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40:21
导语:在初中历史重要考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历史 创新教育 思考 创新型人才
在我国的初中历史课堂中,还沿袭着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由于历史知识的特殊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古老的历史知识无法进行深入地了解和探析,久而久之,容易使学生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同时,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时间被老师大量地占用,学生缺乏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新时期,需要不断加强对历史创新教育的思考,才能够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进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教师占据课堂的主体
当前的历史课堂中,大量的时间被教师所占用。教学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往往由教师根据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而这个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到课堂中,使得课堂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有的历史教材中提出可实践过程,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另外,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也以考试作为前提,讲某些知识作为考点进行重点讲解,而另外的知识则一笔带过,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也使考试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进入到历史的学习中。
2.教学手段滞后
在课堂中,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为了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想要面面俱到,则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所有的知识都讲解的过于详细,学生根本没有消化和思考的时间。同时,有的教师由于不能掌握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中要么采用极端的强化训练,要么采用全套的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精神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只会热衷于教师将要提出什么问题,自己又将如何回答得满意,这样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地学习到知识,只会造成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失。
3.初中学生思想特点的影响
由于初中学生在心理上还处于发育阶段,因此他们的思维还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和单一性。针对书本上的知识,往往是教师怎么教,他们就怎么记,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过分地依赖教师,生硬地模仿教师对事物的分析和看法,使得学生的思维无法拓宽,严重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二、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历史知识具有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其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能将历史课堂看成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当看成是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不能因为片面地追求升学率或者是应付考试,而使历史失去了其本身的意义,也能避免历史在学生眼中变得越来越枯燥和乏味。通过历史的学习,使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更加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是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不断地提高学习质量。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导入阶段的学习,通过历史故事或者诗词等导入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由浅入深,逐渐地产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另外,在课堂中,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提问的方法,在知识的衔接处、教材的难点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自主地讨论,使他们逐渐产生对历史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往往不会被别人的结论所束缚,他们会对于已有的结论提出自己的质疑。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地进行引导,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行培养。当学生对于一个固有的结论存在质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索,这个结论是根据什么原理所推断出来的,这个结论中是否存在着不合理、不严谨的地方,是否还需要完善等。而讨论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渐养成质疑的意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都是有着重要意义。
4.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培养学生掌握一种学习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对知识的记忆,这是新时期教学活动的一个重点内容,教学的含义不是体现在教师如何教,而是体现在学生怎么学。可以说,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基本前提。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够不断运用学习的方法,来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学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生疏到熟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教会”,到“学会”,再到“会学”的过程。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中也应当注重学生的创新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并且不断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使历史创新教育全面得到落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俊利,徐艳.创新教育下的初中历史学法教学研究[J].历史教学,2001,(08).
[2]沈苏苏.浅析当前初中历史创新教育[J].成才之路,2011,(07).
[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境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60100
目前,初中历史课堂的沉闷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关注,而活跃课堂气氛关乎教学有效性。历史情境教学是指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将枯燥的历史课本知识转化到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再现历史,引起学生产生一定的态度体验的一种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恰当运用情境教学法能更好地活跃历史课堂,引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一、初中历史开展情境教学的优势
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表达能力。情境教学能通过讨论、演讲、角色扮演、参观访问、社会实践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多角度思维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实质,培养能力。二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情境的创设,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学生受到感染,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激发学生情感,从而与历史人物同悲欢、共命运。三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快乐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二、初中历史开展情境教学的多元方法
初中历史开展情境教学的方法众多,可以通过辩论、演讲、朗诵、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参观访问和社会实践等形式来实现。试举数例以说明之。比如角色扮演,主要是针对教材中情节较为复杂的史实,引导学生采取自编自导、以舞台短剧表演的形式,模拟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又比如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插图、地图、实物及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学生容易理解,亲身参与教学情境,以最形象、最有趣的方式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还可以运用现代媒体集娱乐、知识、智慧和脑筋急速反应于一体的知识娱乐型综艺节目风格,创设知识娱乐情境,活跃历史课堂,寓教于乐。或者运用问题探究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达到“心愤愤、口悱悱”的最佳学习状态。
三、初中历史情境教学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一是情境材料过于庞杂、冗长。过多的材料会使学生目不L接。学生被众多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所吸引,根本无L对情境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和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不符合学生的思维高度。二是重点不突出,详略不得当。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时有时过分注重情境细节,忽略了教学主题,不能仅仅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只是就某一方面大谈特谈,而忽略了课标和考试大纲的要求,造成教学主次不分,课堂实效性较差。三是历史扮演表现上热闹非凡,教学效果平淡乏味。角色扮演是情境模拟的重要手段,但并不是每节课都适用这种方法。四是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教师依然是主角。其实学生才是情境教学的主体。然而在实践中,确定用什么知识点来进行情境设计、选择什么历史材料、提出什么历史问题基本都是教师一言堂。因此,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仍是被动接受。
