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区域经济一体化

时间:2023-10-02 09:07:33

导语: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1篇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总体趋势之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开始逐渐突出。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开始朝向环渤海地区住哪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虽然京津冀地区经济环境相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而言,仍然处于初级水平,但是其当前具有的经济实力和整体结构特征,已经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

想要明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首先应当对其概念进行明晰。虽然当前对于区域一体化的概念缺乏统一的界定,但是仍然可以从实际工作中发现其诸多共性并且加以总结。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地缘毗邻的城市或地区通过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和渠道,制定统一的区域政策制度、区域规划布局以及对接措施,在共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之下,形成具有共生关系的发展目标,并且协调行动;按照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各自区位优势,进行合理的地域分工;利用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方向的同一性、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地域的相邻性等特点,实现全区域内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借助于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促进地区间的产业整合与重组,实行地区经济联合与协作,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有效的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内部耗损,以提高区域经济总体效益的一个动态过程。从这样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注重一体化区域内部的合作和分工合理化,并且着眼于实现区域环境共赢,注重可持续发展。

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主要是需要考虑促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是建立起区域经济一体化环境的优势体现。对于动力机制而言,其自身决定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根源,因此必须给予充分重视。对于动力机制而言,首先应当注意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考虑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要实现区域内部多个组成部分的协同发展,因此展开了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环境中,更为微观的区域性政策将会被统一的政策所代替,这必然会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部环境中自由流动,推动其朝向更加具有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区域集聚,从而实现对于地区环境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同时,这种增长与优化还能够带来扩散效应,形成区域朝向周边的带动。其次,规模经济同样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发展动力。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够帮助经济的发展打破既有的行政区域格局,而转变向经济区域整合的方向,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资源的优化利用,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都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规模经济在更为宽泛的区域环境中,比相对窄的地理环境之下更容易形成。最后,低成本机制的形成,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动力。低成本并不仅仅局限于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成本降低,而是来源于区域经济环境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人力资源成本、运输成本以及某些自然资源成本等,都需要考虑在内。由于突破了行政格局,因此区域范围内的资源能够在有效流动的基础上,遵从市场机制实现优化调配,从而实现成本机制。

二、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发展

京津冀地区在经济的发展方面各有所长,具有极强的互补性特征,因此对于该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而言,毋庸置疑地有着积极价值。当前环境下,京津冀政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已经得到加强,从2004年共同签署《廊坊共识》到2008年签署《北京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合作的会谈纪要》和《天津市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等,这些都无意成为了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实现的诸多里程碑事件。

虽然从政策层面看,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一直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但是从实际的展开状况看,仍然存在诸多障碍。首先,不同区域合作主体对于经济合作的认识方面存在偏差,并且尤其是在京津冀区域环境中,仍然缺乏具有一定高度的市场意识。从合作态度方面看,北京仍然以自我中心的态度十分突出,要求津冀为北京提供对应服务,在产业转移、水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此种态度均较为突出,天津同样想要依据港口优势进行自我建设。这种状况造成了河北难以获取和京津两地对等的发展机会,因此从观念的角度看,京津冀地区区域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整顿。

其次,^域内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高层次区域合作、磋商与协调机制。近年来,虽然京津冀高层领导进行了双边互访和多边协商,但是总体说来这种机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而想要建立起深入的京津冀地区经济一体化,更为深入和密切的磋商机制亟待形成。目前仅限于首长联席会、协调会和合作论坛明显无法满足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必须实现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磋商机制的建立,才能切实构建起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方针。

三、结论

针对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当前的展开现状,实际工作中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区域一体化实现的主导思想,深入把握未来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不发,并且切实加强不同层次之间主题的密切沟通和配合,建立起更为均衡的政府协作机制。除此以外,应当注意转变观念,打造京津冀发展协同观念,以互惠互利作为发展的根基,建立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推动区域内市场环境成熟,支持资源和生产要素更为自由的流动和分配。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探讨

“一体化”一词,英语为 Integration,原意为“更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体化最先是指基于协定的企业联合体,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卡特尔、康采恩、托拉斯等,其类别主要可以分为竞争者之间的合并的水平一体化和供需双方的联合的垂直一体化。瑞典经济学家埃利・F.赫克歇尔(Heckscher Eli F)在其 1931 年出版的著作《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中第一次在“将各个独立的经济区结合成为一个更大的区域”这一意义层面上使用了“Integration”一词。但是,直到现在国内外学术界依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标准定义。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1954年,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第一次对经济一体化下了定义,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通过消除阻碍经济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并通过各国之间的相互协作与统一,创造出最为适宜的国际经济组织。他从政府对经济一体化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角度,将经济一体化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消极一体化,即政府消除各种规章制度,具体而言就是要消除存在于各国间的阻碍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二是,积极一体化,即政府要通过建立新的规章制度来对自由市场的错误信号进行纠正,并给自由市场注入正确的信号,来增强自由市场一体化的力量。

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在其著作《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对经济一体化作了进一步的解释,认为一体化即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状态,经济一体化就是指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活动不受政府的经济限制。过程就是在于消除各国经济单元之间的差别待遇的种种措施;而状态就是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差别待遇的消失。也在这一年,保罗・斯特里坦提出一体化不应该定义为目的、平等、自由繁荣,而不应该按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可兑换性、自由化等手段来定义,与此不同,皮德・罗波逊则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1969年,J・平德为经济一体化下了一个定义,认为经济一体化是指商品还有生产诸要素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自由的流动,基于这样的认识,就必须对各国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各种歧视加以消除,并在政策上做出一定程度的协调。

彼得・罗布森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还认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特征应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成员国在某种条件下消除彼此之间的歧视;二是,对非成员国保持歧视;三是,成员国之间在企图拥有持久的共同特性和限制经济政策工具的单边使用上有一致的结论。

二、国内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国内学者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等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献,这也意味着对一个国家内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问题的研究也日益丰富,许多学者也为此提出了自己的定义表述。

