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7 23:53:02
导语: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管理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案例分析,进行教学的方法。它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针对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技能。案例教学法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产生的。真正意义上的用于企业管理的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创立的。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研究生院坚持了几十年,编写了大量案例,总结出一套案例教学的先进经验,并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涵盖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的招聘于使用、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紧贴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因此,具体的案例教学可以把现实问题带入课堂,把枯燥的理论编成解决问题的公开讨论,把一个战略性的理论框架变为现实问题的可操作实践,进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进一步加深对人力资源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培养学生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要求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很多问题的解决有多种方案,但是不同的解决方案对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产品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案例的不同背景、不同的特点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以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路径,并在处理结果预测和比较基础上,做出满意的决策。
3.国内外经验的要求
美国的教育机构为创造繁荣的经济培养了大量一流的管理人才,案例教学是其主要的手段。据统计,美国几所著名学府的MBA学生平均每天要完成案例分析7~9个,大量的训练为提高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奠定了基础。虽然我国的国情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同,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也不同,但是在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素质方面,国外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案例教学的问题
1.案例教学的准备问题
案例教学准备问题主要是指案例的选编问题。案例教学法成效如何,在和大程度上与所选择和编写的案例质量相关,或者说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的效果。目前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案例虽然较多,但是很多案例已经不能跟上教学发展的步伐,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些案例来源于国外真实案例,本土化案例较缺乏,这就导致了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从本土文化出发识别问题所在,尝试性提出可行性方案。有些虽是本土化案例,但是其来源于报纸或报告文学,缺乏专业性,不能达到预期的案例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的过程问题
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任何一方没有进入角色都不能保证案例教学的实施。就学生而言,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对书本上的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感觉比较抽象,认为没有实际的作用,导致部分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教师而言,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有企业实践的经历,驾驭案例讨论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欠缺,或者说并不清楚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控制案例教学的节奏和进程 ,如何挑选和搭配“演员”,保证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案例教学的效果问题
案例分析的现实性和随意性决定了案例分析往往会出现多种不同方案和不同的结果。案例分析中有些观点相同或相近,也有些观点是相互对立或冲突,这些情况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案例讨论过程中同学们各抒己见产生争论,有时会出现激烈的观点对持,使学生无法形成清晰的思路。由于学生在分析之前,缺乏理论依据,往往只凭尝试判断,在讨论时,往往抓不住要领,缺乏共同认识基础,在一些非关键性、非实质性问题上争论不休。
三、案例教学的对策
1.选好编好案例
精心组织案例教材的选择与编写工作,建立案例教材库。案例的选择与编写应该符合以下几个原则:(1)典型性。典型性要求案例资料能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论、原理、方法、观点,将搜集编写而成的典型案例加以“储备”和使用。(2)真实性、客观性。案例资料要真实可靠,情节合理、内容充实、引用数据也要科学准确,因此,教学案例应直接来源于企业现实生活,应是全面的、实际的、要求进行管理决策的现场情景案例。(3)分析价值。分析价值主要是指案例的选择与编写要具有启发性、创新性。对案例中设立的问题,应有启发性和创新性,应当有一定空间,让学生去思维、分析、发挥。
2.组织好讨论
组织和指导好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案例分析是一个非常严谨的观察、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过程。因此,在这一阶段要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应针对每个案例提出一些讨论题或思考题,但讨论题和思考题要具有大的、宽的讨论、思考空间,以有利于启发学生从新的、宽的、高的角度去考虑、分析案例。(2)组成案例分析学习小组。可让学习班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案例分析。在学习小组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再以学习班为单位集中进行案例分论,由各个学习小组派代表作专题分析。(3)创造良好的案例教学分为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师生在平等、和谐、开放、生机勃勃的环境中欲言,自由地发表意见。
3.做好案例点评
教师在案例讨论后应进行归纳和总结。总结的目的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而是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恰如其分的评判,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指出他们在讨论中各自的优缺点,把讨论中遇到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换句话说,教师的总结还应该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余地,引导学生反思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启发和掌握了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如何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加以应用,以实现学生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三个层次的改变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史宝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03)
[2]黄 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探讨,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07)
关键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中均开设。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课程,应突出技能性培养目标。然而,从现有的教学状况来看,高职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依然沿用本科教育的知识理论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技能型训练目标尚处在探索之中。可以说,积极开展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迫在眉睫。期冀本文能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课程的基本建设思路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建设应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为总体指导思想。即在清晰认识课程的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职业指向以及课程与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联系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理念开展课程建设活动,充分体现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特色。
具体而言,基本建设思路为:(1)立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强调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2)突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3)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4)课程建设体现整体观和以生为本的建设观。
二、课程的建设方法
1.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积累一线教学经验。主讲教师上好每堂课,形成经验,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成包含教材、教学方案、教学视频等的“课程资源库”。通过一线教学,将新取得的建设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用实践来检验建设的实际成效,促使最终炼成精品。
2.师生到现场感受现实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现场、人才招聘会现场参观,直接认识企业、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流程和相关管理经验,使其亲身体验、感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现模拟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此外,课程组的主讲教师也应定期走访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不断征求企业需求意见,以之为基础不断调整原有教学内容、方式等教学方案的设计。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训。课程组可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实训使学生对关键技能进行反复巩固练习,增加学生熟练程度,规范操作程序。
4.多种渠道并举,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通过相互观摩教学、研讨、经验交流、共同建设课程、集体承担科研课题等方式,实现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进步;其次,通过参加进修学习,开展学术交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再次,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到校开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跟听、跟学,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实现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通过利用专职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以及与校外兼职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及时了解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动态、标准、需求,提高其实践技能。
