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6:01:44
导语:在会计专业职业评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人才培养;第三方评价
1 引言
《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指出,2011-2012年1000个多所由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需要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这一要求,全面推动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与完善,并逐步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模式,由“系统内评估,系统内认可”的局面发展为“社会评估,社会认可”的新状态。
同时基于《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了又一个五年计划内,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因此,在此良好的发展势头下,如何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科学地构建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加强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发挥实际作用。
2 建立第三方人才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分析
当前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仍然是以教育行政部门评估和高职院校自我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机制在建立初期确实对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同时也逐渐显现出弊端。如:评价标准划分固定,难以兼顾高职高专不同专业的具体特点、实际情况和社会利益兼顾;某些评价指标带有明显的形式主义色彩,注重量化评价指标,而忽视了质性研究;对评价结果扬长避短、报喜不报忧等。这样的评价机制应当尽快完善并改革,因此,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具有相对的紧迫性。
(一)满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
教育行政部门评估以及高职院校自我评价主要侧重于评价高职院校的办学构成要素和教学过程,而对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方案和措施不足,往往使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通过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有利于加大高职院校办学的透明度,把办学置于社会监督之下,从而使高职专业正视其人才培养结果,认识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重点与难点,以此增加自身压力,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
(二)满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近年来,高端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一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需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把自身的知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进一步提高,转型升级。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能够使高职院校更加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前社会的发展状况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进而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布局、人才培养规格,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三)满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提升自我吸引力的需要
近年来本科院校不断扩招,之间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招生情况。同时,针对会计专业,各所高等院校里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居多,导致最终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供过于求”。如何能够实现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好就业,就业对口,是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通过解决上述问题,也能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自身吸引力。因此,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是高职教育回应公众呼声,保障“服务对象”基本权益的实际行动,真正落实“产教研”相结合,有利于增进社会民众对高职专业的了解和信任,从而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陶德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8-10
一、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内涵剖析
(一)四大职教模式对职业能力的规定 CBE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培养目的在于使毕业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CBE模式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也重视对学生沟通技巧的培训,其目的在于使毕业生毕业时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某一职业一般设有8~12个能力领域,每项能力领域由6~30项在某种意义上相关的单项技能组成。CBE模式规定对学生能力领域和单项技能的定义要避免使用诸如“知道会计报表之间的关联”等静态行为的描述,而应该使用 “必须能够解释会计报表之间的关联”等行为动词来描述应该掌握的技能。沟通技巧主要包括搜集文献、保管记录、准备报告、参与讨论和讲座等环节。德国的双元制明确学生是在“为未来工作而学习”,在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一次学习向终生学习迁移的时代变迁下,双元制要求受教育者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两个方面。从业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其中,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具备的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环境意识、职业道德等,比如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拥有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比如制定工作计划。专业能力指在专业领域,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能力,例如编制会计报表等。关键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的关系,能够使职业者在新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新的职业技能与知识,比如时间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分析与综合、联想与创造力、自信心、团队工作协调等。英国BTEC模式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学生生存性的核心能力培养,将职业能力分解为通用能力(common skills)和专业能力。通用能力被认为是未来从事一切职业必备的能力,是继续学习的基础,使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的人们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BTEC规定无论是哪个领域、哪个级别的标准,都强制性地包含通用能力。在充分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BTEC把通用能力归纳为7个领域18项学习成果,如表1所示。专业能力目标实际上就是职业标准,是国家根据对职业的功能分析和产业部门的实际需要制定的,规定了对人们从事的某一项具体工作或岗位的要求,同样要求用行为动词加以描述。
澳大利亚TAFE模式中的职业能力包括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关键能力一般包括: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交流思想与信息的能力,计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技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技术手段的能力,文化理解力等八个方面。专业能力目标则采用了CBE模式的思想和做法。
(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内涵界定 CBE模式将职业能力主要定义为完成某一特定职业的技能,更多地注重学生毕业后能即刻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但是对于职业的多变性以及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并未做过多的考虑。而其他三种模式除了培养学生具备完成某项工作直接相关的专业能力外,还要求学生具备未来从事一切职业所必备的能力(BTEC将之称为通用能力,TAFE和双元制都将之称为关键能力,TAFE模式下的关键能力更多的是对BTEC通用能力的借鉴),既考虑了学生的短期求职需要,也考虑了学生未来发展前景和持续生存需求,将对学生培养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就BTEC的通用能力和双元制的关键能力比较而言,双元制的关键能力与从业能力有交叉重叠的地方,归类并不是很清楚,而BTEC对通用能力的定义更为清晰,描述更为具体和全面,而且还明确了每项通用能力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成果,并且在课程大纲中逐项列出,便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操作和评估。在专业能力领域,四种模式都要求在对工作岗位进行具体分析后,用行为动词而非静态动词来描述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因为行为动词比静态动词更能清晰地告诉学生能做什么而不仅仅是知道什么,这对我国会计专业长期以来用知道、了解、掌握、熟悉、应用等词语来静态描述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提出了挑战。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将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目标定义为就读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具备直接胜任企事业单位财会岗位群某一类或几类一线岗位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具备未来从事一切职业必备的通用能力。其中,对通用能力内涵的规定借鉴BTEC的做法,并且直接在课程大纲中明确学习成果并加以考核。对专业能力的界定则如四大模式一样,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以会计专业预算学习领域为例来说明职业能力的规定。职业教育会计专业预算学习领域对应的是企业预算专员岗位。根据弗布克管理咨询公司的调研,预算专员岗位职责主要包括四项:协助预算主管编制企业全面经营预算,并负责预算的跟踪管理;根据预算监控日常开支,并定期进行反馈;按时、按质、按需提供内部管理报表,对企业经营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按时进行年度预算的编制工作。根据上述职业分析确定专业能力目标是学生必须能够:解释预算的目的和作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预算方法;根据确定的预算方法编制企业全面经营预算;编制现金预算监控日常开支;撰写企业经营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在这一专业能力目标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提高和锻炼BTEC所规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交往和联系、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数字的运用、科技的应用以及设计和创新等七个领域的通用能力目标。
