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时间:2023-10-05 10:40:31

导语:在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1篇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止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1]。正所谓医疾同根、药食同源,在几千年来人们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医药文化体系。可见,中医药文化本身即来源于生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渗透至生活的点滴之中。笔者对生活中接触到的中医药文化进行了如下总结:

一、文学作品中的中医药元素

我们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是最真实生活的高度体现。比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人们在读完之后,不仅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错综复杂的亲缘关系及黛玉宝玉的爱情故事印象深刻,就连对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点滴细节也颇感兴趣。在《通行本第六十一回》当中,有一段贾府上下因为一瓶玫瑰清露和一包茯苓霜而大动干戈的描述。其实,这恰好说明了玫瑰清露和茯苓霜良好的药用价值及弥足珍贵。还有,《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炼仙丹的故事,在我们探究中药学的发展史中发现,唐朝时期以矿物药为原料,从中炼制丹药盛行一时,也形成了丹药可令人长生不老的传说。

当代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中,也经常能够体现中医药因素。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对绝情谷中美丽剧毒的情花虚构渲染得精彩神奇,故事情节也以找到情花的解药而展开,最终的结果是天竺神僧发现了情花的解药即是剧毒的断肠草,解毒的机制则是中药配伍当中的以毒攻毒原理。还有用毒蛇的蛇胆解冰魄神针剧毒的道理,也是以毒攻毒的思想。可见,金庸小说引人入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结合了人们感兴趣的中医药经典理论。

二、成语典故中的中医药元素

我们当代经常使用的很多成语也与中医药文化有很大的渊源。比如,成语“对症下药”和“起死回生”,就分别来自于《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关于华佗对两个病症相似的府吏“即各与药,明旦并起”[2]的记载及扁鹊“治活暴亡的虢国太子”的传说。

在古代,中药方剂与治病方法之间有“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关系,这个基本思想理论被广大中医药人员深深牢记的同时,也被天下百姓熟知,“方法”一词也慢慢的成为以上理论的简称,并扩展应用到各个领域。还有,东汉著名的将军马援因引种中药薏苡而含冤蒙辱的故事被人称为“薏苡明珠”;东汉的董奉乐善好施的故事被人称为“杏林春暖”等等。

三、古今名人与中医药文化

历史上,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之缘。比如一代圣贤诸葛亮,大家都知道他善用兵法,神机妙算。其实,在我们考察浙江金华诸葛亮后裔的聚集地诸葛八卦村时发现,诸葛亮曾经说过“不为良相,则为良医”[3]这样的话,而且,他的后人也有继承诸葛亮的医术而发展成为具有纯粹的中医的。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虽然他出身官宦世家,也任职长沙太守,但他却抱着救死扶伤的精神,努力学习医术,并在后来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后来,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便把医生坐在药店内治病通称为“坐堂”。

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先生,有着弃医从文的经历,在他的很多部文学作品里都渗透着中医药元素,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应该就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鲁迅先生通过生动形象的对百草园进行描述,渲染了他对童年快乐时光的怀念。

四、深入民间的中医药元素

中医药之所以能逐渐形成科学系统的体系,是与民间百姓的智慧总结分不开的。比如在我国广大农村流传着一句农谚“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就很清楚的介绍了艾叶的神奇功效。又因为五月初五这一天在古代被看成是充满邪气的日子,老百姓就采用艾叶这味具有温中散寒的中药,制成香囊或悬挂在门窗上,以达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还有,在我国的北方逢年过节有吃饺子的传统,据考证,张仲景在长沙任太守期间,见很多百姓饥寒交迫,耳朵僵冻溃烂,便发明了用面皮包裹羊肉、辣椒、驱寒药材的“祛寒娇耳汤”,即为饺子。1700多年来世代传承,人们每年冬至包食娇耳,纪念张仲景[4]。

总之,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振兴“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们杏林中人有义务不懈努力,创新发展,使之继续为人类健康与社会和谐做出贡献,为中华文化的传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5]。

参考文献:

[1]吉文辉.试论中医药文化内涵的界定[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33-136.

[2]罗广波,邢岩,林彬.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医药导报,2011,02:108-110.

[3]杨豪,王禄,刘会勋,宋龙涛,杜旭召.试论中医药文化建设在中医院发展中的必要性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0:909-911.

[4]张涛,黄会云,朱朝阳,陈思羽,卓少元.中医教育必须正视中医传统文化与哲学培养[J].内蒙古中医药,2014,07:104-105.

第2篇

关键词:中医 传统文化 调查 图书馆

以古代多学科知识为背景的中医学,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丰富内涵,具有很强的人文特征,综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修养是学好中医学专业的基础和条件。中医药高等教育要培养坚持中医传统理念,具备传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中医人才,培养真正把握中国传统思维方法,真正体悟中医真谛和实践中医的人才,就要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教育模式。提高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是中医教育体系中重要的内容。然而,实际教育中重视西医、轻视中医,重视专业业务、轻人文素质,重西方时尚文化、轻中国传统文化的状况令人堪忧,中医药大学生存在专业思想不牢固、中国传统文化缺失、中医思维未养成,中医技能不熟练,文字书写错别字多,不工整,标点不规范,语法逻辑混乱,语言表述的知识肤浅、语词匮乏及条理不清等缺乏“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中医药高等人才的培养和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图书馆是高校文化教育的重要机构,在提高中医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现状,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2011年4月,我们三校图书馆对云南中医学院(简称云中)、湖南中医药大学(简称湖中)、长春中医药大学(简称长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对于帮助图书馆制定辅助和促进教学的方案和措施,寻找更多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加强中医药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以下就调查结果和如何发挥图书馆应有的作用等问题作分析和思考。