5.全面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实时交流,使广大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三、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标。以培养容纳高职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能力为着眼点,强调“面向人力资源管理一线”,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制订好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以及各教学单元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建设目标,构建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这一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课程体系。该教学内容体系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而以满足高职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3.课程实践环节建设。本课程实践环节的建设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采用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实训。根据六大教学模块的主要工作内容设置相应的实训任务,注重岗位针对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在高技能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到企业、人才市场去实地调查的方式,达到既增加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感性认识,又把知识讲授融入到真实工作环境中去的目的,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直观、深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专家、兼职教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等到学校开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最新管理动态和实践中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具体应用,帮助学生启发思维,开阔眼界。通过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实战型实训系统,全面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的典型职能和工作,使学生通过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掌握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结构、职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方法和技能。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将枯燥的理论主动应用到一个逼真的具体场景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收集并制作大量与课程内容配套的、实时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资料。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
4.师资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展开师资队伍建设。按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1:1的比例引入兼职教师。通过相互观摩教学、研讨、经验交流、共同建设课程、集体承担科研课题等方式,实现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进步;通过参加进修学习,开展学术交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通过利用专职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以及与校外兼职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及时了解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动态、标准、需求,提高其实践技能。最终,逐步形成以“双师型”主讲教师为主体、企业兼职教师占一定比例,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和教师梯队。
5.教学方法建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建设。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实施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方法与技能应用的感性认识,充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课程教学在任务安排和设计上将遵循由易到难(即通过图片、实用表格、实例等形象化的材料阐述知识和任务,以可感知、可想象的教学情境和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案例到实训(即先呈现企业真实的案例并对之加以讲解,再结合情境设计实训任务)、由实践到理论的方式相结合(即在每一个模块及任务结束之后再将教学任务结果及模块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
6.教学手段建设。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采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经营实战演练等虚拟企业与项目,构建全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7.教学资源建设。围绕专业课程教学,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情境设计、单元设计、授课计划、课件、试题库、案例资源库等资源的建设,整合完善已有的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使课程教学团队能实现标准相同、资源共享的目的。所有教学资源全部免费上网并开通网络交流平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谢一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 陈胜荣.《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08,(158).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改革 改革原则
中图分类号:F243;G642 文献标识码:A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力资源正在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正如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管理者用在人的管理与进行人事决策的时间应当远超过花在其他工作的时间,没有任何别的决策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会像人事决策与管理上出现的错误那样持久和难以消弭。”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程度,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阐述了对组织中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及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使学生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程教学中的问题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教师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大多缺乏对这门学科的资深研究,更不用说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大多数高校,该课程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水平和管理实践能力水平普遍不高,这也正是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缺乏高效性的重要原因。
教学内容方面。许多高校在2000年左右才设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国内在本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基础上编写的教材很少,主要引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然而东西方文化及企业发展阶段、市场环境的不同,加上国内教师对西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解程度偏颇,导致教材内容被简单教条化传授,不能适应中国企业现状的需求,解决不了国内企业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教学与现实脱节,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方法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既需要理论知识的讲授,更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共鸣,使学生很难掌握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层次涵义,达不到实践性学科的教学效果。
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教师仅仅知道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内容是什么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学好该门课程并从中受益,我们需要确定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一是激发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趣;二是促进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的理解;三是培养学生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坚持以上三个原则,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给出以下建议。
3.1教师队伍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升
建立一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在职培养或进修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积累管理实践经验。引进人才时,同条件下优先聘用具备行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邀请成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定期来校开展讲座和座谈活动,让学生谈出听后感。有了具备先进理论和实践管理经验的老师,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前沿,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3.2教学内容多元化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兴趣就像杠杆的支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基本的教学内容满足的前提下,增加教学内容边缘知识作为引子,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学好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可以把管理好自己做一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做一份自我管理计划,包括学习计划、读书计划、情绪管理甚至可以是未来人生计划,这份计划可以交给老师,家长等其他信任的人作为一个计划见证人。还让学生思考怎么样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可信度、人际沟通,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创新等诸如此类,使学生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念,较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领悟管理的真谛。同时,在关键的知识点的讲解上,大胆地做了相关的拓展和延伸,或增加一些新兴的知识点。
总之,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尽所能给予学生更多更有益的知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引子,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更容易消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3.3教学方法多样性结合