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一)四大职教模式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CBE模式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模块化的学习包进行。学习包由学习包开发专家、行业专家和教师组成。其中,学习包开发专家主要提供开发方法和程序上的指导,行业专家的作用是在技能培训环境方面提供咨询,教师是最终负责技能培训的实施者。学习包开发过程可分为工作程序分析、技能组合分析、学习进度计划开发和技能学习指导书开发四个阶段。其中,技能学习指导书是学习包的核心部分,包括的内容有对本项技能的介绍、学习途径、学习资源和评价目标等。CBE模式的学习包既有科学的开发依据,又能为学生提供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详细地指导,并提供了个体化学习的机会,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模式也存在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比如在职业分析过程中专业人士过多地关心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角色和任务而出现不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双元制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发挥作用,职业院校负责理论课程教学,企业负责实践课程教学,每周学生在企业实践3~4天,在学校学习理论1~2天。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包括分析职业工作过程、了解职业教育条件、确定职业行动领域、描述职业行动领域、评价选择可行动的行动领域、转化配置学习领域、扩展描述学习领域和扩展表述学习情景8个基本步骤。双元制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考试命题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联邦16个州组成的行业协会所设的专门考试委员会制定,考试也由其行业协会组织,考试的核心是考核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以考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双元制模式下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可以实现学生真实的参与企业的工作过程,但对这种模式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企业的积极性以及可提供的条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难题。BTEC模式对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大纲实施,课程大纲突出对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成果的描述,由BTEC课程专家根据全国性雇主协会制定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编写。BTEC通过课业的形式来考核学生技能的获得情况,BTEC课程的课业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更是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训练,所以每个课业既要有专业能力成果,又要有通用能力成果,而且教师进行的课业设计要结合社会和实际需要,有真实的实践背景。BTEC模式的课程大纲以及考核方式清楚、明晰,方便可行,但是在给学生提供具体能力培养指导方面比较欠缺。TAFE模式对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培训包进行,培训包的开发过程与CBE模式一致,是从行业对人才的规格需求入手,分析确定能力体系,将能力体系通过教学领域分析,进行教学内容筛选,再根据能力标准将教学内容分解形成课程科目,最后根据课程科目学习顺序设计出课程方案。TAFE对学生的考核包括理论水平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两个部分。考核的重点强调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强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TAFE模式的培训包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能力培养指导,但是技能组合分类过于复杂,操作起来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四种模式在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色,而且也各有优劣。可以博采众长、联系实际,形成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的5个步骤:(1)组织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以及教育专家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分析,包括涉及的职业领域内各项工作活动顺序、内容和要求,为学习活动的排序和教学环境的开发提供依据。(2)对就业岗位群各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进行分析,形成专业能力组合,使大量的、分散的材料形成协调、连贯的整体,构建课程体系。在专业能力组合的描述方面要注意使用行为动词进行动态描述。确定每门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和通用能力培养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可以根据各门课程的情况合理配置通用能力的7个领域,并确保整个课程体系能覆盖所有领域。(3)围绕专业能力组合,开发学习包,重点是课程大纲和专业能力学习指导书的开发。课程大纲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提纲挈领式的学习指导,让学生知道要学习什么,获得什么以及怎样被评估。职业能力指导书则明确告诉学生为达到某项能力应该具体会做什么,如何去获得这项能力,以及如何被具体评估的。课程大纲开发可以参考BTEC的思路,包括课程概述、专业能力成果、教学内容、评估每项专业能力成果的标准等必备部分。专业能力成果以及评估标准方面的描述参见表2。专业能力学习指导书的开发可以参考CBE的思路,包括内容有本项能力的介绍、学习途径、学习资源和评价目标等。(4)针对某一专业能力目标,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课堂讨论、实践学习、社会调查、实地参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课业、扮演角色、演讲、口头汇报、书面报告、自我评价、小组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等。在“理解企业筹资渠道”这一目标中,可以采取项目教学的形式,通过小组活动开展金融机构调研,撰写书面调研报告,同时制作PPT进行课堂汇报,还以采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具备相关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5)采取针对获得具体能力的开放性全过程考核,确保考核到学生应该获得的每项专业能力,能运用所获得的专业能力解决相应职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强调的是学生能做什么,而不仅仅是知道什么,同时还需考核学生通用能力的发展情况。在考核手段方面,对于技能性强的内容,比如担任出纳员、制单员、簿记员、收银员的大部分职业能力,可以借鉴CBE的考核手段和评估方式,主要采用学生演示、教师观察来确定,对学生技术能力掌握的程度分为四等六级,如表3所示。
对于技能不突出的职业能力,比如投融资岗位方面的职业能力,可以借鉴BTEC的课业考核法。课业设计应严格围绕专业能力目标,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同时需提供发展通用能力的机会。学生课业等级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三个等级:通过、良好、优秀,具体描述如表4所示。
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的建立和实施是在一个全新的架构中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会计基本岗位知识、技能以及从事所有社会职业活动所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估者,学生也将从传统的“听课、做笔记、写作业”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更多地需要围绕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企业实践、仿真实训,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完成具有真实背景的项目式任务。因此,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及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研究》(GZZD2011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该文在分析会计人才市场需求情况、会计人才市场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要求的基础上,阐明了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以及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设想,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为指导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研究工作、培养我国高级技能型会计人才提供了思路。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大部分源自普通本科院校的专科专业教学体系和中专学校的专业教学体系,不符合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教育特点,更不符合高职的办学指导思想。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方向”。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上手快,素质全面”的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笔者在研究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和有关人才需求信息的基础上,对现行高职会计专业建设提出了改革设想。
一、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
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这对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的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上述因素都要求会计人才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更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有必要对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帮助高职院校建立正确的会计人才教育模式。
(一)会计人才需求单位的分析
会计人员需求单位的分布领域非常广泛,覆盖了企事业单位、各级行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社会中介机构,等等。根据笔者的研究和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宣国萍等老师的调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是工商企业,大部分学生从事的是一般性的会计实务工作;少部分学生就业于银行、行政机关等单位,或自己独立开设企业实体。
(二)会计人才需求层次的分析
目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规模的不同,所以我国会计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特征。
1.大企业、大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大、公司业务复杂,所以要求会计人员要有高深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会计实务经验,要有很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这些企业通常需要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会计人才。
2.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发展的中小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促进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通常需要具有一定会计理论知识、有较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的会计人员从事会计业务的处理和企业管理工作。同时,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由于规模小、资本实力不够雄厚,所以给与会计人员的报酬不高。因此,这些企业通常偏好聘请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作为企业的会计人员。
3.社会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或者注册税务师事务所等,通常需要有一定执业资格条件的财会人员。这些会计人员除了要具有注册会计师等执业资格,而且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工作能力,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等。
