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产品安全

时间:2023-10-02 09:07:29

导语:在农产品安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产品安全

第1篇

《信息化建设》: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不但要求营养,更要求健康。如何管控食品源头,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越来越受。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不是这次新《食品安全法》才提出的,可是为什么总给人进展慢、落地少的感觉?

汪向东:食品安全追体系建设给人进展慢的感觉,主要是因为目前还存在很多困难。一是来自主体的素质。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和组织方式差异很大,虽有农垦那样的大农企,但更多是分散的农户和小型合作社。显然,就目前农村留守人口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和众多集市摊贩们来说,要他们很快参与、并成功扮演追溯体系中应有的角色,还是很不容易的。这也是为什么政府希望率先从“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做起的原因。

二是来自特殊的对象。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不同,工业生产是物理的、化学的过程,而农业生产是生物的、生命的过程。农产品的品类丰富,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其质量安全除了受特定生产本身因素的影响外,还受投入品比如农资的质量、生长和加工环境、储存条件、乃至产品使用方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选择从少数品类开始做安全追溯,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三是来自信息化基础。应该肯定,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在农村、农业信息化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要建设广域覆盖的追溯体系,将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实行数据化管理,特别要按“自动化采集、网络化传输、标准化处理和可视化运用”,以及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关联性”的要求看,差距还是非常之大。

四是来自网络化互联。从现有的基础之上,要通过由点及线到面的过程,逐步扩大追溯体系的覆盖。首先,相关的数据要能采到、能上载,然后还要打通联结障碍,实现点与点、线与线、特别是平台之间面与面的网络互联、技术兼容和数据的互操作。特定的主体,比如基地直销式的农企,自己做自己的追溯系统相对容易实现,而不同主体间的数据互联与共享,困难就大得多。

五是来自复杂的利益。不同主体间信息互联与共享的困难,不仅来自技术层面,更大的困难来自利益层面。市场主体的数据意识觉醒当然是好事,但企业间、尤其平台间的数据共享,因为尚未找到有效的机制,还很难实现。甚至即便在政府不同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因部门利益的原因也不易实现,这也是电子政务推进中的一大难题。政府间、市场主体间、政府与市场主体间的数据利益磨合与博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追溯体系的发展走向。

《信息化建设》:您认为,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保障食品安全有何意义?现阶段已经展开的探索有哪些?

汪向东: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国家在“互联网+农业”领域业已明确的重要任务。它不仅是政府反映社会关切、顺应民意、改善民生的必要,更切中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要害,是动员和组织相关主体,共同改善市场对农产品不信任状况,为农业现代化奠定新基础的重大举措,其意义之重要不言而喻。

令人欣喜的是,在实践中,政府部门、农业企业、电商平台、信息技术提供商、社会团体等已经围绕追溯体系建设,开始在不同层面进行探索和尝试,有些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

在技术层面,RFID、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基于引进和自我开发的PDF417码、QR码、GM码、维信码等二维码技术,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农产品。二维码作为农产品“身份证”开始投入应用,移动终端的扫码引擎和移动互联网、WiFi应用环境为用户提供了便利,而配合平台数据库、云计算等形成数字防伪系统,让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息追溯有了技术保证。

在主客体层面,一些企业开始认识到追溯体系的作用,着手建立企业内部的追溯体系。追溯信息不仅用于质量安全管理,而且用于产销管理、渠道推广和品牌经营。由此,基地直供、基地加工、基地营销式企业追溯体系覆盖的农产品在逐步增加;物流仓储业的信息化管理,包括GIS/GPS定位、快递件跟踪等,也加大了农产品在流通环节可追溯信息的覆盖;商场扫码、尤其是电商交易记录了农产品销售信息和产品去向。

在标准制订层面,除了原有“三品一标”的标准管理外,国家还制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通则》、《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和《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等标准,以及制订了畜肉、水果、茶叶、谷物等大类产品的操作规程等多项行业标准,为规范追溯体系建设创造基础性的条件。

在监管服务层面,除了国家和地方政府为质量管理和消费者维权建立群众举报、投诉渠道外,政府主管部门还专门搭建并向用户开放了12312产品追溯管理服务平台、成立了国家OID注册中心和OID公共服务平台,以及i-OID农业追溯公共服务平台等。政府成立了“绿办”,加快了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要求在市县两级基本做到监管机构全覆盖,有的地方,比如江苏,还计划建立省、市、县、乡4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联网监管体系。

我们看到了这些在技术、产品、用户、平台、社会、政府、法规、标准、活动、制度等方面的努力,但同时还是要强调,要实现以追溯体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目标来说,脚下的路还很长。

《信息化建设》:那么,要建立起能够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有哪些要求?

汪向东:具体来说,我认为有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广泛参与,或叫广域覆盖。这主要体现在生产经营主体和产品客体两方面。我们知道,影响“舌尖上的安全”的农副产品,品类是极为丰富的。在现行体制下,参与这些产品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多元化的。虽然追溯体系建设要由点及线到面逐步进行,但显然,参与追溯体系的主体和产品,如果不能在范围上有足够的覆盖,就不能满足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这个最终目的的要求。

二是适用技术。人们的条件不同,需求也有不同的分层和标准,满足同样需求的技术手段也有不同。考虑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情况,要满足广泛参与的要求,技术的适用性非常重要。坦率地说,目前在农业物联网的试点中,我们能看到一些技术性能的确强大,但对操作主体的要求很高,因此很难大面积推广应用。其实,只要能满足要求,操作前端的技术越适用、甚至越“傻瓜化”,越有利于广域覆盖。

三是市场买单。我国有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数、复杂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体系和庞大的产品市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不可能靠政府包打天下。建设广域覆盖的追溯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这就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无论市场主体的投入,还是政府的补贴,其实最终必须经过市场认可,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才能使这一追溯体系滚动发展、扩大覆盖、持续生效,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其经济性而言,这个市场也是分层的。

四是平台服务。为方便消费者查询、市场主体应用和政府监管,必须将追溯信息集中在信息平台之上,同时依托无所不在的互联网,提供所需的信息查证和相关服务。需要指出,这样的信息平台,未必是高度集中或大一统的,但必须是互联、兼容和互操作的。否则,无法实现数据共享,更不用谈数据进一步的开发利用。

五是保障体系。要满足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目标诉求,追溯体系建设就不单纯涉及产品、技术、平台、主体之间信息流的构建,同时,也涉及标准、规程、宣传、教育、组织、制度、法律、道德等社会环境的建设,后者为前者的顺利运转和发挥作用提供有效保障。如果食品安全违法成本过低、甚至违法者可以逍遥法外、大赚其钱,即使在技术上建起追溯体系,也很难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六是流程再造。回到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实践,要真正达到国家政策要求的追溯体系的目标,我们显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环节,需要按质量安全追溯的要求,嵌入相关的信息数据流程,并保证不同环节、不同主体、不同平台的信息互联和共享,这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流程再造。

《信息化建设》:在现在“互联网+”的新业态下,有没有哪种方式是您认为最值得尝试的?

