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

时间:2023-09-28 16:01:46

导语:在小学音乐教学实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

第1篇

一、主体探究式

(一)要鼓励小学生进行音乐表现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表演被称为“二度创作”,音乐的演唱、演奏是极富个性魅力的。教师必须对音乐的美有充分的感受、认识和欣赏能力,了解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段和特点,把握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允许小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以个人化的方式来表达其对音乐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充分尊重小学生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才不会以自己主观的、唯一的、以成人为中心的“好”和“不好”的模式化的标准去评价和衡量小学生的艺术表现。总之,如果我们无视小学生音乐能力表现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无视音乐表现的个性差异,要求孩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都达到整齐划一的水平,不仅违反了音乐艺术的表现规律,更有可能扼杀小学生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

(二)从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小学生的“学”

把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提到了重要的位置,要求教师切实转变观念,重新确认自身的角色定位,从“权威型”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小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重视教育环境的创设,丰富材料的提供,使教学活动不仅建立在尊重小学生内在的独立和主体健康的基础上,而且还为小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培养小学生独立的思考方法,独到见解,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当然必要时也有讲授或示范模仿式教学,因为音乐本身是一种表现艺术,首先要让小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的感受。鼓励小学生在演唱、演奏、表达中去探索去发现,在跳、听、敲、想、弹、编、讲的活动过程中提高音乐素质,增强音乐表现的能力,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游戏活动式

小学生音乐教育游戏活动式,就是用游戏化、活动化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游戏化不仅体现在音乐游戏这样特殊的成分,而且体现在它的一切活动形式、方法都比较自由、灵活、丰富多彩,具有游戏和类似游戏的特征,使小学生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快乐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

(一)内容的游戏性

1.活动内容多样:每个音乐活动都有各种音乐素质和能力训练的小游戏。

2.活动内容设计情节化、趣味化。

3.发声练习也要做到活动化:每节教育活动唱歌之前用各种小游戏活动做简短的模式发声练习,训练小学生用自然好听的声音唱歌。

如看动作发声;或看图片内容发声;或由教师即兴用歌声问小学生,小学生发挥想象即兴创编歌词回答;也可让小学生模仿各种车辆或小动物的声音发声。

(二)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自由性

通过多种形式让小学生感受作品。小学生在这种多样感受的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了音乐,小学生一直高兴地在用心听、看,并情不自禁地跟着学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之中。在这种热闹愉快的环境中,产生了爱小动物的情感,这就是音乐所富有的情感性和形象性的艺术特征。将音乐学习与小学生的活动融为一体,使小学生能自觉地去听、去唱、去动,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使学习过程轻松愉快,而且具有培养高层次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长时效应。

三、环境互动式

小学生从小在音乐的家庭内长大,较在非音乐的家庭中长大的,当然更能接近音乐。现在的人大多数都很爱好音乐,并且具有欣赏音乐的能力。许多较具水准的音乐会与演奏会,虽然票价昂贵,但是票很快就被抢购一空,其他如家庭中喜爱购买乐器,和鼓励小学生学习音乐,这都表现出现代人对音乐的喜好。以前的人都以为音乐只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只有少数懂得音乐的人,才了解它的价值。小学生在学校可以得到老师正统的音乐指导,可是音乐却不能被关闭起来,如图画和故事可以由成人选择好的给小学生欣赏,而音乐却没有办法被控制。如邻居和街上的靡靡之音,小学生听了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学着唱。因为成人有辨别好坏的能力,小学生却没有,因此在学校里老师虽尽力教导,然而社会人士如不加以注意,也就无法约束它。

第2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方式;音乐教育;启示

作为一种新疆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艺术被纳入中小学音乐教育之后,进入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而传承方式的改变很容易从根本上改变原来音乐的纯正性。在这种新的教育传承中,不管如何保持民族民间艺术的纯正性,都会受此教育方式的制约。对比纯粹的民间艺人传承的原生态传承,原生态的传承方式是多功能、多用途和多样化的。而中小学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它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学生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国家基础教育《标准》的颁布,深化了音乐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指出了在音乐教育中片面强调课程的目标与价值,忽视音乐教育本体的基本规律,导致非艺术化和民族文化缺失等问题。因此,本文仅就音乐课程标准下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应用进行研究,旨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在乌鲁木齐市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得到更好的运用。