4.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主要需要从事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研究开发工作的人员。因此,需要选聘的是具备深厚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的专家、教授等学术型专业人员。
5.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单位,主要需要具有一定会计知识背景的会计人员。
通过上述分析,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中小企业培养具有一定会计理论知识和较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的“上手快,素质全面”的会计人员上。
(三)会计人才供需关系的分析
从目前国内会计人才供求关系来看,存在“高级会计人才供不应求”与“初级会计人才供过于求”的矛盾,而介于高、初级之间的应用型、技能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则相对短缺。所以,高职院校应致力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会计实务人才,以弥补当前我国会计人才的缺口。
(四)会计人才工作岗位的分析
从国内会计人才就业岗位的现状来看,会计人才的就业岗位分布较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岗位:一是财务会计和出纳工作;二是统计工作;三是市场营销工作;四是企业管理工作;五是行政文秘工作;六是会计教育与研究工作;七是其他工作。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前5类工作岗位上就业。
二、会计人才市场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要求的分析
从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情况看,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工作技能,要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
(一)会计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的理论知识
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要求其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但并不需要在专业知识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因此,在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能够满足岗位工作需要的理论知识为基准,适当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帮助高职毕业生提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根据宣国萍老师的调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认为最有实用意义的理论知识依次是:财务会计知识,基础会计知识,会计电算化知识,税收知识,成本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审计知识。
(二)会计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的工作技能
根据笔者的研究分析,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3个方面的能力。
1.基本素质和能力,具体包括政治素质,法制观念,职业道德;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再学习能力,沟通及表现能力,自我特长能力;创业能力等。
2.基本应职能力,具体包括阅读、撰写财经报告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财经情报检索、处理能力;点钞、开票、真假币鉴别能力;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分析能力等。
3.会计职业能力,具体包括出纳技能;记账、报账、建账能力;会计核算能力;财务管理和分析能力;单位内审和社会审计能力;会计电算化操作、系统维护及管理;市场营销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资产评估能力;纳税申报能力等。
根据宣国萍老师的调查,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认为最有用的实践技能依次是:计算机操作技能,特别是woRD、EXCEL软件应用技能;会计操作技能,具体包括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编写报告等技能;会计电算化应用技能;税务处理与纳税申报技能等。
三、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设想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与研究生、大学本科、中专的会计专业教育是不同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通过学校的专业理论与技能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会计专业领域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适应会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身心健康的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建设一支会计专业理论扎实、会计实践技能丰富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团队,是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主要来源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会计专业理论水平,但在会计实践技能方面存在欠缺。有的教师自己不能处理会计实务。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在教师培养与引进方面进行改革,构建“内培外聘”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
1.积极鼓励会计专业的教师走出校门,深入生产一线,通过自修、顶岗培训等方式,学习会计实践技能和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知识,掌握新的知识、观点和理念;增强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
2.积极引导会计专业的教师关注专业理论知识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财税、法律等政策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提高会计理论水平。
3.积极引进“外智”,聘请高等院校知名的专家、教授作为教学顾问;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或者企业里会计工作经验丰富的会计师等,到学校从事会计教育工作。
(三)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了实现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设计一个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训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和素质。
1.基本素质和能力,主要通过下列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进行培养。(1)通过形势政治课、法律课程、体育课程等,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法制观念、道德观念、职业道德以及身心素质;(2)通过数学、英语、演讲与口才、写作、公关礼仪等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以及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特长和个人特长。
2.基本应职能力,主要通过财经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实训进行培养。
3.会计职业能力,主要通过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审计与资产评估、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人事管理等专业课程以及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实训进行培养。
此外,在设计会计专业教学体系时,重点加强了实践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见表1和表2),规定会计实训课程的学时总数占总学时数的40~50。
(四)教学模式和考试模式的改革
1.改革课堂教学。以往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满堂灌、填鸭式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这使学生养成了学习的依赖性。因此,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应提倡采用讨论式、案例分析式、模拟会计工作式等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对策
一、现代企业对会计专业的岗位需求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于一个稳步提升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对于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对于具有完备会计技能的专业人才的需求。第一是,企业要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必须全面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各项指标,进一步准确评估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以及投资等,并对这些成本与投资进行准确的会计核算。第二是,随着新税法的出台、新的政策导向的出现,推进了企业选择多元化发展的发展方式,这时候做为企业会计部门,不仅要及时掌握新的税率计算方法,而且也要依据企业项目的发展情况,提出合理化的投资建议以及最佳的成本控制方式。鉴于现代企业对于会计核算以上两个方面的需求,做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就应当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符市场诉求的专业化人才培养计划,只有这样才能为企业输送企业需要的专业化的人才,才能借助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企业基础会计核算保驾护航。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新形势下的会计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扎实的会计操作能力等。这也是对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
与国内企业对会计专业的需求相比较,国内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企业中的实际工作能力与企业的岗位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一,部分学生理论基础较好,但在实际工作中专业技能较差,无法很好地完成企业的日常工作任务。因为所提供的会计核算业务数据不准确,导致返工现象频频发生,致使企业报税业务,以及企业结算业务不能按时完成,同时也影响了企业其他业务的正常推进。第二,虽然在校期间大部分同学都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有些同学还取得了初级会计师,但这些只是理论基础上的一个提高,在实践方面并未有更高的体现。所以入职后必须经过再次培训,才能真正走上工作岗位。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也缩小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没能真正实现教育教学培养与实际工作的有效对接。
三、适应现代企业会计岗位需求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针对会计岗位需求,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
企业的需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核心,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才能培养出真正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案,确定与之相关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职业能力较差的问题,从而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会计业务核算人员。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紧紧抓住企业对会计专业化的需求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根本。一是需要高职高专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走进企业的会计部门,与会计核算人员有效接触,有效沟通,从而掌握企业的需求。二是需要将企业的会计专业人士请进来,让他们走进我们的课堂,发现课堂与实践的差距,细化问题,有效交流,采用互补的方式,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质量。三是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走出去。与校企合作企业建立长效机制,让我们的学生走进企业,零距离的接触企业会计核算业务,缩短课堂与实践的差距,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职业技能需求。
