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时间:2023-10-02 09:07:35

导语: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第1篇

关键词:建筑业;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6.080

在当前全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加大,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房地产的新开工面积增速下滑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建筑业也存在着产能过剩。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我国建筑业企业越来越意识到高素质人才的不足,面临着现有职工不能尽快适应现代企业生产要求的困惑。培育学习型企业是使企业走出困境的方法之一,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是构建学习型企业的要素。通过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课程居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课程开发的质量对继续教育活动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1现状分析

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从产生到现在,在国家人设部、各部委以及各省市部门重视之下,经过长期的探索,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目的在于查遗补缺、更新知识或者拓宽知识面,使得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科学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不断提高。经过长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现已形成比较稳定的课程结构体系。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形式,一是参照普通高校的倾向比较突出,二是按模块讲授的方式,即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开设课程,内容来自社会实践,强调社会功能,解决实际中的问题,称之为“模块式教学”,采用后者的比较普遍。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1.1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有些课程理论性太强,讲解起来枯燥,而且难度、深度过大,不易理解。因为参与学习的人员基本来自社会生产的第一线,他们拥有十分丰富的社会经验,因此课程开设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另外,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队伍的扩大,鉴于培训硬件和师资的不足,有些培训机构只设定一套课程,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继续教育对象的单位性质、专业差异以及职称的层次,比如土建类和安装类,初、中级和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时未做区分。

1.2专业面不广

专业技术人员对本专业之外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这些极大限制了技术人员的专业面,加之新工艺、新技术以及计算机辅助的崛起使专业技术人员面对行业的发展和变化难以适应,目前课程设置比较缺乏这类反映建筑业发展要求的、前沿性的专题课程。

1.3重技术,轻管理

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应用型人才居多,管理型、科研开发型人才偏少,因此目前建筑业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工程技术为主,但是存在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层次不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技术创新能力差,所以管理类课程需求在不断加大。

1.4系统性不强

建筑行业目前拥有的人才中,既熟悉技术又懂得管理、经济、法律的人才严重短缺,懂技术,会经营,能管理的人员短缺,技术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而主流的“模块式教学”存在学习单元较零碎,知识不系统等缺陷,缺乏系统性。

2课程设置原则

针对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一些缺陷,课程设置应当满足以下原则:

2.1前沿性

课程设置应体现前沿性。课程设置应当反映出当前建筑业的热点问题、行业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还有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推广应用,新的规范标准的宣贯等。

2.2实用性

课程设置应有实用性,与高校的学历教育有所区别。专业课程内容应当紧密联系实际。将理论内容和实践结合,能有效解决实际中的矛盾和问题。

2.3针对性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来说,需求分析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条件。根据继续教育的对象,灵活的设置课程,使教育对象不断的拾遗补缺,完善知识。因为接受继续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都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为课程设置要针对成年人身心特点,使之较容易接受所学课程,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补什么。

2.4系统性

考虑到继续教育对象的整体知识结构,课程设置应当处理好原有知识和补缺知识、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等之间的关系,立足于整体,使继续教育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化。

3陕西省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实践

笔者依照课程设置原则,并结合建筑业发展的新要求、建筑企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自身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对陕西省二十一家从事建筑施工、装饰、监理、造价咨询等企业的做了问卷调研。调研的对象主要是项目经理及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通过需求分析,课程设置可分为行业发展趋势类课程、工程管理类课程和工程技术类课程。

3.1反映行业发展趋势,前沿类的课程

继续教育制度目的就是专业知识的更新,因此课程设置应体现前沿性,应当反映当前建筑业的热点问题、行业改革和发展方向。反映建筑业发展趋势、建筑业前沿的课程有:

(1)建筑业改革与发展。当前建筑企业面临着“市场疲软、政策收紧、管理欠账”三座大山下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数据和感受已经说明,行业衰退已成事实,行业处于一个旧业态转向新业态的中间态时期。如何以比较高的层面和新的角度看待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如何变革,如何在这场改革浪潮中找到发展机会,都是建筑业企业和从业人员首要关注的问题。

(2)建筑产业现代化。建筑产业现代化以及建筑工业化、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这些方面是国家目前力推鼓励扶持行业,符合产业发展的政策,是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建筑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一直以来房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更是解决当前建筑业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力和技术工人短缺以及改善农民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选择。这种课程很受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青睐。

(3)BIM技术发展与应用。BIM是近年来在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领域出现的新技术,发展潮流已势不可挡,在国内,随着建筑业对信息化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家科研投入不断增多及大力推动和基于BIM技术的软件开发商宣传下,相关机构和各个部门已经开始着手研究和应用BIM技术。但是目前对BI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各研究机构对BIM技术的研究相对分散,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各企业单位也只是将BIM技术应用到某一个或某几个建设项目的部分建设过程中,还不能在建筑设计、施工管理及运营等整个生命周期连续应用BIM技术。目前BIM技术的课程主要集中在社会培训上,针对目前情况,在继续教育中加入相应课程,通过总结科研机构对BIM技术的研究和建筑行业对BIM技术的应用现状,提出推广使用BIM技术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为BIM技术在我国继续推进和更深入的应用提供重要的途径。另外课程可将BIM和智能建筑相结合,BIM和建筑工业化的衔接也势在必行,二者融合在一起,这样BIM技术应用会更加丰富。

3.2工程管理类课程

通过调研分析,目前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对管理类课程需求较大,已有超越技术类课程的趋势,原因是,一方面随着专业技术人员社会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有的开始逐步进入管理岗位。另一方面管理类课程在学历教育阶段偏重理论学习,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已具备了一定管理能力,因此在继续教育过程中亟需进一步加强。通过调研问卷的整理,这方面课程需求主要有: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工程成本管理、工程风险管理、工程招投标及合同管理、项目精细化管理、职业风险防范等。这类课程也符合建筑企业(集团)的发展需求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的内容主要以项目管理实务为主,辅助一定的理论知识。

3.3工程技术类课程

技术类课程设置也应结合行业的发展和培训对象的需求。对于初级职称和部分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于操作技能提升方面的技术性课程,如测量新技术、安全技术规程、BIM软件应用等基础操作性课程。针对部分中级职称及高级职称人员,一般对基础性的知识培训缺陷不大,通过调研问卷整理分析,课程的需求主要有建筑业十项新技术(2010)、绿色施工技术、高层/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大跨空间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新材料等。同时,由于目前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行业发展、区域性竞争的大趋势,全国范围,甚至是大中城市都在建设地标性建筑,未来数年内将成为超高层的时期,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掌握钢结构与混凝土结合施工的知识,可设置钢结构与混凝土施工相结合的课程。

第2篇

关键字:瑞典;职业教育;培训

作者简介:顾海勇(1959-),男,江苏盐城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学与管理;刘方涛(1969-),男,江苏连云港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90后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编号:DJA110199),主持人:刘方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4-0092-05

一、前言

瑞典职业教育和培训已经有很长的历史。19世纪中叶,培训模式由工会和手工艺品行业管理。西方欧洲工业化发展暗示了对原材料和其它低值产品需求,比如农产品和木材,国内人口的增加也增加了需求。在这些地区,不改变生产技术而要增加产量,就凸显出管理和控制重要性。修筑铁路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虽然在小规模范围内引进技术,不过还是暗示了劳工自工业制造业的出现已经与手工业不同了。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教育系统在这方面的发展非常迅速,几乎是以直线的速度上升。在欧洲许多国家也发生了相似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末期3个典型的“模型”: 英国模型,法国模型和德国模型。