四、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一是以课标和考纲为本的原则。一定要突出主题,紧紧扣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这样的情境设计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情境教学中,教师在选取资料和具体的教学中要坚持的阶级分析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力求接近更真实的历史。三是适度性原则。首先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适合进行情境教学,应选择那些方便操作、情节性强、有情感教学需要的内容来进行情境再现;其次要注意简约性,不能冲淡教学主题。因此,情境教学不是呈现得越多越好,那样只会让人感觉教学花哨,制约学生思维发展,影响教学效果。四是生成性原则。在情境教学中,要重视问题情境的生成,以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教学流程来激发学生情境中学习的积极性。“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因此,在情境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生成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产生较强的探索欲望。五是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所有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来进行内化吸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要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在情境教学中也不例外。情境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用合适的情境再现促进学习的内化,认识所学历史知识的本质和社会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关键词】初中历史;战争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51-02
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历史课程是一门具有一定传承性的人文科学课程,能够很好地向人们展示以往社会的发展状态和发展规律,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历史知识,还能够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传递相应的历史知识是本门课程最根本的教学任务,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效果却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观念比较陈旧,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压力还是存在的,学生和学校都把语数外等主科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对于历史课程不够重视,这就导致历史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历史课程学习的激情就更加缺乏了。而历史课程在考试的时候具有一定的可突击性,也就是说,在考试之前对考点和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只能够进行短期的记忆,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就可能会忘掉,也就没能够学习到历史课程的精髓。
2. 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模式落后
在我国传统的历史教学当中,教师通常都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除此之外甚至连一张图片都没有,这就让本身就很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更加的单调,可想而知,教学效果也是不明显的。在这种乏味的教学中,不光是学生,教师讲课时间久了也会越来越厌倦。
3. 新课程教育改革没有落实到实处
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分数仍然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显然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素质教育与当前以分数为重的教育目标不能够相适应,学校以及家长最关心的也是怎么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分数,对于其他方面的问题却不是很重视。而且因为历史课程并不是主科,再加上教学手段和方式等方面的限制,新课程改革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二、初中历史课程中战争史的教学意义
1. 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有很多比较出名的人物,如邓世昌、林则徐等,这些英雄人物身上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有的历史英雄是为了反抗外来的压迫,捍卫我们的民族利益;有的英雄人物则是拥有着忠贞报国的理念,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发展而奋斗。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
纵观世界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战争和征服的史诗,历史课程中大部分内容也都是和战争有关的,初中生对于战争通常都有着比较强的学习兴趣。他们对于历史战争都非常的感兴趣,通常都喜欢看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因此对于历史课程中的战争内容有着很大的兴趣,也充满好奇。但目前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是讲解战争的背景和过程,分析其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这就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让课堂更加的生动活泼。
3.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初中历史课程不管在教学中还是教材中,都是比较零散的。即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历史人物、事件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是学生并不能够将这些零散的片段拼凑起来。即使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记忆,也只能够维持短期内的记忆,并不能利用所学内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当中,对历史战争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三、初中历史课中战争史教学的手段
1. 根据知识的内容,进行全程的教学
历史上的战争一般都是具有组织性、计划性的一种暴力的集体活动,战争给人们带来的都是灭顶之灾,是非常残酷和残忍的。而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的时候,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要从整体上来看,从战争爆发的原因,再到战争的过程,以及战争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带来的影响,展现出历史战争教学的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在讲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根据本课程的内容制作相应的课程课件,下载一些与其相关的历史影片并且组织学生仔细观看,并且提出相应的问题,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事件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在观看内容的同时思考学习过的内容。让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的珍珠港事件、慕尼黑阴谋等事件都能够浮现在学生的记忆当中。教师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相关战争内容的图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战争,对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情况进行分析,并且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找出相应的问题的答案,并且引出本堂课程中所要讲述的内容。在学生思考之后,教师对其进行提问,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2. 根据战争实质内容,分析战争
想要让学生对于战争的认识更加清晰透明,在进行学习之前,一定要让学生真正了解到战争的本质,从战争的起因开始来了解战争,分析爆发战争的真正原因。教师可以一开始对反法西斯战争相关的一些场景进行呈现,如雅尔塔会议的召开等事件,结合一些图片以及视频等,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一下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大国之间瓜分国土时的一些场景。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比较和平的内容,包括我国一些著名的和平谈判等,与战争形成强烈的对比,衬托出战争的残酷和残忍,让学生能够在视觉和听觉上进行一定的冲击和震撼,使学生体会到当前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会更加的向往和平,反对战争。
3. 通过对战争过程的分析总结战争的影响
对历史战争的学习,可以从多方面去进行了解和分析,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战争,了解战争。不同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对于战争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教师应该从多个方面来要求学生去思考,从不同的方面和立场上来看待战争,真正了解到战争实质以及所带来的影响。
对初中历史课程中的战争史进行讲解,能够让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优良品质和思想,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即使在当今和平年代,我们也不能够忘却曾经的战争带给我们的伤害,对于当前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也应该学会珍惜,避免战争重演。
参考文献:
[1] 张桃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史内容演变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8):177-177.