孟庆民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分属不同空间的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生产、消费、贸易所产生利益而产生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即从产品和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市场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过程。显然,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手段与目的、状态与过程有机统一。

谭小平和徐杏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特征相似或地理分布上较为接近的地区或者城市为了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实行经济联合以及共同调控,在社会再生产的主要领域甚至各个方面形成一个不受地域限制的产品、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的动态过程,其目的在于消除行政藩篱所形成的各种障碍,依靠市场的力量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在统一的区域内的合理分工以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当包含产业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和投资一体化,直至实现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周新宏和沈霁蕾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遵循自然地域经济的内在联系、商品的流向、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经济联合体。

张兆安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为了实现功能的互补、资源共享、联动发展和利益共享,以及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就必须推动社会经济资源的区际循环, 形成一种区际分工与协作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三、结语

总之,学界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观点虽然不能达成共识,形成统一而标准的定义,但是有一点的共同的,那就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国家(地区)或多个国家(地区)经济的合作,来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本研究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是指一国内部两个地区或城市之间通过经济合作以及各自优势的发挥,来实现双方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经济融合,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Bela Balassa.The Theory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London:Allen&Unwin,1962.1.

[2] 周八骏.迈向新世纪的国际经济一体化[M].上海:上海海人民出版社,1999.

[3] 景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一200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 梁双陆.边疆经济学: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边疆经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第3篇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策略

目前,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资源整合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通过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加快经济区的区域一体化速度与进程,推动经济区的发展更加快速且全面。

1.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概述

关中-天水经济区也叫关天经济区,其是国务院批复通过的省级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范围涵盖六市一区,包括陕西省的中关平原以及甘肃省的天水市。同时关天经济区以西安为中心,以宝鸡市为副中心,以平凉、庆阳、杨凌、商洛、铜川、渭南、天水、陇南等为次核心城市。并以连霍与陇海铁路为依托,逐渐形成与我国西部产业集群带、发达城市群相呼应的关中城市群。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我国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如咸阳、西安、宝鸡、天水以及杨凌等,都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1]。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非常有利。下面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优势进行分析,如下表所示:

2.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机遇与挑战。关中天水经济区把握住发展机遇,勇于面对挑战,从而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更加一体化。下面对其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与讨论:

2.1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分析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软硬件环境与设施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区域间的产业投资集聚效应日渐凸显,为经济区的大跨步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给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更好地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形势下,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都在不断加快,人们的消费能力、消费结构都在发生着变化,内需的扩大会推动经济更好增长。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较为广阔、人口相对较为密集,需求也比较旺盛,能够吸引其他区域的投资或者海外的投资在经济区内重组或者集聚,给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提供更好资金保障。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要素成本逐渐增加,强化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是非常必要且迫切的。由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具有非常明显的要素成本优势,在产业转移与结构升级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此外,关中天水经济区在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依托着创新型社会发展机遇,结合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在关中天水经济区进行科技资源的优化与整合,使得关中天水经济区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更好提升,从而在人才、资源等方面进行集聚与整合,对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发展非常有利[2]。

2.2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所面临挑战

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总体经济发展实力不足,产业集聚性不强,影响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一体化进程速度的加快。与此同时,关中天水经济区缺乏体制创新活力,且城乡之间发展严重失衡,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等功能有待开发与提升,区域间的市场联系并不紧密,对外开放的力度不足,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尽管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近几年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其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经济区,并没有对周边的地区起到辐射与带头作用,且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依然很大。同时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地方贸易保护主义较强,其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并不一致,使其存在利益协调的相关矛盾与问题。此外,关中天水区的城市内部布局、城市间的布局有很多的重复现象,如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的布局存在问题。因此,重视对其产业布局的优化,优化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能够促进其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3.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略探究

为了能够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实际现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断发挥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促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更加一体化。下面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方法与策略展开研究与讨论:

3.1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打造优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群

在了能够促进关中天水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重视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结合关中天水区发展的实际情况,着力打造优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群。在关中天水区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将城镇居民与农民、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进行更好地统筹与规划,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通过政策调整与体制改革,促政策措施、市场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更加一体化。在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对传统二元制经济结构的打破,逐步构建“一轴、一核、三辐射”的城市群,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劳动力、信息、技术、资金与商品等生产要素得以更好地优化与配置,增强资源共享性。一轴主要指的是渭南、宝鸡、铜川、杨凌、商洛、天水中心城区发展。强化产业与人口聚集,加强大规模城市群的构筑,同时重视基础设施的完善,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并对大中城市以及东部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进行有效承接,并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当地就业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逐步消化剩余劳动力。而一核主要指的是以西安为中心,强化对北方内陆与西部内陆地区的辐射与引领,以“大西安”发展战略为核心,着力打造一流的旅游胜地,强化科研中心的构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使得西安逐渐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以及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同时对西安优秀传统文化与厚重的文化底蕴等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促进其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西安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得到有效优化与升级,提升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三辐射主要指的是对三级城市进行辐射,通过强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高新技术农业,建设新农村,促进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更好提升。

3.2重视产业集群的建立,强化优质人才培养

在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重视产业集群的更好建立,促进其规模效应的实现,通过统一部署来减少重复设置问题的发生,从而促进产业之间优势互补,减少恶性竞争事件的发生概率。因此,在构建高新产业集群时,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强化地方优势的发挥,推动各区域之间实现错位发展,从而打造独特的产业链。同时在构建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时,必须要重视其产业化、专业化集群性的提升,促进其整体布局水平的更好提升。与此同时,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很多城市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可以借此来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添砖加瓦。如发展宝鸡法门寺佛教文化产业、曲江文化产业、西安临潼文化产业、天水华夏始祖祭祖文化产业以及西部文化影视基地等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关中天水区域内的城市优势与文化底蕴特色优势充分展示出来,建立产业集群,增强集群效应与发展水平。此外,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由于产业结构的更好升级与优化,产业集群效应加大,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会逐渐增加。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强化优质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可以与相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可以通过订单人才培养的模式来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输出优质人才,为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一体化的更好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与保障[3]。

