台山乡是国家级口岸瑞丽、畹町――德宏州旅游黄金线和若干旅游环线的必经之地,交通区位优势非常明显。德昂族支系众多,出冬瓜寨居民为德昂族“梁”支系,村寨分为三个居民小组,现今有138户共595人,是德昂族较为罕见的大寨。当地平均气温16.9℃,年降雨量1300~1700mm,平均海拔1237米,属亚热带气候,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出冬瓜村寨的传统民居保留较好,民族文化浓郁,旅游资源主要由自然生态景观和民族传统文化两部分组成,还处在待开发的状态。自然生态景观包括茶园、古榕树、溶洞等等,民族传统文化包括民俗节日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服饰、民族习俗、礼仪和语言等,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德昂族原始宗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的奇特融合,文化传承的叙事长歌、原生态语言和舞蹈等,是吸引游客的重点。

(二)加强村寨居民旅游参与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抓住桥头堡和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契机,大力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出冬瓜德昂寨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德昂寨以浓郁的民族风情、宜人的南亚热带气候、优越的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多彩的德昂族民俗文化、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德昂族原生态乡村集聚地和乡村田园景观为核心吸引物,以丰富的生物资源为补充,是极富民族特色、不可再生的村寨旅游资源。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民族的深度杂居,受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弱化。村寨居民的日常经济和文化活动对原生态造成了持久性影响,特色建筑逐渐消失,部分居民对“彰显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缺少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原住居民是自然和原生态文化的活动主体,加强居民旅游参与意识教育,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旅游的经营和管理,实现自发保护和开发非常重要。

(三)出冬瓜德昂寨居民旅游意识的现状

笔者多次的实地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近几年的旅游开发给本地居民带来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居民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变。大部分居民认可旅游发展的积极作用,但78%的居民未通过旅游获得收入,对旅游未能惠及大众表示不满;现阶段的旅游开发未体现民族文化的独特内涵,为刻意迎合游客口味进行舞台“创新”设计,导致民族文化被任意加工、改变和歪曲,使得民族文化失去“原汁原味”,形成文化“异化”,多数居民忧虑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多数居民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认识不足,缺乏旅游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不了解旅游者的关注和需求,从而仅表现了有限的参与意愿;受区域环境封闭、自身认知等因素制约,绝大多数居民对村寨旅游的保护开发认识不足。

三、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意识调查存在的问题

(一)受经济利益冲击,原住居民不能安居

本地整体经济状况不佳,旅游经济在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带动其它产业发展效果不明显,促进村寨经济结构调整及促进村寨进化等方面作用没有体现。受外来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冲击,除部分富余劳动力在家闲置外,许多居民特别是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有一技之能、高学历或具备发展意识的人员都不愿在本地定居。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虽说联合国――西班牙千年发展目标基金“中国文化和发展伙伴关系项目”选中该寨,但规划开发尚不明朗,现在已很难看到旅游团队的到来,只有部分散客趁兴而来,扫兴而去。总的来说,出冬瓜目前的旅游还停留在刚起步的阶段,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前景无信心,急需科学规划布局和对本地居民旅游从业指导。

(二)人员整体素质低,民族文化异化明显

民族村寨旅游的重点在于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由于德昂族生活的地理区域比较僻远,在很大程度上生活方式还保留有原始先民的风尚,与周围地区的民族交往较少,自给自足的传统生计方式使得他们与主流群体存在当大的距离,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偏低,历史建筑和特色民居保护乏力,自然环境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原生态弱势文化旅游原生地文化生存土壤腐蚀严重。原生性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逐渐趋同于外部强势商业文化,民族特色异化趋向明显。多数年轻人不愿在本地定居,村寨中人员以中老年居多,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本地的年轻人包括中小学生多数不懂本民族历史,不熟悉民风民俗,甚至不会说本民族语言,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难以持续。

