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8 16:01:47
导语:在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教师风格;教学艺术;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350-01
教学风格的培养,对一位教师而言,意味着其教学艺术的成熟、教学能力的日臻完美,是一切优秀教师执着追求的理想境界。语文教学即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对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
教学风格的定义: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的标志。
这一定义强调了以下几点:
1、教学风格的核心是教学艺术个性化,教学艺术没有了独特鲜明的个性,风格也就无从谈起了。
2、教学风格是内外统一、形神兼备的整体。教学思想观点体现了教师的精神追求,是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教学技巧显示折教师达到教学艺术水平,是教学风格产生理想效应的技术性保障,教学作风构成了教师教学直观可感的外在风貌,是教学风格审美魅力的直接载体。三者的独特结合和表现,组成了教学风格内含丰富的立体形态。
3、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相对稳定的状态,不成熟的教学艺术之树上是很难绽放出教学风格之花的。长期的实践,一味的追求,才能将教学艺术的独特性格磨练成熟。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艺术进入一种较高境界的标志。
4、教学风格是富有成效的。通常所说的教学风格是指优秀教师教学艺术风格,而并不是指“教风”。
教学风格的构成要素构成语文教学风格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要成为一名具备独特鲜明的教学风格的优秀语文教师,就必须具备以下要素:
1、专业修养。
语文教师的专业修养是指渊博的学识和多方面的才能,包括四个方面:拥有雄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拥有比较广博的文化修养;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
2、理论素养。
理论素养是指语文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等方面的理论造诣成都。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在语文教学的同时,积极而有选择的吸收教育教学理论的最新成果,以此增进自己的素养。一个理论素养较差的老师,他所拥有的知识往往缺乏理论的滋润而显得苍白无力,他的教学经验由于得不到理论上的指导而缺乏应有的生命力。理论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业绩,也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没有理论指导,教学风格形成时就像大海中的一艘小船,很快会迷失方向。
3、教学个性。
语文教学要求教师在情感、意志、兴趣、能力等方面形成独特的特点。这些适合语文教学需要的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反映的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个性的形成则是教师个性及其教学方法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学风格蕴含教学个性于其中,但并不是教学个性。因为教学个性中有些特殊是不成熟和不稳定的。语文教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艺术探索个追求中,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达到稳定的个性化,才能形成仅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是形成语文教学风格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4、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新的课程理念把教师作为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是语文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及有效的工作是语文教育成功的保证。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度许多新的问题与新的课题,应该不断地进行思考、学习研究。新课程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成为研究型的语文教师,研究型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教师。研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随时随地对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富有创造性、系统性的探索,不断调整教学行动,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和成长。研究是教师应有的职业特征。语文的课程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面临的研究工作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复杂;研究方法多样、途径较宽广。根据教学工作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结合教师自身优势与特长,选择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向,对一个追求教学风格的教师而言,其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一观念普遍被人们接受,随着教学艺术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独特而鲜明的个人教学风格,也成了教师教学艺术成熟、完美的标志,有风格的艺术品才是美的。语文教学风格,所体现的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和规律性东西,教学风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学现象,他不是同研究者头脑中想象的虚构东西,我们对教学风格的探索与追求,要提到规律性把握其高度,才能有效避免停留在低层,出现“舍本取末”的情况,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教学风格的风骨、灵魂和精神。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积极创新,潜心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应当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进行教育创新,才能不但提升自己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工作者则应刻苦钻研,努力创新,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交流、改革的过程,逐渐在教育上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赵雅文《浅谈语文教学风格的追求》《中国民族教育》2013(2)
关键词:初中语文;多媒体;必要性;有效性
一、初中语文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
1.多媒体教学改变单一模式
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其简单性、直接性的特征,通过声、像、动画等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在课堂上多样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多媒体的运用,突破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让整个课堂产生多样性的表达教学情境。
2.多媒体教学开展创新模式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文字、文本、图形、图像、视频、语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能够集中表现。带给学生全新的教学环境,尤其是可以针对学生制作学生喜欢的教育模式。利用学生对视频、影像、图片的新鲜度,结合语文内容,做到不一样的课堂教学目的。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实现了创新。