(二)针对会计职业能力,创新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模式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解决好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问题,除了加强校企合作外,还必须从自身出发,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才能适应企业需要,才能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平。一是因材施教,构建更为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会计专业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查找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操作缺陷和弊病,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设计、制订一套更为实用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全新课程体系的指导下,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企业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在校期间老师教授的知识,也许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就会变得很老套,无法适应企业业务核算的变化。因此,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拥有超强的自学能力,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无论是遇到任何职业需求,还是会计的改革,他都能够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完善其知识结构,适应变化。三是提高学生会计法律意识。会计专业有别于其他业务类型,会计人员具有直接管理财务的职能,每天都会面对大量的资金调动,因此会计人员必须具有很强的法律意识,时时以此警醒自己。所以在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中,需要专业教师经常通过一些以提高法律意识为主题的活动,指导学生明确会计岗位的特殊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会计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可以尽可能的规避可能存在的,会触及法律边缘的行为,为企业输送一些不仅专业技能过硬,而且职业操守很高的“双过关”人才。
四、结束语
根据岗位需求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现代高职高专教育的核心,而对于颇具特殊性的会计专业同样的,需要学校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出发,进一步培养与之相适应的,对企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现代化的会计专业人才,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一是针对会计岗位需求,将校企合作落到实处。二是针对会计职业能力,创新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朝霞.基于岗位需求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郑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培训,2016,16:295
关键词:工作过程;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F230-4;G712
当前的高职会计课程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等,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和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都有着不利的影响。因此,高职会计老师应当对此加以重视,通过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设计的改革,提高高职会计课程教学的目的。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不仅不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求,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还有部分会计老师因为年纪大,采用落后模式,一支粉笔一本教材就是会计课堂教学的所有资源。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教育模式,都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还是会一脸茫然,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但是还是难以胜任会计工作,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也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1]。
(二)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开设会计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当学生毕业后就能走上岗位后工作,但是目前的高职院校开展的会计教学课程,却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如今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大多都是闭门造车,无论是会计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建立实训基地以及会计教学评估,都是学校在自己的体系内部进行,社会以及相关企业很少参与到起其中,导致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进入企业,面对的还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很多学习的课程都派不上用场。这不仅违背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阻碍了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
(三)没有职业教育特色
职业院校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职业性,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我国的职业院校由于起步较晚,因此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趋同于本科的课程设置,导致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高职的会计课程也是如此,没有突出自己的职业性和特色。以至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职业竞争力要比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弱得多,这给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2]。
二、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改革策略
(一)课程内容方面要进行改革
如今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的课程内容还存在诸多问题,课程内容的优良与否,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首先就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会计老师在设置会计教学内容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对于会计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将课本内容和相关会计资料进行优化整合,使会计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会计老师在设计课程内容的时候,要仅仅围绕会计职业标准来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让学生一毕业就能走上会计岗位,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除此之外,会计课程内容的改革还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培养出实用性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老师应当不断更新会计知识和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法,同时还要注重会计教学内容的创新性[3]。
(二)课程结构方面要进行改革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目的是培养实用性的会计人才,让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能走上会计岗位,因此,传统的会计教学结构已经不适用当今的会计教学。会计老师在改进会计课程内容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对课程结构的改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因此课程结构也要不断进行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专业基础。会计老师可以在会计课程的结构中适当增加一些会计专业基础的知识,让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有关于会计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这样,学生在以后走上会计岗位后,职业的竞争能力也会有所提高。2.岗位技能。这是会计课程结构中最重要的一点,老师要及时掌握社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并根据会计行业的需要,科学合理调会计教学的课程结构,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让理论和实践能够有效融合。3.专业岗位。老师对教学课程结构的改革必须要满足会计专业岗位的需求,在会计课堂教学上开展一些拓展延伸性的教学活动,调整课程结构,让学生了解到会计岗位具体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及会计的综合能力,成为符合会计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会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会计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教学策略。会计老师要根据会计行业的需要,围绕会计岗位需求、职责等制定教学计划,对会计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安排,在会计课堂上不断渗透行业岗位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技能知识,明确会计岗位的基本操作要求。2.教学方式。教学方式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之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还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会计老师应当对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创新,例如角色扮演教W方式、案例指导教学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3.教师本身的素质水平。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实用性人才,因此,高职会计老师要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通过在校外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参加一些校内的教学培训课等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
三、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高职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会计老师应当加快改革的步伐,采取正确的改革方式,提高会计课程教学的质量,达到高职会计课程教学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曲晶.高职会计的成果导向教学的设计及创新[J].中外企业家.2016(29):10-12.
