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7:35
导语:在工业一体化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推动企业可持续一体化和谐发展的思路
(一)、推进综合管理体系一体化的思路
贯彻实施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是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公司改革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是关系到增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信誉,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企业向管理科学迈进的一件大事。
在公司召开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推进实施干部动员大会”上,提出了八项要求:
1、领导重视,带头学习,亲自督促落实工作;2、加强学习,理解标准要求,落实职能分配;3、认真贯章贯制,养成说到做到的习惯;4、清理印发有效文件清单;5、修改完善作业文件;6、做好初始环境评审和初始职业健康安全评价,识别适用法律法规要求;7、编制公司一体化文件;8、要采取非常规的举措,并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推进综合管理体系一体化的探索
按照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1标准的要求,公司首先确定了经营管理总方针和管理理念,并向市场和用户作出承诺。为了将其内涵和精髓深入到每一位职工,成为大家共同的行为纲领,通过宣传和学习,让职工认识到: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产品竞争实质就是智力与人才竞争。提供满足职业安全卫生标准要求的有关劳动条件,这是保障职工安全、增强主观能动性、发挥创造力、实现人本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创造整洁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
随着冶金耐火材料、冶金辅料和石油支撑剂生产行业改革的加快,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传统管理制度和方法与现代企业制度和方法、传统行业管理与国际惯例、国有企业的传统观念与市场经济观念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企业整体优化管理。为了适应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并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推动全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公司于2000年开始着手于优化管理,构建企业创新模式,并于2004年全面推进实施,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企业优化、创新与和谐“一体化”管理的内涵和做法
(一)提升、创新与和谐一体化整合优化管理的内涵
提升、创新与和谐一体化整合优化管理的内涵是“以体系为保证、以质量为核心、以环安为重点、以品种为主线、以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方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靠科技促发展、用贯标拓管理、以创新提绩效、向管理要效益”的宗旨,通过研究、应用、深化、吸收当今管理科学的最新理论的方法,扬弃、升华传统管理方法,达到了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和谐统一,致力于冶金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着力于科学绩效管理,创新科学管理机制,推进企业向管理科学迈进,其核心是通过企业内部要素(生产者、生产工具、生产资料)与外部要素(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从而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企业优化、创新与和谐“一体化”管理的具体做法
攀钢冶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从参与国外钢铁市场竞争的战略高度出发,紧紧抓住质量、环保和安全是企业生命和攀钢的形象,围绕着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瞄准国际标准,大力推进贯彻ISO9000、ISO14000和OHSAS18000标准和认证工作,把贯标作为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一个重要措施,作为加强企业管理的一项中心工作来抓。
2000年8月24日,攀钢冶材公司领导要求:在全公司范围内贯彻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增强企业质量保证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经过了A版的实施后,重新进行修订完成了B版质量体系文件。攀钢集团公司总经理、攀钢冶材公司董事长罗泽中在2001年公司现场办公会上要求,攀钢冶材公司要加强贯标实施工作,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公司市场竞争力。为此,成立贯标委员会和贯标办。历时两年,先后按1994版修订完成了A版和B版质量体系文件,并于2001年11月按2000版标准完成了C版《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记录》和《作业文件》等质量体系文件。全公司认真实施,从严考核,贯标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攀钢集团公司本部第一家通过ISO9001:2000质量认证的企业。
2004年元月8日,攀钢冶材公司现任总经理龙远才作出决定:公司要全面贯彻实施ISO9001、ISO14001和OHSAS18001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一体化体系,推进企业管理整体优化,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攀钢冶材公司历经一年的艰辛努力,于2004年12月15日顺利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现场审核,成为攀枝花市第一家、国内同行领先的企业,成为世界级合格供应商。标志着攀钢冶材公司企业管理水平已经实现了一个新的跨越,是公司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2004年元月8日这一天标志着公司全面拉开贯彻执行三大国际管理标准,建立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综合体系整合的序幕:攀钢冶材公司明确提出: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企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总经理还多次在干部大会和专题推进工作协调会上强调:形成科学、规范、定量化的管理职责考核机制,充分调动中层干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自2004年元月8日以来,公司领导多次在干部大会和质量专题会上进行动员和部署,使广大职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总经理龙远才主持召开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干部动员大会、一体化实施运行大会、一体化专题工作会、一体化改进工作会、一体化检查工作会、一体化专题研讨会等会议,使干部职工进一步加深了对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工作的理解,提高了干部职工的认识。
2、突出重点强化培训
为搞好贯标工作,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方式,先培训领导、贯标骨干,然后以点带面进行全员培训。利用脱产、半脱产和班前会等多种形式先后对全体中层干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班组(作业)长干部职工进行了培训,进一步加深了职工对贯标工作的理解。
3、按照标准设计体系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体系的有效与否,取决于文件化的一体化体系是否合理、科学,而文件化的一体化体系要靠体系设计来保证。他们严格遵循ISO9000、ISO14000和OHSAS18000系列标准,结合公司实际,进行体系设计。
4、编制文件 完善体系
编写管理手册
管理手册是公司一体化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在初稿的基础上,对手册的每一要素,每一条款进行多次讨论、研究,提出修改意见,由一体化体系管理者代表审查确认后的管理手册于2004年6月16日由总经理批准实施。
编制程序文件
程序文件是管理层使用的文件,公司组织有关部室专人负责起草。经过多次组织相关单位讨论修改,并经公司各专业领导审核和质量、环保和安全管理者代表统筹审查,完成了公司36个程序文件的编写工作,并于2004年6月16日由总经理批准实施。
编制作业文件
作业文件是程序文件的支撑。自程序文件实施后,公司对各类管理标准做了大幅度的修改,全公司共修订了《管理标准》70个,修订《工作(作业)标准》153个,《产品标准》35个,《技术操作规程》49个,《法律法规》215个。同时印发公司级《运行记录》145个。同时修订完善全公司人手一本的《个人工作手册》。
