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40:17
导语:在初中语文教学困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困惑
1、遇到语文阅读题,就束手无策,不会阅读,有畏难情绪。
2、平时读得少,语感差,读不懂,害怕阅读。
3、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有话不会说,言不达意。
4、阅读得分低,享受不到阅读的喜悦,容易丧失阅读兴趣。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扩大阅读范围 拓展学生视野
大量阅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更能增强学生的语感,而语感正是学习语文的必要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生去阅读书报,只要是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老师都应该鼓励。当然,首先书籍应该是健康的,看书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很多老师一看见学生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能区别对待,死守一个原则:一律不许看。这样做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自觉阅读的积极性,还使学生形成错误思想:在校学习期间,不能看与学习无关的书。学生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就很难推进。只有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才可能拓展学生视野,才有可能增强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学生的各种阅读能力才有可能提高。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初中阶段的阅读量应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中外名著。各地中考也把名著阅读纳入中考考查范围。因此,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美文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不择而食,从而引领学生健康有效的进行阅读。如:1、童话、寓言、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等。2、诗歌散文作品:冰心《繁星春水》、鲁迅《朝花夕拾》、泰戈尔《泰戈尔诗选》等。3、中外文学名著: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马克.吐温《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选》、海明威《老人与海》等。5、推荐的杂志:《读者》、《青年文摘》、《世界博览》等。
(二)传授阅读方法 学会举一反三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门路和程序。语文教学只有把读、写、听、说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能使他们的语文能力逐步形成和发展。具体到阅读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对课文的处理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把课文讲懂、讲透上,而要善于从课文中抽象出具体的阅读方法,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本领。
怎样才算教会学生阅读呢?叶圣陶先生说:“需要翻查的,能够翻查;需要参考的,能够参考;应当条分缕析的,能够条分缕析;应当综观大意的,能够综观大意;意在言外的,能够辨得出它的言外之意;义有疏漏的,能够指得出它的疏漏之处。”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实践,在实践中阅读。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必须讲究方法。他还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方法,才能充分地获取阅读信息,也才能在课外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1、教给学生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1)根据作品文体特征,抓住阅读重点。如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如《故乡》一文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闰土、杨二嫂的变化及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来理解文章的主题。
(2)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培养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受文章思想和感情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分析某个细节,某个动作,某种心理,或者某个贴切传神的用词,理解文章的某种思想或某种情感。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引导学生找出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分析二人的不同心理和性格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人情比纸薄的人际关系。
(3)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历史时代情况,培养学生综合把握文章的能力。阅读文本,必然要将作者与历史、时代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文本更深的内涵。如教学《藤野先生》一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鲁迅当年的思想状况,就不难理解文中对清国留学生的冷嘲热讽和对日本一些"爱国"青年学生的愤慨之词。
2、教给学生精读和略读的方法
新课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种基本阅读方法。
精读是一种通过粗读、细读、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直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精读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明确自学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2)指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寻找参考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3)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步骤和方法。
(4)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质疑并能合作解决。教师还可设疑,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解疑。
(5)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如教给学生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方法,并加以训练。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教学;困惑
1、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涉及的内容宽广而又有深意,作品中流露出的喜怒悲乐愁,蕴含着作者丰富的人生体验,处处散发着真善美的人性光辉,是非常好的情感教育素材。语文学科这些突出优势,让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可因势利导,进行情感感染与熏陶,让学生从中学会尊重、宽容、友爱等人类美好的情感,并延伸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积极体验,达在自我教化的作用,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
2、语文课堂上的情感熏陶
2.1、要学生入情,教师先入情
教师在教授教材时,应先是读者的身份,再是教者的角色。首先,教师以读者的身份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语文教师有着扎实的专业知识,领悟能力较强,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先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真正走进语言文字之中,读懂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先于学生有所感悟和触动,形成自己的阅读理解,才能向学生传情达意。然后再以教者的身份深入钻研教材。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要依据语文的“人文性”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充分发掘文章的情感因素,深入到课文中去,找出文章的动情点。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之前自己对文章的所感所悟用富有感染性的肢体语言展示出来,开启学生的情感大门,努力为学生与作者构建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有所思。