[2]吴云云.以“两个依托”为载体的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财会学习.2016(22):04-07.
[3]盘洋华.高职会计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广西教育.2016(35):14-16.
论文关键词: 高职会计专业 考试 考试改革 以证代考
近10年来,高职高专教育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只生力军,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8年,高等教育计划招生530万,其中高职高专招生270万。但是,高职高专在发展的同时,考试制度一直存在诸多的误区。本文以高职会计专业为例,探索高职会计如何进行考试改革,以充分发挥考试在教育中的功能,进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当前高职会计专业考试存在的问题
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较,现阶段的高职教育的考试模式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以大多数高职会计专业考试为例。
(一)重结果轻过程
我国现行的高职会计专业的考试多以闭卷笔试为主,一张考卷定成绩,过分夸大了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的功能。考试以结果性考试为主,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和区分会计专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高低,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其他过程性考试。这种重结果轻过程性考试,导致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些学生存在侥幸心理,考前要求教师点题目,突击背书、搞题海战,临时抱佛脚,不求甚解。这些学生即使通过了考试,也没有真正掌握本专业要求的能力。
(二)重知识轻能力
传统的会计专业考试主要是考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这种考试与高职教学的目标相悖,不利于培养高技能型职业化人才。传统的会计教学中,教师教给学生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时,理论考试多,应用测试少甚至没有,题目多数为单选、多选和判断,要么是做会计分录,记忆成分所占的比重大。这种考试主要是对记忆力的考查,而忽视了分析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检测,只会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无法测出学生素质的真实发展状况。
(三)考试和社会职业认证考试脱节
我国很多行业都实行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这些认证考试体现了社会上不同职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会计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多个与会计职业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如会计证、电算化会计证等。高职校内考试完全可以和这些资格认证考试结合起来。但是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自己设计的,题目由任课教师自己出,两种考试分别独自运行。这种校内考试和社会职业认证考试脱节的现象,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我院会计考试改革的探索
针对高职会计考试存在的弊端,我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变结果考核为过程考核
传统的考试重结果轻过程,把考试作为目的,而忽略了考试只是一种手段;把考试当成教学结果的检测,而忽略了考试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针对这种不准确的考试观,我系会计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变结果考试为过程考试。具体做法是提高平时分,即过程的分数。会计专业课程平时分为60分,考试分数为40分。
1.分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个人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成人数大致相等的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建立发言人制度,小组发言人的回答就是小组的成绩。
2.自评。学生的自我评价总是与自我反思联系在一起的,学生自我反思时自身的回顾和反省总结过程就包含了对自我的积极评价的过程。因此,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学生就需要对自己和他人学习中的进步与最终结果进行不断的评价,从而实现个人知识的迁移与能力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的自评,强调独立、客观、公正,满分一般为10满分。
3.组评。组评包括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小组成员在一起解决问题,进行教学情景的过程考试,需要大家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当然,组评不免带有个人的主观看法,这就需要教师去进行积极的引导。组间评价根据小组在解决问题、回答问题和小组间的表现进行,小组之间有竞争也有协助。组内与组间评价满分各为10分。
4.师评。相对于以上的两种评价,这一评价显得更加客观有效和可信,教师更能从客观的角度出发评价学生,尤其是教师的评价更关注学生的个人的发展,注重总结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多方面活动。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每一个教学情境(或者叫项目)中的表现,包括出勤、回答问题、课内作业、课外作业、小组表现等多方面进行评估,进行客观的打分,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且可以接受学生的质询。师评满分为30分。
(二)变知识考核为能力考核
会计是一门技能课程,它需要学生熟悉工商企业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岗位(群)业务核算的工作过程,能够进行财务会计及特殊行业会计业务核算,能够对企业产品成本费用进行正确核算,能够进行审计相关业务的操作与处理,能够对企业财务进行基本的预算并确定资金筹集方式与渠道,能够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财务分析并提供正确的数据,能够熟练进行电算化操作。在考核时,将每个教学情景分为具体的任务,每个任务有具体的能力要求,如《会计核算方法》,设置了五个教学情境,即分析经济业务、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每个教学情景有具体的能力要求,学生完成了该教学情境布置的任务,就具备相应的能力,得到相应的考核分数。这样,在考核中,注意了学生的个性,实现了能力考核的目标。
(三)以证代考
[关键词]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机制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形势的影响下,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根据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助理会计师,形成一种规模化的会计培养机制,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助理会计师,并逐渐向着规模化方向进行发展,建立起相应的助理会计师培养机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会计人才。再加上社会经济体制发生了改变,所需要的助理会计师人才只会越来越多,会计专业的划分也越来越细化,需要对每一个阶段的助理会计师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这样才能提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育教学的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现阶段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培养的规格
1.1要培养出具备综合素养的助理会计师
在高等职业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过程中,培养规模化的助理会计师,需要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助理会计师的知识与素质,信息处理能力与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成为现代助理会计师培养的基本指标。在实际的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水平,专业实践能力,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内容,确保助理会计师的个人素养,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样才算是符合新时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同时,在高职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要注重对助理会计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助理会计师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术业有专攻”。此外,还要对助理会计师的自我修养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合理科学地培养助理会计师的专业能力,将职业道德放于首位,综合素质置于核心地位,提高助理会计师的素养水平,促进助理会计师的全面发展。
1.2要培养出能胜任职业岗位需求的助理会计师
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过程中,培养规模化的会计专业助理会计师,是势在必行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培养助理会计师过程中,对助理会计师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比较高,助理会计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些基础性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专业技能,还要能在职业岗位发展过程中,能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财务会计法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学习和了解,这样才能确保助理会计师在实际的职业岗位发展过程中,能够完全胜任岗位要求。同时,在实际的助理会计师培养过程中,要对助理会计师的专业资格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学生能够顺利通过国家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获取相应的会计专业资格证书和职称,这样才能确保助理会计师在实际岗位发展过程中,胜任职业岗位需求。
2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的课程