3.3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

在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时,推动市场一体化建设,强化各项资源的共享与流通,突破地方保护主义的约束和限制,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推进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要重视招商引资政策的健全和完善,通过税收优惠、土地政策等优惠来吸引投资商,优化地方市场的准入机制,加大政策的倾斜力度,减少项目的重复审批环节与流程,吸引更多投资者前来投资。与此同时,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健全与完善行业一体化平台,强化各区域优势资源的整合,从而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与共享。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050-02

辽宁沿海经济带位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经济圈的枢纽地带,是中国东北唯一的沿海区域,同时也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与外界沟通的重要门户。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意味着政府将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其发展指日可待。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对于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一、辽宁沿海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一体化形式化,协作共赢难以落实

辽宁沿海各市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仍是竞争大于合作,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只能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而在一些关键领域的一体化难以形成[2]。虽然近几年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协调机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区域协调方式比较简单,区域组织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资源环境和区域生态等共同开发与管治的深层次机制尚未建立。

(二)地方政府利益驱使,城市间规划衔接性薄弱

由于地方政府利益的驱使,使得各城市间以邻为壑,各自为战。各地的规划并未实现有效的衔接,致使区域发展相互制约,影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在生产和建设上各级地方政府也都想建立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体系,人为阻挠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严重影响了优势企业的跨地区发展、兼并和迁移。由于地方政府利益驱使,沿海城市的很多开发区也陷入了招商引资的竞争旋涡中。

(三)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体系发展滞缓

由于受各级地方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影响,辽宁沿海经济带内许多地区的产业发展往往自成体系,因而分工协作效率低,低水平建设,重复建设现象和产业作结构趋同现象较为严重。第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过小等是辽宁沿海6市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大连、丹东、锦州、营口和葫芦岛之间的三次产业结构均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例如,石化产业和船舶修造项目不但没有整合,而且还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全面开花”。由于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缺乏规模集中经营,因而严重阻碍了辽宁省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3]。

二、辽宁沿海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策略的构建

(一)市场体系一体化

市场体系一体化的建立,不仅可以使资源的配置更加优化,还可以促进建立一个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的市场机制。使分工与合作通过市场来完成,从而使区域内的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化。辽宁沿海经济带要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就必须打破原有的狭隘的市场体制,致力于建立一个统一的、完善的市场体系。因此,推动一体化的资本市场、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的诚信市场、一体化的文化市场、一体化的消费品市场、一体化的技术市场、一体化的产权市场和一体化的旅游市场等的建设尤为重要。当区域性的市场体系形成和发展后,辽宁沿海经济带就能够具备区域一体化的稳定基础。

(二)港口建设一体化

辽宁省沿海地带是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海岸线全长1 00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400公里,优良商港港址38处,有大小港湾40多个。可是长期以来,辽宁沿海6个城市的港口建设发展因以行政区划为限,以至严重束缚了港口依据本身条件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步伐,港口数量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分布散、缺乏竞争力,港口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处于全国沿海港口发展的薄弱环节。世界港口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港口选择一体化整合之路才是港口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了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远大目标,港口应该树立放眼全球、面向全国的大港口发展战略思维,尽快用行政力量的“有形之手”和市场力量的“无形之手”来推动港口之间的合作、整合,按高开放、高能级、高聚集的第四代港口建设的标准来推动港口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4]。

(三)发展规划一体化

我们应该用世界的眼光来谋划与布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需要适当的竞争,但是,这种竞争不是在现有体制下的过度竞争,而是在统一规划基础上的有效竞争。在沿海经济带各城市合作过程中,要推进发展规划一体化,充分发挥大连的龙头作用,将各市的发展统一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总体框架之中。避免重复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城市间发展规划的衔接,通过开展各种专项合作,尽快形成投资新环境。

(四)生态保护一体化

辽宁沿海经济带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如果沿海经济带各城市中有一个城市出现了环境污染,就可能会危及到周边地区,从而影响经济带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处理好沿海重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找到开发与保护的最佳结合点,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们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辽宁省各市应携手共谋发展之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以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为基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战略,合力打造沿海生态区。

(五)基础设施一体化

基础设施可以为分社会性基础设施和生产性基础设施,通常包括水利、环境与资源保护设施、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和城市设施等。从世界各国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大多关系公众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为了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保证项目质量,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水资源、能源、交通和信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要按照统一建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的要求,从区域整体上进行统筹规划,争取实现共建共享、互联互通,逐步建立和完善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体系,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大空间发挥能源、交通、信息和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六)产业布局一体化

由于辽宁沿海6市多年来缺少必要的专业分工,造成了各城市产业发展十分相似,规模优势没有被充分地利用,因此缺乏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需要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加快产业集聚和技术升级,加强产业结构的分工与互补,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建成科技水平高、环境友好、布局合理、用地节约的现代化产业聚集区。地方政府要鼓励优势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构筑资源共享、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5]。

参考文献:

[1] 潘中毅,支大林,韩建雨.辽宁沿海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8,(6):160-165.

[2] 冯筱,王兆博.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省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1,(28):33-34.

[3] 苗秀杰.基于协同效应的辽宁沿海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5):123-127.