1 调查问卷情况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方面的基础和认识,以及欠缺和需求的方面,获取知识的途径等设置问题,三校共发出问卷900份,每校300份,收回825份,其中云中294份,湖中300份,长中231份。理科学生占55.6%,文科学生占41.57%,调查的几个主要问题结果如下:

1.1 “进入大学前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选项中,有3.27%的人选择“系统丰富”,20.46%的人选择“较为丰富”,64.29%的人选择“常识性了解”,11.99%人感到“非常欠缺”。说明新生进入中医药院校时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积淀明显薄弱,不足以满足中医药专业学习的需要。

1.2 “你认为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选项中,认为“非常紧密不可分割”的有56.92%,认为“有一定关系”的占38.96%,认为“没有关系”的占4.13%。说明多数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较为明确,但还有极少数学生对中医的学科特征认识不清。

1.3 “你认为你目前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学习中医学”选项中,49.88%的人“比较欠缺”,8.76%的人“非常欠缺”,34.67%的人“能触类旁通”,只有6.69%的人认为“已经足够”。在“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项,14.8%的人“非常需要”,53.31%的人“还想深入了解”,29.96%的人“需要,但不知道怎么学习,学习哪些”,只有1.93%的人“不需要”。以上说明多数学生能够感到自身此方面知识的欠缺,有普遍的学习需求,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生想学习,但不知道怎么学,学习哪些。这为我们教育者提出了问题,应当筛选出中医药大学生必须学习和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开辟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帮助他们获取知识。

1.4 “在专业课学习中,授课老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情况,13.84%的学生感到“很注重、经常性”,61.25%的学生感到“一般性、内容不多”,有23.33%的学生感到“很少”,还有1.69%的学生感到“从来没有”。这说明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虽然有,但还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课时紧,不允许教师展开更多教材外的内容,考试也不会涉及;还有教师的教学意识不够强,自身知识底蕴不够丰富,收放自如的能力有限等原因。

1.5 “你现在获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37.2%的人是通过“阅读书报杂志”,31.64%的人是在“专业类课程学习中”,15.17%的人是在“人文社科类课堂教学中”,还有12.09%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说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相关知识的比例不低,图书馆应当是他们学习资料的主要提供者。

1.6 “你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哪一方面的内容”,按比例高低依次是:古代诗歌占37.73%,古代历史占28.42%,古代文学占17.29%,古代哲学占11.85%,书法占3.14%,无兴趣不了解的占1.57%。说明学生从幼儿教育阶段到大学前教育阶段接触到的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代文学艺术作品相对较多,比较熟悉;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过中国古代史。对于与中医学有很深渊源关系的古代哲学知识反映出非常缺乏,是大学阶段需要重点加强的内容,不成“大儒”,将难成“大医”。

在三校学生的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差异,各校在调查中比例较高的选项有:长中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认为“系统丰富”和“较为丰富”的共有126人,占本校被测的54.55%;云中有49人感到“非常欠缺”,占本校被测人数的16.67%。“进入大学后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增加”的情况,湖中有93人认为“几乎没有增加”,占本校被测的31%。“在专业课学习,授课老师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情况,湖中有118个学生认为“很少”,占本校被测人数的39.3%。“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云中最多,56人表示“非常需要”,占本校被测人数的18.67%。“你现在获得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湖中有165人是通过阅读书报杂志,占本校被测人数的55%,长中有136人主要是从专业类课程中获得,占本校被测人数的58.87%。云中有8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无兴趣,占本校被测人数的8.27%。

2 以图书馆为主导,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

对于调查反映出的状况,是早已存在的,稍作搜索便可得知。同道们在担忧的同时,不断发出呼吁和建议,不少高校一直在努力,优化课程设置,尽可能地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等相关课程,加强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等等。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形成教育体系,全方位、多途径地培养与中医学相适应的文化素质。但以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为主体的体系构架,要彻底创新和改革,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冲突,在五年的本科教育中,同时要完成中医和西医二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内容,课程科目多,课时满,有的学校甚至不得已将中医四大经典课程压缩,很多重要内容讲不深学不透,若要再增加传统人文课程几乎没有空间。那么,要努力弥补教育的缺失,除了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教材改革、师资建设等,还应将着重点放在学生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上挖掘潜力。作为拥有诸多资源的图书馆,在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中应当发挥应有的作用,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系统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质,为专业学习夯实基础。

2.1 图书馆的优势和条件

人文修养既是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好中医药专业的重要条件。系统全面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义不容辞。组织学生学习并非完全要求图书馆员站到讲台上去授课,而是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和手段,通过筛选、整合、加工资源,制作分门别类的“学习库”;组织开展各种综合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质,具有可操作性和良好的效果预期。

资源优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浩如烟海,孕育和熏陶中医学的不仅有哲学、历史、文学,还有天文、地理、社会、宗教、军事等。在教学计划中不可能设置大量的课程来学习这些内容,学校的师资也有限,只有通过课堂之外的学习来补充和提高,这些学习资料在图书馆大多都有馆藏,并且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补充和建全。信息载体的多元化,如图书、期刊、视频、图片、课件等,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在问卷调查中,40.81%的学生是通过阅读书报获得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反馈出图书馆资源是满足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源。尤其是近几年专业公司开发的学习视频库,如《超星名师讲坛》、《网上报告厅》等,其中很多国内一流专家学者的讲座,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聚集所有,视频库却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到高水平的教学,应将这些优质资源整合为我们的网络课程内容供学生学习。