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助理会计师的规模化培养,就需要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基础性的通用会计知识,主要是对助理会计师开展会计从业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讲授,助理会计师要掌握一些财会方面的法律法规,具体的课程设置有《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而基础性的会计操作技能,主要是指助理会计师能够准确填制和审核各种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编制报表、进行财务分析等,熟练操作相应的会计软件,能够帮助助理会计师形成一些基础通用性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助理会计师的进一步发展。核心化的会计知识和专业技能主要包含了会计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数据运算能力、创新能力、自我超越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英语运用能力等,这对助理会计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既涵盖了助理会计师的个人认知水平,与周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又包含了助理会计师的个人思维方式,策略部署能力,与助理会计师的实际生活和职业生涯密切相关。同时,还要对助理会计师的专业技能进行相应的培训,通过考核等形式,确保助理会计师的专业技能达到相应的能力标准要求,侧重于助理会计师专业技能的应用,助理会计师不仅需要具备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同样需要具备相应的会计信息保密意识,具有超强的自控意识,能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和办事。此外,助理会计师还要具备自己的职业特长,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办事,重视职业操守,这样才能为助理会计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的机制
3.1构建体系化的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教学计划
在高职会计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要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助理会计师职业资格标准,制订好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的方案,制定助理会计师课程标准,来确保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教师要转变自身的会计专业教学理念,对助理会计师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使得助理会计师的职业能力能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要定期到市场上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市场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方案。此外,还要设置体系化的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机制,根据相关的培养机制,开展规模化培养,明确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的方向,制定相应的教学体系,侧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和专业技能培养,促进助理会计师的全面发展。
3.2组建合理的助理会计师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由会计专业教研室主任组织召开会议,邀请辅导员参加,并由辅导员组织报名,采取自愿原则,主要是考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未考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也可以参加学习,每一个班由40人组成,一般在3~4学期进行。根据高职学生对《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两门课程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及分析每年助理会计师考试的重难点、知识点、分值分布等,确定每一门课程的课时数为64学时,有效保障学生学习质量。
3.3转变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教学的方法和理念
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要能详细了解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内容,要能准确地定位助理会计师培养的目标,学生才是整个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的主体。在实际的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为学生提供指导。同时,根据助理会计师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将助理会计师的职业能力、会计通用技能、核心技能作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并能有效地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对学生进行动态化教学,在学生掌握基础性的通用技能前提下,对学生核心技能和职业技能进行培养,通用性技能是服务于职业技能和核心技能的,核心技能是基础通用技能和职业技能的价值内化,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此外,在助理会计师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
3.4建立专业化的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教师团队
在高职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教师在整个培养机制中占据关键地位,对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教学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在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对教师团队进行培训,侧重于教师团队专业能力的培训,增强教师的团队协作意识,组建规模化、专业化的教师团队,从而带动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同时,在助理会计师规模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坚持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耐心、细心地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此外,教师还要能及时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开展针对性教学,还要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发展,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5完善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机制联动评估系统
在实际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要想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助理会计师各规模化培养之间应该是相互链接的,具有机制之间的联动特点,要将培养机制与助理会计师培养激励机制、培养竞争机制等方面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一个完整性、系统性的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机制,并构建起相应的规模化培养综合评估系统,提高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的质量。同时,在构建联动评估系统的过程中,要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建立起多维评价机制,侧重于对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的过程评价,还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活跃度、主动性等方面内容的评价,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将即时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结合起来,划分不同的评价侧重点,选择相应的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质量。此外,建立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评估机制,凸显出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确保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的质量。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质量是根据助理会计职业资格标准来评价。其评价流程为:助理会计师培养目标获取培养结果数据,培训后检测结果把结果与培养目标比较,找出问题效果评价改进措施。
4结论
综上所述,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会计电算化专业属于一类基础性专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对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探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机制,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的助理会计师,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过程中,要根据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助理会计师培养的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都要实现规模化培养,提高助理会计师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推动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还考虑到助理会计师培养的特点,根据相关的职业能力需求,不断完善现有的助理会计师规模化培养机制,推动会计这一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平,孙关荣,李晓莉,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
[2]刘松林,杨秀平.中职与高职专业衔接的研究———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5).