汪向东:回到今天“互联网+农业”的特定语境中来,我们应该看到,“电商+”是当前和今后建设农产品追溯体系的一个必须的选项。

首先,“电商+”符合顺势而为的原则。今天,电商主流化本身已然成为趋势,农产品电商虽然目前规模不大,但未来前景广阔。说“电商+”是必须的选项,不仅是强调离开电商的农产品追溯信息从宏观上看是不全面的,而且是强调融入电商的追溯体系才更符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趋势。

其次,“电商+”可以让农产品及其追溯体系以一种跨越时空局限、直接对接广域大市场的方式,以信息更加透明、竞争更为充分的方式,来接受市场的评判、社会的监督和政府的监管。较之线下传统方式,较之“做盆景”、“做特供”的方式,电子商务更符合基于市场的原则,更符合“种大田”、“惠民生”的要求。

第三,“电商+”符合实效导向的要求。技术是否适用,市场愿不愿意买单,或哪种技术和服务的性价比更高,更受市场欢迎,应交由市场检验。是骡子是马,在电商大平台上同场竞技,更容易分出高下。通过买家用钱投票,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机制,这有利于为追溯体系奠定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滚动完善的基础。

第四,“电商+”可为农产品追溯体系提供更为理想的数据化+网络化的基础。从手段上看,电子商务跨时空对接供需的交易方式,比传统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各种属性信息的数据化呈现和网络化传输,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为交易而上网,客观上为追溯体系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第2篇

记者:陈主任,请您简述一下“三品一标”的发展历程,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陈丛梅:“三品一标”是中国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具体来说,“无公害农产品”是21世纪初,农业部门为适应入世和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推出的,已经受到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普遍欢迎,推进了生产发展、保障了供给;“绿色食品”是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推出拳头产品,我国农业工作者创造性地提出“绿色食品”概念,如今,“绿色食品”商标已经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有机食品”是为拓展农产品的市场和增效空间、适应出口和借鉴国际有机农业经验的举措;“农产品地理标志”是为挖掘培育和发展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优势农产品品牌、保护各地独特的产地环境、提升独特的农产品品质、增强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地域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和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2008年农业部启动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工作。

“三品一标”之间既各具特色又互有联系。从本质上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都是经质量认证的安全农产品,它们分别从生产投入品控制、生产过程管控和产品质量安全评定等方面规定了各自的标准和要求,都坚持源头管理、注重生产过程控制和质量追溯等制度。它们的区别在于,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保障消费安全、满足基本需求”的发展理念,绿色食品强调“出自优良生态环境、带来强劲生命活力”的高品质生产和消费理念,有机食品注重高端消费和出口。而农产品地理标志则倡导“产自特定区域、彰显独特品质”的农产品文化消费理念。

记者:河南“三品一标”的发展现状如何?

陈丛梅:近年来,河南农业系统坚持立足河南实际、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从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出发,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登记)监管,实现了“三品一标”事业持续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保障城乡居民食用农产品安全消费作出了积极贡献。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总量规模稳步扩大。截至2013年6月底,河南省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408个,产品1817个,有效持证单位1128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含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企业173家,产品457个;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经过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的企业8家,产品27个;累计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52个,获证单位52家。获证“三品一标”总面积2209万亩,产品总产量2937万吨。

二是质量安全稳定可靠。由于建立了“三品一标”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实施严格的认证登记制度和有效的证后监管措施,较好地实现了“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保证了全省“三品一标”获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2012年,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87%,绿色食品抽检合格率达100%,均高出全国平均合格率。

三是品牌影响力增强。河南省已获证的“三品一标”单位,基本上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如河南武陟的“菡香米”,以前每公斤2元左右,在先后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后,价格一路上升到每公斤60元左右,因为有了金字招牌,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直线上升。再如固始三高的“固始鸡和笨蛋”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后,鸡的价格由20元/公斤提升到35元/公斤左右、鸡蛋售价由0.6元/枚提升至1.2元/枚左右,鲁山张良姜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后,单价由9元/公斤提升至25元/公斤左右。此外,辉县山楂、孟津梨、延津胡萝卜、封丘芹菜、香花辣椒、杞县大蒜等获得认证(登记)后,价格和销量也都大幅上升。

四是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在申报主体中,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已占主导地位,企业化的主体占85%以上。规模化申报主体数量不断增多,70%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登记。获证“三品一标”产品,基本上都有稳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实现了规模化的生产、产业化的经营。在认定的种植业产地中,70%的产地实现连片种植管理、基地化生产,每个获证单位依托基地带动农户平均达1000个以上。

目前,“三品一标”已经成为河南各地依法实施农产品安全监管、科学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并被纳入到当地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范围。

记者:河南在推动“三品一标”建设方面有哪些措施?下一步如何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工作?

陈丛梅:在推动“三品一标”发展上,河南农业部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制定目标任务。指令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方式下达计划任务,把新认证登记“三品一标”的目标任务写进了河南省农业厅下达给各省辖市目标任务中,逐级分解,做到“省有总量、市有分量、下有底数”。二是采取政策引导。坚持以“三品一标”为抓手,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和农业品牌化进程,着力推进以“三品一标”为核心的“品牌化运作”与“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积极将“三品一标”认证(登记)纳入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相关农业项目申报评审的前置条件。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要把“中原经济区”建成“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的目标任务。河南省九次党代会也提出了走“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为此,发展“三品一标”已被纳入“十二五”乃至更长期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中,与地方优势资源开发、支柱产业培育、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一并考虑。具体做法包括:一是注重政策引导,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依托“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创名牌。二是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大力宣传“三品一标”国家公共品牌的优秀品质和权威性,使“三品一标”真正成为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追求、消费者的首选三是强化证后监管,逐步把“三品一标”产地产品纳入例行监测范围,加大抽检比例和频率,坚决淘汰不合格的产地和产品。

记者:河南发展“三品一标”产业的前景如何?

陈丛梅:河南的优势农产品资源较为丰富。北部、中部、东部平原地区,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明显优势;南部、西南部、西部,淮河两岸、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太行山区等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是天然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黄淮平原经济区土地质量总体符合绿色食品产地标准,“中原粮仓”是安全粮仓、绿色粮仓。此外,河南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农耕文化传承悠久,开发浓郁地域特色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区位优势明显。目前,河南还有许多优势农产品品牌及产品资源待发掘。

今后,要围绕上述资源潜力推进“三品一标”事业发展,同时注意突出工作重点。一是将全省近4.5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基础和着眼点;二是将建好100个以上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培育100个以上农业产业化集群、抓好8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绿色食品发展的着力点;三是将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尚未获得认证的企业,作为推进“三品一标”工作的重点。总之,通过培育一批“三品一标”示范企业、亮点企业,并发挥它们的样板性、带动性,进而凸显“三品一标”的品牌效应,努力实现认定一个产地、带动一片标准化基地建设;认证一个产品、保障一方产品安全;培育一个龙头、推动一片农业增效、促进一方农民增收。

