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7:40
导语:在急诊护理安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静脉输液是临床最常见的治疗手段,而门诊又是静脉输液量最大的部门,确保输液安全是门急诊护理管理的工作重点。它可以有效地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发生。尤其是小儿静脉输液,具有穿刺难度大、用药剂量少等特点,短时间内大量地输液容易出现护理缺陷。对此,本科从2008年1月起,加强了护理安全管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院急诊科有医生8名,护士20名,负责急诊科及全院各科(除了感染科外)的门诊留观输液和危急患者的抢救,分为两个输液区,一般小儿输液区(每天只开8AM到12N);急诊科输液区,设抢救床2床,留观床12张,座椅120张,配备有中心吸氧、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心肺复苏仪、呼吸机、洗胃机等,2007年以来平均每天的门诊输液患者为370人次。采用下列安全护理管理措施:选用的滴管是由江西洪达医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注射器由江西庐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教育和素质培训;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合理的操作流程,把好查对关;弹性排班;设计合理的配药环境,加强配药安全管理;固定地方静脉穿刺;把好登记关加强查对管理;加强护士的岗位培训。
2 结果
通过上述护理安全管理,本科护理质量明显提高。2007年1~12月共留观输液121 069人次,发生护理缺陷12起,占留观输液人数约0.009 9%;2008年1~12月共留观输液146451人次,发生护理缺陷5起,占留观输液人数约0.003 4%;2008年较2007年护理缺陷减低了65%。
3 讨论
3.1 输液用具选择的管理 输液用具是否完好是保证输液安全的前提。为了输液安全,我院选择用的滴管是由江西洪达医疗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注射器由江西庐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经环氧乙烷灭菌,无菌无毒,无热源的一次性无菌物品,保证了输液用具的安全。
3.2 强化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教育和素质培训 在护理工作中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定期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帮助护士树立安全防范意识,使其意识到确保护理安全的重要性,能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时刻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使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充分注意自己的行为,学会运用语言技巧,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同时还应该注意到护理细节问题,要充分认识到细节处理不佳是引起纠纷的重要因素。
3.3 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制度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制定输液管理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前洗手戴口罩,加药,接药后签名,签输液卡等。加药做到一瓶一注射器一消毒。这样杜绝了一次性无菌物品再次使用而使液体受污染引起输液反应,避免了由此而发生护患纠纷的危险。
3.4 合理的操作流程,把好查对关 我们把病区分为三个区:第一个为接待登记区,第二个为加药区,第三个为静脉注射区。程序是:患者取药后把药物及治疗单,病历送到护士站接诊台登记区进行登记,根据病情缓急轻重(急诊,抢救者除外)进行查对病历、治疗单,然后转抄贴瓶小输液单,并加编注射号。有肌内注射、皮内注射、灌肠的一齐执行。加药区护士取贴瓶单后负责贴瓶和查对治疗单和小输液单。执行配药,签名后送注射区。注射区护士按编号再查对后进行静脉穿刺,注射后送患者到留观床或坐椅上。各班护士各施其职,既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形成了程序化一条龙操作流程。
3.5 弹性排班 门诊输液是医院对外服务的窗口,由于就诊高峰相对集中,容易形成输液高峰,而每位家属都迫切希望自己的亲人能尽快地输上液体,易导致单位时间忙乱,甚至引起护患之间或者患者之间的争执,根据留观输液统计,上午9时至下午13时;下午15时至19时是输液高峰时段,根据这个特点,改变传统的排班制度,最大限度满足患者对护理的要求。合理调整各班职责,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排班制度[1];实行弹性排班,在这两个时段增加2~3名护士,这样缓解了工作压力,保证护理服务质量,避免忙中出错等情况发生,同时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
3.6 设计合理的配药环境,加强配药安全管理 配药安全管理是输液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输液患者多,用药品种多,易造成配药室的凌乱和配药台面的拥挤,根据这一情况,本科购置了一批塑料筛。并规定了患者将药和治疗单放到接诊台时,按照先后逐一将药物放于塑料筛内,转抄医嘱者按先后顺序组逐筛转抄小输液单排好,然后加药护士按先后逐筛进行贴瓶加药,避免了药物混放,难以寻找。既提高了配药速度又避免配错药的情况发生。配药护士配药前常规查对,发现异常再次核对病历本或者及时反馈给登记护士,然后将小输液单贴在瓶上,再进行加药。因用注射器加药易引起胶塞落入瓶中,故配药后常规检查液体以便发现有无杂质,配药后在输液单上签名和时间,插上输液管后按编号顺序逐筛送静脉注射区。
3.7 固定地方静脉穿刺 在门诊留观输液中,静脉输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特别是小儿,小儿静脉穿刺具有血管小,不易固定,小儿恐惧不合作,哭闹,家长要求高等特点。所以在儿科穿刺不成功往往是引起纠纷和矛盾的导火索[2],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和保证护理安全,我科采取了固定地方集中静脉穿刺和一次穿刺失败采取换位法的方法。每天由临床经验丰富、穿刺技术过硬的护士负责穿刺。年轻护士负责协助,如果一次穿刺不成功,就采用换位进行注射,即甲护士一次穿刺不成功后由乙护士执行再次穿刺,力求做到一人一针穿刺。避免一个患者同一护士反复穿刺所引起家属不满而诱发纠纷。同时要求注射前必须认真查对,防止忙中出错。因小孩喜欢哭闹,陪伴小孩前来注射的家人多,有时护士叫一个患儿的名字时而另一家长误听成呼叫自己小孩,抱着小孩前来注射。由于现代人比较时尚,同名同姓的小孩比较多。因此,给患者穿刺时询问患者的名字时应该用“你的小孩叫什么名字”“是男是女”“年龄多大?”而不能问:“你是某某名字吗?”以免患者听错[3]并告知家长有几瓶液体,穿刺固定后由护士送到病床或坐椅上,并交代注意事项。
3.8 把好登记关加强查对管理 针对门诊病种复杂,儿科用药量少,用药种类多,家长又特别紧张焦虑的特点。要求登记班护士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还要熟悉各科用药知识,剂量,在查对时除了将病历本、治疗单,药物进行查对外,还要注意医生是否开漏或者开出不合常规的医嘱。如有可疑之处,一定要找到医生核实清楚才能执行。严禁盲目执行医嘱。2008年1~12月登记护士共查出治疗单与患者不符38例。查出不合常规的医嘱30例,均给予纠正,避免差错的发生。
3.9 输液过程的管理 设置1~2名护士为巡视班,其主要负责不断在输液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每次更换完液体在液体上签名和时间,把好输液过程的每个环节。当巡视到有病情况变化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3.10 加强护士的岗位培训 本院规定在临床工作满3年以上的护士才能调入急诊科。由于医院不断发展,年轻护士较多,年轻护士精力充沛,身心素质好,比较能够胜任急诊科的护理工作,但他们经验不足,技术水平稍低,因此,本科制定了每月进行业务学习1~2次,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一次,成绩与年度考核挂钩。