【关键词】微课程 开发 云学习 历史与社会
微课程创造了"颠倒课堂"、"可汗学院"、"五分钟学习"模式,创造了"右脑学习"的可能,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方式。本人从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角度谈谈微课程的开发方法、工具、步骤,以及应用于网络云学习等问题和设想。
一、 学科微课程的开发策略
微课程的开发形式主要有两种,原创式开发和成果式开发。
(一)原创式开发
将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故事、主题教研等开发为微课程,以本人制作的获市一等奖的微课程《中考专题复习》为例,分为以下步骤:
1.选择课题
微课程的选题要精练,教学内容要明晰,可以针对课前导入、重点教学、难点突破、课后拓展延伸,可以是教材解读、知识讲解、考点归纳、题型精讲,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展示。
2.准备教学素材
明确主题后,通过网络、文献等方法调查了解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信息。用于本学科微课程制作的主要素材有历史地理图片、视频、历年中考试题等。
3.制作微课程
如何制作微课程可以说是非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一大瓶颈,因为涉及到图片、声音和视频的制作处理等开发工具,但简单的说,制作微课程主要包括两大环节:教学实施与拍摄(或录制)、视频后期编辑过程。
(1)开发工具简介:
图片处理软件,如FSCapture、Photoshop等;声音、视频的制作和处理软件,如QQ影音、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等。
(2)制作过程详解
目前微课程的制作方法主要有摄像机拍摄法、智能手机拍摄法、手写板或交互白板及专业录屏软件制作法(简称"可汗学院式")等。我以录屏软件制作法为例,介绍《中考专题复习微课程》的视频制作和编辑过程。
第一步,准备录制。安装Camtasia Studio 6软件,并双击桌面图标(图1)打开此软件,此时会自动弹出欢迎对话框(图2),选择"录制PowerPoint"功能。(或打开"Powerpoint 2003"软件,点击编辑栏中"录制"按纽(图3)进行录幕,若没有出现此图标,可以在菜单栏上右击,勾选"Camtasia Studio"栏(图4)。
第二步,录制过程。单击"录制"按钮,在电脑窗口的右下角出现一个小窗口(图8),注意麦克风音量不要调到最大的位置,而且录制环境要保持安静,这样后期的编辑会简单快速些。准备就绪后,点击"单击开始录制"按纽,录制开始。一边播放PPT一边按刚才准备的讲解大纲进行讲课,若其间出现错误,可以停顿几秒后继续进行录制正确的讲解,在下面的编辑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这段错误部分选中裁剪删除掉。另外,录制期间,鼠标不要频繁的或不必要的移动,否则,录制的视频会产生好多节点,加大编辑的难度。
当PPT播放完毕后,出现结束提示,点击"停止录制"按纽,出现保存对话框,我们把文件命名为"考点精讲 考点1 了解地球仪和地图的基本常识.camrec",并保存,出现"你要做什么"对话框,现在我们选择"编辑您的录制"选项,重新回到"Camtasia Studio 6"的软件编辑界面,转至第三步的编辑录制操作。
第三步,编辑录制。选择第二步中重新回到"Camtasia Studio 6"的软件编辑界面后,弹出"项目设置"对话框,"预设"栏中选择"录制大小"(有具体要求的,按要求选择)后确定。编辑工作自此开始,先介绍制作教学微课经常用到的工具按纽:
"剪辑删除轨道":点击"放大"按纽,放大时间轴(图5),越放大,定位就越精准。视频播放过程中,点击时间轴,选择要删除的片段的起始点和结束点,小范围的用鼠标点击拖动选取(如图5的阴影部分),点击"剪切"按纽即可;要删除内容较长的,先选好起始点,点击"剪辑",再选择结束点,点击"剪辑",在视频轴上单击删除所选的视频内容。
"音量和音频的调整":音量的调节可以通过"增大音量"和"减少音量"按钮,通过点击"音频增强"按钮,可消除背景噪音(图6)。
"导入媒体":编辑过程中可能还需要插入另外一些媒体,如历史与社会学科有关的地图、爱国歌曲、爱国影片等(有些需要经过格式转换),可以通过任务列表中点击"导入媒体"按钮,经过"项目设置"设置后,把图片拖到视频轨道,完成导入。
(二)成果式开发
随着微课程制作的普及,交流、学习和运用他人开发的微课程成果是发展的必然。
【案例】以我的微课程视频《考点精讲 考点2 能够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为例,因为涉及内容主要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所以我在网上精选了一些这方面的微课,结合我省中考的考纲和学生的困惑点进行整体规划、加工制作,待脚本较完善、思路较清晰后进行"编辑录制"成现有的这一段微课程视频。
所以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是微课程制作的重要策略。
二、 学科微课程云学习的探索
制作微课程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通过教师的交流协作、学校的统筹整体设计、更多学校形成微课程资源联盟等方式,加强对微课程的管理,及时了解学生对微课程的学习效果,建立学习评价反馈机制,最终受益于学生和老师。因此,建立免费的、高效的、操作简便的微课程云学习开放平台,势在必行。
如果说微课程是菜肴,那么微云学习平台就是餐桌,更是营造一种环境,来的顾客多了,菜肴也会创新,厨师也会诞生,大家更会乐此不疲;我的实践也证明,微云学习平台不仅仅是餐桌,更是创设一个时空,这里提供的不仅仅是营养,更是一群人的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
关键词:有效;选定重点;提问;多媒体;恰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06-01
有效教学简单的讲就是付出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新课程下,初中历史课的效益不仅仅指双基,还包括过程探究、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等多方面。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实现全方位的有效收获呢?下面谈一些我的认识与做法:
一、有效选定突破要点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丰富的内容,甚至是繁多的内容。在对这些内容的处理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选定重点。因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可能没有重点,面面俱到、平均使力的教学在实际上很难操作,教学效果也不好;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不可能全是重点,全是重点实际上等于没有重点。如果选好了要点,但没有很好突破,课堂效益也不会好。所以,选定突破教学要点,是教师备课和讲课时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我觉得历史课要点的选定一般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解读,里面明确规定了需要识记的、理解的等知识,同时也是中考的考点,所以要研究课标。二是要考虑要点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如果一项知识对教材的某一学习主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教材中其他知识的教学有着作用,那么就可以将其确定为教学重点。
如孔子和老子一课中,孔子思想不仅在历史上,而且从教材体系上讲,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讲好孔子及其思想,不仅有利于讲好下面的百家争鸣,而且也有利于以后教学中所涉及到一些内容,诸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科举考试以至近代的等,故而应当将孔子作为教学重点。三是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些教学内容,虽然在历史上和教材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已经比较了解了,这就要斟酌是否还要重点讲授。如四大发明,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相关的知识,已有了一定的知识,中学教师在讲述时,就可以对其简单带过,而将重点放在其意义上。那么如何突破要点呢?可以对教学重点进行适当的铺垫和引导,如背景介绍、相关知识的联系;也可以针对重点设置情境、提出疑难问题;也可以组织相关的学习和认识活动,对重点进行探究,如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也可以对重点进一步强化,如进行练习、概括总结等。总之,是将主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围绕着重点来进行。
二、有效设计提出问题
教师在设计提出的问题时,不是为提问而设置问题,而是要为学生的学习而设问。这就不仅需要考虑问题所涉及到的答案内容,而且需要考虑所提问题的类型和品质,使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从这样的角度上说,问题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水平等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有效问题。有效问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围绕着教学的重点提出问题,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二是提出的问题是明确而具体的,便于使学生领会要求;三是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四是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又适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是可以回答的。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提出很多无效问题,如“对不对啊”、“是不是啊”、“好不好啊”之类的提问;还有一些偏离主题的问题,如出示英雄人物的照片,问学生帅否?胖瘦?等使学生思维偏离主题。更有题意笼统,使学生抓不住答案的要点,不知道怎么回答等。同时提问时需要注意,一般要面向全班学生,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思考对问题的回答;在学生不甚主动的情况下,教师绝不要指责学生,也尽量不去点名指定学生来回答问题,而是想办法启发学生的思考,或是降低问题的难度;教师要认真地听学生的回答,充分肯定学生回答时哪怕是微细的正确之处;学生的回答有不完善时,教师也不要步步紧逼,可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自己加以补充;学生的回答如果不正确,教师绝不能嘲讽奚落学生,可提示一些有关的思路或要件,或转问其他学生有什么看法;学生的回答若与教师预设的答案不同,更应鼓励学生说出其理由等。总之,提问时,重在鼓励、启发。
三、有效使用多媒体
一、统筹规划,全盘考虑。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历史学科在制定复习计划时,力争做到统筹规划,适时调整。
1、统筹规划,灵活调整。历史学科在初三年级要完成两本书的新课学习。按照既往经验是上学期赶新课,下学期专门复习。但去年受制于国家教材修订的政策影响,定版的下册教材迟迟未能面世,而网上流传的各种版本又是五花八门,难以选择。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备课组经过集体协商后,一致决定九年级上学期,赶在11月中旬先完成上册书新课学习任务。剩余时间,即着手复习中国古代史内容。待到来年新学期开始,新教材正式下发后,再结合我省当年《中考说明》的要求,对九年级下册内容再展开学习。此时新课学习与复习提高一遍过。《中考说明》中不做要求的内容,学生自学,《中考说明》中的次要内容、简单学习,《中考说明》中的重点内容,注意拓展广度,加强深度,重点学习。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成功的,为毕业复习节省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及早动手,抢占先机。我们在九年级上学期新课学习时,为学生选择配套习题时,就直接选择符合中考要求,难度较深,能力要求较高的中考试题。力争做到一步到位。
二、精讲精练,提高实效。“打蛇打七寸,擒贼先擒王”。历史学科力争在复习中将有限的时间用在重点内容上,精讲精练。
1、研究考题,区分考点。整个初三复习中,历史学科可能是复习任务最艰巨的学科,面对6本书,200多个大小考点,但每周只有四节课,而且随着后期各项考试的展开,课时又减少不少。在讲课过程中,重点讲分值高的必考考点和常考考点,常规讲分值小的必考考点和常考考点,简略讲选考考点。这样既保证了复习的广度深度,也提高了复习的效率,节约了宝贵的时间。同时,讲解时主要抓阶段特征,进行纵横对比,中外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相互勾连的知识网络,让学生能提纲挈领的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
2、精选作业,限时完成。整个初三学年,我们历史学科只选择了《试题研究》一本复习资料,但力求把它用好用实。在每次布置课后作业时,并非全面撒网,而是根据当日所学内容,精心选择练习题目,学生回家后限时独立完成。
