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公司信息化管理

时间:2023-09-28 16:01:51

导语:在公司信息化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司信息化管理

第1篇

一、 引言

随着物流国际化、物流高级化的发展及现代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作业将会出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主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基础。

二、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物流及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是贯穿从原材料的采购、到产品的生产、再到产品的销售,即贯穿着其生产销售始终的全部过程,包括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通过有组织的配送来达到企业经营管理优化的目的,物流是企业生产、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物流管理则是从管理的概念入手,对产品的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和配送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从而提高物流的效率,降低物流的成本,提高物流的整体效应,对企业整个管理也起到一个优化作用。

(二)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即“6R”, 并使总成本最小。

(三)物流信息化的概念

物流信息化是信息化在物流企业中的运用,即包括物流信息的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协助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促进物流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三、国内外大型集团物流信息化管理经验与借鉴

(一)美国沃尔玛公司物流管理经验

1.快速高效的物流配送中心

快速高效的物流配送中心是沃尔玛减少库存、实现供应链管理水平最小化的关键因素,沃尔玛的物流配送中心一般设立在100多家零售店的中央位置,这样的物流配送中心位置定位为沃尔玛开展周边零售店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运输的半径既比较短又比较均匀。不仅能减少本企业的库存,还能够提高供货的及时性。

2.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沃尔玛建立了物流的管理信息系统(MIS)。20世纪80年代初,沃尔玛与休斯公司合作发射物流通讯卫星;1983年的时候采用了POS机。1985年建立了EDI,即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进行无纸化作业。1986年的时候它又建立了QR,称为快速反应机制,对市场快速拉动需求。沃尔玛在全球第一个实现集团内部24小时计算机物流网络化监控。沃尔玛对其供应链管理系统还融入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凭借这些信息技术,沃尔玛如虎添翼,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无缝”供应链的运用

“无缝”供应即从订单与购买的处理及运输和配送过程都进行紧密的联系,捆绑在一起,实现配送的及时响应,库存的及时补充。沃尔玛采取的“无缝点对点”的物流系统不仅保障了整个供应环境的优化,同时大大降低了物流和库存的成本。

4.全天候的物流服务支持

沃尔玛的物流是不间断地进行,每天24小时,每周7天都能够提供快速便捷的物流服务。产品和服务都能够得到保障,从而能够确保这些沃尔玛的产品不断地流向沃尔玛的商店,供货和销售实现对接,提高服务的水平。

(二) 海尔物流管理经验

海尔集团的7大生产基地,42个物流区域配送中心全部联网在海尔物流的网络流通平台上运作,强大的网络优势构成了海尔物流公司的核心能力。

1.海尔物流的信息化应用

在企业外部,海尔CRM(客户关系管理)和BBP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架起了与全球用户资源网、全球供应链资源网沟通的桥梁,实现了与用户的零距离。在企业内部,海尔采用了SAP公司的ERP系统和BBP系统(原材料网上采购系统),对企业进行流程改造。

2.海尔重塑了企业的业务流程,真正实现了市场化的订单经济

海尔把订单作为企业运行的驱动力,从接到订单时起,就开始了采购、配送和分拨物流的同步流程,同时,海尔物流通过3个JIT,即JIT采购、JIT配送和JIT分拨物流来实现同步流程。

3.海尔物流改变了物在企业的流通方式,基本实现了资本效率最大化的零库存

提高物流效率的最大目的就是实现零库存,海尔的仓库与海尔的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及工作流联网,进行同步数据传输。以信息代替库存,达到零营运资本的目的。

4.打破了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建立了市场快速响应体系

海尔建立了一整套包括网上订单管理平台、网上支付系统、网上招标竞价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等在内的面对市场的快速响应系统,大大缩短了海尔与终端消费者的距离,为海尔赢得了响应市场的速度。

四、国内外集团物流信息化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沃尔玛和海尔物流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是他们的一整套先进、高效的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系统,促成沃尔玛和海尔的成功,可以说是优秀的商业模式与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机结合。

五、玉柴物流信息化管理创新

(一)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玉柴”)创建于1951年,主要从事柴油发动机和发电机组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等。玉柴到目前一直保持行业“龙头”地位,是中国内燃机行业的领跑者,是广西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之一,被国家统计局授予“中国最大内燃机生产基地”称号。

(二)玉柴物流管理现状分析

1.玉柴生产基地地处偏僻的广西玉林市,交通不是十分便利,且配套的覆盖面广,产品配套的下游客户厂家较多,而本地的配套零部件产业不发达,零件及产品等物流成本相对比同行的高。

2.玉柴在2003年开始推行在柴油机、汽车、机械零配件产业领域的上、下游开展广泛的供应链物流服务,在行业内率先开创出独具特色的玉柴物流模式。

3.玉柴内部相对有些缺乏物流专业人才,缺乏对公司总体物流的规划布局和统筹安排。玉柴现有的工厂内部物流有点缺乏总体规划。

(三)玉柴物流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分析

1.1994年6月,玉柴公司引进MRPII软件,闭环MRP已经完成,但未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财务系统自成体系。

2.采购、生产系统的大量信息还是要依赖手工录入,存在效率低、差错率高、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影响后期的整个传输和应用。

3.玉柴公司产品种类多,每种产品的构成较复杂,因而数据量庞大,要严格按MRPII系统的计划要求进行控制难度较大。

4.玉柴在2005年就开始实施ERP一期工程,玉柴启动上线ERP系统后,与巨资投入的先进的PLC不能直接连通,没有充分、及时地提供决策的支持。

(四)提升信息化应用,优化玉柴物流管理

2007年,玉柴在一期工程业务模块成功的基础上正式启动ERP项目二期工程,开始向精细化管理应用、功能扩展应用、决策管理应用三个方向推进。

1.ERP二期项目主要实施了HJIT采购协同及供应商管理。HJIT通过准时准量的供应商计划与送货传票提高采购供应链敏捷性,降低供应链的整体库存水平。供应商门户实现了与SAP、YCQAS、YCSS系统的集成,是一个互动的平台,加强玉柴与供应商的信息沟通。

2.进行了BW数据仓库的构建,把成本数据分析、财务报表、销售统计分析、公司经营KPI指标、质量分析等各业务系统的信息紧密集成,是一个灵活的决策分析平台。

3.销售系统把客户需求输入系统,经过OA订单评审后,客户要求就会进入玉柴的ERP系统,自动生成生产计划。系统根据生产计划进行最优排序,发出物流需求指令,安排班组生产,同时物流部门已安排运输计划,当整机下线即可正式交货。

4.上线MES系统,把上下的两个系统连通起来,打通了信息孤岛,提高劳动生产率。

5.缩短财务系统数据统计的时间,以实时数据为依据的生成计划更加正确、及时地反映整个生产情况。将MES与PDM数据集成,实现设计数据源、生产数据源与ERP全线贯通。

6.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系统执行力。

目前玉柴的ERP系统业务已经覆盖了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通过信息化建设,增强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优化客户服务并提高公司整体工作效率。

六、结束语

随着物流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质量和竞争力。为解决玉柴的发展问题,不管是信息系统的提升,还是管理流程优化和业务流程变革,玉柴人需加倍努力和敢于创新,以确保企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琳.企业供应链管理及其信息保障机制[J].情报科学,2003(02).

