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02:10
导语:在儿科护理的认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前言
随着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出台,人们对医疗服务过高的期望与医疗护理服务水平的有限性和差异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医患复杂性也随之增加,事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也意味着将出现更多的不确定性,而风险与不确定性成正相关。一直以来在人们的意识里,儿科理人员的工作简单轻松,是没有风险可言的,护理人员主要职责就是细心照料生命脆弱的新生儿。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与技术,两者不可等同,只有二者兼顾,才可能更好的完成护理任务。如今对护理人员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的工作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容易,相比较而言要比其他医科的工作复杂的多。由于片面的社会思想倾向的影响,社会各界对儿科护理的作用、地位认识不足,导致儿科护理工作被边缘化,护理活动的开展不能跟上护理改革的步伐。护理人员的身心素质不能跟上护理发展的要求,问题接踵而至。而护理活动中意外伤害事故再所难免,这是影响儿科护理正常开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旦出现严重问题,正常的那儿科护理开展就不能进行下去,护理质量大打折扣。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增项目进入儿科医院,同时也将风险带进了医院,护理人员所要面临的未知事件更多,也就会产生更多的风险。这不仅会给护理人员身心健康带来影响,还会给护理活动的正常开展增加困难。因此只有充分了解百科护理活动风险,加强儿科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尽量规避护理风险,控制和减少风险的负面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树立风险意识,进而培养风险意识,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判能力,将意外事件扼杀在摇篮中,从实际中去减少或避免可能对护理人员带来危害的事件的发生。因此对儿科护理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研究,也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概念和现状
2.1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概念儿科护理人员是指在儿童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从事儿童护理的儿科护理人员,根据风险和职业风险的相关研究,将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界定为: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是指在其执业过程中具有一定发生频率的并由护理人员承担责任的风险,即其在执业过程中受到的护理活动本身或相关的人、物或其它不确定因素存在而给自身带来的预期之外的精神和物质上(人、财、物)的伤害的可能性。作为护理人员这个职业,儿科护理人员在执教过程中,直接面对儿童,然后利用自身所具备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来照顾儿童。为了顺利的完成这一过程,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从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来来看,需要在职业环境风险、职业性质相关风险、职业劳动相关风险、职业对象风险以及职业素养风险等几个维度去分析,然后实证调查,从而了解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带来风险的现实影响因素状况。
2.2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现状虽然我国目前随着卫生体制的改革,出台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正逐步由"现场解决"向"法制化"转变,但传统思想仍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影响人们的解决医患矛盾的观念、行为。儿科工作环境复杂、时间投入多,但是护理人员在在医院职工中的地位低、待遇差。在这种"恶劣"的护理环境中,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会受到严重打击。另外,医院和医疗机构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护理人员人数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除了正常的儿科护理以外,护理人员还要承担其他一些杂务。在这些地区,部分医院或医疗机构已经由于护理人员数量不足造成护理比例失衡,出现护理人员工作疲劳导致护理质量下降的迹象,比例失衡对儿科护理人员来说也将是其职业环境风险的影响因素。
儿科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儿科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不仅要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更要进行技能技术实践活动,通过自身知识和技能增进儿童身心健康、增强体质、提高抗疾病水平,这些都要依靠护理设备来实现,因此护理设备的种类、数量、安全性会影响到儿科护理人员职业活动的进行,人均器材占有情况是儿科护理人员职业环境风险影响因素。因此儿科护理设备经费的投入也是护理人员职业环境风险的影响因素。
3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分析
3.1工作对象风险从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对象来说,他们是身体脆弱、患有疾病的儿童,具有身体素质千差万别,而护理活动本身的技术性特点与儿童身体需要是相适应的,忽视护理活动的危险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会造成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的加大。由于儿童的之间差异导致身体素质差异较大,使得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对儿童的安全性注意力度分配不同,单次护理对象的多少将会造成儿科护理人员工作的注意力范围的分散,护理人员不可能用一种护理模式去护理,必须因人而异。儿童体质是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人体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和技能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因此,儿童疾病的产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综上所述,儿科护理人员护理对象的体质状况和自我保护意识情况以及单次课堂护理对象的性别差异和数量的多少将成为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对象风险的影响因素。
3.2工作环境风险儿科护理人员其工作是进行医疗护理,不但要懂得理论知识,更要熟知护理方法技能。儿科护理人员的工作大多数是在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内部进行的,其工作环境是相对开放的,这是与其他学科病室在工作环境上有显著的区别。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工作,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注意力容易分散和转移,这无疑加大了工作难度,再加上护理活动本身具有的潜在危险性,使得危险会不定时、不定点发生,像一颗不定时"炸弹"潜藏在护理活动中,因此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劳动开放性带来的危险性还具有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3.3护理素质、护理设备风险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和普及,现在家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不仅造成了家长的心理压力,也对护理人员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设备的有效性,以及家长复杂的心理活动,都给整个护理工作带来了重重的挑战,增加了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劳动的风险。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技巧素质、确保护理设备的安全性等可以相应的降低职业劳动引发的相关风险,降低儿科护理人员职业劳动相关风险。
4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管理办法
护理工作的内容很丰富、任务很复杂。护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护理工作的成败,作为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有专业护理知识,而且要有把知识运用到护理实践工作的能力。因此,儿科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素质修养,以迎接新时期的挑战。儿科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和专业能力素养。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发展起着催化作用,护理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端正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护理能力,这是实施护理活动所必须的能力素养。在护理活动中,护理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是基础,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处理医患问题的关键,在良好的沟通中,家长才能更快的接收护理人员传授的信息,缺乏这种素质是不可能顺利的完成护理任务的。一些地方的护理人员暴露出"基础不牢、专业不专,能力不全"的严重问题,对技能一知半解,连基本的护理示范都难以完成。儿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的更新以及护理能力将成为职业素养风险的影响因素。
4.1加大儿科护理人员人才引入力度和引入质量,使医患比例逐渐恢复正常,减少护理人员人均工作量,逐步提高工作质量。对在职的护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为儿科护理人员提供参与培训交流的机会,扩大护理人员的知识面,增强自身的素质和护理能力,减少护理人员自身素养引发的职业风险。
4.2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增加设备经费的投入;根据护理需求适时的增加设备器材种类和数量,做好设备器材的维护工作,规避因护理设施问题给护理人员带来的风险隐患,从而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环境风险。
4.3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指导,疏导工作及生活带来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自身健康。
5结论
儿科护理人员职业风险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在护理实践当中,我们要对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相应的分析,并针对分析的结果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并采取一定的风险防范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规避风险的产生,提高护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曾菊华,李莉梅.浅析提高儿科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的管理办法[J].中国医药指南,2010(15).