3、习题讲评,注重方法。习题讲解时,将选择题分成不同类型,反复讲解各种类型选择题的具体解法。讲解非选择题时,要求学生先判断该题所考知识点以及具体的考察方式,再针对具体的考察方式给出相应的解题方法,甚至将这些方法总结成顺口溜,如“原因找前影响后,政经思文相结合,影响注意点线面”等等。注重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解题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4、重视卷面,树立典范。历史学科是书写量较大的文科学科之一,学生的卷面呈现对阅卷人的赋分评判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前几次模考试卷讲评时,老师都要向学生展示一张自己手工书写的答题卡,做到字迹工整,层次分明,序号排列,分点结合;后期电脑阅卷后,我们都会精心挑选得分较高、答题规范的学生答题卡,向学生展示,帮助学生建立规范答题的习惯,提高得分率,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三、组内协作,齐心合力。“民齐者强”。在复习计划的制定,复习方案的落实,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组内几位老师齐心合力,相互协作。
1、合作命题,精益求精。每次月考命题时,一位老师主命,其他老师负责审题,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力争力求命题的质量达到中考的要求,提高考试的效率。
2、题型讲解,各展所长。初三复习,我们认为基本上可以说是放两头抓中间。前面的好学生,不需要教师太过费心,他们会主动跟着老师认真学习。而后面的一些学困生因基础太差,欠账太多,跟不上,老师费力再多也成效不大。真正需要教师费力用心的则是那些有一定潜能的中等生。历史学科由于受限于课时较少、内容较多的客观条件,无法独立开展抓中等学生的专门教学活动。但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统一的补差课时,开展提升中等生解题能力的专题教学。我们在补差教学中,以往年中考真题为素材,精心编制练习资料,并且在习题讲评时,打破常规,一改往年每位老师选择一个题型,并将该题型下的所有题目全部讲完的做法。而是积极创新,要求三位老师每种题型都要选择相应的题目进行讲解讲评,这样虽然加重了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但能让不同老师的学生能够从其他教师那里学到更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答题方法、书写程序,实现博采众家之长,成就个人风范。学生反馈,反响不错,效果良好。
3、评卷收获,及时共享。在试卷评卷过程中,发现一些普遍性问题及特殊性问题,不同题组的老师之间相互沟通,及时通报。以便其他两位老师能够在试卷讲评过程中注意此类问题,及时提醒学生改正提高。
四、搜集信息,扑捉热点。方向决定对错,方法决定成败。在历史学科的复习中,不仅要埋头拉车,时时还需要注意抬头看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广集信息,认真鉴别。通过参加交流群,以及同学群,中考阅卷群的微信交流,及时获取各方面有关中考历史改革的信息,并对复习计划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当然有时有些信息也是真伪难辨,令人无所适从。我们对其进行认真分析甄别。此后一些学校立即着手让学生把相关笔记,往课本上誊写,但这样做必然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我们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这个措施在中考进场检查时难以操作,可行性不大。
2、关注现实,紧扣热点。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学科的考察与现实热点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在复习中高度重视周年大事,同时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将考点中与之相关的内容重点强化。
3、考点预测,最后一搏。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和平衡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
1.坚持基础性与多样性的原则
基础性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首先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科主干知识,也是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点知识;其次是与此有关的拓展知识;再次是学生从学习过程、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中获取的知识。
教学坚持多样性的原则:一是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包括课堂模式、授课手段、内容安排等。二是思维方法的开放性,设置一定的问题情景,放飞学生的思维,杜绝一言堂,反对教学专制。三是知识版本的复合性。我们应对不同版本教科书对某一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有所了解,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四是解决问题的灵活性,选择正确的方法后,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教学中应力戒填鸭式,多提供材料、情景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选择,以期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基本知识是我们教学的知识目标,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运用基本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基本技能得以培养和提升,这三项哪一个环节也不能弱化。
2.坚持时代性与创新性原则
