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02:10
导语:在电子专业职业素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兴趣;教学;情感;意志
1.非智力因素的概念和内涵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非智力因素在广义上包括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道德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等。。狭义的层次则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而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理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需要等等。非智力因素后天多,先天少,归根结底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具体主要为:“五力”,即适应力、承受力、耐挫力、抗诱力与调控力;“五性”,即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创造性;“五心”,即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谦逊心与责任心。
2.非智力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对教学的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作为一名电子专业教师,重视并采用有效方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能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相反,学生没有兴趣,不想或不愿意听你上课,就必然使教学的效果及质量削弱。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中很少具备有勤奋、独立、谦虚、创造、坚韧的学习态度,他们对所有学科学习都没有什么兴趣。因此,强调在非智力因素中兴趣的培养,对职业中学学生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伟大的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在电子专业课《电子线路》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电子线路》专业课本身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去探索电子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电子线路》兴趣产生深远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中,广泛收集电子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并使学生这种兴趣保持持久;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探究性学习,对《电子线路》学习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多媒体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3.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分流分层教学,培养职校生成就动机
现在,进入职业学校的中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学一技之长就业创业;另一部分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升学的愿望和需求。对有就业和升学不同要求的职校生应区别对待,实行“分流”,即分为就业班和升学班。实施分层教学。让不同起点和目标的职校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就动机。
(2)丰富校园文化,激发学习兴趣
在职业学校中,校园文化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需要精心营造和科学设计。职业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载体的丰富和创新,进一步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并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心理和生理需要、满足学生兴趣和审美要求的形式与内容,赋予载体教育、引导的内涵,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和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消极甚至阴暗的负面心态,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我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等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加强职业指导,培养职校生的信心和意志
当今社会职校生的就业状况普遍不乐观,这种现状造成在校生对未来前途的迷茫与失望。职业学校应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职业、认识自己,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找到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理想的结合点,增强生活和学习的自觉性。在思想认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做好各种准备,及时调整好心态,以达到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目的。这个过程也培养了职校生的自信心和坚强意志。
4.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对任何人都非常重要,尤其对职业中学的学生更为明显。提高职校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需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动机激发:
整个社会大环境支持。主要是软、硬件两个方面的提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和适应社会程度,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分流分层实施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成就动机;引导积极归因。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改变学生的习惯性无能感,对职校生必要引导、帮助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的归因。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
第二,兴趣培养:
对于职业学校的电子专业教师来说,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运用最前沿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当今最新的电子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怎样学习《电子线路》,激发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所教的内容正是学生所想学的。这样,学生很自然就有学习兴趣。另外,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教室和宿舍的文化,激发学生兴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情感培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给职校生营造一个积极情感的环境,远离消极情感的环境。学校和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的基础之上的,教师的无私、热情、宽容,不仅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且有利于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养成热爱集体,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尊重长辈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等积极的情感有明显的加强。当然,学生也有消极的情感,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发泄出去,学校除了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缓解学生心里的压抑和焦虑情绪外,还可以利用每周安排的心理咨询老师积极开展工作,让学生学会控制不良情绪。
第四,意志培养:
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心理因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而在这个过程中,意志的磨砺至关重要。首先,明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成功与失败每个人都经历过,同样受挫折也是每个人现实生活都会遇到的正常现象。促使学生产生学习愿望,增强克服挫折的意志。教师还要传授一些应对挫折的策略与技巧。其次,教师要根据《电子线路》的特点,通过演示实验、自主实验等教学活动,寓教于乐,从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正面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逐步形成。
第五,性格塑造:
主要从两方面,一方面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作为职业学校电子类教师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多给学生肯定、不吝惜表扬的语言,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为学生能够养成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性格品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课堂内外全面渗透人格教育。课作为一名电子教师不仅要传授电子基础知识、电子操作技能,还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教学环节中进行人格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外,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增强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其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教学模式 职业素养 实践能力 仿真 产品制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New Models and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LIU Linling
(Xiamen Electronic Vocational School, Xiamen, Fujian 361009)
Abstract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and skills courses ar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electronics majors basic course, this paper in terms of students' career awareness, practical ability, to carry out simulation teaching, enhance product production of teaching,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ism and so forth my school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modes and features teaching, vocational students to improve science literacy and vocational ability, play a catalytic role to improve education quality.
