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40:39
导语:在企业经营管理逻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网络营销市场无缝化。网络营销因为是借鉴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促成了一个看不见的平台,其自身超越了所诞生的空间,与世界联通。由于网络营销对于空间、时间、方式没有硬性的限制,所以全天无间隙营销成为可能。(2)竞争合作生态化。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的即时共享成为可能,使协助各方的沟通与协调能力大大增强,使处于不同企业中的价值创造能力得以有效整合,形成相互联接的价值链。同时,由于信息的透明度和共享度的提高,企业对于不同的企业的经营成本可进行比较,从而能在自营和协作方面做出最经济的选择。(3)网络营销的职业化。目前网络营销市场越来越专业,在最初由于营销的成本、技术、工具、市场不够成熟,这种新颖的营销方式并非人人都可参与。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将这种现状打破,到现在人人皆可参与到全球网络营销当中去。由于市场前景大好的客观性和发展的速度过快,这样就需要一大批专业的网络营销人员参与其中,担当起整个网络营销的支撑者。(4)营销创新与技术进步同步化。创新将是营销未来发展的永恒主题,不创新就死亡。纵观企业营销发展的历程,营销创新都与技术进步密不可分,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产品;使传播手段不断升级,新促销方式不断涌现,新渠道模式的诞生,促使营销整体上的不断创新。实践证明,营销创新活动的频繁时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直接推动的结果。在网络营销时代,不断提高信息搜集的范围与速度,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信息成为唯一能重复使用的共享性资源。信息技术发展使营销沟通更加有效。通过网络直接传递产品以及服务信息,在更广泛的时空中设计、开发与制造新产品、外购资源与信息,通过友好的交流界面与有效地互动方式创造逼近现实的虚拟采购环境,使购买人可利用嗅觉、触觉、味觉来提供更综合的判断,已获得网上采购如同传统现场采购一样的经历与体验。
2网络营销的优劣分析
(1)营销效果不易把握及产品类型的限制。网络形式的效果至今无法向传统媒体那样容易把握,包括网络广告所影响的区域、对象以及对象的购买力等等,不定因素多,企业难以在投放广告之前有一个清晰的收支把握。不是所有的商品和服务都适合进行网络营销。比如一些需要短时间食用的食品或是古董等,这些商品或受时间限制,或是难以运输,通过网络营销进行销售难度比较大。(2)法律及监督制度滞后及安全问题。由于中国的网络营销真正的发展还是在近二十年内,由于中国国内的商业建设道德,相关的法律法规,整个商业经济的自律等建设对于传统的商业行为还有很大的不足和不合理,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中国的网络营销就存在着自己特有的“混乱性”。从目前情况来看,网络营销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相关的法律监管的制度速度。缺少商场的真是气氛,买家与卖家双方的信任问题,物流配送相对落后,以及交易信息的安全问题。
3企业网络营销管理
企业要把网络营销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层面,确定好企业的市场目标定位,并对网络营销有个全面的清楚的认识。(1)打造营销网点,做好人才发展和储备。企业要着手打造一个以因特网为基础遍及全球的营销网络站点,谨慎选择好网络服务商,并做好网址的宣传工作,积极注册域名,保护好域名,并构建一支自己的优秀网络人才团队,并做好相应的人才发展和储备。(2)借鉴经验和理念,树立品牌形象。企业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营销理念,并不断创新和改进自己营销理念,综合灵活运用各种网络营销的手段渠道和技巧。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和巧妙的规避化解风险。同时要树立好自己的品牌形象和信誉,实行全球品牌推广战略,争取以优秀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客户良好的的口碑,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重视客户的关系和心理,积极为客户提供优异的服务。(3)塑造精神文化,推出个性化服务。企业要不断塑造自己的精神文化,以这种文化作为企业的发展精神支柱,并把企业文化传递给客户,以便巩固和发展客户群。在此基础上提供和推出属于企业自己特有的人文化,个性化的服务。
4结束语
关键词:网络经济;经营环境;个性化及多样化;竞争激励加剧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5-0028-01
1 网络经济时代对企业营销环境的影响
网络信息时代下催生的网络经济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中心,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解读网络经济,首先,网络经济展现出的是一种数字经济,它跟一般的农牧业经济、化工业经济、知识信息经济等有所区别,其次,网络经济跟电子商务密不可分,细分下来就是基础层、应用层、服务层以及商务层,最后,网络经济是网络大平台上的一个虚拟市场。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经济环境下消费者的需求也趋向个性化及多样化,这对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及风险。
1.1 技术环境变得信息化
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全球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快速又广泛,信息的获取也变的简单容易,信息的内容更是变得透明化,在企业内部之间,不再是之前人力的上传下达的纵向模式,而是纵向跟横向的结合模式。
1.2 行业之间竞争激烈加剧
由于互联网平台的无限宽广,市场无处不在,这也变相缩短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距离,企业不但要与国内的企业有所竞争,还扩张到与全球企业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激烈性不言而喻。当然了,凡事都有两面性,信息的透明化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帮助,让企业能够得到大力的宣传,甚至走出国门。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1.3 消费者需求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
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让消费者对消费品不再是停留在其质量及功能的要求上,新时代的消费者渴望的是通过产品来展示自我个性,寻求新鲜刺激感,这也是当下人们在心理与生理上的一个双重追求。面对消费者这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企业要在满足客户对产品的质量及功能的要求的基础之上,还要生产出创新型的产品、提供比较个性化的服务,要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同时满足消费者的要求。
1.4 企业组织结构变得虚拟化
针对消费者个性化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对于企业的要求就有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就增加了,那么企业要达到好的效益,就可以组建虚拟型的组织结构,可以将一些活动通过外包,给更专业的团队去完成,虚拟的组织结构非常的灵活高效,它能根据大众的需求变化配置资源,这就减少了企业的成本。当然了,企业要选择具有高度信任、开放合作的学习型虚拟组织进行合作。
2 网络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战略的发展趋势
2.1 体验营销
体验营销是在网络经济时代下催生的新兴营销方式。体验营销是以消费者个人价值观为基础,以满足消费者对理想生活模式状态下的体验,以服务产品为主,以实体产品为载体,通过广告宣传、出售体验,提品价值化的一个管理的过程。体验营销的核心理念是不仅让消费者在享受产品带来的功能,还让消费者获得有价值的体验。体验营销具备四个特点:第一是个性化。由于消费者的个性差别,那么在进行体验产品的销售活动时就要有较强的个性以及多样性,这样才能吸引广大消费人群。第二是延续性。一旦体验营销获得实质的成效,那么它的作用是持续性的,消费者只要满意了,那么他们对产品的忠诚专一度就会比较高。第三是互动性。体验营销的主体是消费者,,是在活动中与消费者进行互动,让消费者在互动中获得对产品的感知。第四是主观性。不同的消费人群他们的个体主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企业通过价格或者其他有别于同行的方式来为自己赢得优势,让自己的产品能够存在到消费者的第一印象里。
2.2 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意在解决资源的有限度以及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绿色营销也是企业在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双方利益的同时,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种社会责任,绿色营销也是日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一个必然营销要求。我们从两个方面去解读绿色营销,第一层主要是企业在经营销售产品的过程中,要协调好消费者、企业以及生态环境三者的共同利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营销和环境营销。第二层是指在营销过程中要谋求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以及社会环境利益的协调,这就是所谓的社会营销。针对企业对承担社会责任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保护消费群体的利益,第一,保护生态环境。总的来说,就是企业要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产品。
3 在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营销管理的对策建议
3.1 把握机遇,形成自我优势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广泛传播,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网络营销势必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根据美国《财富》杂志的报导,全球前500家企业几乎全部在网上开展了自己的营销业务。原英特尔总经理葛洛夫曾经说过,五年之内,所有的企业必须入网,否则面临的将是倒闭。网络营销对所有企业都是一个公平的战场,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路线上,没有规模实力大小之分。因而我国企业要在这样一个机遇下,制定好属于自己的网络销售战略,让自己尽早的形成网络竞争优势。