无公害农产品 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绿色食品 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第3篇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激励;政府管制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是政府一直着力解决但效果一直不明显的一个重大问题。2015年4月1日,在山东青岛即墨、胶州等地,有消费者购买西瓜食用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全市共有17人出现中毒现象,一名孕妇甚至因为毒素侵入到血液中,胎儿不保。经执法人员查证,患者食用西瓜均为海南万宁出产的“冰糖黑美人”西瓜。农产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统计显示①,2014年国家计生委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60起,中毒5657人,其中死亡110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然而,从生产角度看,农户多是分散生产,企业品牌化水平不高,安全意识相对不弱,社会责任感不强。因此,农产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也引起了许多贸易摩擦。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因质量安全问题被扣留、禁止入境的事时有发生,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欧盟累计通报我国出口柚子农药残留超标12起。2013年我国出口到加拿大的芋头因带有有害微生物被禁止进口,同年出口日本的鱿鱼圈因检出大肠杆菌超标被禁止进口。2013年福建某公司出口新加坡的蛋品多次被通报检出苏丹红。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因素。若要保持和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必须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安全水平。

二、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根源:信息不对称

(一)农产品的信用品质特征导致安全信息难以获取

在我国农产品多是分散经营,农户不具备专业知识以及没有足够的资本购买专业检测设备检测土壤、水质、农药残留量。

尼尔森[1]等经济学家根据消费者关于商品质量信息的获取途径,把商品分为三类:搜寻品、经验品、信用品。搜寻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前就能通过所掌握的信息识别商品质量,如服装、书籍等。经验品是指购买和使用后才能掌握商品质量信息,如电脑、手机等。信用品是指使用后也不能准确判断商品质量,如保健品、药品等。

农产品兼具以上特征,农产品的搜寻品的特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前可以通过眼看、鼻闻、手摸等感官方式获得的部分信息,如农产品的颜色、光泽、品牌、气味、包装、价格等。这类信息可以靠感官确定,不容易缺失。农产品的经验品的特性要在消费者食用过后才能为获得的农产品安全信息,如农产品的口感、新鲜程度等。经验品信息一旦缺失,主要影响到消费者食用感受,不会对人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农产品信用品特征主要是指消费者食用过后也无法了解的关于农产品安全的信息,如农产品中含有的各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维生素含量)和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储存等过程中受到天然或人为的污染(农药残留、各种添加剂、激素、细菌)。由于信用品信息不易观察,食用后也无法立刻了解,因而这类信息容易缺失,并且缺失后所造成的危害最大。

(二)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并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本文将农产品行业的相关利益者界定为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消费者,政府监管部门四方面,我国农产品生产者众多并且多数为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文中将其与企业区分开来。

1、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作为农产品生产者,农户相对于企业而言拥有农产品安全信息方面的优势,农户清楚地掌握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基本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会产生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即农户把自己生产的不安全食品冒充为安全食品以获得低成本情况下的高价格。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也会使加工企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假设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成本为cs,生产不安全农产品的成本为cu,cs>cu。由于加工企业无法辨别农产品的安全情况,收购农产品时有两种价格选择,一是选择支付高价p1,二是选择支付低价p0。加工企业得到安全农产品的效用为us,得到不安全农产品的效用为uu,us>uu。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农户和加工企业获得的剩余如表1所示:

企业农户支付高价支付低价

生产安全农产品p1-cs,us-p1p0-cs,us-p0不安全冒充安全p1-cu,uu-p1p0-cu,uu-p0

对农户来讲,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无论企业支付高价还是支付低价,由于p1-cu>p1-cs, p0-cu>p0-cs,生产不安全农产品的剩余总会大于生产安全农产品,因此生产不安全农产品会成为农户的绝对优势策略。这导致农户失去了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激励,走向生产低成本不安全农产品的决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论农户选择生产安全农产品还是不安全农产品,由于us-p0>us-p1,uu-p0>uu-p1,低价收购是加工企业的绝对优势策略,这就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失去了支付高价购买优质农产品的激励,走向低价采购的决策。即农户与企业之间形成了表1所示的(生产不安全农产品,支付低价格)的纳什均衡,从而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质优价的价格机制失灵。总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户为了自身短期利益而生产不安全农产品(道德风险),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选择支付低价(逆向选择)。

2、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对加工企业的生产条件、卫生条件、加工人员健康、添加剂、保鲜与运输等各个环节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农产品的安全性,加工企业完全掌握加工过程的所有信息。消费者处于农产品产业链终端,由于搜寻时间、精力、能力、费用等的约束[2]消费者拥有较少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添加剂、微生物、重金属含量等信用品信息,因此造成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会使企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即企业将不安全农产品冒充安全农产品,制定高价格获得高的收益。此博弈类似于农户与加工企业的博弈,只要把表1中农户换为加工企业,加工企业换为消费者,同样的分析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博弈的纳什均衡为(冒充安全,支付低价)。

3、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采取分阶段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管理模式[3],食品监管分别由农业部、卫生部、工商部、质检部门等机构负责。这种监管方式职能交叠、权责不清,导致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甚至出现监管盲区。这也是农产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为应对这个问题,国务院成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原先“分段式”管理变成了“一站式”管理。但就目前来看,由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没有将食用农产品纳入管理范围[4],加工农产品与食用农产品分别由食品监管仍有食品药品监督局和农业局监管,多头监管仍为得到妥善解决。

三、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治理思路

(一)企业设立专业部门收集整理农产品信息

农户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于农户相对于企业占有信息优势,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可以设立相关部门对农产品的来源,产地,环境及主要成分等基本信息进行记录[5]。一旦有消费者反映农产品存在安全问题,企业成功找出该批次问题农产品的生产者概率大大提升,方便企业成功追责。假设农户在知道企业建立专业部门的前提下,作出生产安全还是不安全农产品的决策。企业建立信息收集部门后成功追查到农产品来源的概率为f(0

此时,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期望收益为f*(p-cs)+ (1-f)*(p-cs),生产不安全农产品的期望收益为-f*cu+(1-f)*(p-cu)。当f*(p-cs)+(1-f)*(p-cs)>-f*cu+(1-f)*(p-cu),即p>cs-cuf时,农户有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激励。这意味着当企业成功追查的概率越大,该约束条件就越容易满足,企业就越容易激励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特别是当追查成功的概率为1时,加工企业对安全农产品的支付只要满足p>cs-cu时,就能激励农户生产安全的农产品。因此,企业专门设立农产品信息收集整理部门,能够有效的激励农户生产安全的农产品。

(二)农产品生产加工纵向一体化[6]

实行一体化之前,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两个各自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体,两者之间进行博弈。农户相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信息优势,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即农户生产不安全的农产品,企业支付低价。纵向一体化之后,农户与加工企业形成了利益一致的共同体,可以有效的解决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将解决此环节逆向选择问题。此外企业可以发挥其专业人员优势,资本优势,有能力对农户的生产进行专业的指导,在农产品流入消费者之前进行检测。这也有利于解决非主观原因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加强政府对农产品事前监管与事后追责

企业相对于消费者占有信息优势,这会使低质量商品挤出高质量商品,导致价格机制失灵,政府监管成为必要。政府拥有相关专业人员和高精度设备,对农产品农药残留、微生物含量、重金属含量以及各种添加剂进行检测,并相关农产品质检报告,实现农产品安全信息的公开。假设政府在农产品进入市场之前先做检查,成功检出农产品是否安全的概率为F(0cj。检查结果不安全的农产品不能进入市场,其余情况下按市场价格P销售。企业的利润情况如表3:

