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时间:2023-10-07 09:02:13

导语:在中国医学教育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第1篇

【关键词】本科专业目录;本科专业名称;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5―0024―05

一 争议的由来

最近,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1]。修订稿在没有广泛征求学术界意见,也没有经过教育部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的前提下,就将目前已流行多年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改为“教育信息技术”。由于这一专业的名称不仅与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也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能否健康、持续、深入地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从而也对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直接的影响),所以这一名称的变动,立即引起教育技术学界广泛而强烈的关注――有些学者为此感到担忧;不少年青学者已通过网络向有关部门明确表示了不同意见;在已设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部分高等院校中,许多师生已开始对本专业名称是否应该更改、或应作何种更改,展开辩论与交流;从而在教育技术领域正在形成一场全国范围有关本专业名称是否应该修改的热烈讨论并出现重大争议。本人作为多年从事教育技术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探索者、实践者,对这场争论当然不会置之度外,这篇短文就是要阐明我对这场争论的态度及管见。

要判断是否应该把高等院校本科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更名为“教育信息技术”,关键是要弄清楚三个问题:一是,两种专业名称的内涵有何不同?二是,采用新专业名称的主要论据是什么?三是,更改专业名称将有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讨论这几个问题。

二 两种专业名称的内涵及其比较

1 “教育技术学”的内涵

(1) 由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定义所给出的内涵

由“教育技术学”的学科领域定义所给出的内涵,在学术界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讨已早有定论――在对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进行严格论证的基础上,吸纳国际上AECT94定义与AECT05定义的优点与长处(但摈弃二者的缺陷与不足),并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当前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能较真实地反映目前阶段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状况的、相对比较科学的教育技术学定义,应如下面所示:

“教育技术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

由这一定义可以看到,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仍和AECT 94定义一样,是“过程与资源”(但不是AECT 94定义的“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范畴仍是“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只是范畴所属并非“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而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则仍是上述研究范畴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就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研究领域而言,AECT05’定义是完全抛弃了94’定义的优势,从而成为其最大的败笔;而上述新定义则一方面继承和发扬AECT94’定义和05’定义的优点与长处,另一方面又彻底摈弃AECT94’定义和05’定义的缺陷与不足,因而具有科学性、实用性,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又能很好地满足科学地建构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并有效地指导中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需求。由于运用这一定义可以严格界定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因而对于整个教育技术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对教育技术学科与专业的发展,对教育技术专门人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的培养,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可见,这样的学科定义是至关重要的。

(2) 由教育技术应用领域定义所给出的内涵

但是,光有教育技术学的学科领域定义是不够的,因为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个学科,还是一个很大的应用领域――我国应用教育技术知识技能的专业人员(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各级电教馆、站的电教人员)有上千万之众。对如此庞大的教育技术应用队伍来说,由于他们主要是运用教育技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进行研究与探索),所以上述教育技术学的学科领域定义对他们并不适用――这类学科定义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并非他们所关注的内容(例如对广大教师来说,他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运用教育技术去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好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为此,需要为这一庞大且重要的教育技术应用领域(即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应用领域)制定一种新的教育技术定义――能激发起广大教师强烈的学习与应用教育技术意识,并易于为他们理解和掌握的教育技术定义,这就是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定义”。

由于应用领域的定义主要面向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广大教师的教学应用,所以必须通俗易懂,但是作为定义又必须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那么,教育技术的的本质特征(即它的质的规定性)到底是什么呢?经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发现,这种质的规定性就是:运用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三效”)。这里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物化技术中又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既包括现代技术也包括传统的技术。在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中,之所以强调“三效”是因为:

效果的体现,是各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效率的体现,是要用较少的时间来达到预期的效果;

效益的体现,是要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取更大的产出(对教育来说,“更大的产出”就是要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由于上述关于教育技术质的规定性的表述,既简洁明白,又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因而就可以用来作为面向应用领域的教育技术定义。其具体表述为:

“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三效’的理论与实践。”

这里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物化技术中又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既包括现代技术也包括传统的技术。

2 “教育信息技术”的内涵

以上分析表明,对于“教育技术学”的内涵,根据涉及对象和讨论场合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学科领域定义或是从应用领域定义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那么,对于“教育信息技术”的内涵又该作何解释呢?

(1) 由教育信息技术的学科领域定义所给出的内涵

在学术界,“教育信息技术”原本不是一个通用术语,更不存在这样一个学科,所以本来并不存在所谓“教育信息技术”的学科领域定义问题。但是,确实有部分学者喜欢使用这一术语(甚至有的高校还以此命名该校的某个学院),现在教育部的重要文件中又提出要以此替代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名称,我们就不能不对这一术语做一番认真的考察。

按理说,“教育信息技术”是由“教育”和“信息技术”组成的复合名词,即“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而“教育”在这里起定语作用,显然,只要把“信息技术”的内涵搞清楚了,“教育信息技术”的内涵即可随之确定。

由于目前“信息技术”在高校已是一门很成熟的热门学科,而且涉及许多领域,所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为“信息技术”给出的学科领域定义有以下两种:

定义1:有关数据与信息的应用技术。其内容包括:数据与信息的采集、表示、处理、安全、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

所属学科:通信科技(一级学科);通信原理与基本技术(二级学科)

定义2:利用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

所属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信息学(二级学科)

通常“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的学校中,主要应用于创设理想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从而变革传统的教与学方式以及传统的教学结构;或是应用于各级教育系统内部数据信息的统计、分析、评价与管理。可见,对于教育领域来说,信息技术的学科领域定义显然应当采用上述定义2,即“利用电子计算机、遥感技术、现代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信息的技术”。

这一定义表明,“信息技术”的研究对象是“信息”;“信息技术”的研究范畴则是借助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去“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信息”。这里所说的现代技术手段包括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技术等等。

把“信息技术”在学科领域定义中所确定的内涵搞清楚以后,“教育信息技术”在学科领域定义中的内涵也就随之可以确定。如上所述,“教育”在这里起定语作用,所以,“教育信息技术”就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信息技术”(或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这表明,“教育信息技术”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领域中的各种信息”;“教育信息技术”的研究范畴则是借助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去“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教育领域中的各种信息”。

(2) 由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定义所给出的内涵

考虑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有极为广泛的应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有上千万之众),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他们关注的并不是“信息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而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理想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变革传统的教与学方式(即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所以也需要为他们制定一种新的教育信息技术定义――能激发起广大教师强烈的学习与应用信息技术意识,并易于为他们理解和掌握的教育信息技术定义,这就是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定义”。

由于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出发点(目的)与归宿(最终效果)只有一个――就是要“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所以这样的“应用领域定义”可具体表述为:

“教育信息技术是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的理论与实践。”

由于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如上所述包括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智能技术等,一般也可统称为“信息技术”。这样,上述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定义”就可更简洁地表述为:“教育信息技术是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三效’的理论与实践。”

3 两种专业名称内涵的比较

对两种专业名称的内涵作了具体分析以后,二者的比较就成为一目了然的事情。

(1) 关于两种专业名称学科领域内涵的比较

如前所述,根据“教育技术学”的学科领域定义所确定的内涵,

其研究对象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

研究范畴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

研究领域是:研究范畴所涉及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而根据“教育信息技术”的学科领域定义所确定的内涵,

其研究对象是:教育领域中的各种“信息”;

研究范畴是:借助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去“获取、传递、存储、显示和应用教育领域中的各种信息”(即涉及对教育领域中各种信息的五个方面的处理);