3.多媒体教学优化整体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同步性和协调性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多媒体技术的关键特性在于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和集成性,实现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协调性,实现了整体优化。
二、初中语文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1.活跃课堂气氛
现代技术的发展,给了多媒体技术和课堂教学相互结合的一个很好的平台。在课堂上,多媒体的介入,给课堂教学提供了很多材料,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在声音、视频、图像的有效带动下,学生会发挥想象力,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体会语文教学的内容。
2.引发学习兴趣
采用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应用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诚然,多媒体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更易于实现和操作的物质基础。
3.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
【关键词】素质教育;提高;名师;研究;挖掘;重视
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是众多科目中的核心,学好语文,至关重要,将素质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能更好地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搞好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关键
没有名师,素质教育无从谈起。素质教育内涵丰富,概括地说,它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我们山村教师少数恪守传统的文化课教学程序,习惯于“五步教学法”,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多钻研,注意广猎多方面的知识,尽量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的鸿儒,多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教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厚积薄发,饱读诗书,你的教学才能引人入胜,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启发学生去理解,去体会,去想象,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理想境界”。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对待,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不断加深对教育事业的认识,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学生的楷模,应该是高尚道德的实践者和塑造者。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感悟学生,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说实在的,我在上语文新课时,都要“走五步”,一是读熟课文,二是备课,根据教参备课到本子上,三是对本子上的内容通过归纳转移到课本上,四是反复揣摩所讲内容和教法,五是上讲台讲课,以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2 挖掘教材内涵,落实素质教育
认真备课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环节,目前考核教师高度重视教学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备课在于准确挖掘包含在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内容。语文素质包括语文知识素质,语文技能素质和语文智能素质。语文知识素质包括拼音、字、词、句、段、篇修辞及标点、语法等基础知识。语文技能素质包括听、说、读、写等能力。语文智能素质即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想象力。钻研教材时,根据课后练习,单元训练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突出训练重点,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在集体教育的同时做好个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素质教育重视全体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具有创造性和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资质的基础上得到最佳发展。
3 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让儿“独行”,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独行”,即独立行走,引儿学步就是为了让孩子独立行走,其义不言而喻。而语文教学所切盼的“独行”含义何在呢?叶老说:“我认为学生既然要一辈子独立看书作文,语文教学就得着眼在这一点上为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后面引文除注明出处外,均引自《论集》。)使他们“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为教,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叶老这些精辟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切盼“独行”的含义,同时也阐明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即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独立求知的方法,具有正确运用语文工具以适应生活需要的能力和习惯。
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要正确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却不是人人都能办到的。现在,不少教师口头上说要提高学生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一味地“填”,一味地“灌”,结果,学生脑子里装了许多死知识,他们不会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更不会另辟蹊径获取新知识。有的老教师许多年来都机械地抄旧教案上课,内容上不做翻新。有的老师仅凭旧经验上课,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思想僵化,教学过程机械,如此教学,怎么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如果拿“引儿学步”的教育思想来剖析,如果认为大人只要把走路的知识讲给孩子,孩子记住后自然就会独自行走了。这岂不荒谬?
二、引儿“自力”,是语文教师的根本职责
大凡做父母的都有“引儿学步”的体验。他们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行会走,于是便小心扶持,耐心拉携,鼓励自行,最后放手。纵观引儿学步的全过程,父母的职责,就是一个“引”字,即引导。这中间几乎没“讲”,更没有替代。语文教学要“引儿学步”,教师的职责当然就是“引”,即引导了。