3.2 以企业信息的优势获得竞争的优势并且制定合理的
竞争战略
要想在众多企业间形成优势,首先要把企业自身的信息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再加上合理的竞争战略,竞争战略包括新的市场理念、好的服务方式,生产具备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消费品,尽可能的满足消费大众的要求,另外还要实施软销售,即广告植入,提供大量的广告信息代替销售人员的说服,利用网络平台的宣传,降低销售成本。
3.3 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提高企业的决策和响应能力
网络世界里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企业要做到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效性,就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要及时收集企业营销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有用信息,为企业完成科学高效的决策提供基础,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来获知消费大众的需求,提高对市场的反应度和响应能力。因此,企业要通过对网络平台上信息的管理,来提高自己销售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效性,让自己在企业竞争间赢得自主优势。
3.4 建设和培养高素质的销售团队
企业的发展离不了人才,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对企业的销售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销售人才不但要具备现代化的电子商务能力还要具备较高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能通过与客户良好的沟通,将企业的产品销售出去。因而,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不间断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增进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综上所述,网络经济时代下,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模式有着区别于传统销售模式的明显优势,网络营销既能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又能缩短企业产品生产的时间,为企业的经营有着莫大的功劳。互联网这样一个巨大的信息库,提高了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原平.创新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面对全新的竞争[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
关键词:收入分配 均衡增长 经济历史 企业生产
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的一般历史脉络
“市场的自发调节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结论最早见诸于亚当・斯密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后超过一百年的时间里,这一思想不断得到系统化的完善与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一般来讲,微观经济学领域关于“完美市场”的阐述多建立在以最大化为基础的假设条件下,以供求和边际分析作为工具,得出市场自我调节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以及得到均衡价格的结论,然而,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循环使得完美市场假设迅速得到抨击,针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爆发的经济大萧条,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支持国家干预经济”学派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认为经济处于供过于求是一般均衡状态,由此引发失业等问题,政府应以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为导向,提升社会有效需求,实现供求均衡。
经过近40年的发展,以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经济“滞涨”现象迅速使得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局促无力,新出现的供给主义学派登上历史舞台,提出了“供给曲线垂直情况下,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只会引起物价上升而不会带动国民收入增长”的观点(图1-C),认为只有增加供给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货币主义学派的代表弗里德曼主张通过制定稳定货币增长率使得需求和供给同步上升,进而实现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宏观经济理论以“AD-AS”模型为基础的调控时代到来(如图1),政府以税收、公共支出、转移支付、货币供给以及调节利率等措施作为手段,增加总供给和总需求,在稳定物价的同时实现国民收入增加和促进就业。
针对资本主义世界频繁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则在剩余价值和唯物史观视角下论述了危机的根源及解决方法,从所有制改革出发,认为生产力必须要适应生产关系的改变。不断发展的经济理论在完善经济问题解决途径的同时,却始终没有根除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周期性经济危机和失业等社会问题依然时有发生,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代表的经济问题再一次显示了在开放的世界中经济危机具有跨国、跨地区传导性的特质,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流向和人民币远期升值问题始终活跃在经济前沿,大量文献集中于讨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内在关联,而对于收入差距加大对于经济增长的阻碍效应讨论较少,因此,本文提出以企业作为核心经济体的收入分配问题要通过了解企业收入的宏观效应来进行解释和研究,并据此探究根本原因和政策建议。
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经济效应
(一)供给过剩
企业家在提供生产资料的同时,产品和劳务收入分配以企业家作为决定核心,员工需要基本生活支出对应最低工资水平,通过工资的递增而选择工作地点和工种,而企业家从相反的利益考虑出发,总是希望留存更多利润,双方间的博弈使得全社会工资水平不会低于基本生活开支,这种较低的收入分配比例就会造成社会生产过剩或是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企业家留存大部分利润,再生产水平扩大,社会供给进一步上升,伴随企业家个人收入扩大,支付能力增加,而企业家人群数量的较小规模使得其有效需求增加水平并不足以对全社会需求水平构成冲击,员工人群数量的庞大在构成全社会有效需求的绝大比例的同时,却始终受限于低收入水平带来的较小支付能力,两方面的共同作用就构成了全社会有效需求不断萎缩而产品服务供给循环上升的局面,全社会产能过剩,下一步便是企业产品无法变现或无法产生现金流而导致的破产,社会失业水平剧增,进而导致经济危机。
(二)供给不足
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如果从相反的方向出发,相对于前一种情况而实现较多提升,即企业家收入降低、利润留存率降低、员工收入水平上升,经济就会陷入供给短缺的局面。由于企业家生产积极性下降,其对于再投资的热情也会削减,一方面,企业家前期为生产而投入的显性资本包括厂房、机器和资金等都会丢失机会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家在整个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所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也都无法得到补偿,并且无限制的承担企业的生产风险。一般来讲,由期望收入而不是实际收入决定的企业家生产积极性在循环经济均衡中发挥重要作用,因为投资的实际收入并无法通过预期而完全实现或吻合,如果企业的收入分配比例有所提升,企业家期望收入便会下降,进而丢失生产积极性,生产规模萎缩,而员工却由于较大比例收入而具有了较强的支付能力,全社会有效需求上升,增加的需求与减少的供给便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供需矛盾从而产生。
(三)宏观经济常态化特征
一般来讲,宏观经济总是保持供给过剩的特征,即企业收入分配比例维持较低水平,而通过剩余产品内耗转出口的方式则可以缓解生产过剩,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内耗转出口也并不是最终解决方案,长期来看还会造成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以及更为复杂的经济问题,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掩藏在金融体系危机表象下的是房地产经济的供给过剩和过度金融创新,其符合自然状态下企业收入分配比例偏低的特征,金融机构以利益诱导而推出的房地产次级贷款拉动有效需求,而衍生化金融资产的发展更是将信用链条进一步扩大,购房需求的增加进一步倒逼供给,表面繁荣的美国房地产经济得以产生,而潜在源头的贷款本金利息偿付危机则实现了逐步的积累,偿贷压力削减社会有效需求,当供给过剩重新走上台前的时刻,日积月累的供求矛盾便使得链条式经济危机产生,全球相关经济随之缩水,而不断上涨的美国利率则引发了危机的导火线。
(四)中国的企业出口创汇和人民币升值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内需不足问题是长期积累的历史问题,因此创立出口导向型经济符合国情及当时的历史条件,企业产品和劳务的国内销路流通不顺畅、出口产品的外部需求旺盛这两方面因素都使得出口经济一度迅速增长,长期性的贸易顺差在创造巨大外汇储备规模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人民币升值的问题,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和人民币升值趋势的加深使得资产缩水严重,严重依赖出口的企业收入模式在此背景下进一步加剧贸易失衡,从而使得人民币陷入升值循环。另一方面,强烈依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旦面临外部需求下降,便会出现经济危机,进而引发社会危机,据统计,汇改后,我国人民币升值累计达到20%,对整个国内经济增长都造成巨大影响。
