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2 09:07:49
导语:在社交焦虑治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J611.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3.02.018
音乐治疗是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一个系统的干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利用音乐体验的各种形式,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作为治疗的动力的治疗关系来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健康的目的”[1]。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作为音乐治疗众多方法中的一类,它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Carl Orff)所创立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音乐治疗领域的运用。由于它遵循的一些原则和团体音乐治疗中的一些治疗原则相吻合,因此作为一种音乐治疗的手段被运用于团体音乐治疗中。本研究通过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存在不同程度社交焦虑的大学生进行团体辅导,探讨以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形式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的有效途径,制定切实可行的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一、问题的提出与假设
1.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良好的交往能力不仅是社会发展、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而且是个人心理健康的保证。大学阶段是人一生中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关键时期之一,是大学生的心理走向成熟、人格趋于完善和稳定,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情感丰富,他们对人际交往的需求处于人生的最高峰。然而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因社交焦虑而导致人际交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造成人际关系失调,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国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文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人际关系和焦虑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诸因素中较为严重的问题。金华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18-29岁这个年龄段的人际敏感均分最高,而在这个年龄段上的人际敏感分高于其它因子的评分,焦虑分值也是这个年龄段为最高”[2];彭纯子等人在湖南高校的调查表明:“约有16.26%的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社交焦虑”[3];李英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有27.2%的大学生被试处于高交往焦虑,18.5%的被试非常羞怯,14.1%存在高度交流恐惧,最困扰大学生的主要是小组讨论、会议交流和2人交谈”[4]。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由于社交焦虑从而导致人际交往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潜在的、现实的威胁。如何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付日常生活中的社交困惑,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己经成为关心教育,关注大学生成长的所有人士非常关注的问题。人类心理的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心理的病态,主要也是由于人与人之间关系失调而来。因此,有必要运用专业的方法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进行团体心理干预,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一些心理学家和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进行了多方面的积极的尝试和探索。本研究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借鉴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以团体音乐治疗中的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会回避和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SPSS11.5数据处理软件等作为研究工具,通过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模式,检验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的效果。研究假设:
第一,前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在SCL90、IAS、SAD得分基本一致。
第二,后测实验组在SCL90、IAS、SAD中的各个指标呈下降的趋势,焦虑因子明显改善、交往能力增强、自我接纳程度增高。
第三,后测对照组在SCL90、IAS、SAD中的指标没有明显的改善。
第四,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能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状况,学会情绪管理,提升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过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文献法查阅中外大量相关文献,设计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可行性方案;运用测量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团体辅导前和辅导后的测量,全部问卷和量表都由研究对象自行填写;运用实验法按照设计好的辅导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辅导干预;运用统计分析法使用SPSS11.5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研究工具
(1)SCL·90症状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见附录一)
此量表由迪洛葛迪斯(Derogatis)编制,此表包含90个项目,十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每题采用5点评分,症状从无到严重分别评为1、2、3、4、5,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明显,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通常是评定一周以来的时间。此量表已较广泛应用在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中,有较好的信效度报告。
(2)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见附录二)
此量表为沃森和弗伦德(Watson&Friend)编制,此量表得分高的人,在实际交往中焦虑程度较高,反之亦然。SAD量表中的所含的28个条目中,14条用于评价社交回避(一种行为表现),14条用于评定社交苦恼(一种情感反应);两个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5及0.87。
(3)交往焦虑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见附录三)
此量表为利里(Leary)编制, 交往焦虑量表(IAS)用于评定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主观社交焦虑体验倾向,含有15条自陈条目,按“一点儿也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1一5分。其总评分从15分(社交焦虑程度最低)到75分(社交焦虑程度最高)。
3.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武汉某大学06、07级学生,通过自愿报名参加。对参与的学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进行测试,筛选出SCL—90的焦虑因子大于2,SAD总分高于13分、焦虑分量表高于7分、回避分量表高于12分的报名者48人,平均年龄在18—20岁之间,组成研究对象。将48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4人,女生14人、男生10人;对照组24人,女生15人、男生9人。考虑到团体音乐治疗形式的干预,每一组治疗团体的人数不宜超过12人,因此又将实验组的成员分为两组,每组12人进行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数据统一计算。对照组的成员不做任何干预。
4.研究程序
(1)场地与设备
场地:武汉某大学排练教室。
设备:钢琴、打击乐器—大鼓、小鼓、手鼓、三角铁、碰铃、木鱼、响板等,CD音响一套,软垫13个。
(2)团体类型
本团体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克服社交焦虑而设置的。该团体并不针对严重的精神病患者,而只是运用音乐治疗中情绪影响认知的原理,采用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形式来解决大学生中的社交焦虑困绕问题。
(3)团体目标
该团体通过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活动要达到如下目的:
第一,了解焦虑情绪的来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第二,对团体成员建立信任感,愿意诉说自己的认识与情感。
第三、通过与团体中与自己有相同问题人交往,摆脱生活的困境与孤独感。
第四、接纳自己,接纳别人,获得自尊自信。
第五,能把在团体活动中学会的新体验与经验,运用到具体生活情境中。
(4)团体性质
结构化:本次团体采用结构式方法,分10次课进行,每次1.5小时。考虑到团体发展阶段性特点,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形式采用上有一个配合团体接触、磨合、发展、成熟的层层演进过程。
封闭式:为了保证整个课程的效果,出于客观评估的需要,也是为了间接地培养团体成员之间相互承担责任的理念,将团体定位为封闭式的方式。
同质性:考虑到本次评估课程的目的需要,本次团体辅导选择希望改善社交焦虑、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的大学生中有社交焦虑的大学生组成同质组,进行团体音乐辅导,当然实际上,这些同质组成员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如焦虑状态的程度差异、性别差异等等。
(5)成员对象
武汉某大学06、07级学生共48人,其中实验组24人,对照组24人。
(6)团体时间安排
2008年9月—10月,每周2次,共10次完成。
(7)评估方法
量表评估:
a.实施实验前测,对全部48位被试成员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的问卷填写,当场回收,进行结果统计,作为前测数据保留。
b.实施团体辅导,对实验组24位成员进行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每次1.5小时,对照组暂不做任何干预,等实验组结束后另行安排时间进行辅导。
c.实施实验后测:在实验组进行完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后,全部48位被试成员再次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交往焦虑量表(IAS)的问卷填写,当场回收,结果作为后测的数据保留。
d.运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主观状况自述:
团体结束后,通过开放式问卷,了解团体辅导的效果。
5.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活动方案设计
整个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活动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始阶段—自我探索阶段—自我发展阶段—结束阶段。每次活动以《你好歌》开始,以《再见歌》结束,每次结束前都有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澄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中间部分由五大类构成:
(1)热身与放松:放松分主动式放松(主要是治疗师通过引导肢体动作达到放松目的)与接受式放松(治疗师通过放松音乐引导放松)两种。
(2)语言类:通过声音、词汇、歌谣,加上节奏元素,配以乐器伴奏,形成声部配合。
(3)声势:通过声音(自己身体发出的声音—如:嗓音、拍手、拍腿、捻指、跺脚,和乐器发出的声音)打节奏。
(4)器乐:通过音高乐器、打击乐器进行独奏、齐奏、分声部演奏等。
(5)肢体活动:听指令做动作、姿势,以及舞蹈等。
团体辅导实施方案
阶段[]次数[]目标[]活动内容
初始阶段[]第1、2次[]相互认识;简介活动设计及预期目标;进行集体规范;建立人际信任气氛;增强小组凝聚力与参与度。[]简单介绍音乐治疗中的情绪—认知原理;签定团体约定书;用音乐节奏介绍自己;学习《你好歌》、《再见歌》;声音游戏。