从广义上说,英国模型对国家的影响最小,是依赖市场力量以提供带技术的劳动力,而国家是法国模型发展主要因素,很大程度上依赖在校职业培训。最后,德国模型或者双元制模型是基于规范的学徒模型,但是在工地工作和培训仅是培训的一部分,另外大约25%到40%的时间是在学校培训。德国模型牵涉到了3个方面:国家,商会(也就是雇主组织)和工会。许多国家倾向于采用三种模式中的一种模式,因此,奥地利,丹麦和瑞士都和德国模式类似。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从19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瑞典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量变发展进行研究。下面阐述了起源于19世纪的3种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部分,接下来从整体观念上简要说明整个系统在1860-2005年的发展。讨论分为3个时期进行:1850-1920年,1920-1970年和1970-2008年,接下来是总结性的讨论。

二、瑞典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起源

长期以来,瑞典职业教育和培训由几个部分构成,相互之间是独立的。在这部分,讨论了3个主要的起源;职业培训为农业,商业和基础设施的工作准备,这是相对于手工业和制造业来说的。

(一)农业

第一家农业学校由Edvard Nonnen在1834年私人创立的。他从国家得到了一部分有限的财政支持。因为学校不能使整个农业部门受益,所以,农民不太情愿支持这所学校是可以理解的。从一开始就很明显,主要的获益者就是那些大地主,他们需要公投人来管理农场工人和白天工作的劳工。因为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大地主就影响了学校的增加。到1850年,国家加大了财政支持并且决定每个国家都必须有一所农业学校属于国家管理。这个可持续的组织维持了将近100年。大约在1860年,奶制品学校和林业学校开始了。他们的培训是以明确的农业为目标的,慢慢变得越来越重要。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瑞典出口木料,纸浆和纸张出口成为主要出口产品,国家和大森林业主更加愿意雇用森林管理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奶牛场很重要,从19世纪中叶开始,因为要出口可观的黄油,所以到本世纪末奶制品已经发展成为更重要的商业了。自从奶制品学校给出了几个面向年轻妇女的职业学校的例子以来,奶制品学校就很受青睐。

农业高等学校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两所住宿民间高校,开始的时候,只开办农业短课,主要是给农民的儿子提供高等教育。但是他们不是职业学校。不过,虽然有些理想主义者情愿改变一些教堂高校,学校董事会有自由掌控农民的权利,这样更加实际地控制了前景。结果还是妥协了,哪里有民间高校,哪里就有两年的职业学院。但是如果学生愿意的话,他们可以在一年后换到农业高校,然后花一年时间参加更多职业方向的培训。农业高校的教学应用和实际培训让学生们可以在家里获得知识。到19世纪80年代,农民在政治上成为了有影响力的人群。因此,第一家农业高校通过和所有其它住宿民间高校以同样的渠道获得了财政支持。

(二)商业和基础设施

自18世纪末期以来发展了很多商业学校,但是规模都很小而且是短期的。更确切地说18世纪50年代,在“发现时代”所发现的专业商业学校存在的时间更长一些。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第一批私人建立的学校是自治的,在这个领域这些学校也变得更加活跃了。在20世纪初全国有至少54家商业学校,规模和质量各不相同,主要学校都不在大城市里,而且离大城市很远。不过其中只有一些享受到了国家管理提到的“质量保证”。因此,直到20世纪商业培训还保留了非正规的特点而且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培训。相反,19世纪为贵族所提供的基础设施职业教育和培训,如铁路,电报,电话,邮局服务和航海,都有严格的规范,多数情况是由国家直接提供的。航海学校起始于19世纪40年代,电报操作员培训起始于19世纪70年代,邮政员工则是起始于1903年。

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技术教育 澳大利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把我国农村的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澳大利亚有着发达的农业教育系统。其中,特别是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方面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澳大利亚政府以鼓励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本国的综合国力为政策核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①。学习和借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方法,对于推进我国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增加劳动力有序供给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运行体系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网络遍布全国,各地都有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英文简称VET)。其中绝大部分职业培训课程是由政府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英文简称TAFE)来提供,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由三部分来实施,即中学、技术与继续教育机构、成人与社区教育机构②。

1.中学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向学生提供一股性的职业技术教育。澳大利亚政府认为,教育应该促进个人的发展并适应社区的发展需要。因此,中等教育完全有必要在实施普通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培训的科目也主要是各行各业都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2.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系统。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系统是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体,是职前的正规职业技术教育。TAFE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以获取1—4级职业证书为目的的教育,主要是学习实用知识技能,课程讲究实际、灵活;第二层次是以获取职业文凭为目的的教育,所学的课程既能满足个人就业的需要,又可作为进入大学的资格;第三层是以获取高级职业文凭为目的的教育,主要是一些应用科学和应用专业,这个层次的学生可以获得学士学位。三个层次的TAFE是沟通的,第二、三层次的TAFE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它的建立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开辟了另外一条途径。

3.非正规职业教育系统。成人与社区教育机构承担着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中的重要功能。成人与社区教育的特色在于它有灵活的教学计划、课程,在于它以社区需要为目标。1993年,澳大利亚政府制定了有关成人与社区教育政策,其目的在于保证成人与社区教育与TAFE相沟通,并且提高其他教育机构对成人与社区教育培养的学员学习结果的认可。③

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资格证书体系

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框架架起了衔接和沟通澳大利亚各教育系统的“立交桥”,它不仅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而且逐步把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起来,丰富并完善了继续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澳大利亚培训包(Training Packages,TP)和职业认证框架(the Australi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AQF)共同构成了一个科学的职业技能认证体系。④

培训包是高职学院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依据。每个培训包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国家认证部分,是培训包的主体。它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能力标准。能力标准是对学生进行质量评价的尺度,它规定了本行业不同岗位中的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文化知识、实践技能和思想素质的标准。测试的方法全面考核学生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协调应变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二是资格证书。澳大利亚高职教育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与工作岗位相对应的教育和培训证书体系,考核注重动手能力,共有四种证书和两种文凭,即一、二、三、四级证书,大专文凭、高级大专文凭。各级证书和文凭之间的连续关系不受培训机构或地域限制,全国通认。甚至同一门课听课和实验在不同的培训机构都相互认可,对于学生的相关工作经历经考核也可以承认并可折算成学分。三是评估指南。评估指南是指对能力标准的评估考核方法及其考核条件。它们主要在学生的质量评价、能力评估与考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是非国家认证部分,由学习方法指导、评估材料、发展材料三方面组成,它对学生学习和参加考核鉴定起指导作用。⑤

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框架是对资格证书和学分的转换进行认可的国家权威机构。在这个资格框架中,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和相关工作经历,选择适合自己的资格证书学习起点,或者依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继续学习,它能够帮助学习者在任何阶段计划自己的职业学习生涯。澳大利亚的职业资格框架实现了不同院校、不同学科、证书、课程学分的互认和衔接制度,疏通了高职学生接受继续教育的渠道。

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多元化办学体制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办学机制非常灵活,终身教育与学习的观念被社会各界接受,多元化办学体制为技术工人能够跟上新技术的发展,适应更多的工作岗位和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⑥

1.办学主体多元化。澳大利亚有多种多样、相互补充的职教机构。澳大利亚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机构有四类:第一类是由联邦或州举办的公立学校;第二类是提供职业技能训练的社团性学校;第三类是私立的培训机构;第四类是产业部门、企业集团兴办职业培训中心。这四类机构当中,公立院校占主导地位,其他三类只作补充。