护理工作是医疗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结合儿科的特点,患儿年龄小,不能表达自己的需要,家长的爱子心切,家长对护理人员要求高,因此提高护理工作的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
1.1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病人为中心”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尊重病人人性的体现,护理工作烦琐而辛苦,而做到耐心、细致、周到,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护理技能,真诚的仁爱之心是难以实现的。组织全科护士人性化护理知识的学习,加强护患的沟通方法及技巧的交流,科室树立典型,组织经验交流,让大家向她学习,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1.2 培训三基技能:护理人员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服务技术,是作好护理工作的基础。护士长对科室护士实行定期专业知识培训、晨间提问、科室小讲课等方式。加强儿科静脉穿刺技术的培训,多给新护士创造机会,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2 改善工作模式
2.1 实行弹性排班制:结合儿科特点,患儿有多少就有多少人在输液,上午9时~下午3时是护理人员工作繁忙的高峰,晨间护理、静脉输液、雾化吸入、肌肉注射等都堆积在这一时段,为了避免忙中出错,就要求这段时间的护理人员相对多一些。儿科静脉穿刺是一难点,家长要求较高,希望护理人员能一针见血,护士长在排班时要注意新老搭配,保证每天有一名老护士把关,避免护患纠纷投诉,也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2.2 抓好五印象:第一印象是患儿刚入院时对新环境感到陌生,心理上感到胆怯,要求办公护士做好入院宣教,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介绍主管医生、护士及病室环境,并将患儿带到床旁,介绍同室病友。第二印象为患儿作静脉穿刺时,称呼要亲热,动作要轻柔,言语要温和、体贴,从种种细微动作中体现对患儿的关心及爱护。第三印象为患儿作各种治疗,如加药时要为患儿及家长讲解今天要用多少药,以及这些药的用途;做雾化时要讲解雾化的目的及作用,让患儿参与到自己的疾病治疗中,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第四印象晨间护理时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询问病情,让患儿及家长时刻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第五印象患儿出院时作好出院指导,建立一个电话通讯录,了解危及重患儿出院后的疾病康复情况。把我们的服务向外延伸。
3 改善病区环境,作好疾病宣传
3.1 改善环境: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病区的墙壁画一些卡通图片,患儿的病床换上有动物图案色彩鲜艳的床单被套,在病房的休闲大厅放置游乐玩具,房间搁置一台电视,播放他们喜欢的节目,让他们在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接受治疗。
摘要目的:调查护士使用个人数字助理(PDA)的感受情况,评价已实施举措的效果,为今后更好地改进信息系统、优化PDA使用流程、完善发展PDA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编制的“护士使用PDA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喉科14名护士进行2次调查(2次调查分别于科室护士应用PDA满1年时和满2年时进行)并进行比较。结果:护士在保证患者治疗安全、录入生命体征、规范护理工作流程方面的作用的满意度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而条目“护士对PDA屏幕大小”“护士对PDA的操作界面”及“使用PDA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信息部门的解决速度”的得分虽有所提高(P<0.05),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结论:领导及各部门的支持力度是提高护士满意度的直接保障,护士在保证患者治疗安全、录入生命体征、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及支持力度等方面的满意度显著持久;对PDA网络的稳定性、PDA携带的便捷性、PDA的手写功能及PDA的数据传输速度满意度仍然较低,提示护理管理者需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广泛征求护士建议,使用过程中能体现专科特色,提高护士使用PDA的满意度。
关键词 :耳鼻喉;护士;个人数字助理;满意度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01
作者单位:100034北京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
池艳宇:女,本科,护师
通讯作者:沈凤勤,女,大专,主管护师,护士长
我国在2002年首先由北京协和医院试行使用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1],此后PDA逐渐被临床认可及应用,现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工具。近年来,PDA在国内的应用功能逐渐扩展,在识别患者身份、床旁数据录入等优势明显。对护士使用PDA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是保证PDA能够有效应用及推广的基础。护士作为PDA的直接使用者,其满意度已经引起国内外护理管理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评价PDA使用情况的重要指标。Davenport[2]认为,护士如何感知使用移动护理的利与弊影响着管理者对护士使用移动护理的决定;护士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接受程度或满意度是应用该系统的关键因素[3]。鉴于此,本研究分别于2012年4月及2013年4月(即本科室应用PDA满1年和满2年时)对耳鼻喉科护士使用PDA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旨在总结护士使用PDA的感受情况,评价现有举措的效果,为今后更好地改进信息系统、优化PDA使用流程、推广应用PDA提供实证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耳鼻喉科护士14名,均为女性,年龄22~53岁,中位年龄29岁。工作年限:5年及以下6名,5~10年2名,10~20年2名,20年以上4名。职称:护士7名,护师5名,主管护师2名。学历:大专8名,本科6名。年龄和工作年限以2013年情况计算。
1.2研究方法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自行设计“护士使用PDA满意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工作年限、教育程度、职称等;第二部分是护士对使用PDA的满意度调查,包括4个维度(即PDA本身性能,PDA功能,支持力度,PDA作用),共23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1~5分分别代表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和非常满意,得分范围为23~115分,分数越高说明护士满意度越高。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0.94,请5名专家对问卷进行内容效度测评,对30名护士进行预试验,得出该问卷每条目的CVI为0.80~1.00,平均CVI为0.94。