自我探索阶段[]第3、4、5、6次[]引导成员觉察自己在社交中的焦虑情绪和反应;认识和探讨社交焦虑产生的因素和对自己的影响;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交流,打破孤独感;[]声音的传递与声音的合奏;节奏接龙与节奏模仿;为熟悉的歌曲填新词;为简单的旋律集体配伴奏;简单的集体舞蹈。
自我发展阶段[]第7、8、9次[]学会管理和处理自己在社交中的焦虑情绪;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认识他人,接纳他人;寻找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优缺点,建立交往信心;加强小组间的交流。[]在音乐中进行肢体放松;寻找和谐的声音;在团体音乐中创造新的音乐;团体舞蹈中的即兴动作创造。
结束阶段[]第10次[]整理团体经验的心得,体验彼此的肯定与支持,鼓励继续成长,处理分离情绪。[]接受式的音乐放松与想象;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情绪;在团体舞蹈中告别。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1.结果分析
实验组前测与后测各独立样本的差异检验
表4结果表明:实验组被式与对照组被式后测比较,在IAS量表、SAD量表总分及社交回避与社交苦恼分量表、SCL90量表的人际敏感、焦虑、恐怖、强迫、躯体化、抑郁等因子分上差异显著,除了抑郁因子的P
2.讨论
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是在音乐活动参与下采用团体情境的方式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在本次的团体辅导中,通过运用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技术,对团体成员实施了四个阶段的团体音乐治疗,包括初始阶段、自我探索阶段、自我发展阶段、结束阶段。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来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习得良好的情绪管理方式,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本研究显示,经过10次的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从分析数据和主观评价两方面来看,实验组被式减缓了社交焦虑的主观体验,在SCL90的人际敏感、躯体化、强迫、抑郁、恐怖、偏执和焦虑等因子;以及社交回避与苦恼上都有显著改善。
在本次的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于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独特的疗效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团体中的情绪抒泄: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常会有许多苦恼的心情。由于没有机会向别人倾诉,或者向别人透露,这些痛苦的情绪只能压抑在心中,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所以情绪的抒泄是非常重要的。社交焦虑主要是对暴露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注视的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产生持续、显著的畏惧情绪,并且影响当事人的生活。一般来说,我们大多数人在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多少都会觉得紧张,这是人类正常的反应,随着交往的加深,大多数人会逐渐放松,继而享受交往带来的乐趣。而社交焦虑者的紧张不安和恐惧情绪一直存在,不能通过日常生活方式得到缓解。而同质、安全的团体给被式提供了有效的、真实的暴露环境。让焦虑者直接面对焦虑情境是社交焦虑治疗最重要的方式。在本次的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中,首先为同质的小组成员创造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焦虑情境(团体小组),应用音乐放松,让团体成员体会焦虑情绪与身体的关系。当焦虑时,我们的身体是紧张的,那么当我们的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时,我们的焦虑情绪就会降低或消除。利用音乐伴奏下的肢体放松,如:音乐中的水母运动、降落伞的韵律、圣诞歌中的雪人融化、木偶音乐加工厂等活动,让小组成员亲身体会身体放松的状态,进而感受在这种状态下的情绪状态,并努力把这种状态带到团体互动活动中。在活动后的讨论中,许多成员感觉“舒服多了,轻松了许多,心情好象也好了许多……”[5]。在从生理上体会身体放松以后,为小组成员创设心理层面的焦虑情绪抒泄方式,例如“让我们在音乐中相识”的团体律动舞蹈中,每段音乐的结束部分都是一个长音,要求小组成员在长音时,第一、二次要用目光去寻找任意一个小组成员,友好地和他进行目光接触;第三次要寻找伙伴握手;第四次在握手的同时向对方问好……。根据消除焦虑情绪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减低焦虑者自我专注的倾向,将注意力由自我专注转移到互动对方的行为上,特别是在团体小组中的非语言行为的互动中(目光的接触、手势的运用等)可明显减低当事人因自我专注所带来的干扰,从而有效改善或消除焦虑情绪。在“让我们在音乐中相识”的音乐活动中,小组成员从刚开始的目光游移,表情紧张到后来的轻松,面带微笑地和同伴互相问好。在活动后的讨论中,有的成员说:“刚开始好害怕,也不好意思,感觉很紧张,心想要是我看他,他不那么友好,或是冷漠我,那多尴尬呀!可慢慢地觉得大家都很热情,也就放松了。到后来就想赶紧多找几个人问好。这个活动很好玩,要是生活中跟人交往也是这样该多好啊!……”[6]。大家在这次讨论中还澄清了“我是不是把人都看得太灰暗了,所以搞得让自己在人多的时候就紧张不安,生怕出错。今天的体验让我很愉快,也让我想到了点什么,其实大家还是很友好的,没那么可怕……”[7]。从活动和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音乐活动,小组成员的焦虑情绪得到了抒泄,从而改善了社交焦虑的状况。
第二,团体中的接纳:我们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如果不被别人接受与容纳,就会感到孤苦伶仃,无所依托。若被人拒绝或排斥,更令人孤独、寂寞、压抑,而导致心身疾病。所以相互的尊重和接纳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所有团体干预效果的基础。团体的接纳是小组成员们在运作过程中形成的凝聚力。由于团体的接纳,有了一种尊重、肯定、和谐与温暖的氛围,小组成员们身在其中感受到一种安全的人际环境,使他们不再害怕和焦虑,敢于去尝试新的情绪、行为与认知的表达方式。对他人的接受和容纳的多少标志着一个人内心的开放程度,在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音乐活动中,小组成员建立起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使得他们能更多地表达自己以及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别人的自我表达,在自我表达过程中,内心隐藏的情感、观念得到了其他成员的共鸣,于是他们能够打开封闭的自我,也能体验到来自他人的真实接纳和理解,进而让自己的内心更加开放地接纳自己和他人。在一次“节奏传递”的活动中,大家围坐一圈依次打节奏,因为社交焦虑的人非常不习惯、甚至害怕在人群面前单独表现,于是明显紧张不安,治疗师在活动开始前预先和大家进行了沟通,要求大家在别人打节奏时要注意倾听,当某个成员打错了或没接上时,我们等一等,并用鼓励的眼光告诉他,没关系,你再来一次会做的很好的。在整个活动中,大家彼此鼓励,互相支持,从怯生生、断断续续的演奏到后来的流畅、有序、动听的演奏与合奏状态。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后来的讨论中,小组成员的感受是因为大家都在无条件的互相接纳,感觉内心走得很近,没有什么陌生感,在倾听他人时,学习到了从内心的角度去理解他人,接纳他人。感觉这样很愉快。因此团体的接纳对社交焦虑情绪的缓解非常重要。
第三,团体成员的共同性:心理适应不良的人常常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当自己遇到不幸、遇到困难、犯了错误时,常常自责自怨,误以为天底下就自己最倒霉、最不幸。尤其是有些内容羞于启齿,自己无法接受,加重了心理负担与痛苦,只好在自羞自惭中折磨自己,结果严重地影响了情绪和生活。而在团体的音乐治疗活动中,通过音乐大家互相交流,于是有机会从其他成员的身上发现与自己类似的经历、遭遇,共同的困难和体验,顿时发现自己并不孤单,会感到如释重负。一种同病相怜、风雨同舟的感受使得个体放松了自己,降低了焦虑,减少了防御心理,互相帮助,共同面对困难,一起进步。在一次“歌曲填词ABC”的活动中,有这样一段歌词:“我们都在里 ,要把 的种子撒播到我四方;我们要在 里 ,要把带进每个人的心上; 会带给你 ,也会带给你和”[8]。为空白处填上能表达你真实心情的词,并说出原因。有些成员填的词是“恐怖、焦虑、迷茫、恨,以及渴望温暖、得到关爱、获得理解、不再迷惘……”[9]。在后来的小组讨论中,当小组成员诉说自己所填之词都是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真实感受时,一下子得到了很多成员的响应。气氛热烈起来,大家好象突然间找到了知音一样,没有了隔阂,拉近了距离,一起分享感受,共同面对,释放了心情。有效降低了焦虑的情绪状态。
第四,团体成员间的互动:在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的干预中,成员间信任关系的建立,给团体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社会交往环境,减少了成员的心理防御。在团体中,随着团体治疗的深入,每个人不同的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很容易在团体中暴露出来。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必然引起矛盾冲突和内心的不良体验,这些情况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容易避免的,但在团体环境中却是很难避免的,团体的环境迫使成员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人际间的冲突和内心的焦虑不安。于是他们在团体音乐的互动活动过程中去寻找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团体就为成员提供了机会,让他们可以试验和发现自己与别人交往的能力,评价个人真实的人际交往情况。 通过团体成员在音乐活动中的交互经验,成员不但看清了自己的社交情况,还可以具体学习基于对别人的信任和关爱所发展出来的基本礼仪,以及有效沟通和融洽共处的社交技巧和方法。例如在一次“节奏乐器大合奏”的音乐活动中,大家分成了三个小组,为《小星星》的旋律配伴奏。每个小组在讨论用什么样的乐器和节奏为旋律配伴奏时,都出现了分歧,刚开始时,大家比较畏缩,不知道怎么办,有的小组成员沉默不语,有的有些烦躁,无法进行下去。但任务毕竟是要完成的,慢慢地大家在尝试每样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效果后,逐渐找到了协调的方式,最后在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下,每组的演奏都各具特点,达到了和谐。在后来的讨论中,小组成员的感受是,刚开始出现矛盾时很想不做了,要在平时的生活中,我肯定逃了,但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必须完成,想逃也逃不掉了,可是后来真正面对时,也不觉得那么难半,最后的合奏效果还不错。这次的体验让我触动最大的是:只要大家勇敢地去面对出现的矛盾,一起努力,积极地去寻找解决的办法,终究会有好结果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互相理解,不断地调和出现的分歧,使大家也变得更亲近了,我想以后大家一定会成为好朋友的。通过这次的音乐活动,成员们习得了一些人际交往的的正性反馈和良好经验,使他们能建立起信心,降低焦虑,以放松的心态去面对社会互动关系。这种温暖而真实的团体互动关系,使他们改变了对人与人相互作用的看法,这将对他们以后在真实的社会交往中建立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大有裨益。
第五,团体指导者与成员的互动:团体指导者是团体互动系统中的核心,由于团体治疗干预策略的制订和实施都是由指导者来确定,并且在团体活动中,要求指导者既要担任指导者的角色,又要担任参与者的角色。那么指导者的自如、轻松、真诚的社交风格都成为成员效仿的对象,而且他在把握团体目标不偏离的同时,还要与每个成员达成一种温暖信任的亲密关系。在团体的互动过程中,指导者熟练的咨询技巧、敏锐的察觉和应变能力都是必须的,特别是要能够敏锐地觉察出团体中每个成员的情绪并运用团体的力量来对个体的焦虑进行干预,并对团体活动过程中的某些“突发事件”(如成员间的冲突等)做出回应。如在“声音回旋曲”的音乐活动中,有的成员很害怕,不敢开口,明显地出现焦虑情绪,指导者及时地澄清,声音的准不准、好不好听没有关系,只要你尝试了,那种参与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刚开始可能会有些困难,但是不要紧,你一定能做好的。并且要求每个人都努力地去倾听别人的声音,即使不那么美妙我们也要鼓励他把声音传下去。指导者理解的话语和良好的共情给了大家不少的支持,大家的焦虑情绪出现了缓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在指导者的带领下没有一个人掉队,大家努力地去参与,也慢慢地开始享受音乐活动带来的乐趣。最后大家在余音缭绕中结束了愉快的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社交焦虑存在于人群中的比率还是很高的,而且表现形式多样。社交焦虑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涉及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就生理、心理因素来说,负性的情绪、和负面的认知方式、消极的应对方式、习得性无助等与社交焦虑有关;就社会因素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状态被证明对于预防和改善社交焦虑有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上面三方面的改变将对于改善社交焦虑起作用。