我们要重视课标中所渗透的先进教育理念,教材中的新思路、新内容、新情景、新视角等。为此,教学中要做到:第一,重新审视教材。结合课标,对于每单元每一节的内容,就其指导思想、知识目标、能力要求、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要重新审视,推敲教材所选知识点的意义和重要性,理解主编的选材意图,挖掘教材“新”的信息。第二,全面、彻底地完成教材中每个栏目的教学任务,包括课文中的一些史料、小知识的了解,课后的知识链接、解析与探究,综合探究课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于社会重大问题必须重点关注,特别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第四,充分运用教材中能够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素材,正确导向,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有效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充分发挥历史教材的特有功能,第一,利用教材提供的教育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第二,利用历史的基本史实,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有关历史问题和观点进行质疑,批判与探究,学会分析,辨别真伪,摈其恶,扬其善,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第三,挖掘教材中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树立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第四,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审视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的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我们教学的理想境界。
3.坚持针对性与实效性原则
提高课堂效益,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基本保障。对此我们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教学进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反对“一鼓作气”的急躁冒进教风,要时间服从质量。二是课标与教材的关系。以课标为依据,适度拓展知识范围。45分钟的课堂活动中教师授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时间的分配大致是教师点拨5―10分钟,学生自学或讨论10―20分钟,师生交流5―10分钟。三是题海战术与精练精讲的关系。做精题,做好题,惠及学生,解放自己,要控制试题的总体难度。
4.坚持能力立意原则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要做到:第一,认真落实课标中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凡是课标中提出的“认识”、“分析”、“探讨”、“说明”、“理解”等要求,要重点讲授。对学生而言,这是学习的难点,也是其提高能力的关键点;对教师而言,这是授课的重点,也是其精彩点;对未来的会考而言,这是内容的必考点,也是其试卷的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的标志点。不仅让学生理解其概念,更要掌握“认识”、“分析”、“探讨”等的方法和途径,要事无巨细。第二,课标中“教学活动建议”一栏,要认真阅读,并按照其要求进行一些必要的教学实践。第三,要运用历史的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地完成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任务。
为了使每位教师都能以一个全新的角色,投身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充分展示新课改风貌。我们要求教师做到“五个必须”:
1.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
2.必须树立全新的学生观。
3.必须从关注学习的结果转为关注学习的过程。
4.必须从封闭型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型的教学组织形式。
5.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几年的教学改革,我们的体会是深刻的:
第一,教学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二,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是教学科研,任何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科研为先导,那将是无源之水。
第三,课题研究是实施教学改革强有力的支撑。
课题研究对于教学改革而言,它的应用价值在于:(1)在理论层面上,课题研究对某个教学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具有前瞻性。成为教学改革的先导。(2)在实践层面上,课题研究解决的是教学过程中一些重大的现实问题,因此它对教育教学的现实意义是无须赘言的。(3)课题研究的形式使教研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一线教师教学实践有机会结合,相得益彰。(4)课题研究是实现教改目标十分有效的途径,也是一条根本途径。
第四,改革中的困难和疑惑
(1)如何有效地将实践活动上升到理论高度,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
(2)没有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教师投入课堂改革的积极性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部分教师缺乏自觉性,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做秀行为。
(3)我们的课时安排分配不均匀。一些学科连起码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时间都无法得到保障,只有赶进度的份了。
【关键词】中考;学习效率;方法
一、加强对《考试说明》课本重要性的认识
1.认真研读《考试说明》
《考试说明》是中考命题的纲领性文件和依据,不但老师自己要认真研读,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习,明确哪些知识点是考点,不同考点的不同层次能力要求。只有对《考试说明》有全面和深刻的理解,才能把握住中考命题的方向和趋势,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重视课本
