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7:33
导语:在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为了提升竞争能力以及扩大市场份额,不得不将营销提升到战略高度,于是,企业对市场营销、广告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增。为了适应时代需要,我国高校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也在不断增设和扩招。但高校的扩招随之而来的是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今年一系列广告法的颁布,广告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
为此,中国广告网主办了“2012年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这一项公益活动。本次调查了解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的要求及需求,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为大学毕业生、为高校、为企业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是本次调查主要目的之一。
调查目的
最真实的掌握当前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大学生就业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以便为广大同学求职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在促进毕业生就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全国重点城市高校取样、电子邮件调查形式收集数据。
调查时间
2012年6月---7月
调查对象
2012届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大学毕业生
调查数据
此次调查活动受访接受调查的学生覆盖包括京沪穗等城市的主要高校。共发出问卷 700 份,实收回问卷 635 份。其中有效问卷 603份。在有效问卷中,市场营销方向专业占28.9%,设计方向专业占16.2%,广告学方向专业占 54.9% 。
版权声明
本调查报告的全部版权归中国广告网有,任何媒体、企业或其他的单位引用相关数据时请注明数据来源中国广告网。
二、调查摘要
1、就业基本情况:
毕业生对本专业喜爱程度较高
调查显示,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大学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喜爱程度较高。真正喜欢所学专业的学生占72.2%,61%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具有优势,毕业后继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学生占65%,有23%的学生表示无所谓,而有12%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不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2012年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大学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状况
对所找到工作满意度一般
在已经解决就业问题的毕业生当中,对工作的满意度一般。调查结果显示,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只有18%对现在所找的工作满意,49%的学生对工作满意一般般,33%为不满意。
2012年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大学毕业生工资期望值
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学生找工作并不局限在广告行业
调查结果显示,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学生理想从事的工作单位并不局限在广告公司,毕业后首选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学生只占19.5%,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愿意在企业的广告部/市场部工作,占20.1%,其他理想的从事工作单位依次是市场调研公司12.8%,媒介和其他企业均占11.4%。
2012年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优秀的综合素质” 是毕业生认为在竞争中胜出的一个关键因素
数据统计显示,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的毕业生中35.6%的学生认为自己要从众多求职者中胜出的最关键因素是个人的“优秀的综合素质”,其次为“社会实践”,“外语水平”和“求职能力”也是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的毕业生认为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
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
在06届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眼中,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72.8%),而今年用人单位最关心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33.3%),其次是毕业生的“专业技能”。
获得求职途径上偏向于网络
此次调查显示,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的学生中50.3%认为通过网络是有效获得招聘信息的途径之一。其次,22.9%的毕业生则选择“学校就业中心”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
对专业人力资源机构指导求职并不感兴趣
虽然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的学生认为优秀的求职能力,包括职业素养,简历的制作,面试时的语言、着装等在获得求职成功中占很大比例,但对于专业的人力资源机构指导其求职意向的方式接受比例并不高,32.4%的学生不愿意付费接受指导,38%的学生表示价格能接受的话将考虑。
三、调查结论
本次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真实了解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的学生的就业现状,寻找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因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生更真实的了解自己,更明确就业时需要努力的方向,促进大学生就业。
1、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感兴趣高,但对薪酬的看重,在求职过程中会错失很多实践学习的机会。如此,学生在未来一个求职的方向会有所偏差。
2、2012届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对薪酬方面的过分看重,对就业形势表示不乐观。
3、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对招聘单位的选人标准、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的岗位知识等方面与企业本身有差异。
4、大学生在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呈多种多种选择分散,降低了往年一窝蜂的趋同现象。
四、本次调查启示
经过调查发现,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是简单的由一个方面或两个方面造成,社会、用人单位、高校、政府及大学生本身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一个影响。
1、高校大学生的急剧扩招直接造成了毕业生数量的急剧扩大,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人才需求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容纳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单位并不能如高校一样急剧扩大工作岗位,二者的增长不成比例。如何协调好二者间的关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似乎是一个表面现象,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还没有到位。
用人单位也应加强与学校、毕业生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用人需求给相关专业高校,以调整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和培养专业内容。
2、解决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是关键
企业人士更多的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而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虽然有多种选择分散,降低了往年一窝蜂的趋同现象有了很好的提高;但“高薪酬”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先,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高薪酬”的职位对技能和实践方面要求高,对于刚步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并不是很多。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而受教育成本的急剧增长,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背后的真正原因之一。
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的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
同时,市场营销、广告、设计专业(方向)毕业生应加强实践经验,从书本里走出来,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素质,以适应用人单位需求。
3、解决高校培养学生跟上市场变化问题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政策
本文为石家庄经济学院第七届学生科技基金科研项目,项目名称为《河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与企业需求的调查》(项目编号:XY201035)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如今的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开始备受大众的关注。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矛盾,鼓励和支持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开展自主创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政策。那么,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石家庄经济学校数理学院课题组做了相关调查,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与企业需求调查
(一)就业方向:“先就业后择业”并未成为首选。部分学生对于“务实”有新的认识,就业期望趋向现实,主要表现在工作单位、工作区域等方面。在我们对近2,000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中,如图1所示。我们发现,仅1/3的人在毕业时会考虑“先就业,后择业”。这也同时显示,还有很大一部分的毕业生并未对当今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一定的认识,就业期望没能趋于现实、“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依旧有“根深蒂固”之意。(图1)
(二)自我剖析:自身定位不明确。如今,大学生在择业问题上考虑的问题过于复杂,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使原本就对就业问题很模糊的大学毕业生更加动摇,对自身定位更加不明确,遇到问题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处于各种矛盾之中。在这多元化的社会,要想谋好职,加强自身定位必不可少。(图2、图3、图4)
(三)大学毕业生数量增长快,就业压力加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年比一年低。而我们在这次对大学毕业生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大学生在毕业3~6个月内找到工作,而且上岗后也需要不短的时间来适应并且胜任工作。(图5)
(四)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在成倍增长。而新增就业岗位远远少于毕业生的数量。因此,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日渐突出。然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在择业地点和工作待遇上的期望值明显偏高。大学生就业的高期望值与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形成鲜明的对比,结果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和就业难度不断加大。
(五)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业方向与专业不对口。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2%的大学毕业生现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完全对口,大都为跨专业、跨领域的就业。甚至有16%的大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完全与自己在校期间所修专业毫无关联。这不但说明了,大学生的潜能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同时也是对现在校学生的一点警示:只要真正有能力,专业是否对口并不会成为就业时的决定因素。(图6)
二、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寻求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
1、政策方面的原因。就业程序复杂、就业渠道不畅,阻碍了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整个社会缺乏顺利就业的软环境,影响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供需主体的体制性、机制性的障碍仍存在。很多地方对于录用大学生有户口、用人指标的限制,有的还有干部身份的要求;民营、外资企业不能根据需要招聘大学生,企业的用人自没有到位;有些高校毕业生还面临出地出系统等要交费的障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成熟,供需见面会还很不完善,处于“粗放”的运作和初级的中介形式。缺少统一平台的互联网信息渠道,信息化管理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2、高校方面的原因。第一,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造成目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并非是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太多了。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城市、大企业、大公司,人才济济,人满为患,是过剩了。而在一些中小企业,事业单位,偏远地区,经济不发达地区则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第二,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层次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水平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却显得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3、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首先,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进行的机构改革大大冲击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许多企业由于经营不善也在面临着破产倒闭,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接纳大学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很难给大学生就业提供畅通的就业之路;其次,多数用人单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轻“一般”、“惟学历是瞻”的怪圈。从中国高等学校的发展现状分析,高等学校之间的资源分配不均,办学质量差异较大,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重“名牌”轻“一般”的怪现象找到理由和借口。
