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40:29
导语:在乡村旅游发展阶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近年来,安图县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大力实施“主景打牌、多点开花,山上引人、山下留人”的发展战略,以打造长白山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为主攻方向,主动承接和补充长白山主景区相对缺失的乡村旅游度假功能,加大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力度,基础配套服务设施逐步完善,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安图县已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和全省唯一一个“旅游标准化示范县”。
安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始于1990年,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1997年属于萌芽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98年~2009年属于发育成长阶段;第三阶段2010年至现在属于成熟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0年~1997年):受长白山旅游景区带动,附近一些村民从生计考虑,在长白山旅游线路边缘,开办餐馆、民间住宿。部分具有经济头脑的村民利用自己的承包土地种植游客喜欢的农产品,出售给过往游客。境内一些旅游资源明显地域,从经济利益考虑,由集体或个人进行简单包装,对外进行经营。
第二阶段(1998年~2009年):随着长白山旅游热的升温以及境内起步较早的企业或个人开发旅游项目经济效益显著,引发了市场效应,掀起了以业内单位团体为主、外来企业及个人为辅的乡村旅游产业,随着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出现了全社会办旅游、全民办旅游的热潮。由于受时代、理念、条件的局限,这一时期的市场比较混乱,竞争很激烈,许多经营主体被淘汰出局。这一阶段旅游业的发展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对旅游开发给予了相应的指导与支持,作为行业管理部门的安图县旅游局全面介入常规的管理工作。
第三阶段(2010年~目前):这一时期,长白山旅游经济区已全面开发实施,安图县委、县政府以此为契机,把发展旅游经济提上县委、县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制定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全力扶持发展县域旅游业。以长白山及县域经典旅游名胜为龙头,带动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全面发展。
2安图县乡村旅游用地现状
安图县发展乡村旅游的理念是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优化提升乡村风貌,改善乡村环境,完善服务设施,形成乡村游憩系统。突出当地乡村生活模式,塑造享受乡村慢节奏生活理念,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农业、民居客栈、乡村养老社区等新产品业态。重点打造明长路乡村度假带,开发一批参与性强、地方特色浓郁、服务设施配套、卫生环境良好的山地农家乐、林家乐、乡村俱乐部、农家旅馆、乡村客栈、乡村养生养老基地、特色休闲农庄、高科技农业园、采摘乐园、花卉苗圃基地以及特色旅游村镇等系列旅游产品。以民俗风情、农耕文化、农业基地、农业设施、民族村镇为载体,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按照资源和生态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原则,依据用地单位申请的实际情况,在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的基础上,现已使用的建设用地是通过依法办理土地转用、征收或收回的土地。供应的建设用地多数为用途混合且包括经营性用途,采取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地。
3安图县乡村旅游用地存在的问题
安图县旅游用地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同步衔接,存在互相冲突,调整规划难度较大的现象;地类较为复杂,特别是有些还涉及搬迁,导致土地征用难度增加;个别企业缺少融资手段,资金投入不足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安图县乡村旅游用地管理问题主要是,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和村庄规划以及城乡规划中各方面的制约,导致了农家乐的用地指标得不到解决,因此用地审批和用地管理存在困难,出现了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的现象。
4安图县发展乡村旅游用地的措施
旅游业虽有较大发展,但还处在较低水平,与省内外一些同类地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态势相差较远,仍未摆脱旅游资源大县却是旅游产业弱县的现实。为推动安图县旅游业实现新的突破和跨越,提出如下乡村旅游用地对策:
坚持实行规划红线控制原则。根据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将要实施的项目进行梳理,按照各个项目的用地需求划定范围,用规划红线进行控制,预留旅游项目用地。
1.1 社区参与的定义及内涵
所谓社区参与,广义上讲,既是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介入社区发展的过程、方式和手段,更是指社区居民参加发展计划、项目等各类公共事务与公益活动的行为与过程,体现了居民对社区发展责任的分担和对社区成果的分享。根据以上定义,社区参与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涵:
①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这里的社区居民不仅仅包括行政区域的社区居民,更包括社区居民利益的代表者――政府、社会团体等维护当地居民利益的企事业团体及个人。
②社区参与的客体是能体现当地居民利益或与大部分居民利益相关的各项事务。范围涵盖各个方面。
③社区参与的动机是公共参与精神,不单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也是为了居民的自我价值、自身潜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和实现。
④社区参与的目标是最终实现社区及居民的共同发展、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
1.2 社区参与的类型
由于划分依据不同,社区参与的类型有多种表现形式,不过经常被运用到旅游规划开发方式是根据社区的发展阶段、参与规模划分。根据社区居民的发展程度,可以将社区参与划分为个别参与、组织参与、大众参与、全面参与四个阶段,其发展阶段与参与人数呈近“s”形。
2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2.1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构建依据
2.1.1 灵活掌握社区居民参与程度,保证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乡村旅游开发处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比如政策是否完善、资金是否充足、管理机构组织是否完善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当地村民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该吸引更多的相关主体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来。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再不断地提高当地村民参与程度。
2.1.2 确保乡村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从乡村旅游开发的最终成果看,是为了形成一系列具有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伴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游客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从我国目前对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来看,乡村旅游产品以果品采摘和农家乐为主,而这些旅游产品除了果品采摘、农事体验过程及农家乐之外,并没有充分展现乡村旅游的特色及内涵。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构建中,一定要从乡村旅游产品体系角度出发,注重乡村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最终形成丰富而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2.1.3 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更不能忽略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增加税收,企业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甚至有些村民也会为了短期利益而忽略了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及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开发的初期或许不会出现,但是短期的不出现并不代表永远的不出现,一旦这些问题出现了,对其影响最深的就是当地村民。但是村民由于资金、知识有限,他们并不能独自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一点看,当地村民的利益是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
2.2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
