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微商的商业模式分析

时间:2023-10-05 10:40:15

导语:在微商的商业模式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微商的商业模式分析

第1篇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研究”(编号GDJY-2014-B-b075),2013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高职学生创业模式与孵化推动机制研究”(编号20130301065),广东省高职教育商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课题(编号YSYJZW2013QN04)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与高职“3+2”分段培养机制。基于国家职业标准设计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明确高职、本科工作能力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高职、本科有效衔接的职业能力和课程体系,联合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文章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设计了“3+2”分段式专本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关键词 :国家职业标准;专本衔接;分段培养;课程体系;电子商务专业

引言

高素质创新技能人才的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合作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势在必行。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1.“3+2”分段式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模式,有利于回归人才结构的合理性,但是由于高职与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很容易导致高职和普通本科的联合培养较难做到内容上和实质上的对接。专本衔接模式,我国主要有专升本模式、合作培养模式和专本一体化模式3种。研究及实践表明专本一体化分段式培养模式是比较理想的专本衔接模式,目前主要实行的是“3+2”分段式专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保证“3+2”分段培养计划的实施,两个不同教育层次的教育应该从岗位分析与工作能力要求出发,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顺利实现衔接,更好的完成人才培养计划。

2、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设计

国家职业标准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制定,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是从业人员从事职业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

基于国家职业标准设计专本衔接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避免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避免了教学内容安排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也可以给有特色的学校和有专长的教师提供发挥的空间,有较好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3、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电子商务专业“3+2”分段培养课程体系设计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1年颁布《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将电子商务职业分为4个等级:电子商务员(国家职业等级四级)、助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等级三级)、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等级二级)、高级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等级一级)。

目前电子商务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师三个级别采用全国统一鉴定考试方式。3个级别的报考资格如表1所示:

*只列举了与学历相关的报考条件

按照报考条件,中职、高职、本科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分别可以报考电子商务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电子商务师职业资格。因此我们将高职、本科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别对应助理电子商务师和电子商务师的职业资格要求。

与高职相对应的助理电子商务师的工作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对从业人员职业技能的应用上,如会使用网络工具、能够制作网页、了解基本的安全技术、能够完成网络信息的采集与处理、会网络信息、能做网络促销、了解电子合同,能完成安全的电子支付。如表2所示。

与本科相对应的电子商务师的工作能力要求高于助理电子商务师,要求在具备助理电子商务师工作能力的基础上,还要能够完成网站功能设计,网站内容实施,会做市场调研,能完成促销策划,会做网络采购,能完成客户服务,为企业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系统,能完成网站的运营管理和安全管理,在职业技能的应用上,提出了管理技能的要求。如表3所示。

根据助理电子商务师和电子商务师的工作技能要求,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突出基层岗位技能(如网络营销能力、电子商务运营能力、网站维护与管理能力)的培养;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培养高级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突出商务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具体见表4。

在具体设置分段培养的课程时,把课程体系分为四大模块,使学生既要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又要有较宽的知识和能力覆盖面,包括胜任某个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基础、职业能力等,尽可能使前后阶段学习内容合理衔接, 并兼顾学生参与更高学历层次的选拔学习,体现“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分段培养的课程设置、各模块学时及所占比例,见表6。

4、结论

“3+2”分段式专本衔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专科阶段自成完整体系,符合灵活“出口”原则;本科阶段显现出在专科基础上层次的超越,强化商务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两者均以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为培养目标,以突出职业性和应用型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更加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中岗位适应能力、技能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由专业知识体系和技能应用实践两个并列并逐步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本科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 刘松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的专本科衔接研究[J].职教论坛,2013(3).

[2] 邵世光,王月穆.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策略[J].职教论坛.2012(5).

[3] 徐广舒. 高职与本科土建类专业“3+2”分段培养方案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01).

作者简介:

第2篇

社群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所谓社群,指的是基于相似的利益诉求或者兴趣爱好,通过虚拟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社交工具)聚集在一个群体中,利用共享知识、交流感情等方式来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交流的社会群体。在新的互联网环境下,社群成员之间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构成新型的社交和商业关系。社群成员可以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与其他成员之间就购物信息、购物体验等方面进行深度交流,在互动交流中转变成为某种商品的推荐者,以此来实现口碑效应。在这一系列的动作中,社区运营平台可以在满足社群成员的分享欲和归属感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商业收益,将社群的商业价值加以开发,实现社群经济。生鲜农产品的内涵及特征。所谓生鲜农产品,从狭义上讲,指的是在种植或者养殖之后,完全不进行任何加工或者只进行初加工之后的农产品,主要指的是可食用的生鲜水果蔬菜和家禽等产品;从广义上讲,指的是包括初级加工的生鲜产品、冷冻冷藏的生鲜产品等。由于生鲜农产品本身的属性导致此类产品对生产和储存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并不适于长期储存,因此必须根据种类的不同,对生鲜农产品进行不同条件的包装和储存。一般来讲,生鲜农产品都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生鲜农产品的食用都有比较强的时效性,由于典型的生鲜农产品都容易腐败和损毁,随着此类产品储存时间变长,生鲜农产品的品质会相应下降甚至会出现质量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食品安全隐患,因此像生鲜蔬菜、海产品和家禽肉类等时效性比较强的生鲜农产品都对自身的新鲜度有一定的要求,而新鲜度也是直接影响生鲜农产品商业价值的重要衡量标准;二是生鲜农产品都具有非标准化特征,由于生鲜农产品的种类跨度大、品种差异比较显著,生鲜农产品的个体之间在大小、色泽、口味等方面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它们的质量档次和价格等级区间;三是生鲜农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具有不稳定性特征,在此类产品的加工和物流中,加工技术的变革与创新、新品种的引进等都能对农产品的质量产生影响,而自然气候条件和生鲜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变化也会对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产生显著的影响。C2B生鲜电商模式。所谓C2B就是指customer to business,即消费者对商家,它主要是指消费者根据自身的消费需求从商家处定制相应的产品和价格,并且可以与商家一起参与到产品的前期设计、加工和商品定价的过程中,商家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生产。C2B生鲜电商预售模式指的就是在设有无线网络和基础加工厂的渔船上,渔船根据消费者在电商平台下单的需求,来针对性地进行捕捞加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争取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将订单完成并用最快的速度将生鲜产品配送至个性化定制的消费者手中,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平台随时掌握定制生鲜产品的加工、储存和配送信息。