2.2、创设情境,以境引情,以情击情
要想语文教学做到一往“情”深,学生对文本学习“痴”情不已,情境创设不失为一妙计。情境创设形式多样,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情况而定。在实际教学中,本人曾尝试过以下几种情境,课堂效果都不错。一是用视频创设形象情境。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鲁提辖疾恶如仇的人物形象,我适时播放了一段“三拳打死镇关西”的视频。有的学生还即兴表演起来,把里面的对话读得生动而富有个性,激发了学生的正义感。二是音乐创设情境。在教周国平的《家》时,我放了一段《回家》的轻音乐,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在音乐的氛围中,许多学生开始轻声朗读,有些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此时也在音乐的感染下读了起来。在学习《》时,惨烈的画面配上悲伤的音乐,将学生引入了那段悲惨的历史,课堂上有许多学生不停地捂着嘴小声哭泣,还有许多学生愤恨不已。无须多言,一段音乐就能激起学生对双亲的感恩,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三是用煽情语言创设情境。这里煽情的语言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文字本身的煽情魅力,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对语言的感悟上,引导学生体会书中感情。另一种是教师语言煽情,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与教态去煽动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
2.3、走出课堂,回归生活,生成情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说做学问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才可。语文课堂的情感教学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毕竟是间接的,学生通过教师的情感激发会沉浸在作者构思的幻想中,感情受到熏陶,但那是一种有距离感的情感体悟。要真正让学生体悟到感情,最好的平台还是要回寻到现实生活,把课本中的情感移情到课外,客观真实地认识、辨别、创造真善美,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最高境界。正所谓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因而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他们提供情感培养的机会,使其生成真正的情感。
3、课堂情感教学的困惑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语言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55
教学是一种复杂、精密的教育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沟通活动。所以,教学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具有语言性的活动行为。教学语言主要的特点就是需要沟通,与学生进行知识交流时所使用的专门的教育话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调节和平衡教学氛围,以最大限度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行为,这是一种具有感官的语言技能教学活动。教学语言对教育培养有非比寻常的重要作用,不管是科技再进步,教学手段再优秀,如果缺少教学语言的扶持,那么就会失去意义。
一、提升教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及语言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表达,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提升自身语言表达的水平,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并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语言表达方法。语言表达不仅仅要清晰的表达出表述者的意思,语言表述还要求语言明确的表现表述者的感情。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构建的语言环境也应该同时注意语意以及感情的表述。首先,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构建适应初中学生语言水平的语言环境。教师语言表述中要口齿清晰,吐词清楚。此外,教师表述的语言要尽量使用书面语言,尽量避免使用口头禅。其次,初中Z文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给学生课堂上语言表述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多使用专业词汇,要求学生语言表述精炼清楚,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语言表述能力与语言理解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掌握语言表述与语言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让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别人语言所表述的意思及感情,以让学生具备更加扎实的语言基础,提升初中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加强课堂语言的有效性
(一)提问语要具有有效启发性
提问语的质量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问语的设计需要注意多方面的原则。1.把握好时机,当学生对某一部分文章感到困惑不解时,教师可适时提出问题。2.提问要明确,即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强烈的目的性,同时问题表述也要清晰准确;同时,提问必须要有启发性,提问要由浅入深,逐步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另外,提问要有梯度性,教学提问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情表现出层次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始终把握好学生的注意力。提问语的设计方法也是多样的,如迂回设问,言此意彼;新颖设问,巧妙务实;互动设问,生成活力。
(二)过渡语要自然合理
教学语言上,一定要注意过渡语的使用,必须要遵循自然合理。因此需要做到几个方面。首先,所使用的语言一定要合理自然。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要了解和关注不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以灵活的言语来帮助教学内容进行过渡转换。其次,所使用的教学语言要具备发散性,这样过渡语能够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思考,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到对教学内容的思考中。最后,教学语言因况而定,根据教学内容和情境来设计不同的教学语言。
(三)实现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往往受到内心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中通过激励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通过课堂阅读完课文后,可以先让学生试着去说一下对文章的理解,然后其它同学可以进行补充,最后再由老师去进行总结归纳。这样同学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将学生作为激励评价的主体。通过不同的意见,进而达到激发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力。我们只有正确地运用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多元化方法、合理发挥评价的多元化手段,巧妙发挥评价的艺术性,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激励学生去学习,去挑战新的高峰;才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正视自己,发展自己;才能锻炼学生健康的身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注意体态语言的运用
在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的同时,也要恰当地使用好体态语,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手势,都会让学生感到自己和老师之间没有距离,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使学生乐于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接下来,我们就谈谈如何使用无声语言,使课堂充满魅力?