叶老认为,教,贵在锻烁学生自立,而锻炼的核心在于“引导”,诸如启发、诱导、讲义、示范、提问、指点等。他说:“最要紧的还在让他们自己动手。”还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应“朝向促进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叶老反复强调启发诱导,反对“全盘授与”,确是抓住了“引儿学步”这个关键。吕叔湘先生曾把这种教学方法比作农业生产。他认为农作物生长是“依靠自己发育生长的能力”,农民“仅仅为它的顺利成长提供最好的条件。”它不像工业生产那样,“用人为的手段把原料改变为产品”,认为“原料是听凭处理的对象”(见吕叔湘《教会学生自己学习》)。两位教育家的论述都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启发引导,为学生自学创造破好的条件。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把自己的教,放在启发引导学生自学上来,放在为学生自学提供最好的条件上来,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行”。叶老说:“学生入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教’给‘讲’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三、促儿“历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根本途径
“引儿学步”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还在于要“独行”,最根本的是要小儿自己学“走”。只有通过小儿自己不断地学走,反复地实践,反复地练习,不怕跌跤,才能会走,而且会走得稳,走得好。因此,语文教学也必须引导学生自己去学去练,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练习,才能形成能力,养成习惯。叶老说:“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可见,实践、历练是学生养成正确运用语文工具以适应生活的能力和习惯的根本途径。
当然,学生的“练”,不是盲目的放任自流的练,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科学的练。导而练之,练而导之,循环往复,逐步加深提高,这就是历练。叶老说:“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巧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基础知识 阅读感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感悟与相关的基础知识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密是我们所有目共睹的。但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没有将学生的语文阅读感悟与相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结合起来。殊不知学生离开具体语文基础知识掌握的阅读感悟,其效果不显著。窃认为抓住语文基础知识的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阅读感悟的理想途径。
一、促进阅读感悟需让学生通过读掌握基础知识
语文教材文本是许许多多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字、词、句、章,语法、修辞和逻辑无一不在语文教材文本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应当说,当今语文教学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学生的阅读感悟淡化了阅读教学的基础知识。但淡化基础知识,却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不要基础知识,而应当是让学生在一定基础知识掌握的前提下进行感悟。让初中学生抓基础知识,首先要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多读上逐步地悟出相关的基础知识。譬如让学生理会相关词语的含义,词语的含义不仅包括基本义,而且包括其引申义、比喻义,更包括词语的深层含义和一些比较特殊的意义,这在初中语文教材之文本中显得比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和广泛。这些比较广泛的意义,不是我们讲授就可以奏效的,应当多让学生读,而且应当多读整体的文本,不是断章取义地读,需要学生达到一定的境界。只有在进入理想境界的读后,学生才可以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其比喻义、引申义及词语的深层含义,特殊意义。如教学《最后一课》时,只有在充分读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的表现、深情地读韩麦尔先生在最后板书“法兰西万岁”时的表情,学生才可以从人物相关描写之基础知识上感悟先生爱国主义之行为的伟大。
二、促进阅读感悟需让学生通过悟掌握基础知识
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中的基础知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极具基础性的。之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需要进行某些意义上的淡化,是基于阅读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尤其是不能让语文教学纯粹上成工具性课,导致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现实是,没有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掌握,也许人文性的实现就无法落实。除了让学生多读外,还应当让学生做什么?平时的阅读教学令我们不能放弃的是,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就是边读边悟。促进学生进行阅读感悟需让学生通过悟掌握基础知识,这与语文课程的特点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让学生去读去悟,需要给予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的时空。虽然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是有一定意义的,但学生离开了个性化感悟,还是不能辨别出基础知识所必须存在的理由。文学大师笔下的词语都是极具感彩的,有的直接表现人物的感情,有的理想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倾向。那么怎样让学生获取词语的感彩呢?完全需要学生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词语对所表现的对象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或者该词语所传达的作者的情感倾向。
三、促进阅读感悟需让学生通过练掌握基础知识
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淡化语文基础知识,仅是对相关术语方面的淡化,也就是说对学生无需进行术语方面的讲授,而应当多追求实践意义上应用的感受。这就说明,促进阅读感悟需要让学生通过练掌握基础知识,而且应当是通过比较切实可行而灵活多样的练完美地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对于初中学生的练,主要应当有两个途径:一是对教材文本之比较性的练,则在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后,让学生对相关的基础知识做出表现形式的替换,并对所替换的内容做出深刻的思考,尤其是思考替换的可行性问题,思考其不可行的原因。平时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做某些词语的替换之比较练习,一般都是学生说出“不行”就已经完事,但单纯让学生说不行,还不就是怎样的到位,更需要让学生说出为什么不行,这时学生便会进行深入的思考,做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等方面的判断。二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事件的准确性表达方面的练。平时,我们都在做着相关大语文环境的建设,多在让学生欣赏窗外的天空和校外的世界。让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做出比较实实在在的基础知识方面的练习显得十分必要。譬如新课程标准就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还要养成习惯。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只要是认认真真而又踏踏实实的,就是给予进行基础知识运用的机遇。不仅要让学生修改习作,还要让学生在QQ群里为同伴修改习作。修改时让学生学习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修改,不仅要保证习作的文从字顺,更要提高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虽然笔者研究的不是那样深刻,借鉴的可能性不大,但必须承认的是任何意义上的思考和实践都不可能覆盖一切,也不可能涵盖所有内容。作为抓住基础知识,促进阅读感悟的课堂教学研究,亦将完全绽放出亮丽的奇葩,产生自豪感。
参考文献:
[1]成向阳.送语文回自然[J].语文教学通讯,2015.2D.