1.3资料收集方法分别于2012年4月(科室应用PDA满1年时)及2013年4月(科室应用PDA满2年时)向研究对象发放问卷,给予统一指导语,要求每名护士独立完成问卷。2次均各发放问卷14份,回收2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录入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或t′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3.1支持力度是提高护士使用PDA满意度的直接保障在使用满1年和满2年时的调查中,条目“使用PDA过程中护士长的支持力度”的得分分别为(4.64±0.49)分和(4.71±0.47)分,条目“科室对使用PDA的培训”的得分分别为(4.43±0.65)分和(4.71±0.47)分,两年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护士长作为护士的直接领导者,其态度和行为对护士产生直接影响。在使用PDA初期,面对护士的各种抱怨,护士长始终表现为理解、支持及疏导,将护士遇到的问题快速反馈给上级部门,对护士非主观错误不予责罚。例如,在应用PDA初期护士进行文件书写时会因操作不熟练出现错字、漏字或漏写现象,科室通过“三级检查法”尽量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三级检查法”即护士自查,组长检查,护士长抽查,针对反复强调仍然出现的错误进行批评。
科室设置PDA联络员,负责参加全院培训及对本科室护士的培训,PDA联络员需有较高的理解、沟通、表达能力,并且熟悉PDA的各种功能,对科室使用情况进行指导。科室根据需要不定期讨论PDA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PDA的新功能进行及时集中培训及张贴操作流程图。科室及时有效的培训,护士长相对宽容理解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护士减轻压力,更好地接受并使用PDA。
此外,“使用PDA过程中出现问题时信息部门的解决速度”得分由使用满1年时(3.00±0.55)分上升到使用满2年时(3.57±0.65)分(P<0.05),这一显著的提高表明医院管理者的重视程度,为PDA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
3.2使用PDA有利于保证患者治疗安全在使用满1年时和满2年时的调查中条目“护士对使用PDA进行患者身份识别”的得分分别为(4.29±0.47)分和(4.50±0.76)分,均值处于满意到非常满意之间,条目“PDA在保证患者安全方面的作用”得分分别为(3.71±0.73)分和(4.14±0.87)分,均处于较高水平,此结果与Stroud等[4]的调查结果一致。Stroud等[4]调查显示,有91%的调查者认为使用PDA有利于支持临床护理决策,89%认为可提升患者安全。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移动护理信息技术将条码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计算机相结合,实现了条码身份识别和患者信息数据床旁采集,可确认患者给药标签、检验标本的条形码与患者腕带上的身份标识条形码的信息均相关联[5-6]。同时,有研究显示[7-8],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条码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临床护士认为使用PDA可以减少护理差错,确保护理安全,这说明作为该系统的使用者,护士已经认识到其对识别患者身份、保证患者安全的作用。
3.3使用PDA有利于规范临床护理工作流程PDA的应用实现了跟踪医嘱的全生命周期,对整个执行过程进行闭环管理,建立和完善了医嘱管理制度,使医嘱和护理任务的执行更为规范[9]。本研究中,使用PDA满1年和满2年时调查显示,条目“护士对PDA在规范护理工作流程方面的作用”得分分别为(3.50±0.76)分和(4.00±0.78)分,处于较高水平。PDA的应用改变了原有的护理工作流程,使护理工作更为规范、科学,可追溯。例如,在配药前需双人持PDA核对,核对同时PDA自动记录核对者姓名;在执行肌内注射、静脉输液、采集血标本时,不但需要扫描核对条码信息进行患者身份识别,在操作同时系统会记录此操作开始、结束时间及执行人;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各种评估前,需扫描患者腕带条码,记录评估内容及时间,这样可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保证评估的真实性,从而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得到护士认可。
3.4应用PDA录入生命体征优势明显与最原始的手工绘制体温单相比,直接录入电脑生成的电子体温单可缩短绘制时间,避免因人为错误导致的重新绘制浪费时间,应用PDA进行床旁生命体征录入,保存后信息直接呈现于移动护理PC端,系统即时自动生成体温单、心电监测记录单、护理记录单等护理文书,同时将采集的时间和采集人等相关信息记录到数据库[10],可体现数据的时效性、节约纸张资源并且避免转抄带来的错误,优势更加明显。本研究中,使用PDA满1年时和满2年时调查显示,条目“护士对使用PDA进行生命体征的录入”的得分分别为(4.14±0.66)分和(4.64±0.63)分,说明护士很满意应用PDA进行生命体征录入,并且通过设置预警,例如:在打印体温单时系统会提醒“**不符合要求,是否继续打印”等避免漏写数据的现象,这些优点提高了护士使用PDA进行生命体征录入的满意度。
3.5护士对PDA的屏幕大小及操作界面满意度显著提高在2次调查中,护士使用的PDA设备没有改变,但护士对PDA屏幕大小及操作界面的评价却有显著性提高(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与PDA操作界面的优化有关,例如以前在进行护理评估和录入一般护理记录单时需要分别扫描患者腕带条码,优化后只需1次扫描即可逐一进行操作,在所有文件书写完成后扫描1次即可记录结束时间,省去反复扫描带来的不便。在护士长期使用PDA过程中,逐渐形成习惯,因此对PDA屏幕的大小满意度也随之提高。
3.6使用PDA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次调查中,分值较低的条目为“PDA网络的稳定性”“PDA携带的便捷性”“PDA的手写功能”及“PDA的数据传输速度”。有文献分析[9],PDA相对于智能手机来说体积偏大、重量偏重,护士在工作中不仅要携带PDA,常常还要携带其他随身物品,因此会感到不太方便。此外,护士对PDA的手写功能满意度得分较低,也提示应进一步完善PDA的性能。例如增加PDA屏幕的敏感度,增加文字录入联想功能等。无线网络通畅是移动护理工作站运行的重要保证,信息技术支持是成功应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因素。在本调查中,虽然PDA网络的稳定性及PDA的数据传输速度得分仍较低,说明相关部门需不断改进,从而保证护士对该系统的顺畅使用,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4小结
本调查结果显示,PDA在患者身份识别、保证患者安全、生命体征录入、规范护理工作流程及支持力度等方面的满意度显著持久。PDA网络稳定性、传输速度、PDA本身的性能及在护理文件书写方面满意度仍然较低,提示护理管理者需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广泛征求护士建议,进一步优化PDA的使用,使临床应用PDA更具有专科特色,提高护士使用PDA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洁,冯煊.北京协和医院首创“移动护理”[J].当代医学,2005(8):64-67.
