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09:02:11
导语:在石油化工贸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S-S定理;工资
中图分类号:F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 894(2007)05-0006-08
贸易自由化是一个生产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赫克歇尔一俄林定理(H-O定理)以及相关定理对此有专门论述。根据H-O定理,如果A国相对于B国为劳动资源丰裕的国家,则自由贸易情况下,A国将扩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而降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并增加进口,反之亦然。与H-O定理相关的另外3个主要贸易定理是: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PE定理)、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和莱布辛斯基定理(莱氏定理)。S-S定理对贸易自由化以后要素价格的变动趋势作了说明,S-S定理的内容是:关税将增加受到保护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要素的报酬。反过来说,自由贸易将使原先受到保护的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要素的报酬下降。以中国为例,贸易自由化过程中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关税的下降,将使资本密集型商品(M)的价格相对劳动密集型商品(X)下降(PM/Px下降),从而资本相对劳动的报酬(r/w)下降。FPE定理认为,当要素在国家间不能流动时,国家间商品的自由贸易将使生产商品的要素价格在国家之间实现均等化,即商品自由贸易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要素自由流动的一种替代。莱氏定理在S-S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基础上对一国要素禀赋发生变动后的产品生产进行分析,某一要素赋有的增加将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增加而使密集使用另一要素的商品生产下降。
我国是劳动力资源相当丰裕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进口商品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水平不断降低,按照上述定理,在这一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我国丰裕要素劳动力的需求和报酬(即就业和工资)应该出现显著的上升趋势,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没有如理论所述的发生显著变化。那么究竟是H-O定理以及相关定理在中国失效,还是另有其他原因?鉴于我国贸易自由化以来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快速增长,本文将就制成品生产、进出口和制造业就业人员工资水平的变动进行实证分析。
一、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我国制造业生产和要素报酬变动情况
1 贸易自由化对生产变动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的最大特征是削减关税和降低非关税壁垒,我国真正的贸易自由化进程是在1992年加入APEC以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平均关税还很高,在1994年和l 996年,中国政府大范围地削减了关税,平均关税降低到20%以下,2001年加入WTO后关税总水平由15.3%下降到12%左右,2005年我国实现入世承诺,将关税总水平降至9.9%。除关税外,非关税壁垒的数量也大幅度降低,据Nicholas Lardy估计,受配额和许可证限制的产品数量从1992年的1247种下降到1999年的261种,至2001年非关税壁垒仅相当于约9%的关税等量水平,中国加入WTO后进一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很多行业和服务领域放开国内私有资本和外资的进入和竞争,并消除对外资进入和持股的大多数限制。
与贸易自由化相伴随的是,工业GDP占全国GDP的比重从20世纪90年代起缓慢上升,从1990年的37%上升到2004年的45.9%,同时制造业的对外依存度不断加深,这可以从表1中两组指标的变动中看出:制成品的外贸依存度和加工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1980年起不断上升。
从表1中可以看到,我国贸易自由化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制成品贸易快速发展,表明贸易自由化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那么劳动要素是否随着贸易自由化而变得相对稀缺,其报酬一工资水平是否随着贸易自由化而上升呢?本文接着将对工资水平的变动进行分析。
2 贸易自由化对劳动工资变动的影响
贸易自由化会对生产中使用的劳动、资本要素报酬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我国利率决定尚未实现市场化,而劳动用工制度、工资决定的市场化程度以及劳动力市场的流动程度在不断提高,所以贸易自由化的效果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劳动要素报酬的变动上,根据S-S定理,贸易自由化会导致我国劳动者工资上升。由于现有统计资料只有不同行业如制造业职工工资总额以及职工平均工资变动的数据,显然不能确切地表示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全体就业人员的收入变动。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由一于制度因素制造业职工工资相对于其他形式就业人员来说比较稳定,随着企业制度改革,企业职工的就业和工资决定中市场化程度正在逐步提高;而工业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使得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职工就业和工资变动的影响力度加大。因此我们还是可以从职工工资的变动中看出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作用或趋势。而制造业中其他形式的就业人员,尤其是加工贸易企业中的大部分就业者,主要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构成,这一劳动力市场从一开始就处于没有制度保护的完全竞争状态,就业和工资的变动从一开始就是由市场决定的。如果我们能够证明制度保护程度较高的制造业职工工资的变动受到了贸易自由化的影响,那么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其他形式就业人员工资变动受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会更大。
我们首先看工资总额在GDP中的比重(表2第4列数据)。与贸易自由化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快速增长不相符合的是,制造业职工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在1990年开始缓慢下降。但是由于职工工资总额受到职工人数和平均工资的影响,而GDP的变动还要受到除工业以外的农业、第三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建筑业GDP变动的影响,所以对这一比重的变动应该进行仔细分析。从表2可以看到,工资总额占GDP比重有3个明显下降的年度:1985、1992和1998年。对于1985年和1992年的两次变动,可以从工业GDP和就业人员构成的变动进行解释,1985年和1992年我国加工贸易出现了两个快速发展阶段,加工贸易企业以大量雇佣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主,其工资收入并未在职工工资总额中体现出来,而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使GDP不断增加,分子基本不变而分母快速增加导致了这一比重的下降,1985年比1980年下降了近2%,1992年比1991年下降了0.5%。至于1992年以后年份这一比重出现缓慢下降,则还要将90年代开始的企业制度改革导致大量职工分流、下岗等因素考虑进来,由于部分职工的分流,以及留在企业的下岗职IT资收入较低,导致工资总额占GDP
比重的下降。而1998年比1997年工资总额占GDP比重大幅下降的原因,则纯粹是统计方面的原因。本文的数据资料取白干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自1998年起职工人数统计的口径有所变动,下岗职工不再计入就业人员统计中,下岗职工的工资也不再计人工资总额中,致使这一比例再次下降。
为了剔除职工人数变动的影响,表3对制造业职工平均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GDP和全国人均GDP增长率进行了比较。从表3中可以看出1998年是制造业职工年均工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GDP及人均GDP增长率关系的转折点,199.8年之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一直低于后两者,而1998年之后则正好相反,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连续6,年高于工业部门GDP和全国人均GDP增长率。其中的原因可分析如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企业制度改革以前大部分工业企业吸纳了过量的职工就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而企业制度改革开始以后,大量职工的下岗提高了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但是由于下岗职工仍然统计在在职职工人数中,而下岗职工的低工资拉低了职工平均工资。1998年开始下岗职工不再计入在职职工人数中,而且由于总体上劳动工资决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使生产率快速上升的结果充分体现在平均工资水平的变动中,导致了平均工资增长快于GDP增长的结果。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贸易自由化使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人均工资水平也有较快提高,而且随着就业和工资决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大,需求曲线越平坦,弹性越大,商品价格变动对产量的影响越大。反过来说,一定产量的变动(增加)对价格变动(下降)的影响越小,从而对工资的影响越小。当厂商或行业面临完全弹性的需求曲线时,产量的变动不会影响到商品价格从而不会影响工资的变动。由于我国制成品生产和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有大量的竞争对手,在很多出口商品价格制定方面没有决定权,只是世界价格的接受者,本文估计制造业产出的变动对职工工资影响的作用比较微弱,在实证检验时也显示了制造业产出对职工工资的相关系数不显著,所以在建立正式回归方程时没有加入这一变量。
Q/L代表制造业职工人均产出,可以用来表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上,劳动者的工资应该与其生产率成正比,随着我劳动力市场流动性和工资决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工资影响的作用应该为正并且有上升趋势。
2 计量方程,指标选取和分析思路 为了更具体地分析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职工工资变动的影响,本文在(3)式基础上进一步将贸易自由化等因素纳入考察,“构建入下计量方程:
其中T为制成品进出口贸易额,X为出口额, M为进口额;由于无法获得制成品行业最终产出资料,回归时用工业增加值来代替,用Q表示。T/Q、X/Q、M/Q分别为制成品进出口总额及出口和进口额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表示工业行业的总体对外依存度、出口导向率和进口渗透率,用这3个比率表示贸易自由化的程度。Q/L中的L为制造业当年全部就业人员数。
关于贸易自由化指标选择的说明:按照贸易自由化的定义,衡量贸易自由化的直接指标是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变化程度,我国的贸易自由化也主要表现为关税削减和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减少。但是我国的名义关税和实际征收率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Nicholas Lardy认为中国2005年的实际关税率还不到3%,相当于印度的1/3,部分原因是由于高关税产生了限制进口的作用,减少了征税税基,另外中国对加工贸易进口实施减免税政策,而加工贸易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很大(见表1)。所以名义关税率并不能很好地体现中国贸易自由化的程度,而非关税壁垒又很难量化,所以在贸易自由化的度量上,本文将采用进口渗透率和出口导向率(行业进口额与行业产出额之比)作为反映行业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指标。回归所用的数据来自1980~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对外贸易统计年鉴》。
考虑到我国1994年汇率并轨前后进出口的大幅度变动,而且汇率贬值对进出口的影响不一,为剔除政策因素的影响,本文选择1995-2004年作为分析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工资决定的市场化程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提高,所以选择这一时期作为分析期也可以较正确地反映贸易自由化对劳动工资变动的影响。
表4、5为上述3个方程的回归结果,回归结果显示拟合度较好,R2和AR2均达到0.98以上,DW值也比较理想,都可基本排除变量的自相关。从表4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人均产出(Q/L)和外贸依存度(T/Q)对制造业职工工资变动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系数分别为0.8和0.3),而其中人均产出的作用更为明显。
表5为方程(5)(6)的回归结果,从中可以发现出口导向率和进口渗透率的增强都对工资变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进一步说明了贸易自由化以后我国对外贸易中比较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加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增加,对制造业工资水平产生了相同的影响,都导致了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的上升,其中出口的影响略高于进口;同时回归结果再次表明了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业职工的工资决定机制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1 贸易自由化不可避免地将引起要素配置和报酬的变更 在我国,贸易自由化促使社会资源向劳动密集行业转移,并使劳动力要素报酬呈上升趋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实证检验也基本肯定了这一点。可见贸易自由化有利于促使我国丰裕要素劳动力资源的充分使用,有利于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提高国民的整体福利水平。
2 贸易自由化的要素收入是否会按照S-S定理发挥作用取决于要素市场的流动状况
本文选择了1995~2004年作为分析期,在这一阶段中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不断加快,贸易自由化有利于劳动者工资收入的结论比较明显。笔者对同一来源的1980~1995年数据-的回归分析却无法得到类似的结果,无论是劳动生产率还是贸易开放程度对制造业职工工资的影响都不显著。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消除劳动要素流动障碍,使贸易自由化提高我国劳动者工资收入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0多年改革开放的事实也证明了劳动力市场流动对提高劳动者收入的积极作用。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就是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原先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这些劳动力流向城市后可以享受到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利益,使我国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也可使农民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提高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了我国走出二元经济,进入现代经济的进程。