【关键词】 DACUM职业分析法; 会计专业课程开发; 职业能力培养
DACUM职业分析法作为高职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开发的新模式,是北美CBE(能力本位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与企业界紧密结合,强调以职业技术能力作为教学基础,科学、准确、系统地分析确定课程体系。如今随着DACUM职业分析法的日趋成熟和广泛使用,已成为一种科学、高效的课程开发方法,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一、DACUM职业分析法的特点
DACUM职业分析法最初只是为了开发教学培训计划,所以取名为:Developing A Curriculum(DACUM),是由某一职业的专家组成教学计划开发委员会,集中讨论分析从事该职业(专业)所需的能力,由职业(专业)要求的综合能力及专项技能来确定教学计划中开设的课程。由于研讨教学计划的委员会是由企业的优秀工作人员组成,这样由优秀工作人员分析、确定本职业(专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能力,更具体准确、更符合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所制订的教学计划中教学内容,都能有效充分地用工作中完成的各项任务来描述,课程教学中的理论知识、工作态度和技能又都与实际工作有直接的联系。应用DACUM分析法进行课程开发的主要步骤包括建立DACUM顾问委员会、复查专业、确定能力领域(某职业具体的工作项目)、确定职业能力(在工作项目提出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各项工作项目中的具体工作任务和每项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工作项目和职业能力排序、总结并编制图表(类似时间安排表的图示课程表)6项。
DACUM职业分析法最大的特点是直接针对市场、面向就业进行职业分析,根据社会需要确定学生应培养的能力。其优点主要体现在:第一,以职业能力作为教学基础,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它能根据能力观确定能力标准,将能力标准转换为课程标准,以职业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和评估标准的基础,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第二,利用DACUM进行职业分析,由不懂教学的第一线技术人员组成委员会确定技能建立课程体系,将通过职业分析确定的工作项目作为学习的科目,能激发教与学的热情。第三,通过DACUM职业分析方法,加强了教学与生产的联系。
二、DACUM职业分析法对高职会计专业建设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企业经济活动也日益复杂,尤其是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会计职业正面临着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挑战。会计人员已经由过去单纯的簿记人员、财务信息的制造者转变为给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信息的服务者。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忽视会计职业界对会计人员职业岗位的新要求,在教学中往往忽略具体会计岗位的需求,学生学习后仍然不知道出纳人员要做些什么,企业怎样进行成本核算,企业办税应如何操作等。这样,势必导致其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技能,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高职人才的需求。而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目标就是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课程应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开发与建设,以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将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与教学设计结合起来进行整体化的分析。打破了过去由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学等课程组成的学科体系的束缚,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重构课程体系,以项目为单位完整呈现集工作过程学习过程于一体的教学过程,构建“工作过程完整”而不是“学科完整”的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
三、DACUM职业分析法在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应用
(一)完成高职会计专业DACUM能力图表的开发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会计专业课程开发过程中邀请行业、企业专家组成DACUM委员会,委员们都是由来自上市公司、企业集团、中小企业的会计主管、财务总监、收银主管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等组成。
委员们先对企业会计核算岗位进行讨论,确定本职业(专业)岗位名称为“会计”。接下来讨论企业中与会计(专业)岗位相关的工作项目分为出纳核算、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收入核算、投融资核算、总账核算、纳税核算8项。再确定每个工作项目的工作任务以及在各项工作任务中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最终形成高职会计专业DACUM能力图表(见表1)。
(二)根据DACUM能力图表来确定高职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根据DACUM能力图表,会计岗位工作项目有出纳核算、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成本核算、投融资核算、收入核算、总账核算、纳税核算8项,初步确定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专业核心课程也对应为8门。但结合高职会计教学实际情况,考虑到各学期各课程授课学时、授课内容的均衡性,对8门专业课程内容和顺序略做调整:将“成本核算”项目中的期间费用核算剔除,仅讲授产品生产费用核算;将“总账核算”项目中的报表编制单列为1门;“成本核算”项目中的期间费用核算、“收入核算”项目、“总账核算”项目中损益结转、收益分配等内容合并成“收入费用核算”项目;并且考虑到纳税核算是企业日常会计业务,而损益结转、收益分配、报表编制分析等业务一般在会计期末进行,还应将这几项顺序略做调整。为此,最终确定高职会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为:“出纳核算”、“往来核算”、“财产物资核算”、“成本核算”、“投融资核算”、“纳税核算”、“收入费用核算”、“报表编制”等。
(三)制定课程标准,研编项目化校本教材
通过DACUM能力图表分析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之后,还需要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确定职业能力,制定8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接下来,按课程标准编制指导课堂教学的项目设计参考方案。最后依据项目设计参考方案,并进一步联系行业、企业,研编项目化校本教材。
通过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会计专业课程开发的应用实例可以看出,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运用DACUM职业分析法开发课程无疑是科学、经济的,在高职教学中可以广泛采用。但它必须受教育观、课程观、师资、设备等方面的制约,照抄照搬不一定适合我国国情。只有取其精华,使之与我国职教实际发展情况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审计学; 课程建设; 层级化
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随着我国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不断改革及经济活动的日渐复杂化,审计难度也在日益加大,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我国有526所普通高校开设了会计学专业,而开设审计学专业的高校只有48所。因此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也承担了为社会输出审计人才的功能。研究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对审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校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现状
(一)审计课程设置种类有限
我国多数高校会计专业审计学相关课程设置相对有限,且以《审计学》《管理咨询》《资产评估》这三门课为主,也有部分高校在上述三门课以外,设有电算审计、审计案例等课程,只有很少院校开设了财务审计、效益审计、政府和非盈利组织审计课程(刘世林,2006)。
(二)审计课程内容偏重社会审计
我国高校会计类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呈两类:一类是会计课程,这类课程约占主干课程的70%~90%;另一类是会计课程以外的课程,这类课程占的分量很小且不同院校设置也不一样。从有关审计课程设置来看,其主流仍然是为培养社会审计人才而设置的课程;从有关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会计知识和技能占主导地位。这种课程设置模式,不能满足培养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不同主体审计人才和不同行业审计人才的需求,在审计人才个体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也无法满足培养既掌握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又掌握绩效、环境、信息、工程、技术等领域审计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三)审计课程建设理论研究现状
教育界普遍认为,审计学课程建设应侧重于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刘世林,2006;时现,2006;曾晓红等,2009)。具体课程设置应突出职业化、国际化、信息化特征。首先,在人才的培养中应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结合,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提倡案例教学,设置课程实习,建立专业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其次,课程的设置上应开设国际比较类的课程和一定比例的双语教学课程,培养学生专业语言的掌握能力。再次,现行审计以计算机为重要手段,不仅审计对象由纸质转化为磁介质,而且审计人员要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以提高审计的效率(阚京华,2008)。为此,在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培养审计专业人才的信息处理能力。
普遍认为审计学课程体系应该涵盖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四部分内容(时现,2006)。但关于审计学课程体系四个部分的层次性,以及各部分具体课程之间的关系和高校自身资源的相互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二、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缺乏主线,无法建立系统的审计知识体系