2.投资主体多元化。受多元办学主体的影响,澳大利亚建立了政府、企业、行业和个人多元化的职教投资体制。政府办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主要由政府提供资金。非政府举办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资金来源分为非政府资助与政府资助两种。政府鼓励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通过招收海外学生来获利,并且获利部分不需要纳税。另外,澳大利亚政府的经费资助不是直接划拨,而是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通过“购买”教育培训的方式,宏观管理职业教育。

3.办学形式多样化。澳大利亚职业教育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一校多制是其办学特色。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既体现了澳大利亚职教特色,也大大增加了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积极开展“灵活教学”方式,采取“用户选择”的形式,改“人们求学”为主动出击“送教育上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权。⑦

四、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市场竞争机制

澳大利亚为职业培训发展投入了巨额资金,并通过立法形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颁布了有利于职业培训发展的配套的政策法规,使各类培训机构像雨后春笋般地壮大发展,并形成多元化的格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提倡私人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培训市场竞争,促进私人培训机构发展。同时,澳大利亚政府鼓励单元式技能标准开发设计,教学大纲、教材模块式编写等系列培训项目都进入技术市场招投标。澳大利亚政府对各类培训机构教学质量评估、职业教育经费拨款都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率”、产业部门的“满意率”为唯一标准。因此,通过培训市场激烈竞争,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1.独具特色的人制。健康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具有完备的信息联络中介系统,负责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加工。因此,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也通过社会的中介机构来协调管理。澳大利亚为加强与企业、行业及学校的合作,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学院都设有行业咨询组织。他们专业技能和理论功底较强,主要职能是联系大小企业,协调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和学校提供企业的需求信息,向企业宣传政府的政策,把学校的教育培训推荐给企业等。各州、学校也设有培训咨询组织,协助政府实施方针政策,它们既可将各种信息反馈给政府,帮助政府决策;又可为办学实体提供服务,还可对办学实体进行监督、评估。

2.完善的评估体系。澳大利亚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十分重视,并且把质量评估作为政府的一项首要工作。严格规定课程设置标准和严格要求教师资格都是从外部条件上保证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此外,澳大利亚还有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国家培训局按标准严格审批全国的教育培训院校和机构,并且每年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已注册的教育与培训机构。各州均设有专门的教学评估机构,根据培训规范监督和检查教育培训质量。除了经常性地深入到教育培训院校和机构实地考察外,每年还要求教育与培训部门向评估委员会写出教育与培训工作年报。严格进行教育培训质量的评估,对促进院校教学,确保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⑧

五、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以能力为本、实践为主、需求为重的办学理念进行课程模块的开发,以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及其变化情况,制定最新的培训计划和大纲。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要求在国家能力标准框架内确定培训项目、课程,由培训市场的需求方选择决定培训课程项目的基础上,实行校企合作、师生互助合作,保证培训目标的顺利实现。

1.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课程设置由国家来严格控制和审批,依据国家统一的资格证书制度和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推,在对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团体提供的课程信息和就业市场信息调查的基础上,开发课程内容,而且随着市场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澳大利亚TAFE的课程为了适应各行业和社区的需要,TAFE学院设置了多种灵活的正式与短期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以适用性课程为主。同时,TAFE学院提供1000多种可供选择不同程度的文凭课程、证书课程和短期课程,帮助学生更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水准。为了确保培养的学生能符合劳务市场的要求,澳大利亚政府对TAFE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严格规范地加强对课程设的审批管理,对TAFE学院的发展也主要通过现有TAFE的内涵式发展,增设新的课程,拓宽培训领域。TAFE的专业课程必须严格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设置,并将行业标准转换为课程。课程模块的组织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团体提供的课程需求信息和就业市场信息,根据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能力标准,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订。⑨

2.以能力为本位的培训模式。它使得职业教育与培训和社会与行业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中的各种训练是以获得能力为目的,并且强调这些能力在工作现场表现出来。在工业界对能力训练提出的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各职业群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出国家统一能力标准。澳大利亚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该系统是以全国统一的行业能力标准为培训基础和依据,它还必须以统一的行业能力标准来鉴定学习者接受培训后所取得的培训结果;第二,它强调在培训中,要充分体现知识、技能、态度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要素;第三,它强调学习者参与职教培训所取得的结果;第四,它具有学习培训和鉴定的灵活性;第五,它具有培训课程和相关资格证书的一致性。学习者在任何所在政府注册了的培训机构中,所学习并通过的课程及获得的相关能力,均可获得相关等级的资格证书。接受学习者的培训机构,根据资格证书均认可学习者目前已经具备的相关能力,避免了对相同内容的重复学习,为学习者节省了培训时间。⑩

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系统在过去的20多年里经过了全面的改革。它汲取了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和一些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荷兰)在内的主要西方国家的先进职业教育经验,顺应了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势与改革方向,逐步形成了当今西方最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它以市场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政府、企业、学校联合,注重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结合到一起,突破了传统的一次性教育的局限,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终身教育模式。在政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有效地提高了国家的劳动力人口的素质,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好地满足了澳大利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注释]

①朱显成.澳大利亚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J].世界农业, 1994,(11).

②Department of Education.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 Annual Re— port[R].1999—2000.

③崔秋硕.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及其借鉴[J).北京成人教育,2001,(7).

④⑤吕红,王子.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课程管理及认证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0).

⑥Ryan,Robin.2001.Master concept or defensive rhetoric:Evaluating Australian VET Policy against Past Practice and current international Principles of Lifelong Learning.International Education Journal2(3).

⑦黄日强,邓志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J].http://www. chinstvet.cen/hwzj.show.asp.

⑧关月.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改革的市场化机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0,(2).

第4篇

论文摘要: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其职业教育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在职业教育的体系构建、教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管理体制、证书及认证制度、经营策略等方面,值得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加以学习和借鉴。

职业教育是我国三大教育板块之一。发展职业教育,我们需要探讨和总结本国的经验,同时也应该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2008年6月,笔者赴澳大利亚考察,感到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完备的管理体系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模式

(一)政府主导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负责制定有关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确定全国学历结构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制定证书和文凭标准。州政府主要负责对职业教育培训进行宏观规划并规定和调整发展方向。联邦政府下设国家培训总局和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国家培训总局是联邦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决策机构,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是联邦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的咨询机构。

(二)政府、学院与行业全面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与管理

政府与学院在教学与管理的环节上实现职能互补。学院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者,在招生、经费使用、聘请教师、专业开设、办学形式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但在课程设置上,政府的管理相当严格。每一类证书和文凭需要开设多少门课程,需要开设哪些课程,课程模块如何组合,政府部门都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学院必须按照政府部门颁布的规范和标准开设课程并实施教学。

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的一个鲜明特色是职业教育与行业联系密切。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学院都设有行业咨询组织,行业咨询组织的代表由本行业有较高声誉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行业咨询组织的主要职能是联系大小企业,协调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学院之间的关系,为政府和学院提供企业的需求信息,向企业宣传政府的政策,把学院的教育培训推荐给企业。国家级行业咨询组织还具有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学大纲、教材编审、培训规范和标准的审批权和制定权,行业、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经费的管理与投人,帮助职业院校建设实训基地或通过接待学生实习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实践教学。按照行业参与职教的要求,行业要组织受训者进行技能考核,职业院校在这个过程中的责任就是按照行业标准组织教学,并保证受训者通过相应标准的考试。职业院校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服务者。