在我国的学校心理辅导中,通过团体辅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有不少。从辅导形式上看,利用音乐治疗来针对具有某种心理困难(如社交焦虑)的特殊群体的治疗性的团体还不多;从研究探讨的视角来看,许多研究也证实了团体辅导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是有作用的。但是,深入地探讨团体辅导,特别是团体音乐治疗是通过哪些因素的作用达到改善社交焦虑的目的的,即团体音乐治疗对于改善社交焦虑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文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研究,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我国学校大学生团体辅导的研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
四、结论与展望
1.结论
第一,实验组被试在IAS、SAD量表、SCL90的总分、以及人际敏感、抑郁、强迫、恐怖、偏执和焦虑等因子分量表上的前后测得分差异显著。对照组被试在以上量表上的前后测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第二,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在前测的IAS、SAD和SCL90量表上得分的差异性上不显著,实验组与对照组被试在后测的IAS、SAD和SCL90量表上得分的差异性显著。
第三,实验组经过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干预后,社交焦虑明显降低,与社交焦虑相关的因素方面有了明显改善。
第四,实验组成员经过干预后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了明显改善。
第五,实验组成员在干预后的讨论中,普遍认为团体辅导使他们增强了与人交往的信心、增加了对他人和自己的了解,同时经过团体音乐治疗的训练,学会了调节自己的情绪,减少了对他人的戒备心,能够比较放松地与人交往,自觉效果良好。
第六,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对于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独特的疗效机制主要表现在团体中的情绪抒泄、团体中的接纳、团体成员的共同性、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以及团体指导者与成员的互动。
然而本研究也有局限性。其一,研究的样本属于小样本,并且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样本只来源于同一所大学的学生,实验的普遍性意义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尚需进一步加大样本的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大样本量的同时,也可考虑在各类学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其二,本次研究在筛选社交焦虑大学生作为样本时,只采用了量表进行筛选,未采用结构化的访谈,这有可能不利于收集更细化、准确的信息。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完善。再次,由于研究时间的限制,只在干预前后进行了测量,测查奥尔夫团体音乐治疗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短期效果,未能做长期的跟踪,因此,干预的长期效应如何将进行跟踪,以弥补本研究在这方面的遗憾。
【摘要】 目的 观察舍曲林对于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98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多虑平片50mg,2次/d,疗程8周;治疗组给予舍曲林50mg,1次/d,服用4周症状无改善者增量100mg,1次/d,观察4周。8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舍曲林具有较好的抗抑郁作用,且不良反应少。
【关键词】 焦虑症;抑郁症;舍曲林;多虑平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n sertraline to anxietydepression.Methods Nintyeight patient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52) and control group(46),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sertraline (100mg/d), and was treated for 8 weeks serially.At the same tim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 treatment of doxepin(50mg/d).After eight weeks, clinical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 of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 and Hamilton anxiety(HAMA)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at. Results Compared with doxepin group, sertraline group was better in curative effect and lower adverse reaction. Conclusion It is better of sertralin for depression and there is fewer adverse effect.
【Key words】 Anxiety disorder;Depressive disorder;Sertraline;Doxepin
临床上常常可见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症状共存。相比那些只患有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患者,这些病人都有较大的慢性化倾向及较大的社会功能的损伤与工作能力的下降,而且他们的自杀率较高,预后较差。在许多诊断系统如ICD10和DSMⅣ中,混合性焦虑抑郁障碍(MADD)被界定为自主神经症状相关的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混合性障碍。临床中抑郁合并焦虑不同形式表现为焦虑症继发或并发抑郁,抑郁症伴随明显的焦虑症状,广泛性焦虑或惊恐障碍继发抑郁。本研究采用随机方法评价舍曲林治疗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08~200908诊断明确的抑郁症患者98例,男34例,女64例,年龄18~63岁,平均(36.2±4.3)岁,病程5个月~6年,平均(3.2±0.8)年,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6例。(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2)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总分≥18分。(3)排除既往有神经、精神病史者。(4)排除药物依赖或滥用,药物过敏,严重自杀企图或行为者。
1.2 方法 入组前服用其他抗抑郁药,并进行2周清洗后进入研究,未应用抗抑郁剂即进入研究。治疗组口服舍曲林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起始量50mg/d,服用2周症状无改善者,逐渐增量至200mg/d,观察8周。对照组口服多虑平片(上海医药有限公司信谊制药总厂)50mg,2次/d,观察8周。治疗期间辅以支持心理治疗,治疗前后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如有异常则常规随访至正常。
1.3 疗效评定 评定工具采用HAMD、HAMA量表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于治疗2、4、8周由心理科专业医师进行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所用数据应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数据重复测量进行方差检验。
转贴于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见表1。表1 2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P
2.2 2组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 见表2。
3 讨论
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混合性焦虑抑郁症很困难,一般多用苯二氮卓艹类,虽然它可能是辅助治疗药物,但单用安定抗焦虑治疗混合性焦虑是不合适的。目前我们已在生物学方面对焦虑症和抑郁症有了较深的认识。这两种疾病在三种主要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5HT)发生了改变。而大多数学者认为大脑单胺神经递质减少与焦虑、抑郁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1]。舍曲林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对5羟色胺再摄取的抑制作用强化了5HT受体的神经传递。此外,舍曲林还抑制了缝际区5羟色胺神经元放电,由此增强了蓝斑曲的活动,形成了突触后膜β受体与突触前膜α2受体的低敏感化。它通过选择性抑制神经元回收5HT浓度,延长其对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从而改善抑郁[2]。
本研究结果表明,舍曲林组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时间HAMD减分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AMA评分结果显示,舍曲林治疗组减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舍曲林组有着较好的抗抑郁、抗焦虑作用。舍曲林起效快,疗效好,服用方便(1次/d),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作为临床一线药物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一、经济转型时期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要求
随着国务院新一轮支持东北振兴计划的出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省经济面临着转型和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挑战。2015年出台的《辽宁省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在“新常态”下发展旅游产业,对稳定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民生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繁荣文化、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到2020年,把旅游产业发展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使辽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基本实现旅游强省的目标;全省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以上。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旅游消费已占到60%-70%,我国占28%,而辽宁省的旅游消费只占到15%-20%左右,这已经成为发展的“短板”。旅游已经成为新常态下各类社会资本追逐的投资热点领域。据统计,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将为550多万人提供就业岗位。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区域性,决定了它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将扮演重要角色。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大批掌握技术技能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不仅是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促区域经济和谐、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构建中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旅游管理专业既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又强调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因此对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人才需求较大,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均开设有旅游管理专业,与此同时,很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重视不够,缺少具体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还有的院校在课程体系中一味重视导游资格证考试,教学中理论性知识偏多,实践性知识偏少:基础性知识偏多,技能性知识偏少,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虽然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践,但缺少具体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实践等同于学生就业,缺乏对学生实践的指导和教育,实践的内容与理论教学脱钩,学生不能及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理解,也难有效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能力