5、精心组织有效运行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体系文件的贯彻实施是贯标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攀钢集团冶金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一体化体系文件后,公司全力抓好一体化实施工作。全体职工结合本职岗位,按照“该说的要说到,说到的一定要做到,做到的一定要记录到”的原则,坚持一体化体系文件的唯一性、法规性,认真做到:熟悉并理解公司一体化方针、熟悉所在部门的职能,明确本人的质量、环保和安全职责和权力,清楚本人工作所依据的文件、熟练掌握工作技能,把贯标培训所得的知识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特别是结合本职工作,要求每个职工认真贯彻实施《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文件》,并且严格持证上岗,按照本岗位的质量标准,依据规范、程序,严格贯章贯制,规范操作行为,并认真做好及保存规定的运行记录。
历经一年的努力,一体化管理工作取得突出成效: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体系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现场审核,获得了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关键词:企业物资管理;工作;问题及优化建议
在市场经济非常活跃的当下,物资管理早已不再是用几个简单的名词可以定义了的事物了。它已然成为了现代企业组织管理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变成了企业成本控制的有力武器。变成了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运作的重要手段,变成了企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前提。物资管理工作不但对于防止资本业务的错误记录和一些徇私事件的出现有,可以加强企业对成本的调控,使实际成本低于预算。对各个企业来说,强化对物资的管理,不但可以帮助财务人员进行物资和货物量的核算,让企业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得到最大的利益。还可以帮助降低平均资本占用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益,提供的所有库存报表和库存解析可以为企业的一系列活动提供根据,从而达到物资存货管理合理化的目标。
一、企业物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首要原因就是管理者企业对物资管理不关注,没有明确的物资管理制度。各个企业管理者只是强调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物资管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意识上忽略物资管理,没有合理有效的物资管理制度,在物资管理这方面投入的资本严重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越来越被抑制,普遍停留在原先旧一系列的采购和储存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上。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人工管理的时候,导致现在物资管理基础很弱,是最为典型的旧的流程化管理模式,但却不是最科学合理的管理。各种物资计量设备和手段也非常落后。2.企业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确各个企业大多存在内部机构设立不完备的情况,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内部人员通常身兼数职。内部职责不明确,企业只关注物质的购买方面,忽略物资自买入之后的剩下的环节,比如处理的方面,从而导致了大量物资的浪费。物资的购买是经过采购人员直接和供应商进行沟通和交流,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人员对市场进行调查,仅仅凭借购买物资的发票来进行报销等后续活动,容易给负责采购的员工和供应商私自勾结的机会。3.缺乏资金支持,融资困难我国各个企业普遍出现了融资难,无法进行担保的问题,这一问题已经成了制约各大企业发展和进步的最主要的问题。我国有大约百分之八十的各种企业都有或大或小的资金缺口。各大企业想贷款特别是长期或者是中长期的贷款都很难如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各个企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很多的融资渠道提供给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现在企业的管理机制就决定了各个企业基本没有可能得到股票上市的机会。在发行企业债券方面,由于发行额度小,自身的资金不足还有缺乏信誉等方面使得获得各种金融机构的贷款也是十分困难。所以,各个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获得的资金和其在市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出现了非常大的不对称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只依赖企业的内部资金,这就造成了很多企业的资金不足的状况。4.本身的模式具有缺陷物资管理关注的是内部物流系统的整合,对企业外部各种资源的利用,比如物流等方面很忽视。企业内部安排了负责前期采购中期储存到后期出库的方方面面,这些都占据了很多的人力资源和很多的物质资源,没有将社会资源和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造成资源的浪费。物资管理过程中,对货物的收入和管理进行了非常重视的管理,但是对物资的价值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在管理方式上对数学模型的运用非常重视,确定最好的经济批量和最佳进货时间,但却无视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信息系统的优化建设,对库存管理进行改善。5.企业缺乏相应的物资管理人才从人力资源的方面来看,企业缺乏物资管理的相应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因为物资人员身为生产经营帮辅人员,在企业中处于不是非常重要的首要地位,不能有效的去吸引相关人才、增加活力,这样就导致了很多对物资管理还对金融和法律等相关知识有比较多了解的人才相对缺乏。第二是物资管理人员没有进行专业的相关培训,使得在日常的管理中大部分是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而不是专业的判断。第三是大部分的人才机构出现老化的情况,对现代化的精英和管理理念和相关的手段不能很好的接受,好多人不会使用电脑,更不会通过现代化的方式去获取相关的信息。
二、物资管理的优化建议
1.完善和落实物资管理制度
企业应该发挥职能部门的牵头作用,设立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物资管理制度从物资前期的购买到中期的储存保管和后期的出库,报废,全部的物资过程都有相应的制度。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现场业务管理和指导,强化信息交流,对物资步骤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要注意控制,真正做到不让工作流于形式和表面。严谨的做好物资资源的管理。
2.重新划分内部职位,做到权责分明
各个企业要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履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逐步设立组物资内部调控制度,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征,从前期的采购环节到中期的销售,储存环节还有后期的的相关环节都要进行非常严格的监督和控制。还要设立有关供应商以及销售商的相关信息档案,强化对其信誉度和相关资质的管理。深层次的确立各职能部门的对应职责,严格遵守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的原则。充分发挥物资内部调控制度的相互牵制功能。
3.加强资金管理,活跃内部经济
缓解各个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不仅仅需要政府和国家的扶持和一个较好的金融环境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凭借各个企业自身。要经过不断注入内部资金来盘活经济。第一是要明确了解企业的现金拥有量,对多出来的现金要及时进行整合利用。第二是加强物资管理,设立科学的库存储备。企业要在加强市场调查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压缩无用的库存物资,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确定存货资金的最好方式,从而保证资金结构的不断趋于合理化。第三是落实和完善相应的收账系统,严格规范产品购销协议操作。对有些无法避免的需要赊账的生产商或厂家应该强化对他们的相关调查,比如信誉度和资金实力的调查。对现存的已有的应收帐款要进行定期的审查和核对,制定完善还款的对策。
三、结语
现有的各个企业在其物资管理过程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这样那样的问题,因为现在的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企业也应该对物资管理重视起来,针对其内部的体系漏洞,权责不明确,缺乏人才等问题文中也提出了一系列的相应措施。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将物资管理程序化,信息化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相关政策来落实和完善物资管理制度,使得内部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体系化,从而促进企业物资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劲辉.企业物资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02):272.