(三)市场化运作

政府是宏观调控者,其主要职责:一是制定政策、法规,二是质量评估,三是提供经费。澳大利亚政府的经费资助不是直接划拨,而是通过“购买”教育培训的方式进行运作。例如,某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有30名学生申请获得3级证书,按规定一名学生要获得3级证书必须上400小时的课,而每小时的授课经费为10澳元,则政府应拨给学院这30名学生的教育培训经费为10 x 30 x 400 = 12万澳元。如果学院未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则要将资金退还给政府。政府在“购买”教育培训时,采取公开招投标的市场运作方式。首先由政府教育部门制定教育培训战略指南,其次由学院按国家技能标准和政府指南制订培训计划,最后由政府组织评估来确定购买哪一所学院的教育培训。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原则也是市场化运作。它是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标准。每一类证书、文凭需要开设多少门课程,开设哪些课程等,都由国家各相关专业培训理事会及其顾问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团体提供的课程信息及就业市场信息根据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和标准来确定,还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而不断修订,专业设置能够随市场需求变化而及时进行调整。

二、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管理的特点

(一)机构设置—高职化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机构主要是独立设置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全国共有232所。除此之外,澳大利亚还有4所大学设有职业教育区。澳大利亚的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后,或升人普通中学,或进人职业院校。其中,职业院校既提供1 -4级的资格证书培训,又提供专科、高级专科文凭以及更高学位的教育,形成了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二)资质管理—准人制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学校分公立、私立和教会举办3种类型,实行资格准人制度。只有申请注册达到要求的学校才能获得培训资格,这些学校还要定期接受考核和评估,凡达不到要求或评估不合格的培训主体,都将被取消办学培训资格,未经注册或挂靠其注册学校开展培训工作的单位会被起诉并受到法律制裁。

(三)经费筹措—多渠道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渠道:一是政府投人,二是企业资助,三是自筹资金。公立职业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人。一般来讲,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投人占整个学校办学经费投人的70%左右,其余30%左右是企业资助和自筹资金。

(四)教学督导—标准化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以实用性为原则,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具体内容由企业、专业团体、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确定,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修订。澳大利亚施行全国统一的培训质量框架标准,根据此项标准开发的“培训包”,是产业界和行业通用的技能标准,它体现了尊重行业、企业主、学员和研究机构不同观点的多元质量观。

(五)师资管理—雇佣制

澳大利亚职业教师队伍由专职和兼职两部分组成,而且兼职人员比例较大,以兼职教师为主,实现专兼结合的组建道路。学院的教师多采用雇佣制。聘任的专兼职教师都要接受主管部门严格的资格审查。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科学统筹规划

我国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和需要,科学地制定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和强制性的规范,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尤其是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使国家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各部门和各行业落到实处;努力克服“条块分割”和“各自为政”的弊端,真正使职业教育进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二)规范办学主体

澳大利亚举办高职教育的机构只有两类:一类是独立设置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另一类是大学设置的职业教育区。而我国既有高职学院,又有中职学校,还有各种行业和私立的职业培训机构。中职学校又有普通职业学校、中专校和技校等。我国应规范办学主体,综合性大学不宜再办高职。应严格办学准人制度,规范办学行为,确保职业教育良胜竞争,健康发展。

(三)建立校企研究、培训共同体

要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的重要性,通过建设若干所专业化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与企业或企业合作组建职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不但要加强职教师资的基本职业能力的培养外,还要在专业技术培训方面应当引人行业资格证书培训机制。要加强对来自企业、行业的兼职教师进行师范性培训,发挥教育学院的师范性优势。同时,建立校企研究共同体,发挥行业、企业的技术优势。

(四)严格评估质量

澳大利亚政府视质量为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把质量评估作为政府的一项首要工作。除有严格的课程设置标准和教师标准外,澳大利亚还有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体系。澳大利亚的质量年检制度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质量评估机构,也没有科学的规范的质量评估体系,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缺少有效的外部保障条件。

(五)改革投人机制

尽管澳大利亚宪法规定各州和地区政府承担教育培训的主要职责,但联邦政府所拨出的职业教育培训费用已经占到了全部公共开支1/3。经费投人的严重不足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应当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人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经费投人保障机制,尤其要加大对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投人力度。

第5篇

我们,主管教育与培训的各国部长、高级政府官员以及多边组织、双边组织、企业、青年组织、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和私营部门的代表们齐聚马来西亚吉隆坡,出席2015年亚太教育与培训大会。我们由衷地感谢主办方马来西亚教育与高等教育部对本次会议的支持与帮助。

我们注意到,自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中国上海,2012年5月)召开以来,亚太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发展与进步明显,尤其是提高了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场的相关性;培养学生与“绿色”经济和社会相关的技能;应用电子和数字技术;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和创新举措;提升职业要求;扩大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的途径;加强在职业教育规划、设计、实施及评估方面的合作。

我们认识到各国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不均衡发展,考虑了阻碍进一步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吸引力和相关性的主要挑战,包括技术落后、资金匮乏、体制局限和缺乏广泛的合作伙伴及协调机制,该机制的群体应当涵盖政府、雇主、青年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我们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2015后国际教育发展议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作用。

我们也意识到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是教育权利和工作权利的一部分。

我们回顾了世界教育论坛(韩国仁川,2015年5月19-22日)的成果,特别是《仁川宣言》(Incheon Declaration)的承诺――提升全民终身学习的机会与质量,其中包括促进教育公平和拓展学习者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渠道,并且保证教育质量。

我们牢记转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时存在的挑战,发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潜力,从而提升学习者的就业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们建议各国政府和其他所有亚太地区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考虑实施以下行动来应对挑战:

1.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及其与不断变化的职场需求的相关性

成员国应当转变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更加重视并加强学习成果与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联系,特别是通过劳动力市场研究、私营机构参与,增强教育领域利益相关者、职场、创业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成员国应当努力提高各种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质量,包括完善质量标准和实施课程改革。成员国应当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包括设立适当的激励和支持机制。

成员国应当投资建立预防和反馈机制,如通过跟踪研究(tracer studies)和雇主调查来了解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改革情况并预测市场对技能的需求,这些技能需求主要通过针对不同群体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资格证书和项目体现。

2.确保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全纳性与公平性

成员国应当为包括残障人士、少数族裔和农村边远地区居民在内的弱势群体提供并增加多样化的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机会,从而促进教育机会平等。成员国应当通过性别平等政策和技术发展、职业指导与咨询,以及提供更好地参与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项目的信息,使妇女和女童能够进入更加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并实现社会效益。提倡非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包括小型、微型及家庭作坊中的传统学徒制,社区式学习,以及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民间团体管理项目。

3.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提供更多终身学习的机会

成员国应当基于终身学习的原则制定职业教育与技能发展的政策,无歧视地为全民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并保证公民得到贯穿其一生的持续的专业发展,提高公民的工作和生活技能。为了使学习者具备可持续的谋生及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成员国也应当发展公民的横向技能,如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业精神和公民素养。成员国应当推动建立灵活开放的机制,促进职场员工的专业发展、再培训和技能提升。

4.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能融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计划之中

成员国应当将绿色技能融入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计划之中,满足现有和新兴职业的需要,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包括减贫和包容性经济增长。特别是,成员国应系统地吸纳益于绿色经济与社会的教育,将其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资格、标准和计划的一部分;通过从整个制度层面改变培训和学习环境来建立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提高教师和培训者的专业能力。