[2]Davenport C.Analysis of PDAs in nursing:benefits and barriers(EB/OL).(2012-06-01)[2014-02-03].http://pdacortex.com/Analysis_PDAs_Nursing.htm.
[3]李森,吴晓英,王泠,等.护士使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3,28(5):18-20.
[4]Stroud SD,Smith CA,Erkel E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use by nurse practitioners:a descriptive study[J].J Am Acad Nurse Pract,2009,21(1):31-38.
[5]李志悦.手持设备(PDA)在临床移动信息系统(CMIS)的应用[J].医学信息,2008,21(2):178-180.
[6]Tsai SL,Sun YC,Taur FM.Comparing the workingtime between Bar-Code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traditional 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system:an observational study[J].Int J Med Inform,2010,79(10):681-689.
[7]Coyle GA,Heinen M.Evolution of BCMA within the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J].Nur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5,29(1):32-38.
[8]Hayden RT,Patterson DJ,Jay DW,et al.Computer-assistant bar-coding system significantly reduces clinicalLaboratory specimen identification errors in a pediatriconcology hospital[J].J Pediatr,2008,152(2):219-224.
[9]李森,王泠,吴晓英,等.护士对移动护理信息系统满意度的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2):69-72.
[10]杨辉,孙超,叶结松.基于PDA+B/S的移动医护信息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2(10):936-937,949.
小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身体发育不全,免疫能力低下,极易发生感染,同时,对于病痛的抵抗力低下,易出现情绪化,影响治疗依从性[1]。为探讨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小儿内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特选取460例患儿和25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30例患儿和25名护理人员作为对照组,未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230例患儿和25名护理人员作为观察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在21-42岁的范围,平均年龄为(26.56±2.14)岁,学历:本科以及以上学历10名、大专学历11名、中专学历4名。对照组男160例,女70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02±1.24)岁;观察组男156例,女74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05±1.23)岁。
1.2 方法
对照组未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观察组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措施为:①情感化管理:在对护理人员进行排班和分工的时候,根据护理人员的性格特点、专业水平、身体状况等进行排班和分工安排,明确每一位护理人员的工作重点和任务,在保证患儿受到护理的同时,给予护理人员充分休息时间;关心护理人员的日常生活,给予护理人员温馨的工作环境;建立完善的奖罚制度,在护理人员出现护理错误时,护士长尽可能的为护理人员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避免产生同样的错误,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治愈率。②自我管理:组织护理人员定期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升自身的控制和管理。③技能培训管理:针对相关的操作技能进行实践操作培训,提高操作能力。
1.3 指标观察
观察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护理人员满意度情况。患儿家属满意度主要包括:护士仪表、查房频率、服务态度、技术操作;护理人员满意度:自我学习、操作技能、工作积极性;总分为100分,分数越低表示满意度越低,反之,越高。
1.4 统计分析
将数据全录入excel表格中,用SPSS18.0软件统计分析,用(±s)表明计量资料,用检验计数资料,P值
2.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情况
^察组护士仪表、查房频率、服务态度、技术操作等家属满意度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护理人员满意度情况
观察组自我学习、操作技能、工作积极性等护理人员满意度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内科病房的护理管理对于患儿的治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患儿的护理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充分的提升了护理人员对于患儿的护理干预,有效的将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提升,展现了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价值,提高了患儿家属对于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和护理人员对于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2]。童研究中,通过对比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和未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患儿的护理质量,能够清楚的得知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小儿内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人性化管理模式在小儿内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提高了护理质量,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提高了家属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临床护理专家(CNS)通常是指在某一专科领域护理水平较高的护理人才,其通过设置课程教学、实施临床护理以及会诊等方式加快护理学的发展进程。护理专家课程的设置能够提升护理效果,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护理专家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其护理工作的重要标准,需要进行有效构建和实施。本文以20名儿科护理专家为研究对象,对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设置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20名儿科护理专家,包括儿科临床护理、儿科护理管理以及儿科医学专家。成立咨询专家组,专家组人员均具有该领域十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