根据社区参与理论,“政府+企业+农户+村委会”模式在保证乡村旅游发展实现的同时,也最利于最大限度地保证当地村民的利益,同时也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该部分主要从各参与主体的角色扮演及职责分工来构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2.2.1 政府。角色扮演: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要充分地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尤其是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资金和基础设施上的支持。但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并且伴随着乡村旅游市场机制的日益完善,政府除了要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不仅仅是资金物质方面的支持还要有政策上的支持),还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职责分工。制定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一方面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参与者的参与行为提供支持和肯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调动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尤其是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要与当地旅游局搞好合作,充分利用旅游局的专业优势,吸引一切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企业和资金加入到马耳山乡村旅游的发展上来。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外出旅行对旅游地基础设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基础设施不仅仅决定着景区的可进入性,另外,在方便游客的同时,对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其他参与主体的监督和引导。于各参与主体参与目的的不同,必然会导致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偏离,这就要求政府对其他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其具体实现途径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保证其他参与主体根据景区的发展规划调整自己的行为,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和监督,提高参与者农户的旅游经营素质等等。
2.2.2 旅游企业。角色扮演: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者
职责分工。景区规划。旅游企业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主体,它的第一项职责就是保证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为此可以设立景区规划处,景区规划处的职责不仅仅是落实景区的各项规划工作,同时它还包括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及旅游产品的开发组合。
做好游客的接待服务。游客服务中心不仅仅要做好游客的接待工作,同时也要加强对接待游客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另外还要对景区附近的摊点、商贩进行规范和管理,保证乡村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
加强景区管理。为加强景区管理,可以设立景区管理处。景区管理处主要负责景区的卫生、安全以及景区内基础服务设施的管理维护,同时也负责景区内的其他琐碎事务的处理。
提高景区工作员工的职业素质。为提高景区员工的职业素质可以设立人事处。人事处不仅仅要加强对本公司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提高职业技能,同时也要设立农户培训处,对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定期的培训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仅有利于旅游公司平时经营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吸收更多的农户参与到景区经营管理中来,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层次水平。
加强对外联系,拓展营销渠道。为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要加大景区的宣传力度,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为此可以设立外联部。外联部不仅仅负责景区的对外宣传活动,同时更是负责景区的对外联系。
2.2.3 农户(当地村民)。农户的参与不仅仅为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提供了人力资源,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户的参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从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来看,它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中,农户的参与是必要而重要的。虽然农户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仅仅是参与者的角色,但是他的意义却不仅仅如此。
角色扮演:乡村旅游的参与者。农户在开发模式的角色定位,不仅仅是由发展乡村旅游的目的决定的,从他们对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作用来讲,农户的参与有利于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伴随着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日益完善,农户在模式中的地位也会越来越重要。根据乡村旅游开发的内容,农户在模式中的参与主要是作为旅游企业的员工、“农家乐”的经营者及其他旅游项目的参与者。
职责分工。旅游企业的员工。农户作为旅游企业的员工,根据旅游公司的岗位职责开展相应的旅游经营活动,比如景区的售票员、清洁员、旅游接待者等。在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由于模式开发机制也不是十分完善,再加上农户自身旅游素质也不高,因此,农户在企业中只是负责景区的日常管理活动。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工作能力及自身素质的提高,可以逐渐参与到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景区规划及发展战略、品牌塑造等问题中来。
“农家乐”经营者。农户不仅仅是乡村旅游资源的拥有者,在“农家乐“模式中,农户更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及服务的提供者。对于乡村旅游游客来讲,他们来农村不仅仅是为了欣赏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体会农事采摘的乐趣,更重要是感受农村独有的乡村文化,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而这些只有通过与农户的亲密接触才能体会得到,因此,在“农家乐”产品经营方面,必须有农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才能激发农户的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保证旅游产品的原汁原味。但是在“农家乐”产品的设计及经营
管理方面,农户要听从专家及旅游公司的建议,接受旅游企业的培训及村委会的监督,以保证“农家乐”产品的质量。
其他旅游项目的参与。对其他旅游项目的参与主要是指农户听从村委会的安排,参与旅游公司组织的乡村民俗活动,按照景区规划的内容,在规定的区域根据相关的规定经营土特产的买卖生产。
2.2.4 村委会。由于农户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的地位仅靠政府是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再加上,在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中,政府、旅游企业、农户为了保证各自的利益,难免会做出不利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因此,在马耳山模式中,需要村委会的介入,它不仅仅是农户利益的代表者,同时,它的介入也有利于协调三者的矛盾,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村委会在模式中由于职责的不同,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
角色扮演:农户的组织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者。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创意农业服务
Abstract: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agriculture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 conditions of rural areas have undergone profound changes. A new type of tourism is booming, "Nongjiale" tourism. This is a kind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rural landscape, product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tourism,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combination model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is a unique form of rural tourism in china. This paper has emerged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Nongjiale" tourism and related discussion, analysis of rural tourism, "Nongjiale" and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which broadly defines "the definition and connotation of Nongjiale", namely the generalized "Nongjiale" tourism refers to all the rural tourism activity occurred in the rural the landscape environment of the various form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rural life happens or.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tourism,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Nongjiale"; analysis the reason of Nongjiale rise, and puts forward some "Nongjiale" tourism issues.