3 对于贸易自由化的静态和动态效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国际贸易中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并不意味着全国各地同时集中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生产,而是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地区要素资源的动态变动,注意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我国沿海地区首先分享到了贸易自由化的利益,沿海地区劳动密集行业远远高于内陆地区,劳动力报酬也远高于内陆地区,这正是S-S定理发挥作用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较高的要素报酬将使更多的资本和劳动要素向沿海地区转移,从而促进该地区经济发展,并导致资本大量积累,进而使沿海地区要素相对禀赋发生变化,资本的丰裕程度相对上升,而劳动力尤其是熟练劳动力则相对稀缺。根据莱布辛斯基定理,这时沿海地区应顺应要素禀赋的转变、改变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档次,同时在要素相对密集程度变更较少的内地,建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从而实现从沿海到内地的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
关键词:国际贸易;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品牌效应;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1-0134-03
近些年,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在迅速发展,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有力地带动了各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提出了挑战,换言之,参加国际贸易活动就如同在控制一把双刃剑,掌握得好则收获颇丰,掌握得不好则会遍体鳞伤,因此,在面对这把双刃剑的时候,我国企业要做好准备,不断地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站稳脚跟,处于有利地位。
1 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现状
面对国际贸易的复杂形势,我国企业在进行不断的自我改革和自我发展,力求从各个方面提升企业自身实力,从而确保在国际贸易中的胜利。那么,针对我国近些年的国际贸易情况分析,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进出口贸易结构良好
前几年,我国在出口方面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占了我国对外出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在经营思想和经营模式的不断转变,对外贸易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贸易类型也有所改变,突破了我国传统出口中的一些局限。在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我国通过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使得一些原本不能出口的产品也实现了出口。针对进口来说,随着我国近些年内需的不断扩大和对外贸易交流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加强了与外国企业之间的进口贸易,从而使得我国企业在进口和出口双面同时进行,在贸易方面取得了较为平衡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进出口结构的优化。毋庸置疑,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进出口结构,对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来说无疑是一种动力。
1.2 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上的规模有所突破
改革开放可以说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则是我国企业向国际贸易发起的又一次挑战,那么,伴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甚至是在国际贸易中曾经引起过质疑,但这种质疑只是暂时的,我国企业面对国际贸易所带来的挑战,以乐观、自信的心态去面对,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行自我创新,改革对外贸易方式,最终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上能够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我国许多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都有所表现,2012年,我国在进行对外贸易五百强评选的过程中,新老企业齐上阵,这些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又一次名列前茅,这些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充当了领军的作用,为我国国际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再者,由于国际世贸组织的一些有利政策,比如说透明度不断提升、歧视性明显下降、贸易壁垒逐渐消除等,这些都是国际世贸组织为参与国提供的优势,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总之,伴随着国际贸易组织优势的不断体现和我国企业的不断努力,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规模有所扩大。
1.3 在国际贸易中,民营企业增速快
近些年,我国经济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作用不断增强。许多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了一定的优势,甚至是取得了一定的地位。民营企业作为我国企业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和进步备受瞩目,积极活跃的民营企业以其灵活性和开放性在我国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民营企业也在进行革新,逐步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在2012年的国际贸易500强企业论坛中,刘匡元提出来要在中国对外贸易500强的排名外,单独增加一项排名,即中国民营企业进口500强排名,在此基础上取消中国民营进口额前100名的排名。这无疑体现了国家对于民营企业的重视程度,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一决定也从侧面反映了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参与性越来越强。
2 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办法
伴随着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其所要面临的压力也在日益增大,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我国企业要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从多方面着手,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稳固提升,突破现有状态。
2.1 加强观念创新,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在我国市场上,还是在国际市场上,企业都充当着主体的地位,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面对国内外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企业要利用好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地进行观念的创新。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要体现创新理念,不局限于企业原有的发展状态,使企业能够在新挑战面前有信心,并能够及时抓住机遇。这种勇于挑战和敢于挑战的信念就来自于企业的经济实力,而企业的经济实力则来自于企业在稳步前进的过程中做到了不断创新。而国际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使得我国企业在对外贸易的时候会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新鲜事物会充斥到我国企业发展中来,面对这些新事物,我国企业领导者要积极吸取优势,以一种创新的头脑去面对新事物,并吸取新事物中的优点,为我所用。因此,企业的不断创新不仅仅能够使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机遇,能够促进我国企业提升应对挑战的能力。以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近两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位居我国对外贸易500强的首位,在500强的评选中当仁不让,那么试想,如果没有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时俱进的创新,该公司又怎会在不断更新的国际环境中取得优势、获取胜利。因此,企业不断地进行思想观念上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 加强技术创新,提升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今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离开了技术是万万不能的,许多企业的发展都在依靠技术来进行,科学技术的运用已经完全深入到了企业当中,甚至成为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要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新技术的创新,使新技术能够在原有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更稳固的基础,取得更好的应用。同时,对于技术型人才来说,我国企业也要不断地吸取国内外专业的技术人才,对人才采取严进严出的模式,引进专业人才,对人才进行人性化培养,使之真正地符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同样以中石化为例子,其优秀的作风成为了行业内的典范,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了三个环节,即:资源、技术、市场,这三个环节作为中石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其中,技术位居其中,足以证明技术对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性,也体现了自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对技术的重视。伴随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断发展,它们将技术的优势不断体现出来,成为了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技术创新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也将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取得优势地位提供更多的机遇,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获得优势地位。
2.3 通过品牌效应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作为一个行业中佼佼者的象征,不仅仅是一个荣誉、一种地位,更是一种象征,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树立品牌形象,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任何一个品牌都具有一定的区分功能,即能够使本产品与其他同类产品分别开来对待,很多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根据品牌鉴别产品质量,许多品牌让消费者对其产生信任感,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对消费者的影响。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品牌效应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世界上比较知名的一些鞋类品牌,如Chane、Louis Vuitton、Dior、Versace、Prada等,这些品牌首先从它们的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看,它们在国际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在价格上,也远远高于其他鞋类产品,在质量上,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因此,在企业彰显品牌的过程中,需要将质量和诚信等多方面融入到品牌中,使企业品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还将是一种信任感。同样,在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对于品牌效应十分重视,对品牌的保护力度也十分强大,它们从商标的管理为起点,将商标从注册、使用、保护等不同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足以看出来它们对品牌的重视。
2.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企业自身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企业走向国际化更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企业文化往往是最容易打动人、最容易赢得赞誉。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在引进先进国内外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革新,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的企业文化,从而在企业内部树立统一的价值观、营销理念、道德感念,使这种文化成为企业的主导文化。在企业文化相对稳定的同时,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进行企业文化革新,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进程同步。总而言之,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够一成不变,但又不能千变万化,需要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调整。经过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文化建设总结,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文化建设总体上形成了诚信、合作、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内涵在企业进行国际贸易过的程中具有独特性,提升了其国际竞争力。
总之,在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时候,不仅仅要利用外在条件,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经验和教训,更加要从实际出发,进行自身的改革和创新,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有充足的能力面对挑战,从而取得国际贸易的胜利。
参考文献
[1] 吕劢.浅谈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J].中国市场,2010,(49).
