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7:38
导语:在运营管理体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国电网的运营模式,历经一体化垄断的运营。然后又经历了集资办电开放电价的模式,而当前的运营模式为竞价上网。现阶段,我国电网公司从发电企业进行买电,再卖电于用户。输配售电实行一体化垄断,不但需要落实输电和配电的工作,同样需要实行电力方面的销售工作。此外,还应该承担一些电网方面建设的任务,但这样来讲也不能够使得销售电价下降。为更好地解决销售电价降低的部分,应通过电力体制方面整改后的计划,试行发电企业面向用户直供电试点的工作,通过计划的试行获得较好的效果。竞价上网,属于电网运营管理方面的改革内容,但是因为省市的发电企业非常多,使得经济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的提升,使得电力方面出现短缺的情况,而竞价上网也没有有效实行。现阶段,我国电力供求部分呈现出极大的矛盾。与此同时,电力行业资产负债率的相互攀比,导致投资方面不能够呈现积极。
2建设现代化电网运营管理体系的策略分析
电网管理主要可分为:管础和电网建设方面的管理、电网调度和安全方面的管理,以及物资方面的管理等,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网的运行勤快。由此可见,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按照电力企业的具体要求落实工作,进而达到全员参与、绩效导向,以及以人为本的原则,并可在闭环方面的管理下实行系统设计,使得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可不短的提高。电网的运营管理体系,与基础管理有直接的管理。所谓的基础管理为整个电网管理体系的主要部分,基本的部分可分为:电力企业的体系、同业对标内容,以及班组建设内容的设定。其次为绩效考核体系方面的完善工作,应对工作的目标实行量化,并深化产权方面的管理体系。合理的设置电网运行的责任制,将管理的指标和工作落实到个人或班组,以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
2.1电网调度部分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2.1.1电网调控中心的管理策略。调控一体化管理电力系统,以及一体化管理的时候,即为融合电网方面的调度和变电、配电方面的监控等,进而集成一体设置。而变电站方面的运行实行维护方面的操作站分散布点的过程,配网方面的运行、检修集中等均需要通过电网调控中心进行管理,并联合运维操作站实行管理。而这类型的管理模式,对调度通信中心组织结构方面同样会造成直接的影响。使得原有直线职能制方面的管理不断完善,然后再次实行调控班组的调控工作,并规范电网调度工作、变电站监控方面的工作等,以保证绩效考核的标准统一,并使得考核的周期适宜、合理。
2.1.2变电站的管理策略。国内以往变电站的管理模式,工作量非常大,110kV的变电站一般通过无人值守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而工作量非常少,220kV的变电站通常使用有人值守的模式进行管理,导致人力和物资方面的工作效率都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与此同时,因为变电站的间距离一般很远,这给值班的工作人员和抢修的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压力。随着调控一体化的试行,变电站管理体系也在改变。逐渐涌现了监控中心的管理、运维操作站的管理,以及调控中心的管理和运维操作站方面的管理。所有变电站,应结合实际的企业状况,改善电网运营管理的体系和管理的方法。
2.1.3强化设备方面的管理和检修的水平。变电站监控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线检测装置,以及很多新型的技术,而这也在一定程度降低了设备运维方的工作人员的负担和压力。电网设备能够有效的运行是确保电网效率的重点部分。所以,企业人员需根据国家制定的规定,对设备方面实行维护工作,并严格的进行检测,进而大力推广生产信息方面的管理系统,不断提高变电运行方面的管理力度和管理的水平。输电线路方面的管理,需要注意的是带点作业人员定期的培训和学习,并合理的设置作业的时间,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够持证上岗。此外,引入直升机开展巡检,可提高输电线路方面的管理和控制。电力设备实行检修,对于电网的运营管理同样非常重要。因此,定期实行状态检修工作也极其关键,其能够确保故障检修、周期检修,不断转化为状态检修。同时,需要总结状态方面的检修经验和不足,从根本上加强检修方面的水平和质量。
2.2电网电力交易方面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能源和资源紧张,为现当今国内电力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实现节能的发展能够改善电力企业的建设水平。电网企业应做到电能调度方面的执行人员,同时对广大用户的需求、节电方面的潜力进行了解和分析,从而更好的开展电力需求方面的侧管理工作。保障调度顺利运行的基础上,更好地分配机组部分的启动和停止工作,以实现节能的目的。所以,必要的时候电网方面的运营管理体系,可提高电力方面的需求,进而更好地开展侧管理方面的工作。而企业方面能够推行节电方面的转移工作,通过负荷新技术编制用电的计划,达到错峰和避峰负荷的效果,从而实现负荷在线检测的目的,并配合差别电价的有效策略,确保高负荷的利用率。
2.3完善电网运营管理的有效策略分析
分布式电源并网和管理国内现已全面的掌握能够再生的能源,以及发电方面的技术,其包括:水力和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以及光热发电几个类型。水电和风电、光伏发电能够实行大规模的发电。因为风电和光伏发电,可实现间歇的效果。所以,以这类电源并网的过程,能够制定有效的策略,进而减少出力不准确方面影响,防止风电机组产生拖网的情况。现阶段,电网方面实现运营管理,应对可再生的能源方面的风险下降,进而制定可行的能够调度的计划。客观来讲,应通过更多的时间进行运营联合,以实现模型和可靠性报价的完善,以及发电权交易模式的管理,即可确保再生能源的发电不足的时候,由发电权交易寻取替代机组,进而使得电网运营风险降低。
3结束语
关键词:新形势;营销系统;运维管理
1电力企业营销系统的特点
新形势下,我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电力企业的大幅度改革,企业营销管理体系的改革,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了解企业营销系统的特点是改革的前提,只有了解了系统的特点才能使改革更切合实际。
1.1广泛的营销影响范围
营销系统所涉及的工作面很广泛,其中包括有关企业的生产、企业的正常运营、对客户的服务等。由此可知,营销系统对于企业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倘若企业的营销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企业的整体系统容易奔溃,从而导致企业的经济流失。营销系统的广泛性包括以下两点:(1)服务范围广,营销系统运维管理的服务范围特别广泛,并且对企业内部以及相关部门都有很大的影响。于企业而言,营销业务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经营和企业最终所获得的利润。如果出现营销业务的中断或减少,都会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的最终经营效益。(2)应用范围广。很多用户都很依赖电力企业的营销业务。但这些客户太过分散,难以掌控,毫无疑问这会使电力企业的工作量增多且工作难度增大。