[2]杨晓枫.引入ERP优化企业供应链管理[J].物流科技,2001(02).

[3]魏东方.海尔的物流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3(04).

[4]戴涛.ERP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经济,2003(10).

第2篇

关键词:南车奇宏散热技术有限公司 企业信息化 ERP TOC

一、南车奇宏散热公司企业信息化管理现状

株洲南车奇宏散热技术有限公司前身为时代散热公司,始建于1970年7月,1993年隶属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更名为株洲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时代电工厂。2011年与台湾奇鋐公司合资,由南车集团控股的合资公司,现主要从事各类功率器件散热器,包括轨道车辆变流器用铜散热器、热管散热器、水冷散热器、嵌片散热器、型材散热器等;制动电阻装置、吸收电阻装置;各类中小型特种电抗器、干式变压器及母排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自从南车奇宏散热公司实施信息化管理以来,改变了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在此之前的情况是:从领料,生产,质检等均为传统的手工操作,纸质的单据满天飞。2006年,公司开始实施信息化管理,使用金蝶公司ERP软件--金蝶K3系统,很好的解决了数据的准确性及原始数据的保存困难等历史问题,加强了各部门的沟通,使得公司的管理层和决策层人员及时的得到准确有效的信息。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基层员工素质还达不到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许多基层员工连基本的电脑操作都存在水平欠缺的问题;技术部门的信息输出,与生产部门的接收理解还存在障碍,有些技术设计,在生产部门的生产过程中无法进行。

二、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前后各指标对比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南车奇宏散热公司的信息化管理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首先,信息化管理系统本身来说推行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虽然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而且在很多部门也已经开展,但是并没有得到全面实施,而且在很多部门也只是较浅层次的推行,只是简单的进行相关的数据输入,并没有将信息化管理融入到流程管理中。

其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效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就连最基本的信息化数据的准确性都还没有得到百分之百的保证,更不用提后续的信息化管理中的深层次数据分析。

第三,公司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强,尽管公司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推行信息化管理,但是公司的员工有很多仍然没有在本质上接受,仍然还是按照自己之前的一套工作方法进行工作,根本上来说仍然是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够。

第四,公司基层员工的信息化素质低下,在公司内部,想要很好的进行信息化管理,首先必须需要员工具备最基本的信息化素质,但是在南车奇宏散热公司,很多基层的员工甚至连最基本的电脑操作都不会,这必然会影响公司整体的信息化管理进程和水平。

第五,信息化管理没有内外管理结合,进行信息化管理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公司本身的特点,同时也需要结合公司所处的外部环境,南车奇宏散热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推行的过程中虽然也结合了一部分公司自身的特点,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将信息化管理融入到企业内部,也没有从本质上结合外部存在的各种环境,使得其信息化管理水平没能得到高水平的发挥。

三、南车奇宏散热公司信息化管理TOC优化研究

(一)流程改造

一些问题还是存在于公司现有的流程,包括管理流程、生产流程和业务流程,所以本文调整公司的生产业务流程,以使每个部门是有联系的、有较多的沟通,而不是独立的,用电子公文流转和手工签字相结合的方式代替纸质文件流转

(二)系统优化

根据南车奇宏散热公司的实际需要,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CMS)、报价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PLM)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这四套应用系统将用于公司的信息化管理。

内容管理系统的实施,可以在内同管理的平台上,实现内容存储的集中化建设以及文档管理系统以满足生产运营和产品开发的需要,从而使公司的生产运营得到满足。在业务方面,公司现有的设计文件、技术文件、生产文件、管理档案等都将有效地覆盖,并基于迁移系统的历史数据,将文件的分类体系和管理流程进行优化,文档管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技术方面,在企业级的流程管理平台和内容管理平台上,资源共享将实现,公司的各类文档都能够快速地查询到,方便员工的交流与沟通。

(三)系统的实施

公司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遇到不少的问题和瓶颈,系统的实施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决:

1.部门之间传真、电话费用过高

因为每个部门安装了互联网,故信息化管理系统中引进VOLP6电话[1]。VOLP语音网关的增加统一起网络电话、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个人电话,统一采用内部分机号码,故不同的部门之间拨打电话的费用就基本为零。

2.流动的销售人员,导致丢失客户资源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新发掘的客户详细信息、拜访客户的记录等都将登记在系统中,这方面的信息和统计报表都可以在系统中直接看到。

3.生产过程的管理和监控混乱

引入RFID技术、REID标签和读写设备,这个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可以有效地、实时地将生产过程中生产和物流信息反映出来。管理人员、生产部门、质检部门、客户和售后服务人员能够随时通过系统了解生产的情况,调整作业计、解决生产中产生的问题、均衡生产。

4.报价管理的繁琐性

报价管理系统会基于客户的不同配置要求,灵活的组织配置功能报价,快速对同一系统内不同配置产品的报价将实现。报价管理系统将成本项目通过表格和饼形图的形式在一个图表中展现出来,使人们清楚地看到成本的构成。

总的来说,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研究与优化是一个需要不断变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企业经营项目的区别,其信息化管理体系也会形成动态的变化。株洲南车奇宏散热技术有限公司信息化管理TOC绩效考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才能逐步走向成熟,这一点对于应用科学的企业管理力量进行企业信息化管理TOC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释:

[1]VOLP:指Voice Internet Protocal,即压缩和封包模拟的声音讯号,其在IP网络的环境中以数据包的形式传输语音信号,也可以称之为IP电话、互联网电话或者网络电话。

参考文献:

[1]龚玮.我国ERP实施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2]徐科杰.浅谈段国企业信息化[J].集团经济研究.2007.

[3]蒋志青.企业业务流程设计与管理(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杜,2004.

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财务管理;思路

一、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及其必要性

信息化步骤的公司财务管理我们通常将其称为财务的信息化,它所指的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具备会计电算化的专业人才利用计算机及财务软件对公司财务数据所进行的一些加工整理和综合分析等工作,并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信息支持的工作过程。财务信息化管理实现会计资料、报表的核算外还有以财务管理手段所生成的相关财务分析指标等财务信息的处理工作,它是对公司财务活动的一个全面、整体的处理过程。

信息化步骤下的公司财务管理实现的主体要有具备专业技术的会计人员,而起管理活动的主要工具则是计算机硬件及其软件资源,而该种管理活动的实现还需要有互联网的支持,其最为核心的则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当上述几个方面相互协调,统一配合时,也便完成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科技和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一种必然需求。在信息化步骤下的财务管理能够通过财务信息系统直接生成所需的各种财务报表,并且能够实现财务数据的更改和筛选等工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此外,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便于相关财务信息的查询和统计,也有利于企业管理里中各个环节的协调统一,实现了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效益。

二、信息化步骤的财务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使得两者得以有益结合,极大的提高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但是,我们在看到企业财务管理进步的同时也看到了当前信息化步骤下企业的财务管理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就我国企业的财务信息化管理而言,面临着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一个是认识上的不足一个是能力上的不足。从认识的层面上讲,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或者说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步骤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而这直接导致的是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足,有些企业没有建立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有些则仅建立了雏形,无法真正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从人才自身的角度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其能力无法满足当前信息化步骤的要求。企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企业中真正具备信息化体系建设的人才数量较少,有些专业人才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信息化实现的速度。