第5篇

【Abstract】The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has been the main li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global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ppears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upsurge at present. Under such rapid development, China should not only make corresponding strategic adjustments in trade cooperation and trade liberalization, but also make a deep reflection on the level of economic teaching which is easy to be ignored.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 and analyze the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s global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教学;对策

【Keywords】 regional economy; economic teaching;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50-02

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脚步也一直稳步、快速的向前推进,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区域化逐渐成为一种新的主导趋势。根据WTO的相关数据统计,自1948年起,WTO所包含的成员国数量就在不断增加,由最初的123个逐年增加到546个,由此数据可以看出,区域经济化发展已经被接受并且成为了比较普遍的贸易合作形式。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中国顺应时势,在区域经济的扩展中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将经济贸易进行整合,在此状态下,全球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发达国家强强联手的现象[1]。自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更加的凸显。美欧、美日之间,都有了实质性的贸易区协定谈判。区域经济一体化使得很多发达国家更加明确了发展的目标,从而不断出现各国之间的谈判和联合。在面对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和竞争中,发达国家积极谋求制定新国际贸易规则主导权和话语权。

2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2.1 贸易主张开放自由

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保障就是它的发展可持续性以及自由性,想要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开放无疑是最佳的方法。一般而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就是其将发展单边贸易自由化和对外资源_放密切联系在一起,两者共存的经济发展就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的最好诠释。

2.2 加强自我扩张意识

贸易的发展已经走到一定的顶峰时期,必然会出现佼佼者与失败者,贸易经济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自我扩张意识,当两者同时被重视的时候,成功的贸易集团就将在这其中脱颖而出,随着区域贸易集团日益增多、日益强大,与之相对的贸易伙伴必然在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2]。出于自我防卫的要求也必然会采取相应行动,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强自我扩张的意识和积极的行动。

3 区域经济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内容不够前沿

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包括区域经济理论、国内区域经济现象,还应当包括全球区域经济领域所出现的新事物、新现象。当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区域贸易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然而区域经济教学教材内容却存在相当的滞后性,难以反映当前最新的变化动态。而且,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教材,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早期的区域经济教学教材大多偏重于区域经济理论介绍,以及国内的区域经济现象研究,很少涉及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进入21 世纪后的教材才开始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区域化内容有所涉及。尽管在内容上力求不断更新,但仍然滞后于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发展。在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资讯传递越来越迅捷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这对我们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

3.2 教学计划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性

区域经济教学是前沿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经济学课程,既反映当代区域经济的新发展、新变化,又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有机结合。而区域经济教学长期以来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该课程是一门纯理论学科,与现实经济生活联系不大。其实,区域经济教学是属于应用型教学,很多西方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给予高度重视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西方国家会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我国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则比较注重理论性,缺乏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教条性质的知识比较多,很少去关注比较热点的问题和话题,实践性的缺乏不仅仅会使区域经济学教学面临无趣,更重要的是会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3.3 教师对于授课缺乏主动性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与其它经济学内容息息相关,更与国内、国外现实经济领域的各种经济现象存在密切联系。可是,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课本内容照本宣科、知识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现存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参与度偏低。填鸭式教学方式下,学生被动学习,不利于学习主动性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结果是学生既不理解整个学科体系的知识构成,也不理解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经济现象之间的必然联系,也就谈不上理想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4 区域经济教学的创新

4.1 教学内容的创新

首先,应当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学的最新动态发展。除了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这些基本教学内容以外,课程内容还应当包括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动态,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全球经济领域出现的一些重大变化显然也是不能回避的。这些变化不仅涉及全球经济的走势和前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是各国政治经济等综合国力的体现。为此,区域经济教学内容应广泛吸取近年来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引用最新的数据资料,把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新概貌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解读国内外区域经济领域的最新变化发展以及未来的趋势和走向,拓展知识领域、开阔眼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其次,教学内容应当紧密联系中国经济领域的实际发展现状。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因而,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努力将中国的经济发展融入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区域经济学的现实意义,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4.2 课程教学方式创新

首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创作PPT相结合。授课教师负责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布置相关专题,向学生提示思路、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留给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最终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演示、汇报研究结论和心得,教师给予总结和点评。这种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充分调动W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查找甄别资料的能力、逻辑编排运用资料的能力以及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为后期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其次,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紧扣教学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选择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缺少相关法律法规  

 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策略通常情况是上级政府制定并颁布的,采用这种方式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利有弊。一方面,上级政府在行政权利上相对较高,其所制定的策略也比较有力度,可以将一些相邻区域政府之间的隔阂打破,从而进行无间合作,促使经济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不同区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均需要依靠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上级政府对当地实际情况了解得不够透彻,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缺少对当地实际情况的调查,其所制定的策略可能会出现和当地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若出现这种情况,既不能促进当地经济一体化发展,同时还可能产生阻碍。  

 (二)区域之间没有科学的合作和发展经验   

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在不同区域存在着不同特点,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也较大,这就使得相邻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优势项目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但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例如我国西北地等,这里人口数量少,存在着相邻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的现象。此外,因为这些区域地广人稀,促使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类型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这些地区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步、不协调等现象,加上这些区域之间缺少交流,导致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受到相应阻碍。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总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不同地区均具备自身独有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自然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不尽相同,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也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因此,区域合作由此产生,其经济一体化可以帮助不同区域之间进行优势互补,从而促使经济总量得以提升。同时,将经济一体化作为基础,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和交流。  

 (一)交通通讯的快速发展   

交通通讯算得上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大动脉,因此,区域发展过程中,交通的建设是不可代替的,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之间相互协调发展。直至今日,相关结果显示,我国高铁修筑里程已经排在世界第一位,同时也达到一半的互联网普及率,交通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政府政策的支持  

 去除当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等,我国在这三十多年来,还建立了深圳、厦门和珠海以及汕头等国家级经济特区。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三)人口区域性流动   

在我国,人口产生跨区域性流动,属于一种相对常见的现象。直至21世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经济也随之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开始越来越多。人口的流动逐渐变得方便快捷,尤其是农村人和城市人之间的相互来往。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物力和人力的支持,同时为相对落后的地方带来了思想上的启发。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治理模式对比  

 公共治理理论,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而言,可以促进区域合作效益最大化,法律治理的方式,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属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采用科学有效的法律治理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法律治理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行政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新的沟通和合作方式。不同社会治理模式均不能离开相对应的法律结构,可以对法律治理模式进行划分,形成三种不同模式。  