Key words teaching model; professionalism; practical ability; simulation; produce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子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电类相关专业必备的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培养电类相关专业学生解决涉及电工电子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是我校电子类学生在高一年首次接触的专业课,如何合理安排和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同时也为他们学习后续其它的专业课打下基础。自该课程开设以来,我校任课教师和专业团队不断地对该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探索和完善,并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模式。
1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在入学初就是侧重点。和以往全部由学校提供常用工具不同,开学第一周我们任课教师就把本门课要用的工具如电烙铁、万用表、斜口钳、试电笔、吸锡器、小镊子等列一个清单,让学生自己去电子市场或者上网购买,并集中放在一个工具箱里带到实训室,作为第一次作业来完成,结果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本次任务。通过这一环节的任务,让电子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逐步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
其次,在每间实训室里首次设置了元件柜,把上课常用的元器件如各种不同规格的电阻、电容、电感、电位器、二极管、三极管等分门别类地放于其中,这样既方便老师根据实训要求随时分发和回收元件,又培养他们把必要的物品分门别类放置,排列整齐,有效标识的职业习惯,来塑造一个整洁、有序的实训场所。这样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节能环保、有序整理的职业素养,为以后要从事的职业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2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情况是:学生学习愿望缺乏或淡薄,缺少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差,而电子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却传统而复杂,理论抽象难懂,很多原理和枯燥的计算让原本数学基础就很差的职校学生丧失对本专业的兴趣,进而产生厌学的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根据“必需、够用”的原则,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进行了调整,精简电路原理介绍,避免繁杂的数学推导和理论分析,打破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体系,突出电工电子的实用性,围绕学习任务阐述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如放大电路中静态工作点的计算是难点,公式较多并且很繁琐,还牵扯着电流、电阻等单位的换算,很多学生不会分析电路,只好死记公式,也有很多学生干脆放弃这部分内容,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做了相应的调整,弱化复杂的计算,重点强调设置合适静态工作点的重要性,用实验事实来说话,让大家在实验中用示波器来观察不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会造成输出信号的什么变化,可以调整电路中什么元件的参数来设置合适的静态工作点,此时输出信号又有什么变化?这样处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更具有直观性,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训技能,以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保证了学习的积极性。
3 探索新的教学手段,开展仿真教学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实验是电工电子类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观而具体的实验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动手操作,这种教学方法比用其它方法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加强实验教学一直是我校在电工电子专业课上推行职业教育,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措施。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电子仿真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教师可以将抽象的原理、概念通过仿真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也可以用仿真实验来验证一个原理,观察一种实验现象,或在真实实验前做一个实验导训,这只要在计算机上进行即可。例如在学习电容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就用Proteus软件搭建了仿真电路,利用串联在电路中的仿真电流表可定量地观测电路中充放电电流的大小,利用并联在电容器上的仿真电压表可时时观测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电压的变化情况,而观察仿真发光二极管的亮暗和亮度的不同,则可直观感受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情况,利用这一仿真生动、形象、直观地演示出电容器充电、放电的物理过程,加深学生对电容器储能特性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传统的电工电子实验中,因为人为原因或者别的因素造成短路或电压过高、仪器档位选择错误等,都很容易烧毁元器件,甚至烧毁贵重仪器。使用仿真技术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实际仪器易损坏、维护难的问题,甚至即使是人为地大幅度增大电源电压、人为地选择错误量程,都不用担心仪器会损坏,所以,利用我校丰富的计算机资源,部分实验是在电子仿真实验室里进行的,这样,实验成本下降了,仪器仪表和元器件的选择范围扩大了,还利于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一些设计研究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仿真实验为我校电工电子专业的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平台,也是我校的一种特色教学方法,正逐步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作用。
4 加强产品制作教学,构建理实一体化的学习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企业需要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事中小型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营销、管理等工作。但是目前职校生整体素质不平衡,相当部分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调控能力都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这就要我们专业课教师针对学生的就业特点,把课程目标定位于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实践制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熟悉相关的电工电子技术理论,了解相关的电子产品的设计、安装、检测和维护方法,以后能为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服务,所以制作一些小型的电子产品是我们此课又一个新的特色。
图1 制作电子门铃的工艺流程图
产品制作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电子产品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将产品制作分解为若干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自主地进行分工,再按工作程序逐步完成该电子产品,最后老师进行考核和评价,整个制作过程才算完成。拿学生比较感兴趣的“555集成电路制作电子门铃”为例,首先让学生明确此次实训的任务是制作一个简单的、性能良好的电子门铃,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的设计、布线工艺、元器件的选择、焊接组装技能以及整体调试检测等程序。实训讲义的开始老师给了一个制作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根据流程图,老师把该实训分成四个任务:元器件识别和检测、布局与安装、焊接门铃电路、调试与检测。每个任务都有详细的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和操作步骤,把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融入其中,强调知识为技能服务。相应地,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教师都进行评价,最后整个电子门铃组装调试好后就对产品的整机性能进行总体评价,对优秀作品进行奖励和展示。由于产品制作教学很贴近生产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把考核变成愉快的学习活动,能大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了求知的艰辛和乐趣,所得的项目成果也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再加上学生在产品制作中随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互动,也提高他们的职业参与意识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5 引进企业的6S管理系统,突出职业素养考核
