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7:46
导语:在礼仪的概论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改革的公益化方向
(一)医疗卫生公益性缺失分析
在医疗卫生领域,公益性不足一直被视为是多种问题的根源之一。“过去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给政策不给钱’,结果把公共医疗机构推上了市场,把营利驱动逼了出来,最终导致看病难、看病贵。”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医疗机构主要依靠以药补医和医疗服务收费维持运行,从而导致公共医疗机构看似“公益”,实则“盈利”。因此,面对医改困局,回归“公益性”成为破题之选。
(二)新医改的公益化方向
尽管众所期盼的医改最终方案至今“千呼万唤未出来”,但在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被明确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改公益性质渐明晰。
2008年医改新方案同样强调医疗服务回归公益性。今年的“两会”上,卫生部部长陈竺、副部长高强多次强调,“医改的核心是要体现公益性。”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联合新浪网对3718名公众进行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人(占94.9%)赞成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回归公益性,看来这的确是一个顺应民意之举。从民调高达94.9%的赞成率来看,大方向是找对了,但在“公益性”的具体落实上分歧还不小。
二、改革路径之争――政府和市场角色的确定
无论从经济学原理还是从公共政策出发,医改核心话题绕不开“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因为它关系到卫生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关于医疗服务应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医疗界和经济学界之间一直争论激烈。各方观点被舆论不断地划分为“政府主导派”与“市场主导派”。尽管学者们都不赞同这种划分,但公众仍可清晰地看到,“政府派”对市场机制在医疗领域严重失灵的担忧,而反对者却担心“政府主导”下是否有效率与竞争公平。
20年前,卫生部高层提出的“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被认为是中国医疗市场化的信号之一。但是,今天的中国医改却被公认“陷入怪圈”――市场化没有带来医疗事业发展,却导致了公众看病难和看病贵。对此方向性之争,最终以官方的明确表态而有了定论。2008年1月8日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吴仪表示,卫生是公益性事业,不能照搬经济领域的经验和做法。卫生部部长陈竺也明确表态,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
医改方案既要体现政府主导、社会公益性的特点,也应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不能影响医疗科学水平的提高。“我们不能因为一顶‘公益性’的帽子而忽视医疗行业的特点。”中国医改不成功的根源与其说是医疗服务的市场化,不如说是在市场化过程中政府职能的缺位。因此,中国医疗体制进一步改革的战略性选择,并不是放弃市场化,而是走向有管理的市场化,探寻国家介入与市场竞争有效结合的新路。
三、医疗体制中的相关利益主体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制度的功能或效果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制度通常是社会行动者的行动背景或者可资利用的资源。在行动者的实践活动中,往往会对制度进行再阐释、改进和创造,从而促进制度的意外功能或效果。正如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所言:“在人的社会关系中,个体行动者是唯一的活动对象。他们有意无意地通过应用各种资源,来左右事情的发生”。另一方面,制度与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它们之间的关系状态会对制度的预期功能或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当环境满足制度的预设条件时,可能会促进制度的预期功能或效果,而当环境不能很好地满足制度的预设条件时,制度的功能或效果就会偏离制度设计的初衷,甚至与制度设计初衷相悖。
“病有所医”是13亿中国民众的殷切期盼,也是政府不懈努力的目标。然而,受制于体制、经费等深层次问题的影响,医改的步伐仍显沉重。对我国医疗卫生改革所涉及利益相关方进行分析,分析其对医改推行的“动阻力”,是我们找出医改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医疗机构
公立医院要坚持实现政府主导这一基本原则。现在医院的定位很尴尬,说是事业单位,可职工的工资不保,要自己养活自己。医院负责人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经营上,医院设立经管处,围绕经营来开展工作。说医院是企业,国家又未按法人治理结构来设置,没有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同时医院还承担着社会责任。
据分析,近年来,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财政对卫生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发生了改变,药品加价率低,医疗服务成本未能得到合理补偿。现在,公立医院的支出很大,要补偿其支出,主要有3个来源,第一是财政补助,即政府投资;第二是医院服务的收入,住院费、挂号费、手术费等;第三就是药品批零差价。现在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大概占医院总收入的10%不到,所以公立医院主要靠提供服务和药品来补偿它的支出。这种过度的市场补偿,导致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大处方等种种不规范的行为,造成“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
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医院通过药品价格加价收入弥补其财政投入不足所需的运营和发展费用,被称为“以药养医”。 资料显示,医院总收入的50%~70%是药品销售收入,“以药养医”状况严重。现行“以药养医”制度使得定位非盈利性质的医疗机构不得不同时扮演逐利机构的尴尬角色。医院收入、科室奖金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药品创收。
(二)生产销售药品的企业
1.医药生产厂家。厂家的收益几乎完全来自于销售药品的所得。一种常用药品往往有数十上百家生产厂家,它们的差别主要在于品牌和知名度。厂家之间竞争的激烈可想而知。由于医药市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药品的定价权又通常为物价部门所有。为了让自己的药品有更好的销路,只有出让部分利润给药品销售终端的医生和药店。对医药生产厂家来说,在医药行业的规制中,药品的定价更加透明,利润空间减小,必然面对收益的减少。
2.药房(店) 。医院药房(店) 作为药品销售的终端,对药品的流通往往起着支配的作用。由于药品生产厂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同类但不同品牌的药品根本上具有同质性。要打开药品的销路,必然要在药店和药房上多下功夫。药房(店) 采购的具体负责人具有对药品提供商“生杀予夺”的大权。因此,药店动辄收取少则几千,多则数万的“进店费”就不足为怪了。行业混乱由此滋生。其实,药品的利润在出厂后被层层盘剥,而厂商所得,比较药房来说只占少数。这从根本上是由于它们在市场上的地位不平等造成的。这种不平等地位如不改变,局面就难以有所改观。
(三)医生
医生从事的是高脑力、高风险的工作,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思想压力,工作严谨、强度大是其特点。与其付出相比,大多数普通医生的待遇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以药养医”的现象就比较容易出现。
《生命时报》联手搜狐网健康频道、丁香园网站进行了网络调查《中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报告》,并在全国8个城市的19家医院的医务人员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一期推出“老百姓如何评说医生”,共2067名网友参与了此项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做医生并不被多数人认同,不少百姓认为他们受尊敬程度比过去下降、“收入低”、“没时间顾家”,医生队伍甚至可能“后继少人”。这里面虽然有个别医务人员医德、医风下降的原因,但医疗卫生体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通过调查可以看到医生也有很多的苦衷和无奈。
因此,应承认医疗服务的应有价值,以及形成与之相对称的制度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工作热忱,杜绝灰色收入。如果医院维持目前的经营模式,自谋发展出路、以药养医,彻底杜绝灰色收入就很难做到,由此加重了患者负担,也加剧了医患矛盾。
(四)患者
医药市场中,药品最终的消费者始终处于弱势。有资料显示,生病未就诊、未住院且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患者中,有38.2%是由于经济困难;应该住院而未住院患者中,70%是由于经济困难。城乡低收入人群应住院而未住院的比例达到了41% ,远高于一般收入人群。医药市场是一个十分强大的卖方市场。在卖方市场上,卖者和买者的地位差别非常大,卖方是支配者,买方是受支配者。根据卖方市场的一般特点,高位价格是它的核心。短缺的供给和过量的需求导致医疗费的高价位。虽然不能说高位价格对卖方总是有益,但是对买方肯定是无益的。对高收入群体来说,如果高昂的药价还可以勉强接受的话,那么对低收入患者来说,则难以承担。患者到医院购买服务的同时,由于患者对自身病情的信息弱于医生,医生对病情的实事求是程度也无法观察。患者没有增加这种信息的来源,无法对医生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只能听从医生的诊断。在没有约束条件时,有的医生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有的医生达到此目标的手段往往也比较单一,就是增加药费和诊疗费。导致很多患者不能“病有所医”,与医生这个群体也逐渐对立,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关键词:被害人承诺;概念;阻却违法性;理论依据
一、被害人承诺的概念
关于被害人承诺的概念,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就目前而言,刑法理论界对被害人承诺的基本概念还未达到一个统一的认知,而基于被害人承诺对现今刑法理论有重大意义,要将其作为刑法基本理论的一个部分,则对被害人界定则是一个大前提。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是被害人?犯罪中被害人的定义总是与犯罪与法医侵害相挂钩,是和犯罪行为人相对应的。通常,犯罪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其一:犯罪从内容上来说是对他人受法律保护的法益的严重侵害,其二:犯罪从形式上来说触犯了刑法法规而依照刑法法规应给予定罪处罚的行为。而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三个特征,而其中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属性,而这个社会危害性的对象首当其冲就是被害人。因此,要研究被害人的概念,就须从本质属性出发。刑法是通过运用刑罚来震慑犯罪,作为一门规范性学科,其主要关注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应不应处罚及如何合法处罚的问题。从刑法规范着眼,被害人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法益承载者。这里面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其一:被害人是与刑法明文规定的犯罪行为相对应的,不是臆想出来的,更不是法官造出来的,这其中体现的罪刑法定原则;其二:被害人是具体的,是被侵害的法益的所属人,而非抽象的。
