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

时间:2023-10-05 10:40:20

导语:在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

第1篇

/

关键词:二氧化硫;复习课;教学设计;问题解决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4?004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葡萄酒中的二氧化硫引入,通过探讨葡萄酒中二氧化硫的作用、二氧化硫的定量检测和工业尾气中二氧化硫的定性吸收来复习回顾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整个设计从生活走进化学、以问题解决为主线、以观念建构为先导,同时渗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计算等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建构起物质的转化观、实验观、化学的价值观等基本的学科观念,领略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魅力。

2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高三第一轮复习课。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离子反应的规律已有了积累;元素化合物知识板块中卤素的复习已经结束。卤素中的氯气和次氯酸及其盐是强氧化性物质的典范。与之相对的则是氧族中的二氧化硫,是典型的还原性物质。虽然高三化学课时少,任务重,但二氧化硫的复习仍然单独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一是为了构建物质的转化网络,二是为了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复习成果。

二氧化硫在近几年高考试题中主要以两种情景呈现:一是硫酸工业尾气的处理,如2010年江苏高考第17题和2013年上海高考第42题;二是二氧化硫或亚硫酸盐的定量检测,如2012年安徽高考第27题。本设计以二氧化硫的定量检测来复习其还原性、以硫酸工业尾气中二氧化硫的处理复习酸性氧化物通性。尝试让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硫的强还原性、弱氧化性、酸性氧化物通性、漂白性。掌握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二氧化硫的检测和吸收,培养学生问题解决、信息解读、实验、计算等能力。学会在不同情景中进行检测和处理方法的遴选与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树立辩证看待事物的态度。让学生建立起物质的转化观、实验观、化学的价值观等基本的学科观念。

4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性质。

(2)教学难点:相关实验方案的设计、知识的综合应用。

5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1)酿葡萄酒的原料为葡萄汁和SO2。请查阅资料分析葡萄酒中SO2的作用。

(2)硫酸工业尾气中SO2含量约为0.4%,通常采用碱液吸收至SO2含量≤0.05%才能达标排放。常用处理方法之一为氨酸法:氨水吸收尾气,然后加入硫酸;第二种为石灰~石膏法:石灰乳吸收尾气再转化为石膏。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两种方法的工作原理。并从吸收效率、成本、安全性、产品回收利用等角度评价这两种工艺。

小结:(1)不同价态含硫物质的转化可通过加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实现,同价态的含硫物质的转化可通过调节溶液的酸碱环境来实现。

(2)红葡萄酒中的SO2给我们启示:若要保护较强还原性的物质,可以加入还原性更强的物质。生活中相关的例子很多,如:牺牲阳极(Zn)的阴极保护(Fe)法、补血剂中牺牲Vc保护Fe2+、牺牲对苯二酚(对苯二胺)可以保护亚硫酸盐等。

[结语] SO2虽然有毒,但适度地控制用量可用作食物的杀菌剂和防腐剂。这说明物质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我们要学会辩证看待、对待事物。工业尾气中的SO2若直接排放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但可用合理途径将其转化为有用的产品。恰当地利用化学转化,人们可以获得或消除某些物质,控制变化的条件,可使化学变化向着人们希望的方向进行,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以《化学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以贯彻落实三个教学维度为里理念,以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指导进行设计。体现自主学习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教材分析

本节的酸雨问题、环境保护和防治问题又是当今社会的热点,是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好素材。是贯彻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理念的好时机。《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这一节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中最后第二种元素硫的一种氧化物,前面学过钠、镁、铝、铁、铜,氯、碳等元素及其化合物(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最后一节是氮及其化合物性质。初中学过酸性氧化物的性质,也学了用化合价升降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因此在《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这一节学习方法上可借鉴前面的知识和经验,对最后一节氮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也起指导作用。因此在教方面因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思想。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建构而掌握新的知识。在学方面要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比较、类推的能力。但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如何有系统地进行不清楚。学生可能采取个别死记的方式来学习性质。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四、教学目标

1、学习化合物学习的一般方法,知道一般从几个方面着手。

2、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能列举酸雨的一些危害。

3、体验化学对解决环境的贡献,能从化学原理角度理解酸雨的防治方法。

4、培养推究意识,学习用比较、类推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五、重点、难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环境意识、学习策略为重点。正四价的硫元素的三类化合物具有还原性、学习策略应用为难点。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应用媒体、实验,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

七、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酸雨危害的相关知识。教师准备相关实验(针筒、点滴板、

药品)

八、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展示两幅图片:一幅是没有遭酸雨破坏的精美的风景画面,并配以优美阅耳的声音,另一幅是几年后遭酸雨破坏后的十分荒凉的惨状画面。(充分应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这两种情景,给学生视觉上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的欲望)。

产生问题:什么原因使优美的环境遭到破坏?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是酸雨造成的。

产生问题:指出酸雨还有哪些危害。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建筑、石雕、土壤、生物等等。

产生问题:酸雨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有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

引出课题: 硫酸型酸雨该溶质是怎样形成的?即二氧化硫是如何转变成硫酸的?

上课过程:

设问: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吗?酸性氧化物一般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写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方程式,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二氧化硅与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

产生问题: 二氧化硫有这些性质吗?

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实验

1、用充有40ml二氧化硫的针筒吸入5ml水,用橡皮塞堵住针筒的前端,振荡、观察体积变化。

2、在点滴板上分别放pH试纸、4―6滴氢氧化钡溶液、4―6滴氯化钡溶液,然后滴二氧化硫的水溶液,观察现象。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板书

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

能溶于水、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爆竹是的气味)。

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弱酸,能使澄清氢氧化钡溶液变浑浊(生成BaSO3沉淀),不能使氯化钡溶液变浑浊。

(酸性氧化物)

产生问题:除了从酸性氧化物角度考虑,还有没有其他角度来研究其性质呢?

SO2如何演变成酸雨中的H2SO4呢?

问题:根据P89图,酸雨形成过程,有几种途径?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看书、讨论得出结论:有两条途径。实质正四价的硫元素被氧化。

产生问题:如何用实验验证第二条途径呢?

