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未来的医学技术

时间:2023-09-28 16:01:52

导语:在未来的医学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未来的医学技术

第1篇

1.纳米材料的特性

当一种物质被不断切割至一定程度,其粒子小至纳米量级,即为纳米材料。科学家发现纳米材料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性质,比如体积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和介电限效应等。而出现许多特性:光学性质、催化性质、化学反应性质、硬度高、可塑性强、高比热和热膨胀、高导电率和扩散性、高磁化率和高矫顽力等。正由于纳米材料具有诸如上述的性质,为生物医学、药学等许多领域带来新的生机。

2.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2.1生物兼容性物质的开发

在生物医学中应用纳米技术,可以使得材料生物的相容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同时还能够降低生物的毒性、增强生物的传导性从而使得材料生物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生物组织的需求,达到生物组织规定的标准。纳米技术应用到生物医学中,衍生出各种纳米材料,如纳米无机金属生物材料,这种材料不具有毒副作用,其与人体的组织具有相容性,有利于人体相关组织的生长。同时纳米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能够对人体的血液进行有效的净化处理,将人体中的有毒物质排出人体的体外,从而使得人体的抵抗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降低人体患病的可能性。

另外,相关的生物医学研究学者利用纳米技术已经研制出一种新型的骨骼亚结构纳米材料,这种材料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应用较为广泛,现如今已经成功的取代了原有的合金材料,并且其他成功研制的纳米材料也在临床中得到了应用,可以说,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纳米技术无处不在。

2.2 DNA纳米技术

DNA纳米技术主要是依据DNA的理化性质来实现对纳米技术的合理设计和应用,这种DNA纳米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主要是用来实现对分子的组装,在对DNA进行复制的过程中,也能够应用这种技术实现对碱基各种特性的体现,同时也能够使得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在纳米技术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原理也包括这几方面的特性和内容。

3.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

3.1纳米控释系统改善药动学性质

将药物制成纳米制剂后,不但达到缓控释效果,而且改变其药物动力学的特性。比如有人以环抱素A为模型药物,以硬脂酸制备了纳米球以市售CYA微乳型口服液为对照,测得口服CYA-SA-NP在大鼠体内相对利用度接近80%,达峰时间推迟,具有明显效果。还有人以链脉霉素糖尿病大鼠为模型,皮下注射胰岛素纳米囊实验,其结果降糖作用持续3天,且在药物吸收相具有明显的量效关系。本品3天一次与一天3次的常规胰岛素疗效相当。

3.2纳米释药系统增强药物靶向性

纳米材料生物相容性好,采用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作药物载体制成纳米释药系统,可增强抗肿瘤药物靶向性,就相关的阿霉素免疫磁性毫微粒的体内磁靶向定位研究可以了解到,AIMN具有超顺磁特性,在给药部位近端和远端磁区均能产生放射性富集,富集强度为给药量的60%-65%,同时其在脏器的分布显著减少,从而证实了AIMN具有较强的磁靶向定位功能,为靶向治疗肿瘤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3.3纳米技术在药理学研究上的应用

在药理学研究上,人们可以利用尖端直径小到可以插入活细胞内而又不严重干扰细胞正常生理过程的超微化传感器或纳米传感器用以获得活细胞内大量的动态信息,反映出机体的功能状态并深化对生理及病理过程的理解,为药理学研究提供精确的细胞水平模型。

4.展望

纳米技术属于一种新型的学科技术,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这种技术将会对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带来更为积极的影响,在未来的社会中,这种技术的应用会使得生物医药与药学领域之间的联系性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就这方面来说,这项技术在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未来的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中,对于分子的研究会更加的深入,而其对于分子的要求也会进一步的提升,而纳米技术的应用就会进一步的提高分子之间相互的作用效果,从而实现对分子的有效组装,而且其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主要的应用方向会是细胞器结构细节以及自身装配机理上等方面。

(2)随着纳米技术的深入发展,这种技术在应用于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中后,会使得诊断以及检测技术的水平更上一层楼,同时这种技术的应用也会在微观上以及微量上实现有效的应用,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这种技术也会逐渐向着功能性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以实现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各项技术功能水平的提升,还会使得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在管理上实现智能化和数字化,从而对生物医学以及药学领域的发展形成有效的推动作用。

(3)纳米技术在未来的生物医学中以及药学领域中会实现靶向性的转变,纳米技术会将药物的作用进行有效的转向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药物的药效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同时也能够对药物的成本进行有效的降低,从而推动生物医学以及药学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口腔医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6019(2016)15-0290-01

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全新形式,以企业合作和赞助的形式,联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开拓多条教学途径,提升口腔医学教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丰富了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展其知识面,使其拥有更多参与应用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和口腔医学技术岗位,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1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优势