目前来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大部分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或本校跨专业教师,高职院校很难招聘到企业或行业专业人员,即使聘用兼职教师,由于待遇或时间的原因,也很少有企业人员愿意长时间上课。而本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意识不足,或由于自身实践能力不够,难以在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同时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要求顶岗必须有充足的时间,而且要持续一段时间,这样才能真正进行实践操作,掌握企业各岗位的操作技巧和方法。但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工作,或学校教师培养制度的限制,很难让教师有大块时间进行顶岗实践,另一方面旅游企业也缺乏与学校合作培养教师的意愿。致使教师顶岗成为一种形式,很难真正起到培养教师时间能力的作用。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各高职院校由于资金、场地等条件限制,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往往重视不够或投入不足,以我校为例,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建有导游模拟室、模拟旅行社等旅行社实训场所,硬件条件均能满足教学要求,但由于软件建设投入大、周期长,与企业结合紧密度不够等问题,使得实训室缺少企业氛围,只能为个别课程提供基本的实践操作训练,难以进行综合性的、仿真性的练习和操作,对学生只能进行简单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不明显。
(四)校企合作流于表面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但有的院校把校企合作仅仅看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合作的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紧密型深度合作不够,大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对行业标准、职业岗位要求缺乏深入了解,缺乏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与实施,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因此导致一些所谓的订单培养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签订一份合作协议上。在校企双方产教融合、深度合作方面缺乏机制和动力,普遍缺乏校企共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研讨课程体系设置与教学内容更新、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技能大师进课堂、企业文化进校园、教师为企业开展服务与咨询等校企深度合作的内容。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以职业岗位核心能力为主线,在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在进行充分的社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企业人员,总结提炼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参照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引入行业操作标准,制定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准确把握岗位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充分发挥企业专家的作用,对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使学校培养的学生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同时,应对实践教学提出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如参观调研、见习、情景模拟、顶岗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融入到企业环境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避免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可以按照企业的需求,灵活安排学生的实践,如“淡进旺出”、分阶段实践等模式,打破固有的“2+1”模式,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有目标、有计划的进行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导因素,因此培养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对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水平意义重大。教师要有意识的主动参与企业实践,切实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学校要制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帮助教师联系顶岗实践企业,对于参与顶岗实践的教师按定岗时间折合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予以鼓励,并将教师顶岗实践作为考核、晋升的条件进行明确规定。此外,要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高质量的兼职教师队伍,制定相应的政策,颁发聘书,保证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通过座谈、讲座、授课等方式,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整合、学生实习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弥补专任教师在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上的不足。
(三)建设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校内实训场所
学校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仿真实训场所,让学生在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适应企业氛围、熟悉企业环境、掌握实践技能。同时,要建立完善的实训管理制度,保证实践教学的规范性,及时跟踪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适时调整实训设备和实操软件,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有条件的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进企业的设备或人才实现企业与学校在实训基地上的共建和共享,并将企业的工作环境、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严格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来完成相关的任务。学校根据实训基地人员要求安排学生进行轮岗,把课堂搬进企业,把教学与生产进行融合,真正实现“学中做”和“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同时,生产性实训基地又可以帮助企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四)改革校企合作模式
改变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变“松散型”合作为“紧密型”合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由于行业人才需求量大,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并不难,但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实习基地都属于“松散型”的合作模式,既学校把学生送到企业,企业将学生作为员工进行管理,在实习过程中,学校无法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学校也不能干预企业对学生的岗位安排,除了实习,学校和企业再无任何联系。这种实习模式导致学生实习既是工作,企业仅从自身角度考虑学生的岗位安排和培训,没有兼顾学校对学生顶岗实践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毕业后的职业规划。因此,学校要和企业建立“紧密型”的合作模式,校企之间的联系不仅仅是学生实习这一种方式,学校和企业要从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实现校企之间的“师资共陪、学生共育”的目标。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患社交焦虑障碍的学生都有着与实际不相符合的较低自我评价。比如,认为自己能力差,在公众面前总会出丑;认为别人都能看出他不自然的表情与窘态,因此对他的评价是否定、嘲笑或蔑视;特别是在一次又一次与别人交往时的失败体验后,会逐渐丧失信心,封闭自己。最后,患者的社会功能会因该病而受到极大影响。
据调查,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失业率是常人的3倍,会造成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低下的恶性循环。同时,他们比常人过早离开学校,在交友方面也不满意,娱乐活动少,单身或离婚率增加。同时,社交焦虑障碍不仅本身能造成心理残疾,还经常伴随有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酒精依赖等。我们调查发现,该病与其他精神疾病的共病率达30.87%。这些共病会加重损害患者的社会功能,使自杀或意外死亡的风险增大。
及早发现,及早就医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病程较长,多为终身患病,自发缓解可能性小,仅有少数受过高等教育、起病时年龄大、不合并其他心理障碍的患者通过自身有意识的锻炼可能缓解。所以,大中学生以至成年人一旦有这样的困扰,应该尽早接受干预,以提高治愈成功率。
不过,首先要分清自己是害羞、社交焦虑,还是社交焦虑障碍。从害羞到社交焦虑,再到社交焦虑障碍,是一个从正常行为到异常行为的过程。害羞是正常的个性特征。社交焦虑是害怕别人的否定评价, 对人际交往表现出忧虑、紧张、不安、回避等情绪和行为反应,但不会影响本人的生活、学习功能。而社交焦虑障碍则是一种给患者带来苦恼并损害患者社会功能的心理疾病。
我们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三者的区别。
学生一,女,初中生,内向,一般不主动与同学说话,从不举手发言,但老师指定回答时能从容作答,能参加舞蹈表演,自述表演前轻度紧张,开始表演后紧张感消失。
学生二,男,高中生,内向,转校新生,担心自己的口音被同学笑话而不敢主动找别人说话,但喜欢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
学生三,男,初中生,外向,从不敢正眼看同学或是老师,尤其是异性同学,自述一旦与别人目光接触,随即满脸通红。
学生四,女,大学生,内向,从不敢在公共场所打电话,害怕到人多的地方如商场、火车站去,买东西时也从不敢与别人还价。
分析后不难发现,学生一有着害羞的个性,而学生二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了与人交往时的焦虑,但他们的问题会随着与人交往的经验和能力的提高而逐渐消失,无须医学干预。学生三、四则是典型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他们对自己的问题深感苦恼却无能为力。
事实上,符合以下三条时,可确定是社交焦虑障碍:①与人接触或被人注意时产生强烈的焦虑或恐惧情绪。②伴有自主神经症状,如心跳加快、出汗、脸红、发抖、呼吸困难等,使病人万分痛苦却无法改变。③有回避行为,且回避行为严重妨碍了病人的社会功能。
社交焦虑障碍的特点是过分的情绪反应、回避行为、患者强烈的苦恼和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影响。若这些情况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则应该引起重视。患者应该尽早到权威的心理卫生中心就诊,以明确诊断,并开始正规治疗。
接受心理治疗,记录心理日记
一旦确诊为社交焦虑障碍后,患者也不要灰心失望,因为该病虽然“致残性”强,但并非是难以治愈的心理疾患,只要开始治疗,即意味着通向光明之路的开始。
现在,药物治疗多采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阻断剂,因其疗效好且副作用较小,现已是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一线用药,其中的帕罗西汀是在美国唯一注册的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药物。而心理治疗是治愈社交焦虑障碍的根本方法,包括社交技巧训练、认知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形式上以团体治疗效果较好。
特别推荐的是记录心理日记的方法,简便可行。患者可根据下面的表格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记录。
情境
1. 何人?
2. 发生何事?
3. 在何时?
4. 在何地?
情绪
1. 那时的感受如何?
2. 评估一下情绪状态。
不自主的思维
1. 在你有这样的感受之前,心里想的是什么?
2. 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
3. 认为别人如何评价你?