网络和信息优势:每个图书馆都有自已的局域网,所有的馆藏资源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检索入口查询借阅。图书馆本身作为信息中心,收集和信息是常项工作,图书馆在整合馆藏资源的同时,及时收集网络虚拟资源,信息传播最快。图书馆的信息管理职能要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供技术支持。

环境优势和多功能:图书馆是学校最具学习氛围的场所,很多学校近几年陆续地建成新馆,功能全面、合理分区,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普遍设有书报阅览室、自修室、电子阅览室、学术报告厅、展览区、检索课教室、讨论区,以及专题研究室、书吧等,是一个综合的文化建筑体,在这里开展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广泛效应和良好效果。

公益优势:图书馆的资源为全校师生共用共享,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可同在一室学习,跨学院跨专业的师生也容易在这里汇聚交流。图书馆应当充当起联系师生、学生之间的桥梁作用,联系资源与需求者的纽带作用,即传统意义的“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图书馆开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学习活动能惠及全校学生,信息传递最快,媒体手段最多,参与面最广,受众面最大。

2.2 图书馆搭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平台的主要内容

在图书馆网站上专设“中国传统文化自主学习平台”,其中的内容包括:

(1)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筛选出对中医药具有重要影射作用以及中医药大学生必需具备的知识内容,编成《中医药大学生必读传统文化推荐书目》、《馆藏中医文化书目提要数据库》等,放在网站上供学生查询,方便借阅,并且要求在校学习期间应当达到一定的借阅数量。在整理馆藏的基础上,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同时还能发现馆藏不足,进而有目的的补充。

(2)将不同载体的资源整合制作成一个个专题资料库和“立体化学习库”,开设网上学习课堂。以文献的种类建设特色库,如“中医文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专家讲坛视频库”;以学科内容建设专题库,如根据中医学的多学科内涵特点,建设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诗歌、古代天文、地理、历算、古代军事等学习库,充分利用海量的互联网资源,通过图书馆后台的搜索、整序、链接,以专题目录网提供给用户,各取所需;汇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网站”,方便浏览。建设网络考试题库和考试平台,随机组卷考试。

2.3 图书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学习活动

配合网上自主平台的学习,图书馆要尽可能多地开展专题读书活动,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习兴趣、检验学习效果。如“读名著,品中医”活动,将作品中的有关疾病知识、医林人物、养生防病等内容挖掘出来,譬如读过《红楼梦》之后找出其中的中药方剂和药名,并分析处方用药时的人文意境;读过《三国》之后联系思考周瑜、曹操、华佗等人物情节中的中医药治病知识;在唐诗中学习中医药知识;读《孙子兵法》等联系想象“中医方剂君臣佐使配伍、用药如用兵”等战略思想。通过品读文学作品,不仅能直接学习到古代医学知识,还能充分感受到“医艺同源”和中医药学的多学科背景,彰显出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围绕中医古典医籍开展教学辅助活动。以中医四大经典为代表的古典医籍是中医大学生的必修课,其中孕含的医理医道和文字的音韵美是中华文化的高度结合,对经典的熟读熟记也是学好经典、用好经典的基础,图书馆联合相关的教学部门组织开展围绕经典的课外活动非常有意义,如经典条文、段落的诵读比赛,知识竞赛、书法比赛等等,加深、加强学习的效果,学生将受益终生。

图书馆专辟宣传栏、文化墙展示传统文化的内容,适时更新,使人们一进入中医药院校图书馆就能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还可通过馆办刊物、举办讲座、学术报告、读者报告会、展览会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2.4 学习效果的管理和认定

目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完全能够象选修课一样纳入学分制管理。自主学习并非自由学习,需要制定学习的范围任务,并建立考核机制。图书馆联合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将学生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学习的方式以自主学习为主,根据学生网上学习的时数和完成相关的测试情况、借阅推荐书目的数量、积极参加专题读书活动考勤、学习竞赛的得奖情况等,各项综合计算学分,自主性和规定性相结合,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

第3篇

摘 要:在当前中职德育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职职业院校的学生将是社会中的栋梁之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宝贵的贡献。但是如果学校仅仅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缺少必要的道德修养,反而对社会的发展形成了阻碍的作用。所以在中职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的平衡职业技能培训以及道德修养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将中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新时期人才。本文对此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探究在中职德育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培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希望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可以让广大中职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德育教育;意义

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素质呈现出普遍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中职院校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地位越来越微弱,这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扰。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理念、新概念不断地涌入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受到极大的冲击。在网络化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素质不断下降,甚至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举止。同时,我国中职院校近几年来不断地进行扩招,造成学生的整体质量无法统一。所以上述的原因让中职院校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就需要进一步学习传统文化,将其所蕴含的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

1 当代中职教育学校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

在实际的中职教育过程中,其办学理念始终是将就业放在首要位置上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一些能够尽快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型人才。所以,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将重点放在了对职业技能的培训方面,而恰恰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个人兴趣。尤其是在文化课堂上,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将语文的功能充分的体现出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打击。所以说,目前中职教育院校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忽视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进而也就无法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 当代中职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