5.改进资格证书体系助力学习与职业发展

成员国承认资格证书体系及框架对区分正规、非正规及非正式学习,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改善资格认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开发具有质量保障的国家资格证书框架对于提高职业资格在国内外的透明度、可比性和认可度至关重要。基于有效地指导和咨询服务,成员国应积极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学习和求职途径。成员国应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青年、家庭及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并增强其吸引力。

6.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管理并增加投资

成员国应当构建合理的框架来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管理,并建立包括当地社区在内的多方合作关系。他们应当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并适时寻求发展伙伴的支持,从多种途径增加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投资。在追求技能发展、体面工作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私营部门应该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成员国政府应当考虑让青年参与教育与培训政策及战略的决策过程。

7.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服务

成员国应当认识到,除了要提供广泛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会,还要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巨大潜力。可以利用ICT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和学习更加切合职场的需要。因此,应当落实适宜的政策和战略以及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机构中的ICT设施。成员国应该进一步运用数据分析,增进对劳动力市场动态与学生行为及学习的理解,从而加强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劳动力市场(TVET-labour market)的管理和信息系统的建设。

8.促进区域融合和劳动力流动

成员国应当通过区域组织、平台及网络,加强经验交流、知识分享和同伴学习。作为区域融合进程中的一部分,成员国应当建立公平、透明的资格认证机制,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技术人员的流动。

亚太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发展行动框架

为支持以上建议的实施,我们鼓励切实可行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后续行动,这些行动要服务于所有成员国的利益。我们鼓励各成员国在国家层面审查并制定各自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政策和战略规划。

我们鼓励成员国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区域组织、发展伙伴、私营机构、非政府组织及其他感兴趣的利益相关者在未来几年内联合行动,如研发共同的质量保证框架。

我们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在亚太地区的网络(UNEVOC Network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能够积极投身其中,建立活跃的平台,促进同伴学习、知识生产和传播、经验分享,实施促进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转变的实际行动。

我们呼吁成员国政府积极应对大会上所指出的挑战,并根据目标和相关指标定期汇报本国的发展进程和面临的问题。在这方面,各成员国应当明确国家工作重点以加快实施进度。

第6篇

低廉的学费保障了全民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权利

澳大利亚公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经费,政府投入占97%(其中联邦政府投入1/3,州政府投入2/3),自筹经费占3%。澳大利亚政府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必须拿出占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培训。企业首先提出员工培训的需求和目标,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等培训机构派人与企业的专职培训教师共同研讨、制定培训项目数,包括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取、考核与评估、时间、场地、费用等,经公司认可后,由职业培训学院照此实施。因此,澳洲本国学生的学费很低廉,如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的园艺类课程,学费大约2澳元/小时,34周/年,2小时/周,150澳元/课程,一年修4门课,一周8学时,学费600澳元左右,占当地居民年收入的一小部分,一般家庭都能负担。澳洲各职业技术学院都有多家赞助单位,如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的主要赞助单位就有:堪培拉工业和商业会所、堪培拉政府工商业发展部、澳洲国家博物馆、澳洲国家资本当局等。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培养学生能力标准设计方面的渗透

(一)在职业教育各环节中的渗透

在澳洲国家资格认可标准中,在每个专业的职业能力标准中,都把“公共职业素质能力”定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包括7个方面:①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组织能力;②思想和信息的交流沟通能力;③计划并管理个人行为活动的能力;④团队合作能力;⑤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⑥数学应用能力;⑦实践动手能力。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特别强调所有的职业教育培训包中,都必须把7个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合进去,明确7个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培训包开发者、培训项目设计者、教师和学员,都必需把核心素质要求始终贯穿在职业技术教育的各个环节中,以保证培养出来的劳动者能在工作中充分、有效地发挥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工作效率,也为将来的知识和技能的更新打下基础。

(二)专业设置和专业能力标准与行业的发展紧密联系

澳大利亚教育体系中,行业协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是澳大利亚职业培训最高的管理机构,下面设有11个由各行业专家组成的专门的行业委员会,行业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各个行业领域的专家,其任务就是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课程及其能力标准(国家资格认可标准———培训包),确实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行业委员会与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保持着长期的合作,每年公布一次该行业的劳动力市场情况调查及预测报告,指导该行业职业技术培训的专业设置和课程的调整,以确保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确实是符合市场的需要,符合行业的需求。如澳洲农业食品委员会2010年度的行业报告中指出:根据有关研究预测,到2014年前,食品加工业的劳动力需求每年增幅为5.1%,而农业生产和渔业养殖增幅为1.9%。职业教育与行业专业委员会和企业的合作,促使专业设置和技能标准制定时能做到以市场为导向,随市场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这为劳动者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动力和资源,保持了职业教育系统自身的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三)环境保护能力成为专业培训包中的任职资格能力标准之一

澳洲农业培训委员会遵循被广大行业认可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把这种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操作过程中。因此,在澳洲国家职业资格认可标准———培训包的职业能力标准中,包括了“环境影响报告”,要求学员具备环境保护的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能够预见工作场所和生产活动中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分析导致环境问题的原因,并利用环保知识和技能,制定或执行相应的环保措施;采用环保生产方式,尽量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如园艺类专业,环境保护能力主要体现在节水灌溉、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化学物质正确的应用、土壤适当耕作、包装材料的收集处理等方面。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是职业能力考核的内容之一,初级阶段的学员要求能识别、报告工作场所的环境问题,执行环境保护行动;高级阶段的学员还要求能因地制宜分析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在生产操作过程中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澳洲把环保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全民的职业技术教育中,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最直接的渗透。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体系方面的渗透

根据有关专家对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方法的分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最为接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这需要教育组织者和教师都要懂得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教育整合到日常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实施工作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主要体现在“赋权”,即给学员选择和决策的空间。如对学习专业的选择、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时间的选择等,学生自由选报学习专业、灵活安排学习时间、学分制考核都是“赋权”的体现,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判断、独立思考能力,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澳洲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组织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这种“赋权”就体现得更为深入。

(一)学制方式多种多样

学制有全日制、工学结合的学徒制、业余学习班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时间,以修满学分为准。全日制主要针对应届高职毕业生和国际学生的专职学习,但考核仍然是学分制。学徒制是学院与企业联合办学。如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专业的学徒制学生,每周有4天在单位工作,工作过程配有专人指导,只到校学习一天。这些学徒制的学生基本都是在职高学习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对园艺工作的爱好,并在实习时被企业主选中,从而选择了这种学习方式。大部分学徒制学生的学费都是雇主资助的。业余学习班的学员主要是在职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员,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下班后或晚上,但周末不安排,学生修够学分就可取得相应的资格或学历证书。

(二)教学方式体现因材施教

澳州的职业技术教育以“能力本位”为原则,教学中没有固定的课本,老师根据学员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要求,针对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教学材料,一般都是以实用为主,通常教师会推荐辅助教学材料,但不强制,或在课堂上分发授课章节的学习材料。因为学院提供的专业众多,且都是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课程,加上澳洲严格的就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使职业教育与培训具有广泛的生源。澳洲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就有来自80多个国家的1200多名海外学生。如笔者参观的一个园艺专业的苗木繁殖课程,一个班15个学员中,有30多岁的家庭妇女、40多岁的公务员、50多岁的苗圃经营者、60多岁的退休教师等,学员每周上课2小时。学员在课堂上与教师配合很默契,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实训课上,学员认真地按要求操作,一点都不马虎,教师也喜欢教这样的学员。而另一个学徒制班的学生,都是澳洲本国的高中毕业生,学制3年,大专层次,一周到校学习一天,其他时间在公司工作,公司指定师傅。当问到他们为何选择职校而不去大学学习时,有的说自己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边学习,边挣钱(学员每天可收入100澳元),毕业后,可选择就业或继续学习。

