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心理学的建议和意见

时间:2023-10-02 09:07:44

导语:在对心理学的建议和意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心理学的建议和意见

第1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管理

高等学校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笔者作为地方医学院教务工作者,主要是从事教育教学的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学校贯彻落实大创计划中如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情况,来谈谈医学院校在加强大创计划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一、关于大创计划所要达到的目标

大创计划是高校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之一。通过实施大创计划,促进高校能够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我们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二、关于大创计划实施的基本原则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兴趣引导原则是实施大创计划的首要原则。参与大创计划的学生要对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业实践等有浓厚兴趣;以兴趣驱动,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其次是自主实践原则。参与大创计划的学生要自主设计方案、自主管理项目、自主完成项目;其次是重在过程原则。注重项目的实施过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于大创计划的基本类别

按照当前国家教育部关于实施大创计划的文件规定,大创计划主要从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以及创业实践项目等三个方面展开:创新训练项目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大学生个人或研究团队,在学校大学生学业导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自主完成一些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学校大学生学业导师的指导下,使创业团队中每个参与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通过市场调研,制定出商业筹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工作;创业实践项目的基本内容是大学生团队,在大学生学业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帮助下,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四、关于大创计划的日常管理

(一)组织机构

1、要成立学校大创计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担任,相关教务、科技、学生管理与服务、财务、国资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有关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大创计划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经费保障、管理和决策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落实。

2、要成立大创计划专家委员会,由学术造诣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审核大创计划项目申请书,对项目内容及实施方案提出指导性意见;监督项目的实施、变更及结题验收;督促和帮助学校开设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选修课、建设与创新训练有关的创新项目等选修课,以及与创业训练有关的选修课程。

3、要成立各个二级院系的大创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层面领导小组的组成模式,也由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组长,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管理、学生干部任成员,负责本院系大创计划的宣传、组织与管理等工作。

(二)相关职能部门的具体分工

教务处负责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设创新创业训练及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选修课并对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核算指导教师教学工作量,认定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分,以及项目的申报、评审、日常管理、结题验收等组织工作;科技处负责组织师生开展学术交流,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提供技术支持、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负责协调各类向学生开放的实验室,为学生免费提供实验场地以及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学生处负责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搭建学生交流平台,开展相关活动;财务处负责项目经费的筹措、配套经费的拨付等;校团委协助教务处进行项目管理,开展项目的评奖等工作;协同科技处组织学生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学术会议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协助教务处进行参与项目学生的企业实践训练和就业推荐工作;各院系工作组负责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推荐、为学生配备导师,以及导师工作量及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分的初步认定等工作。

参考文献:

[1]高思.质量工程:提高高校本科教学质量重大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07(5).

[2]韩映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政策目标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9(5).

[3]王平祥,唐铁军.关于高校实施“质量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3).

[4]陈玉琨等.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

1.1 高校学生档案的含义和内容

高校学生档案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类信息材料,形象的说,它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记录”,是学生在校期间的材料积累,同时反映学校学生档案管理环节。在学生毕业离校后,这些信息材料的本质发生变化,以“人事档案”的身份重新启程。

高校学生档案主要是指涵盖学生的入学(招生)、入团、入党、学业、奖惩、毕业等重要信息,学生经过高考,进入高校时已由所毕业高中转入学生信息档案,那么,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形成的新的信息材料,就是高校学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内容:(1)学生基本信息;(2)入学材料;(3)学业概况;(4)思想政治表现;(5)身体素质状况及心理素质水平;(6)技能情况;(7)社会活动情况及评价;(8)信用情况(9)奖惩情况;(10)毕业材料。

1.2 高校学生档案与其它高校档案的区别

高校学生档案与其他类档案相比较而言,具有过渡性,记录的是以人为主的信息积累和管理,不具有长期性和永久性等一般档案信息的特点,因此学生档案的过渡性使其具有学生培养的过程性,学生档案的构建与管理不能与其他档案管理实行“等量齐观”的管理方法。

2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现状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多遵循高校档案管理基本模式,学生档案由系部进行学生原始信息档案资料的收集与初步整理,涉及上交的档案则遵循学校综合档案管理办法,上交至综合档案室存档保存。学生档案有其特殊性,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信息资料,与学校其他档案资料不同,具有过渡性,对于学生档案管理而言,过程性是其重要的特点,这也使得传统档案管理上交模式不适合学生档案管理的科学发展。

2.1 系部学生档案管理混乱,不规范

受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学生档案管理成为学校综合档案管理部门或者学生管理部门的附属品,学生档案无专人负责,兼职管理广泛存在,这使得学生档案在管理过程中不受重视,通常在学生毕业年度突击整理,学生档案材料填写时常不规范,缺漏现象时有发生,学生档案被视为“中转的纸张”,随意堆放处置的现象普遍。

2.2 学生档案内容单一化,无个性

中学时代形成的学生信息资料成为高校学生档案的一部分,大学时期形成的新的信息资料有学生成绩单、学籍登记表、健康情况表等,这种单一化的高校学生档案资料现状难于全面反映学生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的能力。高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责任是培养、教育合格师资,素质培育尤为重要,作为“准师资”的师范生在大学期间的记录应是丰富多彩而非呆板枯燥的,师范教育要培养的师资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的综合型人才。

2.3 学生档案管理技术手段落后,信息化程度低

受高校综合档案管理的制约,学生档案管理方式更为落后,学生档案管理还停留在手工操作的阶段,信息化的管理仅限于学生基本信息的简单检索和查询事务,未形成数据库形式的电子档案信息,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信息的高效利用需求。

2.4 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学生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高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园”,高校各职(下转第195页)(上接第176页)能部门、教学系部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授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是学生面对最多的两大群体,受教学计划、开课安排的学期或学年限制,授课教师只能在任课年度形成关于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些信息材料。与学生沟通最多,联系最紧密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执行者,学生信息档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者。

3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对策探讨

3.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行学生档案管理的专职化

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联系最为密切的管理者群体,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目前,很多院校将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没有专职的辅导员队伍,这种现象的广泛存在一方面使得学生辅导员本身不重视自身工作的价值所在,使得对于学生的管理流于形式。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效、专业、负责任的专职辅导员队伍,用教育工作者丰富的情感、专业的知识、对学生的满腔热情投入学生管理工作,将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成为学生值得信赖的师长兼朋友。对于各院系的学生档案管理,应配备专人进行管理,认真完成档案的形成、收集、汇总、检查、上交等工作,保证学生档案的真实无误。

3.2 构建过程性学生档案,加强对于学生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

学生档案不应该只是记载学生成绩及其学籍情况的“冷表格”,而是成为记载学生在校期间“鲜活”生活的“成长记录”,构建过程性学生档案势在必行,过程性学生档案的管理要求要具有一支负责任的专业档案管理队伍,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知识和学生管理经验,能够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的点滴提炼升华,构成具有生命的档案材料,笔者认为:在学生在校期间,构建学生特长档案、诚信档案、社会实践档案、公益活动情况档案、文体活动情况档案,将学生的学业素质与综合素质综合考察,并给予科学的评价,为将来学生的就业提供重要依据。然而,这必然会加重学生档案管理者的工作量,针对这种情况就要求高等师范院校从学校人才培养全局的角度,提高对于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对于物质、设备、人员给予保障,惟此能够保证学生档案管理的科学发展。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课堂 现代高中教育 心理学 关系 探讨

