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5 10:40:39
导语:在电气工程的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144-02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该专业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它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宽,因此,各高职院校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存在较大差别。为了进一步规范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根据我院在本专业建设的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一、智能建筑行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时代进步,社会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相对于之前陈旧的生活工作理念、规划、建设。现代智能化的生活、工作环境将成为以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和必然趋势。随着市面上建筑市场的迅速发展,也必然拉动智能建筑行业人才的需求。智能建筑不仅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一个较大趋势,还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据调查绝大部分参与工作的人员在上岗之前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而是直接上岗就业,这样往往造成工作人员操作水平技术相对较低。在今后发展的10年中,根据市场需求建筑智能化将会继续迅速发展,从业人员将不断增至200万,在建筑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层面广,想要对所需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三年的时间明显不够用。因此,对这门学科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1.培养目标。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适应建筑电气行业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技能,具有建筑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和运行管理、及中小型工程设计等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专业岗位(群)。在通常对智能建筑行业调研的根本上,构成了我院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群),即建筑电气设备安装与运行;建筑电气系统维护与改造;建筑电气系统工程组织与实施;建筑电气中小型系统设计。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建筑电气工程是一个交叉综合学科,在实际应用教学中不是够全面,主要包含了通讯、电子、计算机等相关专业。想要在现实中更好地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技能型的人才,在构建课程时需结合以下几点要求。(1)以能力为主体。主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据岗位能力分析、参照行业标准或职业资格来设置所学专业课程,并确定课程所学目标,以能力本位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2)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依托相关专业活动为背景,对所学的职业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总结出相适应的教学方法。(3)构建“课证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引入职业资格标准或企业认证标准,根据不同的岗位、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及企业认证标准的技能培养要求,对应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4)以开放性和服务性为原则。高职课程开发需要体现开放性和服务性的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得到充分地发挥。
2.课程体系构建。为满足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一个基础+四种能力”的课程体系。(1)职业基础能力的课程开发。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我们参照2007年6月1日全国的《关于颁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的通知)》中职业核心能力体系7个模块,我们根据这些设置了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这样既满足“职业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还丰富了学生学习项目。(2)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开发。对于专业核心技术能力培养方面,可以在建筑智能化工程工作过程与内容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主要根据智能建筑行业设有的岗位及其要求以及所具有的相关技术跟管理知识,来确定学习内容,要“以能力为本”设计相关课程教学体系。课程体系链路如图1所示。
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还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绘制出建筑电气工程图、分析电路、各仪表的使用方法以及计算机网络组建等能力。这些都是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的重点;专业核心能力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对工程的安装、调试以及专业维修等有所了解。专业综合能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在工程项目中的综合能力;职业扩展能力课程使得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要帮助他们巩固知识。在能力模块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还要保证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实践性。要做到细化实验、实训、课时、场所等。由此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能够更好地从校内到校外、单一到整体、有序地过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的课程内容。
四、课程的有效实施保障
1.保障充分的教师人才队伍。现在就职于本专业的老师大部分出身建筑、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等专业。为了满足现在专业教学需求,应采取“外聘内培”的方式,并与企业共同构建“双师”型团队。首先我们可以聘用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教学,其次对于学校的专业教师要通过有效渠道进行专业培训学习和实践指导,进而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力。
2.保障良好的实践条件。通过加强校内与校外的实践合作条件来保证专业课程的充分有效开展。对于校内实训室的建设来说,要全面考虑到实际操作性,就要与企业一起创建一个基于工程实际、便于操作的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也应参照企业的规模,构建出具有“教学化”功能的紧密型基地,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这样双方都能享受到利益,学校通过学习在企业中的实际项目及案例,更好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水平。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因为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所以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要时刻与企业相结合,正确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合理地构建企业、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这就需要学校不断更新教学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蔡长韬,朱维兵,周利平,等.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3]韩承江,刘峥.高职自动化专业职业活动导向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关键词 CDIO模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4-0132-03
Study of Major Undergraduate Course System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based on Concept of CDIO//LU Min,
GONG Lijiao, ZHAO Mi, CAI Xinhong
Abstract Based on CDIO model analysis, found the Shihezi Univer-
sity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problems through compared with electr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CDIO mode and the specific data analysis to build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 course system.
