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机电一体化教学

时间:2023-10-05 10:40:24

导语:在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机电一体化教学

第1篇

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要选择合适教学场所

选取教育教学的场所对于机电一体化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这也就要求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一体化进程的培训基地,通过实施机电一体化教育教学方法,将包括考工以及实训等等内容在内多种学科进行融合,要求中等专业学校自身必须要具有相应硬件的条件,特别是对于多媒体教学设备需求量来说,学校只有营造出很好的职业教育教学的氛围,形成一个和日后工作环境类似的教育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而帮助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更早接触到实际工作岗位之中。

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要建设实习基地

校内外的实习已经成为了为机电一体化学生提供必要实践帮助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形成一种良好的校内网实习条件,才能够有效保证我国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能够提前做好面对社会竞争的准备。要求中等专业学校必须要根据学校自身一体化建设实际的需求来建设好校内的实习基地,配备和其所开设专业相匹配的机电一体化教育教学设备,这一类设备必须要具有一定专业性和先进性,能够对教育教学内容实施一定的补充。

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必须要通过将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作为主导来实施培训工作,对实习计划进行设计,结合所学的内容以及社会实际技术的需求来开展,有准备并且有机会地为学生提供实施分步时间的条件,进而提升学生整体操作技术以及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中等专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要建设特色课程

机电一体化教学课程内容的确立和其在实施各个阶段中的任务进行紧密联系,在其和企业实施深度耦合的过程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相关人员和专家实施一定的调查,通过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进行描述,经过综合、整理、归纳以及分析,提出在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每一个不同阶段工作的任务进行确立,将工作的内容以及工作的任务有效转化成为学习领域中课程的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中各个级别和各个阶段工作任务进行使用的频率以及难易的程度来实施准确的分析,确定一个适合不同层次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安排以及内容安排。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中,必须要坚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以及面向现代的发展方针,从实际角度出发,将教育教学培养目标以及改革思路进行确定,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体系,使得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其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互适应。

第2篇

1教学方法的改革

1.1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所占比重较大。并且,每一阶段的实践教学在学生培训中都发挥着不同的功效,通过多种教学实践活动的共同作用,最终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因此必须明确各教学环节的作用及功能。我校在遵照教学大纲标准的基础上,将企业内相关岗位用人需求纳入教学范畴,合理分解机电专业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并将其合理贯彻于不同实践环节中。经数次跟踪调研,明确各环节教学定位,构建合理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在我校建立的模块化教学体系中,基础训练以巩固专业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牢靠专业理论、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为主要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更好地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专业技能训练是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环节,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为教学主要任务;选修教学环节,主要在于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便利,拓展学生专业知识,进而达到强化学生技能的效果。

1.2实施“会———懂———精”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往往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学习职业技能,最后进入实习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主张“先理论、后实践”,是由纯理论学习到纯实践操作的过程。大量事实证明,以往传统职业教育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人才培养需求,学生在毕业后普遍感觉在学校期间所学习的知识华而不实,难以实现学以致用,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存在适应不良的问题。学生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实践,通过实践解决学习中的困惑,才能真正领悟专业知识与技巧。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我校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结合专业教学特点及企业人才需求,将“先会后懂再提高”作为新的教学理念,不再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秉持“够用”原则开展理论教学,重点关注实践教学,实现实践课程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安排上,优先考虑实践课程教学需求,在此基础上安排理论课程,即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并对实践感悟作出总结,再来开展理论教学。例如,在数控铣工操作方面,首先让学生大概了解其专业的发展趋势及必备技能,熟悉其最基本的操作方法,再来学习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在确保学生基础知识与技能掌握牢靠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技能学习,同样先进行数控铣工实际操作,再来学习“数控铣工工艺”等专业理论知识,实现学生在专业知识及技能学习中的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专业教学变得更具针对性,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

1.3有目的地到企业工厂进行教学

在职业教育中,要实现学校依托企业,而企业对学校高度认可的目标,需要构建合理的学工交替教学模式,并维持学校与企业和谐、平等、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让专业学生在实习中,通过一线岗位亲身体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并感悟其职业职责,以此来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责任感的目的。