均衡性经济增长的效果实现
通过分析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经济效应,可以发现构成宏观经济运行个体的企业事实上在收入分配比例方面与经济运行整体态势存在较强的因果对应关系,如果经济处于均衡性增长过程,既没有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也没有出现供给过剩,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依然很高,稳定的经济增长模式得以实现,此时对应的企业收入分配比例便是均衡性增长分配比例,任何小于这个比例数值的分配方案都会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供给过剩,任何大于这个数值的企业收入分配比例方案都会造成社会产品供不应求,出现经济萎靡,物资短缺的现象。对于企业收入分配比例的主动调节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向一般均衡靠拢,实现动态的供求平衡和稳定增长,在企业收入分配比例偏低的常态化经济现象下,生产过剩现象出现频繁,因此对于企业收入分配比例的人为调控提升是使经济走出库存压力的有效途径,伴随这一过程,企业员工收入持续增加,支付能力加强,社会有效需求在前期较小的情况下向供求平衡过渡,企业产品价值实现。对于企业家而言,收入分配比例的提升造成企业留存利润下降,企业家个人收入下降,而前期库存商品的价值实现又反过来提升企业家收入,因此从总体上看对企业家的利益影响较小,企业家有理由进行再生产,这整个过程实现了扭转供给过剩和经济均衡增长的双重效果,是良性的经济发展结构转移。
应该注意到,如果企业收入分配比例的增长超过了经济均衡增长需要的比例范围,经济就会重新陷入供不应求的怪圈,短期的困境重新来临。一方面,决策者要求员工的收入水平提升,社会有效需求增加,另一方面,企业家二次收入增加的部分弥补这种收入分配比例增加效应造成的企业家收入减少,从而使得企业家生产积极性增加,再生产和再投资热情提高,产品和服务供给增加,使得有效需求和供给重新回到均衡水平。此外,在全社会生产过剩的条件下,企业家调控收入分配比例并不会使得全部员工的支付能力得到平均和一致的增加,有时小范围核心员工的支付能力增加对于全社会有效需求的提升作用可能是很小的,因此就难以使得社会产品价值迅速实现,国民收入整体水平变动较小,企业家就会丧失收入分配改革的动力。
从企业家的视角观察,国民经济似乎难以自行从产能过剩中得到逆转,经济自发调节作用不强,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是必要而且符合经济逻辑的,社会经济职能部门必须依据详实的统计数据和宏观经济信息对经济运行进行把握,建立企业收入分配比例和社会经济增长状态之间的双向关联参考,主动对经济均衡的背离进行及时纠偏,即对于产能过剩或物资短缺实行状态相反的作用力冲击,人为启动经济增长的均衡靠拢模式,既避免经济增长对于动态均衡的大幅度偏离,又要始终维持一定自由幅度的波动空间,使得供求矛盾在双向间都有缓冲空间,将其对经济的负面冲击维持在可接受的最低范围内。
结论
企业收入分配比例的宏观调控是解决全社会供求矛盾的重要措施之一,化解供需矛盾的积累作用对于防控经济危机和维持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目前存在的内需不足问题,单一的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是根本解决之道,增加国内居民的有效支付能力是重要的应对方案,因此提升企业收入分配比例并且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可以消除目前全社会产能过剩的局面,并且附带效应还包括解决依赖出口造成的贸易顺差负面效应,维持外汇储备实际财富额。从长远来看,以调整企业收入分配比例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措施可以实现我国经济由依赖外部出口向平衡内外需求战略转变、稳定人民币汇率以及外汇储备保值等经济效果,并且为人民币进一步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作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增长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宁光杰.自我雇佣还是成为工资获得者?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选择和收入差异[J].管理世界,2012(7)
2.刘文朝.财政分权、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J].金融研究,2012(4)
3.李绍嵘.所有制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要素效率提升[J].经济研究,2007(5)
4.黄鑫.金融资本与科技产出关系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6)
5.邓绍建.国民收入分配与宏观经济均衡[J].商业时代,2010(28)
6.周肇光.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趋势-以马克思的私营企业管理劳动二重性为视角[J].管理学刊,2012(3)
(一)认识方面
1.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够,分析的目的不明确。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领导只重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而忽视财务管理,或者只注意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变化,而没有真正把财务管理与分析工作当作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从而不善于通过财务分析来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开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在财务分析的目的上,往往也不是为了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而是强调满足领导需要或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2.对财务分析本身的认识太片面。即仅仅把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环节,仅仅是计算加工若干个财务数据或将指标提供给领导等,这些都是很狭隘的。实际上,财务分析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且财务分析绝不单纯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应由财务部门同企业生产经营各部门,对各生产经营部门在经营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
(二)技术方面
1.财务分析人员所依赖的资料具有局限性,使财务分析失去可靠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以会计报表为核心的会计资料常常被人为包装,其中既包括会计人员在不违反会计规范下对会计报表进行的修正,也包括一些企业为自身利益无视会计法规而提供的虚假信息,由此为依据作出的分析结果较大程度上与客观实际不符,从而使财务分析失去意义。
2.财务分析过程过于片面,分析的对象过于狭隘,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主要表现在:第一,重客观分析,轻主观分析;第二,重成效分析,轻教训分析;第三,重事后分析,轻事前预测;第四,重盈亏分析,轻资金分析;第五,重定期分析,轻专题分析;第六,在分析中注重资产总量而忽视资产质量;第七,注重盈利能力的表面分析,而忽视长期以来形成的潜亏分析。
3.财务指标的构建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财务比率的构建应当重视分子、分母之间的逻辑关系。但目前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很少重视这方面的逻辑关系,不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些特点构造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指标,致使一些分析结果根本不能反映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4.财务分析没有深入实际,处于公式化、表面化的状态。有一些企业财务分析没有渗透到财务收支和财务成果的各个业务活动中去,只是就数字谈数字,以致把财务分析变成表格、数字的说明;虽然也有人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措施,但却没有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所以,这种分析很难起到对实际业务活动的指导作用。
5.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财务分析报告内容繁多,可以从中分析的项目很多,但在全面观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应当针对经营期内主要问题作重点分析,不能面面俱到,鸡毛蒜皮什么问题都写,但都写得不透彻。财务分析提供的信息琐碎、零散,企业的决策措施也就很难抓住要害,做到恰到好处。
(三)素质方面
1.财务分析人员对一些财务指标缺乏理性的分析。财务分析本身并非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只是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而我们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通常只是将分析结果与一些常规标准进行比较,没有对这些问题本身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滥用一些标准。
2.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够高,不适应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目前,财务管理正朝着战略财务管理的方向发展,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分析的知识和方法,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有全面了解,具备财务分析的基本能力外,还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有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缺少搞好财务分析的能力;有的不深入实际,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搞财务分析,这必然影响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和分析质量的提高。