1引言

心理学是高中教育的题中之义,是在高中教育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模式,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现代高中教育工作部署的落实,不仅提高了学生高中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强化了自信心理与德育素质的提高,为提升中小学生的人格完善、实现身心全面发展提供了积极作用。然而,新形势高中课堂的高中心理教育职能发挥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现代高中教育作用的发挥和高中课堂效益的提升,这是本文讨论的起点。

2新形势下现代高中教育中心理教育的主要职能

2.1完善教育习得能力的职能。完善学生教育习得能力是现代高中教育的基本职责。在实现维护学生教育习得职责方面,现代心理学教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采取积极引导、平等协商、沟通协调等形式形成良好的推进机制,维护学生自信教育中的心理诱导;现代心理学教育积极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维护学生受教育权利;现代心理学教育充分发挥学生在高中课堂中自信教育的创新主体作用。

2.2参与高中课堂建设的职能。高中课堂的改革与建设需要动用各方力量参与进去,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如何积极组织高中课堂参与教育教学创新,并通过创新活动对于高中课堂发展和建设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这样的理解,现代心理学教育在促进高中课堂体制完善、高中课堂经济效益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心理学代表学生高中课堂的心理层面管理。对于高中课堂而言,心理学借助于现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先进理念进行高中课堂的管理,通过高中课堂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心理完善机制保障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有所得,保证高中课堂运行的合理高效发展。

2.3辅助学生德育养成的职能。心理学对于学生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修养教育具有基本的职能和作用。现代高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一种创新性学生队伍,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学指导下,教师可以根据高中课堂形势的变化和学生兴趣和爱好的转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既吸引学生的参加,也能够帮助学生学习与自身素质提升有关的高中知识。

3新形势下现代高中教育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3.1现代心理学与高中教育理念的冲突

现代高中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课堂要求对于新课改任务的整体推进、全面落实,更要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当前,现代高中教育高中课堂中与高中心理教育相关层面存在重点不够突出、特色不够鲜明、服务不够到位等问题。在某些主要问题的解决上,现代高中教育往往停留在教学活动层面,而忽略了学生心理高中层面抚慰和引导的基本职能,没能更好地协调好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系,没能给高中课堂营造和谐的心理化课堂环境,服务高中课堂制度架构与创新着力点没能得到及时贯彻落实。

3.2现代高中教育管理意识与组织机制的冲突

现代教育管理意识在于组织体制机制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到位的问题。究其原因既在于现代高中教育高中课堂中教师对于高中心理教育工作的研究往往流于表面,对于深层次的性质、问题的研究不够透彻,造成了在授课与高中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学生心理问题难以解决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剧了学生对于高中课的不理解。

3.3人才素质与高中课堂发展的冲突

教师素质的问题是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在现代高中课堂教研中,高中教师的形象往往直接关系到高中课堂在学生中的形象,也代表了现代高中教研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在一些高中课堂中,由于种种体制机制问题的存在,难免出现教师不能作为、不愿作为、不善作为的情况,长此以往必然造成高中课堂现代高中教育组织效率低下。

4课例分析:现代高中教育与心理学耦合路径

诚如上述,在心理学视域下重新审视教学资料与心理学处理的概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样的道理,基于现代心理学的心理学也只有在对于心理学基本属性的充分了解基础上,才能够生发出新的活力,进而在基本的操作层面上对现代高中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实际上,高中教育与现代心理学的互动并非新鲜的尝试,心理学的内在属性和基本操作就必然要求现代高中教育,尤其是教学资料处理技术的大量应用。一方面,心理学的内在属性包括其作为信息传递的工具属性,也包括其为了心理信息传达而做的一系列行为(选择、采集、分类、加工)等。在这个层面上,传统意义上心理学形式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处理。另一方面,心理学按照基本的属性并不具有特异性,而是划分之后的关乎具体操作层面的展示就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心理学辅助技术的支撑。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生存的当下,高中文化符号消费正超越传统消费成为学校教育重要衍生品。对于这些高中教育的把控,在媒体环境中需要教师积极并充分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和意义。它们的存在就是借助高中而传递思想、交流信息的。在这些信息的扩散过程中,同样无法忽视掉心理学形式方面的支持,否则其信度和效度、到达率都会大打折扣。具体的路径,我们以课案作为例子加以说明。

课题目的:如何引导学生在不断面临的挫折、挑战与苦难中利用自信发掘自我潜能。教学方法:活动法、谈论法、情景分析。

第一,情境选择。选择几名同学,到讲台上面来,每个同学都给予一个情景,让他们根据情境表演:1.你昨天晚上睡了一个好觉,清晨起来面对惊奇,用一个表情来表示自信。由学生表演,并说明为什么这个表情代表自信。2.设想你刚在校运会的100米比赛中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夺得冠军。请学生用一句话来表示自信,并说明为什么这句话是自信的反映。3.设想你刚刚在校园歌唱比赛的决赛中落败,遗憾的没有得到第一名,请你用一个动作表示自信,并说说为什么这个动作表示自信。

小结:自信,是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包括对自己的肯定、认可、支持、和接受。

第二,同学讨论。自信源于什么?

成功确实是自信的最大动力。大家的自信心如何?三年之后你是否能进入理想的大学?

自由发言:我读高中的时候情况和大家很相似,读的是普通高中,初中的基础不好,但是上了高中我发现初中的基础并不重要,因为高中确实是全新的开始,很多初中的基础知识到了高中还是要再学习一次。所以当时我会经常有这样的念头:普通中学的学生能上大学吗?能上重点大学吗?我的能力可以通过三年后高考的考验吗?入学的基础本来就差,上了高中我们怎么比得上重点高中的同学呢?城镇的学生怎么比得过城市里的同学,他们的环境比我优越许多。根据大家刚才的发言,我想同学们也和我一样,有许多的疑问。这些问题,我想进行一个游戏之后就会有答案了。

游戏活动:(1)拿出一张白纸,写出你预测自己一分钟能鼓掌多少次?(2)开始计时并且鼓掌计数,一分钟时间后停止,写下你实际鼓掌多少次?(3)谈谈自己的看法。你预计鼓掌多少次,实际鼓掌多少次,为什么我们预计的次数会比实际次数少那么多?因为我们都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我们能做的事情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在此游戏之后,我的高中生涯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我开始能够专心的听课并跟上老师的思路,开始在一些科目上崭露头角,开始敢尝试用文言文形式写考试的作文,有时候也开始梦想我理想的大学学府。

小结: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自信则是发挥自己潜能的关键。

第三,信心维护。

1.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

自信的人未必是完美的人,但肯定是能正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对自己充满自信的人。其中包括三个方面:A.我的品质、特征。B.对自身品质的评价和以此产生的自尊等情绪体验。C.品行成分:对自己实际行为的态度。

2.我有自己精彩的生活,设定适合自己的生活标准

训练:很多同学都穿某某品牌的运动鞋,而我只有普通的运动鞋,我真是不如人(审美观念的误区――大家都穿这样的鞋子,还能显得出你的与众不同吗?你应该有自己的着装风格,这才是真正个性的表现)。

3.发掘、发展自己的长处和力量。(拥有自己的优势、长处,是自信的关键)

4.自我提高、发展(自己的强大――自信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1]张彦志.谈素质教育及高中教师的素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9,(S1).