(三)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参与式学习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这首先得益于实训条件的保障。尽管堪培拉职业技术学院的外观简单而朴实,但走进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就会明显感受到澳洲人务实的精神。实训基地的材料、工具、设备一应俱全,井然有序,甚至是培养花木所用的土壤、农家肥、沙子等都设计了专门的堆放地点,专门的沙池供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练习地下供排水网管的布设技术,还有供30个学生同时练习木工技术的木工室。花艺室常见的插花模型、剪刀、彩带等工具一应俱全,很多教室就设在实训基地内,理论讲解与实训紧密结合。其次,教师大多数都具有行业工作的经历,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懂得教学。教学过程通常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有效地组织教学,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公共职业技能。

园艺专业学生培育出来的苗木,都挂上标签,标签上印有植物名称、花或果实的图片、栽培和管理技术的要点等内容。苗木除学生利用实习时间进行管理外,学校也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日常土、肥、水、病虫害的管理,苗木将来都销售到市场上,回收的资金用于试验实习材料的再投入。这不仅保证了实践学习的连续性,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四)考核评价体系体现“能力本位”的评价理念

澳洲职业技术教育中明确了“能力本位”的考核评价理念,即承认学生所具有的能力,而不是所学过的课程。澳洲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培训包所规定的专业能力标准,是对学员进行成绩考核的标准,将被检测的能力将与该能力标准进行比较鉴定。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了通常采用的观察、口试、现场操作、第三者评价、自评、面谈等方法来评价学员的在校学习成绩外,学员以前从生活和工作经历中所获得的与所申请专业有关的知识和技能,都可以作为能力的证明。学员可用相关的证明材料,如工作经历证明、专家评价、工作报告、奖状、视听材料、照片、所承担项目的说明等,来证明自己具有与所申报资格相匹配的能力。评价指南中明确规定,培训和评估机构有责任指导和帮助学员收集相关的证明材料。对语言表达有障碍、文化背景不同的学员,在不违背其所学专业要求的前提下,考核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和工作能力,而不是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学员若对评价结果不服,可进行申诉。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不仅关注评价结果,更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对人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尊重,把职业技术教育“能力本位”的目标落到了实处。

澳洲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启示

澳洲比较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职业教育中应用的结果,其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教育体系和培养目标的设置体现了职业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其教育体系中设置了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很明确,而且之间连接很畅通;学院与行业专业委员会的结合,保证了专业设置和技能标准的制定,做到了以市场为导向且不断更新,保持了教育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了终身学习的目标。

(二)政府保障下的低廉学费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

政府支持下的低廉学习费用,保障了大众接受职业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和能力的权利,在适应社会和工作要求的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三)务实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体系融入了教育的整体性理念

在重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强化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及其务实的教学方法和实训条件,促进了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实施过程中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承认家庭、社会、非学校教育的成效,体现了对教育整体性的认识,提高了教育的成效。

第7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困境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78-02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年龄在16~30岁之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但户籍身份仍是农民的劳动者。据统计,目前中国共有1.5亿农民外出务工,其中大约有1亿人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1]。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中国日益庞大的农民工群体主力军。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及城市化的需要。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以下特点:年轻化程度高,务农经历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职业期望值高,对尊严、健康、权利、精神生活的关注度高,对个人城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更加注重包括身份转变、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的同步实现[2]。换句话说,新生代农民工更为关注自身发展和自身的城市融合。城市化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技能、生活水平的提升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的过程。

2.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弱势地位使得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成为其立身于城市的必要条件。由于受城乡劳动力市场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技能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务农经验少,与此同时,他们在参与城市就业竞争中又处于弱势,这使得他们不但没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反而徘徊于城乡两端的边缘。尴尬的处境以及当前就业现实的严酷性迫使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3.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新生代农民工提高职业技能的推动力。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原本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的低技术纯体力的行业岗位将越来越少,代替的是更多的需要高技能的职业岗位[3]。岗位的锐减及生存的需要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只有诉求继续教育,打破知识壁垒,才能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层次,从而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此外,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劳动力人口中占有相当大比重,所以唯有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全国范围的产业调整才能更为健康稳步的推进。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

1.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层面。实地调查表明:绝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都拥有美好的理想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他们却严重缺乏明晰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71%的农民工希望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但对于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及培训针对何种岗位等问题感到迷茫和困惑。这样一来,即便被提供了培训的软硬件条件,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的培训也是盲目而随意的,其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其次,调查显示:不愿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29%,他们中90%的人群表示日常工作压力大,他们从事的工作要求一周七天均为工作日,因此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培训。

2.政府层面。通过政府及民间的相关部门,我们了解到各级政府机关均有对农民工的培训项目及相关扶持措施,但效果甚微。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政府独立主导下的培训过多注重在思想道德层面,例如常州市就有“道德大讲堂”的培训。政府实施这类培训的出发点是为了规范农民工道德行为、建设文明城市,但这类培训对农民工而言缺乏吸引力,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第二,已有的政策在宣传方面漏洞重重。据了解,部分城市的各级政府机构均设有免费的职业培训机构,但大多宣传力度不够,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仅如此,在宣传过程中,信息不对称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很多政府的宣传册中信息得不到及时更新,甚至于一些宣传册中所列出的培训机构的联系方式与实际不符。第三,农民工的职业教育缺乏配套的保障制度和措施。查阅相关文件,我们发现在农民工培训方面,政府出台的文件多是以建议书或实施办法的形式出现,制度性或法律性的文件基本没有。同时,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监督、保障机制,以至部分培训项目成为形象工程。此外,就行政管理而言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配合力差,还没建立起管理、培训、指导、服务等功能协调的专门机构,导致对农民工的培训各自为政,盲目性、无序性突出,并且多部门介入放大了对财政的需求,由此带来资金分散、资金使用不一[4]。

3.市场层面。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观需求较为强烈,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时间分配等现实因素制约,其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上多以政府主导为主,缺乏相应的市场机制的引入。

4.企业层面。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期望的“高移化”、职业转向的“高频化”[5]使得企业缺乏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动力。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较强,为避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现象,以盈利为目的企业一般不愿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过多资金。调查分析显示:25%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未在企业参加过职业培训;30%的新生代农民工仅在进入企业时参加过一次上岗培训,且培训侧重于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方面;另外,17%的新生代农民工表明参加过多次培训但效果不明显;仅仅27%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过多次培训,培训效果好、收益丰富。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的对策探讨

1.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层面。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新生代农民工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强烈的职业教育需求,但在职业发展上及技能培训方面不可以过于盲目,他们应根据自身从事的职业与兴趣爱好为自己制定一套长期、系统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对规划的逐步实施最终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勇于抓住机遇,善于利用政策。随着政府各级部门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各级农民工培训机构纷纷成立且基本是免费或低收费培训,新生代农民工应注意收集相关信息,勇于抓住机遇、合理安排工作、学习时间,利用相关政策不断提升自身技能。