此时,企业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期望收益为F*(P-ci)+ (1-F)*(P-ci),生产不安全农产品的收益为-F*cj+(1-F)*(P-cj)。当F*(P-ci)+ (1-F)*(P-ci)> -F*cj+ (1-F)*(P-cj),即P>ci-cjF时,企业有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激励。这意味着当政府检查成功的概率越大,较小的市场价格,就能够激励企业生产安全农产品,即消费者支付较小的价格就能得到安全的农产品。特别是当检查成功的概率为1时,市场价格P>ci-cj时,就能激励企业生产安全的农产品。因此,政府检查的努力程度越高,消费者以低价购买到安全农产品的可能性越大。

政府还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法律责任,对不安全农产品的责任方处以罚款,以改变其在整个博弈过程中的支付矩阵,从而激励其生产安全的农产品。当消费者发生农产品安全事件时,政府对相关企业进行追责,成功追责的概率为S(0

企业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期望收益为S*(P-ci)+ (1-S)*(P-ci),生产不安全农产品的收益为S*(P-cj)-SA +(1-S)*(P-cj)。当S*(P-ci)+ (1-S)*(P-ci)> S*(P-cj)-SA+ (1-S)*(P-cj),即A*S>ci-cj时,企业就有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激励。这意味着当政府追责成功的概率越大或者对不安全农产品生产者处的罚金越大,就越能够激励企业生产安全的农产品。因此,政府追责的努力程度越高,对企业处罚金额越大,企业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概率越大。

(四)发挥媒体的力量,扩大信息披露的受众比例

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企业在每一期都可以选择生产安全或不安全农产品,当企业前一期选择生产不安全农产品,经媒体披露有α(0cj,贴现率为δ。第一期与第二期企业不同决策及其支付如表5:

R的第一个下标表示第一期,第二个下标表示第二期,数值为1表示生产安全农产品,0表示生产不安全农产品,如R11表示两期都选择生产安全农产品。由于R10> R11,R00> R01,只要企业第一期、第二期都选择农产品安全农产品的总收益大于第一期和第二期都选择生产不安全农产品的总收益,即R11> R00,企业第一期选择生产安全农产品就是第一期选择生产不安全农产品的占优策略。解不等式得P>(1 + δ)*(ci -cj )2αδ + ci + cj 2。意味着接受信息的群体比例α越大,消费者就可以支付越小的价格P来激励企业生产安全的农产品,特别当α=1,即不安全农产品信息能在披露后被所有消费者接受到,只要消费者支付的价格P>ci+(ci-cj)2δ时,企业就会选择生产安全的农产品。

(五)完善相关法律,明确各政府部门的职能

2015年4月24日新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没有将食用农产品纳入管理范围。在普通消费者的认知中,农产品应当包括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监管范围的加工农产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监管范围的食用农产品。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加工农产品与食用农产品分别由食品药品监督局和农业局监管。分类监管的做法导致食品安全监管依然没有摆脱“多头监管”的模式。如果能将食用农产品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就不会出现农产品的交叉监管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瑾 杨利琼 秦向阳 丁萌.信息不对称与食品安全监管策略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0(09).

[2]王俊豪 孙少春.信息不对称与食品安全管制――以“苏丹红”事件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09).

[3]古桂琴.欧美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及其启示[J].食品与机械,2015(01).

[4]何莉.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完善路径[J].食品与机械,2015(01).

第4篇

(上海海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1306)

摘 要:本综述主要结合冷链配送、生鲜农产品、食品网购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综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冷链配送的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是冷链配送与生鲜农产品安全的研究综述;第三部分是食品与网购食品购买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 :冷链配送;生鲜农产品;食品安全

中图分类号:F7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164-02

收稿日期:2014-10-28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电子商务环境下网购鲜活水产品的运作模式与质量安全管理研究”。

作者简介:刘敏(1991-),女(瑶族),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刘华楠(1971-),女,湖北武汉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食品经济管理。

在中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上班族”去实体店购买物品的时间越来越少,即使下班后有时间去购买,下午购买的农贸类食品往往比早上购买新鲜度会差很多。电子商务最近几年的如火如荼发展,在网络上直接购物的便利性和优势已经深入人心,相信未来不久需保鲜的农产品,特别是鲜活水产品的网络购物需要会越来越强烈,下一个网络购物的明星将是以鲜活水产品作为突破点,由于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到供应的复杂性和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薄弱性,使网购生鲜农产品安全成为了网络农产品交易中的一个新盲点。本文对网购生鲜农产品的基础部分冷链配送和配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一、关于冷链配送的研究

(1)冷链物流的概念

冷链物流(Cold Chain Logistics)本质上还是一种物流形式,只是因为要求较高,被人称之为是一种特殊物流形式,主要包括了通过冷藏对食品进行配送的过程,包括了需要冷藏的食品的生产、存储、销售和配送整个环节,因为整个环节都是需要处于特点的低温环境下的一项系统性的、要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的工作。冷链物流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演进,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冷链配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成熟,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

(2)国内外冷链物流的研究现状

早在两个世纪前,随着冷冻机、电冰箱等新科技产品的发明,保鲜食品和冷冻食品被人们所发现并推入市场环节,可以说是冷链物流的开始。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是较早开始注重冷链物流配送的建设,同时也强调对冷链物流配送过程的管理。逐步开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冷链配送体系。1894 年,美国学者Barrier和英国学者Ruddich最早提出了关于冷藏链(cold chain)的定义。1959 年美国皮尔斯柏利公司与美国航空和航天局开始联合开发航天用的食品时,提出了 HACCP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即我们常说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control point,HACCP)体系,这种体系反映了一种科学的、方便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便于管理,目前世界各国都已经开始使用,中国也不例外。

目前,国外的冷链研究内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Den Ouden、Zuurbier (1996)等学者第一次提到食品供应链(Food Supply Chain)的定义,认为食品供应链管理是在生鲜食品生产、储存、销售、配送等各个环节中所开展的一种一体化供应链管理操作体系,食品供应链管理等的目标主要是达到降低成本的同时能够保证质量,保证食品的安全以及提高时效的一种管理。Bogataj等学者(2005)分析了冷链物流配送管理过程中易腐的食品的稳定性相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零散的解决方案;Montanari等人(2008)认同在冷链物流配送中最重要的是严格控制温度,能持续稳定的保证时间的控制温度,这是两大关键点。

20 世纪 50 年代左右开始,伴随我国各种生鲜食品的外贸加工出口等需要,我国也开始冷链物流。1982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这直接推动了食品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HACCP 认证体系也开始随之被重视,目前在中国的水产品加工领域,已经有近千家的相关加工销售企业已经按照美国水产品的法规要求开始建立和实施HACCP体系,这是企业重视管理的结果,也反映了HACCP在中国的巨大空间,并且 HACCP 体系也逐步向其他食品领域扩展。但是,我国冷链物流体系还远远不够完善,无论是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是从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都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人口众多,需求量巨大,食品规模巨大,加之八十年代前国家重视不足,使得行业并没有统一行业规范,相比于需求已经建立的冷链物流还远远不够。

因此,学术界开始对冷链物流配送概念以及研究开始逐步深入。冷链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有学者从食品、医药、化学品等冷链对象(所指向的物不同)的角度提出冷链的定义。也有学者从流通环节来定义冷链物流。有学者从物流供应链的方面来对其进行定义。也有学者从整个不同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冷链的定义。以下做一些简单的列举,郝丹(2009)就曾对国际水产品的冷链物流配送的优化问题进行过研究,从产业角度定义冷链物流。另有一些学者从冷链物流的技术角度出发,研究了如何控制采用何种技术何种方式何种管理可以对冷链物流模式的优化。