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模式,建议采取问题讨论、小组活动、案例研讨、情景体验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加贴近真实世界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不同角度理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问题讨论方法:每章学完提供相关问题,使学生记住本章重点概念内容。小组活动:就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设计小组互动活动,学生按小组划分自由组合,推选组长,使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案例研讨:选择贴近国内现状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或者让学生自己间接或直接寻找案例并研讨分析,以强化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景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开发、规划和贯彻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获得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侧面更深层次、更个性化的感悟。
多种教学方法并进,使学生活跃思维,被动变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
Abstract: The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determine the importance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teaching reform. This paper takes the rol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education as a starting point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ethod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then proposes measures.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教学方法;改革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human resources;teaching methods;reform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9-0276-02
1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作用
1.1 有助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平态化发展 高职院校教育应该是以市场要求为导向,其主要是为企业培养各种它们需要的人才,让他们在高职院校接受的教育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和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培养学生能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的技能,因此相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育我们在给其定位时应该保证高职教育符合平态化的发展特点,而不能脱离市场,发展超出市场要求的所谓“学术研究知识”。
1.2 有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具备使用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知识、薪酬制度以及处理人事关系等等问题进行深刻的学习与了解,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对社会工作岗位的正确认识,为他们以后的工作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后,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就会倾向于他们,因此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机会。
1.3 有助于完善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高职院校开展的时间还不长,但是人力资源课程对于高职教育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人力资源课程的开设是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高职教育的目的也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因此站在高职院校教育的整体利益上分析,人力资源课程是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2.1 重理论忽实践 在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书本的理论知识为重点,而忽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应用性。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方法是依靠在课堂中照着书本知识照本宣科的对学生进行讲解,对于一些具有实践性操作的知识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采取理论演示的形式,而不会给学生提供具有实践操作性的机会。其教育的结果就是学生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而没有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这种理论知识又不能与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因为高等院校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术型的人才,这样就会为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劣势。
2.2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内容落后 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市场反应及时调整高职教育教学内容,以此为市场培养大量的实用型人才,人力资源课程是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学科知识,它与市场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它需要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相关的内容,但是高职院校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其教学的内容并不是以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是采取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有的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甚至一直沿用比较落后的书本,其的其培养的人才与市场相脱节。
2.3 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建立教学工作的评价机制的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过程进行评价,帮助教师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改正。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高职院校对教学评价机制还不健全,尤其是对学生的实践学习效果评价还不重视,结果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3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3.1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理论学习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知识,其中理论知识是学生以后实践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时一定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性知识,而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有比较枯燥,而不愿意学习,但是此部分又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基础,它对学生以后的实践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到概念知识的重要性与枯燥性,根据不同的理论知识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工作,比如对于难点知识教师要侧重教师的讲授作用,通过教师的反复强调,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其内容实质。具体的教学策略可以按照“合作法”教学策略进行,也就是将学生进行小组分工,教师提出相应问题,让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然后再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最后根据探讨的结果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与沟通,这样的形式可以逐步的提高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而且这种掌握并不是机械式的掌握。
3.2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高职学生一般来说社会中的一些人力资源问题的认知不足,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开展,因此人力资源的实践性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本着提高学生的易懂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引入较多的真实案例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并且将校园内的一些日产活动引入到人力资源管理学习中。例如班级干部的竞争上岗制度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真实体现,教师对学生干部的评价就是属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班级干部的工作范围属于工作分析范畴。可见通过将与学生联系紧密的一些日产生活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3 以情景模拟法,培养学生实战能力 通过情景模拟法可以锻炼学生的真实感受,有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人力资源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现实的企业管理环境为学生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一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氛围,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在情境中实现对人力资源理论知识的运用,这样的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人力资源课本内容的综合运用,而不是将知识简单细分化,这样可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为学生的实战能力提供了以此很好地锻炼机会,当然教师要对学生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及时调整学生运用人力资源知识的方向。
3.4 导入新的管理理念、模式及方法,弥补教材更新速度慢的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践中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不断有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产生,没有任何一本教材能够完全跟上这种时代性的变化。因此,在选用教材时只能在知识结构相对合理、理论知识点相对完整中选择最适用的。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教师就必须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不断充实自己,将必要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补充到教学中来,开阔学生的眼界。
3.5 打造“双师型”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作为人力资源教学方法改革的推动者,教师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教学思想等直接影响着人力资源教学改革的成果,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尽可能的让自己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所以高职院校要给教师提供较多的学习机会,鼓励教师到实践第一线进行技能方面的学习或者到更高的院校接受再教育培训,并且教师也要讲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在教学中要将实践性的东西贯穿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李飞虹.高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2012(6).