Key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scientific planning; Creative Agriculture Service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近年来,随着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日益壮大,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业态类型也在不断的多元化,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便蓬勃发展起来---“农家乐”乡村旅游。这是一种将农业生产,农村自然景观,乡土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的新型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产物,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形式。已从农民自发发展逐步向规划引导转变,经济规模已从原来的零星分布,分散式经营转变为集群分布,集约式经营。目前全国共有8。5万个村庄开展乡村旅游。全国乡村旅游经营户超过了170万家,从也人员2600万人。而其中农家乐约150万家。根据调查统计,我国约有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而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依托西安市已有的区位优势,同时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这些都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
面对日益增多的农家乐等小型田园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从中找到了一种回归自然从而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而这些正是农村与城市的区别,农村最重要的特色也即是他的本色就是绿色生态的乡土文化魅力,所以在对农家乐的规划上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主旨。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地形因地制宜,依山就势。
当今的农家乐具有鲜明的特点:1投资较少规模设施简易;2成本低廉价格适中;3客源不稳随着节日季节有明显的波动提供的服务相对简单;4发展较为迅速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无论是城市开发,还是旅游串连,都要做到统一规划,整体营销,所带动的,并不仅是一个行业的经济收益,还能带动一个产业链、甚至一个城市综合经济体的升华。
以西安灞桥区“黄邓村”农家乐为例
旅游市场定位:核心市场是西安市及周边专项市场是白领市场,家庭自驾游市场
旅游产品定位:主要以休闲度假为主
总体创意思路:突破旅游空间,创新多元化休闲体系
黄邓村的规划思路:主要从空间的突破为基础,从新的视角理解农家乐,开发多种休闲娱乐方式,农产与休闲并存的生产区,同时拥有渊源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
规划理念:立足宏观全局,以文化为先导,激活乡村旅游资源,综合发展产业链,实现从‘传统农业乡镇’到‘主题旅游小镇’的转型
黄邓村“农家乐”位于灞河右岸的灞桥镇西北、分布在白鹿塬北坡,灞河之畔。景色十分优美,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自然景观。春天果树开花繁茂,夏天秋天果树成熟结果,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尤其进入夏天以来,每个月都有新鲜的水果成熟。黄邓村围绕果蔬产业,通过多种主题活动,不断激活并深挖人文、生态为主题的 农家乐休闲旅游,在展现区域特色的基础上,也树立了黄邓村特有的品牌,更有力带动了周边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樱桃产业不断拉动区域农家乐休闲游市场持续向好发展。
目前,西安市休闲方式呈现出这样几个发展趋势:其一,中高端休闲方式更为大众接受。其二,休闲方式更加时尚化多元化,注重精神休闲方式的影响力增加。其三,休闲时间更加的广泛化和日常化,不局限于周末和假期。
存在的问题:大范围内,粗放式开发多,高层次精品少;区域范围内,品种单一,趋同化。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科学规划。农家乐只是满足市民对农村的好奇,还不能充分满足休闲的需求。低层次开发的实际效益不足以激发供给主体——农民及企业的积极性1)农家乐的特色越来越淡,农家乐的味道越来越大众化,搞的有点像餐馆或招待所,缺乏创新意识;2)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经营者的眼光有待放长远,卫生状况比较差,没有品牌意识;3)缺乏有力的统一管理,本地区形成恶性竞争,没有差异化经营;4)片区农家乐还没真正形成气候,缺乏整体包装和推广,象酒店式管理那样能有农家乐专业管理公司对其进行品牌包装和宣传;5)缺乏对客户体验的调查,总体来说客户满意度一般,没有持续性营销方法和长远吸引回头客;
然而注重对乡村资源的深刻了解,民俗文化及生态科技的探索研究,以及国家农村与城乡统筹政策及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以现代服务业理念打造最具开发价值与市场竞争力的休闲农业产品,充分发挥休闲旅游的引擎与产业整合作用,提升产业价值,带动区域产业升级与城市化大发展。
形成关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生态科技、民居建筑、创意农业景观等诸多方面导向下发展新农村建设、古镇古村、郊野生态休闲、农业生态园、农庄度假村等。
发展创意农业服务要在规划设计上打破单一的规划模式 ,在规划设计上可以采用按照区域生态区规划、生态农业示范园、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修改性详细规划,同时多元化的开发景观资源,例如农业景观、景区景观、休闲农庄景观、乡村旅游景观、广场景观高尔夫球场景观、园林景观等。
农家乐的景观规划要从细节着手,作到画龙点睛,重点突出体现地域性特着的文化符号,具体到实践当中,应该针对具体的区域,先刻画出地域文化的主脉络,通过进一步的概念化,归纳出成系统性的文化符号再将这些符号演绎到具体建筑与景观改造的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 卢小琴. 荆州桃花村农家乐旅游开发研究 [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7)
[2] 刘晓华. 陕西省延安市“农家乐”旅游发展研究 [J].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09 (07)
关键词:低碳;休闲农业;发展动力
乡村旅游起源于1885年的法国,经过19世纪80年代大规模发展和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全面发展阶段,目前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具有相当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国内乡村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国内的乡村旅游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发展阶段。90年代以后,乡村旅游开始全面发展,这一时期,人们逐渐将休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来,休闲农业旅游逐步在中国发展起来。休闲农业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形式之一,是乡村旅游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全面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有利于农村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实现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2008年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我国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持续、较快发展,其年总收入已达到400亿美元,成为我国旅游产业一个新的增长点。
随着低碳的概念深入人心,低碳旅游也成为了当先旅游界的一个新坐标。休闲旅游由于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强调,更加凸显了其低碳的特性。
一、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的意大利、奥地利等地,随后迅速在欧美国家发展起来,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其发展的最高阶段――租赁。在休闲农业发展的实践方面,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区是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内地云南、四川、河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由于旅游业或特色农业发达,也间接带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理论方面,段兆麟(2004)、郭焕成(2008)等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休闲农业的概念,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大多数学者广泛引用的是2000年台湾公布修正的“农业发展条例”,将休闲农业界定为“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农业经营”。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消费者行为也进行了探讨。马勇等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农业的目标顾客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特征,消费群体的差异性开始显现。”杨丽华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对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关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严力蛟、王兵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归纳。王和才等以苏州为例着重论述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陈艳等总结了有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将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概括为五类。在休闲农业规划和旅游产品设计方面,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研究了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田华等对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进行了设计。同时,学者们还对休闲农业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如伍冠锁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石青辉对湖南休闲农业的营销模式进行了研究。