记录下来之后,等情绪平静下来时反思自己的思维是否正确,最好能勇敢地问问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当时的表现的,并特别地问问他们是否看出了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坚持一段时间之后,很多患者都能逐渐地明白自己的想法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之后便不断地修正自我意识,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逐步协调,从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找回自信。
预防社交焦虑障碍的关键时期
关键词:社交焦虑;心理社会;因素;作用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01-03
一、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应激和生活事件因素和应激和自然事件因素。因为社交恐惧症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仅探讨社会事件因素方面,包括个人特质影响下的人际互动模式,背景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网络等。
(一)评价恐惧
评价恐惧包括对他人评价的恐惧和担忧,其包括正面评价恐惧及负面评价恐惧两类。正面评价恐惧指对他人正面评价的恐惧,负面评价则反之,指对他人负面评价的恐惧和担忧。这两者都与社交焦虑相关:在社交焦虑患者的认知中,他们的社交对象时时观察他们,并对他们的言行举止给出评价。他们自我监控获得的信息与长时记忆、观众反馈获得的信息综合形成关于自我的印象或表征。但这一心理表征不是个体真实的表达,而是歪曲的表征[2]。患者对自己在社交表现中的评分往往过低,从而恐惧、逃避人际交往活动,以逃避他人的负面评价;而正面评价恐惧,则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患者认为自身典型行为不会变化,从而害怕偶然的正面评价会带来之后的一系列负面评价,进而感受到更大的社交焦虑。与其他焦虑障碍的自我报告相比,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自我报告与正负面两项评价恐惧都有较大的正向相关关系[3][4]。
另一种阐释评价恐惧与社交焦虑的方法则是心理进化模型,在早期人类社会中,人们过着等级观念明确的群居生活,为了避免与社会等级中地位高的人发生冲突,回避负面评价是为了适应环境。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也尽力回避他人的正面评价,否则其他群体成员会将他们看作是对自己的威胁[2]。因此当人们无法以此来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确保自己处在社交活动中的安全领域的时候,他们便会在社交活动中产生焦虑。
(二)自尊、羞怯与归因方式
1.自尊与社交焦虑障碍
许多研究都表明,自尊与社交焦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社交焦虑与自尊的类型有着相关。如高蕾在2008年的研究中就发现,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就和其社交焦虑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且内隐自尊表现出更强的对自我的积极评价倾向[5]。其次,个人自尊的高低,也与社交焦虑的发生有着显著关系。如肖飞在2012年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研究就表明,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水平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314**,p\
2.羞怯与社交焦虑障碍
羞怯(shyness)一直被描述为一种性格特征,一种社交态度,或者是一种抑制状态。Henderson将羞怯定义为,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以及/或者抑制,是一种对消极评估的恐惧,伴随情绪上的沮丧或抑制,会显著影响对期望活动的参与行为或者对个体和职业目标的追求行为。其与自尊相关,也归因和应对方式相关,是预测社交焦虑障碍的指标之一,过于严重的羞怯可以发展为社交焦虑障碍。据王可可在2009年对大学生的羞怯水平与自我评价、社交效能感关系方面的研究,羞怯总分都与自我评价总分及其各维度显著负相关,也与社交效能感总分及其各维度显著负相关[8]。而对小学生、中学生的一系列研究也表明,羞怯与孤独呈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接纳呈显著负相关;羞怯的三个维度均与孤独呈显著正相关,羞怯行为、羞怯情绪与同伴接纳呈显著负相关;孤独与同伴接纳呈显著负相关[9],羞怯对社交焦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10]。
羞怯影响人的注意偏向与应激状态,从而使人更注意社交情境中的威胁,并倾向于快速采取回避反应。在王悦于2012年所做的有关不同羞怯水平大学生注意偏向特点的眼动研究中,高羞怯者能迅速注意到环境中的威胁信息,对刺激的唤醒程度更高,且更偏向于回避刺激[11]。而这一点也与社交焦虑个体在面对社交威胁时的回避倾向相同[12]。
3.归因方式与社交焦虑障碍
M.J.Dugas曾提出,“对不确定性的缺乏耐受性”,即IU(intoleranceofuncertainty)是造成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他的定义下,IU是一种“能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上,影响人感知、解释或回应某个不确定情况的认知偏差”[13]。这就说明,人对未来的预期是否确定,影响着人的焦虑水平。而人对未来的预期,往往是基于一定归因基础的预期,由此可推断,人的归因方式,与社交焦虑障碍的形成也有着密切关系。
诸多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点。如郑金香在2005年对女大学生社交焦虑及其归因方式联系的研究中,高、中、低社交焦虑组女大学生的归因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高社交焦虑组归因得分最高,表明认知不确定性最小;低社交焦虑组归因得分最低,表明认知不确定性最大[14]。同样,在范晓玲等人对高中生的归因与社交焦虑水平的研究中,也支持了这一结论[15]。
(三)依恋类型与防御机制
1.依恋类型
依恋定义为个体与其他人形成的特殊情感连接,在个体处于悲伤时,可以接近并得到被依恋对象的帮助。这是一种持续稳固的和情感意义上的连接,这种连接是个体有愿望与依恋人物接近,并且当与依恋人物分离时表现出悲伤[16]。其是一种关于儿童对自我、他人及自我与他人人际关系的稳定认知模式,能会影响到个体将来的行为反应方式,从而影响个体的社交及社交焦虑的发生。朱海东在2008年对青少年依恋和社交焦虑关系的研究,就证明青少年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和同伴依恋与青少年社交焦虑有显著的负相关,青少年依恋对社交焦虑的产生及其程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7]。
依恋有不同的模式。Ainthworth将依恋划分为安全型,恐惧型、冷漠型、矛盾型[18],而后人进一步提出成人的三种依恋模式: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除了安全型以外,其余的模式都属于非安全型的依恋模式。不良的依恋模式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进而增加了个体在社交中受挫的可能性,为社交焦虑障碍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吴薇莉等人在2006年对成人依恋类型影响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研究也支持了上述观点。在其研究结果中,不安全类型对社交焦虑障碍组发生所产生的影响作用是安全类型的7.438倍,而恐惧型与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生更是有着密切关系[19]。
2.防御机制与社交焦虑障碍
同理,个人的防御机制也与社交焦虑障碍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相较正常人而言,社交焦虑症患者更容易采取不成熟或中间型的防御机制。在董帝英[20]等人做的对照试验中,社交焦虑症患者比起正常人,更容易采取压抑和回避的防御机制,而非依据刺激调整自身的行动,抑或参与其中。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社交焦虑症患者为什么会在应对社交情境时感到威胁和焦虑,乃至不能进行正常的社交活动。
二、社会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问题社会决定因素世界大会上的规定,健康问题社会决定因素是指人们出生、生长、生活、工作和老年环境,包括卫生系统。依据这条定义,我们也将从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地区文化风俗三个方面,来探讨社交焦虑障碍的产生原因。
(一)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而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更是在人的社交能力发展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出乎意料的是,令子女产生社交焦虑的,并非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而是父母与子女间最直接的互动,也就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马在2011年对大学生交往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中发现,大学生交往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相关关系。其中交往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和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父亲偏爱被试、母亲的拒绝否认、母亲的惩罚严厉呈显著正相关。而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父亲的惩罚与严厉、父亲的偏爱被试等因子可以作为大学生交往焦虑程度的预测因素[21]。从上我们可以推出,父母的教养方式科学与否,与子女未来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
对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研究同样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吴超等人对社交焦虑障碍患者做的研究中,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社交恐惧症患者评价其父母对他们惩罚、拒绝否认较多,对他们过分干涉,而缺乏情感温暖(各因子t≥3.85,P\
(二)人际交往及社会支持
人际交往及社会支持作为社交的重要一环,同样也在社交恐惧障碍的产生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人际交往会使患者加强不良的互动模式,而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仅能够预防社交焦虑障碍的产生,还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
对社交焦虑障碍患病的主要年龄段――儿童和青少年而言,这段时期最重要的社交场所,莫过于学校。学校中的关系又分为两种,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一系列研究表明,这两种关系都对社交焦虑障碍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关于同伴关系,最典型的莫过于Rubin和Krasnor所进行的滑铁卢纵向追踪研究(Waterloolongitudinalproject)。这一进行了10年之久的追踪研究表明,早期儿童的社交退缩可以预测其今后的内隐行为问题,与儿童的负面自我评价、害羞和焦虑相关。社会退缩尤其是极端性的社会退缩是很稳定的,不是一个暂时问题[23]。研究同样表明,这些社交退缩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退缩会越发严重,原因有二:一是长期试图与他人交往经历了太多的失败,遭到同伴的拒绝。二是同伴的不服从给退缩儿童带来情绪和认知方面的副作用[24]。
师生关系同样也在社交焦虑障碍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据刘彩霞在2011年的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的满意度对焦虑总分、分离焦虑、社交恐怖、强迫障碍和广泛焦虑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师生关系的冲突性对儿童的焦虑总分、社交恐怖、广场恐惧和广泛焦虑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师生关系的支持性对儿童得到分离焦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即师生关系质量越高,儿童的焦虑水平越低[25]。
同样,良好的社会支持也能对社交恐惧障碍的治疗起着积极作用。如魏彩等人就曾选取了30名贫困在校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后发现,被试的SCL-90各项因子均平稳下降,其中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和其他这6个因子在活动前后差异显著,交流恐惧得分与社交回避倾向得分显著降低[26]。这为我们利用社会支持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
(三)不同文化与地区风俗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社会的文化、风俗习惯、道德信念等,也会对人的社交状态产生影响。如当今社会,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冲突激烈,使人们的社会适应变得越发困难;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提倡“否定自我”,“顺应集体”,“和而大同”,这也造成人们自我价值感缺失,习惯于把自己的价值建立于他人的评价之上,对他人目光畏首畏尾,信奉“沉默是金”“枪打出头鸟”的原则,时时具有对“违背主流”的畏惧;而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与文化的相对滞后,造成人与人间的交往信奉“现实主义”,利益居上,同时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冲突愈发尖锐[27]。以上种种,都令人容易产生对社交的厌倦,回避心理。同时网络的出现,给人提供了一个无须面对面就可进行交流的机会,造成人们缺乏真实的人际交流,从而沉迷于与网络中符号的互动。以上种种,都是社交焦虑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
综上所述,社交焦虑障碍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患者自身的生理因素和遗传因素,还包括气质类型、家庭环境、社会交往与文化风俗等心理社会因素,且这些因素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分析社交焦虑障碍的成因,研究其治疗方法中,我们也要结合这些因素,从多角度入手,抓住重点,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在疾病的研究与治疗中,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亚林.高级精神病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2]刘洋,张大均.评价恐惧理论及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0(1):106-113.
[3]Coles, M.E., Turk, C.L., Heimberg, R.G., & Fresco, D.M.Effects of varying Levels of anxiety within social situation: relationship to memory perspective and attributions in social phobia.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2001(39): 651-665.
[4]Weeks, J.W., Heimberg, R.G., Rodebaugh, T.L.& Norton, P.J.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ar of positive evaluation and social anxiety.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08(22):386-400.