[2] 张奇,高文斌.浅谈中国对外贸易核心竞争力的宏观战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9).
关键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风险控制
石油化工是以石油为原料生产化学产品的化学工业,安全生产时石油化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关系到国计民生,而在现实石油化工成产中,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意识薄弱,没有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要求,石油化工企业在化学药品开发、煤矿开采等方面发生的风险事故较多,给国家和人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加强石油化工安全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显得尤为必要。
1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概述
石油化工属于高危行业,发生安全事故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明的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控制生产流程,规范操作,可将风险发生率降到最低。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控制:第一,人的安全可靠性。对于生产过程每一个环节,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保证自身安全;第二,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设备是石油化工顺利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因而需要时刻保证生产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状态;第三;环境的安全可靠性。保障设备、人员所处环境的安全性,避免因环境因素引发安全事故;第四;制定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纪律严明,避免因管理不当而引发安全事故。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价报表,制定并落实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将安全生产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1]。一般风险控制措施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即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做好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第二,控制故事损失扩大的措施,即在事故发生以后,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挽救措施,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从而降低损失。
2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
2.1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内容
第一,采用先进工程技术手段实现安全生产,控制生产风险。工程技术措施是解决企业安全生产风险的优化方案,主要通过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来控制安全生产中的风险因素。例如,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易发生火灾等安全事故,可采用防火工程、消防技术等先进技术措施,做好风险控制管理,从而有效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第二,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人为因素在石油化工安全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在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安全管理,制定标准设备管理制度、员工行为准则和岗位职责制度,实现一体化的管理,从而提高化工生产安全性;第三;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影响石油化工安全生产的关键因素,企业需要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技术和职业道德素质,以此降低安全生产风险。例如,企业可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讲座、讲坛等活动,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优秀石油化工生产人员的工作事迹,以此对企业员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员工的责任心;第四,加强个体防护措施管理。
2.2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安全生产控制措施是将风险程度作为参考依据,风险程度一般分为轻度风险、中度风险、重度风险。在制定控制措施时,要充分考虑到控制措施的可操作性、可行性、安全性和合理性。针对轻度风险,风险控制措施为:保持石油化工生产现状,检查生产设备,找出风险原因和解决方案,并作好记录;针对中度风险,一般根据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从而控制风险;针对重度风险,首先要整理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清单,清单中需要包含风险名称、风险现状、风险级别、责任部门和相应的风险改进措施。同时,还要制定包含风险名称、改进目标、改进指标、改进投入资金、实施时间和负责部门等条例的风险控制方案,严格按照风险控制方案执行风险控制措施,保证责任到人,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控制措施落实到位以后,还需要由该项目的负责人对实施结果进行审核评定,主要审核指标包括技术措施完成进度、完成质量和资金投入等,确保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位。
2.3风险信息更新
石油化工生产工艺繁多复杂,生产过程存在易燃、易腐、易爆炸以及有毒性等风险,易引发安全事故,因而企业要及时更新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信息,以便做好防控风险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率。例如,企业每年定时对常规化工生产活动进行一次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2],主要审核过去的风险评价是否完善、是否全面包含企业生产各个环节以及相应的风险措施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扩充等,进行必要完善后制成风险评价报告。针对非常规性、作业复杂、危险性较大的生产活动,在每一次开工前就需要对生产活动进行风险评价工作,确保生产设备安全可用、生产环境适宜等,并将其制成可行性报告上报给上级领导,得到审批后才可作业。
3结语
石油化工属于高危行业,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因而加强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企业可以从采用工程技术措施、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高操作人员的综合能力、加强个体防护管理等方面来提高化工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控制。针对轻度风险、中度风险、重度风险等不同风险级别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定时进行风险信息更新活动,以此降低企业化工生产风险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高楠,刘伟,郗特等.石化行业安全与环境风险控制浅论[J].中国化工贸易,2015,23(28):52-52.