2.政府层面。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制。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在农民工培训方面应统筹安排、统一规划,形成统一领导下的培训体系。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的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状况,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已有的农民工培训政策。一方面,政府应设立专门部门统一协调管理农民工培训事宜,其中包括培训机构设置、培训内容安排、培训前的宣传组织以及培训过程的推进和监督。另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完善相关鼓励政策,通过减免税收、设立定向补助基金等形式不断激励民间教育组织、企业和农民工自身积极地参与到职业教育培训中来,形成政府主导、多方推进,互利共赢的局面。完善培训效果的量化考核激励机制。政府应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对培训效果进行量化考核,提高职业技术教育院校、机构和组织的积极性,杜绝形式主义。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是加强统筹监管,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合作,避免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现象的出现。加强培训组织及宣传工作。各地区有关部门应随政策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和更新宣传内容,并督促指导行业、企业、基层工作站和培训机构做好培训的具体组织工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互联网、新闻媒体的作用,多渠道、灵活化宣传已有的相关政策。宣传过程中应特别注重时间、地点。统筹管理培训资金,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府补贴制度。各级政府部门应当认识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战略性意义,加大农民工培训的投资,总结全国其他省市农民工培训经验、完善已有的教育培训券免费发放机制并建立起培训费用分级负担机制。政府可根据农民工所需技能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及所获职业技能证书的等级分配培训资金,并根据实际培训情况定期予以调整 [3]。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应善于总结全国各省市教育培训的经验并定期地:分析自身培训效果,将有价值的经验做法不断推广。

3.市场层面。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培训。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的设立应注重与本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岗位的需求相适应。各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应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出发,进一步规范自身的培训形式和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合理地安排培训时间。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由于所从事职业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培训,但同时他们又对职业培训有着迫切的渴望。

4.企业层面。企业应认识到员工培训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只有通过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爱岗敬业、创新进取的精神,从而降低员工的流动性。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并结合员工具体需求情况定期与外界教育机构联系开展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企业可以与职业院校联姻并达成长期协议,只要企业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培训需要,就可以协调高职院校安排教师、场地,定期或是随时开办培训。

企业还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农民工培训的有利政策安排其内部员工定期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在提高员工技能的同时,也将给自身带来良好的收益。

参考文献:

[1] 郑小兰,冯海涛.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启示[J].经济论坛,2010,(6).

[2] 吴岚,赵洪波.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探析――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问题的启示[J].成人教育,

2010,(12).

[3] 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58.

第8篇

关键词:英国; 职业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33-001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早在1909年英国政府颁布的劳动力交流法所建立的“雇佣交流所”的下面就设有“青少年职业服务部”,帮助青少年选择职业。

一、英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

英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和职业指导两部分内容。尽管英国开展职业教育比较早,但是,长期以来职业技术教育在英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并不被重视。主要是与英国历来崇尚学术性教育、自由教育的教育思想影响有关。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着手加强对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方面教育的干预和控制,开始对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宏观指导。为此,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要求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应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要求最迟从中学二年级开始并要设置固定的教学时刻表以保证职业教育的落实。1982年11月,撒切尔首相宣布“从1983年9月起,开始实行一项大规模的试验计划”,“为14-18岁青年的职业技术教育作出新的组织安排。”即“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她希望通过这项试验,发展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及相关的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接受能使他们适应变化着的职业环境的教育,从而帮助他们为劳动生活做好准备。1986年,在中央政府的直接干预下,此项计划在全英国范围内推行。1985年,英国政府发表的白皮书《把学校办得更好》中,希望学校教育能更好地为青年进入职业社会作准备。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把职业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改革的重心放在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一体化上,目的是使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能够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为他们进入职业领域做好充分准备。

二、英国学校职业指导策略

英国不仅重视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也注重职业指导。

1.发展自我意识,即帮助学生认识个人的能力、兴趣、需要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从而判断什么职业适合自己。

2.增进职业机会意识,即向学生介绍他们可能选择职业的范围以及获得职业的途径,并要求学生把对自己的了解和职业信息结合起来。

3.发展决策技能,即帮助学生如何评价和分析职业信息,以及自我作出选择职业决策的能力。

4.学会从学校到职业世界的转变,即帮助学生如何适应职业生活,顺利从事职业工作,独立走向社会。

尽管英国职业指导所依据的理论观点有变化,然而,英国的职业指导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顺利适应职业起到了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纵观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其实英国并不是一开始就重视职业技术培训,而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其过程和做法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建立和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促进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一项动力机制。英国政府在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过程中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它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要,同时,由于教育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它又适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我国高职教育模式是有着一定借鉴作用的。

2.开展职后培训,推动职教终身化

世界教育将趋向于教育的终身化。社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那种通过几年学习后上岗工作的知识够用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就需要不断地在培训、不断地更新知识的教育,即终身化教育。这是用人单位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持续发展的需要,学校应主动适应这种需要,即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对应性地培养相关的人才;学生有哪方面的发展愿望,学校就提供哪方面的学习条件,从而真正实现岗位需要与学生素质的同步,使受教育者的就业和岗位转换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3.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教学模式的更新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职业技术教育逐渐形成了对当今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法转变为学法,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这是英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热点,也是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教学改革的热点。“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倡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学术上标新立异。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于使学生思考已有的各种知识,发展理解力、判断力和独创精神,重视心智的发展在于知识的获取,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反对学生把知识看作是无需证明就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条。要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关键是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自觉变换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老师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群体,都不应以自身作为模板复制下一代。我们必须抛弃陈旧观念,借鉴并应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当然,中英两国民族习惯与文化的差异也决定了我们不能全盘接受英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借鉴国外的宝贵经验,但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实践,不断改革。这样才能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制度和体系。

参考文献:

[1]潘发勤.英国高等教育:优势、挑战与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4,(2)

第9篇

关键词:郫县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46-02

一、郫县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概况

郫县地处川西平原腹心地带,位于成都市西北近郊,公元前314年建县,迄今已有2300余年历史。全县幅员面积437.5平方公里,辖15个镇,总人口50多万人。

郫县职业技术教育起步于1982年,这年举办职业高中班。1984年友爱职中正式挂牌,1985年郫县五中改校并命名为县职中。2003年10月24日两校合并并经市教育局批准,正式命名为“四川省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分设友爱校区和安德校区)。2003年11月13日,学校通过“四川省校风示范校”评估,14―15日,由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组又对友爱职业技术学校进行“国重”评估验收,于2004年3月16日由教育部命名,5月28日由省教育厅授牌,正式成为国家级重点职中。

2004年10月起,友爱职业技术学校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市教育局领导的具体指导下,率先在友爱校区进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在安德校区进行学校办学体制改革,两个校区将全面推行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2005年5月27日,安德校区正式与“丑小鸭集团”联合办学并挂牌为“成都西部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成都市第一所从公办学校分离出来独立设立的一所民办职业学校。

2007年3月,“丑小鸭集团”退出联合办学,经县编制办批准,将“成都西部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正式更名为“四川省郫县安德职业技术学校”,成为政府举办的一所中职学校。2007年11月,友爱职业技术学校创建省级文明单位获得通过。

郫县职教资源丰富,专业涵盖面广。目前郫县拥有各类中职学校10余所,按照成都市教育局的规划和安排,有5所中职学校纳入郫县教育局管辖,其中公办中职学校2所(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郫县安德职业技术学校),民办中职学校3所(四川托普计算机职业学校、成都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四川省经济管理学校)。这5所学校共有教学班132个,在校中职学生7000多人,开设有包括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园林规划与设计、汽车运用与维修、工业与民用建筑、印刷技术、经济信息管理、计算机应用、食品加工等专业。

郫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和该县职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郫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1.领导重视,指导思想明确,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规划思路清晰。郫县县委、政府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统领全县职业教育全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指导,认真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三年攻坚计划的决定》和《成都市职业教育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以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深化“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以职教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实现职教资源的有机整合;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升郫县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以“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为目标,全面提高郫县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