硬法治模式   

对行政区域进行治理的过程中,硬法治模式主要指的是一种确定性的法律,同时又是种可预期性的法律,通过这种形式,能够为社会秩序以及基本价值观念带来相对有效的保障,促使社会对其自身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但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发展的过程中,不能只依照硬法规定的内容进行治理,更不能开展相对全面的硬法进行治理。在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社会环境当中,对硬法的全面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是和法律相互背离的。  

软法治模式   

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治理的过程中,软法治模式主要是指,借助各个区域地方成员所商讨出来的内容,最终实现意见的一致。同时,各个区域共同对可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制度进行制定。软法律实施过程中,虽然缺乏一定的强制力,但是不同地方成员必须遵守这项法律,因此软法也具备相应的约束力。但是软法的实施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其具有极强的理想化特点。  

第7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战略合作 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经济发展的一个潮流,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横向府际关系中存在很多的矛盾和冲突,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基于合作的战略是以合作为主导统率整个经济运作的战略。地方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在经济权力下放和市场化的过程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区域政府合作就是扫除行政壁垒,促进区域内部要素的流动,然后通过行政性力量对市场规范达成共识,最终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一个统一的地域经济组织形成,也就是区域经济共同体。下面就谈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合作的肤浅看法。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

所谓“区域”是指一个能够进行多边经济合作贸易的地理范围,这个地理范围一般大于国家的范围。经济地理上把世界划分为许多经济地带,这些经济地带并不是同一地区,是由各具特色的多个地区组成的经济特区。为了调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消除经济交往中的国境障碍,就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可分为一般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体化组织的基础,一体化组织则是在经济一体化契约上把一体化的成员固定下来。由改革开放及区域经济发展内生出来的产品和要素的跨次区域流动便成为最主要因素。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弊端

2.1、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排他性

通过推动支持创新、技术转移和市场准入的政策,各经济体将可更好地利用新技术与新产品,同时在发展新技术方面实施更多合作,这样就能在不扭曲贸易和投资的基础上推动可持续增长。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零和、输赢规则已为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非零和及双输、双赢规则取代,要么一损俱损。发展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形成一个具有优势的区域组合,提高规模效益,扩大市场范围,实现经济互补和持续增长,经济上的互惠互利推动着区域经济集团间各国的接触、对话不断发展,双方搁置分歧,增进了解,加强协调,扩大合作。任何参加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定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均可以区域一体化优惠为由,将给予一体化集团内其他成员的优惠不给予集团外的成员方。加强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并努力消除非关税贸易壁垒等新的障碍。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对内对外事务的最高行使权会遭到侵蚀,会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再加上单一的地方绩效考核,容易产生地方官员只重视本地的经济增长,而不顾区域公共利益的情况。对于区域内成员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对外确实存在歧视和待遇差别,但这是一种相对的歧视和差别待遇,具有排他性。

2.2、对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制约,本国人口就业率下降

区域内经济一体化后,为了给本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地位,往往还注重加强其他方面的合作,从而维护了地区安全和稳定。经济发达的跨国公司利用自己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对资金和技术的进行垄断,制约发展中国家的众多经济部门,甚至控制着某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吞噬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随着大量的国际组织的形成和国际规范的确立,国际机制不断扩展着其介入领域的广度和深度,冲击着传统国家的范畴。致使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发展中国家不断转移,导致本国人就业机会减少,就业率下降。经济发达的跨国公司以投资建厂、提供贷款和技术为先觉条件,提出种种无理要求,随意践踏发展中国家的。

2.3、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和层次空前提高

实体经济主体地位被金融经济所取代,导致发达国家经济容易出现波动,长久交换的话,可能会出现严重贸易逆差。影响一体化经济的要素清单,包括国内政策以及并不与政府政策直接相连,由市场结构、技术、地理、信息来源等衍生而来的各种影响力,甚至直接评估最简单壁垒的努力也受到测量和加总方法的不统一的困扰。区域经济集团化方式对其内部的市场结构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加剧了竞争意识,加强了市场垄断。区域经济集团内部的关税壁垒取消后,面对其他成员国企业的竞争,经营实效较差的企业,不得不努力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上升为各贸易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抗争,各贸易集团又因为势均力敌,一旦形成对峙,就会使整个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停滞不前的局面。

三、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措施

3.1、更新观念,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生产要素在本地区的自由流通与优化配置,促进本地区市场的扩大与经济增长。掌握理论武器,为适应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采取灵活、切实可行的方式维护国家的和利益。因为它可以促使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的扩大。区域经济合作可导致区域内部的市场范围扩大,推动区域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连接本地区各国的油气、电力、交通和电信网络,并将能源、信息技术和交通领域确定为区域合作组织的优先合作方向。整个国民经济或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的经济迅速腾飞,带来各行业间的经济互相促进。通过加强行政执法行为的协调与合作,促进公正执法,有效减少区域内行政执法间的冲突,保障和维护统一的市场规则和经济秩序。

3.2、研究对策,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由于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各个成员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济竞争能力不断加强,在对外贸易谈判中,取得较好效果,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效益尤其显著。所以,必须加强对国家经济问题的探究,树立国家有多种实现形式的新观念,采取不同的形式,实现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独立和完整。某一国家是多个经济集团的成员国,这个国家应该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集团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球化多边贸易谈判。

3.3、加快落实增长战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赋予世界经济多极化以新的内容,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建立起科学的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其正确的方向引导,规范官员们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模式,实现地方政府行为的正常化,从而达到协调和改善政府间经济利益关系的目的。区域经济集团的自由化行动可以激励其他国家和地区采取同样手段,集团化组织内部取消贸易壁垒后所带来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增加,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贸易转向,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落实增长战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1