本课程的考核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的考核,理论知识以平时的小测和期末考试为主,占35%。技能考核在平时每一次的实训中当场评分,再累计到期末的实训成绩中,占50%。还有15%的考核为职业素养考核,为此,我们把企业普遍实行的6S管理系统引入到实训中,作为职业素养考核的标准。6S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ECURITY)。因为本门课都是在实训室进行的,类似于大家以后进入企业的工作环境,所以,企业的6S管理也非常适用于我们的实训。整理可以使实训物品摆放整齐、有序,保持清洁的工作环境。整顿使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并加以标识。清扫、清洁是将实训室清扫干净,并保持干净、靓丽的环境。素养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遵守规则做事,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最后安全是基础,所有的工作应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要尊重生命,杜绝违章操作。实训室专门制定了6S量化管理实施细则,列成表格,每次按细则打分。整理、整顿各15分,按要求带工具箱、按要求摆放实训仪器和工具、桌椅摆放整齐都有相应的分值。清扫、清洁各5分,要求保持实训工位整洁并做好值日。素养40分,要求上课不能随意走动,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旷课、迟到、早退,实训的态度等都有分值。安全规范操作有20分。以上的6S量化管理细则,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实行,并定期检查、评比和持续改进,深化6S管理的内涵,真正让学生入脑、入心、见之于行动,让他们把规范做事当成一种习惯,一种本能的自然反应,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为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校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突出特色教学,狠抓职业技能与素质培养,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创新,对于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能力,促进中职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改革 团队精神 教学模式 计算机辅助教学 理论 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82-01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向专业化和技能化的方向发展,在倡导职业技术教育的今天,给中职学校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于电子专业的教学来说,理论性以及实践性都较强,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技术的不断进步,这必然使中职电子专业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1 专业教学的时代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近年来,多数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两头热,一方面是企业招工困难,一些技术行业,月薪上万,却无人问津,又或者是招不到“够格”的人才;一方面的毕业生就业遇冷。主要原因是学校与社会脱节,学校与企业沟通不足,自己闭门造车,多数中职学校仍采用多年前的教材,执行传统的教学模式,毕业生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当代,电子行业发展迅速,新型元件和集成电路不断的涌现,新型的仪器,设备及电子产品不断地更新发展,这就对我们电子专业教学来说,必须认清电子行业发展的趋势,在教学上大胆革新,迎头赶上,让专业教学的时代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市场、企业了解人才的需求,并依照人才供求规律,尽可能做到按“需求生产、校企联手”。同时我们也做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研究教材,制定专业教学的时代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教学课程。课程设置与时俱进,立足市场需求,服务学生就业,如:新增开设《可编程控制器》《单片机》等课程。
2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在各行各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企业除了要求员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求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精神。我们电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多是在流水线上工作,大家试想一下,一个缺乏职业素养、不懂得团结合作的人很难在企业中生存。而目前的现状是,当前中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职业素养缺失,总是好高骛远,缺乏企业所需要的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着力培养中职生的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将一批批兼具自信、自律、勤劳以及责任感、团队精神等多方面素养的人才推向职场,使学生的素养、行为与企业员工的标准同步。
3 改革教学模式
电子专业教学的理论性以及实践性都较强,若还是采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的教学,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3.1 计算机辅助教学
传统的电子实训教学往往是焊接一块实验板或者在面包板上搭接电路,然后经过测试仪器进行分析和判断,这样耗时又费力,而且还受到硬件条件的制约,测量的精度差,有时还会因为学生接错线,而烧坏元件,甚至烧毁仪表,造成实验器材的损耗。现代计算机已经普及,学生们喜欢玩计算机,那学生喜欢,我们为什么不运用好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在《电工技术基础与实训》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和EWB仿真软件辅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EWB是一款很优秀的电路设计自动化软件,它的界面直观,易学易用。相对于其它EDA软件来说它是较小巧,操作简单,而它对模数电路的混合仿真功能却十分强大,几乎100%地仿真出真实电路的结果,并且它还可以在桌面上提供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扫频仪、逻辑分析仪、数字信号发生器、逻辑转换器和电压表、电流表等仪器仪表,非常适合电子类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在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特别是对于像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非常复杂的抽象电路,学生可以在EWB仿真技术的计算机上完成电路的设计,并利用各种抽象虚拟仪器进行反复的实验和分析。这样不但降低了耗材,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3.2 弱化理论,重视实训
【关键词】工作过程;万用表组装实训;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与理念
1.1 课程性质
《万用表组装实训》是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实训课程,使学生对电子基础知识、现代焊接技术、现代电子产品维修技术有系统认识。它是学生迈向职业的基础、是步入社会的奠基石,它不但使学生在电子方面获得基本技能,同时还担负着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使命。
1.2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教学应服务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以职业能力重点,以行动导向、工学结合为手段,培养学生运用电子知识的能力和职业素质。坚持能力本位观,以模块为载体构建内部结构,以任务为中心构建实训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训教学活动。校企共同设计建造集“教学区”、“讨论区”、“实训区”为一体的“三区一室”新型实训室,以此为载体,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六步法组织教学,设置学习情境。为了让学生具备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选取集中实训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项目式设计,能为学生在该领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3 课程开发思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阐述本课程所培养的知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具备专业技能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标准目标
本实训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通过实训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万用表进行组装实训。通过实训能熟练掌握万用表工作原理和组装技术,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 知识目标
(1)熟悉基本电子器件和识别与检测技术;
(2)掌握现代手工焊接技术;
(3)掌握仪器仪表(如数字万用表,示波器等)的使用方法;
(4)掌握电子产品(如万用表)的故障分析和维修方法。
2.2 素质目标
(1)热爱专业,爱岗敬业,敢于创新,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精神;
(2)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习惯;
(3)具备遵守规程和制度、爱岗敬业的职业行为,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和职业道德。
2.3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安全用电的常识,了解电子设备的安全措施;
(2)掌握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检测方法;
(3)掌握电路安装技术,能独立完成电子产品的组装与调试与维修;
(4)掌握万用表和示波器等常用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3.课程组织与实施
3.1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法,针对万用表组装实训学习情境对应一个项目工作过程。根据过程项目中万用表组成的各个单元电路元件的选择、安装、调试、和检测作为工作任务划分依据,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进行学习情境教学。每个学习情境下任务教学的开展,都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导的项目式教学方法。
3.2 用5S指导教学过程
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方法,将本实训课程分为5个学习情景来进行实践教学,这5个学习情景分别为:基本元器件识别与检测、现代焊接技术、万用表工作原理和故障分析、万用表组装与调试、成品考核与评价。在该实训过程中,用5S管理法(整理、整顿、清理、清扫、素养)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电子产品的组装。这样:有效的提高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毕业能零距离的融入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3 教学评价
5.结束语
在该门课程的实训过程中,真正实现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扩展,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还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方法能力。通过本实训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全面综合运用电子技术知识,让学生具备在电子产品及其相关企业从事岗位工作的基础能力,为今后从事实际技术工作打下扎实的技能基础。
参考文献
[1]范唯等.关于加快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2.