门诊的输液是一门非常繁琐细致的护理工作。必须要护士树立高度的安全护理意识,还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精湛的技术水平,良好的服务态度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才能让患者和家属满意,减少护理缺陷发生,保证门急诊输液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采静波.实施整体护理中改进护士排班的做法.护理管理杂志,2004,4(1):5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而医疗行为是一项复杂性、高风险,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不安全因素。急诊科承担着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治任务,急诊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急诊的医疗护理质量直接反映出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因此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也一直是医院护理管理者的工作重点。但近年随着法制社会的健全,医疗制度以及人事制度的改革,患者及家属自我保护意识逐步提高,而临床急诊护士却日趋年轻化,法律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十分淡薄,这给急诊护理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针对急诊科护理不安全隐患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使急诊护理工作更安全、快捷、有效,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
1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
1.1医患沟通不充分,服务态度生硬:来急诊科就诊的多为急重病人,他们往往表现出心情烦燥,且痛苦不适,其家属也表现为情绪紧张和激动,他们此时需要的是关爱、体贴和安慰。医护人员中的少数人缺乏同情心和耐心,说话生硬,训斥病人,不注意病人的心理状态,极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一旦诊疗效果不佳,极易发生纠纷。
1.2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个别医护人员不认真遵守操作规程、询问病人不全面,病情观察不仔细,应该检查的项目不做、不讲治疗原则,操作中无菌观念不强,三查七对不严格,交接班制度不落实,甚至推诿,不及时处置,延误病人的诊治与抢救,而出现医疗差错,形成纠纷。
1.3业务技术不过硬:护士在抢救中不能一针见血,反复穿刺,而不能立即静脉给药,影响了抢救的速度,心脏骤停的病人人工气道不能马上建立而耽误抢救时机。
1.4急诊意识不强:急诊病人多为突发或急重情况,家属和病人往往心情焦急,希望病人人院后得到及时抢救,如护士接诊不及时,行动迟缓,不及时抽血作化验,不及时护送作检查,该用的药不立即使用,一旦病情恶化将发生纠纷。
1.5抢救用药不到位:急诊科是一个应急部门,急救物品、器械、药品要时刻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如抢救前物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或是抢救后不及时补充,使得抢救工作忙乱而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直接影响抢救效率和质量。
1.6抢救记录不及时,不够完善:病历是记录医疗活动过程中的法律文件,而护理记录是病历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急救护理中,由于抢救护理措施的多样性、复杂性及部分护士工作不认真,使抢救记录不规范,内容不连贯,重点不突出,而埋下纠纷隐患。
1.7医护沟通不畅 由于急诊的急救工作忙,医生无暇书写书面医嘱,所以口头医嘱较多。此时,医护之间若不能随时随地进行沟通交流,护士执行时,容易因没听清楚而用错药,或重复用药。再加上护士的护理记录不够及时,就造成了问题发生[1]。
2防范对策
2.1健全急诊风险管理机制
2.1.1落实组织,明确职责:在护理部领导下,建立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小组,由护士长负责,实施护理质量监控,定期分析护理现状,及时掌握相关信息,找准护理安全隐患,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2]。
对已经发生的风险,组织及时的申报、控制和规避,做出妥善处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成本。
2.1.2制定科学的风险管理计划:根据以往的经验,结合急诊护理的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计划,明确目标和措施,并组织好实施。
2.2完善急诊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在坚持和落实好日常护理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着重完善下列制度。
2.2.1风险识别和监控制度:通过调查研究,随时了解急诊护理人员的思想道德、业务技术等状况,及时把握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状态。
2.2.2风险分析申报制度:一旦发生护理风险,当事人必须按照规定要求进行申报,护士长要组织风险管理小组成员进行识别、评价、评估。
2.2.3风险的预防制度:为了防止护理风险的发生,在急诊的临床护理中,要督促护士务必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坚决落实各项安全质量管理措施。
2.3提高护理人员整体素质:风险管理的成败,与人的素质密切相关[3]。急诊护理风险管理也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2.3.1强化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要加强对护士的风险意识教育,把护理风险与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和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结合起来,使每个护士对护理风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2.3.2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时掌握护理新技术,不断充电,更新认识。特别要增强应急能力的训练。
2.3.3加强护士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在急诊管理中加强护理风险教育,有针对性的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牢固树立质量安全第一、服务第一、病人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将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为病人提供安全护理。
2.4 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良好的语言沟通是急诊科护士素质的基本要求,要求护士对各种不同的病人给予理解、宽容、体谅病人的痛苦,避免生硬的语言和冰冷的表情,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反应迅速,沉着冷静。
2.5急诊抢救室的各种药品、物品、设备到位:完好备用,要求每班都要检查所有的抢救仪器,确保仪器完好率达100%,所需物品准备充足,病人到达科室后积极组织护理人员抢救,制定完善的护理计划,逐条落实。
2.6急诊科护士应加强慎独修养,增强自律意识:急诊科护士不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要严格执行护理制度,操作规程,认真执行三查七对,密切观察输液病人的病情变化。
