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农业数字化技术

时间:2023-10-05 10:40:25

导语:在农业数字化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农业数字化技术

第1篇

关键词:数据收集;信息平台;资源调配

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农业所占比例远远高于其他产业,从产业发展的根本现状来看,农业的生产水平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性的应用于农业领域,实现数字化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是现阶段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1数字化农业技术概述

在农业领域进行数字化管理其实质是将先进的管理技术运用到农场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利用系统化的管理方式,维持农场的健康高效运行。数字化管理技术,是根据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创新性的运用现代化技术对农场人员调配、基础机械建设、财务数据运行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将先进的科技手段与传统的管理经验相结合,研发出的一种加强农业管理效率,提高农业产出的综合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填补传统管理系统的漏洞,提高农场运行效率,实现人力的充分调动与农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农业机械的利用水平,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农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增强现代化技术在农业产业的运用,也为农业经济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数字化农业就是将数字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的整个流程,实现可视化管理,从而使农业管理的过程实现数据的高效有序处理、控制农业经济运行成本和加强基础农业机械的建设等发展目标。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区域水平差异较大,数字化管理技术通常与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农业发达的区域对于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为此加强农业数字化进程,首先要强化其在区域推广的力度,促进区域农业的高速发展,只有当区域农场的发展具有规模性,才能带动该区域对数字化管理的技术需求,从而有效推动农业产业整体的快速发展。在此基础之上,率先成为数字化管理的试点地区,将为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现代化农业运行模式提供了参考模板。需要注意的是运用现代化管理技术手段实现农场管理方面的统筹规划时,要切实将数字技术应用于管理系统的内部,不要只将其作为一种外在的技术手段。在农业生产实践环节、农业技术研发环节和农产品的运输存储环节要切实落实数字化管理技术,实现现代化技术对农业产业的全面管理。

2农场农业统计信息系统的建立

准确全面的信息采集,是建立数字化农场管理系统的基础环节。在建立农场统计信息系统时,农场应加强专业化机械的建设,使用专业化技术人才进行农业指导,建立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从而保证信息管理技术的全面有效推行。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建立实时传递的信息渠道,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从根本上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损耗。

2.1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的数据采集

(1)在信息的存储方面。将农场信息通过网络数据的模式进行存储,在保证信息完整性,将农场历年的产量、收益进行对比,制作明确的统计报表,分区域实行综合绩效等方面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技术辅助。(2)在对农场大数据的处理方面。数字化的网络技术,可以进行准确有效的分析计算,对于农场的财务管理、产量统计、农产品运输等方面的数据信息管理提供了便利。然而,尽管数字化管理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力推行,但由于历年来信息数据的保存不当和基础数据的记录不完善,使得农场数据的采集和区域内农业信息的交互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3)在农业信息采集方面。建立一个专业化的信息交流存储平台,成为了数据信息有效管理的首要前提。相关部门应将农业数据平台作为各区域农场实时信息数据存储的数据库和区域化数据对比的网站,从而实现对农场数据信息的有效管理。

2.2农场经济统计数字化系统的指标表达与实现

(1)利用Access数据库技术实现数据的存储,并利用基于ASP动态网站技术开发的网络应用系统,最终实现了散点图分析、经济增长率分析等。这一技术在农业数字化研究的实现,可以直观、具体地展示农业经济投入和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突破了农业数字化研究中单机版系统现状,实现了网络下多终端共享,并为农场数字农业集成系统网络平台的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方法。(2)数字化农场的方差贡献率是指它所包含原始指标信息变化的程度,当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0%至106%以上时,我们还可以认为这几个主分量可以代表原来的多个变量来反映原始指标的信息。在分析过程中应该根据每个主分量中载荷因子相关系数大小排序,说明第一主分量主要表达了农场产出收益能力;第二主分量主要代表了第一、二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第三主分量主要表达了林业的高产效益类指标。

3结语

农场经济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发展过程中应深化数字化管理技术在实践环节的应用,保证信息化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加强数据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数据收集与存储的全面有效性。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管理方面,不仅是农业产业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张海波.发展数字化农业提升大农业层次[J].农场经济管理,2016(3).