实验探究:

分组实验:在点滴板上滴加3―4滴氯化钡溶液,然后滴加3―4滴H2O2,观察现象。

然后滴加SO2的水溶液,观察现象,然后滴加盐酸,观察变化。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现象 无---白色沉淀---不消失

2、只能是BaSO4沉淀

3、亚硫酸被氧化成硫酸

板书:4、SO2的还原性

2SO2+O2 2SO3

2H2SO3+O2=2H2SO4

讨论练习:亚硫酸和双氧水反应方程式

问题:除了从酸性氧化物、化合价角度考虑,还有没有其他其性质呢?

板书:5、漂白作用

演示实验:在小试管中加入品红后,再注入SO2的水溶液,然后套上气球,振荡、观察、加热、观察、冷却、再观察

学生描述现象:

SO2 冷却

品红---无色---红---无

产生问题:与次氯酸漂白有何不同?

经常有这样的报道:查获某种粉丝、银耳等物质的违规漂白,这是用什么漂白的呢?

根据实验能不能说明亚硫酸易分解?

小气球另一作用是什么?

问题解决: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是其和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无色化合物,而使之漂白。但此物质不稳定,所以受热或长时间后易恢复原来的颜色,是暂时漂白。而其它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由于其具有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是永久漂白。

用二氧化硫漂白的,但残留量大大超标。二氧化硫还可用来灭菌,做食物和干果的防腐剂。能说明亚硫酸易分解,否则二氧化硫不会进入小气球中。小气球另一个作用是环保。

问题: SO2有用的一面,但也有害的一面,如何消除有害的一面呢?

学生阅读资料卡:燃煤烟气的脱硫

知识介绍:石油和煤的成分里都含有硫,1吨的煤含有5~50kg的硫,

一吨的石油含有5~30kg的硫,硫在燃烧时将产生2倍于硫重量的二氧化硫,

全世界每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在1.5亿公吨以上!随之而来便是空气的质量越来越差,产生酸雨;

板书:三、大气中SO2主要来源和防止原理

来源:化石燃料的燃烧、含硫金属的冶炼、硫酸的生产。

防止原理:酸性氧化物性质、盐还原性

展示: 一幅是治理后的精美的风景画面,并配以优美阅耳的声音。

学生练习:1为治理二氧化硫的污染,降低燃烧时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硫,工业上将石灰石和含硫煤混合后使用。请写出燃烧时有关“固硫”(不使硫化合物进入大气)的化学方程式

2、下列物质中硫元素只显示还原性的是( )

A.H2S B.SO2 C.S D.H2SO4

3、能够证明CO2中含有SO2的方法有中 ( )

A.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B.通入饱和CaCl2溶液中

C.通入品红溶液 D.先通入饱和NaHCO3溶液,再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九、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课本95页:1、2、3、5、7、9

问题讨论:

1、CO2和SO2性质的异同点

2、氯气也是强氧化剂,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它能氧化亚硫酸?如何书写其反应方程式?

3、一瓶无色气体,可能含有HCl,HBr,SO2中的一种或几种。将其通入氯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将此溶液分成两份,一份加入BaCl2和HCl溶液,析出白色沉淀;另一份加入AgNO3和HNO3溶液,也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

A.原气体中肯定含有HCl B.原气体中可能含有HBr

第3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04-02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和学校条件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灵活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下面以《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为案例,阐述如何实施和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案例:《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酸雨的防治,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在教学设计上,要着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根据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设计特色:将SO2的性质和作用的学习过程设计成实验探究过程,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对话、相互交流,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共同解决问题。将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和引导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巧妙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并且将三维目标溶合于探究的过程中,以期达到有机的统一。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SO2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SO2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又为《化学2》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1、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SO2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2)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3)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通过阅读资料等途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SO2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了解SO2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2)使学生了解SO2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科价值。(3)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SO2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七、教学过程:

1、提供素材、确定研究对象,导入新课:

(1)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和播放与酸雨有关的图片和短片,以及二氧化硫漂白食品,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短片中思考以下问题:①、本节课研究对象是什么?②、从材料中你能大体了解到此物质的可能有哪些性质和作用?

通过观看素材:①,学生将了解SO2到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

②通过观看素材,使学生知道“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回顾旧知识,归纳性质: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参照前面的教师播放的材料引导学生归纳SO2的物理性质,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由此培养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

3、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CO2溶于水的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H2CO3 ,那么SO2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产物又是什么?能否设计实验证实你的猜测?

教师提供:SO2水溶液、NaOH溶液、HCl溶液、大理石、NaHCO3溶液、酚酞试液、石蕊试液、pH试纸

(1)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将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且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开放性地设计实验(可以用pH试纸,也可用石蕊试液,还可以用大理石,NaHCO3溶液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2)由此让学生认识SO2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让学生认识到这是SO2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

问题二:SO2作为酸性氧化物还具有哪些性质?

请学生根据原有知识,以及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进行验证。提供的用品为:NaOH溶液、Ba(OH)2溶液、HCl溶液、BaCl2溶液、大理石、NaHCO3溶液

通过回忆以及实验,学生构建与原有知识―酸性氧化物的联系,从而可以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与水反应、②与碱反应、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④与盐反应等 。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

问题三:SO2对所有的有色物质都有漂白作用?产物是否稳定?

提供的试剂有:SO2水溶液、 酚酞试液、石蕊试液、品红溶液、pH试纸、月季花等。

在前面播放的材料中同学们知道SO2有漂白作用,通过不同的有色物质的实验对比,学生可得出“二氧化硫漂白性是暂时的,而且漂白范围不广”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比,归纳的能力。

问题四:NaOH酚酞溶液中加入SO2水溶液有何现象?是漂白的结果?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结论。

引导学生应用前面的二氧化硫的漂白原理,对新情景知识进行解剖,分析,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灵活运用能力。

第4篇

一、创设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提出难度适当又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认识困惑,处于“心求通而不解”的状态,这样在强烈的好奇欲驱动下,学生的探究动机被调动,探究热情高涨,必然会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学习情境,并提出真实的、开放的、富有启发性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氯气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漏事故的有关报道、重庆天元化工厂氯气泄漏事故引起液氯贮罐发生爆炸的现场图片,创设学习情境,然后提出探究问题:根据上述报道和图片,同学们知道黄绿色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它有哪些性质?消防队员在救援时为什么要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和口罩捂住口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氯气的学习,促使学生对氯气产生好奇、疑惑,进而形成积极的探究动机.