关键词:化工污水处理;化工企业技术
中图分类号:TQ08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1
前言
当今时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化工企业也在快速发展,石油化工企业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实际上,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在运转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水,但是我国大部分的石油化工企业都建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这样会导致石油化工企业由于水资源不足而影响石油化工企业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使得石油消耗量不断增加,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规模就会越来越大,企业内部污水量会持续增长,污染物也变得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最近几年,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石油化工企业的污水处理问题。
一、化工污水处理问题
对于不同的化工企业来说,在企业运行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少废水,并且这些废水中都存在不少有害物。在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工序产生废水,化工锅炉排水、产品洗涤、循环水脱盐、产品分离脱水等工序。此外,由于不同的化工企业产生的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不同,因此污水处理技术也不同。当然通过科学的污水处理方法我们还能够让一些污水进行再次利用。科学合理的污水处理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浅究化工污水处理技术
目前,我国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化工污水处理,首先是化学处理法,其次是物理处理法,最后还有生物处理法。
(一)化学处理法
化学处理法,顾名思义就是运用相关的化学反应科学处理污水。通常情况下主要有以下几种化学反应,第一种是氧化还原反应,第二种是中和反应,第三种是絮凝反应等。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污水中不同的物质进行施行相应的化学反应,最终达到分解污染物的目的。中和反应处理方法一般情况下运用在酸碱含量大的废水中,尤其是对于化学药剂制作时产生的废水、锅炉水等来说,大都需要运用中和反应来分解污水中的有害物质。我们还可以充分发挥中和反应的作用,尽量中和酸碱含量过大的废水,也可以在过滤过程中运用药物完成废水的中和反应。
一般情况下,进行废水处理时我们可以选用石灰、烧碱等材料进行中和反应,日常生活中烧碱的使用比较广。氧化还原法,也就是充分利用了化学物质可以氧化还原的特征,合理运用氧化还原方法把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变成危害性较小或没有危害性的物质,至少可以降低废水对环境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氧化还原法主要有3种,一种是臭氧还原法,一种是湿式空气氧化法,还有一种是声化法。值得一提的是,第二种方法一定要确保高温高压密封的环境,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运用氧气使废水中的硫化物进行氧化。如果温度和压强达不到要求就会影响硫化物的氧化结果,并且这种方法投入生产还需要大量的资金,这样就制约了这种处理方法的使用范围。
(二)物理处理法
所谓的物理处理法就是充分发挥物理反应的作用,把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分离,使用较为广泛的物理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吸附法,一种是分离法。前者主要是利用多孔颗粒的吸附作用,让多孔颗粒充分接触废水,进行完成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吸附。这种吸附法主要是运用活性炭、沸石等物质。吸附法的原理就是化学引力以及静电力等。但是分离法与此不同,分离法主要是运用膜分离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在分离过程中,分离结果一般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使用范围较为广泛,并且分离法的设备操作简单,处理效果较为满意。另外,在一些化工企业中,分离方法还包括电渗析、液膜等其他方法。
(三)生物处理法
在所有的污水处理方法中,生物处理方法是目前为止用途最广、方法最多、污水处理效果最好的方法。这种污水处理方法就是运用微生物来分解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而完成废水的科学处理。不同废水中存在的微生物不同,在进行废水处理时就需要用不同的生物法。一般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好氧生物处理法,一种是厌氧生物处理法,两种处理方法的选用是需要根据废水的含氧量来确定的。好氧生物处理法主要适用于氧气含量高的废水处理中,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则适用于缺氧的废水处理中,进行有害物质的分解。并且还能够回收利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甲烷,这样就能降低污水处理技术对环境的破坏。
三、结束语
当然,在实际的污水处理过程中,通常没有那么简单,大多数时候都需要运用多种处理方法的结合,结合具体的污水有害物质的含量及种类,设计出最佳的处理方法,确保污水的排放符合要求,尽可能的降低环境污染。不同的污水处理方法组合在一起效果不同,并且组合方法多种多样,我们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科学的处理方法。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工业发展迅猛,化工企业的污水处理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经过处理后的污水需要满足环保的要求。另外,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污水排放标准也越来越高,我们需要加强污水排放监督力度,保证污水合理排放。除此之外,政府部门还需要增加污水处理的投入,重视污水处理工作。综上所述,化工企业为我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血液,只有不断强化污水处理工作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化工企业的发展,才能为造福于人类,最终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朱进铭.化工污水处理技术分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2(5).
【关键词】安全阀;进口管道;出口管道;设计
在石化工业中,作为自动阀的安全阀是经常用到的一种安全泄压装置,是承压设备、容器和管线上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更是保证石油化工生产装置安全的重要措施。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石油化工装置安全阀工程设计中,我们往往较关注安全阀设定压力与排量的设计,对其管道的设计重视不足,其实,安全阀配管设计合理与否对安全阀能否在设定的压力与排量下工作影响极大,是确保安全阀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就石油化工装置安全阀的进、出口管道设计要点进行粗浅探讨,以供参考。
1 进口管道设计要点
(1)当被保护容器或管道内的压力高于安全阀整定压力,安全阀开始排放前,安全阀入口静压力即为容器内的静压力。当安全阀开始排放后,因安全阀入口内的动压头损失,安全阀入口静压力将小于容器内的静压力,此时若安全阀入口管线压降过大,安全阀入口静压力低于安全阀回座压力时,安全阀立即关闭,则此时入口管道内无介质流动,动压头损失为零。安全阀入口静压力回升到容器内的静压力,当超出其整定压力时又再次开启,如此,安全阀反复启闭,产生震颤,对设备造成一定损害。因此,为减免震颤的产生,保护设备,必须控制好安全阀入口管道的压力下降。一般而言,安全阀入口流体的压力降应低于安全阀整定压力的3%,流量应按照安全阀排放时通过安全阀的最大流量计算。在设计中,可采取如下措施减少压力降:一是安装安全阀时应尽量近被保护的设备或管道;二是管道或设备上的安全阀接管公称直径可等于安全阀入口管径,或者大于入口直径1~3级,其连接大小头的设置应以靠近安全阀的入口处为主;三是采用长半径弯头配管(R≥1.5DN);四是若采用先导式安全阀时,由容器或管道直接取压时,可不考虑入口管的压力降不大于安全阀定压3%的限制,但此时需设置两个分别接在主阀和导阀上的连接管。
(2)为避免完全阀误开启和因振动造成入口管道的损坏,对于一些大型设备振动源(如压缩机等),在设计中应尤为注意安全阀的设置位置,应安装在压力比较稳定、距波动源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具体可参照表1的参数。
(3)设计中,一般不在入口管道设置切断阀,若必须设置,为免阀杆及阀板连接的销钉松动或腐蚀滑板下滑而关闭阀门,应选用单闸板闸阀并铅封开启,水平安装阀杆。当安全阀设有旁通阀时,该阀应铅封关。为确保至少有一个安全阀能正常工作,设计中有时可设双安全阀,若几个安全阀共用一条入口管道,则设计中要确保入口管道满足几个安全阀的流量要求。
(4)为避免安全阀堵塞,设计时要考虑防堵问题,如采用蒸汽或气体反吹、蒸汽伴热等。对输送易凝结介质或腐蚀性介质的管道及设备,应在安全阀前加置爆破片,以免安全阀产生腐蚀或堵死现象,同时在安全阀和爆破片间增加检查阀,在计算安全阀通过能力时,要将爆破片对安全阀排放能力的影响考虑在内。
(5)入口管道坡度至少有5%,坡向被保护的系统,同时设计中应尽量避免袋形弯,若不能避免,则对于不凝介质,在袋形弯的最低点处应设计放净阀,对于易凝物质,在袋形弯低点设置连续流动的排液管连至同一压力系统,若凝液易变稠或成固态,则此排液管要伴热。
2出口管道设计要点
(1)化工生产中输送的介质多以易燃、易爆、剧毒、强腐蚀性流体为主,为减少对环境造成污染,设计中必须严格控制安全阀开启排放的流体,因此设计中应严格按照HG/T20570.2―95《安全阀的设置和选用》的规定,出口管道直径应不小于安全阀的出口直径。当多台安全阀向―个总管排放时,排放总管的截面积应保证能接受所有同时可能向其排放的安全阀的总排放量。
(2)安全阀背压过大,会造成开启压力偏差,流量下降,增加不稳定性,因此在设计中应考虑背压对阀的特性影响,按照安全阀的形式和整定压力以及最终的管道走向布置,核算背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一般而言,对于弹簧式安全阀的普通型,背压不超过安全阀整定压力的10%;对于波纹管型安全阀,背压不超过安全阀整定压力的30%;对于先导式安全阀,背压不超过安全阀整定压力的60%。