2实践教学考核环节方面的改革

2.1模块考试

在学生完成每一阶段的实习任务后,应组织进行相应的实结考核,在考核合格前提下进行更加专业的实习,以此来确保学生在每一阶段实习中能真正掌握必备技能。例如,钳工实习考核达标的学生,才能进入机床检修阶段实习,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可支持其尝试考取工种等级证书。

2.2技能大赛

在学生顺利完成每一阶段的实习后,学校与教师可结合专业特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型的技能大赛。例如,在学生完成金工、设备操作、铣工操作等各个阶段的实习任务,且实习考核达标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与更高级别的铣工技能大赛,并颁发相应的铣工等级证书。

3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改革

实践训练基地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当前我校已顺利完成了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秉持先进性、综合性、实践性原则,建立了机电实训中心、计算机实训中心以及电力拖动实训中心,以重点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在机电实训中心内,配备了相应的车床、刨床、铣床、钳工操作台、机械测绘设备、数控加工设备等。这些设备不但能满足单项技能训练,而且能满足综合性技能训练。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注重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提供保证。我校的做法是建立了一个小型机械加工厂,配备必要的数控设备与机床设备,为本校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平台,拥有普通机床设备和数控设备的小型机械加工厂,为本校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平台,也可对外承揽适量的机械加工任务,使校内机械设备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4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的主力军,直接影响到教育改革的成效。在高职院校内,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出专业水平较高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必须加强教师建设,培养出“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不仅要掌握基础的教学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说“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好坏将影响着一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近几年,我校机电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双师型”教师数量奇缺,教师任务繁重,并且许多教师为新任教师,教学水平还有待提升,难以胜任专业课程教学。对此,我校积极组织对新任教师的培训活动,并开展校与企、校与校之间的专业性讲座,以期在最短时间内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团队,进而保障机电教学的质量。通过多方信息反馈,我校机电专业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较高,受到学校、学生和企业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5激励教师积极从事科研活动,提高了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以及创造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前我们学院机电专业教师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整个教师队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过去从事中专教学的教师,他们的年龄相对较大,绝大多数为自学专业知识的,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二是来自于高校机电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年龄较小,接受过高等教育,理论水平相对较高,但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一定要具备积极参与教科研的思想与行动,但是现在的高职机电专业教师缺乏科研的意识和动力,仅仅强调教学工作。教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是由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为此学院又进一步加强改革科研活动。改革过程中我们按照教学现状与专业建设实情,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之中。第一,以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为切入点,安排教师开展各种级别的课题探讨,在此基础上,认真实施开展校级专题探讨,引导他们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积极探讨怎样将各种新教学手段引入教学之中,例如任务型教学、合作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等。第二,构建起科学合理的教科研激励机制,定期检查教师的科研开展状况,对科研中取得较好成果的教师加以奖励,并与其待遇、职称晋升以及评先评优等挂钩,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是鼓励他们主动研究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最后,坚持以校为本,以解决本校的具体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引导教师努力改正其教学行为,探讨反思教学课题。这样就推动了机电专业教师综合水平不断提高,建设了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6充分发挥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

在我校实践教学改革中,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了其作用,委员会的委员包括各专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让这些拥有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委员参与到实践教学的改革中,不但可以应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还能够很好地运用他们广泛的外界关系。我校邀请他们来校开展专业知识讲座,同时请他们指导学生的校外专业实习,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7结语

第3篇

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对策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要改革教育方式

当前形势下的机电一体化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通过对教材进行钻研,实施备课工作,主要为了对各种检查进行应付,为了教学而教学,学生则为了学习和学习,存在太多共性目标的约束,不能够发挥学生的个性,教师经常会听到一些学生反映自己的学习兴趣不高,不愿意钻研,想要杜绝这种情况,必须要将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国外的发达国家往往会注重通过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对课程进行描述,进而确认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最终达到自身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领域中实施研究工作,在教学内容上要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扩充,提出实训项目,来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要加强应用教学