同时国内学者还研究了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及休闲农业吸引物空间布局等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就具体旅游开发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特色不突出,对资源和市场分析不到位,开发项目大同小异;二是保障机制研究滞后,开发主体、社区参与、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三是旅游产品深度开发问题。
二、低碳经济及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低碳经济
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 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来低碳经济的概念。国家 “十二五” 规划也明确指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冯之浚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其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
(二)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开发影响因素的研究
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的发展既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又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因素主要涉及到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保障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是支持因素。
1.供给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旅游供给因素是由两个层次构成,即器物层和文化层。其中文化层是核心,器物层是载体,最终二者统一于产品有偿提供给旅游者。
器物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物质基础。包括景观资源、环境、设施以及活动。其中景观资源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基础;环境主要是指旅游地的气候、地质地貌、水体、植被等条件;设施由服务设施和游憩设施两部分构成;活动主要指农业生产活动以及节事活动等。文化层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基础。主要包括村野文化、民俗文化、地方文化和居民独特的生活方式。
2.需求因素
作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动力因素,相对应于供给因素,旅游需求是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层次构成的。物质需求是对供给中器物层的需求,其满足的是生理需求;精神需求是对供给中文化层的需求,其满足的是心理需求。其中,最根本的需求是城市人逃避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渴望回归乡野的心理需要。
3.保障因素
保障因素是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保证的因素,是旅游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引导、社区参与、资金来源、人才培养等因素。
政策引导主要是政府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中为供需双方提供政策、制度、资金方面的支持,以鼓励、管理、规范休闲农业,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保障旅游开发和发展各方利益,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环境污染、服务质量下降和居民利益受损等不利行为。社区参与。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发应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保证社区对休闲农业旅游决策、开发、管理和收益的参与。如果社区不能充分参与旅游发展,农民不能成为主要受益者得到实惠,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将大打折扣,旅游业发展必然受挫。资金保障。旅游开发,尤其是旅游设施设备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也不例外。为此,充足的开发资金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核心保障因素。这主要涉及到旅游融资问题。人才培养。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服务人才,这样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4.支持因素
支持因素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重要因素和进一步发展的支撑条件,主要包括新型技术、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休闲农业旅游要想实现低碳式发展,就得依靠相应的科学技术支撑,如低碳能源技术、低碳交通技术、低碳建筑技术等。
三、总结和建议
休闲农业旅游是在市场的拉动和资源的推动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构和高级阶段,文章就在低碳背景下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动力体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文章由于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全述。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对发展模式、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等工作需要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何昆.中国生态旅游科学发展高层论坛提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需要科学发展[N].光明日报,2008.06.30
[2]郭红芳.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综述[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
[3]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
[4]段兆麟.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发展之比较[J].中国供销商情,2004.10
[5]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6
[6]陈艳,龙岳林,张佳娴等.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
[7]马勇,赵蕾,宋鸿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J].经济地理,2007.2
[8]杨丽华.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湖南省长沙市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09.2
[9]严力蛟.我国休闲观光农业的模式与发展对策[J].新农村,2007.2
[10]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2
[11]王和才,蔡健,梁荣华.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8
[12]高旺,陈东田,董小静等.生态规划在休闲农业观光园项目策划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0
[13]田华,侯立白,宁生全.丹东市五龙背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设计[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4]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
[15]石青辉.湖南休闲农业企业的营销模式研究[R].“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2008
[16]冯之浚.推行低碳经济促进了绿色发展[J].科学学研究,2010.1
[17]佟立志,高云龙.低碳经济与我国经济发展研究[J].理论前沿,2010.1
蒋巷村以农业起步,在先天农业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上世纪60年代通过大力治水改土工程改良土地,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80年代,蒋巷村瞄准市场先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建材加工业,迅速跃升为该省的龙头产业,提高了村庄经济实力;进入新世纪,蒋巷村在大力巩固拓展工业的同时,以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反哺农业,打造农民新居、农业规模化生产以及生态种植园,并建立起一系列景点设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蒋巷村的成就与当地政府扶持和推广分不开。早期农业经营分散,规模效益不高,当地政府及时提供涉农优惠政策,引导蒋巷村依托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了广大农户增收。工业方面,当村级龙头企业遭遇金融危机以及其他企业的激烈竞争时,政府部门主动对接企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政策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将其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方面,该村旅游资源并不突出、旅游吸引力较低,政府一方面大力推广宣传,一方面积极开展旅游业税收优惠措施,支持和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大力扶持其乡村旅游品牌。蒋巷村在资源条件相对贫瘠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改天换地、农业起家、工业发家、三产协同”的创新发展之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并通过工业经济反哺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2、大山村——本底良好、政府拉动、旅游慢村