[2]赵辉,辛江花.素质教育和高素质教师[J].职业,2006,(1).

[3]庄育璇.新课程新起点――谈新课程高中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艺术教育,2005,(01).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学;图书馆;高校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279-02

一、心理学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1.读者的道德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因而有必要对新生读者进行心理教育。本人从事图书管理工作多年,对于图书馆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深有感触。由于一些素质较差同学的不良习惯,导致了馆内阅读氛围不佳。例如,由于馆内座位有限,高峰时期,很多同学利用书本和书包等物品进行占座,导致相当一部分同学无座位可坐;在馆内看书吃东西,污染图书,随地乱丢果皮纸屑等现象时有发生;经常有借阅的图书被污损,缺页和在图书中乱写乱画的现象,令很多馆员都感到无可奈何。

面对读者道德失范的行为, 一方面, 增加了图书馆的管理成本和管理难度;另一方面, 也对其他读者正当权利造成了侵害,其所作所为对失范者本人长期的道德修养也极为不利。有鉴于此,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印象的原理,从源头抓起,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进行入馆教育。

2.图书馆工作人员经常遭遇投诉,因而需要研究读者的心理。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体主要是在校大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他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要求高、需求迫切。因此,他们对文献信息基地的图书馆所抱的期望值必然很高,希望能够在图书馆及时找到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并且得到最优质、最便捷的动态服务。而“人无完人,金无赤金”,图书馆在提供文献或信息服务过程中,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遇到读者的投诉,这在所难免。针对读者投诉,图书馆馆员要对读者进行心理需求分析,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补救服务的失误,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从而提高读者满意度,推动图书馆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3.高校图书馆员容易出现心理健康和职业倦怠,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和和治疗。随着中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改革刚刚起步,有待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在新体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之前,旧有的平均分配、岗位终身制、论资排辈等固有模式还有所存留,尤其在用人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方面。在用人制度方面,虽然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实行岗位聘用合同制等,还不能完全唯才是用,部分高校仍然把图书馆作为安排闲杂人等的最好去处,这对引进的高学历人才不免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考核制度上也体现不出多劳多得,平均主义“大锅饭”挫伤了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论资排辈导致馆员职称晋升困难,生存状况无人问津,精神生活枯燥乏味。更由于图书馆员的工作要保持安静,不能及时与同事倾诉、排解心中的不满,缺少社会关系的支持,长此以往,负性事件的不断堆积就会导致职业倦怠。高校图书馆应该主动协调与员工的关系,提供员工必要的心理支持,及时提供建设性反馈意见,接纳图书馆员合理的建议和意见,提供工作训练和工作轮换等机会;深入整合内部资源,明确任务分配,阐明角色责任,工作绩效评定尽量合理化;关心图书馆员的生活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馆员应重视有效的自我管理,及时宣泄不良情绪,积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定期体育锻炼,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增强承受能力;建立自己的支持体系,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时梳理淤积的不满和郁闷情绪,寻求同事和领导的帮助,解决生活难题。

4.图书馆管理方式落后,造成馆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效率低下。由于图书馆管理员工管理工作方式的落后,图书馆容易出现员工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工作绩效下降、员工懈怠和敌对行为增加、核心员工流失、情感投入淡漠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图书馆的和谐和管理。这对于图书馆工作的开展是十分不利,因而有必要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采用心理激励方式以调动馆员积极性,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

二、心理学理念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分析与

运用

(一)利用心理学原理,积极进行入馆教育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能够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对于刚入学的大学新生进行入馆教育,就是利用首因效应,让新生能对图书馆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利于增加新生今后在图书馆的利他行为,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减少读者的道德失范行为,降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成本和管理难度。

(二)增强图书馆员工的服务意识,把握读者心理,提高服务质量

“一切为读者”是图书馆工作的宗旨。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工作情况的人有不同的阅读心理需要,据此,可把读者按阅读心理需要大致分以下几种类型:(1)学习型,学习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一般说是获取知识;(2)情报型,在工作中,我们接触的部分读者是为了取得最新信息为目的;(3)研究型,这类读者阅读是为完成某项任务,需要的文献及其种类是由任务和文献现实的内在关系决定的;(4)求实型,这类读者一般都有明确的阅读动机,他们为充实某些知识或带着某个问题而来,阅读的目的是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避免重复劳动;(5)余暇型,这类读者无明确的阅读目标,具有随意浏览性特点,他们在工作学习之余,到图书馆来放松一下,随意翻看。

不同类型的师生读者有不同的需求。在为师生服务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心理学研究中的问卷形式,积极主动的去把握读者的心理需求、心态和其他要求。从而使我们工作不仅仅是满足现在的服务,更能对读者的需求有一定的预见性。增强了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预见性,对于把握今天这个知识以几何级速度更新时代的脉搏,提高我们图书馆工作的人性化和现代化特色是有很大裨益的。

(三)保持图书馆员工的心理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图书馆工作的特殊性,造成了许多图书管理员有心理问题。有周建华[1]等学者作过专门的调查。他们对三所高校、两所中专的二百多名图书馆员发放职业心态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自觉心理有压力的图书馆员占被调查人数的86.19%,占的比例相当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社会压力,经济压力,职业压力和馆员自身认识偏差以及人格特征缺陷等复杂原因造成。

正因如此,只有保持一个有积极健康心态的图书管理队伍,才能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能更好的服务于高校师生。为了提高图书馆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与高校服务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咨询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进行合作,这对于高校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工作面也是一个很大的开拓,对馆员进行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定期开展对馆员的心理健康普查和筛选,对馆员开放咨询室和心理宣泄室,有助于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从而能促进图书馆工作的服务的效率;第二,定期进行团体咨询和辅导,有助于建立一支有团体向心力的馆员队伍,促进图书馆工作更好的展开,从而能促进馆员之间更好的沟通和团体协作,改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满意度,增强人际关系的融洽;第三,帮助馆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图书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减少馆员的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图书馆员工队伍结构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四)采用心理激励方式以调动馆员积极性,提高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

1.需要激励。需要激励就是通过对需要的满足来引起和增加积极行为动机的方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管理工作中, 要使激励目标具有吸引力,就必须使目标与组织成员的未满足的需要相联系。这就要求管理人员经常调查馆员的不同需要,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 以做到逐步地、合理地解决。馆员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就能焕发个人的工作热情, 有效地激励馆员的工作积极性,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目标激励。目标是指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是激励人们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设置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激励,是完成工作的直接动机,也是提高激励水平的重要过程。