3.不了解业务经营情况,缺乏对局部与全局关系的把握。企业资金随着经营活动而不断变化,企业经营状况必然在资金变动中反映出来,所以要分析企业资金变动,就必须熟悉经营状况。在大量的分析报告中,往往只讲资金变化,不讲业务活动对资金变化的影响,把互为影响、二者一体的经济事项隔离开来。产生这种情况,在于财务人员缺乏对业务经营的了解,无法从资金变化中判断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评价经营业绩。
(四)财务分析的结果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
1.财务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运用相脱节。财务分析的目的是找出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但许多企业在好不容易组织力量把财务分析做好之后,并没有将分析的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其结果是,既浪费了企业的有关资源,也使财务分析人员产生失落感,进而影响了员工参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2.在利用财务分析结果时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多方面的,企业经营状况也是多方面的,财务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也应是多方面的。一些企业在将财务分析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时,往往只重视分析结果的一个方面,而较少重视和考虑另外一个方面。其结果是,企业运用财务分析结果进行的决策,使企业好不容易从一个极端中逃脱出来,又陷入另外一个极端。
二、对策探讨
(一)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来认识,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并通过分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认识搞好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要努力搞好财务分析,不断提高分析质量,为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二)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
以制度来规范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举措。尽管一些企业目前已建立了财务分析制度,但还很不健全。首先,在企业中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配备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其次,应在制度中明确财务分析的目的、任务,明确财务分析人员的目标和责任;再次,应在制度中明确对分析工作质量的要求。不论是方法的选择,还是指标的确定,企业应有科学和统一的规范。
(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财务分析要在报表资料齐全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多种科学的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有理有据,富有说服力和建设性的财务分析报告。要经常深入实际,经过调查发现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针对性强,直截了当地反映问题。
(四)加强事前预测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企业会计要从以往的事后反映和监督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开展事前预测和决策。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决策的制定来源于科学的预测。会计人员要用准确的资料,科学的方法进行会计预测,当好企业的参谋。
(五)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不断适应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
我们知道,价值观是关于价值、价值关系整体的根本的看法、观点与态度。正因为行业价值观是用于指导整个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对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细致的指导。因此,学习和实践行业价值观的根本,首先就是要结合各企业的具体历史沿革、地域特点、经营管理现状、发展战略等情况,把行业价值观演进成为适合企业的、系统的企业文化思想体系。
个体的价值观培育。包括人生观、世界观和成长观等等。这其中,员工的组织意识和市场意识的培育最为重要。所谓组织意识,就是要强化员工对于组织的存在与性质、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制度约束与个体成长的关系、团队合作与个体努力的关系这样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真正从本源上启动员工通过组织成长实现个人成长的愿望。使员工在认清上述问题之后,逐渐降低对组织管理的依赖,而逐步提高自我管理、自我驱动的能力,进而从行业的角度思考问题,即认识到烟草行业的立法宗旨,维护国家利益和行业形象。所谓的市场意识,也可以称为职业意识,即强化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对自身“职业市场价值”的认识和定位,可以包括对能力的理解,对企业报酬与自身工作的对比,自身知识、资源的运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与先进分子的比较等等。
企业整体价值观的培育。即维护消费者利益,保障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包括:我们企业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企业的结果是什么?为了企业的持续稳定成长,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战略?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我们应该建立怎样的制度规范?我们的制度是否能够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在顾及企业与员工利益的同时,如何看待与处理企业与消费者的利益?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既是具体落实行业价值观的必要过程和条件,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和行为“风向标”。因此说,建立系统的企业文化思想体系,是使行业价值观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落地”的第一步。
那么,有了企业文化体系之后,下一步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文化自身是静态的,文化自身不能发展,企业文化这个“魂”的发展与成长,必须借助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这个“体”才能实现。因此,将行业价值观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落地”的第二步,就是强化企业的制度和规定的建设。
关键词:财务分析;问题;建议
一、引言
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一定期间的财务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的重要手段。通过财务分析,可以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风险,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及资产管理水平并判断企业的发展趋势,从而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财务分析还可以正确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情况,全面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效的财务分析可以在企业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受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财务分析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认识这些问题并加以改进是财务分析者的努力方向。财务分析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财会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利用会计资料进行财务分析评价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从而使财务分析不能在企业发挥应有的作用,且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还很落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二、当前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1.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够,分析的目的不明确。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领导只重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而忽视财务管理,或者只注意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变化,而没有真正把财务管理与分析工作当做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从而不善于通过财务分析来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开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在财务分析的目的上,往往也不是为了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而是强调满足领导需要或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2.对财务分析本身的认识太片面。即仅仅把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环节,仅仅是计算加工若干个财务数据或将指标提供给领导等,这些都是很狭隘的。实际上财务分析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且财务分析绝不单纯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应由财务部门同企业生产经营各部门,对各生产经营部门在经营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