护理安全管理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需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临床护理质量,在临床工作中加强风险教育,人人都要执行各项工作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防患于未然,为安全护理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谢晓红.急诊护理记录缺陷分析与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1(1):143
关键词:护理安全管理;急诊科;应用效果
在对临床护理服务水平进行评价时,护理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同时也是现阶段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研究重点。在医院各个部门中急诊科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急诊科的整个抢救过程中都存在护理安全隐患[1]。所以就需要加强急诊科护理操作中的安全管理。我院急诊科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安全管理,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急诊科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收治的患者各80例,患者全部都为急诊入院,在经过分诊治疗后住院接受治疗。2011年1月~2012年1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收治的80例急症患者中男49例,女31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6.5±2.2)岁;2012年2月~2013年2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收治的80例急症患者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4.6±2.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探讨,具体包括年轻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不强,缺乏法律知识、护理安全意识和工作经验等,如果患者较多,护理人员就可能出现慌乱现象;因为输液室的患者人数众多、周转快,因此常发生随意调换位置的情况,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对患者和液体进行认真核对,就可能发生液体输入错误的情况;如果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没有对患者进行及时巡视,没有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就可能发生液体外渗的情况;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好,没有向患者及时讲解医院的相关情况,就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分诊错误,从而让漏诊率和误诊率增加;在运输患者期间,如果护理人员没有和患者进行及时交流沟通,就可能出现护患纠纷事件;因为护理人员人数不足,加上工作任务量大,因此就可能发生错记或者记录不及时的情况。
1.3临床观察指标 对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组间数据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分析发现,急诊科护理中的不良事件类型主要包括跌倒、坠床、错误执行医嘱以及不规范拔管等。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急"是急诊科各项操作中的中心点,作为急诊科护理人员来讲,工作责任重、工作压力较大[2]。在实际的护理操作中要将护理人员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对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改变,将临床护理工作变得更加主动,进而为患者提高舒适和全面的临床护理服务。
3.1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强化 急诊科护士长应该邀请专业人员来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例如在科室早会期间,加强护理人员医院规章制度和法律方面的培训,让护理人员意识到安全第一在护理操作中的重要性。加强培训护理人员法律方面的知识,让护理人员能清楚日常形势,进而来对工作错误进行有效控制,让护理人员学法、懂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利用法律知识来保护自身权益,从而来对护患双方的权益进行维护,最终为患者提供安全和全面的护理服务。
3.2对护理人员的服务观念进行转变 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要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针对重症患者要设置专门的绿色通道,坚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服务时要热情,在患者入院后要及时对患者病症进行判断,从而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的救治。护理人员要提升自身的急救意识,对抢救器械和用品进行充分准备[3]。
3.3加强培训 急诊科患者的病情危重,需要及时给予治疗。所以护理人员应该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完善的专业技能 ,从而来更好配合临床医生的抢救工作。因此就需要加强培训护理人员,安排工作资历高的护理人员或者护士长来向护理人员讲解相关的知识,利用查房、示范等来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进行指导[4]。要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教育,提升护理人员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和反应能力,从而让临床抢救成功率提高。
3.4对纠纷处理制度进行完善 护士长要对护理人员进行鼓励,让其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主动上报,针对报告人员则应加强保密工作;探讨护理人员上报的护理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对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从而来进行有效防范;对纠纷处理制度进行完善,利用书面形式来对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备案,护理人员要有效掌握纠纷事件的处理方法,从而让负面反应能有效降低。
3.5对护理人员进行科学配置 急诊科工作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加急诊科护理人员数量,同时根据护理人员的年龄、资历等来对工作进行调整,让护理人员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特长,护理人员之间要相互协助,让团队意识提高,最终让护理质量提高。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要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临床设备要由专业人员来负责管理,让设备能保持正常状态。临床操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对输液记录进行认真填写,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加强巡查,从而来对危险事件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
本研究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前,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祁云,吴娟颜.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09(28):182-183.
[2]孙琦,张梅.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21):85-86.