社群经济视角下生鲜农产品电商C2B模式分析

图1为社群经济视角下生鲜农产品电商C2B商业模式结构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这种商业模式下销售商可以通过社群的多媒体传播属性和终端消费者实现衔接,并且以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指导思想,与供应商和冷链配送企业一起为消费者提供生鲜农产品及相应的服务。以下从价值主张、核心资源、运作流程和盈利模式这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这种新型商业模式:价值主张。价值主张是生鲜农产品电商C2B模式的核心因素,销售商与其他关键因素如供应商和冷链配送企业等共同合作,向消费者提供需要的生鲜农产品和相应的服务的清晰准确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宗旨就是在社群互动中满足消费者社交需求的同时引导消费者表达出对生鲜农产品的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这样生鲜农产品电商可以迅速高效地为消费者提供对应的生鲜农产品及相应的服务。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商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来建立或入驻生鲜农产品网上社区,还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为终端消费者做好生鲜农产品的知识普及以及生产加工中的小故事等的分享,并且以不同的社交功能为基础建立兴趣型或知识型生鲜农产品社群。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潜在的消费者加入生鲜农产品社群之后满足了本身的社交需求并开始向社群中的内容生产者和信息共享者的角色转变,进而使消费者在社交互动中激发自身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并成为生鲜农产品社群的坚定支持者和购买者。与此同时,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商可以将社群用户的各种行为信息和消费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并且连同供应商等进行生鲜农产品的高效订单式供应,快速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通过社群的互动性优势来提升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广泛传播新型商业模式的价值主张,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值。核心资源。核心资源是生鲜农产品的核心企业销售商与该模式中的其他关键结构因素共同实现这种新型商业模式价值主张的必备要素,也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优势之所在。在企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并且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的新型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生鲜农产品商业模式中的组成要素可以借助稳定的价格、可靠的渠道来获取竞争优势,但是在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关键是如何直接与终端消费者实现对接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等来集合消费者形成生鲜农产品社群,进而实现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商与消费者直接互动,激发消费者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带动生鲜农产品电商实现利润增长。社群和社交平台是生鲜农产品电商的差异性资源,它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生鲜农产品的潜在消费者,并迅速高效地掌握该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但是生鲜农产品自身的易腐败易损毁特征使生鲜农产品电商如何与上下游的商业链条进行合作来及时高效提供生鲜农产品和相应的服务,成为突破当前发展瓶颈的重点。这种新型商业模式必须设立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社群和平台,生鲜农产品电商根据目标消费者在线上的消费需求,利用互联网平台与最佳的生产销售商和配送企业进行匹配,及时调度生鲜农产品和物流,顺利将生鲜农产品交付到消费者的手中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关键流程。关键流程指的是生鲜农产品电商为了实现其价值主张而制定的系统级商业活动及具体分工。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在线上社群中交流信息、分享消费体验,增加社群和平台的互动性,提升消费者在社群中的归属感;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可以参与生鲜农产品电商在线下组织的本地美食分享论坛、美食交友等活动,使消费者对线上社群的粘性更强,通过这种方式使消费者能积极参与社群活动并进一步激发和表达自身的个性化消费需求。同时,新型商业模式中生鲜农产品电商的运营方式会发生重大的转变,从传统的销售产品转变为经营用户、专注与消费者进行亲密线上和线下互动,引导消费者根据自身需求搭配对应的生鲜农产品订单,实现生鲜农产品从社群媒体传播价值向商业价值转变。盈利模式。生鲜农产品电商通过提供免费的社群服务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潜在消费者,然后基于社群的媒体属性为消费者提品信息分享、生活知识普及等价值信息,使消费者个体之间以及消费者与生鲜农产品社群平台之间进行衔接和互动,在这个过程中生鲜农产品不再使用传统的产品差价盈利,而是承担社群平台运营费用和线下交流活动费用等,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实现任何形式上的利润收益,但是生鲜农产品电商把社群平台作为消费者接触生鲜农产品的入口和渠道,进一步巩固自身在社群消费者中的地位和粘性,以此来获得虚拟的潜在的商业资本,为自身进行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和配送打下基础。生鲜农产品电商通过将自身定位为社群平台服务供应商,基于消费者联接红利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消费者资源,通过为这些潜在的消费群体提供生鲜农产品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表1为社群经济视角下的生鲜农产品电商C2B模式的实践案例。从表1中可以看出,根据当前社群社交功能的不同,可以将社群分为知识型、工具型及兴趣型作为新型商业模式的实践案例进行分析说明。知识型社群经济下生鲜农产品电商C2B模式案例。知识型生鲜农产品社群主要是以知识学习为基本出发点,社群用户以分享或获取与生鲜农产品相关的知识为目的参与到社群中。这其中“下厨房”这一提供菜谱分享、食材导购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移动应用社群平台就是最鲜明的代表。在下厨房这一应用中,消费者既是知识的分享者也是学习者,通过社群平台可以相互沟通交流和学习菜谱和食材的相关知识,实现了菜谱应用与消费者之间的衔接。与此同时,下厨房这一知识型学习社群也可以将潜在消费者与相应的生鲜农产品商家进行对接,通过社群用户的推荐引进商家,让消费者在浏览、购买之后分享购物体验和心得;下厨房还可以基于社群用户的消费诉求,通过自身甄选引进商家,为消费者提供需要的生鲜农产品,并联系第三方物流企业配送至消费者手中。这种模式的核心资源就是能联接美食爱好者同时也是潜在消费者的线上社群平台和知识储备资源。但也存在着平台知识储备不足、无法保证知识持续性等诸多不足。工具型社群经济下生鲜农产品电商C2B模式案例。工具型生鲜农产品社群主要以消费者之间的个体沟通为基本出发点,社群用户出于社交交流的需求将生鲜农产品社群作为沟通交流的工具而集合到一起。“邻居录”是以邻居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基本诉求进而提供生鲜农产品知识、信息及购物的社群平台。它作为工具型社群的代表,为街坊邻居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了专业型平台,基于邻居之间的友好信任关系,打造成熟和谐的邻居圈。邻居录创新性地建立了食物社区的新概念,主要模式就是邻居圈的社群用户组成食物社区的购买群体,与生鲜农产品的加工生产商进行对接。邻居圈的消费者定期向生鲜农产品生产商下单,形成规模效应,进行规模化、订单式采购,由生鲜农产品生产商加工生产之后通过第三方物流配送至邻居圈消费者手中。这种模式的核心资源就是短距离内的邻居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向食物社区的带头人即“新农人”收取服务费用实现盈利,但是这种模式存在本地化生产商资源匮乏等不足,还需要社群平台进行努力改进。兴趣型社群经济下生鲜农产品电商C2B模式案例。兴趣型生鲜农产品社群主要以消费者的个人兴趣爱好为基础,社群用户出于对生鲜农产品的某种消费的兴趣爱好而聚集于社群平台。“青山老农”这一旨在满足城市女性消费者田园生活的生鲜农产品社群平台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案例,它的目标就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生鲜农产品,通过旗下的诸多自媒体平台进行知识输出,结合线上线下的各种社流活动来传达社群平台的价值理念,聚拢目标消费群体成为社群用户,打造兴趣型社群经济。这种模式的核心资源就是线上线下的社群活动运营能力,但是某些非相关性广告会损失一部分用户体验,长久以往会影响消费者的社群平台凝聚力。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本文以社群经济为出发点,针对社群经济视角下国内生鲜农产品电商C2B商业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这对于生鲜农产品电商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获取更多商业盈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前我国生鲜农产品电商才刚刚起步,线上生鲜农产品电商还存在着很多发展问题。首先,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成本比较高,由于生鲜农产品本身易腐败、易损毁等特性,导致生鲜农产品在物流配送中对配送环境温度、湿度等有严格的要求,这无疑增加了物流成本;其次,配送难度大导致生鲜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在配送过程中生鲜农产品损耗率比普通产品要高得多;最后,消费者还没有完全培养成在线上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消费习惯,生鲜农产品不同于其他的商品,消费者要通过看、摸、闻等方式才会决定会不会购买生鲜农产品。(二)建议。根据上文分析,本文提出改进建议:一是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商在加工生产中要将此类产品的特性考虑其中,在加强生鲜农产品增值生产的过程中还要考虑产品的包装,考虑生鲜农产品在物流配送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生产加工能力;二是要加强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现阶段的冷链物流体系并不能满足物流配送中生鲜农产品冷藏新鲜度的要求,这就直接导致消费者对生鲜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的担忧,因此生鲜农产品的生产商和物流企业要同时加强冷藏冷链设施建设,保证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降低损耗率,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作者:张丹丹 单位:浙江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茹.基于社群的生鲜农产品电商盈利模式研究[J].中国商论,2016(29)

2.但斌,郑开维,刘墨林,邵兵家.基于社群经济的“互联网+”生鲜农产品供应链C2B商业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8)

第3篇

关键词:新浪微博 发展模式

一、微博的基本概况

微博,又称为微型博客,是Web3.0新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

2011年6月中国网民达到4.85亿;2011年6月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的用户均超过2亿。互联网监测研究平台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近日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称: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新浪微博用户占比约为87.67%,腾讯微博用户约为 84.69%。中国微博市场用户规模已基本稳定和成熟。

中国企业在2012年后,已经进入媒体中的微革命――微博不仅将与企业紧密结合,还将影响、改变和改造整个商业社会。微博不仅开创了人际交往的新模式,也让公益新闻、突发新闻的报道有了更为显著的效果,传统媒体与微博的结合更是开辟了新闻报道的新时代。除了媒体,政府机关单位和企业也纷纷开设微博,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微博,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也印证着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微博的效益和弊端分析

近几年来,新媒体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微博作为近年加速发展呢的互联网的新生力量,新增用户数量迅速增加,除了新浪、搜狐、腾讯和网易这四大微博巨头之外,还有一些网站也加入到微博行列,微博的竞争愈演愈烈。所以各类微博不得不采取医学相应的策略才能保持现有用户忠诚度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新用户。

(一)微博的效益分析

近几年来,新媒体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新浪微博作为近年加速发展的主要新生力量,除了新浪之外,还有一些网站比如搜狐、腾讯和网易等也加入到微博行列,微博的竞争愈演愈烈。以下对新浪微博的效益进行分析:

(1)为人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新窗口。在创建初期,新浪邀请到一大批明星入驻,打造出姚晨这样的微博女王,引发的口碑效应对普通用户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2)对于商人,微博提供了营销商机。对于网站,微博可能聚集许多人气,不仅迅速提升网站的知名度,更可能将知名度转化为印钞机;对于政府,微博可以了解民情,可以宣传政策和政绩。

(3)对于自身,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比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大家有了更多的平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主动性。

(4)“微公益”的发展。微博将公益事业将原来大家认为的那是有钱人才做的事情,变成了人人都可以参与到公益事业中去。

(二)微博弊端分析

(1)信息本身的问题。微博就如同一个大杂烩,信息自然真假难辨、鱼龙混杂。信息表达不充分性受到信息的容量限制,人们有时很难一次把信息完整,容易造成造成歧义。

(2)网民的自身限制。每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有时候人不免走入偏激状态,说话肆无忌惮。其次,因为自身限制,面对海量资讯时还易出现盲目跟风、随波逐流,在传播偏误的情况下易形成一种“蝴蝶效应”。

(3)它虚掷了你黄金般的青春,它养成了你为人的任性,它让你和世界更加隔膜。许多用户是以关注名人为先导进行注册,因而在新浪微博中缺乏自己完整的稳定的社交圈,从而失去了微博的运营价值过分强化名人效应,使用户失去对网络社区的归属感,。

(4)微博碎片化。随着每条微博在不断移动,接触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你根本不可能专注于一个对象进行思考,微博本身这种特性导致思考难以深入。

三、新浪微博的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

(一)新浪微博的发展模式分析

所谓发展模式,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通常所说的经济发展模式,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所有制形式、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思路、分配方式等。

新浪经营业务有广告业务,互联网业务其中包括包括博客、论坛、游戏、汽车、房产咨讯等一系列业务,移动增值业务,核心业务是广告业务,占公司净收入的一半以上。

(二)新浪微博的对策研究

(1)对碎片化信息内容的进行分类优化,对信息资源整合和利用。

(2)继续延伸微博的使用功能,提供更加细致化的系统,进行分块管理这样使微博功能更加清晰有条理。

(3)加强宣传微博的力度,完善微博的网络环境。新浪微博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在加强微博宣传力度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网络环境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4)微博手机受欢迎,满足顾客需要仍是主要手段。微博的特性和手机的便利及时相结合,将更加吸引客户的眼球,因此微博在手机平台上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5)加大“微公益”的发展力度。微公益一方面这是个人或企业为提高知名度的一种营销行为,但另一方面也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

(6)任重道远――寻求专业细分化。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引起疯狂的追捧,而当新事物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寻求专业细分化已成为更具潜力和活力的方向,微博也不例外。细分领域,靠专业的知识实现盈利的模式,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十分精准的看到某一产品的微博。

参考文献:

[1]苗燕华,王丽.新浪微博的未来盈利模式探讨[J].科技资讯,2011(08)