Key words CDIO mod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major; curriculum provision
1 CDIO背景介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隶属于电气类,目标是培养具有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并且能在电气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1-2],具有典型的工科学科特征,即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学科[3-4]。
CDIO分别指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
plement(实现)、Operate(运作),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查尔姆斯工业大学、皇家技术学院和林雪平大学在2000年提出的一种工程教育改革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目前已有全球97所相关工程类高校加入,代表了新世纪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IET: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kills & Demand in Industry Annual Survey)。CDIO这一理念的核心是强调工程师的工程能力必须在真实的工程实践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中取得,4个步骤代表了一个工业系统或过程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5]。
2 案例研究与比较
本文以提出CDIO理念的工程高校之一的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电气类专业本科最新设置为例,分析该校电气专业培养方案的特点,并与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作对比,提出新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
麻省理工学院电气与计算机科学系核心课程设置 麻省理工学院电气科学与工程专业最新的核心基础课由2门学科入门课、3门基础课(4选3)和3门专业课(4选3)组成,其中2门入门学科为实验课,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不同于传统授课形式,该专业的课程设置采用实验理论实验的授课方式。以实验课程入门,可以使学生参与理论模型推导、归纳和验证环节,加强基础概念认知,提倡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且通过后续的专业实验课程能够再来验证前期形成的理论,这样就构成整个学习与实践的循环。
麻省理工学院的电气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长期的工程实践教育中逐渐形成具有鲜明工程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通过分析麻省理工学院电气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特点,对比目前正在实施的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3级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设置,发现目前石河子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设置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重必修、轻选修”的现象,具体表现为:
1)培养计划中工程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小,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相互独立,课程衔接性较差,课程内容较少涉及工程实际;
2)培养计划中工程科学和基础科学课程较少,专业技术课程比例过高,导致学生对于基础的科学知识没有了解;
3)轻视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课程计划中人文社科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小,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较差;
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比例分配不平衡,选修课程数量不足,必修课比例过高,学生自主选择的范围有限。
表1中列出具体的数据,并且给出调整的方向和大小。
3 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模型重构
数据分析与结论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与CDIO模式下的培养计划中各类课程在总学分中的比重相比,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计划的课程结构模块存在偏高或偏低的比例差距。这不仅反映了课程比例设置不合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电气工程专业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等根本性问题上的差距。因此,想要实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模型的重构,不仅仅是对课程结构比例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对工科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改革。
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目前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还是采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模式,这种模式下课程虽然是循序渐进的,但是各个课程之间关联性较差,理论和实践环节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实际工程能力较差。所以,基于CDIO理念重新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就要改变目前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授课方式,将整个学科看作一个整体,按照知识接受程度规划课程进度,并将能力训练或项目设计交叉其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知识、能力和创新培养一体化。
基于CDIO理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模型 分析目前培养计划不足,借鉴CDIO理念,提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该课程体系模型中,从左到右是按课程或项目的时间进度安排,从下到上表示可以同时开展的课程。整个课程体系模型清楚地显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组织形式,理论与实践知识相互支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项目培养为主线。课程体系模型中按照系统化理念分为三级项目,其中,―级项目用以提供基础工程的经验和能力;二级项目为学期项目,主要围绕主题内容进行课程群学习,并以课程群为基础,推动课程计划中―级项目的开展;三级项目属于课程群内课程间或课程内的小规模设计实践活动,可以根据课程自身的内容和特点灵活安排,其目的是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二级项目的开展。
2)围绕核心课程的课程群。在课程组织方面,为了推动和促进二级项目的实施,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按照不同的主题内容进行组织,形成相关核心学科课程群。
4 总结
本文首先探讨CDIO理念下课程结构组织原则,并具体分析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课程计划与CDIO标准专业课程计划相比存在的差距。通过差距分析,认为石河子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在课程设计、课程计划的顶层设计和课程体系结构要素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在CDIO理念的指导下,本文重新构建电气专业的课程体系模型,以系统化的三级项目为主线,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并按照核心课程构建课程群,实现知识、能力和创新培养的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邢贵宁.工学结合模式下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
[2]潘再平,黄进,赵荣祥,等.全面优化本科教学平台,培养电气工程创新人才: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S1):20-23.
[3]陈晓英,任国臣,巴金祥,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8(2):51-53.