【关键词】课程标准;项目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47-0056-03
【作者简介】徐春妹,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连云港,222000)教师,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中“传感器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倡导的理念是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中职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突出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积极反映职业岗位规范和最前沿的技术要求,体现了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反映了“以生为本、学以致用”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最新精神。专业教师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应改变传统“传感器技术与应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偏重原理、轻视实践操作、忽视学生情感”的教育偏失,将标准倡导的新理念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基于标准确立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价、改进教学,为专业教学确立质量底线,并为专业教师教学实施提供弹性空间,让标准对专业教学实践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标准中明确指出课程设计思路要紧贴工作岗位实际要求和职业发展,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单位,精选传感器典型应用案例为教学项目;各项目以传感器应用电路的实验或安装与调试过程为路径,设计若干个学习任务,将传感器的结构、特性、原理、应用等有机融入学习任务。“工业电子秤实验”以具体的工作项目为载体,以一个工作过程为中心,将重量检测传感器的结构特性、工作原理等融入“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学习,在“互联网+”环境下跨界整合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学习任务、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学习情境、c生产实际对接的实践操作、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在探究、协作、实践、分享中建构知识。
一、基于标准的“工业电子秤实验”教学目标确立
教学目标源于课程目标,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充分考虑到中职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聚焦中职生全面发展,关注核心素养,在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知识、能力、实践、发展、安全、职业”六个维度的专业课程核心素养,形成一个系统、连续、有机融合的整体课程目标。“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教学目标的确立是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在分析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核心素养六个维度的可观察、可检测的学习目标,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二、基于标准的“工业电子秤实验”教学组织实施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情境,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注意将核心素养的养成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使核心素养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教学组织需4学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项目实施在传感器实训场所的传感器系统实验台上进行,配备应片变、荷重传感器、检测仪器等“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所需器材(套/2~3人)。
2.为保证实验效果,对授课对象进行科学配置,实行“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30人,分为10组,每组1套实验器材。
3.将“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划分为三个工作任务:认识应变计及应变计的粘贴、工业电子秤的工作原理分析与选型、“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的安装与调试。
4.按照“工业电子秤系统工作分析功能框图识读电路原理分析重量检测传感器的选型‘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的安装、调试、维修”的工作流程组织教学活动。
5.学生按小组领取工作任务,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流程进行资料检索、工作任务分析、工作方案制订、工作计划安排、人员分工、具体实施、检查、展示、多元评价、报告撰写等。
6.项目实施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的意识,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
7.项目实施过程中高度融合规范操作、严谨求实、追求质量、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培养。
三、基于标准的“工业电子秤实验”教学评价设计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强调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突出评价的导向、教育与激励功能,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表2为基于标准的“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评价体系,在制订项目评价体系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接职业标准,及时引入行业、企业评价,围绕“知识、能力、实践、发展、安全、职业”六个维度的核心素养选取评价内容,制定评分标准,科学地确定考核分值、扣分细则等,总成绩=自我评价*20%+小组评价*20%+教师评价*60%,评价过程真实、客观,结果可量化。全方位、多元化的项目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还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与学生商讨遇到的问题的改进策略。
四、基于标准的“工业电子秤实验”教学资源开发
“传感器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中,由于实习实训经费等条件限制,学校不可能逐一购买不断更新的器件与设备,教师和学生也不可能经常到工业现场进行实际操作。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强调课程资源开发应注重企业生产实践现场的课程资源利用,把工业现场使用的各种设备,系统的运行、调试以及故障检测等作为教学资源案例。
以“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为例,教研组老师与企业人员合作开发设计基于课标的项目教学资源,开发过程包括“总体规划―编制脚本―素材收集―后期制作”四个步骤,如图1所示。第一步,确立“工业电子秤实验”项目教学资源总体设计思想、资源内容、教学策略、制作人员;第二步,编写项目所需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维信息的脚本;第三步,根据前期编写的脚本进行素材收集,可从工业现场拍摄应变片、荷重传感器等重量检测传感器实际应用的照片、视频,也可从专业技术网站搜索相关应用资料;第四步,将拍摄到的资料进行图片处理、原理动画制作、工业电子秤的3D解剖、现场应用录像的后期制作等。
关键词: 高职 应用电子技术 课程改革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发[2005]35号)《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苏教高[2008]16号)的文件精神,为改变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实践与理论相脱离和教学模式落后的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职业素质,以增强社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能力,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和优势,笔者将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改的研究总结如下。
