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

时间:2023-10-02 09:07:41

导语:在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

第1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整合;发展;超越创新

纵观教育心理学近十年的不断发展,虽然这期间并未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实质性也并不是没有改变。近些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视角有所改观,从关心个体特征的单一取向逐步向对个体、情绪和压力以及社会情境等多因素进行整合研究转变。对于这种转变不是将多种心理元素和外部条件简单地组合,或是将曾经被忽视的因素添加进来,从而进行考察研究。相反,整合取向的教育心理研究鉴于初期的简化和单一研究方式的失衡,正尝试着将学习与教育置于多维框架中进行研究,尤其是体现在社会情境中的独特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

在这个重视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而忽略了心理的重要性。纵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和教育的实质性整合是保证生命力的所在。例如:在20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因为缺乏教育所需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宣告失败。20世纪中期,教育心理学因不屑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效果不得已体现。而20世纪后期,教育心理学因扎根于教育实践领域,拥有了解决实际教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也取得了丰硕的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使教育心理学拥有了深入研究的发展动力,直接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早期的研究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找出一个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但是由于学习规律并未立足于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实践教育,因此,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没有达到显著的效果。后来,研究者将教育与心理相结合的教育心理学就具有明显的整合特征优势,从根本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性。目前,教育心理学在写作和阅读等领域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上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三)身心机能的整合性发展

用整合的框架讨论各种因素的互相结合、互相利用和各种依存的关系,也是揭示了身心机能的形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身心机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种心理成分的共同作用,同时也取决于个体特征与外部条件因素之间的互动。而自我调节能力就是作为身心机能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者所采用的整合研究的方式体现为:尝试综合考虑认知、动机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对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形成的影响。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使用大量的自我调节方法;二是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感;三是制定好各种预期的目标。而自我调节学习也包括三个过程,就是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馈。强化思维的整合特性,无论是对形成机制的探索还是品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个体情境的整合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一)个体情境的整合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到生态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共同影响,再加上学校教育的脱轨,导致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缺失、社会延迟等状况,学习的研究取向就从单一的认知逐步转化成情境化的认知。然而学习的情境理论认为:知识已经不再是头脑中确定认知的表向,而是一种生活的实践;学习也不再是学习者头脑的认知活动,而是不断参与实践的活动过程,并且逐渐形成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过程;学习也不再是单独的活动,而是与社会环境互相交流的活动。只要是学习就不可能脱离情境的设定,情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和场景设定的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氛围和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所受到的具体情境特征的影响也就不同。

(二)教育整合中社会环境的取向

个体与情境的取向整合趋势同样也在教育技术中有所应用,将教育技术整合于学习和教学活动中,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教育技术支持下的W习环境既可以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也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与他人共同学习的平台,前者是教育技术的传统优势,后者则是日前教育技术着重探讨的主题。教育技术的整合不仅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平台,也是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和便利的条件。

目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尽管对不同层面的社会系统的探讨仍处于初步阶段,但当代的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开始关注个体的认知、情境以及情绪的变化,教育心理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教育心理学是结合新的技术,与未来的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融合的一门学科。迄今为止,人们不再对教育心理学整合的意义和功能进行怀疑,而是有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整合,不再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学生心理;语法;教学

钓鱼要准备鱼饵,请人帮忙要送礼物作答谢,要让学生喜欢上语法课就得了解学生的喜好。然后投其所好,学生必能高兴的接受知识,老师也能有教授知识于人的成就感,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教师该如何利用学生的喜好来达成授课的目的是本文的重点。

一、学生喜欢形象的画面而非抽象概念

案例一:在教语法各种时态时,不免要将各种时态放在一起比较。老师常常要花大量时间去解释:1.动作发生在过去要用一般过去时,动词要用动词的过去式2.发生在将来要用一般将来时,动词用原型。3.动作正在发生要用正在进行时,要用动词的现在分词。4.习惯性的动作要用一般现在时,动词用原型,主语为三人称单数时动词用三人称单数形式。结果解释了半天概念:什么是一般现在时,什么是一般过去时,什么是动词过去式,学生完全迷迷糊糊似懂非懂。而更有学生站起来问道:“老师为什么现在时动词用原型,一般过去时用动词过去式,正在进行时用动词的现在分词形式啊?”可见在语法教学中光清晰地向学生解释概念是没多大用的,因为初学英语的中国学生脑子里还没有时态这个sense,听起来像雾里看花,更别指望他们能立即运用到口语中去了。

解决:听到学生这么一问我不好意思地向他说:“英语里本来就是这么规定的,没有什么为什么你只要记住就好了。”(其实这句话是我小时侯学英语时老师常对我们说的,或者老师被问烦了还会说学英语:少问为什么,多记是什么)不好意思用老师的权威去压制这么有钻研精神的学生,又要回答学生的问题。我灵机一动想出了回答的办法:在肯定学生问了个非常有创意的问题后,我给他打了个比方,我问:

大家想老师今天去游泳穿什么衣服?(游泳衣)

睡觉穿什么衣服呢?(睡衣)

参加晚宴又穿什么呢?(晚礼服)

“不同场合和时间老师得穿不同的衣服,对吧?对!同样在英语中动词在不同的时态中当然也得穿上不同的衣服了。”

然后我给学生列举了一组例子:

1.我昨天打篮球了。Iplayedbasketballyesterday.(play穿游泳衣)

2.我现在正在打篮球Iamplayingbasketball.(play穿睡衣)

3.我明天要去打篮球Iwillplaybasketballtomorrow.(play未穿衣)

4.他经常打篮球Heusuallyplaysbasketball.(play穿晚礼服)

学生脑子里马上浮现出一幅动词穿衣服的画面,他的问题也得到了满意的答复。知道了为什么不同时态要用不同形式的动词,同时再通过简单的数轴图形学生知道各时态分别所表示的动作发生在什么时候,趁机还给他们解释了什么是动词的现在分词、过去式等等。

V动词原型(动词未穿衣)

Vs/Ves动词的三人称单数形式(动词穿职业装)