[2]李珂.高职文秘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20).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我国,尚属较新的学科领域,与其他许多学科特别是文科相比,它是一门以理论性为基础偏重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其教学目的不单是使学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理论,更要在实践中灵活应用并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和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我国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具备开阔的视角和良好的管理能力,能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门人才。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授课方式、考试模式仍然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对此,本文以教学案例法的运用为例,以期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及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枯燥的课本讲授和一些传统的教学法而言,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实用性强。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扩展视野,提高实践能力。②互动性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鼓励学生参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锻炼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但是许多高校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仅仅局限于讲案例、举例子、做习题的过程,教学方法上仍然侧重于教师单向讲授为主,案例也缺乏代表性、时效性,并缺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种形而上学的案例教学法对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水平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二、选择合适的案例是组织好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前提基础
所谓合适的案例,主要是指案例中涉及的背景资料、数据原则上应该真实,这样才具备可参考性和借鉴性;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能跟得上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年代久远的案例可能经典但在现代管理运用中或许已不适用;案例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书本理论基础之上,完全脱离理论的案例缺乏说服力,学生难以掌握。最重要的一点是,案例应该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的特点和特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我国高校刚开设和逐步推广的时候,引用的书本教材很多是国外专家教授编著的,案例也主要以欧美发达国家的案例为主,结果在案例教学的实际运用中,很多学校和教师发现效果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民族不同、国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工作方式不同等导致了差别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因此,案例教学必须注重应用符合我国企业管理特色的案例。案例不单来源于教材书本,还可以来自教师的亲身经历和实践调查。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必须避免“闭门造车”,多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和管理工作实践。
此外,选择的案例要便于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不一定设计统一的参考答案,而将讨论和参与的空间留给学生和课堂;选择的案例要具备系统性,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和知识体系形成有机的整体,既要注重代表性个案的教学讨论,还要强调案例教学的整体过程,更要通盘考虑课程与案例之间的承前启后和相互衔接。
三、实施案例教学法的主要过程
(一)引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在准备好案例的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比如熟悉案例内容、了解相关理论知识、查阅有关背景资料、并围绕案例理清自己的思路。
(二)抓住阅读关键,深刻理解案例情景
人力资源管理受着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政府、社会的影响,要想做好案例教学,必须深刻理解案例的背景。在阅读案例、理解背景阶段,指导学生理解背景因素如何对人力资源产生影响,重点指导学生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方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应掌握的主要背景知识有:社会文化背景、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企业发展历程、管理任务和事件等。并非所有的背景和信息都要求是准确、有根有据,有时需要根据已知信息推断分析未知结论和所要的信息。
(三)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小组讨论
根据班上学生人数的多少,以5-6人或7-8人为一组组织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充分发挥头脑风暴法的作用,发散学生思维,鼓励创新性的、个性化的思路和认识看法。最后形成共识,由小组推荐代表总结发言,当然,小组中学生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结果时,也可以将各自的想法予以阐述。最后,由教师简单回顾案例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找出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分析经验,讨论小组结论,得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四)做好案例教学后的总结
凡事都有一个运用、总结、完善的循环过程,对于案例教学同样如此,每位教师只有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学生特点、社会地域环境差异性,在案例教学的运用中寻找不足,不断总结,才能建立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案例教学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除了纯粹的案例之外,还可以开展仿真模拟教学,成立模拟公司和模拟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学生参加模拟人力资源招聘、签订合同、制定管理规章制度、进行绩效考评等多个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开展性格测试游戏、管理游戏、团队合作游戏等。真正帮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管理实践的积极参与者,使课堂成为语言和能力实践的场所,保持学生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若渴的热情。总之,案例教学法虽然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已经逐步普及,但仍然有许多有待创新和完善之处,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改革。
参考文献
[1]戴良铁.MBA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案例教学法探索[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09).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urriculum, we want the curriculum attractive and innovative. So ,We will take lively teaching way and many kinds of teaching mode to advance the teaching valid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teaching aim that improving the general quality and the ability of problem resolvement of student will be realized.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创新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teaching mode;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140-02
1问题的提出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获得竞争优势的有利工具,基于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适应人才市场需求设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培养目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人才,这就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管理理念,更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根据我院近几年对企业人才需求、毕业生反馈信息和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显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面存在过多强调其理论性、忽视其操作性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理论和实践脱节等问题,影响了企业的用人效果。
因此,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将成为当前我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重要的改革方向。
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性的教学探索
在我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就实践性教学我们进行了以下几方面探索。