1.2方法
查阅文献及资料,设置调查问卷,参照国内外CNS认证评价的综合分析结果,征求护理专家建议,并根据我国儿科护理情况,确定各项评价指标。将调查问卷分别分发给20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待完成填写后统一收回。本次20份调查均收回,且均有效。
1.3统计学分析
将此次调查统计的结果数据录入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用X2检验计数资料,用(x±s)表示计量资料,判断得出P<0.05具有显著差异,该统计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儿科临床护理课程设置的认识情况
研究组20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均认为组织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2.2儿科护理专家权威程度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分析得出,专家认为专业素质指标最重要,意见较统一。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护理的质量,特别是儿科护理,患者起病较急,年龄较小、感知能力较低,不注重临床护理工作会造成意外情况的发生,给患者家人和医院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近年来,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开始出现,其作为儿科临床护理的权威,在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方面较普通护理人员均有明显提升。护理专家是指在某一专科领域护理水平较高的护理人才,其可通过设置课程教学、实施临床护理等方式提升护理水平[1]。儿科临床护理专家是儿科临床护理的权威人员,因而其在专科护理知识以及专业技能方面应具有更高的水平,能够在临床工作当中及时发现儿科患者潜在的危险,对临床中存在的复杂护理问题通过商讨进行解决,通过与医护人员的团结协作使护理质量获得有效提升[2]。本研究中,通过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儿科临床护理、儿科护理管理以及儿科医学专家对儿科临床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认识基本相同。依据国内外相关经验得出,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上,如儿科护理学、小儿外科护理学、婴幼儿病情观察、婴幼儿急救护理学等,这就说明我国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应将儿科专业护理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作为重要的评价体系中的重要评价指标。儿科临床护理中最基本的亦是最重要的专业素质便是临床实践技能,其不仅可作为临床护理专家的职业特征,亦是开展课程教学,实施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工作的支撑。儿科临床护理专家的评价指标还包括护理管理能力、科研能力以及教育能力等,因而临床护理专家不仅需要做好解决复杂护理问题、提升护理质量工作,还应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和健康知识宣传任务。儿科专科课程设置一般设置儿科护理学、婴幼儿病情观察、婴幼儿急救护理学、儿科护理诊断学、小儿外科护理学、儿童健康评估等课程,此外还应根据专科教学的特点合理的设置其他课程,强化专家课程教学工作,构建良好的评价指标体系,更好的促进临床护理学的发展。本文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统计分析发现,儿科临床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且所有专家的意见比较统一,均认为专业素质是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评价指标,这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我国应注重儿科临床护理专家课程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强化护理专家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提升整体护理水平[3]。
参考文献:
[1]樊落,席淑华.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44-146.
[2]FranklinA.Nursingleader'sresponsibilityforpatientquality,safety,andsatisfa-ction.Currentreviewandanalysis[J].Nurseleader,2009,8(6):34-43.
【关键词】 儿科护理 压力源 分析及对策
护理工作是致力于人类健康的服务性工作。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护理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科护士在紧张繁重的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对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家庭期望迫切及社会关注强烈等诸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儿科护士较其他科室护士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1 儿科护士面对的压力源
1.1 繁重而紧张的工作 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儿科护士的编制数量相对不足,她们超负荷的工作、频繁倒班等均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儿科护士要不断掌握各种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岗位对儿科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临床上患儿病情变化多端,儿科护士要经常面对急症、重症患儿的抢救等,都使儿科护士产生很大的工作压力。
1.2 高风险的工作环境 医院环境中有许多有害的致病因素 ,如细菌和病毒侵袭、辐射的损害、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使儿科护士姐妹们在客观上面临感染的危险和其他医源性损伤;另外,在工作中时常担心差错事故的发生,如打错针、加错液、发错药,损害患儿的利益,护士必须为此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样就会给她们带来很大的心里压力。
1.3 复杂的人际关系 护患关系和医护关系是儿科护士面临的两个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医院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儿科护士面对的是心理状态及层次不同的形形的患儿,要应对患儿恐惧、哭闹、抑郁等情绪变化,而儿科护士由于职业的角色要求,没有选择余地,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以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这无疑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心里压力。同时,护士与患儿家属、医生与其他医务人员的接触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人际间的种种冲突。
1.4 其他 护理工作模式过于简单、职务分工不明确、工作价值认同感低等都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
2 儿科护士心理压力的影响因素