(3)化工生产中输送的一些介质无害,可直接排向大气,对于排向大气的安全阀出口管端部可用三通,为使排出物直接向上高速排出,端部可切成平口,为避免冷凝液或雨雪等积聚在排出管处,设计中可在弯头最低处开一个6~10mm的泪孔,同时,设置放空管口时不可朝向临近的平台、设备、梯子、电器电缆以及人行通道;放空管口的高度应高出以安全阀为中心,半径为8m的范围内的最高操作平台3m;对有腐蚀性、易燃或有毒的介质,排放口要高出15m半径范围内的操作平台、设备3.5m以上;对于排放烃类气体的安全阀出口管道,应设置灭火用氮气管或蒸汽管,并在地面或楼面上控制,重组份气体的安全阀出口管道接火炬管网;气体安全阀出口管可设置为带排气管的,但为了预防在反力和位移的影响下弯头出口脱出放空管,设计中应考虑有足够的重叠尺寸。
(4)一般液体安全阀的出口须排入密闭系统,有些气体安全阀在某些条件下可能排液体时,也应排入密闭系统,此时安全阀出口应高于泄压总管,排放管须坡向泄压总管及分离罐,避免有袋形的配管,不能避免时在低点设置易接近的放净阀,排放管与主管连接时要从主管上部或侧面顺流向45度角插入。对可能有液化烃类排入的泄压管道,因介质气化而导致低温的管道,应采用低温钢并保温和伴热。对于有可能用蒸汽吹扫的泄压管道,应考虑到蒸汽吹扫产生的热膨胀。湿气体泄压系统排放管内不应有袋形积液处,安全阀的安装高度应高于泄压系统,若受实际情况限制,安全阀出口只能低于泄压总管或排除管需要抬高接入总管时,应在低处易于接近处设置手动放液阀,以免袋形管段积液。
(5)考虑到出口管的自重振动及热胀等力的作用,应在安全阀的出口管设 固定支架,支架位置应尽量靠近安全阀,经过管道应力计算后确定出口立管是否加导向架。多个安全阀排放汇集的总管,若排放介质中有高温、中压以上的工况,除进行汇集总管的大小计算以外,还应进行流速校核,管架及强度校核,包括应力计算。一般而言,安全阀进口管不设支架,但笔者认为当入口管段较长时,为降低对设备口的损害,进口管处也应设固定支架。
3 安全阀的反作用力
所谓安全阀的反作用力,是气体或蒸汽由安全阀出口排入大气时,在出口管中心线上产生的与流向相反的作用力。由于在物料泄放时,流体的流动会对排放管道产生作用力,并通过排出管道传至安全阀,进而以力矩的形式通过安全阀入口管道传至管道接管或设备接管,可能会对安全阀进出口管道和管道的接管或设备的接管、法兰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设计中应考虑反作用力的影响,结合多年工作实践,为减小排放管的反作用力,可采取在安全阀排放管口上方设管套筒或消音器等措施来进行。
总之,石油化工装置安全阀对石油化工装置系统有着重要作用,而安全阀进、出口管道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安全阀能否正常运行,因此在设计中必须加以重视,避免设计不当造成安全事故,切实保证整个石油化工系统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自动化仪表设计与选型施工控制 竣工调试
中图分类号:P634.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化工企业中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石油化工企业中的自动化仪表设计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任何问题的存在都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细节决定成败,我们需要深度挖掘化工企业中自动化仪表设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改正,并且完善化工企业中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工作。化工企业中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工作应该对用户负责,将用户的利益放在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设计的首位。这就要求这些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单位在进行自动化仪表设计工作时从用户使用的角度出发,设计仪表满足化工企业的工艺要求,有些自动化仪表用户在进行自动化仪表应用时要考虑到化工企业自身所使用的工艺要求,因此,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设计工作单位应该根据用户端的工艺参数以及工艺介质的性质、化工企业工艺环境状况等等方面进行自动化仪表的设计。
2、 化工企业中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工作注意事项
化工企业中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工作应该考虑自动化仪表设计选型环节的科学性,自动化仪表的选型具有科学性、经济性以及先进性,在进行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工作时应该考虑自动化仪表设计选型环节的运行费用,要求进行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工作时要根据控制系统以及检测点在化工企业中自动化仪表的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程度,要坚持化工企业中自动化仪表设计工作的经济性与先进性的统一这一基本原则,来要确定自动化仪表选型。
3、自动化仪表设计与选型原则
石油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设计是一项重要工程项目,主要流程包括自动化仪表设计、自动化仪表施工和自动化仪表调试三个阶段。其中自动化仪表设计要求从应用角度合理选型,要有很强附属性和很高的专业性,要方便操作人员控制和管理,要将仪表设计和专业紧密结合。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和施工是一个重要工程,必须保证设计选型和施工的质量。
3.1自动化仪表设计选型的要求
自动化仪表设计是为了满足现场生产,是为工艺服务的,所以要根据生产工艺参数
和介质性质、管路分布、管径大小和材质、周边环境状况等综合因素来选型。还应考虑
先进性、经济性和运行、维护的费用等方面因素,根据检测点和控制系统进行科学的设
计,保证自动化仪表的先进性。自动化仪表是一项系统工程,设计不同子项要考虑产品
的通用性和兼容性,对不同厂家的仪表性能要了解清楚,从科学、经济的角度选型,做
好相关操作人员的技术服务和操作培训。
3.2自动化仪表设计基本原则
1)仪表系统必须可靠准确
石油化工设备使用的自动化仪表,必须保证长期、安全、可靠、稳定的运行,在系统设计、元件选择、软件编程上必须全面综合考虑,确保系统在误操作或出现断电等常见故障时,不影响系统安全,仍能稳定运行,不会引发安全事故、威胁人员生命。
2)仪表功能保证健全稳定
必须最大限度发挥自动化仪表的数据监测、安全预警等功能,满足石油化工行业生产的各种需求。设计人员必须深入研究系统工作情况,了解生产现场各项数据需要,保证所设计的仪表系统功能完善,适应性强,运行健全稳定。
3)仪表系统便于维护扩展
化工企业对安全性有特殊要求,设计选用的仪表要便于安装、更换,安全运行周期长、方便维护与保养。从系统综合利用角度出发,满足功能的前提下,节约成本,提高系统经济效益。同时要预留仪表安装空间,便于扩展。为未来生产发展和工艺改进提供方便。
4、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和施工
4.1施工前策划阶段
首先要准备好资料和相关物品。资料包括安装资料和施工技术准备。安装资料包括施工图、标准图、厂家安装图、质量评验标准和相关设计手册等。对施工方案、质量计划、技术要点要合理编写,做好施工技术准备。物质准备包括施工图上用到的各种自动化仪表设备和材料。要准备出记录施工过程和质量记录的表格,便于调试仪表。
4.2施工组织设计阶段
自动化仪表安装是一种流动性强、环境多变、施工内容和难度差别较大的工作,要求针对具体的施工任务,制定出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对施工现象设施的要求,需要测算出水、电、所需机械设备、数量、材料、人工等具体安排,做好相关环节的计划安排,不影响物耗和下期,为企业合理节约成本。制定出协调各专业交叉作业的方案,防止专业不同造成待工,延误工期。对工人进行技术培训,根据工作能力和操作熟练程度,合理搭配人员,分成班组落实工作量,将具体工作安排做好分配,降低劳动量消耗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施工之前与自动化仪表专业协调配合,做好预埋件、预留孔、电缆沟、地面防腐层等基础工作,为施工阶段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对控制室的要求需特别注意,后期要及时协调更改设计遗漏问题。
4.3自动化仪表施工过程
施工阶段是自动化仪表制作的重要阶段,为确保施工质量,在施工前要成立领导小组,监督管理施工过程。自动化仪表施工阶段,任何施工环节都不能马虎,越是小细节越不能疏忽,要仔细、反复检查,防止留下隐患造成危险事故。根据设备材料计划,对所有自动化仪表设备规格型号及附属件等技术参数做好复核,保存好相关说明书和合格证方便后期维护更换时查阅。校核仪表设备,将不合格或损坏的设备及配件,及时更换。配合其它专业进行施工,尤其是设备上用到的控制阀、调节阀、法兰底座等要由专业队伍施工。按照施工设计图纸,合理安排人员,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要求和安全技术标准。高质量、快速安全地完成施工任务。
在进行化工企业中自动化仪表施工时,安全管理不能忽视,不能出现任何问题。综合石油化工企业出现的施工安全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健全的施工现场安全管
理制度。所以要保证施工质量,必须重视施工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施工顺利进行。
5、自动化仪表的竣工调试
自动化仪表控制系统安装完毕后,交给建设单位竣工验收,整理出完整的竣工资料。对自动化仪表的施工质量进行全面、客观的检查和评价。对各个环节仔细调试、认真检查验收。验收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比准备和运行阶段低,科学高质量的验收工作是化工企业自动化仪表施工质量达标的保障。施工质量不合格将为日后仪表系统的正常工作造成隐患,可能会引起化工物品泄漏、腐蚀、爆炸等危险事故,影响到石油化工企业的正常生产。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严格按照验收标准来贯彻执行。验收工作结束后,要对各个自动化仪表进行调试,调试合格后才能正式投入运行使用。
结束语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进步,在石油化工方面应用范围和日益深入,规模不断扩大。使仪表性能优化,具有高速、高效、多功能、高灵敏性的运行特性,使我国的化工仪器仪表产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逐步迈向国际化。随着化工自动化仪表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发展水将不断提高,必将在化工行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昭雪化工项目仪控制专业的设计管理问题与对策探析田中国化工贸易,2012.1
2、陈军,刘国明,蒋德华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浅析田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4
3、陈军,刘国明,蒋德华.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浅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4).