[5]高蕾.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52.
[6]肖飞.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研究[D].长沙:中南民族大学,2012:55.
[7]Izgic,F.,etal.,Socialphobiaamonguniversitystudentsanditsr-
elationtoself-esteemandbodyimage.CanadianJournalofPsych-
iatry,2004(49):630-634.
[8]王可可.大学生羞怯与社会支持,自我评价,社交效能感的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9]高峰强,宫瑞莹,祁冬燕,王鹏.小学生羞怯与孤独、同伴接纳和社交自我知觉的关系[J].心理研究,2011(1).
[10]单铭磊.初中生羞怯对社交焦虑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11]王悦.不同羞怯水平大学生注意偏向特点的眼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12]江国栋,陈图农,张宁等.社交焦虑大学生对面容表情图片的注意偏向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4):353-355.
[13]Dugas,M.,A.SchwartzandK.Francis,BriefReport:IntoleranceofUncertainty,Worry,andDepression.Cognitive-
TherapyandResearch,2004.28(6):835-842.
[14]郑金香,吴真,吉峰.大学生社交焦虑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归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212-213.
[15]范晓玲,等.高中生人际归因,社交焦虑及其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96-197.
[16]BOWLBYJ.Themakingandbreakingofaffectionalbonds.Ⅱ[J].BrJPsychiatry,1977,130:421-431.
[17]朱海东与刘云艳,青少年依恋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8]Ainsworth,M.D.S.Witting,B.A.,AttachmentandtheExplorat-
oryBehaviorofone-yearoldsinastrangesituation,IN:Foss,B.M,
DeterminantsofInfantBehavoir[M].London:Methuen,1969:
113-136.
[19]吴薇莉与刘协和,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成人依恋类型与社交焦虑障碍人格特征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4):18-22.
[20]董帝英,周光燕.社交恐惧症患者与正常对照的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防御机制的比较(英文)[J].上海精神医学,2011(4):214-220.
[21]马.父母教养方式、人际信任与大学生交往焦虑的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47.
[22]吴超.杜凌阳与傅正闯,社交恐惧症患者的16PF测试及父母教养方式调查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9(2):86-88.
[23]Rubin,K.H.andL.R.Krasnor.Social-cognitiveandsocialbe-
havioralperspectivesonproblemsolving.inMinnesotasympos-
iaonchildpsychology.1986:NewJersey:Erlbaum,1986.
[24]郭伯良,张雷.儿童退缩和同伴关系的相关.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37-139.
[25]刘彩霞.小学儿童师生关系与其焦虑状况的关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羞怯 社会适应 干预
据1999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首要的阻碍因素是羞怯心理。在大学生中,48%的人承认自己经常感到羞怯,仅1%的人完全否认自己曾羞怯过。羞怯与人们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如缺乏自信、回避社交、孤独、社交焦虑症等有不容忽视的关系,也和一些精神障碍有联系,如精神抑郁症、物质依赖、回避型人格障碍。关注羞怯并探讨改善羞怯水平的干预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1 羞怯的界定
1.1 羞怯的概念
生活中,羞怯常用来描述对社交互动的反应和感觉。心理学研究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界定羞怯,如Buss从人格特质方面将羞怯定义为“在社交情境中的不舒服、抑制或尴尬,尤其是与不熟悉的人相处的情境”。Leary则认为羞怯总体来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以社交焦虑和人际抑制为特征的情感―行为综合表现,源于对他人人际评估的期待或这种期待的存在。后来有研究者试图就羞怯的起源定义,如Rubin提出羞怯是指在遇到新的社交情境时恐惧的感觉,以及在熟悉或者不熟悉的社交情景中对负面评估的关注。总之,羞怯的心理学概念正处于不断发展中,目前仍没有一个被所有研究者认同的概念。
由于羞怯本身的一些特征或外部表现,人们常将一些概念与羞怯混淆,如内向、窘迫、社交焦虑障碍(SAD)等。其实,内向的人单纯地喜独处,不喜社交互动,但不像羞怯的人一样害怕社交场合。窘迫指不舒服,伴随着失去自尊以及生理反应(如脸红)、心理困扰等,也指遭遇暴露而感到痛苦的情绪唤醒,随后产生不适应感或羞愧感。虽然两者症状有相似,但是在特质水平和其他重要方面有区别,如羞怯与社交能力更相关,而窘迫则与环境适应性相关。但两者关系现在仍不明确。此外,高羞怯者常被认为患有SAD,Marshall等人认为羞怯是社交焦虑的一种形式,广泛性社交焦虑障碍是羞怯的一种极端形式。Henderson也描述羞怯的变化“从轻微的社交尴尬到整体地令人长期困扰的社交恐惧”。 Heckeman等人则就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另一种假设,认为羞怯是一个比SAD内涵更广的概念,它可能和SAD的轻微案例有重叠的部分,也可能是SAD的外延。但两者关系有待继续研究。
1.2 羞怯的分类
为了进一步清晰地界定羞怯,研究者们将羞怯进行了分类。
Henderson和 Zimbardo将羞怯分为气质型羞怯和状态型羞怯,认为羞怯的范围可能包括从轻微的社交尴尬到整体的抑制性社交恐惧。气质型羞怯是长期的、气质性的,是一种人格特质和个体自我定义的核心。状态型羞怯指在特殊的社交情境中体验到羞怯的症状,但并不将它包含在个体的自我定义中。Pilkonis将羞怯分为公众型羞怯和隐蔽型羞怯,前者明显表现出社交适应不良,他人评价为羞怯,后者则是自我认为羞怯,他人则不认为如此。Cheek和Krasnoperova将羞怯划分为退缩型羞怯和依赖型羞怯。前者特点是抑制、沉默和回避社交场景,后者特点是顺从他人观点及常用的中立态度。两者不同处主要涉及羞怯者如何与他人交往,对于羞怯者来说可能是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或社交应对的模式。
1.3 羞怯的表现
Henderson和Zimbardo总结了羞怯在行为、生理、认知、情感等四个方面的表现(表1)。
表1 羞怯的表现
每个羞怯者的羞怯程度不一,表现不一,四个方面不一定同时表现。在羞怯人群中,43%的人仅符合某一方面的表现,37%在两个方面有表现,12%的人同时有四个方面的表现。
2 羞怯的相关理论
2.1 社会适应模型(Social Fitness Model)
该理论强调羞怯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模型,包括情感和思维两个部分。羞怯者逆转了社交情境中的自我放大偏见,将失败归咎于自己,而成功归因于外在的、临时的、不可控的和情境性的等制约因素。羞怯者的认知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恶性循环过程,分三个步骤:(1)接近阶段,在接近社交情境的时候,个体内心存在斗争,对即将进入的情境存在恐惧和消极预测,这种斗争反过来加重了个体的恐惧;(2)逃避阶段,个体逃避社交情境,从而减轻个体在第一个阶段的痛苦,但之后却产生了自责,并因此羞愧,加重了自责,使痛苦增加;(3)愤恨阶段,个体对他人产生愤怒和怨恨,当感觉到羞愧、恐惧和易受伤时,他们会认为他人对自己是蔑视、危险且强大的,有潜在的威胁,以这种方式减轻自责和痛苦。而所有的恐惧、羞愧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和自责、责备他人等消极认知同时又作用于这个过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该理论认为羞怯与认知密切相关。
2.2 自我表征理论(Self-presentation Theory)
该理论认为羞怯是一种对自我表征的过度关注,并由此提出假设:在社交情景中,个体试图控制自我形象或相关信息。羞怯者以在他人心中创造一个被期待的印象为动机,但却缺乏相信自己能够做到的自信。这导致他们在社交情景中,采用一种谨慎和保护性的自我表征方式。Leary用一个公式来表示羞怯和自我表征之间的关系:SHYNESS=M*(1-p)。M代表印象动机或个体想要在他人心中形成被期待印象的动机程度,p表示能够形成被期待印象的主观觉察可能性。根据公式,当一个人渴望在他人心中形成一个被期待的印象,但同时怀疑自己能否成功实现目标,其羞怯程度将增强。假如两个人与同一人接触,如果一个人相信自己完全能达到别人的期待,他可能体验不到羞怯或焦虑;同时另一人则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别人的期待,这可能导致其羞怯程度增强。此公式可以有效地预测一个人的羞怯程度,理解羞怯发生的原因。
3 羞怯的干预研究
Zimbardo于1977年成立了专门的羞怯诊所。该诊所在多年成功治疗成年人羞怯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专门治疗羞怯的方案,包括个人治疗和团体治疗。治疗的初级评估主要包括依次的结构性临床访谈,运用到斯坦福羞怯问卷、社交焦虑或沉默问卷、Beck抑郁问卷、自尊量表、社交回避或苦恼量表等等。治疗方法包括:在恐惧的场景中进行暴露和行为训练、社交技能培训、对自我和他人的负面想法进行认知重建、交流训练,对他人提要求或对不合理要求说“不”的自信训练 。
Henderson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治疗方案――为期26周的社会适应训练。该治疗训练的一个特色是采用情景模拟,利用其他组员或外部协作者模拟令羞怯者感到恐慌的情景(如与同伴聊天),这种方法称为行为家庭作业。它适用于个人治疗和团体治疗,不同治疗形式所使用的技术见表2。羞怯诊所为期6个月的团体治疗数据结果显示,在恐惧负面评估、社交回避与苦恼、社交焦虑、抑郁和羞愧等方面有显著降低。
表2 社交适应训练适用表
随着网络进入人们的生活,有研究者提出远程网络认知行为治疗:以网络为媒介,对羞怯者进行非面对面的网络干预训练。该方法干预效果显著,在长期效果、经济效益及可接受性上均显示有效,对进一步发展针对一般心理障碍的网络治疗有支持性。但由于其非面对面式的形式,局限处也很明显,如因不能直接观察导致的对被试的控制减弱。
4 研究不足和展望
当前,羞怯概念界定模糊,各研究者不能形成统一意见,且缺少对羞怯内部认知结构的研究,这对羞怯的进一步研究有很大的影响。且羞怯与内向、窘迫、社交焦虑症等表现有相似之处,因此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需注意将其鉴别开来,以避免混淆来访者问题的症结所在。在干预方面,国外研究的对象多为儿童、青少年及临床病患,在成人尤其是非临床成人方面较少。且其干预方法多为专业、系统的临床治疗,在社会中的可推广性相对较弱。这对治疗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羞怯十分不利。
国内对羞怯的关注度虽然正不断提升,但迄今并没用出现专门针对羞怯的干预研究。因此,将来的研究需在这一方面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伍育琦.大学生羞怯心理的调查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0(2):105-106.