1.2保证和维护企业营销系统的工作难度大
电力企业的营销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用户终端和信息设备等相关资料。因而,要保证电力营销系统的正常运行,工作强度特别大。营销系统正常运维中对技术、设备等涉及的都比较多,比较容易出现系统故障,在对营销系统进行维护时,工作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
1.3对运营管理系统的工作要求较高
企业生产产品最终目的是为了销售,顾客就是上帝。营销系统最终都是要给客户提供服务的,因此电力营销系统要进行高强度的运转,工作也不得停歇。如果中断或停止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所以说企业对系统的工作要求高。
2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运维新要求
2.1确立了运维管理体系的核心思想
电力企业的营销业务的开展与企业本身的经营模式和生产运营密不可分,也会影响到企业的最终利益。企业可以从管理部门和销售部门下手,把业务价值当作运维管理体系的核心,达到企业的最终目标。
2.2统一的层次化管理
我国电力事业迅速发展,自然电的覆盖面就很广。因而电力企业机构之间所处的位置并不集中,如果出现问题时反馈并不能很及时,降低了企业的办事效率。由此可见统一的层次化管理对于企业来讲是多么的重要。层次化管理使企业能够对系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故障,提高企业的办事效率,同时也优化了资源的配置。
2.3着手于电力企业中心业务
企业的中心业务就是对企业营销业务的级别要准确的辨别出来,给核心业务提供相应的系统服务,创建出与之前不同的业务模式,以此来满足电力企业的发展要求。在发展电力企业中心业务时不但要知道运维管理与营销业务之间的关系还要将他们的关系理顺,以便达到企业运维管理的目的。
2.4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
现在的电力企业大部分的监控系统都已经建好了。监控系统的完整性能帮助企业在系统运作出现故障时,迅速发现问题并在故障出现之前就有提示。但企业机构和系统都不集中,数据共享变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建立集中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3新形势下如何建立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
3.1理清关系
(1)要把处于外部的服务商与企业营销系统两者间的关系理清。系统运维管理必须要服务商的支持才能运行。保证运维管理的专业化并服务给用户是运维管理制造者最大的价值。多种技术设备都在运维管理中体现出来了,而运维人员并无法一力承担。因此,运维管理要同发明商和使用者达成共识,共同合作。(2)理清企业间的关系。运维体系中包含了各级电力企业,国家电网、省级或地市级的电力企业等都包含在内。要理清各级之间的关系相当重要。省级电力企业的相关要求要向国家电网申请并批准并要在国家电网的监督下进行运营。省级企业要接受国家电网的指导并要求地市级企业进行配合。(3)理清营销业务与技术部门间的关系并查看两者衔接是否完整。负责业务的销售部门与技术部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根本不一样,工作人员的相关理念和专业背景也存在差异,沟通自然会有所阻碍。因此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在营销建设过程中,减少错误,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以此给信息化的运维系统的建设过程提供保障。
3.2建设专业化的运维队伍
将分散的营销系统集合一起后,依然没有解决企业在运维时缺少力量的问题。所以企业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加组建省级电力企业。其中运维人员可以从地市级企业中选择,或者对相同级别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调动。这样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优化系统的工作质量以及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可以先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人员达到一定的专业技术后再激励以及后续的再培训的方式进行管理,在保证技术与时俱进的前提下,创建一个高质量的运维队伍。
3.3重视运维管理的安全
运维管理是否安全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管理安全性操作主要有:(1)运维管理时对系统保护,主要通过定位、防护等手段抵制外界不良得入侵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2)相关的安全事件,包括主机、网络、基础环境等导致运维管理不当的影响事件以及体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事件。我们无法知道运维管理是否安全,所以就要对系统运维的风险进行相应的评估。其中包括对风险的识别、程度、控制措施等都要进行评估。要随时查看运维管理系统的运行状况,定期检查,定期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对评估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解决方案,不断地完善运维管理系统。
4结语
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企业在电力系统营销过程慢慢都实现了自动化。自动化对企业营销业务的增大和系统运维管理的完善都有很大的作用。为了实现企业的最终目标且保证系统的运行,加强运维管理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营销系统业务特点以及新形势下企业运维的新要求进行分析,指出在新形势下运维管理体系建立的相关策略。营销系统对于电力企业而言,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营销系统运维是否安全,则是企业在正常运营中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营销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能保证系统运维的质量,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电力事业也具有一定的推动性。
参考文献
[1]戈丹,李永臣,李婷婷,等.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1(10):210-213.
[2]丁爽.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6):122.