(二)技术问题
1.财务分析人员所依赖的资料具有局限性,使财务分析失去可靠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以会计报表为核心的会计资料常常被人为包装,其中既包括会计人员在不违反会计规范下对会计报表进行的修正,也包括一些企业为自身利益无视会计法规而提供的虚假信息,由此为依据作出的分析结果较大程度上与客观实际不符,从而使财务分析失去意义。
2.财务分析过程过于片面,分析的对象过于狭隘,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主要表现在:(1)重客观分析,轻主观分析;(2)重成效分析,轻教训分析;(3)重事后分析,轻事前预测;(4)重盈亏分析,轻资金分析;(5)重定期分析,轻专题分析;(6)在分析中注重资产总量而忽视资产质量;(7)注重盈利能力的表面分析,而忽视长期以来形成的潜亏分析。
3.财务指标的构建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财务比率的构建应当重视分子、分母之间的逻辑关系。但目前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很少重视这方面的逻辑关系,不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些特点构造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指标,致使一些分析结果根本不能反映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4.财务分析没有深入实际,处于公式化、表面化的状态。有一些企业财务分析没有渗透到财务收支和财务成果的各个业务活动中去,只是就数字谈数字,以致把财务分析变成表格、数字的说明;虽然也有人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措施,但却没有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所以,这种分析很难起到对实际业务活动的指导作用。
(5)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财务分析报告内容繁多,可以从中分析的项目很多,但在全面观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应当针对经营期内主要问题作重点分析,不能面面俱到,鸡毛蒜皮什么问题都写,但都写得不深透。财务分析提供的信息琐碎、零乱,企业的决策措施也就很难抓住要害,做到恰到好处。
(三)素质问题
1.财务分析人员对一些财务指标缺乏理性的分析。财务分析本身并非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只是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而我们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通常只是将分析结果与一些常规标准进行比较,没有对这些问题本身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滥用一些标准。
2.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够高,不适应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目前,财务管理正朝着战略财务管理的方向发展,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分析的知识和方法,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有全面了解,具备财务分析的基本能力外,还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有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缺少搞好财务分析的能力;有的不深入实际,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搞财务分析,这必然影响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和分析质量的提高。
3.不了解业务经营情况,缺乏对局部与全局关系的把握。企业资金随着经营活动而不断变化,企业经营状况必然在资金变动中反映出来,所以要分析企业资金变动,就必须熟悉经营状况。在大量的分析报告中,往往只讲资金变化,不讲业务活动对资金变化的影响,把互为影响、二者一体的经济事项隔离开来。产生这种情况,在于财务人员缺乏对业务经营的了解,无法从资金变化中判断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评价经营业绩。
4.缺乏财务分析报告写作功底。在错综复杂的资金活动中,不能熟练的运用专门技术对复杂的财务活动及其成果进行分类解剖分析。因此,出具的分析报告不严谨,或前后矛盾,或不能自圆其说。另外,财务分析报告是根据分析产生的结果,经过综合整理写成的文字报告。好的分析报告,应当是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还要点出要害、说理充分、通俗易懂,而不是纷繁复杂,或者只简单排列几组数字,缺少实际价值。
(四)财务分析的结果在实际运用中存在问题
1.财务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运用相脱节。财务分析的目的是找出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但许多企业在好不容易组织力量把财务分析做好之后,并没有将分析的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其结果是,既浪费了企业的有关资源,也使财务分析人员产生失落感,进而影响了员工参与改善企业攀营管理的积极性。
2.在利用财务分析结果时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多方面的,企业经营状况也是多方面的,财务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也应是多方面的。一些企业在将财务分析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时,往往只重视分析结果的一个方面,而较少重视和考虑另外一个方面,其结果是,企业运用财务分析结果进行的决策,使企业好不容易从一个极端中逃脱出来,又陷入另外一个极端。
(五)缺乏同行业水平间的比较,尤其是与国际优秀行业之间的比较
由于企业难以得到同行业乃至国际优秀行业的相关比较资料,因此,目前我国企业的财务分析只局限于自身各期相同比率的比较或与计划指标的比较,很难判断出企业在行业竞争者中的地位,因此,将一个企业与类似企业和同期行业标准相比是非常关键的,忽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企业在财务分析时,往往不考虑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处于成长阶段还是衰退阶段,一律都套用同一种或几种评价指标,事实上,在企业寿命周期的每个阶段,不同财务业绩计量指标的重要程度会发生变化。
三、对策探讨
针对以上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作者建议搞好财务分析工作应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来认识,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并通过分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搞好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要努力搞好财务分析,不断提高分析质量,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以制度来规范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举措。尽管一些企业目前已建立了财务分析制度,但还很不健全。首先,在企业中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配备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其次,应在制度中明确财务分析的目的、任务,明确财务分析人员的目标和责任;再次,应在制度中明确对分析工作质量的要求。不论是方法的选择,还是指标的确定,企业应有科学和统一的规范。
3.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财务分析要在报表资料齐全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多种科学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有理有据,富有说明力和建设性的财务分析报告。要经常深入实际、经过调查、发现经营中的簿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针对性强,反映问题直截了当。
4加强事前预测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企业会计要从以往的事后反映和监督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开展事前预测和决策。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决策的制定来源于科学的预测。会计人员要用准确的资料,科学的方法作业会计预测,当好企业的参谋。
5.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不断适应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如前所述,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培养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既要注重培养其基本的财务分析能力,以及对内及对外报表等财务分析数据来源合理修正的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6.政府应创造条件为企业定期提供国内同行业乃至国际优秀行业的比较资料,使企业的财务分析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到较可靠的结果。
1. 当前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方面