1.1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

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接触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践的机会,能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校企合作模式作为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由企业赞助学校,联合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其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在校企合作模式当中,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有关口腔医学方面的宣教活动,由专业的口腔医学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让学生提早接触专业知识,树立更为明确的目标,促进口腔医学专业的教学与学习,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1]。

1.2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校企合作模式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提供了更多实践的机会,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目前,数字化实验开始引进到教学当中,由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方面的支持,基于高仿真系统进行临床实践操作的模拟,打破了以往口腔医学临床实践教学的局限性,学生能够获得良好学习和实践体验。比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操作熟练程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校企合作举办技能大赛,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其临床实践操作能力,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的参与进来,锻炼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1.3深入专业前沿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亲临专业岗位的机会,接触专业前沿的相关只会死机和技术。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当中,而是需要不断进行拓展和丰富,而校企合作模式则让学生接触到口腔医学最前沿、最高端的理论、技术和设备,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能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比单纯的理论教学效果更好。在企业的支持下,为学生创造学习临床技能的条件和机会,学生能够从中学到专业临床知识,规范化诊疗技术,为学生未来走向口腔医疗岗位,成为专业医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1.4开发科研项目

在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当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发科研项目,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向学校实验室补充硬件资源,大力开展口腔医学科研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锻炼其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其创造性构思真正付诸于实践当中。通过校企科研项目合作,由企业提供研究经费,建设科研实验室,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以取得更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培养了更多的科研人才。以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为例,该校与深圳新致美精密齿研有限公司、宁波雅博口腔医院、宁波口腔医院展开校企合作,共同开发最新的科研项目,取得了多项知识产权。

2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新思考

2.1明确专业定位

校企合作模式下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应该明确专业定位,以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校企合作应该拥有共同的教育发展理念,企业为校方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资源的支持,推动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实践平台和就业岗位,而校方则将所培养的技能人才输送至企业,并为其创造价值,对于校企合作来说无疑是双赢。在教学当中,着重提升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与应用实践紧密结合,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强专业监督评价和约束激励,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共同前行。

2.2创新教学模式

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需要根据社会对于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创新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制定特色教学计划。将教学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聘请企业当中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的指导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口腔医学教学的专业性,除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之外,还需要向学生传授临床实践经验,对于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十分显著的成果,在企业提供技术、设备、资金等资源支持的基础上,在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的创新性探索,为医药卫生高等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实践平台,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充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连英.高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教学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57-58.

第3篇

我们以为,器官移植立法应当以保障人们的生命、恢复和提高人们的健康为基本目的,其任务应在于通过调整人们在器官移植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保障器官移植技术的正确发展。为此,在我国未来的器官移植立法中,必须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器官移植的目的

器官移植应以仅用于医学应用和科学实验为目的,即器官移植应当具有公益性或至少是具有利他性。

2. 器官移植应遵循的原则

未来的器官移植立法必须为我国的器官移植规定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应包括以下几项:

(1)知情原则。即进行器官移植时,必须将真实情况包括供体和受体的个人基本资料、其健康状况以及进行器官移植的风险等如实地告知接受器官移植的被执行者(包括器官移植的受体和供体),由供体或受体自行决定是否捐献自己的器官或接受器官移植手术。

(2)自愿原则。即从供体身上摘取器官要以供体的自愿同意为前提。自愿原则是衡量和判断人体器官采集行为的首要价值尺度,它表明,任何以暴力、胁迫、欺骗或者其他违背供体真实意思表示摘取其器官的行为都将是非法的。在从罪犯及尸体身上摘取器官时,这一原则尤为值得强调。

(3)优先考虑供体利益原则。这是指在进行器官移植时,应当以供体(即器官捐献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优先加以考虑的因素。这既是对供体自愿捐献自己身体器官的这种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精神上的肯定,也是平衡供受体之间在器官移植中的利益获损差别的需要。

(4)充分保护精神病人和青少年利益原则。精神病人和青少年是两类特殊的社会群体,在器官移植中,应注重保护这两个群体的权益。为此,需要在立法中确立保护精神病人和青少年利益的原则,限制青少年捐献身体器官,禁止将精神病人作为器官移植的供体。

(5)人体器官捐献的无偿原则。即人体器官的捐献要建立在供体不要求经济回报的基点之上,禁止任何人以自愿捐献器官为名,要求获得经济利益的行为,禁止人体器官的买卖。在功能上,该原则是保障器官移植这种高尚的道德行为不致向物欲化这种畸形方向发展的一道立法屏障。