当上课铃响时,满校园的学生还在悠闲地踱着步;课堂上,嬉笑声、喧哗声难以入耳,面对老师提问一无所知;课下玩电脑打游戏,作业不做,该交时东拼西凑;有些学生打架斗殴甚至打骂老师。这些现象经常发生在中职学校的校园里。学生挑战道德规范,不守纪律。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道德情感的教育,无论是家长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忽视了对他们道德的教育,以至于他们缺少自律意识和自觉观念。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如果缺少了能够指导今后人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就因此缺少了奋斗的目标与方向。之所以学生选择中职院校,主要是想要学习一些技能,为今后做好打算。有些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所以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其实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缺少了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教育,就会造成学生今后的成长受到阻碍。此外,在中职院校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很多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具有较差的承受能力,无法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整。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甚至还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所以加强对德育教育的学习,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自己,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够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养成更加高品质的审美情趣。

3 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单纯的是要指导学生,重要的是要将其作橐恢忠帐酰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加强人格方面的培养,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的传承下去,是当前中职院校中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作用不仅是体现在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养成上,还在于能够进一步引领实践,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

3.1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学习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传统的文化观念中,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集体主义以及爱国主义的表现上,中职学生应该身体力行的将其表现出来,做到认真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他人,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最终对社会的发展作出宝贵的贡献。在班级中应该主动参加各项活动,为班级的荣誉而战,对待同学融洽互助,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此外,还应该主张仁爱,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倡导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对于中职生而言,在人与人交往中要想得到别人的信赖首先要学会谦敬礼让,懂得真诚地对待他人。第三,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社会、自然关系的人。最后,还应该拥有崇高的理想。理想是我们不断取得进步的动力,每个人都要清楚自己的理想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因此,加强文化传统教育,能够全面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2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中职学校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第一,传统文化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是一个鲜活的载体,具有源泉和指引作用。比如,传统文化包括许多经典之作、研读这些经典之作,学生能够感受优秀文化的魅力,体会并领悟亲情孝心、爱岗敬业、爱国与责任等这些优良品质,然后对照自己,反省自己,从而一步步提高自己,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兴趣。

第二,有利于增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渗透力。由于中职学校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上,中职教师对文化基础教学重视不足,而且采取的教学方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对理论知识长篇大论,缺乏新意,这导致中职生学习语文缺乏兴趣,自主积极性也不高。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传统文化的讲解,如谈谈对红楼文化、经典小说等的个人理解,这种形式的教学契合学生心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外,可以开展一些以传统文化为支撑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寓教于乐,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主动性。

结束语

总之,要认识到传统文化在中职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源泉和指引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李春来.浅谈传统文化在当代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意义[J].科教文汇,2011,(7):19-24.

第4篇

受到市场经济发展不利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尤其体现在初级教育中。许多儿童和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少,我国的一些优秀传统被忽视,许多年轻的一代已经对传统文化失去了认知,这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因此,我国需要在小学教育中大力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过程当中不断向他们渗透我国优秀的思想和传统,使自古以来就滋养我国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和发展,并继续发挥其永恒的价值,为我国的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一、在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小学教育能够具有更加科学明确的目标。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浪潮和现代教育改革的洪流中,我国小学教育存在着发展目标不明确,教育适应性不强的问题。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众多的优秀美德,育人是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核心要求。在小学教育中增强美德教育能够提高学校和社会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程度,增强我国教师在教育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尤其对于当前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来说,传统文化教学能够提供科学的育人目标和培养路线,使小学各方面的教育工作都能够围绕科学的目标来进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其次,在小学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小学生在该年龄阶段具有独特的学习特点,他们求知欲很强,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我国的教育现实往往并不能满足他们探索事物的心理需求。

最后,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生的道德和素质的提高。礼仪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思想,我国自古奉行“知书达理”的教育理念,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他们学习我国传统礼仪,提高人文素养,帮助改善日常行为和习惯。

二、当前小学教育中实施传统文化教学的问题

小学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非常信任教师,在他们心中教师是无可超越的权威,这有利于教师做好组织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各项教学活动。然而,有些小学教师自身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不太了解,或者关注点并不在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是一些传统文化的糟粕,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偏离了应有的教学内容和方向,甚至使小学生形成了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这显然不利于小学教育的发展。

三、增强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效果的途径

第一,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学是启蒙教育的重要部分,在这一阶段做好经典文化的培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一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需要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注重教学方式的选取,避免盲目的灌输式教学。首先,传统文化教学需要教师在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精细的筛选和备课工作,选取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篇,同时通过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步骤使小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其中的基本精神。其次,传统文化的教学需要应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方式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同时可以创新讲授方法,利用生动的图片和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全身心融入到传统文化教学中。

第二,进行传统文化教学需要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我国网络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捷便利地搜索到海量的学习资源。网络上的传统文化信息十分丰富,既有大量的文本资料,也有丰富的音视频资料,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自主在网络上查找相关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丰富的知识来完善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第5篇

中国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美术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学生学习基于民族传统的美术教育,不仅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扩展的知识空间,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带来精神层面的提高。因此,应大力倡导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美术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术;美术教育;文化意识;价值观;重要意义

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加强在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下的美术教育对培养中国传统美术文化意识有十分必要的意义。在当代的美术教育中传统文化对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古往今来的艺术家积累了丰富的美术教育理论。这对我国今天的美术教育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我国有丰富的传统美术教育资源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对美术教育有着积极意义。