第2篇

【关键词】农业机械;自动监控;自动灌溉

随着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当代农业工作所需的人力资源逐渐减少,这样使现代农业的发展更适应当今社会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的现状,与此同时,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应用也进一步增加了我国的农业收入,促进了我国农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推动了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1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技术分析

1.1局部自动化

传统农业机械生产的过程中,其最终生产效果主要依赖于人工的操控和调整,因此在传统农业机械生产中人力资源的消耗依然比较大。为了实现现代农业的自动化发展,人们在传统机械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的技术改良,从而实现了农业机械的局部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机械作业的精准度以及效率,因此在现阶段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中占据着比较主要的部分。除此之外,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中的局部自动化不仅能够降低传统农业机械操作的复杂性,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燃油、化肥、农药等能耗方面的资源投入,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

1.2无人自动化

在当代的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无人自动化操作了,进一步减少了农业生产中人力资源的投入,深入优化了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通常情况下,无人自动化生产主要适用于工作量大、重复性强的简单农业操作中。在生产过程中,无人自动化技术主要是借助卫星定位、计算机控制等技术来控制农业机械来运作已经设计好的操作流程,比如耕地、收割等工作,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可以利用当代的监控技术,来对无人自动化农业机械工作过程进行监测把控,确保农业机械的无人自动化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从而全面提升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

2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2.1适用范围扩大化的发展趋势

就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率已经超过了70%,但是我国当代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尚无法适用所有的农业生产环境,比如当前在棉花种植方面无法实现农业机械自动化,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相关部门正在深入探究农业机械自动化的通用技术方面,扩大农业机械自动化的适用范围,促进自动化对农业机械生产的全面覆盖。除此之外,通用技术的研发,能够使自动化技术能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机械,同时还可以降低农业机械自动化操作的复杂性,避免农民由于自身能力限制,不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的效果。

2.2绿色可持续发展趋势

现代农业不仅重视生产效率,而且也强调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因此为了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正在面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步。当代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应当更侧重于收获、秸秆处理等生产环节的环保性,同时加强农药、化肥施用操作方面的精准性,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2019年1月7日中国日报网报道,我国已经发起了试点项目,并借助大数据等技术,来逐步研发更加环保的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从而降低化肥和农药的用量,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3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方向

3.1在自动化监控中的应用方向

现阶段,在温室大棚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此过程中,农机自动化技术能够通过相应的传感器来对温室大棚内的环境进行监控,并根据温室大棚中种植作物的生长需求,来采取相应的环境、温度等方面的调节措施,从而为温室大棚内的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在节约人类资源投入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除此之外,随着农机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生产自动化监控水平也逐步提高,据2019年的相关报道,我国已经研制出了13种农机自动化智能监控终端,为农机自动化生产的高效运行提高了有力的监控技术支撑[1]。

3.2在自动化灌溉中的应用方向

农机自动化技术在灌溉方面的应用极大地降低了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与此同时,自动化地灌溉能够节约水资源,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在自动化灌溉中,人们可以通过设置灌溉农机中的最低、最高、报警水温线,来控制灌排,减少了农业生产中人力资源的投入。除此之外,随着当代农业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农机自动化在灌溉中的应用更加精细,就目前来看,人们已经可以借助薄水灌溉、湿润灌溉等方式,通过农机自动化灌溉将稻田的用水量减少20%~50%,大幅度地节约了农业灌溉中水资源的使用[2]。

第3篇

关键词:农产品产业园、物联网、信息系统、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

近年来,我国数字化农业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在:农业传感器微型化、农业灌溉智能化、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农业信息可移动化、农产品质量追溯化等已成为主流。这得益于农业生产信息化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尤其是农产品种植、加工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国内关于农业园区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温度监控、光温智能控制、精准灌溉等方面。如,浙江大学等单位对农业物联网信息感知、传输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涉及智能化程度、肥水利用率及农产品安全等问题。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总体来看,数字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集成应用研究还比较少。本文提出构建完全数字化的生鲜农产品产业基地,该基地基于总线技术集成,由统一的信息系统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充分运用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数据处理及控制,合理布局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养分传感器、土壤成分传感器等),实现完全数字化。

一、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的实施意义

1.加速信息化。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信息技术的影响,信息化成为我国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物联网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农业高速发展,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即将到来。

2.提高数字化。数字化有利于发展我国自主产权的农业高技术体系,对于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及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