Ved动词的过去式或过去分词(动词穿泳衣)

Ving动词的现在分词(动词穿睡衣)

二、学生喜欢看各种图形,利用图形讲理会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案例:比如在讲英语里的量词时,最通常的做法是把杯、瓶、罐、听等词直接教给学生,在A班上课我是用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好象觉得这些不就是我们常用的吗?听听也就过去了。可是第二次做复习课时,我发现学生根本记不住,掌握不了。于是在B班我改变教学方式,我将这些相同的内容加上可爱的图示,讲的时候发现学生都特别认真,还认真地把我随手画的图画都搬到了笔记上,结果在第二次复习时,这个班的学生个个都举手回答。还有个喜欢漫画的学生一脸期待地对我说:“老师,我会,我还会画出来呢。”

一杯水aglassofwater

一杯咖啡acupofcoffer

一瓶酒abottleofwine

一盒牛奶acartonofmilk

一听可乐acanofcoke

一罐鱼罐头atinoffish

一罐蜂蜜ajarofhoney

除了以上这些图画,还有很多,只要大家动脑筋,想出些可爱形象,也方便学生记忆的图形,无疑能给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

三、学生喜欢听各种故事、笑话和典故

老师如果能讲出一些好听的故事和典故,学生会佩服老师,觉得老师一点也不闷,知识渊博。其实不止是学生,任何人都喜欢听一些轻松的、幽默的,不喜欢板起脸严肃的说教。

1.比如在将honey这个词的时候,我穿插一段和的故事,说两人喝过洋墨水,所以结婚后以honey作为彼此的呢称,讲完后教学生读几次,读的时候让他们感觉honey的词境是否甜蜜而温馨,学生都觉得是。为了活跃气氛,再让班上的“一对”来当场给全班做示范(因本人教的是成年人,未成年人就不要这样了),结果全场气氛好得不得了,同时学生也在轻松愉快中记住了这个单词。后来还真听说有学生从此不叫另一半叫老公,而改叫honey了,我也小有成就感,想想当老师能改变别人的生活呢。

2.同样,在讲husband这个单词时,我告诉他们hussy(轻佻的)+band(绷带)=husband,能绑住轻佻女子的人,就是丈夫了,幽默一下学生立刻记住这个单词了。

3.在讲各种银行时:

中国建设银行CBC存不存?

中国银行BC不存!

国家开发银行CDB存点吧!

中国农业银行ABC啊!不存!

汇丰银行HSBC还是不存!

中国工商银行ICBC爱存不存!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比如顺口溜:来是come去是go等等。

四、公式化的语法结构更能让学生接受,这与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的教育有关

在教授比较级和最高级时,我发现学生不是忘了比词than就是忘了加er或是est,怎么提醒都没用,做作业错一大堆。后来我想了一个办法,以前不是学过数学吗,有个求根公式,任何方程只要带值进这个公式就能得出正确的解。我何不借用一下,也给学生造一个写句子的公式,让他们套公式,大家就可以省很多工夫了。于是我将比较级和最高级写句子的公式总结如下:

比较级:A+V+形容词或副词比较级+than+B

最高级:A+V+the+形容词或副词比较级+比较的范围

这样再让他们练习造句,他们就会自己套公式,一般不会出错。除此之外,我还可以让他们按照这个标准相互检查,检查partner写的句子,这样可以他们加强巩固知识点,学生还能过一次当老师的瘾。如法炮制,还能总结出各个时态的写句子的公式,以供学生记忆和使用。

一般现在时:主+V+…或he/she/it+Vs/Ves…

一般过去时:主+Ved+…

一般将来时:主+will+V+…或主+be(is/am/are)goingto+V+…

现在进行时:主+be(is/am/are)+Ving+…

现在完成时:主+have/has+Ved+…

过去完成时:主+had+Ved+…

五、学生喜欢在课堂上听到自己的名字

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自我关注”,就是任何人都会首先关注到自己,其次才是别人。不信你拿出一张集体照,每个人第一反映都是找自己的位置。何不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规律来加强教学效果呢?因此在上课的时候常常用自己班上的学生来举例子,会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到最高级我会举例:Tinaisthemostbeautifulgirlintheclass.(Tina是漂亮女孩)Stevenisthetallestboyintheclass.(Steven身高最高)BarbraistheyoungeststudentinclassA.(Barbra最小)Tinplaysbasketballthebestinourclass.(Tin打篮球很棒)每个听到自己名字的学生这节课都会很认真地听讲,很用心地抄笔记。特别调皮,不爱听讲,性格内向,或成绩不佳的学生,对他们多用此法。他们会有一种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会燃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潜能。或者在教授表示人物性格的单词时,不妨列出单词让学生自己对号入座。比如Steven大方慷慨generous;Tina温柔tender;Barbra聪明smart;Tin幽默humorous等等。学生能将这些词记忆的很牢固。第二天复习时让某同学站起来,班上其他同学回忆说出代表此同学性格的形容词,这样不但复习了还可以让班级气氛变融洽。

六、让学生通过自己比较得出结论,会印象深刻

记得自己在学英语时little,few,alittle,afew,some,many,much,alotof这些词总是分不清哪个修饰可数名词,哪个修饰不可数名词,哪个表示的数量多哪个少,因为它们都表示一点,一些。而老师也一遍遍给我们重复:little修饰不可数名词,few修饰可数名词……回家很用心的背下来了,就是一考试就写错,一张口就用错,气得老师吐血。后来自己摸索总结了一个好方法:让学生自己比较得结论。

我在讲课前先在黑板上写下二组例句:

Ihavelittlemoney.(1)IhavefewfriendswhenIfirstcametoGuangzhouin2004.(1)

Ihavealittlemoney.(11)Ihaveafewfriendsin2005.(3)

Ihavesomemoney.(111)Ihavesomefriendsin2006.(6)

Ihavemuchmoney.(1111)Ihavemanyfriendsnow(20)

Ihavealot/lotsofmoney.(1111)Ihavealotof/lotsoffriendsnow(20)