1.用好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人传情达意除了有声语言外,主要靠眼睛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靠眼睛对听课人察言观色,以便掌握其心理活动,而且靠它表达讲授内容,教师的眼睛里要表现出教师本人对讲课内容的情绪体验,以辅助语言去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应使自己的眼神与作品思想保持同步。
2.掌握好表情,教师对自己表情的显露和运用,其重要性仅次于眼睛。讲课对表情的基本要求是:热情专注,真挚可信。所谓专注热情,是对听课者的态度而言,所谓真挚可信,是对讲课的课文内容而言,讲到高兴时,就要喜笑颜开;讲到愤怒时,就要怒容满面;讲到困难时,就要愁云密布等等。随着课文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这些多变的表情信息必将作用于听课者的观察器官,引起思想共鸣。
3.要做好手势。手与脑中的感觉区和语言区联系十分紧密,一个人的愉快、苦恼、疼痛,兴奋都可以用手势表达出来,手势既可以表情达意又可以摹形状物,具有很强的注意力和吸引力,巴尔扎克笔下《守财奴》中葛朗台临终时心理畸形的一“抓”。同样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讲课对手势的要求是:形象有力,准确得体。
总之,初中语文语言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传递信息的桥梁。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语言学习对于学科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主要是靠语言,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配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当然,学生也要配合教师的教学。相信在教师和学习的共同努力下,就能真正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
参考文献
一、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必要性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是学生汲取知识、不断充实自我的主要途径。重视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已经成为现阶段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步骤。理所当然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也要能做到这一点,要求必须重视课堂的教学效率。就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存在多方面的不足,诸如教学计划不全面、教学环境差、教学目标不清晰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也正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课堂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显得开展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十分具有必要。
二、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注重课堂导入,开展有效性教学。立足于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新课的导入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利用正确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的激发出学生学习欲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发展时期,思维和性格上还未完全发展成熟,缺乏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约束能力。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的一开始,学生很难一下子就融入学习状态中,这也是课堂最初几分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的原因所在。如果在课堂伊始教师就开展重点内容的讲解,学生则很难学习到有效的知识,同时整个教学课堂的质量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不仅如此,借助良好的课堂导入,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因此在开展初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充分重视课堂导入,切实发挥课堂导入教学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进行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社戏》这篇文章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开展课堂导入教学,通过向学生介绍文章中的趣事来勾起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堂语文课中。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迅哥儿”和童年玩伴一起看社戏的场景,亦或是他们看完社戏去偷罗汉豆的场景,渲染出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随后,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将实现做好的课件通过多媒体软件呈现在学生面前,供学生交流和探讨。由于大部分学生事先都不会知道课文的内容,也就不会了解教师的教学手段和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共同阅读原文,学生很快就能从文章中找到答案,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好最快的掌握住知识点,学好这篇文章,这对有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存在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强调课堂重点,进行有效性教学。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就是生搬硬套教科书上的内容,把教科书看做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初中语文的教学重点即学生必须能够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技能,是基本概念及其规律所折射出来的思想方法,或者称之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知识。而语文教学的难点指的是学生很难完全了解的知识内容,亦或是很难掌握的技巧。教学的难点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来定,同一个知识点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难度也不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强调课堂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在学习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作《陋室铭》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紧扣“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重点句子进行教学,向学生传递作者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进行有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推动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水平人才。
(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开展有效性教学。新课标改革后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愈发重视能够为学生创建出更多的学习平台。而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仅仅将目光放在了简单的知识传递中,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难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要求我们必须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有效性的教学活动。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体现出地对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视。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进行上课之前的预习,并布置任务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投身于学习中来,大胆的说出对文章内容的困惑,与全班同学共同进行思考、交流、对话,得出正确的答案,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正式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并回答其他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如果是“小老师”也不能回答出的问题,则可以让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活动,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辅导作用,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促进学生更好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利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大胆提问或是回答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文章翻译能力和学习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更强大的优势,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教学课堂中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强化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文学审美水平,进行有效的初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现状;必要性;路径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分析