早期大山村由于处地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2005年高淳确定“生态立县”的发展方向,重点打造“国家生态示范区”,在此机遇下大山村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转型之路。在政府主持和出资下,大山村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建筑风貌进行改造,打造田园风光特色,扶持农家乐专业户,一跃成为本省内的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年,随着桠溪镇被评为“国际慢城”,大山村作为“国际慢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具备非常突出的发展条件和优势。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打造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业。为保障旅游配套服务业的高水平化,桠溪镇政府出台了统一的农家乐资格认证标准,并出资对环境整治进行改善和提升。目前村内已建成16家特色农家乐,可同时接纳上千名游客,每户年均收入达30-40万元。该村还通过招商及合资的方式开发休闲精品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扩大“国际慢城大山生态之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山村在本底条件和区域环境基础上,通过政府扶持,以“整体打造、标准管控和庭院经济”的重点,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主导的整体打造有效地保证了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强调政府对旅游硬件设施的标准性把控有效避免了接待设施的参差不齐,推广庭院经济充分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院落以及零星的土地、水塘,形成果蔬种植、家禽养殖、居住、餐饮接待等复合功能,打造出家家门前有绿树、户户门前有花香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模式。
3、张阳村——农业起步、发展苗木、拓展旅游
关键词:工业革命 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
一、吉林省乡村旅游成就与问题
(一)吉林省乡村旅游现状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关东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秀美纯净的自然风光广泛地蕴藏在吉林乡村的每个角落。淳朴的民俗民风、独特的自然奇景、诗意的田园风情、古老的历史遗迹,这些都是吉林省开展乡村旅游业的优势资源。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基础好、资源得天独厚,全省现有的300多处旅游资源中有70%分布在县乡,各种农业观光园、农家乐、采摘节等乡村旅游形式应运而生。2007年国家旅游局将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乡村游”,有着生态农业大省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双重身份的吉林省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随着旅游景点景区的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已涵盖我省广大农村地区,囊括了农、林、牧、副、渔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的各种业态,成为吉林省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旅游者4558.65万人(次),同比增长21.31%;旅游总输入450.80亿元,同比增长28.74%相当于全省GDP的7.02%。一般来说,一个产业能占到GDP的8%,就可以说是“支柱产业”,吉林省的旅游业越来越接近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二、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1.乡村意象模糊,品牌意识不强。乡村意象是人们对乡村的整体感觉和印象,是人们对乡村的反馈和映射在心理上的积淀。乡村意象可以激发城市游客前往乡村寻找回归原始的“归属感”,然而吉林省的乡村旅游业起步晚,发展程度低,没有对发展做出合理的定位,思想意识依然停留在狭隘的乡村旅游业视野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还仅仅局限于经验型经营阶段,开发单兵作战,尚未形成景区整体开发状态。许多乡村旅游只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从而限制并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同质化开发,低端重复问题严重。吉林省乡村旅游开发多停留在餐饮、观赏、采摘品尝、农事体验等层面,也存在同质化、类型单一、低层次重复开发等问题。另外,旅游项目与线路,就长春市而言,60多家旅行社,旅游项目几乎雷同,缺少深度开发。长春某旅行社一资深人士认为,乡村旅游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给久居都市的人带来新鲜感。如果只是重复性的相互“克隆”,容易给消费者带来厌倦感,时间一长必将影响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而据记者了解,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标准化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目前省内高校旅游专业和农业院校均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社会缺少专业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此外,我省乡村旅游产品在品牌打造和品牌宣传上力度不够,各地具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形象不够突出。
3.基础设施落后,区位交通条件差,接待能力弱。由于地方经济条件限制,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基础设施落后,不便于开展大规模的旅游。在接待能力方面,一些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不到位,交通、通讯、住宿、餐饮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很多游客对乡村游的最大不满就是“不卫生,不方便”,特别是在上厕所和住宿方面。
4.管理与服务参差不齐,服务质量差。由于乡村旅游季节性强,并多限于家庭作坊式服务,所以服务意识基本处于原生态,除了更多的民风民俗外,很难说有高水平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另外,由于监管缺位,存在不正当竞争者借机扰乱正当的竞争环境,从中牟取暴利,让乡村旅游业市场失去了最重要的道德形象,失信于消费者。
三、吉林省乡村旅游问题原因分析
1.从目前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看,受地方经济发展制约,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从外省发展情况看,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乡村旅游在福建、安徽省农村地区增长迅速,对推动经济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缺乏整体规划,管理不到位,存在盲目开发状态。在市场开发方面,一些地区急功近利,没有规划,盲目开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同时,旅游法制建设还有待加强,规范乡村旅游市场行为,强化市场秩序。尽管一些地方已经出台了地方的乡村旅游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但是在执行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偏差。有关业内人士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划、服务质量标准及行业管理办法,处理好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加快吉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
3.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服务人才。近几年,吉林省乡村旅游呈现“遍地开花”蓬勃发展喜人态势,但与业界的发展不相匹配的是,相应的规划、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养还不能相应地跟上,另外由于乡村旅游的景区的分散、旅游企业的狭小加上待遇等条件限制,也影响了相应的人才向乡村旅游业流动,从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吉林省乡村旅游面对省内外激烈竞争,挑战多多。在国家宏观旅游政策和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为其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吉林省乡村旅游也面临着省内外竞争激烈化和旅游需求多样化所带来的挑战。毫无疑问,吉林省乡村旅游市场大有可为,希望更多的农民改变传统观念,参与旅游市场经营和旅游产品的开发,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特色,将旅游资源转化为农村致富的一条新路,把乡村旅游的“蛋糕”越做越大,让更多的农民尝到甜头。
参考文献:
1. 韦林.做大吉林省乡村旅游“蛋糕” [N], 吉林日报.2011-07-26.