[4]马桂芳,吴春富,谢煌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建设[J].湖北理工W院学报,2015,
关键词 电气工程类 学习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A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s
QIU Guanwu
(College of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2)
AbstractBy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 explain the significance of foster learning,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for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tudents, finally,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the current status, explore the ways of improving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schools,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electrical engineering;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bility
电气工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电器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通过系统的教学与培养,使学生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问题的基本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微电子、计算机、通信和信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运用,为电气工程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对电气工程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1 加强对电气工程类专业学生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加强电气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教育培养提出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工程类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二十一世纪是学习型的社会,学习能力是获得其他能力的基础,并且学习能力也是评价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每一个高素质人才必备的能力。各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过程,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更加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2 提高电气工程类大学生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措施
目前在培养过程中,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学校方面,各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不能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教师方面,教学过程中因循守旧、照本宣科的现象大有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身方面,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不会学习的学生大有存在,高分低能现象也比较多。上述现象在电气工程类专业普遍存在,要培养符合现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必须要引起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重视,改善各方面的条件,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2.1 加强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学风建设是高校教育发展永恒的话题,是学生在学习动机、动力、态度等方面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的精神、心理及行为表现的综合反映。学风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还包括学校的校风以及教师的教风等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在报电气工程类的专业前,对此类专业并不了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认识后,对本专业的兴趣不大,从而导致缺乏学习动力,最终结果是产生厌学情绪或沉迷与网络等。导致学生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上课过于枯燥,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不明确等。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首先,提高校园文化建设质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学习生活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不仅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在开展相关校园文化活动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开展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活动,例如专业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开展一些交流活动,提高各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低年级的学生更好的了解本专业;开展一些职业规划讲座,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开展一些学术报告,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本专业的相关动态等等方面,从而提高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改善教学风气,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重要保障。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引导作用。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产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上课毫无新意,不与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学生对专业学习产生厌恶。同时也有一些老师,与学生缺乏沟通,没有考虑学生的状况,不会对学生进行任何鼓励或学习生活上的指导,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鼓励教师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开展实践与理论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