研究领域则是:研究范畴所涉及的五个方面信息处理的“理论与实践”。

由此可见,由两种专业名称的学科领域定义所确定的内涵,从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研究领域看,彼此都有较大的差异,难以用后者取代前者。

(2) 关于两种专业名称应用领域内涵的比较

如前所述,“教育技术学”的应用领域定义可表述为,

“教育技术是运用各种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三效’的理论与实践。”

这里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物化技术中又分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既包括现代技术也包括传统的技术。

而“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定义则可表述为,

“教育信息技术是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三效’的理论与实践。”

将这两个应用领域定义逐字对比,不难看出,前者是“运用各种技术”,后者则是“运用信息技术”,而两者所追求的目的与最终效果完全相同――都是为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三效’”。可见,若从两种专业名称应用领域定义所确定的内涵考虑,用后者的名称取代前者,对于所追求的目的与最终效果来看,没有变化;但广大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与最终效果而使用的技术手段则有较大的不同:前者使用的“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化技术”,也包括无形的“智能技术”;既包括现代信息技术也包括传统的技术;而后者使用的“技术”,则仅仅是指现代的信息技术。

三 对更改专业名称主要论据的分析

目前主张把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更改为“教育信息技术”的有影响人士,主要是一批有较强“信息技术”学科背景的专家(或是计算机软件研究领域的权威),还有一些则是多年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研发的学者。他们的一贯思想都认为信息技术可以涵盖教育技术,因而可以取代教育技术(事实上,从上面对“两种专业名称内涵”所作的比较不难看出,用“教育信息技术”代替“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的实质恰恰在于:要用信息技术取代教育技术)。其主要理由或论据有以下三条:即认为名称的更改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与发展、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与生成、有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训练与培养。是否果真如此呢?我们不妨就此做进一步的分析。

1 关于“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与发展”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无一不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各国投入了成百亿、乃至上千亿元的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若干个子系统和诸多的制约因素,决非只靠信息技术方面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或加大资金投入就能奏效。在这方面美国为我们提供了典型案例。在国际上,美国对教育信息化最为重视、资金投入最多、设施最先进,但是迄今为止,在美国教育部官方文件中也承认,“教育信息化成效不显”[1]。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信息技术不先进或信息技术对教育信息化的支持不力,而是缺乏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的正确指导。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是信息化环境下的一种全新教育理论,它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理论”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等三部分组成[2]。由这三部分组成的全新教育理论,并不属于信息技术学科领域,而恰恰是现代教育技术最核心的内容。可见,主张改变专业名称学者的第一条理由(论据)――“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与发展”是不成立的,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更改为“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无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与发展,相反,将会由于改名后更难得到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的正确指导,从而大大延缓教育信息化进程,甚至使成百亿、上千亿元信息化设施的资金投入付诸东流(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2 关于“有利于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学习与生成”

自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人类的基本文化素养已由“读、写、算”三者,扩展为“读、写、算与信息”四者。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我国政府已从2001年开始,将“信息技术教育”列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改变专业名称学者的第二条理由(论据)就是从这一点出发认为,如果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更改为“教育信息技术”,将会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学习与生成。

强调应加强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这种想法非常正确、也很及时。但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改变“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的方式来加强呢?事实上,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包括师范院校)都已经建立了“信息技术专业”及相关的学院――尽管名称不统一,有的叫做“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或“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也有的称之为“信息工程学院”,但它们的专业内涵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高等院校(包括师范院校)本科已经设置有“信息技术专业”、完全可以支持广大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学习与生成的情况下,还有必要再将另外一个内涵基本不同的专业改名为“教育信息技术”专业,以此来加强对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培养吗?

如果这种理由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为了加强“计算”方面的素养,是否应该在高等院校已经设置有“数学专业”(或“计算数学专业”)、完全可以支持广大青少年“计算”素养的学习与生成的情况下,再增建一个“教育数学专业”呢?!为了加强“读、写”的素养,是否应该在高等院校已经设置有“汉语言文字专业”、完全可以支持广大青少年“读、写”素养的学习与生成的情况下,再增建一个“教育的汉语言文字专业”呢?事实上,再增建这类教育专业的建议,从来没有一位学者提出过――因为根本没有必要。

3 关于“有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训练与培养”

改变专业名称学者的第三条理由(论据)――“有利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训练与培养”,这似乎有一定的道理。由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作为必修课程在我国是2001年以后才正式开设。这门课程需要大量的教师,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有较大的缺口,因而要求教育类的相关专业提供这方面的支持;将“教育技术学”专业改名为“教育信息技术”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之所以说这种考虑有一定的道理(即有合理性),是因为若是仅从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而言,通过“教育信息技术”专业来培养或训练,和通过“教育技术学”专业来培养或训练相比,无疑是更有效一些。但是,如果要求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很好地承担起培养青少年信息素养的任务),而且还应该具有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学科教学的能力(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在这方面,通常要求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能够为其他学科的教师起示范、带动作用,从而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与发展),那么,结论就刚好相反――通过“教育信息技术”专业来培养或训练和通过“教育技术学”专业相比,将远不如后者有效(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生成,尽管要有信息技术能力为基础,但要真正形成有效整合的能力、尤其是深层次整合的能力,则主要取决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全新教育理论的指导,而不是取决于“技术”)。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在改变专业名称学者所提出的三条理由(论据)中:

第一条完全站不住――不是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与发展,而是会延缓教育信息化进程,即“有弊无利”;

第二条理由不充分――在高校已普遍建有“信息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是否还要增建一个“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对于青少年信息素养的学习与生成并无明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即“可有可无”或“无弊无利”;

第三条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成立――如上所述,若仅从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而言,更改专业名称可能有一定的好处;但若是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求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应具有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学科教学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与发展恰恰是必不可少的),则会适得其反。这说明第三条是“有利也有弊”。

四 更改专业名称将会造成哪些严重后果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这样更改专业名称将会造成怎样的严重后果。我们认为,这种后果至少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 将会严重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如前所述,对于“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信息技术”这两个专业来说,它们的应用领域定义所给出的内涵存在较大的相似性,这是造成一批有较强“信息技术”学科背景的学者主张把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更改为“教育信息技术”的主要原因。但是前面也已明确指出,这两个专业的学科领域定义所给出的内涵则有较大的差异(两者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与研究领域完全不同),而学科内涵的差异对于该学科自身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该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直接、且至关重要的影响。换句话说,若是用“教育信息技术”取代“教育技术学”的专业名称,誓必会改变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与研究领域,从而改变该学科的理论体系和该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因而将严重影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甚至导致教育技术学科逐渐式微,乃至消亡)。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危言耸听! 因为美国高校的本科从来就没设置过教育技术学专业,该学科不还是照样存在吗?没错,美国确实是这种情况。但是,中国的情况不同,中国有自已的国情。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中国不仅已在各省、市、地区、县建立了电教馆或电教站(有些已改名为教育技术中心),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了电教中心或电教组(其中多数已改名为教育技术中心或教育技术组);而且还在220多所高校的本科建立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原来叫电化教育学专业)。在高等院校拥有如此庞大的教育技术学专业设置,在各省、市、地区、县拥有如此众多且完整的教育技术专门机构(相应地还有一支庞大的应用教育技术的专业队伍――而这一支庞大的专业队伍,正是多年来由我们的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或电化教育学专业培养出来的),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独一无二的,这样的中国国情难道能不加以考虑吗?对这样的国情,美国的情况能直接照搬吗?