自1990年以来,潍坊市一直致力于自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业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很多城市的旅游群体更加青睐于乡村旅游,认为这是亲近自然,放松心情非常有效的方法。这种更加趋近于返璞归真的与自然融合的旅游方式可以让人们感受乡村淳朴的田园气息,体会大自然天然之美。其潜在优势及发展空间非常巨大。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农业框架体系开始得到初步建立
对于潍坊市的乡村来说,农业已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发展,且产业化发展水平很高。基于此,潍坊市要发展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凸显,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向人们展示着乡村旅游业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人们在参观潍坊市的生态旅游业的途中,对生态特色的要求也逐渐增高。潍坊市的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具有特色代表的地方有三个:三元朱村,隶属寿光市;尧沟镇,隶属昌乐县;流青园,隶属昌邑市。这三个地方的观光旅游项目以农业生产园为重要基地建立了相应的田园风光旅游模式。
(二)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有所创新
生态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最常见的有六种。第一,农园采摘型,它属于一种农业经营形态,出现时间较早,对农业生产所需场地的利用率较高,通过种植大量的观光农作物获取数量可观的收入。第二,农园观光型。旨在发展旅游观光,即将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呈献给观光者,尤其培育花卉需要及其优雅的环境,可以给观赏者带来灵魂上的极大震撼。第三,渔场垂钓型,这种类型的农业观光旅游形式主要以水上观光、农场垂钓为主,垂钓的地质一般是利用池塘、或浴池之列的水体将游客的垂钓意识激发出来,让游客与水体自然亲密接触,这也是农村旅游观光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旅游观光类型。第四,观赏畜牧狩猎型。这种形式的农村观光旅游业更加注重畜牧观赏价值的提高。通过让游客参与畜牧过程,在农场体会跑马与狩猎的乐趣,进一步帮助游客体验自然、放松心情。第五,观光副业型。这种形式的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农业加工品生成,可以让游客对工艺品加工过程进行相应的观赏,进一步为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发展前景做奠基。第六,生态农业观光型。形成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建立相应的生态农业及生态开发农业,将整个农业的生产过程开发得更加健康、积极,让游人在享受生态循环农业的口感的前提下,获得嗅觉、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享受。
(三)农业发展阶段与旅游业发展要求错位
目前,我国的农业还没有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模式,相对来说较为古老,没有进行大量的机械化农业产业发展。然而,现代农村观光旅游业的革新对农业发展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作业内容完善,还要具备相应的协调自然的能力,这就使得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我国的农业和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发展要求产生了相应的错位,两者之间不能有效融合。就目前形式看,农业的发展和农村旅游观光业的市场错位严重。市场需要的是与自然协调程度较高的旅游产业,而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采用大量的机械化作业,但根本无法完成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与发展。另外,农村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没有和农村农业产出的农产品形成一致,农业产出的农产品大多是用来满足人类口腹。然而,对于旅游观光业的发展来看,需要的是大面积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业产品的生产。潍坊市相较其他地方来说,其农村具备开阔的空间,拥有丰富的“3S”资源及“3N”资源,要开发农村休闲旅游产品具备一定优势,并这个地方的旅游餐也存在明显优势,如果再将农村观光旅游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就会获得相对完美的效果。
二、潍坊市乡村旅游业优劣分析
(一)潍坊市乡村旅游业优势分析
潍坊市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优势相对来说比较明显。潍坊市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其土地资源的种类也相对丰富,交通便利。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有相较优化的旅游环境。该地政府部门和国家相关机构已在市区范围内纳入了相应的旅游工作,并设置了专门的旅游发展考核体系,将潍坊市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并且,政府设置了很多相关机构来管理开发潍坊市的旅游经济。第二,开始加快当地旅游项目的建设,将潍坊市农村生态旅游项目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第三,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这一过程也为潍坊市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将当地民俗、乡村休闲娱乐、乡村田园风光旅游等作为一种优势,培育田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四,潍坊市的乡村旅游品牌越来越有影响力,已整合了潍坊市的旅游资源,建有专门的旅游网站――潍坊市旅游网,且在报纸上开办专栏,这都是潍坊乡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第五,就目前的旅游产业来看,潍坊市有非常高的产业素质。第六,在创新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推出了一系列潍坊旅游消费品,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二)潍坊市乡村旅游业劣势分析
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都大同小异,没有明显的地方差异。在规划旅游市场之时虽然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在真正开发这些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主要的开发模式还是政府主导,然后再引入企业或个人,这种形式的劣势较为明显,即对一些发展较为客观的资源会进行再度开发,反而会忽视旅游业品牌形象的确定。第二,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到位,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多出现一些人工化的旅游资源,且这种人工化的倾向变得越来越严重,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变成了大兴土木的建设事业。第三,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将开发环节和经营环节有效联系在一起,资源比较匮乏,资源的开发分布过于零散,很难对其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第四,没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乡村旅游人才,管理不规范。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进一步加大,但人才的供应还很难跟上人才的需求量,严重制约农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第五,没有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形成较大规模,需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以满足游客越来越高的需求。产业要发展,就一定要有相应的经济效益,乡村旅游业也亦然,乡村旅游的投资者目前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影响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其发挥作用的能力也得不到相应提高。
三、潍坊市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分析