[3]唐向前,冯森贤,侯伟洲.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风,2013(13):251.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1城市轨道交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经过调查研究发展,当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城市轨道经常出现无故停车或者是上车乘客被门夹等问题。在城市轨道运行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列出无故停车的现象,而且经常出现还没有等乘客进入车厢内就被夹在了门缝里,或者是列车已经行驶,但是列车的门不能够正常的闭合,或者是有漏洞,不能完全闭合等问题,这就造成了安全的隐患,对出行人群的生命安全造成损害。
其次,城市轨道的运行一旦某一列车出现晚点问题,就会影响到其他批次列车的正常运行。整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都属于同一个交通运输网,都是在同一个网络控制之下,所以,一辆列车晚点或者出现故障,就会影响到整个轨道交通网的运输,造成整个交通网的中断,这样就延误了人们的出行,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不便。最后,城市轨道交通过程中列车偏离轨道,造成侧翻,引发交通安全事故。一旦城市轨道列车在运行中出现了偏离轨道的现象,就会造成整个列车的乘客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样的事故情节比较的恶劣,但是依然会有发生,不能够完全避免。
2城市轨道交通中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
经过城市轨道交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为原因。这里所说的人为原因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就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工作人员由于技术不过关或者是大意的人为失误等原因造成城市轨道交通的故障发生;另一方面,乘客的违规上车,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上车,人员太过拥挤,导致了上车时相互利用,互相的推挤,不能够及时进入车厢,被挤在门缝里。另外就是检修人员不能够正常的进行检修,或者是在进行列车轨道检查时没有发现故障,导致事故发生。
第二,设备技术原因。城市轨道交通过程中,轨道的运行、停车、关门等行为都是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一旦在运行的过程中由于在检修故障时未发现,导致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另外,在操作中人为的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这都会造成城市轨道交通的问题出现,导致安全隐患,威胁到乘客的生命安全。当然,任何的设备都有自己的使用寿命和周期,如果使用过程超出了年限,就会造成设备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
第三,突发的事故。当然也会有一些不可阻挡的外力造成城市轨道交通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说周围环境中的电线杆倒在了轨道上,或者是由于雷电暴雨影响到了网络的正常运行,这就会造成了无法避免的突然停车或者是车厢内突然停电等现状。所以说城市轨道交通的系统比较的脆弱,一旦外力影响就会造成问题的出现。
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操作
3.1强化管理模式,优化理论设计
系统安全学属于系统工程学的分支,系统工程中的三维结构理论主要集中研究了系统学科知识、逻辑程序、工作阶段有关的研究理论。在系统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三维结构理论,主要依据实际状况对生产运营过程、系统性理论、事故过程管控、安全目标进行理论层面的汇总分析。
3.2形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
建立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质量的关键。可以从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意愿,以及建立安全管理工作意识两个方面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只有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之下才能够有系统性和全面性,实现安全管理的细节化和体系化。人机安全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交通运输公司最为重视的工作内容,因此针对具体的对象建立一个系统的安全准则和安全规范,可以令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模式水平得到提高,发挥其应该发挥的价值。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可以成立安全咨询部门,并在安全管理的标准指导下为突发的安全事故作出积极的应对行为。安全咨询部门要承担起定时检测轨道交通安全的责任,考察运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考察交通运输工具的质量,从各个方面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管理的安全性。
3.3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规章制度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的应急措施需要从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做起,因为制度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可以从预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出发,在安全规章制度中要对这些安全隐患有所涉及,并设计应急措施。另外合理利用安全规章制度防止交通运营过程中出现安全风险引发交通运营安全事故的现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过程中确实存在安全隐患,这是无法彻底避免的,因此必须要针对那些已经暴露在外的安全隐患做好安全制度设计和规范建设的环节。并且要保证所制定的规范和制度要符合所在城市的交通运营实际情况,减少城市交通安全问题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人”是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内容。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操作、管理等都是由人进行的,因此要从设计人员的设计环节开始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必须要聘请专业人员。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公司的工作人员要具备专业技术,要定期安排工作人员接受技术培训。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管理人员需要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以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从全局上把握城市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此外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中的乘客,也要制定规范和制度约束乘客的行为,防止乘客行为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
3.4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文化建设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安全管理模式水平的另外一个方法。需要安全管理人员从运营人员、乘客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着手进行工作,实现运营人员操作上的安全,乘客乘车的安全。为了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理念能够准确地传达到所有相关人员,必须要积极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可以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文化为核心,加强安全管理理念的宣传,培养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要令交通运输公司内部人员的安全运营意识得到大大提高,同时要保证城市内的乘车人员形成安全乘车的意识。针对企业内部的人员可以采取安全运营技术培训,而针对乘客则可以采用广告和其他的宣讲活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需要依靠工作人员和乘客人员的支持理解。但同时因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质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安全管理人员便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安全运营的意识和安全乘车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当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安全文化建设起来之后,将会有利于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安全管理体系和模式。
4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需要依据城市的具体情况选择管理模式,完善管理制度,做好民众安全文化教育,优化安全管理理论设计,确定管理指导方针,促使整个轨道交通的运营更加安全,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吕佳.浅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模式[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23:281.
质量管理系统部应当直接承担航空营运人的效益和运行正常的压力,因此应当相对独立于航空营运人的维修计划和控制职能部门,但这步意味着要求质量管理系统独立于航空营运人的整体利益。虽然质量管理系统在航空运营人质量管理方面是一个重要的职能部门,但不可能事必躬亲,其他部门日常管理责任的落实则对航空营运人的整理质量管理水平影响更为直接,因此质量管理工作不单单是质量管理系统的责任,而是应当贯穿于维修系统的各部门、人员和各项工作。