2.信息化步骤下的企业管理存在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信息化的发展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完善提供了诸多便利条件,但是在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下,该种管理理想效果的实现还有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企业信息化建设硬件设施的不健全,使其无法满足信息化管理的需求,而财务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水平以及软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从信息资源本身而言,当前背景下,企业各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度相对较低,在财务管理中要先将各种数据予以集中再进行相关的整理和加工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加之财务软件开发技术的限制,使其使用中存在能够普遍适用及其使用的安全性问题,这些不仅仅关系到财务管理的效率还会影响其安全性。

三、信息化背景下公司财务管理实现的路径

为实现信息化步骤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我们便要在当前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的效率。

1.企业相关管理人员应对财务管理信息化有正确的认识。财务信息化的实现,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意识做指导,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建立或者完善相关的财务信息化硬件和软件设备,将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和工作去完成。当管理者具备财务信息化的意识时,便会注重相关系统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也便为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注重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技术运用的直接人员,是管理实现的重要力量,在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的过程中,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积极引进具备专业技术的财务管理人员,同时,完善企业内部员工培训机制,提高现有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此外,企业还应该及时更新相关专业设备,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硬件的支持。

3.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安全体系建设。安全性是企业财务管理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信息化步骤下,信息的使用者被扩大,安全性成为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企业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从组织机构的设置到具体工作人员的管理等建立相对完善的监督机制,以保证信息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周学兵:刍议交通行业财务管理信息化规划[J].投资与合作,2013(1).

第4篇

会计管理信息化是近年来新发展的管理理念,它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将所需的所有有用的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其进行删选、加工、处理,以便于为企业在战略制定、市场分析、内部控制等经济活动中提供全面的信息。建设好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手段,对企业所有的财务会计活动提供的数据资料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以及信息分析,同时根据设定的指标,得出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整让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信息满足现代化企业决策、发展的要求,以便为企业的未来发展筹划。

二、供电公司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是实施管理会计的有力保障

如今供电公司实施了管理会计的方法,如全面预算管理、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等都进入了应用阶段,但财务人员并无将诸多方法理解并实践,导致管理会计实施的效果不佳。建设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就可能将各种方法融汇到软件中,真正方便了财务人员实践盈利能力分析、投资分析等,助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防止财务风险

采用高效集成化的管理信息化技术能预先判断风险,并对风险进行预警,以有效防止财务风险。当前企业财务数据日益庞大,财务人员需借助信息化方法,并在系统里设置一定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通过对数据的加工,从中发现出对财务风险,以达到对财务风险的管控的目的。

三、当前供电企业实施管理会计的现状

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引体系尚未健全,供电企业是一种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尽管已具备了会计软件、硬件的条件,但就目前从供电企业的情况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偏差

部分供电企业在建设管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没有根据自身情况借鉴其他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模式,使用的应用软件系统难以满足企业的财务状况需要,致使无法满足管理会计信息的决策需要,导致实务处理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同时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程度与企业管理水平成正比,当企业制定决策时目光相对短浅,即忽视了利用管理会计规划、决策与评价能力来站在战略层面上关注长期目标,难以得到其应有的效果。

(二)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软件有待及时更新

当前企业已转变经济活动的事后记录和反映转变为事前的预算及风险控制,但当前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系统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其是企业内部未建立计信息化高效的传递及共享模块,致使形成“信息孤岛”。例如,各个部门未能把相会计信息及时传递给会计部门,会计部门披露的信息不完整,信息的及时性较差,延迟了信息在内部的传递速率,特别是管理层次较多的企业更加不利。

(三)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防范风险工作需加强

管理会计信息化需要技术与网络的支持,因此保障网络安全性是实施信息化系统的前提。个别供电企业忽略了会计信息的系统的维护,未能及时更新软件系统且未对操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行为加以监控,一系列的基础工作准备不到位,致使在系统风险上的漏洞未能填补,这将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外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存在潜在的威胁。

(四)实施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复合人才较稀缺

管理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管理活动总融入了信息化技术,它是计算机、管理学、会计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综合应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需要具备一定计算机技能和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来对海量的财务信息进行处理,当前供电企业的绝大多数会计人员的会计技能不容置疑,能够较好的处理日常的会计核算等工作。但难以胜任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操作,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对复杂数据的分析、处理及决策,严重阻碍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四、供电企业提升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措施

(一)提高企业管理层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供电企业尽管与时俱进得推广管理会计信息化,但进展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高层及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程度不够。大多人仍认为管理会计就是根据财务指标分析企业的成本费用及预算计划等内容,没有全面认识其功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规划日趋超前,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否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会计的实施。当前的经济社会是一个“信息云”的社会,信息是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进行竞争的重要因素,所以企业以一定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因此,企业的管理层、基层财务人员应该及时改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才能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企业内部的顺利执行、推广。

(二)构建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的内部环境

企业应当从各个方面来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以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顺利实施,例如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企业人才培养、保证资金薪酬、强化内部文化等几方面改善企业的内部环境。第一,企业高层应确定一种争先学习知识的企业文化,通过邀请专家开展学习、交流讲座等方式使高层领导到普通员工都能够清醒认识到信息化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促使企业员工积极接受管理会计信息化;第二,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体系和薪酬福利,使员工切实感受到学习带来的益处,便于为企业的管理会计储备人才,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长久发展。

(三)建立健全供电企业内部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

管理的会计主要是从美国引入的管理方法,其基本的思路和管理模式都源自于美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较晚,跟美国显然存在着显著地差异,现有的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的企业,我们不应该全盘接受。我国供电企业在学习和建立管理会计体系时应该在借鉴美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同时,充分的考虑我国的宏观环境以及我国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在建立管理会计体系时应该充分考虑体系建设的有用性,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会计考评指标体系,从而在制度上存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落实。

(四)提升供电企业对管理会计建设的资金投入量

供电企业先前的管理会计体系的资料比较少,并且管理会计的分析工具也非常落后,使得管理会计的诸多职能难以在企业充分实施,管理会计中的会计核算数据被大量闲置。因此,企业应提升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资金量,通过购买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及软件,引进最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使企业在硬件上保证管理会计的实施应用。然后将企业的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的电算化相贯通,借此提高企业管理会计的现代化水平和加强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发展。

(五)加强供电企业对管理会计软件的持续创新力

在供电企业的管理会计日常实际工作中,通过采用管理会计电算化,能最大程度上降低财务、会计的失误数量,保证企业财会信息的准确性,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也节省了繁杂的工作量。但企业应加强对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会计的软件创新,与软件供应商制定一软件定期更新的协议,将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软件供应商反映,督促软件供应商积极更新会计电算化软件,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六)强化供电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管理会计是电力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实施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基础和业务水平。随着会计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综合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高层要不断开展教育培训来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同时,还要重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使管理会计人员自觉遵守管理会计法规,坚持自身的工作原则和操守。

五、结论

第5篇

定期出具半月报、月报,针对出现的问题形成问题分析报告和整改意见,通过建立动态联动机制形成业务分析与管理考核相挂钩的闭环管理。进一步扩大业务信息应用的评价范围,努力拓展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提升绩效,实现信息化与公司发展的深度融合,带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支撑公司全面深化“两个转变”。