二、关于冷链配送与生鲜农产品安全的研究

冷链配送和食品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在冷链配送的相关研究中,很多研究都比较总是食品安全的保证与控制。

(1)国外学者关于冷链配送与生鲜农产品安全的研究

国外关于食品冷链物流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早,现在基本都已经完成了冷链体系的建设,但是特定在研究关于生鲜食品配送食品安全方面的论文还不是很多,而且大都是作为食品供应链研究中的一部分来开展的。Glen,J.J.(1987)在自己的论文里,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且通过构建优化求解模型所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Milier,Leung,&Azhar(1997)以新鲜西红柿为研究对象,开发了两个采收和包装模型,该模型反映了如何决策采收的梳理,时间分配,存储量的大小以及如何配送,配送数量等等问题,都是以降低配送和采收的成本,同时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为目标的。I.Hunt等人(2005)比较早的基于电子商务网络购物作为背景,重点分析了农业产品的物流环节对销售环节和整个供应链环节的影响。

(2)国内学者关于冷链配送与生鲜农产品安全的研究

国内对生鲜食品配送的研究开始时间落后于发达国家。曹云(1998)曾提出来生鲜食品的配送和加工以及流通是息息相关,对于连锁配送来说,更是如此。恭树生等人(2006)从供应链的上游、中游、下游企业作为出发点,明确提出在我国,需要保鲜的食品企业范围,上游企业主要涉及到一些加工企业,包括生产后直接速冻企业,中游的企业主要是批发商,涉及到配送中心等,而下游则是零售,包括消费前面一点的配送企业,包括终端消费的酒店等主体。凌宁波和朱风荣(2006)的论文比较总是食品安全与配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我国目前需要保鲜的食品在销售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情况,并以终端超市等连锁型的终端零售为主体,认为从终端零售出发构建整个供应链具有很明显的优势。熊惠、李靖(2008)则认为,研究冷链配送食品安全问题,要从消费者行为的角度出发,要分析消费者的需求、态度和满意,以此作为提供效率和效果的出发点,同时在论文里对食品安全的特性和第三方物流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希望能找到适合我国现状和国情的冷链配送食品安全发展思路。

三、文献述评

总的来说,目前,在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冷链物流配送目前还只能说处于初级阶段向高级转化的阶段,主要是由于冷链配送市场分散,单个市场规模较小,区域性又较为明显,自然需要较高成本和技术要求进行构建,缺少龙头企业,政府又不能直接统一市场。这使得现今的冷链配送硬件较为陈旧,设施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更新换代成本无法消化,自然运输配送效率低,保鲜技术也达不到市场要求,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但反观最近几十年的发展,虽然问题较多,但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和冷链配送,企业对技术的要求和管理水平以及经验都在不断增强,市场规模逐步增大,这对于冷链配送发展都是及其有利的。通过网购市场不断增大,消费者网购食品需求巨大,中国冷链势必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冷链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DenOuden.P.J.P.Zuurbier.Verticalco-opera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marketingchai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pork[J],Agribusiness.1996,(3):277-290.

[2] Bogataj M,Bogataj L,Vodopivec R.Stability of Perishable Goodsin Cold Logistic Chains[J].Production Economics,2005,93-94(1):345-356.

[3] Montanari R.Cold Chain Tracking: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J].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2008,19 (8): 425-431.

[4] 郝丹.国际水产品冷链物流优化——以BSL公司为例[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第5篇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三防一保”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刚才已经把气象局的关于春节期间天气情况的通报发给了大家,岁末寒冬,正是禽畜传染性疫病和极端性气候的高发期,最近,北京、湖南等地出现多起人禽流感疫情;根据气象预测,今晚低温零下6度,应当引起我们高度警惕。目前,我县在各类突况的防御和措施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这就要求我们各乡镇(开发区)、各部门切实增强做好“三防一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站在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政治高度,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工作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扎实做好防禽流感、防毒、防冰冻灾害、保护候鸟等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秩序。一旦灾害发生,能够做到有备无患,最大程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突出重点,明确要求,扎实落实各项应对措施和责任

各乡镇(开发区)、各单位一定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要突出做好“4321”:就是四类重点农产品、三个重点区域、两项重点工作、一套重点机制。

一是要抓好禽类、鱼类、肉类、蛋类、蔬菜类五类农产品安全。当前,正值春节期间,各类农产品市场供应量和需求量激增,各乡镇(开发区)、各部门务必要消除农产品质量隐患,加大监测力度,依法加强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食用农产品污染物监控,及时质量安全信息,确保农产品消费安全。要认真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加强查处力度,对违法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要依法严厉查处。确保百姓过个安全年。

二是要监控好禽类养殖区(场)、流通市场、林区三个重点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涉及从生产到流通的所有领域,一定要做到全程监控。各乡镇(开发区)要加强对禽类养殖区(场)和流通市场的监管,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关,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水平。农业局、畜牧水产局、工商局等单位要加大对县城市场监管,联动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行动,严防“病从口入”。林区要加强防火宣传,强化火源管理,加大对重点时段和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林区乡镇要建立值班制度,保证信息畅通,其中重点林区乡镇要实行火情零报告制度,每日下午5点前向县森林防火指挥部报告火情。

三是要抓好家禽家畜、*鸟类疫病防控和农作物冰冻灾害应对两项重点工作。各乡镇(开发区)要继续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的总体要求进行免疫注射,确保各项重大动物疫病疫苗免疫密度达100%。*乡镇和相关部门还要组织技术力量,加强鸟类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全力做好集中消毒灭源工作,切断疫病传染源。

各乡镇(开发区)和农业部门要重点做好农业畜牧业低温冻寒灾害防范。

四是要严格落实各项应急预案和措施,进一步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要早预报、早部署、早启动、早准备。气象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趋势,及时做好低温灾害性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各部门要密切监控各类突发事件,及时上报县政府及县防重办。各乡镇(开发区)要进一步加强值班工作,要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各部门应急职能要配齐,工商、卫生、防重办、畜牧兽医站、林防员等要落实低温冻寒天气发生期间的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做好防灾应对准备。

三、扎实开展2009年千人植树造林活动和候鸟保护工作

1、千人植树活动。造林绿化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力抓的一项中心工作,我们**县是重中之重,工作的重要性我不再累述,大家要在开展千人植树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冬春杨树栽植任务,为09年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作打造良好开局。

2、候鸟保护工作。目前,在我市部分*县乡,存在猎杀候鸟的行为,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候鸟保护工作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构想,关系到“一湖清水”战略实施,对维护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3、农村垃圾清理工作。

第6篇

一、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乡党委、政府召开会议,研究布署双节期间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制定双节期间食品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服务中心、卫生院等部门负责人及社区书记为成员的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服务中心。

二、全面检查,不留死角

(一)开展集中检查行动

我乡农产品安全专项整治领导小组针对“双节”期间热销和易出问题的蔬菜、食用菌等食品,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疏堵结合,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做好食用农产品种植、产地贮存环节技术指导,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绿色防控技术,全力保障了群众的食品安全。结合实际,以章怀社区街道为主,经检查走访,没有发现农户使用有机磷等高残留农药、禁限农药的现象,未发现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

(二)进行不定期抽检摸排

为了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我乡开展了大范围的摸排抽检行动,采用暗访暗查、走访群众等多种形式,拓宽发现线索的渠道,对场镇超市进行产品抽样检查30余次,抽检结果合格,未发现食用农产品质量问题。

三、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活动,采取发放资料、咨询等方式,宣传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低残留高效农药。坚决防止农产品源头污染,生产更多优质农产品,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县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政策、措施以及在食品安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普及食品安全科普知识,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公众的消费信心,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强值班制度及信息报告制度

第7篇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s, developing and the using of many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such as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genechip technique,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scrip quick testing technology, flow injection immuno-analysis, Biosensors, etc, for the detection of the hazardous substances in the farm products.