3.强化激励。强化激励是运用奖励和惩罚等强化手段进行激励的方法。明确奖惩机制,通过赞许和表扬, 激发馆员积极肯定的情感,形成奋发向上的激情;给工作出色者更多的发挥潜能的机会和相应的物质奖励, 使其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愉悦的满足;组织吸收工作优秀者参与领导层的决策,增强馆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充分发挥其主动精神及创造才能。在运用奖励手段时要注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奖励时还要注意创造有效的心理气氛。力求公正, 实事求是,方式要多样化;惩罚要轻重适宜,公平合理。

4.竞争激励。个人和组织只有在竞争的环境中才能激发起自身活力, 不断超越自我,改进学习,提高素质。改革图书馆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打破“铁饭碗”、“等靠要”的观念,对现有人员实行聘用制,实行公开、公平竞争和择优上岗等竞争机制,从而使员工树立强烈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以便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潜能,做到人尽其才。

三、结束语

大学图书馆工作目的和出发点都是围绕为读者服务而开展的。在掌握读者心理的同时,对图书馆馆员来说更应该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在探索图书馆心理学规律和特点的同时,要切实加强大学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更加主动、积极地为读者服务。除此之外,馆领导还应该“以人为本”,多关注一下馆员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正因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活动规律的学科。心理学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心理学理念与图书馆工作相结合,对读者服务过程中的心理及活动规律进行分析,对馆员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对图书馆员工管理工作进行探讨,有助于广大图书管理工作者更好的开展工作,践行“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图书馆工作宗旨。

参考文献:

[1]成实.高校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0).

[2]侯富芳.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心理失衡问题试探[J].河北科技图苑, 2004,(4): 64-68.

[3]金健.高校图书馆员与读者矛盾的心理分析[J].网书馆杂志,2006,(7):40-41.

[4]王缨缨.心理学在图书馆读者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论坛.1999,(4).

第5篇

【关键词】爱;法;形象;家校联系;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08-02

转眼间,我在职业学校里工作已有8年。在这8年间,我先后担任过2个班级的班主任工作。目前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较低,文化课水平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多样性。作为职高生,也许在学习成绩上与普高生有相当差距,他们可能有诸如任性、纪律差、厌学、冷漠、冲动、随意、无上进心等不良的外在表现,但并不表示他们在人格上也有缺陷。要使这些学生改掉缺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班主任正是他们的引路人。如何适应新形势,做好当前职校生的班主任工作呢?我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爱(指情感教育)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但只有情,班级管理缺乏力度,容易造成管理上随意性。法(即班规)能使班级管理规范化,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行为准则,能使班级管理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从制度上防止了班主任睁只眼闭只眼管理上的松紧现象;能使班级管理定量化、科学化,克服了教师对学生的操行评定凭印象、凭感觉的模糊化管理。但只有法,只能规范学生的行为,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只能治标而不治本。只有情与法的的相结合,才能规范学生的言行,又能感化学生的心灵,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一、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离开了爱,一切教育都无从说起,作为班主任,在教学中,在管理班级的工作中,语言的交流是肤浅的,只有心灵的交流才是人世间最动人、最温暖的经历。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爱,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反之,在师生“心理需要相抵忤,心理交流多梗阻”的情况下实施教育,会引起学生在接受上的对抗性。那么班主任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呢?

1、明确爱的内涵,营造爱的氛围。

爱是平凡而伟大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由衷的热情,是一种自我牺牲、依恋不舍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作为爱,她具有高度的责任性(从培养民族接班人的高度出发)、高尚的无私性(如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爱又是对学生成长全方位、全过程殷切的关爱和呵护。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呵护儿童。”爱生的心,是唤起交流的激应器,是抚慰心灵的妙方。曾经见过这样一段话:“教师是船长,于浪谷潮尖,急流险滩导航掌舵,将年轻的水手送往希望的大海、成才的彼岸。”教师是船长,更是园丁,精心的培育着祖国的希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或许这就是对师爱最好的阐释。

如何在教育实际中营造爱的氛围呢?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本位论,蹲下身子去看待学生,明确教育是唤醒,而不是对学生的给予;其次,要注重营造好“大家”,做好“家长”民主管理。通过组织各种类型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认识自我;再次,教师要细心、耐心的帮助每一位学生,从细小处入手,发现学生的优点、缺点,给予表扬或帮助改正,给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最后,注重教育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只有无私的去爱学生,对学生慈爱,才能激起学生感情上对教师的敬爱。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师信道,赢得教育。

2、体现爱的公正性,做一名阳光的使者。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期待教师对自己作出评价超越了父母的评价。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保护期”阶段,他们期待教师具有慈母严父与知识传播者、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不论其个性的强弱,成绩的好坏,道德品质的差异)然而在我们的身边,许多教师依旧放不下师道尊严:在教学上,对于处于落后的学生,没有去分析原因,因材施教,却是板着面孔,横眉怒目,不管学生的接受与否一味空洞的说教;在班级管理上,对品行较差拖班级后腿的学生,更多的是机械呆板的纪律约束。一段时间下来,这些学生不是惧怕学习,就是行为变的更难以约束,与老师成了相对立的一派。造成这种原因的关键就是缺乏爱。爱如阳光,记得全国模范教师窦桂梅这样说过:“哪怕天底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教师的也要眼含热泪欣赏、拥抱、赞美他。”教师应同阳光的使者一样,用坦荡的胸怀去认同、信任、激励每一位学生,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让他们无一例外的均衡的享受阳光的温暖。如春风一缕,扬起他们信心的风帆,去劈波斩浪驰向希望的彼岸。让我们每一位教师牢记这句话“要教师的阳光照耀到别人心里去,先得自己心中有阳光。”(罗曼罗兰语)

3、把握爱的教育性,注重引导催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爱如同和煦的春风,无声的拂过学生的心灵。她要求教育方法的改变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润物无声指的是在进行感化时无刻意教育的痕迹,朴素自然,了无声息,但效果极佳。教育学生无不出自爱的目的,但惟有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获得润物无声的效果。

班上有个调皮的学生,恣意妄为,我行我素,学习成绩不理想,不遵守校纪校规,多次与同学打架,很难管住他。在一次学校的广播体操比赛中,班级未能获得名次,他很难受。通过这一点,我发现他具有了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抓住这个机会,我给他写了一张卡片,委婉的提出了他身上的优缺点。接到卡片后,我发现他对待他人不再那么蛮横,态度改变了许多。后来我又了解到,他由于父母离异,缺少管教,之前老师因为他的成绩差,又不太在意他,久而久之养成了这个不良习惯。经过几次私下交流,他慢慢的改变了:开始听老师的话,行为得到了很大的改观,自信心也重新树立起来。他重新获得了同学的认可,融入了充满爱的集体当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意图应隐蔽在美好的、毫不拘束的氛围中。”教师应化粗暴的批评斥责为关爱与信任,这样才能于无声中收到良好的效果。由此我想到: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色时,给予一个微笑;开小差时,给予一个微嗔……这些就如同滋润心灵的春雨,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达到教育的效果。

4、走出爱的误区,领悟探索爱的深刻、崇高。

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教不管会变坏。”真心爱护自已的教育对象,就必然要严格要求,没有原则的爱是偏爱溺爱,过分的严厉又缺乏情感的交融。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度,要合乎情理,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严格要求学生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有深刻的论断:“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已的尊严感。”心理学的测量表明:“一个小孩从出生之日起,便开始具有了多种潜意识,其中包括受人尊重的本能。”这些都说明了尊重学生的重要性。勿庸质疑,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是必要的,但若在批评教育时讽刺、挖苦、奚落甚至辱骂、体罚,这与严格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批评应当是善意的,特别是对屡犯错误的同学,应进行细致恰当的批评,春雨润物细无声嘛!总之,批评的艺术应是严格与善良的圆满结合。学生对教师的批评感受到的不仅是合乎情理的严格,而且是充满人情味的关切。

二、“法”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的规矩就是班级的“法”,就是规章制度,班规是其具体体现。那么班主任在德育的过程中如何用班规实施班级管理呢?