从国外有关国家的器官移植立法实践来看,对于采集活体器官,许多国家的法律都规定了严格的条件。如1975年,原民主德国的器官移植法令规定,采取活体器官移植的基本原则是优先考虑供体的利益,并预料对供体的健康不会发生任何损害,且该器官的移植足以挽救受体的生命或足以恢复或改善受体的健康状况。供体是在没有任何第三方压力的情况下自愿捐献器官,供体必须是已达法定年龄的成年人。本文中,我们所探讨的上述原则无疑是国际器官移植立法实践经验的总结,它们不仅会保障我国未来器官移植立法更具有合理性操作性,也会推促我国器官移植技术朝向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3. 制度构建

为了保障上述几项基本原则的贯彻实施,我国未来的器官移植立法还应当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制度。包括有:

(1)供体健康影响评估制度。该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对将要实施的器官移植手术的可行性及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科学的评估,以提出影响器官移植安全进行因素的分析报告以及消除这种影响的方案设计,保证器官移植手术的安全进行,尤其是不会对供体的身体健康造成重大损害。

(2)器官来源审查制度。器官的来源是影响甚或决定器官移植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监督或防范是否有违反知情、自愿等原则的行为发生的一个有利工具。为了保证器官来源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有必要在我国器官移植立法中设立器官来源审查制度,以对下列情况加以严格审查:供体器官是否健康;供体家族有无遗传病史;供体是否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器官的采集是否符合医学标准;在供体器官的采集是否有违自愿原则、知情原则等等。

(3)许可证制度。如前所述,器官移植手术是一项高难度的医疗手术,因此,不是每个医疗单位都具备实施这种手术的能实力,也不是每个医师都有能力和水平进行这类手术。因此,出于对手术安全性的考虑,我们认为,应当在我国器官移植法中规定许可证制度,对申请从事器官移植的医疗单位和医师个人进行资格审查。就审查的具体内容来说,应当包括:医疗单位是否具有进行器官移植所必需的医疗设备;实施器官移植手术的医师是否具有相关的临床经验和实际水平等等。

(4)器官移植基金管理制度。为了解决器官移植中的公平性问题,需要设立有关的器官移植的专项基金对某些急需接受器官移植手术而经济上又存在一定困难的人提供帮助。为此,就器官移植法中相应地规定器官移植基金管理制度,对基金的筹集、分配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除此之外,在我国未来的器官移植法中,还应就下列内容作出相应的规定。具体包括有:器官的法律含义;器官供体与器官受体的界定;脑死亡的标准;移植后引发的法律问题的解决等等,

4. 法律责任设计

器官移植中主要涉及到包括民事法律关系、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在内的三种具体法律关系。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器官移植法中,也应当相应地就有关器官移植的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做出具体的规定。质言之,器官移植法应规定:对器官移植过程中造成的供体或者受体的损失,包括物质损失(器官的缺失)、精神损失以及健康损失要予以民事赔偿;对于器官移植过程中,违反刑法或者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的行为,应比照《刑法》及其他相关立法追究有关人员的刑事责任或者行政责任。从法理上来说,对这些法律责任的规定是保障器官移植法能够真正被加以贯彻实施的需要。

第4篇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发酵工业;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TP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027-02

前言

从20世纪60年代Clark和Lyon提出生物传感器的设想开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已经距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信息化,作为一门在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生物传感器在发酵工艺、环境监测、食品工程、临床医学、军事及军事医学等方面得到了深度重视和广泛应用。

1 生物传感器的概念

生物传感器是“使用固定化的生物分子结合换能器,用来侦测生体内或生体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待测物质经扩散作用进入生物活性材料,经分子识别,发生生物学反应,产生的信息继而被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转变成可定量和可处理的电信号,再经二次仪表放大并输出,便可知道待测物浓度。所以生物传感器结构包括:一种或数种相关生物活性材料及能把生物活性表达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二者组合在一起,用现代微电子和自动化仪表技术进行生物信号的再加工,构成各种可以使用的生物传感器分析装置、仪器和系统。

根据生物学和电子工程学各自的范畴,生物传感器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式:

1.1 根据生物传感器中信号检测器上的敏感物质分

生物传感器与其它传感器的最大区别在于生物传感器的信号检侧器中含有敏感的生命物质。这些敏感物质有酶、微生物、动植物组织、细胞器、抗原和抗体等。根据敏感物质的不同,生物传感器可分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器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等。生物学工作者习惯于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1.2 根据生物传感器的信号转换器分类

生物传感器中的信号转换器与传统的转换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例如:可以利用电化学电极、场效应晶体管、热敏电阻、光电器件、声学装置等作为生物传感器中的信号转换器。据此又将传感器分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测热型生物传感器、测光型生物传感器、测声型生物传感器等。电子工程学工作者习惯于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2 国内产业现状