【关键词】人文精神 语文教师 文学作品
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此同时频发的社会问题,折射出人文精神的困境。2001年国家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全面开展人文教育、构建精神家园指明了方向。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起点,中学教育的影响会辐射到人的一生,可以说,学校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仅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秉承教书育人的精神,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下一代,我们责无旁贷。
一、语文教育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前沿阵地
鲁迅先生说:“教育是要立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应当全面关怀人的成长,培养真正的人、完整的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仅仅让他们学习先进的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书以育人,应当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切实肩负起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
语文学科是开展教育的基础,它不仅担负着语言文学的教育责任,更是几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承传者。语文教育侧重功利教育忽视人文教育为多年诟病,由此导致学生文化课成绩上去了,但社会生活能力却很差。面对时下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我们是时候转变教育作风了。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语文学科是完成新课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活动是对学生德育渗透、培养人文精神的主阵地。语文教师应如何把教文与育人在语文课上演绎,使语文教学成为对学生道德、情感培养不可或缺的活动过程,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乃是将教书育人渗透人文精神的教学机制,转化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寓人文精神培养于语文教学中。
二、文学作品是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媒介
语文教学进入中学阶段,已经从基础的文字语言教育上升到了文学感情的培养。语文课堂教育,可以通过带领学生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唤起他们的内心情感,启迪学生从文学作品中获得体会人类美好的情感、感悟人生的价值观念,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
人文精神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长期的文化实践,逐渐积淀、升华而成的反映人的文化价值及其主题性的社会意识,是全部人类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可以说文学作品的产生过程也是人文精神孕育形成的过程。文以载道,好的文学作品,总是通过强大的语言表现力,震撼我们的心灵,给我们的人生引航。我们可以断言,一个缺乏人格魅力和人文底蕴的作家是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品的。选入教材的《劝学》,以其优美壮丽的文字、激荡澎湃的行文气势,让我们折服于荀子对人性挖掘的深刻,强调终身学习的超前意识。在《荷花淀》里,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情爱表达的隐讳、民族大义的高昂;在《陈情表》中,我们感动于孝道的真挚、深沉和执著;在《我很重要》中,我们领悟到个体生命的价值诉求和个人人格尊重的追求与渴望。语文教育不能局限于课本,也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帮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激发他们主动寻求知识和人文精神素养的热情,从中汲取营养,启迪心智、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完善人格。
三、语文教师是培养人文精神的中坚力量
教育家乌申斯基所强调:“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谓“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新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人文融入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让他们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的责任感。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好、传承美好,使学生既掌握书本中正确的理论,又体察到生活中真实的人生,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获得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从而提高理想境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人文精神教育任重而道远,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人文教育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工程,我们有责任让语文课充满人文精神,发挥出更大的教育意义,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深入实施,全面推进我国素质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1 影视作品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鉴赏能力
影视是当今世界最富有魅力的综合艺术,它和文学是如此息息相关,很多语文教师在抱怨影视作品脱离作者的原意时,常常忽略它们之间的相通和不同之处正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把握原著,从而进行理性的分析,并投入到审美鉴赏活动中去。比如学生在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常常很难把握好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心理,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教师鼓励学生去看相关电视,在分析两者不同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人物性格与矛盾冲突的分析,这可以借助演员的台词、动作、面部表情等,帮助实现对作品本身的理解。类似相关的影视作品还有《西游记》《鲁滨孙漂流记》《三国演义》等,这些影视剧在某些环节上能帮助学生先从视觉形象上对作品进行审视,然后以此为基础,再来细读文学作品就有了深度与广度,对作品的审美就显得顺理成章。
1.2 影视作品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非智力因素
众所周知,当前的语文教学还有着不尽如人意之处,表现在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的情感投入上显得令人失望。由于语文教师习惯于采取讲读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单一的教学方式必然使求知欲望强烈、性格活泼的学生感到枯燥和厌倦,语文教师要改变现状,思考是必需的,而实践更重要。在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影视的功能是不可估量的。