1 对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认识

随着国内对原生态音乐的日益重视,各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得以张显。新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成背景及音乐构造特征的不同,也决定了音乐传承的内容、形式、方法、途径有所不同。但口传心授是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最普遍的一种传承方式。没有乐谱记载,依靠师承关系和社会民俗活动进行音乐传承。而这种古老的音乐传承方式必然会影响民族音乐的发展。因为大量有价值、有意义的民族音乐文化会因为没有规范和系统的教育途径而流失。

音乐教育从广义上来讲,是指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提高文化修养的音乐活动。狭义的音乐教育指在学校这一特殊的教育环境中,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特定内容的音乐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方式从效率和质量上保证了特殊音乐教育内容的传承。因此,在新疆的高校、职业技术院校以及中小学,都在音乐教育内容中融入了少数民族的音乐形式。当然,学习一个民族的音乐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曲调、舞蹈动作等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一位哲学家说过:“音乐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音乐艺术几乎无时不有,无时不在”。音乐即生活,理解生活才是理解音乐。音乐教育应该是一种开放的态势,强调应用和生活。在新疆,四十年来的教育发展史表明,双语教学取得了很大成功,音乐也完全有可能进行这种双语教学或双乐感人材的培养,而且势在必行。双乐感中学生的培养对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根据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特点、音乐内容、学习能力来进行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的安排。

2 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乌鲁木齐市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音乐教育的“西化”现象严重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国音乐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统,其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是文化传统的特质。传承民族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中国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来说,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应该是责无旁贷。”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历史、社会方面的原因,学校音乐教育未能把传承中国传统音乐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1)音乐课程中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内容的缺失。在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实施中,无论从《标准》的设计,还是具体到音乐课程的实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忽视地方音乐、不能有效利用地域音乐文化资源的问题,“本民族青少年不会唱一首完整的民歌”的情况成分为较为普遍的现象。虽然《标准》明确提出三级管理和重视实施问题,但这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首先,音乐课程的设置与传统断裂,尚未出现恰当反映中国传统音乐的传统课程模式。其次,基础理论教学也是多少年来需解决的问题,在我们所采用的乐理书上,几乎找不出和少数民族音乐价值观相联系的概念和内容。如音程、节奏、节拍、调式等。西方以大小调体系为主,而维吾尔音乐中却是三种音乐体系兼而有之。维吾尔音乐所采用的固定节奏型与其本民族语言重音后置相关,一般都带有切分重音等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西方音乐体系过程中因为与自己原有文化价值观和所获得的经验结合不起来,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樊祖荫指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孕育着它们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精髓,是这个民族和国家人才培养的土壤。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对人的本源的、根的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联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新疆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较广的一个地区,共有13个常住民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蒙古、回、达斡尔、锡伯、俄罗斯、汉、满)。其中维吾尔族是新疆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占新疆人口的46.66%。其次为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7.4%。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音乐文化。因此,要“让学生明白他们喜欢的流行音乐也离不开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学生从心理上热爱少数民族音乐,增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感情。”

(2)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失衡。长期以来,如何在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整体发展中进行民族音乐传承,一直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界关注的焦点。许多音乐工作者为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基本上仅局限在我国的文化系统中,其传承也是通过目前学校课堂音乐教育来进行的。这当然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但这种传承方式忽略了我国社会体制的一个重要事实──即我国的文化传承是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的。因此,这种对学校教育的忽视导致了我国音乐文化传承的双轨现象: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以社会民间音乐社团为主体,由文化部门的文化馆站系统来负责扶持,而学校音乐教育长期对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忽视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有多少接受学校音乐教育的学生能够像熟悉自己的地方语言一样地熟悉和喜欢自己家乡的民族音乐?因此,重视学校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已经成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尤其在新世纪的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中,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寻求本民族文化资源已成为各国家、各民族之间交流、对话的途径。是未来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3)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地位的缺失。在现今的中小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理论的基础是西方的,西方音乐理论教学移入是系统化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承几乎断裂,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更是少见。由于西方音乐教育及价值观的影响,迎合西方专业音乐的音乐教育轨迹。正是以西方音乐理论为标准的依附性,使我们放弃了立足于新疆少数民族本土音乐文化思考的能力。由于新疆少数民族音乐在我们中小学音乐教育地位的丧失,使得中小学音乐教育体系长期以来以西方音乐理论和实践模式为蓝本。从课程目标和教材内容上,都是“进口”西方的声音。教师从观念到意识都是“西化”的。在以西方音乐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下,中国传统音乐思维极其淡薄。欣赏音乐的思维、价值观多数以西方音乐为标准,更不用说少数民族音乐。中小学生大多都是学小提琴、长笛、单簧管等,认为西洋的乐器就是“高雅乐器”,而学习新疆少数民族乐器的人数如都它尔、热瓦普、胡西它尔等远远不如前者多。