3.提高生产效率。传统的手工劳作、粗放型、分散型农业产业模式已不适应时展,我国经济进入规模经济时代,设施的效率决定了生产的效率,也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节能减排。精准农业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一种先进生产形式和管理模式。为能自动感知、获取并分析作物生产的环境因素实际存在的时间和空间差异信息以及实现自动诊断和监测,确立起按需投入,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可实施的应对方案,对物联网技术提出了系统化的理念和技术要求。

二、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的构成

如图1所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的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主要包括设备执行层、通讯层、调度监控层和信息管理层等四个层级。整个管控系统由计算机管理调度系统(中央控制系统)、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自动通风控制系统、无线传感器系统、卷帘控制系统、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等六个子系统组成。

1.计算机管理调度系统(中央控制系统)

生鲜农产品产业园区数字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是在系统总体规划的原则下,为实现农产品种植基地的智能化、数字化、精准化管控而进行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在信息自动化统一软件平台的基础上,结合农作物生产经验,开发农产品种植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手段。充分考虑系统的柔性,并为系统的全面集成留有接口。

系统由管理层信息系统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监控下获取数据采集层下各类型传感器所提供的作物成长环境的物理参数,如: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含量、PH值、CO2浓度等,再经通讯层传输到管理层中央控制器,农产品种植系统对感知的信息进行融合处理,智能对比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最佳环境变量,并形成完整的按需配给策略,由通讯层到达发出控制指令的具体分管控制器,完成对农作物的按需供给,保障农作物的健康成长环境。

整个管控系统形成了一整套完全智能化、数字化和精准化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方法,对智能并联调度系统、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水肥一体化精准管控系统等新技术模块进行了研究应用。

系统结构分为四个层次,即:信息管理层、通讯层、调度监控层和设备执行层。其中,计算机系统始终贯彻整个系统的运行中,从整体调度到具体信息的收集与传输、指令信息的下达,涵盖信息管理层、通讯层、调度监控层的所有业务以及设备执行层的大部分业务,上联中央控制系统,下联设备执行层。

系统硬件模型,如图2。

2.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

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是一项现代农业新技术,该技术可以精确控制灌溉和施肥的数量与时间,以微灌系统为基础,根据农作物的需水需肥规律及土壤状况,运用计算机技术自动对水和肥料进行调配和供给。

在滴灌、渗灌、微喷灌等工程节水的基础上,通过布置在田间的水分传感器、养分传感器、土壤成分传感器等多种类别传感器,测得土壤各指标的基本状况,经传感器将信号传到电脑,再由程序智能指导灌水施肥。

由于系统没有非常复杂的运算,需要低功耗和具有较强抗干扰性,因此采用单片机作为自动控制中心模块,用来处理灌溉区的信号输入等工作。由于水灌溉自动控制系统对水位的控制精度要求不高,将自制水位传感器安装到要求的液位,直接感知液位信息。由液位信息控制电磁阀,从而实现精准施灌。系统中的很多资料需要长期保存,同时需要在系统断电时仍能保存信息,根据自动控制系统以及用户信息存储大小需求,选用双备份磁盘阵列为该系统的存储设备。

水肥一体自动控制系统包括两大类。即叶面施灌和根系施灌,前者采用喷雾头施灌,后者采用滴灌。

系统将各种农作物的特征需求数据、种植历史经验数据、专家知识等集成、组构、融合,编制成生鲜农产品种植专家系统,将测定的实时信息与生鲜农产品种植专家系统的参数对比后,可计算出灌溉时长、施加肥液时长和肥液配比等值。控制程序得到开始工作指令后立即运行,系统运行过程的数据均可查阅。系统主程序流程,如图3。

3.自动通风控制系统

自动通风控制系统综合性能优于传统通风系统,可以自动调控风机转速与风量,感应空气品质,从而改善空气质量,提高通风安全,实现运行管理智能化。该系统主要由智能中央控制子系统及空气品质感应子系统等组成,还包括通风管道、可调节的风口末端及数字化节能风机等。

4.无线传感器子系统

WSN(WirelessSensorNetwork,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主要构成:无线传感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应用支撑层和基于该网络应用业务层的一部5y.等,参见图4。将WSN应用于培养种植农作物,可提高农业数字化水平。其工作原理为:在监察区域设置大量廉价的微型传感器,通过传感器感知并收集所需监察对象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处理后发送给观察者。