(三)旅游产品内涵不足,居民参与意识强

经过一段时间的旅游开发,出冬瓜德昂寨目前主要以奘房参观、宗教观光、茶艺馆、德昂歌舞表演等固定的观光产品及德昂餐饮为主,基本处于半自发状态,产品内涵不足。在德昂族文化、德昂风情、乡村旅游、旅游商品等方面的挖掘不深,休闲、生态旅游、康体娱乐、文化度假产品等十分欠缺,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由于景点单一,当地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没有体现,无法为游客提供多层次的民俗风情体验。游客弹性消费基本不存在,整体经济效益低,且利益分享机制不全,仅有的收益只限于餐饮等从业人员,无论是外出务工人员还是留守人员,受经济、技能等多种因素制约,多数居民不知如何参与,不利于本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居民旅游参与意识教育的对策

要提高居民旅游参与意识,必须在具备一定的生产生活设施的基础上,居民不再为基本的衣食住行奔波,才有余力通过发展旅游提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质量。

(一)科学规划布局,提升居民保护意识

在保持原生地文化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本地居民参与科学规划和布局,以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提升民族文化保护意识。民族村寨旧址是保护和抢救性修缮的重点区域,以保持原生地民族历史建筑和原生态生活方式,避免外来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冲击。新建民居必须和旧址隔离,统一规划集居地,利用政策性引导、村规寨约加以规范,通过民族特色和现代技术结合仿制民居。利用村寨丰富植被集中修建沼气池、供水等基础配套设施,解决居民生活必需的衣食住行,减少对原驻地自然环境的破坏,维持民族文化生存的原生环境,以提升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实现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加大民族文化培训教育,增强旅游产品开发意识

加大居民民族文化培训教育,培育传统文化底蕴,以彰显文化特色。民族文化可通过旅游的形式为外界所认知及认可,可激发民族自豪感,获取旅游拉动的各类社会和经济效益,从而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增强旅游产品开发意识。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要强化博物馆展示功能,通过文物、音像媒体展现丰富的德昂族叙事歌曲,帮助游客了解本民族起源及发展进程,理解本民族关于天地形成、万物诞生、人类起源的原始宗教观念;整理展示重点事件和人物,让游客知悉本民族沧桑的发展演化历程,了解民族的产生、形成、迁徙和古代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等重大历史事件,突出变迁、跨境而居、主体在外特色,呼应、丰富本地跨境游内涵。通过舞台设计表现民风民俗,以反映本民族特色生活和特色,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婚姻观念、仪式、生活等。

(三)设计利益分享机制,激发居民积极参与意识

设计良好的利益分享机制来鼓励居民就地参与经营和管理,共享本地旅游发展利益,才能激发居民对原始自然景观和生态文化的自发性保护,激发居民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政府和云南民族学会德昂研究会为辅、村寨自有力量为主,组织居民学习民族文化和历史,强化保护发展意识,达成居民共识,自发实现对古奘房建筑、特色民居、特色生产生活用品、原始自然环境的保护,以保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文化色彩,维持良好文化生态环境。政府牵头,指导规划集居地农家乐的整体布局,在现有民俗歌舞餐馆的基础上,集资增加配套乡村茶馆、家庭旅馆等硬件设施,鼓励居民共同经营、参与管理,让居民共享旅游发展收益。

参考文献:

[1]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02).

[2]金颖若.试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贵州民族研究,2002(01).

[3]钟洁.民族村寨旅游的游客体验度对比研究――以云南民族村和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D].云南大学,2006.

[4]黄华.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

[5]廖军华.国内外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11(05).