2.1 树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被众多高校广泛设立的同时,也使得该课程的特色教学被提上了议程,结合我院的实际,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一命题就必须要改变旧有观念, 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因此,首先就要打破强调理论教学的原有的以知识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树立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使教学能够与企业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能够成为沟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的桥梁,起到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和掌握,加速理论教学的进程,增强知识教学的作用。
2.2 改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增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需要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而其核心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师生的积极互动,因此互动式教学方法尤为重要。
互动式教学具有参与性、合作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的特点。这种教学模式转变了过去教学呆板、单一的特性,寓教于乐,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热烈、兴奋、轻松的氛围之中,因此受到师生们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在互动式教学的诸多研究方法中,我们运用最多的是案例教学法与情景模拟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其实质是通过生动素材有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这种方法的应用一般是首尾呼应法,即在上新一章的内容前引入一个案例,并借此提出拟解决的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谈论,这其中可以采用尝试法,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其他思路,在其他方法无效或有局限的基础上再展开对本章内容的阐述,这样能更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效果也远胜于老师按部就班陈述定义、作用和举例说明。待本章内容阐述完毕,前面提出的案例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强化了学习的有效性。章节完毕后还可以留下更多的案例作为作业,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探讨解决,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本章理论理解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外,情景模拟式教学也是运用较多的互动教学方法。其方法是为学生创造一种与现实相似的较为逼真的情景,在这种背景下鼓励学生扮演某种角色,并对其行为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不但体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整体策划、过程组织、应变及处理细节的能力。如在招聘章的甄选环节设定的情景模拟下,我们曾要求一组学生根据企业性质、招聘岗位的不同来设定甄选技术和内容,并在相关环节扮演甄选者的角色,另一组学生则根据自身特长爱好和企业特性要求,选择要应聘的岗位,要求对自身形象定位进行设计并扮演应聘者。最终实践证明,这种方法通过给学生提供的实战演习机会,使其能真正领悟到理论的细节和操作重点,还能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裨益。当然以上这些方法要求老师能够积极应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和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需要教师精心准备素材、 积极引导、有力组织和灵活的应对,对习惯了传统授课模式的老师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挑战性。
2.3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为以考勤为主的平时成绩和以卷面考试为形式的期末考试。其中以卷面考试为形式的期末考试占有绝对优势。这种类型的试卷在测试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具有合理性,但对于学生能力和技能的考核效果则甚不理想。
由于培养目标由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我们在考核方式上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突出考核学生的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把课程考核划分为课堂考核、实践考核和课程答辩三部分。
课堂考核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点的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主要采用课上提问和阶段测试的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期末突击死记硬背的现象,较好的提高了学习效果。
实践考核则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互动环节以及课外的实践活动中,考核学生的沟通、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方式。其主要是注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与考核,这部分的考核需要做到对学生细心观察、积极引导的同时,具有能够准确发现学生运用原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眼光。这个层次的考核需要考核者与学生的积极接触以及活动的良好组织,具有一定的难度。但这种形式的考核更能引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也更能促进学生的自主锻炼。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个有机整体,真正做好该项工作需要知识的融会贯通和企业各项职能的衔接整合,针对这一点,我们采用了论文答辩的考核形式。具体是在课程结束时采用论文和论文答辩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就其自选的某一问题进行剖析,对学生的思辨和沟通能力进行综合考察,这样能较为清楚的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为确保成绩的客观性,保证答辩过程的有效性,这部分考核者我们通常是以学科组的形式完成的,即要求相关老师共同参与到答辩过程中来。
2.4 实践模式的多样化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并非所有的实践工作都要在教学外完成,增加学生对人力资源工作的切实体验这部分工作在教学中就能够有所体现,如在讲工作分析这一章节中,我们就要求学生调查身边所熟悉的某一个岗位,并搜集这一岗位的资料,从而为写职务说明书做好准备。但为了更好的突出课程的实践性,除了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外,我们还做了一些工作以增加学生接触、了解企业机会,主要包括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等形式。
实习主要包括认识实习、项目实习和专业实习三种类型。认识实习,是指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由管理、技术人员向学生讲解和展示本专业的基本业务和活动,使学生有一个初步全面的感性认识。需要明确的是开展认识实习,需要选一个业务内容完整、典型的企业来完成,否则易使学生产生认识偏差。基于此,学院开展了校企之间的合作,通过积极争取使具备良好条件的几个企业成为了我院固定的实习基地,有利地促进了教学效果。
项目实习,是指组织学生到企业就专业内某一方面的业务进行专项实习,包括项目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价等环节。人力资源管理项目实习的主要内容有岗位分析与设计、企业、流程、岗位绩效管理、人才市场调查、人员测评、人员招聘设计与实施、人员培训需求、方案设计与实施、薪酬调查分析、薪酬体系设计等。项目实习有利于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这种实习主要通过学年论文和课程设计实现。
专业实习,是指学生在毕业设计前进入企业,就本专业业务进行的一次综合性学习。这种实习能够使学生全面了解一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运营状况,系统掌握人力资源具体业务的内容和相互关联,并有利于进行人力资源诊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种实习主要有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两种方式,对于已经找到工作或者有工作意向的学生我们通常实行分散实习,以利于学生熟悉工作岗位。对于其他学生则采用集中实习,即在老师的带领下统一到某一企业去实习,以利于师生沟通和统一管理。
实验教学主要是通过模拟实验,即通过计算机、“沙盘”等技术对本专业的业务或项目进行模拟操作、运营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模拟实验主要有两类。一是对现有的软件进行操作培训。这部分软件主要有企业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人员素质测评系统、人员招聘系统、绩效考评系统等。这种操作类型的实验,学生一般很快就能掌握,是最基础和实用的实验教学内容。二是软件设计与开发实验,这种实验通过先进软件开发平台,设计开发某一单项业务的应用软件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进行业务管理的能力。由于这部分实验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因此我们采用学生自愿报名,配备辅导教师的制度。
以上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的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得到了加强,但我们知道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性还需要更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供更多学生参与企业实践的机会,从而开阔思维、拓宽眼界的同时加深对企业人力资源工作的理解,这仍是未来一段时间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童举希,施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效果的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12):99-101.