2.1 社会方面 目前社会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独尊医疗,不承认儿科护士劳动成果的现象较为普遍。孩子生病后家属心情焦急,加上患儿恐惧而使护理难度增加,家长常迁怒于护士;还有一些家属对医院的规定及程序不理解,对疾病认识不足,产生各种抱怨心理,而我们儿科护士姐妹们常成为不良情绪的发泄对象;与医生相比,护士在职称晋升、进修深造、福利待遇等问题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儿科护士长期工作在这种充满压力源的环境中,容易导致心理负荷加重和身体疲劳,心理上失去平衡,产生失落感。
2.2 工作性质与强度 高水准的技术要求是儿科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儿童生理的特殊性,如患儿血管细小,又不会听话,乱动,这样就增加了我们的穿刺难度,有时侯即便打好了又被动穿,并且不易固定,加之患儿恐惧、哭闹和反抗,一些家长在小孩输液治疗时常施以各种不良言行,给执行输液操作的护士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缺乏经验的年轻父母,因不善于看管正在输液的患儿,常出现自行拔除针头或触碰针头使液体外渗等事情,既激化了家长的不良情绪,又增加了儿科护士的劳动强度。儿科病种繁多,病情变化快,患儿自主语言交流能力差,要求护士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这对儿科护士的责任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护士的心理压力。
2.3 医护患关系 在工作中,上下级之间、医护之间、护患之间及护理人员之间都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护患冲突,其涉及双方的权益、健康和经济问题,以及人格和法律责任,稍处理不当,就会陷入困境,这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会给护士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在新的护理模式下,儿科护士不仅要与家长、患儿随时沟通,还要付出更多的宽容和爱心。患者投诉机制使用不当,如头皮静脉穿刺失败,家长多认为是护士水平不高所致,忽略了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和配合治疗、护理的义务,造成认知反差,盲目投诉,从而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难度和心理压力。儿科护士即使遇到恶意歪曲事实、遭受无端指责甚至打骂等不礼貌言行时也必须保持冷静、平和,不但要理解患儿及其家长,还要帮助患儿解决问题。护士在得不到理解,感到威胁或经历了感情伤害又无法表达时,会感到地位低下,缺乏人身安全,工作满意度下降。儿科护士面对患儿及不同心理状态、不同层次的患儿家长,加上工作繁重和缺乏理解支持,容易出现负性心理表现,而使儿科护士在医患关系方面的心理压力高于成人科护士。
2.4其他因素 医学模式的转变,高、精、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护理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其职能逐渐拓宽,迫使护理人员必须更新知识结构,造成更新知识需求压力增加。但护理人员继续深造和职称晋升的机会较少,业务水平要求和职业稳定性方面的压力增大。
3 儿科护士在工作中适应压力的对策
3.1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建立现实的期望和目标。
3.2 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提高自我调节、解决问题、决策参与的技巧。
3.3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适当的运动、均衡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工作之余注意培养个人广泛爱好与兴趣,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
3.4 定期用应激量表自我测量,面临应激时,采用适宜的自我调节方法,如:听听音乐、唱唱歌、散散步、到书店看看书、上网看看新闻等,为不良情绪寻求一个适当的发泄途径。
3.5 建立支持系统,在面临应激的时侯可向亲属、朋友、同事倾诉,寻求帮助;也要善于利用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如给护士提供更多深造的机会,提高护士的待遇,加强技能培训,合理调配人员,减少护士非专业性工作,避免超负荷工作等。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病例
回顾调查医院2012年到2016年共发生的60例儿科护理差错出现的临床资料,高烧患儿有1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有2例,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有19例,扁桃体感染的患儿有9例,小儿口足手病患儿有11例,急性腹痛的患儿有4例。
1.2 研究内容
通过研究儿科护理差错出现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造成的结果、处理的过程、处理后的结果等,归纳总结出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防范应对措施。
2 结果
通过统计,药物使用错误23例、没有注意儿童禁忌症导致出现药物不良反应7例、无人看守儿童时儿童坠落床铺10例、看护不周到儿童意外出现碰撞跌倒16例、安排不当导致儿童检查延误4例等等。其中,药物使用错误所占的比重最大为38.3%,其次是由于没有看护或者是看护不周导致儿童碰撞跌倒;如表1所示。
3 结论
3.1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
3.1.1 儿科护理人员工作水平不高
护理人员需要掌握儿科大部分知识和大多数仪器的操作过程,但是光光靠书本上的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的是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摸索,对于刚刚毕业或者是工作年龄少的护理人员而言,达不到病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他们对于实际操作的认识还仅限于书本上的描述,不懂得实际临床中的应该如何操作仪器,也不熟悉临床上护理需要的注意事项和流程。
3.1.2 儿科科护理人员缺乏职业素质
儿科中,儿童由于年龄较小,不懂得应该注意什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且儿童表达能力不足,不可以告诉护理人员自身感受,只能用哭声来代替,如此这样,医务人员的工作艰巨困难。有些儿科科的护理人员缺乏职业素质,不热爱也不热心对待工作。护理人员在对待患者的过程中缺乏耐心,或者是区分对待,对于什么都不懂的农村患者,护理人员会表现出不耐烦的表情,与患者及其家属说话尖酸刻薄,有时还会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到工作中来,朝着患者发脾气。护理人员没有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将医院制度视为无物,不按规定的时间上下班,或者是在上班的时候看电视和和其他人聊天,将患者的治疗和检查抛之脑后。有些护理人员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对待工作散漫懒惰。
3.1.3 护理人员缺乏
儿科科患者居多,并且每一位患者都需精心护理,护理人员工作辛苦,有时候儿科患者突然增多时就会出现护理人员匮乏的现象。导致一个护理人员护理多个病人,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剧增,忙得不可开交。在忙碌劳累的时候,护理人员处于疲劳和记忆衰退时期,医务人员最为容易出现护理的差错。
3.1.4 患者家属对于医护知识的匮乏
患者及其家属中有些人对医护知识根本不了解,或者是只了解其中的片面。因此,家属在照顾患者的时候,行为就会出现差错。还有一些患者家属过于自负,忽略护理人员的叮嘱与教导,不理不睬护理人员的警告,完全凭患者和自己的喜好和方便护理。例如,有些家属不想为患者跑来跑去拿水杯,而将热水杯直接放在患者床头,从而造成患者的烧伤。
3.2 儿科护理的干预措施