当前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传感器产品及跨国企业集团在中国推出的产品共存并相互竞争。一些掌握生物传感器技术的跨国大企业集团,看好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市场,采取技术输出的途径,吸收我国的技术力量和销售路径,在我国市场进行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产品制造和销售。一部份海外留学归国的生物传感器专门人才也将自己的成果在中国转化并设厂办企业。家用保健类生物传感器技术已率先较好地实现了产业化突破。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固定化酶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类多品种的精密科学仪器,支撑了一部份生物技术过程检测,对传统生物产业技术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生物传感器产业表现的空前繁荣景象代表了当前世界生物传感器产业的主要潮流。

3 生物传感器在当前的主要应用领域

3.1 发酵工业

因为发酵过程中常存在对酶的干扰物质,并且发酵液往往不是清澈透明的,不适用于光谱等方法测定。而应用微生物传感器则极有可能消除干扰,并且不受发酵液混浊程度的限制。同时,由于发酵工业是大规模的生产,微生物传感器其成本低设备简单的特点使其具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具有成本低、设备简单、不受发酵液混浊程度的限制、能消除发酵过程中干扰物质的干扰的微生物传感器发酵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有相关报道在发酵工业生产中将生物传感器应用于原材料及代谢产物的测定,微生物细胞总数的测定以及代谢试验的鉴定中。

3.2 食品工业

生物传感器可以用来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和有害成分的含量、食品的新鲜程度等。如已经开发出来的酶电极型生物传感器可用来分析白酒、苹果汁、果酱和蜂蜜中的葡萄糖含量,从而衡量水果的成熟度。采用亚硫酸盐氧化酶为敏感材料制成的电流型二氧化硫酶电极可用于测定食品中的亚硫酸含量。此外,也有用生物传感器测定色素和乳化剂的应用。

3.3 医学领域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临床上用免疫传感器等生物传感器来检测体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在军事医学中,对生物毒素的及时快速检测是防御生物武器的有效措施。生物传感器已应用于监测多种细菌、病毒及其毒素。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来测量乙酸、乳酸、乳糖、尿酸、尿素、抗生素、谷氨酸等各种氨基酸,以及各种致癌和致变物质。

3.4 环境监测

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性的广泛关注,在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瑞典,在农药残留检测、酸雨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监测等过程都采用了生物冷光型的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监测的专业仪器市场越来越大,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生物传感器投入到大气和水中各种污染物质含量的监测中去,生物传感器因其具有快速,连续在线监测的优点,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4 未来的展望

生物传感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高技术领域,伴随着生物科学、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的高速发展,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将会有以下新特点:

4.1 功能更加全面。并向微型化发展

未来的生物传感器将进一步涉及医疗保健、食品检测、环境监测、发酵工业的各个领域。当前生物传感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能代替生物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生物传感器,即仿生传感器。而且随着微加工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进步,生物传感器将不断地微型化,各种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使人们面前。

4.2 智能化程度更高

第5篇

(全景展现未来医疗图,定位移动医疗的下一个风口,开启以患者为中心的民主医疗新时代)

作者简介

埃里克.托普,美国知名心脏病学家、基因组学教授、移动医疗研究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美国医景网(Medscape)与开放存取期刊theheart.org的主编。创办了世界基因银行,协助创建了韦斯特健康研究所(West Health Institute)。他曾担任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心血管科主任,现任加州斯克里普斯转化科学研究所(Scripps Translational Science Institute)主任兼创新药物研究首席学术官。

内容简介

在传统医学中,医生是上帝,拥有至高无上的解释权和裁决权,面对疾病,患者总是被动接受。在大数据开启的智能时代下,医疗领域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民主医疗时代即将到来。

享誉全美的医疗预言家埃里克·托普在《未来医疗》中,为我们展示了医疗领域创新的憧憬,分析了在开放的大数据时代下,无线医疗技术将从医疗服务、医患关系上颠覆自古以来的家长式医疗,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医疗革命。以高科技应用为代表的新型医疗模式,将赋予患者更多的自主权,为个体获取医疗数据、积极参与医疗管理、降低医疗成本实现疾病预测预防,为走向医疗民主化之路奠定了基础。