[关键词]参与式学习;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173 ― 02
参与式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参与式学习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成为教育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课题。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导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该课程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法可以很好地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本文将参与式学习法引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提出一套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模块为主线的一系列方便学生参与的课题,以期提升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参与式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学生参与式学习旨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引导下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在成绩考核中充分考虑学生参与的效果。
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是给学生一些事情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1〕。相对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而言,大学生参与式学习有以下特点:
第一,注重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中不能只当学生,同时还是转换立场,也要当课堂的参与者,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从根本上改变上学生被动学习的固化思维模式,同时也通过教师布置的任务,加大学生完成任务的压力,并将压力转化为动力,通过主动参与式学习,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自信以和成就感。
第二,提倡学习积极探索。大学生教学模式改革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参与式学习通过让学生参与探索一些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对策研究,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掌握独立学习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能利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第三,强化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教育教学过程涉及多种主体,其中教师和学生是两大最为关键的主体,其中,教学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2〕,所以,教学的本还在于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及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所有的教学改革都应该始终以学生为本。
二、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提倡参与式学习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所以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技术方法,还应该着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3〕,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提倡学生参与式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来讲,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参与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国内外研究表明,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中,具有进取精神居于首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传统教育模式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细节、轻综合等弊端,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养成一贯地以接受为主,其思想过多地被程式化,忽略了个人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能力的培养,导致其缺乏创新能力。
第二,参与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由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模块性比较强,每一模块可以单独设计综合性较强的任务让学生参与,而综合性较强意味着学生需要成立小组,进行密切合作。对于参与式学习的效果考核,也多采用团队式的考核,即一个小组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组内通过共同的学习目标来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引入参与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
第三,参与式学习在西方发达国家使用中成效明显
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大量使用参与式学习法。下面以美国为例来说明,美国大学课堂是非常活跃的,教师只在课堂上讲解概念、思想和方法等,其它内容教师会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后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和汇报学习情况及成果,在讨论中思想碰撞,使学生从知识运用、技能训练、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方面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表现,强调学习的参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三、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实现学生参与式学习的任务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包括工作分析、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与薪酬管理等模块。把参与式学习引入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自愿参与为主,教师调配为辅的方式的形式组建实践团队,团队规模不宜太大,最多为五人一组,每个团队有队长一名,负责每次任务的组织协调及与教师的沟通。在整门课程中可以实现学生参与式学习的任务设计如下:
(一)工作分析学习任务
工作分析模块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认识工作分析的内容,流程及方法,了解工作分析信息收信的渠道与方法,掌握职位说明书的编写。所以在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实践单位或部门收信岗位信息,学习职位说明书的编写,可以让学生选择能够接触到的、便于观察的一些职位练习工作分析流程,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职位选择适合的工作分析方法,完成访谈记录、调查问卷及观察表等相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根据工作分析的流程编制工作要求与工作规范,并在组内讨论此项任务的效果及改进方案。
(二)人力资源规划学习任务
在人力资源规划实践教学模块中,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承担每种角色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责任,由全体团队成员共同收集人力资源规划所需的各种信息,选择合适的预测方法,共同参与预测人力资源的需求总量、各部门需求分布情况,以及人员供给情况。另外,在分角色完成任务时,人力资源管理专员根据需求与供给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定供需平衡的对策,并作出预算;人力资源部经理负责审核和指导专员的业务工作,并给予反馈和评价;总经理负责从企业的战略层面审视人力资源规划的可行性,并对预算安排进行审批。
(三)人员招聘与配置学习任务
在人员招聘与配置教学模块中,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模拟面试的演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全面设计招聘方案的能力,利用人才测评软件帮助学生了解评价中心技术,鼓励学生到人才招聘会现场体验招聘的初选过程。在此实践环节,可以进行模拟,团队里一部分成员担任招聘单位角色,另一部分担任求职者的角色,首先由招聘单位进入人才网站,进行企业注册,招聘信息,求职者以个人身份进行注册,填写简历或求职申请表并提交,由企业对简历进行初步筛选,选择优秀的发送面试通知,并选择面试考官,对求职者进行面试,还可借助于人才测评软件对面试者进行测评,最后择优录用并发出录用通知或拒绝信,引导新员工入职,签定劳动合同。
(四)绩效管理学习任务
绩效管理模块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相结合的方式。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设计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教师讲授考评指标体系的内容及提取的方法之后,由学习团队小组成员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岗位,试着去提取该岗位的考评指标体系。绩效面谈的实施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绩效面谈的双方即部门主管和部门员工,将面谈的过程尽可能根据所设的情境逼真地表演出来,情境可以分别设计主管和业绩表现优秀的人员、业绩表现平平的人员和表现不佳的人员等,也可以是分别设计不同面谈风格的主管和员工之间的面谈。
(五)其他模块的学习任务
在员工培训与开发模块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就一某一培训任务,比如某公司新员工培训方案进行设计,或让学生去调查员工的培训需求,并进行培训方案的设计,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薪酬管理模块教学中,鼓励学生走出去,或调查亲友所在公司的薪酬管理体系,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薪资制度、工资给付方式及奖励和惩罚措施等。在职业生涯管理模块,在计算机软件如人才测评软件的支持下,让学生利用软件分析自己的个性、兴趣、职业锚等特征,试着对自我进行职业规划,以强化职业生涯管理的一般原理。
四、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中运用参与式学习法的建议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素质的修炼
教育观念是教师自身对教育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这些认识直接影响教师对教育问题的判断,并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转变教育观念、找准定位,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观念,转变以前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只有允许并鼓励其积极参与进来,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质量。另外,教师想要提升教学效果,还必须利用多种渠道丰富其实践能力,具体途径如下:鼓励教师到相关部门挂职锻炼或兼职;聘请知名高校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到校进行师资培训或讲座交流;聘请公司人力资源管理部相关人员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二)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
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之一,能否和教师积极配合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践教学效果。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因此,应该引导学生转变思路,主动参与其中。在教师讲解了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对于教师设计的情境或布置的任务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并尝试给出解决方案,既是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思考和总结,也是对实践技能的锻炼。为孩子学生走形式,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比如就某一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小组分工,讨论记录,结果展示,把组内考核,组间考核及教师考核纳入到学生的期末成绩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与监督。
(三)实践教学环境需进一步完善
完善实践教学环境需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硬件方面,应加强实验室建设,如无领导小组讨论实验室的布置和设计;配备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如测评软件、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软件等,编制实验指导书;建设角色演练和情境模拟场所等校内实践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个实践基地,如带领学生参观、专业实习及毕业实习等,增加学生接触企业实践的机会。软件方面,要选择规范的、指导性强的实践教材及案例教学资料,合理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践指导书及实验指导书等,并加强对学生实践效果的考核。
〔参 考 文 献〕
〔1〕王丽娟. 美国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发展〔J〕. 科学决策, 2000,(03):15-18.