建立健全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这已经成为了提升机电一体化教育教学水平的基本前提,按照市场需求来进行工业技能型人才进行综合考虑,考虑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际的发展趋势,结合本地区工业发展的诸多特点来开展教育教学。想要完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必须要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育教学,这已经成为了提升机电一体化教育教学水平的重中之重,这些软件已经逐渐得到普及,使得比较复杂的工程问题转变成为了人机交互对话式的操作,对这些软件应用进行熟练的掌握,有可能会使学生将过深理论训练避开,进而直接进入到更加深刻的专业领域中,提升学生自身专业化的水平。这就是在当前知识经济社会以及信息化社会中的白领蓝领化现象。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要改进教学方法将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这已经成为了提升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教学水平最为根本的任务和目标,从培养工业技能型人才这一角度出发,伴随着其对于专业基础以及教学对象实施正确

的描述,教育教学方法也实施了相应的改革工作,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对国外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借鉴,注重实际操作。理论只有应用到实际操作之中去才能够真正发挥自身所具有的指导作用,因此,必须要坚持将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和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在组织考试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探索,将过去传统的单纯性知识点考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由考试逐渐转向理论实践,采取结合型考试的方式方法。旨在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时间里,增强自身的参与机会,和教师一起参与到知识创造的过程中。

第4篇

随着机械工业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对机械类专业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及前沿性。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形式,以学习者专业能力、方法应用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将学习和工作要素相结合,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把工作过程的各个部分按一定的顺序,导入课程体系中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机械工程与应用力学系提出“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思路,在学期项目中预定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决定课程内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中,将科研成果引入课程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自主研发教学实验系统平台,简化项目研究内容,研究一体化的系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国内高校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教育改革各有特色,但与国外教学水平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方案。建立适应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本身特点的教学模式任重而道远。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特点出发,对其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培养应用型机械类人才的关键。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实验内容改革及考核方式改革四个方面。

1.教学内容改革

以系统设计思想为主线,机电一体化的研究方法不能只是简单拼凑,应该从系统设计方案开始到各元部件选择到系统最终成形的全过程都要贯彻系统设计的思想。首先是从整体角度及可行性方面对系统进行多种整体方案设计;然后对其机械机构、执行元件、微机控制系统、检测传感装置等组成部分及相关接口进行细节设计;最后对系统性价比进行衡量,得出优化设计方案。选择原则是在保证目的功能要求与适当寿命的前提下不断降低成本。在讲授每一部分内容时都结合该案例,并将系统设计方法融于其中,既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便于学生分析和设计其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2.教学方法改革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普遍应用于自动化设备(如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等)和自动化生产线(如柔性制造系统等),而学生基本未见过上述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无法了解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是如何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工作的。另外,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集控制技术、伺服传动技术、传感检测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于一体的新兴综合性学科,具有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

3.实验内容改革

在实验教学环节开设的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学生动手操作调试的机会少,学习积极性不高。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探索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驱动为主线,通过项目任务引导理论教学和理论教学指导项目实践的互推互动的教学新模式。在剖析某几个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项目)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设计过程中,串联讲解知识点并在实验环节进行知识点在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实现,进而将项目实施和理论讲授有机融合,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利用,也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将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培养与训练切实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去。

4.考核方式改革

第5篇

【关键词】社会需求;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社会需求下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众多新型技术不断涌入到机电一体化领域当中,从而极大提高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使用价值与应用规模,并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在当前的形势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应用,也使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求贤若渴,并对人才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使各个高职院校纷纷开始重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只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教学,而忽略了对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造成这些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难以适应相应的岗位,更加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为了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冲击,培养出更多能够满足社会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就必须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此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才能确保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