第4篇

关键词:直播经济;价值共创;灵活就业;新业态经济;生态系统

1直播经济生态价值共创机遇与挑战并存

1.1三大挑战。1.1.1流量竞争呈现白热化,新一轮行业洗牌方兴未艾。直播电商行业平台巨头以直播为抓手,争夺电商行业越来越珍贵的流量资源,使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如淘宝上线打赏功能、抖音出台政策关闭第三方平台的商品链接并着力打造抖音小店、快手小店放出百亿补贴活动等。除电商平台、内容平台之外,不少其他新兴直播电商平台也开始跨界入局,作为行业新亮点促成更为开放的新业态,但流量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到新一轮行业洗牌的制约。1.1.2商业平台规模扩展快,平台监管与规范亟待完善。商务部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电商直播超过400万场,诸多其他品类商品销量也因直播带货的效果有所增长。直播电商在推动消费与经济增长上的显著效果引起政府高度重视的同时,其行业乱象也使政府意识到目前监管体系与力度的不足。通过制定分级分类管理规范,明确界定参与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相关政策体系;以“宽准入、防垄断、促创新、维权益”的要求规范市场运行秩序,通过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平台、用户、厂商等共同发力压实法商规则底线,成为直播电商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题中之义。1.1.3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决定发展总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低层次“有没有”转为高层次“好不好”,相较以往聚焦于消费价格、产品种类等方面需求,对优质产品、优质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这些都对新时代直播经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全局战略顶层设计下破除发展革新的深层矛盾,决定了直播经济生态的治理思路和工作方式也必须随之转变,而创新驱动发展是破解经济深层次矛盾的必然选择。1.2三重机遇。1.2.1疫情挑战下的应激反应,提供了直播经济生态构建的机遇。疫情冲击既使传统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也给新兴业态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疫情爆发以来,大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纷纷通过平台进行产品宣传、推广和销售,获得了持续的用户增长和业务回暖。此前疫情蔓延导致线下购物被按下了暂停键,直播更快进入寻常百姓家。1.2.2零工经济下的新兴业态,打通了直播经济生态向好的渠道。新生代员工成为社会主流,零工经济利用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快速匹配供需方,使以短视频和直播为依托的新兴业态迅猛发展。以90后、95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就出生在互联网时代,这使得他们对互联网相关工作具有天然的亲切感。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工作方式的快速转换,适应了年轻人期望变化和不断尝鲜的心理需求,并使大量自由职业者藉由短视频和直播而涌现崛起。拥有一技之长的创作者在互联网上受众追捧,在获得丰厚收益的同时实现了自我价值。1.2.3政策引导下的多方支持,夯实了直播经济生态建设的地基。从新增互联网营销师职业到加强新业态模式就业统计监测研究,从创新治理理念和探索触发式监管机制,到支持线上多样化社交、短视频平台有序发展,鼓励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万众创新,相关支持的密集出台为这一模式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全国至少已有22地(含省、市和区)出台直播电商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电商直播产业,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直播经济与价值共创相关研究文献回顾

全民直播时代的到来使得参与直播互动的用户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电商+直播”的新模式在这一广阔基础上渐入佳境(梅傲,侯之帅,2021)。直播电商进而分化为电商平台直播化、直播平台电商化、“直播+电商”平台合作化等模式,并形成独特的营销策略(翟小可,2017)。“直播+电商”模式的问题与困境也受到广泛关注。从电视购物到直播电商,不仅是中国屏幕经济的新发展(王钰公,2020),也是海外直播经济的发展史。OlivierBaisnée等在2006年关于电视直播的经济研究中认识到屏幕直播的实时性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推动作用,这一特性也被延续至移动端的广泛使用。与此同时,由于后阶段互联网社交的普及,海外学者将研究目光瞄准直播互动形成的用户社交网络、用户情绪(Arvidsson,2015),也不乏中国学者带着用户情绪研究(MaX,2017)、发展策略研究(DingZ,2020)、法律版权研究(Yan-MingS,2019)见于海外重要期刊。21世纪初Prahalad等提出价值共创主张,他们认为企业未来的竞争将依赖于一种新的价值创造方法——以个体为中心,由消费者与企业共同创造价值的理论。由于政府解除产业管制、新兴市场出现、行业规则出现新形式、科技与产业实现聚合,以及各项关联无所不在,已经使得商业世界的面貌大大改变(C.K.Prahalad&VenkatramRamaswamy,2003)。而且,这一变化还在不断持续、加深,使得价值共同创造这种新的价值创造形式成为可能。价值共创理论研究日趋蓬勃,而能凸显共创价值的直播经济生态价值共创研究正处于成长初期,同时对于直播经济的研究大多从单个主体、单一现象出发,落脚于单一主体的对策升级、单一问题的解决措施,迫切需要在直播经济理论和价值共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视角、新理论和新方法,突出各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关联,将现有经济生态的价值共创研究不断丰富发展、深化内涵和拓展外延。

3直播经济生态价值共创系统模型的构念与新解

本文构建了直播经济生态价值共创系统模型,如图所示。围绕价值共创系统模型的社交网络(用户)、孵化机构(企业)、直播业态(互联网营销师等创作者)及直播平台(平台参与者)之间通过主体互动、资源整合以及系统动态能力作用机制而共同实现价值的挖掘、升级、增值以及重构。直播经济生态的竞争优势强烈依赖于各主体间价值共创的能力水平。用户基于社交网络,通过生产者与消费者一体化完成价值的“同层传递”、通过互动沟通转为情感联结完成价值的“跨层传递”,通过拓展外部认知机会边界完成价值的“立体传递”。三层机制共同完成价值的认同过程,同时,价值的挖掘在不同层级的交流过程中得以实现。企业基于孵化机构,通过生产、流通、消费的高度协同完成价值的“渗透”,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以价值为企业自身“赋能”,通过协同效应培育出新业态和新模式,完成企业价值的创新,对这一链条上而言,实现了价值的升级。创作者基于直播业态,首先在品牌模式和体验模式管理升级的多项进程中实现价值的联合共创;其次,直播人员社交尊重的自我实现在这一需求层级中得到深化;最后,由于技术、营销、消费格局的纵深,达到各个利益相关体之间的互联共同、立体交融,这一过程,恰恰实现了价值的完美“增值”。平台层面,通过构建开放的众创空间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以公平的激励机制和科学动态的平台管理体系扩大平台的正外部效应,这一过程则是借助众创空间的构建实现价值的“重构”。

4价值共创视角下直播经济生态的研究重点展望

4.1网络化视角下直播经济生态系统动态竞合关系。虽然已有少量探索,但基于直播经济的价值共创研究仍处于理论构建的起始阶段,现有研究多数仍基于服务主导逻辑下的价值共创理论,而对直播经济生态系统特征的考虑比较少。对于直播经济生态而言,生态系统的动态化特征通过主体间共演的竞合关系体现,而其网络化特征通过主体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体现。然而,这一经济生态中两大典型特征在现有相关研究尚未得到充分证实。因此,后续可基于组织网络理论、复杂网络理论及相关方法论,进一步扎实直播经济价值共创的研究现实。4.2直播经济生态协调的环境不确定与治理确定性。不确定性环境是当前组织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情境,直播经济生态系统的架构正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最好代表。核心主体与互补主体的相对独立性日渐成为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基础,互补主体依靠更为广泛的自主范畴,以演化自主性的提升直接为直播经济生态系统的综合竞争力赋能。因此,求取直播经济生态的控制权和互补主体的自之间的相对平衡是这一经济生态系统的治理要点,更是管理者共御风险、共赢价值,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未来可以围绕直播生态系统协调与治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实证分析直播经济生态治理不确定因素对共创价值的影响,仿真分析并测评直播生态结构和协调治理机制对不确定环境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梅傲,侯之帅.“直播+”时代电商直播的规范治理[J].电子政务,2021(03):1-10.

[2]王钰公.从电视购物到直播电商:中国屏幕经济的新发展[J].视听界,2020(04):20-24.

[3]翟小可.直播网红的电商模式与营销策略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8):69-70.

[4]Arvidsson,Adam,Bonini,etal.Valuingaudiencepassions:FromSmythetoTarde[J].EuropeanJournalofCulturalStudies,2015.

[5]DingZ,TangC,WeiH.ResearchontheDevelopmentStrategyof"E-Commerce+LiveBroadcast"ModeundertheInternetCelebrityEconomy[C].2020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CommerceandInternetTechnology(ECIT).IEEE,2020.

[6]FurrN,ShipilovA.Buildingtherightecosystemforinnovation[J].MITSloanManagementReview,2018,59(04):59-64.

[7]MaX,ZhangC,LiuJ,etal.LiveBroadcastWithCommunityInteractions:BottlenecksandOptimizations[J].IEEETransactionsonMultimedia,2017,19(06):1184-1194.

[8]OlivierBaisnée,MarchettiD.Theeconomyofjust-in-timetelevisionnewscasting[J].Ethnography,2006,7(01):99-123.

[9]ShipilovA,GawerA.Integratingresearchoninter-organizationnetworksandecosystems[J].Ethnography,2008(06)

第5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互动空间;经济发展;现状;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引言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日渐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工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腾飞的进程中,移动互联网也开始渗入人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移动业务端的商务经营模式渐渐成为当今市场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方式。[1]移动经济在渐渐兴起之时,不仅面对着一些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着新的挑战和风险。在对一些宏观数据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和借鉴之时,依据不同的经济体进行研究和统计,调研和分析微观的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个体,从而在分析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现状基础上提出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一、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现状

在移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多种不同的移动商务模式的兴盛,移动互联网经济个体不论是在移动购物,还是在手机服务等方面也都提高了其服务性能。与此同时,随着移动智能手机客户端的发展,移动智能手机和个人便捷式电脑的销量也不断提升,各式各样的智能手机和便捷电脑的普及,带来了移动互联网运营平台的拓展,使得网民进入了全民移动的时代。

1.信息交流方面

在移动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手机短信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正在影响着全世界信息交流方式的革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不仅使得手机用户在WAP支持下进行增值的信息服务,而且能够让每一个手机用户在免费享用移动增值信息服务,如微博、短信、易信、微信等平台的同时,促进移动消费和支付数额的便利性提高。[2]因此近十年来在移动营销市场方面的营销和宣传手段方式也不断推陈出新,例如前几年的彩铃,近几年的彩信、短信等产品和服务,同时移动互联网经济体配合信息交流和移动支付以及智能手机的销售,使得人们对于移动应用的需求不断提升,庞大的应用商店里包罗万象,不仅从信息传输方面革新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也从沟通交流方面刺激了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人们的交往。

2.移动消费方面

中国拥有着全球最庞大的人口消费市场,在移动消费方面的潜力还未得到完整挖掘,应该说未来国内市场的移动消费和支付的潜力是无穷的。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如果依然停留在一个无信息网络的处境上,最后极有可能被互联网和网络时代淘汰。互联网通过数据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精简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数字化的运营方式也便利了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以及管理操作。[3]在企业和事业单位中,进行移动商务和营销的工作已经司空见惯,数字化处理方式也日渐融入了企业的每日运营中,同时大幅度地提高着企业的利润和市场占有额。

3.移动应用方面

移动运营商在推动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深入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的过程中,开发了一系列的移动应用来满足不同消费和受众的需求。例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群体在手机淘宝客户端上进行移动购物,通过手机支付宝和淘宝的一些特色服务应用,如折800、淘米、一淘等,这些不同的丰富的应用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群体利用手机进行移动消费和购物,而与此同时,移动营销的市场也渐渐蓬勃。移动增值服务为手机用户带来了丰富的应用市场,因此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移动应用在适应阶段性的变迁和改革的同时进一步良性地融入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生态链是目前有待考虑的问题。