1.1.1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够,分析的目的不明确。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领导只重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而忽视财务管理,或者只注意销售额和利润的增长变化,而没有真正把财务管理与分析工作当作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没有认识到财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从而不善于通过财务分析来全面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开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在财务分析的目的上,往往也不是为了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而是强调满足领导需要或满足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
1.1.2对财务分析本身的认识太片面。即仅仅把财务分析作为财务管理的一个环节,仅仅是计算加工若干个财务数据或将指标提供给领导等,这些都是很狭隘的。实际上财务分析贯穿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且财务分析绝不单纯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应由财务部门同企业生产经营各部门,对各生产经营部门在经营中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
1.2 技术方面
1.2.1财务分析人员所依赖的资料具有局限性,使财务分析失去可靠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以会计报表为核心的会计资料常常被人为包装,其中既包括会计人员在不违反会计规范下对会计报表进行的修正,也包括一些企业为自身利益无视会计法规而提供的虚假信息,由此为依据作出的分析结果较大程度上与客观实际不符,从而使财务分析失去意义。
1.2.2财务分析过程过于片面,分析的对象过于狭隘,往往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主要表现在:①重客观分析,轻主观分析;②重成效分析,轻教训分析;③重事后分析,轻事前预测;④重盈亏分析,轻资金分析;⑤重定期分析,轻专题分析;⑥在分析中注重资产总量而忽视资产质量;⑦注重盈利能力的表面分析,而忽视长期以来形成的潜亏分析。
1.2.3财务指标的构建缺乏内在的逻辑性。财务比率的构建应当重视分子、分母之间的逻辑关系。但目前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很少重视这方面的逻辑关系,不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些特点构造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财务指标,致使一些分析结果根本不能反映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1.2.4财务分析没有深入实际,处于公式化、表面化的状态。有一些企业财务分析没有渗透到财务收支和财务成果的各个业务活动中去,只是就数字谈数字,以致把财务分析变成表格、数字的说明;虽然也有人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改进的措施,但却没有紧密结合实际工作。所以,这种分析很难起到对实际业务活动的指导作用。
1.2.5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没有抓住主要矛盾。财务分析报告内容繁多,可以从中分析的项目很多,但在全面观察、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应当针对经营期内主要问题作重点分析,不能面面俱到,鸡毛蒜皮什么问题都写,但都写得不透彻。财务分析提供的信息琐碎、零乱,企业的决策措施也就很难抓住要害,做到恰到好处。
1.3 素质方面
1.3.1财务分析人员对一些财务指标缺乏理性的分析。财务分析本身并非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只是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而我们财务分析人员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通常只是将分析结果与一些常规标准进行比较,没有对这些问题本身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滥用一些标准。
1.3.2财务分析人员素质不够高,不适应企业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目前,财务管理正朝着战略财务管理的方向发展,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分析的知识和方法,对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有全面了解,具备财务分析的基本能力外,还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有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缺少搞好财务分析的能力;有的不深入实际,只是坐在办公室里搞财务分析,这必然影响财务分析工作的开展和分析质量的提高。
1.3.3不了解业务经营情况,缺乏对局部与全局关系的把握。企业资金随着经营活动而不断变化,企业经营状况必然在资金变动中反映出来,所以要分析企业资金变动,就必须熟悉经营状况。在大量的分析报告中,往往只讲资金变化,不讲业务活动对资金变化的影响,把互为影响、二者一体的经济事项隔离开来。产生这种情况,在于财务人员缺乏对业务经营的了解,无法从资金变化中判断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评价经营业绩。
1.4 财务分析的结果在实际运用中的问题
1.4.1财务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运用相脱节。财务分析的目的是找出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提供依据。但许多企业在好不容易组织力量把财务分析做好之后,并没有将分析的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其结果是,既浪费了企业的有关资源,也使财务分析人员产生失落感,进而影响了员工参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1.4.2在利用财务分析结果时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多方面的,企业经营状况也是多方面的,财务分析所得到的结果也应是多方面的。一些企业在将财务分析结果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时,往往只重视分析结果的一个方面,而较少重视和考虑另外一个方面,其结果是,企业运用财务分析结果进行的决策,使企业好不容易从一个极端中逃脱出来,又陷入另外一个极端。
2. 对策探讨
2.1提高对财务分析重要性的认识。首先,企业领导要把财务分析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来认识,在企业中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并通过分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其次,财务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搞好财务分析是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作用的最好途径,要努力搞好财务分析,不断提高分析质量,为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2.2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以制度来规范企业财务分析工作不失为一种较好的举措。尽管一些企业目前已建立了财务分析制度,但还很不健全。首先,在企业中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配备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其次,应在制度中明确财务分析的目的、任务,明确财务分析人员的目标和责任;再次,应在制度中明确对分析工作质量的要求。不论是方法的选择,还是指标的确定,企业应有科学和统一的规范。
2.3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财务分析要在报表资料齐全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多种科学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有理有据,富有说明力和建设性的财务分析报告。要经常深入实际、经过调查、发现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针对性强,反映问题直截了当。
2.4加强事前预测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企业会计要从以往的事后反映和监督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开展事前预测和决策。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决策的制定来源于科学的预测。会计人员要用准确的资料,科学的方法做出会计预测,当好企业的参谋。
2.5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不断适应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如前所述,企业应设立专门的财务分析岗位,培养专门的财务分析人员,既要注重培养其基本的财务分析能力,以及对内及对外报表等财务分析数据来源合理修正的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先治.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 管理会计; 成本联控; 价值创造
【中图分类号】 F2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4-0015-03
一、引言
伴随着煤炭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新常态,传统煤炭企业的生存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倒逼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从企业内部管理上做文章,寻求增加效益的新途径。神华准能集团公司是集煤炭开采、坑口发电、铁路运输及煤炭循环经济产业为一体的中央大型综合能源企业,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维持稳定健康发展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课题。神华准能集团公司结合生产经营实际,深入分析研究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创新经营管理的思路及办法,深入挖掘成本联控、价值管理、财务转型等内在管理模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二、管理会计工具的基本内涵