1961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经理菲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国外许多企业都接受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从美国传到西欧和日本。我国的许多企业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全面质量管理就是说: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全面性,对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全员性,要依靠企业内的所有员工;预防性,全面质量管理应具有高度的预防性;服务性,主要表现在企业以自己的产品或劳务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用户服务;科学性,要自觉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
运用PDCA管理循环理论分析案例:
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PDCA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一种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是开展所有质量活动的科学方法,改进与解决质量问题,赶超先进水平的各项工作,都要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程序。
P计划阶段,从问题的定义到行动计划。计划是质量管理的第一阶段,通过计划,确定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以及实现该方针和目标的行动计划和措施。
步骤一:分析现状,找出存在的质量问题。强调的是对现状的把握和发现题目的意识、能力,发掘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分析问题的条件。
步骤二: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准问题后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至关重要,运用头脑风暴、群力群策等多种集思广益的科学方法,把导致问题产生的所有原因全部找出来。
步骤三:要因确认,区分主因和次因是最有效解决问题的
关键。
步骤四:拟定改善质量的措施、提出行动计划(5W1H)即:为什么制定该措施(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何处执行(Where)?由谁负责完成(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如何完成(How)?措施和计划是执行力的基础,尽可能使其具有可操性。
D实施行动计划。根据制定好的计划进行质量改进的实施。
步骤五:执行措施和计划。高效的执行力是组织完成目标的重要一环。
C检查阶段,评估结果。检查计划的执行效果,通过自检、互检等方式,将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对比,检查计划的执行结果。
步骤六:检查验证、评估效果。
A处理阶段,标准化和进一步推广。此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是解决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该阶段的重点在于修订标准,固化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
步骤七:标准化,固定成绩。标准化是维持企业治理现状不下滑,积累、沉淀经验的最好方法,也是企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基础。可以这样说,标准化是企业治理系统的动力,没有标准化,企业就不会进步,甚至下滑。
步骤八:处理遗留题目,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所有问题不可能在一个PDCA循环中全部解决,对效果不显著或不符合要求的一些措施,以及没有得到解决的质量遗留问题,转进到下一个PDCA循环,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
用PDCA循环分析公司质量管理
在航空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大型航空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日常维护中需要时常进行质量改进,以使得质量管理更进一步。质量改进是消除系统性的问题,对现有的质量水平在控制的基础上加以提高,是质量达到一个新水平、新高度。
通过对质量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学习,用PDCA循环来分析质量管理的改进。质量改进的步骤本身也就是一个PDCA循环。
一、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民航事业的迅猛发展、机队规模的逐渐扩大,航空维修业为了适应民航新发展,在管理模式上在不断地进行调整,管理是重要的部门,那如何进行管理提升,是航空公司面临的新问题。就公司而言,目前的现状分为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随着市场的推进,公司制定了安全质量目标,在不增加人员的情况下增加业务量,严格降低成本效益;在人力上需要进行机构改革和转变;公司要进行管理幅度的扩大等现状。而部门内部的管理上也存在人员忙闲不均,工作积极性不高,业务能力、管理能力欠缺,工作方法有待改善等问题。
二、问题和原因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发现由于内部风险识别不足,造成安全质量目标分解不细致,岗位风险识别没有全面展开。机构变革、快速发展使我们过多地关注在安全和质量的流程和事件上,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职能部门之间内部职责各自为政,相互推诿扯皮,造成职能模块之间的壁垒。干部和员工之间缺乏交流,工作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不强,个人主动进取精神不足。
三、确定目标,制定措施和方案,进行实施
人是航空公司最主要的构成部门,以人为本,以人为先会给员工带来对公司的忠诚度和信服感。每年企业内部都存在人才流失的现象,有些是技术骨干,有些是企业的重点培养人才。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员工对公司政策的不理解,对自身成长中的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企业没有将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岗位等,都是人员流失的原因。找到了原因所在,部门可以给员工制定发展计划,对新进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导航,从个人愿景、组织目标和岗位需要统筹安排。干部对每位员工的贴心关注,如:员工满意度调查、座谈会等,能够给管理部门提供更有有效的信息。给员工各方面的培训机会,能有效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
四、验证评估
通过公司对以上措施的执行,员工能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的职业导向,以及个人的被认同度。
五、处理
通过全员参与全面质量管理、全员参与质量改进,深化管理理念,强化对客户的服务意识,有效地控制了质量成本。将在质量改进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如,公司启用了IT系统平台,将程序进行标准化固定,减少人员出错的机会。特别是目前正在使用的培训管理系统,将培训体系与授权体系相结合,所有涉及的选项和项目全部标准化,便于查询和应用。
在培训和授权一体化的同时,还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无法从一个授权项目区分人员的工作能力,衍生出人员授权需要分级的新问题。这个尚未解决的新问题,就将再次进入到下一个PDCA的循环中去。
质量管理工作是一个漫长艰苦、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追求卓越的管理过程,讲究严细实,强调持续改进。只有创新质量管理的方式和手段,按照国际质量管理的八项基本原则要求,秉承锲而不舍、精诚所至的精神,逐步打造一个具有航空企业自身特色的质量文化和培植质量管理体系发挥作用的土壤,才能解决在体制上、观念上、管理上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公司的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取得和掌握竞争的主动权,形成竞争上的体制优势、管理优势和效率优势,为航空公司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 韩福荣.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 朱兰质量手册(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汽车运输;经营;管理
一、汽车运输目前生产经营的特点
汽车运输行业目前的生产经营状态与经营环境与改革开放初期发生了相当的变化。
1.从车辆的资本结构上说,目前拥有的营运大部分是融资车辆,而融资车辆的资本形态从形式上看是的,而实质是车辆生产者的。
2.除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承包生产经营是国有资产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而其他模式则基本上都是国有资产形式下的对个体资产管理经营模式。
3.从车辆结构和营运线路上,车辆的类型已由单一的发展到低、中、高、豪华以及卧铺等多种。
4.在运输成本上,桥路费已成为接近干燃料的第二大成本费用支出。
5.由于间的激烈竞争以及其他因素,运力大干运量,目前平均实载率仅在60%左右。
6.融资车辆经营固然有其优点,但它带给的只是劳务和管理收入,难以为带来可观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7.尽管目前客运又把经营目标转向了豪华大巴车辆,但其主要特征是又返回了传统的经营管理。
8.大多主要围绕汽车运输主业在旅游、旅栈、餐饮等行业即所谓服务一条龙化上,进行多元化发展的,因此在规模和效益上,表现平平一般。对其他行业的参与,很少有突破性的发展。
二、当前大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道路容量严重不足
首先,我国目前大城市的人均道路面积尚不及发达国家的1/3。其次,我国大城市市区正处在从中心区向郊区化扩散过程中,近几年城市道路建设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新开发的市区和郊区,相对来讲,中心区的道路面积率反而略有下降。再次,城市房地产开发集中于市中心地区,产生了过量的交通,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此外,我国城市中占用道路和人行道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城市新增的道路面积,往往很快就被各种摊商、集贸市场和停车场相继侵占,使本来就严重短缺的道路面积更加紧张。
2.汽车增长速度过快
最近几年是大城市机动车增长速度最快的年份,轿车、客车、面包车以至于摩托车增幅年平均在15%以上。
3.公共交通日趋萎缩
80年代中期开始,大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相继萎缩,从运营效率到经营管理,从服务水平到经济效益,出现了全面的衰退。公共汽车交通的萎缩,加速了自行车的极度膨胀,反过来又影响城市交通拥挤的波及范围。
4.交通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由于历史和认识方面的原因,我国大城市中交通控制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的现代化设施很少。