电气工程类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也是当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高校应当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各方面的建设,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物质保障。电气工程类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能一味讲述理论知识,而应当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高校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物质保障。各高校应当加大投资力度,结合专业需要,完善实验软硬件设备,开放实验室,设立公共教学科研实验室,统一使用人力和设备,供学生在课堂、课后进行实验练习,提高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
其次,建立本科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本科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主要是让本科生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为学生量身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形成以研究生为主、本科生为辅的科研梯队。①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导师的指导,本科生可以学习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并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这样一来,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创新是必不可少,学生通过参与导师科研,可以在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本科导师制是对学生学习、实践、创新这三大能力培养比较好的模式,各高校应当健全并完善这种教学模式。
再次,采用多样的教学考核方式与评价方式。我国长期以来以分数来评价人才,使得分数在学生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根深蒂固。正是由于这样,很多学生注重死记硬背,忽略自身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发展,高分低能的现象才会存在,这也是工科类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的现象。从很大程度上说,考核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选择考核形式时,应当以最有利于学生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为选择依据,打破传统的闭卷形式,综合运用各种考核方式和手段,针对不同性质的课程,采用不同形式的考核方法,例如布置大型作业、开卷、综合评述等形式。并且在评价过程中,不能限定于既定的权威,应当根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是否有理有据、能否成立、是否可行为评判标准,开阔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其综合素质。
【摘要】为了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体系建设,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基础与应用相结合
>> 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建设与实践 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教学模式探索 新增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 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 应用型本科电气工程专业“电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地方本科院校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地方师范院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分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民办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9-7-6.
[2]王艳松,张加胜.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2007,2(29):86.
[3]詹云军. 改进实习教学培育综合素质[J]. 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2008,09:36.
关键词:电气安装 工程施工科学管理
随着建筑智能化的发展,电气工程在建筑工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涉及的专业领域更多,技术更新更快。对电气安装工程施工进行科学的管理,是保障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电气安装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各环节进行分析与探讨。
1、提高人员的素质
提高电气管理人员的素质,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以主人翁的精神完成电气安装工程项目。有些施工单位的电气质量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或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不符合基本要求,使质量工作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电气质量管理、监督、检测人员应实行职业资格考核制度,持证上岗,并形成一种激励机制,这样才会促进管理人员继续学习,以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
完成一项优质工程,可以体现出建筑电气专业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严格要求、切实把关、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工人班组直接从事一线施工,要根据建筑电工专业的性质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人岗位责任制,要分工清楚、责任明确,这个环节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各级质量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要严格按照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制定质量管理计划,组织电气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检查,经常开展工程质量的动态分析,针对关键性的部位以及当前存在的质量通病采取质量保证措施。管理人员应落实质量责任制,做到各负其责,为保证工程质量创造条件。
2、加强安装与施工的配合
电气安装人员应会同土建施工技术人员共同审核土建和电气施工图纸,熟悉建筑结构及建筑施工图纸,了解总承包单位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方法,尤其是梁、柱、地面、屋面的做法和相互间的连接方式,仔细校对拟采用的电气安装方法能否与土建施工相适应,避免出现错漏。
2.1 基础施工阶段
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套管及止水挡板的预留预埋工作。要求电气专业应在土建做墙体防水处理之前完成,避免电气施工破坏防水层而造成墙体渗漏;另一方面,要格外注意预留的轴线、标高、位置、尺寸、数量、规格等是否符合图纸要求。预留预埋套管要避免出现错漏,因为二次防水处理会非常困难。配合土建施工进度,提前准备需要预埋的铁件、吊卡、吊杆基础螺栓及配电柜基础型钢等预埋件,及时预埋。做好基础钢筋网的防雷、接地焊接,如需利用基础主筋作为接地装置时,要将选定的柱子内的主筋在基础根部与底筋焊接,并做好标记,留出设备接地点及防雷接地电阻测试点。