2业务信息系统的指标体系及指标分析

2.1概述根据国家电网月度业务信息系统使用情况通报,业务系统的权重按照ERP权重占34%,营销业务应用权重占20%,安全生产权重占20%,协同办公权重占12%,综合管理权重占14%,进行综合计算。

2.2ERP现状分析

2.2.1ERP指标包括日集成凭证比率、日发票校准率、从套装软件到财务管控集成成功率、从财务管控到套装软件集成成功率、采购订单完成率、采购申请完成率、收发货凭证录入及时性。

2.2.2从ERP应用情况上分析,主要失分点体现在采购订单完成率、采购申请完成率、收发货凭证录入及时性这四个指标上。

2.3营销系统现状分析。目前公司营销系统的失分点体现在工单核查一级错误即工单信息完整率、工单信息完整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工单信息完整率该指标含有人为操作错误和归档工单数据完整性。主要体现在归档工单数据完整性上,工单用户数据完整性不高。

2.3.2工单信息完整率主要问题是错误数据整改不及时。

2.4安全生产现状分析。安全生产包括生产管理和安全监督两个部分。生产管理权重占60%,安全监督权重占40%。安全监督包括安监系统和应急管理。其中,安全监督月人均安监业务量占33.3%,安全监督登录率占33.3%,应急管理登录率占33..3%。其中生产管理系统指标包括设备管理、缺陷管理、运行管理、检修管理、状态检修、两票管理、报表管理共七大模块。目前主要失分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4.1设备管理主要失分点在设备台账的及时率及完整率。

2.4.2缺陷管理主要失分点在缺陷管理的缺陷与任务单关联率、缺陷原因填写其他或原因方面。

2.4.3运行管理失分点主要是各单位未按巡视周期填写巡视记

2.4.4检修管理主要失分点体现在停电工作任务单与工作计划未关联,修试记录与工作任务单未关联上。

2.4.5两票指标主要失分点在工作未及时归档。为了规范工作票归档问题,运维检修部下发了《关于明确生产管理系统PMS工作票的创建及归档的通知》,明确了设备运行管理单位与检修单位、外部施工部队与设备运行管理单位的职责。

2.4.6报表管理公司主要失分点在输、配电报表未及时报送。

2.5安检系统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常规督查次数、专项督查次数、员工特种作业证复审及时率、投稿及采用率”4个模块的应用率不高,造成排名较低。

2.6综合管理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公司财务管控、市场交易、企业门户、信息化业务管理(IRS)登陆率有待于提高。综合管理系统的管理制度有待于完善。

3业务信息系统的管理目标及范围

以“抓基层、抓质量、抓常态”为发展目标,持续推进和深化信息系统应用,努力拓展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推进深化应用常态化,实现信息化与公司发展的深度融合。

3.1协助项目责任单位针对信息系统应用率监测、业务梳理的过程中找出存在的薄弱点,进行专题研究分析,制定整改措施方案,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3.2全面梳理、更新信息系统的操作手册,确保系统操作和实际业务操作相吻合;总结常见“误操作”典型问题,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专题指导手册,及时规避实际业务常见问题。督促项目责任单位加大培训力度,具体采取现场、远程电话指导、录屏等多种方式,对实际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3.3开展各业务系统设备及业务数据规范性、数据质量检查及治理工作。加强县级供电单位的基层应用系统的规范使用。

3.4加强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工作流程管理和流速控制,将管理流程固化,形成闭环管理、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地州单位管理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规范业务流程,通过针对关键环节提供必要的业务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等措施。

3.5针对公司业务信息使用情况,公司将完善系列标准及制度,加强了对业务信息系统的深化应用,建立了考评机制,提升公司总体排名。按照业务信息系统的具体标准及规定,组织各业务管理系统培训,制定考核管理办法,落实考核责任。

4切实落实业务信息深化应用责任制

按照信息系统深化应用管理考核办法,落实深化应用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全面、完整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相关制度规范,明确各层次业务、数据处理与管理人员的职责、工作时限和质量等要求,编写管理办法、成立深化应用领导组,落实信息系统深化应用责任,形成闭环的沟通协调机制。创造业务部门主导、信息部门配合,全员参与、齐抓共管持续推进深化应用的氛围,在公司全面深化应用基础上,推广地市县深化应用,确保到县、到所、到站、到人,充分调动一线员工积极性,鼓励参与系统建设与创新实践,充分挖掘应用潜力。

5完善业务信息深化应用通报机制

继续深化完善信息系统应用月报通报制度,持续优化业务指标,实现与业务发展紧密融合,进一步推动公司业务深化应用。将进一步细化县级供电公司应用评价指标,逐步将县级供电公司业务系统应用情况纳入评价。

6业务信息深化应用的具体措施

6.1ERP业务深化应用具体措施

6.1.1督促各部门(单位)及时清理三个月内创建的错误、废弃采购申请。对于未完成的采购申请,并及时清理。对有用的采购订单安排专人统一进行“手工关闭”。

6.1.2物资供应公司收到货物后,应及时进行ERP系统收发货操作。.督促各单位对完成的采购订单,在标识“交货已完成”打钩。

6.1.3物资供应部门应关注收发货的凭证录入及时性,避免事后补单。凭证在ERP中完成后,杜绝冲销物资收发货凭证。收发货凭证在ERP系统录入工作,物资供应公司应在下班前完成。做到凭证日期与系统电脑输入日期不超过12个小时,避免影响收发货及时性指标。

7生产管理系统深化应用具体措施

7.1所有新设备在投产送电前,其台账要提前在PMS中创建,并按照规范要求,准确录入设备的基本参数信息。并要求变电设备台账必须在投运后5日内、输电和配电设备台账必须在投运后10日内完善全部评价字段并。

7.2在录入台账时,台账必填字段不能为空或不完整,基层单位领导认真把关,认真执行审批手续。明确规定消缺安排人要根据缺陷是否停电,决定是直接下发工单还是安排纳入周计划、月计划。消缺结果登记人,即缺陷最后一步环节人员,必须完整准确的填写缺陷技术原因和责任原因(不能为“其他”或“原因不明”)和相关必填字段。

7.3按巡视周期填写巡视记录、变电运行记事、故障记录等。按正确的流程进行停电工作任务单与工作计划的关联,修试记录与工作任务单的关联。明确设备运行管理单位与检修单位、外部施工队与设备运行管理单位的职责。

8营销管理深化的具体措施

8.1高度重视稽查系统业务工单,安排专人进行此项工作,对每月公司下发的稽查工单及时按质保量的完成异常整改措施,并归档工单,使工单完成率达到100%。

8.2稽查业务人员在稽查系统内定期抽取数据,严格监控工单流程,杜绝工单超期现象的发生。

8.3加大营销系统深化应用工作考核力度,营销部每周对各单位系统应用指标进行抽查,并进行反馈,要求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整改,对没有按时完成数据整改的单位,进行追究问责。