3 新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对乌鲁木齐市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3.1 重视新疆少数民族音乐与教材资源整合

木卡姆演唱课就体现了多用途的淡化,和单向性的强化。在单向性的强化中,音乐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就是最重要的因素。教学中,在给予了学生们木卡姆演唱同时,也给予了现代音乐的理性分析方法和知识。可以说是两种不同音乐文化在学生身上发生的碰撞和整合。

3.2 注重新疆少数民族音乐背景的教育

由于新疆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如不同的语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产方式等,我们对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首先应从上述方面入手,而不能把会唱几首少数民族歌曲作为一个了解其民族的重要依据或窗口,应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民俗、禁忌、宗教传统、经济发展状况等。把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放置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并从中得到系统的科学阐释。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一个客观的立场上,去真正感受其音乐的价值所在,如果有“文化隔阂”的存在,传统音乐的价值就难于得到真正把握。所以,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本地区传统音乐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3.3 注重对乌鲁木齐地区学生双重乐感的培养

双重乐感(具有感知和把握两种异质音乐构造的能力)这一概念由赵塔里木于1996年以文化人类学的方法首次运用于音乐教育领域中,它已在新疆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其方法论的倡导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从目前的新疆教育现状来看,我们仍没有摆脱诸多因素的制约。

第3篇

贺佳莉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家奥尔夫创造的关于音乐教学的系统。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存在明显不同。在小学

音乐教学中应用奥尔夫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依

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并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小学音乐;教学

奥尔夫教学法,是由德国音乐家奥尔夫创造的关于音乐教学

的系统。奥尔夫认为,人类会在不知不觉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利用语言、唱歌和跳舞可以有效表达人类内心的感情倾向。所以,

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是:注重人的感性认识,表达人的本来愿望,

它详细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为学生创造

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将全部精神投入到音乐学习当

中,将音乐学习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情,而不是一种负担或累赘。

如果学生发自内心地提出,自己需要音乐、向往音乐,这时关于

音乐的各种知识就会非常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相对自由与轻松的

教学氛围,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

力与集体主义精神,达到的这种效果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正好相

符。

一、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应用奥尔夫教学法的优势

研究奥尔夫教学法,我们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

学方法存在明显不同。观察我国传统音乐教育,在学生刚刚接触

音乐课时,往往都是学习唱歌,随着时间的发展,会逐渐接触一

些器乐。学生的学习内容都是学习已经存在的音乐作品,教师的

责任就是监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不同,遗传素质不同,对音

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有的学生不愿意上音乐课,有的甚至厌

烦音乐课。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只让学生唱歌、跳舞、演奏,学

生都不会感到太多困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情展现自

己,学生就不会形成太大的精神压力,不但如此,学生在唱歌和

跳舞过程中还会具有一定的成功感,心理得到一定的满足,只有

让学生自由展现自己,才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充分

开动脑筋,在音乐学习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奥尔夫教学法还有另外一种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与我国

传统音乐教学观念也存在明显不同。要求学生在音乐学习活动中

“动”,学生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愿望,运用自己的手、脚、身

体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因为人的身体各部分可以发出各种声

音,所以他指出人体乐器,利用人的身体进行演奏,在老师的鼓

励下,学生的身体各部分都会运动,使音乐学习课堂变得轻松和

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音乐能力。学生具有了音乐方面的各

种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可以给我国的音乐教学带

来很大变化。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奥尔夫教学法的策略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奥尔夫教学法,首先教师可以