[2]田源.基层法院物资装备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优化建议--以S省Z市十县区法院物资装备管理情况为研究样本[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2):63-67.
[3]邵凤琴.浅谈施工企业物资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J].安徽建筑,2014,(01):159-160.
[4]方怀玉.关于县级供电企业物资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技创业家,2013,(24):221+223.
关键词:提升;安全管理;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引言
宁夏石化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位于西部地区的重要炼油加工与化肥生产基地,生产过程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特性。今年,该公司通过了国家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一级企业评审,获得了全国安全文化示范企业称号。2013年底,按照美国杜邦公司安全管理四个阶段的评估标准,经第三方独立审核评估,公司安全管理实现了由严格监督管理阶段向自主管理阶段转变的重大突破,50%以上的基层班组达到安全自主管理标准,并向更高目标的团队管理阶段迈进。下面,将以宁夏石化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成功实践为例,浅议化工企业提升安全管理能力有效途径。
一、坚持理念先行,培育安全文化,规范安全行为习惯
观念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要获得优异的安全业绩,必需先培养员工安全意识、规范员工的安全作业行为习惯。2007年,企业全面引入科学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从树立正确理念、转变员工安全行为习惯入手,将安全理念、观念渗透导入到生产经营管理和员工的行为规范中,培养公司全员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规范,使“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等先进的安全文化深入人心,内化于心。
在理念宣贯上,公司先后组织了全员的理念宣贯、标准培训、现场辅导,坚持开展安全主题月、季度安全无事故活动,并大力推行安全经验分享惯例,在公司各类会议上,会前必须进行几分钟的安全经验分享,全体员工的安全观念、防护知识、风险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要我安全”积极转变为“我要安全”。
在安全行为习惯养成上,狠抓中国石油“反违章六条禁令”的执行,规范员工安全作业习惯。从最容易、最常见的现场作业安全着装、驾乘车辆系安全带、上下楼梯扶扶手等细节入手,相继出台了安全驾驶九不准、检修施工作业九不准、高危作业九项考核等安全制度和程序,并进行了严格的考核约束,使员工从事每一项生产作业活动都能够主动规范安全的作业行为,使各种安全的作业习惯在简单的行为重复中固化,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根本转变。
在安全能力提高上,着重提高员工懂安全、会安全的能力。以岗位安全需求为基础,实施矩阵式安全培训管理,丰富培训方式,突出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生产单位进行重点辅导,着力提高基层单位对先进方法和工具的运用,提高员工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分系统、按工种、有重点地将标准化培训融入到最基本的规定动作和最基础的操作单元,使岗位员工从“我要安全”进一步提升到“我会安全”。
二、落实责任主体,形成全员管安全的责任体系
安全管理,关键在领导,重中之重在于责任主体落实到位。对此,企业严格明确三个安全责任层次:领导干部,推行有感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基层主管领导,落实直线责任,管工作必须管安全;操作和作业人员,强化属地管理,我的岗位我负责。明确了这三个构架,才能实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使安全工作从“全员参与”向“全员管理”转变。
在领导层面,提倡有感领导。就是指领导通过带头履行安全职责,模范遵守安全规定,言行一致地关注安全,高标准地践行安全,始终表现出良好的个人安全行为,进而使员工感知、感受、感悟到自身安全的重要性。领导的示范带头作用是对员工最好的教育。为了便于理解和执行,企业用“七个带头”落实有感领导:带头制定并落实个人安全行动计划,带头学习宣贯安全制度和理念,带头开展安全经验分享,带头参加安全活动,带头讲授安全课程,带头进行安全观察与沟通,带头识别危害控制风险,体现“可见、可闻、可感”的领导力。
在管理层面,强化直线责任,各级主管领导对安全管理全面负责,每个员工对自己岗位所涉及的生产作业区域的安全负责,一级对一级负责。要求管工作必须管安全,安全是第一责任。明确各项管理要求,严格责任落实。引进工作循环分析工具,组织对操作规程、操作卡有效性和员工掌握程度进行验证评估;引入工作安全分析工具,强化作业许可管理,有效识别和控制了非常规作业带来的安全风险;要求管理干部定期开展行为安全审核,及时发现和纠正作业过程中的违章和隐患。公司把个人安全行动计划、行为安全审核、审核结果的整改、安全指标的完成等全部形成制度纳入考核,使“安全第一”真正落到了实处。
在操作层面,结合岗位责任制,推行属地管理,也就是基层领导、班组长和员工都必须为自身和工作领域的其他人员的安全负责。“我的属地我负责、你的安全我有责”。在属地内,从安全、质量到现场卫生、安全着装、治安保卫,都有明确的属地责任,员工就是属地主人。为了激励员工属地责任心,公司下发了停止作业卡等管理规定,鼓励员工主动制止、积极上报现场不安全行为和隐患,2011年以来,宁夏石化公司工作内外事故事件上报率100%,全面提高了公司内部事故事件的上报及时性、强化了隐患整改的有效性,减少了不安全行为的频发性。
三、升级完善程序规范,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
持续开展以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为内容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通过强化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始终保持生产过程“规范操作、可靠运行”,始终确保“只有规定动作,没有自选动作。”结合三基工程建设,通过将已经形成的管理方法系统化、标准化、制度化,并定期组织第三方审核,促进了安全管理科学、规范、有效。在公司设立的安委会基础上,成立了各个专业分委会和基层委员会,吸收不同层面的干部员工参与,定期分析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了监督和执行力。
企业从高空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最常见的高危作业入手,先后制定了以上锁挂签测试、管线打开为代表的一大批程序文件。这些可操作性强、与现场作业紧密结合的程序和规范,为安全作业提供了可靠的安全制度与标准,为安全工作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目前公司50%以上的班组都实现了连续5年以上无事故,公司整体安全管控能力稳步提升。
关键词:国有企业;通信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促进着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奋进,锐意改革、不断创新的理念深入到各行各业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让行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将其应用到国有企业中则给国有企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气息。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已经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其业务的深度也实现了高度融合,进入到一体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针对业务增长的需要,结合项目数量增多的现状,信息化集成共享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国有企业亟待需要通过信息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提升其整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其管理能力的提升。因此,相关人员应当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和手段,对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一体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最佳的方式和途径促进国有企业信息化发展升入到新的高度。
一、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管理一般是遵循传统的信息化部门进行管理,由信息部门指导进行统一的领导、规划、执行标准,以及相关的经济统一建设。总部信息化部门通过建立项目管理中心对建设工程进行全面的管理控制。一般执行过程都会安排给总部信息化公司下属的通信专业公司予以完成,比如总部数据中心的软硬件采购项目,项目的下达由总部信息化部门开展,传达给通信专业公司后,总部信息化部门只负责监督管理的工作,执行方则是通信专业公司。随着大型电力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公司的信息系统也正在向一体化方向转变,公司的信息建设系统进一步向总部集中。比如,国家电网集团公司在十一五期间,加强公司内部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使得建设项目的投资比率大大增加,这种情况下,能够极大地发挥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信息化项目的参与度和执行力。
二、信息一体化建设管理内容
1.明确组织职责