一、课程改革目标与任务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人才需求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二、课程改革内容与实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构建“产品导向、项目递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学生学习、实训的载体,采用边学边练、学做合一的教学手段,将电子产品装、调、修的全过程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基本技能与专业综合能力。具体方法:将主要产品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每一学期针对该类产品的装调修能力进行项目化、学做合一的培养。随着产品复杂程度的递增,相应实训项目课程也从基础项目、模块化项目向综合实训项目递进;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从基础技能、专项技能向综合技能递进;学生经历校内实训基地学练合一、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学做合一、企业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等不断递进的职业能力训练过程,获得良好的岗位综合能力。同时选定的产品之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关联性,因此实训项目课程前后、项目之间在递进的同时保持关联,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掌握与灵活应用。学生经过这种模式的培养与训练,在适应岗位基本需求的同时,将获得职业竞争力的提升。
具体人才培养模式安排如下:
第一学年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电子电路的识图、分析、制作与调试等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学年利用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岗位的基本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上半学期主要让学生学习拓展知识和常识性课程,并且把考工训练也安排在此学期,学生也可在考工训练环节参与企业实习,考取相应技能等级证书,下半学期利用校外企业实训基地与校外企业实施综合项目训练与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实现岗位生产与岗位学习的有机结合,进行职业岗位的综合技能训练。
2.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始终。
将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依托学校构建的科技活动兴趣小组,通过举行“电子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院级电子技能大赛”、“南通市职业技能创新大赛”、“江苏省职业技能创新大赛”、电子兴趣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协作意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敬业责任感和抗压忍耐意志,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创新能力。
(二)课程体系改革
以岗位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电子产品的装配、综合测试与辅助设计作为能力培养的主线,以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学生学习、实训的载体,开发学习内容与职业技能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把原培养方案当中的基础理论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实践课、选修课修课的模式改为更能体现培养能力要求的文化素质课程、基本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实践环节课程设置模式。
1.素质教育课程改革遵循“服务素质、服务技能”的原则,分为基础性和应用性两个模块,前者是把一些培养人文素质的课程进行学习,后者是面向专业学习必备基础知识进行学习。一方面重视文化课提高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功能,另一方面强化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功能。
2.能力课程分为基本能力课程和岗位能力课程。能力课程改革遵循以技能为中心,以理论够用为度,开发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能力课程。
3.专业拓展课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就业岗位所需选择需选修课程。
4.实践课内容紧扣当前企业所需求的专业技能而设定。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采取以下措施:
(1)按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以真实电子产品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确定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工作任务、基于电子产品综合测试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围绕电子产品综合测试工作任务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2)将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如将传统的“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和“低频电子线路”课程整合至更能体现技能培养的“放大电路分析与测试”课程中,通过扩音机、收音机、充电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等实际电子产品的设计、安装与测试,锻炼学生的分析、测试与辅助设计能力。
(3)重点研究体现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如“音视频电路分析与测试”和“家用电器设备电路分析与检测”。“音视频电路分析与测试”课程可以以彩色电视机为项目载体进行教学,锻炼学生整机原理分析能力(识图能力)、装配能力、调试与检测能力;“家用电器设备电路分析与检测”课程以空调、洗衣机、冰箱、微波炉、电磁炉等常用电器设备为载体,研究工作过程、对性能进行检测或进行调试,学生的综合测试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
(4)开设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拓展课程,如创新设计与制作课。
(5)开设常用工具和常识性课程,如现代通信技术、专业英语、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等。
(6)按照能力的递进要求设置实训课程,如先装配,再调试和检验,最后对整机产品性能能进行测试,并能对整机的故障进行有效分析和排除。
(7)开展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相对应的实践环节,对学生的综合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依据以上措施,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整合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与内容融合到专业岗位综合能力项目课程中,形成与生产活动密切相连的、融职业技能要求于一体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
在建立与完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把电子产品制作项目融入教学实践全过程,重点建设《放大电路分析与测试》、《控制电路分析与测试》、《音视频电路分析与测试》、《家用电器设备电路分析与检测》等课程。
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解本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重构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对《放大电路分析与测试》、《音视频电路分析与测试》等课程进行“学做合一”教学改革,将真实的电子产品作为实训项目,以项目导向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形成相应的项目过程考核机制,强化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四)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根据课程特点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1.文化素质课程:集中考核,以理论为主,兼顾实践,部分课程可采取开卷考核。
2.常识性或工具性课程:采取集中考核和平时考核并重的方法,既注重平时表现,又要考查其最终掌握程度。闭卷考核。
3.项目化和案例课程:采取阶段化考核的方法,不集中考核。因此这类课程特点明显,以能力的培养为主线,项目完成与否和项目的最终评价结果,再加上项目报告,就可作为这一项目的评价成绩。最终把所有项目完成后给予其综合评价即可。
4.实训课程:采取考查方法进行,根据掌握程度和实训过程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夏辉.高职电子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
[2]俞仲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电子商务;实习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5.45.097
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式的职业教育制度”[1],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具体表现。
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与就业紧密联系,工作岗位的技能训练与学校课堂的专业教学紧密结合,既重视各类知识的学习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也重视专业素养和从业技能的训练。这与高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宗旨不谋而合,因此,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成为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模式。