学习过程是一个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如果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那么学习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这对于身心处于变化较多的初中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健全的心理品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却“重工具,轻人文”,只注重教学任务,将教材和课堂放在了首位,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初中生正处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对许多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语文老师应积极引导他们去应对各种挑战、困惑。而我们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多地关注课本上的知识,在教学模式上,还是采用填鸭式教学,严重削弱了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学生的情感得不到有效地引导,导致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概述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已成为必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需要高智商,还需要高情商。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德育和智育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完成这个目标,就必须进行情感教学。因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最大限度地承担起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能力、优秀品质,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的人的任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是初中生身心良好发展的必然要求。初一是学生的个性形成期,初二、初三是学生的个性转型期,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有赖于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语文教学中,只有在了解青少年心理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才能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需要,利用语文课特有的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的情感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此外,还可以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辨别假恶丑,激发他们热爱中国文化、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路径研究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是语文情感教学的实施者,并且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教师既是真善美的践行者,又是真善美的引导者。语文教师的亲和力、审美能力、广博的知识、情感世界,甚至一言一行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这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途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素质,形成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具有良好的神性修养,才能征服学生,被学生所认同,进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语文教师要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用真情和爱去感化、培育学生,和他们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以充满热情的、有生活激情的态度去授课,给学生展示真正有内涵的东西,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去征服学生。
(1)利用教材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感。教材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语文教师利用语文教材,通过博大精深、文质兼美、情理兼具的教材内容实施情感教学,给学生提供一种丰富、博大、强健有力的语文学习生活,以达到滋养、熏陶学生情感、心灵、精神的怡情目的。同时,语文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引导学生的主观感受,重视学生真善美的培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各种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健康、丰富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记日记和随感的方法,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通过语文课堂或者课下的演讲,可以充分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信心;通过让学生摘录优秀诗词、美文以及名言警句,背诵并品味,以达到怡情励志的教育目的。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真正做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但是只要语文教师,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多措并举,积极进行,情感教育就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初中学生。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三维化”
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学目标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在引领者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肩负着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任。此外,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初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新课程理念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以教育规律为依据,深入实现教学目标的“三维化”[1]。在此,我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实现,做如下论述。
一、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认知
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三维化”,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其中知识与能力指的是语文教育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知识积累源于识字写字,只有正确掌握、逐渐积累,才能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能力,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空间,使他们更多地接触语文并掌握语文的规律;过程与方法指的是语文教育是体验的过程,学生需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快乐、困惑和痛苦,在体验中积累知识和学习方法,语文教学应将落后的教课文模式转变为课文教模式,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指的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课文自身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通过讲解课文的人文内涵,使学生精神领域受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三维化的教学目标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只有充分认知这一点,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主动探究,使教学目标得以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1.教学目标
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设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因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其核心在于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只有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将教学活动顺利地进行下去[3]。在整个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过程中,三维目标不需要全部写出来,而只要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出自身与能力目标即可。在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教师应将重点放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上。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注意,才能起到目标引导作用。
2.教学主旨
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基于语文课程的灵活性及普及性,教师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知识运用及能力培养上,教师在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作为日常教学中的辅助手段,不仅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且能对学生的性格、思维、品德进行相应的培养,使其在今后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语价值观。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置应紧紧围绕着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师的教学重点也应放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避免因三维目标的设置而扰乱语文教学的正常秩序。
3.教学范围
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同时还涉及学生的课外学习中,而在制定三维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也应结合学生的课外学习情况。然而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是,整个课外活动中的三维目标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制定。例如:教师在讲解《鸟》这一节课时,为了从根本上突出保护鸟类这个情感主题,应把情感和态度目标作为整个教学目标中的主要目标,即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