(二)主观原因
1、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的就业期望值,是导致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始终居高不下。非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所、大企业不去,希望能去的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好、待遇好、甚至有出国机会,等等。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基层一线的中小单位。毕业生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单位毕业生又不予选择。于是出现了“有人无业、有业无人”的现象。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也发现虽然身居城镇以及二线城市工作的大学生最初也对京津沪等大城市有强烈的向往。
2、自身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距,加大了毕业生就业难度。用人单位重视人品和能力,对专业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持“宁缺毋滥”的态度。因此,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以及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敬业精神好以及“一专多能”的毕业生越来越受欢迎,用人单位看重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大学生诚信缺失造成就业危机。在就业情况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了能够在社会中寻求一席立足之地,有些学生不从提高自身的实力出发,而是挖空心思如何包装自己。这样,就业诚信缺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产生怀疑,结果只能是大学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三、对策建议
(一)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加强户籍制度的改革,为边远地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使人才能合理流动;要建立起完善的与毕业生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
(二)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在当前飞速变化的时代,大学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这就决定现代大学必须是面对未来开放式的,其课程也应从过去那种封闭状态走出来。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因为现代社会知识急剧增加和迅速老化,选修课的开设有助于弥补必修课无法及时反映这一动态的缺陷。
(三)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始终。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针对毕业生开设的,通过几次的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等就算完成就业指导工作了。对于一年级的新生,应该着重进行心理指导,重点帮助大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结合入学的专业思想教育,逐步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初步设计职业发展的方向。在这个阶段,要向他们介绍本专业就业的大致情况,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适应职业的特点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引导他们尽早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养成独立思考、自觉学习、努力奋斗的良好习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要通过对社会各种职业的全面了解,帮助他们分析自我的能力、优势和存在的缺陷,引导大学生要根据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自己,要对其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激发成才意识和行为。对于三年级的同学,要给予一定的实习和锻炼的机会,让其直接地去体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与自己的特点和能力相对照,继续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对其原定的职业目标做出适当的调整。对毕业生的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点,这一阶段,指导的重点在于传达就业方针政策、分析预测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做好如何获取就业信息、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就业准备,处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临时性问题。
四、结束语
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往往因期望值过高而找不到工作。相比找工作的毕业生,提供岗位的企业更多地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在于调整大学生的就业心态。这可能是大学生就业难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正如同企业对大学生建议一样,既然不能改变既定现实,只能首先调整自己就业心态,在选择就业区域、就业单位性质、薪酬期望等方面不要过度集中于一点,最好适当地扩大自己的就业选择范围。
身为在校大学生,通过这次的实地调研,我们愈加感到就业的严峻性,同时,也树立了努力前进的方向。希望我们这次的成果能为正在迷惑于找工作的同学们一些启示,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更为在校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我们相信,只要找到“脱节”之处,并将其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大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都将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景。
(作者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伯庆.决战大学生就业.2009.1.
关键词:行业协会;大学生就业;公平;就业市场;信息
行业协会是民间协作组织,该组织响应政府的倡导,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纽带与桥梁。行业协会既能引导和促进就业市场,也能通过咨询服务职能为毕业生提供全方面的就业信息,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除此之外,行业协会还可以优化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并为大学生创造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促使大学生“安全、放心”就业,顺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行业协会能优化高校专业建设
优秀的大学生是国家栋梁之材,是社会经济进步与发展的主力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对毕业生的要求逐渐提升,各行各业需要的是实践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雄厚以及管理能力较强的人才。因此,大学毕业生若想要迎合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就需要提升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丰富专业知识,增强管理能力。所以,高校应增强专业的实用性与实践性。行业协会具备联络交流职能,能够优化高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行业协会会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大学生就业现状为高校优化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提供依据。对大学生来说,专业是否实用,会成为选择专业的重要考虑因素,也会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而行业协会则会在此基础上向高校反映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这样会促使高校强化专业的实用性与实践性,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行业协会会针对学生的需要以及社会的需求在对高校专业建设方向提供组织的意见,并帮助高校合理定位,找准自身发展方向和培养人才的方向。除此之外,行业协会还会充分考虑本地区,以及地区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对高校专业课程的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便于高校提升专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使学生能够“享受”高水平的教育,为学生掌握本领,迎接就业挑战打下良好的基础。
2行业协会能引导大学生就业市场
教育普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市场的饱和,每十个当中必有一个是大学生,而现在这个比例正在不断的增加,大学生在刚刚走出象牙塔时都希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但是呈现给大学生的却是拥挤的人才招聘市场。当前大学毕业生之所以面临就业压力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劳动力供大于求;社会保障不到位,难以优化配置;供求信息不对称,求职难寻其位等。这些原因使企业将大部分大学生拒之门外,要想使大学毕业生真正找到心仪的工作,就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协会除了可以优化高校专业建设之外还能引导大学生就业市场,将就业市场的信息及时提供给找工作的学生,并帮助学生分析自身利弊和市场的需要。从总体上讲,行业协会起到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完善就业市场的作用。它可以做好学校和企业的桥梁与纽带,及时将两者的信息和需求互换,促使二者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大学毕业生通过行业协会可以及时掌握精准的信息。例如,国家对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地方政府对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行业的发展动态等。当然,大学毕业生还能通过行业协会共享就业信息,多角度、全方面地掌握市场动态,以便及时弥补自身不足。
3行业协会能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行业协会的职能之一为咨询服务职能。行业协会掌握大量的就业信息和企业发展情况,行业协会会通过信息服务、教育与培训服务等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各方面的信息,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及时解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具体来讲,行业协会是由政府倡导的由行业龙头的企业为首,中小企业为成员的一种民间协作组织。由于该组织的特殊性,它会掌握大、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动态,了解企业的用人信息及用人标准。所以,大学毕业生可以从中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还能够从中咨询有关求职、面试等信息。这样学生在求职之前就会对就业市场以及青睐的企业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行业协会能够为大部分的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工作。这样在无形间便会方便学生,让学生不必浪费太多的精力与时间便能找到实习机会,从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为自己接下来的正式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行业协会的这一职能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工作阶段,让大学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4行业协会能创造公平就业环境
行业协会还具备监督规范职能,该职能会为大学生求职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与环境。行业协会对从自身出发,对成员进行监督,并对非成员的一些中、小型企业进行监督,多手段维护行业信誉,防止恶性竞争现象的出现。我们不能否认当今社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很多大学生求职无门也与社会不公平现象有关。这种不公平不但影响了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奋斗的热情还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誉,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求职就业不但需要机遇还需要良好的环境,恶劣的环境会催生一些恶性竞争,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而行业协会则用自身的监督功能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监督规范,既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秩序,尽全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又会保护大学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公平的就业环境,促使其不断进步,放心竞争。大学生要认识到行业协会在自身就业工作中的积极影响,充分利用行业协会的职能获取就业信息,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迎合各行各业的需求,真正实现人生价值。总而言之,应加强高校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身的优势,利用行业协会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其引导就业市场。笔者认为只有充分了解行业协会的职能,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才能真正促使大学生“安全、放心”就业,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晓瑞,柳艳芳,王占勇,周鼎.依托行业协会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出国与就业,2012,(6):12-13.