[6]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第7篇

【关键词】断魂;断魂枪;传统文化

在沙子龙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虽然懂点武艺,但那也只是靠卖力气赚钱,跟一般的民众差不多,因此,笔者将少年们也归入到社会普通民众中。他们手上都有点武艺,都是要面子的年轻人,可是没地方去用。因此他们只能到庙会去卖艺,是在混不下去就去吆喝卖菜、卖水果。可是这样也还不能混得饱肚子,况且他们还必须吃管事儿的,因为他们都是靠卖力气挣钱。因此他们选择了一种经常露脸的“走会”。因为“走会捧场是个买脸的事,他们打扮的得像个样儿,至少得有条青洋绉裤子,新漂白细市布的小褂,和一双鱼鳞洒鞋——顶好是青缎子抓地虎靴子”[1]P337。从衣、食、言、行来看,这群少年都是一些爱面子的人,要吃好的,穿好的,干事要能露脸的,吹自己是沙子龙的徒弟。“他们是神枪沙子龙的徒弟——虽然沙子龙并不承认——得到处露脸,走会得赔上俩钱,说不定还得打场架”[1]P337,这不等于说是赔钱买脸了吗?自己本来就缺钱,但是为了买脸,赔钱也愿意。这群好面子的年轻人经常帮沙子龙做免费广告,吹嘘沙子龙的功夫有如何了得。目的却还是为了面子:“一来是愿意使人知道他们的武艺有真传授,受过高人的指点;二来是为了激动沙老师”[1]P338,好让自己从旁学几手,给自己长脸。并且不管在哪里拉场子,总是冠名沙子龙是自己的师傅,慢慢的还将沙子龙的故事说得有眉有眼。这跟普通的市侩有什么两样呢?沙子龙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是他对少年们的愧疚,对少年们的怜爱,又使他做出与少年们相反的行为。只要少年们没钱的时候去向他求,“沙老师不含糊,多少不拘,不让他们空着手儿走”[1]P338。当王三胜带着孙老者去找沙子龙时,沙子龙看到三胜脸紫了,马上“坐起来,‘怎么了,三胜?’”[1]P340,这句话表示沙子龙对伙计们的急切关心,但是作为沙子龙的大伙计,眼里只有报仇,并没有感受到沙子龙对他的关心,甚至还因为沙子龙对待孙老者的平和态度而气愤,甚至是鄙视,以至于沙子龙如约去天汇根本没有见到伙计们。

孙老者的挑战使大家彻底失望了。以前沙子龙不传断魂枪是因为没高人去挑侵,每次都是少年们去巧妙的讨招数,但总是被沙老师敷衍过去。孙老者的拜访让大家期望甚高,以为沙子龙会和孙老者比武。因为这次丢面子的是沙子龙的大伙计,连王三胜自己都认为,沙子龙这次会为自己出口气,打败孙老者,甚至还故意加重了“枪”字的读音,重复了“枪”字。可是,不管怎样激将,沙子龙都是无动于衷。得知是“栽了跟头”,他就知道了事情的原因,因此,“只打了个不甚长的哈欠,沙老师没别的表示”[1]P340,又开始敷衍了。只管叫王三胜沏茶,还叫他去天汇订餐,请孙老者吃饭,对人如此客气。不但不帮王三胜出气,还向孙老者道歉,连带请吃饭。并且在孙老者武功的挑侵下,仍然没有出一招一式。这让少年们失望之极。因此,当送走孙老者之后,沙子龙“独自上了天汇,怕是王三胜们在那里等着”[1]P341。沙子龙虽然不开镖局了,可是对待手下创练起来的徒弟们确实有情有义,平时在生活难以继续的时候,找到沙老师,多少会给两个,并且还不时的请少年们吃饭。