5.缺乏整体的交通发展战略
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研究交通需求和供应的平衡,还要考虑土地和财力的可能,是一项决策性很强的工作。当前出现的城市交通问题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治理工作往往顾此失彼,前后失调,投入不小,而收益不大。
三、措施建议
1.加强城市政府对交通的统一领导,建立大城市的交通委员会
现在的大城市交通涉及城市的所有部门,特别是随着城市发展和土地转让制出现,给城市交通建设增加了许多外部制约条件。关键是要加强大城市政府的集中领导,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前提下,由市政府建立有效的城市交通行业管理体系。
2.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
我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欠账”过多,道路现状水平很低,功能混乱,已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交通需求,因此,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加快城市主、次干道和快速路建设,合理安排立交桥、人行过街设施、停车场和自行车道建设。
3.疏解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调整城市土地使用功能
城市人口密度过密必须疏解,这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一项“釜底抽薪”的办法,也是改善城市环境、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4.落实优先发展公交的政策,调整过低的公交票价,优化公交运行条件
要落实优先发展公交政策,首先要调整公共交通价格和改进定额补贴,逐步做到微利保本,在低成本前提下提供最大服务,对有效缓解交通紧张将起到重要作用。
5.采取交通限制措施,适应私人小汽车的需要,车和路的发展相互协调。
6.加强经济可行性研究,重点发展特大城市的轨道交通。
7.广开渠道,多种形式解决资金来源
我国城市交通建设需要的投资数额很大,除了国家和城市政府拨款以外,更期望依靠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广开渠道多方集资,已被实践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办法。为此,从总体上考虑,首先是要加大投资比重。其次,应该着重于城市投资体制的改革,对关系到城市交通的重大项目,要制定相应的集资对策。并在利用外资方面实行优惠。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从销售汽油费中附加一定比例作为修建道路的税制,这是一种合理的办法,我国海南省已经开始实行这种办法,反应很好,建议在全国推广实施。现在许多城市都在试行“以路带房,以房养路”的开发政策,通过城市土地转让,房地产开发收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综合开发和道路交通同步发展。这些办法虽处于初步实施阶段,但已经积累了经验,完全有可能在谨慎操作的基础上逐步完善。
再之,允许大城市因地制宜实行市政设施的配套收费政策,专用于道路交通的发展,也有利于地方财政的补充。
【关键词】电力 运营效率 原因 提升措施
1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使得我国电力能源供需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严重的地区还出现了错峰用电和拉闸限电等电力短缺现象。增强电能的利用效率,能够大幅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我国电力行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可以有效降低生产环节污染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终端用电效率、传动效率和发电效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所以,电力企业一定要构建和完善贴近实际的权力运行机制,使其在满足电力用户的基础上,增强利用效率,以确保必要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2 我国电力供需现状分析
2.1电力建设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我国部分地区用电增长速度远超过发电能力建设的速度,其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电力建设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我国政府在宏观调控电力供需平衡方面存在着不足,工作效率不理想。当前,多数新近运营的发电厂通常都是利用银行贷款进行发展建设的,而不佳的电力出售现状又使得企业难以及时有效的向银行缴纳贷款本息。
其次,电力行业基本上采取的是国家控股的方式,行政性垄断使得电力供需缺乏内在联系的必要性。电力供需双方同电力投资数额并非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而是由第三方机构来决定和设计电力投资的数额,从而使得在市场经济改革的当今,还表现出极其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另外,信息公开化工作没有达到预期的工作效果。行业统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必须得到确保,要不,就会因为信息数据的真实性而使得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2.2不合理的电力价格
就某种层度而言,我国电力价格欠缺相应的合理性,使得市场要求和电力价格定价机制严重脱节,导致定价机制难以发挥应有的调节电力供需的作用。我国电力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同时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和规定,在此基础上,各省物价局拥有一定的变动电力价格的权利。总的来说,我国工业电价处于较高的水平之上,因此在电力价格突然大幅增长情况时,发电厂无法提升电力价格,只能由政府行使该项权利。
2.3电力能源的高消耗问题
过去,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出了显著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等问题,从而导致电力能源高消耗问题的产生。我国部分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略了资源环境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盲目的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导致过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而快速增长的高耗能产业,使得重型化成为用电结构的主要发展方向,进而导致严重的电力浪费问题,使能源利用效率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之上。
2.4未能广泛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
现阶段,我国虽然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发展方向,但电力利用效率仍不理想,其原因归根到底是由于节能减排工作同电力运营机制之间的矛盾。我国仍在沿用过去提高电力运营效率的方法,与当前我国现实情况相脱节,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另外,大范围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仍然受到重重制约。以现阶段我国电力运营机制来说,电力企业无法通过电力运营效率的提升来获得高额的回报,因而无法使企业保持较高的积极性,自然也不会主动的帮助用户来进行电力的合理利用。
3 提升电力运营效率的意义和主要措施
3.1提升电力运营效率的意义
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将能源作为重要的基础;另一方面,能源瓶颈也会一定程度的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结构和速度由能源承载能力所决定。进入新世纪后,经济社会的发展更加依赖于电气化的程度,电力能源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关键能源。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对于能源的消耗和需求也大幅增加。如何最大限度的提升电力能源的经济效益和运营效率,合理降低电力资源的消耗及需求,特别是有效提升企业的电力运营效率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开发和利用电力能源方面取得了喜人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能源节约以及提高电力能源效率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需要提高和改进之处。如何能最大限度的提升电力运营效率,降低损耗及消耗,提高经济利润,已成为我国企业的首要研究课题之一。
3.2提升电力运营效率的主要措施
3.2.1有效开展电力节能工作
作为政府对经济发展走向进行调节的重要方式,电力产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对电力用户的充分了解,电力行业不但要提高本行业的运营效率,严格落实节能降耗工作,还要有效开展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用户的节电工作。总的来说,应当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电力部门积极的配合,提出科学合理的节电措施和节电要求,以作为全社会节电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2.2科学开展电力负荷的准确预测
作为电力企业有效开展需求侧管理的关键要素,电力负荷预测工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用电结构不断变化、用电需求高速增长,唯有以市场为基础,全面充分的掌握相关运行数据,才能够为提升电力运营效率工作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
3.2.3合理开展计划供电工作,增强能源的利用效率
合理开展计划供电工作,不但能够有效缓解现阶段电力供需紧张的现状,而且还能够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和稳定的发展。
4 结语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全新的时期,由过去单一注重增长速度的高耗能增长方式转变为注重能源利用效率和电力运营效率的方式。提高电力运营效率,不但能够创造更高的产值、积累更多的资金、节省有效的能源,而且还能够促进企业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更加高效的利用相对有限的电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郭其朝.提高电力使用效率降低消费强度[J].能源与环境,2006(03).