三、三维目标的另类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在使用的过程中,以知识与能力为主要目标,而情感方法及过程态度等作为能力目标的辅助目标,在语文教学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三维目标在使用的过程中,过程与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成为教学目标的主要目标。例如: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多数学生会对作文感觉到头疼。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着作文题目,有针对性地对作文题目进行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端正自己的认识,确定正确的写作心态。与此同时,三维目标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状况,以及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应用。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此外,在三维教学目标设置的过程中,美国教育家卢姆指出,学习目标的准确制定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便在于明确教学的目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目标“三维化”的实现是教学成功的基础。总之,教师应坚持新课标理念,只有结合教学实际去体现和表述,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熊生贵.听名师“谈情说爱”――如何回归“三维目标”下的本真教学――真语文之“情”与“言”[J].今日教育,2011,(10):40-42.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学科,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初中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语文阅读教学做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目前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对阅读教学的观念比较落后,不能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比较忽视阅读教学,使得农村初中阅读教学发展比较缓慢。其次,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做好备课环节,对阅读教学并不重视。另外,在农村初中学校中,书源不足,并没有像样的阅读室,学生可以阅读的读物太少,再加上家庭影响,家长并没有阅读的习惯,因此对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也不能引起重视,从而使得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得到顺利开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想提高教学水平,那么就要加强对农村初中阅读教学现状的改变,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1.加强对农村初中生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
提高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那么首先就要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使得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更好地激发农村初中生对阅读的热情。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知识、对外界了解的渴望就会越大,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更好地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加以引导与培养。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没有必要对学生做硬性的规定,必须要读多少本书,要从多个角度去完成与深入,采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同时,在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感兴趣的读物的了解与关注,并与学生对这些读物进行分析与探讨,站在学生的角度对这些读物进行阅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从内心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感悟,使得学生更好地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在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来源并没有那么丰富,那么老师可以组织活动让学生之间对自己所有的读物进行交换,这样就会使得阅读来源更加丰富,也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2.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正确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它是读者与作者进行交流与对话的一个过程,而学生才是阅读教学的中心,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自主性的强调,在教学中充分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与参与者。同时,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地位的身份融入到阅读之中,与学生一同对阅读内容进行积极地探讨,从而更好地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阅读教学中,更要加强对民主学习的体现,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得学生自己去品味、体会和感受阅读,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在教学中加强对语文教材的运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对于农村初中阅读教学来说,由于学生的阅读资源来源较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语文教材的运用。通过对语文教材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文的阅读,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文中枯燥的文字进行想象,把抽象的词语展开想象,组成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在阅读时,不仅仅可以进入到作者创设的意境之中,加深对文章的欣赏,更可以加深对作品蕴义的理解。将想象加入到阅读中来,可以加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更愿意去阅读,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让学生在想象中去体会、理解阅读的魅力,进而使得阅读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4.不断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
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最终目标就是要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关注,加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在农村中学生中,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存在,学生课外阅读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要加强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就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没有更多的课外阅读资源,可以每位学生拿一、两本课外读物,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换阅读,或是一本公共的阅读读物可以读给学生听,从而扩大课外读物的来源,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习惯的形成。另外,对课外读物的选择上,教师要给学生一些有建议性的指导,选择适合中学生去读的读物,以更好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它不是单依靠课堂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在加强课外阅读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首先要有一个阅读的习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形成阅读的习惯,教师要加强榜样作用的发挥。教师要不断加强阅读量的增加,加强对
更多非本专业及众多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这样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才可以做到旁征博引,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榜样的力量更好地引导学生多进行阅读。
参考文献:
[1]P文.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惑与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3)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教学;小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我们的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它肩负着极其重大的教学责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教学工作,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地尝试并大胆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推进高效课堂教学的发展,充分挖掘并发挥学生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曾做过以下一些尝试:
1 突破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
在以往的传统语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注重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忽视了学生的能力。教师好比是小孩玩的注水器,学生好比是那接收器。教师不断地往学生的大脑里灌注,学生只顾接受就是了。教师只注重对传统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传授一些所谓的学习技巧,什么分类归纳,进而总结等,结果学生学习只会生搬硬套,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抑制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既无生机,也无活力,更不用说创新了。教师往往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教师的配角,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有气无力,学生学的雾里看花,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因此,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迫切需要我们突破陈旧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理念,用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导并引领语文教学。新课标中的“学生观”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就是要求教师千方百计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的调动起来,那就成功了一半。”它要求广大教师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去引导学生学习,真正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教师先转变教学观念,用新课标的理念进行教学,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蓝天。