明确岗位职责是指通过具体的组织架构,进行责任分工。组织架构分为企业总部管理层面、通信公司管理层面以及地区通信公司管理层面三个层次。相关部门主要由各级通信专业主管部门、各级通信工程项目主管部门以及通信工程建设相关的集体企业和施工、设计、监理单位组成。责任分工是指将工程分配给各个部门,各个部门再细分到各个岗位上,通过细化职责,做到统筹管理。通信专业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设计方案的审查,建设通信工程的指导以及重大活动的组织,从而保障还未完工的工程能够更好验收。其他分布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专业通信公司进行对施工现场建设管理工作。
2.深化角色定位
深化通信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各阶段的角色定位可以为各个阶段施工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角色定位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主要是:可研阶段、初设阶段、采购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后评估阶段。可研阶段、初设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后评估阶段对应的归口部门为总部项目主管部门。采购阶段的归口部门为总部物资主管部门。当然这些工作的有效进行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协作。做好每个阶段的角色定位有助于工作的更好开展,能够让各个部门的工作进程彼此之间更好的互相配合,推动工作更好的开展。
3.确定阶段成果
确定通信工程可研、初设、物资采购、工程实施、验收及后评估等各阶段管理工作成果,以及相应的责任部门,为确认各阶段工作完成情况提供有力支撑。下面列举出一些阶段的成果。可研阶段的核心成果为《可研报告模板》、《可研报告》;初设阶段的核心工作成果为《招标文件模板》、《中标通知书》、《初设方案》、《初设方案评审意见》等;采购阶段核心工作成果有《采购文件模板》、《技术规范书》、《采购文件》、《采购合同》等;施工阶段的核心工作成果有《施工图审查意见》、《施工方案》、《施工现场管控记录》、《预验收意见》等;验收阶段的核心成果有《验收报告》等;后评估阶段的核心工作结果有《工程总结报告》、《功成后评估意见》等。
三、信息一体化建设管理措施
1.建立工作管理机制
为保障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顺利的开展,需要在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一体化建设管理过程中建立有关的工作管理机制。建立工作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建立相关部门组织,组织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安全委员,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明确的分配工作职责,按照专业公司、省公司、设计部门、施工部门、监理部门等进行分工,按照完成项目的目标制定计划,成立配套的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委员会,从而可以更好的部署和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要求,还能够监督和检查整个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各项安全工作,组织安全质量管控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的职责还有协调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等。第二,联合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业主项目部。联合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业主项目部是指通信息通信公司组织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业主项目部,还需要省级通信公司的组织。此项目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是对工程建设的安全、质量、工期、投资控制严格控制,以及对特高压配套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现场建设管理工作,还有需要将部分业主项目部的员工分配到现场进行现场管理工作。第三,联合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预验收工作组。联合成立国有企业信息工程预验收工作组是指通信公司通过组织相关部门、省级通信公司成立的国有企业信息工程预验收工作组。国有企业信息工程预验收工作组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对特高压配套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验收工作严格把关,配合开展竣工验收工作。
2.建设制度标准体系
建设制度标准体系是指通过专业的管理制度对国有企业信息工程进行管理,这种专业的管理制度要遵循一定的标准。通信专业管理制度按照标准体系建立出三种制度等级,一级制度是顶层的管理制度,二级制度是覆盖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环节的制度,三级制度是相关实施细则和指导原则的制度。顶层的管理制度为各归口部门的有关项目立项、计划、采购管理等通信专业性不强的管理制度。二级制度是跟通信技术管理有关的工程设计、施工、监理、验收、评价的全过程。三级制度是根据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特点对其进行相关的指导,还有对有关组网架构、互联互通、资源命名、地址(号码)分配等方面的完善。在国有企业信息工程技术标准方面,通过梳理网络工程建设各个细节,制定出一套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标准。国有企业信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建设出门类齐全、分类科学、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标准,而且能够作为今后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的主要依据。最后建设制度标准体系的实施,规范了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提高了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质量。
3.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作为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中的基础,随着国有企业信息工程的快速发展,一体化建设高品质,高效率国有企业信息工程越来越需要更多专业的人才。而且随着大型电力系统下高压工程发展迅速,工程建设规模也逐年增高,许多工程项目都要求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来完成建设任务,因此,建设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对于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有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人才队伍设置应该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保障有力,而且在选拔人才以及培养人才时注重人才的基本素养。建立一个选拔标准,通过选拔标准选出的人才能够明确通信建设工程的核心,人才选拔后就是对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通过系统正规的培训提高人才在国有企业信息工程方面的能力水平。然后适当的对人才进行激励,通过企业文化激励和薪酬激励的方式促进人才在国有企业信息工程方面有大的发展。必要时还需要对其进行科研投资,提供一个发展的平台,培养出能力更强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人才。在维护人才队伍方面,可以再通信建设公司内部建立起一个人才交流站,通过内部的交流,使人才互相取长补短,不断充实自己,这样对通信建设公司而言还能够提高人才的利用率,还可以发展更多的全面性的人才。这样为以后的公司内调动和今生提供了基础,为建设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强化信息平台建设
强化信息平台建设是指对信息化水平进行项目管控工具的完善、模块研发的优化。最重大型的电力企业对项目管理水平要求逐年增高,对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也成为了紧要任务,只有构建信息化平台才能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支撑得以建立,才能实现计划的随时转变,以及成本的核算制定的完善等工作。因此,强化强化信息平台建设能够为国有企业信息工程建设全过程管理提供有力支柱。在此平台构建中,要将立项、合同签订、物资/服务采购、过程管控到验收的整个过程囊括其中,事项项目管控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让管理层能够从信息化平台中随时了解物料的采购、中标跟踪、回款确认、应付应收账款明细,以及风险的分析,命令的下达等等内容,真正让科技进入到国有企业的每一个“缝隙”之中。
四、结语
国有企业是我国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国家企业整体水平的拉升,有助于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相关人员要积极探索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式,让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新的气息,信息深入到国有企业的发展中来,促进国有企业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让信息化建设帮助国有企业晋升到新的水平高度。
参考文献:
[1]曹锋.抽蓄电站工程一体化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广东科技,2014,24:92+87.