关键词:石油 化工 自动化仪表
一、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阐述
现如今,自动化仪表在石油化工企业中应用是及其广泛的。石油化工应用自动化仪表工程项目主要包含三个阶段,即设计、施工、以及竣工调试。在每个阶段中,都要求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及设计附属性。特别是要在设计过程中,其设计人员应该正确掌握好自动化仪表设计进度,并且要将自动化仪表设计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紧密相结合,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基础上,还必须考虑科学性及选型的统一型,由此看来,在石油化工企业中,自动化仪表的设计和施工是及其重要的工程。
二、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分类和安装
自动化仪表安装是一种流动性强、条件环境变化不定、施工内容和难度差别很大的工作,它要求针对具体的施工任务,要遵循相关安装规定。
1.温度仪表
石化现场设备或管道内界质温度一般都需要指示控制,温度范围为-200℃到l 800℃。大多数采用接触式测量。在现场指示的水银玻璃温度计多被双金属温度计取代。最常用的是热电阻、热电偶。特殊热电阻有油罐平均温度计等特殊热电偶和耐磨热电偶、表面热电偶、多点式热电偶、防爆热电偶等。热电阻、热电偶信号多直接进入dcs或其它温度采集仪表,一体化的温度变送器等因现场总线技术兴起而逐渐普及。
仪表安装规定:
(一)仪表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安装固定牢固;
(二)接触式温度检测仪表的安装位置应位于介质温度变化灵敏和具有代表性的位置,热电偶应远离强电磁场干扰;
(三)测温元件深入管道或设备的角度和深度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压力式温度计的安装应保证温包能够全部浸入被测对象中,表面温度计的感温面与被测对象表面应接触紧密。
2.压力仪表
因为与安全密切相关,所以压力仪表受到量程限制。压力范围为到300mpa。压力传感器、变送器和特种压力仪表采用多种原理,而且可用于高温介质,脉动介质,粘稠状、粉状、易结晶介质的压力测量。精度可达0l级。压力表分液柱式,弹性式、活塞式三类。
仪表安装规定:
(一)就地安装的仪表不应固定在有强烈振动的管道或设备上。
(二)压力取源部件的端部不应超出管道或设备的内壁,不应影响管道或设备的使用功能。
(三)压力仪表在管道或设备试压、吹扫后安装。
3.物位仪表
石化行业一般以液位测量为主,由于测量过程与被测物料特性关系密切,所以除浮力式仪表外,物料仪表没有通用产品。按测量方式分为直读式,浮力式、静电式(差压等)、电接触式,电容式、超声波式、雷达式、磁致伸缩式、矩阵涡流式等,其中雷达式、磁致伸缩式以及矩阵涡流式液位计精度高,在石化行业正在逐步普及。
仪表安装规定:
(一)检测元件、物位取源部件安装前,应核实每一个连接管路的内部结构、导通情况,检查取源部件检测范围之内是否有阻挡物。
(二)设备内部安装的检测元件应在设备内部清扫后、设备封闭之前安装。
(三)核辐射式物位计安装中的安全防护措施,必须符合有关放射性同位素工作卫生防护的国家标准规定;现场应有明显警戒标志。
4.流量仪表
流量仪表是石化行业温、压、液(位),流四大参数中内容最丰富的一个门类。从控制的角度看稳定和优化是两大永恒的主题,都要用流量来考核。而流量本身与流体及管道的关系又很大。这里说的流量,是单位时间内流体有效面截的流体的体积和温度及压力补偿。还需要求知管道中一定时间内流过的累积的流体体积和质量(流量积算仪)。
仪表安装规定:
(一)就地安装的仪表应安装在没有强烈振动且便于维修的管道上。
(二)安装前应对检测元件、流量取源部件进行外观检查,并及时按照设计数据和制造标准规定测量、验证其制造尺
寸。
(三)安装前进行清洗时,应防止损伤检测元件,在管道上安装的流量仪表和检测元件,应在管道试压、吹洗后安装。
5.分析仪器和在线过程分析仪
从工艺上,生产过程中对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工艺参数的保证,只是间接保证最终产品或中间产品的质量合格,所以对过程中物料成分的直接分析和对最终产品的成分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排放的物质的成分也是要分析和在线监测的。分析仪器和在线过程分析仪的需求是迫切的。分析仪器的高科技含量,对多学科配合要求高等,使得近年来分析仪器的科研和应用投入力量大,主要有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紫外及红外光谱、核磁、电镜.原子吸收及等离子发射光谱,电化学等分析仪器。
三、仪表安装规定:
(一)成分分析和物性检测仪表进行到货验收时,应详细核查到货设备的规格型号、材质、安装位置、管路连接和标准试样是否符合设计文件规定。
(二)成分分析和物性检测仪表的安装与防护应严格按照随机技术文件的要求进行,以避免对设备和材料造成不必要的污染和损坏。
四、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控制的优化
在现代控制论的推动下,各种智能化算法应适而生,其中除智能pid控制器外。多变量控制已在炼油、石化行业开始进入生产实际阶段,它以dcs为基础,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是一个软件包,它与多变量动态过程模型辨识技术,软测量技术有关,多采用测控与pid串级控制相结合方式等。目前在炼油厂中应用较多。同时,石化企业正在由一个装置一个控制室逐步过渡成数个装置一个控制室或全厂一个中央控制室,而且最终是以crt或lcd屏幕显示为主,辅以少数显示仪表和指示灯,从鼠标、键盘操作为主,辅以触摸屏及少数旋钮和按钮,工业电视摄像头摄取的画面也由专用屏幕逐步纳入以dcs操作站的屏幕。
五、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安全系统
石化装置由于大型化,连续化及工艺过程复杂,易燃,易爆,对环境保护要求高等原因,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一般由dcs等设备完成安全连锁保护的方法.在某些企业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所以紧急停车系统(esd)等在dcs之外单独设置。现在自动化iec615ll的安全仪表系统(sis),正是为了进一步满足石化企业的需求。sis是专门的工程解决方案,它连续在线运行,当侦测任何不安全过程事件时。能够立即采取行动,以减轻可能造成的损失。功能安全还应结合风险度、安全指标、安全完整等级(sil)等,正确选用sis系统,目前国内仅有石油化工紧急停车及安全连馈系统设计导测作为依据。
六、结束语
我国对石油化工自动化仪表的研究相比国外是有一定的差距。打破差距,自主研发是首要的工作,同时应该与时俱进,积极吸收国外先进的科研成果,重点发展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主控系统装置及智能化、特种及专用自动化仪表;推进仪器仪表系统的微型化、智能化、传输数字化和网络化,完成自动化仪表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继续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软件技术研究。这样我国在大型精密仪器、大型工程项目中的核心控制系统和技术方面才能不断壮大。
参考文献:
[1]王少勇,自动化仪表维护工作程序化实践[j].中国石油和化工贸易,2009(9).