二、自主探究,掌握探究方法

例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教师可提出探究问题:我们知道,在以往所学过的一些气体中,有不少气体是溶于水且水溶液显酸性的.请问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相比,哪种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二氧化硫的水溶液是否显酸性?酸性强弱如何? 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研究问题:(1)收集、整合资料: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均为非金属氧化物,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水溶液显弱酸性,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会先变浑浊后变澄清.(2)猜想,提出假设:由于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均为非金属氧化物,因此其化学性质可能相似,即二氧化硫能溶于水且水溶液显酸性,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也可能会先变浑浊后变澄清.(3)实验探究,验证假设:第一,通过固液制气法收集一小试管二氧化硫气体,然后用拇指堵住后将其倒立在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槽中,移开拇指,并观察水溶液进入试管的情况.第二,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并观察石灰水的变化情况.(4)讨论交流,发现结论: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观察实验现象,发现二氧化硫具有以下性质:①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在水中的溶解度要大于二氧化碳的溶解度.②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酸性较强.③二氧化硫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将其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会使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通过自主探究,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能够使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得出结论,总结反思优化

总结反思优化是解决探究问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情境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该过程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探究方式、思维品质、创新精神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当学生完成探究活动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交流,得出结论,然后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优化点评.如学生对问题的表述是否准确合理、收集的资料是否准确真实,设计的探究方案是否有效、提出的假设能否得到验证、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等.不断地总结反思和优化评价,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表现,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以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应用创新.教师还要及时指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学生及时改正,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拓展创新,迁移应用知识

第5篇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硫酸和盐酸)的性质后对另一类物质――碱的学习。酸和碱是常见的两类化学物质,也是化学实验中最常见的试剂。对于碱,在已有的生活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这类物质,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原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时,了解了生石灰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并且生成熟石灰;在学习“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学生认识了氢氧化钠溶于水的过程中伴随放热现象;在学习“溶解度”时,学生知道了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学习“酸的性质”时,掌握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上述这些有关碱的零散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以实验为主线构建学生学习的知识主线,以氢氧化钙为参照物,对比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认识常见碱的俗称及其腐蚀性,了解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学习,体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

三、课前准备

材料准备: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氢氧化钠溶液、水、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烧杯、表面皿、药匙、多媒体、图片等。

学生分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指定组长,指导本小组同学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超市中有一种自加热盒饭,加热剂是分开包装的生石灰和水,使用时将绳子一拉,10分钟即可加热食品。这种自加热盒饭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写出反应原理:CaO+H2O=Ca(OH)2,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是一种碱,而炉具洗涤剂中也有一种碱叫氢氧化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种碱――Ca(OH)2和NaOH。这里有两种白色固体,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如果要把它们鉴别出来,你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进行鉴别。

讲述:鉴别两种物质的前提是知道它们的性质差异,而我们只有在全面了解它们的性质后才能知道差异在哪里。所以我们首先来了解它们的性质。

多媒体展示:盐酸、硫酸两种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两种碱溶液中的离子情况。

提问: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H+。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离子情况又如何呢?

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式,学生对两种溶液中的离子情况进行猜测。

根据图片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离子情况,得出结论:两种碱溶液中都存在自由移动的OH-,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相似。

讲述:两种碱溶液中存在相同的离子――OH-,但也有不同的金属离子。它们的性质应该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下面我们就分别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来比较两种碱的异同。

实验准备:在实验桌上的两个表面皿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并放置两个盛有等量水的小烧杯。

提问:观察表面皿中的固体,对两种碱的溶解性大小利用设计实验进行比较。

多媒体展示:制作叶脉书签;鸡爪浸泡在氢氧化钠浓溶液中的状况。

提示: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它的俗名有烧碱、火碱、苛性钠。操作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展示:将表面皿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向学生展示。

观察对比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固体与刚刚取出的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无变化。了解潮解的过程。)

讲述: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固体,表面会变得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潮解。

实验:观察两种碱的颜色、状态,并通过实验比较两种碱的溶解性。(学生在加碱的过程中可能会缺少对比意识,即没有往两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碱。)

在比较溶解性时,通过触摸烧杯壁感受氢氧化钠溶解过程中的放热情况。了解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及其俗称。

小结两种碱的物理性质。

明确两种碱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引导:通过对比两种碱溶液中的离子,我们分析得出两种碱应该具有相似的性质,下面我们以熟悉的氢氧化钙为参照物,共同研究两种碱的化学性质。

体会学习方法――以已知物质为参照物来学习相似的未知物质的性质。学生联系到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也会根据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而猜测碱可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提问:你认为碱可能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讲述:OH-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都有,溶液都显碱性,而且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

演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观察现象:无明显现象。

提问:二氧化碳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反应如何来证明呢?

小组讨论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笔记上。

演示:一组对比实验:往两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观察现象:两个瓶子都变瘪了,但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那个瓶子变瘪的程度更大。

提问:如果只向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瓶子变瘪能否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

回答:不能,软塑料瓶变瘪还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中造成的,实验不严密。

讲述:大家已经证明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实,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还能与二氧化硫、三氧化硫这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反应原理相似。

请同学们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SO3+2NaOH=Na2SO4+H2O

SO2+Ca(OH)2=CaSO3+H2O

提问:氢氧化钠固体如何保存?原因是什么?

回答:密封保存。(1)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2)氢氧化钠固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提问:氢氧化钠固体可以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吗?

回答:不可以,因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发生反应,所以不能干燥。

提问:如何得到这两种重要的碱呢?

多媒体展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工业制法。初步了解两种碱的工业制法。

提问:学完这两种碱的性质后,现在你会用哪些方法来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呢?