2 将会降低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培养的质量

关于“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的修改是否会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养质量的问题,在前面已经指出,若是仅从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而言,更改专业名称可能有一定的好处;但若是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应具有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于学科教学的能力(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则会适得其反。这是因为,在此情况下要涉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理论”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理论”等教育方面课程的教学安排问题;这对于偏重“技术”的“教育信息技术”专业来说,这类教育方面的课程一般都不太受重视,甚至根本不开设――这是必然的,因为这是由“教育信息技术”学科领域定义的内涵所决定的;而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中,这类教育方面的课程都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属于主干课程,因而非常受重视――这也是由“教育技术学”的学科领域定义的内涵所决定的。这就表明,专业名称的修改将会严重削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而这种“整合”能力,如上所述,对于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与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因而在专业名称修改以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这方面的培养质量将难以达到要求。

3 将会延缓和阻滞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关于这个问题,在上面、对于改变专业名称学者所提出的第一条理由(论据)的分析中,已给出有针对性的论述,并已得出了明确的结论。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五 结束语

如上所述,主张把高等院校本科“教育技术学”专业名称更改为“教育信息技术”的有影响人士,主要是一批有较强 “信息技术”学科背景的专家(或是计算机软件研究领域的权威),还有一些则是多年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研发的学者。他们历来认为信息技术可以涵盖教育技术,因而可以取代教育技术,这种观点多年以来一直存在。由于非本学科专家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内涵的缺乏了解,而形成一些片面乃至错误的认识,这本来并不奇怪,也无关大局;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这种片面乃至错误的认识,已不只是在学术界散布与传播,而是影响到教育部有决策力的高层领导,因而有可能改变整个学科发展的轨迹、乃至影响该学科的生存,从而给我国教育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我想向有关高层领导诚恳地提出一个小小的建议:

倾听专家(尤其是权威专家)的意见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任何专家都只是在他(她)自已所属学科的研究领域拥有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乃至远见卓识),对其自身所属学科应如何发展的意见通常具有权威性;一旦超出他(她)自已所属学科的研究领域(例如,由“信息技术”学科跨越至“教育技术”学科),由于两个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研究领域”有较大差异(甚至完全不同),这些专家(尽管是货真价实、甚至是国内最权威的专家)的意见也只能作为参考――道理很简单,他(她)们对另一个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并不熟悉;人非圣贤,在新的陌生领域,难免会说一些错话。所以绝不能把某个权威专家(哪怕是最权威的专家)提出的所有意见都奉若神明。

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及教育技术学专业目前具有空前良好的发展势头,处于蓄势待发状态。这种大好形势来之不易――是几代人、几代学者(包括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一大批电教人、电教学者)艰辛努力的结果。衷心希望教育技术学界同仁,大家都能实事求是、继往开来、遵循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共同促进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及教育技术学专业更快更好地向前发展;千万不要倒退,倒退将成为历史罪人――既对不起我们的先辈,更对不起我们的子孙。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OL].

[2] 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OL].

[3] 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Current Our Country “Educational Technology”Sector a Significant Controversy

HE Ke-kang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rigin and background of this controversy, then from “two kind of specialty name's connotations and the comparison”, “to changing the specialty name’s main argument analysis”, “what serious results the change specialty name will be caused” three aspects elaborates the author to this controversy's manner and the major viewpoint.

第2篇

【关键词】包豪斯;教育模式

引言

在我国许多高校一直把设计类学生以艺术类人才的模式进行着培养,艺术设计作为艺术性很强的专业。有没有美术基础成为衡量考生专业素养的关键。在学院中设计课程很多,但课程设置上倾向于理论性科目,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关联的却不多。我本科是在大连轻工业学院学习,经历了四年的中国大学模式教育下来现在回头看看发现很多我学的东西根本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特别是在金融寒冬的时候我们能找到本专业工作的寥寥无几,从事设计工作或者真正担负起企业品牌设计创新重任者更是屈指可数。以服装设计为例,近 10 年来,据某省最早创办服装设计教育的美术学院 服装 系调查发现。该系 服装 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80% 都改行从事其他工作了虽有极少数毕业生自创品牌成为设计界的佼佼者.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

一 中国院校教育现状

在我国一些院校的设计教育的现状是老师照着教材去教学生,老师的课件多少年都不更新,在设计这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怎么老拿一些老套的东西教学生呢。例如服装设计这个专业学生看着国际品牌图片研究其设计风格,毕业前模仿着一些流行概念画出一组创意性设计作品然后上街找裁缝制作,这样打造进去的设计师又怎么能适应企业的设计创新需要呢?由于缺乏实战经验,一些国内服装院校老师供认,老师自身都没弄明白品牌的设计创新,仅靠从书本上了解的一点设计理念去教学生,学生是难以应对企业急需解决的设计问题。这就是中国设计教育的弊端,只注重学生们的手绘功底而忽视了实践和创新.中国的高校教师大部分都是研究生或是博士生刚毕业的学生,他们没有一点的社会工作经验,不知道当今企业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那他又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呢.

二 包毫斯的教育模式

我们需要学习包毫斯的原则:包毫斯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合一的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双轨制教学,传授知识的场所不在课堂而在作坊\工作室\师生共同完成一件艺术品.学制分为两个阶段:基础课程阶段和专业课程阶段.基础教育目的是培养使用各种工具,从事可靠工作,掌握各种材料性能和加工工艺.要求他们忘记以前所熟悉的绘画表达方法,学会新的职业行为方式,从实际出发,通过探索各种材料来面对美学问题和艺术作品.在人格培养上做到:不畏缩不偏见.基础课程主要在车间学习各种技术,并设立一些必修课.合格后才能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从上面可以看出包毫斯对基础课的重视,在中国大学四年里虽然大一和大二也算基础课的学习,可我们学习的基础课是什么呢绘画,文化课,还有少的可怜的手工操作.不能让学生更早的接触专业知识,而是培养绘画人才.包毫斯的专业(下转第122页)学习阶段更是中国学院所不能做到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方向,由导师辅导在车间的进行独立选题\择料\配色,独立设计加工.这种体制和教学方法在德国一直保留至今.在包毫斯所设置的每个课程中都有两个导师,一个是画家一个是手工艺师,其目的是把艺术能力同手工艺技能结合起来.包毫斯后来培养出的设计师都处于特别前卫的地位.强调集体探索学习,突出学生个性能力,要求完整的艺术观念和一致的理论,艺术与生活结合,艺术与工业技术结合,各种艺术风格共存,教育与完成实际目标相结合.各车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承担制造产品的任务,为企业服务.这些方面我们国内很多院校是做不到的,也是很值得现在的我们去学习的.

三 通过与包毫斯模式的比较得出以下国内高校需要加以改进之处

(一).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艺术设计教育不是一般的美术教育,但我国当代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仍是一种美术型的教育,或者说是一种旧有形态的工艺美术教育,而不是现代型的艺术设计教育,更不是一种未来型的艺术设计教育。用美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艺术设计教育是目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从教学内容上讲,艺术设计的教育体系不能完全地封闭于高校内部。目前,我们的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没有企业的介入,无视社会的需求,或对企业的需求知之甚少。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实际需求的专业技能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以至于企业对我们的学生不认可,对学生的评价是:设计能力不强,实战经验又没有。这就造成现在的尴尬局面:社会需求量很大,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又很多,但是双方都在望眼欲穿。

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不够健全,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不能适应市场需要.