这几年的中考试题都是立足课本,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一些老师放弃课本,舍本求未,自己另外整理一本资料,寻找偏题、难题,进行押题、猜题,偏离了复习的正确方向和有效的学习载体,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还导致学生依赖心理,迷信老师整理的材料可以让他们考好,结果放松平时上课学习的认真和用功,或只会死记硬背老师整理的内容,面对开卷试题束手无策,考试成绩自然不理想,也就是说学生开始复习的方法、途径一旦错误,要考出好成绩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中考题许多来自课本和《指南》。如2005年中考试题第29题:回答文艺复兴运动的有关问题。
(1)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哪一个国家?文艺复兴的先驱者是谁?(2分)
(2)文艺复兴运动在哪三个方面解放了当时人们的思想?(3分)
(3)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复古。也有人认为,文艺复兴是创新。你的看法如何?请说
说理由。(5分)
再如2006年中考试卷第20题:图5是哪个组或集团的标志………………( )
A.欧洲联盟 B.国际联盟
C.北约组织 D.华约组织
这两道在当时的得分率都较低,可都是课本和《指南》的原题,这让大家尝到了舍本求未的苦果。因此,在第一轮复习时一定要以课本为主,重视教材基础知识,包括课本中的每课一得,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图片、名人名言、地图等。根据《考试说明》对考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逐个消化,夯实基础,同时对《指南》的题目进行训练和讲评,全面把握历史知识体系。
二、加强对学生的学科能力的培养
(1)开卷考试和新课程改革要求试题要能够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科能力水平。这几年的中考试题也注意让学生从教材(包括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来考察他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教师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教给学生读书和阅读材料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应依据考试说明,根据各班级的学情,立足课本,变换角度训练学生从课本(包括文字、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而一些老师平时的教学仅停留在讲授课本或划划课本内容,让学生死记硬背,考试时学生忙于翻看老师整理的材料,生搬硬套,这样的结果是老师累学生也累,但效果不好。学生的学科能力得不到提高,成绩也不理想。老师与其辛苦地整理材料,不如培养学生的方法和能力,给学生一把学习的钥匙,这也就是“鱼”和“渔”的区别。如2010年中考试卷第25材料题的第(2)和(3)问题:
材料二:二战后,美国经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具体体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即资本输出增加和跨国公司飞速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为美国获取了更大的利润,加强了美国在许多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但它同时也建立在对第三世界不公正掠夺的基础上。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九下《教师教学用书》
(2)指出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哪一主要特点?(3分)
材抖三
――摘自人教版历史九下《教师教学用书》
(3)读图l4,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概括1955-1994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状态是什么?(3分)
这道题突出学科核心知识,以提供材料考查学生提取有效效信息的能力,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考查学生从数轴图上概括美国经济发展状态,问题设计从理解分析到方法运用,突出了开放性试题重视学以致用的特点。试题提供文字和数据材料,体现了素材的多样性,要求学生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回答问题,把学习方法纳入考查当中,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不要满堂灌。要依据《考试说明》,立足课本和《指南》,研究教与学的方法,关注学情,巧妙创设问题情景,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应知其然,而且应知其所以然。每节课不要讲满,课前用几分钟时间小测知识点,上课“讲、评、练”相结合,每节课留出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对当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及时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一旦发现问题,要分析原因并及时解决。那些较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要帮学生建立“错题档案”。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学困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给予其学习信心,引导他们走上学习正轨。在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学科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注意进行有效学习方法(包括记忆方法、理解方法、读图方法、运用方法)的指导。这种知识+能力十方法的教学方式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四、加强审题和解题的指导
在考试中,许多学生冈书写潦草或答题不规范,或审题不认真而失分。如辨析题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辨析说理,但是学生往往或把辨析题做成改错字,或说理只写一个方面。有些学生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结果答非所问而丢分了。如2010年中考试卷第25题(3)读图l4,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概括1955―1994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状态是什么?学生没有根据图14概括l955―1994年美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状态,而是从课本和老师整理的材料中找答案,导致失分。