应用所学知识,归纳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碱在用途上的区别及其原因。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鉴别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石灰水;而吸收或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

课堂检测:学生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学生新授知识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通过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在对比学习两种酸的基础上,推测两种碱存在相似性质的原因。从它们结构中都存在OH-,可以判断它们都有碱性,同时每种物质可能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在认识它们的共性时,氢氧化钙(澄清石灰水)学生已比较熟悉,因此作为参照物,通过与氢氧化钙对比,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这样安排使学生更易掌握所学的新知识。

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结论,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验中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是一个探究过程,因而也有利于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篇

关键词 元素化合物知识 教学策略 运用实验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要让学生了解物质世界、了解化学,常见元素及其化合物是基础。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载体,还承载着体验科学实验设计、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实践能力的教育功能,因此掌握好元素化合物知识意义非同一般。但教材中该部分内容知识面广、知识点分散、学生易学难记。教学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怎样组织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效益,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个人认识和教学体会。

1 充分运用实验增强直观性,优化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对实验的依赖性更强,大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功能的挖掘和利用成为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关键。元素化合物是一些具体的物质,它们与金属或非金属单质、水、酸、碱、盐等的反应看得见摸得着,课堂上应力争把相关实验做好,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反应的精彩,以至于想认识更多的物质。一些经典实验如钠与水、铝与NaOH溶液的反应等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应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完成。高中生求知欲比较旺盛,对实验充满了兴趣,但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上,实验过程中应引导他们观察,若实验现象较多时,为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应给出观察提示,引导学生通过现象分析物质的性质,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对于重要物质的性质,还可以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如在进行SO2教学时,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教师事先制好SO2,每组分一试管,学生按学案所示进行实验,记录现象,并讨论其中显示的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内容如下:

(1)观察SO2,闻气味(闻后立即塞好);(2)将试管倒立在水中,在水下打开胶塞;(3)待水面高度不再变化时在水下塞紧试管口,取出,用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度;(4)取少量二氧化硫溶液加入2滴品红溶液震荡,观察,加热后再观察;(5)取少量二氧化硫溶液滴加2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震荡,观察。

通过本实验探究,学生理解了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溶于水的气体;从物质分类角度看,SO2属于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从化合价角度看,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从特性角度看,SO2具有漂白性。

2 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3 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比较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比较的方法也常用于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学习。人教版必修Ⅰ金属化学性质一节,将几种金属化学性质集中介绍,有利于不同金属性质的比较:如钠、铝与氧气的反应,结合生活中铁与氧气的反应,可以对金属与氧气反应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钠与水的反应,结合生活中铁、铝或铜制水壶不与热水反应,实验探究铁与水蒸汽的反应,可以对金属与水的反应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认识到金属与氧气、与水的反应与金属活动性有关。再有在讨论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时,可运用类推和比较的方法与二氧化碳作对比(与水反应、与碱NaOH反应、与碱性氧化物反应),通过对比,找到新旧知识的共性与联系,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归纳法是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归纳方法之一是点、线、网络法,这个方法在总结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相互转换关系最常使用。如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系是:

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金属相对应的盐

非金属元素知识体系是:

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非金属相应的含氧酸盐。

通过归纳,可以让学生明白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是什么,主干内容是什么,初步建筑起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使之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随时提取相关知识点。

4 注重元素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优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第7篇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情景教学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改明确的提出了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目的地引入或创建具有一定情境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实际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病逝学生心理也能得到发展。所以在新课改的号召下,现在的化学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际经历和切身感受,以真实的社会和生活的情景为条件,积极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提供与现实相接近的活动场景,这样才可以实现对学生的育才和育德的目的。那么,如何很好的将情境教学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就结合理论与实际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创设情境问题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就要寻找教学内容中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并且乐于从其中寻找问题的关键点,促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激发学生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寻找问题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主动的联系理论知识,然后从中获取新的知识,这样一个问题性思维过程就会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当然在学生探索问题答案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自己难以想明白的问题,这是教师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并激发学生更大的探索问题的兴趣,带领学生走出困境,同时也可以纠正学生的某些错误观点。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的特点,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做好学生的引导人。

例如,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根据钠的基本化学性质,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简要阐述生成物产生的原因,及会产生什么现象?

这个问题是基于学生在学过钠的化学基本性质以及金属活动顺序后提出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很快的就写出了化学反应方程式: ,并解释说钠比铜的活性好,所以钠会溶于溶液,同时会有红色的铜析出。

这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这时学生就会发现,钠会浮在水面上熔成小球四处游走,同时伴随着嘶嘶的响声,并且有蓝色絮状沉淀物产生。学生就发现这与自己之前预计的结果不相符,他们就此展开激烈的讨论。就此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Cu2+的氧化性比H+的氧化性强,所以很快地写出了正确的反应方程式:

当学生得出了以上的结论以后,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如将钠放入没有水的硫酸铜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利用之前得到的结论来回答这个问题,及此时加入的钠是可以置换出铜的。

由此例可以看出,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地方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的心情和好奇心,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

二、 结合化学实验创设情境教学场景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一旦缺少了化学实验,它就无法真正的被称为是化学课了。因为化学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的特点,可以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感受和体验,并且可以很好地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融合所学的知识,所以实验用老设置情境是非常好的资源。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试验探索能力。要落实这一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有效地开展化学实验探究活动,及要创设化学实验教学情境。所谓化学实验探究情境,是指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探究实验原理的情境。

例如,在介绍完铝的化学性质后,就可以设立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除水壶中水垢,并且要通过实践解决水垢的形成原因,其化学成分和去除方法?

经过同学们的积极讨论,和课后查阅资料,同学们了解到水沟形成的原因是水中盐类物质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的共同结果,由于水在加热过程中的不断蒸发,导致水中盐类杂质的浓度不断上升,最终达到饱和和析出,然后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然后学生还知道了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在问题中还提出了如何去除水垢,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得到了在实验室中可以用酸性试剂来去除水垢,例如盐酸。然而实际应用到生活中呢?一些细心的同学就提出了可以用食醋代替实验室里的酸性物质,经过实验发现食醋也是可以去除水垢的,只是花的时间较长。并且老师借此将食醋的主要成分醋酸给学生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由此例可以看出,创设实验探究情境,不仅让学生做到了实践操作,还可以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紧密相连,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实验创设情境除了这个例子外,还有很多。例如,氨气性质方面的“喷泉实验”、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实验、Na+等离子的焰色反应等。

三、贴合现实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本身就是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学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可能会用到化学物质或化学原理,只要作为生活的有心人,就可以从每个人都熟悉的生活景象中提炼出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和问题,并将它们转化为化学情境,恢复其中化学知识的鲜活感。而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经验、知识感受都会很强烈,特别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所以,教师可以从生活中寻找素材,从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将化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化学。

例如,在“二氧化硫性质”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根据二氧化硫产生的新闻,筛选两则向同学们介绍。

材料一:今年某城区雨水的平均pH值约为4.91,与过往的十年相比pH值最低,酸雨率达到66.3%。该城环保局表示,今年工作的重点为减排、控制酸雨,将通过多种方式减排二氧化硫,并同时控制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材料二:记者暗访某地黑作坊,发现市场上很多的色泽优良的银耳是通过二氧化硫熏制出来,不法商贩就是为了迎合消费者认为银耳越白越好的心理制作出来的。据调查,商贩们自己是从来不吃自己生产的银耳,因为熏制残留在银耳上的二氧化硫会对人的内脏造成损害。

问题: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二氧化硫具有哪些特点?并从物质的分类、价态特点、特殊性质三个方面分析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再根据其的化学性质,提出自己认为可以有效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的建议?