(二).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视实践能力的训练

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从数量上说相当可观,但从教育质量上讲还不尽如人意。多数学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轻实践能力的训练;不少高等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时数多,学生自学时间少,不给学生留出思维的空间和余地,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开拓设计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设计观念陈旧,设计手法单调,尤其是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当今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不了解企业的运作方式,不会为企业的长远利益着想;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陈旧老化,不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并且每门课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统,这样就导致课程之间内容重复,课时总量膨胀,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少,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认识实习、市场调查等巩固学生知识的环节过多,而学生动手实践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实习实践多流于形式。

(三).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落后,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艺术设计专业的前沿性和交叉性,而且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那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几年如一日,很少进行调整,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学生学不到最新的知识,使教学和社会脱节。另外,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课程应以实践为主,应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在教学手段上加以创新。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些院校还在沿用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样做只能降低教学的质量,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改革艺术设计的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与抗风险能力.

教育创新对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明确其目标和实施途径后,关键是实践。许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反映,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不实用,在公司可以学到学校里所学不到的东西,这充分说明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教育的滞后。学校不仅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把教学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不同地区的艺术设计产业开发、设计教育、设计信息研究等合作研讨和交流。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提倡崇尚实践、善于实践的教学观念。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建立了基础教学与工作室教学双程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工作室教学,学生可直接参与教师的纵、横向课题,加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的深度,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对于实践教学不够完善的院校,除了鼓励学生去校外的公司兼职,学校内部也可以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如校办工厂、学校的设计事务所、工作室等都是学生设计实践的理想场所。

结语

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动了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设计教育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和变化着,我们原来的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如果再不改革的话,就会被新时代的大潮所淘汰,不过我相信中国艺术设计类的教育模式会越来越完善.最终步入合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华勇.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如何适应市场[J].装饰,2006(8).

第3篇

一、高考生源相对传统高校艺术基础比较薄弱,优质生源不足。这主要因为独立学院作为二级学院,没有优先选择学生的权利,基本是其他高校选完剩下的学生。

二、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有限。因独立学校成立至今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而且普遍是年轻的教师,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

三、“重理轻文”的观念较普遍,艺术基础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四、就业瓶颈的诸多限制。

五、教学模式还不够成熟还在不断完善中。

通过对独立学院艺术基础教育教学所存在的这些特殊性研究,目前,独立学院艺术基础教育教学存在下几点突出问题:

一、 艺术基础薄弱,自主学习能力欠缺

由于缺少真正喜爱艺术且为之努力的好的学苗。目前艺术类考生除了极少数是本身热爱艺术这个专业,绝大多数的学生报考艺术类是无奈的选择,原因有:1艺术类的文化课入取分数低,、为了能够上大学,很多考生都选择艺术类专业来圆自己的大学梦,使自己能有考上大学的机会。2艺术考前培训班的不断壮大使没有基础的学生在短期内就能通过艺术基础的加试,成为报考艺术类专业考生的保障。3未来就业的前景使一些家长对未来孩子从事艺术设计专业充满希望。以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为例,2012年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环境艺术专业学生60人,有5人是从小就喜欢艺术,其余的55人都是一般喜欢或者不喜欢只是想上大学的同学,真正喜欢艺术专业的不到10%,有90%的学生对专业没有兴趣。艺术基础薄弱给独立学院艺术基础教学带来不小的压力,在教学中需要加大基础教学的练习,为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增加了难度。

二、独立学院发展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尤其是师资力量的培养需要时间不断完善

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我国独立民办学校还处于建校阶段,办学资产积累严重不足。目前独立学院的教师大部分是年轻教师,其中刚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占绝大多数,具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较少。这就造成独立学院的艺术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无法保障,教学水平不高,学术水平不高。

三、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独立学院的长远发展

由于独立学院是中国新兴起的民办高等院校,历史较短,文化艺术积淀尚浅,“重理轻文”的观念较普遍,艺术基础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独立学院办学历史不长,最长的不过30余年,多数只有10年左右时间,因此,文化艺术积淀比较浅。传统的高校产业发展主要是把理工科作为创业和创收的主要支柱性学科,而大大忽略了人文艺术学科中所蕴涵的创意价值。

四、独立学院的就业压力尤为突出

独立学院的艺术基础教育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才,使培养的学生能找到理想的工作,但目前艺术类考生的数量庞大,专业的市场饱和大,就业压力不段增加。

五、如何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独立学院的教学模式还处在不断探索和研究阶段,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需要时间的检验。传统的高校产业发展主要是把理工科作为创业和创收的主要支柱性学科,而大大忽略了人文艺术学科中所蕴涵的创意价值。如何在新形式下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是目前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步骤。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段发展,艺术类专业能成为一种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也能带动相关数个领域的迅速发展,成为新的院校重点发展的发向。

那么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好规划,合理调整教学秩序,深入探讨可行的教育发展模式方案就尤为重要

一、 针对目前独立学院的艺术基础教育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何能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1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教育教学理念。

独立学院作为高校本身是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担负起了传播人类知识文化和道德的重要职责;因此,把培养艺术文化作为立校的基础,在文化产业兴盛的今天,以文化艺术为基础,大力发展现在文化产业和科学研究相关领域是目前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责任。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种形式,不仅需要传统文化的积淀,也需要新兴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创造,强调文化艺术教育不仅对经济起着支持与推动作用,同时满足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2、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

网络教学就是利用网络平台实施的教学活动,是基于因特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支撑平台,为远程教学的教育者和学习者双方提供授课、学习、答疑。整合国内高等专业院校的教学资源,根据独立院校的学生和师资特点,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数字网络教学平台,从而弥补因暂时师资不足,学生基础薄弱带来的教学压力。目前国内高等专业院校都有网络课程,名师讲座,精品课程等网络教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薄弱的、感兴趣的课程作为辅助的学习工具,同时也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搞好学术交流的平台。

3、建立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手段的、科学的实验室教学模式。

实验室教学是独立学院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建立独立学院的重要条件。不仅对教学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成果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实验室教学,组织学生通过对专业材料的动手设计和操作,不段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同时,建立实验室实际项目招标课程练习,针对实际的项目有目的的进行教学,

实验室建设能在学校与社会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4、发挥独立学院的特点(校、企联合的特点),提高学生就业机会。

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有计划的培养人才,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充分了解企业的发展模式,人才需求情况,专业培养的方向更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国际和国内优秀的企业与高校联系越来越紧密,优秀的人才在校期间就已经与企业签署了就业协议,人才能被更好、更快利用,避免了资源浪费。

5、鼓励大学声自主创业,建设自主创业平台

第4篇

关键词:医学;形态学科;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是以计算机系统作为媒体,以人机交互方式向学生传播相应的教学内容以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手段。这项技术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为教学改革和跨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想和理念,开创了教育、教学新格局[1]。