4.消费者方面

目前我国的有效网民规模达到有史以来的最大规模,整体网民数量高达六至七亿,移动网民的数量高达五亿,移动网民的规模在快速增长,因此移动互联网经济体拥有足够的用户基础。而移动终端的个人化,这种使用方式使得移动经济体在开发一些移动应用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私密性和隐私性。[4]即时性方面,一般而言移动互联网用户处在移动的环境下,共享信息和资源不受时空的限制,因而对服务的即时性要求是比较高的。至于安全性方面,保护用户的隐私和资料也是非常重要的,移动智能手机具备内置的系统认证,而在移动应用方面,安全性考虑也越来越充分,比如深圳腾讯公司的产品,在用户异地使用应用时,用户的朋友和用户本人都会收到确认是否本人使用的信息。认证用户是移动客户端使用安全的基础和有力保障。

二、关于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对策分析

目前由于移动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及移动应用技术开发方面的漏洞问题,如何转变移动技术平台,更好地促进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不仅仅需要国家出台一定的互联网行业支持的政策和体制,还需要各个移动经济体中的平台运营商以及开发商之间进行相互沟通和合作。一方面要迎合用户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移动和网络终端进行维护和开发,策划一定的市场和营销工作,同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维系整个网络经济链条的前提时,移动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硬件设计和技术的更新,构建软文化环境来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造是有必要的。

1.技术研发与更新硬件

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获取用户数据和信息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移动搜索引擎为用户带来了更快更多的信息和数据。[5]面对着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以及跨平台处理的条件,云计算的能力在不断提供的同时,相应的技术也在广泛地运用在企业内部工作之中。比如内部运营的管理方式,构建电子商务的营销平台,开拓投资渠道的建设以及品牌意识的提升等方面,了解客户需求是一方面,而为了全面提高用户体验和满意度,更好地实现移动互联网经济的蓬勃发展,精准化的信息和搜索技术另一方面能够便于信息的筛选和利用。平台在不断成熟和深入开发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升,为此培养新型专业的科技人才来进行技术更新工作,同步将软件和硬件的水准都提升上去。

2.改善经营与服务意识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仅仅从生活方面影响了消费者,而且也在重新塑造一批新型消费者。新型的消费者在体验方面所提的要求越来越高,顾客需要更多元更有个性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相应在顾客决策购买方面的过程也变得更加复杂。新型经济伴随着新型消费者的诞生,以订单为主要方式的销售手段的模式化,这些新型销售条件的出现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开始改变运用和管理的方式以及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的利润集中于顾客的消费意识以及最后由消费意识主导产生的消费行为,不管什么时代,企业的成功经营只取决于一个永恒的目标,即占有市场,创造客户。

3.隐私保护与经济生态化

网站的隐私声明内容较多,很多消费者和网民都不能够详细地阅览到每一细则的完整内容,因此网站的隐私声明就成了一个隐形地带。作为一个影响到隐私保护的因素,顾客多数时候感受不到自己需要一些隐私保护,而客户的无意识或者意识不全,不应该成为网站保护客户隐私的隐形地带。应当从网站浏览和隐私保护入手,加强有关部门认证方案的出台,同时在另方面应该针对第三方的支付或者其他服务端建立安全合作的关系。必须确保有一整套完善的应用认证的程序和过程,从而帮助运营商和开发商进行有效的测试和开发方面工作。

4.优化移动产业链与移动商业模式

产业价值链的裂变和充足,合作伙伴的议价议事能力,稀缺内容和资源的共同分享等,都在加大企业和运营商对于移动产业带控制的难度。因此商业模式的改善,需要从目标客户角度进行细分,随着个性因素越来越被放大,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需要提供不同的特色以及个性化的服务和产品,因此需要更加突出服务意识,重视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

三、结语

移动经济在渐渐兴起之时,不仅面对着一些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对着新的挑战和风险。在对一些宏观数据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和借鉴之时,依据不同的经济体进行研究和统计,调研和分析微观的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个体,从而在分析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现状基础上提出解决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从信息交流、移动消费、移动应用、消费者等方面分析我国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现状,然后完善加强技术研发与更新硬件、改善经营与服务意识、隐私保护与经济生态化等工作,最后进一步优化移动产业链与移动商业模式。

参考文献:

[1]赵坤.商业网站盈利模式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0.

[2]杨扬.第三代互联网盈利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13.

[3]王佳.21世纪初互联网经济Web2.0创新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第6篇

与相关媒介广告的对比分析

由于播客平台可以将音频、视频和文本内容分流到移动终端设备上,播客广告呈现出与现有的广告媒介共有的特征。在合理选择受众群体上,播客广告依然具有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

电台广告。电台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使用相对低廉的、符合成本收益的方式广告,还可以即时对已投放的广告定期更新,并且能配合同步的印刷体广告,实现多平台互动的商业模式。但同时,电台广告也存在一些劣势,如电台广告在对可视性强的产品进行推广时,难以给听众留下深刻的直观印象。独立播放的电台广告无法被听众主动选择听取和循环播放。最主要的一点是,电台广告往往容易被听众忽视。此外,数量繁多的广播电台无疑分散了广大的收听人数,并稀释了既定的广告投放群体的密度。

电视广告。电视是主流的广告投放平台,同时也是广告费用最昂贵的投放平台。电视可以赋予商品极强的可视性效果,从而有效地突出产品或服务的优势所在。同时,电视也能够确保商业理念对于目标群体的输送,并充分运用广告创意理念进行商业营销。与电台一样,电视广告也存在着如高额的广告费用这样的劣势。此外,电视广告的费用是依据时长来进行收费的,而某些商品的广告不允许在电视上播出。另外,电视广告也容易被观众所忽视。

微博广告。微博是通过嵌入社会关系网的方式而打造的社交平台,在信息流和关系链的交互连通中实现网站平台的赢利。在这一强关系和弱关系交织的既定营销策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商业信息的获取不会占用太多的人际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一旦广告投放的刻意行为引起用户的反感,非但不能将关系链中的商业价值挖掘出来,反而会适得其反。这也正是基于信息交互式体验之上架构的复合型电子商务平台面临的普遍困境。

微信广告。基于及时通讯工具的设计理念,融合实时通话、LBS定位等便捷功能的微信,在腾讯强大平台的支持下已经开始有了明晰的营销策略。广告定位的精准投放、信息推送的成本低廉都极大地吸引了广告主的注意。但微信广告也存在着一些劣势,垃圾广告的泛滥、信息的过量推送、品牌关联度偏弱和目标人群的定位模糊都成为困扰用户使用的主要原因。

RSS(简易信息聚合)广告。播客最重要的使用要素之一是在于它能够提供直接下载的流媒体内容,并通过使用软件能够自动读取标准的数据格式,如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依据维基百科的定义,RSS(简易信息聚合)是一种消息来源格式规范、用以聚合经常更新数据的网站,例如博客文章、新闻、音频或视频的网摘。RSS文件(简易信息聚合,也叫聚合内容)包含了全文或是节录的文字,为终端用户提供内容的这种能力是前所未有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出现迫使营销人员更加关注目标受众的需求,随时了解用户的使用偏好。利用RSS这一平台,营销者可以将他们的商业理念轻松、便捷、快速地发送至他们的目标客户、合作伙伴和整个互联网领域的其他用户。总而言之,RSS平台可以将既定内容传送至其他网站、搜索引擎和专门的RSS目录。RSS是一种特定的内容传输通道,使得营销人员能够很容易地将内容提供给目标受众,同时消除不必要的干扰因素,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其他服务和销售渠道的缺点。

播客的赢利模式分析

个性化内容定制营销。一个独立的播客,其中已经包含了可供自动下载的音频和视频文件。当新的播客节目时,更新的内容会自动推送到操作终端,已经订阅该栏目的用户不需要再次访问目标网站进行更新。这项特殊的功能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市场营销和通讯工具。由于播客用户的迅速增长,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它为未来市场提供了大量新增的业务领域。在实现利益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中,播客都符合商业化运作所需的基本要求,一种全新的业务和商业模式开始出现。播客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定制化的节目,接收媒体文件并将其下载到自己的手持移动终端上,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收听的自由性和便捷性。正因如此,播客这一形式的出现说明传统的大众媒体正逐步向定制的个性化媒体转变。

移动性用户体验营销。在谈到移动设备上的广告投放,如手机、iPad等移动智能终端,移动广告不仅提供了独特的方式,其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广告内容也使大量的消费者愿意与广告商在同一平台上进行交流和交易。作为一个科学化的广告投放平台,播客上推送的广告可以将用户的个人利益和当前的需求进行匹配,确保用户们主动接受广告商投放的广告,最终实现精准的定位推送以及较高的广告点击量和阅览量。这种专业化的广告和有针对性的广告,可以帮助增加受众的反馈效果,并优化广告预算,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广告投放。

便捷型品牌推广营销。现如今,由于各种垃圾邮件的泛滥和因之而生的垃圾邮件过滤器的广泛运用,通过传统的大面积发送电子邮件方式实现营销推广的模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商家的广告内容无法顺利地推送至用户面前。用户对网站的品牌忠诚度也急剧下滑,商家在维系网站的点击量的同时,无法再次吸引用户的重复浏览。而播客的出现则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访问途径,并同时能确保商家的同类型的新资讯持续地呈现在目标受众的访问终端,接收效果可以得到科学的监测。因此,播客可以帮助企业扩大自身的营销领域,提高网络知名度,获取定期与用户沟通的渠道,从而建立品牌忠诚度。

精准式广告投放营销。在企业营销的领域中,播客有别于其他的平台载体,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拥有了数量足够多的用户群体。企业营销者可以将播客作为传统营销渠道的补充。植入式广告可以插入播客的音频文件中,作为既定的目标用户群体,此类型的广告可以做到精准的投放。如果植入的广告时长合适或者是穿插在节目间隙中,受众不会刻意去避免接受广告。最行之有效的播客广告投放途径是精准投放式的品牌赞助。这是最有利于品牌推广的途径之一,相较于特定的产品推广要有成效得多。