急诊科是临床较为重要的科室,是抢救患者生命最为主要的部门。由于急诊科接收患者具有病情急、发展快、并发症多的特点,间接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1]。为有效提高急诊科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保证医护人员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急诊科采用PDCA模式,取得显著成效,现汇总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将我院(2012年3月-2015年9月)急诊患者200例按照入院顺序分成不同组:常规组10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57例、43例,年龄段18-78岁,平均(46.3±1.3)岁;干预组100例,男性、女性患者分别58例、42例,年龄段19-79岁,平均(46.4±1.4)岁。200例患者的年龄段、男女例数等资料无区别,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行急诊科的基础护理管理,如:按照本院所制定的相关护理管理规章制度等实施按时、不按时的培训、考核等,并结合急诊科日常需求安排护理人员。同时,还需讲解急诊科的相关抢救、护理等工作;干预组患者则实施PDCA护理,包括:①制定护理计划。临床PDCA护理模式实施前期,科室领导需带领全科室医护人员参加培训,并从中挑选表现良好者组建护理团队,由各小组对自身所分配的项目行护理质量、现状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规范、科学的护理内容。并且,还需建立健全相关考核制度,带领全体医护人员学习;②实施护理计划。小组组长负责相关护理项目质量的评估,护理过程的监控,护士长则对管辖区域内的护理质量进行管理,促使每位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日常护理中,提高护理服务意识[2];确保护理工作落实到人,做到有规可循;③临床检查。护理团队组长需每月于固定时间内行科室护理工作、质量检查,一旦发现不良现象,需立即纠正;从所发现问题中找寻潜在性漏洞,并制定预防、改进措施,预防不良事件;④总结、反馈。每月于固定时间组织科室护理人员召开研讨会,分析、探究日常护理中潜在性问题,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相关措施落实到底,以形成相对完善、有效的反馈系统,提高护理质量。
1.3评定项目 统计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统计其护理满意程度,标准:将急诊科所制定的护理满意调查问卷发放到每位患者手中,让其填写结束后统计总分,分数在90分以上,表明满意临床护理;分数在60分以上,表明比较满意临床护理;分数在60分以下,表明不满意临床护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4.0的软件处理数据,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程度均属于计数资料,均借助%表示、χ2检验,P
2结果
2.1临床抢救成功率判定 调查结果表明,100例干预组患者成功抢救者93例,占比93.0%;100例常规组患者成功抢救者80例,占比80.0%,经由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的成功抢救率有区别,P
2.2临床护理满意程度判定 调查结果表明,干预组、常规组患者预后的护理满意程度有区别,P
1 急诊科护理安全隐患
1.1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忽略法律问题,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对可能引起的护理纠纷认识不足,言语随意,对护理记录不重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很多护士只注重护理工作的完成,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往往不能很好地履行告知义务,忽视了患者的知情权,甚至泄露患者信息,触犯了患者隐私权。这些均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2护理人员能力欠缺,护理经验不足:目前急诊护理人员趋于年轻化,工作年限短,缺乏工作经验,护理技术不熟练。处理问题的亲和能力相对不足,对复杂病情的判断力、病情发展的预见力及对特殊事件的应急力相对欠缺,这些均导致医疗纠纷发生率的增加。
1.3护理文件书写不规范:病例是记录医疗活动过程的法律文件,而护理记录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抢救过程中,护士往往不能将各时段病情及护理措施及时记录,需要抢救完成后补记,这就容易造成护理文件记录不及时,记录治疗时间与实际治疗时间不一致等情况的发生。在相应的医疗纠纷中这种情况的出现势必造成医疗机构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1.4护理人员态度生硬,缺乏有效的医患沟通:急诊就诊的多为急重症患者,患者及亲属往往表现的心情烦躁,情绪激动。他们此时需要的是关爱、体贴和安慰。而护理人员由于长期紧张繁重的工作,相对缺乏应有的耐心,对患者及亲属态度生硬,往往没有耐心听取和回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种种疑问,在护理过程中缺乏关爱和沟通,对患者反应的问题不能及时应答和处理,极易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情绪的产生。一旦治疗效果不佳,不满情绪将成为医疗纠纷的导火索。
1.5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医疗机构规章制度的制定,是其良性运作的重要保障。然而很多时候医护人员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盲目地简化了医院制定的流程,使规章制度不能充分落实。护理操作无法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直接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反应的发生。不利于医疗机构正面形象的树立和巩固[1]。
1.6设备不健全,设施不完善:由于设备设施没有及时更新,设备设施的陈旧落后。直接影响了医护人员的操作及对患者治疗的效果,妨碍了患者的康复。直接影响对患者的护理效果。
2 急诊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2.1 加强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对急诊科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当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积极主动应用法律手段维护护患双方和医院的合法权利。出现安全隐患,及时加强防范,定期进行差错事故分析讨论,制定防范措施。
2.2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急救技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加大执行和考核力度,使全科护士熟悉重点疾病抢救程序,并组织经常性模拟抢救配合演练,同时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方法,切实提高护士整体护理水平。
2.3 护理文件书写与管理:护理文书是护理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纠纷发生后家属极力要求查阅的首要文书之一,所以,应加强护理文书规范化管理,统一护理文书记录标准,加强与医师的沟通,避免医护记录不相符,认真按照《病例书写规范》及护理记录的要求书写、保存好资料[2]。护士长定期检查护理记文书的书写情况,纠正护理文书中的潜在护理风险。
2.4 加强护患沟通,强化服务意识:在现代医院质量评价中,决定护理服务品质优劣的首要依据是无护患纠纷,而80%的护患纠纷都是由于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所引起[3]。如何减少护患纠纷,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秉承真诚的态度,注重语言的组织和表达,对患者的提问给予耐心的解答。同时,在护理会议中交流护患沟通技巧,使所有护士认清服务态度在急诊工作中的重要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2.5 严格落实规章制度,加强责任心:应不断加强规章制度的学习,增强落实制度的自觉性,不定期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特别是查对、护理文书书写情况,并与平时的工作考核挂钩,激发大家严格按照制度完成每一项护理操作。同时,应加强护士的慎独修养,加强自律意识,加强责任心,减少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6 完善各种设备、设施,创建人文化急诊环境:急诊科的各种药品、物品、设备应定点放置,完好备用,每班都要检查所有抢救仪器,确保仪器完好备用,所有物品准备充足,抢救仪器设备的管理,要做到责任到人。同时,在急诊护理工作中应注重人文化环境的营造,如为患者准备便民盒、为老年患者准备老花镜、为行动不便的患者准备轮椅或平车、卫生间放置洗手液和卫生纸等等,使患者更加安心舒适的就医。
护理安全是患者的基本需要,是医院生存的根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时刻保持警惕性,防范于未然,以高标准的护理服务质量为病员服务,确保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张菊.神经内科护理的安全隐患问题及对策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3(01):203.