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将管理会计内的成本会计与管理控制系统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经营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效应,主要从成本联控、异常管理、价值管理、对标管理、风险防控、财务信息化、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七个方面,深入阐述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创新与应用,七大管理会计工具互相影响、目标统一,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神华准能集团公司探索及实践七大管理会计工具的基本内涵框架如图1所示。
三、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
(一)成本联控分析及实践
传统理论是对成本管控要素或预算控制的描述。在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下,准能集团主动强化内部管理,深入剖析成本发生的内在逻辑关系,创新性地提出“成本联控”理论。成本联控主要是指深入分析各生产作业成本之间的联动关系,寻求系统内最合理的成本管控区间,最大限度创造价值[1]。在“成本联控”理论的指导下,准能集团提出“成本倒推、资金授限、联动管控”的经营管理思路,在集团及二级单位探索开展资金月度计划项目,突出生产经营联动分析研究,重点分析露天矿穿爆、采掘、运输、排弃生产作业环节系统成本异动原因,制定成本消耗最佳管控措施,提升企业精益化管控水平。探索成本与绩效考核的联动效应,将成本管控与绩效考核通过数据连动起来,研究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准能集团黑岱沟露天煤矿成本联控全员成本责任考核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二)异常管理分析及实践
在成本管控的过程中,准能集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开展成本消耗的异常分析研究,落实责任与考核,制定异常管理的办法与举措,将成本管控的压力及措施切实传递到企业一线车间、段队、班M及员工。以现场月度经营分析会为抓手,深入实施异常管理,联合组织召开企业内部两露天煤矿、两选煤厂、两设备维修中心、两铁路公司之间的专题分析会,协调研究解决交叉经营业务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在异常管理思路指引下,准能集团积极鼓励并创新班组经济核算工作,细化企业车间、段、队核算,深入挖掘降本增效的方法和途径,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核算型班组,努力构建全要素、全方位、全员成本管控格局。
(三)价值管理分析及实践
企业价值管理是将公司的全局目标、财务分析技术和管理程序整合在一起,推动公司将管理决策集中在价值驱动因素方面,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创造的经营目标[2]。准能集团全面加强预算管理,注重预算管理与计划、业务实际、考核等相结合,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科学性及严肃性,确保预算在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活动中落实的准确性。全面强化财务与生产的衔接,主动提高经营分析手段,积极拓展财务工作的知情权、话语权,推动财务工作全面转型。在此基础上,全力推动建立“生产、投资、资金”三大计划联动融合机制,将过去先定产量再算效益、先定投资再算效益改为先算好效益再定产量、再定投资,充分调动财务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做到事前算到、事前算细、事前算赢。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及时修订“五型企业”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加大成本管控、内部挖潜、价值创造考核权重,用正导向考核机制充分调动每一名员工降本增效的积极性,引导全员提升管理水平。
(四)对标管理分析及实践
对标管理是指企业以行业内外一流企业作为标杆,从生产、技术、经营等各个方面与标杆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通过学习一流企业的先进经验来改善自身的不足,从而促进管理提升,不断追求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准能集团深入挖掘对标管理内涵,全面提出“短板寻求差距、长板树立典型”的管理策略,突出管理出效益、从严管理出大效益、精益管理出最大效益。以成本联控为重点,从固定资产投资、机电设备功效、劳动用工、储备资金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开展行业内外经营管理对标,积极提出并实施了露天煤矿“横班连挂”成本管控、内外单位调剂库存闲置物资、露天矿新投入大型设备以租代买、轻资产运营等系列管理新举措,提升精细化管控水平。同时,深入实施了“管理提升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活动,全面总结企业近年来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取得的突出成绩和先进管理经验,逐步建立起企业内部互相学习管理优点的长效机制,在企业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管理氛围。准能集团对标管理主要框架如图3所示。
(五)风险防控分析及实践
风险防控是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员工的风险防控意识。在当前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准能集团作为中央大型综合煤炭能源企业,一些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容易被掩盖、被忽视的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企业全面坚持依法合规经营,以经济本质安全体系为抓手,不断提升防控经济风险的能力。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构建了涵盖企业煤炭、电力、铁路、氧化铝循环经济四大产业板块及财务、产权、招标、采购、工程五个重点业务领域的经济本质安全体系,全面梳理了经济风险业务流程及风险管控节点,做到了提前防范经济风险。同时,创新性地提出并实施了“经济健康档案”管理,将企业已发生的经济风险案例汇总,形成企业内部的“经济健康病例”,并不断更新完善档案内容,全面营造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的良好环境。
(六)财务信息化分析及实践
财务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开发并利用适合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平台,以整合财务活动的各项信息,提高财务操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财务和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3]。随着ERP系统的稳步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基础大大改善,有效提高了财务管理的能力及水平。准能集团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在财务内部结算中心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财务共享机制,强化生产经营指标的分析;积极探索财务职能由单一的核算报表系统转型为生产经营财务和基础核算财务相结合的模式,提高财务系统工作效率。在露天煤矿卡车调度生产系统信息化基础上,不断融入经营数据模块,缩小分析单元,提高精益化管控水平。同时,深入分析研究“企业生产经营一体化决策分析系统”的开发工作,将企业煤炭生产、洗选、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与企业在每一环节的成本消耗联动起来,建立正确快速的生产经营决策机制。
(七)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分析及实践
管理会计人才,在企业中承担着管理决策推动执行等重要责任,需要具备特定的素质与能力[4]。为更好地应对当前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认清经营、财务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丰富经营财务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经营管理团队应对风险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准能集团持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差异化”的方式,加大内外培训力度,加快对经营管理团队的知识更新步伐。积极参加财务、税务知识及新会计准则等行业内外专题培训;着重对总会计师、财务部经理、会计核算及资金管理人员进行工作岗位轮换,既提高了经营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又有效防范了经营风险;积极建立企业“经营财务大讲堂”学习平台,开展了首届经营管理知识“大比武”活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充分调动了广大员工学习经营财务知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四、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效果
近年来,企业通过实施成本联控管理、异常管理、价值管理等七大管理会计的具体探索与实践,煤电路一体化运营经受住了市场剧烈波动的考验,生产经营虽然低于A期,但是运行总体平稳,与煤炭同行业整体形势相比,均好于平均水平。企业成本逐年大幅下降,2010―2015年企业综合煤炭成本年均降幅0.55%,电力成本年均降幅6.48%,铁路运输成本年均降幅3.29%。尤其2015年在全行业普遍亏损的形势下,企业实现了逆势向上的经营态势,整体运营维持了较高的发展质量。本文对当前煤炭企业摆脱发展困境,逐步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温素彬,李文思.管理会计工具及应用案例――企业价值链的三维分析法及应用案例[J].会计之友,2016(9):134-136.