3.4、经济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把多边贸易协定转向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安排,不利于经济合作体制发挥作用和进一步发展。由于民族国家和利益的存在,全球竞争不断加剧。要求政府创建区域协定和机制,以支持放松关税、非关税壁垒和协调管理。区域内的金融机构要重视人才培养,各国银行之间也要进一步加强相互交流,项目考察、学习培训,增加了解,增进互信,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总之,构建区域政府合作机制必须要有先进的服务理念、合理的组织安排、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均衡的利益机制。通过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依靠政府间的合作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现行体制下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性选择。区域经济合作,能够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范围不断扩大,有助于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深层次展开,必将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晋陕蒙宁;区域经济;一体化;西部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4-0075-02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国家内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晋陕蒙宁四省区作为我国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尽管短期内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长远来看,其发展的潜力,发展的持续性必然会受到制约。本文提出构建晋陕蒙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设想,意在为促进晋陕蒙宁区域经济长远的科学发展做一些探索。

一、 晋陕蒙宁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

对于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孙大斌、张佑林、潘永江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本文认为,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在国家范围内,处于不同行政辖区的毗邻地区之间,基于发展的共同目的,打破行政区域本位,进行统一规划协调,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发展方式,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构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大市场的动态化过程。

晋陕蒙宁是我国煤炭资源的富集区,是煤化工产业的集聚区,同时也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西移的重点区域。晋陕蒙宁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指的是在山西、陕西、、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四省区毗邻区域,以核心城市为目标,以产业联动为纽带,打造一个共同发展、整体竞争、战略一致、规划统一、动作协调的地缘经济区域的过程。其中核心城市包括山西的忻州、吕梁,陕西的延安、榆林,的鄂尔多斯、乌海以及宁夏自治区的吴忠、石嘴山等。

1.四省毗邻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条件。晋陕蒙宁四省区地理位置衔接,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构想提供了天然的区位条件,便于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必须的铁路网、公路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晋陕蒙宁地处鄂尔多斯盆地及毗邻的沁水盆地,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特别是煤资源和气资源储量巨大。据统计,全国煤炭资源储量10211亿吨,晋陕蒙宁区储量6859. 96亿吨,占67%;2007年全国煤炭产量25. 23亿吨,晋陕蒙宁区产量121227. 8万吨,占全国产量的48.05%。“十一五”煤炭工业发展规划产量26亿吨,晋陕蒙宁区规划产量131500万吨,占50.58%,产量增加3. 26亿吨,占全国增量的82. 53%。煤层气资源占全国的54.8%,天然气资源占全国的26.3%。丰富的煤气资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创造了资源条件。四省区毗邻核心城市经济发展迅猛,经济增长速度快,特别是榆林市和鄂尔多斯市,连续多年GDP增长速度位于全国地级市前列。经过多年的发展,四省区煤、气相关产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为四省区经济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条件。

2.打造四省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在加大。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经济,促进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不仅是实现我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战略问题。然而中西部的发展很难同步进行,因此,应该实施以点带面、以区域带动周边的区域经济发展策略,充分发挥示范效应,逐步扩大经济发展区域的辐射扩散范围,最终实现整个西部经济的腾飞。晋陕蒙宁是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之一,构建四省区毗邻地区经济一体化是关系整个西部发展的战略性措施。其辐射带动效应必将对西部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晋陕蒙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约因素

1. 行政壁垒阻碍了要素的流动。在我国现行体制运行模式下,晋陕蒙宁四省区均以各自的发展为首要目标,在横向合作沟通不顺畅的条件下,发展模式显现出局部优化、整体失衡的弊端。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市场体系被行政区域分割,制约了晋陕蒙宁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各省区进行广泛的合作与协调,统一规划部署,从战略的高度看待区域整体的发展,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地区的局部发展。

2.产业结构趋同难以形成有效互补。产业结构趋同一般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间产业结构所呈现出的某种相似倾向,各区域形成相同或相似的产业结构布局。资源禀赋对晋陕蒙宁四省区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形成了产业结构趋同的弊端。晋陕蒙宁四省毗邻区核心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也明显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同时,第二产业分布主要集中在采掘和能源化工行业方面。产业结构趋同使得四省区产业发展缺乏垂直分工,产业链之间难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影响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3.重复建设严重,资源配置机制缺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重复建设是不可避免的现象。重复建设有利有弊,适度的重复建设有利于活跃市场,增强市场的竞争特性,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重复建设过度则会产生资源浪费、经济结构失衡以及抑制企业创新能力等问题。晋陕蒙宁四省区经济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区域内资源不能合理、有序流动,缺乏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大量的资源在开发过程中被浪费,利用效率低下。同时,重复建设会引起区域内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不高,容易受到需求波动的冲击,诱发地方政府加大地方保护,制造市场壁垒,阻碍商品流动的行政化行为,这些行为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持续发展。晋陕蒙宁毗邻区核心城市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然而这种较快的增长是以资源产业过度开发为代价的,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出现了环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以榆林市为例,1997年工业废气排放量为106. 07 ×108 m3,2007年的排放量高达927. 36 ×108 m3,是1997年的8. 7倍,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废气对环境的影响成直线上升趋势。这种战略发展上偏重于经济效益、忽略社会效益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加大了后期环境的治理成本。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互作用机制,经济发展会影响环境,环境也会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当前四省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境现状限制了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

5.区域文化存在差异。区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基于历史演化、社会实践和群体互动进程逐渐积淀的道德准则、价值观念、风土人文、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一系列文化要素的综合。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晋陕蒙宁主要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三种民族文化,差异较大,人们对同一社会经济事件往往会有不同的认知和应对。在构建晋陕蒙宁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诸多的冲突,其中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冲突不可避免。同时,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短期内改变的难度较大,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文化差异问题,必然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顺利进行。

三、构建晋陕蒙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1.打破传统,建立跨省区行政部门。构建晋陕蒙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系统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发展中的问题,协调系统冲突,维护系统目标的一致性。区域行政部门的独立造成发展过程中的地方保护、本位主义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个跨省区的行政部门,来处理应对这些问题。首先,建立跨省区行政部门应该由中央直接牵头,避免部门建立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其次,应赋予部门明确的权力,这样才能保障在重大问题上全局优化、统一部署的战略效果;最后,清晰界定这一部门的职责,主要负责省区之间的横向沟通协调和区域内重大问题的最终决策,避免履行职责过程中的混乱。