5.卷帘控制系统

当前使用的温室大棚卷帘机大部分存在安全隐患,其主要原因是动力源为现场人工送电,不论温室中是否有劳动任务,管理人员都必须到现场操控设备,造成了时间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通过自动远程控制,实现卷帘机的升降,不仅可以减少安全隐患,而且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其主要做法为.在设备中嵌入一个模块,利用处理器的指令控制来实现GSM系统的短信息服务。该方法实施方便、操控简单、成本低,有较高的应用率。

6.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

在农作物种植基地采用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主要针对系统中关键设备的开关和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从而尽量避免损失的发生。

为了加强监测和预警,该系统设计并充分应用无线结构健康监测试验仪器。基于成本和便捷性,该仪器主要应用ISM(IndustrialScientificMedical)频段,这是因为:ISM频段耗能低、成本少,组网方便且无需授权申请,非常适合无线结构的健康监测使用。其覆盖范围,如图5。

诊断与监测预警系统涵盖整个系统,实时监测各系统的运行状况,并根据系统的实际情况经传输系统反馈给中央控制系统,对整个系统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第4篇

1 农业机械化的概述

我国的县制发展拥有悠久的历史,县域经济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的要素。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也是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聚集之地,更是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的有效保障。十六大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也迎来了发展的良好契机。整体的来分析,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农业的地位仍旧是主导的。因为农业在其中的无可取代的作用,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虽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国家在政策和方针方面对农业的发展一贯也是极度支持,农业机械化由过去的单项作业向多功能的综合性的复式作业的发展方向迈进,但是我国农业的整体水平和世界先进国家的机械化水平还存在极大的差距。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农业发展中的活力因子,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农业实现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区域发展不够合理。尤其是和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机械化成为我国县域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其次是我国农民的自动化的意识不够强,比较欠缺实行现代农业的想法。由于县域农业的主导者是广大农民,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实现机械化操作的意识不强。再次是农业的机械工具还比较单一,只能让一部分的机械参与到农业的生产活动。

2 我国农业机械化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把县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进一步推进,是现阶段的一项重要的任务。但是县域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在机械化的应用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对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严重的阻碍,因此我们有必要做出研究,并采取适当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精准农业方面的技术不够纯熟。在我国的许多地方,种植水稻等农作物的过程中都开始注重采取机械化的设备,实现自动化的操作,这对农村人力资源的节约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的使用技术都还不够纯熟。首先,对精准农业的种植和对相关规律的总结还需要时间。其次是适合精准农业生产的硬件设备还不够完备,达不到应用标准的需要。

(2)机械设备的价格很高,结构复杂,不易操作。农业机械的自动化装置,为保证自身的作业性能和操作性能都需要复杂的机械设备。还有,机械化的成本很高,导致使用机械设备的价格昂贵,从而导致机械使用的价格过高。价格问题就成了制约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开发和减低农业机械化的成本,是实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一些机械的操作过于复杂,这也是制约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3 推进县域农业机械自动化应用的途径

3.1 积极提高广大农民整体素质

县域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而农业自动化机械的使用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这就阻碍了农业机械自动化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所以,要使县域农业走上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市场化运行、产业化经营和科学化管理的发展道路,就必须提高各方面的思想认识,加大政府工作的力度,千方百计提高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

3.2 努力拓展农业机械自动化领域

不仅要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自动化,还要积极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自动化,进一步提升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自动化水平;不仅要大力推动农作物耕种收环节机械自动化,还要推动种子处理、灌溉、植保、烘干、贮藏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机械自动化,全面提高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领域机械自动化水平。

3.3 阶段式推进农业机械自动化进程

应该根据农业生产的现实条件和技术水平,以提高作业效率和作业精度、节约能源、提高安全性等为标准,正确评价不同自动化模式在这些方面的效果,再按顺序选定自动化模式,阶段式推进自动化进程。与其他行业相比,农业机械通常是在较为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工作,对它的后期服务也比较困难,所以产品的耐久性非常重要,特别是自动化装置,由于使用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和微处理机等电子产品,所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尤为重要。

3.4 不断完善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机制

研发推广经济适用、节本增效的农业自动化机械,积极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建立效益促发展的新机制,努力让农民在农机作业中实现增产节支,让农机手在农机作业中获得较好的经济回报。