二、基于社会需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1.社会需求下的专业设置改革。高职院校要想确保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就需要先从专业设置上入手,并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核心培养目标,以市场对接作为专业的设置根本。高职院校在对专业设置进行改革时,应将社会需求下的机电一体化人才标准与职业素养进行掌握,并以此作为参考来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进行定位。此外,高职院校还要充分结合自身的教学优势来进行特色化的专业设置,以此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2.社会需求下的课程体系改革。高职院校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时,要想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与社会需求的良好对接,就必须对市场需求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求与岗位技能要求进行充分掌握,以此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关键,并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层次来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应分为三个课程类型,分别为专业核心课程、氛围基础课程及素质拓展课程,并充分结合专业理论课程的进度与内容来建立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应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运用与强化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战略定位,当然,在建立实践性课程时,必须要确保实践性课程能够满足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3.社会需求下的教学过程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作为一门知识内容涵盖范围广、专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一门学科,如果在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理念教学的灌输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会使学生难以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知识,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更会使其在未来的市场就业中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改革,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性教学,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工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实现学用结合的教学方式,这样更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4.社会需求下的教学计划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计划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前提,在高职院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上更是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社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极度渴求的形势下,要想确保机电人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就必须对教学计划进行改革,通过对社会需求下的岗位能力与人才标准进行分析,以此作为参考来制定教学大纲,并对教材内容及重难点进行充分结合,来不断完善教学计划,此外还要建立人才考核体系,以此确保高职院校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5.社会需求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职院校应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通过加强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来引导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时,应以多元化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方向,以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为学生创造更加真实的实践环境,使其能够在大量的实践环节中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此外,通过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不仅能使企业获得更多人才选择的机会,还能通过院校资源方面的优势来提高自身的生产水平,此外还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在实训资源方面的匮乏问题。6.社会需求下的师资力量改革。教师是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主要力量,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使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对师资力量进行改革,高职院校通过建立一支具备过硬素质、教学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来进一步加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仅能使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高效,还能使教师获得更多的社会历练与学习机会。

作者:田 雨 单位:山东煤炭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PLC课程;培训模式

机电一体化项目是高职院校技术竞赛中的重点项目,对制造业和工程技术领域有重大影响。机电一体化项目是一个较为综合的项目,为机械设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项目包括传感器检查、传感器灵敏度技术检查、PLC控制技术检查以及电动机基本控制、频率和速度。本文着重分析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对PLC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

一、机电一体化竞赛的特点与PLC的应用及特点

(一)机电一体化项目竞赛的特点。1.标准化和控制的一致性。在机电一体化比赛中,所有选手都将获得一个指定的有限控制端口表。另外,选手无法在整个比赛操作期间更改此端口表,并且由于端口表已标准化,因此每个完成操作的选手的结果必须一致。区别在于,每个参与者花费在完成一项任务上的时间长短和控制效果的准确性。2.控制功能准确性。在机电一体化竞赛中,控制功能准确性高则得分相对较高。为了确保控制功能的正确性,参赛选手必须具有非常强的技术要求,以确保他们能够准确完成比赛所需的技能标准动作。错误的操作过程将直接被判断为结束,因此错误的操作也将失去分数。因此,控制功能的准确性对参赛选手来说非常重要。控制的准确性取决于操作系统的控制程序,以满足机电一体化竞争性工作条件的要求,并且参与者必须充分利用实况提供的控制核心设备来创建准确的控制程序,然后完成要达到的目标。由此可见,控制功能的准确性是机电一体化竞赛的关键要素。(二)促进课程体系的建设。目前,教育部根据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已经将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作为一个常规赛项,因此各个工科类的职业院校培养了一大批机电一体化“应用型和技能驱动型”的实践型人才。我校近几年来,在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工业控制、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多个技能大赛中屡次获奖,指导老师们不断总结与分析试题,找到机电类专业培养学生的关键核心所在。通过分析与总结经验,机电一体化类的大赛项目涵盖了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核心课程,将不同知识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有机结合。根据现有学校教育条件,我校以技能大赛来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并组建了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专职教师队伍,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确立了明确的实训目标,即实训和教育实际上与生产实践和技术服务相结合,以完成专门的知识学习、专业发展和全面的教育学习。机电一体化技能竞赛的设备强调了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学校必须根据技能竞赛的要求突破学科界限,制定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专业素养融为一体,创建新的课程体系。教室设在企业工厂中,课程开发与职业岗位结合在一起,学者与职业员工挂钩,并建立高度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系统。(三)PLC的应用和特点。1.PLC的应用。PLC是一种用于数字化操作的电子系统,广泛用于医疗制造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等领域。同时,PLC还用于某些品牌的编程软件领域,主要通过继电器执行逻辑控制处理。2.PLC的特性。PLC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强大的功能和易用性。PLC是一种电子系统,旨在工业环境中的应用程序中执行出色的工作,并使用数字进行算术运算。PLC主要采用一种可编程存储器来控制内部存储程序的顺序。PLC是计时技术中非常重要的存储。随着PLC技术的发展,目前大多数微计算机技术已用于对工业控制设备进行逻辑控制。PLC执行与3D处理算法有关的各种任务,包括过滤、特征估计、表面重建、模型拟合和分段以及位置搜索,并且这些处理技术与管线串联连接,因此整个过程的结构清晰,提高了代码的简单性和可重用性。