一、发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是教育的期望和目标。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美术教育逐渐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美术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术教育有助于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的创造和技术技巧意识的形成,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我国美术教育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和需求,迎接新的改革挑战。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注重美术教育创新能力培养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美术教育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和需求,发扬和传播美术文化,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对教育与人才竞争。为培养符合当今社会市场需求的综合人才,要加强在学校美术素质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能够从美术教育中了解掌握更多的有关美术的知识和事物,开阔自己的思维空间,不断完善自我,增强创新能力。马克思曾说:“人和动物不同,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因为人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有理智有情感,有物质生活有精神生活。美术教育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自身鉴赏水平和创造创新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世界,拥有美好的心灵、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一个极好的切入口,重视美术教育的独特功能,把教育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美术课程不同于文字,美术的直观表达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美术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平复浮躁杂乱的心情,而且能够升华学生的情感。

二、民族传统美术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各民族美术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资源。美术艺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对于文明的传承、风俗民俗的延续,有着特别的意义。虽然,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发生文化转型重大历史演进传统美术文化受到严峻挑战,但在经历了时期动荡和文化洗礼之后,人们清醒地认为,传统美术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是民族精髓的沉淀,只有在传统美术这片肥沃的土壤中,才能滋生出新的未来。民族传统美术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是中国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民族传统美术文化的国家意义和民族意义是每个中国人普遍认可的,它意味着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历史底蕴的民族。民族传统美术是在一个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沉淀、流传下来的,是国家总体文化的一部分。传统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从小接触民族艺术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而且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重要途径。传统美术具有民族和国家历史的特色,具备一般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保护和发扬优秀传统美术文化,对一个国家的内涵和发展具有非凡意义。

三、在大众教育中开展基于民族传统的美术教育

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我国发展中,传统美术文化是教育和从创作的土壤。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证实了传统美术的教育功能。民族传统美术中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在形成民族精神的过程中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在绘画、书法等方面所凝结的审美意识,都可以凝聚成人们的自身素养并逐步形成民族品格,给我们民族带来持续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这种动力是精神层面的力量,让国家散发活力和生机。传统美术具有民族性、富有艺术特征的部分,如古典绘画、古典书法、古典雕塑等包含了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特有的表现意识,而且包含了认识自然、理解人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很多人文方面的启迪。这些教育在充满科技智能的今天,不但没有失去它的价值,反而更显珍贵。在大众教育中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中,爱国精神、民族精神这本身也是启迪我们心智开发的过程。这些充满传统精神的美术教育,可以把我们的学生带入民族文化的世界,在那里发现美,逐渐形成自身的优秀的精神品质。

总结

身处快速发展的文化经济社会,我们要意识到民族传统文化在培养我们接班人的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意义,坚定根本立场,发扬传统美术文化的精华,延续民族文化的使命,创造与时俱进的新民族文化。通过基于民族传统的美术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形成民族文化认同感。通过传统美术文化教育,不仅仅是技能上的提升,而是通过民族文化的教育进行的精神教育。

参考文献:

[1]陈瑞涛.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来看美术教育的发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7).

[2]王娜.提升本土文化创新美术教育[D].河北师范大学,2010.

[3]杜敏.民间美术与中学美术教学[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Z1).

[4]陈志.从传统文化的流失看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D].四川师范大学,2007.

[5]罗兴华.挖掘民间美术,发展民族美术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1998(01).

第6篇

许多高校还没有形成良性的学习情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因此,我们可以从各种大众传媒入手,引入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活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通过不同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融入传统文化实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重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构建,培养学习源动力,要由潜入深,“理论联系实际”,补充鲜活的东西。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关的校园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并亲身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开展书法、绘画、棋类比赛,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围绕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既是一次爱国教育,也是一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开展知识讲座时就要广泛的联系实际,讲优秀的传统思想对今人的指导作用。除此之外,学生社团的成立和活动的开展也十分重要。现在一些大学成立了曲艺或戏曲社团,同学自己演的节目引起了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以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合理设置课程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沿袭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合时宜地融入大学课程中,许多高校没有设置相应的传统文化课程,或者设置的课程不合理,完全没有形成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导致传统文化课程严重脱离学校培养计划和目标。香港城市大学学校教务委员会97年通过了一项规定,即每一个本科生无论是念什么科目,什么系,都要念6个学分一学年的中国文化课程,在毕业之前必须修完。当然现在一些大学还没有足够的条件像香港城市大学那样去做,但其中的一些经验,例如学分制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并借鉴到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和教学上来。

四、整合教材内容,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发展,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相关学校随即出版了《中国文化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指要》、《传统中华文化与现代价值的激荡》等书籍,有的已经作为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进入大学课堂,为大学传统文化课教材建设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做出了贡献。有了教材还得有教师,教师是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因此要着重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大学生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观察和思考,他们不但看老师怎么说,更要看老师怎么做。因此要有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和有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大学可以用专职的教师教学,条件不成熟的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兼职教师。

五、全社会参与,提高文化影响范围

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动画;设计应用

0 引言

动画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依托形式之一。而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的加强和文化的渗透使我国动画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中国动画向西方和日韩式形式发展,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减弱。

1 传统文化及动画设计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发展给人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1]这些传统文化均是随着时代和民族的发展得来的,蕴含着我国古代人民的生存智慧、物质及精神文明。从文化精神来说,我国传统文化较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而不同的会通精神以及艰苦探索、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等。而从我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来看,我国是礼仪之邦,重视道德伦理、人文教化以及自然发展。