其次,在“被害人承诺”的概念里,何为“承诺”?就文义上而言,承诺即 “应允、答应、应承”。在法律上,“承诺”比“应允”要严肃得多,其实承诺更多的是指被害人经过慎重考虑而做出的对自身利益的处置,是正式的,且要通过适当方式表达出来,即承诺为被害人对自己可处分的法益作出明确的放弃的意思表示,在我国,被害人承诺的出罪方式唯有违法阻却事由这种方式,所以在犯罪构成体系中,被害人承诺的刑法效果对于罪名成立来说只有阻却与无效两种效果,不存在在程度上阻却的分别。所以承诺的意义是合法表示的意思表示。而免除刑罚或者减轻刑罚的问题,则是在构成犯罪的基础上刑事责任的这一层面问题,不涉及罪名成立问题。
最后,被害人承诺发生的假设性条件是什么?笔者认为,被害人承诺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客观上发生了损害结果,符合通常情况下的犯罪构成要件的前提下,但存在被害人自愿放弃该权益的法律保护的允诺行为。就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分两种情况看待:其一:某些犯罪比如罪是以“违背被害人意志”为构成要件的,在经允许的情况下,行为人的行为并不会产生刑法上规定的客观的损害结果或者损害可能性,也就是说在以“违背被害人意志”为构成要件的犯罪中,若经允许,则不存在刑法规定的犯罪,也不存在被害人这一说法。其二:在其余的不以被害人意志为构成要件的犯罪,行为人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对他人进行法益侵害,满足了犯罪的构成要件基础上,由此被害人符合刑法上的规定,则有可能构成被害人承诺。有不少学者提议用“利益人的同意”来替换“被害人承诺”,但笔者认为这必然会扩大被害人的范围。利益人是指社会某种利益的所属者,这种利益范围极广,法益仅是其中一个部分,且利益人这个“人”是什么人?一般而论,就包括有国家、社会、个人、或者其他租住。这种扩大性的名词就使得“被害人”在刑法意义上失去了形式评价的独立性。笔者认为,刑法界应继续使用“被害人承诺”这一说法,被害人承诺是相对于无承诺来说的,行为若在无承诺的基础上满足犯罪构成要件,而一旦承诺对犯罪的定罪或量刑上产生刑法上的宽容的影响,那么承诺的作出就是我们当今要研究的范畴。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刑法理论中,被害人承诺应不是一个实质性的概念,而是把其当做一个假设性概念来理解和研究的。
二、被害人承诺阻却违法性的理论依据
在现代社会中,任何犯罪行为都视为对国家法秩序的侵害,对犯罪行为是否予以制裁以及予以哪种制裁,都取决于国家制定的刑事法律中所体现出来的国家意志,而不能由被害人本人或其家属私下承诺予以解决。现在要讨论的是,为什么为什么得到被害人的承诺的行为就不具有违法性,换言之,被害人承诺阻却违法性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刑法中关于被害人承诺的理论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最早提出被害人承诺理论问题的是著名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他曾经提出“对意欲者不产生侵害” 的法律格言。即根据被害人的自由意志所进行的行为,是不具有违法性的。后来人们对这种理念的认识逐步深入,认识到被害人承诺的自主行为是被害人自行处分自己权益的行为,不具有刑事违法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属于违法阻却事由,应是一种正当化的行为。既然是经被害人同意的自主行为,那么行为即使侵犯了被害人的受刑法保护的法益,也是被害人所放任甚至希望的结果,该侵害行为就不能说还具有刑事违法性了。
随着被害人承诺理论逐渐引进中国,学者们开始加深对其的探讨。虽然我国刑法在排除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中只规定了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但在司法实践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被害人承诺问题。由于我国刑法学理论的背景是对国家权力呈整体依赖感,刑法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统治秩序,而较少注重被害人的个人意志。国家本位价值观使法律不注重保护公民个人自由而在于保护国家权力,其所直接对如伤害行为中,被害人承诺能否排除犯罪性仍未有统一看法。
对于被害人承诺阻却违法性的理论依据,历来存在着利益放弃说和利益衡量说这两种主要观点,基于对刑事犯罪违法性的本质、刑法的任务、目的和机能、刑法中的阻却违法的不同理解,后来主要形成了以法律行为说、利益放弃说、法律保护放弃说、保护客体部分脱落说和利益衡量说等为主的多种学说。1、法律行为说。即被害人承诺是被害人给行为人的权利,行为人得以允许对被害人可以支配的权利进行侵害。2、利益放弃说。如果个人自愿放弃自身利益,则法律没有必要对侵害行为进行打击。3、保护放弃说。该观点认为被害人既然承诺他人侵害自身利益,那么,被害人实际上就放弃法律保护。4、保护客体部分脱落说。即刑法不但保护法益,而且对于法益所有者处分法益的权限,刑法也给予足够保护。5、法益衡量说。被害人承诺正当化是由于利益衡量,法益是法律保护目标,但法益首先是从属个人,如果个人自主放弃,则该自由权的行使应得到法律的承认。
通过对上述学说的分析,笔者比较认同法益衡量说。有效的被害人承诺阻却了行为的刑事违法性,体现了利益优先保护基本原则,社会的正常秩序和利益得到了有效维护。“在一个保护公民自由价值的法律体系内,法律应当确保公民在法律范围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和判断行使自主决定权,这一法律保护的社会价值,远远优越于为了保护被害人已经放弃了法律保护所可能带来的利益损害和国家对公民自主决定权的干涉”。就被害人而言,其个人意志的正当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认可。被害人的自主决定权远远高于被放弃的其他法益这一利益衡量,使得被害人承诺“不仅阻却违法,而且获得了刑法乃至整个法秩序上的正当性效力”。但是,人格自由权利只存在于历史的形成上积极的现实社会价值之中,不具备积极的社会价值则不受肯定,基于其所产生的被害人承诺之行为的正当性自然也不被承认,即被害人承诺损害的权益只能是其享有支配权的权益,而不是法律禁止其处分的权利。也就是说,被害人承诺阻却违法性的理论根据主要在于:被害人对于自己有权支配和处分的利益在不侵害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放弃了刑法的保护,如果被害人放弃了刑法所保护的个人有权支配和处分的法益,则加害人根据被害人的承诺而实施的侵害法益的行为在不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不构成实质违法。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格言的展开》法律出版社1999年。
[2]张明楷:《法益初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大塚仁:《犯罪的基本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
[4]陈兴良:《正当化事由研究》法商研究2000年。
关键词 基层医院 护理管理 持续改进
工作措施
规范护理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抓住“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主题,着眼于现代化医院建设和护理质量管理效益,着眼于新理论、新技术发展,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积极探索护理质量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对新形势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告知程序、护理文件书写等,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使用权进一步具体化;制定突发事件的护理应急预案,修订完善了主要护理制度,护理缺陷管理等,使护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护患沟通:病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们的护理工作就应给他们什么帮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提高护理人员自主服务的主动性、自我质控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1]。在诊疗过程中要自觉养成沟通意识,主动与患者开展有效的沟通。由于护理人员面对患者的时间最长,接触最多,因而也最能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脉搏[2]。
深化整体护理:以整体的患者为单位,深化整体护理。围绕质控流程,通过倾听、询问、现场查看,能促使护士转变护理理念,全方位关心患者身体的、心理的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给患者 提供基础的、专科的健康指导等各项护理措施。
延伸人性化服务:①延伸门诊服务:为方便患者就诊,门诊开展一条龙导医、咨询服务工作,引导患者咨询就诊、做各项检查、办理入院手续、送入住院等。②延伸儿科服务:儿科结合儿童心理改造儿科病房,病房中贴满了各种小卡通图,配置了VCD影像系统,随时为患儿播放少儿喜爱的卡通片,病床改用有卡通图的被服,就连工作人员白大挂也改成粉红色的,通过种种改进使患儿不再惧怕,轻松接受治疗。在临时输液室设置了电动车、卡通摇椅,减轻了父母“抱、哄”孩子的负担。③延伸妇产科服务:孕期服务:为了让怀孕的准妈妈健康愉快地度过整个妊娠期间,院产科除了对准妈妈进行医疗上的常规检查外,门诊产科还设了专职健康宣教护士、护士长,配合医生为孕产妇提供宣教、指导、咨询、建立联系卡,随时为她们解决疑难问题。分娩期服务:在待产室门前设置了等候大厅,随时播放轻快音乐或电视喜剧,让家属们的等候不再难熬;对产妇开展了“无痛分娩”服务,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医师和助产士会根据产妇个体情况给予指导、帮助、安慰和鼓励,为其提供生理、心理、体力、精神等全方位的支持。④延伸内科服务:开展了康复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康复期患者进行肢体、语言训练,一个个语言、肢体障碍的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精心训导下,功能逐步恢复,等等。⑤延伸外科服务:开设了功能锻炼,帮助病人捶足按腿,翻身拍背,床上洗头、擦浴,床上肢体运动等,既有效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促进了护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效果评价
建立健全医院护理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长效机制,制定持续改进措施,对深化整体护理,拓展护理业务,保持护理工作的不断向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严格的质控管理,护理人员服务意识及服务观念得到不断的更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在护理工作中逐步得以体现,在护理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立医院改革;医院财务管理;核心地位;有效途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7121
1前言