[2]韩冰,王章忠,黄晟祥,杭祖圣.开发行业协会资源促进实践教学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4):34-35.
【关键词】创业意愿 拉动创业 推动就业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137-03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大学生都怀揣创业梦想,并对自己的创业梦想有着无限而又美妙的憧憬,且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创业虽然有风险,但是成功的概率较大,大多抱有相当高的热情,由此可见他们的创业意愿非常强烈。然而当他们真正需要就业创业之时,却发现许多大学生当初的创业梦想已不复存在,创业意愿迅速走低,其中缘由需要进一步探究。
一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1.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客观因素
第一,家庭意见左右创业意愿。家庭支持其创业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强,因为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其对家庭的依赖性很强;经管专业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为强烈,且经管专业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更为丰富;家族有创业情况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为强烈,家族创业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创业观;在校园中参加过创业活动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为强烈,因为其有创业相关的实践体验活动;学校创业教育好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更强烈,因学校是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平台,学校创业教育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
第二,性别不同导致创业意愿的不同。创业需要的往往是冲劲与毅力,然而这两种品质却是男女生不能同时具备的,男生冲劲足易冲动,在一开始创业时其创业意愿十分高涨,但随着遭遇挫折或困境,其创业意愿也会随之减弱。女生坚持的时间可能长于男生,但其创业过程中缺少果断与魄力,时间久了创业的意愿也会降低。
第三,资金不足的限制。资金不足又是一个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刚刚毕业,其本身没有收入来源,没有大量资金用于创业,而更多要依靠父母的支持。且大多数父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加上对其创业项目前景的不确定性,支持力度必然减弱,学生真正能用在创业上的钱很少。固然有些学生有好的想法与项目,但由于缺乏资金或父母的支持而流产或搁置。
2.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主观因素
第一,大学生创业目标过大。创业目标过大,且细节准备不到位、思虑不周是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现今大学生对于创业前景的过高估计和过头的创业热情使得大学生往往在创业目标的设置上设得过高,过于乐观的心态导致的终究是挫败和重来,所以创业意愿也会随着次次的失败而最终消失殆尽。一个具体、适当的目标才是一个创业新人应该树立的。
第二,大学生创业方向迷茫,意愿不明。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活动空间几乎都局限在家中和学校,他们的社交圈也仅限于亲友、老师、同学,对社会了解不够。他们想创业,但在创业项目、创业方向的选择上还是感到比较迷茫,即使有同学选择了创业之路,但这条路不一定走得长远。大庆有好多大学生毕业以后选择了创业,然而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大多学生因为个人能力等原因回到了起点,因而明确的创业方向对于创业意愿的发展至关重要。
――――――――――――――――――――――――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民创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实证研究――基于大庆市本科院校的调研分析”的阶段性成果(编号:xc2015074)
二 创业意愿对拉动创业、推动就业的作用
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中间的过程充满曲折,这里既有社会的支持与关注,同时也有学校的教导与家庭的影响。创业意愿的形成对拉动创业具有积极意义,它的成功既能直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随着创业公司的成长与壮大,又可以带动其他大学生就业。我们要看到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对拉动创业和推动就业所起到的作用。
1.创业意愿可督促大学生不断增进对创业的了解
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为将来的就业目标做一定程度的准备工作。因此,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同样会为将来毕业后的创业做准备工作,借助学校提供的便利条件参加就业指导讲座,了解相应的创业知识,如创业方向、准备工作、注意事项、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等。再如,学校安排部分毕业生回校参加交流活动以及就业经历交流活动,或者是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主动与有创业经验的毕业生进行创业问题的探讨。通过以上交流活动,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很好地利用各种有利资源,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同时,在对自主创业有一定的了解后,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市场需求确定大致的创业方向,依据创业目标提前做好市场调研,使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对创业有更深入的了解。
2.创业意愿可提高创业成功率,推动就业
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创业前期不仅会了解创业方面的政策等知识,还会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对创业进行更多的了解和学习。如某大学生有养殖方面的创业意向,则在此基础上,该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创业意向学习科学的养殖技术,并提前设想养殖场的选址、养殖规模、饲料供应等一系列在将来的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不仅能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对创业内容进行了解,更能使大学生增加创业信心,从而在毕业后真正走向创业的道路。因此,有创业意愿并能够根据自己的创业意向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可以提高大学生毕业后创业实践的成功率,并进一步推动就业。
3.形成创业小团队,带动他人就业
有共同创业意向的学生可组成创业小组或团队,共同创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有一部分是缺乏资金、技术等客观条件的。基于此原因,当前多数成功的创业活动不是个体完成的,成功的创业者都有自己的合作伙伴,同时,大学生可通过在学校的沟通了解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自愿组成创业小组或创业团队,这些创业小组或团队成员可根据各自的特长合理分工,以此为基础能够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帮助创业小组或团队的成员就业。
三 实现创业意愿最终拉动就业的建议
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自己的性格、特长、专业知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分析,选择了创业这条就业途径。创业作为当代大学生普遍选择的一种就业方式,在政府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和学校的积极引导下,成功率越来越高。因此,在大学生有自己创业意愿的基础上,要对其进行合理引导、培训,再加上政府优惠政策的推动,使大学生创业意愿在毕业后得以实现,最终拉动就业。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校加强引导
大学生在校期间,学校会开设类似于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在这些课程当中,教师会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就是在此过程当中确立了自己的创业意向的。同时,学校对学生在其他方面也有极大的影响。如在校期间,学校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方面的知识,在政府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时能够做出及时的解读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利信息,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在校期间,学校应积极安排毕业大学生的交流活动,让在校大学生和有经验的毕业生进行交流,学习经验,为日后大学生创业提供指导。另外,学校积极组织创业实习,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实战中总结经验,为日后的创业实践累积经验。
2.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自主创业越来越普遍,同时,为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使社会经济平稳运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大学生创业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政府应该在创业经验交流方面提供平台。如政府有关部门可联合当地高校联系知名创业成功人士做专题讲座,这不仅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更丰富的经验指导,也可以为社会上有创业意愿的人才提供经验和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讲座期间,政府可派人进行政策分析解读,使创业人员更好地了解这些优惠政策和有关注意事项。
3.大众传媒进行合理宣传
大众传媒对实现创业意愿拉动就业有重要意义。首先,大众传媒是复制、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大众传媒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可使用大众传媒传播创业知识和技术,使大学生在日常浏览信息时能够了解到科学的创业知识,合理地了解创业信息,使自己的创业意愿更强烈,创业方向更清晰,创业方式更合理,对毕业后的自主创业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大众传媒对实现创业拉动就业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大学生有创业意愿,还需借助学校、社会等外界力量的合理引导和资金技术支持,才能为日后的创业实践打好基础并最终拉动就业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姜尔岚、吴成国主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2]《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主编.大学生创业手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2006
关键词: 就业 创业 以创业带动就业
伴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自2007年美国次贷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地的经济都出现了一定的衰退现象,各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方面都有所减少。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成了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扩大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大力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这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局面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取得突破的重要之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不容乐观。
1.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毕业生达到630万人,2011年达到671万人,2012年达到680万人,2013年更是达到700万人,整体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2.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凸显