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所

以教师可以轻易将学生带入自己制定的教学环境当中。利用多媒

体技术的声音、图像、颜色相统一的特点,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教师可以设置

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参加活动时,

享受音乐学习带来的快乐。我们都明白,音乐取材于生活,与生

活息息相关。音乐学习要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学生在

参加活动过程中,也会增加大量的课外知识,能够将所学的音乐

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教师可以依据

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根据学生的能力不同和兴趣不同进

行分层。在实际分层过程中,不要只看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

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真研究全体学生的整体情况。教师要明

白,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罢了,分层教学的最

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学效率,使全

部学生都能够学有所成。坚决禁止将学生分成不同等级,要照顾

全体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学习成绩稍差一点的学生要热情帮助,

以语言鼓励为主,切不可打击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习

成绩优秀的学生,要时时提醒他们,督促他们进步。

(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

的情感情商,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以我国传统音乐教学中,对

培养学生的情商一直是一个空白。奥尔夫教学法的出现适时解决

了这一难题。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教

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音乐教学本身的

特点是鼓励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变被动学习

为主动学习。学生们听到音乐音响时,有的摇晃身体,有的用手

击打节拍,有的随着音乐唱歌,有的随着音乐跳舞等,这些现象

都是学生真实情感的表现。所以,在实际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

要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可以唱歌,也可以跳舞,即使是

简单的听音乐也要鼓励学生投入到音乐学习当中,与此同时,教

师要想尽办法,对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予以表扬,

及时肯定学生的不同表现,对学生的唱歌、跳舞、创作歌词等教

师要给予赞赏,哪怕只是一点进步也是积极的。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奥尔夫教学法,不但要求教师

要深入理解这种教学法的内涵,而且要求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奥尔夫教学法的优势,不断提高学生

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安民.《在小学音乐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儿

童音乐》,2011年第1期.

[2]夏亚夫.《浅谈如火热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儿童

音乐》,2009年第1期.

第4篇

一、教学艺术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成功源于勤奋。《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一书,以大量生动的事例印证了黄爱华勤学苦练、终身学习的优秀品质。他为了掌握现代教育教学规律,接受新思想,寻求教学方法新突破,业余时间大多用来钻研教材,翻阅资料,学习教育理论。善于总结是黄老师成功的又一秘诀。在他身边总有一本教学随笔本,记载着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他的学习笔记就有近百万字。他平常对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日常的课堂教学,他精益求精,不断地磨炼提高自己。从1987年以来,他对外上公开课数百节,每次公开课后,他都虚心听取意见,然后反思,写教学后记,重新整理教学设计。他自己的教学设计就有数十本,记载着他公开课的教学实录、别人的教学建议和自己的反思。

二、教学艺术取决于教师的创造精神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黄爱华老师教学艺术给我们的有益启示。一堂课的最佳教法,只有教这堂课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来,而且严格说来具有不可模仿性和不可重复性。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是教学艺术的生命力。黄老师熟悉尝试教学法、引探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多种新教法,但他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创造性地加以应用。他的课每次都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他曾先后在重庆、深圳等地的公开课上都上过,但每次教法都不一样,一次比一次好。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新的自我是他开拓创新精神的真实写照。

三、教学艺术取决于教师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黄爱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一书精选了大量的优质课,使我们如置身于课堂中听黄爱华娓娓道来。他的教学艺术总体呈现一个“新”字。开讲,体现了一个“趣”字;新授,体现了一个“实”字;练习,体现了一个“精”字;结束,体现了一个“活”字。整个教学过程处理灵活,应变得当。他曾用音乐课的“节奏练习”来教学“循环小数”,用“猴王分饼”来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学生的学号来教学“质数和合数”。他把情境教学、游戏教学、愉快教学合为一体,不断带领学生进入新的境界。

四、教学艺术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教学艺术不仅取决于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完善的智能结构、独特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理想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陶行知说过:“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黄老师平时博览群书,勤学苦练,善于反思,善于总结,不断充电补充营养,因而他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语言、广泛的审美情趣、生动的表演技巧和很强的组织能力。他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握教学规律,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去,以高素质、高水准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更要学习黄老师的奉献精神,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能安贫乐教,弘扬“春蚕精神”,从各个不同方面提高自己的素质。

五、教学艺术是教师对学生爱的凝结

第5篇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情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学生面对老师设计的语言实践环节持一种冷漠的态度,他们不愿意举手发言。细细寻找原因,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的创设远离了儿童生活,缺少情趣,不能激发孩子表达倾吐的欲望。实践证明,只有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语言实践,才能打开孩子的话匣子。这时,儿童的语言才是鲜活的、生动的。

请看这两个教学片段——

【课例1】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小露珠》教学片段

师:小露珠就要走了,植物们在与她告别呢!(引读)你看向日葵——向她点头,白杨树——向她招手,你听喇叭花——动情地吹奏着乐曲。

师:他们的告别情景,让你想到了什么词?(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师:是啊,大家多么想把小露珠留住呀!瞧,小青蛙又蹦来了,小蟋蟀也爬来了,小蝴蝶也飞过来了。(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可爱的小动物们、美丽的植物们,你们会与小露珠说什么呢?