3.5 加快农业机械自动化科技创新

一是加强农机自动化关键技术创新。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二是推进农机自动化科研机制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科研、制造、教学、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化科技创新机制。三是积极探索农机自动化技术推广方式创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6 加强农业机械自动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促内需、保增长的大事。我们要抓住机遇,争取实施一批增强农机化发展后劲的大工程大项目。积极争取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乡村道路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规划中安排机耕道路建设内容,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争取中央和地方对农机场库棚、维修站设备设施建设给予补投资扶

持,改善农机具尤其是高性能机具的保养和维修条件。依托农机合作社建设农机维修服务网络,积极吸引生产企业加盟,建立高性能农机具维修站点和区域骨干维修站点。

3.7 重视和加强农机化人才队伍建设

随着农机装备的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新机手缺乏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亟待丰富和提高。要造就一支技能娴熟的农机化实用人才队伍,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机化教育资源,结合各类培训项目,加大对农民机手的教育和培训;要造就一支业务精通的科技人才队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机化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机化科研领军人才;要造就一支素质全面的农机化管理人才队伍,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开拓创新的农机管理干部队伍

4 结语

在新形势和新背景下,县域农业要通过推进技术创新加强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机械自动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发展机制等措施,推进农机自动化在县域农业中的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翰如、孙凤楼等.农业机械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2 田丽晶.中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与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

第5篇

1.农业信息无法满足不同受众的多种需要。

不同的农业信息产品的使用者,他们对农业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及时性和质量要求都不一样,因此农业信息产品的提供者也必须根据受众不同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以及不同水平的信息接受者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站能够提供的农业信息大多是一些新闻时政和农业科技类信息,以及转载其它网站的信息,市场前瞻性和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关于地方农业经济的信息较少,不能体现区域经济特色,无法为大部分信息接受者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

2.农业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

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是近几年才受到关注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工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国农业系统的信息基础工作水平低,缺乏专门的信息技术人才来提供技术服务,特别是既深入了解农业知识又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调查显示,现服务于我国县、市两级基层单位中,从事农业农村信息工作的人员,大部分都不具有计算机网络相关专业本专科学历,很多都是从农业类专业毕业后通过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相关培训而转到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岗位上的。由于缺乏具有专门的计算机知识的技术性人才,从事农业信息工作的人员只能从事一些初级的信息资源采集和工作,对一些农业信息还不能进行深度开发,使大量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严重影响了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步伐。

3.农民的农业信息化能力不强。

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再加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使得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弱,农业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的能力较差。此外,很多农民在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没有接受专业的信息化培训,计算机水平较低,无法有效依靠网络获取和农业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阻碍了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对我国信息化在农村经济管理的应用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二、加强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首先,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各相关负责部门要密切配合,尽职尽责,共同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各级政府应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认识承担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投资主渠道的职责。同时,政府要在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为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充足的政策、人员和资金保障。其次,各级政府必须尽快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惠农政策,提供政策扶持,确保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相关政策的研究,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国特殊情况的农业信息化政策支持体系,使农业信息化工作有法可依。调整我国利益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政府还要组建专门的监督队伍,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到位,防止因建设不当等原因而造成资金浪费的情况发生,严厉杜绝现象的滋生。

2.加强农业经济信息网站建设。

农业信息网站的工作人员要根据农业、农村、农民的信息需求,加强高质量农业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优化农业信息资源的交流与整合。根据农业信息资源接受者的不同,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和处理,从而既能保证农业信息资源的完整、准确和实效,又能满足不同接受者的信息需要。此外,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站信息的交流与制度,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

3.加强对农民与工作人员的培训。

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农村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农业信息化实施程度的高低。因此,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从根本上说必须加强对农民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的培训,采用多种方式来充实农民的农业知识,普及计算机相关知识,提高农民对农业信息的使用能力。此外,还必须对农业信息化工作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通过网站知识推广和远程教育培训等方式全面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升信息人员的业务水平,从而建立一只专门的优秀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可以制定又会政策吸引信息专业知识的人才参与到农村的信息化的建设中来,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化信息人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证。

4.加强农业信息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

第6篇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分析 优化途径 陕西紫阳县农机服务站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21-01