1、制定切实可行的班规:通过制定班规,提高学生的认识。

在制定班规之前,我总是组织学生反复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礼仪规范》、《课堂常规》等规章制度,使学生认识到没有严格的行为规范,就不可能有好的班风,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就会落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定班规的必要性。制定班规时,应实行广泛的民主。首先和班、团干部制定出讨论稿,后印发给学生,组织大家反复讨论,收集、整理大家的建议和意见,反复修改,使班规能反映绝大多数同学的意志,班规的内容不应有损学生自尊心、体罚学生等与教育规律、教育法规相违背的内容。班规要具体,要有可操作性。班规一般分为三部分,班级管理目标、奖分原则、扣分细则等共28条,它涵盖了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反映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及综合素质。

2、持之以恒地落实班规:制定一个好的班规,仅仅是一个好的开端,关键是要把它落到实处。

班级的管理仅靠班主任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应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为了落实班规,我们启动了二套管理系统,对考核结果实行双挂钩的管理办法。一是班干部轮流值周负责制,负责把本周学生遵守班规的情况记录下来,对有突出表现的同学提出表扬,按照班规予以奖分。若有违反班规的同学,则向他发《违纪通知单》,注明违纪事由、扣分情况。另一套是值日班长负责制,负责当天班级的常规管理,每天小结。

实践证明,这个管理办法行之有效,能很快杜绝学生违纪现象,对规范学生的行为、建立良好的班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这种班级管理模式,在我校已被许多班级借鉴和采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诚然,教育过程是重塑生命的过程,班主任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班主任》月刊杂志

第6篇

【关 键 词】动机理论;青少年;学业无聊

一、核心概念

(一)无聊

无聊是人类普遍而常见的一种情绪体验,被誉为现代社会的瘟疫之一。随着人们对无聊不断重视,目前国内外已经有一些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给出了无聊的一些相关概念,主要是有两类:一类是存在主义哲学领域,另一类是心理学领域。①

正如许多研究追本溯源,几乎无一例外都在哲学这一领域能够找到相对应的解释与分析,无聊这一研究同样在存在主义哲学找到了解释方式。存在主义哲学家Heidegger②从时间的角度切入,讲无聊分为三种形式,三种无聊的程度呈现不断递增的趋势。第一种无聊是最浅层次的,一般通过消磨掉现在无聊的时间就能轻松应对过去。第二种无聊则是当事人不是关注现在和将来的时间,而是回溯过去,懊悔自我对时间的浪费,从而阻碍了现在正在做的事情。第三种无聊是最深程度的无聊,此时的当事人无心关心过去、现在和未来,隔绝任何人和事,最终会体验到深切的绝望感。

然而从心理学领域来界定无聊这一概念并非易事,不同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也不同。比较一致的概念是“无聊通常被看作一种不愉快的体验、缺乏刺激和低度的生理唤醒。”③

综合前人的观点,笔者认为无聊是个体在所处的环境中,缺乏刺激或刺激过多,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二)学业无聊

学业无聊是学生面对学习时的一种情绪。关于学业无聊的相关研究并不多,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应该是国外学者Pekrun等人所做的研究。他们采用了六道开放试题的问卷对学生进行了测查。问卷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学业无聊的成分,其中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情绪表达;另一部分是相关因素:认知、动机、行为和成绩。④

除了上面的研究之外,国内较多的学者关注的是学业情绪。学业情绪是一个中性概念,指的是学生面对学业的态度,更加关注的是学业情绪和学生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等方面。结合上面对无聊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学业无聊就是学生(个体)在学习的环境中缺乏学习刺激或学习刺激过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产生的空虚、烦躁等一系列不良情绪。

二、青少年学业无聊问题的解析

(一)无聊的解释模型

1. 两因素模型。两因素模型是Vedanovieh等人提出的,其中的两因素是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两因素模型认为无聊感主要是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两者相互影响产生的。此后国内学者黄时华等综合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将两因素进一步进行解释为两个二阶因子:Gl是指外部刺激,包括了外部刺激特征及其引起的一系列情绪与行为反应;G2是指内部刺激,包括自控力和创造力,涉及到个体的内在动机和自身能力。⑤

2. 五因素模型。国内学者杨波等则构想了包含知、情、意、行和人际的五因素模型,⑥主要依据是按照心理学上惯用的“知、情、意、行”区分方法,同时结合因素分析结果再将行为维度区分为学习行为与闲暇生活行为两个维度。五个因素具体如下:

(1)认知面:表现为物质需求多、自我中心、缺乏深度思维等;

(2)情绪面:表现为感官取向、缺乏自信、常感空虚、多负向情绪等;

(3)意志面:表现为缺乏思想志向与责任感、回避难题、浅尝辄止等;

(4)学习行为面:表现为“学习淡漠症”,对学习不感兴趣、无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机等;

(5)闲暇生活行为面:表现为缺乏有意义的休闲及兴趣、缺乏精神生活、行为模式退化等。

3. 学业无聊的三因素模型。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针对青少年的学业无聊,结合教育心理学中成就动机理论的相关观点,笔者认为将青少年的学业无聊解释为三因素更为合适,三因素包括:刺激、个体、动机。刺激对应的是教育情境中的一切人、事、物,具体包括教师、同伴、学习活动、学习任务、教学环境等等。个体则等同于处在教育情境中的青少年,涉及了个体的个性特征、内在需求、自身能力等等。动机是指处在教育环境中的青少年在学业上的成就动机。前面几种解释模型都是从无聊的构成成分来分析的,而学业无聊的三因素模型则更加强调了用这三个因素来分析学业无聊的产生原因。

(二)学业无聊的产生过程

面对学业,有些学生会产生无聊,但有些学生却乐在其中,并且面对学业无聊,不同的学生选择的应对方式也截然不同。这种现象用学业无聊的三因素模型分析来看,如图:学业无聊的产生是由适宜刺激呈现给个体,个体结合内心的需求来检验刺激是否能够激发个体学业上适当的成就动机产生,成就动机一旦产生,个体如果能够通过实践满足自己的需求,此时个体不会产生空虚、烦躁等一系列情绪,当然个体没有产生学业无聊。