生1:美丽的小露珠,我们多舍不得你走啊!

生2:小露珠,你把我们装扮得这么漂亮,谢谢你!

生3:小露珠,要不是你,我就不会这样生机勃勃了。我会想你的。

……

【课例2】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片段

师:这一天,小骆驼又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看见了,又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小骆驼难看。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同桌两个同学,一个演小红马,一个演小骆驼,看哪一组同学想象丰富,演得生动?

(生表演略。)

【听后思考】在这两个课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表演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儿童表达,自然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课例1,老师让孩子们做小动物和植物来与小露珠告别,孩子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感受到了小露珠的美丽和无私,在交流中升华了情感。课例2来自于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的教学实录。薛老师设计的这个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促进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课文的语言和内容,实现表达能力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二、通过感情朗读领会情感

声情并茂,满怀激情地朗读就是感情体验的表现。上课的时候,教师经常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实就是要学生做到朗读时应做到语速适当,语调抑扬顿挫,使读融于其中,达到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感觉。经过反复地读,从读中领会其义,深知其情,做到其情融于言表,从而欣赏美、感受美、体会美,逐步提升自己的情感体验。同时,教者的范读,师生接读也是很好的训练方法。

三、组织体验阅读激感

有人曾说:如果你被一本文学作品感动,真正感动你的不是这部作品,而是你感动了自己。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如果文本语言所营造的情境与学习主体(学生)的心境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共鸣。“切己体验”需要内心想象中的“亲历”。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生活阅历的限制,“亲历”,往往需要教师的引领。

案例中,《海伦凯勒》一文的价值取向是一个人在身处逆境中的不屈不挠,教师引导学生“闭上双眼、捂紧耳朵”去体验海伦的不幸遭遇的做法,旨在弥补学生感悟文本时生活经历方面的缺失,希望学生体验文本主人公遭遇,本无可厚非,然而,这一教学环节却有意无意地暗示学生:你是无法承受文本主人公的遭遇的。

笔者以为“切己体验”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独立思考,因为只有当学生能主动地、自主地认识事物并获得切己感受时,才能以自我的真实面目参与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主体。

案例中这样暗示式的“切己体验”在教学中并不少见——教师常这样问:如果是你,你能做到吗?学生不难理解教师的言外之意。这样“牵牛”式的“切己体验”把学生的自我监控和自我选择“引入歧途”,带来的是体验主体自主意识的缺失,学生所体验到的情感并非真实自我的意愿,而是教师意志的体现。

第6篇

如何引导学生生成和加深体验和感悟?教师的作用当然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而应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使之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并积极接触语言、运用语言,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语言。近年来,由于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使得形象性体验的方法运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形象性体验”是指利用那些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如展示图片、播放音乐、放映录像等等,把文本抽象的文字符号,变为具象化、情节化、音乐化的可感艺术,把学生带入到体现文本内涵的情景中去,让学生置身于虚拟的情境之中。以此引发学生的体验和感受。然而,笔者以为,无论采用怎样的技术和手段,最关键的还在于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来获得体验,是谓之“文本性体验”。课标一再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并强调“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这就是说要真正读懂文本,其关键途径在于阅读特别是朗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过程中,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体验,来体验作品中的人、情、美、理。笔者在观课中发现:顺势“假设”以创设体验和感悟的情境,是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引向深处的简捷有效方法。

此所谓“顺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顺应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并借此创设体验感悟的丰富情境。提升学生的已有体验。顺势“假设”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师生对话中的契机,顺应学生已有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运用反馈话语,借助假设和追问等方式,设计简单易行的体验性活动(朗读、表演、写作等),让学生参与其中,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以获得对文本(作品)中形象和

情感的深入细致的理解和认识。

顺势“假设”是在师生对话的相互反馈中展开的,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请看《七颗钻石》教学片段:

师:你们读一读,看看在这些情节中你感受到小姑娘对谁的爱。

生(你一言我一语):母亲、小狗、过路人。

(老师要求学生读相关情节)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姑娘给妈妈找水的情节好吗?看看你从哪里感受到姑娘非常爱她的妈妈。

生1:“夜里”,别人都睡觉了,她却去找水。

生2:“找呀找呀,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个很小的泉眼”,“终于”说明她找了很多地方。不放弃,她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

师:很小的泉眼,说明她很细心,说明她爱自己的母亲。

生3: (她)小心翼翼地捧着水罐,一滴一滴地接着水,很久才接满一罐水。

师:嗯,她等了很长时间。

生3:一滴一滴,长时间捧着水罐,她多累呀。更何况是个水罐呀,多沉呀。

师:假如你就是那个小姑娘。(老师对着生3)小姑娘,你累吗?你等了这么久才接满一罐水。你渴吗?你为什么不歇一歇,自己先喝点(水)呢?

生4: (我)累、渴,可是妈妈(病了)不能等呀。

师:你们就带着这种感情把书再读一遍。 (学生朗读)

师:此时此刻,你们就是那小姑娘,面对着水你会说什么呢?

生5(喜出望外地):太好了,妈妈有救了!

生6:太好了,妈妈有救了!我得赶紧把水给妈妈送去。哎呀,我可得小心点,不然就把水给洒了。

师: (小姑娘)不仅有爱心,而且还细心。你体会得真好!

——毕然(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七颗钻石》教学实录

第7篇

教学理念现代化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是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于教材具有鲜明的特点: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注重在教学的细节上下工夫,坚信:教育的原点是童年的身体生活和身体教育,儿童身体的感觉是真正的生活的基础,是第一生活。也就是说童年生命是身心一元的。所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感觉”这个媒介,完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任务。

《帮帮残疾人》一课是《品德与生活》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献出我们的爱》中的第三课。《帮帮残疾人》分为“他们不容易”“我能为你做什么”两个部分。以下是笔者使课堂生活化,从学生的活动体验和感受入手的教学实录。

一、情景导入,激起情趣。

1、欣赏教师的无声表演。(1)师:咱们二年级一班的同学真有礼貌,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决定唱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感恩的心》送给你们,你们想听吗?那就来点儿掌声吧!(2)教师用手语无声表演《感恩的心》(3)教师追问:“同学们,你们听到老师唱歌的声音了吗?”“想知道老师唱的是什么吗?”“只看见动作却听不到声音,你心里是怎么想的?生:我不知道老师想表达的意思。生:我觉得老师是用哑语说话。

2、教师小结:听不到声音心里多难受啊!可是你们知道吗?我们身边就有一些人,他们有耳朵听不到美妙的音乐,有眼睛却看不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有嘴巴不能开口说话,有的甚至连行动都很困难,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生:残疾人。通过老师无声的表演,将学生很自然的带入聋哑人的世界,从而初步感受到残疾人的不易。

二、创设情景,加深感受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残疾人吗?在什么地方?当时的人们对这些残疾人是什么态度?生:在步行街上,他没有双腿,坐在小轱辘车上,手边一个小铁罐,向过路的人乞讨,行人都很同情他。生:在盲道上,盲人用手杖探路,四个人牵着手艰难行走,过往的行人都很可怜他。

2、让学生初步了解残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目前全世界有6.5亿残疾人,而我国就有8300多万人。老师收集了一些有关残疾人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残疾人。师: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同学们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对这些残疾人说些什么?生:他们真不容易,我很同情他们。我很佩服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残疾人在生活中有许多不便的地方,有一些我们正常人看似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残疾人却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完成,下面让我们通过两个活动来感受一下。

三、模拟体验,感受残疾

活动:假如我是盲人:蒙住双眼活动。第一次:教师宣布活动规则,通过睁眼传递玩具,让学生感受活动的轻松容易。第二次:教师蒙住学生眼睛,再通过蒙眼传递玩具谈感受和全体闭眼感受等活动让学生懂得残疾人生活的艰难,感受残疾人的不容易。

新课标强调活动性。此设计从儿童生活出发,让孩子去亲身体验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学生的感受真实而深刻,帮助残疾人的想法油然而生,这样凸显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看的目的。

四、开放课堂,体验明理

1、出示教材上小伟伟的故事视频。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不幸的小朋友,他叫小伟伟,他的年龄和我们一样大,但是他是先天性智障儿童。他很孤单,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前不久小伟伟家搬家了,他更加的孤单寂寞,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发生在小伟伟身边的故事!