中国播客的未来赢利模式探索

网站与用户共赢模式。播客网站的运营者们已经意识到高质量的视频作品是吸引用户群体的重要原因,在提高网站视频节目质量的同时,用户自主上传的原创性视频越来越多地吸引了用户的重复性点阅。这些用户将播客网站作为社会化平台,以分享的方式将感兴趣的内容推荐至熟人圈,这一行为实现了资源的循环推送,进一步提高了网站的流量。现阶段,部分播客网站已实现将原创视频作品产生的一部分广告收入作为奖励回馈给作者。通过这种广告分成的方式,播客网站维系了原创作者的忠诚度。

个性差异化定制模式。个性差异化定制模式是以用户为主的广告推广模式之一,在品牌凝聚力和用户忠诚度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首选优势。以土豆网为例的播客网站针对不同类型的播客,量身定制出差异化的营销方案,以本地化的推送和个性化的兴趣分类形式,针对目标用户进行营销。利用分层分级赋予优先推荐权的筛选方式,将优秀的原创播客定为独家或首发视频,并给予网站首页推荐和频道的置顶推广支持。

合理化增值服务模式。任何一种基于技术平台进行产品营销的行为,均能由这一基本载体衍生出多种增值服务方式。技术不断更新升级的同时,也提升了附属的用户体验的多维度拓展。随着播客这一模式在中国市场环境下的日趋成熟,各种不同的应用程序大量出现。当支持播客的设备需求增加时,这种趋势就会为播客广告的创新带来机遇。无论是移动增值服务的提供还是应用程序的捆绑式推荐,都为播客在中国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合理的契机。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批准号:13g461)研究成果之一。

第7篇

关键词:新媒体;期刊;数字化转型;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7.01.008

文章编号:1009-3729(2017)01-0060-05

当前,我国期刊的数字化经营转型已经成为关系到出版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期刊数字化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由单一媒体的经营模式转变成多种媒体经营模式。在“互联网+”的加速推动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可视化技术、虚拟技术等新技术对数字出版产业支撑作用的不断加强,科技与出版的融合不断深入,在发挥内容优势、运用先进技术、走向网络空间的基础上,科技将促进出版业深层次的内容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与业态创新,带动出版业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推进出版业转型升级,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当前,随着社会价值多元化发展和受众的不断分化,出版产业的新业态已基本形成,正在向在线期刊、开放存取、数据库、手机出版、微信公众号等形态发展并逐步完善,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龙源期刊、超星等为代表的数字期刊企业已经形成品牌效应。2015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达到4403.85亿元,其中移动出版收入为1055.9亿元,数字出版产业收入在整个新闻出版产业收入的占比由2014年的17.1%提升至20.5%。2015年,互联网期刊、电子图书、数字报纸的总收入为74.4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6.66%,在数字出版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为1.69%。[1]

目前学界关于期刊数字化经营的盈利模式研究,一般以宏观性、介绍性、描述性的研究居多,主要集中在营销渠道的表面,相关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忽视了对深层次上数字化产业链价值创造的内在机制重要性的探讨。而且,实践中多数期刊社也仅仅认为数字化经营发展和盈利即是期刊上网加入数据库的收入,对作为期刊数字化产业的核心部分――盈利模式和盈利机制创新――重视得不够,这使得国内数字出版业一方面在产业规模上呈现出“量”的增长;另一方面在产业链协作整合中盈利模式的组织构架不明晰,价值增值不明显,因而在“质”的提升方面相对弱化。我们认为,除传播技术之外,盈利模式的组织构架和盈利创新依然是期刊数字化经营转型的核心问题。鉴于此,本文拟在全面分析期刊数字化经营的“上游―中游―下游”的盈利卖点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环境下期刊数字化经营转型的三种盈利模式构架,以供业界参考。

一、期刊数字化经营模式产业链的结构分析

出版产业链是出版相关方基于出版价值链增值所组成的联盟。我国期刊数字化产业链条以创作者、内容提供商、技术设备服务商、平台运营商、销售商、终端用户等环节构成基本结构[2]。其一,对整个产业链上游(创作者、内容提供商)而言,盈利可源于作者,比如收取版面费、稿件处理费、服务性经营活动等;或源于读者和企业等,比如发行销售等。其二,对产业链中游(技术设备服务商、平台运营商)而言,盈利主要是对获得的源数据进行加工和整合的二次文献开发和利用,以及广告服务销售等。其三,对于产业链下游(销售商和终端用户)而言,盈利主要是在新媒体终端上的发行,也包括服务性经营活动与相关延伸服务性经营活动,如专题培训、研讨会、推荐会、产品评价会等[3]。可见,期刊产业链涉及的单元多,结构复杂,其“上游―中游―下游”都有盈利点。然而,在产业链上游,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化技术不了解,对数字化经营转型目标不明确;在产业链的中游,大型数字出版商具有很大的雷同性,差异性特征不明显;在产业链的下游,数字化期刊的营销模式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元化、专业化的营销市场。期刊数字化产业链存在各环节收益分配失衡,进而影响协作关系的形成,阻碍产业整体发展。期刊和数字平台运营商的合作收入与邮发的收入都很低,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陈旧、发行渠道单一,覆盖面小、影响力弱,成为阻碍期刊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瓶颈。因此,一个和谐的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各单元应具备全局观念,各操主业,分工明确,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合作,从而谋求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和谐发展和整个产业链整体利润的提升。

二、期刊数字化转型下 “三次售卖”模式的组织构架

期刊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是要在经营与组织架构上融入新媒体的理念,加快组织架构变革,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数字化的经营模式,这是实现期刊产业链各个单元结构价值链环节增值并盈利,进而提升期刊竞争力的基础与关键。传统的“三次售卖”盈利模式为卖内容、卖广告、卖品牌。第一层次是“卖内容”,是对期刊内容本身的销售,即期刊的订阅销售。第二层次是“卖广告”,是以期刊读者群为受众的广告刊登,即广告销售。目前,国内期刊广告经营的模式主要有基于产品本身的经营和基于广告的经营。第三层次是“卖品牌”,即利用品牌优势资源,发展多层次的衍生a品,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市场化,如发行特刊或增刊、图书和光盘,建立数据库、网站、会展、品牌授权等。

我们所提出的期刊数字化经营转型的“三次售卖”盈利模式组织构架,是基于传统“三次售卖”盈利模式的提升和发展,是优化组合了传统纸媒和网媒的优良基因,充分吸收传统媒体的核心功能和线下优势与移动网媒的社交功能和线上优势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一层次是“卖新媒体载体”,即卖多元化业态内容和新媒体载体,用户通过电脑、阅读器、手机,以及在公共场所的机场、车站、高校、银行、医院、办事大厅等场所触摸大屏阅读。第二层次是“卖新媒体广告”,广告可以做成音频、视频、360°旋转,通过分享链接、互动产生价值,广告与期刊内容粘在一起,用户看期刊内容就会看广告,互不分离。第三层次是“卖新媒体延伸服务”,即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信息流汇聚、公信力强、形态多样化等核心优势,利用网络杂志、社区、论坛、微博、微信、二维码、网络视频等新兴媒体形式,把服务卖给用户。期刊社等出版机构的“三次售卖”盈利模式,就其本质而言,是期刊社在经营过程中产业链各个基本结构单元盈利的构建、整合与延伸过程。

三、新媒体时代期刊数字化转型下的盈利模式

进入新媒体时代,期刊业必须由过去的重视内容生产转变为重视市场营销,理清思路,探索如何利用新媒体制定明确的内容生产和产品营销战略,完善期刊出版市场盈利机制,以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新技术催生新媒体,新媒体推动出版业生产和营销方式的革新。微博、博客、视频、电子邮件、手机应用软件等,已经被国内外出版业广泛运用,并成为期刊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外期刊数字化经营的盈利模式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探索期刊的网络增值模式、加强内容的深度开发与制作上的机制创新、推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如国外著名出版机构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荷兰爱思唯尔出版社通过Springer Link和Science Direct等在线平台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英格拉姆内容集团通过内容资源创新实现经营发展;美国的和两大网站,其服务收费占到了其总收入的大部分。

期刊数字化经营转型的最终目标就是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可视化技术、智能技术创造提升传统媒体,使其成为现代化的、综合性的新型媒体,因此期刊社必须通过开发多种新媒体经营途径,重视产品业态的多样化与衍生产品的深度开发,以及加长和加粗产业价值链上的增值服务,以实现其盈利模式创新。

1.重构创新内容盈利模式

在期刊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如何重新挖掘、开发、重构、增值内容的价值,已成为数字化出版产业盈利的关键。在内容生产上,应重视原创,以满足受众对高品质、多层次、个性化信息产品的需求为目标,提倡深度加工,从选题策划到组稿编辑都必须坚持高标准,通过信息整合重构创新生产模式,在内容生产和编辑出版上实现创新。可通过信息的结构化加工和数据库存储来突破单一作品和媒体的传播局限,把内容分解之后再聚类传播,以实现个性化的按需服务,构造信息社会出版新业态。期刊社应学会利用自身的内容资源优势开发和出售数据库,实现内容的多层次深度开发,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和聚合性优势,利用跨媒体出版、数字复合出版,把期刊内容转化成图书、讲座、视频、音像制品,赢得产品利润。[3]这种以自身内容为基础,采用声、光、电等多种表现形式,通过多媒体形态复合、多种制作技术手段复合与多种媒体,实现作品“一次创作、多样展现”的创新内容盈利模式,可以使刊物信息的效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4]

例如,英格拉姆内容集团是全球规模最大和信誉度最高的纸本和数字内容的发行商,也是通过内容创新经营模式的典型。为了解决信息时代出版发行业发展瓶颈问题,英格拉姆内容集团通过资源整合、机构重组,创立了专业细化、分工明确的六大分公司;通过汇集海量数字内容资源,建立内容信息数据库,形成内容出版的盈利创新模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英格拉姆内容集团电子图书已达13万多种,可通过Course Smart设备在线浏览8万种电子教科书,且经出版商授权的可按需印刷的数字资源达到60万种,每年有近25万种数字资源品种更新等。[5]国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也构建了综合性数字处理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及内容数据库的新媒体产业化经营,衍生出不同传播形态的新闻产品,在内容产品的再生产和增值经营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6]

2.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盈利模式

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媒体传播用户;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是:用户传播用户。也就是说,传统媒体的传播链是单向的,内容只能由媒体,通过传播为受众所接受;而新媒体上的传播链是双向的,用户既是内容的接受者、分享者,也是内容的创作者、评论者。传统媒体必须加强与新媒体的深度合作,利用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形式促进期刊销量和浏览量的增长,以下4种是一些具体模式。