反之,如果刺激不能满足个体的内在需求,或者是刺激过多地满足了个体的内在需求,都不会使个体产生成就动机,此时个体便失去了对该刺激的兴趣,由此产生不良情绪。即使刺激是适宜的,但是如果个体不能够结合自身的能力导致成就动机过高或者过低,个体通过实践轻而易举地满足了学业上的成就动机,或者说始终不能够满足,最后同样产生了不良情绪。因此,刺激的不适宜和成就动机的不合理最终都会使个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然而,面对不良的情绪,不同的个体又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些个体的耐挫能力强,有良好的自制力,通过一些情绪管理会选择继续挑战,并不会最终走向学业无聊。然而,除此之外的个体面对不良情绪无计可施,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业无聊。

(三)青少年的学业无聊应对

通过分析青少年学业无聊的产生过程,不难发现个体本身这个因素对学业无聊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个体不仅仅在学业无聊产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应对学业无聊时,不同的个体应对方式也截然不同,总共大概分为两种: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很容易理解,积极应对是指个体会通过一系列积极健康的方式来及时调整以便摆脱目前的学业无聊,比如找他人倾诉,看看书,听听音乐,和朋友打打球,自我反思等等。消极应对则是指个体通过一系列消极不健康的方式来应对学业无聊,常见的有:厌学、逃学、去网吧、吸烟酗酒,甚至有些青少年会产生吸毒、打架等违法犯罪的行为。

学业无聊虽然是一种不良情绪,但是并不代表学业无聊对个体是只有消极影响的,有些研究学者已经开始关注无聊的功能,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当然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了,“无聊对个体学习、工作、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存在消极影响。”⑦人们如果长期处于无聊状态下,将大大降低工作和学习效率,严重的会导致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状况也会收到负面影响,感到无聊、空虚、抑郁、绝望,更甚者会产生自杀意念。对于学生而言,学业无聊与厌学密切相关。无聊的消极影响是大家普遍公认的,但是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有些学者便开始关注学业无聊的积极影响,就分析学业无聊的产生过程以及应对策略来看,青少年自身是极其重要的因素。有些国外研究把无聊视为一个信号,个体由此可以深入理解和学习未知的自己,并鼓励个体与无聊共处,深入内心探索欲望和感受。所以,要在无聊中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最终确定目标,摆脱无聊状态。

(四)青少年学业无聊问题的教育反思

通过分析青少年学业无聊问题的解释模型、产生过程、应对以及对青少年的影响,使我们更加关注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仅便于我们找出青少年教育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同时也为改善这些不足提供了帮助。根据学业无聊的三因素模型,主要有以下的教育反思:

1. 教育情境脱离青少年的实际需求。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充满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渴望着得到爱和尊重。但是现实中的教育情境却并没有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根据Perkrun等人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教育情境会导致学生产生学业无聊。比如,学习任务没有意义;学习活动抽象、重复、没有兴奋点;资源准备不足缺乏方向;环境受限;设定的任务水平难度不恰当;缺乏动力或流动性;学习过程缺乏控制和影响;程序化的指导性教学设计(例如公式化的指导语)。④此外,教师的教学特点、个人魅力等方面也可能是影响青少年学业无聊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2. 青少年缺乏自控力,耐挫能力差。研究表明,青少年这个时期注意力容易分散,加上面对各种无聊的教育情境,这本身对青少年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在现在物质资源丰富的时代,父母的溺爱也影响到了青少年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3. 教育评价手段单一,过于看重学业成绩。社会、学校、家庭无法摆脱用学业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与不好。青少年早已听过太多遍“好好学习,取个好成绩”、“上课好好听讲,课下好好复习”、“不许玩,去写作业”、“你这科不太好,给你报个这个的补习班吧”等等诸如这些话,原本学习只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件事,却变成了全部的事,青少年很难产生符合实际的学业成就动机,时间久了,青少年便会缺少刺激,逐渐感到乏味和无聊,甚至有些青少年走向了厌学、逃学等。

三、建议与意见

(一)满足青少年需求,逐渐改善教育情境

作为教育者,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教育青少年的前提和基础。青少年在这个阶段有十分强烈的好奇心理,不满足安逸的现状,喜欢刺激并敢于去尝试。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青少年有强烈的爱与自尊的需要。如此来看,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的各种教育情境在设置上就应该事先考虑到这一点,比如课堂教学设计贴近青少年生活、学业任务不宜过重、资源准备充足、教师注重教学中的个人魅力的展示等等。

(二)培养青少年能力,积极应对学业无聊

作为青少年自身,首先应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中集中注意力。其次,还要善于在学习中去寻找自己的兴趣点,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及时的向老师、家长、同学或朋友寻求帮助。最后,青少年应该锻炼自己的自制力和自控力,学会选择积极的生活方式,拒绝那些损害身心健康的消遣方式。即使青少年遇到学业无聊的问题,也要把这段时间当作是自我反省、自我成长的契机,重拾目标,奋力前行。

(三)关注青少年成长,激发适中成就动机

作为最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家长和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发展观念。不仅仅只在关注孩子们分数上的增长,把分数视为孩子们成长的唯一标志。过多的学业和过高的目标已经使得太多的青少年身心俱疲。即便再生动有趣的课堂,再充满刺激与挑战的任务,如果孩子们所有时间只做这些,缺少了那些本该他们这个年纪应有的欢乐时光,他们难免会产生学业无聊。只有家长不再只关注孩子们的成绩,还关注孩子们的其他方面,比如性格、人际关系、语言表达等等诸多方面。青少年在学习上便不会再被种种压力束缚着,学习的外部动机逐渐转化为内部动机,同时并结合自己的能力产生适中的成就动机,努力实践,然后接受新的学习刺激,再产生新一轮的成就动机,周而复始地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就远离了学业无聊的处境。

注释:

①黄时华,张卫,胡谏萍. “无聊”的心理学研究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133-139+160.

②Stafford, S. P., Gregory, W. T. Heidegger's Phenomenology of Boredom and th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Conscious Experience[J].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2006,5(2):155-169.

③Vodanovich, S. J. Psychometric Measures of Boredom: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3,137(6):569-595.

④Pekrun, R., Goetzb,T. Daniels, L. M. Boredom in Achievement Setting: Exploring Control-Value Antecedents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of a Neglected Emo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10,102(3):531-549.

⑤黄时华,李冬玲,张卫,李董平,钟海荣,黄诚恳.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03:308-314.