2.2 结构施工阶段
根据土建浇注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做好电线管暗敷工作,这是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关键工序,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但影响土建施工进度与质量,而且也会影响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后续工序的质量与进度,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现浇混凝土楼板内配管时,在底层钢筋绑扎完成后、上层钢筋绑扎之前,根据施工图的尺寸位置配合土建施工。土建浇注混凝土时,电气专业应留人看守,以免振捣时损坏配管或使其移位,若出现管路损坏应及时修复。要及时做好各层的防雷引下线焊接工作,如利用柱子主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应按图纸的要求将各处主筋的两根钢筋用红漆做好标记,每层对应该柱子的主筋的绑扎接头按工艺要求做焊接处理,顶层用 ¢12 mm镀锌圆钢与柱子主筋焊接后引出女儿墙与屋面防雷网连接,做好防侧雷带、均压环焊接及金属门窗、玻璃幕墙铝框架的接地连接。
2.3 装修阶段
在土建工程砌筑隔断墙时,应与土建施工人员核实墙体砌筑控制标线,确定管路预埋的位置及各种灯具、开关、插座的位置。在土建抹灰施工之前,应按墙体上的水平线,将电气工程的预留孔洞按设计要求查对核实1遍,符合要求后将箱盒装好。然后清通管路,穿上带线,堵好管盒。配合轻质隔墙施工,在隔墙板内接管与装盒时,应保证开槽尺寸准确。内墙涂料完成后进行照明开关、灯具安装,安装时应避免弄脏、损坏墙面。当电气器具安装完毕、最后一道涂料施工前,要做好对电气器具的保护,防止器具污染。
3、加强施工质量事故的预防
影响电气工程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3.1设计缺陷。在开工前,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图纸会审,进一步提高设计质量,及时提出问题并共同分析处理,防止由于设计不合理或图纸上的差错影响工程质量。
3.2材料和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或存在问题。电气设备和材料是工程的组成部分,其种类、型号、规格繁多,性能和标准也有所不同,材料和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因此,对设备、材料必须按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订货、采购、运输和保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会影响工程质量。这就要求对进场的设备和材料进行严格的检验,包括外观检查、电气性能检查和必要的解体检查。同时还要核实材料和设备的合格证、说明书、装配图和试验报告等有关资料。质量不合格的设备和材料不采购、不验收、不使用。
3.3施工不符合设计要求或违反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电气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是指导施工的依据,其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质量,因此,开工前必须对施工组织设计所采用的施工顺序、施工方法和质量保证措施进行审查核实,向班组进行各项技术交底工作。
4、加强工程材料、设备的质量管理
电气质量管理人员对进场的材料和设备要及时填写“工程材料报验单”,并附加材料清单、材质证明(检验报告),经核验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对进场的材料和设备要妥善保管,防止受潮、损坏。使用实行强制管理的电工产品,必须符合中国电工产品认证委员会的安全认证要求,其电气设备上应带有安全认证标志,生产厂家必须持有“电工产品认证合格证书”,未经认证的产品不能使用。建筑电气工程安装的各类配电箱柜,必须采用经有关部门认可的厂家的产品,对工程材料和设备生产厂的制造工艺、质量控制、检测手段、管理水平等,必要时应到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察,以确定最佳供货单位。
5、加强工程质保期的维护管理
电气安装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后,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履行工程质保,施工单位在工程交付业主使用时,应做好系统、设备的使用培训工作,以保证正常操作、合理使用。另外,工程交工后应定期回访,了解工程的使用效果,对于使用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和缺陷,要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修复,同时要善于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利于今后施工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一、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的电气控制设备都进行了更新换代,采用了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而中职学校的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教材内容严重滞后,知识老化,与企业所需知识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企业的工作岗位。课堂教学内容以电气线路为主,知识生硬,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学生不能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教学改革尝试
1.合理选用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
摆脱传统教材的束缚,选订适用于中职学生的实用教材。搜集相关专业书籍报刊,建立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供学生了解前沿的学科动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用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重新编排成若干个实训项目,项目又分为若干任务,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将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章节分为点动与连续控制线路、正反转和位置控制线路、Y-降压启动控制线路和能耗制动控制线路等项目,每个项目中又分别包含不同的任务。比如点控制和单方向控制线路项目中又分为常用元器件检测、元器件安装、点动控制线路安装、通电调试、连续控制线路设计、连续控制线路安装、通电调试等任务。课前教师要给学生分发学习任务书,布置具体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学习,最后根据学习表现和任务完成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增加实物教学,加强实践环节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中的电气线路繁多,分析电气线路的基础是掌握基本电气元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所以在讲解常用低压电器设备时,给学生分发元器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行拆装。比如在讲解交流接触器时,让学生先观察外观,通过任务书让学生写出型号及相关信息,接着鼓励学生进行拆装,让学生验证其结构,明晰工作原理。接着讲解交流接触器在线路中的作用及常见故障,给学生观察损坏的接触器,引导学生使用万用表进行检测。用实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学习控制线路打下基础。学习基本的电气控制线路时,把学生分成两人小组,进行电气控制线路配盘实训。带领学生到机械加工车间参观学习常见机床线路,或者下企业了解车、铣、钻、磨、镗、刨床及起重机的结构及各种运动情况,学会简单操作,掌握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通过实践环节的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专业技能。