(1)与大型知名数字出版商合作模式。期刊可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龙源期刊、超星等集团公司合作,通过专业的制作团队进行资源整合和知识服务,以提高期刊内容使用效率,形成信息量巨大、制作加工专业的数据库,这样会使订阅量大幅增加,拓宽受众覆盖面。[7]

(2)期刊信息服务平台模式。期刊可通过由技术平台、运营平台、资本平台搭建起来的信息服务平台在全媒体平台传播,通过“内容+平台”的方式,对期刊内容进行适合网络传播特点的再编辑加工,以拓宽传播空间和销售市场。例如,新华文摘学术网是新华文摘杂志纸质版的延伸;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是为全民阅读服务的,可以给读者、编者、作者三者提供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在线平台。另外,还有《家庭医生E刊》系列、ZCOM平台上的《瑞丽》系列(《瑞丽・家》《瑞丽・裳》《瑞丽・妆》三部曲)、《中国国家地理》、《电影世界》、《IT经理世界》、《销售与市场》等,都是以平面媒体为基础,实现与新媒体的成功对接。[7]

(3)手机杂志模式。目前电信运营商已经将手机杂志APP作为其移动阅读业务的重要构成,作为第三方智能手机上的一种应用程序,APP上的每一种应用程序都拥有很多的使用者,杂志在APP上的传播比传统的互联网更有效[8]。手机杂志APP正逐渐呈现出“图文+多媒体+互动”的富媒体形态,在内容传播和产品创新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4)自媒体发展模式。以微博、微信公众号、移动客户端、SNS应用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互联网产业链上重要的内容生产者,近年来,其在数量和规模上已经出现了几何式增长,市场和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凸显。根据腾讯的数据,目前微信公众号已突破1000万个,全国微信用户已达到6亿,很多期刊都已经有了微信公众号。[9]

3.增值服务盈利模式

期刊业要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必须保持对新技术、新载体的灵敏嗅觉,通过开展多种延伸服务经营,将自己原来的“内容提供商”角色转变为“服务提供商”角色,时刻以用户为中心创造价值,向用户提供专业化和多元化服务,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服务性商业模式,包括定制服务、信息服务、活动服务、平台服务、组织服务等。[10]期刊产业链连接着娱乐、体育、时尚、商贸、服务等诸多行业,我们可以通过加粗、加长产业链方式,将收入模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如开展期刊订阅、开放存取、按次付费等项目,增加衍生产品、线下增值服务与按需出版等多种服务,以及广告投放、会员制度、培训活动、会议活动、讲座视频、商品推介和业务咨询等。学术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与审稿专家的良好合作关系,为相关企业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产品论证会等,请相关专家为企业的发展把脉,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供决策咨询服务。[11]另外,期刊出版者应积极在手机杂志中增加互动环节,向广大手机用户提供更多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如英格拉姆内容集团公司通过“按需印刷,定制服务”,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价值;美国《好管家》杂志社设有食品、日用百货、家电等多个试验室,试验对象通过对商品严格的测试并进行安全、质量、优缺点等方面的认真评价,将结果及时地告知读者和有关商家。[5]

四 、结语

期刊数字化经营转型下的盈利模式创新问题,是基于当前媒介融合的数字化发展环境下构建新闻出版强国的战略目标下提出来的。从媒介的实践层面来看,建立媒介融合环境下长效的期刊数字化盈利模式,是解放期刊出版生产力的关键所在。通过积极探索期刊数字出版领域产业链的资源整合变革,可提供优质专业的出版内容和服务,实现出版业的数字化战略略转型,解放出版生产力。基于期刊数字化产业链的盈利模式创新,可通过新媒体产业平台,构建期刊“三次售卖”盈利模式的组织构架,从内容开发与重构、新旧媒体融合、增值服务等方面进行新,以形成多元化经营并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使传统媒介产生新的造血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升自身的传播力。

参考文献:

[1] 魏玉山.2015―2016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J].印刷杂志,2016(7):20.

[2] 于春生.数字期刊产业链价值创造与收益分配[J].中国出版,2012(9):33.

[3] 向飒.媒介融合中期刊经营模式转型的突破点和路径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179.

[4] 张雨晗.全媒体出版:现状与未来[J].现代出版,2011(3):16.

[5] 贾立政.感受美国期刊数字化转型[J].新闻战线,2014(3):27.

[6] 文之强.以新媒体为核心建立三次售卖模型[J].中国报业,2014(4):14

[7] 向飒.媒介融合下的期刊数字化发展生存之道[J].传媒,2012(8):30.

[8] 周小玲.学术期刊如何实现微信传播? [J].社会观察,2014(10):12.

[9] 向飒.论媒介融合下期刊品牌影响力的网络传播策略[J].出版广角,2012(8):70.

第8篇

伴随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信息社会进入到内容时代,信息服务业必须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才能持续发展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依据产业融合和产业链理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互动有四种模式。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互动虽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产品缺乏原创性、产品种类较少以及产业链延伸不够等问题。应从打造全产业链、开发有区域特色的原创产品、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深化广东省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互动。

[关键词]

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产业融合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及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日趋密切,信息用户在追求海量的信息产品和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的同时也逐步追求蕴含更多文化内涵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这就要求信息技术必须与文化广泛结合,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必须与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才能适应信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社会进入“内容时代”,信息文化产品成为信息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汇流的新的亮点,在信息文化产品商品化的重大发展趋势下,需要促进信息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

一、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动因、机制和效应,如Oies-tad[1],Carreiro[2]发现信息技术对图书出版业的渗透催生出很多新的文化产品,如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阅读设备,图书流式服务等。YongGyuJoo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和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传统文化产品以新的形式快速发展,如网络游戏、移动内容、电子书、在线学习、电子音乐等。[3]Fagan发现媒体企业通过与信息企业合作形成产业聚集和融合,向消费者提供更新颖的文化产品。[4]144-166国内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厉无畏认为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催生了网络媒体、网络休闲等新的文化创意产品。[5]56-70花建研究发现,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语音广播、电视、电影、照片、报纸、图书、杂志以及电子货币等信息内容融合为一种应用或服务方式。照片、文字、数据、图像、音乐、音像等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系统,从一种媒体迁移到另一种媒体。这种市场驱动型的融合,促使设计、软件、演艺、娱乐、影视、报刊、出版、网络服务各个门类通过相互渗透,来创造一种复合型的体验。[6]赖茂生认为数字文化产品从产品的形态上看,传统的文化产品通过数字化改造,从印刷出版的有形产品,改造成电子化的无形产品;从产品传播途径看,以纸介质、磁带、光碟为主的载体形式正在过度到以网络为主的传播方式。同时,单纯的文化产品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通过溶入数字技术对原有的文化产品进行了一次创新。[7]赵雪指出内容产业与数字技术的交义融合呈现出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融合、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融合、主流文化与草根文化融合、生产者与消费者融合的特点和趋势。[8]二是从产业链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对产业发展模式的影响,如Muller,[9]Mortimer[10]发现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有助于拓展文化内容创意的传播渠道。Rothmann认为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信息产品形式的出现。[11]金业阳从产业价值链形成的角度研究发现,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从源头到消费者必须经历价值链的上游的文化内容创造、中游的数字内容产品制作与下游的数字内容产品营销等3个核心环节,产品价值才得以实现[12]。赖茂生等认为文化信息产品从生产到传递到信息用户的过程中,要经历技术整合、产品整合、品牌整合、营销渠道整合几个环节。[13]杨全城认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分为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扩张,纵向延伸表现为产业链向上延伸到文化信息的产生和来源,向下延伸到文化信息产品的营销网络和顾客;横向扩张表现为信息服务和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主体延伸到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之中。常见的链式发展模式有链式协同发展、品牌乘数和掌控终端等。[14]另外,杨全城等人还认为可以打造产业园区这样一种由政府、民间组织规划或自发建设,介于政府、市场和企业之间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和企业发展平台,通过吸引信息内容相关企业入驻,在产业园区产生集聚形成产业链,产业链上的企业通过集聚和整合,可以将具有不同优势环节的企业联系起来,使每个环节都达到最优,进而实现整体最优。[15]国内外学者对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进行了研究探索,但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尚缺乏对两类产业互动发展机理和模式的全面系统研究。因此,文章试图以广东省为例,对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互动进行梳理,寻求两者互动发展的最佳契合点,为提升广东省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二、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基本模式

1.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模式。

(1)产业渗透的产品创新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信息服务业主动向文化产业渗透,将文化元素通过信息技术的创新融入到信息产品和服务中,进而开发出新的产品和服务。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现在内容的数字化和平台的数字化,例如通过信息服务业的数字化手段将影视、音乐、文学、动漫以及游戏等文化内容,转换成可以在数字平台上展现的内容形态,例如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视频等,这些新的信息产品体现出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在信息内容制作环节的融合。

(2)产业链交叉延伸的产业集群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通过功能互补和相互延伸来增加新的附加功能。如百度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除提供网页搜索服务外,通过与文化产业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向信息用户提供音乐、影视、视频、图片、图书等多样化的搜索服务;同时,还将产业链延伸至文化产业的文学、音乐、影视,娱乐等行业,建立了百度阅读、百度游戏、奇艺视频网站等提供相关数字文化内容服务的平台。由于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交叉延伸涉及信息内容的生产制作、传输、服务等多个环节,因此需要形成一种由多个企业相互配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集群来共同完成。产业集群模式可以促进信息服务产业与文化产业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通过文化创造、数字化制作及营销等环节形成联动的协同效应。

(3)产业重组的新业态培育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将产品、业务进行重组和整合,开发出新型的文化信息产品和服务,培育出具有强大市场潜力的新型业态。如近年来以网络游戏、网络电视、手机动漫、手机电视等网络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文化创意新兴业态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并购重组也形成了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传媒业、娱乐业、电信业、出版业等相互融合的新局面,出现了一大批大型的新型信息服务产业集团和文化产业集团。根据万得数据显示,2013年证监会受理的并购重组企业申请行业分类中,信息服务类排名第二,占比11.22%。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并购重组更多地体现在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的纵向收购,如乐视收购花儿影视,实现渠道向内容延伸;爱奇艺投资设立影视公司,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向上下游行业延伸,形成自己的生态圈;中国出版集团推出数字出版门户———大佳网;中南出版传媒集团与华为公司共同打造数字出版平台;还有华谊兄弟与中国电信共建“天翼视讯”微电影、微剧频道。