3.2.1 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医院每年应该进行一次医德宣誓和最佳医生的评比,让护理人员认识到自身职业的崇高,并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在竞争和精神洗礼中提高责任心。医院还可以定期开展关于提高服务质量的讲座,及时帮助工作繁忙的护理人员更新服务知识。对于每年招收的新成员,普遍工作经验少,无法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对于护理人员服务能力的要求,医院可以对新招收的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可以通过听讲座、 模拟实际操作、相互探讨学习等方法进行培训。而新的护理人员可以自己咨询有经验的护理人员,以及阅读与护理有关的书籍,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服务心得和小窍门,逐步熟悉医院的护理环境与方法。
3.2.2 增强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和知识
加强护理人员对儿科科护理知识的了解,并且形成专研护理知识提升自我的意识,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以满足患者和医院对护理人员的不断提高的要求。一个医生的道德修养也与医护风险密切相关,倘若一个护理人员态度恶劣,对病人漠不关心,那么这个病人护理不周到,就会引起护理差错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差错。因此医院还应该对护理人员进行道德的教育,使得护理人员对待病人态度和蔼,将病人的事情放在心上,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尽心尽责的护理患者,使患者能够尽早出院。需要护理人员严格检测和记录患者的皮肤、恶心呕吐等的出现与变化,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3.2.3 增加护理人员数量
医院可以扩宽医务人员的招收条件,例如护理人员的条件不再局限于本科,专科护士也可以就业上岗,同时增加医务人员的工资与福利,增加医院护理人员的数量。并且在院内,医院可以根据每个部门当下的需求,进行护理人员整体的重新分配,使得任务繁忙的科室获得较为多的护理人员,并且增加夜班执勤的护理人员的数量,防止突况的产生。
【关键词】儿科护理;继续教育;实践措施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儿科护理水平日趋成熟,社会对于儿科护理提出全新的要求及标准。为了主动迎合时展潮流,满足日益严格的护理工作要求,儿科护理工作重心逐步向提出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实践措施转变[1]。同时,伴随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现代化医学模式不断变革,促使护理人员原有的知识面已无法满足患者对高质量护理的要求,客观上要求相关护理人员通过继续教育等方法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积累,增强其自身综合素质水平,以达到推动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目标,而如何强化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儿科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是儿科护理工作所面临的主要挑战。鉴于此,本文针对儿科护理人员继续教育实践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儿科护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伴随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临床护理工作不再是低层次或单一化的机械操作,主张将服务性、技术性及科学性融为一体,促使临床护理工作模式向人性化及专业化转变,而临床护理工作得到越来越多从业人员的关注及重视[2]。由此可见,医院必须构建以全面提高护理人员专业能力为核心目标,充分发挥岗位要求导向的作用,制定以岗位胜任能力为中心的培训机制。同时,依据整体护理责任机制的要求,组建具有本院特色的护理团队,纳入年龄、级别及学历等指标的差异性制定个体化继续教育方案,综合考虑儿科不同护理岗位的人才要求,对于增强医院儿科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一般说来,我院儿科大部分护理人员为女性,深受社会层面及家庭层面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够充分。从目前我国儿科护理人员继续教育水平来看,大部分护理人员自身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且自身兴趣及信心不足,少部分护理人员学习过程过于盲目,甚至尚未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直接影响其继续教育效果[3]。同时,儿科护理工作往往呈“三班倒”形式且护理工作任务相对繁重,超负荷的工作运转情况及高度集中的脑力劳动造成护理人员往往下班后没有精力没有时间再取参与继续教育。由此可见,加大对于护理人员终身教育理念宣传的重视程度能帮助其深入了解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一旦护理人员将继续教育视为自身岗位追求、道德追求及权利追求则有利于形成继续教育的动力及动机,规范自身继续教育行为,进一步增强自身综合素质水平及护理能力,尤其是医院组织的学术性活动,可通过张贴学术活动海报及发送微信通知等方法扩大宣传面,提醒广大护理人员广泛参与学术学习活动[4]。同时,层次不同年龄不同的护理人员深受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工作年限及知识层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继续教育学习内容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开展继续教育时必须结合护理人员层次差异性及自身知识需求,制定个体化分层教育方案。例如:针对刚刚入职的护理人员,医院可结合自身制定的新护理人员入职培训考核方案,确定岗位实施前培训计划及专科轮转计划,帮助新入职的护理人员了解儿科护理工作的常规流程,尽早独立护理病情轻微的患儿;针对初级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结合儿科护理工作特点制定具体的人才培训计划,确保护理人员完全掌握儿科疾病相关知识及专科护理要点,尤其是急危重症患儿护理及查房工作,不断增强自身护理个案报告书写能力;针对中级及以上护理人员遵循个体化培训方案,指导其广泛参与急危重症患儿抢救过程及护理过程,主动承担起临床带教、日常查房及病例讨论等方面工作。
2儿科护理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实践措施
2.1转变认知理念
由于继续教育是在职护理人员更新知识积累、增强个人护理水平及拓展知识面的主要途径,客观上要求相关儿科护理人员从根源上认识到开展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有利于形成长久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其参与热情。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医院必须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加大对于继续教育宣传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外提供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途径及平台,以达到增强儿科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自觉性,促使其真正意义上革新自身观念转变错误认知。同时。儿科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扩宽自身知识面,形成强有力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其临床知识操作水平。
2.2构建管理体系
健全的管理组织体系无法脱离医院行政管理层面所予以的政策支持,提供组织实施方面的有力条件,成为儿科护理人员广泛参与继续教育的强有力保障。因此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医院结合实际护理工作情况,制定儿科内外教育中期规划方案、长期规划方案及年度工作计划方案,构建院内教育与院外教育相结合、科室层面与医院层面相统一的继续教育网络,尤其是管理方必须综合考虑儿科护理人员的学习愿景,充分调动护理人员广泛参与继续教育的热情及积极性[5]。除增强护理人员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及自觉性外,医院尽可能于日常工作时创造更多机会,确保护理人员群体真正意义上与时俱进,提高总体护理质量。