2、师:通过商量小多,小亮、丹丹、明明决定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小伟伟。现在同学们请你认真想一想如果你是他们其中的一员,你会怎样帮助小伟伟?进一步理解残疾人的不易,“让学生明白把残疾人当朋友是帮助他们最好的方式,培养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道德风尚。”是教学难点,把教材中邻居小朋友帮助弱智儿童的故为视屏不仅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还用活了教材。再结合学生的生活谈体会,很自然地突破难点,达成目标。

五、感悟升华,体验品行

第8篇

1诗与乐──诵得其韵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对每个学段的小学生古诗词教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的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三学段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新课标在“读”和“背”中均强调了一个“诵”字,这既符合传统诗词的文体特征,也符合诗词的审美及教学特征。因此,如何在“诵”字上下功夫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何为诵?对其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同“吟”、同“咏”,“就是拉长了声音像唱歌似的读”;一种认为同“吟”、同“咏”有区别,“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侧重强调语言本身的节奏,而非音乐的节奏。其实,“吟”、“咏”、“诵”的内涵早就混同合一,之间难以区分明确的界限,当前,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的探索恰恰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这里用“吟诵”一词代替“诵”的称名。用吟诵的方式学习诗歌是先秦以来就建立起来的最基本的方式,其优越性、实效性早被证明,现在强调这种方式不过是对传统的回归。

其实,很多作品可以配乐吟唱,可以拉长声调吟诵,这些不仅仅本身是切入诗词情境的方式,也由于其形式活泼更能激发儿童的兴趣。

2诗与画──悟得其境

宋张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由此可见,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经常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歌里的画,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诗歌里的诗,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里蕴含的情思韵致。诗画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意境。中国的优秀诗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阅读、欣赏诗歌一个必要的也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就是入画入境。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诗词多属于不必解作品,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作必要的字词疏通外,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入画入境。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就是一首将多幅富有动感的画面高度浓缩于46字之中的传世佳作。但它又只不过是等待读者激活的一串符号,在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从文字进入画境,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气韵生动的画面,显得尤为重要。窦桂梅老师执教该课时,她先引导学生想象茅檐、青草、小溪等单独的画面,然后又通过小溪这条线将“瓮媪”、“大儿”、“中儿”、“小儿”等多幅画组合成一幕有立体感的生活场景图,然后,她又引导学生想象画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脑海中的画面被激活了,变得有血有肉有生命了。

这就是诗中的画,它的意蕴无限,内涵无穷,它能将人带回到古代诗人的生活中,让读诗的人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诗激活画,让孩子们脑海中的意象立起来的过程,不就是学生读懂诗词的过程吗?

3诗与情──品得其意

白居易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的目的即表情达意,情意统称为意蕴。意蕴中情是根本。因此读诗的最终旨归是入得其情、会得其意。

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老师可谓引导学生在诗画中品情会意的高手。例如: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这个“卧”。看图,小儿的“卧”是什么意思?

生:(七嘴八舌)趴、躺。

师:把“趴”“躺”送进诗句中,说说感受。

……

师:小儿的两个脚丫翘起来,想分开就分开,想合上就和上,想前后摆就前后摆……总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送他一个词!

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天真无邪。悠闲自得……

师:这是“卧”动态的时候,可“卧”还指“睡觉”或休息的时的安静,例如“卧佛”,多么安详宁静。那你再看小儿“卧”剥莲蓬的表情,再送小儿一个词!

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旁若无人……

……

老师从诗中的一个“卧”字入手,让学生反复咀嚼想象,不仅激活了孩子们脑海中关于小儿的那副画面,而且又透过画面十分自然的想到了使这幅画面有灵性的小儿身上流溢出来的那份悠闲自得,若无旁人之情。

同时,“醉”字也是窦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的一个诗眼。当学生明白了瓮媪为什么而醉,醉成什么样的时候,我们也醉了。诗人心中那丰富的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不就跃然纸上了吗?诗中有画,诗中有乐,画乐中渗融情意。从教学步骤看,似乎是诵韵在先、悟境其次、品意为终,实则不分先后,尤其入情品意贯串始终。

4诗与诗──联得其类

当我们立足教材和孩子们一起诵诗赏画品意之后,我们还得丰富拓展诗词的学习空间,以一诗为端绪,联类引带,诗外觅诗,以诗带诗,用诗比诗。使孩子们在老师的比较教学中学会举一反三,自读自悟。如:

同一词牌不同作者的对比,纳兰性德有《长相思》、白居易不是也有《长相思》吗?