1 校企双方规范制度,联动管理
现代学徒制不仅仅是高职专业教学的内部改革,也是企业对于员工岗前培训的改革,校企如何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双方联动协调管理是关键。在我学院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过程中,校企通过制定一套严格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施对学生顶岗实习多方面的细致管理。这些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包括《顶岗实习协议》、《顶岗实习成绩考核评定办法》、《岗位职权说明书》及《实习辅导员工作手册》等。
每个接纳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均与学院签署了《顶岗实习协议》,顶岗实习企业具有对学生日常工作管理、指导、评价的职责。
为规范顶岗实习成绩考核评价,促进顶岗实习质量。《顶岗实习成绩考核评定办法》通过考核主体的多元化、考核指标的过程化、考核内容的全面化和考核要求的严格化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考核评价。顶岗实习成绩由企业、企业指导老师、实习带队教师共同考核。考核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了以往考核的片面性,提升了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实习热情。实习考核的重心转向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该评价方式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实习中的问题、努力及进步,有效指导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在考核内容方面,以“注重素质、突出能力”为基本准绳。在提升学生职业岗位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合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
我院制定的《实习辅导员工作手册》等与实习管理有关的制度性文件,通过一些激励性和约束性制度规范顶岗实习过程,确保顶岗实习质量。校企共同制定的《岗位职权说明书》,明确了各岗位的职责、所需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等。
各项实习规章制度能使顶岗实习各环节、各方面都有章可依,促进实习管理的规范化及制度化。此外,我院还采用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管理方式,即定点式管理――安排辅导员负责指导跟踪某几个定点企业的实习学生;驻点式管理――安排专业教师到实习企业工作,并开展实习管理;远程式管理――专业教师利用现代通信工具(如QQ、微信等)对实习生实现远程学习管理;巡查式管理――学校领导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实习学生的实习情况。
2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顶岗实习改革实施
现代学徒制是指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为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采用现代学徒制实施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阶段的交替式学习和实践,在“双师”指导下,学生边工作、边培训学习,完成包括专业学习、岗前培训、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多项工作。实习期满后,企业根据学生工作表现、职业能力给予顶岗实习成绩。通过双向选择,学生可以在实习企业成为正式员工。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模式加强了学校与行业的沟通,使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紧密对接。对于学生而言,则降低了就业门槛,为求职择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说,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实施划分为两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现代学徒制顶岗实训(100天)
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需参加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该培训旨在让学生明确企业岗位职责,了解电商职业素养,强化岗位技能,其主要分为三个模块:电商职业技能强化训练、电商职业素养培训及岗位特训。岗前培训将以学分置换方式纳入专业课程成绩。岗前培训后,学生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训。企业指导老师一对一指导学生开展岗位实践及职业素质养成,实习辅导员全程跟踪管理。
在学生现代学徒制顶岗实训前40天,需要完成以下专业学习:
(1)网络课程学习――登录慕课平成《网店运营(实战篇)》网络课程学习,包括在线学习视频课程、查阅课程资料、完成课程作业等。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平台管理学生日常课程学习。该门课程共计38课时,2个学分,其考核方式为考察。
(2)企业专家拓展讲座――由于我院电子商务专业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均是在杭州某电子商务园区进行,在顶岗实习期间,我院多次聘请电子商务园区企业专家开展拓展知识讲座,旨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
(3)在线答疑――课程教师每日在固定时间通过QQ、网络课程平台及其他即时交流工具为学生提供课程辅导。
(4)现场指导――《网店运营(实战篇)》教师定期赴实习基地,开展课程指导。在确定的时间段,学生提交学习报告,师生面对面指导。
(5)沙龙讲座――每个学生每月必须参与至少一次电子商务园区组织的电子商务沙龙讲座,提交学习报告,计入专业课程学分。
(6)实习管理――学员通过实训管理平台进行每日签到及提交学习报告,便于学校进行远程实训管理。每20天要求提交至少2个视频学习报告。
(7)职业资格认证――学生可自选参加《电子商务运营师》认证考试。
学生经过前40天的专业学习及顶岗实训,基本适应了工作环境,清晰认识了个人能力,并了解了岗位职责,能确定适合自己的岗位,并安心踏实地工作。
在后60天,学生在定岗实习企业开展全日制的顶岗实训,接受企业管理,并根据所从事岗位选定毕业设计主题,在“双师”指导下开展毕业设计。这个阶段,学院专业教师负责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及实施过程,企业指导老师则指导学生解决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实践问题。毕业设计通过任务驱动分阶段来实施:
(1)根据学生实训岗位,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选题。
(2)采用任务驱动分阶段给学生布置毕业设计任务,并分阶段考察。学生依据进度安排提交任务报告及成果。
(3)企业指导老师跟踪解决学生毕业设计中的问题。
2.2 第二阶段: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100天以后)
在顶岗实训期满后,学生进入实习企业,享受企业员工待遇,履行企业员工职责,接受企业日常管理,正式步入实习阶段。
3 实践效果
对于一个正在探索中的专业实训模式,客观评价其实践效果是确定这一模式是否具有生命力、是否具有发展潜力的必要环节。我院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电子商务专业顶岗实习中,从专业建设、学生和企业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该模式的实践效果。
3.1 促进了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社会认可度
我院电子商务专业通过现代学徒制教学学生真正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接受企业专家指导,提升了专业实践能力及职业素养,使得学习更有指向性和社会性。毕业时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实习企业就业,我院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对口率从90%提升到了100%。而企业通过对实习学生的指导,培养了符合其自身需求的专业人才,最终提升了社会对于我院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度和满意度。
3.2 扩充了我院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团队师资实力
在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模式下,大批企业技术骨干加入到了人才培养的教学中。这些企业技术骨干有着丰富的专业技能和从业经验。在其指导下,学生们的专业实践能力得到了普遍、快速的提高。
3.3 提升了学生实习兴趣及专业实践能力
顶岗实习期间,企业指导老师手把手地及时解决学生实践问题,对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和专业实践技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总之,具有创新意义的现代学徒制能够为职业教育改革指明新的发展方向,促进职业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广海.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3):118-119.
[2]钱乃余.关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英国现代学徒制的启示[J].山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8):29-34.