2.3丰富教育活动
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医院必须强化理论基础学习及专业知识学习,每月定时组织学术交流会、研讨会及学术讲座,安排科室开展详细的业务学习,邀请其他院的护理骨干、临床教师、护理管理人员、科室主任或研究专家入院进行知识宣讲,帮助护理人员革新自身知识积累,叮嘱每一位护理人员详细记录继续教育活动的笔记,每隔1个季度进行知识点考核,确保真正意义上掌握相关知识内容。除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能外,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科护理技巧,例如:电除颤、小儿心肺复苏及头皮静脉穿刺等,将技术比武精神贯穿于教育过程始终,通过设置初赛、预赛及决赛等方法实现护理岗位练兵。
通讯作者:王富春
【摘要】 目的 为了防止儿科护患纠纷的发生,对引起纠纷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对策。方法 通过对2009年1月~12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发生的8起护患纠纷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应整改。结果 对儿科常见护理问题制定了相应对策。结论 加强儿科护士多方面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是减少儿科护患纠纷的关键。
【关键词】 儿科; 护患关系; 对策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的日益重视,患者对护理安全的关注和维权意识不断加强,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儿科是患者高度集中的地方,具有危重症多、起病急剧、来势险、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1];就诊时陪护多、家长情绪紧张、患儿不能准确表达主诉;还由于儿科疾病的流行病特点,短时间内工作量大,就诊人数分布不均等特点,极易发生护患纠纷。
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12月,儿科医疗活动中发生护患纠纷8起,其中服务态度欠佳1起,护理技术问题1起,输液外渗2起,查对不严引起护理差错1起,对医院整体管理不满意2起,对收费不满意1起。通过对各种原因分析,采取相应措施,2010年1月~11月共发生护患纠纷2起,其中服务态度欠佳1起,其他原因1起。
2 引起儿科护理纠纷的相关因素
2.1 护士因素
2.1.1 护士服务态度差,语言生硬 儿科患者多,环境嘈杂、工作繁重、劳动强度大,易使护士身心疲惫,产生烦躁心理。再加上护士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活动特点缺乏认识和了解,不能体谅家长的迫切心理。护少患多的情况比较普遍,护士只能为了完成工作而工作,无暇顾及耐心细致和解释工作及必要的健康宣教,致使护患纠纷发生。
2.1.2 护士业务技术水平欠佳 孩子是家庭中的“掌上明珠”,备受疼爱,家属往往会要求护士穿刺时一针见血,而护士业务水平提高需要时间经验的累积和不断学习提高,与家长的要求往往难以达成一致。当操作不当不合程序时,家属提出质疑及咨询又不能得到合理解释,致使家属对护士的业务能力表示怀疑,从而无法与护士进行融洽的配合,产生不满而投诉。
2.1.3 护士工作压力大,心理疲惫感强 儿科护士必须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出正确判断,技术操作上不允许出半点差错,以至做事过多担忧和紧张。如果护士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就会成为护患纠纷的隐患[2]。
2.1.4 护士自我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 新的医疗卫生法规规定医疗纠纷发生时实行“举证责任倒置”,需要护士提出有利于自己的证据,证据的重要性愈加显现,保护好证据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护理记录要及时、准确、认真,而儿科护理往往患儿多事情杂,这样就会在这方面留下隐患。
2.2 患方因素
2.2.1 由于患儿血管细小,造成穿刺困难或穿刺成功后难以保持,引起重复穿刺及输液渗漏等一系列问题,家长难以接受患儿哭闹及重复穿刺的事实而发生护患纠纷。
2.2.2 家长对治疗护理的期望值过高,认为把患儿送到医院就一定能治好,缺乏基本的医疗就诊知识,忽略了任何医院都要按一定程序行事,医护人员不是“全能的神”。在错误的盲目中,他们无法接受治疗无进展或失败,以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方式误解医务人员。在抢救时,医务人员不仅在短时间内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协商,还要正确判断病情变化,给予及时正确的处置。在征得患儿及家属的同意下,尽快协助做各种治疗、化验检查,这给护理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当工作衔接稍有偏差,信息交流不充分及时,极易引起矛盾,发生冲突。
2.2.3 家长对护理知识缺乏了解,将正常护理操作或药物副作用归咎于护士的操作不当。如将药物的不良反应认为是护士人为引起的反应,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3 避免护患纠纷的护理对策
3.1 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儿科护士的责任心,培养护士的爱心和耐心,充分认识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强调人文关怀,营造整洁安静、温馨的就诊环境,在救治患儿时,要学会“换位思考”。转变服务观念,做到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
3.2 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过硬的业务水平是护理安全的保障,儿科护理针对性强,病情复杂多变。护士必须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以支持心理上的“临阵不乱”,平时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3.3 加强护患沟通,护士要重视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充分认识语言表达技巧的重要性。因人因时开展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不用生硬或命令的口气对待患儿家属。提倡微笑服务,语气尽量委婉、柔和。掌握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心理状态,理解并满足他们的需求。采取鼓励、表扬的方法争取患儿的合作,穿刺成功后向家属交代好注意事项,使他们能配合治疗。
3.4 加强管理革新,推行便捷服务,简化就诊手续,改善医院设施布局不合理而造成患者拥挤,耽误诊治的不足。增加护理人员,确保“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能够落到实处、顾全大局,做好科与科之间、医护之间的协调工作,完善医院管理。
4 小结
儿科护理的服务对象是身心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小儿,他们有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及特殊需要,由于季节性、时间性等特点,加之就诊时间相对集中,家长心情焦急。因此更容易引起护理纠纷,在为患儿服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服务儿童的特殊性,还要考虑家长的心理,只有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精湛的技术水平,高超的沟通交流技巧,良好的服务态度为患儿提供优质服务,才能让患儿及家长满意,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保证儿科护理的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安昆利,方立珍.实用急诊儿科护理.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