同一题材不同诗人作品的对比,刘禹锡的《浪淘沙》、王之涣的《凉州词》、杜甫的《黄河二首》、还有李白的《将进酒》。

第9篇

观点一:目标确立需要心中藏“本”。

【案例呈现】

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阅读课文时,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级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教师把总体目标定在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上。然后又逐篇阅读,把学习《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目标确定为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和准确,把《灰椋鸟》的目标确立为揣摩散文语言的音乐美,把《望月》的目标确立为揣摩散文语言的动态美,把《水》的目标确立为揣摩语言的深层含义,把《大江保卫战》的目标确立为揣摩语言运用的技巧。

【评析】

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因为它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本,只有这样,我们射出的箭才能准确命中靶心。

“总目标”“阶段目标”和“课时目标”这三个层级的目标构成了语文教学的目标体系。只有“阶段目标”和“课时目标”实现了,“总目标”才能实现。

观点二:目标确立需要有效整合。

【案例呈现】

以下是对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b p m f”教学目标的设定。

知识与能力――学习4个声母的发音和书写,培养学生独立识、写拼音的能力;认识音节。

过程与方法――学习两拼音节的发音方法,引导、体会发音要领。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学习汉语拼音的乐趣。

【评析】

“三维”目标是以知识、能力目标为核心的,其他两维是可以由它负载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寓于具体过程中,具体过程中又需要方法的指导与帮助,而这一过程中总是有态度、情感相随始终的。因而在制订目标的时候,应体现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的齐头并进。

观点三:目标确立需要精益求精。

【案例呈现】

从薛法根的《大江保卫战》教学实录(节选)中看其对教学目标的筛选。

师:课文写保大堤写了两段场景,课文的第二段到第四段。请同学们特别关注第二段和第四段,看看这两段写出了保大堤怎样的情景。

(学生读二至四段)

师: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对他们保大堤的感受。

生:舍己为人、奋不顾身……

师:(板书“奋不顾身”)同样写保大堤,课文第二段和第四段有什么不同?

生:点面结合。

师:要有发现的眼光。课文是怎么写的,需要我们去发现。第二段写群体,奋不顾身保大堤,(板书“一群”)第四段写一个人,奋不顾身保大堤,(板书“一个”)第二段写一群人,是怎么写的?哪些词句写了奋不顾身?第四段写一个人,是抓住什么写的?哪些词句写了奋不顾身?要关注那些让你心里一动、眼睛一亮的词句,画下来,想想作者是怎么写的,要善于比较。(板书“比较”)

…………

师:第五段每句话都写救群众,四句话写了同样一个意思,为什么?要从怎样写的角度去看。

【评析】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薛老师对国家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小学高年级必须“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的目标进行了有效的筛选,将学习领悟文章的表达方式作为本课时的重点教学目标。听、说、读、写这些基本素养的培养是我们语文老师必须时刻关照的。我们需要牢牢记住的是,在“三维”目标中,知识能力始终是第一位的,提高语文素养首先是提高语文能力。

观点四:目标确立需要目中有“人”。

【案例呈现】

听了一位老师别具一格的《烟台的海》一文的教学,她在课前对于教学目标的思考给了我们一定的启发。

思考――烟台的海的四季特点是重点,但是不是教学的难点?老师不讲,学生能不能自己通过阅读进行准确的归纳概括?我们是不是总是好为人师,以为我们不讲学生就不会?是的,熟能生巧,但熟还能生厌,那熟是不是还能生笨呢?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是不是很少“不懂”装“懂”,而更多的是不是精明地“懂”装“不懂”呢?

思考――烟台的海的四季的特点应该一、二、三地教吗?是不是应该在学生容易疏忽的地方(如何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这样的特点的)着重用力呢?

思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否应该不仅关注“写什么”,还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如何写和“为什么这样写”?这样是不是才突显出“语言体操”这一学科特色?是不是应该带领学生经历从文字――内容――表达的探究过程,促使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思考――借着这篇文本,我们是否可以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上做些文章,这样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