关键词: 农产品;有毒有害物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Key words: farm products; hazardous substances;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test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S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186-02

0前言

农产品安全性要求农产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的物质或因素,它关系到人体健康和社会稳定。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农产品安全已成为事关人民健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及时、安全、准确地检测出农产品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农产品安全检测的重要内容。随着农产品分析物质的不断微量和痕量化,农产品基质的不断复杂,仅使用传统分析技术已难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仅可以简化前处理过程、而且操作简便、检测成本低、安全可靠,且能进行特异性处理分析,其在农产品分析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1],目前在农产品检测中常用的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分析技术(ELISA)、基因芯片技术、分子印迹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试纸条快速检测技术、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biosenso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解决了传统农产品前处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检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应用于农产品安全检测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

1.1 酶联免疫分析技术[2-3]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荷兰学者Weeman与Schurrs和瑞典学者Engvall与Perlman几乎同时提出的。最初ELISA主要用于病毒和细菌的检测,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广泛应用于抗原、抗体的测定,范围涉及到一些药物、激素、毒素等半抗原分子的定性定量检测。它是在RIA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它利用酶标记物同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免疫反应与酶的催化放大作用相结合,既保持了酶催化反应的敏感性,又保持了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极大的提高了灵敏度,且克服了RIA操作过程中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的伤害。酶联免疫分析法在农产品安全检测中最为常用。农兽药残留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包括待测物选择、半抗原合成、人工抗原合成、抗体制备、测定方法建立、样本前处理方法和方法评价等步骤。ELISA具有样品前处理简单,纯化步骤少,大量样本分析时间短,适合于做成试剂盒现场筛选等优点,使其可试验快速现场监测,是现阶段农产品安全检测领域应用较多的一项检测技术。目前酶联免疫检测的农、兽药残留种类主要包括: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机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兽药类等。

1.2 基因芯片技术[4-5]基因芯片技术是采用原位合成或显微打印手段,将数以万计的核酸探针固化于支持物表面,与标记的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来实现对样品的快速检测。基因芯片技术是基于芯片上的探针与样品中的靶基因片段之间发生的特异性核酸杂交。基因芯片的基本原理与核酸杂交相似,但它将大量按检测要求设计好的探针固化,仅通过一次杂交便可检测出多种靶基因的相关信息,具有高通量、多参数同步分析,快速全自动分析,高精确度、高精密度和高灵敏度分析的特点,是目前鉴别有害微生物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近年来,许多学者利用基因芯片对常见致病菌进行了分析检测。

1.3 分子印迹检测技术[6-7]分子印迹技术利用化学手段合成一种高分子聚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MIP),MIP能够特异性吸附作为印迹分子的待测物,在免疫分析中可以取代生物抗体,被科学家誉为“人工抗体”。它具有一定的预定性,识别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在农产品安全检测中的潜力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农兽药在农产品基质中的痕量残留性以及基质的复杂性,需要对待侧的农兽药物质进行分离,净化和富集。MIPs的固相萃取(MISPE)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生物、农产品、环境样品分析,作为监测药物、生物大分子、烟碱 、除草剂 、农药等的预富集处理。根据直接竞争免疫分析方法,采用荧光标记示踪物,灵敏度虽不及生物抗体免疫分析得到的结果,但分析时间缩短而且该放生抗体具有上百次的可再生使用次数。使用MIPs作为生物传感器的识别元件是另一具有发展前景的应用。较之抗体、受体或酶,MIPs制成的传感膜有明显的优越性,如适用范围广、能够长期稳定、耐高温和耐腐蚀。

1.4 PCR技术[8-11]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诞生于1985年,由美国Cetus公司和加州大学联合创建。PCR技术利用变性与复性原理,在体外使用DNA聚合酶,在引物的引导和脱氧核糖核苷酸(dNTP)的参与下将模板在数小时内进行百万倍扩增。该技术可选择性地放大特定的DNA序列,因此在农产品致病性微生物检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技术,该技术通过直接测定PCR过程中荧光信号的变化,利用电脑分析软件对PCR过程中产生的扩增产物进行动态监测和自动定量,从而成功地实现了PCR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而且,使用实时定量PCR技术不需要进行凝胶电泳,避免了交叉污染,使反应具有更强的特异性和更高的自动化程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重PCR、标记PCR和不对称PCR等多种不同的PCR方法都被应用于农产品检测中,它们的应用使PCR技术拥有了更高的灵敏度和更短的周期。

1.5 试纸条快速检测技术(即膜载体免疫分析快速检测技术)[12-13]

试纸条与试剂盒相比较具有更加易于携带、检测更加迅速等优势。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特别是现场快速检测,并不一定需要对每个样品都获得定量数据而只需要定性地判别出某个样品是否含有某种农兽药,含量是否超过规定标准既可。因此只需要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就可以获得结果的快速检测试纸条是最为合适的检测工具。试纸条技术与试剂盒相类似,其特点是以微孔膜作为固相载体。标记物可用酶或各种有色微粒子,如彩色乳胶、胶体金、胶体硒等,以红色的胶体金最为常用。固相膜的特点在于其类似滤纸的多孔性。液体可穿过固相膜流出,也可以通过毛细管层析作用在膜上向前移行。常用的固相载体膜为硝酸纤维素膜、尼龙膜等。试纸条技术主要包括酶标记免疫检测技术(immunoenzyme labeling technique)和胶体金标记免疫检测技术(immunogold labelling technique)。酶标记免疫检测技术是以酶为示踪标记物,而胶体金标记免疫检测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记物,应用于抗原抗体反应的一种新型免疫标记技术。酶标记检测技术包括flow-through和dip-stick两种形式,胶体金标记检测技术包括flow-through和lateral-flow两种形式。

1.6 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技术[14]流动注射免疫分析法是将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重现性好的流动注射分析与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免疫分析集为一体。这种分析方法具有分析时间短、需要样品量小和操作简便等特点。利用FIIA对一些样品分析,测定耗时不足1min。FIIA有:均相FIIA和非均相FIIA。流动注射免疫分析主要包括:流动注射脂质体免疫分析技术、流动注射荧光检测、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检测、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检测和流动注射电化学检测。利用FIIA是一种灵敏性、专一性、准确性好、快速、节约成本的方法,样品也不需要预处理和富集。