医学基础课程中诸多的形态学科,如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在传统的教学中需用挂图、标本、光学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辅助教学,但这些工具占有空间大,难以保管,易耗损,且教学效果是平面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CAI应运而生,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学形态学科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CAI有如下的优势:①利用视听等媒体,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难以表达的抽象过程、抽象概念和大型实验通过图形、图像技术直观、形象、立体、动态地表现出来,尤其对一些动态过程的演示,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②CAI课件在程序的控制下具有对学生反应作出反馈的能力,教师能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随时调整进度,重复或跳过某段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学习的起点,按学生认为最适当的方式和进度进行学习。学生在操作中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复习补漏、安排学习进度,从而使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得到帮助和提高,真正做到因材施教[2]。③变“满堂灌”为一人一机直接交流。通过计算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掌握所学内容,通过举一反三使学生建立清晰、完整的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利用CAI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改进学习方法,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有着积极的意义。④CAI的引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个人的兴趣与特长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通过计算机做习题,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课后辅导答疑和批改作业的压力,还能使黑板上无法实施的某些教学内容得以顺利完成,从而为高质量教学提供保证一。⑤CAI可以存储大量信息,可实现随时调用和查找有关文献,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

lCAI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1.1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内容具有结构微细、平面图像、状态静止和局部显示等特点,教师讲解起来费劲,而CAI课件的引入,使得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动态的文本、图像、动画、图表、图示等通过人机对话向学生传输知识,从而达到传统课堂教学达不到的效果。CAI将各种适合于组织胚胎学教学的图片、光电镜照片、模式图等等,整理成图片资料,然后将文字稿与图片稿进行有机串联、编排。按教学各章节制作成形象生动的计算机教学课件,从而可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用于讲清、讲透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5]。

1.2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用图表、标本来讲授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作用、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等知识,这些抽象的基础理论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特别是讲到各论时,学生更容易将生活史相似的寄生虫互相混淆,复习时倍感难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接受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号刺激的同时,又动用各种感官,做到眼到、耳到、手到、心到,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使用CAI课件教学,课堂信息量大,重点突出,教师既能方便地调用各种素材有效地组织教学,又能很方便地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比较。通过CAI教学,学生很容易把握寄生虫学的框架,并能将知识体系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理顺学习思路_6j。

1.3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以往的教学中,病理学只能采用挂图、录像、幻灯、标本等方法辅助教学。而利用CAI,则可以采用简要的文字、色彩鲜艳清晰规范的图片,栩栩如生的图像照片,各种真实的运动图像等方式,使病理学中许多枯燥的、单调的、抽象的内容转变为引人人胜的、生动形象的、易学易记的信息,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改善了教学环境,节约了教育资源[7]。

1.4在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解剖学是一门重要的形态学科,教学上对形象化要求很高。CAI能解决解剖学教学中内容抽象、复杂,实验标本少,易损坏,标本缺乏整体观等方面的不足。CAI的应用调动了学生的多器官学习,使其学习效率得以提高[8]。应用CAI,将静态的传统教学变为动态直观教学,通过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环境,而优化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解剖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解剖学教师提供了形象的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从而利于解剖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突破,提高教学质量[9-10]。

2在医学形态学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医学基础课程中有许多形态学科需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如组织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细结构,要求学生掌握人体IE常组织结构,病理状态的改变,病原体形态特征。这些实验内容繁多,结构微细,肉眼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感到十分抽象,难以理解,教师教学时也费时费力。通过实验课形象化的教学,可使学生加强理解,深化记忆。但在实验教学中,受到条件限制,形象化一直是一个难点。传统的实验教学,教师利用挂图、幻灯等教具进行讲解,往往在图形上显得生硬、呆板,与学生镜下观察的切片不完全一致,产生两像分离,教学指导性差,使得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往往在显微镜下找不到需要观察的东西,几乎都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准确地找到结构。学生实验效率不高,花费很多时间,常常为不能观察到典型结构而感叹——理论与实际相差太远[11]。将CAI引入实验教学,学生在彩色电视机中观察到的图像,均取景于需学生独立观察的切片,不仅直观、逼真、清晰,而且伴有相应的文字说明及详细的讲解录音,从而提高了实验效果。CAI将图像、文字、声音融为一体,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相关信息,并能独立、准确地找到需要观察的结构。另外,在实验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寻找结构、更换物镜、切片等将不可避免地耗费一些时间。采用计算机技术可使操作简单快捷,省去了寻找结构,更换物镜等操作,使实验中的指导时间大大缩短;同时切片图像储存在计算机中,可以随时调用、查看,反复观察、辨析。计算机技术还可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将那些结构相似、容易混淆的器官如输尿管、输精管与输卵管等结构拼放在同一屏幕上,进行图像对比,比较它们的异同,这是传统实验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这种授课方式表现力强,学生思想集中,兴趣提高,大大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12]。CAI可解决传统医学教育解剖学实习过程中学生多、尸体标本少的矛盾,并且通过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3]。

3在医学形态学科考试、考核中的应用

在解剖标本考试中采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进行考前辅导时,教师利用课件中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的内容,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复习到各大系统的主要和重点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号试用的标本和模型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减少了标本之间的差异,从而统一了考试标准,因而对每个考生来说,条件都是相同的;节省了标本模型,减少了破损浪费,增强了试题的保密性,便于建立试题库;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多媒体具有面清晰、色彩逼真、易于剪辑、检索方便等特点,采用此方法进行考试,可以明显地提高考试的可信度和有效度。它出题标准统一,考试时间相等,答案明确一致,避免了评分上的主观因素。同时还可以增减考题数,扩大取样范围,拓宽覆盖面,便于教师多层次、多角度提出问题,从而全面体现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

在组织胚胎学考试中的应用。多媒体技术能明确表达主考者的意图,可使考核内容更广泛,并可考查一些细微的结构。

传统考试中所考的内容仅能用嵌在目镜上的指针指出,指针只能标出方位,而不能标出范围,所以传统考试方法往往不能考查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较精细的结构。而采用计算机技术后,用虚线把所考的部分圈出,这样学生就能明确考题的目标,避免误答,因而能实际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利用多媒体技术亦可使考核内容更广泛,考试结果更准确。在传统考试进程中如果有学生不小心移动了指针,就可能造成后面的学生误答,从而影响了答题的准确性。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组胚实验考试可杜绝这种误差,使考试结果更准确,可比性更强。利用计算机进行组胚实验考试,还可按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归档,使考试难易程度易于控制;使各批学生分数可比性更强,考试结果更客观、更准确。

参考文献:

[1]陶亚萍媒体在医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1998,11(9):41—42

[2]邵少慰,郑恒多媒体组合教学法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2):114—117

[3]马红梅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四川解剖学杂志,1999,7(3):192—194

[4]郑唯强,郑建明,王建军,等教学媒体在病理教学中的设计及使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0,14(1):44—45

[5]沈康,陈河,何加,等.组织胚胎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17(3):152—153

[6]王仙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医学寄生虫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5):619—620.

[7]王福莲.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2,2(11):93—93

[8]傅敏生,童八金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等卫校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井冈山医专学报,2002,9(4):37—38.

[9]张晓明,宋耀鑫,赵金东.计算机多媒体在解剖教学中的应用.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2):227—228.

[10]龙大宏,罗秀梅,等.人体解剖学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探讨,解剖学研究,2001,23(4):340—341.

[11]高福莲,韩金红,武俊芳,等.组织学光镜结构及观察法录像对教学的作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2):101—103.