解释左边例句的时候我先拿出1元钱说:“Ihavelittlemoney”。可怜,谁能借我10元?(这时候很多人掏钱包),有了11元我就对学生说:“Ihavealittlemoney.”。然后我再装做掏口袋找出100元,有了111元后我说:“Ihavesomemoney.”。在最后我说:“等发了工资我就有1111元,那时候我就可以说Ihavemuchmoney.或者Ihavealot/lotsofmoney。”讲完这些我让学生自己比较这些词表示的数量,学生马上比较后总结出little<alittle<some<much.我再问看看money是可数还是不可数名词呢?学生马上回答:不可数名词。在我的提示下学生立即意识到这些词都是修饰不可数名词的。同样学生能通过第二组例句自己比较得出few<afew<some<many,它们修饰可数名词。于是整个复杂的内容被简化为二个式子:

little<alittle<some<much/alotof/lotsof(不可数名词)

few<afew<some<many/alotof/lotsof(可数名词)

七、让学生自己总结语法规律,学生会很有成就感并且记忆的很牢固

在讲不可数名词时我事先不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词是不可数名词。我先考学生单词,比如水,牛奶,可乐,酒,油用英语怎么说。这个简单,学生会七嘴巴舌的说,我同时在黑板上写下这些单词,并表扬能拼写正确的同学,这会给他们信心,觉得这节课不难。列出所有词后我在前面留个空如下:

________water,milk,coke,wine,oil,tea,beer…

然后我再问学生:“这类词有什么共同特点呢?能数吗?能用1,2,3……去计数吗?”学生马上能总结出:数不清,没法数,共同点都是水,是液体的。我趁机在事先留好的空上写下“液体类物质”。于是黑板上列出了不可数名词的第一类:

液体类:water,milk,coke,wine,oil,tea,beer…同理列出其他的

食品类:butter,bread,cheese,cake,chocolate,jam…

质地疏松类:rice,wheat,flour,hair,dust,sand…

物质材料类:wood,metal,plastic,cotton,paper…

学生自己总结出语法规律后不失时机的夸(下转第172页)(上接第170页)一下他们:“你们真厉害,自己把语法规律总结出来了,你们可以坐我的位置了,我下岗”。这样教室气氛轻松,学生也自豪,觉得这是他们自己发明的东西,会特别重视,自然记忆也会特别深刻。

做完这只是第一步,还有要让学生在课上记下这些内容也不容易。我的方法供大家参考:1.擦掉上黑板上的中国字,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了几类不可数名词?分别是什么呢?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出,因为这些是他们自己的成果。2.给学生二分钟让他们记住黑板上所有单词的中文意思,接着二分钟后请4名(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这也不难,因为黑板上有单词提示。3.再给学生二分钟记住黑板上所有英语单词,二分钟后再请4名(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回答,一般能顺利答出。

这时我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只要能记住这几类词是不可数就证明这节课学到东西了,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同学若能背下这些例子就最好,成绩好的同学要能拼写这些单词。这样做是因材施教,成绩平平的同学也觉得学到了东西,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不会讨厌语法课。中等的学生会努力做到对自己要求严格,因为记住例子这个目标不是遥不可及,经过努力很容易就能达到。而成绩好的同学做到记住所有单词会更自信。

课后练习巩固不可少,同时提醒学生复习,因为下次课还会检查提问。老师检查的时候不妨多检查成绩中等的同学因为他们的回答更具代表性,便于老师检查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第3篇

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去慢慢呵护。

一、在学校教育中,课堂就是自信教育的主要渠道。

在小学生自信教育的改革中,就是将课堂教育作为实施的重点,努力构建和谐教育的课堂,让学生自信地学习。

1.教学目标优先重视自信心的培养。原来的“应试教育”是以课本知识的授受、记忆为中心,有关技能以及非智力因素领域的教育目标就得不到重视。现在我们要提倡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的新的三个层次:(1)态度和技能;(2)实用技术;(3)知识。尤其是具有自信的人,更适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他们在需要时知道如何通过图书馆和计算机获得信息。正是处于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学业以及未来事业成功的第一要诀、第一内动力。一个充满自信的学生才敢于探索,勇于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

2.教学过程全面促进自信心的发展。传统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传授新知——巩固新知——布置课外作业。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的自信心没有发展的时空。小学生自信教育应依据现代教育的新的三级目标层次,优先重视小学生自信心及良好行为的培养,以学生自信心的发展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激发与树立自信——维持与发展自信——强化与巩固自信。在这种课堂上,我们在优先重视学生自信心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究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开发潜能。

二、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所以教师也是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因素。

1.珍视学生的成功。当学生自己动手干一些事情,或根据教师的指令完成了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给予的肯定评价,会让他们形成积极的心理效应。

2.抓住每一个闪光点。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一些话:“这学生简直是一无是处”,“这学生调皮得让人受不了”……即使学生做得稍好一点也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对错误就非常重视。这样使我们错过了许多表扬学生的机会,打击了他们的自信。特级教师钱梦龙,有一次去外地上公开课时,有位同学迟到了,站在门口显得十分难堪。这时,只见钱老师十分和蔼地说:“这位同学虽然迟到了,但确实十分喜爱学习,你们看,他跑得头上都冒汗了。这说明他心里急,想把迟到而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个迟到的同学,原以为必挨批评,却意外地得到了表扬,不仅消除了尴尬,而且很快积极地投入到听课中,成了课堂上最踊跃的发言者。 品味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对学生做错了事而又知道自己错了的时候,不妨对其错误忽略不计,而对其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一方面加以肯定和赞扬。记得在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叫了一个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他愣了好一会儿没答出来,于是我就对他说:别着急,慢点来,你可以的。最后他终于结结巴巴地把答案说了出来。但是在事后,我的指导老师告诉我说,在课堂上完全没必要叫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不应该为了他们而浪费时间。应该叫那些举手的,这样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换一种思维方式,如果将机会公平地分给每个人,那么即使是那些平时只缩在角落里的孩子,也会展现出令你赞叹的光芒。