3.加强识图训练,提高分析能力
工厂电气控制设备课程虽然讲解了很多典型的电气控制线路,但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还会遇到很多没有学过的设备和线路,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电气线路的分析能力,对所学知识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电气线路分析训练,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标准的常用电气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要求学生分清主电路、控制电路、照明电路等并能分析其功能。还可以搜集一些企业的电气设备控制线路图给学生分析,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还可以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出几个实际生产的问题,由浅入深,针对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题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99-02
党的十明确提出“国际化”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国际化课程的设置与优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战略,也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1]。近年来,为提升办学水平,优化培养模式,国内各高校纷纷探索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在课程设置、授课组织、学生准备等环节出现一些问题[2]。在总结前期暑期国际化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2015年9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首次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全英文国际化专业课程《金属科学与工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一些经验。
一、《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的开设背景及特点
为有效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自2013年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每年聘请国外知名大学的外籍教师,集中在7―8月开设暑期国际化课程。2013年暑期,来校教授国际化课程的外籍教师19人,分别来自7个国家,开设19门国际化课程。2014年暑期,来校授课的外教包括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47位教师,开设48门课程。通过暑期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学校在制订管理办法、聘请外籍教师、组织学生选课和课程教学、教学质量保障措施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实施和管理办法,积累了办学经验。然而,由于暑期天气炎热,课程时间紧,学习强度高,教学效果尚有很大提升空间。为此,2015年9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聘请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外籍教授为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单独开设《金属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际化课程。汲取暑期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经验,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具有以下特点。
1.授课对象选取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本科三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暑期课程的实施中,国际化课程采取了全英文教学和考核,对授课学生未做区分。一些学生的基础过于薄弱,影响了授课效果。此次国际化授课,选择已完成专业基础课《材料科学基础》学习的本科三年级学生作为授课对象。同时,在对《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例如,针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固态相变原理”和“晶体缺陷运动特点”增加了授课学时;对一些难于理解的机制、机理,制作了三维演示动画。
2.考核形式多样化,保证公平性,体现挑战性。为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采取了“Quiz+Assignment+Final Examination”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在保证公平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授课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该课程的参考书目(Additional Readings)和课后作业(Assignment)。Assignment侧重材料工程专业实践问题的分析,鼓励学生自己阅读思考,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占总成绩的30%。授课过程中,每完成一定章节后,课上随即开展测验(Quiz)。Quiz可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主要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形式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占总成绩的20%。授课结束2周后,组织课程的闭卷考试(Final Examination)。Final Examination除涵盖课程的重点外,一部分试题难度较高,需要学生结合所学,创造性地予以回答,占总成绩的50%。该考核形式兼具公平性和挑战性,保证了课程的通过率,同时,有利于启迪优秀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3.降低授课强度,教学进程与实验课程互为辅助,提升教学效果。由于暑期授课时间紧,国际化课程的授课频率较高,学生反映学习强度高。为保证教学效果,《金属科学与工程》每周三、周五授课,每次授课2学时,给予学生更多课前准备和课后复习时间,课程总学时增加至32学时。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将《金属科学与工程》与《材料试验》实验课程的教学进程统筹交叉进行。实践证明,这一组织模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程出勤率较暑期国际化课程明显提高。
二、《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的建设经验和启示