9安监系统深化的具体措施

9.1认真组织各单位对16个模块的使用进行培训。

9.2安排专人对16个模块的使用情况进行核查,督促整改,对于不认真执行安监系统16个模块的单位进行追究问责。

10综合管理深化的具体措施

10.1加强对员工对综合业务登录的管理,从思想上认识到此项工作的意义。

10.2业务信息管理部门组织对相关模块的培训。

11结束语和展望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 管理制度 公司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信息化的制度建设,不仅有助于企业可以更统一有序的进行正常的工作,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在烟草行业,信息化的建设有助于企业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培育大的品牌等要求,而且还可以更好的推进烟草行业的数据信息传输,使相应的资源整合起来,提高整个烟草公司管理上的规范性,提高公司的产品质量和市场服务水平,从各个方面促进烟草公司的发展。

一、信息化对烟草公司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

就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集成的数字化阶段。在我国的烟草公司中,实行的大都是统一领导、垂直管理和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这种统一的管理体制需要在公司内部可以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公司的管理更为方便快捷和准确。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通过信息化的技术将企业的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实现企业科学高效管理的基础,无论是公司业务管理标准化流程,还是企业的信息资源标准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信息化的企业管理,使烟草公司的管理工作在科学性和流程性方面更为科学和高效,对于烟草公司的发展而言,虽然烟草公司企业比较多,并且产品也相对单一化,但烟草公司的这个特点使其在采用统一化和标准化的管理中可以更为方便和快捷。

二、信息化过程中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注意事项

信息化建设我国的烟草公司,建设数字烟草,不仅需要转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来实现市场的需求和自身效益的提高,而且还需要将信息化融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无论生产、经营、财务等部门,都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

(一)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全面量化的制度管理体系

目前,在烟草工作的制度化管理中,存在着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很多公司在制度的制定上,侧重于硬件和网络等方面的管理,而很多管理制度体系,大都是从以往的管理经验总结过程中制定的,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很多都流于形式,在约束力方面的功能显得极为不足。同时,由于由于企业信息化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信息化的制度在执行中几乎被忽视掉,对于违反管理制度的人员和行为并没有直接的约束和修正,从而导致相关制度逐渐丧失了约束和规范的功能,制约着烟草公司的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所以,在烟草公司的管理制度建设中,需要借助于信息化的技术作用,将信息化融入到企业工作的方方面面,全面落实相关的管理体系,诸如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内容,用全面而且量化的管理体系固定下来,使企业的管理从定性转变为定量,时时处处的进行有效的转变,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相应的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整个烟草公司都实现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的发展。

(二)规范管理制度信息化的工作流程

在烟草公司,信息化的管理制度需要优化现有的工作流程。在公司的管理上,从企业的发展为目标,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制度上来作为公司发展目标的基础,在信息化的制度创新中,应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工作流程,保证创新机制的有效运转。在烟草公司的工作流程优化过程中,通过各个部门基本职能的确定,对员工进行人事和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分配,使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最优的工作流程来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三)加强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第7篇

关键词:费用管理 费用管理信息化 费用预算 费用开支

本文以主营生活用纸、卫生用品的大型商贸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各行政省区设置了商贸分公司、经营部或办事处(以下简称部办),其销售类型主要有:普通业务销售、工厂直运销售、赠品销售、折价销售等,客户按渠道性质划分为:传统渠道、现代通路、零售渠道和特殊渠道等。不同的销售类型、销售渠道对应不同的业务流程,加上业务单据量巨大、费用项目繁多,尤其是商场费用、销售服务费、物流费用、促销费用占比较大,并且各销售公司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营私舞弊、虚假报销的行为屡禁不止,强化费用开支的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一、费用管理的现状

(一)传统方式下费用计划编制难以做到准确。传统管理方式下,费用计划编制主要依据单位财务人员对历史数据的归纳与预测,缺乏销售市场的现场管理人员的主动参与,费用计划偏离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每一年度的费用计划编制难以准确地核算到销售单品、品牌、销售渠道和管理主体,费用计划编制相对粗放。

(二)费用核算不够及时,且无信息集成。日常的费用开支,偏向于以核算为主导,费用开支与事后核销都是手工操作,缺乏系统的信息化技术管控。而且很多费用开支的受益期限跨度比较长,有的费用开支受益期限达到半年、一年甚至超过一年,分销商较多,财务核算工作量太大,少计、多计、错计的现象难以及时发现。以公司的促销费用开支为例,促销活动跨期的情况下,费用的支付期与受益期所属期间往往不一致,费用开支如果未做到按权责发生制入账,则会导致利润核算失真。各个部办所辖客户数众多,费用开支单据量大,费用入账不及时,后续费用核销管理混乱;并且在无信息化技术支撑,未实现数据集成的情况下,各部办财务负责人无法及时查询各项费用的发生情况及核销情况,不利于进行费用数据的统计分析。

(三)费用超支情况无法及时预警。传统方式仅借助于手工核算或OFFICE办公软件核算,费用数据庞大,无法对费用的超支情况进行预警控制,从而未能有效地进行费用控制,实现利润目标。

(四)费用超计划管理过于依赖人为因素。费用计划编制粗放,未能按月进行费用的管控,对于超计划的费用的追加、调整,未经过严格的审批,而是由各部办的财务经理审批,无法进行有效的费用预算的控制。

因此,如何“把开支用在刀刃上”,必须通过信息化技术系统的支撑,提供预算编制、审批、事后的报表分析等,加强费用的事前预算、审批、事后的跟踪反馈。

二、费用管理信息化基本流程

费用的整体管控是从费用预算开始的,从年度费用预算出发,根据每年总公司与业务部门达成的毛利预算和利润预算的指标数据,倒轧出本部办的费用预算总额;再据此将年度预算额分解制定为月度费用预算额;公司各项业务费用开支前,各项费用的发生均要经过审核审批才能入账,其开支过程中的各项原始单据、审批报告等作为报销审核的入账依据。最后责任会计对费用的预提和报销进行分析、跟踪反馈,从而形成完整的费用管理信息化流程,如图1所示。

(一)费用预算与费用计划管理。各经营部必须成立由财务人员参与的预算与计划编制小组,由各分公司、经营部行政负责人作为第一负责人,明确小组成员的内部工作分工,做好预算工作的安排与落实。并指定专人负责上下部门的沟通、指导、跟进预算编制执行工作。

1.年度费用预算。费用预算从年度预算编制开始(一般每年的10月起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由经营部财务负责人根据总公司已确认的经营预算数据,在信息化费用管理系统中填制各部办《年度费用预算单》(表1)。一个部办只能编制一张,年度费用预算单签批后,据此才允许编制各个月份的月度费用预算单。

2.年度费用预算追加。各级预算编制责任部门的费用项目预算编制应尽量符合经营实际需要,年度费用预算总额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允许增加,客观情况下确实需要增加年度费用总额开支的,必须由部办负责人提出申请,列明各费用项目需增加额外支出的原因,逐级上报各级领导审批。

3.年度费用预算调整。由于年度费用预算与实际执行会存在一定的预估偏差,可能会导致有的费用科目会超出年度预算所允许的最大值,而有的费用科目又会产生费用节余,为此从客观实际出发,在合理评估的基础上确实有必要对不同费用科目间预算数进行适当调整的,在年度费用预算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年度费用科目预算调整必须报公司领导审批。