但是少年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沙子龙。他们只知道不断的去激将沙老师教自己武功,或者跟谁比武。根本不懂得沙子龙“身上放了肉”的原因和目的何在。因此,在王三胜赶去天汇和大家一起吃饭的时候,“他们都没有去” [1]P341。“独自上了天汇,怕是王三胜们在那里等着。他们都没有去” [1]P341,这一段话用了两句话,意思上明显带有转折。但是作者并没有使用“但是”或者“然而”之类的转折词,而是以一个句号体现出了转折的意思。沙子龙“怕”伙计们在天汇等急了,一个“怕”字体现出对人的一种尊敬,哪怕是自己的伙计,也说明他处处为伙计们着想。用句号而不用转折词,能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如果是转折词,那就有了婉转回旋的余地。这种突兀的感觉,能给读者意想不到的的效果,同时,也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表明沙子龙不将断魂枪传给伙计们的正确性。以王三胜为代表的少年们觉得沙老师没有给自己挣回面子。从此以后,“王三胜和小顺们都不敢再到土地庙去卖艺,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腾;反之,他们说沙子龙栽了跟头,不敢和个老头动手;那个老头子一脚能踢死个牛”。他们转而为孙老者吹胜。甚至拿王三胜来贬低沙子龙:“不过呢,王三胜到底和老头子见了个高低,而沙子龙连句硬话也不敢说。‘神枪沙子龙’慢慢似乎被人们遗忘了”。一系列的否定词“不敢”、“不再”、“没敢”,完全否定了沙子龙和断魂枪。这些都是从自己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并且平时沙子龙还对他们挺照顾的,结果却见风使舵,遗忘了沙老师,和市侩又有什么两样呢。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徒弟在任何情况下从来就是敬重师傅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条古训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烙上深深的印痕,而文本中沙子龙却是在自己手下创练起来的徒弟的留言中慢慢被人们遗忘的,不但徒弟们遗忘,甚至被留言使社会中的其他人也遗忘了。这可以看出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古老的传统文化慢慢消失了。沙子龙心中当然也明白这点,因此,他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对着断魂枪微微一笑,说着那句“不传,不传”。

其实,王三胜在庙会卖艺之后,众人却只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他咽了口气,低声说“没人懂” [1]P338。这时王三胜就应该会理解沙老师了。可是,在现实面前,少年们和看热闹的民众们又怎会真正的去理解到这一层,他们只是一种玩玩人生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一切。这就对应的题记: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 [1]P337。

观众在庙会看艺,也只是把武术看做一种卖艺的玩具,根本不懂得武术真正的内涵,他们只是饱眼福,充当看客而已。因为这还是“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上层建筑里的上层人物还没有宣传,因此,广大的老百姓又怎么会理解到国术的重要性呢?这里的看客不同于鲁迅文本中的看客,这些看客不是麻木的,也不是愚昧的,他们看艺之后扔下几个铜钱,不管王三胜是怀着多么期待的眼神,“地上依旧是那几个亮而削薄的铜钱,外层的人偷偷散去” [1]P338,观众们并不傻,不好看就散去了,看了也舍不得给钱。但是当孙老者要和王三胜比武时,所有的观众都围过来了,“邻场耍狗熊的无论怎么敲锣也不中用了” [1]P339,当王三胜带着孙老者去见沙子龙的时候,后面跟着不少的观看者,他们也希望看到沙子龙和孙老者之间的比武。从这些都可以看出:中国的民众并不傻,他们喜欢热闹,但是他们好事性强。

断魂,到底断了谁的魂?“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1]P337,表现了作者对国民、国术前景及古老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忧虑。

第8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问题,无论是经营的制胜之道,还是圆融的大智慧,说到底,它的实质都是一个文化问题,而管理科学只有和当地的人文环境、历史传统结合在一起,其效力才能够达到最佳值。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需要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事实上,古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相当多的关于管理的精神财富,这其中当然包括若干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因此,实行人力资源管理,要结合本土文化和历史传统,才能发挥最大的潜力,促进我国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积极影响。

(一)人本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现代人本主义管理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体在组织中的重要性,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围绕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展开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目的在于使组织更富有活力,对员工实行民主的,开放的管理。