摘要:本文从教学目的和课程结构两方面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进行说明,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践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力资源管理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是目前我国众多学校都开设的管理学课程,该课程的开设为培养优秀的企业管理人才打下了基础。但是,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却包含了过多的理论成分,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应用性,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
1.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目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目的包括两个基本的要素:第一,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习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所必须应用到的各种管理理论;第二,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所必须应用到的工作方法。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教学是同等重要的。
2.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结构。根据课程目的的设置,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结构包括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但实际上,理论教学占据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大部分时间,教师只能通过教学过程中的特殊安排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这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结构设置中的主要问题。
二、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的改革
1.教学目的的改革。为了进一步使课程体系符合教育需要,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的设计得更加完善和细致,将具体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是可行的改革方式之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学生获得人力资源计划制定的能力,包括组织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职务分析的制定、职务分析方法的确定、职务说明书的专业、人力资源计划的制定等;第二,使学生获得合理进行员工招聘与配置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制定招聘计划、编写招聘广告、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并组织面试活动、进行面试问题设计等,对面试结果进行评估并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入职手续;第三,要求学生掌握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培训与开发相关工作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目的设计,使教学开展起来目的性更强,教学评估也更有的放矢,教学结果也更加明显。
2.教学安排的改革。现代教育讲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不是将课程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面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教学安排,例如,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学生设置侧重点不同的教学,有些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招聘工作十分感兴趣,将其作为日后职业选择的重点内容。因此,学校有必要将这些学生集中起来,为他们安排与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工作相关的实践教学,以便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的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的改革。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需要教学内容的改革做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理论教学的内容应该有所变化。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应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进行内容安排,但是在内容展示方面,需要别出心裁才能符合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例如,在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这项教学当中,教师如果只按照教材中的理论方法和实施步骤进行教学,仍然不能达到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将课堂教学内容以任务模式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不同的绩效考评方法下考评效果的区别,只有这样,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能力的认知程度才会有所提高。
2.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除了要改革理论教学的内容之外,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也应有所改变。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模拟实践的方式进行的,有系统的、真实感强烈的实践教学比较少,实践的内容也与教材相仿,这样的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建议学校创造条件为学生开辟仿真的实践教学空间,如提供一间办公室作为实践教学的场所,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将教学转化为工作问题的解决;另外,还应该采取年级间和班级间混合实践教学的方式,使学生们通过互相交流和学习,能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真谛领悟的更深。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教学目的的重置、细化教学安排和增加教学实践达到改善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结构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应该重视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只有这样,高职院校人力资源教学的效果才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何峰.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09(4)
[2]薛琼.关于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11(9)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工作分析;薪酬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管理类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与使用、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福利管理等方面。这些内容紧贴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因而其实践性非常突出。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实践环节、注重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而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距离,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一、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基本模块