关键词手术室;急诊手术;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不同于择期手术,急诊手术风险大,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均高,尤其是遇到多台手术同时抢救,时间紧,病情重,工作人员少的情况,易使工作出现漏洞,轻者影响治疗,延误手术时间;重者使患者致残、致死。因此,我科针对急诊手术存在的安全隐患采取一系列防范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急诊手术275例,男186例,女89例,平均年龄45.8岁。术前诊断:胃肠穿孔45例,肠梗阻65例,颅内出血78例,开放性腹部外伤合并脏器破裂37,开放性骨折合并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52例;平均手术时间2007年125例为3.29,2008年150例为3.58;手术中4例死亡,术后死亡23例。
2 安全隐患
2.1 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加大了对患者的保护力度。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但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淡漠,工作中易忽视患者的合法权益。手术患者除全身麻醉外,一般均处于清醒状态,而且有些全麻患者在某种程度上听力依然存在(术中知晓)[1]。患者对手术的进展情况,尤其对术中医护人员语言的交流十分关注。医护人员术中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这些不当的语言,将引起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怀疑[2],对医疗服务的不满;术后一旦出现身体恢复不良,患者很可能将术中这些不规范的言语作为日后纠纷和投诉的证据。
2.2 查对不全面
急诊手术患者详细病情无从了解,常遇到一台以上危重手术患者抢救,无形中使护理工作量及压力的增加,影响了工作质量。易出现以下隐患:①接错患者,摆错手术;②输血查对不清或输错血;③手术标本未及时送检或丢弃;④患者坠床。
2.3 急救仪器设备操作不熟练及业务知识不全面
急诊手术的并发症及术中常会发生的意外术前难以作出全面估计,使术中所需物品准备不齐全而延误手术时间。抢救仪器的使用及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能迅速有效地配合实施抢救而影响抢救的最好时机。
2.4 手术护理记录不完善
已有很多关于如何规范书术护理记录单的报导,在急诊手术过程中就更易出现以下问题:①漏项、记录不全面;②记录不一致,入室及抢救时间记录不准确,与麻醉单、医疗记录单相矛盾;③叙述模糊不清;④术殊情况未注明,要求记录的内容未能体现,使手术记录单缺乏说服力;⑤代签字,使手术记录单缺乏真实性[3]。
2.5 院内感染机率增加
患者术前准备不全,物品准备不完善,巡回护士频繁出入手术间,手术间门开闭次数增加,手术室空气净化效果减弱,影响了空气的洁净度[4]。急诊手术患者未做术前常规检查,在术中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在术中也极易被锐器损伤[5],已有资料显示,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针刺损伤占80%。常见的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病毒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且1次即可感染[6],也增加了院内交叉感染机会。
3 对策
3.1 加强职道德法律意识
手术室护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慎独”修养,端正工作态度,术中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并要提高法律意识,定期组织学习《刑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法》等相关知识,知法、懂法,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必要时约束自己的行为。
3.2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认真核对每台手术,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始终把安全医疗放在首位。例如手术患者的十二查对;主刀医生、巡回护士、麻醉医生三方再次确定手术部位;术中切下的组织标本按规定程序来执行,做到每一项都要有签名,责任到人。
3.3 强化专业知识技能培训
外科手术的迅速发展,新的仪器设备的不断更新,对手术室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应及时更新充电以适应手术发展的需要。
3.4 严格规范手术护理记录单的书写
手术护理记录单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文字反映,作为客观病历资料,具有法律效力。手术室护士应高度重视手术护理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和科学性。术语要规范,字迹要清楚,数据要统一,术中抢救及更改手术等特殊情况记录应及时、客观,巡回和洗手护士核对器械、敷料无误后签全名。
3.5 减少院内感染
急诊手术的特殊原因,会增加感染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总结以下几点防范措施:
3.5.1 加强手术人员管理
按规范严格要求入室的人员的数量及着装,手术间固定存放常规一次性物品,充分准备特殊物品,减少巡回护士频繁出入手术间次数。
3.5.2 加强患者的管理
将由绿色通道直接送到手术室的患者,根据病情选择在术前接受室进行初步处理,包括换上手术衣裤,备好局部毛发,包括脑外递头;对术中患者的呕吐物、肠内容物等及时清除,封闭后入袋,减少对手术间空气的污染。
3.5.3 加强手术室环境及用物的管理
对急诊手术患者尽量安排在离手术室入口较近处,建议有条件医院设置正负压层流装置,门口设缓冲室。
3.5.4 加强自我防护
工作注意力要集中,按标准预防进行每一项操作。一旦发生锐器伤按规定处理,24h内填写《锐器损伤登记表)备案,并追踪调查。
4 小结
手术室工作是一项细致的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工作,思想集中是手术安全的关键[8]。手术室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熟练掌握各项护理要点和操作流程,加强业务学习,及时发现手术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彻底消除各种安全隐患,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莉、杜美兰.强化服务意识,防范手术室护理差错及纠纷[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49.