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
3.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仅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只能满足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去了大量的就业良机。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从毕业生主体自身来讲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想法,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企业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因此,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就业,更谈不上到边远地区工作。而且,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更多地期望找到一份轻松高薪的工作,既不愿从事高付出的工作,又想获得高收入。既想获得高薪工作,又对自身了解不足。而社会现实往往与毕业生的想法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2.从毕业院校来讲
首先,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来,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量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就业市场。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地区的经济开始衰退,社会已经不可能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骤然加大,就业难现象凸显。
其次,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也不够强,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再次,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有些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3.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用人理念也处于成熟稳定期,吸纳的人才有限。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所需要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主要以接纳毕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生存下来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地减员,进而造成了就业困难。
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必要性
在十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加强就业观念教育。面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十将扩大就业提升到战略高度,把创业作为带动就业的核心动力,这对于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的创业能力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创业能力是一个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一个创业能力很强的大学毕业生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活动来增加就业岗位,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为此,国家各级党政部门,纷纷把“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作为化解当前社会就业难的主要政策之一。
(二)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在五彩缤纷的社会舞台中大显身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获得合理的报酬。当前社会鼓励大学生创业,虽然是从化解就业难的角度,但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其创业的主要原动力则在于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只有增加大学生创业的比例,整个社会才能形成创业的风气,才能建立“价值回报”的社会新秩序。
(三)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我国高校扩招以后,伴随着就业压力,大学生素质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一直为人所诟病。在提高大学教育管理水平与大学生素质的各类探索实践中,大学生创业无疑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通过创业与创业实践,大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身就业心态,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只有这样,大学生创业才能成功。对于一个能自我学习,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与事务,善于拓展人脉关系,并能够主动调适工作心态,积极适应社会的大学生,其就业将不存在任何问题。
(四)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年大学生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如果失去了创造的冲动和欲望,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有利于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的创业者。美国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其大学生的创业比率一直在20%以上。美国前总统里根曾说:一个国家最珍贵的精神遗产就是创新,这是国家强大与繁荣的根源。中国的未来在于大学生,中华民族的精神永恒则在于大学生旺盛的创造力与创新追求。
三、大学生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一政策是我国就业政策的最主要内容之一。据目前的统计分析,平均一个人创业可以带动近五个人就业。可见,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则是促进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当前就业困境的有效措施;学校加大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培训,多方构建创业孵化基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则是关系创业和就业成败的关键。
(一)建立完善的创业服务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
首先,政府要在全社会,特别是高校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其次,政府需坚持不懈地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要为毕业生在户口、档案管理、劳动保险、税收和小额贷款等方面给予明确而又程序简单的指导政策;再次,应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和市场分析等服务,鼓励社会各种资本对大学生的创业实体进行投资,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偏远落后的地方创业。
(二)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
1.高校要进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的改革,要以毕业生就业反馈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对传统的专业、课程及培养目标进行改革,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
2.坚持不懈地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3.加强大学生的创业培训,要将创业培训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在培训中既要注重理论更要注重实践,并且培训的师资要多样化,既有高校教师,又有政府机关有关人员(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还有社会创业成功人士;既有高校毕业生,又有非高校毕业生。
4.高校要借助社会各种力量为大学生建立多重基地,如:在校内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在校外为大学生建立创业基地,还可以以高校为主导在校外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区。
四、对大学生创业的建议
大学生创业要想取得成功,既要有扎实的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又要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充分准备。
(一)明确创业方向。由于大学生的资金、能力和经验等都十分有限,所以面对创业市场的无限商机,往往很难找准创业方向,从而获得创业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创业者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从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能力特点出发,对自己要有准确评判,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尽量选择自己熟悉或与专业相关的方向或自己喜欢的方向。
此外,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还应选择风险小、投资少、创业门槛低、资金易回笼的项目。
(二)熟悉国家相关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和法规,这样才能更好地从国家的政策法规中受益,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积极规避创业风险。大学生创业,风险不可避免,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运用科学知识去识别风险,预测和评估风险,并结合实际采取相应措施,更好地规避风险。
(四)要有健康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创业之路多有坎坷,需要大学生创业者时刻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勿被成功冲昏头脑,更勿被失败摧毁自信。
参考文献:
[1]张莉.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技术与市场,2008,(2).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正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新的就业价值观尚未真正确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呈现出积极和消极并存的双重特征。我国高校应把关注大学生的经济需求和人生价值实现的需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使命意识和自求意识、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作为开展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具有双重影响,但在总体上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观上普遍重现“双重性”特质。面对这些,教育者需要用冷静的态度,认真研究形势状况,给学生以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尽快从困惑中解脱,重建科学的就业价值观。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双重性”分析
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对就业目的和意义比较稳定的看法和态度,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综观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其主流是健康的,是朝着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的,但也呈现出消极的特点。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积极特征