动画是现代化的精神文化代表,其具有广泛的教育和影响意义,对于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有着重要意义。动画发展以来,我们可以看出,动画作品采用拟人活动将故事情节、音乐、语言等融为一体,能够带给人更加全新的感受。[2]目前,传统文化应用于动画设计,主要从动画形象、动画题材以及动画内涵三方面入手。中国未来的动画行业必须要利于本土文化,采用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不断完善动画细节设计。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国际市场中获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2 传统文化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2.1 创新应用意识不强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动画的发展仅限于本国的市场竞争和发展,这种竞争和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国有”性质。国家控制下的动画行业的发展不需要考虑市场经济的效益,只需要专注于动画艺术的研究。这样的客观条件使得我国早期的动画艺术发展迅速,质量较高。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增强,动画市场的竞争压力也逐渐加大。[3]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动画在我国动画市场中的优势地位,使国产动画产生了强烈的压力意识。现代动画具有商业性质,在双重压力的影响下,国产动画开始走向了向日本等国家动画模仿的道路。专业人员的素质问题、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使得我国国产动画在发展过程中只知道模仿而不知变通,不仅无法有效传承我国传统的文化,更加降低了我国动画的质量。

2.2 创作缺乏科学定位

大部分人对于动画的定义较为狭隘,他们认为动画即是小孩子看的节目。不可否认,以儿童为主要发展对象的动画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均较为良好,包括国外的动画《米老鼠和唐老鸭》,国内的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葫芦娃》等,这些动画深受儿童的欢迎。动画设计可以形象的将动物和植物进行拟人化,以其可爱、狡诈等多种不同的拟人形象,向儿童展示出不一样的现实世界,对教育儿童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将动画定位于儿童影视并不算错。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外的动画越来越多地将观众对象由儿童上升到成人,甚至许多儿童动画的内涵也开始朝着成年世界的现实含义发展,成人动画也以儿童心理为切入点进行创作。[4]儿童是童真,而不是幼稚。这是许多国外动画向观众阐述的道理。然而,在国产动画中,动画制作人仍然将动画创作的定位局限于儿童、幼稚等字眼,将动画的观众简单的定位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缩小了动画的真实内涵和影响范围,限制了国产动画的长远发展。

3 传统文化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3.1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

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会出现略微的变化,但是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基本前提,且具有历史性和传承性。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人们需要在原有文化的背景下适当创新文化,取得新旧文化之间的关联点,使二者能够完美的融合。现代动画设计需要创造力,但是创造力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没有支撑的创造力无法使动画具有生命和活力。因此,现代动画的设计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对传统文化加以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该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呢?有些人认为,将动画中的人物形象、服饰造型等,装扮成古代的模样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形式。这种说法当然是错误的,动画设计依托于形式,但是要发挥我国的文化特色则必须让动画内容更加丰富于形式。[5]例如,我国今年出品的动画《魁拔1》和《魁拔2》,动画中大胆借鉴了国外的人物造型,但是动画内容丰满的中华民族世界观和文化观念,提高了国产动画的质量水准,为我国国产动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2 发掘动画内涵中的传统审美

现代动画的发展与其说是一种艺术,莫如说成是现代人休闲娱乐的方式之一。这种休闲娱乐不仅是对儿童而言,还包括成人。动画用其儿童视角看待整个世界,充满童真和温情,对于缓解现代人强大的工作压力、摆正人的三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发掘动画内涵中的传统审美,在动画世界中寻找生命最初的感受是现代人观赏动画的重要目的,而这一点需要立足于动画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国外动画固然有其优点,但是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人们更加依赖的、感动的是本国的文化价值观,这种民族价值观的统一能够加深观众的认同感,使观众得到情感认同。许多国外的动画喜欢改编中国的传统文化题材,如《花木兰》。在这部动画中,西方人以其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将花木兰这个中国巾帼形象改变为西方女强人形象,动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也进行了改动。对于中国人来说,虽然该动画在人物形象等方面接近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开放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并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会给中国人“不和谐”的感受。

4 结语

传统文化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现状为:动画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意识不强以及设计创作缺乏科学定位。要加强传统文化在现代动画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必须要求相关设计人员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并充分发掘动画内涵中的传统审美,重视内涵美而不是形式美。

参考文献:

[1] 冯东,罗潇潇,丁卓.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在动画艺术创作中的应用[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3):185-188.

[2] 刘瑞.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影响――以鸟山明作品《七龙珠》为例[J].美术向导,2013(06):73-74.

[3] 杨明刚,刘振艳,胡珊.传统文化视觉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价值及应用[J].设计,2014(06):64-66.

[4] 李瑛晖.中国文化符号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基于意象审美范畴的探讨[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157-160.