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乐意观看和值得一看的影视作品作为教材,因为优秀影视作品对于人心灵的净化功能将与语文教学实现相通,从而发挥情感交流。学习《莫高窟》时,教师先放一段本文的配乐电视散文,精美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营造了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让音乐电视以它特有的魅力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精彩的画面,鲜明的色彩,优美的音乐,深情的朗诵,使学生求知生动,获知愉快,这不正是教学的理想境界?这里,音乐电视把平面、静止、单一的课堂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独特的教学磁场,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引发无穷的想象。
2 影视资源优化语文课堂的措施
2.1 给个疑点,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学贵有疑,一个有价值的疑点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能引发学生创造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疑点,抓住疑点。影视片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如果能将二者进行比较,探讨其中的得失,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2 给个境点,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语文学习本质上是精神自由空间的开拓,学生必须有自我生命的情感投入。因此,语文教学尤其是诗词散文教学要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教学情境。许多根据诗词散文拍成的音乐电视配乐散文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如学习《黄鹤楼送别》时,教师先放一段配以长江画面和主人公抒情的音乐电视片来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以音乐电视特有的魅力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发他们无穷的想象。
2.3 给个支点,让学生撬起名著的大山
影视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形象直观,容易理解。将名著的学习与影视片结合,能使学生更形象地感受作品、了解作品,并由此引发学生读名著的热情。名著学习使学生通过阅读与大师对话,使他们自人生伊始就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有一个精神的高起点,对其终生学习和精神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学习《三顾茅庐》之后再看电视片《三国演义》片段,学生目睹刘备谦逊、求贤若渴的风采,但觉得还不过瘾,渴望进一步阅读原著,于是图书馆的《三国演义》被争借一空。由此可知,利用影视激发学生读名著,不失为值得一试的好办法。
2.4 给个高点,让学生领略语文的美感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觉地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欣赏影视片原本是一项重要的审美活动,影视片用来辅助语文教学能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获得美感,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并由此提高审美水平。读完《海伦・凯勒》,人们总有一股冲动,一种向往,真想认识自强不息的凯勒。电影《奇迹的缔造者》通过艺术家的再创造,带人们走近凯勒,走进她的内心世界。这里,小说与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相互补充,让人感受到海伦・凯勒对命运的不屈与顽强的抗争,使人的灵魂受到洗礼,心灵得到净化。
3 小结
一、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增添课堂艺术美
语文教材的文本具有不一样的美。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让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如,教学《海底世界》时,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构建五彩斑斓的海洋世界,以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体验,促进他们对海洋美的感受。在教学《山行》《春晓》这类古诗时,可为学生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让学生对美产生认知,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的意境、内涵,产生对文本美的认知和体会,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总的来说,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可以让美学的元素充分地落实在语文课堂中,一方面也能让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二、合理择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体验美
阅读是帮助学生体验语文美的直接方法。阅读富有思想情感美和艺术美的文本,可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美的魅力,从而加深学生对语文美的认知。例如,《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充分展现了小骆驼自卑时的心理特征以及在发现自己的特长后的兴奋和自豪。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把小骆驼的心理变化过程真实地还原出来,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小骆驼当时的心情。作品的美在于它利用文字诠释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内心语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给学生范读时,要做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以富有感情的声音清楚地表达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体验到语言的美。当然,我们要考虑不同的阅读材料在体裁、风格上的差异,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有所侧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语言文字所散发的美,促进他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三、巧妙渗透技巧指导,帮助学生鉴赏美
渗透阅读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鉴赏美和体验美的方法,这是构筑色彩斑斓语文课堂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方法指导。首先,再现艺术形象,加深学生对文章中人物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体验。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表演,这样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还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乐趣。其次,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语文课本中安排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比如《揠苗助长》《坐井观天》《爱迪生救妈妈》等。这些作品不仅人物形象具体鲜活,而且情节起伏、语言生动有趣。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朗读、讲故事、讨论,理解文章,让他们积极地思考和探究,感悟文章的美。最后,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挖掘,让学生和作者之间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加深学生对美的体验和感悟。例如,杜甫的《绝句》、李白的《赠汪伦》等,都充分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教学时,要在充分朗读、体会意境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诗歌创作的背景,体会诗歌所体现的人性优点,感受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这正是语文教学的美育目标之一。