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增强对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原理、流程的理解,初步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实验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基本模块:一个模块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流程,比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流程、某个子流程如绩效管理。通过这个模块的实验,让学生对相关流程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增强学习效果。另一个模块主要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原理,比如考核指标的设定、绩效面谈的误区、招聘的误区、人力资源规划的制订等。通过这个模块的实验,学生不仅知道了应该怎么做,更清楚了为什么这么做,从而也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弊端。
二、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的形式
实验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人一机”实验形式,这种形式是在硬件、软件形成的模拟环境下,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全部或某些环节的操作,并对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相关记录、分析和总结,使学生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流程。
另一种可称为“人—人”实验形式,基本对应原理模块的实验内容。主要应用模拟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各种方案和问卷、实施方案,并进行总结等操作行为,以巩固其基础知识、获得管理技能和能力。其基本形式是把学生分成5—6人的实验组,由实验组操作完成某项任务如面试,最后各组从操作、观察两个角度分析总结操作这个任务中所涉及的原理和技能。
三、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的具体实施
以下主要介绍工作分析和员工招聘的实验教学实施内容。
(一)工作分析
开展工作分析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各类工作职务的特征、工作行为的模式和工作的程序及方法,其结果可应用于人员招聘、职工培训、绩效评价、工资管理等诸多方面。工作分析实验的具体实施如下:
1.准备阶段
(1)分组。根据教学班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6~7人为一个工作分析小组,确定小组负责人。
(2)确定工作分析导向及其侧重点。要提高工作分析的效果与效率,必须使工作分析有的放矢,即根据企业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客观要求,明确提出工作分析的具体目标。每一个工作分析小组应根据各自小组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工作分析的目标导向(组织优化、招聘甄选、培训开发、绩效考核、薪酬管理六个目标)及其侧重点。
(3)分工协作。各小组根据工作分析的流程,制定各个阶段的工作进度表,并相应分配各成员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有关工作分析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人员培训、组织内部沟通等工作。
2.设计工作分析调查问卷
(1)确定调查、分析的对象,保证样本有一定代表性。各工作分析小组根据其工作分析导向确定调查和分析的对象(管理、技术、生产等多个岗位)。
(2)确定搜集工作分析信息的技术方法。在这里,我们要求各小组运用问卷调查法并结合访谈法或观察法来搜集相关信息。
(3)编制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各小组依据工作分析调查对象编制相应的调查问卷以及访谈提纲,注意问卷的格式以及内容。
3.工作分析信息的搜集
(1)职务信息的初步调查。各小组选取校内某一具体岗位(如教师、教学秘书等)进行调查,可采用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技术方法获取岗位的初步信息。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种技术方法的准则与利弊。
(2)信息的整理与分类。将通过访谈或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写出一份工作说明书。在获得了一份初步的工作说明书之后,召集小组成员并对工作说明书进行讨论,说明在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之处。
(3)重新返回工作分析调查岗位。通过谈话或现场观察,澄清、明确或进一步充实工作说明书。
4.编制工作说明书
(1)各小组上网查询有关招聘信息(在规定的人才招聘网站内查询),主要涉及教师、行政、后勤等相关的工作岗位,搜集同一类工作岗位的相关职位信息。
(2)编制各管理类岗位的工作描述。首先召集整个调查中所涉及的人员,讨论由工作分析制定的工作描述和工作规范是否完整、准确。然后讨论、斟酌工作说明书中的每一行、甚至每个词语,由工作分析者记下大家的意见。最后,根据讨论的结果,确定出一份详细的、准确的工作说明书。
5.总结阶段
在调查结束后,各小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在此次实验中有何收获,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最后,教师对实验进行总结,实验结束后学生需提交实验报告。
(二)面试
面试的实验教学主要采用模拟招聘的方式进行。在进行模拟招聘前,组织学生参观实际的招聘会,让其感受招聘会现场的气氛,并对招聘的基本流程有更直观的认识。模拟招聘的具体实施环节如下:
1.准备阶段
(1)分组。根据教学班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6~ 7人为一个招聘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领导整个团队,组长与成员应一起讨论、筹划整个模拟招聘过程。
(2)准备相关资料。分组完毕后,给学生一至两周时间进行准备。具体涉及的事宜包括:企业宣讲会材料;招聘广告;拟招聘的职位说明书;面试题目;面试评价表以及个人简历等。在准备过程中,学生若出现不明白或不知如何进行下去等问题,教师可予以指导和帮助。
2.实施阶段
(1)布置招聘现场。提供招聘展台所需要的资料,张贴招聘广告。
(2)以三个小组为一个阶段,分别由三个小组的宣讲会主持人上台介绍本企业概况与招聘职位状况。宣讲会全部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投递简历。
(3)各企业根据投递简历情况进入面试环节,由主考官主持面试。
(4)在面试过程中,各面试官结合面试提纲进行结构化或半结构化面试,并以面试评价表为依据,根据被面试同学的表现给予评价。
(5)第一组面试结束后进入第二组的面试,同时第一组面试官退回“幕后”综合汇总各被面试者的表现,选取拟录用人选。
在第二组面试结束后,第一组面试官重回台前,对本组被面试者的表现进行点评,并公布录用人选。
(6)以上第(2)~(5)环节循环往复,直至各个小组同学均担任过面试官。
3.总结阶段
整个过程结束后,各小组首先作总结发言,主要总结此次活动的感受及受到的启发,也可以对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最后,教师应对此次活动作详细的点评。通过总结,可以了解学生在面试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在面试实施阶段中观、听、评分技巧的运用如何。
四、建议
(一)提供相关的配套设施
因《人力资源管理》实验教学涉及到的是人机对话及人人对话,需要良好的教学场所和环境。因而需配备一定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包括计算机、实验室、投影仪以及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教师要加强对模拟小组的管理
首先要明确小组的目标与任务。小组的目标一般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确定的,除了小组共同目标,每个小组成员都会有个人的、有时是秘而不宣的目的,这与小组目标也许不相干,但有时会破坏教师原来计划好的目标。所以,教师要在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包容并正确对待这些个人目的,最好的办法是,对组内出现的各种目的意图进行一次开诚布公的讨论。其次要营造气氛。对于小组讨论来说,气氛是必不可少的,通常十分容易被感知,教师的作用很重要,要创造出一种温暖、自发、公开、随和的气氛。一种好的气氛不仅能使小组激发出更多的能量和想象能力,还能增强学生们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