二、技能竞赛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技能竞赛对于教师教学的提升和学生学习的促进。1.技术竞赛改善了教师教育教学。技术竞赛不仅是学生展示自己能力的绝佳平台,还是教师相互交流的平台。教师不仅能通过参加竞赛或指导学生参加技术竞赛来与其他大学竞争,还可以和同类院校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以帮助教师相互学习,提高个人知识水平,更充分地掌握自动化生产线中的机械和电气设备。此外,还可以对工业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和接线规格的技术知识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就完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而言,每个专业都是紧密相关的,这种技能竞赛使教师能够扩展自己的知识并使其知识更加广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提高专业知识。2.技术竞赛促进学生学习。大多数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通过视频演示的方式来教给学生练习,而无法实现实际操作。学生只能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即使在实验室中,在PLC实验设备上执行的工作也是模拟实验任务,因此学生无法将PLC设备与其他真实的输入和输出设备结合使用。在实践中,从长远来看,学生的长期练习能力下降,而操纵实验设备的能力也随之下降。通过技术竞赛,学生可以继续根据竞争任务的要求动脑子思考问题。除了复习和检索以前的知识之外,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先前的知识,发现先前学习过程中的漏洞和缺陷,并及时补充先前学习的知识。另外,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愿参考书籍和材料,搜索与比赛有关的内容,并寻求老师的帮助。这些措施可以鼓励学生全面了解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扩大的学生知识领域。(二)通过技能竞赛不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赛学的良性互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竞赛的初衷并不是让极少数的学生来参赛提高技能,职业教育和技能竞赛的方向应该是全员化参赛,即“所有专业教师都可以来带指导竞赛,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技能大赛”,通过参赛,使职业教育的学生的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个人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在毕业参加工作时不仅精通专业技能,而且受到雇主的欢迎。但是,由于参与形式的局限性,只有少数学生能够代表学校,竞争性项目已被引入到实践教育中以为所有学生提供竞争性结果。被选入代表学校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同一个大赛项目组成小组工作模式,即组建一个团队,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对于机电一体化类的技能大赛,需要团队成员进行机电设备的安装和调试、PLC编程和调试等工作,在整个备赛、比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与教育学生充分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大国工匠的职业素养。通过各个技能大赛不同的评分标准来选择和评估团队之间的技能,使每个团队中的成员的学习热情和责任感得到提高。相反,教师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分组教学能够发现自己的学生的长处,选择出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同时,技能竞赛的参与者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扮演教师助手的角色,学生之间的相互指导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效率,实现竞赛的积极互动。(三)增强学生对学习和自学技能的兴趣。兴趣是可以激发学生热情和主动性的最好的老师,而机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强调实践,如果偏离实际操作,纯理论知识将很无聊。机电一体化类技能竞赛项目都有清晰的控制动作要求和直观的输出现象,通过实际操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以制造单元智能化改造与集成技术技能大赛为例,学生在学习了PLC、电机控制、变频器、人机界面等专业知识后,可以进行智能制造单元的设备装配,通过编译PLC程序,调整变频器参数等来实现自动控制。人机界面编程和其他操作可在人机界面上获得控制信号并显示操作状态。工业机器人、机械手根据控制要求从仓库中抓取物料,并用传送带将物料释放。逆变器驱动三相电动机拉动并运行传送带,然后推杆将物料推入斜槽。整个系统模拟了一个很小的工业控制情况,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简化版本的机器人、传送带和气动系统的运行过程。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设计和编写的程序可以驱动设备时,他们就会确信自己之前所做的工作。通过一系列任务来培养自我学习技能,有助于提高学习热情,并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从被督促学习到主动寻找学习材料的计划。(四)技能竞赛对于学生规范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培养。1.技术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学生成长应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和素质。在机电集成领域,设备安装、电线和电线的连接以及电线直径的选择都具有非常标准化的要求。根据规格,只有实操后的实验结果才比较完整。但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实验中,它们都是模拟练习,因此许多学生没有注意操作过程的细节来达到实验效果,因此可以用来改善机电一体化的竞争。2.技能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由于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工业化项目,其大多数需要多人的合作,机电一体化竞赛也是如此。一个人要完成整个比赛,必须努力工作并学会彼此合作。机电一体化智能竞赛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以及为学生提供标准化意识和学习技能。