这样的情景设置是非常贴近生活的,可以容易的引起学生对其的兴趣,自然而然的救济发了学生对二氧化硫性质的进一步探索。此教学情境还引导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观察生活,仔细体会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促使学生们意识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利用故事创设趣味化情境

故事是很多学生都爱听的,尤其是妙趣横生的故事更为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之所以将故事作为创设情境,其特点有:

1、情节和情感是故事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两点是可以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一直保持兴趣;

2、故事是具有相应的知识和道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可以有助于他们更快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3、故事是一个完整的环,可以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并且可以很快的解决故事中涉及的问题。

所以教师可以将故事作为大背景,来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就像在进行原电池部分复习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绘声绘色的向学生讲述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上流社会的贵族夫人,因为不小心将自己的一颗牙摔掉了,所以去找牙医补牙。她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特地让牙医给自己装一颗金牙。可是金牙装上后,她的生活变得一团糟,每天都觉得身体不适,精神不振,于是他找了很多名医来给自己看病,可是大家都查不出病因。直到有一天她的一位化学朋友来家中探望她,给久病不起的她开了一个药方,她照做以后立马百病消除。这份神奇的药方上只写了四个字“换掉金牙”。可是为什么换掉了金牙她的病就好了呢?

同学们对这样的故事都怀着很大的兴趣,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这个故事就是基于原电池原理产生的,这个故事让学生感觉到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在故事的带领下,学生可以保持思维活跃、积极思考,让学生牢牢记住了什么是原电池,体会到了化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在这样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得到了适当的放松。

五、建立人文教育在化学情境教学中

化学是一门为人民服务的学科,在它的发展史中蕴含着颇为深刻的人文精神。化学家傅鹰说过:“化学史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讲科学内涵的思想、智慧传递出来”。新课改中也提出了要将化学史灵活的应用到化学的教学中,要积极的从化学物质、化学原理和实验方法中运用化学史到设立创设情境。这样的情境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化学的从诞生到演变的整个过程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化学家们的探索科学的坚韧精神,并且可以用这种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真正的达到将人文教育落实到化学课堂上。

在向学生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史:1860年开始门捷列夫就开始搜集当时已发现元素的相关资料,并利用63张卡片标记处63个元素的名称、符号、原子量和性质等,每天他将卡片都带在身上,繁复的思考、探索,最后在1969年按照原子量级增加的顺序排列成几横行,同时又尝试着上下对齐各横行中性质相似的元素,于是元素一系列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就清晰的呈现出来了。

讲完这故事可以启发性的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例如门捷列夫是根据什么来排列各个元素的,如果让你自己排列这些元素你会采用什么样的规律排列。通过这个故事,不但可以给学生带来体验的欲望,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跟寻化学家的研究足迹,逐步思考并体验类似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元素周期表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家独具慧眼从整体到局部的概括,从而得到了元素的正确排列。这个故事可以帮助同学用科学的方法牢记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在现今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老师应该改变以往的以教学成绩为主的思维模式。不管是顺应国家新教改的要求,还是从学生未来发展乃至国家兴盛的方面来看,我们都应该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通过学习、探索,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转变思想,以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学成果的参考。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一系列的知、情、意、行的化学实践活动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对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学生运用知识探索化学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与同学间、师生间的交往合作,发挥个人的爱好、兴趣与能力,展露自我个性,动手进行化学实验,体验了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学生把掌握的知识技能升华到操作技能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的过程,也是促成他们养成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研究生活化学的过程。

(作者单位:自治区拉萨中学化学组)

参考文献:

[1]王云生.高一化学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的实践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7月;

第8篇

关键词:硫磺回收 装置 腐蚀 防护

某公司的硫磺回收主要方法是:采用直流式的部分燃烧法,两级催化转化的克劳斯工艺。克劳斯系统是由H2S与空气部分燃烧的热反应段及两级常规克劳斯催化反应段组成,其中有三分之一的H2S通过燃烧转化成SO2,剩余的三分之二形成过程气体,此气体在通过多级转化器的时候,H2S与SO2进行化学反应,形成单质硫。两级克劳斯反应后,总硫回收率可达93.27%。在1250℃左右的温度下,将污水酸性气中的NH3全部转化为N2和H2O。尾气处理部分采用的是还原吸收法,克劳斯尾气混合掺入氢以后,被加热到290℃,在钴、钼催化剂的作用下,尾气中携带的单质硫、SO2进行加氢反应,COS、CS2进行水解反应。在整个以上的回收过程中含有高温燃烧、冷热介质热交换以及硫磺的收集、运输和储存,回收过程中的化学反应会对制硫燃烧炉、反应设备、冷凝设备、管线产生腐蚀,严重的会影响整套装置的平稳生产、长周期运行。

1腐蚀原因

1.1高温环境中硫腐蚀

在碳钢设备处在高温中时,煤气中的H2S会直接和Fe发生化学反应,转化成FeS和H2,反应方程式为

与此同时,在反应过程中还伴随着硫化氢的分解,分解产生的硫也会和铁发生化学反应。

1.2低温环境中的硫化氢腐蚀

硫化氢本身就是一种活性很高的硫化物。在低温环境中,硫化氢也能对铁装置产生腐蚀,比如温度比较低的硫冷凝口,硫槽的入口位置等。硫化氢极易与水等腐蚀介质组成腐蚀环境,硫化氢会进行电离反应,产出来的氢会导致极化腐蚀反应,促进腐蚀的进行。如果碳钢外边的氧化层以及锈层存在孔隙,硫离子、硫化氢离子、亚硫酸离子会依附在铁的表面,进而形成腐蚀点,造成点腐蚀。除此之外,脱硫装置在不工作的时候,仪器中残存的硫化氢、硫化亚铁等物质,在遇到水、氧后会发生反应,产生硫代硫酸及其盐类。反应方程式为:

1.3二氧化硫腐蚀

低温反应过程中,漏点腐蚀主要发生在温度相对较低的地方,比如:过程气的管道、硫冷凝设备的出口处,尾气管道等。过程气体中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硫和少量的三氧化硫,这样就造成了低温部位发生二氧化硫及三氧化硫的漏点腐蚀。大量的二氧化硫会与水蒸气结合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会直接对设备管线造成严重的腐蚀。但是在温度相对比较高的环境中,三氧化硫很难形成稀硫酸,当温度低于某一界定值时,过程气体中的三氧化硫与水蒸汽及水反应生成硫酸,硫酸会直接与铁发生化学变化,造成设备、管线的腐蚀。硫冷凝装置、尾气部位中的过程气管线中的腐蚀位置主要是容器壁和管道壁附近,尤其是在一些温度比较低,并且比较凹的位置。其中,回收过程中的冷凝装置在制造的过程中,主要通过胀―焊―胀或内孔焊接的方法对管板和换热管进行连接,此过程中会造成管子与管板连接地方存在缝隙造成严重的腐蚀。

2腐蚀的防护

2.1工艺技术

2.1.1温度控制技术

硫磺回收过程之中,温度是造成腐蚀的主要原因。一般的来说,腐蚀速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高温环境中,金属与硫的反应会更加的剧烈,因为高温会使硫的化学性质更加的活跃,进而使容器中的硫与铁的反应加剧,对设备、管线造成严重的腐蚀。所以,在硫磺回收的过程中,有效的控制制硫炉的温度不致过高,对于保护设备防止腐蚀有着重要意义。

2.1.2合理充入空气

在硫磺回收过程中,应该适当的向克劳斯炉内充入空气,并且要严格按照工作流程进行操作,做好仪表的养护,确保尾气分析仪能够正常工作,能够准确的控制空气的充入量,控制好硫化氢的转化率,防止由于氧气不够造成H2S氧化的比例不是三分之一,或者由于氧气过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减少硫化氢的腐蚀及低温环境中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的漏点腐蚀。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尾气中的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应该适当的喷洒氨水,确保溶液呈现中性,进而避免发生腐蚀。

2.1.3防止泄漏

在进行硫磺回收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回收装置的管理,避免仪器运行过程中出现硫磺或过程气的泄漏,避免在脱硫现场出现漏水和水蒸气,确保脱硫反应周围的环境是干燥的,进而避免设备的腐蚀。

2.1.4降低开停工频率

通过减少设备的开工频率能够有效的降低设备内部残存的气体与外界空气中氧气、水等物质反应的几率,可有效的避免发生腐蚀。除此之外,在系统停工检修的时候,对未检修的仪器充满氮气并且要与外界压力一致,进而防止空气进入仪器。

2.2设备方面

2.2.1外部保温

在脱硫过程中,对脱硫设备进行外部保温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因为脱硫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化氢、水蒸气等气体,仪器内部虽然有降低高温腐蚀的材料,但是设备的外部温度也不应该过低,外部的温度必须比漏点腐蚀所需要的温度高,否则会导致低温漏点腐蚀,降低设备寿命。

2.2.2合理改进设备结构

在整个回收装置中,换热器最容易造成泄漏的装置。主要是因为反应过程中存在温差热应力,造成管板与管口的焊接处发生腐蚀。并且,焊接口如果发生泄漏,是很难进行修复的,并且极大地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目前,最为有效的改进方法就是采用弹性管板,进而降低焊接处的热应力,另一方面还要对管口焊接处的结构进行改进,使用强度胀加强度焊,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3结束语

因为硫磺回收过程非常的复杂,存在高温、热交换等环境,这些特殊环境导致脱硫过程中存在多种腐蚀装置的方式,并且腐蚀过程非常的复杂。所以,应该有效地控制反应过程中容易造成腐蚀的问题,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课标要求

1.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能作出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

2.能够初步区分物质的性质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二)典例分析

例1 (安徽)下列我国古代的技术应用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解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粮食酿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棉纱织布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火药应用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瓷器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B

例2 (福州)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丝作导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天然气作燃料

D.金刚石用于切割玻璃

解析:A项,铜丝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此性质属于物理性质;B项,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易升华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水蒸气冷凝成水滴的性质,此性质属于物理性质;C项,天然气作燃料,是利用了天然气的可燃性,此性质属于化学性质;D项,金刚石切割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硬度大的性质,此性质属于物理性质。

答案:C

(三)专题演练

1.(镇江)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 B.冰川融化

C.水力发电 D.红磷燃烧

2.(南宁)下列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可燃性 B.延展性

C.酸碱性 D.氧化性

3.(安顺)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诗句描述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哈尔滨)下列过程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5.(泰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涉及许多变化。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用石灰浆涂抹墙壁后,表面有水珠生成

B.在口中咀嚼米饭或馒头时感到有甜味

C.用干冰作制冷剂进行人工降雨

D.使用煤气作燃料烧饭做菜

6.(北京)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炼钢

B.硫酸用于除铁锈

C.干冰用作制冷剂

D.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7.(威海)物质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①电灯通电发光 ②煤制成焦炭 ③塑料老化 ④干冰升华 ⑤石油分馏 ⑥海水制镁 ⑦石块粉碎成石子 ⑧粮食酿酒

A.②③⑥⑧ B.②⑤⑥⑧

C.①③④⑧ D.①④⑥⑦

8.(百色)化学与我们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①氖气、②镁粉、③金刚石、④熟石灰、⑤食醋、⑥干冰六种物质,请按下列要求填空(填序号)。