1.就业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日益明显当今高校实行“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使得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自主意识明显增强。调查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毕业生在离校前两三个月才逐渐关心毕业去向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大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才考虑就业去向问题。而近几年,大学生对就业问题已比较敏感,有的在毕业前一年就开始运作,部分人在大学入学后即开始关心就业问题,了解就业政策、规定,关注各专业的需求状况和各类职业的基本情况,积极准备参加“双向选择”就业会。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深入改革,大学生就业适应“双向选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2.职业风险意识、流动意识不断提高随着就业、人事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铁饭碗”意识逐渐淡化,大学生以往的终身职业观念已经改变,职业风险意识已被普遍接受。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大学生在进行利益权衡时,较多地考虑到目前的、现时的利益。从整体上看,当前大学生仍然希望专业对口,热门专业的学生对自己将来在市场上的竞争充满信心,希望将来就业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而非热门专业的学生对将来就业与所学的专业对口要求则低一些。但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只要将来从事的职业经济收入高、对个人发展有利,即使专业不对口也可以接受,可以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职业,经过自己努力,寻求机会,然后再逐步过渡到位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3.就业取向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自主创业意识增强
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社会利益结构的重组,不同利益关系的出现给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追求提供了众多的选择方向,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校也加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教育,促进了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明显增强。2003年以来,在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高校学生涌现出的创业激情和不少毕业生毅然走上自主创业之路,成为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择业的新动向。据统计,2005年全国自主创业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大约有26万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7.65%,比2004年增加了55.2%。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的消极特征
1.就业期望值过高,社会价值观淡化
当前的大学生与过去相比,就业社会价值观有所淡化,存在着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的问题。他们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多以自我为中心,就业目标从“关注社会”转向“关注个人”。大学生就业的自我意识突出,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就业期望值也往往脱离自己所具备的能力和兴趣。据统计,当前有43.9%的毕业生表示,如果有单位“条件好、待遇高”,他们愿意违反已签订的就业协议;33.1%的毕业生表示用人单位适合,他们可以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_2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社会价值转向经济价值,把追求物质利益放在首位,人生价值发生倾斜,就业理想趋向务实化。
2.职业奉献意识弱化
现在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已不再是计划经济下的一元化社会贡献型,而是走向自我实现型。很多毕业生明显把风险与索取放在同等的位置上来,与社会的需求有时反差太大。调查显示,大学生毕业后去贫困地区、边远地区、农村的比例逐渐减小,在“求职方向”上,选择国家机关、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个体、教育部门、军队的比例分别是29%、20%、32%、4%、8%、4%,选择前三种部门的比例占81%,选择后三种部门的仅占16%。有的单位急需高层次人才,而毕业生们往往是不得已而求之;有的单位却人才积压,大材小用,致使人才资源配置失当。相当数量的毕业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真正愿意到基层、教育、科技、军队就业的人较少。可以说,大学生的就业标准已从“内在精神型”转变为“外在功利型”,大学生就业的功利色彩凸显。
3.诚信意识明显缺乏
当前,大学生人才竞争市场中,人们感到最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诚信。由于高校就业体制改革后,大学生成了就业市场的利益主体,就业、签约、违约、毁约都与学生自身的利益紧密联系,致使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多的是以自己利益为出发点,不考虑用人单位的利益和学校的声誉。多数大学毕业生会在毕业之前尽可能地充实自己的竞争实力,但也出现了少数大学毕业生通过夸大或造假履历来充实自己“实力”的现象,造成了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认可度不高。如有的大学生在应聘材料中无原则地抬高自己,有的大学生随意修改成绩、编造更多获奖荣誉,等等。笔者调查发现,近几年高校大学生就业违约率达5%一8%。由此说明了部分大学生因诚信意识缺乏导致就业价值观偏失方向。
4.女大学生就业自设障碍
近年来,“女性就业难”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来自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表明,女性求职者的人均岗位要多于男性,女性就业压力总体小于男性。实际上女性就业并不比男性难,但是她们人为设置了障碍,自己给自己贴上了“难”的标签。很多女性求职者不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同时又缺乏就业目标,导致准备不足。女性心目中理想的工作岗位一般不外乎环境好、规模大、收入高、稳定等,但这些想法带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一份针对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10所高校近千名女毕业生进行的“女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在面对“职业和婚育”关系问题上,有三成女生害怕激烈的竞争,表示如有条件想做全职太太,最多的答案是“找工作太难”。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一)关注大学生的经济需求
任何一项投资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教育投资
也不例外,如果毕业生离开学校之日即是失业的开始,必然会严重挫伤人们投资教育的积极性,毁灭人们通过教育获得地位升迁、经济改变的设想。在就业价值观教育实践中,要教育毕业生合理地追逐能够满足经济需求的职业,特别是急需通过就业获取的收入来还贷的那部分大学生,他们的底线不是能够就业,而是尽快弥补教育投资成本。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们要适当提高新就业大学生待遇,防止新一轮“脑体倒挂”。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加工、制造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体力劳动者的收入有明显的提高,而大多数脑力劳动者和新就业的大学生的平均收入仍旧维持在五年前的水平。有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力劳动者中的木工、瓦工的日工资标准已经达到了140元至160元,按月工资计算能达到4200元至4800元,普通体力劳动者日工资是80元,餐饮业等服务行业工作人员的月工资基本达到1200元。相比之下,一个新就业的大学本科生的月工资在1500元左右,即使是有多年工龄的,其工资也不过2000元左右,劳动力的短缺导致了“脑体倒挂”。
造成新一轮“脑体倒挂”有两个原因:一是农民工短缺。农民工是支撑中国工业化发展和促进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逐步形成了农民工短缺的现象。二是高校不断推出“舒适职业”的专业。很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只片面追求就业率,一味地增设各种热门专业或学生就业后相对拥有轻松工作环境的专业,而很少有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进行长远规划的责任。当大量学生一心钻进舒适专业后,一些依靠体力劳动的岗位就产生了空缺,所以“脑体倒挂”的现象就出现了。
(二)呵护毕业生求职逆境中的负面心理,关注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需求
可以说,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和就读于名校、强势专业的学生就业十分灵活,基本可以实现自己较高的就业期望值。而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不高、社会资本欠缺的毕业生将会陷入悲观、被动、消极、痛苦的就业状态。不少大学生因没有实现自我价值而失去舞动生命的勇气,极端的还有因找不到工作走向犯罪或生命不归路。虽然现今的就业压力比较大,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供大于求,而是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山区去、到落后的地方去、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因此,要引导大学生将目光放远,要以变化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人生。大学生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做长期的考虑,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从长远目标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外企、大公司固然是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但是也要看到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将是中国的民营经济和中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最快的时候。大学生应该适应环境的需求,尽力发挥自己的价值。
(三)树立大学生的就业使命意识和自救意识大学生的就业使命意识,是指大学生在面临我国的就业模式转型过程中劳动力市场上所出现的各种坑蒙拐骗、转型滞后、管理混乱等不规范和不合理的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为就业困难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要充分认识到自己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自救意识强调大学生要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与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自我价值。扭转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关键,其实就掌握在毕业生自己的手中。因此,就业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引导毕业生树立就业使命意识、自主创业意识以及就业自立感、自豪感,改变传统的坐等分配、高地位、高工资的就业价值观念,树立注重自身长远发展、个人特性发展的就业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清自己在市场化就业和国际化竞争就业形势下自身的优势,诸如年龄、精力、知识、信息、观念等,培养自身的各种能力,通过创业就业、中小企业就业、西部艰苦地区就业、国际企业就业和政府部门就业等不同就业方式,改变当前被动就业局面。
(四)抓住贫困大学生、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环节
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扶贫工程”的重要内容,贫困大学毕业生是大学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由于社会关系壁垒、地域壁垒、户口壁垒、名校壁垒等因素,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之路变得更不平坦。各级就业工作职能部门应该从以人为本的高度,充分认识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创新思路,千方百计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就业障碍,成功就业。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千方百计地全方位、系统周全地帮助贫困毕业生实现就业,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趋势 多元化 观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198-02