第7篇

论文摘 要:本文通过调查昭通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高师英语教育应注重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探析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主要途径。 

 

一、调查概述 

我们以昭通市昭阳区、镇雄、永善、彝良、鲁甸、盐津、绥江的100多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及800余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问卷、课堂观察等调查方式,对教师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称等;知识结构与教学情况;培训情况及科研情况;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及期望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其目的是:针对我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加大师范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不断加强效率意识和创新意识,探索适应师范英语教学的新方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师范英语教学的新路子,从根本上促进地方基础教育的改革。 

从《教师调查表》的结果分析中表明:65%的教师“完全不了解”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知识;26%的教师“了解一点”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知识;9%的教师“基本掌握”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知识;没有教师“能掌握并将技能应用于教学中”。从《学生调查表》的结果分析中表明:62%的学生对教师的语音不满意,73%的学生对教师的板书不满意,55%的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满意。 

 

二、国家教委对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要求 

国家教委师范司于1993年印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之后又委托首都师范大学起草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并请有关专家进行审定,出台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该大纲是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的依据。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各部分内容中,都提出了明确的训练目的、训练内容以及训练建议和考核要求。 

 

三、对高师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施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意义 

richards认为师资教育的内容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六项:教学理论;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交际技能;应变决策;情景知识。其中教学技能是评价外语教师的核心技能。国内学者吴一安的研究认为:优秀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四个维度构成: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与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因此,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理应把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毕业之后大都要走向英语教师这一职业岗位。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应该具有系统的英语语言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英语教学法知识,还应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英语技能和英语教师职业技能。 

作为培养合格中、小学英语教师师资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都应该把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培养目标的基本构成因素以及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以提高高师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英语教学能力。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引导学生将英语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逐渐趋于规范化,对于形成学生教育和教学能力;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一)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体系 

随着基础教育英语学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英语新课程对高师英语毕业生的学科教学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趋于构成较完整的体系。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包括以下内容:英文书写及教学技能训练:英语歌曲教唱技能训练;英语游戏组织技能训练;简笔画辅助教学技能训练:常规教具制作与电教仪器使用技能训练: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技能训练:备课技能训练:课堂教学微技能训练: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教学技能训练:作业批改与学习辅导技能训练:课外活动组织技能训练:测试技能训练:教研与自修技能训练等。

(二)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方法 

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点应放在“训练”上,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当“训练”的主体,在训练实践中锻炼,不断掌握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而任课教师的角色是技能研讨和训练的组织者,在训练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思考、细心观察、整理归纳、实践锻炼,扎扎实实地掌握英语教学整个过程所需要的各项技能。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1.学生演示上次课教师布置的课后任务,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做得好的给予奖励,并提出存在的问题) 

2.教师讲解新技能的内容,训练的目的、意义、要求、所遵循的原则,训练的步骤、方法、形式等。 

3.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解答疑问。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演示,其它组的学生做课堂观察,之后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做记录。 

5.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分、反馈。 

(三)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阶段 

教师职业技能的突出特点是可训练性,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娴熟的技能,在未来的教学中能运用这些技能,开展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为达到训练目的,我们可以分三个阶段训练学生:微格训练、见习观察训练、实习实践训练。 

第一阶段:微格训练,也称“微型教学”、“微观教学”或“小型教学”,是借助多媒体、微格实验室和现代音像设备,如摄像机和放像机来辅助教学,使技能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学生的演练过程可视化。可采用以下步骤实施训练: 

1.角色扮演:在微格课堂中,学生轮流扮演教师、学生、评价员的角色,每次组织10至20分钟的教学,由摄像机记录下教学过程,评价员填写评价表。 

2.反馈和评价:学生一起观看教学录像,“教师”作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员”和教师讨论之后作出评议。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3.重新扮演: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反馈和评价,重新组织教学。 

第二阶段:见习观察训练。见习观察训练是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实习基地听课,观察上课教师的职业技能运用状况。可采用以下步骤实施训练: 

1.分配任务:在见习之前,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并确定观察点,把每个观察点分配给不同的学生,一个学生负责观察一种技能的运用情况。 

2.设计量表: 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点设计量表并制作出量表,为评价上课教师的技能运用情况提供数据。 

3.课堂观察:在授课教师上课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填写量表。 

4.讨论分析:依据观察量表,小组成员对授课教师的每种教学技能进行分析,讨论之后对授课教师的技能运用能力作出总体评价。 

5.交流分享:小组与小组之间交换各自观察的情况,与自己的微格教学作比较,分享观察成果。 

第三阶段:实习教学训练。实习教学训练是通过教学实习来训练教学技能的方法。组织学生进入英语课堂,面对真正的学生,开展英语教学,训练所学的技能。这是展现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教师职业技能的学习成果的训练,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实际运用所学的技能,训练效果好,学生收益多,感受深。 

 

五、结语 

目前,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模式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改革,使技能训练规范化,具有实用性和可持续性。让学习者学习之后,具有驾驭教育教学艺术的综合能力并运用这种能力有效地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肖惜主编: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田式国主编: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第8篇

【摘要】:“双高期”老年人具有的高龄和高发病的特征使其不同于其他的护理对象,对于双高期老人的护理除却医疗因素,心理护理是促进其个体恢复的关键方式。本文对双高期老年人的主要特点进行梳理,并对于其心理护理侧重分析,提出了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双高期 老年人 心理 护理

我国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尤其是“双高期”的老年人,一旦患病,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慢性病是老年人群的主要问题,不但使老年人行动受限,更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双高期”老年人除了疾病外,心理、社会因素更应值得我们关注与重视。

一、 “双高期”老年人的生活特质分析

“双高期”老年人因为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难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各种元素高节奏的流动,但客观上阻碍了人们之间的心理互动,对于老年人影响更大。具体来看,“双高期”老年人的生活具有以下特质:一是年龄偏大,老年人的平均年龄超过80余岁高龄。二是体弱多病,老年人看病、住院频率增高。还有一些老年人长期住在医院,以医院为“家”。三是活动困难,处于“双高期”的老年人,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有的只能呆在家里、有的长期住院,缺乏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四是“空巢”老人增多,“双高期”老年人因老伴去世,子女不在身边(有的在外地工作、有的在国外工作),“空巢老人”逐年增多,这部分老年人的身边没有亲人相伴、照顾,他们既缺亲情又渴望亲情。 五是信息闭塞,“双高期”老年人长期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生活单一、精神生活枯燥乏味,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导致信息闭塞。

二、 “双高期”老年人的心理问题与护理

(一) “双高期”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心理状态,因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和自身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老年病人由于疾病长期缠身,容易出现焦虑、沮丧,甚至产生绝望厌世的心理,从而患上老年抑郁症。离退休的病人面对原有的工作、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变化以及躯体疾病的痛苦,心理准备不足,感到孤独、烦躁、有失落感、衰老感、紧张感及疾病恐惧感,有时伴有血压波动、食欲不振、疲劳和睡眠障碍,称之为“离退休综合征”,所有这些负性情绪势必降低老年病人的心理健康水平。50%的老年人就医不适与情感调节障碍有关,调查发现,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个体常伴有情绪障碍。