目录

赞誉

中文版序全新医疗时代

推荐序一告别被动医疗,推动健康中国

推荐序二生而平等

译者序医疗民主化之路

第一部分未来医疗的本质

以往在就医过程中最司空见惯的一句话“医生现在过来

为你看病”将变成过去式。尽管未来你仍需要医生,但

医患之间的关系将彻底颠覆。无论白天或黑夜,你可以

通过智能手机App随时联系非常有名望的医生,你们在

屏幕两头进行交流,他通过安全的在线视频为你诊疗,

而不需要你排队苦苦等待。

01颠覆医患关系

02地位主导的家长式医疗

03发现重大变革的前兆

04安吉丽娜·朱莉的医疗选择

第二部分数据革命成就个体化医疗

我们将拥有自己的医疗数据信息系统(人体GIS),它

将包括你的全基因组序列、传感器数据、医疗记录、扫

描影像等。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将可以根据自己的GIS信

息作出重要的医疗选择,并根据情况和需求订制个体化

的医疗方案。

05我的医疗数据信息系统

06我的实验室检查和扫描

07我的档案和药物

08我的医疗支出

09我的智能手机医生

第三部分重塑医疗生态体系

未来的医院可以不直接接触患者,数据监控中心的工作

人员经过医疗培训会成为“住院医生”,医护人员的照

料会给患者一种亲切感。患者对医疗数据可随时调取,

并且完全可以在家中享受医疗服务。对于今天的医学领

域,我们每个人都是阿里巴巴,只是被藏起来的宝藏不

是黄金,而是信息。

10设计未来的医院

11医疗的慕课运动

12如何保障医疗数据的稳私与安全

13即将实现的疾病预测和预防

14穷人与富人的平等医疗

15医疗解放的全新模式

后记:

第6篇

1988年至今随着国家整体教育体制改革以及国内形势变化,医学教育培养体制也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虽然5年制依然是主流,不过,临床医学的长学制开始进入发展行列之中,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原来的教育部曾在国内相当一些有着较高医学教育水准的高校试行7年制临床医学本硕连读,而更有极少数教学水平更好的大学实行了8年制本硕博连读培育体系。截止目前,全国实行7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已超过50所(实际达到54所),而试行8年制医学教育培养的高校也达到12所之多。可见,我国的医学教育学制正在逐步向国际主流方向发展。这也符合当前国内的现实发展及国际医学培养教育需求。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随着国家整体发展水平提升以及国民对于卫生医疗的需求增加,3年以下学制的医学人才培养体制会日益走进历史。国内相应的学制将会向高端医学人才培养方向发展。

二、先进国家高等医学教育制度的参考与启示

5年以上的医学教育学制的好处在于,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更扎实的理论。毕竟对于医学而言,属于高精尖科技领域,而且其所包含的学术内容众多,没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学生很难学到更多更实用的医学知识,这对于学生本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不利,对于国家整体医疗事业的发展而言也没有好处。纵观当今诸如美国、德国、英国等这些经济发达国家,它们对于医疗技术人员的培养教育极为重视,所以,他们的高等教育对于医疗人才的培养历史至为悠久,也正因此,这些国家的医疗水平才与其政治、经济保持了某种程度上的相适应。而且,这些国家的国内医学教育培养在学制方面在全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比如,美国目前国内有医学院校141所,该国高等医学教育必需在4年本科获取学士学位后才可以进行。且其医学学位只有博士一级。在这个国家,如果想成为一名执业医生,以下过程是必需的经历:文理学院(4年)+医学院(4年)+专科医师和住院医师培训(3-8年),也就是说,最少必需要有11年,才能从事这个行业,最多则达到16年。其之所以实行如此严格的行业准入,意在强化技术能力及职业素养。因为,人的健康是根本,作为公众健康的守护神的一名医疗从业人员,不具备过硬的职业技术与职业素养,是很难完成行业要求及公众健康需求期待的。事实上,有些国家对于医生的准入门槛相当的高,比如法国,没有博士学历,根本不可能从事医生这个行业,而且,法国根本就不设医学学士或者医学硕士这些学位,目的很明确,想当医生必需是博士。

第7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形势;就业前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28-02

一、近几年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

1.影像专业的市场需求仍然很大。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提高了对医疗水平的要求,许多患者倾向于选择医疗水平较高的单位,从而增加了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迫使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扩大医院规模、争创“三甲”等途径取得优势。因而大型先进医疗设备,特别是医学影像设备的引进成为了其中的重要手段,而对医学影像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契机。

2.就业方向和去向逐渐成熟。从学科的角度来看,医学影像学由影像诊断学与介入放射学两大部分组成,因而相应的就业方向有:(1)影像诊断,包括传统的X线诊断、CT诊断、MRI诊断;(2)超声诊断,包括胎儿超声、腹部超声、泌尿系统超声、血管内超声等;(3)介入放射学,包括穿刺引流、灌注栓塞、成形术、取出异物等;(4)核医学,包括全身骨成像、甲状腺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等;(5)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DSA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此外,医学影像工程作为一个新的分支,其需求量大、创新性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近年也受到了相关领域的重视。而医学影像专业目前的就业去向主要有2个:一是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从事诊断、检查、设备管理和医学科研等工作,二是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从事技术研发或管理工作。