第5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提高艺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和广大艺术教师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委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

现将《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并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附件:

1.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2.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申报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二六年三月十四日

抄送:《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一、评选内容

本次评选活动,包括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两个部分。

(一)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要求描述一个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事例,这一事例应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事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情境性,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选题可参考以下内容:

1.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案例;

2.强化学校艺术教育功能和地位的案例;

3.实践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案例;

4.营造艺术教育环境的案例;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的案例;

6.学生艺术学习个性化的案例;

7.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案例;

8.整合多门艺术学科教育的案例;

9.音乐、美术(艺术)学科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案例;

10.开展校本教研、提高艺术教师素质的案例;

11.艺术教育评价改革的案例;

12.开展艺术教育教科研的案例;

13.开展综合性艺术活动的案例。

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选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要项目包括:课程名称、使用的教材、适用年级、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和步骤的解析、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流程图及点评等。

二、评选要求

1.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

2.教育案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例,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反映学校艺术教育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集中在一个有价值的中心论题上,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为分析解读,对此案例作简要评点分析,点出关键问题,进行理论阐述。

3.教学设计要以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于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教学设计的容量为1课时,字数4000字左右。

4.教育案例或教学设计均用A4纸打印,标题用小2号黑体字,内文用小3号宋体字,正反面打印,一式五份。

5.认真填写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申报表(见附件2),左上方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为保证评选的公正,请勿在正文部分出现地区、单位、作者姓名等内容。

三、申报方法

1.在学校艺术教育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全面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省级评选活动,评选出省级优秀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

2.在各地评选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原则上推荐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3篇;音乐、美术(艺术)教学设计各3篇,参加全国评选。

3.音乐、艺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地址:北京市翠微路2号,邮编:100036,收件人:宋瑾。美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邮编:210097,收件人:李静。

4.报送截止日期为2006年10月1日(以邮戳为准)。

四、评选及奖励

1.由主办单位组织专家成立评审组进行评选。

第6篇

关键词:虚拟仿真;医学;实践操作

中图分类号:G642.0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43-0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场地、设备、师资等众多因素的限制,极大地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兴的虚拟仿真技术在高等学校教学、实验中向着网络化、智能化以及互动化等方向发展,可以发展现代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水平、改善实验环境以及优化教学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虚拟仿真化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必将成为现代化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并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日趋完善和成熟,承担起培养现代化创新人才的重任。

一、虚拟仿真教学平台

虚拟仿真(Virtual Reality,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具有交互性、真实性以及多感知性等特点。其以计算机软件及硬件为基础,相关的技术手段为辅助,通过对己知或未知世界的仿真,使人获得真实感受的一种先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可以依靠计算机的图形处理进行图像再现,与传统的图像再现手段,如电影、电视以及DV等相比,有着本质的飞跃。虚拟仿真技术对于图像的再现不仅仅局限在对实物的再现,它更多地被应用在超现实画面的再现上。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虚拟仿真技术已普遍应用于各个领域,如训练、教学、仿真、娱乐、遥控操作以及模拟预测等方面。[4]现阶段,尽管虚拟仿真技术优点诸多,越来越受教育界所青睐,但是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医学教育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果能将虚拟仿真技术成功地运用到医学教育领域,势必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现代医学教育引入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迫切性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验室操作和临床实习贯穿着整个教学的过程。实验教学环境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们能否掌握好该门课程。心理学家瑞特拉研究表明,同样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呈现时,其效果有着显著的差异,采取对不同感官进行多方面的刺激,所达到的记忆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有必要把多媒体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进行综合运用并引入课堂,虚拟各种实验设备和实训环境;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性、交互性和控制性,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综合处理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多媒体信息,展现那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学过程。现代医学教育也是如此,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正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使用新技术改进教学方法的尝试。在现代医学教育课程中,医学生只有通过足够的实验室训练操作才能获得必要的综合技能,并初步具备一定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在虚拟仿真技术平台中,教师能够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多种媒介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直到形成合适的行为模式以及行为系统。同时,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三维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引入,可对现代医学教育起到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和虚拟课堂系统相结合,能够突破课堂实验教学的制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利用其各自适合的时间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实验过程,为学生提供真正“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但是,由于虚拟仿真技术是20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7]同时,医学领域又有着极强的专业性,其专业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另一方面,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即使超大型的计算机虚拟仿真系统也与医学的模拟要求有相当的差距。现阶段,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仍处于比较早期的纯画面展示类型,仅仅是将传统的图片、图谱变成了3D动画,缺乏应有的交互性。在少量有一定交互性的使用中,也局限于多角度的观看。因此,有必要在现代医学教学中引入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充分发挥虚拟仿真技术的优势。

三、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医学教育中的优势

医学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环境是虚拟仿真技术与医学教学实践高级复杂的结合,是信息化教学的高级应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软硬件性价比的大幅度提高,医学虚拟仿真技术正逐渐从科研院所、实验室走向实际的临床教学应用中,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众多优势。

1.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运用计算机全面仿真临床中现实的世界,为医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给患者进行操作。例如在口腔医学实践教学中,由于口腔视野狭窄、结构复杂、与颅颌面又是一个整体,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比较困难。然而医学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利用仿真软件进行现场模拟构建,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形象、直观易懂,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教学的效率。

2.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能够使学生们主动成为虚拟教学环境中的一名参与者,不仅仅成为教学“教”的工具,也起到与“学”的互动作用。这对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可以解决许多真实实验中实现不了的困难,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接受多感官的刺激,并进行具体操作、感受和体验,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留下深刻的记忆,以提高学习效率。

3.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提供开放性的实验平台,能够解除课堂实验教学时间、地点的限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利用其各自适合的时间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实验过程,为学生提供真正“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没能按要求通过实验的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利用网上虚拟仿真系统进行模拟实验,随时随地进行实践操作训练。

4.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实践操作资源。实验室操作与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引导学生掌握规范操作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由于医学院校教学条件依然存在其多变性、复杂性等客观原因,各个学校实验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虚拟仿真教学系统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使教学实验资源共享,以弥补实验室资源的不足。

5.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的应用还能在实验教学中节约相当的成本。在虚拟系统中训练可以为学生在实验室的实践操作奠定一定的基础,能在实践中收获更多,体会更加深刻。其次,虚拟仿真教学系统也可以代替传统实验条件下无法完成的实验操作,或由于实验设备昂贵而难以实现的实验训练。因此,虚拟教学和实验室相结合也是合理地利用、开发教育资源的一种途径。尽管计算机虚拟仿真系统与临床医学中的模拟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但是也可以作为医学实验室操作训练的另一种补充。通过运用形象、直观、生动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们创设学习情境,开拓教育信息交流的新渠道,使课堂教学具有交互性,其组织形式更加丰富和完善,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尽快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技能。

四、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在医学教育中的前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于医学实验室操作与实践教学的系统也将不断推陈出新,给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带来了机遇、动力和挑战。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既先进又灵活的环境,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构思和设计能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对提高教育技术水平、改善教学及实验实训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成本、加速培养现代化的医学专业技术人才产生深远的影响,并将推动学科研究,促进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陈萍,周会超,周虚.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35-36.

[2]赵士滨.虚拟现实技术进入高校教学的研究与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01,(2):30-35.

[3]熊光楞,等,协同仿真与虚拟样机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文军,李冰,安川林.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22(3):230-232.

[5]汪春蕾.仿真实训教学模式的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5):123.

[6]周燕.虚拟仿真技术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5):106-109.

[7]陈守满,姜建国.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2,(4):111-112.

[8]谭珂,潘新华,高原.医学虚拟仿真教学环境的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5):535-538.

[9]万宁,黄堂红.探析实验教学中虚拟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1(2):56-58.