自2009年以来,国务院就深化医疗改革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对公立医院改革起到了纲领性的指导作用,指明了公立医院的改革方向。围绕医疗改革的多方面举措,在部分领域已显成效,如全民医保的实施,极大地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开拓了医疗市场的资金来源,同时也给医院提高自身能力以赢取医疗市场带来了动力和机遇,对医院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是极大的促动。那么,公立医院依靠什么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医疗市场的需求呢?那就是管理,管理出效益。在管理中,财务管理历来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特别是在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深化的过程中,要从战略高度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要把医院财务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核心地位,有效地发挥医院财务管理的职能作用,这不仅是医院适应医疗改革的需要,也必将对医疗改革的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医院财务管理现状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化,医院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与挑战,在这一新形势下,医院的管理和经营要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从提高服务能力,降低运营成本,转变管理模式,注重管理效益上探求发展的出路,然而,多年来,由于医疗体制上一味强调其公益性、事业性,而忽视其经营性,在医院管理上极少提及经营,这种倾向,在国家相关的医疗改革指导文件中已明确有所改变,但在现实的医院管理中,对医院的经营管理以及作为其核心地位的财务管理的重视仍未提到日程上来,特别是县区级公立医院,这种现象极其普遍。这种现状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必将造成极大的阻碍。
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能否确立,核心作用能否发挥,关键取决于医院领导的认识和态度,医院领导层对医院财务管理必须有明确的“中心”“核心”意识,才能在决策时和在医院经济管理中把财务管理真正放在中心地位,才能发挥财务管理的核心作用。
目前在区县级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下实行的是院长负责制,院长多出身于医疗业务骨干,而非管理专业人员,他们对医疗业务驾轻就熟,而对统驭全院各部门协同管理医院,往往以其经验处之。现实中,医院内部财务、总务、设备、药品各管理部门之间协调不够,财务部门对其他部门的会计业务指导不够、督促不力。
2012年1月1日实行的新《医院财务制度》中,明确提出:医院要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统一领导”即是指医院的财务活动在院长和总会计师领导下进行,明确了在三级医院中设立总会计师的要求。总会计师的主要职能是组织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参与经济决策;“集中管理”是指一切财务活动都要集中在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即是从管理体制上保障了医院财务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然而,至今为止,不设立总会计师或以医疗副院长兼管财务部门的情况普遍存在,甚至个别医院的财务负责人与收款处负责人同一级别,财务部门负责人不具有领导收款部门的职责,根本谈不上对经济活动部门及其业务的统一领导。财务负责人与收款部门负责人同是医院的中层干部,享受同等级的职权和待遇,严重地挫伤了财务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遏制了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
医院财务管理职能主要有:核算职能、参与职能、监督职能、管理职能、分析职能和协调职能。目前医院财务人员主要履行的是核算职能,对于参与管理、监督经营行为、管理经济活动、分析投资经营效果,以及协调参与经济活动的各部门共同完成经营目标等职能,部分已被弱化和取缔。要建立“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模式,其内容主要有:统一人员管理,即是所有财务人员统归财会部门管理;统一账户管理,即所有账户归财会部门管理;统一核算管理,即所有核算部门、业务归财会部门管理;统一资金管理,即所有资金收入、支出使用归财会部门管理;统一资产管理,即所有涉及物资管理部门的流程、环节归财会部门管理;统一票据管理,即所有收发票据业务和对票据使用、保管和销毁归财会部门管理;统一收入;统一成本管理;统一物价管理;统一分配管理。等等。医疗服务涉及复杂的流程管理,物流管理和质量管理等,医疗服务还具有全天候特征和高度专业性,要建立医院财务集中管理模式,就要求医院管理者必须适时调整管理策略,加强医院经营管理,确立医院财务管理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使医院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因此,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机制对医院的经营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改进医院财务管理的措施
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就要遵循有效的途径,首先从宏观上,要从医院管理的制度体系上对医院管理的体制加以规范,要明确财务管理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地位,要确实实行总会计师制,要明确其职责范围,使其真正发挥作用。从医院内部管理体系上更要从多角度、多途径、多举措加强财务管理。
31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机制
国务院有关医疗改革文件中也提到要建立法人治理机制,医院要在内部管理机构中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和控制机制。医院财务部门是医院财务管理与控制的主要职能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本医院的财务管理和控制,为此,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牵制机制,实行严格的职务分工岗位制度,即授权批准职务与执行业务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审核监督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财产保管职务与会计记录职务相分离;业务经办职务与财产保管职务相分离等。应制定严密的授权控制制度,将所有经营活动都纳入授权管理范围,保证各管理层次权责分明。应建立岗位轮换制,医院重要职位和内部的财务管理与控制关键岗位还应实行回避制度等。
32要加强医院财务人员的素质建设
医院的财务人员担负着财务核算、监督、检查等重要工作职能,以人为本,提高财务人员自身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是加强财务管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的根本。
财务人员要“以诚信为本”,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要具有实事求是、慎独自律的品质,要具有敬业、乐于奉献、廉洁奉公的精神,要建立、健全财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同时还要注重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执业能力,提高对会计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加强对会计核算、会计分析等业务能力和方法的研究和培训,不断拓展应用先进方法和手段用来提高财务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财会队伍。
33要搞好财务预测与决策
遵循新《医院财务制度》的要求,积极开展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实现管理的精细化。做好预测是医院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财务决策,投资决策即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医院要建立立项制度,要建立健全投资的分析、决策制度,分析投资的可行性,考核投资回报率、确保投资安全性。
近年来,医院为了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需要进行大规模投资,引进高技术人才,改善医疗环境,医院领导层过于相信自己能控制好局面,低估投资项目的潜在风险。盲目投资基本建设,超规模购置大型设备,超越了自身承受能力,带来投资风险。
34要搞好成本管理,开展全成本核算
严格按照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支出标准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支出,是提升医院竞争力的根本。
加强成本管理就要对物资采购、物资保管、物资消耗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控,物资采购要货比三家,同时查看历史进货价格,以最低的价格获取最优的物资;物资保管是要以最少的库存量保证临床所需,减少过期、损耗等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物资消耗要合理、可控,尽量采用与收费相关联的消耗和定额定量消耗等措施。对于费用支出,要确定合理的支出范围,严格遵守支出的范围和标准,杜绝随意性。
35要加强资金管理,优化资金结构,防范财务风险
资金的流动性是保证医院持续发展的基础,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资金储备总量要与业务量相适应,资金过剩是种浪费,资金不足影响周转和使用,更会带来风险,因此要有一个合理的储备界限;二是资金使用上要有管理跟踪,重视资金在经营活动中的投资风险、筹资风险和流动风险,监控现金流量的合理性,及时发现问题,杜绝风险发生;三是加强对应收、应付账款的管理,设定应收账款款期,有计划地安排应付账款,严格控制呆、死账,加快资金流动,使资金运用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志强,李盛军,郑凤春,等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培训教材[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亲和力;素质;教育
亲和力,原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现多指一个人在面对某些人、人群或某件事上所表现出来的亲近感以及人们对其所表现出的亲近感的认同、接受程度或支持程度,属褒义(摘自《现代汉语词典》)。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几乎每天都要用到这样一句话 “小朋友们好”。是的,朴朴素素、简简单单的一句“小朋友们好!”,往往能从某些方面体现出幼儿教师的教育素质和亲和力。
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亲和力,对推行素质教育、对幼儿的成长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亲和力是教师素质的体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师的职责的定位,这句对中国式教育高度概括、于中国“教坛”上统治了1000多年的名言,在教育高度、全面发展的今天,已然显得太过陈旧、太过严肃、太过“板着脸孔”,它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截然分开在高和低、居上和居下、主动和被动的不同地位上,它所欠缺的,正是当今授业者所必须具备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素质DD亲切感、亲和力!