关键词:例谈;“新宠”;有效复习
复习是教学工作的常规环节,尤其是初中毕业班的复习教学。但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课学业考试的复习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好像什么都知道,可考试时却不知所措,整个复习陷入了“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恶性循环。如何才能改变这种现状,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塑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理念一直在强调要师生平等,学生是主体,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时候还是教师在唱主角,抹杀了学生能动的一面。复习教学中如何燃起“我要学”的高涨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呢?
1.以疑促学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复习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复习的意愿很多时候在于他们有没有存在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在于教师要设疑,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主体性复习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问题引入—回归考点—消化文本—重难点突破—巩固提高。例如,在复习犯罪和刑罚的知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陷阱”题:一天晚饭后,正在读小学的王力神秘地对爸爸说:“爸爸,我们班同学小军的哥哥为了玩游戏机抢了人家的钱,被法院逮捕了,检察院判了他管制和有期徒刑三年。他才15岁,还不是公民,就被判了刑,真可惜!”王力的这段话中有四处法律常识方面的错误,请你找出来,并简要说明理由。
这道题通过教师设计的这些“高级”错误,使学生在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训练听课的机智,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真正参与课堂,效果非常好。
2.创新试题
在以往的初三复习课中,教师往往会建议学生购买一些资料,让学生进行题海训练,其实这样的训练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变通形式,让学生尝试进行试题设计,并让其他同学解答,这一过程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复习科教兴国战略时,我给了学生两则材料,让他们小组合作进行试题设计:
材料一:201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的有关数据
很多学生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设计了像“材料一说明了什么?材料一说明我们正在实施什么战略?”等等问题。初三的复习课,很多时候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
3.批改试卷
复习阶段的练习会比较多,我们可以请学生帮助批改。让学生通过加分和扣分环节,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如何正确和规范解答试题,破解失分的“难言之隐”,促进学生知识融会贯通能力的提高。批改前,先把每一道试题的解答方法、答题要点、评分标准等向学生说明,然后由学生具体操作。让学生当回“小老师”,使他们兴趣倍增,也时不时会有学生对疑难问题及评分标准提出疑问,对其他同学在试题中所反映的问题极为关注。通过批改,学生可以感受审题的重要性,知道分数得失的“来龙去脉”,也会加深对原本薄弱知识的理解。
二、重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系统化
复习课不是简单重复以往的知识,而是将过去所学的知识加以再现、巩固、提高、归纳,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
1.纵横联系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由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同样,这种历史现象一旦出现,也必定会对当时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注重同一个时期历史现象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复习“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一课时,横向列举了三条线索:19~20世纪之间的战争演进、反抗进程以及先进中国人士的探索历程;纵向对照每一次列强侵略中国之时,中华民族每一次反侵略的爱国斗争及探索。跨越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就如此简洁明了地呈现在了眼前。
2.图表梳理
【课堂实例】
利用图表梳理,给予学生新的感官刺激,对图表的填充和整理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对自己已有知识的再认识与理解,是知识内化的过程。以图解的方式直观地呈现了知识要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记忆的过程变得更轻松、更有效。
3.关键词归类
按照相同的关键词,引导学生学会对表述相近或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串联和重组,便于消化、记忆。例如,在复习及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战略、基本国策之类的常常被学生张冠李戴,为此可以让学生自制复习卡片来归类整理:
总之,在总复习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努力改变一些想法:重塑师生关系,发挥学生主体性;重组知识结构,实现知识系统化;强化解题指导,提高答案正确率。试着给学生新鲜的感觉,让他们有更强的欲望参与课堂,为有效复习搭建起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