[10]何瑞,刘金浦.现代信息技术在PLC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6):12-14.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合口腔医学专业认证标准,优化口腔正畸学PBL教学模式(1203112),重庆市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2011-56)

第7篇

【关键词】职业道德;医德教育;医德培养

近年来,我国医疗领域医患关系持续恶化,医患恶性事件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发生,因医务人员医德缺失所致的医患对立却不乏其中,严重损坏了医院及医务人员社会声誉和形象,医患关系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因此加强青年医务人员医德教育已成为新医改推进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加强青年医务人员医德教育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改革与完善的背景下,医疗卫生行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青年医务人员正处在中西文化不断交流碰撞、金钱与道德冲突、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历史时期,t德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医学模式转变,无论是医患双方还是社会各界都不再只是关注医疗行为中的医疗技术,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已成为医务工作者考核标准。医务职业与社会各行各业均有广泛联系,职业品德给社会道德以一定影响,医务人员对病人的治疗、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的慰藉,不仅能诊治疾病,鼓舞患者,避免医患冲突,更会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加强青年医务人员医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的个人成长,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医疗环境,而且有利于未来的社会道德风尚,有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兴旺发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加强青年医务人员医德教育的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培育良好医德医风与医院文化建设相结合

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育人,不断增强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一种健康向上、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加强医院精神文化建设,筑牢医务人员道德思想根基。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媒体大力宣传医院文化核心理念,逐步建立医院文化在广大医务员工中的认同感,使其深入人心。二是强化医院的行为文化建设,规范医务人员举止言行并使之成为自觉行为。可以通过开展评选“最满意的医生、护士”等一系列活动,表彰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医务员工崇尚医德、追求完美、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和实际行动。

(二)积极探索医德医风教育新途径,努力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

培育良好医德医风促进医院行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社会与患者满意的前提和保证。创新医德教育方法,拓展医德教育的途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积极开展医德教育宣讲和推广活动,培养医务人员的仁爱之心,增强他们对社会和病人的责任感,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二是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宣讲医德教育。通过网络论坛、博客、微信等网络沟通工具进行交流和宣传,宣传医德楷模的先进事迹,选取有关医德的热门话题开展网络讨论。三是深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主动强化监督,加强医院行风工作、促进医德医风建设。可以通过聘请社会行风监督员参与医院行风建设活动,定期召开社会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及时听取群众意见,改进工作,更好地服务百姓。

(三)进一步推进医德医风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医务人员医德水平

良好的医德医风建设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制度管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健全、完善各项工作规范、制度。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管理人。如《医德医风建设讲评制度》、《医院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通过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遵守的职业规范,以纠正行业不正之风、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切实维护患者利益,降低医疗费用。二是注重效能建设、狠抓制度落实。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可以成立工作效能推进领导小组及效能办公室,重点加强效能建设,推进各项制度的落实,以作风建设“五项制度”要求为抓手,定期对年度、季度、月度重点工作进行督导推进,做到持续跟踪、及时反馈,督导落实。

参考文献:

[1]李明珠,赵祥坤,周顺鑫等.“90后”医学生医德教育探析[J].医学与社会,2015,(3):98100

[2]李占则.医德教育国际比较与经验启示[J].人民论坛,2015,(2):245247

[3]陈山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255

[4]杨文娟,廖生武,周燕莉等.以医德教育推动和谐医院建设的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8687

[5]王欣倍,张伟,朱琼等.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加强医德教育与修养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5):783785

[6]曹俊芳,张卫国.情商培养对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影响[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5):471475

[7]贺映红.新形势下医学生医德教育新思路探析[J].科教导刊,2013,(16):7879

[8]郑志红,万文慧,赵春燕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影响医德教育效果的因素分析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1):103106

[9]蔡定彬,庄光杰.和谐医患关系视域下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云梦学刊,2016,37(4):146149

[10]熊雄,傅琛.当前中西方医德教育过程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3):249251

[11]朱建设.“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9):267268

[12]程延飞,朱琳.从卫生行业人力资源面临的问题看医德教育改革[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3):429431

[13]黄成华.生命伦理视域下的医德教育创新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3):914

第8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组装与调试;教学工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089-03

一、课程规划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案,强调专业体系知识不应通过灌输而应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建构而获得。要把“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工作环境与教师、学生密切联系,课堂讲授与工作环境经验指导相整合[1-3]。

这种课程设计的思路着眼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适应当前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此,我们开发了适用于高职医用电子仪器专业的工作过程项目化课程《医电产品组装与调试》,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图1给出了该课程的设计步骤。通过对医疗器械企业的调研,分析医用电子仪器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人才需求状况,研究其职业工作特点和岗位技能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由于每一类医用电子产品都有其专业知识的独特性,选取脑电图仪作为教学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的开发,以行动导向实施教学。

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思路

1.岗位需求分析。通过对上海多家大中型医疗器械企业、医院和检测单位的用人情况调研发现,高职医用电子仪器专业的毕业生在企业主要定位于生产、销售和服务部门,在医院多定位于设备维修维护和管理部门。

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我们主要培养面向医用设备生产和应用企业,在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医用设备整机制造、技术支持、使用维护、技术管理、应用推广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医工结合特色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重点是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技能和才能,具有适合岗位需求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2.工作任务分析。对企业而言,工作过程是由若干现实的工作任务组成的,而职业教育应将其转化成教学化的工作任务,从而构成教学化的工作过程[4-6]。对于医用电子仪器专业来讲,同样可由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导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

3.行动领域分析。行动领域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计和社会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7]。表1给出了医用电子仪器专业的行动领域。

4.学习领域建立。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职业院校的教学行动领域[8-10]。这里确定的是《医电产品组装与调试》学习领域,其构成如下:(1)学习目标:通过员工职业规划与入企培训领域学习,提高职业素质;通过医电产品组装与调试领域学习,掌握生产技术技能;通过医疗器械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领域学习,掌握生产工艺流程和岗位操作规程。(2)学习内容:典型医电产品原理,电路分析,贴片元器件应用及焊接工艺,工艺流程,仪器使用,医电产品的装配训练,医电产品的调试,医电产品的测试与检验,生产管理。(3)学习时间:48学时。

三、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

1.教学目标。(1)掌握脑电图仪的功能和硬件组成,了解其技术特点及参数,具有给定电路原理图能分析其功能的能力。(2)能严格按照组装技术文件的要求,将各种零部件、元器件、结构件和材料装接到印刷电路板、机壳、面板等规定位置上,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完整医用电子产品。(3)通过相关的仪器设备,对电子产品中需要调整的元器件和电路属性进行调试,使其能够满足设计要求。(4)能够按照检验工艺要求,对产品的组装调试是否符合技术指标进行检验。(5)能够按照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完成生产,并会使用ERP软件系统。

2.学习情境设计。通过分析《医电产品组装与调试》课程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要求、生产组织等要素,设计出以脑电图仪为载体的五个学习情境,分别是原理了解、产品组装、产品调试、产品检验、生产管理。每个学习情境分担该学习领域相关任务单元的能力和素质要求,最终实现知识重构。

3.项目内容。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法要求,将每个学习情境分为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匹配的若干工作任铡1久趴纬涛甯鲅习情境所对应的工作任务如表2所示,原理了解任务单元内容包括熟悉和使用脑电图仪各组成部分,做出系统功能性分析,了解脑电图仪原理,掌握放大、滤波、主控等电路,以及蓝牙技术;产品组装任务单元内容包括贴片元器件和焊接认识,手工焊接基本方法及质量检查,常用工具使用,整机组装的内容和方法,脑电放大盒组装;产品调试任务单元内容包括调试仪器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调试方案的拟定,调试的一般程序,脑电图仪组成电路调试方法及故障分析;产品检验任务单元内容包括电生理测量指标认识,检验设备使用,整机检验方法,脑电图仪的检验;生产管理任务单元内容包括生产过程的概念和组织要求,ISO13485标准,生产控制的含义应用,生产控制系统的操作,供应链的流程和活动,供应链的优化和管理,供应链系统操作。