3.本科生需求逐渐下降,研究生需求明显提升。由于高校扩招导致了影像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加,就业市场上已呈现出研究生供小于求、本科生供过于求的态势。目前三甲医院(尤其是大学的教学医院)主要引进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本科只能从事影像技术工作,而大、中型医院已不再引入本科以下的毕业生。

4.影像诊断就业明显优于影像技术。在如今的医疗环境下,医院影像科普遍存在“重诊断、轻技术”的现象,大多数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影像诊断方向的毕业生,这是由于影像诊断更贴近临床,未来发展较好引起的。相反,即使是在大医院技术工作的地位也相对较低,而且存在辐射问题,这种差距使得毕业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

5.综合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学生受到欢迎。在毕业生逐渐增多和医疗水平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逐渐增高。在能力方面,医疗机构看重的是综合素质,需要的是厚基础、强能力、有专长的临床应用型人才,因而只具备一般知识的毕业生不再抢手,而具有诸如“神经影像诊断专长”、“心脏超声专长”、“介入放射专长”、“核医学专长”之类的人才却备受欢迎。

二、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分析

1.影像技术发展速度迅猛。影像技术是一门新兴技术,短短几十年其发展就出现了质的飞越,而且还未达到极限,这种现象导致了人才的极度欠缺。就长期而言,就业形势取决于技术发展速度和人才增长速度哪个更占优势。如果技术发展更快,则需求量较高;如果人才增长更快,则需求量相对较低。因而就业前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2.临床诊疗越来越依赖影像设备。临床医学的发展有几百年的历史,如今已到达了难以逾越的瓶颈,传统的“视、触、叩、听”已经不能满足于现代医疗的诊断需求,在治疗上也暴露出许多局限性。影像医学的出现巨大地影响了传统的诊疗体系,并迅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医学已经无法离开影像设备,并且随着医学影像的发展,临床诊疗将越来越依赖于影像设备。这种形势有利于影像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有所增加。

3.毕业生质量逐年提高。随着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逐渐被认识,生源质量也有所提升。另外,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影像专业学生也正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甚至包括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因而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的高质量毕业生自然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4.影像工作细分化、专长化。由于就业市场的发展和医疗需求的提高,影像诊疗工作正在向细分化、专长化发展。因而今后每个影像工作者都应该要有一个或多个自己擅长的方向,以分担日益增加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疗机构就需要更多的影像专业人才能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这种趋势将一定程度地促进毕业生的就业。

5.医学研究需要大量影像人才。影像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临床诊疗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如今新的疑难杂症不断出现,针对这种现状临床医学一筹莫展,目前攻克这种疾病只有依靠基础研究才能实现。相比于其他手段,影像学方法因其非侵入、无创伤的优点而广受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影像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因此大大提升,这种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医疗机构,还体现在西门子、飞利浦、通用等大型医疗设备公司的用人需求上。

6.影像体系正在与国际化接轨。如今的影像科已经成为了拥有CR、DR、CT、MRI、DSA、PET等一系列大型医学影像设备的现代科室,相比于传统临床科室其优势正在不断地突显出来。随着影像技术与国际化接轨,未来国内的影像体系将与西方发达国家保持一致。在国外,影像科是最优秀的科室之一,影像医师的地位很高,且收入优于大多数临床科室。而且技术在不断发展,检查设备不断更新换代,诊疗手段日益先进,这使得影像人才的需求大大提升。据Nishie等人报道,当前日本的影像科医生就非常欠缺,这和他们高度发展的影像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因而可以推断,随着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深入,国内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会有很大的改善。

三、医学影像专业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

1.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就业市场对影像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逐渐提高。如今,影像医师要面对内外妇儿各科的检查申请,这就要求毕业生有广博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一些非医学专业(如物理、计算机等)的相关内容。因而要达到精英水平,影像专业学生还需不断刻苦学习、钻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学生应主动深入临床,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提高英语水平,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提前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应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技巧,加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努力成为基础扎实、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一专多能的影像人才。

2.培养人文精神。当前,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任何医疗活动都应本着对病人负责的态度,时刻考虑病人的利益。虽然影像医生与病人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少,但诊断结果将对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因而影像专业学生同样应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责任意识,同时应当注重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去体察病人的疾苦,给予病人更多的理解、同情和帮助,这种人文精神能够大大提高工作质量,也将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和追捧。