三、PLC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一)最大程度利用实验室教学及拓展校外实训基地。1.充分利用实验室培训。PLC课程是一门工业化比较强的课程,比其他课程更为实用。学习PLC课程的学生必须了解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并灵活地使用PLC的基本准则。传统的教学法是课堂教学法,学生是被动适应的,这是培养学生的编程和适应能力的主要障碍。实验室教学除了使学生具有适应课程编程的能力之外,还将对本课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使用实验室进行教学可增加本课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改善PLC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隐性理解。2.将培训基地扩大到学校以外。PLC主要用于工业领域,是专门为工业环境设计的,是现代工业控制的核心。PLC在大多数行业中也被使用,因为它们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具有强大的功能和易用性。但是,在PLC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条件的地理位置和基本设备有限,某些作业控制过程只能通过模拟作业来执行。扩大校外PLC一体化实训基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主观性,并且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可以提供标准和即时的指导,让学生及时纠正不规范的行为。(二)采用面向任务的培训和分级培训模式。1.采用面向任务的培训模式。将机电一体化竞赛添加到PLC课程中时,整个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分为几个小工作点,并且老师可以单独分析这些小工作点并将其引导到与这些工作点相关的相关知识点。为了同时说明,可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指导他们进行小组讨论。教师还执行小组教学模式,划分每个小组的工作点,每个小组的工作是相同的。学生根据老师设定的工作要求进行练习,重点关注这些工作要求,并明确小组的目标。例如,学习模式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PLC课程的动力并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通过竞争进行教育,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完成一项任务来掌握竞争性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PLC课程的信心和能力。2.采用分级教学模式。目前,每个职业学院的班级都有几十名学生。学生人数众多,并且对课堂上老师教的专业内容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每个人的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师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些学习水平高的学生将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上课时间会稍有浪费,但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如果过高,有些人将无法跟上教室的进度,可能会失去学习热情。因此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训练,通过实操训练来提高学生对PLC控制过程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PLC课程学习的信心,对于动手能力强和编程学习灵活性好的学生可以培养其编程技能。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国家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增加,应积极促进教学改革,增加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实现我国工业流程的进步。特别是工科类的高职院校,如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等专业,有必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

[1]杨少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与调试[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0.

[2]程磊等.基于学科竞赛群的自动化卓越工程师创新教育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6):152-156.

[3]王文庆,沈建东,魏秋月,等.可编程控制器的原理及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4]杨后川,张瑞.高建设曾劲松西门子S7-200PLC应用100例[M].北京: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5]张艳.一体化教学在《电器与PLC控制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117-118.