第8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和谐 企业文化 建构

现代企业文化的建构深受民族文化积淀的深刻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及精粹理念所支撑起的商业伦理及价值观曾造就了辉煌的企业文明史。但纵观当前国内企业文化建构,却陷入了认识及实践误区,造成企业道德空心化的恶劣现状。20世纪末,国外公司治理领域提出了著名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主指单个主体单一行动不能取得最优绩效,企业治理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应共同参与治理,走向利益均衡。利益相关者理论本质在于营造“和谐”治理理念,建构更具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具有文化共通性,为面向未来的现代企业文化建构提供了理论资源和价值指导,具有重要的启发及借鉴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及表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哲学及伦理概念。《广韵》认为“和,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乐记》记述:“乐者,天地之和也”,以音乐和谐来表征天地和谐;《左传?昭公二十年》认为“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饮食之和关系到君主的身心健康,进而关乎国家繁荣昌盛。由此看出,和谐在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具有本体论意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对内主指主体各部分及要素之间相互协调、适度,形成一种稳固的总体秩序,对外主指主体与主体之间互生互融,相互尊重,服务于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和谐”的特征表现为“中和”,《中庸》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认为“和谐”原则应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才能企及最高的价值。但“和谐”内涵又并不完全等于“同”,《国语?郑语》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反对完全同质,没有任何差异的“和”,“和而不同”成为“和谐”的总体原则。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和谐”表现为个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等多层面的统一。首先是个人自身的和谐。首先表现为个人自身的境界追求,儒道思想都重视个人身心的协调,儒家主张以平和、坚韧的心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以个体道德修为为基点,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恬淡境界,但亦主张将个人的追求统一到“道”中,将个人与道保持一致,从而实现其认为的真正和谐社会。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传统儒家思想讲究伦理等级秩序,认为个体按照在社会及宗族、家庭秩序中的位置,克己复礼,服从各种道德规范才能较好的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的和谐,而道家则追求淡泊名利,回归赤子之心,达到所谓“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的“真人”境界,从而实现“举世誊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己矣”的境界;再次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儒家强调“信”、“睦”,即人与社会之间必须要以诚信为基础,有信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社会和睦亦是政通人和的根本要求,应“以善和人”,按照伦理法则追求整个社会风气的和谐;而道家则认为个人及君王的“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治国目的,只要百姓“自化”、“自政”、“自朴”,社会就可达到治国安民的效果。

二、企业文化和谐指向的重要意义及理论启示

和谐企业文化指“以和谐思想为核心,融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习俗风尚、行为规范、制度机制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形态” [1]。和谐理念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指导思想,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保障,亦是建设和谐企业,进而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可以说其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首先,企业文化和谐指向是实现企业和谐的思想保障,亦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和谐理念能对内营造尊重、融洽的工作氛围,以人为本维护员工权益,增强员工认同感和价值感,促成企业与员工的思想、行为的高度统一;对外则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与竞争者及消费者建立互信的良性沟通,赢得企业声誉,形成具有较深行业内涵及价值理念的企业文化形象,从而获取社会资本,提高社会认同度,赢得企业绩效和生存能力;其次,企业文化的和谐指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社会基础。和谐企业文化能使企业确立起社会责任感,充分尊重消费者、竞争者及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观,遵从社会的有关政策,肩负起对员工的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承诺和行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文明风尚的生长点;和谐理念亦能使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创造大量的物质财富,为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贡献出重要力量。此外,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亦包括实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人类消耗自然资源转化为社会发展必需品的重要方式,是工业化发展的生产载体和动力机制,随着我国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所产生的消耗和污染已带来严峻的环境问题,由此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能切实指导企业建立起为环境负责的理念和机制,将自然环境的有效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内化为企业的实际行动,承担起维护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三、传统和谐理念的融通转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构

企业文化的和谐指向对企业生存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谐理念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及启示意义,其与现代企业文化和谐的追求一脉相承,激活其蕴含的历史经验及道德智慧能有有效地为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可以说,作为宝贵的传统精神资源,将其融通转化为现代文化及精神资源,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建设当下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文化体系,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一)“义利并重”向“互惠有度”转化和过渡

尽管传统文化义利观重义轻利,认为“君子尚义、小人尚利”,但其并不是极端的否则利益的重要性,而是讲究“取之有道”,亦即《礼记》中所认为的“聚人曰财,理财曰义,义者利之和也”。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要求以“利和”的原则来批驳见利忘义的思想及其行为,反对为谋取利益最大化而不顾社会责任及道德的极端本位思想,启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应树立“互惠互利”、“合理有度”的义利观。对外应建立其和谐的竞争关系,按照规范有序、互惠互利的原则使企业争而不乱,争而不伤,使整个企业经济与文化环境充满活力,健康有序发展;对内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就要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而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关键是利益的分配与调整。[2]应树立起“企业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契约”的理念,以人为本,尊重人、重视人,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切身利益,而不是只以榨取员工的剩余价值为目的。

(二)“贵和安人”向“团队协作”转化和延伸

传统文化注重“以和为贵”,认为只有爱人才能达到恒爱的境界,由此延伸到个人修为上是遵循注重仁义礼智信的行为规范,认为个人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中遵循“和”的原则就能达成和谐、稳定的整体秩序,而这一思想也是现代企业文化建构的重要方面,主指群体合作共赢的重要意义,企业应注重团队协作精神,使内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和谐运转,从而消除或缓和企业各组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心协作为实现企业的良好绩效而共同努力;而在团队协作中,不仅要加强协调,沟通,亦应完善领导艺术,“修己以安人”,通过领导者的道德、品行及人格魅力进行言传身教,发挥表率和感召作用,以信任换取信任,以尊重和交流营造和谐的企业生态,从而影响团队其他人的行为规范,提升团队的整体凝聚力和向心力,将企业文化转化为企业能力和企业绩效。