审计课程设计缺乏一条主线,课程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难以形成系统的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现有课程设置体系使审计课的教学难有施展的空间。
审计课程体系一般包括理论审计学、应用审计学、审计技术学、审计史等。但目前我国多数高校会计学专业一般只开设与民间审计关系密切的《审计学》《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等课程。由于缺乏系统和整体的学科体系知识支撑,导致审计课程教学不仅内容枯燥,而且不成体系。现行常规课程设置难以培养学生整体的职业判断能力、职业应变能力,以及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不成熟的课程比例高
相对于传统的会计专业的课程来说,审计课程中不成熟的课程所占比例较高。目前在审计学课程中“审计学”“审计实务与案例”等课程的教材及知识模块和教辅资料相对较为成熟,但是像“管理审计”、“信息系统审计”以及审计相关交叉学科等课程的教材及知识模块则还不够成熟,相应的教辅资料亟待完善,从而影响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课程内容界定与划分缺乏合理的标准,造成课程之间内容重复
现行的审计相关课程中,《审计学原理》和《财务报表审计》《审计学》《审计实务与案例》等课程在内容上如何前后衔接以及在内容上各讲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未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内部审计》和《管理审计》两门课程分别应讲述哪些内容,课程的知识体系包括哪些,也缺乏合适的界定标准,且在内容上存在交叉重复现象。
(四)缺乏科学的审计职业道德及审计实验课程体系
当前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主要体现在审计学课程中关于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体系中职业道德的简单介绍上,课时的分配也相对较少,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我国多数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均包含了含有实验教学内容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会计沙盘模拟等课程,为会计专业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涉及审计的实验课程则相对较少。
这些课程的缺乏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相关教材的缺乏,这也决定了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审计实验等相关课程的教材建设。
三、审计学层级化课程建设体系设计
课程是按教育学规律对学科知识的传播、改造和拓展,课程是连接学科与专业的中介,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最终是以课程为依托实现的。对审计学层级化课程建设的研究,是以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标准,通过合理设计各层次的审计课程,并协调各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以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体系应区分为专业理论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交叉学科以及审计实验课四个层级。通过反映不同层级审计理论及应用课程的开设,学生逐步实现对审计理论及基本技能的掌握、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综合应用与分析能力的提升、创新开拓意识的形成与锻炼等,以不断提高素质教育。
(一)专业理论基础课――培养学生基本审计意识
基础性课程一般包括通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通用基础课主要指数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专业基础课是指同专业知识、技能直接联系的基础课程,它包括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技术基础课。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原则,审计理论基础课除了常规设置的如统计学、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内容要丰富外,还要包括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及审计职业道德、审计技术与方法、风险管理等课程。
审计学原理旨在学生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扎实基础;内部控制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有关内部控制理论独立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制定内部控制评价方案,以提高学生应用内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评价、分析和解决企业经济活动所出现的各种控制缺失问题的能力;审计职业道德课程旨在灌输职业道德理念,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职业情操和遵纪守法的道德品质;审计技术与方法是为培养和检查学生的审计方法知识和其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风险管理则主要培养学生的风险管理理念,以提高其实际运用风险管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专业主干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审计专业理论
专业主干课程是培养专门人才的根本保障。这一层次的课程主要包括:内部审计、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审计实务与案例、信息系统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软件应用等课程。
这一层次中,内部审计、政府审计与民间审计是根据审计主体的不同分别介绍的审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内部控制审计是根据现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要求应运而生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民间审计业务中的除年报审计外的另一鉴证业务的相关理论。鉴于审计课程实践性的特点,审计实务与案例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契合。信息系统审计、审计软件应用则是根据企业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完善,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普及,而开设的有针对性的课程。
(三)交叉学科课程――拓展学生审计理论知识面
交叉学科相关课程主要包括:建设项目审计、资产评估、金融审计、管理咨询、税务、审计伦理、审计法规等课程。
建设项目审计主要介绍建设项目审计理论和实务,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建设项目审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务知识;金融审计是以国家审计法规和金融审计法规为依据,系统阐述金融审计的相关理论及工作程序和方法;税务旨在培养税务基本理论及各类税务实务操作,使学生掌握税务基本规范;资产评估则通过系统研究企业在资产评估中的特殊问题,使学生掌握资产评估的基本原理、方法;管理咨询课程则通过介绍管理咨询的程序,开展管理咨询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掌握对企业的管理问题开展咨询、诊断的方法和程序。审计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开设体现了专业课程设置“宽口径”的原则,通过引入交叉学科相关课程不但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社会对不同领域审计能力人才的需求。
(四)审计实验课――增强对学生审计应用能力的培养
审计实验课程是审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审计理论到审计实践的跨越,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从而适应审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审计实验课程设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按照实验的自动化程度分为手工模拟实验和审计电算化实验;另一种则是根据审计实验目的、功能的不同分别设计为验证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目前关于这两种审计实验课程设置方式都有相关的研究设计成果,而且审计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也得到理论及实务界的广泛认可。
四、高等教育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设置的现实选择
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会计人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培养审计人才的功能。由于受到专业、学校规模、师资等因素的限制,在审计学课程设置的实际应用环节,笔者所设计的层级化的审计学课程体系在应用方面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而不利于审计理论体系的全方位培养。鉴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在实现审计人才培养方面,就课程设置来讲,本着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应力求保证第一层次“审计理论基础课”的全面开设。第二层次专业主干课和第三层次交叉学科课程部分则可根据各高校自身的资源、学科优势、专业特色等有所选择的围绕审计的某一主线进行专业必修课的审计核心课程设置以强化办学特点。同时其他课程的开设根据自身资源有所选择的采取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运用所学理论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审计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也决定了审计理论应用能力的培养有赖于科学完善的审计实验课程体系。因此第四层次审计实验课的开设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得到了理论及实务界的广泛认同。审计实验课程的开设目前还处于不断摸索阶段,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于相关审计实验课程教材建设方面的薄弱。
【参考文献】
[1] 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5).
[2] 曾晓红,刘海燕.对审计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关系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1).
[3] 赵素宁.审计学课程建设重点环节的处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8).
[4] 阚京华.审计学专业课程建设中存中的问题与对策[J].财会月刊,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