4.月度费用预算。月度费用预算一般依据年度费用预算编制,由各部办主办会计编制,经部办负责人审核,分公司财务经理审核,上报分公司总经理审批。由于考虑到市场行情的变化,或者当月实际报销金额超过预算金额时,可以进行月度费用预算的追加或调整。调整的预算金额冲减或追加到次月的费用预算金额中。月度追加预算一般要求分公司总经理审批。

月度费用预算编制与年度费用预算编制要求一致,即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按二级科目预算,分部门、分品牌进行辅助核算。但是对于销售费用中的职工薪酬费用、通讯费、差旅费中个人性质的费用,以及营业税金及附加、财务费用可以允许超预算申请与开支,不做限制申请与限制要求。其他类费用预算后则不允许超预算申请或报支,只能采取追加预算的形式。

(二)费用开支申请与报销管理。各商贸公司的费用开支应本着厉行节约、科学支出的原则,依据费用预算的管理要求,在符合本公司财务收支审核审批制度的前提下,提出费用开支申请及履行费用报销手续。

1.费用开支申请要求。对于各项费用开支,都应当事前做出开支申请,原则上费用申请报告的内容应明确费用受益期间及费用报销截止时间,并经审批同意。批复报告须同时抄送一份给所在单位财务部门备档。按总公司审核审批制度要求,凡是由总公司财务负责人签署复核意见的费用申请报告,还必须对部办费用计划与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考虑所报销的费用项目是否超出本月费用预算金额,再签署建议或意见。若超出费用预算的申请支出,在合理估计的情况下,应追加月度费用预算或追加年度费用预算,但必须由相应领导审批。

2.费用开支申请管理。

(1)经办人员申请属本部办发生的费用,根据费用有效批复报告,由助理会计登录信息化系统的“费用管理”模块,根据费用申请报告填写《费用申请单》,审核通过入账为当期费用和预提费用,即借记“销售费用――××费用”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费用”科目。

(2)由往来会计将系统生成的费用申请单的单号写在申请报告的右上角备查,并登记费用台账(EXCEL表格),做好费用申请、预提、报销、兑现情况全程跟踪。

(3)费用申请单报销结束,执行完毕或不予以执行、不再报销处理的必须予以关单处理,冲减原预提费用,以释放剩余未报销费用的费用已执行数。

(4)费用申请单申请数与当前期间已执行数之和超过月度费用计划金额的,则单据审核不予通过。

3.费用报销管理。

(1)财务负责人在履行费用报销审核时,除对原始票据规范性、内容真实性、手续的完整性等进行审核外,必须考虑所报销的费用项目是否超出月度费用计划金额,以免造成在系统中无法完成付款报销流程。

(2)费用报销单的报支金额大于费用申请单申请金额或者是单据报销日期超过了费用申请单报销结束日期的,则费用报销单审核不予通过,需按管理办法走审批流程。

(3)费用报销时,要凭活动总结核销。以经销商的赠品促销费用为例,往来会计需关注促销时间段内,经销商是否从公司进货,并在促销时间段内,经销商是否将促销品发给了终端客户,故审核时需附申请报告、经销商从公司进货的验收回单、经销商给客营终端客户送货的验收回单、电脑收银小票、赠品流向表(客户签字)、活动照片、促销总结等。

(4)出纳人员履行报销付款支付时,必须及时将费用报销单录入系统,生成记账凭证,借记“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费用”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科目。

(5)费用报销结束后,必须对费用申请单进行关单处理。对于已批复的费用申请报告,因市场环境等原因导致不再予以执行的,业务经办人或部办负责人应知会所在单位财务人员进行关单,释放未报销的费用执行数,否则将导致费用执行数虚增,影响后续的费用开支管理。并进行账务处理,借记“销售费用――××费用”科目(红字),贷记“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费用”科目(红字)。

(6)报销结束日期调整。因客观条件的改变或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费用报销滞后超过截止报销时间的,必须由客户经理或部办负责人提出申请,经财务负责人复核,部办负责人审核,上报分公司总经理审批。经审批同意后,由部办财务负责人在信息化费用管理系统中填制与审核《报销结束期调整单》,上报分公司财务经理审批。

(三)费用管理报表的编制与分析。在执行费用管理信息化流程后,财务人员除了编制基本财务报表外,还要按销售主体、分品牌、分渠道进行费用明细数据的计算与分析,对费用异常的项目,结合历史数据、区域市场、特殊客户投入等情况进行分析,满足费用管控的需要,同时为利润分析提供依据。常用的报表是预提费用表(表2)、月度费用明细表(按管理主体汇总,表3)、月度费用明细表(按品牌汇总,表4)、费用报销到期预警表(表5)等。

1.预提费用明细表。该表用来分析本期各部办已预提未报销的费用金额,并提请业务员进行跟踪,看是否属于不再执行或将要执行的。对于不再执行的,应进行关单处理,释放费用,以更为真实地反映当期的利润情况;对于将要执行的,要提醒其报销截止日,严格报销审批流程。

2.费用明细表。该表用来统计当月各部办、各品类、各项费用的发生情况,用以分析各费用发生额与预算数的差异、各月同一费用项目数据的差异、与上年同期相比费用的增减情况,从而为下月预算计划的调整提供信息。

3.费用报销到期预警表。该表主要是查询截至指定时间点,报销期已到、而尚未报销的费用数据。一般按销售主体进行查询。正常情况下,每个科目的未报销金额都应与预提费用明细表的科目余额一致;若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必须查找原因,解决后,方能结账。

三、费用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效果

(一)费用管理更严格。费用预算的执行由原先的人工管理提升为系统强制管理,由事后控制提升至事前管理。通过费用管理系统的数据维护,各项费用发生的编制流程、审核过程和账务处理进一步规范化。各项费用支出均需经过审批,整个流程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固化了工作流程。费用由总公司统一控制,分公司、各部办的不透明因素在减少,费用超支在减少;各种费用发生与报销数据唾手可得,利于财务分析。

(二)费用信息获取更及时。通过信息化平台,各责任人可随时查看费用的发生情况,联查相关的发货单、销售订单、赠品补货单;总公司负责人可随时查看各部办的费用预算执行情况,提升费用开支管理的执行力度;结合OA系统的应用,各负责人可随时进行费用开支的审核,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财务核算转变为财务管理。费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使得财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花费在事前的预算计划编制、事中的费用发生审核,强化费用开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规范了业务经办人员的操作流程。例如,各销售公司在提出促销费用申请后,在执行过程中,要对促销形式、促销幅度、促销频次进行控制,在促销活动完毕7天内,必须对促销活动进行总结,撰写总结报告,将实际的促销效果与原申请报告进行对比分析(包括销售完成偏差、费用率偏差等方面的分析)。

(四)费用报表分析更细化。通过费用的投入产出比分析,可以充分发挥费用推动销售的杠杆作用。例如,某部办某月的销售毛利率为23%,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的-6%,销售利润率为29%。通过费用报表分析,得知该部办当月促销费、销售推广服务支持费、商场费用冲销数额巨大,一是当月费用报销单多、报销金额比原申请金额少;二是报销期截止的费用申请单多,释放了大额的、未报销的费用执行数。