(三)“修业尚礼”向“诚信守序”转化和承续

在传统文化中,“进德”为修业之本,是个人得以在社会立足的根基和基本原则,《礼记?王制》曰:“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布锦精粗不中度,不粥于市”,即认为商品货物如果是劣等的,不会拿到集市上去交易,这种诚信观念是中国传统社会时期商业经济伦理的重要经营原则,而这种诚信观念在今天依然具有相通性,企业如果对消费者进行各种欺诈活动,则很快失去“信用“这一立业之本,严重损害其社会及市场形象,从而使企业走向覆亡;同时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亦推崇“尚礼”,并将这一观念延伸至商业交易行为,认为只有在统一的规范调节和制约下才能推进正常的社会秩序,而这一观念亦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所不可或缺,从“尚礼”承续为“守序”意味着企业应在生产及经营过程中严格遵守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形成规范意识和良性竞争,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姬德成.建设和谐企业文化 增强核心竞争力[J],工会论坛,2011第3期,93页

第9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皮影戏;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6-0364-01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在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很多丰富物质和精神文明,皮影戏就是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瑰宝,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是古代人民智慧与劳动的重要结晶,在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关注逐渐的降低,很过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的丢失,皮影戏在经过历史的发展过程艰难的保存下来,值得人们去继承和学习,研究皮影戏的发展现状以及在民间传播的主要方式,对皮影戏进行继承与发展势在必行。

一、皮影戏发展现状概述

皮影戏在经过多年的继续和发展中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名族特色更加鲜明,具备更加高的美学艺术成就,是研究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对象之一。当前我国皮影戏的种类非常多。分布的范围也十分的广泛,这就为皮影戏的研究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主要发展情况有以下几点:

(一)形成了不同的称谓

皮影戏在发展过程中传入了很多地方,每个地方结合自己的特色对皮影戏进行继承和发展,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习惯,因此各个地方对皮影戏的称谓也不同。例如在四川和青海等地区把皮影戏称为灯影戏,在湖北地区把皮影戏称为影子戏,在东北地区被称为驴皮影,在江苏和浙江地区被称为羊皮戏,在北京被称为蒲团戏,在陕西被称为牛皮娃娃和拍板电影。

(二)产生了不同的剧本

皮影戏在不同地方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剧本形式,在冀东、东北、湖北以及四川等地方的皮影剧本主要以手抄影卷为主;在湖南、广东以及江浙等地方的皮影形式主要以提纲性为主;在河南、山东以及晋中等地区的皮影剧本形式主要以口传心授为主。

(三)形成不同的造型

皮影戏在每个地方的发展中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造型,例如,在冀东、内蒙以及东北地区的皮影主要是利用驴皮进行雕刻,在雕刻之后进行上色和h油。在造型中生和旦的角色都是镂空脸,利用通天鼻梁充分的显示角色的侧脸形象,眉眼多呈弯月状,嘴巴用一小段红线代替,这种形象在传统艺术造型中成为经典。而在陕西和甘肃等地区皮影主要是用牛皮制成,结合的了当地的特色,皮影形象都是高额头,与冀东、东北地区的皮影形象不同。

(四)形成了不同的表演方式

在河北等地区存在着很多表演皮影的戏班,演员在人数上各有分工,讲究“七紧八不紧”的原则;陕西和甘肃等地区主要是五个人比较忙,主要由验收、灯底儿、挑签儿以及伴奏等构成;湖南地区主要采用一人操控其他三人伴奏的“四人忙”形式。

二、继承和发展皮影艺术的重要意义

(一)继承和发展皮影戏有利于在对外传播中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皮影戏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当今社会的竞争主要是科技和文化的竞争,文化在塑造我国形象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继承和发展皮影戏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增强国家的创造力。

(二)皮影戏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皮影戏的关注越来越好,很多地方的皮影戏艺术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但是皮影戏在发展过程中具备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很多收藏家都会对其进行研究和收藏。

实际上,皮影戏本身具备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人们可以通过研究皮影继而研究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例如可以研究民间的文学、民间的历史以及美术文化等,还可以通过其研究中国的传统建筑形象、传统服饰和生活用品等,甚至对于历史上的交通情况以及兵器都可以进行研究。在此,皮影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

(三)传统文化继承的必要性

皮影戏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文化瑰宝,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皮影戏受到了人们的忽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这也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丢失。皮影戏作为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这一艺术文化正在逐渐的消失,这就需要我们联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皮影戏艺术,使其在发展中具备更多的活力,为我国历史文化继承和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三、皮影戏在民间的传播方式

皮影戏在民间主要由相应的皮影戏班或者皮影艺人进行表演,主要在人多的地方进行演出,或者人们专门把其请到自己的家中进行演出,甚至于家里比较年长的老人都会用其来进行表演,传播的方式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专门的演出和表演机构进行演出,传播的范围比较小,需要进一步扩大演出的范围。

此外,很多地方为了更好地继承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建立了专门的学校培养能够对皮影戏进行演出的专门演员,这些演员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排练可以进入很多大型演出的舞台,这些舞台通过电视或者网络对演出进行转播,充分地显示在人们的眼前。相较于前一个传播方式,这一传播范围更为的宽广。

结语

皮影戏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结晶,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以及高超的艺术成就,为我国传统历史的传播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中国的这一传统文化瑰宝在当代的社会中逐渐的受到人们的忽视,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我们应当联合起来,采取相关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保障这一传统文化继续传播和发展,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龙.传统戏剧展览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以“偶・影・戏――中国木偶皮影精品特展”为例[J].文化艺术研究,2013,02:22-25.

[2] 丁勤.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皮影为中心的考察[J].创意与设计,2013,06:96-100.

[3] 王初薇,林远洋.陆丰皮影戏的多重价值及保护、传承、发展对策[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8: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