[2]叶雷.2020年中国电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电力,2003(10).
高速公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商品经济需要寻求成本最低的交易方式,自然禀赋和地区的差异使交易主体迫切需要进行市场交换,但空间距离阻断了交易的进行,因此,快捷便利的水路交通要道显示了巨大的价值。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陆地交通建设飞速跟进,20世纪30年代德国等西方一些国家开始修建高速公路,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高速公路发展迅速。所谓高速公路是指双向两条车道以上、双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两旁封闭和立体交叉桥梁与匝道,时速限制比普通公路较高的行驶道路。现代高速公路的发展一般适应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城市成为交换的中心,也是产业与人口的聚集地,汽车的增长超过乡村,所以高速公路的建设一般从城市的环路、辐射路和交通繁忙路段开始,逐步扩展为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城市交通。而且目前汽车已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汽车技术的发展需要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合,汽车的轻型化和载重化是两大发展趋势,前者要求速度保障,后者要求承载力,高速公路建设满足了这两种需求。从客观实际运行看,高速公路具有高速、交通量大的特点,同时有较高的运输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从高速公路产生发展的历史及现代实践看,其运营管理目标是:首先,安全、高速,时间效益目标明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运输经济效益;其次,公路服务创新,围绕沿路经济发展的主线创出品牌特色,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辐射作用;最后,注重高速公路运营单位的服务文化建设,围绕家国一体的传统文化构建“家—单位—国家”三位一体的家园文化,尊重员工的情感需要,培养并加强归属感。
二、高速公路运营单位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一个社会通过市场能够最好地确定其需要,如果企业尽可能高效率地使用资源以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销售它们,企业就尽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但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企业或主体一切围绕“利润”目标,偷工减料、克扣员工工资福利以及上游合作企业的正当利润,甚至欺诈作弊,连基本的伦理规范都不遵循,更无视其社会责任了,为此,各国都加强法制的监管,明确各行业主体必须应尽的社会责任,总体上可分为如下层次:社区和环境责任、对客户和消费者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等,这些互为补充,构成立体的责任体系。高速公路运营单位的环境责任范围和标准、对客户和消费者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员工的责任等,这些社会责任不能随单位性质的改变而消失,无论事业或企业性质,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都必须履行社会赋予的责任,不仅仅是法律方面的,更要自觉践行道德上的责任。
三、高速公路运营单位管理会计构建
为促进高速公路运营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责任管理相一致”的人本管理理念,“责任会计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关联机制,加强内部成本费用控制,提高高速公路运营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促使运营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得到更为全面、真实、合理的反映;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管好钱、当好家、理好财,促进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构建高速公路运营单位管理会计体系,落实社会责任的承担与改进是当前高速公路运营单位的迫切工作。国外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多实行分类管理,以企业形式为主,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因此,管理会计体系沿袭工业企业的做法。我国高速公路运营单位部分作为事业单位,其特点:主要业务是基建项目建设以及收费养护,对应的财政拨款资金数额较大,设备材料的采购往往通过政府采购的渠道完成,建筑工程通过招标的形式确定承包商完成,投入的资金尤其巨大。高速公路领域因为基建及运营资金巨大,存在的问题尖锐、突出,事业经费和自营收入同时存在,事业公益目标和盈利需求交织一起。为此,一方面我国着手修订了相关的制度、准则和规则等规范,为保证公益目标实现的同时加强盈利性项目的开发,相继出台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一些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划拨资产并成立一批以盈利为目标的公司。另外如何对财政资金进行有效的监督和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是该类单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应对经济新常态和高速公路事业发展的要求,适应财政预算改革精神,适应高速公路运营单位的特殊业务需要,有必要针对中国情境下高速公路运营单位当前的会计及运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具有指导性的高速公路运营单位管理决策型会计评价体系的指导意见。为此,可以根据运营管理目标,建立如下考评体系:首先,高速公路运营单位无论事业性质或企业运营都必须履行既定的社会责任,为此根据具体的情况安排资金预算及人员调配,在保证高速公路安全通行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成本,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成就感。鉴于此,我们认为预算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借鉴工业企业预算考核指标,主要包括预算准确率、预算达成效果、综合成本费用率下降率、综合成本费用率、销售费用率、办公费用降低率、管理费用率下降率等。其次,员工绩效计量和考评指标主要包括成本费用节约率、目标利润完成率、决策有效率、自我满意度、组织认可度、能力提升指数、情绪管理指数、服务创新建议等。管理的本质在于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协同整体创造出优异的成绩。员工绩效考评制度只是为员工指明努力地方向,根源在于员工对于组织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及责任是否认同,是否能从工作中获得价值认同感和成就感,创新建议和情绪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恰好反映了员工对组织社会责任的认可和价值认同。通常,拥有较高认同感的员工情绪管理水平较高,且改进服务的意愿较强、较主动。管理会计的本质在于通过比较客观地计量、评价业绩以便行为主体能适时调整并调动积极性,最终达到预期效果。高速公路运营单位以安全便捷的运营服务为宗旨,合理收取相关费用,促进沿路经济发展。各单位评价指标的信息收集和评价侧重点会有差异,实际应用中根据需要和操作的便利性灵活变通,信息收集利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具体做法是:立足于现有的财务信息平台,创建扩展的共享信息中心,构建既定治理框架下的以流程控制为基础的管理会计信息体系。人员考评指标体系可以适当拓展为一定集体的业绩考评,可根据班组等团体运营管理目标修正相关指标。
四、结束语
关键词:高速公路;运营体制;现状;问题
最近的十年时间中,很多的省市区域都结合自身的具体状态,积极的开展运作管控体系的革新,获取了非常多的成就。不过由于当前的经济体系的明确以及很多种的融资体系的建立,此时过去的计划经济体系中获取的高速路的管控体系已经不适合当前的时代特征了。在特定的时间段中,我们国家的道路有着两类特征。分别是公益性以及商品性。前者的关键追求是公益。有着较为充足的运作资金。而后者是当前的市场背景中,结合价值理念而开展管控活动的一种道路。它的发展,是当前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而且还是要认真分析和探索的一项内容。