一、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研究的意义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指的是在既定区域的宏观环境的约束之下,由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在农业技术推广动机的指引下用的相关的推广措施,推广方法和推广方式的综合。有效的,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保证农业技术推广高效率的光剑所在。在我国经济条件下,要建立一个把技术顺利输送到农业生产,在比较大的范围内能有效实现运作以及把技术应用与实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就必须要构建一个适宜的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二、陕西紫阳县农机服务站能够借鉴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农业技术经营推广模式

农业技术经济推广模式指得是把农业专家的技术看成一种商品,把所要推广的农业技术的主体作为农业技术供需双方的中介和桥梁,通过一种经济市场化的农业技术买卖实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这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推广工作主要交付给技术中介机构,这种中介机构的盈利模式是在市场竞争当中,通过服务三农,确定影响和自身地位,并且通过有偿服务获得经济利益,以获得自身的发展竞争优势。

这种农业技术经营推广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1、它的运作是市场化的,技术的价值决定因素最主要是由其市场占有率以及盈利状况决定的,所有技术研究成果,无论是专家的咨询价格、技术咨询的收费标准还是专家的研究成果,其价格都由市场来决定。2、农业技术经营推广模式和其他市场推广模式一样,有客户就是上帝等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般公司会以待遇来竞争优秀的专家和技术专利权,以质优价廉的服务主动向农户推销经营。3、农业技术经营推广模式也有配套化,多样化技术推广的特点。公司经营为了盈利着想,也会想方设法创新营销模式,以达到最大盈利的效果。

农业技术经济推广模式虽然推广主体有多元化的特点,但是这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推广主体的新生力量尚且比较弱。再者农业技术经济推广模式受到传统体质的限制,其运作模式和外部宏观环境也没有一个有力的支持氛围,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效率难以提高。

2.农业技术产业化推广模式

农业技术推广开发单位可以通过有偿转让或者是技术入股的方法把产业化的生产技术转让给可按单位或者是产业的龙头企业创办以农业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然后再以龙头带动基地,以基地带动农户的模式把农业技术科研成果以及农业科技生产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村中去,这就是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中的农业技术产业化推广模式。

农业技术产业化推广模式特点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农业技术专业可以以技术入股参与到公司的利益共同体当中。第二就是公司可以用签订合同的方式有偿为农户提供种植养殖技术保障和销售保障,有效降低农户的农业经营风险,调动农户积极性。第三是实现了农户、专家和公司之间的共赢,实现了农民致富、科技推广以及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3.农业技术推广的农业展会推广模式

农业展会推广模式是以政府作为主体,通过政府给予的相应的经济和法律支持,利用政府的权力和威信,把区域内优秀的农业技术成果进行整合和集中展示,形成完整的综合技术资源,从而吸引技术使用者进行交流咨询、学习参观、合作购买、最终达到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传播的目的。这种展会推广模式的主要形式是一些农业技术博览会、养殖技术博览会等。

农业展会推广模式的特点是集中优秀农业科技成果形成资源优势,制造出一个农业技术综合要素大市场,集中进行农产品技术、产权、项目和产品的全方位交易,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技术研究实验成果的产业化发展。

4.农业技术专家大院推广模式

这种模式的推广主体主要是农业大学,农业大学以供给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技术服务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以赢得社会各界以及政府的支持和认同,从而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专家大院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特点是让农户直接和大学杰出,充分发挥大学的信息服务、科技培训、技术师范以及科技创新优势,让农业技术的最新成果能够直接运用到农业生产中,让农户和农民能最快地掌握到前沿的农业科技,很好地缩短了农业成果的转化流程,与此同时,农业技术在正式投入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也能及时反映给农业科研技术人员,很好地促进了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

三、陕西紫阳县农机服务站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优化途径分析

在我国农业经济新形势的发展趋势下,农业技术的推广模式要向多元性发展,要鼓励农户、企业以及农民都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当中,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形成多种社会生力军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当中来。从宏观环境的建设上说,政府要鼓励农业经营体制和农业技术科研体质的创新,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以规范和完善农业技术市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优化应该和推广主体的利益目标以及各类农业技术的特点进行有机结合,通过构建良性循环利益驱动机制的方式,让参与技术推广的各方有共同目标,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入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事业当中。作为政府,可以利用经费支持,项目立项以及审批的方式鼓励农业科研机构积极开发农业生产技术,再经由各级农业推广部门以及农业龙头企业推广到广大农村和农户中去。

参考文献

[1]丁振京,杨亚梅.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存在问题[J].农业科技管理,2000(5):31-34.