据统计,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之多,比2007年增加了64万,再加上2007年尚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使得2008年要实现就业的大学生超过了600万人。在这个复杂的就业环境中,文科类大学生无疑将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现实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选择了多元化的方式,无论是从就业行业、单位性质还是期望薪资等各个方面无不体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在这一趋势中文科类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新方式、新趋向也日益显现。
1 文科类大学生就业趋势多元化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就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文科类大学生就业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有多少种就业方式,高校毕业生就可能有多少种就业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文科类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多元化现象,我们对连续四届文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趋势做了跟踪统计,见表1:
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文科类大学生就业去向的嬗变:
1.1 从行业来看,文科类毕业生就业范围在不断扩大
图表只是简单分析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从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教育、文化艺术、科学研究、国家机关、金融等等行业均成为文科类大学生就业排名的前几位,基本上占到了大学生就业去向的50%以上。除此之外,文科类大学生还分布在卫生、旅游、零售业等行业,分布范围之广、行业之多,成为文科类毕业生就业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1.2 升学和出国深造成为文科类大学生实现就业的新途径、新方式
在传统的观念中,大学生就业被简单地理解为找到工作,然而随着近年来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系统研究,新的途径和方式被纳入了大学生就业的范围。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以往深受理工科学生吹捧的出国深造也日渐成为文科类大学生的首选,在统计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从2005-2008年,先后有131人选择了直研或者考研的方式继续深造,占总人数的12.52%,有59人出国深造,占5.64%,且二者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除以上两点外,在对文科毕业生的实际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文科类大学生就业意向多元化的佐证,调研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164份,回收率达到82%,经分析数据、深入访谈,就业多元化的特点充分显现。
1.3 从期望从事工作的单位性质来看,呈现较为平均的分布状态
在被调查的164位毕业生中,有17.8%的人期望进入国家机关,20.2%的人选择了事业单位,11.7%的人选择教育科研,10.4%的人倾向国企,31.9%的人选择外企,还有部分人选择民营及其他性质的单位,基本上呈现出平均分布的状态,由此可以说明文科类大学生早已经摆脱了传统中的“铁饭碗”的就业思路,实现了理性的过度,甚至更倾向于进入外资企业去锻炼自己,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能。
1.4 从实现就业的途径来看,多元化也是大势所趋
文科类大学生在实现就业的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多的途径为自己的就业提供支持,数据显示:通过学校网络就业信息实现就业的占17.8%,通过家庭关系的占17.4%,学校招聘会占16.4%,教师推荐占12.8%,个人实习占11.9%。种类之多,是对就业途径多元化的最好证明,同时也说明了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程度和整合社会资源能力的提升和日渐成熟。
1.5 薪资期望标准多元化
对于薪资水平的要求最能体现大学毕业生对自身实力的判断和评价,近年来,不断有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的薪酬要求持续下滑,文科毕业生更是不能例外,然而我们注意到即使如此,毕业生对薪资的要求仍然是朝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根据调研数据分析,期望月薪在5000元以上的占12.3%,4001-5000元的占17.8%,3001-4000元的占41.7%,2001-3000元的占25.8%,1001-2000元的占2.5%。在针对能接受的最低月薪的调查中,5000元以上的仅占0.6%,3001-4000元的占17.5%,2001-3000元的占56.5%,1001-2000元的占24%。
1.6 自主创业将成为文科类大学生就业的新趋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各项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自主创业这一新兴就业模式也成为越来越多高校文科类毕业生的选择。在接受调查的164位毕业生中,有创业意向的人占到了48.1%,并且将资金、技术、政策支持列为所需帮助的前三项。不仅如此,更是有毕业生已经在实施自身的创业计划,服装品牌经营、垃圾回收交换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成为他们的首选,这也说明了文科类大学生创业还需社会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2 透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迁
大学生就业观念,简而言之,就是大学生对将要从事工作的总体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他们对所选单位或企业的性质、所在地、社会知名度、经济状况以及自身福利待遇及发展前景等方面的综合认识和评价[1]。
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文科类大学生就业趋势日益多元化的背后,却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变迁在发挥作用。我们从大学生就业趋势的多元化进程中能够透视和发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日益变迁这一支撑点。
2.1 专业意识日益淡化成为大学生就业观念变迁的前提
一直以来,专业情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普遍认为所学专业即就业的方向。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注重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而并非一味苛求专业背景。调查数据显示:63.5%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并非与自身的专业对口,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专业意识越来越淡化,用人单位的上岗短期培训成为考察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用型、复合型人才成为就业市场的新生力军。
2.2 注重待遇和个人发展前景成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注重待遇、个人发展前景,追求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双丰收”成为大多数毕业生的追求。数据显示,在大学生择业中,最为看重的因素为待遇好、稳定,占被调查者的23%,其次为个人发展空间(占22.3%)、良好的工作环境(占18.9%)、兴趣爱好(14.8%),充分说明了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中注重个人发展的特点。
2.3“先就业再择业”成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的就业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大学毕业生逐渐跳出了传统的就业方式,在164位毕业生中,54.9%的人赞成先就业再择业的职业发展方式,33.5%的人倾向于一步到位,有固定的收入;同时有65.2%的毕业生计划在初次就业单位服务1-2年,只有2.4%的人选择了5年以上作为自己的初次就业时限,这准确印证了“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在大学毕业生中的认同度,同时也体现出了大学生“流动性”就业的特点日益明显。
2.4 高学历、高收入、自主性日益在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生根发芽
文科类学生对于薪资的基本要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多元化趋势的背后是高收入的要求占据一定多数,在期望月薪中,有30.1%的人期望自己的月薪在4000元以上,在能接受的最低月薪中,18.1%的人希望在3000元以上,这一点相对于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文科类学生的平均薪资是明显偏高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高收入在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比重;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作为实现就业、追求高学历和更好发展前景的跳板,“出国热”正是大学生就业观念中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在被调查者中,有51.2%的毕业生有出国的打算,有7.36%的毕业生已经成行,就是最好的说明,他们为了获得更为扎实的知识基础,通过攻读新的专业方向来为自己今后的就业提供全方位的知识积累,以高学历追求更好的个人发展前景。
2.5“创业也是就业”的观念已渐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发展的新趋势
在政府和社会的倡导下,随着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不断加深,对于自我的发展规划不断成熟,他们已经深刻认识到大学生不仅要成为求职者,而且要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创业也是就业”的全新观念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发展的新趋势。社会也将这一观念不断通过各项针对毕业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而加以推动,如上海针对应届毕业生创业可以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四项优惠政策、办理人才引进、人才居住证优惠政策、设立大学生创业创新人才“绿色”通道等[2]。
3 结语
1978年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1998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又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开始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并在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后,初步完成了这一转变。2008年上海市高校毛入学率达到了57%,位居全球之冠,更是表明了上海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阶段进入了普及化阶段。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三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念经历了被动就业――被动向主动就业过渡――主动就业三个发展阶段,尤其是第三阶段正是与高校扩招的进程相伴而生并共同发展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取决于社会发展水平又通过大学生的就业实际反作用于社会发展进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心理也日臻成熟,就业观念也正在日益走向成熟,并在这一过程中与社会发展同步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当然,可能这一趋势会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而在各地表现有所差异,但我们仍坚信,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趋势多元化是大势所趋,就业观念趋向成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是真正实现“大学生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良性循环模式的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观 对策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关心,以及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每年有数百万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给已经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带来更大的压力。面对就业难的状况,近几年,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在这些政策的鼓舞下,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已有明显改观,如自主择业意识基本确立和创业意识明显增强等。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社会不良风气和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生依然存在一些消极的不合理的就业观,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的观念淡薄。