3.教师的信任也是十分重要的。当老师十分信任地对学生说“我相信你能行的”,这是给学生的一种莫大的鼓舞和动力。记得在给学生面批订正作业时,我会对学生说:“多可惜啊,错了这么一点就不能得五角星了。你下次肯定能得到,对吗?”就这样,他们就慢慢地一点点地进步,可见,教师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三、家庭教育。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父母可放心让孩子去独立完成各种事情,这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自信,确信“我能行,我可以”。

2.积极鼓励,耐心帮助。家长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表扬和鼓励。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使孩子们获得成功,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从中认识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能力,树立自信。

3.适当标准,正确评价孩子。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家长要高度重视对子女的评价,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孩子。评价时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确立适当的评价标准。只有对孩子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孩子切实了解自己的能力。

第4篇

数学教学学生健康心理在数学课中渗透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基于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以活动为中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喜欢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小学生通过亲自实践丰富了各种情感体验,促进自我认识,良好的个性心理正是通过活动的不断开展而培养起来的。

例如,在讲授《统计》一课时,我与学生是这样互动的:

师:小朋友,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过生日时你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呢?(出示主题图)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这张图,你们想提什么问题?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这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么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猪放在一起。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分类整理,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摆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下往上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上往下排的。

哪种摆法比较好?通过比较,学生知道摆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而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我们就说是“分类理一理”。

在这里,学生情绪高昂。我利用这种互动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中,学生才会觉得无拘无束,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谐互动的心理氛围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手段,也是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张扬学生个性

学习动机是属于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他或推动、促进或抑制、阻碍学习。所以,学习动机历来被教师高度重视。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的产生必须有两个基本条件:内心产生一种发力状态“内驱力”;外界提供一定的对象,使内心的力量指向这个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外界――老师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指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我注重诱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学习动机,有了学习的动机,学习过程便能够充实,学习结果也有盼头。

例如,在教学《一分钟能干什么》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时与分”之间的关系后进行的。孩子们已经对时间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还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知道了1小时=60分。但是,学生对1分的长短没有一个具体的感悟。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设计了大量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1分的长短,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张扬了学生个性。

三、让学生在尝试中找到自信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勇于尝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

例如,在讲授《年月日》一课时,我与学生如此互动生成:

师:刚才你们掌握了全年天数的计算方法,我还能用电子年历卡查出出生的年份,你们想知道吗?

生:老师,你先别说答案,让我们自己想想看。

师:好,老师也希望你们能自己找出来,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合作完成。你只要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说错也是值得表扬的。

(教室里十分安静,有的在计算,有的在冥思苦想。不一会儿,就有学生露出惊喜的表情,并转身与小组内同学交流……)

生1:我们发现……

生2:我们发现……

师:你们真是太会学习了,太细心了,我也要向你们学习。

生:真诚地笑了……

给学生一个机会,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勇于尝试的可能。使学生能从容地对待失败和他人的不认同,并且能迅速精力充沛地重振其鼓。有了这种自信心的支持,学生能够确立自己的目标并非常明确地向目标迈进,在学习上往往会取得更好的进步。

四、抓住闪光点,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以激励的教育方式诱导学生产生内驱力,从而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学行动,便会使学生获得主动的发展。因此,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示、激励、引导及创设一系列科学的教学程序和学习氛围,可逐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课堂是师生情感的交互场,教师首要任务要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使学生形成一种以创新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心理趋向。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要体现一份爱,一份期望和鼓励。对于学习溜号的学生要用眼神去暗示他,要精神集中地投入学习,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评价和鼓励。即使学生答的不对,也要让他非常体面的坐下。通过课堂激励的目标,运用激励的语言采用激励的方式,形成激励的氛围,让每个学生在获得的成功中体验欢乐,得到满足,提高自信心,进而获得奋发向上的动力。这要求每个教师都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充分肯定其成绩和进步,使学生感到我能学会,我是成功者。

五、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人的成长是无法离开挫折的。有人说:没有被拍打的皮球,算不得皮球;没有经过挫折的人生,就不能算真正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走向成熟。因此,孩子遇到挫折,并不完全是件坏事。能够承受挫折,在生活中充满弹性,才是他们的人生至宝。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教师甚至可以为孩子设置“挫折障碍”。如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可分层设计:

第一层,试做简单试题,目的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并增强学生自信心;第二层,少量变式练习,着重于让学生“理解消化”“固本之源”,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第三层,综合练习,以便让学生弄清知识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第四层,启发性思考题。这种分层设计的练习由浅到深,循序渐进,既有巩固知识增强自信的内容,亦有启发思考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坚强意志,勇于面对挫折的机会。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个性发展中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数学,我们应在小学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一、给予学生尝试的机会,树立学习的信心

曾经有人对孩子做了一个调查:当你遇到失败或犯了某个错误时你会产生怎样的反应?结果,大多数学生说:首先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干不了,否定自己。也就是说,中小学生在困难面前容易动摇的是自信心。跨出自信的第一步当然是勇于尝试。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自信是建立在勇于尝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勇于尝试的表现机会。给学生一个机会,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勇于尝试的可能。使学生能从容地对待失败和他人的不认同,并且能迅速和经历充沛地重振其鼓。有了这种自信心的支持,学生能够确立自己的目标并非常明确地向目标迈进,在学习上往往会取得更好的进步。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

学生的情感对其身心健康影响非常大。保持积极向上,乐观愉快的学习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数学学科中具有较多抽象的概念、生硬的法则、一成不变的定理、乏味的数的运算等,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比较枯燥。因此,教师有必要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做数学,体验快乐。要组织学生探讨计算方法。数学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持愉悦的学习氛围,小学生因此对新知识产生了求知欲望,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