长期以来,郫县十分重视对职业教育的建设。2007年,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新建1800平方米的机电实训基地,新购价值150万元机电教学设备。2008年又新建成33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两年共投入资金500余万元。2008年,启动安德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继新建校门后,2008年底启动学生食堂、学生宿舍楼建设,共计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左右,同时,购置汽修等教学设备等,预计投入资金850余万元。

长期以来,郫县始终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脉搏,“立足郫县,服务成都,辐射四川”,把发展职业教育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培养输送了大批实用性技术人才,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2006年郫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基本结束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升,县教育局又把2007年确定为“职教发展年”,把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列入郫县教育事业的两项重点工程之一来抓。

2.立足破解“三农”难题,坚持把职业技术教育优先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例如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提出了面向市场设专业,服务三农调模式,挂靠高校求支撑,联合企业壮实力的办学新思路。该校也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这所农职业中学的办学理念是,把学校打造成立足农业现代化,适应农村现代化,服务农民市民化的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培育成;辐射全县各村镇的职前培训,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培训、经营管理培训的示范点。该校一直承担郫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学校既培养大批知识型、技能型新增劳动力,又开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长、短班,为全县各部门、各镇提供职业技术培训所需要的技术支持。近三年来,学校先后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班500余期,培训农民3万多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6504人,成为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桥头堡。2003年,学校挂牌成立了“郫县科教兴农培训中心”,利用各镇成人学校建立起19个协同培训网络,对农民开展就业技能、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的培训。去年一年就培训农民12460人,对外输出劳务1142人,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作出了重要贡献。

3.在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调整上,突出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服务的特色。为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确保专业人才规格和确保财政补助资金的合理利用等基本原则,成都市教育局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对该市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进行全面清理和审核,原则上一般学校专业开设不得超过5个,“省重”以上学校开设专业不得超过8个。经清理审核合格后的专业在今年方可招生,并纳入成都市中等职业教育券享受范围。郫县友爱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2009年招收了12个中职专业,按规定2010年将控制在8个专业。校长赵洪理解“此次专业清理”是用政府的调控手段来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学校专业水平,“一个学校的专业多了,很容易在师资和设备上出现不足。”“各个区域应该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专业”。友爱学校经调研和反复讨论,确定农类专业为学校特色,淘汰“文秘、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这三个专业,招收机械、电子、园林、工业美术、幼师、财经、旅游、计算机这8个专业。

4.整合教育、劳动、农业、人事等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优化结构和布局,构建起层次清晰、体系完整的职业教育中心。职业教育中心具体承担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成人科学文化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及各类短期职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社区教育、统筹管理乡(镇)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等任务。把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成为职业学历教育中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成人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中心、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社区教育中心,同时成为未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初中毕业生、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培训和就业服务中心。郫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组建职业教育集群1个,友爱职中和安德职中融合为“一校两区”,组建郫县职教集群,并整体加入成都职教集团。同时对接现代工业港园区产业发展规划,以两个校区的专业调整为纽带,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校企合作等方式,与成都技师学院、托普计算机职业学校、成都铁路工程学校等驻县职技学校合作办学,资源共享。

5.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模式。例如郫县友爱职业技术学校成功实践了几种新的办学模式,分别是:(1)“学校+基地+农户”模式,即学校依托农村各类专业大户、种养殖大户,建立培训示范点,组织离土不离乡的农民“零距离”培训,目前已在全县建立了以专业户基地为示范的培训点200多个,促进了全县“一村一品”的形成;(2)“校企联合”模式,即学校与30多家企业挂钩,面向青年农民开展各类短期务工培训,目前已向30多家企业推荐就业1456人;(3)“行政挂钩”模式,即学校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外事办联合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对口培训,输出到阿尔及利亚、日本等国家的出国务工人员达300多人。

6.推进“三教统筹”,加快实施“社区职业教育工程”,加强对新生代农民的培训,探索对义务教育阶段后和高中毕业后未升学的农民子女进行延长一年的免费职业教育,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郫县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积极实施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在农村初、高中适当增加职业教育内容。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开展农村成人教育,促进“农科教”结合,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培训作出贡献。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形成社区比较完善的教育网络,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基础。郫县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和实作场地的优势,由各镇社区学校组织有学习意愿的城乡劳动力到校培训。到目前为止,已为郫筒、唐元、红光、花园、友爱等镇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11期,培训学员1039人,先后开设有电工技术、焊工技术、园林绿化、计算机操作技术、家政服务等专业。

7.大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郫县农村发展局围绕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珍稀食用菌、优质粮油等四大主导产业以及“一园三带五大基地”产业布局要求,本着“市场需要什么、产业发展缺少什么、农民需要学习什么就开展什么培训”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等,选送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到川农大、川师大、技师学院和县内各类教育机构进校深造,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采取“人才+基地”、“人才+项目”、“人才+资金”的1+3的办法,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与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相结合,做大做强农村实用人才领办企业(基地)规模。通过专业教育培训、基地实习、先进考察等多种形式,系统学习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农业新技术与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市场营销、畜牧兽医、畜禽养殖新技术和疾病防治、农机推广、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和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和实用技术,培养一批农户满意、农业企业满意、社会满意的管理人才和农业技术骨干,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例如,郫县是“中国盆景之乡”,为打造郫县花卉品牌,县农业局在全县19个镇开展花卉专业培训,招收学员1308名,其中绝大部分是村社干部和农村党员。通过开展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了全县花卉种植水平,扩大了种植规模。

8.利用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开展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建立好能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成人教育产业项目示范基地,加强社区教育服务站建设,以便增强社区教育工作的力度,并将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据统计,2007年全县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3436人次;开展各类短期培训44767人次;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7746人次,其中引导性培训11468人次,技能性培训6278人次;培训后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64人,其中教育部门单独转移就业616人;开展创业带头人培训16期,培训学员489人;各镇中学与镇成人校对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4028人;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率达100%,建立社区教育示范点(社区教育服务站)10个,超额完成了年初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1)围绕城乡一体化统筹工作,开展好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2)抓成人教育产业项目示范基地建设,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3)抓成人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村产业化项目的推广,发展农村经济。此外,当地还依托成都市大众培训中心、西南交大培训中心、四川天地职业学校、互惠超市集团培训部等培训机构,利用他们师资、设备的优势,有针对性地举办引导性培训班52期,培训学员8752人;技能性培训46期,培训学员4818人。进一步促进了郫县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成人的职业技术教育工作。

[本文系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2008年度立项资助课题(项目编号KY0831003)《郫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郫县教育局.郫县人民政府关于职业教育三年攻坚的实施意见.

2.郫县教育局.郫县职业教育发展及规划.

3.郫县教育局.郫县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4.郫县教育局(执笔:胡锡全,郭维佳).《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策略研究》研究报告.

5.郫县教育局.2008年郫县成人教育工作总结.

6.郫县教育局.2007年郫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总结.

7.郫县教育局.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年鉴(2007卷).

8.郫县教育局.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年鉴(2006卷).

9.郫县劳动局.郫县人民政府2008年城乡充分就业重大决策目标完成情况汇报.

10.郫县农村发展局.郫县扎实做好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作.

11.郫县农村发展局.郫县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2009.5.26

12.成都中职校.今年专业大“瘦身”.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2010.1.12

13.以强带弱.郫县学校“集群作战”.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2009.7.6

14.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充分就业.成都日报,2006.12.21

15.当攻坚“尖兵”,推进职教又好又快发展.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2009.5.25

16.发挥职业院校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省略/ShowNews-629.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