2 改进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多年以来,教师授课一直采用“一支粉笔”,走进“三尺讲台”的简单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呆板、单调,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十分低下。可如今,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正地走进广大普通的家庭生活,它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所不晓,于是单一的课堂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五彩斑斓,趣味无穷了。语文教师可根据语文课文的内容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学生极大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积极主动求索的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同志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学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笔者在教《故乡》一文时,巧用音乐导入新课,精心设置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接受知识。通过“我”回故乡的感受表达了深深的失望之情,内涵丰富,意韵深远,是现代文的名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笔者选放了刘欢演唱的《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勾起了“我”的故园之思:故乡的小桥、桥下的小河、河边的小船、船上的伙伴、伙伴的歌谣无不让远离家园的游子魂牵梦绕。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故园情结就是通过略带惆怅的乐曲表现出来的。整首歌首尾相连,前后衔接,妙合无垠,使得情感的抒发犹如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再辅以合适的语言,很好地把学生带入思乡情绪当中。
3 激发问题意识,倡导怀疑精神。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对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问题所所产生的怀疑、困惑、探究等心理状态,并在其驱动下,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课程新标准倡导学习方式要由接受式向发现式转变,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和研究等认知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指导学生善于观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同时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和爱问,获得认识事物和创新实践的方法,从而适应社会,成为创新人才①。(1)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敢问;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问;构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会问、善问。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提问的策略,扩大和调整自己的信息知识。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可倡导学生的怀疑精神。“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同时,广大语文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诘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笔者通过以上的语文创新小策略尝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在我班的语文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初中语文 实践探索 教学模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遇到许多困扰,语文本来是一门纵古贯今、具有鉴赏性的学科,但是在上语文课时,学生们的感觉却全然不是这样,本应该是充满趣味性的内容,在课堂上却变得枯燥乏味。为了满足学生们全面发展的需求,培养全能型的优秀人才,我们必须跟随时代的潮流,运用新的教学模式完成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诉求。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模式,它能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若把这种形式带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则需要克服传统的教育观念,并且需要从中摸索出一条真正能够将二者融合的适当方式。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翻转课堂是将传统的教育课堂进行颠倒、反转,老师提前为学生准备好短小精悍的视频,再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讨论,这样大大地扩充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内容,也解决了许多学生时间繁忙的问题,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课堂形式可以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度进行掌控,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同时,通过视频学习老师和家长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了解每个孩子具体的困惑,从而直接帮助孩子解答疑难,力求促进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这样做最明显的效果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这更是一种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恰当结合的新教育模式。
二、翻转课堂被引进初中语文课堂的益处
经很多同学反应,在学习语文课程之前对文学作品是抱有极浓厚的兴趣的,但是每次上课的时间太有限,老师只能按照课本的课程要求安排讲课,讲课内容只局限在书本的知识点当中,没有时间了解更多的语文鉴赏,往往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上根本得不到拓展。老师很苦恼,想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但是无奈课程要求,不能把有趣的语文知识分享给大家,而且语文这门学科,更注重的是学习其中的思维,在语文长河里发生的点点滴滴,我们都要学会从中思考。接触到翻转课堂这种新形式后,我们开始思考将这种新的教育模式带进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翻转课堂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扩展教学容量。
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制作的教学课件的内容与书本上的知识点,通过手的划动模拟在黑板上的讲解制作成一个视频,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或在家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能够把授课的环节在课外完成,课内的时间就完全可以拿来讨论学生们感兴趣的故事或者崇拜的文学人物,各抒己见,比如可以就鲁迅和郭沫若两个人的政治远见和性格特征结合他们的文学作品展开一场辩论。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语文知识的拓展,开阔学生的眼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进行授课,而不是以老师讲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能启发学生用发散性的思维思考问题,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能够花以前同样的学习时间习得更多的知识,并且能够让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这样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翻转课堂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和游戏的方式,上课之前进行学前预习,对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条件允许可以准备角色扮演,让文学作品情境在课堂上重现。这种形式使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充分锻炼每一个人的能力。初中语文本来就是丰富学生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门课程,再加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自主掌控学习,提高自主决断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在参与游戏活动时,都有机会发表见解,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翻转课堂的理念与语文教学结合之后,完全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翻转课堂兼顾了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充分结合了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和奥苏贝尔的接受学习法,二者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翻转课堂这一新形式刚好填补了二者的缺陷,并将其完美结合。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加入个性化的元素,让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积极解决问题,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在课前预习阶段,语文老师为学生准备的知识点视频一定要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
三、对翻转课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展的反思
翻转课堂作为我们引进的新式教育理念,有着独特的先进性,要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成功融入翻转课堂的理念,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将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模式二者的教育理念相融合。我国有着悠久的教育文化历史,有着延续数代的传统教育模式,要想中学语文教学能够得到更长远的发展,就必须结合中国的教育背景,取翻转课堂理念的精华,汲取适合中学语文教学发展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