三、优化课堂教学氛围,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及时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公平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两层含义。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平等。与学生平等,是指教师不能把自己的教师权威看得过重。实践新课程,要深刻领会《标准》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句话的含义。教学中,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吸引学生开展学习,少用命令式语言,尤其不能使用强迫、压制,甚至体罚等手段。其次,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实践证明:学生最希望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他们,最忌讳教师有偏见,尤其是学困生。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复习性、基础性,或简单的问题让学困生回答,让他们感到其实我也能回答问题,也能取得成功,同时感受到老师并没有瞧不起他们,而是在无时无刻地关心着他们,从而慢慢地恢复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适度的挫折教育和奖励制度

教师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应当考虑学生的心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对于学优生,教师不能一味地表扬他们,助长他们的自满情绪,应该通过各种恰当的方式阻止不健康的心态潜滋暗长。如,增加习题的难度,让学生一时陷入困境,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题目让学生在“假象”中失误等。教师“为难”他们,目的在于教育他们懂得每个人都会失败,挑战失败才是真正难能可贵的,帮助他们调整自视过高的不良心理。对于学困生,教师不能对他们毫无要求,否则,学生会觉得被老师忽略了,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变得秃废。但教师也不能对学困生要求过严,否则就变成了苛求。目标太高,学生达不到,就会产生自责、羞愧心理,再加上老师的批评,学生会产生一种焦虑感。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提出一个适当的目标,让他们有所追求,又能尝到成功的滋味,增强自信心。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美国心理学家杜威提出的“主张多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他认为通过活动才能产生经验,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让儿童自己用思想做试验,自己在学习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这样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这样儿童会感受到学习的需要和兴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学习中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动脑。这样,学生的大脑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活动,学习积极性就能在活动中得到提升。活动中,学生既动手操作,又动脑思考、同桌讨论,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学得轻松自在,比单用课件展示的效果要好的多。数学竞赛活动组织的好,可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数学竞赛,还可让学生感到集体的成就需要团体中的每位成员相互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对他们形成正确的集体观与人生观有极大的好处。

六、组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合作教学是一种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所展开的学习活动。影响学生合作学习成功进行的因素有积极互赖、个体责任、人际交往技能等。教师要根据这些因素,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其群体意识。平时不爱动脑筋的、极少动手活动的学生,也会在合作学习中产生一种责任感,从而积极参与,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通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协调和达成观点,开展合作学习,在培养学生群体意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愿意与人相处的开朗性格,防止学生孤癖性格的形成,更加深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和与人交往的技能。

总之,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实对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还要关注孩子的健康。重视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心理健康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提高。健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快乐的童年,必须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要我们认真专研,用心去做,我们一样能从公式、定理等抽象的、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材料来。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混合方法研究;并行式设计;嵌入式设计;分步递进式设计

分类号 B841.4

混和方法研究(mixed methods research)被教育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者们称为继定量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之后的教育研究运动的“第三次浪潮”,并且研究者们认为“混合方法研究的时代已经来临” (Johnson & Onwuegbuzle, 2004)。混合方法研究既是一种研究设计,也是一种科学探究方法,它通过在一个或一系列的研究中搜集、分析、综合各种量化和质性资料,深入、全面地理解、揭示所研究的问题(Johnson, Onwuegbuzie, & Turner,2007; Creswell & Clark,2007)。事实上,混合方法研究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的文化人类学领域的研究中即有所体现。之后,采用此类方法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多,并被冠以各种不同的称谓,如整合研究、多重方法研究、交叉研究等。直至2004 年底混和方法研究的专题研讨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混合方法研究”这一称谓被普遍认同,混合方法研究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引起广泛关注。

混合方法设计既能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优点集于一身,又能弥补单一方法的缺陷,并从多元视角对所探讨的复杂现象做出全面的、支持性的说明和解释。鉴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在研究中采用混合方法设计来探讨其中蕴涵的学习与教学的心理规律是极其必要的。

虽然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或多或少都在使用混合方法,且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质性资料和量化数据的混合方式(Morse, 1991; Morgan,1998; Sandelowski, 2000; Creswell & Clark, 2007),但是,在“混合”方法的类型的划分上缺乏逻辑性和共识,使混合流于形式。为了能够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者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来选用最为适宜的混合方式,以充分挖掘质性材料和量化数据的内涵,我们有必要厘清不同的混合设计方式,了解各自的适用条件、具体程序及特点等。以下分别介绍三种在教育心理学领域常用的设计方式:并行式设计、嵌入式设计和分步递进式设计。

1 并行式设计

并行式设计通常是围绕同一主题,分别采用质性和量化两种不同的方式来获得不同类型的、互相补充的数据资料,然后根据这两类信息,对所探讨的核心主题形成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见图1)。利用该种设计,研究者既可以直接将研究问题的量化统计结果和质性分析结果加以对比,也可以利用质性资料来验证量化结果。通常情况下,质和量两类数据或资料的权重是均衡的,没有轻重主次之分。

根据质性资料和量化数据的不同混合方式,并行式设计也可以有多种变式,其中最为常用的有三种:聚合模型、数据转换模型和多水平模型。

图1 并行式设计

1.1 聚合模型

在聚合模型中,研究者分别搜集、分析同一研究主题的量化数据和质性资料,然后将两类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进而得出整合的结果(见图2)。Perry,Dewine,Duffy和Vance(2007)采用并行式设计来研究城市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问题。研究者在对青少年的自我效能感进行干预之前和之后,分别采用质性方法(访谈)和量化方法(问卷调查)对自我效能感进行考察。量化统计的结果未能发现青少年自我效能感的显著变化,而从质性资料的分析中却证明了自我效能感的显著变化。显然,质性和量化两种方法的结合使用比常规的单一研究范式能揭示更为真实的、动态的进程及结果。《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第12期 (总第28期)孙文梅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混合方法设计

图2 并行式设计变式1――聚合模型

1.2 数据转换模型

数据转换模型即把一种类型的资料转换为另一种类型。通常是对搜集的质性资料进行分析后,转换为量化数据,然后与量化研究所得的数据进行比较;或者将量化数据按照类别或性质转化为质性资料,进行整合性的解释(见图3)。比如,对教师课堂教学录像及访谈的质性资料进行编码、赋值,转换为量化数据,然后与教师教学行为的自我评估量表和学生评估量表数据进行比较,以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图3 并行式设计变式2――数据转换模型