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的观念就是要求大学生不要把就业方向固定在大城市,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把就业方向转到县及以下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然而,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大多数大学毕业生在面对择业时,更加看重工作的薪金待遇、工作环境等,在自主择业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把就业首选地点放在经济发达的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而对条件艰苦不发达的城市基本不予考虑。几年来,我国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基层就业帮扶政策,如“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但整体上大学生的基层就业观念依然淡薄。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功利化思想凸显。
市场经济影响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及价值观念,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很多大学生以薪酬的高低、福利的好坏、工作环境的好坏作为评判工作岗位好坏的依据。功利思想使大学生缺乏理想,激情不再,对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越来越淡化,迫切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加强对大学就业观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在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的前提下,兼顾社会责任和国家利益,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三)大学生普通劳动者的意识缺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普及大众化就业观念必然成为高校应尽的责任,否则,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不能继续。大众化就业观要求大学生要用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参与就业选择和竞争。面对当今严峻就业环境,大学生必须调整就业思路,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积极寻找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但是部分大学生依然存在一些不现实的思想,认为自己四年的大学学习,起点应比普通人高,在面对初次工作选择时,他们对下车间、干杂活等基层工作不愿考虑,甚至于不屑去干,认为没面子,只愿意待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做白领。
(四)大学生就业存在盲目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心理学上是指在群体压力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工作选择和定位上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不考虑自身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情况,一味随大流。事实上,很多大学生是缺乏社会实践锻炼的,他们依赖性很强,有的大学生在竞争激烈和复杂的就业市场面前,不知所措,不知为自己如何选择和定位,觉得还是随大流风险比较低,于是跟着感觉走,跟着别人走。
二、改善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对策建议
对大学生一些不良就业观的转变和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依靠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导,充分发挥各种可用资源,联合政府和社会、高校、家庭及自身等多方面的力量,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当代大学生改变不良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体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效应重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高等教育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任。因此,针对就业工作而言,高校应重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并展有目的性与针对性的教育工作。
1.开展就业观教育。
第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将就业价值观教育蕴含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中,增强教学实效性,将就业观教育真正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学生的头脑。第二,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就业观、选择观及行为观,使他们成为在未来社会发展建设的主力军,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敬业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从思想上、道德规范上积极引导大学生加强自我理论修养,增强其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抵抗能力。第三,大学生要正视个体利益与自我价值的追求,高校可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如网络教育平台、志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实习等,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向良性方向发展。另外,高校还应重点强化职业生涯规则教育,改善大学生就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努力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效率。
2.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实习活动。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化。大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是其完成从学生向社会人、职业人转变的关键时期。高校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帮助他们提前进入社会、适应社会。如多组织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支教活动、绿色环保活动,提供一些对口企业单位让他们进行实习锻炼,在实践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体会和认识,自觉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二)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就业指导政策。
国家应尽快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各地方政府、各高校须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政策和举措,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如制定大学生创业贷款制度,制定大学生去基层、去西部工作的倾斜政策,实施大学毕业生人事管理政策等。改善就业环境,充分发挥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部门的作用,在工作推荐、户口办理、人事关系、档案保管、社保和医保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加快建立人才储备资源库、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引导和鼓励支持大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去创业或就业,激励私人企业和中小企业接收毕业生,并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三)家庭应积极配合,帮助子女形成良好的就业观。
家庭对毕业生就业有很大影响,家长对社会认知以及对子女的就业期望对毕业生的择业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次求职时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单位以及就业目标定位在什么水准上,等等,家长和毕业生都会难以抉择。如前所述,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每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都达到几百万,所以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家长对孩子的就业预期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有些学生家长对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不甚了解,认为培养孩子花了那么钱,如今毕业了一定要有一份体面的、高收入的工作才行。因此,要想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就必须与学生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可通过各种网络技术平台,如建立家长QQ群或微信、微博等,增强家长与学校的交流,使他们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情况。也可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向家长介绍、宣传当今的就业形势和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帮助家长了解就业形势,理性地评价自己的小孩,做出准确适当的就业定位。
(四)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形成适合自身的就业观。
就业观是大学生在对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后形成的就业态度与观念,大学生通过对自我的认知了解自己的主要需求,进而形成符合个人需求的就业观,并对择业观形成一定的引导性,形成在不同工作环境下的积极态度。因此,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和定位,对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将起到积极作用。作为一名大学生对自己应该有足够的认知,如自己的性格,以及专业能力,了解所学专业适合什么样的企业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及个性特征选择什么样的行业更有利于自身发展;在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企业或单位时,应事前搜集有关企业或单位的详细信息,了解相关企业或单位的经营理念及文化背景,了解企业用人的需求,然后根据自己在专业和特长方面的优势,找准就业方向,展示自己以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在就业过程中要有主见,不随大流;参加工作后,要踏踏实实地工作,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请教,不怕吃苦,在磨炼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应尽量避免频繁更换工作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张锐.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构建研究[J].理论前沿,2013(20).