1 当前的管控体系的具体状态
所谓的运作管控体系,是说可以确保高速路的运作管控活动能够顺畅进行的一种体系。我国国家自从开始修建此类型的道路开展,各个区域就不断结合所在区域的具体特征,积极的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体系,此时出现了非常多的模式类型。
1.1 行政隶属体制
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按行政隶属关系可划分为集中管理型、分片管理型和专线管理型三类。
1.1.1 集中管理型。设置综合化的管控机构。把管控的关键点放到费用以及科技和综合实力非常高的省级。人力以及财力和物力都有省级单位来负责,其能够强化管控力度,切实的体现出运作的成就。不过它的缺陷是导致了一省两局的现象出现。在目前的管控体系之中,彼此无法有效的配合。
1.1.2 分片管理型。它是说在省份机构的指引之下,结合其区域设置管控组织,所有的区域的组织是独立存在的。假如发生了不利现象的话,就要靠着省级的机构来处理。
1.1.3 专线管理型。在省级单位的指引之中,结合道路的不一样的项目设置不一样的管控组织,所有的组织间是互相单独的存在的。它较为符合当前的时代背景,运作合理。可以适应很多种的运作体系的管控活动。不过它的不利点是对于综合行业的规定的现象中存在偏差,无法实现道路领域的综合管控。
1.2 效益核算体制
高速公路管理按效益核算体制划分为事业管理型、企业管理型、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型和混合型四种。
1.2.1 事业管理型。比对常见的道路管控措施,设置和目前的管控机构并排存在的专项的组织,积极的开展管控活动。此时的收支是单独的,将获取的通行资金全部的交付主管机构,而运作费用等是按照规划从上级机构中获取的。此类体系有着非常高的规划性,不过它的行政干预性非常强,尤其是在当前阶段中,由于时代不断的进步,此类体系已经无法有效的适应发展了。
1.2.2 企业经营型。借鉴国外经验。引入政府授权下的特许经营机制,实行特许公司制管理。有的省设立一个特许经营总公司负责全省高速公路管理,并以每个高速公路项目成立分公司进行管理;完全采用企业公司运作方法,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虽受上级部门或董事会、管委会领导,但本身是较完善的经济实体。这种体制在人事、财务、经营等各方面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权,较易于通过自主经营实现自我发展。
1.2.3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型。在机构设置及经费使用上基本沿用事业管理型模式,在财务核算上借助了公司核算方法的某些优势,并根据核算方式的侧重不同,形成准事业型或准企业型的管理,这种体制综合了上述两种体制的优点,便于行使政府职能,利于搞活经营管理。在一定的时期内,对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这种体制在用人、权责、管理机制等方面无法真正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独立运作,易造成大量冗员、资金浪费等现象。
1.2.4 混合型。在高速公路建设刚起步时,有的省份按照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采用不同的项目内省交通厅下属不同的机构实施管理,出现了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局面。
2 运作体系面对的不利现象
由于不断的开展改革活动,同时新的经济体系的设置,此时的道路运作管控体系中存在了非常多的不利现象。尤其是管控模式不合理,机构胡乱的设置,权限不明确
等等的一些不利现象。在当前的状态下,之前的事业型的管控体系面对的不利现象也增加了。不过只是针对管控体系来说的话,现在还面对如下的一些不利现象。
2.1 建管分离
高速公路的建设、管理和养护应当是一个互有联系的完整的系统,很多运营管理的设施和方案。在建设规划期问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考虑;同时,工程建设质量的优劣对运营管理的效益和考核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目前很多省市由于投资体制和建管周期不同步等原因,将建管体制分离开来。十分不利于高速公路的管理及发展。
2.2 一路多制
高速公路作为交通运输的基础设施,其运营管理应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对系统内的人、事、路(环境)的管理,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而目前存在的交通与公安政出多门、执法不一、相互掣肘的现象已严重影响了高速公路的管理及其在社会中的形象。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公司化进程的加快,以政府职能形式派驻的路政队伍与高速公路管理公司间的工作协调问题,也有待于在实践中完善。
2.3 管理分散
由于不少高速公路的投资主体不同或采用分段修建方式,因而在一个省、一个地区的同一路段内,往往存在多个互不隶属的管理单位或实体。这些单位或实体按照各自的利益行使管理权、设置主线收费站,缺少相互问的协调和统一,影响了高速公路的畅通,给用户带来了很多不便。
2.4 政企不分
当前我们国家的高速路,通常是社会处在变形期的时候建设的。从国家投资不断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投资活动。所以,就算是那些注册完成的道路运行机构,也都具有之前的事业机构的影子,此时就导致道路无法按照自主法人的体系来开展活动,干扰到利润的获取。
3 针对问题提出的应对方法
3.1 变革运营权
在高速公路建成之后,业主通过转让经营权收回先期建设投资,加快资金周转率。而购买经营方,则通过收取通行费及其他费用方式在转让期内收回投资获取利润。
3.2 bot方式
它是当前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项融资措施。其是投资者开展建设活动,当使用一些时间之后,再没有附加条件的转给所在区域的政府机构。
3.3 股份制改造
此类措施是现在以至后续时期道路建设的一项非常关键的融资措施。此类措施经由对道路资产量的重新组合以及股份化的创新,将相关的股票开展上市活动,获取非常大的金额。
4 结束语
上面讲述的这些运作措施,很显然会对当前乃至今后时期的道路运行体系产生很大的干扰。即,由于投资主体非常多,所以会使得管控体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过不管是用何种措施,我们国家后续的道路运作管控活动一定会朝着一个单位化的方向进步。它是总的一种形式。所以,对于当前的道路运作体系的探索活动在开展的时候,要切实的分析上述的内容。
参考文献
中国南车集团南京浦镇车辆厂医院妇产科,江苏南京 210031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孕期体重管理对孕妇体重及围生期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在该院进行建册、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单胎、身体健康且无严重并发症的80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孕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0例,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的围生期健康检查和孕期指导,而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孕期体重管理以及饮食健康指导。观察两组孕妇孕期的体重增加情况、新生儿体重情况、不同BMI增幅孕妇的分娩方式以及孕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孕妇的孕期体重增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体重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MI增长幅度在4~6 kg/m2时,观察组的子痫前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MI增长幅度>6 kg/m2时,观察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剖宫产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孕妇给予孕期体重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孕妇体重增长,降低巨大儿的可能性,减少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剖宫产等发生率,同时改善孕妇围生期结局,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 孕期体重管理;孕妇;围生期结局