(1)烹饪时用作酸性调味品的是 。

(2)用作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

(3)用于人工降雨的是 。

(4)用来制作烟花和照明弹的是 。

(5)玻璃刀刀口镶嵌的是 。

(6)用于制造霓虹灯的是 。

9.(漳州)充有钠蒸气的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常用于道路和广场的照明。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可以与氧气、水反应,在实验室里,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金属钠,放在滤纸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投入盛有水(滴有酚酞溶液)的烧杯中,发现钠块浮在水面上,很快熔化成银白色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响声,偶有火星出现,溶液变成红色。依据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钠保存在煤油中”说明钠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2)“钠块浮在水面上”说明钠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3)“溶液变成红色”说明钠与水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 性的物质。

(4)根据所学知识解释钠“熔化成银白色小球”的原因: 。

10.(黑龙江)碳纤维复合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可以用来制作轻便的球拍和鱼竿及赛车,在航空航天、核能等尖端技术领域中也用到了它。请你说出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哪些性质。(答三点)

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一)课标要求

1.认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认识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3.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二)典例分析

例1 (雅安)下列四个化学反应,对其反应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2CuO+C[高温]2Cu+CO2是复分解反应

B.Fe2O3+6HCl=2FeCl3+3H2O是置换反应

C.2H2O2[MnO2] 2H2O+O2是分解反应

D.CH4+2O2[点燃]CO2+2H2O是化合反应

解析: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是中考的热点。基本反应类型包括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这四种反应类型的概念,抓住反应的特征,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与类别。如化合反应是“多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置换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而复分解反应则是“双交换,价不变”。A项,2CuO+C[高温]2Cu+CO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B项,Fe2O3+6HCl=2FeCl3+3H2O,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C项,2H2O2[MnO2] 2H2O+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D项,CH4+2O2[点燃]CO2+2H2O,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特征,不属于化合反应。

答案:C

例2 (上海)化学反应C+H2O[高温]H2+CO中的还原剂是( )

A.C B.H2O

C.H2 D.CO

解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氧的是氧化剂,发生还原反应;得氧的是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在C+H2O[高温]H2+CO中,C得氧被氧化,是还原剂;水失氧被还原,是氧化剂。

答案:A

(三)专题演练

1.(临沂)下列化学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S+O2[点燃]SO2

B.3C+2Fe2O3[高温]4Fe+3CO2

C.2KMnO4[加热]K2MnO4+MnO2+O2

D.CuSO4+BaCl2=BaSO4+CuCl2

2.(昆明)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A.4NH3+3O2[点燃]6H2O+2N2

B.Na2SiO3+H2SO4=H2SiO3+Na2SO4

C.2FeCl2+Cl2=2FeCl3

D.2HgO[]2Hg+O2

3.(北京)海水提镁的反应之一:MgCl2+ Ca(OH)2=CaCl2+Mg(OH)2,该反应属于 ( )

A.化合反 B.复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分解反应

4.(常州)铬酸铅可用作黄色涂料,常用以下方法制取:K2CrO4+Pb(NO3)2=PbCrO4+2KNO3,该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5.(潍坊)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例如:[2Fe0+3Cl20][点燃][2Fe+3Cl3-1],反应前后,Fe和Cl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

A.分解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B.置换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复分解反应都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6.(宁夏)以下是四个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图中不同的圆圈代表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置换反应的是( )

8.(宿迁)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B.化学反应中常见的“三” ①化合反应:4P+5O2[点燃]2P2O5

②分解反应:H2CO3=H2O+CO2

③置换反应:3CO+Fe2O3[高温]2Fe+3CO2 ①煤、石油、天然气――三大化石燃料

②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三大合成材料

③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 C.对鉴别方法的认识 D.化学与生活 ①区分氮气和氧气――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②区分棉纤维和羊毛纤维――点燃后闻气味

③区分硫酸铵和氯化铵――加熟石灰粉末研磨 ①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水产品防腐

②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

③自行车支架喷油漆防锈 ]

9.(临沂)目前,在汽车尾气系统中安装催化转化器可将污染物CO、NO转化为无毒的CO2和N2(2CO+2NO[催化剂]2CO2+N2)。根据“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判断,该反应 (填“是”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10.(淄博)请对下表中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评价(填写评价序号),并注明化学反应类型。

评价序号:①完全正确;②反应条件不正确;③没有配平;④违背客观事实。

11.(怀化)置换反应是中学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已知:化合物A+单质B化合物C+单质D。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若D为氢气,A为稀硫酸,则B应满足的条件是 。

(2)若D为铜,化合物A的化学式可能为 。

(3)已知在高温条件下碳与水蒸气可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水煤气的主要成分),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家中发生燃气(天然气)泄漏,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填字母)。

A.检查并关闭气源阀门

B.轻轻打开门窗通风

C.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4)非金属单质也具有类似金属与盐溶液之间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即活动性较强的非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非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如在溶液中可发生下列反应:

Cl2+2NaBr=2NaCl+Br2

I2+Na2S=2NaI+S

Br2+2KI=2KBr+I2

由此判断,S、Cl2、I2、Br2四种单质中非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最弱的是 。

(5)在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据此判断,置换反应 (填“属于”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三、质量守恒定律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认识化学反应。

3.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二)典例分析

例1 (泰安)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X、Y、Z、W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相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关于此反应的认识,正确的是( )

A.若W为水,则X或Y必定为酸或碱

B.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则该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C.m的数值为32

D.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1∶4

解析: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10 g-2 g=8 g,故X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8 g;同理可以确定Z是生成物,生成的Z的质量为:30 g-8 g=22 g;W是生成物,生成的W的质量为:25 g-7 g=18 g;由质量守恒定律知,Y应是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为:22 g+18 g-8 g=32 g,故m的数值为:32+3=35。该反应的反应物为X和Y,生成物是Z和W。若W为水,则X或Y不一定为酸或碱,如甲烷等有机物燃烧也能生成水,A项错误;若X为化合物,Y为单质,无法确定Z和W的类别,则该反应不一定为置换反应,B项错误;由以上分析可知,C项错误;参加反应的X与Y的质量比为:8 g∶32 g=1∶4,D项正确。

答案:D

例2 (邵阳)在2A+B=2C反应中,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C的相对分子质量是44,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6 g B.16

C.32 g D.32

解析:解答此题需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物C的质量,以此为突破口,可以求得B的相对分子质量。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则根据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知,2×28+x=2×44,解得x=32。

答案:D

(三)专题演练

1.(邵阳)用下列装置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托盘天平未画出),能达到目的的是( )