[2]张巍.建立建设工程市场质量安全一体化监管平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湖北省建设工程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建设为例[J].工程质量,2015,04:20-24.
[3]吕俐.信息化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一体化智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经验谈[J].中国勘察设计,2014,05:62-65.
[4]严子波.对兵团金保工程“一体化”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J].兵团党校学报,2014,03:38-40.
【关键词】施工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一体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是随着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增加,我国的施工单位越来越多,我国的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施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施工企业出现了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施工企业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之间的工作任务分工不明确,在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互相扯皮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施工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给施工企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资金浪费,如何提高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如何实现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一体化受到了国家和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文章就目前我国施工企业中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针对我国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力求能为实现我国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的一体化提供适时的参考。
一、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
(一)财务会计
从管理学角度来讲,企业会计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财务会计,另一方面指的就是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作为企业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方式、手段过于传统,又被成为“传统会计”,财务会计在工作过程中的重点主要侧重于企业外部决策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在工作过程中主要通过财务报表的定期提供为主要手段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财务会计在企业在生产运营的决策阶段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提高企业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作为企业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被成为“内部报告会计”,管理会计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财务会计有一些的区别,管理会计在工作过程中主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加快企业的经济发展,为企业管理者在对企业内部进行相关的经济管理及决策时提供适时的参考,同时,需要确保所提供参考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管理会计在工作过程中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是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管理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对企业今后的成本规划和控制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三、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一体化的可行性
在我国,近些年来,我国的施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阻碍,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问题,很多的施工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分立,施工企业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效性能的充分发挥,对施工企业的经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立,无法确保施工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的财务监督和管理,给我国施工企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增添了不小的难度。
(一)管理会计属于财务会计的补充与延伸
在我国的施工企业发展过程中,施工企业最早采用的财务管理方式就是财务会计的管理方式。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施工企业所采用的财务会计管理已经不能符合我国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国情的需要,无法适用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建筑市场,施工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壮大,也在对自身的体制不断地进行着深入的改革,以求加强对施工企业的财务发展进行全面的预算和管理,以求能达到施工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所期望获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管理会计应运而生,管理会计扩充了原有的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职能,但是管理会计的工作内容和职能都是以原有的财务会计为基础进行的丰富和扩展,因此,我们可以将管理会计看作是财务会计在发展过程中的补充和完善,管理会计属于财务会计的延伸。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作为我国企业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属于会计管理体系,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在工作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财务会计对施工企业的外部发展进行财务方面的管理,管理会计则是对施工企业的内部经济发展进行规划和管理,面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都需要进行不断的改变和创新,可以说,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
(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的最终目标一致
虽然财务会计的工作重点是实现施工企业的外部经济发展,而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则是提高施工企业的内部经济管理,但是,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两者的工作任务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两者之间的最终工作目标是一致的、相同的,都是为了提高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有效性,提高施工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实现施工企业生产经营的战略目标,为施工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一体化的途径
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细化力度
为了实现我国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一体化,施工企业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细化力度,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加强对会计凭证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施工企业发展过程相关的经济业务记录的可靠性,使施工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经济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的身上,为施工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提供真实的、有效的原始记录,为实现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和管理会计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提供保障。
2.加强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
在我国,很多的施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对企业进行管理过程中经常缩减企业的管理机构,我国要想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一体化发展,就一定要运用好信息化这一有效的平台,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息化技术在我国迅速的普及开来,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为我国施工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技术支持平台,通过网络通信技术,能够确保财务管理部门及时的了解施工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财务数据的变化情况,为施工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参考资料,减少了施工企业的资金浪费,提高了施工企业的经济发展效率,为施工企业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总 结:
总之,虽然在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属于不同的工作领域,但是,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又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当然,施工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一体化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更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施工企业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一体化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世兴,刘成立.论财务、会计、审计概念框架的共建[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12).