[2] 张小玲.《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3.19(3):219.
[3] 刘靖荣.手术护理记录单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24):111.
[4] 刘莉、陈卫珍、杨建烨 等.洁净手术室术中器械和空气的细菌学动态监测[J].护理学报.2008.15(8):71.
[5] 程珊、潘更、罗惠.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的潜在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1.16:367-368.
[6] 胡 辉、杨志纯.外科病区危害因素对医务人员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护理.2001.7(5):43-44.
【关键词】 急诊观察室;老年患者;安全隐患;安全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36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10-02
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的核心[1]。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将成为超大型老龄化国家,急诊观察室85%以上为老年患者,护士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群体,安全的护理行为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利益,也关系到卫生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何强化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医疗护理安全的前瞻性管理,减少和杜绝护理缺陷造成的纠纷和差错,确保病人安全,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2]。我科自2012年1月至12月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科现有床位36张。护理人员13人,女性,年龄19-40岁。工作年限1-21年。学历:本科6名,占4615%;大专5名,占3846%;中专2名,占1538%。职称:主管护师3名,占2308%;护师6名,占4615%;护士4名占3077%;。
2 方 法
21 评估老年患者常见的安全隐患
211 跌倒 老年患者大多存在视力下降、听力减退、行动不便、运动失调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如遇陪护人员护理不周、挽扶不当或患者自主取物、地面过滑或有障碍物、坐凳不稳等均易导致患者跌倒发生。
212 坠床 多发生在年老、行动缓慢、协调动作差、无陪人、未上床档或撤下未安上时。部分老人要强,不愿麻烦家属或医务人员,力所不能及但又强撑,导致翻身取物时坠床。
213 脱管 主要出现在烦躁、变化过快、过频繁、剧烈活动后以及陪护力量不足或管道未妥善固定时,部分患者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宣教不到位,自行拔除引流管。
214 压疮 患者因翻身困难,致皮肤长期受压,血液供应不足、营养不良,易发生压疮,部分患者由于脑血管病变致肢体活动障碍,或由于营养缺乏极度消瘦由院外带压疮入院。
215 用药知识缺乏 老年患者由于多脏器病变需持续服用多种药物,患病多,家中储备药物相对较多,常由于保管不善致使药物变质、失效、难以辨认,不能准确服用,影响治疗效果,甚至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加之老年患者记忆力、视力、听力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一种药物有多个名称,同时服用多种药物,难以准确掌握正确充足的药物知识[3]。
216 患方行为问题 由于健康宣教不到位、患者及家属对自身疾病认识不足,或未履行告知义务,对病情、既往史、手术史、药物过敏史、家族史等真实信息有所隐瞒,或擅自离院,在外出现心梗、低血糖昏迷、心脑血管意外等。
217 误吸、误食与窒息 老年患者由于食道下括约肌松弛,神经反射活动减退,吞咽肌群互不协调,致使吞咽发生障碍,容易引发误吸、误食,在进食中出现噎呛,严重可造成窒息。此外,老年患者感觉迟钝、视力衰退,也有误食过烫食物或非食物情况。因呼吸肌弹性和肺功能降低致肺部扩张力下降,充气不足,排异物的能力缺失而易发生痰液阻塞造成窒息[4]。
22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 医院利用专题讲座、经验交流、情景训练等形式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分享患者安全方面的经验与教训。科室进行警示案例、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措施,防止类似不良事件发生,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实行安全承诺,提高安全意识。
23 护理措施
231 提供安全舒适的病室环境 保持病区各位置光线充足、明亮,走廊设扶手,地面保持清洁、干燥无障碍物,卫生间设扶手、输液挂钩以及紧急呼叫器,地面铺防滑垫,设警示标识,使患者和陪护充分重视。指导正确使用床档、呼叫器,穿合适衣服、防滑鞋等,尤其下床活动时应做到3个30s: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后30s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5]。
232 正确评估病情 掌握患者基本情况,实行个性化护理。包括神志、心理、自理能力、步态等,了解他们的病理状况,如用药、既往史、目前疾病状况,以及对跌倒等危险因素的认识程度。及时建立翻身卡,填写各种压疮报表,正确Braden评分,做好床头交接班。对应用气垫床、行动不便、危重、情绪异常、自理能力差无陪护患者,及时应用床档、约束带、腕带等。对体检、手术和接受各项检查与治疗老年患者,要做好身份确认,并要用语言提醒、搀扶、服务队帮助、警示标识等,防止发生跌倒事件。老年患者饮水时尽量采取坐位或半卧位,进食时注意力应集中,以软而易消化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勿过饱,进食速度勿过快,避免发生误吸、误食、窒息。
233 做好病区物品及设备的管理 对病区设备应专人定期检查、清洁及维护,抢救设备、药械、专人保管,班班交接并保证质量性能良好,品种数量齐备。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开展,护理人员要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具备理论扎实技能娴熟,为病人提供有效的安全护理保障。
234 严格履行岗位责任制 加强护士慎独修养,对病情复杂、带管较多、高龄、长期卧床患者加强病情观察,做好预见性护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突出重点环节的安全防护,重点时段的安全管理,重要指标的护理观察。从法律角度认识护理文书书写的重要性,及时、准确、真实、客观地完善护理记录,确保安全护理的执行。
235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积极为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知识的教育,协助患者对诊疗方案的理解与选择,尤其是在接受手术、有创性操作前和药物治疗时。教育患者在就诊时应提供真实病情和信息,告知其对诊疗服务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按时召开护患座谈会,征求患者意见和建议,满足患者需求。
236 多渠道增加患者药物知识 医务人员定时进行药物知识的培训,对患者进行多形式个性化用药指导,药物保管的方法,具体用药时间、剂量、不良反应等,家属陪护医护人员督促患者按时正确服药,看服药到口,并及时观察、询问患者用药效果、不良反应,提高老年患者用药知识的认识及自我管理能力,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37 强化法律意识,安全带教 护理安全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加强对医学生及护理学生的患者安全教育是有效防止医疗失误的第一步[6]。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带教中应自觉地运用法律法规约束自己,强化安全护理意识,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患者在治疗、护理和康复中获得身心健康、安全,使实习护士圆满、顺利、安全地完成临床护理实习任务。