[2]Carducci BJ, Zimbardo PG.Are you shy Psychology Today. 1995, 11/12: 34- 68.
[3]W. Ray Crozier. Shyness and embarrassment: perspectives from social psychology.1990,59-86.
[4]王文娟,金一波.害羞的界定和测量与研究方法述评[J].心理科学,2009,32(4):910-912.
[5]Henderson, L.& Zimbardo, P. Shyness. Encyclopedia of Mental Health.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8.
一、社交恐惧的特征
社交恐惧症是以恐惧为主要情感的一种神经症,其特点是对通常的社交活动,与人见面产生极大的恐惧情绪,虽明知不必要,但无法自控,只有逃避以解决之。它主要体现出以下特征:恐惧反应与处境不相称;非常痛苦,往往伴随强烈的生理症状,如心悸、冒汗、颤抖、头晕,甚至休克;有极力逃避社会交往甚至与人接触的外在行为体现。
二、社交恐惧症的矫正措施
对社交恐惧的矫正可以用心理学中的系统脱敏法来进行。系统脱敏就是将放松训练和条件反射原理结合运用的一种行为矫正技术,是建立在放松训练基础上的一种行为改变方法,主要用于消除在某一特殊情境下不合理的、过度的焦虑或恐惧心理,同时建立起适当的行为反应方式。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是:让一个原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露,同时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其基本特点是:在个体出现焦虑、恐惧情绪时,同时引起一个与之对抗的肌肉松弛反应,以使原来的不良反应强度减弱,这种做法又称交互抑制。将交互抑制按照等级排列,从强到弱,渐次实施,直到最终消除不良反应。
系统脱敏法包括三个程序:放松训练、建立害怕事件的等级层次和实际治疗。
第一步,教求助者掌握放松技巧。放松训练主要用于消除紧张、焦虑等症状,具体方法较多,但最常用的是渐进性放松训练,其基本步骤如下:握紧拳头放松―放松;伸展五指―放松;收紧二头肌―放松;收紧三头肌―放松;耸肩向后―放松;提肩向前―放松;保持肩部平直转头向右―放松;保持肩部平直转头向左―放松;屈颈向下并触到胸部―放松;尽力张大嘴巴―放松;闭口咬紧牙关―放松;尽可能的伸长舌头―放松;尽可能的卷起舌头―放松;舌头用力抵往上腭―放松;舌头用力抵往下腭―放松;用力张大眼睛―放松;闭紧双眼―放松;尽可能的深吸一口气―放松;肩胛抵住椅子,拱背―放松;收紧臀部肌肉―放松;臀部肌肉用力抵住椅垫―放松;伸腿并抬高15至20公分―放松;尽可能地收腹―放松;绷紧并挺腹―放松;伸直双腿,足趾上翘背屈―放松;足趾伸直屈趾―放松;屈趾―放松;翘趾―放松。
一、基本资料
小南,男,10岁,小学二年级,身体健康,身高较矮,体型较胖,性格内向,长相一般,河南某村留守儿童。
小南6岁时,父母为了生计离开河南老家到福建打工,将小南托付到小南的舅妈家。舅妈为人质朴但性格比较急躁,做事风风火火。舅妈家有三个小孩,都比小南年纪小,最小的弟弟刚刚出生不到半年。因为工作比较忙,再加上离家比较远,所以父母在外打工的四年间,只回过老家四次,每次都是过年的时候,在家待上四五天又要回到福建,所以小南和父母的交流不多,父母对小南的照顾就更是少之又少。
课上老师要求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南只是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并没有与同学们进行太多的交流。老师向同学们提问,很多同学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但是小南整节课都没有主动举过手。老师叫小南回答问题,小南站起来半天支支吾吾,憋得小脸通红,甚至还出现了出汗、发抖等表现。下课时,同学们都一起玩耍,但小南比较喜欢自己一个人玩,因此同学们也不太爱和小南做游戏。
小南认为自己成绩不好,个子矮,还比较胖,他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够出色会引来同学老师的嘲笑,因此他很害怕和老师、同学们说话,更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有时在课上回答问题甚至会出现心慌气短、呼吸困难、出汗发抖等身体不适。
通过和小南本人的交流,加上老师、同学、家人所反映的情况,咨询师发现小南有以下问题:对包括学校、课堂在内的多个社交情境表现出显著且持续的担忧或害怕,他不喜欢自己暴露在他人视野之中,很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引来他人嘲笑。
二、分析评估
根据小南的行为,加上老师、同学、家人的描述,小南没有重大疾病史,对自己也有一定的认知,因此他的种种不适可能是因为家庭、学校等环境因素造成的社交焦虑。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交往焦虑量表(IAS)和社会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对小南进行前测,结果发现SCL-90、IAS、SAD得分基本一致,f明小南的确存在社交焦虑。
焦虑是一种典型的负性情绪,主要表现为对外在环境的紧张、担心或恐惧。一定程度的焦虑能促进个体任务完成,但是过分的、持续的焦虑就是干扰个体行为的变态症状。社交焦虑是焦虑中很常见的一种,主要是指对某种环境存在持续且显著的紧张不安、恐惧或担心,及不希望自己暴露在他人审视之下,害怕自己能力不足引起他人嘲笑,担心自己的行为出丑等焦虑症状。
音乐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理念,可以帮助来访者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三、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关系,制定咨询方案。
第一次咨询是小南的班主任带着小南来到咨询中心。
咨询师:(拿着学校美术比赛时小南的作品)听说你的画画得不错,学校又要开展美术比赛了,你准备再画些什么呢?
小南:(小脸儿通红,很紧张,目光看看我又躲开了)呃,呃……
咨询师:我看过你的作品了,我觉得你画得很好,很形象又有自己的想象力在里面,而且我也听评委老师说了,他们说你很有天赋呢!
小南:(高兴地看着我,又低下了头)谢谢老师!
咨询师:加油吧,我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的,让我看到你的实力!你很出色,我可以和你交个朋友吗?
小南:嗯。(看看我,点点头又低下了头)
咨询师:我也听你们老师和同学说了,他们都很喜欢你的画呢!以后要是有机会,多向大家展示下一你的画哦!
小南:……(羞涩地笑了笑)
咨询师: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加油哦!我相信你会一直这么棒的!