[2] 顾宁宁.管理会计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4(S1):82-85.
提到沙盘,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战争年代的指挥沙盘或是房地产开发商销售楼盘时的展示沙盘。它们均清晰地模拟了真实形貌,同时又省略某些细节,让指挥员或者顾客对情势有个大局的了解。企业沙盘模拟培训源自西方军事上的战争沙盘模拟推演。战争沙盘模拟推演通过红、蓝两军在战场上的对抗与较量,发现双方战略战术上存在的问题,提高指挥员的作战能力。英、美知名商学院和管理咨询机构很快意识到这种方法同样适合企业对中、高层经理的培养和锻炼,随即对军事沙盘模拟推演进行广泛的借鉴与研究,最终开发出了企业沙盘实战模拟培训这一新型现代培训模式。自从1978年被瑞典皇家工学院的KLAS,Eellan开发之后,ERP沙盘模拟演练迅速风靡全球、现在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商学院(例如哈佛商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和一些管理咨询机构都在用ERP沙盘模拟演练,对MBA,经济管理类学生进行培训,以期提高他们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和运作的能力,我国诸多高校也相继引进ERP沙盘模拟教学。
目前,沙盘模拟培训已风靡全球,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经营管理能力培训的首选课程。ERP沙盘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集于一身的综合性课程。在课程中,可让学员清晰地看到模拟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的流动及相互作用,体会到企业管理信息的产生、加工、传递和运用。在课程的模拟训练过程中,无论胜负都会给参与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胜利者会有成功的喜悦,失败者则会在遗憾中领悟出很多的经营真谛,使其达到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积累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之目的。ERP沙盘模拟是一种综合训练,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各种知识应用到经验过程中,从而获得综合能力的提高。ERP沙盘模拟涉及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生产管理,物流管理及财务会计,传统教学体系中没有类似课程。ERP沙盘模拟也可以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手段,企业在选拔管理人才时,可通过观察应征者在参与模拟活动中的表现来确定合适的人选。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是应用沙盘模拟手段来选拔创业人才。
二、ERP电子沙盘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需求
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可见管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多年来一直缺乏有效地教学手段。ERP沙盘模拟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师生关系,教师仍是课堂的灵魂,但其角色在课程的不同阶段的不断变化的。ERP沙盘模拟是一种体验式教学。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与一体。让学生站在最高层领导的位置上来分析处理企业面对的战略制定,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系列问题。亲身体验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甜,辣,苦,辣”其目的是使学生领悟企业高层管理者所掌握的“意会性知识”管理教学中较为常用的案例教学主要是通过各抒己见相互学习、借鉴,通过一个个案例静态案例的多种分析与决策方案的比较获得知识。而ERP沙盘模拟是通过亲身结果反馈。两种方法的效果优劣是不言而喻的。随着电脑模拟软件教学模式的推广,各个高校陆续从国外引进一些模拟软件,电子沙盘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ERP电子沙盘模拟系统将企业合理简化。但同时反映了经营本质,让学员在这个模型上进行实际演练,为管理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手段。
ERP电子沙盘模拟系统创建一种基于流程的互动经营模式,系统与实物沙盘完美结合,继承了ERP沙盘形象直观的特点,同时实现了选单,经营过程,报表生成,赛后分析的全自动,将教师彻底从选单报表录入,监控等具体操作中解放出来么仍将教学研究的重点放于企业经营的本质分析。ERP电子沙盘模拟系统全真模拟企业市场竞争及经营过程,受训者身临其境,真实感受市场氛围。既可以让受训者全面掌握经管知识,又可树立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对传统课堂教及案例教学是有益补充,又是创新革命。
三、ERP电子沙盘模拟系统的体系架构与功能需求
在系统的体系架构上,可以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B/S体系结构。
B/S模式具备以下特点:
(1)基于Web的B/S模式是随着Web的广泛应用而被人们所熟知的,它是由C/S模式转化而来的。
(2)由于Web支持底层的TCP/IP协议,使Web网与局域网都可以做到连接,从而彻底解决了异构系统的连接问题。
(3)由于Web采用了“瘦客户端”,使系统的开放性得到很大的改善,系统对将要访问系统的用户数的限制有所放松。
(4)系统的相对集中性使得系统的维护和扩展变得更加容易。如数据库存储空间不够,可再加一个数据库服务器:系统要增加功能,可以新增一个Web服务器来运行新功能。
(5)界面统一(全部为浏览器方式),操作相对简单。
(6)业务规则和数据捕获的程序容易分发。B/S模式分为三层结构,其原理是:用户以客户端浏览器的表单方式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以HTTP)协议方式)。
Web服务器收到请求后,也向数据库服务器发送数据请求,数据库服务器处理由Web服务器发来的请求后,将数据处理结果返回给Web服务器,最后由Web服务器将结果以HTML格式或相应脚本语言的格式返回Web浏览器。随着Web的广泛应用,这种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结构,使得使用者能够很方便的在浏览器上直接进入用户操作界面,登录并使用系统。相对于在传统的C/S体系结构,客户端软件不但要完成用户数据交互和数据显示的工作,而且,还要完成对应用逻辑的处理工作,用户界面与应用逻辑位于同一平台上的做法。B/S体系结构很好的解决了系统的可伸缩性较差和安装维护较为困难的问题,为系统的使用者和维护者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系统的功能需求方面,根据学校企业经营管理课程的要求,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流程,系统一般需要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1)管理员控制
帮助管理员进行数据库创建、数据初始化、数据备份、数据还原、数据库删除等业务操作。
(2)学员训练
让学员进行角色分工、任务说明、经营分析说明、特殊任务、订单转让、产品转让、厂房出售、追加股东投资、紧急原料采购等业务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