赋予教师神圣的“师道尊严”在许多人尤其是年轻的幼儿园教师中曾经普遍存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面对幼儿提出的 “稀奇古怪”却又 “妙趣横生”的问题而“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时,我们是选择“避而不答” 还是以只言片语“搪塞了事”?抑或是拿出“师道尊严”来“息事宁人”?或者是以一个微笑、一份耐心再加上一份天真,与孩子们一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一同分享学习的乐趣?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教师面对这一情况时,生怕回答不上孩子们的“古怪问题”有损自己的光辉形象,因而常常采取回避、搪塞等方法。其实,这是极不好的一种做法,它在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求知欲的同时,也在损害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所以,当我们面对这一情况时,不妨反过来想DD我们幼儿教师不过只是社会三十六行中的一行,不过只是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扮演着自己特定的角色,谁又能是尽善尽美的,谁能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只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可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放下“架子”,用微笑、用真诚、用爱心,于教学、生活中时时处处与孩子为友,甚至不耻下问;于课后却又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进而使自己在孩子们面前成为禁得住问的 “不倒翁”,于此所树立起来之“师道尊严” 方能“师运长久”。
二、亲和力是师生关系的要求
传统教育观念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为尊,生为从;师为主动,生为被动的教育方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填鸭式”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无与争议的 “统治地位”。
而今天,这种教育方式已被证明是一种落后的、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教育方式,师生间应形成一种地位平等的、双向交流的、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形成对我们幼儿园、幼儿教师而言,显得犹为重要。众所周知,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处于天真无邪、稚嫩可爱、
想象力丰富又十分需要老师鼓励和肯定的一个特殊的成长时期,在这一特定时期里,既要求幼儿教师要有广博的各方面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同时又要求教师要有非同常人的亲和力,因为亲和力是新时期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而对孩子们来讲,亲和力又是他们“亲其师,信其道”的必要条件。对于教师而言,亲和力核心便是民主平等思想,只有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亲密合作者,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真正树立起“每个孩子都有聪明的,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的观念,才能微笑地面对每个孩子,用自己的慧眼和匠心去关注孩子们的成长。
三、亲和力是“家园教育”的要求
亲和力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便是在“家园教育”、“家园交流”中所起到的连接纽带和桥梁作用。简单地说,就是要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等社会教育资源交朋友,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到幼儿教育界中来。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从空间上可分为幼儿园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等;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师自身、家长、和社区成员等各方面的力量,以充实到幼儿教育中来,并根据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当然,要做到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之社会资源,还需要所涉及的“社会资源”的高度理解和鼎力支持。比如在家庭资源的利用方面,我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将教室的布置程式化,可以让家长和家具加入到幼儿园、班级中来,特别是小班的孩子,对家庭和家长的依赖性还较强,我们完全可以效仿国外幼儿园的一些做法:允许家长到幼儿园或班级中,以 “义工”名义参与教育活动和教学管理,甚至可以允许家长将暂时不用的家具、家庭用品放到
幼儿园特定的环境或班级中(如XX角),以增添幼儿园中的家庭气氛。这样,既可使幼儿对家庭和家长的依赖性大幅度降低,还能增强幼儿园和班级的温馨气氛,同时还可以增进教师和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间的情感,让孩子感到老师是家庭成员的延伸,进而更大幅度地提高幼儿教师的亲和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亲和力所起的是主导动力的作用,道理很简单,很难想象有哪位学生家长、社会成员会心甘情愿和一位蛮横、独断、暴躁的幼儿教师交往。
总之,幼儿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做为教师,我们应当用我们的真情,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执着,秉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结合本地、本班的实际情况,立足于自己的实际基础,根据教育活动的需要,结合我们的风土人情和各方面社会资源,充分利用和调动一切可供利用之资源,建立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教育教学体系。同时,我们还应在不同程度上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亲和力,并投入全部爱心和责任心,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使幼儿园、班级成为我们教师和幼儿共同的温馨的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园为家,以教育为已任,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的投入和付出,真正做到一言一语皆用心,一颦一笑总关情。
【关键词】 改写理论 内因 外因 四海之内皆兄弟诨名翻译
一、引言
早期翻译研究重心在于译入语和源语言的对比,语言层面的对等是衡量翻译好坏的重要因素。直至20世纪70年代,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研究以及功能理论开始打破传统翻译的规则。一些翻译学者如苏珊・巴斯奈特、安德烈・勒菲弗尔、西奥・赫曼斯、吉蒂昂・图瑞等探索了影响翻译的宏观及微观因素如:世俗规约,历史,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之后将翻译行为视作超越语言层面的艺术创作。苏珊・巴斯奈特及安德烈・勒菲弗尔1998年在《文化建构》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文化转向”(Bassnett and Lefevere,2004,p.4)。在《翻译,历史和文化》书中,安德烈・勒菲弗尔指出译者在翻译时要重视文化与翻译的关联性,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翻译起到影响及限制作用(Lefevere,1992,p15)。这一观点的提出使得译者重新评估了自己和文章的关系,译者不再是译文和原文忠实的奴仆。同时,关于这一观点的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解释了一些单从语言层面不能解释的翻译谜题,如:为什么只有固定的文本会被翻译?为什么有些不忠信的文章也会特别受读者欢迎?为什么译者在固定的文本中会采取固定的翻译策略呢?