(4)产业联动的信息文化产品传播营销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信息服务业将文化产业纳入到其价值链中的营销环节,与原有营销渠道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营销传播渠道。信息服务业的优势在于它有强大的信息传播渠道,而文化产业的优势在于它有丰富的原创文化内容,两大产业的联动不仅能丰富和拓展文化产业内容的开发,而且还能增强信息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为信息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提供多样化的媒介和渠道。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联动的传播营销模式一方面体现在数字文化资源的整合联动,即信息服务业将多元化的文化资源整合在一个平台,向信息用户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文化信息产品和服务,如腾讯、百度从原先的仅提供即时通讯和信息检索的技术平台制造商、运营商和服务商,转变为集成文学、影视、音乐、游戏等多样化文化资源的综合性文化科技型企业;另一方面体现在信息传播渠道和文化资源的整合联动,即以传播渠道见长的信息服务业与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合作,将人文设计渗透到信息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中,向信息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人文化”的现代信息产品。腾讯与华谊在游戏、电影营销、微博、视频等方面的多维度战略合作就是国内最优秀信息传播渠道提供商与内容生产商的融合联动。

三、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互动取得的成绩。

(1)打造出一系列数字文化产业的精品名牌。

一是广东开发出一系列原创数字文化新产品,如由网易、腾讯、中青宝等企业自主研发的“超人气”民族网络游戏,由原创动力创作的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广州漫友文化开发的数字出版动漫娱乐平台———“动漫魔盒”,奥飞动漫打造的“火力少年王”、“铠甲勇士”、“果宝特工”、“巴拉拉小魔仙”等一系列动漫形象。二是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企业,如网络文化服务业的腾讯、网易,动漫产业的原创动力、奥飞动漫,数字影视音乐的中凯、孔雀廊,这些企业不仅在全国同行业中居领军地位,也成为代表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亮丽品牌。三是打造出一系列数字文化产业活动品牌,如从2010年开始举办的一年一度的“南国书香节”通过开展一系列多媒体移动阅读、数字出版、网游动漫等教育培训体验活动和游戏互动体验活动,成为广东数字文化项目的品牌;在广东率先推出的“手机报读者俱乐部”开创了新媒体运营模式,在全国得到迅速推广。

(2)培育了一批新兴的数字文化企业。

广东大力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战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支撑、提升和引领作用,推动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数字文化企业。一类是提供内容服务与提供平台服务相结合的以数字出版、网络广播电视、网络游戏、网络动漫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信息服务产业。如广东数字出版产业打造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广东数字出版产业联合会等两大平台,推动数字出版内容、技术、载体、运营等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流合作与资源整合,使广东数字出版产业一直处于全国领跑地位。广东数字出版产业联合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广东数字出版产业2013年全省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并且每年以超过25%的速度快速增长,连续六年占全国总量1/5。根据广东网络文化协会数据,广东网络文化及相关数字互动游戏产业年收入占全国1/3,居全国第一;广东动漫产值占到全国动漫产业总值3成以上。粤产游戏产品已形成技术研发、内容创意、平台运营、衍生产品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和成熟的赢利模式。二是以内容创造见长的传统媒体与以信息传播见长的网络媒体跨界融合形成的集内容创新、推广、服务为一体的网络媒体产业。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积极推进媒体创新,打造全新传媒产品线,推出手机报、网络杂志、第二代门户网站———奥一网、南方数码港等新兴的媒体产品;大洋网作为《广州日报》的数字平台,积极布局媒体新介质形态,将传统纸媒的影响力扩大到数字平台。

(3)建设了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集聚示范区。

目前,广东已经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空间集聚、分工协作、竞争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且已经成为我国六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具有较强的国际国内影响力。根据广东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广东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30多个,入驻企业超过20000家,形成了文化创意、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影视、网络文化服务等门类比较齐全、产业链比较完整的数字文化产业体系。仅广州市就有主要文化产业园区6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6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10个,主要分布在越秀、天河、番禺、海珠、荔湾、萝岗等区域。从2005年起广东就开始重金打造以广州为核心的国家级网游动漫产业基地,经过多年发展,广东已培育出一大批研发数字出版、网游动漫产品的著名企业,更形成了技术研发、内容创意、平台运营、衍生产品相结合的完整产业链和成熟的赢利模式,成为全国在数字出版网游动漫领域著名的技术开发中心、产品设计制作中心和市场辐射中心。2011年正式落户广东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利用广东现有的数字出版产业基础和优势资源,以广州为核心,采取基地“一中心、多园区”建设方式,发挥区位优势,突出技术研发,着力市场培育,实现集聚发展,打造广东数字出版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的数字出版产业群。2012、2014年深圳和广州分别被认定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重点发展数字传媒、数字娱乐、数字出版三大产业,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创新和知识经济示范基地。

2.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互动存在的问题。

(1)信息文化产品种类较少、结构单一。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广东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产业规模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同时,广东现代信息服务业近年来也得到迅猛发展,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均居全国前列。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性条件。但是从目前来看,两大产业的融合偏重于数字动漫、网络游戏、数字出版领域,而在数字媒体、数字学习、地方特色数据库等行业缺乏融合互动,特别是缺乏将广东特有的区域文化资源如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融入到数字信息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营销中。另外,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也偏重动漫游戏等行业,导致广东省信息文化产品种类较少,产品结构单一,呈现出游戏动漫一支独大的局面。

(2)信息文化产品缺乏原创性。

广东积极推动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提升信息产品的文化内涵,一些创新信息文化产品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仍存在创新性不足、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例如数字影音、数字游戏方面大量游戏内容的背景、情节颇为相似;数字出版方面集中在玄幻小说、时事新闻的碎片化与再整合。除广州、深圳外,大多数地方还没有形成“文化+科技”、“文化+创意”的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模式,真正具有核心版权和自主创新的信息文化产品和服务还显得比较缺乏。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科学技术含量高和自主创新品牌的数字文化企业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技术落后,生产的产品低创意、低附加值。以广东最具知名度的数字动漫业为例,文化部的数据显示,广东动漫产值占全国比重在33%—38%之间,为全国第一,但产值的90%都由动漫衍生市场创造,而非原创内容本身。广东数字动漫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历由“加工”向“原创”的过度,虽然涌现出一些具有较强原创能力的龙头企业,如奥飞动漫、原创动力、华强动漫、方块动漫等,但90%以上的数字动漫企业大多由软件开发企业扩张而来,原创能力不足,依然徘徊在“代加工”与原创之间。

(3)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不够。

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是生产、制作、传输和销售信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价值链的形成过程,这条产业价值链由三个环节构成,第一环节是产业链上游的信息文化产品的创造,第二个环节是产业链中游的信息文化产品的制作,第三个环节是产业链下游的信息文化产品的传播与营销。只有把这三个环节连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这就需要传统的传媒业、出版业、教育业、影视业、互联网、通信运营商等实现创意和技术的融合,才能提升新型业态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目前,广东信息服务业在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偏重于产业链中、下游的信息文化产品制作、传输方面,在产业链上游即内容原创环节的融合相对较弱,产业链上、中、下游联动性不够,造成产业链环节的缺失。例如南方报业集团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24亿元,而旗下由以“内容流程再造”为主的南都新媒体和腾讯合作的“大粤网”全年营业收入只有5528万元,所占份额非常小,且这些收入主要来源于产业链中下游的广告、无线增值、合作建设网站、频道合作等,涉及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创作非常少。

四、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路径选择

1.培育大型数字文化企业集团,打造数字文化全产业链模式。

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涉及信息文化产品创意、制作、营销多个环节,新型的传播平台和渠道只有和优质的信息内容相结合,才能形成更为强大的传播能力和更为完整的内容价值链。因此,需要进行多渠道的全产业链布局,形成“内容+渠道+平台”的产业链上下游纵向一体化和信息文化产品多样化的横向一体化的生态链,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目前,广东除腾讯、华侨城等少数企业形成了从创意研发到产品制作、营销较为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外,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数字文化企业集团还不多,因此,应引导信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要素和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相关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和重组,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大型数字文化企业集团,加快信息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融合,促进产业从上游到末端的内外配套,打造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

2.深化粤港澳台创意资源的整合,开发有区域特色的原创信息文化产品。

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主要集中在产业下游的产品制造和基础设施方面,在人力资源和运营中具备成本优势,但是极度缺乏有创意的运营管理人才。而毗邻广东的港澳两地凭借独特的国际化背景和发展历史,在内容创新、专业服务以及国际市场营销能力方面有着先天优势,正好可弥补广东的不足。粤港澳三地可通过优势互补,一方面打造出上下游紧密合作、功能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另一方面也可发挥粤港澳岭南文化、中西文化交融,形成独特的区域产业特色,打造走向国际的产业品牌。与台湾的合作方面,广东特别是粤东、粤北的潮汕地区与台湾地缘相近,广东文化特别是潮汕文化与台湾有着极深的渊源,早已融入到台湾文化之中。目前广东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而粤东、粤西、粤北发展相对落后,粤台两地的深化合作有利于广东利用台湾地区丰富的国际行销经验及创意人才深入挖掘广东文化资源特别是潮汕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形成更多的新的信息文化产业品牌,同时也有利于缩小广东各区域之间信息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3.构建有效的商业模式,提升企业自生能力。

当前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趋势不断增强,产业边界加速融合,跨界竞争愈演愈烈,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才能在市场竞争的土壤中成长和发展壮大。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新的商业模式能够聚合更多的内容和增值服务,形成企业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如盛大文学推出的云中书城,百度所推出的百度文库版权合作平台,淘宝推出的在线阅读淘宝书城,都是通过探索成熟的商业模式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特别是盛大文学的云中书城,通过建立数字内容运营平台,打造完整的电子书行销产业链,开发多样化的渠道和建立科学、良性的利益分配机制成功构建新型的商业模式,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并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目前广东省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导致众多中小型信息文化企业不能准确把握产业融合的特征,只是简单地借鉴成功企业或传统行业的运营模式,导致信息产品严重同质化。因此,实现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必须依靠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深入分析行业内商业模式的创新趋势,结合企业和产品的特点进行商业模式差异化创新,提高企业的自生能力并形成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品牌。

作者:丁玲华 单位: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5]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6]花建.创新•融合•集聚———论文化产业、信息技术与城市空间三者间的互动趋势[J].社会科学,2006,(6).