2.区域内合理分工,打造垂直产业链。借助于资源禀赋,晋陕蒙宁四省区近几年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由于整体产业规划的缺失,产业结构呈现出区域之间相互趋同、局部区域相对合理以及区域整体明显失衡的状态。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站在区域整体的角度,谋划产业的合理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四省区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的思路应包括:资源优势是四省区发展的基础,在考虑产业布局时不能脱离这一优势另求次优;产业结构不仅是行业之间的配置,还涉及到行业内部产业链不同环节之间的配置;合理布局产业链在不同环节的分工,集中优势资源,以产业链环节的发展为突破口,加快创新,引进技术和人才,在区域内打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垂直产业链,促进整个产业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从原料加工初级化转向产品加工精细化,从规模发展转向效率提升。

3.构建大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地方保护和本位主义所引起的行政壁垒,阻碍了要素的流动,引发了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产业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实现四省区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在区域内构建“大市场”,建立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首先,需要相关行政部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局部发展的狭隘认识中走出来,摒弃地方保护,打破行政壁垒,站在区域整体高度看待发展的问题。认识到只有整体发展才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只有整体发展好了,局部的发展才能持续,才能快速,才更加科学;其次,应该以公平的市场环境为核心,实现区域内要素合理流动,商品服务自由交换,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实现公平竞争;最后,加强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以及风险机制等市场机制建设。

4.统筹环境治理,实现科学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的发展,是一种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模式。四省区当前的生态环境水平不尽相同,持续发展的环境保障有所差异。同时,在打造垂直产业链的构想下,未来的发展对四省区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环境治理就不是一个局部问题,需要在区域内结合生态环境现状和不同的产业链环节分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统筹治理。环境治理存在明显的外部溢出效应,治理成本小的区域完全有可能享受其他区域环境治理的成果,因此还需要设计合理地分摊环境治理成本的机制,协调处理区域内各省区的环境治理问题。只有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环境治理,才能避免出现甲治理乙污染的负向激励效应,才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5.加强文化融合,促进发展共识。Max Weber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指出,一旦人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规范,与该意识形态不相容的任何经济形态都难以得到发展, 而与之相融合的经济形态则必然出现。晋陕蒙宁分属三个民族四个省区,区域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在构建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必须减少文化冲突和文化差异,加强文化融合。首先,加强文化融合可以促进人们对区域内共同发展观念的认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次,文化融合有利于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强化通过交流沟通进行协调的基础;最后,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文化融合有利于构建大市场,促进区域内要素流动,提升区域整体信用水平,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成本,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石涛,鞠晓. 要素禀赋、市场分割对区域产业结构[J].工业技术经济,2008,(5).

[2]胡联国. 文化的融合与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J].南开学报,2006,(5).

[3]张金锁,柳梦琦. 榆林市工业GDP与环境污染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5).

[4]高新民. 浅论加快晋陕蒙宁煤炭基地建设[J].陕西煤炭,2008,(5).

[5]王德忠,吴琳.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缘起、发展与缺陷[J].商业研究,2009,(2).

[6]杨敬宇,聂华林. 兰州―西宁区域经济一体化试验区建设研究[J].地域开发与研究,2010,(8).

第9篇

关键词:长三角 经济一体化 区域

伴随着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群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空间依托,涌现了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环渤海等一批有活力的经济圈。这些经济圈的形成以及相互分工、合作与竞争,加快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长三角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最具活力、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一体化虽已取得显著的成果,但是在一体化进程中也出现了问题和矛盾,如何根据该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区域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合理路径,是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

长三角区域经济特征

长三角地域相连、文化相融、经济相通,历史上就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经济区域。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形成其独特的经济特征。

(一)不同所有制经济呈现出互补特征

长三角地区包括两省一市,三地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块状经济,其中,江苏形成了以外资为主线的外源型经济,最有名的就是“新苏南模式”;浙江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线的内源型经济,“温州模式”最具代表;还有上海形成了以国有经济、外资经济和民营经济互动的综合型经济。在外源经济和内源经济的共同作用下,长三角地区保持了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见表1)

(二)产业集群特征明显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布局呈现出集中化、专业化的趋势,产业集群特征明显。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长三角地区大批产业集群的出现凸现了地区比较优势和特色,如上海是以跨国公司或者大企业的集聚为主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化工、钢铁等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宁波则以石化、能源、钢铁、造纸等临港工业产业集群和以塑料、模具、小家电、轴承等传统优势产业群,而苏州的产业集群,既有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产业集群,也有电子信息、金属制品、建材、电器、环保等新兴产业集群,这种集群经济的凸现,形成了长三角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2.2%的土地面积和10.4%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近20%的GDP和25%的财政收入和进出口额,虽然一体化的成果已显现,但是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一体化进程。

(一)行政壁垒导致地方保护,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

由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政绩考核体系,使各地方政府只关注自身的利益,采取行政手段,对本地区的经济运行进行不恰当的干预。首先,因为行政区在经济活动效用可能性边界上总是寻求有利于本地区的利益增长点,排斥所有跨边界的交易活动及有利于交易活动扩展的制度与规则,尤其是排斥进入行政区内的竞争者和区内资源向区外流动的所有合作(曾华,2008),所以表现为通过限制其他区域的同类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和限制本地的技术、资金等要素资源向外流动,造成区域市场的行政分割;其次,长三角地区资源禀赋和技术能力相近,对于市场需求量大,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一拥而上,为使本地GDP增长,必然抑制区域内的分工合作,使区域内的发展无法走出低层次的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明显。