二、改写理论
安德烈・勒菲弗尔是比利时著名的美籍比较文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在《翻译,历史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操控》一书中,他系统地阐释了“改写”这一翻译观。在他看来,翻译作为一个子系统存在于文化系统里,并和其他的子系统互相影响及制约。所以,翻译行为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也不是孤立在社会中的行为,而是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制约翻译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是翻译家、教师//评论家等组成的“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外因则是拥有禁止或者推广翻译行为的“权力”的“人或者机构”,即“赞助人”(Patronage)。“赞助人”在意的是当时的意识形态(ideology),而“专业人士”关心的则是 “诗学”(poetics)。综其所述,制约和影响翻译活动的两大因素就是意识形态和诗学。不仅如此,勒菲弗尔还指出,内因即( “专业人士”和其“诗学观点”)是在外因即(“赞助人”和“意识形态”)所制定的范围内进行文学创作或翻译行为的。换句话说在一定社会时期,在代表主流价值观的赞助人所推崇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文学家和翻译家完成自己的诗学追求。(Lefevere,2004b,p14-15)。简而言之,从改写理论的翻译观点来看,翻译就是译者在译入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观的制约下所进行的一种改写活动。
三、《四海之内皆兄弟》赛珍珠译本中诨名翻译研究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施耐庵及罗贯中,是一部批评现实主义的巨作。在中国不论老少,对《水浒传》的喜爱是不言而喻的。正因如此,17世纪时《水浒传》便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传至外国。《水浒传》至今有4个英译版本,其中在西方最受欢迎,再版次数最多的就是赛珍珠版本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其最早是由The John Day Company of America在1933年出版,而后在1937,1948,1952及1957年被修订再次出版。诨名,也称绰号、混号、诨号,几乎全部为他人所取,然后得到公认,使用性完全不取决于担当者本人的意愿。诨名是指在与担当者相貌、姓名、生理特征相结合的条件下,对担当者的禀赋德性、行为举止等作出外观与内涵有机统一的概括,同时富有强烈的公众舆论的褒贬性能,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构成社会评判机制的一个部分。《水浒传》中英雄人物众多,几乎个个都有诨名称号,诨名的使用也使得人物塑造更加饱满生动,栩栩如生。尽管赛珍珠的译本出版较早,译本较多,但就其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中诨名翻译的研究并不多见。由于赛珍珠生活的年代以及她本身受教育以及生活的经历,使她的译文独具特色,在她的翻译即改写过程中,她的译文是否能够在内因及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帮助译语读者在阅读时花费尽可能少的努力却得到尽可能多的原文效果呢?下面本文将改写理论视角来举例来探讨分析赛珍珠的译本中诨名的翻译。
例1.“铁面孔目”(Tié Miàn Kǒng Mù)
赛珍珠译本:The Iron Faced
赛珍珠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父母都是旅居中国的传教士,她的大半生都是在中国浙江省度过的。虽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但是在翻译《四海之内皆兄弟》时,由于首次出版的出版方是西方出版社,所以她的译作不可避免地受到“赞助人”即西方出版社推崇的当时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1933年,《四海之内皆兄弟》首版诞生,在1929年到1933年时期,西方正经受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赞助人”也希望倡导民众面对现实,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所以,描写中国人民极具反抗精神的作品《水浒传》才能在此时被支持翻译出版。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这样的外因影响,赛珍珠采取的改法也多是写实的直译或音译,句型结构则基本按照中文逐字逐句地直译。在诨名翻译中也是如此。“梁山”上排名第47位的好汉“裴宣”绰号是“铁面孔目”,他在梁山军政司总管定功罪赏罚,一生专记人功过,铁面无私,威望极高。但他的诨号不是随意被大家起的,“孔目”其实是一项官职,最早从唐朝出现“孔目官”掌六书,北宋设“孔目官”掌管书籍。而“裴宣”在入梁山之前就在“京兆府”任职“孔目”。赛珍珠在此处进行翻译改写时,为了更接近“赞助人”要求的“现实主义”,采用的直译方法,只翻译了字面意思“铁面的人”,而未对其内涵意义进行翻译。在“赞助人”的要求下这样的改写,对于熟悉中国文化的译入语读者,是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如果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如此改写只会让译入语读者觉得语意不通,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
例2.“活阎罗”(HuóYán Luó)
赛珍珠译本:The Fierce of King of Devils
“梁山”排名第三十一的好汉“阮小七”,诨名“活阎罗”。“阮小七”的绰号充满了那时市民阶层封建迷信的文化色彩。他和哥哥“立地太岁”“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并称“阮氏三英雄”。他的诨号一方面体现了自身的凶悍,书中描写他生了一副恶人相,“疙疸脸横生怪肉,玲珑眼突出双睛。腮边长短淡黄须,身上交加乌黑点。”另一方面他的诨号也描写了他充满叛逆,大义凛然,不可随意侵犯的人物形象。赛珍珠来中国的原因,是因为父母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播基督教。从小就生活在基督教家庭的氛围中,她也深受基督教义的影响,她的翻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这样的诗学观所左右,反映在作品中,即在诨名翻译时出现了与宗教相关的用词。此处,赛珍珠将“阮小七”的诨名译作“凶猛的魔鬼之王”。金圣叹曾赞誉“阮小七”在遭遇磨难时无私地奋勇保卫自己的家人和无辜的村民,并不是所谓的“魔鬼”。赛珍珠根据自己的“诗学观”做出的翻译,体现了“阮小七”部分特征,但类似《圣经》的宗教化色彩,容易让读者产生不好的联想,也需要读者阅读文章内容才能深入理解其涵义。
例3.“八臂哪吒” (Bā Bì Né Zhā)
赛珍珠译本:the Eight Armed Lo Chao
“哪吒”(Né Zhā)是中国古典典籍《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少年英雄降妖除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项充”是“梁山”第六十四的英雄好汉。民众之所以称呼他为“八臂哪吒”是因为他作战时的武器有“百兽金刚盾”,“火尖枪”,“二十四把红绫飞刀”还有“风火轮”,尤其是背插二十四把飞刀,这一形象和民众心中的英雄“哪吒”十分类似,所以取得诨名叫做“八臂哪吒”。赛珍珠从小在中国长大,作为一名文学家以及翻译家这样的“专业人士”,她的汉语功底是十分深厚的,她也是一位“中国通”熟读中国古典典籍。在翻译改写时,她也在自己的译文中保留了更多的中国元素。例如在“项充”诨名的翻译中,她仅使用了音译,选用类似“哪吒”发音的字母组合成单词进行翻译。对于熟悉汉语拼音的译入语读者是可以读懂的,但是由于没有对应在英文中的单词,仅凭几个字母,充满“古色”的翻译,对于不通晓汉语的译入语读者,想要理解是非常难的。
四、结论
仅就赛珍珠《四海之内皆兄弟》译本中诨名翻译而言,由于受当时“赞助人”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自身也作为“专业人士”在“主流意识形态”下用自己的“诗学观”对《水浒传》的内容进行了翻译改写。改写过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信息的缺失,增加了译入语读者阅读的困难。
由此,我们了解到“赞助人”,“意识形态”及“专业人士”的“诗学观”都会对制约并影响着翻译这一改写活动。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适当采取加注,借代,边注或另行解释等手段进行更高效地改写活动,使译语读者能更轻松愉悦地理解译文,使翻译这一改写活动更高效并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Bassnett,S.& Lefevere,A.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Buck,S.P.All Men are Brothers.New York: The John Company.1993.
关键词: 《国际贸易地理》 课程改革 教学观念 实践能力
《国际贸易地理》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市场的基本条件和特点及其之间的关联,从而考究地区之间商品生产与市场变化诸因素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独立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其内容关注于世界范围内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各个市场上不同的商品结构、商品的供求、交换、运输和销售等状况。从学科定性来讲,《国际贸易地理》是经济地理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部门地理学,是地理学与自然、社会、经济等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侧重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有关的经济活动。正因为其学科特性,通常作为物流、国际贸易、商务英语等专业的必修课程。从教学与实践来讲,《国际贸易地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甚至称之为“工具学科”也不为过。无论是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的人员,还是从事国际物流行业的人员,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地理知识,是最基本的从业条件。新版的教材修订说明直接指出了本学科必须与时俱进的事实:由于全球经济贸易态势的不断变化,也因为本教材的特点,我们必须不断地更新内容和相关数据。再加之适逢所有相关学科的全面教学改革,《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也较为成熟。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课程教学改革更应该由始至终贯彻创新精神。在现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应当本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原则,从多方面深化《国际贸易地理》的课程教学改革。
一、《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改革的内容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具有创造性的特点。教学改革则是使得教学活动永葆创造性的必经途径。鉴于近几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纵深发展,特别是一批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如“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改变了全球利益格局,加上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而《国际贸易地理》学科本身研究的正是瞬息万变的国际经济贸易,为了使教学与实际相符,学科本身进行了较为全方位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教材的修订。从教材最新版与上一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教材使用了新的体例,每个章节前都列明学习目标,每一章节后都有小结、关键名词、概念和复习题,此为其一。其二,上一版教材总论部分的第四章世界自由经济区从书本中完全删去。从体例的改编我们可以预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目标的确认、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将会更加直观,也更加主动。相对应的,过去由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作出调整。通过这次课程的改革,“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观念将会得到真正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义也必须得到具象化的执行。根据笔者的摸索与理解,《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化,应该以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另外,不得不注意到,新的媒体工具的出现和普及(如网络教育平台的开发、微博的风靡、聊天软件使用的日常化等)也为《国际贸易地理》的课程教学开展方式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笔者在教学过程当中,利用这些工具与学生频繁进行互动,深切地体会到《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改革的深化不可能脱离这些现代化的媒体工具,而这一变化也为《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观念亟待更新。
现今的职业教育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因而课程改革强调“教”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认为此种观念值得商榷。《国际贸易地理》是物流、商务英语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因而学科课程的设计必须为专业服务,同时也必须为职业教育本身服务,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较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的设计和实践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技能掌握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一观念却被表面化地理解为过于强调学科的工具性价值,在教育与评价学生的时候过于强调技能操作的模式化与标准化,使得学生容易变成教育流水线上下来的一个个标准却缺乏创新精神的“工匠”。诚然,《国际贸易地理》课本当中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在新的体例下连学习目标和自测题目都可以由学生自主掌握。但由于《国际贸易地理》涉及知识面非常广,要求学生记忆的内容也十分多,再加上工具学科的属性本身要求学生的掌握程度不仅仅要熟记更要灵活运用。所以,现今花样百出的“课堂互动”、“竞赛式学习”等教学模式,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强调学生识记能力的提高上,仍然以熟记世界各贸易区的经济贸易概况为主,仍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手段。在这样“换汤不换药”的教学模式下,不少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下来之后可能知识点是记住了,却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知道了朝鲜盛产人参,文莱盛产石油和天然气,这又有什么用?”