关键词:县级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线损管理;强化策略
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受线损管理工作水平的直接影响。由于我国县级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工作起步时间晚,发展时间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受到限制。因而,针对这些问题,深入地分析探讨加强线损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响应国家提出的节能降耗发展战略方针,对于我国县级供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线损及线损管理概述
(一)线损
线损是指在输配送过程中电能发生损耗的现象。线损按照计算依据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1.统计线损
统计线损的计算依据为电能表指数,线损率公式为:
×100%
2.理论线损
理论线损的计算依据为供电设备的实际参数值与电力网在某一时间段的运行方式及负荷情况。
3.管理线损
管理线损,顾名思义即指管理因素造成的线损,通常情况下,管理线损=统计线损―理论线损。
4.经济线损
由于理论线损受供电负荷大小的影响,其最低线损率被称之为经济线损。
5.定额线损
定额线损是根据供电系统在运行过程的实际线损,经测算后规定的供电企业需要达到的线损指标。
(二)线损管理
线损管理即指供电企业以控制和降低线损为目的所采取的措施。线损管理主要包括技术降损和企业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线损管理工作是供电企业实现和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
二、我国县级供电企业线损管理工作现状
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015年世界能源组织的各国线损率数据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看出国外较发达国家的电网线损率基本在5%~7%之间,线损率能够直观反映一个国家的线损管理水平。我国的线损率虽然在近年来控制在7%之内,但是这一数据在实际统计过程中没有将县级电网的线路损耗计算在内,统计范围实质是远小于其他国家的。根据国家电力局的统计数据,我国县级供电企业下属的配电网的线损电量,占全国电能总损耗的60%以上,我国的线损率实际上是远超出7%的。因而,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线损管理,尤其是县级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强化县级供电企业线损管理的策略
(一)完善管理体系
县级供电企业线损管理工作的强化,应首先完善管理体系,根据企业的自身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将线损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的关键发展战略部署,建立由企业领导亲自带头,各职能部门主管负责管理的节能降耗领导队伍。成立以下属供电所、市场营销部和电网调度所为主的分配、分压、分级、分线的电变压器管理团队,形成系统化的管理网络和组织体系。
同时县级供电企业还必须健全现有的线损管理规章制度,以实现对节能降损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结合管辖地区实际情况和企业管理现状,完善《线损管理实施细则》、《线损管理规章》等具体线损管理条例。明确划分各级线损管理组织的权责,通过逐层管理,强化监督机制,防止出现管理混乱、互相推脱责任的现象。
此外,县级供电企业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线损管理指标体系,使线损理论计算工作能够在高效、有序的环境中开展,及时发现并改进电网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并为线损指标的下达提供科学依据。
(二)全面提升员工素质
随着节能降损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县级供电企业中各种新设备开始逐渐普及,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先进技术开始被广泛使用,这要求县级供电企业必须通过专业的培训提升所有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尤其需要重视线损管理相关专业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企业在倡导员工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同时,应定期组织开展线损专业知识讲座,举办知识竞赛,给予表现突出的员工一定的奖励。同时在工作中企业还可以采用“师徒制”,即让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员工、技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年轻员工或新进员工积累经验,快速成长。
(三)加强降损管理
1.优化电能计量技术,控制计量误差
电能计量技术的优化首先应对电能计算仪器加强管理,定期进行校验、轮换,及时排除表计故障。加强线损考核关口表的日常管理及安装,避免出现线损考核数据不够准确的情况。电能计量设备的选配应科学、合理,坚持实行电能表报废更新制度,防止出现淘汰表计或是电能表型号与性能不相符的情况。积极推广使用电子式的电能表。严格管理电能表封印钳,并安排专人负责加封,同时做好记录,严格执行“谁封表、谁负责”的制度。加大计量改造工作力度,使计量装置接线标准化、规范化,确保电能计量装置的防盗性能。
2.严厉打击窃电行为
县级供电企业应成立负责外查和内稽工作的电稽查队伍,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窃电行为。外查队伍主要负责稽查窃电和违约用电行为,不定时的进行防窃电突击检查,重点针对边远地区、娱乐场所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窃电或违规用电行为,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条例进行处理。内稽队伍主要负责电力营销工作质量的监督检测,严格地贯彻企业规章制度,对于违反工作章程的员工给予提醒、警告,对于涉嫌为违规、违法操作的员工按照国家法律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县级供电企业还可以通过与当地公安局、派出所合作的方式,打击偷窃电行为,保护企业的正当经济利益不受侵害。
3.提升抄表核算工作质量
抄表工作直接影响线损率的计算统计,因而县级供电企业必须规范抄表流程,提高抄表人员的责任心,建立完善的抄表工作制度。供电企业应统一抄表的路线和日期,禁止随意更改,防止出现少抄或漏抄情况,避免抄表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影响线损率的计算。同时供电企业还必须重视抄表的正确率和实抄率,杜绝弄虚作假行为。此外,核算电量电费工作必须严谨负责,最大限度降低核算误差,相关部门负责人必须严格审核电量电费核算清单,通过与以往数据的对比、分析,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四)加强区域电网的规划建设
科学、合理的电网规划建设方案是控制和降低线损的基础和前提。因而县级供电企业在规划区域电网建设时,必须充分结合实际情况,优化电网布局和结构,保证电网系统运行的经济性、安全性及可靠性。同时,在区域电网设计规划中,必须充分考虑节能降损环节,优化组合供电范围、变压器容量、网络整体布局、电压等级,从根本上实现节能降损目标。
四、结束语
供电企业的线损管理工作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和提升密不可分,当前我国县级供电企业在线损管理工作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这需要企业完善线损管理工作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员工专业素质、加强降损管理工作、合理规划低区电网建设项目。同时,我国县级供电企业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和创新线损管理模式、方法、技术,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赵钒钋,肖晓鹏.基于加强县级供电企业配网线损管理的措施探究[J].黑龙江科学,2016(07).