[中图分类号] R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a)-0035-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思想也有人很大转变,大多数人认为孕期摄入的营养应越多越好[1]。孕期摄入大量高热量、高脂肪食物,营养不均衡,运动少等使孕妇体内脂肪聚集,同时使摄入热量以及消耗失去平衡,孕妇孕期体重明显增加,从而导致巨大儿以及剖宫产发生率大幅度增长[2-3]。目前,孕妇的孕期保健引起了产科高度重视,孕期的体重控制不仅能够大大降低巨大儿以及剖宫产发生率,还能保障新生儿的健康[4]。该次研究选取2009年10月—2013年10月间在该院住院、分娩的孕妇800例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探讨孕期体重管理对孕妇体重和围生期结局的影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进行建册、产检并住院分娩的单胎、身体健康且无严重并发症的80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孕妇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0例。对照组孕妇年龄为21~35岁,平均年龄为(28.5±3.1)岁,建册时BMI为17.35~29.47 kg/m2,平均BMI为(21.53±2.27) kg/m2;观察组孕妇为20~37岁,平均年龄为(29.3±3.3)岁,建册时BMI为17.14~29.43 kg/m2,平均BMI为(21.45±2.20) kg/m2。按照中国人MBI标准:正常体重BMI为18.4~23.9 kg/m2,超重BMI为24.0~27.9 kg/m2,肥胖BMI为>28.0 kg/m2。所有孕妇均通过B超检查为单胎妊娠,无妊娠合并症。排除标准:有剖宫产指征的初产妇。
1.2 方法
两组孕妇均在孕13周前、终止妊娠前记录体重,并计算各期BMI。对照组孕妇给予常规的围生期健康体检以及孕期指导;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孕期体重管理以及饮食健康指导。方法如下:①首先由医护人员发放孕妇孕期体重管理软件并详细讲述体重管理软件的正确使用方法,并向孕妇演示每日膳食种类和重量的记录方式。医护人员需定期对孕妇的膳食记录进行核对,若发现孕妇使用错误应给予及时的正确指导,合理控制孕妇的体重增长。②根据孕妇孕早期的BMI制定健康的营养计划,孕妇每日应注意合理膳食搭配,保障营养均衡。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类:主食、水果、豆制品、鲜奶、蛋类、鱼虾贝类、肉类、新鲜蔬菜以及植物油等。主食中应注意搭配杂粮,蔬菜以绿色为主,坚果类食物应适量使用。③孕妇应对自身每日的能量摄入进行分析,做适量运动如瑜伽、散步或者孕期保健操等,通过一定的运动来消耗食物产生的能量,避免孕妇体重增加过度。
1.3 临床观察
观察并记录两组孕妇的增重增加情况、分娩方式、孕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体重等指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体重增长情况对比
观察组孕妇的孕期体重增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新生儿体重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体重明显轻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2.3 两组孕妇不同BMI增幅妊娠结局对比
当BMI增长幅度在4~6 kg/m2时,观察组的子痫前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BMI增长幅度>6 kg/m2时,观察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剖宫产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有了很大转变,孕妇的肥胖发生率也呈现逐年增长趋势[5]。一旦适龄妇女怀孕,会引起整个家庭的关注,孕妇在孕期过程中摄入大量高热量、高蛋白食物,会引起脂肪积累过度,从而引发内分泌失调、脂质以及糖代谢紊乱等不良后果。然而若孕妇孕期过度限制能量摄入,同样会引起营养不良、贫血、妊娠期高血压以及胎儿生长受限等疾病,严重威胁了孕妇及胎儿的生命安全[6-7]。BMI作为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和体重增长情况的重要指标已被广泛运用于临床[8]。该次研究中,观察组孕妇的孕期体重增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充分显示出孕期体重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孕妇的体重,保障孕妇及胎儿的健康。
研究资料表明,孕妇孕期体重的增长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存在密切的联系,孕期体重越高,发生巨大儿的可能性越高。根据文献报道,新生儿体重在3.1~3.6 kg是最理想体重,若体重>4 kg被称为巨大儿[9]。巨大儿是造成孕妇难产的主要原因,极易导致产后出血,除此之外,巨大儿极易发生低血糖,不利于胎儿的成长。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新生儿体重明显轻于对照组,同时新生儿体重值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可见通过给予孕妇孕期体重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新生儿体重,是新生儿更加健康成长。此外,孕期体重管理还能有效减少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剖宫产发生率,该次研究显示当BMI增长幅度在4~6 kg/m2时,观察组的子痫前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当BMI增长幅度>6 kg/m2时,观察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剖宫产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张美华[10]等研究结果相关,可见孕期体重管理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孕妇妊娠结局。
综上所述,对孕妇给予孕期体重管理能够有效控制孕妇体重增长,降低巨大儿的可能性,同时减少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剖宫产等发生率,改善孕妇围生期结局,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丽萍,赵倩,王鹂麟,等.孕期营养干预和代谢性危险因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3,6(8):425-431.
[2] 高冰心,周凡,王晓东,等.低出生体重儿117例体格发育与围生期保健管理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20(40):3751-3755.
[3] 贺同强.子痫前期临床发病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10(28):823-826.
[4] 罗静,常青,王廷洲,等.新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与围生期母儿结局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9(28):755-758.
[5] 修晓燕,张荣莲,黄欣欣,等.孕期体重管理联合拉玛泽减痛分娩法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2(30):147-150.
[6] 胡菊珍,龙玲芳,钟杏婵,等.在基层医院开展孕期体重管理对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4,2(12):79-80.
[7] 李凌,洪燕,潘国平.孕期体重管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4,12(33):64-65.
[8] 陈丽桢,曾柳珍.孕期体重管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7(35):1426-1427.
[9] 童锦,顾宁,李洁,等.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9(16):561-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