第7篇

[关键词]实践导向;高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研究背景

为了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我们需要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文章主要阐述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内容,其改革的方向需要注重的不仅是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培养他们对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有助于将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运用在转换成成果,从而是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这一教学方式得到改变,促进教学改革的深化。在我国高等教育之中高职院校所占的比例较多,其作为教育体制重要的构成部分是一种大众化的教育类型。加之传统形式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学校教育需求了。

二、关于机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现代化教学观念的运用来深化教学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课程体系、评估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以推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全方位发展,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就机电一体化在高职院校中发展的现状来看,由于受到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目标等内容的限制,其在教学体系发展和完善上还有很多的问题存在,而本文就将从以下几点对机电一体化教学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一)相互脱离的实际需求和教材选择。在新时期背景之下,对于高职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笔者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依然沿用的是传统的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知识内容,显然,与社会及企业实际发展的需要是相互脱离的,在需求严重脱节的情况下,使得学生即使熟练掌握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也难以在日后的工作中有效应用,当学生在工作中遇到阻碍,势必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长时间下来学生就会失去对工作的积极性。(二)师资力量的缺失。自新时期实施教育改革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各个高校都不断地进行着扩招,因而每年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学生人数在持续增加,然而从教学的实际出发,笔者发现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所构建的师资队伍并没有与新形式、新时期下的高职教育需求相适应,尤其是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师队伍而言,其整体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深刻的影响,因而有很多的教师都难以积极地、及时性的对自身所进行着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依然坚持的是那一套重理论轻实践的已经过时的教学理念。(三)缺乏实验实训的条件。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存在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之中,其不仅要求学生全面、精准的对理论知识进行掌握,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的对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进行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任职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之中的教师由于自身所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深刻的影响,因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难以明白实践操作能力在日后的重要性。

三、改革的策略分析

(一)建设双师型的师资团队。以实践为导向,在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是将双师型的教师队伍组建出来,尽可能地将师资队伍构建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以便将师资力量增强,而这也是新时代经济背景下构建双师型师资团队的基本要求,也是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模式,将教学水平提高的必经之路,因而对于高职院校的领导者而言,应当尽可能地去培养那些具备较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人才。加强企业之间的联系,定期派遣本专业的教师前去企业考察,确保教师已经足够了解社会和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具体的需求,本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主要在哪方面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将更有效的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二)建设实验实训基地。(1)建设校内实验基地,前文中已经有提到,较强的性能操作要求存在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之中,因而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将开放性的实验室在校内建立起来,以便于将实验基地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从实践之中积累到一定经验,促进理论知识的转换,并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起到推动作用,从而将教学的整体性水平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尽可能地将校内实验室建立的步伐加快,不断的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设备,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培养,尽可能地将教师的指导素养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全面的发展提供条件。(2)建设校外实训的基地,出了将实验基地建立在校内之外,还需要极强学校同企业之间合作交流的力度,为了将良好的校外实训的基地提供给学生,笔者认为有必要通过企业的关系或者是校企、工学交替的方式将更多的、更好的实践机会提供给学生,确保生产和教学是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的,有效的结合就业和实习两者之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最终使学生专业的技能和知识素养都能够被提高。(三)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在校内成立专门的机电一体化培训指导班子,以学校为平台,加强各企业间合作,通过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以及技术的拓展,有效地进行教学资源整合,通过适当的课外实训机会,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随后需要确认一个具体的主干教学体系,统一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在相关教材的遵循下并结合自身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并在发展中逐步形成适用于本院校适用的教材体系。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国内整体的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是构建其的重点,因而只有在教育改革模式不断地进行之下,才能够将高质量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出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所具备的实践操作性必须足够强,因而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之中,必须将原有的已经过时的教学模式打破,以此来讲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将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全能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出来。

作者:张凤杰 单位:辽宁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淑琴.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0).

[2]龚勤慧.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思考[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3).