1.3 多水平模型

在多水平模型中,质性方法或量化方法可分别用于探讨一个系统中不同水平的问题,而每一水平上获得的结果又被整合,用于解释整个系统的特征(见图4)。比如,若要探讨学校硬件条件建设状况对学习与教学效果的影响,则可以分别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不同层面上分别搜集相关数据或资料。在学校层面上,可以用量化方法搜集硬件建设的具体数据。在教师层面上,可以围绕硬件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等进行访谈,获得质性资料。在学生层面上,可以通过学习观问卷、学习兴趣问卷、学习策略问卷、学习成绩等获得量化的数据。之后,对上述三个层面的资料数据进行汇总,对学校硬件条件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并行式设计作为一种典型的混合方法,其设计模式易于理解,同时收集质性和量化两类数据,既能揭示不同方面的信息,又能够相互印证、补充,是一种效率比较高、综合性比较强的研究设计。但是,在使用该设计时,需要研究者在质性分析和量化统计两方面都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尤其当量化数据和质性资料二者所得结果不一致时,更需要研究者从方法及其使用过程的科学性、充分性的角度予以关注,并充分挖掘、细化两类信息的内涵。

图4 并行式设计变式3――多水平模型

2 嵌入式设计

嵌入式设计通常以一种方法为主、另一种方法为辅,即在一种信息类型的框架下纳入另一种信息类型,被纳入的信息起到补充、印证的作用(见图5a和图5b)。比如,在一个以量化分析为主的研究中,补充一些质性资料来回答某个具体的问题;或者在一个以质性分析为主的研究中,补充部分量化数据来佐证某个结论。尤其在研究中使用单一类型的信息资料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时有些乏力或有失偏颇的情况下,采用嵌入式设计是比较恰当的。

图5a 量化为主的嵌入式设计

图5b 质性为主的嵌入式设计

常用的嵌入式设计是在量化数据为主的研究中嵌入质性资料,质性研究主要是针对量化研究中的某些重要主题展开的。因此,下面论述以量化为主的嵌入式设计的两种典型变式:实验模型和调查模型。

2.1 实验模型

在控制精细的实验设计或者准实验设计中,通常以量化数据为主。但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形,在不同的实验阶段嵌入部分质性研究,以补充、丰富量化数据结果(见图6)。比如,考察阅读障碍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所采用的自我调控策略时,除了利用各种设备、测量工具等来记录儿童的阅读策略、阅读成绩、眼动状况、阅读时间等量化数据外,还可以在实验的不同阶段嵌入适当的质性研究。可以在实验前对儿童或家长进行初步的访谈,了解其基本的学习状况等信息;在实验过程中记录儿童的口语报告、表情与动作等;在实验结束后还可以针对实验进程中的某些问题进行询问、追问。所搜集的这些质性材料都可以作为辅助但重要的补充信息,来深入、具体地解释量化结果。

图6 嵌入式变式1――实验模型

2.2 调查模型

当研究者采用多种测评工具进行调查、获得量化数据并据此探讨各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时,还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及调查进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适当地加入质性研究,以更为合理、深入地解释各种变量间的内在关系的深层机制(见图7)。

图7 嵌入式变式2――调查模型比如,欲探讨学习策略、迁移意识与迁移成效之间的关系时,研究者可以通过施测学习策略及迁移意识的问卷调查以及考察学生解决迁移问题的成绩,来获得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迁移意识水平以及迁移成绩等量化数据。同时,研究者还可以针对所测问卷中的某个具体维度或其中的某一具体题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进行访谈。若研究者关注迁移意识在迁移成效中的特殊作用,则可以让学生回答某些开放性问题,如“当你遇到未曾见过的考题时,你通常会怎么做?为什么?”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来进一步充实、扩展问卷调查中有关迁移意识问卷所测得的量化数据的内涵,证实量化数据的效度,同时更为深刻地揭示迁移意识在迁移中的作用机制。Smith(2006)曾采用嵌入式的设计探讨职业学校的教师是否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该研究对6所职业学校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得到量化数据,同时又选取11名教师进行深度访谈,以期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补充和支持。

在以量化为主的嵌入式设计中,质性研究何时嵌入呢?这通常要视研究的具体需要而定。既可以在搜集量化数据之前进行初步的质性研究,获得量化研究所需的条件性或前提性信息;也可以在量化研究之后辅之以质性研究,以深化数据的内涵。若在量化研究的过程中同时搜集质性信息,则可以获得动态的、与具体数据相呼应的详细信息。

与并行式混合设计相比,嵌入式设计虽然也使用质性和量化两种研究方式,但其中一种研究方式是主要的,另一种起补充、辅助的作用。当研究者无法保证充分的时间和充足的资源来完成一个深入的质性和量化并重的研究时,嵌入式设计是最为适宜的选择。当然,在使用该类设计时,研究者必须清楚地界定量化和质性两种研究方法的主次关系。

3 分步递进式设计

当研究者先采用量化研究(或质性)获得初步结果后,继续采用质性(或量化)研究来进一步深化、提炼前一阶段所得结论时,实际上就是在使用分步递进式的混合设计。与并行式设计相比,分步递进式设计更强调前后两种研究的内在连续性和递进性。与嵌入式设计相比,分步递进式设计则强调量化和质性两种方式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根据质与量的不同递进顺序,两种常用的变式是:先量后质的解释模型和先质后量的探索模型。

3.1 先量后质的解释模型

解释模型是利用质性资料来进一步解释、印证或扩展量化结果的一种混合设计。其具体操作分两大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收集和分析量化数据,第二阶段是根据量化结果进行质性研究,对量化结果进行印证、深化或解释(见图8)。