(二)教材内容滞后。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的国际贸易背景下,贸易形势可以说是瞬息万变的。职业教育讲求与时俱进,以市场为导向,如果依然故我的沿用信息陈旧的教材则无异于刻舟求剑。现今为止最新版的教材是2010年出版的,虽说已经根据国际贸易的新形势更新了相关的数据,但其实由于课程内容本身具有相当强的时效性,造成更新的数据本身的应用时间很短,“过期”很快。例如课本的第二部分分论的第二章“欧洲主要经济贸易区”的“欧盟”此节的内容中提及“欧盟共有27个成员国”,而现今欧盟形势多变,希腊退出欧元区,而英国在近来也萌生退意。这些动态的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忽略也不能僵化,教师在备课与授课的过程中就增加了工作量,而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压力也相应增大。
仅仅关注数据的即时更新远远不够,展示数据与信息的形式本身也亟待更新。因为数据与知识最终将为实践服务,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材本身就是以文字资料为主,配有少量的表格。由文字与数据组成的传播媒介不能说传播效率低,但从人类认识事物的途径与方法来讲,贸易环境与区域经济特点这些较为直观的材料,被编者以文字与数据抽象化,再经由教学这个传播间接经验的途径被学生习得,其有效信息的命中率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将世界主要经济贸易区的概况以崭新的形式在教材中具象化,也是《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三)实践环节不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教学活动来说尤其如是。在全世界范围的金融风暴之下,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屡屡探底,唯独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态势较为平稳。这不得不归功于职校教育的与时俱进与贴近实际,职校的高而平稳的就业率源于职业教育本身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运作,实习环节多,顶岗实习等一系列特有的制度。由此看来以《国际贸易地理》为必修基础学科的物流、商务英语等专业应该不缺乏实习的机会。其实不然,尽管在学制3年的职业教育生涯中学生拥有1年甚至更多的实习期,但这些实习未必都能做到专业对口,不少学校为了追求高实习率往往不惜安排学生到非专业对口的单位进行实习,甚至是与专业毫无联系的一线流水生产岗位,此为专业实践环节的实际不足。
其次是针对课程本身的实践不足。如果说针对专业的实践是为了使学生真正具备岗位需要的技能与素养的话,那么针对课程的实践则是这些基本技能与素养形成的前提条件,对于《国际贸易地理》这种工具型的学科来说尤其如此。现今的课堂教学手段多元化,尤其是多媒体的完全普及使得教师可以用PPT展示图片以补充课本中直观材料的不足。但这些不能改变学生学习仍然以“习得”为主。笔者虚心观摩学习过多节《国际贸易地理》的公开课,互动学习、案例教学、游戏教学等多种方式使得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但在这些课堂中,学生鲜少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即便是在互动式的案例教学当中,学生最多只能在虚拟的环境中思考“印度尼西亚有哪些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这样抽象的问题。
(四)教学方式方法僵化。
《国际贸易地理》具有区域性的特点,空间特征显著,然而教材的编写却鲜少有配套相关图表,多数以文字和表格来代替。在多媒体教学器材没有普及的时候,教师一版通过挂图、模型等器材展示。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多媒体教学器材已很大程度地普及,在实际的教学中配图、模型等的工具被多媒体课件所代替。这是一项革命性的变革,也的确使教学效果有所增强。同样由于网络的普及,海量的资源与数据都可以在不同的教师之间共享,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意在网络上搜索相应的资源。例如在讲授印度的地理环境的时候,教师可以展示热带季风季候特有的风光图片;在讲印度的经济的时候,可以展示一些介绍印度风光的视频等。但资源的共享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弊端,而这些弊端,使得课程改革在变革的表面下,变得僵化而雷同,而教师的教学创新,也被这些所谓“新”的教具所束缚,失去了独创的灵魂。资源的共享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学设计的惊人的雷同。个别有奉献精神的老师将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放在网络上免费共享,其余的老师就自然将之下载来参考和借鉴。此种现象本来是有益的交流,慢慢地发展成几乎所有老师都从网上下载。结果笔者发现,两个城市的教师在讲授东亚地区的地理环境和贸易概况时所用的课件竟然几乎相同。教师都是先从网络下载课件,然后看着课件备课,而非根据教学实际来备课,哪怕是细微的加工也欠奉。资源共享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则是,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现成的课件资源,越来越少的教师自主开发新的课件,更别提根据教材内的数据设计动态普片、自行剪接视频资料了。
三、深化《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更新教学观念。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的振兴依靠的是教育,因而教育必须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创新精神是不可能“教”出来的,正如前文所言,创新精神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亲身实践方可习得。同样,实践能力也不可能是“教”出来的,而是依靠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亲身感受地“做”出来的。这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素养与技术的并肩提高,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
要结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首先必须舍弃“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尽管《国际贸易地理》教材内容信息量极大,即便是想要在课堂上将知识如数展示一遍也有难度,但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对于课堂知识的讲授应该有一定程度的取舍与加工。诸如欧盟的发展过程,西欧主要国家的贸易概况等信息,学生在将来需要运用到的时候随时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那么在课堂上就不需要详细讲述。
要结合“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其次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实际操作。这里提出的实际操作并不是给出案例题目让学生练习,案例无论多逼真也是抽象的,只有实际操作本身是具体的。笔者所在的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去建造物流实训室、实训平台等高模拟的硬件设施,并且充分地投入使用。让学生自己组队,分别组建外资进口商、中介、物流公司等,限定公司经营的章程,让学生真正地“经营公司”。这样,学生就会真正考虑诸如这样的问题:印度尼西亚缺乏有色金属,因此向其出口有色金属可能有比较好的销量。
(二)结合时政热点,活化课程知识。
受教材出版与再版的时间限制,教材没有可能做到时时刻刻都与现实状况完全相符。这是所有教师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收集最新的国内外相关资料与数据,更新教学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只有结合时政热点,活化课程知识,才可使学生“学在当下”。
结合时政热点,首先是让学生“放眼世界”。例如,国际经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通过学习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国际经贸合作与交往取决于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由此产生的商品需求,更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然地理环境本身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又例如讲东亚地区的贸易概况的时候,讲到日本发达的渔业,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可以结合近来日本严重的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福岛等地方的核泄漏事故,讲明日本的渔业出口受挫的事实。
结合时政热点,其次是让学生“关心身边事”,增加乡土地理的内容。有人质疑,我们这门课程是《国际贸易地理》,不是“乡土地理”,如果加入乡土地理的内容岂非喧宾夺主?首先,增加乡土地理的内容只能应课程的需要,并且严格控制比例,乡土地理知识只能为教材本身的学习任务服务,国际贸易地理的知识永远是“主菜”,乡土地理知识只能是“配菜”。其次,乡土地理知识的增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为不少学生曾向笔者表示,不打算将来从事外贸工作,对“外国盛产什么东西”、“贸易环境如何”等问题并不“感冒”。例如,在讲跨国公司的时候,笔者就用乡土地理的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课堂上提及笔者所在区的花东镇有着不少跨国公司,例如联邦快递、风神汽车、广州本田等。
(三)结合区域本土资源,加强课程实践。