第8篇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特色课程

一、改革的思路

1、制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省教委的有关文件精神,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1)关于"机电一体化"内涵的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学科角度来看,它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体,而不是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的简单组合体;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果或最终体现来看,它则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本体、电、气、液压以及光电器件组成的产品或设备,是一个自动化的工作系统。(2)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岗位,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踏实苦干的精神,掌握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员、技艺型操作维护人员。

2、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梯形图、程序及电路图较多,利用Authorware、Powerpiont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不仅仅大大减少了老师课堂上画图的时间,而且学生兴趣倍加,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2)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时,结合变频空调原理和特点,来分析变频空调与普通空调之间的区别,从而阐述变频调速的优点,学生增加了生活知识和学习的趣味性。(3)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课程最新的技术动态,并把它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把课教好。

3、改革优化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2)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取得数控工艺员或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3)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在实训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案例引导教学设计,针对实际零件数控加工任务讨论工艺解决方案,并在加工现场实施,形成不同零件加工效果的直观比较和认识,以合作完成实训教学过程。融"理论、示范、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

二、建设特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通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三、对学生的培养

机电专业教学中必须坚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针,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深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专业人才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要做到:

1、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学生能根据一般的设计要求和动作流程完成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

第9篇

Abstract: Aimed at teaching of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can not meet the demand of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proposed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eaching reform of practice-oriented, expounded the necessity of electromechanical teaching reform, put forward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and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in the curriculum, etc.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Key words: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teach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220-01

0引言

机电一体化专业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即“面向社会、立足岗位;产学合作、突出应用;注重素质、培养能力”。我们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考试模式的改革,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加强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打造专业品牌。

1改革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学时太少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机电专业课程和其它的专业课一样,教学课时被明显的缩减,存在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

1.2 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在电机知识的介绍中,概念抽象,理论繁琐,跟数学、物理及电路等相关课程的联系很紧密。在电气控制电路的原理分析、基本控制环节的设计、设计思想的叙述一般都较清楚。但由于原理图多、文字叙述较抽象,学生又无实物接触,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有关安装位置图、面板开孔图、电气接线图及安装、调试等工艺设计方面几乎均未涉足,理论教学与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制造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1.3 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近年来PLC技术的迅速的发展,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场合,基于PLC的实验系统无论其运行过程还是运行结果只能通过对控制对象的观察得以了解,因此PLC教学的实践环节更应强调对象模型的实例化与控制流程的动态演示。但受控对象往往由于其体积大、重量重、价格高、维护难等因素,难以大量装备于实验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感受到工程实践中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验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1.4 生源整体素质下降由于连年大幅扩招,生源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在接受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都比过去的相对降低,许多基础课的学习不够扎实,给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改革的措施

2.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核心,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生产一线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使用、维修与机电产品零部件设计、制造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修及机电产品零部件设计、制造工作过程为导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构建“专业+公司”的专业建设模式与“课堂+车间+师徒”的人才培养模式,将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和操作技能环节有机融合,注重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

2.2 课程改革

2.2.1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需求为目标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根据机电设备维修工作过程将职业能力分解为人文素质能力、机械技术能力、电气技术能力,根据工作岗位再进一步细分,构建公共课程模块、机械技术课程模块、电气技术课程模块、机电技术综合课程模块等。

2.2.2 加强教学内容改革、突出职业技能培养教学内容以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融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内容:公共课以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注重应用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定性少定量,多讲应用少推导,多自学少讲解”的教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把学生推向“学习主人”的位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的原则,围绕岗位能力要求,按照先进、实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改革,整合教学内容,强调新知识、新技术,突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融通的实践教学体系。

2.2.3 加强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打造专业品牌高职教育是面向市场、面向应用、面向就业的教育,专业是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纽带,专业改革与建设是学院教育教学工作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牵动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局。专业主动与企业合作,组建工学结合实训基地,构建“专业+企业”的专业建设模式,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与企业建立订单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共同培养,资源共享。

2.3 考核与评价方式改革在教学评价方面,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并举,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形成性考核。课程总成绩由理论、实践和平时成绩确定,集中实践部分以学生独立完成的项目内容作为考核成绩,由专业教师根据制作过程、质量和效果评定成绩。积极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①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改革,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②积极开展教学手段的改革 ,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网络教学、虚拟仿真、真题实做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保证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