1.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更好地、切实地尊重和理解学生。《金属科学与工程》教学过程中,外教对学生的尊重和课堂的包容性令人印象深刻。课前除将课件、参考资料和习题等学习资料及时分发给学生外,对于学生的电子邮件,均能够在24小时内及时予以答复。即使是一些不属于课程范畴的问题,也能够中肯回答,并未敷衍。授课中,对于每位应答问题的学生都首先给予感谢,师生互动频繁,气氛和谐融洽。面对学生的课后提问,外教能够不厌其烦,坚持在教室解答完毕。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师生间建立了尊重、理解和信任,极大促进了教学过程。研究表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是检验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点之一[3]。现在校的本科生大多为90后,个性突出,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在国际化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应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更好地、切实地尊重和理解学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2.国际化课程的建设应结合“国情、校情、学情”,“借鉴”而非“照搬”国外教学方案。前期暑期国际化课程的教学中,部分外教直接照搬本国教学大纲,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开课前,我们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外教提供的教学方案进行了优化和完善。同时,在课程的组织上采取了较为灵活的方式。将该课程类别订为专业选修课,学生可自主选择是否将该课程成绩计入其平均学分绩点。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允许中途退选。另外,课程的考核方式注重多样化。Quiz侧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Assignment侧重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Final Examination难度较大,侧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表明,这些措施既消除了部分学生对国际化课程的“恐惧”,减轻了学习压力,又有利于一些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的建设经验表明,开课前应与外教充分沟通,结合“国情、校情、学情”修订教学大纲,“借鉴”而非“照搬”国外教学方案。
3.尊重认知规律,在开设专业国际化课程前应首先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英语课程。由于选取了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本科三年级学生作为授课对象,《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效果较暑期国际化课程有了明显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英语词汇的匮乏是学习的主要障碍。课程成绩的统计分析也表明,一些选修过材料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生成绩明显优于未修过该课程的学生。因此,应当大力推进专业英语课程的建设,建议在培养方案中将专业基础课程安排在专业国际化课程开设之前,大力推广专业英语课程建设。
4.提供充分的师资配备,关怀外籍教师。前期暑期国际化课程的建设中,一些外教是首次来中国,语言不通,饮食起居难以适应,影响了教学效果。国外大学开设国际化课程时普遍为教授配备助教。此次开设《金属科学与工程》全英文国家化课程,学院特别为《金属科学与工程》国际化课程成立了教学指导小组,并为外教配备了1名助教,2名研究生助手。实践表明,由于采取了“Quiz+Assignment+Final Examination”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工作量非常大,这些措施是完全必要的。此外,学校为外籍教师提供了公寓,并配备生活秘书1名,生活的保障也使外籍教师能够潜心教学。
参考文献:
[1]惠悦,曹顺仙.高校国际化课程优化的途径[J].教育艺术,2013,(10):359-360.
关键词:工艺流程分析;供电;业扩报装
中图分类号:F42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2)08-0007-03
1供电公司业扩报装管理现状
业扩报装的是供电企业特有的向社会提供电力供应服务一项重要的龙头工作流程,是指从受理客户用电申请到向其正式供电为止的全过程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了用电项目前期咨询;接受客户用电申请;根据客户用电容量、用电性质和电网现状及规划要求,制订符合技术经济要求的供电方案;组织外部供电工程的实施;对客户的内部受电工程,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查、中间检查和验收;签订供用电合同;装表、送电等工作环节。
业扩报装工作价值的定义是在客户需求的时间范围内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报装送电服务,这样做就需要暂不考虑现有的工作流程及涉及的部门职责和专业技术,而要在把强有力的专职生产团队配备于生产线的基础上重新考虑企业。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报装送电服务就在于业扩报装工作流程的优化,也就是在业扩流程中寻找“浪费”从而优化报装流程。
2运用工艺流程图对业扩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运用工艺流程分析的方法对现在10 kV用户站业扩报装工作流程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业务受理、拟定供电方案、供电工程设计、编制工程概算、用户缴费、工程施工、计量环节、装表送电是整个流程中必须完成且重要的操作;
②发送供电通知、发送缴费通知、安排停送电计划及其安排装表,这其中有对整个流程未创造价值的环节,是一个环节向另一环节的移动,我们不能取消,但可采用合并的方式进行精简;
③供电方案、设计文件审核的反复修改以及由于工程质量不佳造成的验收不合格后的整改、协调未能及时配送的计量装置则都属于重复而有占用时间的环节、是要采取取消的方式。
通过分析整个报装流程(图1,2)定义了每项环节的重要性和价值后,针对现流程对其进行分析,使其达到流程优化的目的。
第一步:专注于实际目标,严格按照时限考核标准进行必要环节的操作。
业扩报装从开始的拟定供电方案、组织设计施工到装表送电,从开始到完成都绝不让它脱离管理的时限。业扩报装工作的业务严格在天津市电力公司统一的业务系统进行流转,并结合考核时限表,先力求解决不因自身原因超出规定时间的问题。整个流程由客服分中心的大客户经理负责全过程组织、监控和协调,并负责各环节时限的催办工作,对整体的业扩报装工作进行管理和监控。
第二步,可以保证第一步能够实现,减少重复性修改检验的过程,打破各项环节的工种、职务、职能和企业传统界限。
以客户服务分中心为基础,对于现场的核查、检验,由客服分中心、电力设计单位、生产技术科、调度科、运行部门、工程管理部门的专职人员一同去现场达到一次性完成,这样可以保证各审批不合格而反复产生程序倒流的情况,同时针对重要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在工程施工中可以实时跟踪,检查环节与运行人员、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共同现场验收,保证施工全过程都按标准和要求进行,最终在不发生重大缺陷的情况下顺利、快速通过验收。这些环节的改进将全面实现业扩报装管理和实施工作,其中的组织协调工作仍由客服分中心的大客户经理负责。
第三步,重新思考时间安排的架构,取消重复性时间使业扩报装工作得以连续的进行。
为保证计量装置及时配送,建议设立二级表库,常备常用的各种计量装置,另外由客户经理实施监控系统,客户交费后立即协调表库准备计量装置,避免因得带计量装置造成不能按时送电。同时,在流程环节中安排停送电时间与安排装表时间具有重叠性,尽量协调调度科与营销科装表人员,减少人员工作时间的停滞。
以上三个步骤必须在一起进行,同时真正需要的是在新的基础上摆脱原有的业扩报装职责、流程的限制,重新开始。
3供电公司业扩报装流程优化方案预期效果分析
通过分析和优化得出新的工艺流程图(图3,4),清楚地可以看出,现流程总环节时限为76日。优化后总环节时限为57日。具体流程减少环节明细如下:
①针对现场勘查环节,由客服分中心负责组织生技科、调度科、运行部门以及设计单位同时进行现场勘查,对各自相关专业情况进行方案设计以及北部工程设计,减少方案修改次数,同时一次性完成了确定供电方案及内部设计。减少了方案审批2个工作日,供电工程设计7个工作日。
②将安排送停电计划于装表接电计划的时间相协调,将两次计划的时间改在同一天进行,从而减少了3个工作日的考核时限。
③针对计量环节,打破了由计量中心配送表计的原则,根据系统中表计的需求,所设的二级表可自行派发给装表人员计量装置。在用户缴费后,无需等待计量中心选配送货,减少了7个工作日的考核时限。
④针对不考核环节,除去用户办理路由和用户缴费两个非供电单位操作环节。内部工程施工应由工程管理部门安排专业的人员对其现场情况进行实时跟踪与验收。虽未在考核时限内,但减少了工程整改次数,大大加快了用户报装的速度(表1)。