(二) “双高期”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 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针对心理护理应有一定的科学应对措施。首先,人本理念的贯彻与执行。服务思想要诚心,对老年人要充满一份真心实意的爱心,服务态度要热情。即要笑脸服务,对老年人要不急不躁、不厌其烦,不板脸孔,不爱理不理,冰冷相待,要象“细雨润物”那样地做好老年人的工作。要特别重视老年人的情绪波动,综合采取观察法、访谈法、认知功能评价及心理测试问卷调查的方法,确定不同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及心理失衡的原因,采用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的方式,以病人为中心,护士、家属、单位为桥梁,帮助患者获得可能的社会支持,鼓励其多与家属联系相处,参与社会活动,使病人获得更多的倾诉、求助渠道,更多的情感支持。其次,家属建议和意见的理性吸纳。我们也应该听取家属的见解、希望和要求,与病人及家属尽可能多地进行接触,使病人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更好地自我调节,增强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我们还应重视家属在心理护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导家属给予病人更多的理解,要在细心、耐心的引导和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病人的态度不好,要予以深切的理解,用真诚的善心去感化他们,要与病人促膝谈心,把自己的热情融入到工作中,把老人当亲人;用“真心”为老人做实事;注重“细心”,服务周到,护理工作仔细,考虑工作全面;为老年人解决实际困难。尤其是企业老年人和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经济待遇比较低,表达心愿和提出要求的能力比较弱,很容易被忽视而导致老年人对生活失去信心,护理人员要注意帮助他们正视现实、振作精神,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及其他有害的心理因素,并用同样疾患的病人与疾病作顽强斗争的真实事例开导、启发病人,增强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充分调动病人积极的心理因素,主动配合治疗。老年病人常因缺乏对疾病的认知而焦虑,我们应该对其采取个体的健康教育,有针对性的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的大致过程,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使他们在不断的学习中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逐渐改变错误认识,在健康教育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支持,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尽可能地丰富病人的生活内容,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安排文娱生活。单调、乏味的生活,会增加病人的寂寞感与烦躁情绪,有趣味的活动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的滋长,驱散病人心头的忧郁与烦闷。尤其是哪些长年住院的“双高期”老年人,加强人性化护理服务,了解他们的病情,关心他们的病痛,陪同老人聊天。想方设法从精神上,生活上为老年人提供亲情化、温馨化、人性化的服务。 使“双高期”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充实。

三、 “双高期”老年人心理护理中的注意事项

问题在对老年人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还应注意不要发生认知偏差,如:不能一味的迁就病人,对于出现不能配合的治疗对象,甚至提出无理要求的病人,护理人员要以“管理者”的姿态,对病人的不当行为进行善意的批评,如对拒绝服药或对某些成瘾药物过分依赖,决不迁就。当病人的问题难以具体回答时,护士要机智应变。另一方面,护士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时,情绪状态、表情状态要做一定幅度的调整,表情转换上也要注意不可过快,对待病人要温和平静。总之,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仅靠热情和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求护士全面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并积极地应用于临床,这样才能满足老年病人临床护理的要求,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使“双高期”的老年人渡过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静.护理沟通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8):1037

第9篇

陈女士带9岁的儿子找我做咨询时,反复说这样一句话:“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乖的孩子,怎么就变成了人人讨厌的刺头儿?”

从咨询中我了解到,陈女士的儿子辰辰,在上小学前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是大家眼中典型的乖孩子。辰辰的性格其实受父母影响很大,他们做人的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老师说今天辰辰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

孩子上小学以后,由于受到家长一直以来“忍让、退避”等教育影响,和同学交往中总是显得胆小怕事,但越是怕惹事,越是有事情找他,尤其是班上几个比较淘气的学生,总喜欢欺负他。刚开始,辰辰回家后向妈妈哭诉,可每次妈妈除了安慰他,就是劝他想办法躲那些孩子远一点。久而久之,辰辰回家后就不再和妈妈哭诉在学校所受的委屈了,妈妈还以为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有了改善,心中窃喜。

一天课外活动时,一个同学先用脚把辰辰绊倒,又扑到他身上,一手按住他的头,一手在草地上扯了一把草想往他嘴里塞,还不停地嘻笑着说:喂兔子喽……喂兔子喽……情急之下,辰辰突然爆发出很大的力量,一下子把那个同学掀翻在地,并顺势骑在他身上,同时夺过草,趁那个同学还在惊愕中,一把塞进了他嘴里,引得旁边围观的同学大笑起来。那一刻,辰辰感觉到了从来没有过的开心。并且,自此以后,那几个经常欺负他的同学,不仅不再招惹他,还主动跟他示好,很快,辰辰便成了他们“圈子”里的人,经常跟他们一起欺负其他同学。

“刺头儿”行为,是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

做“刺头儿”,能有效释放辰辰以往生活经历中被过多压抑的心理需求。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认为: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这与人本主义另一位代表性人物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所表述的“自我实现”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自我实现作为最高一级的心理需求,包含了安全感、归宿感、被尊重感等多种需求。

辰辰在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影响下,在过往的人际交往中,总是一味地忍让和退缩,心理安全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并且,其他同学也不愿意和辰辰这样的孩子交往,再加上父母不理解也不接纳他所受到的委屈,从而对孩子的归宿感也造成了较大的伤害。可以说,以往的“乖孩子”辰辰其实只是在扮演父母的木偶,他作为人应有的心理需求被严重压制了。

一次偶发性反抗行为的成功体验,带给了辰辰强烈的情感刺激,并导致他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同学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反抗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带有主动攻击性的不良行为。

辰辰在那次反抗后,找到了安全感、归属感,以及被尊重的感觉。辰辰开始跟随他们主动欺负其他同学,这些“刺头儿”行为其实是在彰显自己的存在感,是“成为自己”的内心需求驱动的结果。而且,这种内在驱动力一旦被激活,父母和老师越是压制,反弹的力量越强大。

回归对人性需求的理解与尊重

1.通过有效沟通重建亲子间的信任关系

在一次咨询中,我再现了一次辰辰被同学欺负的事件,先是着重引导辰辰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什么感觉”,目的是让他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引导父母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以肢体语言和孩子共情,还诱导父母就自己当时“不理解也不接纳孩子的感受”表示道歉,帮助亲子间打开内心的情感隔膜。在此基础上,让父母采取开放式的回应,帮助孩子从事件中学习,引导孩子思考并探讨:当再遇到类似的事情,除了躲避或攻击,还可以采取什么更好的方式来应对。

除了咨询现场的干预和练习,平时我也会及时给予辰辰父母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运用有效亲子沟通的方法和孩子进行建设性的互动交流,很快便帮助他们重新建立起亲子间的信任关系,孩子在学校有什么事也很愿意和父母分享,对父母在沟通过程中给予的意见也乐意接受并尝试。

2.运用“天使套餐”,帮助亲子间共同成长

根据我的建议和指导,辰辰戴着我送他的“天使手环”,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自我情绪与行为管理训练。“天使手环”其实就是一个普通的硅胶运动手环,只不过赋予了特殊的意义――若出现负面情绪或产生破坏性的行为冲动,当看到戴在手腕上的“天使手环”时,就想起了自己的承诺:用深呼吸调整情绪并控制冲动。

父母则采取“天使账本”来激发孩子的成长潜能,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同时也训练自己关注孩子的人性需求,培养欣赏和激励孩子的良好教育习惯。“天使账本”的用法很简单:准备一个红色封皮的笔记本,每天观察孩子好的表现,并将具体的行为表现,以及行为背后的闪光点,还有父母的美好感受与期望等记录下来,每天不少于三条,每周不少于四天,每天还要将记录的内容当作睡前故事一样分享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