目前,潍坊的乡村旅游业要进行发展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第一,多参加一些旅游经济节会,如蔬菜博览会、花卉博览会及苗木博览会等。这是打响该地区农业产业品牌的重要措施。致力于宣传、开发成套的旅游资源,注重品牌。这些都是目前潍坊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关键。这种代表性的农业产品观光节会的参观,可以让旅游市场的开发者具备较为独特的眼光,不会产生农村旅游观光项目大同小异的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农民的收入,经过大力宣传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分量。第二,加大力度投入旅游产业,给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目前,潍坊市旅游业已成为其服务业的代表产业,因此,要面向全中国、面向世界发展自身的旅游产业,加大投入,让农村、城市的格局和面貌发生较大变化,这也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第三,加快投入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让农村旅游产业的类型更加趋向于丰富化。
四、结语
关键词:体验营销;农业;应用
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居民物质生活富裕程度明显提高。人们不再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富裕,更多的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渴望得到心灵的放松与愉悦,加之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不断增加、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些都使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脚步中心力交瘁,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精神享受,渴望通过体验中获得心灵的放松。都说人们的需求推动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从体验中放飞自我的迫切需求,为“体验营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契机。体验营销模式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由于农业与体验营销的互动性,体验营销应用于农业领域成为一种不可逆反的趋势。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旅游中运用体验营销已不可避免。因此,对于体验营销如何有效地应用于农业中,人们正在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体验营销理论最早来自于美国。伯恩德•施密特博士(B.H.schmiett)在《体验式营销》一书中指出:“体验式营销站在消费者的感觉、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从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1]。在感官上,消费者通过消费体验获得享受的经历、美好的回忆,从而心灵愉悦、精神放松。企业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布置场景,打造良好的氛围,为顾客提供服务,使消费者能从中获得体验,从而吸引眼球,这便是体验营销。
1.2研究意义
体验营销模式将农业旅游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以一种不同于传统营销的独特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农业从幕后走到台前,以此推动农村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2体验营销应用于农业
2.1体验营销与农业的互动性
乡村的特色旅游业是体验营销应用于农业的一种诠释,人们对此并不陌生。例如,生态草莓园采摘草莓。在高楼矗立的钢铁城市里,城里人为了远离城市喧嚣、摆脱束缚、获取放松、往往愿意去体验悠闲平静的乡村生活。通过花费一定的经济代价,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从而获得一次愉快的经历体验。而这种经历体验则可以看作是企业的营销手段,利用农村田园风光满足城里人的休闲需求。另一方面,体验营销这种新型营销模式将农业旅游通过游客的亲身体验以一种不同于传统营销的独特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使农业从幕后走到台前,以此推动农村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所以说,体验营销与农业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性。
2.2体验营销与农业的结合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业开始“走出来”了。例如,茶庄文化从一杯香茗定优劣到通过体验营销使游客深往其中,从采茶、制茶、泡茶各种手工环节了解茶文化,从而使茶韵味化、体验化;去生态菜园亲手挑选食材,体验农家乐,等。农业对于体验营销的应用逐渐扩展到多重领域,而且形式也变得多样化
3中国农业关于体验营销的应用
3.1体验营销应用于我国的优势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种植历史的大国,从东到西种植地域宽广,规模巨大,由南到北经营方式多样,种类繁多;不仅种植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而且农业文化内涵丰富。对于农业产业来讲,体验营销有着天然的优势。
3.2体验营销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应用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逐步向以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形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观光与休闲相结合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潮流。到21世纪,农业旅游范围扩大,功能渐趋齐全,进入飞速发展阶段。戴美琪、游碧竹曾指出:“我国休闲农业早期兴起阶段的主要形式是农业观光旅游,初期发展阶段的主要形式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目前已步入功能拓宽为健康、学习、度假、娱乐、休闲、观光、体验等综合功能的规范经营阶段”[2]。
3.3我国农业在应用体验营销模式中的不足
从我国农业在体验营销应用的整体上看,仍存在着不足之处:政府对农村应用体验营销发展休闲旅游业的重视和关注不足,没有具体的帮扶政策;对于农业旅游长远的发展道路认识不清,景点品种单一,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缺乏特色;现代科技应用少,大多数农业旅游开发仍处于根据农作物生长期组织旅游,受农业季节性制约严重;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专门的人才,等。
4体验营销的实际运用
4.1体验营销在农业中的应用--以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为例
湖北土老憨生态农业集团总部位于湖北省宜都市,2005年成立。以土老憨和清江野渔为两大主打品牌,形成柑橘全产业加工、野鱼深加工的产业链。为转变发展方式,带动当地橘农增收,土老憨集团积极探寻新出路,将体验营销应用于柑橘农业中,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4.2就土老憨集团在柑橘农业中应用体验营销进行优势分析
该公司以柑橘农业种植为基础,以精细化加工为支撑,以旅游开发为带动,探索新农村建设原地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村休闲游、农业新技术普及、新品种应用、“互联网+五位一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推进建设国家柑橘农业公园,从而促进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村、一品、一文化”格局,实现农村休闲体验旅游业与柑桔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柑橘文化体验式旅游服务业;打造优质品牌,优化柑橘原材料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土老憨全产业链品牌影响力;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台湾中华海洋大学、武汉工业学院、湖北工业学院等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引入优良品种采取现代技术使其“四季不断桔”,冲破农业季节性限制;与意大利专家保罗教授进行友好交流,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成为集团顾问,并且积极吸取大学生人才,为企业注入新鲜血液。
5结语
5.1研究结论
体验营销应用于农业。一方面满足了城里人渴望宁静、释放压力的体验需求,顺应了精神消费日益多元化的潮流;另一方面,农业通过旅游发展从幕后走向人们的视野,有益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增长农村地区经济,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因此,在农业中的运用体验营销有着广阔的市场。
5.2展望
体验营销在农业中的应用逐渐成熟且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由此看来,体验营销在农业中的应用将会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出路,带来新的活力。对于体验营销在农业中的应用将进行持续的探索,未来也将变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B.H.schmiett,experiential:HowtoGetCustomersToSense,Feel,Think,ActandRalatetoCompanyandBrands[M].Newyork:TheFreePress,1999.