关键词: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调查研究显示,绝大部分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无法得到十分有效地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水利水电企业长久、健康、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个企业信息化来说,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一种十分关键的推动力量。从水利水电企业的长久发展来看,相当一部分水利水电企业会将信息化当成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论述。正因为如此,水利水电企业应该勇于挑战现实存在的困难和机遇,顺应时展和前进的潮流,力争达到水利水电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二、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的原则
1经济性原则
不容置疑,坚持经济性原则是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的必然选择之一。从目前看来,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它与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的多个方面存在着十分紧密地联系。这些方面包括:操作施工设备的方式、租赁、维修、升级、替换和保养等等。实践表明,只有在大幅度减少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成本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优化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相关方面的内容,才能大幅度提升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的使用效率。一般来说,当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成本的增长速度,远远小于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使用效率的增长速度是十分理想的状态。
2安全性原则
值得肯定的是,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理念,不断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地措施来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实践证明,无数地经验和事故教训,给我们敲响了安全的警钟。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使用施工设备的时候,务必牢记安全第一,这对我们的切身利益有着十分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另外,效率性原则,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三、信息化建设在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中的作用
对施工设备管理的原则进行讨论之后,接下来,我们对信息化建设在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1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毫无疑问,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现代化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点。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整个施工设备的实时信息,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相关方面的预案,为了大幅度减少人工费用,我们应该选择一个较为全面和完整的网络,实现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现代化的目标。换句话说,运用一个完整的网络,能够大大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另外,我们不断优化和完善施工设备管理使用,能够进一步促使信息化建设达到减少成本的目标。实践表明,对机型进行调整和配置的时候,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具体的工程和时间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力争实现水利水电企业施工效率最佳化。
2优化设备管理结构
从某种程度上说,单位管理和分小组是“谁使用,谁管理”模式十分重要的表现形式。实践表明,科学、合理地采用单位管理和分小组,能够符合水利水电施工企业机械类型十分广泛的实际要求。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采用单位管理和分小组,会产生无法及时使用机械设备,重复管理机械设备的不良现象。毫无疑义,计算机优势能够通过信息化建设较好地发挥出来。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统一管理机械设备的目标,对相关方面的程序进行科学、合理地设定,能够大幅度提升保养和维修工作的精确性和实用性。另外,提高设备使用效率,不容忽视。
四、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毫无疑义,完善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制度、优化现有施工设备的结构和加强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队伍的信息化,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和重视。资料显示,施工设备是信息化管理制度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实践证明,信息化管理制度将整个重心放到设备上,十分有利于促使相关设备的监督记录系统保持一定的完整性。与此同时,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对相关设备进行科学、合理地维修和保养,既要注重和强调选择较好的维修方式,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大幅度提升管理系统信息化服务水准,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适应现有的制度环境,才能不断建立和完善施工设备管理制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刍议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利水电企业的施工成本,才能大幅度提升水利水电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才能进一步实现水利水电企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充分考虑到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较为细致地讨论了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的原则之后,对信息化建设在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充分论述,接着,指出了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管理信息化建设较为高效地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对水利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问题的实践工作发挥十分重要的推动和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治强.浅谈水电企业施工设备信息化管理水平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
[2]崔之先,曾建,王锋.浅议降低水利水电施工设备维修成本的思路[J].科技资讯,2013
[3]欧阳章勇,张鹏.加强施工设备精细化管理提高项目部设备管理水平[J].水利水电技术,2012
关键词:商业广场;绿色施工;环保节能
无论新建、扩建或改建工程,都会对当地甚至全球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如噪声污染、气味污染、灰尘污染以及全球化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的改变等。另外,建筑活动要产生大量的固定垃圾,如何处置这些垃圾、处置的程度对环境影响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积极推行绿色施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做好绿色施工设计与施工一体化研究摆在了我们面前。
1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一栋集国际顶级办公楼,购物中心,豪华酒店,大型宴会、展览厅以及服务式公寓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地下四层,地上裙楼为四层商场(局部为五层),地上塔楼共38层,总建筑面积为282333m2,建筑总高度150.600m。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施绿色施工,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
2绿色建筑节能设计
车库保温卷帘以外部分的坡道和坡道外壁均按室外墙地面做8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商场、办公大堂、办公室和车库、机电层相贴临的楼板均作80厚挤塑聚苯板保温层;地下室底板及侧壁防水采用卷材外防水与钢筋混凝土自防水相结合形式,防水卷材采用3+3厚聚乙烯胎SBSⅡ橡胶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断裂延伸率≥450%;屋面防水卷材采用3+3厚聚乙烯胎SBSⅡ橡胶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断裂延伸率≥450%,加1.5厚三元乙丙防水卷材。
工程维护结构按节能标准设计,离心式冷水机组COP=6.1;通风效率采用排风热回收措施,热回收效率大于70%;空调水系统支管设置流量调节阀,水系统并联环路水力不平衡率小于15%。
地下四层设有独立的中水处理系统,分别予办公楼、商场及地下车库,对卫生间废水、污水及餐饮废水回收,经过滤,生化处理和消毒除味后作冲厕、冲洗汽车、清晰道路和绿化用途;设置独自的污废水排放系统及化粪池,排水系统采用双管排放,即污废水分流方式设计;污水收集后进入地下四层的化粪池,经过化粪池处理后再利用潜水泵把废水排入市政排水管网。
本工程外维护结构为组合幕墙,其中:透明玻璃采用节能保温玻璃,品种有:10mm钢化Low-E镀膜玻璃+12mm空气层+10mm钢化玻璃,10mm钢化Low-E镀膜玻璃+12mm空气层+15mm钢化清玻璃,8mm半钢化玻璃+1.52mmPVB+8mm半钢化Low-E镀膜玻璃+12mm空气层+8mm半钢化玻璃+1.52mmPVB+8mm半钢化低贴高透明玻璃;非透明幕墙内均内设75mm保温层。
3环保施工
3.1抑尘施工