第7篇

通知

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省辖市(行政区)土地(国土)管理局(厅):

根据〔1897〕国土〔专〕字第2号文规定,土地调查各地类面积要按权属单位和行政区划进行汇总。为了使调查与登记,统计很好衔接,经研究制定了村、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面积,按权属汇总的表式,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按行政系统面积汇总,仍按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第40、41页《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面积统计表》执行。

第8篇

数字化小组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小组2021年工作方案的通知》(浙农字函﹝2021﹞229号)要求,切实抓好“数字三农”专班重点任务“肥药两制”改革集成应用,推动“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建设数字赋能,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职责分工

(一)机构人员

组长:皇甫伟国,负责小组全面工作。

副组长(常务):朱秀丽,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小组日常工作,协调对接相关单位。

副组长:宋兆祥,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做好自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网络公司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的协调对接,4月底前完成系统对接;负责数字化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子平台、农产品合格证、农业主体生产记录等工作。

副组长:余晓华,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做好自建农资监管平台网络公司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的协调对接,4月底前完成系统对接;负责数字化系统农资监管与服务子平台、“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肥药批发环节大数据统计等工作。

副组长:吴降星,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化肥定额施用示范区建设,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服务融入数字化系统,配合做好农业主体化肥购买施用环节的生产记录;负责农药定额施用示范区建设,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服务融入数字化系统,配合做好农业主体农药购买施用环节的生产记录。

成员:齐敬甲,“数字三农”专班成员,协助组长、副组长抓好各项工作,负责综合试点县创建、试点主体培育,筹办相关活动和会议;负责落实上级交办各项任务,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起草和信息宣传,联系网络技术开发公司做好数字化系统建设。

成员:章雯雯,负责与区县“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小组的对接联系,做好调度和统计工作,完成各项交办任务。

成员:周宏华,市农业综合执法队联络员,承担农资监管与服务子平台运维管理,组织开展示范农资店的创建验收,做好业务指导和操作培训,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曲龙,质监处联络员,承担农产品质量追溯子平台运维管理,配合开展试点主体培育,抓好农产品合格证和生产记录电子台账,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高湖滨,市农技推广总站联络员,承担“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叠加进数字化系统,会同科教处建立试点主体化肥减量跟踪监测调查制度;承担制定水稻化学农药定额施用标准和技术导则并导入数字化系统,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吕长淮,负责《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精准管控应用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暨建设方案》和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改革项目实施方案》的拟制,负责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和宁波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对接,负责做好系统平台建设招标、实施等工作。

成员: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人员,负责做好需求对接,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与数字化系统开发相关的各项工作任务。

小组办公室设在局科教处。

(二)工作任务

坚持从“农民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政府实现肥药双减量”的双向需求出发,以“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创建为载体,推动“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落地,加快构建快速响应、高效执行、精准追溯、科学决策的执行链,不断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内生动能和智治水平,打造农业高质高效金名片。

二、指标体系

(一)数字化系统。在系统中设置肥药实名购买活跃度、定额施用活跃度,肥药实名购买活跃指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4个核心指标。前两者用于评价农资店、试点主体“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程度,后两者用于评价区县“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程度。

(二)示范农资店。按照省厅“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评价指标体系(浙农法发〔2020〕5号),体系内包括数字化管理、绿色化服务、规范化经营3个方面共14个二级指标,对符合条件的报省厅认定为“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

(三)试点主体。按照浙江省农业主体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绿色资源、绿色管理、绿色形象5个方面,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业大类,差异化设置二级指标的内容及权重,对农业主体进行滚动式评价,在系统平台中以三色图形式展示。

(四)综合试点县。按照“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实施方案,在综合试点县创建评价体系中设置试点创建、制度创新、生产方式、资源循环、生态环境5个方面共25个二级指标,对完成创建的4个区县市报省厅进行分批认定。

三、工作体系

(一)下达计划。印发“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2021年工作计划,明确综合试点县、示范农资店、试点主体等各项目标任务,将数字化系统建设和应用作为强基固本的重点任务。