而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在《尚书》中,就首次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而“人本”概念则由《管子》始:“夫争天行者,必先争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二)激励思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侈靡》中“百姓无宝,以利为首。一上一下,为利所处。”以及《形势解》中“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焉。”;《管子》中“得人之道,莫如利之。”这些思想均体现出,在企业中,生产经营活动是由管理者和员工共同组成的团体来进行的。因此,只有使参与企业活动的人始终保持旺盛的士气,高扬的热情,企业才能实现好的业绩。对员工进行物质奖励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另外,激励机制不仅有物质激励,还有精神激励。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体现。比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个成语,在管理学中可以引申的意思就是:激发出下属的自信心。帮助下属建立信心,未必需要威胁利诱甚至惩罚恐吓,对下属充满依赖感就可以成为激励他们自信的动力,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使企业振兴。

(三)用人机制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只有一流的人才才会造就一流的公司。吸收人才对企业的高速、稳定、长期发展至关重要。确保一流人才的不断加入,是企业跳跃式高速增长的基础。

1.扬长避短。

唐太宗曾说过:“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君子用人,就如同用器皿一样,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孔子曾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人矣。”孔子重视对人的认识,提倡知人。识人是用人饿前提,用人之所长,避其所短,人尽其才。而成语“大公无私”也说明企业只有找对人才能做对事。

2.专业化用人。

《管子.立政》“使能不兼官”说明了使用人的才能,在官不可兼职,在民不可兼业,都有专一性。人们只从事一种职业,专心致志,可以提高功效。

3.选拔人才。

很多史册都记载了关于选人程序的设想,例如,《大匡》中“凡表现好的民间人士,被州里称之,吏进之,君用之。士庶人有善,而大夫不进,可罚也。”这将选拔人才的过程程序化了,并且合法化,有据可以,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4.职务说明书。

《论语。卫灵公》中“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说明对应聘人员的任职资质必须作出清晰地描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作出错误的决定,

二、传统文化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消极影响。

(一)平均主义思想。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于小农社会,因此平均思想在民众中具有深厚的基础。小农平均思想主张结果均等,否定竞争,其后果必然是压抑进步,保护落后。这种平均主义在管理上表现为权力平均、责任平均、利益平均、风险平均。平均主义扼杀的是人的积极进取心与生存的危机感。

(二)人治高于法治思想。

荀子的“有治人,无治法”历来被统治者所信奉。但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过分重视人情,忽视制度建设和管理,特别是制度的执行力不到位直接影响企业的规范化、持久性发展。如果无法设计真正具有激励作用的制度模式,就无法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难以营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三)重传统轻创新思想。

有人认为中国人智力优秀是世界上公认的,但中国人的创造力评级在世界上却较低,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制约。中国传统文化容易培养不善于表现、竞争意识弱、攻击性差、缺乏冒险精神的个性特征,求同心理大于求异心理,容易压抑人的个性的自由发挥。

三、结语。

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过程中,我们既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又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精神应用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来,坚持以人为本、义利统一、以礼服人的原则,就能做到无为而治,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良好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蔡一.管子———中国最早的管理学文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3-24.

[2]刘强.给年轻人读的孟子.蓝天出版社,2008.12-13.

第9篇

[关键词]欧美青春类影视;目的论;归化;异化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发展,欧美影视风靡国内市场,青春类影视尤其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青春类影视在使国内观众全方位了解异域风土人情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国际交流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该类影片均具备鲜明的流行特征,如演员青春靓丽,人物时尚前卫,故事亦以校园或职场情感纠葛为主,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年轻观众对大洋彼岸的同龄人生活的好奇心。而对于此类影片对白中呈现的独特流行因素应如何进行翻译实践,本文试就此浅析相应的翻译策略与态度。

一、语言类流行因素的再现应遵从目的论原则

欧美青春类影视中的流行因素很多,涉及引言中提到的题材选取,角色塑造,情节设置等。其中,影片的语言及其包含的文化因素亦是重要组成部分。钱绍昌教授曾提出:影视语言具有五大特性,即“聆听性、综合性、瞬时性、通俗性和无注性”。这五大特性的存在要求青春类影视作品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流畅。同时,俚语、俗语、语气词等非书面语的大量运用也形成了欧美青春类影视特有的流行语表达方式,在欧美年轻人中得以广泛传播。让我们通过电影《辣妈辣妹》中男女主人公初次见面的一段对话,观察此类影视语言的流行特色。

(J为杰克,A为安娜)

J:s0 yolPre in a band?你参加乐队了?