高职院校生源逐步减少,民营资本参与高职教育与日俱增,高职院之间竞争趋于白热化,同时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质量也越来越高,各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可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狠下功夫力抓人才培育质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健康发展之路。在校园传授人文知识、熏陶良好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感染内化学生的人格、气质及修养,在这样环境下逐步建立学生相对稳定的品质特征,形成本校学生鲜明的特色和良好的素质,培育出来的学生才能够在激烈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出口”带动“入口”,实现“出口畅,入口旺”,只有这样一所高职院校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教育总体策略
1.转变教育理念。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新兴学科不断出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已是大势所趋,当前高职院校中“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理念必须根本转变。高职教育注重人才技能培养,忽视育人功能,教学过程难以将人文教育贯彻落实到位,导致学生技能和素质失衡,一方面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人文素养缺失,在企业中往往表现缺乏责任感、怕苦怕累、跳槽频繁等。因此,高职院校在强调学生“做事”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做人”的培育,将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的理念自觉贯穿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全部过程,让高职生们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形成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内驱动力,才能成为社会和企业所需栋梁之才。
2.建立渗透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课程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载体,建立渗透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关键。确保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基础地位作用,就要让学生领会人文知识中蕴含的思想内涵,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建立渗透人文素养的课程体系,以“两课”必修课为主线,以人文选修课为主体,以人文专题讲座为补充,建立多层次多途径的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架构。此外,需要增强专业课程对人文素养教育的渗透,在专业课程授课中体现“职业性”和“人文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技能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嵌入人文素养教育理念,从职业本身出发,讲授职业人文素养的意义和内涵,有意识地向学生传导职业人文教育方面的信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职业人文素质,明确作为一个完整的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各项素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人文氛围。校园环境承载着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双重任务,充满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培育环境,“润物细无声”地陶冶情操和提升品位。首先,着力于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重点打造反映本校特色和职业特色的校园物质环境。其次,着手于校园软件文化建设,狠抓“三风”建设,建立言传身教的校风,树立为人师表的教风,形成勤奋好学的优良学风。最后,以学生社团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人文知识辩论赛、专题讲座、演讲比赛、诵读经典、文艺演出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习知识、升华修养、陶冶情操、启迪心灵,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充分感受人文精神,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建立“诚信自助书吧”,探索人文素养建设新途径
以上所述总体阐述了提升高职生人文素养的总体策略和基本思路,现以笔者所在高职院校———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围绕人文素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诚信自助书吧”,设立电子书借阅机,为高职人文素养建设探索新途径。
1.建立“诚信自助书吧”,延伸人文素养教育空间。培养高职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疑是促进人文素养教育提升的利器。但是高职生阅读基础弱,学习时间短,重实践轻理论,难以潜心阅读,这些问题极大制约着高职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传统图书馆采取封闭式管理,学生不能够根据自己日常时间随时随地进入图书馆阅读和借书,因此创建一个以读者为核心,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环境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据此,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方商讨,决定充分利用学院各个教学设施的空闲空间,建立“诚信自助书吧”。书吧分布在教学综合楼的一楼大厅以及各层楼梯出口处,书籍部分由广大师生捐献,部分为图书馆馆藏图书。图书在内容选择上每间隔一段时间列出一个主题,不定期实时更新书吧书籍,每个书籍封面均写上推荐阅读的理由,所有学生在任意时间段都可以直接在书吧的凳子上阅读喜欢的书籍。书吧采用师生参与义务管理模式,借阅者靠自觉遵守规章制度,自助借阅图书,实现真正意义上开放式自助书吧。大部分展出的书籍借阅者基本做到有借有还,吸引大批路过学生停留脚步到书吧书架前物色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阅读的习惯。同时通过学生参与书吧管理,培育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解的能力,增加同学之间、书吧与读者之间的感情和信任。
2.设立电子书借阅机,创新人文素养教育阅读新模式。新媒体阅读当前深受广大青年大学生所青睐,“手机控”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所展现的主流阅读方式,如何在手机屏幕阵地上占据一席人文素养教育之地是值得职业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学院图书馆引入了电子书点读机,读者在点读机上利用免费WiFi通过二维码扫描下载安装客户端,直接扫描借阅机上图书封面上的二维码,即可全本下载图书到手机中阅读,实现书籍终端扫描直接入机观看,一场关于移动阅读的革命将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服务模式。电子书借阅机与互联网实时动态链接,及时获取网上最新正版电子书籍,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及时将积极向上深受读者喜欢的书籍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传递了强大的人文知识正能量。同时手机阅读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限制,极大推动更多的学生下载更多图书到手机上,享受随身阅读的乐趣。实施以来,经过借阅机的学生大都会不由自主浏览借阅机最新的书目信息,挑选自己喜欢的书籍下载到手机中阅读,大大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进一步提升。
摘要: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活动成为各高职院校发展电子商务专业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在探讨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对我省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的几种模式做了简要分析,并对其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作出分析。
关键词 :高职;电子商务;生产性实践;实践教学模式
随着国内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探索和深入,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活动成为各个学校发展电子商务专业的重要突破口。基于生产性实训的电子商务实践教学改革在提高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重要内容。
1、生产性实践教学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前景很好,人才缺口大,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要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生产性实践教学是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提升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1.1 生产性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和形成职业素养是一个很宏观的概念,其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包含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如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当前高职电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总体状况和企业的工作岗位需求之间尚存较大的差距。生产性实践教学组织过程中,由于将企业经济活动带入校内、进入课堂,学生可以零距离的接触到企业经济活动的运行和管理,其作为主要的参与者融入到相关的岗位角色中,这非常有助于其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包括沟通技能、管理技能、企业文化认知等。