关键词: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206-02
引言: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一大批旅游地迅速崛起,成为了地区乃至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但令人困惑的是,一些著名的旅游地慢慢地开始走向衰退,不同程度的面临着游客量和旅游收入水平下降、经营举步维艰的困境。为什么会出现衰退?如何避免衰退?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旅游地发展的热点之一,该理论的提出,为研究旅游地的发展演变规律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被广泛用于分析、解释、预测旅游地的演化,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困境,引发了对该理论模型的一些质疑和争议。
一、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理论述评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是地理学对旅游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20世纪以来有很多国内外学者关注到该理论的研究。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著名地理学家W.Christaller研究地中海旅游乡村提出的,他认为旅游乡村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掘阶段、增长阶段、衰落阶段。而得到多数学者认可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1980年加拿大地理学家R.W.Butler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的S型旅游地生命周期演化模型,他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一般经历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阶段或复苏阶段。
通过研究,一些学者支持Butler的生命周期模型,如Chris Cooper和Stephen Jackson在对英国the Isle of Man研究中认为,虽然Butler的模型被批评在实践中难以运作,但是它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解释工具,可用来分析旅游地的发展演变规律。英国the Isle of Man的个案就是一个证明该模型实用性的例子。保继刚在《旅游地理学》向国内全面介绍了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思想,之后的几年中在旅游学术界引发了关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和争论。还有一些学者认可旅游地存在生命周期,但对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划分上争议较大。他们不同程度上都发现了实际情况与这个理论模型之间存在的差异,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划分与Bulter不完全相同,而且还对该理论模型进行了创新和补充。比如广受关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划分为5阶段和4阶段的观点,Gary R Hovinen(1982)以美国Lancaster县为例,认为Lancaster旅游地生命周期划分为五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落阶段,以成熟阶段代替了Butler的生命周期模型中的巩固和停滞阶段。佘书炜(1997)认为现有的理论模型不能够很好地揭示出旅游地的演进规律,因此他提出了一个双周期模型。喻震、唐善茂(2004)认为传统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基于传统的经济理念来思考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略显偏颇,他们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构建了一个三维的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新模型―旅游地生命球体理论,从而能更全面的考察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但也有一些学者对该理论的真伪和科学性提出了质疑,杨森林(1996)从关于旅游产品的“硬核”、形成产品生命周期的产品特性、实践的检验等三方面得出了他的研究结论,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又缺乏有力的事实根据。如果用它指导实践,无疑会产生不良的后果。阎友兵 (2001)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存在致命的逻辑漏洞,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在实践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它只是产品生命周期在旅游科学中的简单移植和机械套用,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理论。
虽然学者们不同程度上对Butler理论模型提出了一些质疑,但多数学者还是肯定了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即旅游地或旅游产品存在由起步经兴盛到衰落的过程。类似生物体的生命变化过程。如果是这样,任何一个旅游地都摆脱不了衰落的“宿命”,对旅游地存在生命周期的命题是否成立的验证就没有太大的意义。反而是旅游地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划分及特征有利于了解旅游地不同阶段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人为控制和调整,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实现旅游地的永续发展。但是从一些旅游地个案的研究表明,完全吻合Butler理论模型的很少,而且不同阶段的转折点很难判断,缺乏可操作性的指标,因此不能把生命周期模型简单、机械地套用在所有旅游目的地演变上,这是不现实的。从一定程度上说Butler的理论模型也只是一个理想的理论模型,还需要不断的完善。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因素的述评
表1国外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概况(1986―2005)
资料来源:邵晓兰,高峻(2006)
邵晓兰,高峻(2006)根据EBSCO和Elsevier两大数据库的搜索结果统计出来的表1研究发现国外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回顾和应用、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都是研究的热门话题。剖析形成这些具体的生命周期特点和规律的原因,可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地的发展,为控制和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提供支持。
Butler认为旅游地生命周期与旅游地容量密切相关,如果旅游地容量达到饱和或超载,旅游地就会进入停滞或衰落阶段。因此Butler建议说,旅游地发展应保持在既定的容量限制之内。
C.Stansfield通过对大西洋城盛衰变迁的研究,指出旅游地衰退与客源市场的改变、美国城市的整体衰退有关。
针对英国传统海滨度假地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出现了广泛的衰退。众多学者对衰退的原因进行了研究(Urry,1990;Shaw&Williams,1997;Morgan &Pritchard,1999;Walton,2000;Agarwal,1994,2002),认为英国海滨度假地衰退原因与度假产品的独特性削弱和市场竞争力下降有关。
Cooper和Jackson对the Isle of Man的研究(1989)认为旅游地衰退原因与旅游地经营者的决策、旅游地的环境因素、英国海滨胜地总体受欢迎度的下降、发展速度、可进入性、竞争旅游地相关。
谢彦君(1995)认为需求、效应和环境这三种因素以不同的方式、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对旅游地生命周期施加影响,并提出了控制与调整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措施。
从上述文献可见,影响旅游地演进的因素多种多样的,总体来说,包括旅游地旅游供给系统、旅游者市场需求和宏观环境等因素。这也可能就是导致生命周期曲线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重要原因。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因素众多,单一理论不足以解释或解决旅游地的问题,近年来的研究出现了新动向,刘俊、保继刚(2007)在文章中提出在解决英国传统海滨度假地衰退的问题时,国外学者们引入社学经济领域的转型理论,着重探讨度假地外部环境变化对度假地衰退的影响,认为度假地衰退是内外部复杂因素互动的结果。这种理论视角有助于拓宽生命周期理论过于强调度假地内部因素的狭隘,理论研究成果为政府促进度假地复兴的战略选择提供了依据。受到转型理论的启发,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海滨度假地外部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变迁是度假地衰退的根本原因。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其他理论的结合应用为研究旅游地的演进规律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这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在旅游学科领域应该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可能就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旅游科学作为边缘学科,旅游领域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不应该囿于本学科领域,要不断地学习和应用其他学科拓宽旅游学科的理论,使旅游学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结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引起了中外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该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完善,不同学科相关理论的加入对该问题的研究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R W Butler. The Concept of a Tourist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J].Canadian Geographer. 1980, 24(1):5―12.
[2]Chris Cooper, Stephen Jackson. Destination Life Cycle:the Isle of Man Case Study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9,(16):377―398.
[3]Gary R Hovinen. Visitor Cycles Outlook for Tourism in Lancaster County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2, 9: 565―583.
[4]Donald Getz. Tourism Planning and Destination Life Cy-cle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752―770.
[5]张文.对旅游区生命周期问题的看法.载孙仲明等,旅游开发研究论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0.99―108.
[6]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6―113.
[7]杨效忠,陆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的回顾和展望.人文地理,2004,(5):5―9.
[8]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蒹与杨森林商榷[J].旅游学刊,1997,(1):32―37.
[9]许春晓.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论的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1997,12(5):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