(一)京津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当前,京津冀已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又一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极,而且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枢纽与门户。2009年,北京市进出口总额为2147.6亿美元,下降20.9%,在各省市中继续保持第4位;天津市进出口总额为639.4亿美元,下降20.6%,在各省市中排名第8位。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444亿美元,天津市进出口总额为378.7亿美元,与2009年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0.2%和34.5%。
(二)河北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河北对外贸易起步较早,发展较快。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河北正式在秦皇岛开口岸。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河北外贸历经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分级核算、定额补贴;额度分成并与地方财政挂钩;汇率并轨、自负盈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并逐步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的渐进历程。2004年7月1日,《对外贸易法》实施后,国家取消了对所有外贸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河北外贸进入完全竞争领域。
2009年,河北省进出口总额296.1亿美元,下降22.9%,在各省市中排名第10位。2010年上半年,河北进出口总额为190亿美元,增长40.6%。其中出口104.1亿美元,增长51.8%;进口85.9亿美元,增长29.1%。
二、河北对外贸易与京津梯度差明显
(一)对外贸易规模虽然同属前十位,但进出口总额相差悬殊
近年来,按进出口规模总量计算,北京是河北的7倍多,天津是河北的2倍多,河北进出口总额在前十强省(市)中降幅最大。目前,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量方面,河北的差距与先进省市相差悬殊,而与其他落后省市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二)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低
京津出口商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为优势产业。进口的设备为当地的加工制造业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同时利用先进的设备生产出了高附加值的产品,并由此带动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河北出口商品中主要为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如钢铁、煤炭、服装、医药、农产品等。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分别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7%和13%(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有重叠部分),与北京、天津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出口占主导地位的是钢铁和金属制品,但钢铁的进口额同样巨大,说明河北钢铁冶炼业虽是优势行业但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的问题仍是河北外贸的"软肋"。
(三)对外贸易出口方式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不强
当年北京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其总出口的比重约为44%,天津为56%,而河北仅为18%。从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来看,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直接从业人员约3 000万人至4 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总人数的20%。目前,全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12.6万家,年加工贸易出口额5 869.8亿美元,而河北2009年加工贸易出口额仅为28.5亿美元,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四)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少,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带动力不强
从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来看,河北大大低于京津两市。2009年度北京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1.2亿美元,天津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0.20亿美元,河北实际利用外资36.9亿美元。在利用外资效果方面,天津是成功的典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140家在津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对天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5%左右、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同时还为社会提供了近60万个就业岗位。而河北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29亿美元 ,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河北的也不到100家,与天津比有较大差距。
(五)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低,拉动GDP增长不足
在对外贸易拉动GDP增长方面,2009年全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2.86%。其中北京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28.25%,天津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6.88%,河北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9.39%。河北2009年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率既低于北京,也低于天津;对外贸易拉动GDP增长率低于北京,但略高于天津。对外贸易对全省2009年的经济增长非但没有向上拉动,反而形成一定的拖累。
三、河北发展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一)区位优越
河北是我国12个沿海省市之一,海岸带环绕渤海,发展潜力巨大。河北中环首都北京和北方重要商埠天津,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地带,与北京、天津已形成环京津一小时交通圈,区域经济相互融合。尤其是河北处于环渤海经济增长极的核心腹地,京津冀城市圈内拥有近2亿人口的消费群体,市场容量占到了全国总量的10%以上,是我国市场容量最大、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因为环抱京津,能够承接京津的人才、科技成果和相关产业的转移,可以加速实现河北外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二)资源丰富
一是河北拥有海河、滦河两大水系,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5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能优势为河北出口型工农业生产提供保障。二是河北有耕地近1亿亩,临港工业可利用非农用地面积达4 000多平方千米,再加上大量的林地和其他农业用地,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了基本生产要素。三是河北有河北拥有储量居中国大陆省份前六位的矿产达40种,煤、铁、石油(天然气)、金以及各种石灰岩等大宗矿产均为河北优势矿产,其中炼焦用煤储量居中国首位。且近年来又陆续发现了一批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河北建设大型钢铁、装备制造、建材、石油化工等综合工业基地的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劳动力资源非常丰裕。河北目前人口已达7 000万人,居全国第6位,根据《河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2022年~2 027年河北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时期,将有1 300万~1 4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各级城镇。
(三)设施完备
河北的交通、仓储、物流基础设施齐全,能够为商品进出口提供服务和保障。河北省内有发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也有石家庄和山海关两处机场,更拥有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曹妃甸港等重要港口,能为进出口贸易提供全方面的便利服务,使河北发展对外贸易如虎添翼。
(四)地位稳固
河北产业发展体现为3大板块:一是秦唐沧三市凭借近500公里的海岸线,定位为沿海板块;二是以发展农业产业化、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为优势的冀中南板块;三是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的张承(张家口――承德)板块。河北对外贸易历经30多年发展,目前,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已累计达到18 000家多家,年出口超亿美元龙头企业已达30家多家,培育了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精品钢材、建材、橡塑胶制品、化工产品出口产业集群和50家出口基地。作为京津两市商品出口基地,在钢铁、煤炭、农产品、服装等传统商品上与其他省市仍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五)政府重视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和京津冀一体化工作。原省长同志在2010年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别指出:要统筹好环京津地区的发展,发挥京津的作用,带动河北经济发展,是河北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中一个重点;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务实地推进与京津的合作,多领域、多层次与京津对接。
四、实现对外贸易错位发展的几点想法及建议
(一)完善对外贸易优惠政策,巩固传统优势出口产业
河北在鼓励外贸进出口方面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如“石家庄海关八举措助企业渡难关”、“河北省国税局6条意见促出口”等。但总体来讲,出口鼓励政策还不够系统,退税速度还不够快捷,缺乏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一些政策执行也不完全到位。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成立对外贸易工作领导小组,外管、海关、银行、税务、商务厅、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参加,系统整理已出台的鼓励对外贸易的具体措施,参考京津经验,加快研究制定新的鼓励政策(重点研究制定鼓励钢铁、煤炭、服装、医药、农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出口政策),并做好政策及信息公告等工作,进一步巩固传统优势出口产业。同时,对于省内优势产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投资办厂、建立销售网络,带动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
(二)建立对外加工贸易园区,扩大加工贸易出口比重
从河北出口贸易发展本身看,加工贸易发展滞后是制约全省出口规模扩大、商品结构提高以及河北与全国及沿海省(市)出口规模和结构差距的直接原因。河北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加工贸易来吸收外资和外国技术,来积极推进和完成这个过程。对于河北来说,不但要扩大加工贸易占出口的比重,从量上取胜;更重要的是要尽快介入到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环节,以质取胜。