图8 分步递进式变式1――解释模型

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解释性模型常用于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用质性资料来解释量化结果的显著(或不显著)性的深层机制,或用于解释与预期不符的量化结果。在这种情形中,质性研究的主要功能在于深化、细化前一阶段的量化结果,对量化结果进行扩展性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Aldridge,Fraser和Huang(1999)围绕班级环境特点进行一项跨文化研究,关注台湾和澳大利亚两个地区班级环境差异的影响因素。该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量化方法来考察台湾和澳大利亚两地的班级环境在哪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然后根据该量化结果,采用深度访谈的质性方法来解释其差异的深层原因。

解释模型还可用于另一种情形,即研究者根据量化研究结果确立具有某类特征的群体,然后对该类群体进行质性研究。在这种情形中,前一阶段的量化结果为后续的质性研究的被试选择提供了依据,而针对特殊群体所进行的质性研究不仅能够细化前期的量化结果,而且也能够揭示量化研究中不易显现的特殊现象。比如,研究者根据课堂行为问卷调查的量化结果,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行为表现类型。之后对所感兴趣的行为类型(如冲动型)的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进行全程录像。通过对该录像进行编码分析,同时结合家庭访谈、教师访谈等,了解其行为模式的成因、诱发与维持机制及其对课堂氛围的影响等,据此拟定干预或训练方案。

研究者在使用解释模型时,可以分别在两个阶段使用量化和质性的方法,相对于同时进行质和量的研究而言,更简便易行;而研究报告也可以相应地分阶段呈现,简明易懂。当然,由于该类设计需要两个阶段,在时间上略有延长。此外,若要针对某类群体进行深入的质性研究,则应在使用该设计之前对样本问题进行仔细考虑,以免因样本无效或缺乏而延误后续的研究。

3.2 先质后量的探索模型

探索模型是利用量化方法来验证、修改或精炼前期的质性结果的一种研究设计。其具体操作也分两大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广泛收集质性资料,初步建构理论模型或建构类别、编制相应的项目;第二阶段是根据质性分析、归类的结果进行量化研究,进而对质性结果进行修改、充实或印证(图9)。

图9 分步递进式变式2――探索模型

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当开发某种新的测评工具或确立心理特征的不同类型时,通常都会用到探索性的混合设计。例如,研究者在编制教师“为迁移而教”的调查问卷时,首先需要进行文献分析,访谈不同类型的教师在教学内容选编、课堂讲授策略、作业布置及反馈方式、学法指导、动机调动等诸多方面的看法,访谈相应的学生群体和主管领导,必要时还应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日记进行分析,以从多个角度获取教师为迁移而教的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同时还要访谈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并对所收集的教师访谈的质性材料进行概括、提炼,初步建构出教师为迁移而教的调查问卷的内容框架或维度。在此基础上,编制相应的题项,并采用量化方式将各个题项进行合并聚类或删减,最终编制出符合测量学要求的测评工具。当然,在具体的研究中,可能会多次进行 “质”与“量”的混合,从而编制出一个信效度良好的测评工具。

探索性混合设计与解释性混合设计一样,也是一种简明易懂、简便易行的设计形式。为了更为有效地利用好这种设计,研究者在研究时段的选择与组织、被试的选用方面都需要事先作精细安排。

4 小结

表1对以上三种设计进行了简要对比。可见,每类设计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但是,三类设计并非截然独立或对立的,也无优劣之分。在具体的研究中,研究者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用适宜的设计类型,也可综合使用不同类型的混合设计。在选择不同类型的混合设计时,尤其需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所选用的混合设计方式能否达到研究目的?是否为最恰当、最有效的方式?(2)研究者自身的专长及具有的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技能水平如何?(3)研究所需的资源,如时间、资金等是否充足?(4)其他一些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时是搜集有关的资料或数据的最佳时机?质性和量化两种方法的相对权重如何确定?总之,在使用混合方法研究时,必须准确把握质性和量化的各自特点与功用,遵循其使用的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表1 三种混合方法设计之比较

参考文献

Aldridge, J. M., Fraser, B. J., & Huang, T. I. (1999). Investigating classroom environments in Taiwan and Australia with multiple research method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3(1): 48-62.

Creswell, J. W., & Clark, V. P. (2007). Design and conducting: mixed methods research. SAGE Publications.

Johnson, R. B., & Onwuegbuzle, A. (2004). Mixed methods research: A research paradigm whose time has come.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3(7): 12-26.

Johnson, R. B., Onwuegbuzie, A. J., & Turner, L. A. (2007). Toward a definition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 1(2): 112-133.

Morgan, D. L. (1998).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pplications to health research. 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 8(3): 362-376.

Morse, J. M. (1991). Approaches to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methodological triangulation. Nursing Research, 40(2): 120-123.

Sandelowski, M. (2000).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ampling,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techniques in mixedmethod studies. Research in nursing & health, 23(3): 246 -255.

第7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8-0088-01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发挥自我,可以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进行素质教育。

一、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要更新观念,重审师生关系,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

1.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学生尊重和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向上,愉快、活跃、和谐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因此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以适应学生日益扩大的信息面、学生的独立性和日益增强的成人感的需要。如微笑地走进教室,微笑地上课。当学生回答问题或者提出问题有困难时,老师适时地微笑可以减轻或者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2.建立适当合理的学习期望。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妨碍学生的进步。对于学生学习的期望,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只有当教师采取的方法合适,对学生的学习期望合理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心理气氛。

二、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堂成功的地理课,既需要调动课堂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活力,又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形成对地理课的认同感,能够在地理课上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教学民主,多向传递。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扬民主的教学作风,努力营造一种师生心理相容的局面,创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重视、支持、鼓励、扶植、师生关系良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才能保证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充分发挥启发式教学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在讲解中要进行启发,而且更要采用多向交流的形式进行启发,既运用讲授法进行启发,又运用问答、讨论、直观等方法进行启发,使教学呈现多项交流,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2.创设情境,激感。创设问题情境是启发式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师生追求真理的同频共振,而且也要有情感共鸣。