看着小南离开的背影,我陷入了沉思。
第一个阶段的咨询主要采用了共情、来访者中心等技术,以来访者的优势为突破口打开来访者的心扉。渐渐地来访者觉得自己被肯定,减少了阻抗,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二阶段:音乐治疗阶段
本阶段采用以接受法和主动法为主的音乐治疗方法,每周对小南施测三次,每次35分钟,为期八周。每次流程基本一致,具体为《开场歌》,如表1;音乐治疗,如表2;《再会歌》,如表3。音乐治疗的方式多种多样,根据小南的特点和年龄,主要采用儿歌、器乐演奏和音乐运动三部分。主要的内容、形式和目的见表1。
四、结果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交往焦虑量表(IAS)和社会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对小南进行后测,发现得分基本一致且回到正常水平。通过一周的观察,发现课上小南回答问题的主动性提高了不少,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也明显增加。课下也喜欢和同学们一起玩,配合度也比较好。从老师、同学和家人的反馈来看,小南回答问题时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语无伦次了,而且在班级的晚会上还和同学们一起表演节目;在家里,小南也更喜欢将学校的事情讲给家人听,目光的交流也比之前多了许多。
五、讨论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成人选择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可由于经济条件、教育条件或家庭条件种种原因,许多儿童未能与父母一起来到城市,父母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其他家人照顾,就出现了这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之所以特殊,是因为他们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大都处于中小学阶段,而父爱母爱的缺失或家庭环境的变换的确会在许多孩子心里蒙上一层面纱,其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
面对各种心理问题,音乐治疗是目前一种比较先进和有效的方法之一。音乐治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来访者起到很好的疗效:第一,通过音乐引发来访者的脑电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心跳平稳,使神经活动有一定节律,从而提高健康状况;第二,音乐可以诱绪,通过相应的音乐诱发对应情绪,如快乐、伤感、昂扬、振奋,从而改变来访者的认知,只要情绪变化了,那对待事物的认知的改变也是随之而来的。
由社交焦虑引发的一种典型的社交问题,主要是对于各种场合有莫名的担心和恐惧,害怕自己暴露在公开场合,担心自己的行为引来他人嘲笑。
由于留守在家,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再加上周遭环境的变化,很容易使正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小学生引发诸如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而音乐治疗在社交焦虑这方面很有针对性。在治疗过程中,一定注意与来访者的互动,并注意鼓励、支持,以来访者为中心。每一点滴进步都难能可贵,千万不可以着急。
针对社交焦虑,其他的治疗方法还有很多,音乐治疗只是其中的一种,本案例也只是介绍了其中一个部分。每位治疗师都有其独特的方法,但无论方法如何,都要求有专业训练,并将音乐和治疗结合起来运用。
专家点评
文章思路清楚,言简意赅,可读性、可操作性较强。本文方法贴近时代主流,和而不同,在敏感人群中使用特殊方法,较有成效。在治疗过程中,尊重了来访者,也使用了沟通、共情等方法,尤其在音乐治疗的乐曲选择、乐器合奏等方面有一定创新性。文章结构紧凑,一环接着一环,趣味性较强,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问题,为当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借鉴,为心理健康教育同仁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有关情况和信息。美中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将音乐治疗的其他形式运用到治疗过程中,对问题的阐述也并不是十分深刻,在以后的研究中,还应该倾听各方面的声音,多吸取各方面的营养,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更丰满,更具时效。
点评者:李红,教授,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院长。
张继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原北京安定医院院长。是国内著名精神病学专家,从事精神病学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50年,对精神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曾获卫生部和北京市的科技进步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焦虑症在老年人当中并不少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平均寿命的延长,患病率有所上升。老年焦虑症的表现多种多样,它不仅给老年人带来不安,使患者本人苦不堪言,而且令其家人忧心忡忡,不得安宁,因此老年焦虑症应引起社会的关注。
焦虑症是各类神经症的常见表现,是一种功能性轻度精神障碍。患者以情绪焦虑、惊恐不安、反复发作并与现实处境不符为主要特征,从而导致睡眠障碍以及躯体诸多症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恐怖症、强迫症等几个亚型。
随着人口的增长,焦虑症发病在老年人群中也逐渐上升。从整体来讲,老年人焦虑症的患病率约为5.5%,当然世界各国有所差异,如在西方发达国家可高达10.2%。在性别方面,女性多于男性,约为2:1。由于焦虑症没有精神病那样的明显症状,加之一般认为老年人有点焦虑或躯体不适也是正常的老化现象,构不成什么疾病,很少提出治疗要求。其实,焦虑症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保健问题。
焦虑症的不同亚型
一、广泛性焦虑症是最多见的一种
广泛性焦虑症的表现,顾名思义是以症状广泛而持续为特点,它包括有主观认识上的固定观念和身体上多种不适之感,还有相应的行为异常。
1.主观认识上的固定观念(或称占念)
神经过敏,提心吊胆,过度关注自己的健康,忧虑某些毫无根据的“不良兆头”,精神紧张,松弛不下来,无故恐惧,动辄发怒,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思考问题。
2.躯体方面的不适(或称生理心理症状) 主诉肌肉发紧,胸部憋闷透不过气来,呼吸急促,心悸,头晕目眩,出汗,易疲劳,有消化道症状和尿频以及皮肤感觉异常等。
3.行为上的异常
坐卧不宁,反复出现小动作,言语急迫,回避去某些地方或某些环境,如不敢到河边,不敢去人来车往的地方等。
由于对上述表现难以自制,可因过度焦虑而导致疑病或抑郁症状、睡眠障碍,这在老年焦虑症也是常见的。
二、惊恐发作是急性发作的焦虑状态
惊恐的急性发作和短期、剧烈的焦虑状态,往往由某一情绪或环境因素构成威胁的事物所引起,为患者内在或外在心情感受的急性反应。发作时间不长,持续几分钟到半小时之间。惊恐发作时患者表现发抖、心率增快、大汗淋漓、气短、胸痛、头晕、恶心和莫名其妙地要离开自己所处的环境。严重时有大难临头感,惶惑不安,甚至有濒死的感觉。但惊恐发作在老年人比较少见。
三、恐怖症
恐怖症可表现在许多方面,而以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较为多见。
广场恐怖症是指患者怕到公共场所或到人多拥挤的地方。患者最怕去开会或去商场购物,也不敢到空旷的场所,如运动场、广场,即便是乘公共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也非常害怕、紧张。患者由于不敢外出,往往终日呆在家以减少恐怖心情。有少数患者可同时伴有惊恐发作,这称作“共病”。
社交恐怖症是指患者害怕参加社交活动或当众讲话,担心自己表现失当,因而极力回避以免出现恐怖情绪。患者一旦走进社交场所,常表现四肢哆嗦、面红耳赤或大汗淋漓、惴惴不安,交谈无能,出现语音不清、结结巴巴。大多数患者只对某一些物体或特殊境遇有恐怖现象,如怕蛇或恐高,称作特殊恐怖症,若对较多物体恐怖,称作广泛恐怖症。还有一种少见的恐怖症,表现在开阔地方感到没有什么支持而感到恐惧,称作空间恐怖症。这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
四、强迫症
强迫症在老年人中比较少见。患者表现为难以自制的思想和行为,自己虽然明明知道不对、没有必要或无现实意义,但是难以控制,因而患者感到很苦恼,生活不安宁。
强迫思想或称强迫思维和强迫观念,表现为反复出现的某一种思念,如患者寄出一封信,则反复思虑地址是否写错,姓名是否写对,投信时虽已认真检查无误,仍然放心不下。也有人表现为反复穷思竭虑,如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车轮为什么是圆的等等,反复思索,寻求根底,明知不会有什么结论,却不能自制,苦恼万分,无法摆脱。
强迫行为,是指反复出现的重复动作或仪式动作。如患者外出时已锁好家门,并检查无误,未走几步却又犹豫不决,反复查看是否锁好。还有便后洗手,本是一般卫生习惯,可患者则反复冲洗,甚至损伤皮肤,依然忍痛洗手。所谓仪式动作是指一套反复出现的毫无意义的刻板动作,但在患者看来非这样不可,否则心乱不安。如患者在入睡前,先在床边站几分钟,然后脱掉上衣,再脱下衣,放在床尾,口中喃喃说几句祝愿的话,方能熄灯入睡。如此顺序不能违反,否则就重新进行,不能草草了事。
有时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是互有联系的,如怕脏或怕传染病,则反复洗手、甚至洗澡,这样的患者也不少见。
总之,老年焦虑症大都为慢性病程,其中有的发病在青壮年,而延续至老年期。老年焦虑症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还可伴有抑郁症状或合并躯体疾病,呈现混合状态,增加了识别难度,因而需要临床医生仔细观察,认真鉴别。这方面较常见的是与抑郁症的鉴别。抑郁症是以情绪明显低落为主,表现悲伤、沮丧、无兴趣、无、思维活动迟缓,有的表现为轻生和自杀念头。抑郁症有良好的缓解期,但可复发。此外,躯体疾病中以心、脑血管病可伴发焦虑症状,只要考虑到有老年常见的疾病,鉴别并不困难。
焦虑症的治疗
对老年焦虑症的治疗是综合性的,药物治疗虽然是主要部分,但还考虑到老年焦虑症的发病比轻壮年有较多的心理因素,如生活单调、寂寞,若无子女在身旁孤独感更甚;还有生活上的困难,对心理产生影响,都可能成为诱发因素。此外,老年人合并躯体疾病,也要同时治疗,要考虑到多种药物应用的相互作用。
一、药物治疗:一种是苯二氮类药物,这是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品种很多。还有一种非苯二氮类药物,属于新一代抗焦虑药,根据症状还可以用一些抗抑郁药,但这些药物使用都有严格要求,必须由专科医师进行。
二、心理治疗:常用的有认知疗法、放松疗法、行为疗法和支持疗法等。
认知疗法:是目前心理治疗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因为患者对焦虑症不了解或有不正确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体验和躯体感受应给予合理的解释,消除或减少其对疾病的过度担心和紧张,从而调动患者的能动作用。若同时联合药物治疗,更会提高疗效。
放松疗法:是按照从上到下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收缩和放松头面部、上肢、胸腹部和下肢各组肌肉的训练,达到减轻焦虑的效应。冥想也有类似作用。
行为疗法:多用于恐怖症和强迫症的治疗,治疗方法有系统脱敏法和暴露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