笔者一再强调,实践能力是“教”不出来的,可是靠学生自己习得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除了要在课堂上贯彻外,更加要在实践环节得到贯彻和体现。在上文中笔者提及,在职业教育当中学生并不缺少实习的时间,然而这种实习却是有量却未必有质的。对于专业实践如此,而针对课程本身的实践却几乎为零。加上《国际贸易地理》受教学内容的限制,对于世界各国贸易概况教师也的确很难创造条件让学生实践。但笔者并不认为就此应该放弃本课程的实践,相反应该加强,其中经验证具有可行性的就是结合区域本土资源此种做法。
结合区域本土资源,首先是充分利用本土信息。《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内容以世界各国贸易环境概况为主,笔者在授课之余会引导学生思考,针对某个具体的国家与地区,我们本地有什么货物可以向它出口,我们的优势在哪里。对于学生来讲,立足于本土的具体条件,问题就显得实际得多。例如笔者学校所在地――广州市花都区,就向欧洲国家出口相当数量的皮具制品。那么笔者在讲述欧洲贸易概况的时候就会让学生分析,像瑞士、英国、丹麦这些国家经济发达,因此具有奢侈品的消费能力。
结合区域本土资源,其次是充分利用本土企业。与其让学生在一个固定的未必对口的单位“深度实习”足够的时间,不如让学生大量地在真正对口的单位去“浅度观摩”。因为“深度实习”意味着学校必须与单位有长期的合作关系,而单位也要进行负责的资源调配满足实习岗位的需要。而“浅度观摩”包括设置“观察员”、组织学生进行参观等几种灵活的模式,不会影响单位日常的生产,又能使学校与多个单位进行合作,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大量地,对口地了解真正与课程有关、与专业有关的工作。
(四)结合新兴教学手段,确保学生技能与时俱进。
很多人认为对于《国际贸易地理》,所谓创新教学就是用新兴的媒体工具进行展示和教学,而笔者认为这不过是“旧瓶装新酒”,这些新兴的教学工具远远没有被充分利用。现在教师用得比较多的无非就是PPT,除了将以前用板书和挂图做的事情全部由电脑代替而已。要做到通过教学工具与手段的创新,达到让学生技能与时俱进的目的,就需要不仅把这些新兴的教学工具作为手段,更用这些新兴的教学工具创造出新的教学环境。
虽然说教师的活动称之为“教学”,但我们整个过程却是“先学而后教”的,因此对于各种新的知识新的工具,教师都应该比学生先掌握和熟练。就教学媒体工具而言,除了PPT,还有PHOTOSHOP、FRESH、DVDCUT等多种简单而容易操作的媒体软件,但笔者眼见很多教师都只使用PPT。而事实上,《国际贸易地理》很多内容如果用动态的形象展现出来就会更加直观。
参考文献:
[1]苏广实.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
[关键词]水力发电厂 一次系统 技术改造
中图分类号:TM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1-0058-01
本文主要以某水力发电厂为例介绍了一次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技术改造方案。该方案的有效实施,不但增强了系统线路供电的可靠性,优化了系统保护的选择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自动化程度和安全稳定性。
1 水力发电厂一次系统改造前的问题
1.1 保护选择性较差
该系统属于非标准扩大单元的内桥接线,并且此电力为二次保护设计,所以在主变差动保护和发电机过流二段保护的时候,都会造成与主变相连的各侧断路器发生相应的动作。为此,当主变或者发电机出现故障的情况发生时,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对电网的送电环节。如此,将会大大增加事故范围,并降低电气设备之间保护的选择性。
1.2 供电可靠性不高
对系统中的设备进行事故检修或者开展日常的技术监督检查和检修维护的时候,都必须要保证,与其有关的断路器是断开的,并且隔离开关是开着的,这时才能将设备从运行系统中退出来,并进行以上工作。此后,当这些工作完成以后,还是要将设备投入到电网运行中去的,这时,仍然需要再次将与其相连的各侧断路器跳开。然后才能合上主变高低压侧隔离开关。由此可以看出,主变的投、退都会直接关系到供电情况的好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外供电的可靠性。
1.3 操作维护量大
在该系统中,一些线路的进出开关站的连接都是由油浸式穿墙套管来完成的。就这些套管来说,为了满足规定的技术要求,必须年年对套管中的油进行化验。另外,就是该穿墙套管布置的位置了,这些位置一般都比较高,很不利于检修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取油和补油的工作环节。这些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员工们的工作量,还大大提高了高楼坠落的隐患发生。
1.4 设备安全稳定性不高
伴随着电网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其对于对各发电企业的安全稳定性要求也逐渐提高。而就大多数水力发电厂来说,由于成立的年代有点早,就致使在该厂中存在这一些老式的设备仍然在运作,这些设备也带来了相应的一些问题。如:开关站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及开关等一次设备的二次信号、控制电缆采用的是非屏蔽电缆,这就为抗电磁干扰的实现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发电机的电流存在着余量小、精度低等问题。就端子箱来说,采用的也是较为一般的材质,抗雨雪能力差,也较快老化。
2 水力发电厂一次系统改造方案
2.1 改造原则
在严格遵照国家电网公司要求的前提下,结合电厂综合自动化改造工程的需要,我们将通过以下几方面原则的实施来进一步完善一次设备改造工作:1.统筹安排原则。这就要求电厂将一次设备改造与全厂综合自动化工程紧密的联系到一块,以便达到设计同步、施工也同步的效果。该原则的实施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发电量,还能促进水利枢纽工程的防洪、灌溉性能的发挥。2.设备选型原则。这一原则要想完美的实现就要保证改造设备的选择应要以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技术先进、便于维护、定型产品为主。3.互补替换原则。在全面掌握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完全依照以往设备的尺寸和参数等选择设备,以便保证本次采购设备的备品备件能够适用于原有设备。四是,经济性原则。就一次设备改造而言,在考虑现有条件的运用时,要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现有的场地和设备布置情况两个方面,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优化设计布置,对于工程量和资金投入量的减少是极为有利的。
2.2 进行计算机的实时监控
1.实施电力系统技术的远控功能
传统的水力发电厂的检测方式大多是以人工为主,包括对场内或者机组泄露的检查,都是进行人工作业,这样就产生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也增加了人员的施工压力。所以,为了降低人员施工的危险系数,就得改变技术落后的现象,进而为更好的进行系统遥控贡献力量。在电厂实施高效的监控系统,同时使用其他设备加以辅助,运用MB+网络现场总线的方式,让远程的系统放进通信设备、画面辅助设备和监控据数据库等,及实现了远程监控的功能,也降低了人员的施工危险,减轻了人员的施工压力和负担,这样既可以实现了计算机远控功能,又大大减轻了员工的工作负担,提升水力发电厂的整体水平和质量。?
2.更新电力设备的数据库
数据库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测点概念和名称的错乱、接点的属性不准确等等,这些错误和障碍不仅影响了技术人员工作的进行,也有可能误导他们结果不准确,反而继续错误,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只有改变了现有的状态,及时弥补漏洞和不足,才能更好的促进数据库的正常管理,所以要对机组和数据库细致的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保证测点的正常运行,系统的安全转却的进行。
2.3 更改安全自动装置的设置
1.改变发电厂的系统技术
第一,接入部分的联络开关和进线开关并进行联锁回路。由于传统技术的落后,所以传统的联锁回路设置并没有接入控制回路中,也存在着一些无法避免的安全隐患。在负荷侧中,可以将连线开关的联锁点更好的接入分闸回路里,进而保证电源的安全稳定运行。
第二,控制发电厂内的变压器和控温器的电源。发电厂里用的变压器和温控器的电源大多都是来自于动力电源。在系统的正常运行中,如果温控器不能正常的工作,就无法对变压器的温度进行准确的检测,也会给人员的正常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所以要保证设备更好的运行和供电,就需要保证变压器和温控器的电源稳定。
第三,更改发电厂的低压开关的脱扣器。在以前落后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发电厂系统配置没有得到优化,低压开关所载的负荷没有达到预期的设定标准,所以也就达不到特定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开关脱扣器的保护和监测功能就不能得以正常的运行。为了保证发电厂的有序进行,设备的高效运转,发挥真正的作用,为工厂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使得脱扣器的辅助工作有效的进行。
3 改造后的效果
一方面,就改造效果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发现,本次改造的一次设备运行正常,不但杜绝了以往发生的种种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整体性能。具体的来说:一是,断路器和电流负感器的增设,不但大大减少了主变的投、退时间,还使得保护动作不会再作用于出线断路器,大大增强了其可靠性。二是,母线保护装置的应用,有利于提高系统保护的选择性和用电的可靠性。三是,干式绝缘穿墙套管和电动隔离开关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工作强度,还为设备的自动化提供了有利支持。此外,二次电缆、发电机电流互感器及主变端子箱的改造更换,对于主变风机控制能力的提高和系统的安全稳定性的保障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大力创新,必将会带动更多的企业快速发展,水力发电厂对一次设备实施的技术改造适应了时展的需要,必将进一步提高水力发电厂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余维坤.葛洲坝电厂220 kV断路器的技术改造与思考[J].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2012,6.