1.2 生产性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生产性实践教学活动必须体现生产性功能和教学性功能。生产性功能的衡量标准以企业经济评价为主,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时必须承担一定的压力,这种压力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专业实践技能的发展和提升。
1.3 生产性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教师是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目前大部分电子商务专业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这也是造成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无法深入的重要瓶颈。学校通过生产性实践教学改革,敦促一线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有效参与企业项目运营,从而实现专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
2、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
2.1 校内网络创业模式
学生在校期间,利用学校提供的场地、资金、政策等资源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
开展网络创业是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开展生产性实训的主要方式。义乌工商创业学院的运作是典型性代表。在学校政策导向下,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网络零售、网络批发、网络等项目完成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商业经营的自主权,教师从旁协调管理、跟踪和技术指导,从而逐步达到人才培养中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要求。同时通过网络创业的绩效成果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校内网络创业模式的参与学生一般具有大众化的特点。
2.2 特长生工作室模式
特长生工作室培养属于小而精的培养模式。其由专业教师利用专业特长成立电子商务工作室,挑选优秀学生组建特长生团队。由教师承接企业电子商务项目引入工作室,由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生产性实践活动,达到教学合一的目标。这种模式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工作室较为典型。依托承接的企业电商项目,根据项目运营的需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安排产品拍摄、图片美工、网络运营、网络推广、网络客服等工作内容,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完成实践教学。该模式下学生的受益面会受到工作室规模的影响。
2.3 教学性公司模式
教学性公司是指以专任教师为主体注册成立实体公司进入校内,将学生作为公司的准员工,企业运营过程与学生的教学环节相结合,建成校企合一,教学做一体的实践模式。该模式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典型案例。借鉴电子商务公司运营方式,对教学环境进行企业化建设,包括文化墙、学生挂牌、LOGO设计、管理制度等。依托公司承接的企业电商项目,将学生按企业部门制进行双向划分后参与项目运作,借鉴公司化制度进行管理和考核。根据项目运行进度和绩效评价结果开展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践。项目实践中对学生的岗位轮换和角色变更制定完善的管理办法。
2.4 教学工厂模式(订单班模式)
在该模式下,由学校提供基本的教学实践场地,完成学生群体组建,由企业根据单位用人需求储备提供相应的教学项目,联合学校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落实。教学工厂模式在目前的各高职院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阿里巴巴公司的合作具有代表性。公司根据用人需求,将特定的诸如企业文化、产品知识等带入课堂,同时派遣相应的企业人员进入课堂传授和指导相应的实践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的淘汰机制完成优秀学生沉淀,在毕业时进入企业并快速的参与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该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较系统的接触未来服务企业的相关制度、文化、工作流程等,是目前大型企业比较配合的一种方式。
2.5 以赛促学模式
利用各类、各级别的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学生对企业项目的分析和学习,在竞赛过程中逐步深化各项专业技能,通过技能竞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各级电子商务类的竞技性比赛项目比较多,像省教育厅主办的浙江省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办的浙江省电子商务竞赛、共青团省委组织的“挑战杯”系列竞赛等,这些竞赛都将企业商务需求和经营活动作为主要载体,这就要求参赛的学生必须深入掌握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特点,并紧密结合企业发展进行创新性发展,这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深化和转化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
2.6 企业来需组织模式。
企业来需组织模式是一种临时性的生产性实践活动。其往往以横向课题的方式由专业教师出面承接,老师根据项目研究需要临时组建学生团队,团队成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通过分工不同参与各项工作,项目结束后团队解散。该模式具有临时性特点,较适合小范围的学生对项目局部活动的认识和理解。
3、促进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改革需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虽然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在积极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改革,但由于受到各个学校的各种资源条件、制度政策等的限制、专业所依托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接纳程度等方面的影响,其发展中仍需深入研究和思考。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在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改革中都需要认真审视以下几个问题。
3.1 专业教师对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改革的适应性问题
教师是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而生产性实践教学从本质上来讲其必须具备生产性的特点和教学性特点。而当前我们高职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中,能同时胜任这两方面工作的是严重不足的。专业教师在生产性实践技能上的不足或缺失会明显削弱其在教学改革中的参与积极性。所以提高专业教师的生产性实践能力是促进生产性实践教学改革深入的必要因素,学校必须要积极推进此项问题的解决。
3.2 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活动的制度保障问题
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的基本权益保障。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改革往往会涉及到教学活动组织方式变革、教学时间延长、项目考核压力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与目前学校的既有教师考核制度具有矛盾性,这也导致有些学校在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改革中无法推进深入的原因之一。第二,学生的权益保障。学生作为此项教学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其专业实践技能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仍必须正确审视其在此项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角色,制定和执行科学、公平的成绩评定制度和报酬制度是关键。第三,安全管理制度。每一项生产性实践活动都会涉及到安全管理问题,制定和执行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是重中之重的。
3.3 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经济目标的协调性问题
学校开展生产性实践教学改革,其本质仍是教学活动,仍以人才培养为第一目标,同时必须兼顾生产性的特点。而企业在相关活动中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会在教学活动组织、学生管理、业务考核等方面与学校形成矛盾。校企双方应共同制定一套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有效地执行。这就需要方案的执行人必须统筹考虑校企双方的特点和要求,并在实施中穿插和协调,将生产性目标有效的“嵌入”到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 刘永军.基于项目外包的高职电子商务学生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职教通讯,2014(14).
[2] 韦群锋.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1).
[3] 陈小芳 葛晓滨.基于实战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模式探索——以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电子商务,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