(二)异地信贷障碍,资金流动不畅

有调查表明长三角地区商业银行对区域内异地放款虽有意愿,由于存在一定障碍,使异地信贷资金的自由流动未成为现实。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企业信用情况,经营状况了解不详,异地放款对资金流向的监管非常困难,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贷风险较大;区际利益协调问题。地方政府为避免本地利益在区域合作中外溢,对本地企业的利益进行保护,对银行异地信贷实行行政干预。

(三)城市分工不明确,导致产业结构趋同

虽然产业集群特征明显,但是产业同构问题一直是长三角区域的发展瓶颈。在长三角的16个城市中,以汽车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有11个城市,以石化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有8个城市,以电子信息为重点产业的城市有12个;在35个主要工业行业中,江苏和上海产值前9位的行业完全相同,浙江和上海产值前9位的行业只有一个不同,相似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化工业等。据统计,上海与江苏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2,上海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76,而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为0.97,由此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同构率竟在80%以上(翁志伟、张永庆,2009)。这种产业同构布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培育和发展,进而影响增长极“极化”与“扩散”效应的发挥。

(四)基础设施重复配置,致资源浪费

长三角地区目前已完成了对原有国道、省道以及包括长江和运河在内的主要航道的拓宽和改造工作,杭州湾跨海大桥和长江口苏通跨江大桥已顺利通车,对城际轨道交通和国际航运中心进行建设。但是,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合理或相互衔接不畅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例如,港口建设方面,作为深水良港的宁波北仑港,在现有港口设施能力未充分发挥的情况下,上海大小洋山港的建成以及江苏沿江各市重复建设大量集装箱码头,形成与北仑港对垒竞争的僵局,从而致使各个港口货源不足,造成巨大浪费。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路径选择

结合长三角的实际,可以看到在各个阶段都存在一定差距,一体化程度还不深入,因此选择适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长三角应通过对制度的创新,以市场型经济一体化为主导和政府引导的发展模式发展区域经济,以此完善市场体系,推进市场准入,促进区域合作与分工,规划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区域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的联动,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使区域经济一体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改革考核体系,深化政府间协调

首先改革不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GDP指标只衡量行政辖区内本地经济发展状况,不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应以社会协调发展为目的,制定更为合理的考核体系;其次,尽管“行政区经济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但是可以加强政府间的行政协调。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多种形式的区域联合组织,协调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目前,长三角地区已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的政府协调合作机制,如长三角区域的市长联席会议,经协委主任联席会议等,在这些会议上也达成了一些行政契约,互认协议等,但类似的行政契约与协议的达成没有以法律制度化的形式加以明确,而且对行政协议所应涉及的领域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没有法律地位和没有明确范围的行政协议对区域协调机制的推进和执行将受到很大阻碍,建议首先要尽快制定相关的行政协议法,为地方政府的合作构筑良好的制度平台。其次,明确行政协议所应涉及的领域为能源、环境、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领域,对于市场自身能够调节的领域,应由市场来协调。只有在法制的基础上,行政协议才能既灵活又高效,才能在长三角区域行政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协调区际利益,促进资金跨行政区流动

资本作为稀缺要素,在市场化价格环境中资本必然流向各地的优势产业,因此资金跨行政区流动能够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区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要使资本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长三角金融协调发展需要地方政府,金融监管部门,金融企业三方的紧密配合,打通行政区划与金融区划的关节,加强城市间的合作。第一,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整合金融资源,建设通用的信息平台,实现各地企业信息的共享包括企业信息、信贷融资记录、行业统计分析、企业主要经营者的个人信用信息、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的披露等,解决银行体系的信息不对称性;第二,金融监管部门应完善支付结算网络,建设票据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异地贷款;第三,通过金融创新促进地区信贷资金跨行政区流动。例如区域内银行机构可发展银团贷款,发展动产担保融资业务等适合跨区的金融业务,促进信贷资金的合理流动。

(三)在产业集群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

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格局。产业结构调整的对象是产业,必须按照产业发展变迁规律,以企业为调整对象,跨空间、区域、行业配置生产要素。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要实现:构建产业链条。产业链是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各地区产业部门应融入区域经济产业链条中,成为链条中的重要环节,在上下游产品衔接,零部件配套、产供销经营以及物流配送等多领域开展合作,加快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流动;根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错位发展特色产业。产业集群的区域比较优势是指区域间存在比较效益差异,产业势必在效益高的区位形成集聚。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选择和发展该地区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合理化;加快产业梯度转移。高梯度地区的产业梯度推移,使低梯度地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例如上海的比较优势在于其经济实力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可以重点发展金融、贸易、文化等服务业,为长三角其他地区提供服务,而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江浙转移,而江浙地区通过得到上海在高新技术、信息、资金方面提供的服务,加快其产业结构的升级。这种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的“雁行模式”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调整外资政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立足长三角地区产业特色,实施与地区产业政策相协调的外资政策,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争取从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向主要从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的转变;积极吸引跨国集团公司的投资,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国际分工调整,争取某些领域从垂直分工序列上升到水平分工序列,保持动态的比较优势。

(四)加快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大交通建设,建设覆盖长三角的交通网络体系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上海为核心的城市群正在形成,那么建设覆盖整个长三角的交通网络体系是当务之急。逐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国际、国内、区际、城市各层次配套的综合交通和通讯网络,区域内以上海为中心,形成“321”快速交通圈。在公路建设方面,加强与高速公路相配套的支线公路建设,实现公路交通的网络格局;铁路建设方面,加快完成长三角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的主轴建设。港口及航空建设方面,防止继续重复建设,对区域内航空及港口的资源进行整合,对现有的港口进行合理的分工和布局,使长三角成为世界发达的集装箱港口群和国际航运中心。

参考文献:

1.曹宏苓.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困惑与制度机制的创新―对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经验的借鉴[J].长三角发展研究,2008(5)

2.胡宇杰.宁波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增长动因及对策建议[J].经济丛刊,2009(3)

3.李娜,郁鸿胜,宗传宏.加快上海服务长三角促进区域一体化[J].经济研究导刊, 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