建议进一步明确对加工贸易产业的政策引导,加快建立加工贸易园区。完善出台各项鼓励优惠政策,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出口加工区转移,并对在出口加工区内经营的企业进出口产品予以保税,放开加工贸易的产品范围,简化手续,这不但有利于加大海关监管力度,防范和打击走私,还可以吸引大量外资,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为加工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创造条件做好京津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鼓励本地产料件替换进口料件加工,带动地方其他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三)加大高新技术引进的力度,加速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产品核心技术的引入力度。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国外引进,另一方面可以从京津引入战略合作者,达到核心技术转移的目的,加速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目的。同时要通过技术引进带动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设立“研发专项基金”以及给予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走高新技术产品创造之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渠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产品,把“河北制造”最终变成“河北创造”。
(四)加大外资引入力度,增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带动力
河北目前利用外资的水平还不高,规模还不够大。继续坚定不移的引入外资战略有利于河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提高省内其他企业生产工艺水平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提高省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带动力。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充分利用河北的优势资源和京津的“协同效应”引入有实力的国外企业,优先发展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注重机电、高新技术和劳动密集型项目的引进,把握外资项目从目前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力争做到高起步,快发展。
(五)保持出口商品基地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
建议政府利用土地、水利等自然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出台各项鼓励优惠政策,以种植、养殖农产品出口基地为基础,规划和重点建设肉类、粮油、蔬菜、果品和水海产品等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区域农业竞争力。同时,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应大力引进外资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引进符合国际及有关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加工、生产体系,引进农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监控操作程序,特别是要大力引进对畜禽疫病防疫检疫技术和化肥农药及饲料中有害残留的监测控制技术,带动河北农产品加工者标准意识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全面推进河北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标准检验检测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使河北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激素及抗生素含量达到国家通用“绿色”标准,推动农产品出口。
(六)建立相关对接平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当下风险管理研究还处在一个比较狭小的范围之内,仅仅停留在在企业的财务风险预算、金融方面的投资、生产经营风险等领域,有针对性的、系统的研究属于国际贸易之间的进出口能源的风险管理还在少数,大多数国际当中的进出口公司,在对待风险管理这一问题上,依然还在摸索探求阶段,只有很少数大的企业集团,在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之后,形成了一套适用于自身的风险管理理论,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是刚刚起步,虽然技术还不成熟,但是风险却每天都在发生,对于所有的进出口公司来说,当务之急是找出一套切实可行、适合于企业运行的风险管理方式,从而解决现有的危机,从而提高公司的生存质量。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笔者结合多年经验就化工品进口贸易中的风险管理为主要探讨方向,从现状、类型、问题和解决方法入手,为大家细致的分析一下。
一、化工品进出口贸易特点
(一)化工品贸易形势良好,进出口高速增长
化工品贸易快速增长,2003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最好的年份,之后逐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化工品进口额远远高于出口额,保持贸易逆差
化工进口规模继续扩大,进口数量增长是引起进口进口贸易用汇增加的主要原因。化工品出口额仍靠数量拉动,使得占半数以上化工产品的进口数量增加,同时一部分化工品进口价格下降,减少进口用汇,两相抵消,实际进口用汇净增长,进口产品仍集中在高分子聚合物和有机化工原料上,这部分产品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需大力发展。
(三)国有企业在化工品贸易中仍占主导地位
在化工品进出口贸易中,国有企业一直是最重要的力量,其出口额与进口额都占总额的一半,三资企业是进出口贸易的另一个主要力量,比重仅次于国有企业。从发展速度看,私人企业化工贸易增速成倍增长,独占鳌头,在出口方面,集体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增速高于国有企业,进口方面,国有企业增长速度居第二位。但目前化工品的进出口额的增长仍主要依靠国有企业推动。
(四)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贸易是化工品进出口的主要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的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60%左右,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总贸易额的30%左右,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快于进料加工贸易增长速度。
二、化工品进口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贸易自改革开放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产生了巨大的发展,风险因素也在这一过程中增多。贸易企业化工品出口业务风险管理的行业现状呈现除了四种特征:第一,贸易经营企业数量大,情况多变。其中国有大中企业、私营企业、集体所有制等不同经营模式企业,无法在管理上统一。第二,外贸行业风险管理没有专业机构做出规范和管理,我国的政府管理部门在贸易中的工作重点都投放在贸易发展上,疏于风险管理问题,一直都没有法规、意见做出明确规范。第三,现阶段贸易企业的分析、控制、管理还都是由企业自身完成的,不同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同,运用的方式也不同,虽有针对性但缺乏统一规范。第四,风险管理的措施主观性较大,科学性较低。在大部分的贸易企业中风险管理的部门、人员等都没有形成专业化,在进出口贸易业务时,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防范、规避、转嫁、管理上就存在较大的主观和随意性,规则和制度不能够统一。
三、化工品进口贸易主要风险类型
我国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外贸企业贸易业务不断扩大,经营模式主要由合资经营、对外投资等组成,外贸企业就面临许多国际市场上的风险。在化工品进口贸易中风险主要有五种:1、由于外方违约造成的信用风险,国际贸易双方处在两个国家中,交易中交货与付款就不能同时进行,贸易中就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造成信用风险。2、卖方供货不及时、无货等情况造成市场风险,贸易环境对交易的限制,卖方由于种种原因延迟或不交货,就会给国内的企业造成损失。3、卖方与用户串通欺骗商造成经营风险,外贸企业在没进行资质审查时就进行交易,通常第一单贸易都很顺利,建立了信用之后就会进行骗取,然后逃跑。给贸易企业带来风险,近年来时常发生。4、在贸易中多种付款方式带来的商业信用风险,在国际贸易中付款方式一般为即期、远期、托收、信用证、预付、后附等多种形式,每种方式都存在风险。5、作为化工品来说,其自身的易燃易爆属性限定了其运输当中的风险性,同时也加大了仓储的风险性。
四、化工品进口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的外贸企业化工品进口中风险管理不符合规范,每年的经济损失都十分严重,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合同签订时,条款不清晰明确,给履行时带来隐患。国际贸易中遵循的通则,在实际的贸易中不同国家的贸易买卖合同就会出现差异,矛盾主要是各国法律及对合同争端解决机制等问题。贸易中我国企业对外国法律体系不熟悉使得合同纠纷解决带来了风险。
2、进口贸易中另外两方的资信调查不清晰,将会增大信用风险。进口企业不但与外国的客户贸易进行国际买卖合同的签订,还同国内企业签销售合同,明确两家企业的资信情况就十分重要,然而外国的中小企业调查就十分困难。
3、国际市场的多变,化工品市场行情情况的把握就相对困难。自2008年石油化工品价格大起大落,即使资深专业人士也无法准确判断。判断时不仅要了解化工品本身,还有对整个产业链及有关因素有一个宏观的认识。
4、在运输物流中控制有限,使得产品在运输中出现灭失风险。贸易中流通环节是十分重要的,这个过程中风险较多,不好控制。流通中的准备货源、确认货物发货情况、货物运送接收、整理储藏这些环节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执行。当下外贸企业为了减少损失或保险转嫁,通常情况下会严格控制进口贸易当中的风险因素,做好对其流程当中的全方面控制,防备其在输送过程当中因认为火天灾等种种原因所造成的损失。
5、缺乏对货控制权,经常在货权转移的过程当中发生风险。在现有的进出口贸易当中,货物的所属全,也就是货权是非常重要的事项,所以这一问题也是进出口贸易当中最为常见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掌握货权的一方在进出口贸易当中占主动权的比重值较大,掌握好了货权,就可以在通常贸易当中无限的缩小风险。一般来说,为了保障货权的主动权以及进出口贸易的主动性,国际间的贸易网来通常会采取款到发货这一原则,而并非是通常情况下的货到付款,这就牢牢把握住了控制权利,为企业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有利的资金保障。
6、报关、商检这些规定的检查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问题。当进出口贸易成功抵达货港后,就面临着申报以及规定商检等必要流程。这时管理方如果申报不及时,就会造成货物停滞、违规处罚、附加货物港口管理费用等一系列的问题,不仅耽误了货物出港运输的时间,也造成了一定的现金损失。
7、在国际贸易当中,并非仅仅在细微处造成贸易风险,有时一些大的宏观控制环节也经常会出现风险,比如反倾销与汇率问题等。由于国际之间的贸易往来是国与国的交易,这时就会出现货币兑换的问题,而货币兑换往往会伴随着汇率风险。我国的贸易一般面对非欧洲国家时,一般采取的策略是美元报价,面对欧洲时则直接采用欧元报价,但在外币兑换的过程当中,常常由于拖沓、繁琐,经常会造成“等待”风险,即外汇结算值的变化。这一风险随着近期来人民币的不稳定增长,显得越发严重。
8、不可逆因素带来的风险,防范这一风险的最为有效途径就是产品货物投保。
五、应对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各类风险的管理方法
对于上述化工品进口业务中的风险问题,基本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法进行较为有效的管理:
(一)建立公司专职风险管理的决策和管理机构
应挑选进出口业务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组建专职风险管理机构。该机构应纳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范畴,并尽可能地提高该机构的专业化程度,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准确度。
(二)实施客户资信调查制度,建立客户档案,进行有效的客户管理
特别是较大数额的贸易项目,在动态的资信调查的前提下,还要考虑采用保险、担保甚至是国际保理等手段,将风险转移或分散。特别在化工品进口业务中,当外经贸企业使用自己的授信额度开立信用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户部分保证金必须到账。2、其余部分货款在信用证到期前几个工作日内必须到账。3、如用户逾期付款,外经贸企业对货物应有处置权。4、如是远期信用证,则必须是担保提货或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三)建立详细的用户来款台账制度
在财务早已经电算化的今天,为化工品进口用户建立用户来款台账制度是风险管理所必须的。进口业务的结算周期相对较长,用户的来款及结算都是滚动进行的;在某一时点上,财务的账务上难以直接真实反映用户货款收回的全部实际情况。
(四)建立财务预警机制
在公司内部建立的客户信息系统里,对逾期付款的用户,都应对其亮起黄灯,以提醒业务人员,同时提醒风险管理机构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更为严重的则亮起红灯。
(五)将进口业务流程细分,使业务人员分工专业化
现在许多进出口公司采用的是一个业务人员“全程包办”一项进出口业务的全流程。这种作法弊端甚多。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