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3 效 果
31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见表1。
4 体 会
质量与安全是医疗服务的基石,是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7]。通过分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安全隐患,牢固树立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主动约束和规范护理行为,保障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 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医院管理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239
[2] World alliance for Patient SafetyForward programme 2006――2007Gereva:WHO Press,2006:2-16
[3] 乔静老年住院患者对药物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9,3(9):21-22
[4] 陆炎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问题及护理河北医学,2008,14(10):1240-1242
[5] 库洪安,詹燕,于淑芬,等老年人跌倒的预防中华护理杂志,2002,37(2):143
关键词:脑外科急诊手术;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随着交通事故逐年增加,其中脑外伤的发生是其他外伤发生率的首位,其急诊手术具有重要地位。手术室作为医院的重点技术部门,是抢救患者及外科诊疗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好发安全隐患的科室。众所周知,脑外伤患者病情具有发展速度快、恶化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1]。若医疗工作者在手术室相关工作中大意疏忽,往往会使手术发生差错,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相对来说,对于影响较轻的患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延误手术时间;严重者致残、致死,产生医患矛盾,甚至发生医疗纠纷。近年来,我院随着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的关注,对手术室存在的隐患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下是以我院急诊脑外伤手术室护理安全存在的隐患为例进行调查、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比我院实行“手术室安全隐患防范措施”前、后急诊脑外伤患者中各随机选取100例的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其中93例患者为男性,107例患者为女性;年龄18~57岁,平均34.2±3.2岁;所有患者性别、年龄、护士、医生等方面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脑外科患者手术过程中发生的医疗差错及其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程度。收集此类相关的国内、外的文献、报道,对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整理、总结,组织相关的医疗人员和护士交流经验,并对其安全隐患应对措施进行讨论,最终整理出完整的手术室安全隐患防范措施。要求医护人员对其进行学习和遵守,定期进行相关知识考核,考核结果与薪资挂钩。比较我院在实施手术室安全防范措施前、后急诊脑外伤患者治疗的满意度及医疗差错情况的发生。
1.3统计学处理[2] 将笔者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输入SPSS16.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其中技术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结果P
2 结果
实施手术室安全防护措施前、后急诊脑外伤患者手术室医疗差错发生情况与患者满意度情况,在实施防范措施后的急诊脑外伤手术的出错率明显高于防范措施实施前,且患者满意度较实施前高(见表1)。
3 讨论
3.1急诊脑外伤手术室的安全隐患
3.1.1急诊脑外伤的救治过程中存在的隐患由于科室排班不合理、缺乏人力、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等原因引起对急诊脑外伤患者的护理不到位,如:手术方案、麻醉方式、手术麻醉风险、急救准备的风险、手术意外等。在急救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注重急救而忽略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及其相关法律文件的签署,常常引起医疗纠纷[3-4]。相对其他择期手术相比,急诊脑外科手术常因术前准备不充分、完善,及医护人员缺乏责任心,在急救过程中常有操作不完善、抢救不及时等现象发生,如:不规范的手术仪器操作、缺乏无菌操作观念、器械物品不足、术中物品不完善、术前用药错误等均可以产生严重的后果。
3.1.2环境隐患绝大多数急诊脑外伤手术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常常导致手术室环境准备不充分,手术室内空气洁净度不达标;未定期、及时的维修清洁手术室内空气净化系统、未及时落实湿式清洁扫措施等,可以增加医院感染率的发生。
3.1.3护理经验隐患由于部分医护人员自身素质的缺乏、护理经验的不足,对其急救护理的技术不熟练、缺乏业务能力、执行不完善,医护人员不能密切的相互配合进行抢救工作,导致患者皮肤灼伤、延迟苏醒等。
3.2手术室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3.2.1提高医护人员自身能力提高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护理水平、责任心,强化手术室安全隐患相关知识。做好合理排班制度,保持每一位医疗人员充沛的精力,定期组织学习,强化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鼓励医护人员不断的自我提升。
3.2.2急诊脑外伤手术在术前医护人员应认真检查手术器械、一次性物品有效期、敷料、器械消毒等是否齐全、完善,对可疑污染品及时进行更换,相关仪器进行试机,确定程序无误可以正常使用为准。着重加强手术室护士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3.2.3完善和改善手术室护理管理制度根据笔者对我院急诊脑外伤手术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总结、分析,其与国家提出有关手术室相关管理制度中存在差异进行改善,同时将新管理制度与奖罚、考核等制度挂钩,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进行综合考评。
3.2.4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加强交流与沟通,主动告知其目的和风险。并请患者参与手术部位的确认。告知患者提供真实病情和真实信息的重要性。护士在进行护理和心理服务时,加强责任心和同情心的培养。通过健康教育的形式告知如何配合及配合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鼓励患者积极参与。
总之,严格遵守手术室的安全隐患措施,一定程度上避免医疗差错的发生,提高治疗质量,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提高,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湘萍.急诊脑外伤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对策[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6):137-138.