1.7 其他分析技术[15-18]免疫亲和(Immunoaffinity)是利用生物分子间专一的亲和力而进行分离的一种层析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偶联亲和配基的亲和吸附介质为固定相亲和吸附目标产物,使目标产物得到分离纯化的液相层析法。亲和层析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的分离和纯化,如结合蛋白、酶、抑制剂、抗原、抗体、激素、激素受体、糖蛋白、核酸及多糖类等;也可以用于分离细胞、细胞器、病毒等。

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技术是将毛细管电泳技术(CE)与免疫分析技术(IA)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分析技术。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分为竞争性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和非竞争性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与毛细管电泳免疫分析的检测器主要有激光诱导荧光和紫外检测器。其中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因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通过对抗体或是抗原进行荧光标记而被广泛使用。此外还有生物传感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磁免疫分析技术、蛋白质芯片、等。

2结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农产品的跨区域、跨国际流通,对农产品病原菌的检测要求也越来越高。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出发,准确、快速、经济的检测方法是农产品安全检测的发展方向。尽管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具有诸多优点,但目前它们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不能广泛应用于实践,仅能作为标准检测方法的参考。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快研究步伐,建立真正实用的农产品快速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大进.改革开放30年食品理化检测方法的发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21(4):309-312.

[2]尤敏霞.酶联免疫吸附法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9,20(3):237-238,240.

[3]江小雪,张 昭,武霓,王鸣华.酶联免疫分析技术在杀菌剂残留检测中的应用[J].浙江农业科学,2009,(3):562-566.

[4]陈昱,潘迎捷,赵勇,金维荣,秦红友,徐晓晶,唐明未.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方法的建立[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2):285-291.

[5]杨喻晓,张|文,丁美会,沈立荣.基因芯片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粮油食品科技, 2009,17(1):68-70.

[6]安奉凯,潘红青,贾晓川,王硕.分子印迹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分析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3):154-157.

[7]徐小艳,田兴国.分子印迹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广东农业科学,2008,(11): 108-110.

[8]周晓红,李 晖,杨杏芬.食品中诺如病毒RT-PCR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9,36(4):234-238.

[9]宋岱松.多重PCR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山东畜牧兽医,2009,30(5):57-58.

[10]雷永良,王晓光,叶碧峰,梅建华,柳付明,陈莎彬,兰进权,李永芬,陈秀英.实时荧光定量技术在食品污染物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4):828-830,857.

[11]刘辉,杨利平,张 滨.PCR及其改进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与机械,2008, 24(4):166-169.

[12]黄小燕,梁珠娴,李 繁,鲁玉花.盐酸克伦特罗快速检测试纸条的应用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0(S1):446-449.

[13]高志贤,周焕英.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 2008,(2):42-46.

[14]金绍祥.流动注射分析法与多种仪器分析联用的进展[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45(2):238-241.

[15]韩惠雯,黄菲菲.免疫亲和柱-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肾脏中的赭曲霉毒素A[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21(3):250-252.

[16]陈继冰.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1):180-183.

第8篇

关键词:种植户;农产品安全生产;意愿与行为分析

中图分类号:S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032042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农药使用国之一,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上,投入的化肥施用量约占世界的30%。化肥和农药过量施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已经对水污染造成很大影响。农产品安全生产是中国政府治理农业污染的政策举措,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主体是种植户。因此,关注种植户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愿及行为特别重要。除此之外,最新期刊显示,我国农产品质量存在着令人无法忽视的安全隐患,农产品安全问题使全国上下高度敏感,也加深了整个社会对经营者及管理方式的信任危机,农产品安全种植显得尤为重要。

本课题将通过对山西省运城市种植户参与农产品安全治理意愿及选择行为的调查分析,了解该地区种植户参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愿及选择行为,找出影响当地种植户参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愿及选择行为的因素。借助实地访谈获得有效样本资料,应用统计软件检验访谈结果的质量与效度,分析不同因素对种植户参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愿及选择行为是否有相同影响的问题。在理清不同因素对种植户参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愿及选择行为的影响程度后,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种植户参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愿及选择行为的策略。

1 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现状

1.1 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背景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体现在对食物的要求上,特别是对农产品的要求上,从物质匮乏时期单纯对数量的要求逐渐转向了如今质量的要求。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从田间到餐桌多环节的系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农产品安全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生产环节是农产品安全的第一道关口,也是最为重要的关口,如果在生产环节的产品安全无法保障,后面的环节中农产品安全保障也无从谈起。作为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第一当事人种植户对农产品的生产安全负有重要的责任,因此,众多农产品生产安全的研究都直接或间接围绕着种植户的安全生产行为展开。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1 农产品安全生产

农产品安全生产是指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者所采取的一切农事操作应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和国家或相关行业标准,以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生产者的安全和生产环境的安全。

1.2.2 种植户

种植户作为农村社会结构中最基层的构成单位,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以经营农业生产获取经济收益的以家庭为主要构成形式的基本生产单位。本文的种植户是指分散生产的种植户、大规模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农产品生产基地种植户以及参与农业合作社的种植户。

1.2.3 种植户意愿与种植户行为

1.2.3.1 种植户种植意愿

本文中的种植户意愿特指种植户种植安全农产品的意愿,具体指种植户在种植农产品过程中,基于对自身的资源禀赋、安全农产品的相关认知、对农产品安全种植的相关政策及种植技术与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后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意识。种植户的种植意愿是种植户实际种植行为选择的先导因素,直接影响着种植户的种植行为。

1.2.3.2 种植户种植行为

种植户种植行为是指种植户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面对外部经济信号做出的反应。本文中的种植户种植行为指种植户基于农产品种植经济利益分析而做出的农产品种植的举措。

1.3 种植户参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现状

最新期刊显示,在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问题普遍存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现实威胁主要来自农业生产者不规范的农药施用行为而导致的农药残留。种植户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拥有农药施用的决策权,引导农户理性安全施药是进行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由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手段并未能从根本上遏制农产品安全风险,一些学者提出将农药施用知识和施用技能培训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结合起来,通过农药施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来影响农户农药施用行为,以改变农户传统的施药习惯和方式。有研究表明,接受过农药施用知识和施用技术培训的种植户更倾向于采用有利于农产品安全的农业生产方式。因种植户个体特征、种植经验以及了解资料程度不同,从而影响着种植户参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愿与行为分析。

2 山西省运城市种植户参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现状及访谈

2.1 山西省运城市种植户参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现状

运城市作为山西省最大的农产品产销基地,辖1区2市10县,国土面积1.4万km2,总人口519.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0.6万人,农户总数112.9万户,耕地保有量54.7万hm2。有6个国家商品粮基地县,8个国家西北黄土高原区肉鸡生产加工基地。全市粮食总产量占全省25%以上。近两年来,该市通过坚持不懈的市场整治,禁用高毒农药在市场上基本杜绝;通过标准化技术推广,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数和面积增加;通过宣传,使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为保证农产品安全做了很多努力,且效果较为可观。但并没有从种植户角度去提高农产品生产安全,忽视了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主体。

2.2 调查对象

山西省运城市30~50岁的种植户。

2.3 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用访谈的形式,走访种植户较多的地区,根据自行设计的访谈问题现场逐项向种植户询问,记录答案。共访谈121位种植户,回收率为100%。访谈内容包括种植户的性别、学历、职业、对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是否有意愿参加农产品安全生产及愿意采取的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行为等,题型包括选择和填空两部分。