一、保险利益学说的演进
对于保险利益在保险法中的核心地位,大家并无争议,但究竟何为保险利益,学者众说纷纭。在评述各家学说,探讨保险利益精义之前,我们不妨称回顾其历史发展的背景。
(一)大陆法系的保险利益学说
大陆法系的保险利益学说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般性保险利益学说、技术性保险利益学说和性保险利益学说三个阶段。
1、一般性保险利益学说
保险利益这一概念产生发源于14世纪末北意利的海上保险,据资料记载,至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保险单是1347年10月23日,一名叫乔治。勒克雄伦的意大利热那亚人为一艘名叫圣?克勒拉的船只所作的保险,承担从热那亚至马乔卡的风险。[①]就其而言,当时的保险是变相的买卖或借贷,其价款或贷款数额相当于今天的保险金额,且依当时学者的观念,可获得赔偿的“损害”仅指标的物本身的毁损或灭失,并未就此探讨更深的涵义。
直到16世纪,两位学者的一场争论才为保险利益学说的产生提供了背景。引发这场争论的是一个假想案例:某商人为某物投保,其对该物并无所有权或仅有部分所有权,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能否以该商人不是所有权人或只有部分所有权为由抗辩其提出的按保险约定金额赔偿的请求?学者Santerna认为:保险人必须支付全部保险金额,而不能对投保人欠缺所有权提出抗辩。另一学者Straccha却提出相反观点,认为该商人只能就属于他的所有权部分请求理赔。同时,他还首次指出,被保险人在申请保险金时,应当证明其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学者Carsaregis对这一思想进行发扬,并初步创立了保险利益学说。
Casargis赞成Straccha而反对Santerna的观点,并首次区分了保险行为和赌博行为。他认为,如果前述例子属于保险行为,则保险人可抗辩被保险人无所有权而拒绝理赔;如果为赌博行为,则保险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应按约定金额负赔付责任。由此可见,至Casaregis方明确确立决定赔偿金额的标准是保险利益,而且只有在被保险人能证明他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的情况下,才具有请求权。但对何为保险利益,Casaregis采取了简单的认定,他将保险利益等同于所有权,即凡是对保险标的具有所有权者必然具备保险利益,反之则无。
2、技术性保险利益学说
对16世纪的保险法学者而言,所谓保险主要是指海上保险而言,所以,Casaregis的保险利益学说尤其和船舶及海上保险密切相关,且其所强调的保险利益仅指所有权而已,因而享有保险利益的人无不是船舶或货物的所有权人。但到了学者Benecke生活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保险关系在事实上已变得越来越复杂,出现了运费保险、信用保险、第三人利益保险等新兴的保险类型。至此,Casaregis的一般性保险利益学说已无法跟上保险业发展的步伐。于是,Benecke突破视保险利益为所有权的狭隘观念,指出保险标的上不仅存在直接保险利益――所有权利益,还存在间接保险利益――非所有权人对保险标的所享有的某些利害关系。Benecke曾这样说明:并不是只有物的所有权人在物遇到损害时才遭受损失,除此之外,动产质权人、不动产抵押人、物的借用或保管人等对于物的完好无损,也有相当的保险利益。因此,上述人如所有权人一样,也可以为防止这种权利受到侵害而投保。[②]这种就物和投保人(被保险人)之间的关系加以,以法的技术性在同一物上创造出各种不同的保险利益的学说,被称之为技术性保险利益学说。
3、经济性保险利益学说
在技术性保险利益学说看来,保险利益的关系连接对象除了所有权之外,另有请求权,期待利益等,这些显然都建立在法律地位之上,换言之,上述几种权利都是民法、海商法或其他实定法上的权利,而保险利益学说将它们取来成为保险标的。如果保险利益的范围果真只限于实定法上的权利,则保险制度无非是法律上损害赔偿的代替品而已。
据此,则保险的补偿范围也应该以他法所定的赔偿范围为限。但设立保险主要是为了减少损失、分担危险,只要投保人对某一关系的存在具有经济利益,即可以支付保险费为对价,以该关系为保险标的,订立保险合同,通过保险制度分散损失于危险共同体内的人。由此可知,保险法上保险利益的所谓的关系连接对象,并不须只有其他法律上的他位,事实上只要其依保险法的真谛具有经济上的价值即可。因此,有学者指出:保险法上的保险利益概念,并不是以其他法律为依据而产生的法的概念,而是一种经济性的概念。基于经济上的本质,如果对某一客体具有事实上的关系,虽无法律上的依据,在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假设这种关系持有人会因该关系受损而遭损,则视为他对该客体具有保险利益,可予投保。是为经济性保险利益学说。
(二)英美法系的保险利益学说
最早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可保利益的是《1746年英国海上保险法》,但在《1906年英国海上保险法》之前,保险法并未对什么是合乎法律要求的保险利益做出书面的定义。为衡量合乎法律要求的保险利益制定标准,就成了法庭和法官们的工作。根据早期英国的保险判例,对于什么是保险利益的法理基础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理论:1、法定关系理论(Legal interest theory),该理论认为保险利益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合法权利,体现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的某种法定权利关系。2、实际利益理论(Factual expectancy theory),该理论认为保险利益是因保险事故的发生而使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受到的实际物质损失,以及正常情况下可期待利益的损失。3、存在合法关系的实际利益理论(Factual expectancy with Legal basis theory),该理论看起来像是前两种理论的折衷,它认为保险利益应该是“法定关系”和“实际利益”的统一,即保险利益的存在既需要有对经济利益的预期,也需要有合法的利益关系,二者缺一不可。[③]
(三)我国的保险利益学说
在我国,对于究竟什么是保险利益,解释上说法甚多。有学者认为,保险利益一词来自“insurable interest”,又称可保利益,意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在保险标的上因具有各种利益关系而享有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投保人因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而遭受损失,因保险事故不发生而继续享有。[④]有学者认为,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于保险标的所具有的利害关系,即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因为保险事故的发生,以致保险标的不安全而受损,或者因为保险事故的不发生而受益的损益关系。[⑤]也有学者认为保险利益是一种合法的经济利益,它反映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和保险标的及承保危险之间的一种经济上的利害关系。[⑥]我国学者对保险利益所为上述定义,大抵是受英美法系保险利益学说的,将保险利益归结为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所具有的经济利益。
二、对各家保险利益学说的评说
在一般性保险利益学说中,Casaregis首创保险利益这一概念,并将保险利益等同于所有权,使保险与赌博的区别非常直观,对于推动保险业和保险法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必须指出,将保险利益视为所有权,仅仅是保险法发展初期对保险利益的朴素认识,伴随着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其狭隘性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必然为新的保险利益学说所取代。
Benecke的技术性保险利益理论虽然也以一般性保险利益学说为出发点,但已具有特殊法学上的目的。其特殊性在于通过法的技术性将保险利益的概念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并将之分为直接保险利益和间接保险利益,区别了同一物上各种不同却可同时投保而不存在重复保险和超额保险的利益,扩大了保险制度的适用范围,对整个保险利益学说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遗憾的是Benecke仅简单地区分了直接保险利益和间接保险利益,且未对间接保险利益的种类进一步加以阐释,故尽管其学说的确能将物的所有权保险利益从其他也连接在物上的保险利益分离,但并不足以从财产保险范围内构成以各种保险利益为标的的保险制度。因为对Benecke而言,直接保险利益(所有权保险利益)和间接保险利益(非所有权保险利益)依旧附着于物的本身,而忽视了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与第三人的某些利害关系,这就导致其将不同性质的保险利益混淆起来,而把责任保险利益、信用保险利益都归于物的保险利益之列,这在今天看来显然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