2.(荆州)植物光合作用可表示为CO2+H2O[光照]淀粉+O2。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淀粉中一定含C、H两种元素

B.淀粉中一定只含C、H两种元素

C.淀粉中可能含有三种以上的元素

D.淀粉可能是一种单质或一种化合物

3.(河北)“气体烙铁”是一种以气体X为燃料的加热仪器,加热温度可达1300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X+13O2[点燃]8CO2+10H2O,燃料X的化学式为( )

A.C3H8 B.C4H10

C.CH3OH D.C2H5OH

4.(永州)16 g A和足量B混合加热,A与B发生化学反应,16 g A完全反应后生成 12 g C和8 g D。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 )

A.1∶1 B.2∶1

C.3∶1 D.4∶1

5.(株洲)在2A+3B=2C+4D的反应中,已知8 g物质A完全反应生成11 g物质C和9 g物质D。若物质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则物质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16 B.32

C.48 D.64

6.(兰州)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X=0.4

B.丁一定是单质

C.甲和乙是反应物

D.反应中的甲、丙发生改变的质量比是 11∶14

7.(湘潭)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

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8.(成都)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用“ ”与“ ”代表A、B两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变化

B.反应前后物质的化学性质发生变化

C.反应生成物1个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A2+3B2=2AB3

9.(福州)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对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通过称量下列各组试剂在密闭容器内混合前后的总质量,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填字母)。

A.蔗糖和水

B.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C.铁和氯化铜溶液

(2)在氧气中点燃红磷的实验过程,固体质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从燃烧条件分析,固体质量在t1前没有发生变化的原因为 。

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g。

(3)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该反应所属的基本类型为 。

②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和生成的丙物质分子数目比为 。

10.(连云港)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

(1)分类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①生活中,常会接触到下列物质:

A.铜丝 B.甲烷 C.过氧化氢 D.碘酒

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字母,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 。

②根据物质在转化过程中的特点,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下列转化不属于这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

A.生石灰与水反应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C.中和反应

(2)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实验室中可用KClO3在MnO2催化下受热分解制取氧气,并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回收。实验操作如下图所示:(MnO2难溶于水)

①图A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图B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②图C操作中的一处明显错误是 ;图D操作中,当看到 ,停止加热。

(3)质量守恒定律是帮助我们学习和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重要理论。

①下列表述正_的是 。

A.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说明质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规律

B.每32 g S和32 g O2完全反应后,生成 64 g SO2

C.在化学反应aA+bB=cC+dD中一定有:a+b=c+d

②有机化合物R与足量氧气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CO2和H2O,实验测得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 R O2 CO2 H2O 反应前质量/g 46 128 0 0 反应后质量/g 0 32 x 54 ]

则x= 。已知参加反应的物质R与氧气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3,则R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四、化学方程式

(一)课标要求

1.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3.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典例分析

例题 (苏州)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

(2)锌和稀硫酸反应: 。

(3)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

(4)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

(5)硫化氢(H2S)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混合生成硫和水: 。

解析: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先根据题意写出反应物、生成物,然后利用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不变将化学方程式配平,注意化学式要书写规范,另外,不要忘记书写反应条件、气体符号和沉淀符号等。(1)在点燃的条件下,镁条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点燃]2MgO。(2)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H2SO4=ZnSO4+H2。 (3)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NaOH=NaCl+H2O。(4)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5)硫化氢(H2S)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混合生成硫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SO2=3S+2H2O。

答案:(1)2Mg+O2[点燃]2MgO (2)Zn+H2SO4=ZnSO4+H2 (3)HCl+NaOH=NaCl+H2O (4)2KMnO4 K2MnO4+MnO2+O2

(5)2H2S+SO2=3S+2H2O

(三)专题演练

1.(北京)下列关于S+O2[点燃]S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

2.(镇江)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镁条在氧气中燃烧:Mg+O2[点燃]MgO2

B.古代湿法炼铜:2Fe+3CuSO4= Fe2(SO4)3+3Cu

C.用胃舒平[含Al(OH)3]治疗胃酸过多:Al(OH)3+3HCl=AlCl3+3H2O

D.用石灰石浆处理二氧化硫:SO2+ CaCO3+O2=CaSO4+CO2

3.(宜宾)下列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类型均正确的是( )

[ 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 A. CO+O2=CO2 化合反应 B. 2KMnO4[]K2MnO2+MnO2+2O2 分解反应 C. 2Ag+H2SO4=Ag2SO4+H2 置换反应 D. CuSO4+BaCl2=BaSO4+CuCl2 复分解反应 ]

4.(黄冈)已知M、N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M+2N=P+2Q。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若M、N、P、Q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则该反应前后分子的数目一定不变

B.M、N、P、Q可能含有同一种元素

C.若P、Q都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D.若16 g M和64 g N能恰好完全反应,则M、N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2

5.(武汉)某纯净物X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X+2O2[点燃]CO2+2H2O。下列关于X的说法正确的是( )

A.X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

C.X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

D.X属于有机化合物

6.(荆州)用适当的化学方程式说明或解释下列问题。

(1)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 。

(2)工业上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3)用石灰浆粉刷墙面,干燥后变得坚硬: 。

(4)服用含Al(OH)3的药丸治疗胃酸过多症: 。

7.(达州)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发生爆炸后,消防专家确认,大约40种危险品中就有700吨剧毒氰化钠(NaCN)。

(1)氰化钠(NaCN)泄漏可用过氧化氢溶液进行高效处理,氰化钠、过氧化氢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氨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氰化钠是工业上冶炼黄金的重要原料,工业上生产氰化钠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2X+2NH3=2NaCN+3H2

①X的化学式为 。

②NH3中N元素的化合价为 。

8.(常德)工业上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若要制取2.8 t氧化钙,则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9.(南京)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用O2将HCl转化为Cl2,可提高效益,减少污染。

(1)写出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

(2)反应Ⅱ所属基本反应类型为 。

(3)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若要将4.6 g钠完全转化为氯化钠,则至少需要氯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10.(泉州)工厂的烟气脱硫工艺,不仅能消除二氧化硫,还能将其转化为硫酸钙(CaSO4)等产品,实现“变废为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O2+2SO2[高温]2CaSO4+2CO2。现用1.25 t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求:

(1)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