总而言之,坚持传统语文教学和美学的完美结合,让情感和教育在课堂中圆融统一,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理想境界。在实施美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度,在保障学生充分吸收知识的同时促进美学教育的展开。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跟上时展的要求,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情境教学;语文审美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6-0031-02 收稿日期:
2016-07-16
作者简介:黎祥伦,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学是一门古老而庄重的艺术,要求其爱好者首先须做到这一点:不随大流,耐得寂寞,潜心沉静,从容不迫――此乃金匠的艺术,文字的鉴赏,需要精心而审慎从事,如果草率匆忙……
――社科院王柯平教授 引译
语文是一门古老而常青的艺术,是表达人们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日常交际工具。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时代,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如何进入学生的圈子中去和学生交流接触,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不断地探索与思考。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语文生活情境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写景抒情的诗篇,犹如一朵沁人心脾的奇葩,久开弥艳。他为我们描绘出了如梦如幻般的月光下的荷塘之美,暂时摆脱了不宁静的心情,心灵栖息于月洒清辉的荷塘,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的自由自在的美景。从全文来看,朱自清先生实际上是不自觉地进行了一次审美体验。我们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可以进一步探讨审美的超越问题。
“超越”一词,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源远流长,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它的理解不一样。“超越”在西方具有超验的意味,带有神秘色彩。在中国,虽说没有西方那样具有明确的“超越”的美学范畴,但也有类似的表达,如庄子主张保持物我统一,超然于物外。社会发展到今天,“超越”一词的内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审美超越具有不同的内涵:审美是在我们人类物质生活满足之后,在生活上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这是一种陶怡情操之美,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生活境界,丰富人的精神,让人栖息于世界。当然,纯粹的自由之美在现实世界难以存在,我们可以追求超越客观世界之美。只要有追求的动力,生活就会朝着美好的理想发展。
当你在放松休息的时候,一个人走在清幽的江南水乡散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抛弃生活中的烦恼,让自己回到童年时候,没有任何忧愁,你将感受到很快乐。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朱自清先生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处于刀光剑影的年代,所以他追寻一个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在乘凉的时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认为应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那晚欣赏着无边的荷香月色的朱自清,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例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他仿佛离开了现实,告别了烦恼,在忘我中享受着美景,这是独处的妙处,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人生的过程就是人本身试图达到理想的生存状态,从而不断超越现实,走向辉煌的自由生存境界的过程。尽管人的生命有限,但经过无数人的努力,会达到理想境界。即使是短暂的审美也能够带给我们无穷的快乐。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有些忧愁,我们人的伟大就在于对生活的不断超越。
人生活在现实的世界里,现实的生活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很难充分满足自己的要求,只有在精神生活的审美的天地里,才能尽情驰骋于审美的自由天地,彰显人生价值。
在教学的时候,多媒体技术就能把平时从电视、录像、光盘或因特网上收集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素材制成CAI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作为背景知识展示给学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缩短学生课堂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用创设、引入生活情境的方式,还原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去解读文本,在生活中再次体验文本的情感,在生活中实践文本给自己的启发,沟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从文字、声音、动画等方面展现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情绪,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首先在屏幕上播放出一段情景交融的画面: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零零星星的荷花,缕缕清香,渺渺
茫茫,若有若无;脉脉的流水,无声无息……荷塘上的月光如同流水,静静地泻在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缓缓浮起,叶子和花仿佛笼着轻纱的梦;云淡清风,光影变幻,弯弯的杨柳,稀疏的倩影……此时,作者置身于荷塘月色之中,享受独自的快乐,形成“人看花,花看人,人在花中去,花在人中来”的审美的境界。
如此动感而逼真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标准的声情并茂的解说中,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如临其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语文课堂中,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荷塘月色之美。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成性,即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于一体,将结果综合地展现在屏幕上,这一特点有利于形成对学习者感官的刺激。
在《荷塘月色》一课中,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图片配以动画形式,在声音和图片以及动画的伴随中,让学生们进行一次身临其境的审美体验: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人面对现实的种种压抑限制,力图寻求心灵的自由和慰藉,审美自然成为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
四、结束语
在走进语文课堂的时候,教师要自信地说:“我行,我能行,我一定能行。”你将带领学生驰骋在语文的园地里,尽情地展现你的风姿,让学生自由翱翔在美的世界,从而使学生的心灵随着语言飞舞,彰显语文的永恒魅力。
参考文献:
叶 朗.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王昌树.海德格尔生存论美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美)M.李普曼.当代美学.邓 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