3.调整就业策略。近年来影像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都希望能到大城市去,到待遇好、条件优、规模大的单位工作。毕业生的心情应当得到理解,但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考研、考博等途径提高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其他学生,适当地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医院去服务于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外,影像专业学生应该重视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积极参加就业相关的讲座和师生座谈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应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市场形势的变化,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慎重、理性地选择就业去向,这种观念将使毕业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4.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由于医学影像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影像设备更新换代的周期正在逐渐缩短,如果影像专业学生不时刻保持认真学习的态度,就将落后于时代潮流而被淘汰。因此学生应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再学习能力,积极探索,深入了解知识动向,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四、小结

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问题与影像专业毕业生今后的发展密切相关,是学生和老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结合近几年来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情况,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其就业前景,并进一步探讨了就业前景对学生的要求,为学生、老师和该领域的关注者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认为医学影像专业的就业形势较好,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新技术;新疗法;发展

1、引言

制药工业密切联系着健康科学。从某种程度上说,药物对于现代人的身体和生命健康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作为药物生产和利用的首要环节,作作为,药物的制作技术水平的高低,对药物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反映和影响,药物功能的发挥也受到制约,更有真者还可能引发药物安全问题。因此,在制药工业中,生产制作药物时,务必要保证高超的制药技术水平,以及先进的制药技术,才能促进药物质量的提高和制药工业的发展。

2、生物制药技术及其应用发展的方向

在制药工业中,生物制药技术是一项重要的药物制作技术,其在健康医学和制药工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现阶段,生物制药技术在诊疗肿瘤、治疗脑中风和攻克炎症等多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应用和发展。目前,生物制药的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治疗肿瘤。全世界肿瘤的死亡率位居第一,在美国每年有100万人被诊断出患肿瘤疾病,而且54.7万热因此而死亡。同时,需要投入1020亿美元用于治疗肿瘤疾病。作为多机制的复杂疾病,目前治疗肿瘤依旧采取早期诊断和放化疗等综合手段。在今后的10年里,抗肿瘤采用生物药物将得到迅速的发展与普及。例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NMPs)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的生长和转移。而且也使得这类抑制剂发展成为广谱抗肿瘤治疗剂成为可能,目前已经在临床试验中用于了三种化合物。

2.2 治疗神经退化性疾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病、脊椎外伤及脑中风。在Ⅲ期临床上已经采用胰岛素生长因子rhlGF-1。NGF(神经生长因子)和BDNF(脑源神经营养因子)可以用于治疗肌萎缩硬化症和末稍神经炎,而且都以在Ⅲ期临床加以应用。在美国,每年有60万人罹患中风,而且有15万因此而死亡。目前,有效的治疗药物并不多,特别是治疗不可逆脑损伤的药物更是很少,现已证明Cerestal能够对于中风患者的脑力具有明显的改善和稳定作用,现已进入Ⅲ期临床。

2.3 人自身的自身免疫缺陷能引起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红斑狼疮等。在美国,有超过4000万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医疗费每年达上千亿美元,因此一些制药公司正在积极研究通过生物制药技术攻克这类疾病。

2.4 在美国每年有100万冠心病患者死亡,而且需要耗费1170亿美元的治疗费用。在今后的10年内,防治冠心病的药物将是制药工业的重要的增长点。在冠心病的心绞痛的治疗,以及心脏功能恢复方面,Centocor’s Reopro公司应用单克隆抗体取得了成功,标志着一种治疗冠心病的新型药物从此延生了。基因组科学的建立,基因操作技术的日趋成熟,可能促使基因治疗和基因测序技术实现商业化,从而推动未来的治疗学达到新的高度。

3、关于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探析

现阶段,在制药工业中应用生物制药技术已经比较普遍,并且已经提炼和制作出了更多新型的,有利于控制和治疗人类疾病的健康药物。但出现得越多新疾病,以及原有的未得到解决的重大疾病频繁的发病率,使得医学领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国内医学事业要想突破这一发展的瓶颈,就必须提升制药水平,在提高药物制作水平和药物质量的基础上,对药物类型进行创新,以有效地治疗和控制当前社会所有的重大疾病。因此,在制药工业以及治疗重大疾病方面,生物制药新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1 生物制药技术和生产手段的发展

事实上,生物制药技术的革命,并不是指单一地创新制作技术和生产手段,还包括其他相关领域内各种新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例如在生物制药技术在发展和进步中,对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内微机电系统、图象处理系统、传感器系统等设备进行更新换代,都是需要借助的主要手段。因此,要发展生物制药技术,必须同步提高其相关设备配置以及操作水平。从目前的发展阶段看,人们可能无法准确地评估和预测生物技术是否得到发展,但是却能通过了解克隆技术、生物医学技术。以及不断增加的治疗疾病的成功案例,来预测到生物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3.2 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技术发展