3 山西省运城市种植户参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基本信息

共访问种植户共计121人,分布见表1。其中,59人为男性,占比48.76%;62人为女性,占比为51.24%。65人学历为小学及以下,占比为53.72%;45人学历为初中,占比为37.2%;10人学历为高中,占比为8.25%;1人学历为专科及以上,占比为0.83%。37人职业为农民,占比为30.58%;10人职业为教师,占比为8.26%;17人职业为工人,占比为14.04%;9人职业为个体商户,占比为7.44%;医务人员人数为0;其他职业有48人,占比为39.67%。39人月收入为2000元以下,占比为32.23%;39人月收入为2000~4000元,占比为32.23%;26人月收入为4000~6000元,占比为21.49%;11人月收入为6000~10000元,占比为9.09%;6人月收入为10000元以上,占比为4.96%。

3.2 种植户对农药化肥的使用方式不当

通过访谈,可以看出:目前,种植户在购买农药化肥时,29人选择只要效果好,价格合理,不管是否安全的农药化肥,占访谈人数的23.97%;64人选择效果好,安全,即使价格贵一点也没太大关系的农药化肥,占访谈人数的52.89%;19人选择买生物农药化肥,即使价格贵,但因为环保安全也会买,占访谈人数的15.7%;9人选择其他,占访谈人数的7.44%。当问到种植户每次如何确定农药化肥的用量时,47人选择根据说明施药,占访谈人数的38.84%;36人选择看粮食情况,不好用药量大,比较好用药量少,占访谈人数的29.75%;36人选择根据专业人士指导,占访谈人数的29.75%;2人选择看心情,随便用,占访谈人数的1.65%。

可见,在种植户参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对农药化肥的使用方法不规范,是在没有技术指导上进行的随意的使用。

3.3 关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种植户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愿较大

调查显示,有19.01%的种植户非常关注农产品安全生产,且有85.9%的种植户愿意参加农产品安全生产。关注农产品安全生产与种植户安全生产意愿之间有相关性。可见,对农产品安全生产关注度越高,种植户参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愿就越强烈。

4 对于种植户参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愿及行为分析的对策

4.1 提高种植户自身的文化素质与科技水平

根据访谈结果可知,高中学历及以上的种植户仅占9.08%。因此,在农产品种植中,种植户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种植知识,接受相关的技能培训,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水平,增强农产品生产的规范性和安全性,降低农产品安全生产风险。

4.2 提高种植户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识

对农产品安全生产认知越高的种植户越愿意生产安全农产品,所以提高种植户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识很有必要。政府可以通过综合利用各类媒体、印发传单等方式,宣传安全农产品的有关政策,从而增加种植户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意识,让种植户了解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安全生产是一项社会责任,也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4.3 加大培训,加强监督,规范种植户用药行为

访谈结果显示,种植户根据专业人士知道施药的仅占29.75%。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种植户用药培训,提高种植户安全使用农药的意识和素质;实行农药的使用记录制度,作为农药施用追溯管理依据;引入先进技术,实现种植户数据化,针对性,实时化终端指导系统,指导种植户做出正确的用药决策与行为。

参考文献

[1]冯军,黄建华.农村食品安全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 2006(19): 160.

[2]顾宝根.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要点[J].农民科技培训, 2015(01): 42-44.

[3]罗峦,周俊杰.农户安全施药行为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安仁县600户水稻种植户的调查[J].中国农学通报, 2014(17): 145-150.

第9篇

关键词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广东韶关

近几年韶关市政府加强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生产持续增长。但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对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业贸易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层次的提升,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不受污染的无公害农产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1]。但在利益的驱动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因素影响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消费者因食用有机磷、“瘦肉精”等有害有毒物质残留超标的农产品引发的急性中毒事件屡有发生,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韶关市的农产品也面临着类似的质量安全问题。如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保护公众的身体健康,已成为韶关市当前的一项重要战略性工作。笔者结合近几年的实际工作,对韶关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现状、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1发展现状

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是传统的山区农业大市,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目前已形成蔬菜、优质稻、优质畜禽、优质鱼、特色水果、竹类、烟叶等七大农业主导产业,2007 年全市蔬菜、优质稻、水果、黄烟播种面积分别为9.99万、9.33万、3.31万、1.72.万hm2,合计24.35万hm2,占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7.5%,其中优质稻增加1.01万hm2。并形成了以曲江马坝油粘米、大塘火山粉葛、新丰黄礤佛手瓜、小正镇小白菜等为主的特色农业。韶关市无公害农产品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组织和推动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数量迅速增加,总量已初具规模。目前共有52家企业、72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认证产品覆盖了种植业和养殖业,认定产地49个。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宣传力度跟不上,认知程度不足。由于无公害农产品建设是一项新工作,加上宣传力度跟不上,广大人民群众对无公害农产品了解不多,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认知程度不足,只是粗浅地认识到施用化肥的蔬菜味道不好,刚喷施过农药的蔬菜不能吃。在利益的趋动下,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部分农民缺乏安全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在选用化肥和农药上不按标准规范操作,主要追求效果和价格,只要价格低、效果好就用,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成为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的一大障碍。二是生产成本较高。与常规农产品相比,无公害农产品在产量、质量方面有着更高要求,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这也是制约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1个因素[2]。三是资金缺乏,品牌意识薄弱。据估算,每成功申报一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品标志约需1万元人民币。缺乏资金投入成为制约韶关市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一大障碍,韶关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对申请品牌认证的积极性不高,树立自身品牌的意识相对薄弱,阻碍了韶关市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发展。四是市场开发滞后。韶关市虽然已有几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但市场建设相对滞后,无公害农产品流通市场尚未形成规模,营销网络仍不健全,削弱了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后劲。五是重申报轻管理。一些企业和农民误认为申报时的产地环境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所生产的产品就是无公害农产品。其实不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有着严格的生产技术操作标准和规程,部分企业疏于管理,不对生产人员进行科学施肥、安全用药、先进栽培技术的培训;在选用农业投入品上不按标准规范操作,导致产品受污染,生产的产品达不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此外,韶关市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体制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检测水平不高,检测设施薄弱,单靠现有的管理、检测、监督体系远不能满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需要。

3对策

一是加强领导,制定规划。成立专业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负责无公害农产品的技术推广、产品监测、市场监督与开发等工作。同时,农业部门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制定无公害农产品发展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建设高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和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认识。在相关部门的带动下,培养一批有实践经验的农产品生产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使农民真正的认识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三是树立品牌意识。我国现行的以追求数量增长为主的传统农业技术已很难满足和支撑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需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都应积极申请认证,树立自身品牌,使自已的农产品在市民及海内外人士中形成一个质优印象,争取扩大市场。四是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无公害农产品价格,占有市场份额。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企业应在政府给予扶持的前提下,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降低生产成本,缩小与普通农产品的价格差距,提升消费者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购买欲,达到占有市场份额的目的。五是通过监督检测保障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控制和产品品质监测、检测手段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极为关键的技术环节。通过监督检测来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监管,保障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

4参考文献

[1] 陈生斗.无公害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的新成效新机遇新举措[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2):5-9.

[2] 丁国皊.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36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