借助财务报表和费用报表,可以分析各管理主体、各品牌的各项费用发生情况,统计出哪个管理主体、哪一品牌、哪项单品、哪项费用占比较大,从而分析每个月销售毛利率升降、销售利润率升降的原因等,为每个月撰写财务分析报告提供数据支持。

四、结语

信息化和企业管理是一个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过程。费用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费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流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编制费用报表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支撑,达到了事前控制、事中监督和事后考核分析的管理目标。今后还应加强费用预算的调整及预算总额的追加控制,使预算更为科学,缩小实际与预算执行情况的偏差;审批后,要注重销售区域费用支出的评估与跟踪,确保经营过程的效益。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信托;信托风险管理;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1 引言

随着信托业第五次清理整顿的结束,从2002年开始,国内信托公司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信托本业。在我国信托与银行、保险、证券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的四大支柱。信托公司作为我国目前唯一能够跨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投资领域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具有鲜明的优势。中国信托行业经历了高速发展,管理资产从2007年到2012年间翻了七倍,截止2013年3季度末超过10万亿人民币。中国信托业资产规模已超过保险业资产总额,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大金融部门。但高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目前行业收入中约有88%存在不确定性,长期看来不可持续,现有业务中蕴含4类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性风险。

2 信托公司风险识别

在规模大增背后,信托业风险在不断累积。以受托融资、投资管理和咨询顾问为核心的基本业务经营模式,必然使信托公司面临的风险具有自身的特征。信托公司主要的风险如下文: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对信托公司而言,主要是指信托财产运用的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信托公司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近年的房地产和矿产信托激增的同时,房地产信托和矿产信托出的兑付风险提升。当前信托公司已经发生过的兑付危机如编造融资项目、伪造项目材料、公司公章,骗取信托贷款;融资人负有高额债务、挪用信托贷款还账、无力兑付信托计划;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台高筑、涉嫌违规注资担保、财政吃紧等情况。

市场风险。即由于信托公司信托财产或固有财产在金融市场上从事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交易时,因金融产品、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价格发生意外变动,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可细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投资风险。泡沫化的市场行情、掩盖了信托风险,近期最为突出的就是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房地产市场,现在的鄂尔多斯楼市崩盘、豪车贱卖,早已不是那个批量造福、大兴土木的盛况。现如今,只有空空如也的大楼、空荡荡的街道和乌漆抹黑的街景,鄂尔多斯也被称为“鬼城”。这里是信托公司的噩梦。

流动性风险。即信托公司所掌握的现金、以合理价格变现资产所获得的资金、或以合理成本所筹集的资金不足以满足即时支付的需要,从而导致信誉下降或违约,或导致财务损失。目前信托公司主要将募集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到融资方,信托财产的流动性主要由融资方控制,信托公司不能对其流动性进行主动控制,结果造成流动性风险在当前的信托业务中普遍存在。

操作风险。按照操作风险的定义,它可以分为四类:人员因素、流程因素、系统因素、外部事件等引起的操作风险;目前信托公司专门成立相关部门来控制流程因素,主要制定业务流程、操作规程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而对其他类的操作风险关注不够,对于外部事件如同行业内其他公司不利信息、监管要求的变化,对于人员因素如骨干员工的流失、员工的失误、信托经理的道德风险等引起的操作风险,都应该引起信托公司的重视。

信托公司运营过程中还涉及到上述风险外的其他风险,本文不再赘述。

3 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体系

信托公司与银行、保险、证券等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对风险管理的要求更高。一方面信托公司可以直接跨越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与实业投资领域,美国信托专家斯科特曾说:“信托业的应用范围可以与人类的想象力相媲美!” 投资范围广即会面临多种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另一方面,信托公司业务创新性强,可参考的经验少。因此, 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信托公司尤为重要。

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遵从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一些金融风险是不可避免的,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不是完全消除风险,而在于:在信托公司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有关金融风险,并将其控制在可承受的风险水平内。

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其次是需要建立风险识别、风险度量及风险管理策略的风险控制流程。每个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构建, 不存在统一的管理模式。 从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风险管理的经验考虑, 一个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至少要满足几个方面的标准:

1.风险管理能涵盖公司运营过程中所有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需要有效地识别出各类风险, 并将其纳入管理范畴,才能尽量避免风险。

2.风险管理能够在公司层面上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整合。信托公司因业务范围广、业务创新性高,使信托业务产生多样化风险,所以需要在公司层面对对各类风险进行整合, 为了实现分散风险的策略。

3.风险管理过程要与公司经营过程有机的结合。具体来讲, 在项目初步意向开始就要对产品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贯穿整个产品运作的各个环节,如项目前期对交易对方的尽职调查、金融产品的合规性审查、法律事务审查、业务审查,项目中期的合同签署、抵质押保办理、资产运作,项目后期的贷后管理、保证金账户的监管、按合同约定收回本金收益、定期支付受益人收益及到期支付本金等等。

4.风险管理要与公司经营目标相一致。信托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需要风险管理保驾护航, 而公司的风险管理活动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只有信托公司风险偏好与公司目标相一致才能为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4 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当前我国的信托公司都建立了业务系统、财务系统,但是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还不完善。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可以帮助信托公司将风险管控关口前移,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建立起完善、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

信托公司需要进一步提高信息系统风险防控能力,近年来信托公司已逐步提出了风险管理信息化的想法,及有些信托公司也建立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从目前情况看信托风险控制系统远远滞后于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步伐。信托公司需建立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从以技术防范为主的、被动信息安全管理,转变为以预防控制为主的、主动的信息化风险管理。

对于信托公司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包含信托公司内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还要包含支持监管要求的信息化建设。对监管部门来讲要借助信息系统有效提升监管能力。可靠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和现场检查系统,能有效帮助监管部门及时监测和识别主要风险点,提高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减少仅仅依靠人工现场检查造成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助于提升监管能力,节约监管资源。要实现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作为信托公司需要保证监管要求的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信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框架包括三个部分:应用结构、数据结构、技术结构。应用结构为风险管理提供业务框架;数据结构提供应用结构所需的数据和接口,用于支持各最终用户的风险管理;技术结构提供风险管理运作的实际环境。

本文主要描述数据结构和应用结构设计思想。

1.数据结构设计思想

目前信托公司的系统包含了CRM系统、资管子系统、估值子系统、业务子系统、TA子系统、财务子系统等,且大多数信托公司各子系统均由不同供应商提供。而风险管理系统的数据需来源于信托公司的各生产系统,建议风险管理系统需建立在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即将各子系统数据实时传递到数据中心,风险管理系统从数据中心中调用所需数据。

2.应用结构设计思想

信托风险中包含了可量化与不可量化风险,对于可量化风险由信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执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将能够识别的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风险纳入系统中,不同的信托公司风险点不同,同一个信托公司风险点也会随着业务及管理要求不同而变化,故设计的原则是可以自定义规则。

信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含风险规则设置、监控管理、监控报告三大模块。

(1)风险规则设置

风险规则设置中需包含元数据设置、指标设置及风险级别设置。

元数据设置主要是提供风险管理系统中监控指标所需的基础数据源。元数据可以支持自定义配置,如对于系统内部数据,元数据可以取自于数据中心的对应字段;对于计算的某个参数值,元数据可以是个固定的数值;对于系统外部数据如交易对手财务数据,元数据可以支持模板导入。