3.设置疑问,激活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答疑解惑,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三、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课的准备部分,可采用音乐、游戏、多媒体视听等多种方法导入,例如讲长江、黄河时,可以插入《长江之歌》、《黄河颂》等歌曲、录像引入新课,学生上课也会感兴趣、兴奋。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1)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成果。比如课前给学生交待下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回去预习、上课时让学生说出他们对这节书的理解(包括明白和不明白的地方),并进行总结,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 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英语 自主学习 创新

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入,社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仍旧较差,因此,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依据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伴随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逐渐增多。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应当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以及英语交际能力[1]。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要求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逐渐适应并且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进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应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对策

(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发挥重要作用,探究学习是指:以解决问题为基础,将问题贯穿于探究的各个环节,从探究的引入到探究的终结环节,都是由不同问题衔接在一起的。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应合理的设置问题,以不断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欲望。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应当严格依据教材内容,以使设置的问题具有理论依据,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而会找到探究问题的方向。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探究问题的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2]。

(二)不断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因此,教师应当经常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对于部分存在学习困境的学生,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学习困境,树立学习的自信,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进而更好的投入学习中。对于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应给予一定的肯定,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创建良好的创新环境

教育心理学认为,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应使学生养成创新意识,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因素较多,例如,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个性。因此,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建良好创新环境,并且还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并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耐心的解答,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逐渐树立创新意识[3]。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研究显示,在英语教学方法中,讨论法和质疑法有利于发散学生思维,发散思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即逆向思维和多向思维。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就应充分挖掘英语教材中具有的创造性因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例如,在学到过去进行时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为学生呈现学生学习、妈妈洗衣服的图画,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应遮住学生在做什么的画面,并且向学生提问:What was the boy doing when his mother washing clothes?此时学生会纷纷进行讨论与猜想,并且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很高,进而为学生创造出发散思维的机会。

(三)注重合作学习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每一位学生都应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形成良好的英语交际能力奠定基础。因此,通过小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4]。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我们能够看出,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伴随新课改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并且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渐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以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戚桂敏,张雪飞,浅议中学生英语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03):259-261.

[2]吴菲,王艳华,如何激发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兴趣[J].科技资讯,2012,20(05):12-14.

第9篇

【关 键 词】 体育教学;健康心理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人们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地位和作用日趋突出。未来社会的人才要求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和竞争。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而体育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心理教育与身体活动之中,通过体育教学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活动内容与活动要求,意识与动作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克服消极因素、克服胆小、怯场的心理,使学生积极愉快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来。曾经有人把学习比作人学走路,小时候让大人抱着走,大一点被大人扶着走、拉着走,再大一点就跟着走,以后就自己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也正是这种扶和拉再跟的阶段。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

一、健康心理的界定

怎样才算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呢?健康心理如何界定,这对于我们每位教师来说,是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学家提出了多种见解:有的认为健康的心理就是心理健康;有的认为,成功者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心理;也有的人认为,能积极适应环境,充分发挥潜能的人的心理才是健康的心理;有的人还认为,人的智力、情绪、气质上的某些特点及行为高效率是健康心理的表现。综上所述,健康心理起码应该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1. 健康心理是人健康的重要方面;

2. 健康心理必须具备健全的心理机能;

3. 健康心理的人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潜能,适应环境和社会活动,效率高,有正确自我观的人。

针对种种心理歧形现象,根据现代化学生的特点,我认为健康心理的标准应该是要有正确的自我观、开朗坚强的性格,稳定乐观的情绪,崇高的理想、正常的潜能、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竞争、文明的意识,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学习与生活态度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定是防止心理异常的根本条件,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外界与个人的关系,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能力,正确处理与客观环境,尤其是与社会环境的各种关系,保证心理反应的适度,防治异常行为以及闭锁心理的发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引导课让学生观看我国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勇于拼搏为国争光的先进事迹录像,引导学生收看体育节目、重大的比赛,如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网上查阅资料等等;同时利用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心理,学习优秀运动员训练、生活中的优秀事迹。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集体荣誉感,遵守国家法律和功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挫折与困难。表扬在体育课中训练刻苦、学习认真、敢于创造、敢于拼搏的先进事迹,营造学先进、学英雄模范的氛围,从而造就情感健康,处事谨慎,同情老弱,憎恨坏人、坏事,向往美好未来的学生群体,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包含: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社交能力、稳定的情趣和自我控制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心态等特征暴露得特别的快和明显。运动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的特点,刻意安排适当难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营造紧张、轻松、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的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所带来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的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并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感知外部形态,促进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四、培养健康的竞争意识

按照生物进化的观点,人类的产生就是进化的结果。人类的进化大致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人类和自然界的竞争;一个是人类自身的竞争。没有第一个竞争人类不能生存,没有第二个竞争人类不能发展,而学习活动就是实现这两种竞争的主要手段,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不断的竞争。我们都知道竞争的道路不可能平坦笔直,它是充满着艰难、曲折、坎坷、挫折,如果我们对这一点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社会陷入消极失望,怨天尤人的境地,乃至一蹶不振,古往今来,多少意志不坚的人激流退败,但也有一些人,不畏艰险,闯过了一关又一关,最后在竞争中取胜。

五、培养学生交往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健康的心理总能很好的适应现实,人类心理的适应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失调许多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所致。可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维护健康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大多数是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相互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准备。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交友,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他们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六、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的能力

能否正确评价自我是衡量一个人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别人,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对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更要了解自己的缺点,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如果自己不了解自己,不接受自己,那么,不是时时感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就是世俗的偏见,狂妄自大或自卑、焦虑,从而导致心理失调。这时候,作为教师,应迅速抓住学生心里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情感、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心境。所以,在我们体育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多彩的游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在教会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应该更新观念,勇于探索,重视学生的健康心理。针对如今种种心理歧形现象,我们应根据现代化小学生的特点,在教学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开朗坚强的性格,稳定乐观的情绪,加强民主意识、独立意识、竞争意识、文明意识,使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自律,掌握应付挫折及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小学阶段,既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应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发展、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今后较为复杂的激烈竞争的社会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