4.课程考核评价。以工作过程为考核重点,对学生的资讯广泛性、决策正确性、计划前瞻性、实施高效性、检查全面性、评估规范性各个环节进行教学评价[11-12]。

学生成绩取决于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主要分为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考核。实践部分考核包括工作质量(占40%)、工作态度(占20%)、工作效率(占20%)、技术水平(占20%)等,工作质量主要体现在产品和产成品过程检验的合格率上;工作态度主要体现在迟到、早退、生产任务安排的响应程度、相关记录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执行个人工作责任区域5S的情况;工作效率主要是以标准工时作为参照标准;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对产品和产成品参数的掌握及一些简单故障现象的排除能力。理论部分考核采取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训总结的综合测试,多采用讨论交流、展示提问、分析总结的形式。

四、讨论

整个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在“医用电子仪器生产性教学工厂”中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融合,在技能训练中掌握关键知识点。学生参与的组装与调试实训项目为生产性实训,在校内外教师的指导下,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动手进行脑电图仪的生产。

每个学习情境的教学实施设计如图2所示。首先确定项目任务目标,让学生了解任务内容,搜集相关资料;根据工作任务和规划方案,学脑电图仪组装和调试的技能和方法;根据产品工艺要求,学生动手实践相应生产任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善产品工作任务;问题反馈,总结出知识点对应技能;最后评估学生成果。

在《医电产品组装与调试》课程建设中,我们根据课程应用于医用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岗位,总结出所需的职业岗位能力。归纳出三大学习领域,设计了五个学习情境,用学习情境中的具体生产任务引导学生训练技能、学习知识,提升适合工作岗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婷,丁敬敏,赵欢迎,贺琼.工作过程系统化《无机化工产品品质检验》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1):29-30.

[2]侯立功,陈天娥.“智能楼宇弱电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建设[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3(6):47-50.

[3]张智.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教育与职业,2009,(36):91-92.

[4]杨东红.基于工作工程导向的电工课程建设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15):142.

[5]李佩禹,张新芝,李亚平.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9,(2):10-11.

[6]张德芬.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3):32-35.

[7]赖胜圣,金浩宇,翁灿烁.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医用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23(1):10-14.

[8]余皓,苏全,杨宏丽,韩君.关于医疗器械专业高职教育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2):42-43.

[9]曾屹,史建权.高职医用电子仪器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思考[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2,(4):69-71.

[10]翁灿烁,温志浩.医用电子仪器生产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4):445-448.

[11]夏峰,向函,赵云,冯天亮.应用型医学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5,(2):204-207.

[12]冯天亮,吴应江,赵云.卓越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6):601-604.

Projected Course Development for "Medical Electrical Product Assembly and Debugging"

LI Xiao-ou,SHANG Huai-chao,JIANG Shu-min,MO Guo-min,LE Jian-wei

(College of Medical Instruments,Shanghai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s,Shanghai 201318,China)

第9篇

继续医学教育作为终生性的医学教育方式,贯穿于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中。由于医学进步日新月异,而医务人员工作繁忙,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于知识更新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学习已经成为医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模式。因此大力整合知识信息资源,建设医院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促进学习型医院的形成,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1 数字化学习的涵义及特点

1.1 学习不受时空限制: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高度共享性及通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据自身的条件来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能较好地解决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数字化学习使学习内容的时效性更强,比如出现像SARS、禽流感等新的流行病期间,卫生行政部门在其网站上相关的学习资料,各地医务人员借助网络可以即时知道专家制定的诊疗指南。

1.2 学习自主性增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专业需要、学习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如好医生网站上就开设有继续医学教育的平台,医务人员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自主地选择学习课程[2]。

1.3 学习形式多样化: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多彩的互动和协作环境,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系统、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聊天室、电子邮件、公告板和网络传呼机等工具,选择独立学习、团队协作学习、分组讨论学习、远程互动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比如网上“虚拟患者”为学习者提供医学病例情境,指导学习者对情境进行观察、思考、操作。在网络环境下,有着相同学习兴趣的医务人员可以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在相关网站的交流平台上学习、讨论、交流。

1.4 降低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成本: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医务人员不用离院就可以参加学习,节省了学习成本。通过开展数字化学习,在医院里面就可以普及继续医学教育,也减轻了医院的负担。

1.5 缩小了地区之间的继续医学教育质量的差异:一些边远地区相对经济发达地区的继续医学教育水平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数字化学习,在边远地区的医务人员也可以有机会接受著名专家、教授的授课。

2 继续医学教育中数字化学习的实施

数字化学习必将成为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数字化学习包括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是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上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具有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虚拟仿真、远程共享特性。数字化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和数字化资源通过自主探究、协商合作、实践创造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医院要在继续医学教育中实施数字化学习,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 构建医院数字化学习平台,创造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首先要加强医院的信息网络的建设,对外能高速地连接互联网,对内有良好的内部局域网,配备足够的多媒体计算机终端到医务人员的办公室。其次要整合医学知识信息资源,医院的数字化医学信息知识资源包括各种医学多媒体课件、医学数据库、因特网上免费的医学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经过整合以后为医院的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了知识上的保障。再次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自主开发或者购买数字化学习的管理软件在医院的局域网中构建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医务人员随时可以通过这个学习平台进行学习和交流。

2.2 加强员工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员工终生学习的能力: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为主的继续医学教育仅仅依靠新知识的传播是不够的,必须唤起医院员工对知识的渴望,发展员工个人的潜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培养他们独立的适合自己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3]。在信息社会里,终身学习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信息素质,只有具备相应的信息素质才能很好的适应数字化学习的学习方式。医院的继续教育中应该注重对员工的信息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信息意识,使他们具备发现、判断、筛选、表达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信息技能,使他们具备检索、评估、利用、传播信息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使员工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和软件操作技能,掌握信息检索技术,能够熟练使用诸如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数字化学习资源,并能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利用恰当的检索策略,通过合适的途径从各种数字化资源中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高效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2.3 加强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继续医学教育的开展主要是以个人分散式的学习为主,不同于传统的集中上课学习,因此必需探索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方法,在构建数字学习平台时考虑到如何让学习者和授课老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学习者之间如何进行交流,如何确定学习者完成相应的学时,如何授与学分等等。参考当前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模式,医院可以通过员工在数字化学习平台中进行注册,员工根据个人的学科专长、实际工作需求和学习时间,选择适宜的课程,作为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结束后,经考核合格方能获得相应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即所谓终结性评价。

此外,还可利用博客(Blog)进行形成性评价。Blog被视为继电子邮件、BBS和ICQ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沟通工具,相比较而言也是一种较严肃的沟通工具。利用Blog构造学习者的电子档案袋,真实、客观、全面地评价学习成果。通过在Blog中记录学习者所完成的学习任务的全过程情况,从学习过程的方法、情感、态度、心理等方面全面评价学习者,而不是简单地针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总之,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改善现有的评价机制,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全面客观地评价继续医学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

[2] 马 敏.现代远程教育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5):376.

[3] 冼利青,吴少林.论信息社会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1):23.