[7]赖茂生,叶元龄,闫慧,李璐.从产业融合看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基于广东产业发展的分析[J].情报科学,2009,(7).

[8]赵雪,周庆山,赵需要.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中的融合与新生[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7).

[12]金业阳.数字内容产业价值链关键环节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

[13]赖茂生,闫慧,叶元龄,李璐.内容产业与文化产业整合与协同理论和实践研究[J].情报科学,2009,(1).

第9篇

关键词:网络团购;盈利模式;电子商务;消费模式

一、引言

团购并非新生的事物,早在20世纪70年代,供销社就有人专门负责登记人们对产品需求,再到其他地方把商品运回来;80年代,温州桥头镇有人把纽扣作坊联合起来,一起与原料供应商议价。在2000年后,由于互联网的兴起,也演化出篱笆网、中国团购网等组织网友与商家议价的专业性团购网站,以及地方性专业团购论坛形式的团购,但由于缺乏创新清晰的商业模式,因此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直到美国高朋网模式的出现,激活了原本平静的团购市场。美国高朋网的经营模式极易被复制、盈利模式清晰,这些特点被国内企业所借鉴并融入自己的企业当中。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国内团购网站数量飘升到2000家,并保持着快速发展势头。网络团购网站在我国刚刚兴起,网络团购网站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目前国内在这方面还没有系统的展开研究,对网络团购盈利模式方面还存在很多空白,而系统分析网络团购盈利模式及其发展趋势,对于建立适应我国网络团购企业的盈利模式,具有积极影响。

二、网络团购的基本概况

网络团购,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解释为:组织者利用网络,以相同购买倾向为标准将顾客集中起来,利用因此形成的议价优势向供应商进行大宗购买的一种行为。与传统的团购相比,网络团购有以下的特征:“成交数量限制:团购一般都会设置一个最低购买数量,只有达到最低购买数量才能进行交易。价格折扣高:团购一般是通过集体购买来获取高额的折扣。时间限制:团购属于商家促销活动,一般都有一个时间周期限制。小额支付:国内目前团购交易额都比较小,属于小额支付。商品毛利高:参与团购的商品一般边际利润都比较高,通过促销来吸引消费者”。团购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三、目前网络团购网站盈利模式缺陷分析

盈利模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盈利模式是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产过程和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在运营实践中应用盈利模式,是关系到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国内团购网站所采用的六种盈利模式大都相对单一,一旦出现问题,网站就会有倒闭的风险。再次,国内团购对于商家而言黏性太低,回头客太少。以下是目前我国网络团购网站常用盈利模式的缺陷分析:

第一,商品直销盈利模式就目前而言模式太过传统,商品比较单一,很难为团购网站聚集大的客流量,这也就意味着商品难以有大的销售量,盈利也就微乎其微,难以持续发展,网络团购网站最终就会入不敷出。

第二,活动回扣盈利模式过度依赖团购人数,组织起一个大的团购团,则获利颇丰,一旦团购人数不足则毫无利润可言,这种模式需要有消费者强烈的刚性需求的商品才能顺利组织一个团购团,而且目前团购网站之间竞争激烈,自身所推出的产品并没有一个屏障来阻止其他团购网站进行销售,这也在无形中把团购人数稀释,也就很难顺利地组织一个团购团,团购网站也就不能保持一个健康持续的盈利状态。

第三,商家展会盈利模式对于目前参与团购的商户来说成本相对较高,很多商户并不是知名的大企业只是一些优质小商家,参与商展会对于这种小商家尤其是一些餐饮业的小商家成本太高,这就导致商户与团购网站的合作减少,如果只跟大型企业合作这会使得团购网站产品覆盖面大幅减少,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随之减少,盈利也就出现问题。

第四,广告服务盈利模式在目前团购网站盈利模式里面算是一种常用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团购网站版面有限,所能打出的广告也极为有限,这就限制了团购网站的盈利规模,团购网站自身也就难也有一个大的资金链来支撑和发展。

第五,会员卡盈利模式是想提高消费者的黏性也就是忠诚度,以此来维系一定量的客户群保证产品的销量。但是实际上对于整个团购业的客户来说,消费者的黏性都是很低的,尤其是在目前千团大战的背景下,哪一家团购网站推出的产品价格低有吸引力消费者就回去那一家,单纯想用会员卡来维系客流量就变得不太现实,团购网站因此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第六,分站加盟的模式是目前大型团购网站所常用的方法,这种盈利模式为团购网站自身扩大了销售平台提升了影响力,但同时也增加了整个团队的开支费用,加盟的越多这笔开支就越大,团购网站的负担也就越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团购网站并不能真正给商户带来有效的价值用户,在消费者新失去兴趣后,团购网站对于商家的吸引力一定会持续降低。商家作为这个供应链上的重要一环,他们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很大的打击。而一旦商家这关键的一环受损,整个供应链将会崩溃。也就是说,若不能改变目前这种短期的模式,团购网站就不能真正长久地留住商家和顾客,更不用谈什么长远的发展。团购网站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涌现,门槛低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门槛低,更多的人在极短的时间内纷纷加入到这个行业来,这些盲目建立网络团购网站的企业极大地加剧了网络团购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四、新型网络团购盈利模式的构建

(一)构建新型网络团购模式的要素

在构建网络团购盈利模式构建的时候,需要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一是团购网站采取什么样的盈利模式;二是如何实现盈利。盈利模式决定着团购网站运营的成败。

之所以需要设计盈利模式,是为了保证团购网站持续保持在所属行业的盈利。正是因为传统商业模式的种种弊端长期以来难以改善,和新兴的网络团购商业模式的各种新特性(如灵活性强、覆盖地域广、涉及品种多等)才造成团购热潮“延伸”到各个社会层面。

构建新型网络团购盈利模式的要素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战略要素:定位、价值、客户、资源、商誉。

盈利模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对应的业务结构。网络团购企业以消费者作为自身的主要利润来源,以市场营销手段为主要利润杠杆,以掌握的商户数量为主要利润屏障,不断探索适合自身企业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拥有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对于身处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网络团购企业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关键资源。通过对网络团购企业盈利模式的构建进行大胆的再设计,借鉴电子商务模式构建方法,从网络团购企业的商业定位、价值获取、目标客户、资源配置、商誉保障等五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此探讨适合目前网络团购企业自身发展的盈利模式。

(二)新型盈利模式的概述

一个核心——价值创造结构,五个基本点:利润对象、利润点、利润源、利润杠杆、利润屏障。利润对象:商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和使用群体,他们是企业利润的唯一源泉,其解决的是确定有价值的目标客户。利润点——企业可以获取利润的产品和服务,好的利润点——一是要针对目标客户的偏好需求;二是要为客户创造利润;三是要为自身企业创造利润。它解决的是能够为客户带来什么好处的问题。利润源——企业的收入来源,即从哪些渠道获取利润,解决的是收入来源有哪些。利润杠杆——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以及吸引顾客购买和使用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必须与企业的价值结构相关,它回答了企业能够提供的关键性活动有哪些。利润屏障——企业为防止竞争者掠夺本企业的利润而采取的防范措施,它与利润杠杆同样表现为企业投入,但利润杠杆撬动“蛋糕”为自己所用,利润屏障是保护“蛋糕”不被他人抢走。它解决的是如何持续获取利润的方法。团购网站想要长期盈利,必须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研究出一套他人不可模仿的经营策略。新型网络团购盈利模式如图2所示。

(三)新型网络团购盈利模式优势分析

新型网络团购盈利模式是建立在对目前网络团购盈利模式缺陷分析基础上并借鉴电子商务盈利模式构建方法来完成的,相对于目前的网络团购盈利模式新型网络团购盈利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1+5新型网络团购盈利模式相对于国内目前广泛应用的六种团购盈利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1+5新型网络团购盈利模式是自觉盈利模式,而目前所采用的六种盈利模式是自发盈利模式。自发的盈利模式带有盲目性,盈利方式较为单一,这就使得网络团购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下自身生存变得艰难。相对于目前的网络团购盈利模式,1+5网络团购盈利模式所塑造的盈利方式比较多元化而且可以根据网络团购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改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新型的网络团购盈利模式不再局限于同质化的销售来获取利润而是从利润对象、利润点、利润源、利润杠杆、利润屏障,这几个方面入手尽可能多地寻找出企业自身可以实现盈利的方面,同时结合自身企业特点进行企业利润屏障的建立,使企业自身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

2.新型网络团购盈利模式对团购的产品和目标顾客进行了细分,这样可以把目前国内网络团购盈利模式只以低价吸引顾客,变为针对不同目标顾客的需求推出不同的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一方面扩大了潜在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占有率,提高了销售量增加了销售收入,另一方面可以精确货物库存量进而减少库存成本,从而提高利润率。与此同时,还可以使团购网站更精确地专注于一个消费群体,做到更加专业,也避免了与其他团购网站的恶性竞争,从而获得更高和更加稳定的利润。

3.新型网络团购盈利模式打破了目前网络团购盈利模式单一且低门槛的盈利方式,可以从广告,银行利息,支付平台,销售利润,商家等多个渠道来获取利润,网络团购网站可以根据自身定位的侧重点来划分各种渠道所带来的利润效益的比重,使自身的资金链更加稳固。

4.新型网络团购盈利模式还可以使商家与团购网站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让两边利益联结更加紧密,增加商家的粘性。网络团购网站不再仅仅是为商家销售产品获取佣金,网络团购网站还可以为商家提供广告服务,口碑评价等等。这样就使得两者互为依靠,网络团购网站也就减少了为争夺商家数量而造成不必要的竞争损失。

五、结论

在我国“千团大战”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团购网站实现利润并向规模化发展虽然比较艰难,但是还是可以实现的。因此,团购网站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时盈利模式的选择十分重要,其理论的研究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与此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团购网站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市场环境,盈利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创新。本文所阐述的盈利模式还是一个相对理论化理想化的模式,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对于不同的团购网站应该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本盈利模式进行相应的丰富或创新。

参考文献:

1.徐琳.新型消费合作:网络团购[J].商业研究,2006(18).

2.陈静怡.网络团购的形态及其优劣势分析[J].北方经贸,2009(1).

3.钱大可.网络团购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

4.穆炯,许丽佳,谭浩强.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