场地的封闭及绿化:现场内所有的场地均采用C20的混凝土浇注,车道范围200mm厚,其余150mm厚,难以利用的空地做成花池,种花美化。散状颗粒物的防尘措施:回填土,砌筑用砂子等进场后,临时用密目网或者苫布进行覆盖,控制一次进场量,边用边进,减少散发面积;用完后清扫干净;运土坡道要注意覆盖,防止扬尘。撒水防尘:常温施工期间,每天派专人撒水,现场设置两台洒水车,将沉淀池内的水抽至撒水车内,边走边撒,撒水车前设置钻孔的水管,保证撒水均匀。垃圾处理:建筑物内的施工垃圾清运必须采用封闭式容器吊运,严禁凌空抛撒。施工现场应设垃圾站,施工垃圾、生活垃圾分类存放。施工垃圾清运时应提前适量洒水,并按规定及时清运消纳。
3.2噪音控制
室外出地面的通风口做消声处理。通风百叶为防水百叶,防水率99%,通风有效率55%。风机房、空调机房、水泵房、发电机房、冷冻机房等噪音较大的机电房间做消声处理,隔声门窗、吸音顶棚、吸音墙体和浮动地台。现场设置两处木材加工场地,分别为基坑及地上。周围设有隔音棚,有效减少噪音。木材切割采用MLQ340木工圆盘锯,设备运行良好,噪音低。本工程的钢筋加工机械全是新购置的产品,钢筋切断GQ40F、钢筋弯曲机GJ7-40、钢筋拉直机JM-3T均为性能良好,运行稳定,噪音低的设备。现场砼浇筑一般选择在白天,振捣设备为ZX-50插入式振动器,性能良好,低噪音。
3.3光污染控制
夜间照明光线控制:工地周围及塔吊上设置大型罩式灯,随工地的进度及时调整罩灯的角度,保证强光线不射出工地外。电焊作业控制:钢结构及梁、板焊接部位设置遮光挡板,用废旧模版钉制维护当帮可有效防止强光外射对工地周围区域造成影响。
3.4污水控制
现场道路均经过硬化处理,雨水通过排水沟流入沉淀池,再经过沉淀池后排入市政管网。办公区设置水冲式厕所,在厕所附近设置化粪池,污水经过化粪池沉淀后排入市政管道。在工地食堂洗碗池下方设置二级隔油池。每天清扫、清洗,油物随生活垃圾一同收入生活垃圾桶。东门及南门分别设置两个3600立方尺二级沉淀池,基坑抽出的水和清洗混凝土搅拌车、泥土车等的污水经过沉淀后,可再利用在现场撒水和混凝土养护等。
4节能及节材措施
4.1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制订《垃圾分类回收计划》,在工地选定一个特定区域把回收材料存放及分类,统一堆放、统一处理。并制订了《监测与测量记录表》,记录废物总量、重量、废物处置或回收地点及回收用途及其单据等。使用现存的及将被拆毁的作填料或底基层的铺地材料,同时把这些材料的重量包括在计划表中。材料供应商于项目工地500英里(800公里)范围内选取。现场材料堆放有序,储存环境适宜,措施得当,保管制度健全,责任落实。
充分利用现有的施工场地,紧凑有序。施工设备和材料堆场按照“就近堆放”和“及时周转”的原则,既尽量布置在塔吊覆盖范围内,同时考虑到交通运输的便利,尽量减少材料场内二次搬运。施工现场工具、构件、材料的堆放必须按照总平面布置图放置,按品种、分规格,设置标识牌 摆放整齐。各工序按计划及时插入,合理地调整材料场地布置,满足施工需要。
现场办公楼为彩钢活动板房,办公室的进深为5840mm,开间设置大多数为3600mm,办公区由3栋彩钢板房组成,南、北两侧的为2层,东侧为3层;生活区布置工人宿舍12栋2层楼的彩钢房,共384间,每间15m2;工人食堂1间,面积为600 m2。材料均为可重复利用,利用率达到70%。
4.2节水措施
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均取自沉淀池中经过沉淀的水资源;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取自基坑周边降水井中的水资源;混凝土养护采用覆盖保水养护,混凝土独立柱采用包裹塑料布养护,墙体采用喷水养护,节约施工用水。
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设立循环用水装置,为自中水循环措施,有效利用现场降水资源;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提高节水器具配置比率。施工现场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降水利用过后,通过排水沟流入沉淀池,经沉淀池沉淀再抽出进行现场绿化、喷洒路面等。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大于30%,满足节水要求。
4.3节能措施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现场照明设计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临时用电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电设备均采用自动控制装置,声控、光控等节能照明灯具。
4.4节地措施
编制《土方施工方案》及《回填土施工方案》并进行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红线外临时占地均满足施工要求,待工程完工后,将恢复原地形、地貌,使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用于现场绿化。
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临时加工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办公生活设施等的占地指标、占地面积均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现场平面布置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
5结束语
本项目形成了“绿色施工与质量至上”的项目精神,通过精心施工,团队合作,改变以往普遍存在于工程施工现场(特别是基础施工与最后装饰阶段)的那种“脏、乱、差”现象和“高消耗、低效益、事故多”的状况,使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了业主的好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技术运用 机械制造
中图分类号:TH-39;TD63 文献标识码:A
1机电一体化概要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械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
2航空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航空工业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探索阶段。在这一时期,各国都在积极探索航空航天技术,并将最新电子技术积极的运用于完善航空机械产品的性能方面,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航空工业的发展,对于先进战斗机的需求,推动了航空领域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进一步推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普及。但是,由于工业技术基础的限制,这一阶段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程度还不深,也无法进行广泛的推广;20世纪70到80年代为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由于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等更先进技术的出现,航空技术领域得到了蓬勃发展,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等充分运用到了航空工业领域,为机电一体化与航空工业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为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世界航空工业领域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基础的航空工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基本成为航空工业的支柱性技术,90年代后期,航空工业开始向智能化方向迈进,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21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宇宙时代,航空工业领域对于机电一体化的运用更为精纯,大规模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航空领域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
3航空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3.1航空制造业的智能化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智能化已经成为目前航空工业领域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最主要的方向。人工智能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特别是在飞行系统的建设,自动导航、自动驾驶等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基础的航空智能化已经取代传统的飞行操控方式,成为航空领域主要的飞行控制技术。
3.2航空管理技术的网络化
航空管理技术的网络化也是机电一体化技术背景下,航空工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世界进入计算机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和飞速发展给航空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计算机网络将整个航空技术领域和各种设备连成一体,实现了生产和操作、空中和地面的一体化发展。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各种航空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航空工业机电一体化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3.3航空设施设备的微型化
得益于机电一体化技术,航空设施设备还呈现出了微型化的发展趋势。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而航空航天工业中所需要的各种特殊材料的生产、重要零部件的制造、关键技术的革新都都离不开设施设备的微型化。机电一体化技术无疑为实现航空设施设备的微型化提供了条件。
3.4航空工业生产的绿色化
节能环保、绿色生产也是航空工业领域探索的重要方向、航空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航天事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由于航空工业是一个大动力、高耗能、高投入的产业。在自然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背景下,探索绿色航空工业技术成为航空领域的重点攻坚任务。在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帮助下,绿色航空产品概念应运而生。机电一体化使航空工业在设计、制造、使用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因此,促进航空产业的绿色发展,也是航空工业机电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参考文献
[1] 徐晓娜,朱柏龙.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4(17).
[2] 刘磊,涂万阳.机电一体化在数控机床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