指标设置主要是提供风险管理系统中的需要监控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点的判断规则及其对应的风险级别。指标设置为自定义设置方式。需支持自定义指标名称、指标描述、指标分类、指标规则及风险级别定义。指标分类是为后续可以按照不同类别分别出具监控报告设置,且存在一个指标即是内部风险控制的风险点,也是监管要求的风险点,故需要一个指标可以设置多个指标分类;指标规则是指计算公式或是判断规则,支持自定义公式和输入SQL语句等自定义方式;风险级别定义是定义风险点的风险等级的具体范围,为监控预警和后续出具风险报告提供准确的依据,且可以设置每个风险级别对应的分值,可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2)监控管理

对于可量化的风险有了实时的数据元,定义好的指标,系统提供自动任务可以定期的执行风险事件的检查,将发现的风险事件及时主动的发邮件或短信通知风险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可以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对于流程可控制的风险,采用技术控制严格执行控制风险点来降低风险;对于不可量化的风险可以设置相应的审批。系统可提供风险检查点提示,并在审批过程中进行操作风险的评分。

(3)监控报告

根据风险规则设置和监控管理,系统可以根据指标类别、时间范围自定义选择出具风险报告,也可以根据设置定期出具风险报告并系统主动发送给设置人员。对于周期性风险报告的模板可以自定义设置格式,对于临时性报告可以根据系统默认样式导出到本地调整格式。

只要各生产系统中有相应的数据源,根据指标设置和风险报告模板设置即可以出具相应的风险报告,诸如监管要求的净资本和风险资本报告、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的交易对手财务指标报告等等。

5 总结

本文主要是对信托公司构建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对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对信托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科罗赫等.风险管理[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第9篇

关键词:高校 档案信息管理 制度

高校作为知识汇集的殿堂,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氛,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包括引导性、教育性、创新性、规范性等各种特点。不断强化和谐校园的建设,深化大学的崇高理念,营造大学氛围,锻造大学品质,是高校在新时代条件下和新形势下必须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不断加强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发挥档案对学校发展的服务作用,对创建和谐校园具有非常长远的意义。

一、高校档案管理现状

1.并校后档案管理体系滞后,管理职责不清

高校档案网络建设应该与高校各项发展相匹配。近几年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合并办学形式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创新和契机。并校后,各种资源进行了重组整合,处室重新设置、职责重新划分、人员重新定岗、资源重新配置,档案工作部门的领导和档案员的归属岗位也发生不少变化,原有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程序随之瓦解,形成并校后老的档案管理体系被搁置抛弃,新的档案管理体系未衔接出台,使档案交接和转移出现真空。档案管理上出现集而不中、分而不散的尴尬局面。

2.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档案建设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综合档案管理为框架的模式,对档案收集、分类、存放和管理等都有具体的职能管理部门和管理制度。需要指出的是,这些管理职责和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专(兼)职档案人员的,因此,专(兼)职档案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决定了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称职的档案人员会主动积极收集整理资料、认真规范编制目录、严格按要求、按程序、按流程完成整套工作。反之,或是专业水平不高、或是责任心较差的专(兼)职档案人员则会出现资料收集不完整、整理中丢失遗漏严重、目录编制混淆不清、管理存放随心所欲等种种不正常现象。尤其严重的是在并校或部门调整搬迁过程中,有些文件资料被抛弃焚毁、有些档案被混杂在无用材料里当废纸卖掉、有些原本已存档的资料在移交过程中因责任心不强而丢失,这些都给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分析这些不该出现的失误和疏漏,一方面反映了有些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限、素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也存在部门领导管理方法有偏差,管理力度不到位,制约措施不得力,执行制度有空白。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反映出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档案队伍的稳定与建设未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

3.档案管理的实体分类不统一,需要研讨对策

由于合并的高校大多都是两个以上办学规模相当、学科类别相似的院校整合而成,这种貌似相近的合并却存在着很多不相似的管理差异。由于各高校建校历史不同、内部机构设立不同、管理模式不同,在档案管理方面也是各有千秋。

二、高校档案信息管理策略

1.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档案馆员的整体素质相当重要。培养馆员的良好学习精神,需要提倡馆内知识共享与相互讨论、学习,在馆与馆之间,不仅要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还要互相沟通勉励,这样才能促进档案馆的发展。主要就包括了政治、业务以及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人员的能力素质。

第一,档案的管理工作人员在上岗之前以及过程中务必要加强自身对思想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二、具有较高的管理方面的工作经验与思想素质,具备广阔与渊博的知识,能够多向周围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学习,对于某些错误与失败能够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三、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计算机以及英语知识的学习,保证今后的档案管理工作体系与结构更加完善,也才能够让档案馆的事业从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注重开发档案的运用价值

档案是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用来记录、保存人们的各种信息资源的一种有效工具[2],认真做好档案中信息转化工作,档案所涉及的内容较广泛、复杂,档案管理工作者只有按照单位或者部门的需要,将档案的内容进行规划、整理,能够在有效地时间内做好所保存信息的最大化搜寻与查找,让档案的内容能够更加直观、容易查找,才能够让档案更好的发挥自身的功效,突出其自身的价值,对于档案能够发挥的作用要加大挖掘的力度,让其自身的有效性凸显无疑。

3.加强档案馆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功能,这些都离不开档案资源的建设[3]。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对档案信息的需求逐步增加,查阅个人与他人档案资料也逐年上升。最大限度的发挥档案管理的作用是做好档案工作的最终目标,从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让其全面、迅速发展,更好的做好服务工作。目前,有部分档案馆资源较为缺乏,结构单一,信息不全等不足之处。因此,要加强档案馆的信息建设,优化档案馆的结构,收集详细的档案信息,从而满足人民的需求。还要建设网络数据库,采取资源共享的策略从而弥补资源配置的缺陷。

4.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管理稳步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档案的管理的内容、方式、信息也越来越多。传统的档案管理主要以纸笔记录为主,由于这种方法花费的时间较长,记录的内容不详细,查找信息也不方便,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高科技技术,来科学管理,培养一批批高素质高技术的新型人才。在管理的过程中,以“软件、硬件”为主要的管理辅工具,将所有需要被保存的资料通过扫描的方式让内容进入计算机的程序管理中,并将其内容制成电子文档,编上序列号存档,以此来进行档案的有效、快速管理。摒弃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全面发挥微机的功效,进行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在配合上以人为本的档案管理,才能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档案服务的稳步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为了从人们的全面发展入手。档案馆承担着档案信息服务职能,它对科学文化、社会主义物质与精神文明均有发展作用。而在实际的操作当中,需要给予使用档案信息资源的人员最大的满足,为其提供最优质的信息化档案服务。在档案馆的内心,需要坚持民主的决策与管理模式,遇到事情需要同工作人员一起商量,懂得尊重档案馆馆员的工作,真正的从内心去关心馆员。也只有真正的实现了满足档案使用者以及馆员各种方面的要求,才能够真正的创造出档案馆新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姝萍.试析高校档案建设的意义和策略.科技创新导报.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