作为国有大型企业,供电企业内部工作流程、职责的调整还需要全面细致的研究和讨论,不能轻易地做出大规模的机构或职能上的调整。本文只是通过学习精益思想,简单的探讨了精益思想的精髓,并结合实际提出了改进供电企业业扩报装工作的部分方案,虽然效果明显但距离精益思想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这也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现代科技创新;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
供电企业的抄核收流程关系着该领域的实际经济收入,而这部分实际收入对我国经济体系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尤为注意当下供电企业抄核收机制的实际发展情况,在传统的供电企业抄核收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体制化创新,同时在体系内施以一定的现代化科技革新手段,使供电企业的抄核收机制能够与时代的脚步相协调,进而借助时代的相关元素来完善相应的抄核收机制,但这一做法的执行前提是对供电企业的抄核收实际流程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1.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概述
电力的输送目的是为了在具体的营销环节能够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电力的实际营销体系要以业务的精细化为为基准,从而使得自身的体系化经营显得更加专业,管理模式更加完善,这样才能够使得相应的供电机制与当下时代的全新科技元素全面地结合,进而完成自身体质建设的全方位革新。但在这一过程中,供电企业要以全新的营销模式以及抄核收流程为自身的发展方向,通过切实的项目建设才能使相应的营销创新落到实处。
2.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的优势
创新后抄核收流程具有以下优势:①通过抄核收管理流程创新,不仅有效减少了抄核收误差,缩短了电费的回收周期;还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减员与增效。该流程基于电力客户的实际需求,不仅方便了客户的缴费手续,为其提供了多种缴费方式可供选择,还延长了客户的缴费时间。更为重要的是,现在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与客户进行沟通和交流,提高了客户对供电企业的满意度。
3.电力营销抄核收流程的创新方法
3.1全新的创新目标
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体系的创新目标较为笼统,但经过一定的信息化梳理也能够实现目标的分散化排列,在结合了相应的客户需求性反馈以及对传统的抄核收体系的分析之后,全新的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体系机制能够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与此同时,结合对原抄核收流程的反思以及电力客户的具体需求,要制定以电力客户具体需求为导向,既能提高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又能提供差异化优质服务的抄核收管理流程。其创新目标具体为:①提高抄核收流程的信息化程度,减少抄表及输入过程中的差错,确保抄核收的质量;②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缩短电费的回收周期,加快资金的回笼速度。
3.2确立合理的用电抄录机制
客户的电费实际使用数据的掌握是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体系的执行难点,特别是在对大规模用电客户进行数据抄录时最为明显,而实行电力优化与创新,进而使相关的用电服务体系建设得以完善而有效率的发展的根本途径就在于此,因此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体系在针对客户用电数据的抄录方面就要采用一定的科学手段,遥感监测这一科技含量较大的科技化手段在这一环节显得尤为实用化,藉此来实现对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体系中客户电费计量数据的检测与记录能够最大限度地缩短抄录电表收取相应用电费用的频率与次数,进而使用电客户方的压力减少,同时也能够促进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体系方面的革新与效率的提升。
3.3缩小电费回收周期
电费回收的周期决定着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体系的实际发展情况,因此将这一周期逐渐缩短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体系的最优化配置,而在实际的执行层面可以有选择性地对相应的用户的抄表系统加以改进与革新,集成型抄表系统能够免去逐户操作的麻烦,同时将相应的电力数据一次性地整合到一起,进而实现了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的集中化,而因人工抄表所带来的误差也会因此而减少,而具备一定技术含量的新型远程控制体系能够对电力的输送与关闭机制实行一定的集中化处理,在相应试点的这一机制安排能够将一体化的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体系进行最优化处理,进而使相应停电送电机制的损耗得到全面地控制。
3.4更新客户的意识
有些客户的自觉意识不够强,对于电费的缴纳环节不加以重视,因此类似电费缴纳不及时、甚至拖欠电费的现象层出不穷,而客户还对此不以为然,可作为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体系的执行部门,不能通过强硬的手段来强迫使客户缴纳电费,这样做只会减少客户的数量,进而使自身的体系崩坏,从而对整个供电企业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为了避免上述问题与影响的发生,供电企业要及时提升客户的缴纳电费的相关意识,藉此来使得相应的问题被化解与无形之中。而在新时代的科技渲染下,预付费类科技能够被以一定的科技化形式附着在电表之上,借助这一科技手段来提升客户的缴费意识有违合理,这样既能够使电费的回收效率得到全方位的提升,同时也能够使客户及时缴纳自身拖欠的电费,间接提提升了电费的回收率,而这一部分的经济增长能够是供电企业的经济水平得到小幅提升,进而实现自身企业效益层面的大幅增长。
3.5整合内部信息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体系
应对自身的数据有一个较为系统化的整合,并且借助当下较为流行的网络等高科技产物来实现数据的电子化、数字化,并且将这一系列数字资料整合为数据网络,通过互联网机制对这些数据库进行本地范围内的共享,这一数据性网络的建立能够将各分部的相关供电记录类数据整合到一处,而数据中心的核心监管人员就能够一目了然地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与记录,同时根据数据的漏洞及时向相关分公司的相关部门进行较为系统的反馈,从而使电费核算得以系统化地执行下去,而这也有利于提升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体系的各部门工作效率。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下供电企业内部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够完善的方面,而这些方面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阻碍着供电企业内部的相关体系建设,并且阻碍着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因此不需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科技创新革新手段来改善这一现状,使我国的电力事业抄核收流程走向正轨,而这有利于抄核收体系中的欠费回款率的提升,有利于使电力用户的实际电力使用更为流畅,同时还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本质性电力建设体系的革新与进步,进而从电力事业的角度带动我国的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燕.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及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
[2]谭美荣.供电企业抄核收流程及管理模式创新探究[J].通讯世界.2015.
[3]陈斯.供电公司抄核收流程优化与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