生物制药技术具有较多的发展方向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除了基因克隆技术和遗传修改技术等遗传学上的改进之外,还可以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上取得突破。在疾病还未入侵人类身体,威胁人类生命之前,相关的疾病预防工程可以采取封锁病原体的方式,阻止进入人身体的病菌以及病原体,进而阻断其在身体内部传播、损害机体。而如果病原体已经进入身体,则疾病治疗工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即控制和封锁,使在人体内的病原体的传播能力变弱,直至其完全消失。预防病原体疾病和治疗疾病两个工程都可以有效地防控病原体,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免疫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使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抵抗性和耐受性得以降低,避免在人体内的病原体感染而使新的病原形成,进而更大地威胁人的健康。从目前来看,在制药工业中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工程是最为关键的一项内容。

3.3 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新疗法

在传统的细菌和病毒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人们正在研究开发一种新疗法,用于解决化学不平衡和化学成分积累的问题。例如,正处于开发状态的抗体可以攻击体内的可卡因,将来可以对于成瘾问题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一新疗法不仅对于瘾君子的状况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而且将对于全球性非法贸易问题的解决产生重大的影响。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技术,能够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例如:计算机模拟结合分子图像处理技术,能够继续提高设计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分子的能力,成为有利的工具用以研究和设计药物。

第9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73

现代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科学也在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医学行业正面临着更多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方面的多重挑战。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医学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也开始了相互交融的过程,医学中的人文特性逐渐的显现了出来。这就要求医疗工作者在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具备越来越高的人文素质。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医疗工作人才的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为了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这一课题的解决离不开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1 校园文化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医疗条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医疗行业工作质量,尤其是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医疗工作者人文素质的提高成为了病患的强烈需求。这对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医疗人才的高等医学院校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即高等医学院校不仅承担着医学生的专业技术教育,还肩负着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简单地说,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针对人文素质进行的教育。而人文素质则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文知识及其所反映的人文精神转化为人本身的一种内在的性格品质。针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在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医德医术以及人文知识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形成全面发展的优秀医学人才。

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其教育效果,如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校园环境等。但其中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深远,不仅是对在校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甚至对于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也有着重要影响。校园文化是在一所院校中,教师、学生、员工在各种校园活动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综合体现。它从高等院校的育人环境、管理模式、人际关系、师资队伍水平、教学形式等诸多方面入手,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以及行为模式,进而也成为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2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在不断加强重视医学专业技术能力的氛围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却呈现出发展滞后的特点。然而现阶段医疗服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诸多矛盾恰恰是需要医学生人文素质的不断提高来进行协调的。

从医学生自身认识层面看,虽然医学生普遍认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这种认同感并没有内化为其自身成长的动力,反而是个人利益得失仍占主要方面。目前,在价值取向上,多数医学生能够认识到人文素质的提高对其自身个人文化修养的影响,并希望更多的学习和掌握人文知识。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医学生为了个人未来发展,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更多的就是学习外语和计算机的相关内容,而对于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习则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内心并没有真正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从高等医学教育层面来看,在教育理念上,高等医学院校的“重理轻文”的教育理念仍占主流。由于我国在教育政策上实行文理分科,而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性较强,所以对于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多于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方面,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设置比较单一,课程之间的联系性较弱,缺乏实用性,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以满足医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近年来,高等医学院校也在不断探寻教学方法改革,采用更多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医学生更容易接受人文类课程,并运用到自身人文素养的不断提高过程中;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一方面专业水平的高低是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另一方面人文课程的评价方式多以笔试为主。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医学生为了“优秀”自然把主要的学习精力就集中在了专业课程上,人文科学的学习多是以“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对待。

从医疗工作者的发展需求来看,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医学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了医疗服务行业更重视的层面,而医学人文素质却逐渐被淡忘。医疗工作者的服务态度和质量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层面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更多的医疗工作者仅仅是用工作态度医治病患,没有更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医学高新技术的推广使得医疗服务越来越商业化。医疗费用逐年增长,病患成为了医疗机构盈利的主要来源。医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明显下降,尤其是在当下重物质和金钱的环境下,医德医风严重缺失,缺乏对待病患的深层次人文关怀。医疗工作者的发展需求出现了异化。与此同时,医学生的学习过程比较特殊,需要跟随医生在医院进行很长的时间临床实习工作。这种情况下,对于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价值观念都会间接的受到这种发展需求异化的不良影响。

可见,现阶段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暴露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文素质教育危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提升越来越紧迫。

3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