[2]刘琨.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http:///kcms/detail/
[3]张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江苏:江南大学,2010.
[关键词] 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77?03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 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中首次提出来的,是指一个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并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可以持续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而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的借用,是指大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最重要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但是,传统的“农业院校就是培养农业人才”的思想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农科、植保、动科等专业优势突出,社会影响力大,行业认同度高,相比之下,其他同样具备较强优势的学科,社会影响力偏弱,就业受影响。要提升农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应从学生的主观方面入手,调整学生们的就业心态,使他们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2]。张海滨在《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一文中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要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张互桂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中阐明了制度政策、高校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对提升大学生核心就业力的重要性;张剑仲等也通过《农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对农科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拟从分析农业院校大学生在就业中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 并提供一些有效的改进途径。
一、导致农业院校学生就业难的自身因素
1. 学生对农业院校认识上的偏差,使自身就业的底气不足
社会传统观念对农业和农业院校存有不同程度的偏见,这使很多农科院校学生认为自己学校在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教学环境、人才培养方向和指导体系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有很大差距,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做事懈怠,学习不积极努力,不重视就业。据调查显示,45.92%的农业院校学生认为自己和其他综合类高校学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相比“没有优势”(见图1),31.63%的学生认为“学校名气小”是影响自身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就业过程中,农业院校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具备的信心不够,在与其他名牌大学及综合类大学毕业生一同求职时底气不足,致使就业面临困境。
2. 学生就业思想准备不足,就业观单一
就业思想准备是就业者对当前和未来就业形势、就业政策、人才供需等问题的认识和预测,以及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统筹考虑,以便自己在就业时有充分的准备。调查显示,42.86%的学生认为“对就业信息不了解”是影响自身就业的重要因
素。很多农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对就业关注很少,只关注自己所学的专业,也缺少“广泛学习,涉猎多种专业”的思想,临近毕业才去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这样,由于缺少必要的就业思想准备,导致自己在校期间的努力方向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就业困难。其次,就业观狭窄,择业观单一,就业思维模式固定。绝大多数农业院校毕业生希望留在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城市,很少人选择城镇及农村。调查显示,毕业后想留在“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学生的比例高达67.35%,在“中小城市”工作的学生比例为28.57%,而很少有毕业生愿意去“城镇和农村”(3.61%)及“边远地区”(0.47%)。除此之外,47.96%的农业院校学生认为“对自身的定位不清晰”导致就业难。很多农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对某些岗位的过分追求或一味追求专业对口,或不能胜任自己专业以外的工作,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3]。
3. 就业能力不足
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就业难,41.28%的毕业生认为解决办法是“提高自己的技能”。这表明毕业生对自身的实践技能能否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缺乏信心。根据2011年对300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信息来看,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中有75%认为就业难是由于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政策的分析等涉及将来就业的知识和应用缺乏了解,对就业市场的分析能力较弱[4]。调查进一步显示,48.98%的学生在就业中“缺乏主动性”,缺乏主动学习,主动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动力。农业院校的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缺乏主动性,技能单一,实践能力不足导致很多学生在求职中失利。
4. 素质低导致就业难
这不仅是农业院校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也是大学毕业生就业普遍面临的难题。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而“育才以育德为先”,这个“德”字就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一个人的素质决定了他的就业状况和以后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片面强调技术教育或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文教育和人文关
怀,导致了许多大学生素质不高[5]。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能力素质因素”调查中,85.71%的学生认为“工作态度和环境适应能力”最重要,73.47%的学生选择了“心理素质”,71.43%学生认为“专业素质”居第三(见图2)。由此可见提高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而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讲,低素质成为大学生就业中的软肋。
二、大学生提升核心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1. 农业院校学生要正确认识自我,增强就业信心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源于健康的心理。”农业院校的毕业生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种种障碍,走出自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误区[6]。农业院校的学生要通过学会比较、自身体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客观理性地认识自己,积极地悦纳自我,有效地进行自我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养成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7]。
2. 树立多样的择业观,增强创业意识
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农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需求普遍存在单项就业心理,就业观单一,就业眼观狭窄。农业院校学生要看到就业渠道的多样化,可以考虑继续深造,或支援偏远地区,服务“三农”,或走进基层地区和中小民营企业进行锻炼,这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应该增强自身的创业意识,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带动就业。农业院校学生要在学好专业知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具备发散思维,突破传统思维固定模式,关注创业,了解创业的相关内容,不断增强创业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向创业方向迈进,争取在毕业后从相关专业角度出发,在激烈的就业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以创业实现就业。
3.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形成自身特色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对以后的职业定位有较好的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为学生就业能力的拓展指明方向和提供途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让学生在对自己的天赋、自身能力、动机、目标需求、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对自身和就业需求越来越了解,学生就会越来越明确自己对未来职业的定位,然后再通过与现实自我进行比较和分析,寻找差距,最后确定奋斗目标。同时,学生在不断比较和奋斗中,形成自身的特色,具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优势,在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增加别人没有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机会。
4. 加强社会实践,增强就业能力
大学生最终的归属场所是社会,社会实践是走向社会过程中获得社会技能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农业院校的学生要敢于、乐于并善于从基层做起,加强自身的锻炼,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比如农科专业的学生可以走进农村,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农民解决农业上的问题。这样的实践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也帮助学生积累了经验,拓展了视野,有利于他们的就业。其次,要多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加拿大著名学者、幽默散文家斯蒂芬·利考克教授曾说,“对于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一切他真正学到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靠他自己智力的积极活动并不是作为被动的听讲者而学到的。”[8]农业院校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锻炼自我和完善自我,增强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在求职就业的道路上增加亮点。
5. 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社会对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基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心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素质等几个方面。如今,企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看重[9]。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的很多企业正在走向成熟,在市场上逐渐占优势地位的企业在招聘时更多地关注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适应企业的长远发展。就职业素养方面,有89%的企业希望大学毕业生能提高自身的素养。农业院校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与其他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竞争时占据更大的优势,就要不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农业院校学生要在平时就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具体而言,可以通过参加德育课培训、其他课程教学培训、实训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职业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与企业的管理服务工作、党团组织建设和学生会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教育等多种活动,从课内外、校内外、组织和管理、环境和服务、指导和实践等不同方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能在激烈就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赵洪娥,王雪,王燕,高喜军.都市型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J].求实,2012(1).
[2] 王蕴慧.改变认识误区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理论观察,2011(1).
[3] 张海滨.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0).
[4] 廖迎春.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1(7).
[5] 郭建平,郭亮.高等农业院校工科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以山西农业大学工学院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
[6] 杨碧瑜.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窥探及对应之策[J].人力资源管理,2010(1).
[7] 陈根.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