A:Sorta,算是吧。

J:What do youmean“sorta”?什么叫“算是”?

A:Oh,Weq'e still stuck in our garage phase,我们还处于在车库里练习的阶段。

J:Ah,ok,哦,知道了。……

A:Yeah,totally,You Call come check me out,当然,你可以来看我演奏。

I mean the band,我是指我们的乐队。

I'm Anna,我是安娜。

J:Jakc,我是杰克。

对白用词非常简单,又将年轻人之间互有好感又犹豫试探的感觉表达得恰到好处。由例中可见如下流行语言特点:

1 常用主谓结构的简单句式及不合语法规则的短句,如“So…”“come check me out”。

2 大量运用小词或俚语,如“mean”“totally”“stuckin”。

3 掺杂年轻人特有的流行语,如“sorta”。

上述语言表达可以视为欧美青春剧的一大亮点,与相对中规中矩的其他影视类型相比,青春类影片活泼明快的对白是主要流行因素。这是欧美青年受时代与社会多重因素影响形成的年轻人的流行文化,自有其独特魅力。

那么如何再现上述语言类流行因素?在对诸多译文进行比对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功能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可成为翻译此类因素的指导原则。功能派语言学家威密尔这样解释“目的论”:所有翻译的首要规则就是“目的规则”,即明确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并决定相应手段。每一文本是由一个既定目的而产生,应当为该目的服务。换言之,译者所翻译的作品若要取得好的成效。必须把握翻译的目的。而青春类影视翻译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译语影片观众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看懂影片所要表达的意义,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因此译者应奉行目的论这一指导原则,结合影片内容与语言特点,设身处地考察国内观众群的接受程度,通过相应的翻译策略与技巧对影片中的语言类流行因素及其表达方式进行二次诠释。

二、归化与异化策略

在语言类流行因素翻译中的应用

“归化”是指以目的语文化为依据,最大限度地使用目的语文化可以接受的表达。其代表人物奈达指出:“任何文本的意义都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个相应的文化,词语意义最终也只能在其相应的文化中找到”。因此,在处理青春类影视中的语言类流行因素时,译者可使用归化策略,寻求契合目的语观众认知程度并被其接受的译文形式。以流行因素之一的简单句式为例。

简单句式泛指长度较短,不含复式分句的简单句。欧美青春影视中的主角多为时尚男女,因此在对白方面多选用这类简洁非正式的句式,可使影片更为轻松活泼,贴近年轻人的现实生活。以《辣妈辣妹》为例。

J:Your mom would kill you,你妈知道了,会宰了你,是吧?

A:S0 dead and s0 grounded,死无全尸。

片中,安娜畏惧母亲的管教,推辞了杰克开车载她的好意。杰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安娜对母亲的恐惧,安娜只得承认。这里,安娜用了两个常见的美国俚语的组合,形成一个非常简短且口语化的小分句作答。“so dead”与“sogrounded”在英语中都有“完蛋,死定了”的意思,且两个“so”并列,可强调说话者的语气。译者在此将其译为国内观众耳熟能详的“死无全尸”,既形象地保留了影片中安娜想要反抗又无可奈何的感情,又以汉语中常见的成语句式呼应了原句简短有力的句式结构。这说明译者充分考虑了观众这个大的“目的”后,在不背离原意的基础上以译语文化中的简单句式替换了源语的简单旬式,既保留了影片内容,又强调了对白句式自身展现的流行效果。译者于此细微之处的处理,可见其对归化策略的运用颇有心得。