[2]李雪会.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2,4(1):251-243.
关键词: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105-01
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窗口,而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在经过一系列抢救复苏治疗,为提高进一步生命支持的成功率,常需到其他科室进一步的检查、诊断、治疗后再转运到病房、手术室或监护室,虽然在转运途中只需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但在转运途中可能因病情不稳定(如:呕吐导致的呼吸道阻塞、突发呼吸心跳骤停、脑疝形成等),监测治疗设备限制和人员不足以及责任心不强等因素,患者随时会出现各种病情变化而危及生命,这时转运是否得当,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护士在患者转运环节中起主导作用。现将本院急诊科2011年5―12月接诊1526 例危重患者,其院内转运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26例中男820例 ,女706例,年龄4―85岁,重度颅脑外伤438例,重症复合伤267例,脑血管意外195例,急性中毒64例,心力衰竭220例,呼吸衰竭235例,其它107例,其中需要机械通气支持者384例,需2个通路以上静脉输液者460例,面罩给氧 182例,26例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1例在转运至手术室门口突发呼吸、心跳骤停,4例在入ICU 2小时后死亡。
2 转运目的
进行相关检查(如CT、MR、X线、彩超),进行急诊手术或送至ICU、病房进一步治疗。
3 转运的要求
3.1 转运前评估病情
急诊医生和护士一起评估转运的可行性,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神志、生命体征、呼吸道情况、各种管道通畅情况、是否连接紧密及妥善固定好、各种仪器运转情况及电池储备情况、转运前医护人员应将转运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告知家属,让其理解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后才能实施转运。
3.2 转运人员的组成
负责转运的护士要有较好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临床独自处理能力,有较强的责任心,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若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要与医生随同转运,并增加护士人员。
3.3 转运前充分准备及患者的预处理
3.3.1 转运前10分钟通知电梯工作人员在约定的时间到所需楼层等候。如果患者需进行检查,需提前电话告知相关科室人员,确保患者到达后及时进行检查,减少转运等候时间;若患者需转运至病房,提前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告知患者的主要病情,交待需特殊准备的仪器及物品,如呼吸机、吸痰器、氧气装置、静推泵,监护仪等,以便对方能够有计划的接收患者。
3.3.2 出科前护士需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做好详细的各项记录,掌握患者的详细病情。意识清醒的患者,转运前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若是昏迷病人,应先告知家属,使之理解。转运前要为病人做好卫生处置,并佩带好腕带标识。昏迷患者应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及血氧饱和度较低的患者应预先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及管道位置正确,备好简易呼吸器或转运型呼吸机及转运型吸痰器。对于烦躁的患者根据病情给予止痛、导尿、镇静等处理,并做好约束,防止坠车。对于外伤出血的患者给予有效包扎止血及输血,如使用止血带时,要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失血休克的病人要先扩容,等待血压升至正常后再进行转运。转运时平车应有护栏,轮子运转情况良好,必要时以转运床转运,避免因搬运造成管道滑脱等意外情况,以至于加重病情。
4 转运途中的护理
转运途中保持患者安全舒适的转运,避免剧烈震荡,保持头部在前,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注意观察患者神志、瞳孔、面色、胸廓起伏情况,有无躁动,气管插管与呼吸器的连接是否完好(尤其是对呼吸、循环功能支持效果的观察);各种引流管是否脱管、堵管,同时注意与简单易行的体格检查,综合分析,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情况,有无发绀。患者的呼吸运动状态,做好应急处理,转运途中突然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立即就地抢救,同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做好转运中的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及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救治等。
5 转运到目的地的护理
到达目的地,护送人员与病房护士一起将患者搬至病床,做好交接工作,交接内容包括专门设计的护理记录单、输入药物情况及总量,外院用 药 情况、各种管道在位情况、伤口情况、应用止血带情况、皮肤情况、各种术前准备情况,双方交接人员在转运交接本上签全名。
6 小结
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的发生,能否做到安全转运,至关重要。因此,危重患者转运前,医护人员应认真评估院内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估计可能发生意外的各种危险因素。转运前妥善处理好患者的各种治疗及护理,做好患者转运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与接收科室提前联系,告知做好各种计划准备,并由有经验的护士与医生护送。转运途中保持各种监护与抢救措施不间断,到达目的地后做好患者的安全交接。做好以上各种处理,可很大程度上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性和伤残性,为危重患者能在院内安全转运提供了保证,从而避免了盲目转运以及各种转运意外的发生,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瑛.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的现状及进展[5].护理杂志,2009,26(9A):40~42.
[2] 林凯冬.危重病人院前安全安全转运的护理体会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