(二)组织实施。梳理“需求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改革清单”四张清单,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联系制度,实行“周报送、月通报、季会议、年考核”工作机制,适期召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协调会、座谈会、现场会。

(三)服务指导。依托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建立面向农业主体的“一对一”联系责任制度,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现场调研和检查,切实抓好以电子台账记录为重点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

(四)评价验收。按照“县级自评、市级初评、省级验收”的流程开展综合试点创建评价验收。

(五)考核管理。推动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等指标纳入“五水共治”、乡村振兴实绩、平安宁波等考核体系,根据数据调度情况对区县市考核打分,压实各地政府职责。

四、政策体系

系统梳理“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工作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有的放矢出台《关于开展“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试运行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五、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由两张画像组成,一是从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等维度,勾勒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画像;二是从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等维度,勾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画像,综合评价各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

    

附件: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附件

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分任务

难点堵点

对策措施

责任单位

“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监管系统建设

在省厅统一建设的“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中,主体评价等模块以及活跃度、活跃指数等指标仍需完善

督促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根据要求于4月下旬完成相关模块和功能建设

科教处、农业综合执法队、质监处

“肥药两制”改革千家试点主体仍有4家未录入系统

督促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于4月下旬之前,根据各区县市提供的试点主体名单完成数据核查入库

种植业处、科教处

省市县一体化的“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建设仍需加快

4月底前,将今年的4个“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创建县率先接入省“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监管系统

科教处、镇海区、象山县、慈溪市、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宁波以及县市区使用自建平台,还未实现无缝对接省“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

负责做好有关区县市农业农村局、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负责开发地方自建平台的网络公司三方协调对接,抓紧落实具体操作方案,4月底之前完成系统转移或者系统接入

质监处、农业综合执法队、区县市农业农村局

在局“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浙政钉、浙里办应用平台上无法直接打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

加强与“数字三农”专班对接,推动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接入“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和市政府数字门户,力争4月底之前系统上线并试运行

科教处、局“数字三农”专班

“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创建

对“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创建情况掌握不深

于4月下旬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于6月上旬组织开展复查,重点检查网络连接、系统安装、硬件配套、主体操作等方面,加强对不达标农资店的监管和指导。建立“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退出机制,于年底省厅发文公布农资店验收名单时进行动态调整。

农业综合执法队、种植业处、政策法规与改革处

农资经营主体系统操作水平不高

在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中列入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年度任务,指导各地认真开展农资经营主体系统操作培训

农业综合执法队、科教处

部分农资店硬件设备老旧,无法正常使用

开展示范农资店建设

农业综合执法队

“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培育

各地提供的“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质量不高,相比于改革要求有一定差距

于4月下旬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于6月上旬组织开展复查,要求各地围绕生产台账记录,重点清理“空壳”合作社,结合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性家庭农场、数字化工厂建设,重新梳理选定培育对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性政策

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产业信息处、政策改革处、合作经济处

大部分试点主体还未能准确、完整、及时地开展生产台账电子记录

5月底前,率先在试点主体上推动合格证制度由主体追溯向过程追溯延伸,切实抓好生产记录电子台账

质监处、农业综合执法队、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技推广总站

在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中列入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年度任务,指导各地开展数字化系统操作和生产台账记录培训

科教处、质监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

要求各地于6月底之前落实试点主体“一对一”联系责任制

科教处、质监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

推动试点主体培育情况作为绿色食品标识认定和产销平台推介的重要依据

产业信息处、农业绿色发展中心

线上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服务不够

5月底之前在系统内设置水稻化学农药定额施用试行标准,按照配套技术导则和重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产品推荐名录提供用药指导和建议。

农技推广总站

“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未在数字化系统内叠加

6月底之前,对接省厅“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在数字化系统实现有效叠加。

农技推广总站

试点主体培育情况缺少评价依据

7月底之前,按照省厅农业主体绿色发展评价管理办法并开展滚动式评价

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业综合执法队

试点主体化肥减量情况缺少监测调查

11月底之前,制定出台试点主体化肥减量跟踪监测调查制度

农技推广总站

“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

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4月底之前,将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纳入“五水共治”、平安宁波年度考核体系,每月通报各地工作进度

科教处

将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纳入“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评价体系

科教处

 

 

 

 

 

 

 

第9篇

关键词:数字农业;问题;构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国家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