同时,青春类影视对白中几乎见不到严肃且含义深邃的“大词”(big words),大量小词、俚语以及由此衍生的新的表达方式层出不穷,使得影片的青春气息更加浓郁,呈现出完全口语化的模式。见《辣妈辣妹》中的例子。

G:Stop groveling,man,Let her come to you,你不用讨好她,等她自己想开了吧。

F:She'd come with a hatchet,那样她会对我有芥蒂的。

原句直译为:

祖父:不用讨好她,让她来接近你吧。

继父:她会带着斧子接近的。

Hatchet(斧子)在英语里被视为仇恨、争端,源于一个很常见的习语“bury the hatchet'’(埋葬斧头,即和解)。祖父认为应等待安娜自己认识到症结所在,而继父则顺着祖父的说法,认为安娜会“带着斧子接近”,表示安娜一直对自己很有成见。为了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带着斧子接近”的本义,译者挖掘了原句的本义,即安娜对继父很不满,并且用了汉语中的“芥蒂”一词,取代了“斧子”这一虽常见但内涵不为国人熟悉的意象。这既是以汉语文化意象归化西方文化意象的实例,也是影视对白中衍生俚语 的归化实例。

欧美青春影视中的流行语也是展现其语言流行特色的重要因素。流行语源于生活,通过媒体迅速传播,并反映时代特征。诸如“awesome(太棒了)”“screwed(完了)”“huggy-buggy(抱一个)”等用语,在欧美青春剧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他影视作品。在进行流行语翻译时,译文应通顺上口,拗口难记的译文会失去流行语的特质。以“punk”一词为例。该词直译为“朋克”,喻指那些乖张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年轻人。然而在众多青春类电影中,我们看到“punk”在众多情况下已成为年轻人之间戏谑的称呼形式。如《辣妈辣妹》中,安娜对弟弟说“what do youwant,little punk?”又如《一线生机》(Cellular)中的路人称呼男主角“Where are you going,you little punk?”译者均译为“你个小阿飞”,自然地将国人对于“阿飞”这一传统文化形象的理解与影片中的年轻人形象融合起来。在这一翻译过程中,译者运用归化策略将“朋克”译为国人耳熟能详的“阿飞”,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立体。

异化策略是指以源语文化为皈依,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向源语言靠拢,尊重源语言文化特点的翻译策略。与归化相反,异化策略追求再现原文的表达方式,旨在使译语读者能通过译文了解源语文化。语言学家维努蒂认为,异化可以“把读者带到异国文化中去,让读者看到文化与语言的差异”。对于欧美青春影视中的语言类流行因素所承载的一些文化信息,译者可根据影片或文化背景的需求,采用异化策略再现相关信息。以《欲望都市》为例:

TO Samantha,surgery was like being al Bameys,Once inthe door,you might as well shop.

译1 对萨曼莎来说,做美容手术和在名店购物一样:既来之,则大为之。

译2 对萨曼莎来说,做美容手术就和在Barneys购物一样:既来之,则为之。(Barneys:纽约著名服装品牌)

Barneys是纽约著名的时装品牌Barneys New York。对美国的年青一代而言,Barneys New York对于时尚界的重要性即如华尔街对于金融界,是时尚达人趋之若鹜之地,象征着品味和奢华。两位译者都明白,Barneys无论词义还是文化意象,若采取直译均会让国内观众不解,因此译本1的译者采用了模糊含义的技巧将Barneys一词广义化。观众对此能够接受;译本2则保留了这一文化因素,以附注的形式将其含义明确传递给观众,属于变相的异化翻译。笔者认为,由于欧美青春剧的观众层面为年轻人,对片中展示的各类相关流行元素会接受很快。虽然在这段翻译中,模糊含义并未损害影片原意,但是秉着推动文化交流的这一目的,笔者认为,采用异化策略的译本2能更好地体现影片中的流行文化因素。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